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收购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低廉大蒜收购价再次伤农
热度 20 xudabin98 2013-7-14 20:59
晚上父亲打电话时再次问我,今年大蒜收购价格还有没有上涨的可能。我根据网上持续三个月来收购价格走势很明确的告诉父亲,今年突破 2 元每斤的可能性根本不大,你能 1 元每斤卖出去就不错了。去年的时候,家里大蒜大丰收,从最开始的 1 元 8 每斤收购价格一路上涨到 4 元 8 。当时回去给父亲帮了三天忙,家里一年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靠这 2 亩大蒜,所以父亲对收购价格看的格外重。临走时告诉父亲我回去在网上帮你看着收购走势,我说什么时候出手就赶紧倒腾着卖掉。当收购价到了 4 元 5 每斤时,告诉父亲赶紧卖掉,但父亲还想再等等,可能还会再涨,结果不但没涨反倒跌倒了 2 元 3 才匆忙出手, 6000 多斤大蒜少卖了一半的钱。父亲很懊恼没有听我的,所以今年自从大蒜收获后就经常打电话给我,问我何时卖。其实这也怪不得父亲,想想前年的时候大蒜价格收购价都达到了 8 元多每斤,哪个农民不想多卖一分钱是一分。 今年大蒜从丰收起就一直维持在五毛钱每斤,从目前的形势看来,上涨的可能性根本不大。一亩大蒜亩产量在 3000 — 4000 斤左右,按照今年的收购价格,每亩也就卖到 1500 — 2500 元之间。但根据去年大蒜收购行情来算,种植一亩大蒜蒜种就要在 2500 元左右,化肥 500 元,浇水 400 元,农药 100 元,农膜 150 元,不算劳动力成本,一亩大蒜需要 3650 元左右成本。即便达到最高产量,按照现在收购价格,每亩也要赔掉上千元。半年多的时间,不但白花了力气,还一分钱不赚,农村怎能不穷,农民怎能不辛苦。 种蒜是一个很费力气和时间的活,尤其是在不发达的地区。每棵大蒜都要一棵棵的排在土里,再一棵棵的挖出来,再一棵棵的剪毛。在卖出去前,每棵大蒜都至少要经过农民四五次的倒腾。浇水时快 70 岁的父亲都要常常彻夜排队等待,浇完地后通常都是一身泥水,四月份的时候夜里还是蛮冷的。 记得小时候要交公粮,所以每年都会种植小麦。收获 8 袋小麦有一半要上交国家,后来取消了农业税,小麦的收购价格持续低迷,远没有经济作物大蒜高,大家纷纷改种大蒜,到最后每亩小麦国家补助 60 元钱也没有人愿意种。但大蒜的收购价格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常常一年高一年低或者两年低一年高,总体算下来农民收入就是一个持平状态。所以这几年大家纷纷外出打工,一个年轻的劳动力只要肯吃苦,每个月剩个 3000 多一点不成问题,一年下来能攒个三四万,顶上在家种好几年的地了。村子不远处有个叫银洞沟的村子,前几年回家时还有些老人在,这些年随着老人的离世,房屋破败倒塌,村里几乎见不到人影了,很多人都在打工的地方安了家,农村的田地基本荒废。 以前坐火车回家,从南到北,经常会看到一大片一大片荒芜的农田。即便自己所在的村子,很多人也都不再种田,全部种上树,外出打工了,如我一般同龄人,种田的基本功根本不会。 三农问题提出了很多年了,研究三农问题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如果始终无法解决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去或者卖的过于低廉,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三农问题肯定会一直存在。那些富裕的新农村并不能代表全部,我们很多农村其实依然很穷,农民依然很苦,农业依然很落后。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9909 次阅读|37 个评论
全球生物医药热度不减 卖方市场逐渐形成
热度 1 jinwsapa 2012-5-30 20:33
目前,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并购市场上,买家求购心切。彭博社有一些数据支持这一观点:买家出价至少要有70%的溢价,收购价格至少5亿美元。这是投资界自2000年以来收购溢价最高的行情,透露出强烈的卖家市场信号。 最近,葛兰素史克敌意收购人类基因组科技公司(Human Genomics Science Inc,HGS)也是一个印证,其以68%的溢价未能拿下并购。HGS已经实施了毒丸计划,葛兰素史克必须提价才有可能成交。 卖家的话语权 如果你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有很“牛”的研发实力和新产品,那就是“香饽饽”似的并购目标。因为大药厂基本上都面临新药缺乏和仿制药竞争的双重压力,缺乏新的成长点。今年又有350亿美元的品牌药失去专利保护,未来5年上千亿美元的原创药面临仿制药的竞争。所以,有重磅药(潜力)产品的生物技术公司,都是大药厂潜在的竞购目标。 当然,被收购的对象不会轻易就范,总会想方设法逼迫买家提高收购价。目前卖方掌握着并购定价的主动权,这与金融风暴期间生物技术公司资金链紧张、生存遇到危机之时买家更有话语权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买家来说,现在并不那么容易通过敌意收购逼迫目标公司就犯,讨价还价的余地很大,卖家不会马上答应买家开出的条件。