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净土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阅藏杂谈59:莲池大师说过“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吗?
jiangjinsong 2016-4-20 00:12
在网上一搜,许多人都在传说,莲池大师说过:“ 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予他人行。”有人以此来为自己不读经典辩护,标榜自己是谨遵祖师教导的净宗行人。 净土祖师真的不让大家读佛经吗?可是在莲池大师的文集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说法: “ 师于三藏十二部,无不再三披阅,悉诣其微。”如此看来,他应该不会反对阅读经典的。 事实上,莲池大师明确提出过: 佛经不可不读! 他曾经说过:“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律,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竞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这段话可见大师对于读经的高度重视。他本人年少时受到辟佛的错误影响,幸亏读了佛经才不至于虚度一生。他惋惜有人一生都没有读过佛经,算是面对宝山而不入;有的人虽然读佛经,但是不去探讨佛理,只是采撷文辞,算是入宝山而不取珍宝;有的人探讨佛理,但是不去真修实证,算是把玩了珍宝之后,又丢弃了。以上这些做法都很可惜,但是他仍然强调:即使不够深入,读了佛经仍然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一旦熏染到阿赖耶识中,迟早会成为成道证果的种子。 山西妙吉祥寺居士阅藏 对于禅净两门中部分行人不重视经典学习闻思的做法,莲池大师都给予了严厉的呵斥。“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磨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藉口教外别传。 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 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子为权衡。 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 如此斩钉截铁的态度,不容含糊。因此 援引莲池大师来反对读经阅藏,真是找错了人。 当我们自己说不必读经阅藏的时候,可能要问问自己究竟是“ 有真得”的行人,已经精通教理不必再读了?还是只会玩口头禅的佛油子,“ 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 ”? 山东青州广福讲寺阅藏 莲池大师对出家的要求极严,凡愿于云栖寺出家者,在读诵经典方面应已粗知晨昏功课之经,如《心经》、《弥陀经》之类;进寺之道友,须于剃头前依号顺序学毕规定经典,否则不能剃头。学经之号次分: 法字号:晨昏课经全堂,《佛祖遗教三经》、《沙弥要略》、《四分戒本》、《梵网戒经》、《十六观经》、《大弥陀经》、《金刚经》、《圆觉经》、《维摩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起信论》。 报字号:晨昏课经,《沙弥要略》、《遗教经》、《四分戒本》、《梵网戒本》、《十六观经》、《大弥陀经》、《金刚经》、《圆觉经》、《普门品》、《行愿品》。 化字号:晨昏课经,《弥陀经》、《梵网经》、《观经上品上生章》、《四分戒本》。 以上三号,俱依经次学完一经,再进一经,跳越学者罚银一钱。课经不完不得剃头,《要略》不知不得进具戒,《具戒》不知不得受菩萨戒,年满六十量处,晨昏课经未熟剃头者,缺一事罚银一钱。 从以上的规定中可以看出莲池大师对于经典学习是高度重视的。因此,说莲池大师不让大家读经,显然是误传! 大众阅藏网络共修启动仪式在河北佛学院举行 那么莲池大师是不是真的说过:“ 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予他人行 ”?我查找了一下莲池大师全集没有找到。事实上,该段文字出于 古本《西方公据》, 根本就没有说这是莲池大师的开示。网上误传是莲池大师所说,实在是毫无根据。净宗行人应该尊重祖师,这样张冠李戴的做法对祖师很不恭敬,很要不得。我们应该避免。 2016梅州千佛塔寺阅藏禅修冬令营合影 《西方公据》 是劝专修念佛的 一本入门书。提倡放下万缘,专修念佛, 这是没错的。对于老年、文盲等无法读经阅藏的行人,或者对于已经深通教理的行人,“ 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 ”,这也算是对机之言,可能很有帮助。但是,这句话不能作为普遍的教导广为传播,因为用到不对机的对象上,良药也会变成毒药的。 湖南湘潭龙山佛学苑开学典礼合影 有人担心读经阅藏,会让心有所夹杂。念佛不该有所夹杂是对的,但是,不读经论就不夹杂了吗?怎么才能去除夹杂呢?另一位净土祖师蕅益大师早有开示:“欲坐断凡圣情解,顿明佛祖心源,不可丝毫夹杂。 然所谓夹杂,正不在看经寻论,乃在世间利名、烦恼、我慢、悭嫉放不下。 尝见主宗乘者动以经论为杂毒,反置习气于不诃,岂知古英杰凡情先尽,故但埽其圣解。今人浊智流转,不向痛处加锥,云何出得生死?且如婆子烧庵公案,须向自己脚跟下理会。可笑世人欲代转语,望婆子供养,面皮厚多少哉?须不欺心,的的觑破那僧及婆子落处即自己落处,便是出生死真实路头。切不可向解路卜度,失却自己鼻孔。其二六时中,用心方便,妙在从缘荐得。不宜固守枯寂,塞妙悟门,直拶碎虚空,再来理会。” 河北省霸州市梵华精舍阅藏共修 末法时代众生根机陋劣,邪知邪见充塞心中,抱着世间利名、烦恼、我慢、悭嫉不放,却要放下佛经祖论,何其颠倒?古代修行人根器猛利, 凡情已尽,所以只需扫除圣解即可;但是,今天行人动辄 以经论为杂毒,反听任习气泛滥而不加对治,怎么能出离生死? 如今净土门中少数人肆意篡改祖师言论,反对阅读佛经祖论,提倡个人崇拜,做派与禅门末流的“狂禅”无二无别,可称得上是净土末流的“狂净”,明眼人须认清远离,以免误了自家宝贵的慧命! 长按以上二维码,加入大众阅藏! ———————————————— 更多深刻内容,敬请关注心斋老蒋的茶馆: 反思科学、弘扬中医、禅茶素食、慈悲动保、深入经藏、无诤之辩。请长按以下二维码: 心斋老蒋的二维码 jiangjinsong666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庐山佛影
