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演讲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听易社强教授演讲会的感想
热度 2 meganhuangm 2013-7-31 14:14
去年一个朋友介绍我买一本讲西南联大校史的书,书名是《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我在蓝旗营附近的万圣书店找到了它,作者是个美国人,叫易社强,由饶佳荣翻译,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3 年 3 月头版第一次印刷,此书有 389 页,封面是一张西南联大校门的老照片,封底由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写了一句话:迄今最佳联大校史。 此前,曾买了几本有关联大历史的书,有《联大八年》、《联大教授》、《我心中的西南联大》等,都是联大的教授或学生写的回忆文章,父亲作为西南联大的校友,也得到过一本由联大校友会编写的《国立西南联大校史》,我也翻看过。 买到易社强的这本书后,心想一个美国人怎么能知道那么多有关中国的事,尤其又是民国时期的事,恐怕不会写得太好吧,但看到何炳棣的那句话,我又觉得好奇,想看看这本书到底好在哪儿,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因为书很厚,我就急用先学,先看了所关心的‘理学院’,还有联大 1943 年到 1946 年那个时期的内容,觉得写得很生动,又返回到第一页开始看,没想到篇篇写得都很吸引人,用了 3 天就都看完了,实在是太好了,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这本书是“言必有据”。在书后面有好几十页都是采访目录和索引,其中有 90 个对西南联大学生的采访,有 45 个对西南联大教师的采访,有 29 个对非联大人的采访,读过之后,觉得这本书与联大校史的不同点是:它不只是一系列史实的排列组合,而是让读者感觉到作者在书中充分利用了采访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和分析,有时加以评论,给读者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就像读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使我越发佩服作者“讲故事”的本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今年 6 月,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是联大校友会发的通知,说易社强教授要到清华和北外来演讲,我一听觉得很高兴,心想一定要听听易教授讲讲他写书的经验,于是 6 月 5 日晚去了清华明理楼的报告厅。 易教授是一位八十上下的学者,曾经做过费正清教授的研究生,他从注意到《联大八年》那本书到 1998 年出版他的那本英文版《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整整花了 25 年的时间,有人赞扬他用了那么多年来研究写作这部书,但他开玩笑地说是因为他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引到与学术无关的活动,所以需要 25 年,听到这里,我不禁在心里笑起来,因为我也是太容易被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所吸引,但我可不是研究历史的,更不会讲故事,对于写作来说,真是先天不足,所以就不得不再专心和踏实一些。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英文版书是在 1998 年出版的,那为什么要等到 2010 年才出版汉语繁体台湾版的书?而直到 2012 年才由九州出版社用简体在北京出版呢?易教授讲了一个故事: 当我的英文版一出,有些上海、昆明的朋友就找到我说,易先生,我给你翻译这本书好不好?当时我还没有考虑到这件事,我自然而然地说,要翻译出版的话,我有三个条件:1.你的英文要非常好,2.你的中文也要非常好,3.不能有一个字因为政治原因而被删改。前两个条件都没有问题,但听到第三个问题时,一下子就完了,所以就不可能有翻译本。但没有想到2007年冬天我收到一个电子邮件,就是绕佳荣先生写的,他是做翻译工作的,他说:“你不认识我,我刚刚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到北京去工作,北大的一个朋友从图书馆借来了你的那本书,我看了以后,感到非常喜欢,你那本书应该翻成中文,所以我就白天做自己的工作,晚上利用业余时间翻译这本书,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时间不够…”,于是他牺牲了所有可以赚钱的工作,用他全部自己的时间来翻译,真是了不起,太少有了,空前绝后。 他说:“我的翻译附在电子邮件上,你能否与我合作?找出版社出版?” 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因为我曾说过,我的书不能够受到一个字的政治审查,我已经知道这本书在大陆出版是不可能的,在回他的信中说,你或许可以找到台湾或香港的出版社出版,但我心里想:太可惜了,这个人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个翻译,这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怎么可能认识香港或台湾的出版公司呢。但没有想到,才过了两个月的时间,他就给我回信说找到出版公司了,是台北的传记文学出版社,我说,太好了!这个出版社就是西南联大校友成立的一个出版社,因此2010年出版了台北的繁体版,我想简体版可能早晚会出现一个盗版的,但是我还是认为正式出版书没有什么希望。 为什么我那么固执不愿改动一个字呢?有两个原因:其一,我自己就是这么一个老怪物似的人,我相信一件事不要半途而废;其二,我就是有这么一个看法,认为西南联大的精神就是有学术自由。有人说闻一多先生是为了革命牺牲的,可以这样说,但是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也是为了学术自由、言论自由而牺牲的,所以我认为,如果这本书容许被审查,也就是违背了我的信仰,也就是违背了西南联大的精神,不可能那样办,所以我说,既然台湾版出来了,住在大陆的人也可以在网上订购,但没有想到,没有过一年,绕佳荣又来了一封e-mail,他说找到了一家北京的出版社,并且他们愿意接受你的条件,我问:他们是否愿意在合同上签字?回答是:愿意。于是我说:好,那就这样办吧。 我与九州出版社合作的很好,快要到出版的时候,我收到他们的电子邮件说:还有三个地方太敏感,非改不可,不改就没法出版,我说无论如何不能改,他们说:你看我们这么办好不好?