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煤油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的人生轨迹之一:朦胧的煤油灯
热度 2 cyn568 2013-5-5 17:01
我家门口有两颗大树,都是邻居家的,一颗杉树,一颗木棉树,杉树1990年左右已砍掉,木棉树现在尚存,树的背后是几间破旧的瓦房,是牛棚和厕所,更远处是一座高山,越过高山,好像是“天”了。因我家是单家独户,除爷爷之外,上学之前没什么玩伴,我常常坐在门槛上,看着那两颗大树,疑望着远处的高山,树上常有鸟儿驻足,有白鹤,有乌鸦,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字的小鸟,高山与白云相连,山和白云几间常有老鹰盘旋,对村里的小鸡虎视眈眈,山的背后是什么,是天吗?我一无所知。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着一张四方形的小木桌吃饭,那时跟叔叔没有分家,共有六七个人,桌子上仅有一小盘没有油水的青菜,和一盏煤油灯,有时连青菜也没有,只是饭里参了一点红薯丝。当时吃饭是什么滋味?我已回忆不起,大概是开心吧,因为我记不起我有挑食的习惯,只要有东西吃就高兴。但当年吃饭的场景有一点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晚上吃饭经常心不在焉,白天则不会,因为那盏煤油灯把吃饭的动作活灵活现地影在墙上,我常常看墙上爷爷吃饭那般副狼吞虎咽的影子。晚上的山村,远处看不到一点灯火,看不到一个行人,死一般的寂静,半夜只闻清风鸣蝉。 1987 年的一个上午,我已记不清是春夏秋冬的哪一个季节,阳光明媚,清风吹拂,仰望天空,犹如一个大黑洞,现在可能只有在飞机上才能看到这般景象,我像往常一样,坐在门槛上,看树,看山,看天空。突然,家门口大伯的水田来了四五个陌生人,有人手持锄头,有人手持扬铲,好像还有人拿着尺子,四五个人围在一起,不停地在田里挖,敲,铲,忙个不停。我不解,那些陌生人为什么要破坏大伯的田,我跑去问爷爷,爷爷说:“那些人是来立电线杆的,家里要通电了,以后可以不用煤油灯了,不用去街上买煤油了”。电?电又是什么?我仍一无所知。 我1983年春天出生,1987年我已足足四岁,现在满四岁的小孩已经上学一两年了,已经认得几个字了。但我还不知道什么叫书,我只知道树,可回忆的东西除了树,鸟,山,门前的溪流之外,再说不出其他太多的,不但可回忆的东西少,而且多数印象很朦胧,犹如那盏朦胧的煤油灯。
204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真需要如此光亮吗?
热度 8 wangxh 2012-2-20 18:16
光亮,对于一些人来说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及,而另外更多的人们却在无端地无度地挥霍着。 记得小时候,一个大约2厘米长的煤油灯火焰头陪伴我和哥哥读完了小学与初中。而母亲是坐在离火焰头3、4米的、已经非常幽暗的炕上完成一家人的衣物缝补。记得有一次我把油灯放在了吃饭桌子上,这样感觉更亮些。父亲却说,“高灯下明”,把灯放在较高的柜子上,整个屋子都是明亮的。母亲还“帮腔”说,“你试试饭能不能吃到鼻子里?”全家人说着笑着,充满着欢乐。 短短三四十年,一切都改变了。不仅一座座城市变成“火树银花不夜天”,就连乡村也都亮了数十倍。可是人们还是“感觉不满意”,亮些、亮些、再亮些,永无止境! 亮,就意味着能量的消耗,也意味着能量的耗散——目前我们利用的发亮器件都伴随着部分能量的无用不可逆转化——废热!先不说这些废热引起的次级不良影响,就单说能量的消耗足以引起世界的一波波危机。 中国人的节能意识很差,就算我们有时“真需要那么亮”,但其它时间呢?比如没有人的卫生间,灯是亮着的,水是流着的——鄙人没有估算过,不过就单单这两项中国每年不知道白白流走多少财富!鄙人自认为自觉性还是很高的,过去走廊里的灯不是声控的,俺经常关闭开关;卫生间的灯至今不是声控,所以大白天俺也经常关灯。想法很简单,这种无端的浪费真是一点用都没有,另外也是举手之劳嘛。俺办公室的灯总有四组,每组3个20瓦日光灯管。经过试验,开8个灯管足够工作、学习、与学生讨论问题,所以俺就把每组中间灯管“弄灭了”。多少年过去了,估计光这种形式“节省”,应该为社会、学校“省出”一个自然基金了吧? 从上世纪风起云涌的节能灯,至今方兴未艾。大多数人只知道使用时的确节能,但是包括“制造”与“环境保护”两项在内,总体上还是节能吗?鄙人曾经计算过家里的节能灯情况,单从成本上说,绝对“得不偿失”! 最近几年,国家某些部门又大力提倡研发LED发光器件。如130瓦的高压钠灯与26瓦的LED等亮度相仿,甚至有的城市已经开始“更新换代”。可是有关部门是否认真论证过,这些制造成本很高的新产品到头来的“节能效果”也会得不偿失呢?就拿俺比较熟悉的蓝宝石LED基片制作来说,高纯氧化铝原料制造是高耗能的,生长蓝宝石晶体是高耗能的,LED基片加工也是高耗能的,还有后续进一步的涂层生长、装配等, 节能 ——已经是小巫见大巫喽!
