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于丹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于丹

相关日志

寒门状元之死?
热度 2 冯用军 2019-2-17 16:5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豪门不奋,三世而亡 最近有篇博文《寒门状元之死》火了,引来点赞和评论无数,可是热闹的背后,很多人也许连什么叫“寒门”都不知道吧? 从博文中得知,真状元主人公虽然可敬,但通过阅读得知官方寒门定义,寒门也是门也有门槛的。博文主人公郑烨,浙江省丽水市2018年理科第一名694分,浙大竺可桢学院18级本科新生,父亲浙江丽水遂昌县国税局公务员,母亲遂昌县乡镇卫生院血检科检验员。 再看一个例子:看过某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传记,文中说刘洋出身寒门。事实上,刘洋,父母均为郑州铁路局职工,出生于郑州铁路局附属铁路医院(郑铁最强大三甲医院),小学/郑州管城回实初中/郑州三中,高中/郑州十一中大学空军长飞,熟悉铁路发展的朋友会知道刘05年拆分前郑铁无比强大,下辖郑州/洛阳/武汉/襄樊/西安/安康6个铁路分局。 看过这两个例子,很多小朋友都要跳脚了,说这刷新世界观了、打破三观了、要为普通老百姓打抱不平了,等等。 其实,两个案例中的“寒门”表述,其实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从古至今“寒门”都与平头布衣白丁老百姓无关: 寒门,指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并非指贫民阶级。庶族亦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三国志·吴志·周泰传》:“﹝孙权﹞遣使者授以御盖。”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卿吴之功臣,孤当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幼平意快为之,勿以 寒门 自退也。”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粲粲贞女,孤生 寒门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是以不考实行,专采虚望,末流所届,乃至 寒门 贵族,划若鸿沟。”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贤壻既非姓白,为何假称舍侄,光降 寒门 ?”《西游记》第二十回:“那老者一骨鲁跳将起来,忙歛衣襟,出门还礼道:‘长老,失迎。你自哪方来的?到我 寒门 何故?’”欧阳予倩《人面桃花》第三场:“博陵崔护是何人?不该题句到 寒门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从古至今,寒门都与农民、工人子弟无关,至于乞丐、失业人员等子弟更是与寒门无缘啦。 所以,各位寒门子弟,某些人的起跑线就是寒门的终点线、某些人的地板砖就是寒门的天花板,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用羡慕和攀比,而是要努力找到适合本阶层的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张之洞说:世运之明晦,人才之兴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参考文献—— 三毒女的黄昏(于丹、咪蒙、陈果) 一 : 于丹 在北大讲堂 被轰下了神坛 于丹前些年很是火了一把。 她在百家讲坛、电视访谈上面带笑容娓娓道来的样子很是亲切,夹杂着婆婆妈妈的语重心长和邻居大姐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好心。更多是一种知识女性文采斐然绵绵不绝的妙语连珠。言论间充满智性,优雅里不失亲切。其充满矫饰的语言风格以及信手拈来的诗词名句一时风行全国,让很多人一下子闻到了久远的“国学”味。 中国多年来流行的是“知识无用论”。大家虽然也读过点书,但人文教育基本缺失,并无多少“文化”,于是乎各种“文化”就大行其道。什么酒文化、茶文化、禅文化、道文化,几乎万事万物皆可文化。所谓国学也趁虚而入,讲《论语》,讲《三国》,讲明朝那些事儿,一讲一个火。 在这种环境下,于丹火了。 于丹的简历是这样的: 于丹, 1965 年生于北京。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共党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百家讲坛》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 600 余万册。 如此辉煌又满腹经纶的于丹,有一天却突然倒掉了,倒得有些突然,有些让人措手不及。 2012 年 11 月 17 日晚,于丹在北大百年讲堂被学生起哄,轰下了舞台。评论者认为这是大家对这个伪文化人长期兜售心灵鸡汤的反感引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曾经指责于丹讲的《论语》“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宣扬的是三纲五常、 中庸之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的。学理上的阐释或许也冠冕堂皇,但落到实际应用中,则变成了没有原则、奴化、服从威权。所谓修身养性,也无非变成了苟且、妥协、势利、见机行事。所有这些,都造就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所有这些,也都在于丹笑里藏刀的软性阐释里被再次激活。 于丹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 清泉绿茶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又曰:“人生苦短,相逢的狂喜,必经的崩溃,所有的 境遇 , 自在 人心。你若匍匐惊惶,即使走到最好的 地方 ,仍是毁灭;不改 坚定 天真,则任凭何处,都是成全。” 其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所沉浸的文化语境陈腐过时且不论。我想问问于丹,咱还能不能好好说话写字? 乡间俗语,管那些喜欢拽词弄文者的话叫“文屁冲天”。于丹操着曲里拐弯的古文句式,捻着半生不熟的古词,夹杂着现代庸俗社会学和成功学什么的,成功地熬了一大锅文屁冲天具有蒙蔽性的毒汤。其汤,闻上去五味杂陈,细品却空空如也,咀嚼不出个所以然,而且有毒。普通读者或许一时发蒙,但其缺乏实质性内容的花哨表述,终究难逃文人学士们的法眼。 于丹谈悠闲、谈天真、谈柔软、谈欢喜、谈恬淡、谈清欢。但很少见她谈人生的艰苦、世界的黑暗,理性的批判,以及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当于丹谈起雾霾,算是把她的心灵毒鸡汤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境。她说:可以“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俨然是鼓励大家大练我中华神功。有了金钟罩、铁布衫护体,别说雾霾了,连核辐射都不怕。咱义和团完全可以刀枪不入,勇敢地以自己的愚昧迎接现代文明子弹的扫射。 多年前我在微博上发文说:“于丹垂着儒学长袖,转动着油滑的中庸眼睛,大谈快乐哲学,劝慰人们要‘适应日常秩序’,对民众进行奴化和软化教育,让人反感。所谓快乐哲学多是自我麻痹,本质是屈服,忍耐、放弃思考和追问,是屈服于威权和对社会不公的无视。其饱含温度的敦敦言论实乃是闭塞民众视听、鼓励民众逃避现实和放弃抗争。” 于丹自己是那么教导大家要温和、忍让、快乐、知足、感恩、不抱怨、认天命。遇事多找自己原因,别怨外界。总之最好是跪在地上服服帖帖的。可她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于丹在伦敦把她下榻的酒店闹了个天翻地覆,称不够她的档次,三天换了三个房间。为了摆架子,还在日本大闹了一场。 这些丑闻让她从自己的谎言中露出了丑陋面目:她也无非是个欺世盗名之徒。 有个电视台在播报这个新闻时评论说:于丹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嘴里宣讲着真善美,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却不能做到与人为善、恪守己德。 老梁评价于丹的言论是“心理按摩”,也就是迷魂汤。老梁分析说:“于丹在北师大研究传媒,她了解观众想听什么,她也更加了解这个社会的所谓主流欣赏的东西,她的上级喜欢听到什么东西。” 于是,于丹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利用各个阶层的缺点和缝隙巧妙地渗透着她精心罗织的语言,这让我想到了“巧言令色”一词。巧言,即花言巧语。有些词语是充满机巧且有害的,于丹式的语言即是如此。 巧言的于丹,在缺少文化的中国大众精神里熬着毒汤,时间长了,终于还是被戳破了把戏,于是终于倒了,混不下去了。 但是,一个于丹倒了,会有更多的于丹以各种面貌粉目登场。咱中国大地,从来就不缺少这些熬毒汤的人。 于是,有个叫咪蒙的女人,有一天熬毒汤也熬出事了。 二 : 咪蒙 一不小心 就被一篇爆文爆飞了 咪蒙是谁?恕我阅读有限,在《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造假一事没有爆发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有这号人。也可能是我的阅读趣味不在那一个层面上。 既然我不知道她,相信有很多人也不知道她,那就搜一下她的简介吧: 咪蒙,原名马凌,女, 1976 年生于四川南充,山东大学中文系硕士,媒体编辑、作家,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公众号“咪蒙”创始人,北京十月初五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出版有多本著作。 事件的爆发过程是这样的: 2019 年 1 月 29 日,许多人被一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10 万 + 爆文刷爆朋友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寒门子弟周有择逆袭成为高考状元,最终又被厄运击倒患病身亡的事情。 “ 他是真的聪明,家里也是真的穷。”别人的理想是改变世界什么的,只有他的理想是:“好好赚钱,好好做人。” 他去世的时候,还差 4 个月满 25 岁,银行卡里的钱也是少得可怜。 周有择 在大学除了一直拼命学习之外,还 一直不停地打工。“他出去做家教,也出去当麦当劳服务员, 17 块钱一个小时;发传单,晒一天挣 60 块;在学校帮人取快递,取一次 1 块钱跑腿费……他就靠着这样一块一毛攒起来的钱,养活了自己,交了学费。” 如此辛苦且努力活着的人却没有好运,这样的贫寒状元注定没有出头之日。“有的人,只有一根破破烂烂的绳子扔在他的面前。他这辈子,都要用尽全力地沿着井壁往上爬,头破血流也不能停下来。最坏的结果就是,爬到马上就要看到光的地方时,功亏一篑,摔回井底。” 但是呢,有的人就可以无需努力也能轻松地在灯红酒绿里游刃有余,玩弄商业和财富于股掌之间。 “ 后来我顺风顺水,却在人生的功名利禄灯红酒绿中迷失了自己。”,看似自责,却是在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成功。 “得知周有择的事情那天,我在北京国贸的居酒屋里跟一个投资人聊天。……对方是个 40 多岁的投行圈大佬,戴着劳力士的绿水鬼,说话三句一个 VC 、五句一个 PE 。 我坐在他对面,穿着低胸的衣服,露出若隐若现的乳沟,化了精致的妆容,全程装出一副崇拜又夹带着爱慕的眼神半仰视地看着他。” …… 瞧瞧,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周有择们奋斗不止为了生存只想赚钱却苦海无边在悲惨中死去,而她却在国贸里轻松地露着诱人的乳沟。和投资人 “ 聊未来的经济形势,聊什么行业有红海蓝海,聊如何快速套现,聊行业内的财务自由神话。” 只要愿意,成功和财富也是可以召之即来的。 这篇文章完美地消解了奋斗的意义,还宣扬了一种充满歧视的宿命思想:穷人挣扎再狠,也得摔回井底,摔回穷窝。那些富二代什么的无需努力,轻松就能获得富贵享乐。这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老调嘛,这里还有韩剧、商战剧的影子。 这篇文章很迎合那些学习不好、以及疏于努力者的趣味,是一个很好的安慰剂或者麻醉剂。 但随后,有网友指出该篇文章存在多处破绽和逻辑漏洞,涉嫌造假。一时之间遭到大家的口诛笔伐。 2 月 1 日,咪蒙发布道歉信,宣布微信公众号停更 2 个月、咪蒙微博永久关停。 2019 年 2 月 1 日,人民日报官微就咪蒙事件发表评论:“咪蒙发道歉信,避实就虚,避重就轻,暴露出一贯的擦边球思维。当文字商人没错,但不能尽熬有毒鸡汤;不是打鸡血就是洒狗血,热衷精神传销,操纵大众情绪,尤为可鄙。若不锚定健康的价值坐标,道歉就是暂避风头,‘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变成一地鸡毛。” 咪蒙们为了赚钱,不惜编造造假文章,这是大众深恶痛绝的一种网络欺骗现象。 但导致口诛笔伐的一个根本原因还在于其熬制精神毒汤引起的反感,这和于丹的倒掉原因是一样的。 那么,咪蒙的毒汤,其度数又是几何?大众对她的批评是否只是只言片语的挑剔苛责?为了论述客观,我从网上搜来了她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一书里的文章来看。一看之下,发现毒汤度数还真不小。 此书开头一篇是《我的爸爸要结婚了》,文章讲自己的父亲是一位老板,花天酒地,多次出轨,结了三次婚,还和朋友兴致勃勃地谈论夜总会小姐使用心得、性病治疗经验什么的,但自己并不恨他,还从他那里体验到了满满的父爱。父亲的第一个情人曾带着小白脸上门打了自己的母亲,但这个女人后来得了乳腺癌,被切掉了一只乳房。也“不知道是不是游泳时走光的那一只”? 感觉她喜欢乱搞的父亲真的成了人生大赢家。连自己不愿意借钱给他打发掉小三的事情最后都变成了好事:他父亲不久又生了一个儿子。这篇文章得受到多少玩世不恭的男人们喜欢啊。 在《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一文里,她讲到自己的剧本被圈中大腕看中,决定投资几千万力捧此剧,且保证可以上某某卫视。消息传出,各路人等前来巴结。但得知自己的这部剧上不了卫视后,这些势利的巴结者一下子都消失了,让自己很失落。但转念一想,“事实就是这么残酷,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功利不好吗?”她的结论是:功利非常好,因为你牛,你才值得攀附,你要是不牛,人家当然要抛弃你。“功利的背后,不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游戏规则吗?”“一想到规则这么透明,我就非常安心。”“更重要的是,功利的背后,它承认的是你的努力。”“你越牛,机会越多” 这种思想在她的《你一点儿利用价值都没有,谈什么人脉?》里得到了再次阐述。 瞧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丛林法则思想?人跟人难道只有利用价值?我们的友爱呢?良善呢?怎么全不见了,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考量? 