要想成功收购HGS,葛兰素史克或许没有别的选择,要么提价,要么被愿意出更高价的竞购者夺走机会。 现在容易被大公司一眼看中又能迅速谈拢价格的目标公司并不太多,因为现在是卖家的市场。眼下,大药厂的研发困境正是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可以抬高身价的卖点所在。 但另一方面,IPO市场如此低迷,定价偏低,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很大,让许多有风险投资做后盾的生物技术公司基本没有太大兴趣和机会走IPO之路。所以,被大公司溢价并购不仅是已上市公司的退出渠道,也是部分未上市公司希望实现的资本运作的终极目标。 顶级的生物技术标的,是那些拥有后期研发新药或重磅药潜力的中型生物技术公司,对大药厂非常有吸引力。这些公司市值一般在几十亿美元左右,特别对大药厂胃口,因为买下整个公司,可以拿下整个公司的技术平台和所有在研新药产品。所以,大药厂愿意出较高价格对其溢价收购。 后期项目抢手 葛兰素史克公司欲收购HGS,阿斯利康试图收购Amylin公司,罗氏希望收购Illumina公司,这些传闻不断给生物技术并购市场升温加热,收购案例亦在激增。 接二连三的并购传闻并非巧合,最近媒体热衷报道的诸多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并购消息和故事,都涉及临床研发后期项目或已上市的药物产品。 这些公司,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私营企业,都可能是大药厂的购买对象。因为拥有大笔现金的跨国药厂正在急寻新产品,通过收购企业获得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是这些大药厂必须做的投资交易。另外,这些大药厂也在进行研发模式转型,不断裁减内部研发人员以降低费用,更多地寻求外部资源与合作。它们关注生物大分子、抗体药、特色药以及孤儿药领域,引入创新文化和机制,增强生物技术创新元素和产品份额。这些因素使得大药厂并购生物技术公司意愿强烈。 大药厂对后期产品十分饥渴。Panmure公司分析师SavvasNeophytou认为,现在有很多生物技术公司拥有后期研发阶段的新药产品,买主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挑选更对口和价格合适的公司。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并购谈判大多好事多磨,不容易成交,但至少买家开价更从容和宽松,如果谈不成交易,只能进行敌意收购,看机构投资者是否认可买方出的价格,尤其是像卡尔·伊坎这样事先布局的资本大鳄。这将成为并购成败的关键。 现金主要归宿 并购升温的趋势,在Shire公司首席执行官安格斯·罗素看来,是目前大型制药企业研发转型的必然结果。过去许多制药公司是通过自己的研发机构和内部资源进行新药开发和生产,所有的成本和风险都由自己承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药厂已经无法产生足够的新产品来满足公司的成长需求。 “因此,行业正在凝聚所谓“50-50”研发模型,即自己做一半,另一半靠买或合作。我们会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但我们需要不断寻找新技术。” 当然,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并购趋势会很快冷淡下来。据报道,阿斯利康公司换了CEO,思路有所改变,将成为很“饥饿”的买方。罗氏正在搜寻新的诊断领域交易。 买方显然对目标公司拒绝合作的态度很不满意。完成收购价在数十亿美元范围的交易是今年多数药厂的主要目标,太低价格的收购一般都比较早期,对药厂业绩贡献不大,不确定因素更多。 此外,几百亿美元的收购基本不可能出现,因为太折腾,至今无成功案例,只是昙花一现地获取某一重磅药产品而已,对改善药厂研发效率和后续产品链没有任何帮助。 总之,2012年并购形势将热而不狂,机会很多,开价不低,卖方主导的定价机制将使买家掏更多的钱才有可能买下中意的企业。 而即使成交,也是机遇和风险并存,重组整合与产品市场潜力,都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是,不并购,失去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整体而言,并购的主题不会改变,大笔现金的主要归宿和用途仍然在并购上。
3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继续压低粮食收购价无疑在玩火
热度 2 蒋高明 2011-7-4 00:18