个人分类: 社会|3609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不怕“2012”,就怕“寂静的春天”
热度 33 lilylz2010 2011-8-10 09:37
翻开 《 Silent Spring 》 ,作者(Rachel Carson)对幼年时期生活环境的描写启发了我对自己身边小山村的很多思考,在我的记忆里,昔日煤油灯点亮的小山村热闹祥和,现在家家有电话、人人有手机的新农村却不由得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颓废、荒凉的感觉。蕾切尔·卡逊用真切的感受阐述了资本带动下的工业文明以什么样之方式“改变”着乡村的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是美国人写的书,但似乎在述说着我们身边的事情,全球化、信息化,很多的途径让地球上原本天各一方的人们以同样的节奏共同见证时代进步的一面,而不美好的景象也以同样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 今天,看着作者的书,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门前大榕树上日夜鸟瞰我们的喜鹊、院子里果树上的通灵鸟、屋檐上叽叽喳喳的燕子,尽管房底下老是弄的脏脏的,但家人还是很欢迎燕子的光顾,说是燕子定居,必有吉祥之事!老年人内心总有一些不易改变和别人注意不到的观念,当时大榕树上的喜鹊动不动就将奶奶、妈妈他们在自家孵化长了些日子的小鸡啄走,有时候连窝都端了,所以,我们小时候老觉得喜鹊们是害虫,有机会就会攻击它们,奶奶他们恨不得也把喜鹊给连窝端了,但是爷爷就不同了,谁要是打喜鹊被爷爷听见,老人家会史无前例地发伙,好像他的哥们受到屈辱和伤害。爷爷辈的人都相继去世了,我们孙子辈的人已经对喜鹊是什么样子都有些模糊了,因为喜鹊早就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也亲眼目睹过当时大批量的运用敌敌畏等老鼠药,吃了毒死的小老鼠,喜鹊难以幸免,还有其他的鸟类与动物。 仅仅在两代人之隔的几十年里,一些动物在一个生活了多少年的地方近乎灭绝,但喜鹊对我们来说,至少对我们那里的更小的孩子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或画面上,决不是自家门前的大树上!后面的一些年头,大榕树也变得不是断了枝,就是少长树叶,失去了茂密的感觉,没法再为昔日栖居的鸟类遮风挡雨!近几年,随着大量农村的年轻人通过上学、当兵、还有出门务工,所谓的“空心村”出现了,人的离开是候鸟式的季节性移动,但日渐萧条的小村庄摆脱不了大榕树一样的颓废景象,于是什么“3860”部队、留守儿童等新名词陆续开始描述农村文化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人的观念等的一系列极大改变。从生态环境到生活方式,农村在发展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是好是坏我们难以权衡!但我们完全有必要用真实的想法和客观的语言去描述这种前后变化。 生活在大城市里,我们在挤完公交车后、静静地呆在办公室畅游互联网,而小鸟、蓝天、白云通常都不进入我们的思维,因为我们的生活实在跟它们很遥远。但在静下来的时候,内心深处会回到昔日生活的小村庄,但我们的关注只有匆匆来去和打个电话,而村庄是什么状况,少了很多关心,在那里土生土长的人都是以“如此的方式”关心农村,那还有什么人去关照和理解乡村状况呢?很多社会学家也在办公室畅游,“三农”问题很热点,但是热在微博里,热在学术文章里,部分领导干部去乡村也是挑个地方,前呼后拥地转转,农村的真实面目早已在车窗内变得很模糊,乡村的将来是咋样?在有限关注农村的群体中能否出现什么成果,为广大的农村地区多长几片绿叶,多育几块肥田,在这个高唱城镇化,讴歌GDP的时代,也许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因为谁都想居住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事业发展好的城市或城镇里,关注和热爱农村早已是“非主流”的事了。