还有诸如 “我们深知世界的复杂、黑暗和荒谬,依然选择面对复杂,保持欢喜。”“这个世上,只要你敢,再大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之类的谬论,就不一一批驳了。 咪蒙说自己 26 岁进入南方都市报,除了工作中的采访和写稿之外,每周至少要深度阅读两本严肃书籍,看 5 本杂志、追最热的美剧日剧韩剧、刷几部电影,写四篇专栏,内容涉及历史、亲子、影评和情感。 感觉已经是一位超人。 每周至少深度阅读了两本严肃书籍,怎么还把文章写成了这样? 咪蒙文字浮夸,情绪化,让我不得不怀疑其虚构的一面。弄一点戏说,放一点网络语言,加一点玩世不恭、带生殖器的口头禅。内容上,商业、小资、影视、公司、追剧什么的痛点都有了。连分行很多都是一句一行,文化快餐格式,网络浅阅读口味。 其扭曲的价值观,小资的情调,变态的成功学,散发铜臭味的功利心,很迎合世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这样的一个毒写手,却被誉为“ 国民励志女作家”,还形成了“咪蒙现象”,真是奇哉怪也猫了个咪的气煞人也。 能发财、成功、享乐就好。罔顾道义承担,哪管原则信念? 在咪蒙们的思想丛林里,狼群出没。 三 : 陈果 等待她的 迟早会是一只飞来的臭鞋 这些年,网络里的大神小鬼出没无常,按了葫芦起了瓢,撵走恶狗来了狼,让人防不胜防。 在良性规则缺失和大众文化水平还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之前,这种现象将会反复出现。 我大约是去年偶然从媒体上知道复旦有个网红教师陈果的,但没怎么留意。春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喝了点酒,无意中看了陈果的一个讲课视频,无法忍受其披着学术和思辨外衣却又似是而非的胡言乱语,便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辱骂她的文字,大意是说:“陈果的反智言论真让人恶心,有机会见到陈果,一定要扇其耳光”云云。第二天,感觉这样说一个女人有些不妥,就删了。 不久,咪蒙的事情爆发,这让广大网友一下子想到了一个同质化的毒鸡汤熬手陈果,于是紧跟着开始一起讨伐陈果。 可以说,陈果是被拔出萝卜带出的泥,大家本来还没关注到她。或者说我们很多人各有其事,没空搭理这些人。结果咪蒙事件一出,让大家也想到了陈果,也就顺带着灭了陈果。 陈果是谁?我不知道,相信很多人也不知道。那就网上查查她吧: 陈果,女, 1981 年 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 UBC 大学 RegentCollege 访问学者。 2005 年 2 月— 2008 年 6 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 2008 年 6 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那么,陈果是怎么引起众怒的呢? 引爆的由头是一个短视频,陈果在里面说:“学会与黑暗和解,当你与黑暗和解的时候,黑暗已经不那么黑了。” 此言一出,骂声一片。但可别以为仅仅说错一句话就会遭到攻击,骂陈果和于丹在北大被轰下台一样,有一个积累、发酵、最后爆发的过程。相信在此之前,很多人已经开始反感和批评陈果了,只是还没形成气候。 为了更真实了解陈果其文,我试着阅读了她《好的孤独》一书。 这本“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的充满哲思的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且看一段“人性的问题,终究是人心的问题;人性的弱点,终究源于‘内心的软弱’。相对,那些我们人类所共同敬重的品质,比如意志、勇气、谦逊、豁达,等等,无一不是基于‘内心的强大’。意志源于心智坚定、不可动摇;勇气源于内心无所畏惧;谦逊源于心存敬畏;豁达源于心胸宽广。要摆脱人性的弱点,除了使内心逐渐强大,我们别无他途,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修行。” 谈孤独论人性等等的哲理思考,早有培根、蒙田、罗素等先哲充满理性和高度的严谨论述。到了陈果这里,没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进一步提升,反而变成了等而下之、实用的庸俗社会学凉拌。其表述看似正确,害处则是庸俗化、浅薄化了学术和思想,降低了学术性。陈果的很多话都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臆想胡说的成分多,在方法论上更加落后,因此对思想也就更加有害。陈果之害即在此。 想想很多年青人经过多年寒窗,浪费了那么多青春,总算进到大学,没有得到真理的指点、学术的探索、事业的建构、人生的启悟,得到的却是陈果这种毒师的误导,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大学生的家长们也不知会作何感想? 再来看看她的一些视频。她习惯性弓着身子手舞足蹈扭来扭曲的肢体语言不是她的缺点,她的思想才是。 她论孤独时说:“孤独往往因为自成世界、自成体系,所以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圆融’的高贵。真正的禅者一定是圆融的。印度教里恒河边的冥想者,他就是圆融的。道教里能够达到冥想以至于羽化者,他们都是圆融的。同时,他们都是孤独的。孤独者是一种完整的状态,它没有缺失的遗憾。” 这段话就是典型的缺乏学术素养的胡言乱语,毫无逻辑。其立论就站不住脚。孤独怎么就自成体系了?什么叫真正的禅者?如何界定?恒河边的冥想者你怎么就知道是圆融的?你怎么从这些人的行为里推导出他们都是“孤独”的?真是一句一个硬伤,经不起推敲。 还有很多类似的言论,就不一一批评了。 陈果的文章比咪蒙要好,其中有些文字写得也还不错,但并无创见,无非是对自己阅读记忆的复录,是对他人言论的摘抄。这些属于“正确的废话”,不见其思想能力和文学才华,但也无害。 但陈果是学哲学的,且是在高校教书育人,还是有关思想的。居庙堂之上,那就要干德以配位、学以配位的事情,否则就是毒害年轻人。 陈果却把哲学零敲碎打,浅薄化、情绪化一番后,变成了伪思想、伪哲学、毒鸡汤。 她和于丹有着类似的大学老师身份,因此害处也类似。她们的很多言论,缺乏逻辑支撑,缺乏严谨的学理。似是而非,混沌不清。看似高深而实则浅薄。 《百年孤独》的开头写到:“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仿写一下:多年以后,复旦学生站在书架面前,准会想起毒师陈果为他们讲课的那个愚昧的过去。 四 : 文化打假 三毒女的毒汤 一定有人还会继续去熬 于丹、咪蒙、陈果们的走红是因为心灵鸡汤。心灵鸡汤本来是中性的,可如果里面掺了迷药,那就是精神毒药了。 中国式的有毒鸡汤为何会受到欢迎,这要从中国的大环境里去寻找根源。 社会环境: 中国有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很多人的困境。他们需要成功学、快乐学为他们营造幻想,以便看不见那深埋脚下的深坑;他们需要从厚黑学、狼道里寻找谋略,以便在丛林法则缝隙里攫取他们想要的名利;他们最需要的还是如何做人的“技术”机巧,诸如忍、宽容、不生气等等,以便在这个不讲规则的社会里获得最大好处。故毒鸡汤一出,深得一些人的心。 文化环境: 虽然我们有幸打开了国门,学到了数理化生物学等诸多基础科学,但我们的人文环境未有根本改善,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导致“中国式思维”早已深植于我们的思想深处。它们隐藏在书籍报刊深处,弥漫于街谈巷议之中。因此,有关国学及做人机巧方面的教导一出,就会戳中我们的内心。 精神生态: 国人的精神生态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尚处于低端。 多数人还在为生活挣扎,为物质焦灼,渴望攫取财富,几乎把发财当做唯一的成功标准。他们忙于囤积货物、饲养肉体,还无暇仰望高空。他们的心灵环境因此也是恶化的。所有关于成功、功利、谋略等方面的教唆,都会和大众不谋而合引起呼应。 诚所谓什么样的土壤长出什么样的植物。国人的精神生态只要不改善,毒鸡汤随时都会被熬得满满的。 三人的毒鸡汤有个共同特质,就是循循善诱于他人进行自我心理麻痹、回避现实,很少有直面真相、勇于批判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她们的文字和言论也都缺少逻辑理性,流于臆想。 有时是华丽的文学修饰,有时是装模做样的释怀,有时是似是而非的彻悟。 她们把这个世界以自我麻痹的方式进行轻化,卸去了重量,也卸去了追问。 于丹、咪蒙、陈果三人虽然都在熬毒汤,但危害各有不同。 于丹和陈果都是伪学术加毒汤。《论语》之流学术味并不重,主要还是社会学,所以于丹在学术上的危害略小,精神上的毒害略大。陈果的毒汤少了点,但学术危害更大。此三人水平最低也最毒的则是咪蒙。 三人的言论中虽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无法掩盖其整体知识架构的低劣和价值观的扭曲,这才是她们的最大危害。 网络能让人快速成名,网络也让人变得透明。网络还提升了民众的思考鉴别能力。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言论以及有害的思想早晚会被我们抛弃。 世间有一种悲哀,叫做我们听了于丹和陈果们的课,看了咪蒙们的书。 别了,于丹。 别了,咪蒙。 别了,陈果。 别了……那些依旧会前赴后继热火朝天赶来的毒鸡汤熬手们! 魏克写于2019.2. (全文完)
个人分类: 世界博客/微博研究院WBI|3721 次阅读|3 个评论
雾霾中的于丹与柴静
热度 24 jiangjinsong 2015-3-4 22:33
现在再提雾霾,大家有没有点审美疲劳的感觉? 但是,其实好戏刚刚开始,现在中石油不是 好死不死地 开始跳出来找骂了吗? 许多对雾霾负有责任的利益群体都会 坐不住跑 出来表演的。我们可以耐心等待,准备欣赏。 在等待期间,我们也不妨比较一下两位有名的女士对待雾霾的态度。 柴同学就不用说了,无论怎么阴谋论的解读,她下了功夫,至少提供了一个作品,让大家有了一个基础可以进一步深入思考了。 而面对北京的重度雾霾,另一位知名的女士于丹教授,则拿出她一贯的忽悠态度来。她说,“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精神境界的差距就是这样大!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5459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天道---芮小丹
langqi1988 2012-12-18 16:41
于丹评“天道”-------芮小丹 2009-06-18 14:46:05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天国的女儿”——芮小丹。 我写《天道》观感,于芮小丹着墨最多,也最为用时用力;久久已去,仍似如未走出她那奢华爱情与奢华生命用尽,所构筑出的情绪感伤。 生活中,常随别人的故事而情动,自己的悲喜却独有己自知;是为物喜,且为己悲——难为明白人啊。 老子曰,“朝入道,晚可死”;小丹毅然赴死,绚丽而沉重,令观者惋惜且解析不止。 欲知其何以选择死,当明白她活着竟为了什么。 所谓之,不知生,焉知死。 《天道》片头伊始,便就带出了沉重;炸裂声中,是小丹的第一句独白,“27岁的那个夏天,我死了……”;而这已逝去的人的告白,贯穿于全剧。 由丁元英到小丹家中吃饭,芮小丹以“履行程序”之举,令丁元英叹服,“你让我用灵魂,而不是用文字去理解女人的圣洁,你这样做是基于一种对应的人格,谢谢你能这样评价我”。 在芮小丹面前,丁元英分明看到了更为觉悟的人。 “你的生存状态不是病态,用佛教的话说是自性,无所挂碍,是自在。自在是什么,就是解脱。参来参去,我不如你”。 王明阳那粒“臭弹”,打破了丁元英与小丹间的顾忌,两个“高级的哲人”,走在了一起。 情节使我相信,丁元英是真正爱芮小丹的,承诺送与她一个难得的礼物;即使那礼物改变了一个市场,冲击到一个观念,葬送去几条生命,也断送了几人的前程;更令一个村的平民,祛除蒙昧无知,参与到残酷的求生竞争。 王庙村“扶贫”神话,是她与丁元英相知而互赏的一曲合乐,虽然,“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 与通辑犯黄福海狭路相遇,小丹第一时间是用电话告知元英;她是带着坦然和满足走向天国的。 加缪说过,严肃的哲学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她选择了什么,便就承担着什么;不仅仅“因为她是警察”。 择路于自尽,成就自性自在的绝美;不是我们凡人可以觉悟的境界。丁元英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人说生命无价,可事实上生命是有价的。 生命的价值不以存世时间长短而论,应是以质量与尊严来衡量;小丹决绝赴死,当是保全自己生命的品质,成就一个永远的完美;这是旁人无可替代她的抉择;所以,丁元英无言。 她追求生命的至美,看得比生命本身更为的重要;在丁元英怀中,她甚至将可能不期遇的死,描述的如诗般美丽而浪漫。 明白小丹为自性自在而活,活的执着;便能理解她去得坦然自在。 淡极始知花更艳。 当她生命划上句号之时,她的天性和人生的宿命,也就划上了等号。 有人惋惜芮小丹的死去,竟也怨,是作者的着意安排。 看不破的红尘,悟不透的人生,意觉不到的人性;怎可去解释,那天才诗人海子的卧轨,又是谁作出的安排? 于生于世,每一个人,皆负有不同的过往使命;一切因果,皆有定数。 生是过客,去是归人 。
个人分类: 体会|2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批评于丹的两种人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12-2 16:06