蒋高明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就目前小麦收购价过低问题发出警告,如果违背市场规律,持续掠夺农民,中国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谷贱伤农”问题,用一万个转基因技术也无济于事,李教授的忠告无疑是发自内心的忧虑。试想一下,一亩地纯收入只有一两百元的时候,中国将来的吃饭问题,还会有那么多善良的农民几近免费地供应给城里人吗? 中国农民之所以出售余粮,是他们将吃不完的粮食出售。如果粮价非常低,将来他们只生产够自己吃的,城里人靠吃房子过日子吗?靠美国人救济吗? 美国人卖给中国人什么样的粮食呢?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玉米而已!后者是作为“柴禾”(做生物柴油)烧的。天下一直有掉馅饼掉下来吗?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不能玩火啊! 关于建议提高小麦收购价的紧急呼吁 李昌平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9/201107/245788.html 6月26日,中国最大的报纸手机报报道说:“在小麦主产区,河南、河北、湖北等地,都出现了小麦收购清淡的情况。业内人士分析,在通胀背景下,管理层担心粮价上涨,因此在夏粮收购领域收紧贷款政策,并且改变去年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政策;与此同时,农户也预期粮食上涨而惜售。购销双方的心理博弈将决定今年夏粮收购的进程和价格走势,夏粮收购或将上演拉锯战”。   好一个拉锯战!   看过这篇报道,心里凉飕飕的。   就2010-2011年小麦生产和收储,笔者2010年下半年在小麦冬播前有两条建议:第一条,最低收购价在2010年最低收购价基础上提高30%(1.20元/斤),以调动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积极性,为政府有效管理CPI奠定充裕的物质基础;第二条,在第一条成立的前提下,坚持主渠道收储优先,防止游资炒作粮食而至CPI失控。   去年小麦冬播前,政府出台的2011年小麦收购价为0.93-0.95元/斤,与笔者的期待相差甚远。所以,去冬小麦播种面积与2009年冬播面积持平,这就决定2011年夏粮持续增产有点悬,容易让人产生供给短缺的预期;今年6月中旬以来,我国的小麦从南到北陆续上市了,在通胀背景下,政府改变多渠道收储为单一渠道收购——政府主渠道收购,全国几乎统一执行的是0.98元/斤的“指导价”,与去年实际收购价持平。去年虽然政府保护价没有今年高,但因为多渠道收储,是市场定价,因此价格高开高走。今年既不许民间资金进入粮食收储,主渠道的收储资金也较去年大幅收紧,今年的小麦上市如政府所愿——呈现低开低走之势。   政府好厉害!   我们知道,农民生产小麦的生产资料价格都是市场市场价格。在通胀背景下,2011年的各种生产资料价格都有较大幅度上涨。以下是河北大午集团提供的数据。   2010年:   1.粉碎玉米秸每亩45元   2、 耕地1亩 45元   3、 小麦种35—40斤,每斤按1.4元, 计52元   4、 施肥100斤,115元   5、 播种费1亩,15元   6、 刮畦1亩,4元   7、 浇水电费10元,工资10元,计20元   8、 浇冻水电费10元,工资7元,计17元   9、 一次春天交返青水电费1亩10元,工资12元,计22元   10、 一次追肥80斤,70元   11、 打灭草剂每亩4元,工资5元,计9元   12、 二次浇水电费10元,工资12元,计22元   13、 二次追肥35斤 30元   14、 三次浇水电费每亩10元,工资12元,计22元   15、 打治吸浆虫、白粉病每亩15元,工资7元,计22元   16、 又一次打药治蚜虫每亩6元,工资7元,计13元   17、 收小麦每亩45元,拉小麦10元,计55元   18、 晒、入库小麦每亩10元   每亩总费用共588元   2011年:   1.粉碎玉米秸每亩55元   2、 耕地1亩50元   3、 小麦种40--45斤,每斤按1.45元, 计63元   4、 施肥100斤,125元   5、 播种费1亩,18元   6、 刮畦1亩,5元   7、 浇水电费10元,工资15元,计25元   8、 浇冻水电费10元,工资10元,计20元   9、 一次春天交返青水电费1亩15元,工资15元,计30元   10、 一次追肥80斤,85元   11、 打灭草剂每亩4元,工资10元,计14元   12、 二次浇水电费10元,工资15元,计25元   13、 二次追肥35斤 40元   14、 三次浇水电费每亩10元,工资15元,计25元   15、 打治吸浆虫、白粉病每亩15元,工资10元,计25元   16、 又一次打药治蚜虫每亩8元,工资10元,计18元   17、 收小麦每亩60元,拉小麦15元,计75元   18、 晒、入库小麦每亩10元   每亩总费用共708元   708-588=120元/亩   农民按照市场价格生产出了小麦,政府主渠道收购——独占收购权和定价权——排斥市场竞争,在2011年种1亩小麦的费用比2010年上涨了20%多的情况下,政府收购农民小麦的“保护价”却比去年小麦的实际收购价还下降了1%。这比计划经济时期的“剪刀差”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计划时期的肥料、种子、农药、柴油等都是平价。   