在那些敏感的文字段落加引号,好不好?我说:不行,引号的意思就是‘所谓’,不能够把一个实际的变成一个所谓的,然后他们又来了一个邮件说:你看我们是否加上引号后,再加个注脚,说明这些个引号不是作家的引号,而是出版公司的引号,好不好?我说:好!就这么办吧!就是最后的一章有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在最后一章有三个地方加注脚,这就是加注角的背景。 易教授说他的英文版在美国 15 年也没有卖出 500 本,而在中国, 2012 年 3 月出版后,一年多的时间就卖出了两万多本,当然一个逻辑的原因是:西南联大不是一所美国的大学,而是一所中国的大学,中国人会更感兴趣,但易教授认为是因为目前很多人对现在的高等教育不满意,而西南联大代表着他们的理想,他们很想把现在的大学改造成西南联大式的,于是易教授提出一个问题: “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能否用西南联大来做榜样? ” 在易教授讲完之后,闻黎明教授(闻一多的长孙)也介绍了一些有关易教授写这本书的经历和趣闻,他说: 易社强先生在八十年代初就关注西南联大了,而我们却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才关注的,绕佳荣翻译这本书的时候,西南联大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所以早在我们自己关注之前,就有人发现了西南联大的亮点,而不是中国人,却是美国人。 从国际上讲,第一个写西南联大的不是易社强先生,是一位日本教授,他的这本书,我曾推介给西南联大校友会,但校友会认为没有多大新意,就没有翻译。因为日本写书的路子和大陆差不多,主要是一些补充材料,整个观点、线索和结构应该是中国传统观念的翻版,相比之下,易社强的这本书就非常扎实,他用的是一种西方的史学方法。 我认识易教授是当年他到北京来采访西南联大的学生,经过西南联大校友会的介绍,谈到我的父亲,在我们家认识的,可能是1985年前后,因为当时我正在做闻一多材料的整理,我也看了当时存放在校友会的中文采访翻译稿。 中华读书报当时请我写一篇书评,写完之后,我就寄给易社强先生,他看完之后提出了几点意见,说我最想讲的那个问题,你给回避了,我说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怕给中华读书报找麻烦,所以我没有提这个问题,但也没有反对这个问题,只是回避了,如果谈了,这个书评可能就发不出去,对这件事易社强先生很生气,说闻一多怎么样,而你又是怎么样,当时我很汗颜。 易教授的中国情:他的选题第一是没有离开中国,第二是没有离开中国青年,早期的那本书,以及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书,还有他正在写的一本书,都是围绕着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是中国的希望,研究中国青年就是研究中国的未来,一个知识分子,他写书不是为了故事而写,是为了抒发一种责任而写,搞历史的更是这样,历史学家都是在反省,一个有价值的著作都是反省的著作,不是歌功颂德的著作,能够留传于世的,能够作为文明遗产的著作都是带有反省的著作。所以易社强这本书这样坎坷,也反映出中国的一种改革、变化和接受,当我看到繁体版时,我很高兴,后来又出简体版了,这说明中国也在变化,也应该感谢易社强先生为中国的文化结出了一颗硕果。感谢绕佳荣做出的努力把这本书翻译出来,也感谢陈先生慧眼识珠,推荐这本书,更感谢张先生出版这本书。 接着 北大历史系尚小明教授感慨地说: 我很佩服易社强先生用了大量的口述材料,体现了他在搜集材料方面有一种超前的想法,他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许多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先生还都在世,可能今天再做这一工作就比较困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做这项工作的价值就越发体现出来,我们都知道历史材料有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档案材料是比较可信一些,但档案材料是死材料,它好比是骨架,那么只有骨架,没有血肉是不行的,那么血和肉在那里?我想就在日记里,在回忆录当中,在报刊的报道之中,但我们知道回忆录和报道有时不够准确,日记留下的又比较少,这时候口述材料就非常重要,当我们拿起笔来,那些写,那些不写,就不一定准确,口述材料就不一样了,有即兴发挥,往往会是内心很真实的想法,会讲出我们在其它材料上看不到的许多真实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些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易社强先生恰恰就为我们做了这项工作,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很大的特色。 最后尚小明教授解答了易教授留给大家的那个问题: “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能否用西南联大来做榜样? ”他认为仅从教授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做不到西南联大对于教授是淘汰出来的这一点。 教授们讲完之后,接着是自由问答的时间,来听讲的有来自北大、清华和北师大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对易教授的这本书都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问,易教授也是很有风趣地给与一一解答,有时还讲些故事,我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易教授是学历史的,但他并没有去研究美国历史或其它国家的历史,而是选择研究中国,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时,他幽默地回答说,在中美关系刚刚复苏时,对美国来说,中国是个敌对国,用中国人的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以要想战胜对方,就要研究对手,因此他选择研究中国。来到中国之后,他访问了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住在昆明很长时间,他很热爱那个城市。 现在,易教授曾经访谈过的一些教授和学生已经不在了,但易教授写的书中已经记录下这些人留下的口述,这给后来研究西南联大和联大人物的历史学家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由于易教授的坚持,才保留了原书的真面目,也让中国的读者能够学习和欣赏到易教授写作的风格。 听完这个演讲会后,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 l 要写一部有价值的人物传记,就要有很多史实,要通过对相关人物的访谈,记录他们的口述,仅仅这样还不够,还要进行分析和消化,给予正确的解释,使人物更加真实化。 l 写人物传记要反省历史,而不是歌功颂德。 要坚持正确的观点,不动摇。