自从于丹教授开始讲《论语》、讲“孔子”出名之后,就备受争议。在批评、指责于丹教授的声音中,有人是站在维护孔子、国学的正确见解、深刻内容的立场上,批评于丹教授将孔子和儒学庸俗化、肤浅化。但是,也确实有不少人是站在否定传统文化,责骂孔子的立场上的西奴分子。 俺非常认同前一种人,于丹讲的文化确实是太糟糕了。但是我还看不起后一类人,因为他们对于传统、儒家的批判论调,甚至没有超过文革时期,基本是在炒文革“批林批孔”错误的冷饭,而且,炒的水平还很糟糕。今天的西奴和当年的红卫兵如果有相通之处的话,那么一定是在对传统的态度上,在这里不得不鄙视一下西奴们的水平。 我们就从西奴们对孔子的批判来看: 文革时期批判孔子的一个论调是,孔子是维护奴隶制的,是开历史的倒车,反对变革,因循守旧 。如今西奴们批判孔子的论调中,说他维护奴隶制比较少见了。但是 ,说孔子守旧僵化、不思变革的论调依然经常出现。 这种论调,其实在文革时期,就显出自相矛盾了。 按照历史五个阶段论的观点,孔子身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如果说孔子是维护奴隶制,那么,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应该与孔子没什么关系。因此,为了把几千年所谓封建统治造成的落后怪罪到孔子头上,孔子的儒学就不能是维护奴隶制的。那么,这就带来一个自相矛盾: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时期的孔子,如果奠定了后来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基础,他到底算保守,还是算进取?是旧时代的变革者、新时代的开拓者,还是不思进取、“克己复礼”的复辟者 ?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结论,今天依然在某些人的嘴里喋喋不休。冷饭都馊掉了,还在炒。而且,对于中国历史上是否有过奴隶制,中国秦朝之后是否算封建制,在国内外学术上都有争论。因此,说孔子因循守旧这种结论,在今天显得十分幼稚。 再比如说,有些人一提孔子和儒家,就下意识地引出一个结论,说儒家在几千年历史上,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仔细想想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它完全是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理论的产物。这种结论的自相矛盾在于, 他们一边说儒家讲无原则地调和,一边又硬把儒学塞进阶级斗争残酷镇压的系统 。从常识来说, 残酷统治与和事佬这两个特征是难以共存的 。文革结束后,阶级斗争理论早就不提了,而现在依然有人用这种理论推出的结论来批儒,而且还号称自己很懂逻辑,根本不怕炒出来的冷饭,吃了会拉肚子。 还有人批判儒家, 说儒家只讲亲情,不讲法治 。这种论调也没什么新鲜的, 都是文革儒法斗争的老套路,甚至还不如文革 。 文革时期讲儒法斗争,至少还没有否定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明确的法治 。而现在某些人,有的还是所谓著名文化学者,则将 重亲情和重法治对立起来 ,得出荒唐的结论说,中国人从来不讲法治,而当今的腐败都是重亲情引起的。这种论调如果不是睁眼说瞎话,就是属于愚昧。 早就有学者指出, 儒家讲“礼义廉耻”,其中的“礼”就包含了“法治”。用今天的话来说,“礼”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法治”,而不是冷冰冰的钢铁纪律、无情法治。如果现今的某些人还有一点“礼义廉耻”,就不会有那么多腐败。 那些否定儒家重亲情的人,为什么不想一想, 正是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泛滥和扩张,几乎在全世界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造成了冷漠、隔阂的普遍局面。“老不老,小不小”,为老不尊、社会失范,目无尊长、弃养老人的现象令人痛心 。 还有人说 儒家造成知识分子屈从权力,造成百姓愚民 。举几个不太远的例子,让这些人知道自己错了。被称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从文革前到文革后,几乎是全中国骨头最硬的知识分子,他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风范,正是得自于儒家的传统。当时组织开会猛烈批判梁漱溟的时候,梁漱溟坦坦荡荡每场必到,从不缺席,从不逃避。批判者要求梁漱溟表态的时候, 他用了一句儒家的经典来回答:“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其“威武不能屈”的风范,至今令人肃然起敬。其他如吴宓、陈寅恪等受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知识分子,都坚决维护自己的思想自由和民主表达的权利,连一句违心的话都不愿说。 相比较今天某些名声很大的文化学者,一边批判儒家学说,一边连自己当初干过的事情都竭力隐瞒,不敢承认,谎话连篇。风骨德行,高下立判。 我经常为孔子、为儒家辩护,并不是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完全正确,完全适用于今天。儒家学说确实有需要变革的地方,比方说,儒家不太提倡争斗,在面对野蛮强盗的时候,的确容易吃亏。从个人来说,可以用“吃亏是福”来宽慰自己,但是,对于国家和民族,“吃亏是福”就会成为灾难。于丹的“心灵鸡汤”还把这部分因素放大了。而且后世儒家抛弃了原始儒学的尚武精神,导致国民奴性加剧。然而这根子里还是中国的制度和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造成的,把其完全归咎于一门学问既不现实也显得很无知。 为什么说一些人是西奴呢,因为西奴如方舟子之流总是喜欢弄出一些比较弱智的、让人一眼就看出来并不靠谱的逻辑来制造中西文化的对立 。他们和那些宣扬现代精神,客观评价传统的学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令人奇怪的是,西奴向来和左派是敌对关系,怎么也玩起红卫兵们玩剩下的东西了?
2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杜君立:于丹的秀场、笑场与下场
热度 8 baiyuxiao 2012-11-25 16:41
于丹的秀场、笑场与下场 杜 君立 http://www.aisixiang.com/data/59269.html      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狄奥西尼      据网上爆料, 2012 年 11 月 17 日晚,北大剧院的昆曲专场,受主办方邀请的于丹教授刚刚登台,就遭到起哄,她刚说了一句“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就被在场观众嘲笑“不用你代表”、“下去吧”,“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颇为识趣地站到后面,下面观众还不放过,高呼“于丹滚下去”。 于丹只好尴尬地走向后台,临走还忘不了很于丹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所有的一切真如同天意,从秀场到笑场,最后下场,于丹无疑完成了一种她心目中的完美轮回。      作为刚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完十八大的明星代表,于丹这个时代的国学大师脚下的红地毯似乎正越来越宽广,从“才女”、“美女”到“超女”,这个中国特色的文化奶妈几乎成为这个年代的鲜亮标签。依靠百家讲坛这个“太监课堂”,易中天弘扬中国悠久伟大的阴谋文化,阎崇年歌颂满清统治精髓和崇高的皇权文化,而于丹则以极度的体贴和温婉,致力于激发“咱老百姓”的感恩文化,这对营造“和谐社会”可谓功不可没。      于丹对《论语》有一个标志性的总结:“说白了,《论语》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于丹告诉人们:“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于丹和中央电视台的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是幸福的,你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你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于丹最典型最标准的语句模式是:酒足饭饱的午后,你丫坐在窗前,阳光款款,手捧一杯清茶……你喝的只是茶么?不,不是茶,而是那一缕温暖的阳光;你品味的也绝不仅仅是这杯茶,而是生活的无限美好与满足……最好再加点背景音乐《感恩的心》之类,那效果就更好。      鲁迅如同一位预言家,他曾经讽刺一种国学大师说:“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于丹的优势并不在脑袋,而是天生一张伶牙俐齿。她的长项是口吐莲花。在她嘴里,世界无处不美好,生活无处不美好。即使所谓的丑恶,也是因为你心中有丑恶。如果你心中充满感恩和美好,那么生活就真的从此美好了。对此逻辑的支持语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或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佛说道说上帝说云云。      于丹告诉你:“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于丹熟练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名言警句,从儒释道佛到尼采雪莱泰戈尔,摘章寻句,书袋掉不停,简直是出口成章,句句经典。事实上,在中国当下这个娱乐至死的反智社会,这种精心炮制的心灵鸡汤和精神鸦片,已经足够感动得无数家庭主妇热泪滂沱了。      在古希腊伯利克里的光荣时代结束后,以狄奥根尼为代表,形成一种生活方式,他蜗居于广场上的木器厂桶里,以幻觉中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败感。这就是所谓的“犬儒”——对公众生活公共事务冷漠畏避、像狗一样生存的知识分子。      事实上,早在狄奥西尼之前,一个焚书坑儒的中国已经进入“犬儒时代”。无数知识分子自我标榜其“犬儒”姿态,把这种精神胜利法视为对抗权力和暴力的万能丹药。比如西晋暴政下的“竹林七贤”……在许多中国旧文人的笔下,他们就经常将老百姓和自己的蜗居状态,描绘成非常美妙的田园牧歌,将“瑟缩于政治缝隙之间的喘息”,说成是一种优雅的自由状态。      如果说批判是人类思想的本能,那么犬儒主义就是去批判化和去思想化,对世界选择无视,至于从批判走向赞美,则更接近于腐儒文化和太监文化。于丹的成功在于将犬儒主义和太监文化演绎到一种极致。这种极致标榜了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逆来顺受,把肉麻当成感动,把强奸当成做爱。教导人们要懂得享受强奸,让强奸产生快感,以感恩的心来看待强奸。即使强奸真的是痛苦的,那么强奸之后的片刻喘息仍然值得珍惜和赞叹。这是一种精致的煽情,精致令人陶醉,令人热泪盈眶。有人这样说,强奸是一种耻辱,但于丹告诉你,要以一种悲悯来看待强奸和强奸者。      从三聚氰胺到 PX ,一起起“群体性事件”告诉人们,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什么平等与对话。于丹以居委会老大妈的方式展示的是官方的权力意志,即所谓主流文化。打一个巴掌揉三揉,重点是揉,自娱自乐,一厢情愿。“只有……才能救中国”。提起这一揉,余秋雨动辄就热泪盈眶,倪萍动辄就热泪盈眶,朱军动辄就热泪盈眶……说到国庆 60 周年时情不自禁:“咱妈 60 大寿啦,咱做儿女的能不表下孝心么……”      随着体制的腐朽和意识形态的崩溃,标榜传统权力秩序和等级文化的儒家思想被临时抱佛脚地搬了出来,一方面用来妆点“大国盛世”,维护特权与暴政的合法性,一方面来抵制和消解现代理性启蒙和公民意识的觉醒。只是,作为表演者的于丹们无法改变它们强奸者的傲慢身份,他们的姿态是示范给被强奸者看的。他们的感动与感恩也是示范给沉默的大多数看的。“与民同乐”,他们需要的是被强奸者的感动与感恩。他们要的是被强奸者和他们一起叫床,要一起达到高潮,这才叫和谐。      于丹不仅是反智的,而且是反思想的。于丹的意义在于以道德来替代思想,让人们以为道德就是思想,就如同有钱就是道德。于丹说:中国人不崇尚选举,不崇尚制度,但崇尚道德。这种精英论调表达的只是一个不受监督和杯葛的权力的偏见与傲慢。和这些权力精英推举出的伪君子比起来,来自民间草根的芙蓉姐姐和凤姐倒显得很真诚。她们以自己的天真赢得人们的耻笑,而于丹们则在耻笑人们的天真。      很多时候,道德堕落的根源在于思想的贫乏。在童话的语境中,猎人会自以为狗也和他一样喜欢打猎,渔夫也总会热衷于向一只蚯蚓宣扬垂钓的乐趣。当蚯蚓真的认为垂钓是一件神圣而幸福的事情时,它已经葬身鱼腹了。对蚯蚓来说,它真的会和渔夫一样,认为垂钓是一件赏心乐事么?于丹认为是的——子曰:子非蚯蚓,安知蚯蚓之乐乎!      真正的现实是如此残酷,残酷得令人难以面对,所以有人选择了回避,有人选择了逃避,也有人选择了屏蔽。于丹以一种肉麻的伪善,提供给深陷权力困境中的人们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精神自慰。好比砍你脑袋时,给屠刀消消毒;砍完之后给你的脖腔止止血。这种伪善试图掩饰的是宰割这种真相本质。      面对现实,一个腐朽的体制选择了一条鸵鸟式逃避之路,从不争论到不折腾,实际就是不承担不面对,掩耳盗铃,得过且过。闭上眼睛,则一切都不存在。意淫的中国如同一场庸俗而永不落幕的春晚,歌舞升平,喜气洋洋。这样的皇帝新装何等美轮美奂。从余秋雨到于丹,从二月河到阎崇年,这些既得利益者者不遗余力精心泡制着味道甘美的“迷魂汤”,正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台词:“连服三月则神志不清。”      在这种于丹语境中,一切不幸的悲剧都被转换为感人的喜剧。当孙志刚死亡真相被披露后,臭名昭著的收容制度仓促取消,领导多么英明啊!当官商煤矿对矿工进行集体“活埋”时,领导抱抱矿工的孩子,领导多么仁爱啊!当农民爬上塔吊自杀也要不回自己的工钱时,领导帮他要了回来,领导多么仗义啊!当爹娘辛苦了半辈子也给孩子看不起病时,领导解囊相助,领导多么有爱心啊!      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于丹现象绝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化现象,也不单是一个思想文化现象,而同时具有尖锐的政治性。也就是说,这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实现的商业、文化与政治的结合,这本身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出于对真相的恐惧,于丹以自欺欺人来自我标榜和自我陶醉,这是一种令人作呕的矫饰和作秀,是一种“语重心长”“何不食肉糜”的虚假姿态。它的用意是迷惑和反智。迷惑是利用人们的善良情感,加以引诱和欺骗;反智是扼杀人的理性和常识,使人弱智化反智化,丧失思考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      蚯蚓会为“和渔夫一起钓鱼”而倍感荣幸和幸福吗?当渔夫标榜自己和蚯蚓的和谐时,这就是作秀。从掩耳盗铃叶公好龙到打肿脸充胖子,中国无疑是一个最热衷于作秀的国度。为了秀,大跃进中我们可以超英赶美把活人饿死;为了秀,奥运会可以把农民工赶出北京;为了秀,可以给秃山刷绿漆;为了秀,可以以城市的名义断了所有小贩的生路;为了秀,可以用房地产的手段把穷人赶出城市……      据说 2000 多年前的庄子时代,秦王得了痔疮,坐立不宁,非常苦恼。有一个小臣进言说:“可以用舌头一点一点舔破痔疮,再把溃烂的部分用嘴吸走,这样大王你的病就好了。”秦王一听很高兴,就悬赏说:破疽溃痤者,得车一乘;舔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一时应者如云……      就在于丹们在温暖的北大剧院欣赏优雅的昆曲时, 5 个被遗弃的孩子在贵州毕节街头冰冷的垃圾箱中悲惨死去——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不再是童话,而是残酷的现实。于丹被人们赶下了北大讲台,然后,“大眼”李承鹏被请上了北大讲台:      “我们知道他们在撒谎,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撒谎,我们也知道其实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撒谎,他们也知道我们是假装他们没在撒谎……这是现状。大家彼此靠谎言,而且互相都确知这是谎言来度日。就是索尔仁尼琴说过的:谎言成为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
2114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关于“于丹现象”
xie44025 2012-11-24 18:00