在通胀背景下,笔者理解政府害怕CPI失控的担忧,但对政府赤裸裸的向农民转嫁危机——以牺牲粮农利益抗通胀的做法愤愤不平和极度忧虑,这会导致严重后果的:   第一,小麦收购价格太低导致农民惜售,这会影响农民对秋粮生产的投入,进而会对2011年全年粮食产量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   第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政府垄断收储的情况下,往往是地下粮庄大规模低价收储粮食的最好机会,这既会伤害农民,也会导致政府垄断粮源的计划落空,还会对下半年稳定物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三, 我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价格已经步入快速上涨阶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会加速非农化,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可能是“分田单干”以来最不容乐观的10年。在此背景下,政府故意压低粮价,会严重挫伤农民下年度继续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对稳定未来几年粮食生产和供给极为不利;   第四,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7年增产了,正常情况下,现在应该步入减产周期了,如果此时“谷贱伤农”,有可能导致本次粮食减产周期更长、减幅更深;   第五,自2003年取消农业税以来,政府好不容易在农民心目中树立起来的“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形象会毁于一旦,就有重复90年代中后期到2003年粮食产量8年持续走低的风险,在流动性泛滥的时代,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六, 30多年的农业改革成果之一,就是废除“统购统销”制度,建立起了政府最低保护价的多渠道收储制度。政府今年的做法完全与改革背道而驰,使30年市场化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第七,进一步加深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在笔者看来,长期依靠压低粮食价格向广大农民转嫁通胀风险的做法,是中国经济深层矛盾的根源。譬如:农民收入低、农民工工资低(中国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有粮食定购价决定的)、内需不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中国生产物质他国生产票子、经济自主性受制于外部市场约束、贸易摩擦不断、进出口定价权丧失……等等,都是因为政府长期向农民转嫁经济危机——持久压低粮价引起和积累的。   在CPI不断走高的时候,“粮价涨,百价涨”的观点很容易受到认同,通过压低粮价抑制通胀的主张也很容易大行其道。这大错特错了。其实,我国的每一次通胀都不是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恰恰相反,每一次通胀都是因为粮价上涨而结束。至于为什么涨粮价反而会结束通胀,笔者在《靠压低粮价转嫁通胀导致民弱国虚》(东方早报2010年11月)和《仅仅依靠周小川控制CPI会出大事的》两篇文章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这里不重复了。   日本农民生产的稻谷,日本政府以每斤12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中国政府以每斤1元的价格收购;相对于“种房子”,“种粮食”的收益实在是太少了,百分之一都不到;最近25年,一般公务员工资上涨了50-60倍左右,农资的价格涨了20倍以上,而粮食价格上涨只了6倍左右。在中国说“物价上涨的根源是因为粮价上涨”完全是胡说八道!   农民是我国的绝大多数,如果长期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应对通胀或经济危机,其结果一定是民弱国虚!为了农民的利益,国家的强盛,为了公平正义,笔者发出紧急呼吁:   一:如果政府坚持要垄断粮食收储,那么请政府把当下的最低收购价至少要在去年的基础上上调30%,即1.2元/斤,并且要确保粮食收储资金充裕供给、敞开大门收购、杜绝压级压价和短斤少两的现象。   二,如果政府不愿意将最低收购价上调30%,那么请求政府立即开放市场,准许多主体入市和政府收储部门竞争收购农民手上的粮食。   三,秋粮很快要上市了,对秋粮的收储方式和最低收购价格的确定,要开听证会,让公众广泛参与决策。   小麦收购价1.3元/斤,一斤小麦可以加工成10个大馒头,一个大馒头的面粉成本不到0.15元。请不要老是拿城市低收入居民吃不起高价粮作为压低农民粮价的理由。况且,靠压低最弱势的农民的粮食价格救济城市的贫困居民的办法——不是办法!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16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