Mech 2015-8-15 00:19
庐山是佛教名山。著名的寺庙有净土祖庭东林寺,苏轼题壁的西林寺、白居易题诗现在如琴湖下的大林寺、康熙手书秀峰寺的原开先寺、可能是庐山最早的江矶寺等。我通常有寺庙就会进去看看,但这次庐山之行例外,限于行程安排,主要的寺庙都没有去。 当然也不是所有寺庙都没有去。我脚力尚好,因此路过的寺庙还是能抽出时间去转转。在三宝树去了黄龙寺。只有一间大雄宝殿。里面有释迦摩尼、卢舍那佛和大日如来 ( 如果我没有认错 ) ,另有十个罗汉。门上对联比较特别 面对天王背枕玉屏洗心降龙内外调伏在生活中了生死了生死在生活中 门树娑罗殿峙龙眼如意护藏显密圆通于人世间建净土建净土于人世间 黄龙寺 在含鄱岭和五老峰上,都隐约可见一塔,疑似佛塔,但不知道属于什么寺院。 五老峰上望佛塔 秀峰寺只是废墟。有观音殿,无疑是今人新修,不知道是不是与秀峰寺有些关系。 观音殿 在俯视庐山瀑布的观景点,有塔称为文殊塔。塔无疑是新建,但也大有来历。《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所写, 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 似乎就在此处。文殊塔下,还有个小小的护佛庙。佛法无边,焉需要护?这倒是让我想起当年红卫兵以保卫毛主席为宗旨。在毛主席“高瞻远瞩洞察秋毫”地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有工宣队师傅训这些学生,你们说要保卫毛主席,其实是毛主席保卫了你们。以此类推,这个“护佛庙”,是不是应该改为“佛护庙”?或者叫“护法庙”? 文殊塔 护佛庙 在号称“神界之界自在所在”的黄岩景区,有新修建的黄岩寺。不同寻常的是弥勒佛而不是韦陀菩萨率领四大天王镇守门殿。里面的大雄宝殿倒是很寻常,释迦摩尼和十八罗汉。 黄岩寺 《增广贤文》云, 世间好语书谈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小窗自纪》也云, 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僭多。 庐山无疑是天下名山。因此随处有佛影,也是情理之中了。 很遗憾的是没有去东林寺。东林寺是当年地方官为净土宗一祖慧远所建。净土宗和禅宗流传最广。我对净土宗不是特别感兴趣,觉得文化含量低些,我更喜欢禅宗,尤其是更少戒律更任性的南禅。已经去过南禅祖庭南华禅寺。尽管如此,我不能不承认,净土宗是佛法至少是东传佛法中的重大变革。在我这种非信仰者看来,净土宗之前的佛教,基本是否定性的,论说实有世界为空为虚;净土宗则有个肯定性的目标,往生净土。因此不仅是认识世界,也是改造世界。同时,甚至更重要,净土宗为信众开了方便法门。净土宗经典本来就简单,《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所谓三经一论。而且这些经论也不用看,口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了。我个人不欣赏,不能否认这真是很方便。慧远这个人也有意思。他不仅在思想史、宗教史、哲学史种有一席之地,在文学史中也出现。他的“白莲社”是诗人俱乐部,曾成功邀请陶渊明加入。甚至在政治史上也可能留名,他写有《论沙门不敬王者》,本质上还是认为“道统”高于“法统”。归程在车上遥望东林大佛,我突然意识到,真去了与我想象的也不一样。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净土宗十三祖师开示选摘
immunology 2015-2-24 00:38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334—416) “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毕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寻违离之悔,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谢,以悼往疾之深。于今时至,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今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昧,庶达其诚,大哀世尊,亦当佑之以道。” 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613—681) “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净土宗三祖--承远大师(712—802) “ 国土空旷,各宜努力。” 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约747—821) “ 弥陀光明广无边,普照群生度有缘; 但有倾心能念佛,当来决定离人天。” 净土宗五祖--少康大师(770-805) “ 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 净土宗六祖--永明大师(904—975) “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净土宗七祖--省常大师(959—1020) “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1535—1615)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净土宗九祖--藕益大师(1599-1655) “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由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己标名,请君同上慈悲舟告。” 净土宗十祖--截流大师(1628—1682) “ 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断,并非以快念多念为好。只要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佛号绵绵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沉没,这样去持名念佛,就是在事上能一心精进。