为政治服务的“于丹现象” 钱理群 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而一味诱惑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具有尖锐的政治性。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学界的反应。有著名学者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赏,认为“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讲生活快乐,安贫乐道,普及了《论语》等经典,使国人有了类似《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的东西”(《南方周末》 2007 年 3 月 22 日)。更有许多学者持“宽容”态度,认为儒学的普及与通俗化也自有意义。但也有尖锐的批评,主要是指其对孔子思想的曲解和常识性错误,其中“十博士”的申讨,更是引人注目。 随着讨论的深入,就有人指出:“于丹的要害不在知识,而在思想。”(吴迪《笑谈于丹》,《中国方域》, 2007 年第 2 期)也就是说,于丹通过她对《论语》的讲解,要向中国的普通观众、读者普及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而这样的思想灌输在当今中国的现实中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关键所在。 于是,就注意到了于丹对《论语》的一个总体性的理解和评介:“说白了,《论语》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大概也是她的《〈论语〉心得》的主旨所在。 她要宣扬什么样的快乐观、幸福观呢?于丹说: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并由此告诫人们:“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如一位批评者所说:“这就当然与社会的公正与否无关”,“与政府的清明与腐败无关”,“只要多向内看‘心灵’,不要看外界太多”,“为柴米油盐的缺少而忧心的弱势群体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李木生《往哪里去?!》,《书屋》, 2007 年第 5 期)。可惜于丹的幸福说教并不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据零点公司调查,“ 54.6 %的城镇居民和 66.4 %的农村居民将贫穷列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学者指出,“国民幸福总值由六类要素——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构成”(转引自吴迪《笑谈于丹》),所有这些更带根本性的本应由政府承担、提供的幸福指标现在都被于丹一句“与内心相连”轻而易举地消解了。 还有,她要劝说人们怎样去“适应”她所说的“日常秩序”,找到怎样的“个人坐标”呢?于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怎样改变?于丹说:一要“学会克制”,“该放下时且放下”;二是切切不可抱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要“苛责内心”,“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平静应对”现实一切社会不公和处世艰难,那就是真正的“良民”了,这也正是于丹为中国老百姓设计的“个人坐标”。——这又是怎样一种“秩序”呢?这正是鲁迅早已描述过的“好地狱”:“一切鬼魂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布告三界:地下太平。”这样,一切烦恼都自动地在内心化解,不能完全化解,也竭力“克制”,于是无不平、无不满、无抱怨、也就无反抗的四无“太平”世界。这正是要害所在。于丹的《〈论语〉心得》其实就是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里所说的“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所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却偏要向民众灌输,其作用就是“叫卖精神安慰剂”(吴迪《笑谈于丹》)。而且在为当权者着想的程度和力度上是超过了孔夫子的。如一位学者所说,孔夫子虽也为统治者着想,但他的立足点是要求统治者对老百姓让步,行仁政,因此他的言论的重心是向统治者施加压力,时有尖锐的批评。他之所以不为各国统治者所容,最后成为“丧家狗”,原因就在于此。而于丹的《〈论语〉心得》却恰恰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这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弱化社会和政治承诺的重要性”,而一味诱惑老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就“实际上转移了造成人们痛苦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支持现状”的。这样,于丹的解说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把《论语》“去政治化”,但“她的阐释并非像表面是那样与政治毫无干系”(贝淡林《〈论语〉的去政治化》),也是为政治服务的。 因此,于丹现象绝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化现象,也不单是一个思想文化现象,而同时具有尖锐的政治性。也就是说,这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实现的商业、文化与政治的结合,这本身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就媒体的炒作而言,又是“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人,又用市场上赚取的经济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胡正荣《媒介寻租、产业整合与媒介制度变迁的分析》,转引自吴迪《笑谈于丹》)。因此,于丹的“大红大紫”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只是红极于媒体,具有更多的商业化色彩;以后,就逐渐为各级政府所关注,也就是逐渐地政治化了。 我们在考察 2007 年所出现的有关孔夫子的当下命运的各种高论中,都发现了知识分子和体制的暧昧关系,于是,就提出了某些知识分子在现行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问题。就禁不住要像鲁迅那样对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带头羊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要把中国老百姓引“往哪里去”?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于丹的心灵鸡汤错了吗?
热度 5 famingkuang 2012-11-21 23:12
我们很不幸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太缺乏安全感与幸福感的时代,我们之中的任何个人都几乎不可能改变这个时代,处于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每个人都只有都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选择: 要么你就当年的共产党人一样,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不要自己的生命。 要么你就加入到饮人血吃人肉的狂欢中享受那血淋淋的幸福; 要么你就做一个痛苦的旁观者; 要么你就活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寻求幸福的感觉。 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我们没有当英雄的勇气,也不想饮人血吃人肉,但也不想痛苦的活着,所以唯一的出路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做一个不害人而又快乐的人。 儒学被当代人说成是统治者用来麻痹大众的精神鸦片。 这精神鸦片不但是统治者的需要也是普通大众的需要,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在苦难深重的现实中活下去的理由,所以他们需要学会麻痹自己,精英们,请你们行行善,别轻易唤醒他们,改良这个社会就由你们这些精英们去完成吧,别再唤醒他们又来当你们的枪使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97 次阅读|8 个评论
于丹对不少人来说还是需要的
热度 3 tarimriver 2012-11-20 16:19
最近于丹在北大遭遇非礼待遇,很多人终于找到出气口,这个砖家糟蹋孔子,别解论语,将精神鸦片做心灵鸡汤,整个就是一个资本家的乏走狗。 的确觉得观众在满台昆曲老前辈面前撵走于丹是维护昆曲的正统,更是隐约看到了90年前北大的一丁点影子。 可是,你读读冯海霞博主的论文《 三流学校的职称评定---不是努力就有结果 》你就会知道如果你没有一点阿Q精神,很难在这个世道生活的,你奋争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下什么一般黑来着? 其实,这个样子就算不错的了,东西南北中到处强拆,到处自焚活动中也没有什么官受影响,官大一级压死人。 知道吗?维稳的费用超过了军队的费用,你还能翻了天? 当然,需要自觉维护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权利,但另一方面,过来安抚我们心灵的慰藉也是需要的,就比如西方的宗教。如果即没有自己维护应有权利的方法渠道,又没有自我安慰的办法,中央电视台到哪里问你幸福吗?
2599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于丹,许培扬老师的博客说的最透彻
热度 6 zhanghuatian 2012-11-20 09:19
以下来自许老师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34075 赵士林微博称: 人们为什么讨厌于丹? 不是因为她讲传统,而是她刻意消解社会批判意识; 不是因为她能说会道,而是因为她充当旧体制的辩护士; 不是因为她名气大,而是因为她强奸民意,硬充大众导师; 不是因为她善表演,而是因为她矫揉造作。 于丹恰好是我们这个浮躁浅薄虚伪时代的符号、象征。 于丹应通过北大被轰事件痛自警醒,再用那套“高姿态”“宽宏大量的”假招子,只能更令人厌恶。 ========================================== 根据以上的内容,我想在多说几句,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于丹这样的知识分子。于丹这样的鼓吹“和谐”的学者只能让人厌恶。 于丹曾经这样评论孔子“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不是孔子,这是孔子最讨厌的“乡愿”。如果孔子想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他就不会周游列国了,留在鲁国当奴才多好。就是因为这句话,我对于丹女士的印象大打折扣。我也不想用“于丹应该如何如何”来评价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力。我只是认为:这个社会不需要于丹这样的“和谐大师”,需要的是带我们改变现状的战士。从这个角度来讲,于丹根本不如韩寒,尽管后者没有什么文化。 像于丹这样能说的人,中国还有很多,官方做作的吹捧,只能适得其反。因为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一部论语,一碗心灵鸡汤而发生改变。
567 次阅读|6 个评论
仿生学:于丹是学术界的苏丹红
热度 7 大毛忽洞 2012-11-20 07:40
仿生学:于丹是学术界的苏丹红 苏丹红可以添加到食品里, 到达润色的目的,既漂亮又好看。 如果含量超过(安全)极限, 苏丹红对人就有害了。 苏丹红本身不是食品,不能单独使用, 苏丹红只是一种附着物型的着色剂。 于丹的作用就像是文化里的苏丹红, 于丹本身不创造文化, 于丹的学术功能在于着色已经存在的文化作品。 例如, 于丹着色《论语》,那么 于丹就是添加到《论语》里的苏丹红。 于丹着色《庄子》,那么, 于丹就是添加到《庄子》里的苏丹红。 俺认为, 于丹作为文化的苏丹红, 用量似乎还没有超过极限, 因此对人的负作用不大。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3841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于丹北大谈昆曲被轰下台的视频曝光
热度 9 pukin 2012-11-19 23:31
从视频中看,在演唱结束后,主持人说接下来请上一位朋友来谈谈观后感,然后就有请于丹教授上场。听到于丹两字,台下有人开始起哄了,嘘声四起,当然也伴随着掌声。也有人开始退场,但并没有听到“于丹滚下去”的叫喊声。 于丹上台后,主持人介绍说于丹和这些艺术家都是老朋友了,这些艺术家有的也给于丹献花。于丹说在这个时候,先代表大家给各位艺术家深深的鞠一躬。 这时候底下有人喊,于丹下去吧,有人开始跟着附和。 出现这种情况,于丹到也表现的很冷静和得体,说到了这个时候,我把所有的敬意都献给老艺术家们。然后于丹就离开了舞台。 于丹一直大力宣扬昆曲这种比较冷门的艺术,以前没出名时就爱看,后来借助自己的名声经常宣传昆曲,与许多昆曲演员是朋友,从这个角度说请她上台似乎也没错。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4314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于丹这事
热度 6 dr-chen 2012-11-19 20:45
于丹这件事 呵呵。。。 现代理科工科可以说都是西方文化的衍生 政治社会科学亦是 唯有人文学科是自己的东西多 但好像国人不重视对自己人文传统的研究传承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仁义礼智信 立身处世之根本 全都向个性张扬的西方文化投降 于丹走了就走了 但是叫嚷着要于丹下来的人 可不可以礼貌一些呢 中国好歹也是礼仪之邦 不爱听 就用脚投票吧 传统是我们的根本 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原因 辜鸿铭读了那么多外国书 还是拜倒在自己的文化下 那份自觉 让人钦佩 真知灼见 身体力行 学习传统 并努力践行 但是 确实 中国传统学问何以维是维新? 也是一个大命题
262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拍客】于丹在北大评昆曲被轰下台 观众称不愿“被代表”
ssglwu 2012-11-19 20:24
连接视频.于丹在北大评昆曲被轰下台 观众称不愿“被代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c2OTIwOTQw.html?f=18571405
个人分类: 杂记|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们为什么会讨厌于丹?