5038 次阅读|3 个评论
演讲会的主持人也一定要能要会控制时间
热度 1 Greg66 2012-11-26 07:34
演讲会的主持人也一定要能要会控制时间 以前曾经写过一篇 《 做演讲切记按照时间要求做 》 的博文。近日感受到,主持演讲的人也一定要能够、要会策略地控制时间,并和演讲人恰当沟通以实现时间控制,否则演讲人就更没有时间观念了,演讲会会变得一塌糊涂。主持人首先要确定分配给每名演讲人的演讲时间,然后进行妥善提醒,如遇到资深演讲人,预计中间不便打扰,不妨在演讲之前和演讲人商量、请示、大概确定演讲时间。 近来我参加的几次会议,演讲人演讲时间普遍控制不好,还碰到一次主持人把演讲时间控制得较为混乱的现象,使整个演讲会效果很差。 主持人切忌因临时时间控制原因而改变下面演讲者的演讲时间段安排。这种临时性的时间段改变会让相关的演讲者、听众非常不快。主持人在欣赏自己“露脸”机会的同时,一定要展示自己的主持才能,使用得体的主持词,使演讲会成功。 演讲与主持演讲,时间控制,这么一个小问题,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演讲会上不能控制时间的人(演讲者、主持人),会失去一些尊重乃至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个人分类: 11|5283 次阅读|3 个评论
李开复:“交流、成才”超级演讲会
gyx2650 2011-6-29 11:13
2009-3-21 本来打算下午要做实验的我,在彬的提议下去听了李开复的演讲。 虽然没有门票,但我怀着试试的心理来到大礼堂,发现门前聚了一堆人,原来都是没有门票的,工作人员把在门口不让进。演讲还没开始,既然来了,我想就和大家一块等吧。呵呵,幸运的是,三点左右时,演讲快要开始了,礼堂后面还有空座,工作人员就让我们排队进去。 听了两个小时的演讲,有一些收获,也让我想了很多…… 以下就是李开复演讲的内容:成功的十大启示(懒得总结,大部分COPY网上)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谦虚 谦虚不失自信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赋就是兴趣 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9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传道重要 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 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 。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 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 ,“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 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致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领导力。 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谁永远是对的或是永远错的。 做研究要有激情,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因为那样你可以投入200%的激情。即使别人的想法比你好,但你也许最多只能投入80%的激情。那么,试问选择哪一种你更能做出成果呢? 就算你失败了,也是一种成果,因为你可以提醒后来者,你的那种想法是行不通的。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惩罚 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成功箴言之六: 创新不重要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1998年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长兴趣 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 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领导 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少一些管理层,更多的是创造员工工作的环境。 提倡人人平等(不管是谁,都是一个螺丝),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小办公室) ●成功箴言之十: 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千万不要认为有钱就有幸福。有钱,不必为钱而发愁是一种幸运,但不一定就是幸福。幸福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如果有思想,但是不能表达自己,他其实是等于没有思想的 克服上台紧张时会发抖的方法:1.说话要大声;2.比手势的话要举拳头;3.两只手使劲地按住桌子的左右角; 4.上台的时候不要手里拿着纸;5.每次演讲/上课前至少训练三次。 与学生目光接触:看最后一排的学生 中国大学与外国大学:一直在进步,但师资较弱,最大的问题还是教育体制。 老师更多的还是传统的传道解惑, 应该学习外国老师对学生的激励,让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出国:不要为了出国而出国!要有目的性,去的学校一定要比之前的学校好。 要去学习外国人的思考方式。中国人很勤奋,基础也比较扎实(这是优点),但缺少外国人的激情和创意。 去了国外要多学一些东西,多方面发展,学习多元文化,多体验生活。 成功学:每一个成功典范只能是启发,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启发都适合自己。 看书要看成功人士自己写的自传。从真正的成功人士身上学习东西。 成功的定义绝对不是世俗眼中的名和利,而是应该做最好的自己!
个人分类: 讲座|2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