事上能一心精进念佛,必定能往生净土,如果能进一步达到理上一心,精进念佛,那么就可以提高往生的品位。今之富贵利达者,或贪粗敝声色,不知苦本;或着蜗角勋名,不悟虚幻;或复爱殖货利,会计经营,现在碌碌一生,将来随业流转。阿弥陀佛剎中依正庄严,无量胜妙乐事,不闻不知,从生至死未曾发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穷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从冥入明,转生胜处。故敬劝净业行人具真实愿,发欣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鸠毒,视名利如僵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务。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证诳语矣,愿共勉之。”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1686—1734) “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寤。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1741—1810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心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1861—1941) “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个人分类: 儒释道|4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学习佛学很成功!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7-25 17:44
萧大嘴又开始胡说了。 中国文化自然有其缺点,但是说中国汉唐之际学佛不成功,这是胡说,而且是彻头彻尾的胡说。 大乘佛教如果没有中国,现在哪儿还有?印度本土是没有了,除了西藏继承和保留了一点,大乘佛教的精华都在中土。 即使佛教在印度最兴盛的时候,大乘佛教也没有像在中国这样占压倒性地位。难怪达摩祖师说东土有大乘气象。 禅宗自然有发展之后的流弊,但是踏实修行的禅宗行人、努力实修的净土宗、密宗行人还是有不少的,不过人家没有向你这厮汇报就是了。(例如本坛的骆小红师兄就是这样有真实受用的佛弟子。) 佛学传入中国,对道教、儒家都有很强的提升作用,这正说明了中国人强大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是花了上千年努力学习的结果,你这种浮躁的小子是理解不了的。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26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博主间的赠书,有趣还是无趣?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3-23 10:23
  现在想想,科学网博友之间的赠书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儿。   除了刚刚和河南工业大学的刘广明兄刚刚见过,俺们将三本书赠与刘兄外,和我交换赠过书的有之前的曹广福兄,陈龙珠兄,罗帆老姐姐,张欣小妹妹,吴渝教授。   其实,即便是不是一个专业的博友,以书相赠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此事似乎显得有些风雅。尽管不见得被赠的人会有时间或者因为专业相同的缘故能真去花时间看这些书,其实看看前言后语也是好的,从吴渝的书里一下子就能感觉到这本写网络社会的专著背后的作者是个有着细腻情怀且文学素养很高的女人。   而对于我们这般管理科学的研究者而言,实际上是希望能够有一套自己提出的理论体系留存的。和物理化学不同的是,管理学自成一家又相对容易一些(这也是很多人觉得管理不是科学的一个方面),也所以历史上有所谓“管理学丛林”,跟和尚道士们的那一套有的一拼——大家都“丛林”嘛!   就如和尚们,或净土宗,或禅宗,似乎念的一套经,但是实际上解释起来有不小的差别。所以才会有佛教的丛林之说,你看少林寺外的塔林,多少高僧在彼处高卧,他们当年又是何等睿智之人,教化众僧,得浪费多少唾沫星子啊,如果写下来,则肯定是著作等身。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把管理学的故事和理论结合在一起讲,喜欢看故事的去看故事,对理论体系有关注的人则也有比较复杂的学术性的内容去参照。下两本书我们就准备采取这个策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以及《管理机制设计——案例故事与应用实践》,看看是否能够体现我们的初衷,而对于这书未来的赠送,也可以考虑两本一起,或分别赠送,这就要看朋友的个性和喜好点了,后一本我们得写成在厕上都很有兴趣读下去的普及性著述。   不过,毕竟还是感觉有遗憾了,对于我,游记本来写得比专著要好很多,可惜的是一直没有很好的机会去出版我的《南游记——澳大利亚印象》、《向前一步是黎明——东游记》、《东方智者与西方先哲——新西游记》,等我到了50岁,一定出版出几步非专业性专著的书来,到时候大概就不会赠送现在手头上的这些了。
个人分类: 事论|2979 次阅读|6 个评论
玄奘之鉴:"中学为体”终不脱功利二字,“西学为用”不得真经
热度 1 jiyipeng 2012-1-30 18:32
存在与感知的关系,“真"的问题西方比较看重,从柏拉图开始。中国偏重于“善”。更强调合目的性。导致了后来的一些分途。所以“中学为体”终脱离不了功利二字。“西学为用”不得真经。中国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我们当中对 求真的基因确实少了一点。从玄奘的《成唯识论》不被后人重视,唯识宗不兴禅宗和净土宗兴盛就可以知道了。现代的唯物唯心都是末了,得末行末,不知所致之由。 无所谓西学也无所谓中学,只是口味不同,进了不同的饭馆而已。
个人分类: 境界提高|189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