热度 8 xupeiyang 2012-11-19 18:29
赵士林微博称: 人们为什么讨厌于丹? 不是因为她讲传统,而是她刻意消解社会批判意识; 不是因为她能说会道,而是因为她充当旧体制的辩护士; 不是因为她名气大,而是因为她强奸民意,硬充大众导师; 不是因为她善表演,而是因为她矫揉造作。 于丹恰好是我们这个浮躁浅薄虚伪时代的符号、象征。 于丹应通过北大被轰事件痛自警醒,再用那套“高姿态”“宽宏大量的”假招子,只能更令人厌恶。 于丹教授被轰下台是早晚要发生的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33678 【冒安林:于丹颇识昆曲何必炮轰】资深媒体人、作家 @ 冒安林 微博称:炮轰于丹的人,压根不做功课。于丹父亲于廉,旧式文人老才子,苏锡读书,做到中华书局副总,酷爱戏曲。于丹自小还真就懂点昆曲,虽比不得那寥寥的专业教授,水平也不差。信不,批判者转身又能说昆曲曲高和寡、亟待文化普及等等。跟红楼一样,一边抱怨受冷落痛批沉沦,一边骂大众学者烂。就这德性。 钱理群:为政治服务的于丹现象 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 中国 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而一味诱惑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具有尖锐的政治性。 解读于丹现象(钱理群)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学界的反应。有著名学者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赏,认为“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讲生活快乐,安贫乐道,普及了《论语》等经典,使国人有了类似《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的东西”(《南方周末》2007年3月22日)。更有许多学者持“宽容”态度,认为儒学的普及与通俗化也自有意义。但也有尖锐的批评,主要是指其对孔子思想的曲解和常识性错误,其中“十博士”的申讨,更是引人注目。   随着讨论的深入,就有人指出:“于丹的要害不在知识,而在思想。”(吴迪《笑谈于丹》,《中国方域》,2007年第2期)也就是说,于丹通过她对《论语》的讲解,要向中国的普通观众、读者普及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而这样的思想灌输在当今中国的现实中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关键所在。   于是,就注意到了于丹对《论语》的一个总体性的理解和评介:“说白了,《论语》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大概也是她的《〈论语〉心得》的主旨所在。   她要宣扬什么样的快乐观、幸福观呢?于丹说: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并由此告诫人们:“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如一位批评者所说:“这就当然与社会的公正与否无关”,“与政府的清明与腐败无关”,“只要多向内看‘心灵’,不要看外界太多”,“为柴米油盐的缺少而忧心的弱势群体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李木生《往哪里去?!》,《书屋》,2007年第5期)。可惜于丹的幸福说教并不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据零点公司调查,“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将贫穷列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学者指出,“国民幸福总值由六类要素——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构成”(转引自吴迪《笑谈于丹》),所有这些更带根本性的本应由政府承担、提供的幸福指标现在都被于丹一句“与内心相连”轻而易举地消解了。   还有,她要劝说人们怎样去“适应”她所说的“日常秩序”,找到怎样的“个人坐标”呢?于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怎样改变?于丹说:一要“学会克制”,“该放下时且放下”;二是切切不可抱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要“苛责内心”,“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平静应对”现实一切社会不公和处世艰难,那就是真正的“良民”了,这也正是于丹为中国老百姓设计的“个人坐标”。——这又是怎样一种“秩序”呢?这正是鲁迅早已描述过的“好地狱”:“一切鬼魂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布告三界:地下太平。”这样,一切烦恼都自动地在内心化解,不能完全化解,也竭力“克制”,于是无不平、无不满、无抱怨、也就无反抗的四无“太平”世界。这正是要害所在。于丹的《〈论语〉心得》其实就是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里所说的“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所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却偏要向民众灌输,其作用就是“叫卖精神安慰剂”(吴迪《笑谈于丹》)。而且在为当权者着想的程度和力度上是超过了孔夫子的。如一位学者所说,孔夫子虽也为统治者着想,但他的立足点是要求统治者对老百姓让步,行仁政,因此他的言论的重心是向统治者施加压力,时有尖锐的批评。他之所以不为各国统治者所容,最后成为“丧家狗”,原因就在于此。而于丹的《〈论语〉心得》却恰恰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这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弱化社会和政治承诺的重要性”,而一味诱惑老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就“实际上转移了造成人们痛苦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支持现状”的。这样,于丹的解说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把《论语》“去政治化”,但“她的阐释并非像表面是那样与政治毫无干系”(贝淡林《〈论语〉的去政治化》),也是为政治服务的。   因此,于丹现象绝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化现象,也不单是一个思想文化现象,而同时具有尖锐的政治性。也就是说,这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实现的商业、文化与政治的结合,这本身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就媒体的炒作而言,又是“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人,又用市场上赚取的经济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胡正荣《媒介寻租、产业整合与媒介制度变迁的分析》,转引自吴迪《笑谈于丹》)。因此,于丹的“大红大紫”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只是红极于媒体,具有更多的商业化色彩;以后,就逐渐为各级政府所关注,也就是逐渐地政治化了。   我们在考察2007年所出现的有关孔夫子的当下命运的各种高论中,都发现了知识分子和体制的暧昧关系,于是,就提出了某些知识分子在现行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问题。就禁不住要像鲁迅那样对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带头羊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要把中国老百姓引“往哪里去”? 来源:11月19日 檀香山博客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7733 次阅读|11 个评论
“代表”(戴表)有风险,“露脸”需谨慎
热度 14 boxcar 2012-11-19 13:11
听说,因为在 CCTV-10 的《百家讲坛》上讲论语而一举成名的于丹老师前天遇到了点儿麻烦事儿。在北大的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后,主持人请于丹嘉宾登台和大家“分享感受”,却在半路上就想起呼吁其改变行走方向和运动模式的“呛声”(幸好,并不是枪声),说“代表观众”遭到被代表的观众的口头抗议,就只能以“尽在不言中”草草收场。。。。。。这两天,此事的相关新闻在持续发酵,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俺也凑个热闹,写篇博文分析一下。不过,我的博文一如既往地要与众不同,但会继续采取最拿手的手法——“撷英”,从“代表”两个字说起。因为,现如今口称“代表”和腕戴手表都有风险,公然“露脸”需要谨慎些了。 据说有 N 多于丹被“呛”的理由,例如时髦着装与现场氛围不和谐之类。不知道在座的观众中还有无和于丹着装相似的女士,如果有、如果也因为某些原因上台,她们是否也会被“呛”?其实根本原因,恐怕是不想听于丹长篇大论的讲话,尤其特别反感于丹说的“我代表观众 …… ”。经常“被代表”的观众们,他们自己虽然经常也代表不了自己,但肯定都想代表更多的人,却并不想被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所代表。于丹是在被人认为不具备足够代表性(或者代表资格,这个看来有待资格审查委员会审定)的情况下出头露脸在发言中代表观众,结果自然成了装苦酒或者后悔药的“杯具”。可见,在当下这个时代里,即使是像于丹这样能在学术、娱乐、媒体多界多栖的“明星”,也该谨慎些,不能到处露脸,不断发言。相反,出现在适合的场合,说得体的话,可能更好些。少数几个放出“呛声”的观众固然不至于立刻影响于教授大作的销量,但即使对还能惯得进“心灵鸡汤”的潜在读者来说,这种尴尬的场景见多了,也难免动摇买书听讲时的信心。 刚刚说起“代表”,我想起的其实是另一位“戴表”人物——前段时间曾经风靡一时然后迅速落马的那个“表叔”(又称“表哥”)。这位安监局长杨达才之所以丢了乌纱帽,是因为他犯了两个严重错误。首先在不恰当的场合“露脸”,而且是在一篇悲戚的氛围中露出的是“笑脸”;其次是“戴表”,而且戴了很多块表,还个个都是奢侈品级别的名表。在群众们的雪亮目光的不断注视和有见识网友的不断注释(报出每一块名表的价格)之下,“表叔”被网友们按住、问题一个个地被揭出(按揭呀!)。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口呼“代表”和手上戴表都是有一定风险的,频频露脸需要谨慎,倘若表情装束上与露面的场景不搭调,难免会有麻烦。总之,做人要低调。问题在于,有些人、有些物,有些人物,天生可能就是不能低调的。
个人分类: 社会|3355 次阅读|29 个评论
旧文重贴:于丹、风水与“科学贼”!
热度 17 jiangjinsong 2012-11-19 12:18
于丹被呛声了,估计幸灾乐祸的不少,其中各种动机都有,有羡慕嫉妒恨的,有受不了其错误硬伤的,有对国学及对传统文化不以为然的,有受不了其作秀过度的,……对于这样超级名人来说,这很正常,估计过两天大家也就忘了,该干啥干啥去了。 我认为于丹团队的包装水平不敢恭维,我看过电视上的于丹教授的形象,化妆穿着与于丹的定位严重不相符合,难怪有那么多人对她如此反感! 于丹、风水与“科学贼”:科学文化散论(2008-11-02 10:30:45) 转载▼ 标签: 于丹 风水 科学贼 科学主义 科学文化 文化 于丹、风水与“科学贼”:科学文化散论 蒋劲松 这里收录的是4篇短文,原本是要为不同报刊撰写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刊出。但是,自家的破笤帚舍不得扔,回头再看似乎仍未过时,所以从杂乱的硬盘、优盘中拣出,略作修改,放在一起做个拼盘。每则短文主题不同,原先各有语境,全文乍看上去难免有凌乱散漫的感觉,但精神仍然是一以贯之的。 为什么说于丹胜过李零? 在央视“百家讲坛”诸多讲演者中,讲解《论语》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也许是最具争议的。我也同意许多批评者的意见,于丹的解读中确实存在不少学术上的硬伤,需要纠正和改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于丹在传播乃至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反映了民众对于本土教化资源的强烈渴求。与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孔子圣人形象的解构相比,在教化民众的意义上,于丹的解读方式其实更有价值,更值得重视。 据报道,2007年9月以来,甘肃省白银监狱将国学讲座引入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帮助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早日回归社会,目前已经有2000多名服刑人员参加了学习。我认为,这是充分挖掘本土思想资源,教化人心,建设和谐社会的善举。 说到“教化”,大概许多人会立刻涌起反感,忍不住要批判,认为这是一种反启蒙的态度,不够“民主”和“平等”,而且是一种要不得的复古。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任何社会秩序的确立与延续,都需要对其成员进行不断的教化,福柯就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规训”;本土的传统资源更是任何社会的教化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教化固然具有“规训”的性质,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一定就是压抑个性,妨碍思想自由的。因为,民众实际上有一种自觉接受教化的内在需求。今天社会上对于丹的由衷赞赏与狂热追捧,正是这一需求的市场表现。用自由主义者爱用的权利概念来说就是,民众有接受教化的神圣权利。 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激进思潮日甚一日,中国现代化进程却反而坎坷连连,欲速而不达。而更重视利用传统资源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则要平稳顺利得多。对于近代西方的成功,人们一般只注意到了大学在引领观念革命方面的推动作用,却忽略了在大学之外教会坚持传统,保证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具有延续性的保守作用。须知,保守与进步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味躁进,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急剧变化中,人们更需要传统来提供安定人心、塑造人格。 从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以来,学者们按西方近代学科体系的框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有体系割裂开来。传统文化丧失其有机联系,沦为现代学术研究的资料和对象,因而也失去了活生生的教化功能。其背后的假定是无视西方近代学术体系的地方性,将其当作衡量一切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标准。这就是中国近代以来非常流行的西方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逻辑。 在多年激进思潮退热之后,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形势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开始得到恢复,逐渐能以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尤其是民间自发地掀起了儿童经典诵读学习的热潮。在认识国学资源的教化价值方面,个人觉得,与学院派的教授们相比,普通民众甚至有更加敏锐的直觉。不仅企业老总们愿付重金参加名校的国学班学习,而且在儿童教育方面也有诸如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教育机构的涌现。在目前义务教育广受批评的情况下,从尊重子女教育的父母选择权的角度上看,这种新型的私塾教育其实不失为必要的补充,应该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相较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化尤其值得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尚未普及,全民九年义务教育也并未得到充分落实,尤其是缺乏发达的教会体系,如何为普通民众提供必要的社会教化,是建设现代和谐社会非常关键的问题。宋明理学曾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成功地将教化范围从精英阶层扩展到普通民众,渗透到各地的乡规民约乃至家训、习俗中,塑造了当时所需要的社会成员。其教化的内容,经过社会变迁,自然有调整的需要,但是有教无类、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值得今天的教育者继承发扬的。像白银市弘扬国学教育研究会这样深入到监狱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化的活动,不仅深得传统教育的精髓,而且与塑造人格的现代教育理念若合符契,值得赞赏与鼓励。 风水不“科学”才需要保护 因为据说韩国准备将中国风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申报,一段时间关于风水的争论又在各种媒体上开展了。毫无新意的是,争论仍然集中在风水是否科学的问题上。其实,风水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或者是包含迷信因素的科学?这个问题在学术层次上固然可以平心静气地开展研究,但它与风水是否需要进行遗产保护毫无关系。 韩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做法往往让国人感到不爽,但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却常常不及他们的眼光和智慧。我认为,在风水问题上,不管韩国人是否真的准备申请世界遗产,我们都应独立思考,无须跟风或者较劲。何况,申报文化遗产也未必是保护风水的首选之策。 说起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件事,扶弱不扶强,是典型的“反进化论”的思路。那些欣欣向荣的强势文化是完全不需保护的,要保护的向来都是日薄西山、处境不妙的传统。因此,以当代社会主流的价值为标准,判断某种文化不合时宜,不够“科学”,从而反对其申请文化遗产保护,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就算风水不是科学,也未尝不可以作为遗产来申报;就算联合国批准了风水作为世界遗产,也不能证明风水就是科学。