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词条虽然在百度里可以搜到180多万条网页信息,一方面也能说明这个问题看来确实很突出,但是也许大部分关于这一问题的关注留在“升职称、按期毕业”等发文章任务里,或者是吃饱喝足后的调研报告里,真正直面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人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认定:农村在发展的同时仍然以更快的速度落后于城市,否则“看不见的手”会把更多的人留在农村,而不是让他们挤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忍受一个个“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区别性眼神。 记得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新农村建设意见出台后,单位有一个关于新农村运动的中韩培训交流会,很多讲授的专家来自韩国新村运动战线,其中有一位老先生讲的话令我至今影响深刻:“在一个国家范围,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后花园搞不好,城市也难以健康发展……”。是的,我们的农村不能低城市一等,否则城市生活的人们迟早会意识到后花园破败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其实我们早都在品尝着“城市病”的滋味,只是我们只能在拥堵中、污染中沉默地将自己从白天带到黑夜,再由黑夜带到白天,我们在自己的内心自转着,在大的环境里公转着,但是由浅到深的问题时刻在我们身边喧嚣,就看我们是否关注和思考。 很多关于地球寿命或者巨大灾难的预言诸如“2012”等我们完全能拭目以待,也许破产的可能性也是日渐明晰,但假设中的“寂静的春天”却出现很多实证性的苗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物种濒危、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等等,到今天下班的路上,大家依然会看到路边的小店写着“出售敌敌畏”招牌。寂静的春天也许离我们很远,但完全有可能近在眼前!因为不是通过预言、猜测,也不是媒体宣传,是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今日农村的清晨与春天没有以前的热闹和安逸。
8485 次阅读|49 个评论
请Look Look 俺小时候住的房子
热度 17 wangxh 2011-7-31 22:09
请Look Look 俺小时候住的房子
今天看了好友王海辉老师 小时候住的房子 (博文中),呵,对俺来讲,那房子简直是豪宅了! 请看看俺小时候住的房子——红瓦是后来叔叔换上的,原来是真正的草棚顶。在这里我和哥哥度过了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直到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村子才有了电,即才用上电灯。我们哥俩学习都是在像小毛笔一样细的灯芯和像毛笔头一样小的灯头的煤油灯下完成。 父母在这所房子里,养育了我们三个人:小姑和我哥俩,我们都还算争气,恢复高考后小姑考上中专,我俩考上了大学。 红瓦是后来叔叔换上的 房子两端的房间是卧室,我都住过。跟奶奶、同学一起住过左端房,与哥哥一起住过右端房 农村人迷信,说我们的房子会“出大学生”,结果院门都给卸走了 这三棵树是见证俺长大的,左边是梨树,中间大的是山楂树——小时候经常爬上去玩,最远的也是山楂树。 每次回老家,看见这老房子都有许多感慨,也是俺经常呼吁重视中小学教育的缘由。现在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房子倒是都比俺这房子新,也用上了现代化的家电,但人们的封建思想并未开化多少。依然存在着九年义务教育都完不成的家庭与孩子,仍然存在着有病不去医院、耽误医治而死亡的成人,依然存在着依旧住在破旧的房子里、老无所依的老人......
个人分类: 社会|4792 次阅读|2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