否则,为什么没有人去将现代科学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倒是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了,可谁会把它当作科学对待?以科学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显然是“唯科学主义”的一根筋! 国际社会为什么要保护那些处境艰难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不听任生存竞争将那些“落后”、“过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淘汰掉,让人类尽快走向“科学”、“理性”的未来,早日告别这些不科学的“谬误”呢?显然,人类通过痛苦的经验认识到,那些过时、落伍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包含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因素,人类日常生活的自发选择常常不足以做出正确的抉择,需要对文化遗产作特别的保护。这体现了现代人对时代局限性的充分认识,对于现代化进程的可贵反省,对待传统的敬畏与审慎。 拿风水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社会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堪舆与其他技艺一样,在文化上从未处于显赫的地位。然而,由于风水符合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适应古人卜居择地的文化要求,体现了古人在环境生态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影响了古代生活的诸多方面;所以,即使它与现代科学的理念未必完全相合,也不失其作为传统文化典型表现形式的研究价值。 更进一步,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中,中国古人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往往具有今天难以想象的敏感体验,风水作为这种超常体验的系统表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尤其是今天人们受机械自然观的深重影响,往往将自然视作奴婢和寇仇,造成今天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对人类的持续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现代科学作为现代自然观的表现形式,在这方面同样是存在着时代局限性的。 所以,风水术中存在着许多没有现代科学依据的信念,不足为奇,也未必是其不够“科学”的证据,因为现代科学并没有垄断真理,也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反,引入中国古人对待环境和生态的不同思路,将有效地冲击我们习焉不察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保持可贵的批判精神,从而能够拓宽环境问题的思维空间。 著名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曾指出:“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实践、理论、传统,只要获得了公平的竞争机会,它们就可以变成强有力的对手,并暴露出科学的重大缺陷。”文化遗产作为频临灭绝的文化基因,体现了古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经过不懈探索而收获的可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那些与今天主流观念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就是在保护人类对变幻莫测的环境进行适应的备用方案,就是在保卫人类的未来。 “爱国贼”与“科学贼” 近来国内自由主义逐渐深入人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观念正在成为共识。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爱国主义”作为贬义词来使用了。与中国不同,在西方语境中,“爱国主义”一词往往带有贬义的色彩。英国文豪约翰逊曾说过“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样的名言。19世纪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回忆录《往事与随想》中指出:“在尼古拉的统治下,爱国主义成了某种皮鞭和警棍”。20世纪30年代美国报业大亨W. R. Hearst也曾经说过:“政客为了保住权位可以无所不干——甚至不惜变成一个爱国主义者。”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说法时,是很受了震动的。谁不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岂不是天经地义正确的吗?但是,仔细一想也就释然了。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辱,捍卫国家利益,外御强权,是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爱国与否是衡量一个人基本品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丝毫不容含混。“爱国主义”一词指的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品质。当然是值得推崇和赞赏的。 而在西方国家,情况就不一样了。帝国主义为了侵略扩张,往往用抽象的民族、国家的利益欺骗人民勇作炮灰。在“爱国主义”口号下,弱小民族的独立、尊严,普通民众的权利都会成为牺牲品。像法西斯德国挑起世界大战,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都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有识之士正是因为真正爱国,热爱和平与正义,才对祸国殃民的“爱国主义”深恶痛绝的。既然“爱国主义”一词所指并不相同,意义褒贬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想到,“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借汝之名以行之”的名言。罗兰夫人这句临终感慨,道尽人间可怕的真相:妖孽鬼魅总是要披上最美丽的外衣。最好的事物和概念总是会被用来包装罪恶。即使是在中国,爱国主义不是也常常被用来掩盖偏狭、无知和侵犯人权吗?尤其是由于国人常有贵耳贱目,爱以口号判断的坏习惯,在动听口号下更是犯下了多少灾难深重的错误。因此,打着爱国旗号以售其奸的“爱国贼”就像人人痛恨的“卖国贼”一样,都是人渣。 以爱国的名义,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牺牲他人的权利,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同样打着“科学”的旗号,更可以剥夺他人思想和选择的权利。因为,否则你就是在反科学。在“反革命”的罪名不再流行之后,这个罪名的分量越发加重了。因为,政治问题还可以有争议,伦理问题还可以有分歧,民族权利可以批评太狭隘;但是,“科学”,作为真理的化身,是绝对不可以怀疑的。 在“科学之上”的淫威下,甚至连梁启超、胡适这样提倡思想解放的启蒙者都曾放弃过自由思想和个人权利,成为不惜以撒谎、隐瞒事实来维护科学名声的“科奴”。(做“科奴”有意思吗?科学时报9月15日)模仿约翰逊的名言,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主义是教条思想最后的庇护所”。 结果,以科学的名义,科学主义者以近代科学传统作为裁断真理的唯一标准,排斥各种合法宗教和传统文化,排斥久经检验的中医,甚至排斥包括哲学、伦理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而对科学进行理性研究的科学文化研究诸多学科(Science Studies),更是被科学主义者视为“反科学”的渊薮,进行科学传播的相关研究人士也被诬蔑为“反科学文化人”。在今天提倡多元文化的时代,这种罢黜百家、独尊科学、压制理性、禁锢反思的做法,居然还很有市场,真是咄咄怪事。 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明白:我们这样一个民众科学素质相当低下的国度,盲目迷信科学、容不得揭示科学局限性的“科学主义”,为什么反而会大行其道?也会明白:当年以“资产阶级思想”、“唯心主义”等政治帽子来批判共振伦、基因论的急先锋,为什么今天摇身一变要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这些企图利用科学名义来压制异议、垄断思想的人,不正是酷似“爱国贼”的“科学贼”吗? 为了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让我们珍爱理性和自由,像提防祸国殃民的“爱国贼”那样要时刻警惕蛊惑人心的“科学贼”。 科学主义的“河东”与“河西”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科学主义”由兴盛到超越可能是最富戏剧性的。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突破当时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除了引用经典作家和领袖的权威论断之外,诉诸科学的权威是启蒙者们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主要以科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对于思想解放的贡献颇为突出,甚至在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输出源”。其实,就学术本身而言,这些启蒙者倒未见得有多深的造诣;但他们向社会“输出”科学的理性、实证、怀疑和批评精神,挑战长期以来盛行的政治干预学术的陋习,为学术的自主发展和思想的理性探讨开拓了道路。 一时间方法论大行其道,“科学主义”成为斩断意识形态束缚的利器,集结在《走向未来》丛书等周围的学者群,成为启蒙先锋。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波科学主义文化运动,也存在着严谨不足,专业观念不强,学术与思想相混,激进有余、理性不足的缺陷。但那是一个顶住各种压力,不断突破禁区的“激动人心的年代”。改革开放到今天,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与这场运动所推动的思想解放和学术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各种深层问题逐渐暴露,科学主义的弊端开始显现,原先的解放手段,转而成为新的意识形态束缚,逐渐蜕变为新的话语霸权。思想解放面临新的课题,科学主义成为第二次启蒙所批判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率先开始反思和批判科学主义的学者,往往正是当年以科学主义挑战僵化意识形态的那批年轻人,而当年以政治口号批判科学的人士,却摇身一变,开始高举科学主义的旗帜。这一让人眼花缭乱的“乾坤大挪移”看似很“无厘头”,其实争论的真正焦点始终没变:那就是思想自由的多元化还是思想管制的“一根筋”,是臣服于外在权力的压制还是坚持思想的独立自主性。在基本精神上,第二次启蒙是第一次启蒙的继续和新的发展。 2002年“科学文化宣言”刚出炉时,曾被批为“反科学宣言”,有关学者被扣上“反科学”的帽子。然而,通过关于“敬畏自然”、“废除中医”与“科普法废除反对伪科学条款”等几次大讨论,认识到科学主义弊端的人越来越多,相关理念正在逐步由学界而扩散至官方,开始进入“主旋律”,科学主义开始退潮,主要标志就是2007年中国科学院颁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对科学活动坚持人文反思和批判的“科学文化人”,正在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科学及其技术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其他各种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同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不能将科学技术凌驾于其他形式的知识和文化之上。科学技术活动是双刃剑,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必须要接受伦理约束。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要警惕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必要时应向公众发出警示,甚至要自觉暂停或限制带来风险的科学技术活动。在应用科学技术时,必须要注意生态保护,尽可能减少对人类和动物受试者的伤害,人体实验应该得到受试者的知情同意等等。科学是可错的、发展的、开放的、多元的,而不是已经完成的、封闭的、单一模式的。 科学技术活动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活动,其运作总是与权力、利益纠缠在一起,它不仅需要内部的监督,也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接受公众的外部监督。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不仅需要内部的修正,也需要其他知识形式的补充与批判。因此,在民主社会中,科学技术活动不应成为社会批判的禁区。外行的普通公众,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上,不能因为科学知识不足而被取消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科学传播不是科学知识和观念的单向灌输,而是科学在公共事务上获得公众授权认可的必由之路。科学主义批判从学术领域进入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单向灌输的、毫无批判的传统科普转化为双向互动的、反思批判的科学传播,恰逢中国创建公民社会的关键时刻,意义重大。 超越科学主义,使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数理科学传统,能够欣赏博物科学的智慧;不再将真理仅仅局限于西方近代科学,可以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在努力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国人开始以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再以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待我们精神血脉的传统文化。超越科学主义,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 在以“科学主义”作为批判武器的第一次启蒙中,人们大多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习惯,仍然渴望寻找唯一正确的标杆。而在超越科学主义的第二次启蒙中,思想和文化多元化成为基本的努力目标,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虽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很难逆转;但是,第一次启蒙的某些参与者和支持者可能固步自封,民众对“科学主义”认识尚需提高,第二次启蒙的道路坎坷艰难,需要我们展现出比第一次启蒙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见证了第一次启蒙的艰难和成功;再过三十年后,我们有机会欣然回顾第二次启蒙的成功吗? 江晓原,刘兵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235-243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983 次阅读|34 个评论
于丹还是懂昆曲的!
热度 11 xcfcn 2012-11-19 11:53
于丹还是懂昆曲的,在央视讲过《游园惊梦》。该书出版,白先勇作序,相信不会差到哪里去! 说实话,我还是正面看待于丹的,在当今社会上,于丹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于丹作为新闻学教授普及国学,是真正国学大师的耻辱,当然也是社会的悲哀!但绝对是于丹的荣耀。 至于于丹“心灵鸡汤”式的解读,这仅仅是满足市场的需要,只要没有睁眼说瞎说也没什么值得指责。 于丹被呛事件在我看来主要是提醒于丹注意普及和学术的界限在哪里。 PS:此博文有一个缘由,就是有人说于丹根本不懂昆曲,我特别出来纠正之。
个人分类: 杂论|1850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北京师范大学“心灵鸡汤女士”于丹被轰尴尬下台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2-11-19 11:41
于丹被赶下台 是偶然更是必然 2012年11月19日 川北在线 川北在线 11 月19日报道 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 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此消息由名为“五言六句”的博友于今日凌晨最先发布,一经发布便 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中国青年网,12月18日) 当还有一些无知者在讨论“滚下去”和“下去”区别的时候,理性来看,这个事情的本身很小,而应该关注的是网络热烈的大讨论,超乎了想象,这也充分 说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引发的效应绝不一样。   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介绍的,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 师”。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   由此看来,给于丹最准确的命名应该是“学术明星”,近年的来走红的“学术明星”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同样走红的是学术明星们的名利双收,或 许这也是于丹被观众高呼“下去”的原因之一。   微博网友@Warrenwei认为于丹不谈制度只讲道德。道德的确说的很好,和我们80后的教科书上说的基本一样。但是在社会实践大家发现很多时候教科书骗了 我们。所以不喜欢也很正常。因为不想被骗。她是说的是最理想状态的东西。   于丹是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在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引发当今社会众多的反感。有些人要当青年人的“人生导师”,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偏偏 不把当年的奋斗秘辛,向后辈传播,倒是鼓捣出心灵鸡汤、人生哲学来误导后人:不要在乎工资、要懂得成长;要慢生活、要简单生活、要倾听心灵的声音…… 一帮指望着工资付房租的人,信了这种话能活下去吗(沈克鲜语)? 而笔者却绝不反感,当今社会确实需要正能量,不过,愚以为,于女士在兜售“心灵鸡汤”的同时,应该注意社会观感,要知道当今社会已是一个半透明社 会,一边在教育着他人,一边在狂热享受着兜售“心灵鸡汤”带来的巨利,你自己不反感吗?   当然,于丹被赶下台,是偶然更是一种必然。从表象来看,作为明星,就是娱乐时代的产物,谁也不会保持永远的热度,必然有退出舞台的时刻。而深层次的 来分析,中国缺少真正的学术大师,而竟然就有人喜欢听别人吹捧自己是大师,好象自己就是那全知全能的权威了,什么样的场合都非己莫属,什么样的场合都 应该由其出面总结、指导......   事实也证实了一切,谁也不能代表着全部。据现场观众描述,一身超短裙黑丝装扮的于丹刚一开口说“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结果就惹恼了 观众。台下有人大喊“你代表不了我们!”“不用你代表!”在众人的“于丹下去吧!”和集体“嘘”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如果大师真有出格的言行,遭受一次清纯学子的洗礼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 要旁人的警醒时分。   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明星,请多一些科技巨匠与学术大师吧!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站在巨人肩上向更远处眺望。 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观看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证实,确有于 丹被轰下台一事。网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昨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 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 相关报道:   赞成   名人崇拜早该被炮轰   看完这则新闻,我认为,于丹北大谈昆曲遭炮轰,活该!北大学生做得对。 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 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北大学生的高呼,其实,针对的不是于丹,而是主办方的名人崇拜 热,是对当前名人崇拜热风潮的强力反击,很好!   当然,作为于丹本人,面对这样的邀请,也应该坚决拒绝,而不应该自讨没趣。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尤其是明星般的学者,更应该自尊、自重,在自己的研 究领域有发言权,在其他领域最好不要发言,实在不应该如同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那样,在什么领域也能广告一番;或者如同某些官员,什么地方也可显摆一番 ,那实在是失落了教授形象,丢了专家的脸。   对于北大学生的行为,或许一些人会批评,说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我不这么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协,而是不苟同,能够把于丹轰下台, 恰恰是一种不对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求,北大学子当有这种精神。 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 的呼唤。   殷建光   “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   于丹是我较为喜欢的文化名人,但对于其被观众呛声尴尬下台的遭遇,我觉得并不冤枉,这也似乎给更多的名人明星们上了一课:别动辄就代表观众或公众 ,因为“被代表”不出声的时代终已过去了。   昆曲演出结束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舞台做总结。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遭到台下观众喊“请下去”。于丹赶紧说了一句什么 ,转身从后台下去了。   这就是说,不是大家不许于丹登台发表讲话,而是反感“被代表”。是啊,谁也没有请你做代表(主办方除外),或者即使有观众请你做代表,但那也不是 全体观众的委托,你咋就随便代表起全体观众呢,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也许于丹会觉得委屈,我也就仅仅说了句“代表全体观众”,这只不过是说顺了嘴罢了,台下观众何至于如此反感呢?然而,就是这样的随意代表大家形成 了惯例,也才惯坏了我们一些名人明星,岂不知过去大家不予计较不做反应但绝不是不加反感啊!   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公民时代,或者叫大家行进在公民社会的路上,那种总是“被代表”从不发声拒绝的时代过去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 安于“被代表”,并在权威人士面前敢于说“不”之时,这何尝不是极其宝贵的公民意识?   而我们的名人明星每当在开口讲话时随口代表全体和大家的习惯的确该改改了,因为被代表们不再沉默,他们尊重名人明星,但也希望被名人明星所尊重, 不再甘于“被代表”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名人明星需要适应公民社会的语境。   于丹的这次尴尬尽管有损情面,但却对她以及更多名流是个极好的“教育”,当你们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昭示于人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恐 怕是个基本的常识,而不随意代表全体和大家方能阻击自高自大和自说自话。毕竟那种对权威的盲从愚忠不再盛行,倒是权威与普通人平等交流需要流行。 附:关于于丹 人红是非多。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里上演的一场昆曲盛宴,成了这两天媒体的焦点。然而人们聚焦的却并不是昆曲艺术本身,而是一个跟演出关系不大的插曲。在当天的演出快结束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界名人于丹准备上台致辞时,却遭遇了部分观众的反对,要求她下台。这个尴尬的场景立刻被多名观众发上微博,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风波。从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成为红透半边天的文化明星,于丹的成名之路似乎颇受关注。   孔夫子有言: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令孔老夫子万万想不到的是,两千五百年之后,他会与一个叫于丹的小女子结下不解之缘。这个小女子使他的《论语》成为普世的“心灵鸡汤”。自“十一”黄金周亮相央视《百家讲坛》以来,于丹这个名字已经替代了“超女”、“易中天”,跃居各大报纸、网络显要位置。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现在滔滔不绝讲座的于丹也有着孤独沉默的童年,曾经极度缺乏自信的她,在遇见一位改变一生的老师后,生命开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孤独童年 和姥姥相依为命 于丹1965年出生在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独特的环境之中。由于父母都下放了,于丹和姥姥住在一个旧旧的老北京四合院里。姥姥是一个要求很严格的旗人老太太。于丹一天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在六岁半上小学之前,都是封闭在那个院子里的一个非常孤独的小孩,没有小朋友一起玩,只有姥姥教她背诗词,写毛笔字。于丹曾说那段时光在她眼里,是悠闲的。由于在那种环境下长大,所以于丹很小就是个特别风花雪月、多愁善感的孩子,喜欢读黛玉葬花啊这些东西,因为没有人可以沟通。 沉重童年 四岁学国学 于丹曾说过:“我的童年是沉重的。”具体体现在:一、研究文史的爸爸从于丹3岁起就让她练字,并且不考虑她对“柳体字”的兴趣,而是强硬地要求她练魏碑,目的是让她从间架结构练起。二、从4岁起,于丹就被父亲要求读《论语》以及很多经典名著,即使年幼的她觉得枯燥无味也要无条件地背下来。这样严厉的家教使于丹的童年显得很沉重,也很孤独,但于丹说,如果没有父亲当时对她的严格训练,就没有她今日的成就。成人之后的于丹,在一次次经历人生历练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经典文化中的深蕴,她现在并不沉重,也不孤独,正如她说的她是一个爱玩、爱闹的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自幼喜欢细腻的诗词 于丹是在戏曲、诗词,这种风花雪月的流光下酝酿大的一个孩子。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姥姥对她管教十分严格,经常说“不许出去,在家看书!”。这些童年经历,使得于丹喜欢的诗词都是很细腻的,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李商隐和李后主。连同残损的那些,李后主的词一共有83首;于丹曾经做过一件事,把这83首词每一首都抄了一遍,然后自己给装订起来,还装了个旧旧的蓝色的封面,然后用线穿起来,自己做了一厚本词集。 初中性格孤僻 缺乏自信 由于从小就是个孤单的孩子,于丹上初中后,依旧非常沉默,少言寡语,而且性格一点都不自信。她曾向媒体爆料自己除了文科好,别的什么都不好,数学差得一塌糊涂,体育差得一塌糊涂。那时候别的孩子都不带我玩,我自己从小在院里玩大的,什么丢沙包啊,跳皮筋啊,我都不怎么会,谁带我,那一拨就总得先输。 遇见改变一生的老师 于丹初中时读的是北京按照居住区划分的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它的教育很一般,甚至不怎么好。但她却遇到改变自己一生的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语文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他手里送出去一群中文系的大学生。那时因恢复高考不久,而且这是一所普通的中学,所以就没有人考上大学,包括他的两个儿子都没上大学。于丹压根不相信自己能考上大学,但是这个老师让她相信,自己是一个有才情的学生。 老师给的震撼 老师总是在给于丹“添饭”:每次总要给于丹很多书,然后总要她读。一个老师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的这种特别的关注,它会让你觉得你必须为他好好读书。有一天,老师叫于丹去他家交她做读书卡片,他家在北京一个破破烂烂的胡同里,只有两间小房,外边就一个大床,里边就有像重要抽屉一样的柜子。老师把一个一个抽屉抽开,全是他那手漂亮小字写的卡片。墙上满是书。那个时候于丹非常震撼,后来她回忆起来曾说,就在那种破败的屋子里,我14岁的时候,突然懂了什么是文化和人文,太震撼了! 考上四中 老师喜极而泣 上初三了,由于于丹是那种考试不紧张类型的,中考时发挥极佳,阴差阳错地考上北京四中了。于丹妈妈去学校给她办手续,老师就拉着于丹妈妈就哭了。你老师哭着跟于丹妈妈说“大姐啊,我心里太矛盾了。为了这个孩子,我愿意她去四中。我的一个梦又垮了,又不能从我手里走出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我等了多少年才等到她呀!但为了孩子,让她去,我祝福她。” 四中改变性格 直到1980年上高中,到北京四中的时候,于丹的性格才有了很大的改变。于丹在书中曾写道:四中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其实人没有一个突变的时刻,前几天中央台让我写什么是潜能,我就写人的一生就是把所有的潜能变化为显能的过程。你开发了越多的潜能,你就越接近最真实的自己。我们一生可能错过自己,就是因为潜能没开发出来。我小时候是那么怯懦,那么不自信的一个人,但现在就很自信。比如讲英语这件事情,我一个助理就说于老师就是一个世界公民,到世界各国都跟人家暴侃。其实不是说我讲得多么标准,我认为语言这东西,不管准确不准确,能沟通就行,比划也行。 百家讲坛解读《论语》一炮而红 虽然于丹顶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策划,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等一大串头衔,但让她一战成名的无疑是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的短短七天。打从于丹迈上讲坛至今,以她为落脚点的“正邪之辩”就从未停止,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所带来的“走红”条件,也让于丹顺利在舆论的视野里,完成了从一名平凡大学教师向“明星”人物的过渡。 于丹谈《论语》 于丹曾说《论语》不是唯一的经典,中国文化也不是唯一的文化,不见得学中国文化就要把西方所有东西都排斥了。作为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你的身体要像个烧杯,所有的思想在你这儿进行化合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累积,更不存在某种一元化的救赎。我们的心只有从这样的狂热中逐渐沉静下来,才能离真实近一点,离经典的本意近一点。 于丹品《论语》的意义 于丹品《论语》、《庄子》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讲座与书中也介绍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于丹告诉我们,经典永远都不会被抛弃.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你会感到一阵放松,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让你豁达的去接受一切。对社会的贡献: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帮助广大观众懂得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于丹对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自2006年以来,于丹先后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等著作。书中通过对《论语》《庄子》的解读,引领大众回归古代先贤提供给世人的生存智慧,其中包括生命价值、人生态度、道德理想、境界情操等,这些内容不单是知识和趣味,而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需的精神力量。这些著作力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当下价值的建构,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于丹著作持续热卖 于丹的著作持续高踞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其中《于丹〈论语〉心得》出版以来,简体中文版销量高达500余万册,繁体中文销量达5万余册,带动了传统文化热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于丹教授的数次签售活动,读者均排起长龙,签售常常持续至深夜,《于丹-庄子心得》一天即售出1.5万册,首印10万册,1周内脱销。《于丹〈论语〉心得》国际出版合同已涉及28个语种、34个版本,已出版简体繁体中文、韩、日、英(4个)、德、意、西、荷、法、葡等版本,除了中文本连续重印,日语、英语、法语版本也已经重印,外文版总计已销售近40万册。此外,2011年,《于丹论语感悟》也已签署越南版出版协议,法语版电子书等。 其他 “心灵鸡汤女士”的结局——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事件始末 2012年11月21日 作者:刘丽琴 来源:广州日报 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被指不能代表观众发言;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事件,于丹穿短裙黑丝恨天高上台发言被指亵渎国粹;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微博爆料六点失实,引发网友对事件真相始末关注! 昨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于丹前晚在北大举行的昆曲演出后发言被北大学子大喊“滚下去”,被轰之后尴尬下台。短短一篇微博,引发轩然大波,不乏名人参与,有人挺,表示作为学术明星的于丹,在昆曲大师表演后穿着短裙上台发言不合适,早该“下课”了;有人弹,如此粗鲁的起哄,不能体现北大学子的素质,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轰一个人,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 真实情况是什么?不少现场观众发微博尽量还原现实,于丹本人昨日也连发三条微博回应,语多谦逊。 其实这并不是于丹第一次被“嘘”。而在这场看似热闹戏剧的后面,于丹和围观于丹的各位都将收获些什么? 于丹被轰下台于丹北大谈昆曲被轰下台 于丹北大被“轰”下台之后 于丹北大谈昆曲被哄下台疑黑色抹胸不合时宜 上台被观众起哄微博回应过意不去 昨日凌晨,一条爆料在微博上炸开了锅:今晚在北大上演的京剧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台...... 短短一篇微博,引发上万条转发,其中不乏微博名人。不少人评论表示,自己早就对于丹不感冒,并把早前不满于丹讲论语、于丹讲庄子的“新仇旧恨”都一起算上。但微博中北大学子高声喊“滚”有失厚道也有损学子形象。现场真是这样吗?不少参加现场演出的网友纷纷表示微博描述失实。北大老师阿忆就在转发中写道:“短短的微博,六点失实,另建起了一个故事。” 网友还原现场 于丹穿短裙发言不合时宜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 网友“望星空的李凤仪”在微博上说:北大百年讲堂的戏曲精品演出,十个古稀艺术家,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于丹上台谈观后感,结果还未开口一男士高呼“于丹你下去吧”,众人响应起哄,于丹只说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下台。 在演出现场的网友“HelenClaire”说得最为详细。首先她强调,“这是一场商演,谁都可以买票,所以在场的人第一身份是戏迷不是北大学生。”说到于丹被哄下台,她表示,“现场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群众各种‘下去吧’和一位女生的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也有说是一个男生说‘不用你代表’的,总之没有粗口被我听见)。”她还强调,“心灵鸡汤女士(指于丹)是在台下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的时候被主持隆重邀上台的,所以更让观众情绪反弹。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她评论道:“全场喊滚这种事儿不太可能出现在兼具昆曲戏迷和北大学生双重主体的地方。实际上这种事儿放在今天中国大多数公众场合都很罕见……”不少人转发了这条微博,表示“多看多听,还原现场”。 于丹回应 对台下观众过意不去 昨日,于丹在自己的微博上连发三条。虽然没有提及“被轰”之事,但在最后一条似有所指地回应,表示对当晚艺术家的敬意和被请上台发言的“过意不去”。 三条微博中,前两条提及当日的演出盛况和自己对昆曲痴迷,“一场无与伦比的昆曲盛宴,十位最卓越的艺术家演出整整三个半小时!……他们演绎得风华绝代,观众欣赏得酣畅淋漓!”“ 、 、 ……每支品牌响起来的时候,我都能听见这三十年间我每一次伴着这支曲子的心跳……” 到了第三条,于丹提及了当天自己发言的情况,“昨晚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 对于这份回应,有网友表达了对于丹的支持,“于丹老师不要介怀,生命中连别人在台上的五分钟都等待不了的人,如何能期待学术甚至梦想的坚持?”但这份回应同时也得到网友的“挑刺”。“于丹教授将昆曲‘曲牌’演绎成‘品牌’,如同其国学一样,很有喜感。”网友分析,“台下的人不愿意被她代表,可以理解。” 这不是第一次被嘘 微博名人纷纷跟风爆料 于丹这次被嘘,有网友表示:部分观众的不客气虽然缺少包容,也证明于丹的昆曲观并不为真爱昆曲的人所接受。 早在2007年,于丹讲昆曲就被网友“纠错”。当时她在央视讲授昆曲心得《于丹·游园惊梦》,在用昆曲名段《邯郸记》为例来说明昆曲的梦幻之美时,讲到卢生被贬之地“陕州”时,于丹脱口而出“陕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然而,就是这句话被观众抓住了把柄。有戏迷表示,“陕州”根本不是现在的陕西省,而是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古地名,于丹望文生义了! 在这次被轰后,有关于丹“人品”的负面新闻再次在微博上发酵,网友“黎江”在微博上爆料说:大约2007年,于丹有个女弟子患严重抑郁,痛苦到极致时,她把导师当成救命稻草,于丹接到电话,说,现在没时间,等我回去!回去后,女孩已坠楼身亡;多年来,于脱离真相缺乏知识分子良知,其矫揉造作天花乱坠却到处被包装上市。 作家慕容雪村也在微博上爆料:一女名人对手下极其苛刻,稍有不顺则厉声怒斥:笨蛋!垃圾!有读者求签名,则立刻换一副妩媚脸孔,娇声应对:您好……谢谢。读者甫一离开,则继续痛斥:笨蛋!垃圾!这一不点名的微博在此时爆料,被很多人跟帖,指说的是“心灵鸡汤女士”。 评论有营养 昆曲惹的祸? @“HelenClaire”:“其实说到底公众还是关心名人出糗,放眼望去戳到我的全部跟昆曲没半毛钱关系。” @元味散场看戏:于丹被轰顶多是个插曲,在网上掀起的风浪却远胜演出盛况本身,一条半实半虚的爆料可以被转数千回在口水里腾挪跳跃,远远看去正是一个斗大的“病”字。 另眼看于丹 @禚洪梅:有感于发生在王石和于丹身上的事!做偶像是个为名所累的事!当一个人爬得越高时连鞋底都得擦干净,因为从地下看你的人太多了!人们对偶像是近乎完美的苛求!在别人不是事,能理解。在偶像,就是天大的事,不允许! @任协华:思想不是乳沟,不是你挤就会有的! 北大也躺枪 @当当网李国庆:你可以退席,无权轰人,更无资格出口成脏,北大的耻辱! @尹鸿: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轰一个人,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大学,是一个可以说不、但需要尊重的地方。 @鲁鲁幸福:嘘几声表表态就行了。再说了,弄斧也得允许人家到班门。 @雷煜Hetfield:个人认为,在大学还不能嘘只能鼓掌的话,那就真没希望了。以前咱也经常嘘人,但像这次这样言语过激,则有些过分了,跟于丹这么大仇? 星八客 勇敢对“明星效应”说不 于丹这次被“嘘”,作为旁观者,我觉得,一是因为踩错了场子,台下观众只把你当普通戏迷,你偏要把自己当专家;二是名利当前抵不住诱惑说“不”。当于丹被邀请坐在第一排正中看戏,被隆重请上台发言,尽管不符合台下观众的心情,但符合名利场人情。 比起“学术超女”、“学术明星”等充满耀眼光环的头衔,我宁愿相信,“才女学者”、“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可能才是让于丹内心最妥帖和也最符合她初衷的称谓。而当被人称之为“心灵鸡汤女士”,相信于丹的心里最不是滋味。但名利场也是江湖,帽子大、名号响才能在江湖里混得风生水起,有明星效应才有人请,才有价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当讲课教书变成副业,当时尚、娱乐、商业,什么场合都能见到嘉宾于丹的身影时,我想,,这是人生的一种成功,可能也是一种冒险。而冒险,常常伴随的,不是迷了路,就是迷了心。 明星效应是双刃剑,多元化的社会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安贫乐道,只是希望越来越多的明星在忙碌赶场之余能停下脚步,多听听内心的声音,该拒绝拒绝,该说不说不,不要榨干了自己,还“恶心”了别人。 更多议论 于丹在北大被哄下台来了!2012昆曲名家雅集谢幕时,主持人要于丹上来说几句,高跟鞋,超短裙,黑格丝袜,没想到她一上台就被嘘,接着竟有很多人高喊下去吧下去吧,场面极其尴尬,于丹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下台了。 【于丹被北大学生嘘声轰下台】11月17日22点多,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于丹上台的时候穿的是黑丝和短裙,脚踩十几厘米细高跟,刚准备用力发言,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下去!于丹下去!...”于丹很尴尬的说“一切尽在不言中”“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下台。站到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 腾讯娱乐讯(ZHU/文)今天凌晨,《华夏时报》编委、金融部主任贺江兵在腾讯微博爆料,称于丹17日在北京大学分享昆曲感受时,被学子们轰下台。贺江兵在微博写道:“17日22点多,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截止18日8时30分,该条微博已被转载1213次。 网友“望星空的-李凤仪”在微博中记录:“17日北大百年讲堂的戏曲精品演出,十位古稀艺术家,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于丹上台谈观后感,结果她还未开口,一男士在下面高呼‘于丹你下去吧’,众人响应起哄,于丹只说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下台。” 据现场观众描述,一身超短裙黑丝装扮的于丹刚一开口说“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结果就惹恼了观众。台下有人大喊“你代表不了我们!”“不用你代表!”在众人的“于丹下去吧!”和集体“嘘”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网友“HelenClaire”在微博上对此事作了进一步说明,首先她强调,“这是一场商演,谁都可以买票进去听,所以在场起哄于丹的人也可能是戏迷不是北大学生。”此外,“现场没有听到有人很大声的‘滚’,主要是群众各种‘下去吧’和一位女生喊的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这位网友还强调,“当时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这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台,所以观众才会产生反感。而且于丹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群、黑丝袜、特别高的高跟鞋,实在不太让人尊重且有碍观瞻。” 韩晓波:文化名人于丹,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遭遇滑铁卢:那是一场昆曲商业演出(被称为“昆曲雅集”),主办方是一家名叫“皇家粮仓”的高级会所,租用的是北大的百年大讲堂,据说演员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公开售票。演出过程本身很顺利,戏剧性的情节发生在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不少观众喊着请老艺术家们返场,这时,主持人把台下观众席中的于丹请上了台,大概是事先安排好的“分享感受”,于丹就讲了两句,大意是说“这种场合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代表全场观众对所有参演的老艺术家表示崇敬和感谢”云云。不料,这几句话遭逢了台下观众的强烈反感——最多的是嘘声,也有喊“你代表不了我们”的,据说还有更直接地喊“滚下去”的(但不多)。   从还原过来的事件本身来看,并不是什么大事,但还是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样的主流大媒体,到大大小小的网络媒体,不一而足。不过,人们对此所持的观点显得比较“一地鸡毛”——有谴责北大学子素质差的,有嫌于丹这些话太“得瑟”以致招来这种倒彩的,也有同情于丹的,还有认为主办方操作失误的,等等。   有必要对此事进行一次分块解读。   先说说北大的这座百年大讲堂。这是个大礼堂,座位很多,声学效果也不错,所以除了举行北大自身的一些会议和典礼之外,其余时间是对外开放的,谁都可以租用,买了票就能进去,而且生意一直都挺红火。类似古琴音乐会、昆曲演出、室内乐演奏之类比较小众、比较“高雅”的活动,这里都属于首选场地。观众当中,北大师生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更多的还是社会各界的普通观众。所以,那声“滚下去”到底出自何人之口,无法考证;“你代表不了我们”这句话,虽属于典型的“学生腔”,但也不好肯定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所以“北大学子素质差”之说站不住脚。倒是那一片嘘声值得注意:多元化的社会,喜好与否是个人的事,你既有鼓掌欢呼的自由,有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保持沉默的自由,甚至也有发出嘘声的自由。但是,保持沉默,肯定是比发出嘘声或者喝倒彩更有教养的表现。因此,强烈建议观众在遇到不喜欢的东西时,最好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原来还有这层意思呢。   再说说于丹。几年前“每日新说”就曾发表评论说,于丹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者,这样的普及者在中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需要这样的普及者。于丹遭遇嘘声,深层原因基本上可以肯定为一种“不服气”心理的宣泄——不能否认,于丹属于所谓“畅销书文化”的受益者,现代媒体的包装作用不可忽视。这种文化背景,本身就容易被一些有精英学术背景的同行所轻视,如果这种轻视之外又加上了一层羡慕、嫉妒、恨,那么这嘘声就来得自然而然了。其实,“畅销书文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值得人们羡慕、嫉妒、恨,对它眼红也好,鄙视也罢,都是自身气量狭小的体现。   还有不得不说的主办方。现在主办各种活动的人,时常陷入一种误区,就是以为名人万能,却不管这个名人与你所搞的活动本身有没有内在联系。相信如果这次他们请的不是于丹,而是一位在昆曲研究方向颇有建树的专家,哪怕不是那么知名,也断不会出现这样的不愉快。于丹是无辜的,她其实早已被主办方不经意地放在了炮口之上。这件事提醒主办活动的人:名人效应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要小心,不要取巧。 殷建光   “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   于丹是我较为喜欢的文化名人,但对于其被观众呛声尴尬下台的遭遇,我觉得并不冤枉,这也似乎给更多的名人明星们上了一课:别动辄就代表观众或公众,因为“被代表”不出声的时代终已过去了。   昆曲演出结束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舞台做总结。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遭到台下观众喊“请下去”。于丹赶紧说了一句什么,转身从后台下去了。   这就是说,不是大家不许于丹登台发表讲话,而是反感“被代表”。是啊,谁也没有请你做代表(主办方除外),或者即使有观众请你做代表,但那也不是全体观众的委托,你咋就随便代表起全体观众呢,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也许于丹会觉得委屈,我也就仅仅说了句“代表全体观众”,这只不过是说顺了嘴罢了,台下观众何至于如此反感呢?然而,就是这样的随意代表大家形成了惯例,也才惯坏了我们一些名人明星,岂不知过去大家不予计较不做反应但绝不是不加反感啊!   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公民时代,或者叫大家行进在公民社会的路上,那种总是“被代表”从不发声拒绝的时代过去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安于“被代表”,并在权威人士面前敢于说“不”之时,这何尝不是极其宝贵的公民意识?   而我们的名人明星每当在开口讲话时随口代表全体和大家的习惯的确该改改了,因为被代表们不再沉默,他们尊重名人明星,但也希望被名人明星所尊重,不再甘于“被代表”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名人明星需要适应公民社会的语境。   于丹的这次尴尬尽管有损情面,但却对她以及更多名流是个极好的“教育”,当你们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昭示于人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恐怕是个基本的常识,而不随意代表全体和大家方能阻击自高自大和自说自话。毕竟那种对权威的盲从愚忠不再盛行,倒是权威与普通人平等交流需要流行。 周稀银名人崇拜早该被炮轰   看完这则新闻,我认为,于丹北大谈昆曲遭炮轰,活该!北大学生做得对。   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北大学生的高呼,其实,针对的不是于丹,而是主办方的名人崇拜热,是对当前名人崇拜热风潮的强力反击,很好!   当然,作为于丹本人,面对这样的邀请,也应该坚决拒绝,而不应该自讨没趣。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尤其是明星般的学者,更应该自尊、自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发言权,在其他领域最好不要发言,实在不应该如同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那样,在什么领域也能广告一番;或者如同某些官员,什么地方也可显摆一番,那实在是失落了教授形象,丢了专家的脸。   对于北大学生的行为,或许一些人会批评,说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我不这么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协,而是不苟同,能够把于丹轰下台,恰恰是一种不对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求,北大学子当有这种精神。   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的呼唤。 ●从来没喜欢过于丹,觉得她特装。——黄毛毛 ●这事实上在提醒各类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气有多大,也要正确认识自己。术业有专攻,术业也会有盲区,不分场合地对任何主题都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把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只能自毁形象。——刘化喜 ●于丹被“呛”,或许也是一剂清醒剂,让其知道自己并非真的是“万人迷”,也不是永远的“万人迷”,更不是谁都欢迎的“大人物”。当然对于那些盲目追捧名人的“主办方”也是一个警告,请名人也有风险,需谨慎。——王军荣 潘晓东:有感于于丹让北大学子轰下台:这世界本没有神,某些人硬喜欢把自己扮得像个神,结果只能摔下神坛,还是脸着地!以前我说于丹是个大忽悠,现在还真让北大学子哄下去了。爱装神弄鬼扮年轻人导师的,还有几个道行更深没被揭穿,但时间这把杀猪刀会一一铲平这些大忽悠。大家猜猜下个唐骏,下个于丹会是谁? 警界学者黎津平:从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可看岀我校学生修养太高了。前些日子,我校请于丹来讲学。如果她讲论语什么的也就不说啥了。于丹来公安大学,讲的居然是对他警察方面的学术见解。说实话,在中国警察第一大学,换个人还真不敢讲这问题。当时就有人疑问:于丹懂警察学知识吗?但我校学生硬是没轰她下台。 @尹航律师:于丹在北大舞台被嘘声轰下来这件事,已经说明社会思潮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老百姓已经受够了假话空话套话,想听点实在的,简单的,朴素的真话。于丹老师在我眼里就是个政治流氓,这句话估计要遭于粉们攻击,但我说的是真话。 @尹小龙的:今晚在被在北大上演的京剧````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台````北大进步了我觉的! 曾红极一时的明星学者于丹遭遇如此境遇,究竟是为何呢?从当晚观众的描述里,可以很明显看出于丹遭遇嘘声的原因。首先她的着装遭人反感,其次,台下观众认为,将国学与心灵鸡汤嫁接的她并没有资格代表热爱昆曲的观众。有些人要当青年人的“人生导师”,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偏偏不把当年的奋斗秘辛,向后辈传播,倒是鼓捣出心灵鸡汤、人生哲学来误导后人:不要在乎工资、要懂得成长;要慢生活、要简单生活、要倾听心灵的声音……一帮指望着工资付房租的人,信了这种话能活下去吗? 一位现场观众表示:“我也嘘了,不知道是不是和好多现场观众的心态一样——在一排镇国之宝(昆剧迷应该明白今天的演出很可能堪称昆剧史上的‘空前绝后’)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而且全场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已经证明我们的崇敬了,没有什么更诚意更高端。而且她是在台下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的时候被主持人隆重邀上台的,所以更让观众情绪反弹;另外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的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 有人根据微博总结于丹被轰下台有如下几个原因: 1当晚有好多年逾古稀的国宝级昆曲艺术家表演,最后找了外行于丹来做点评,主办方绝对是高端黑。 2于丹搞娱乐搞得找不着北了,分不清自己几斤几两,居然敢在老艺术家面前班门弄斧。 3于丹一直以来的假大空和造作。 4于丹的穿着过于招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北大学子一般绝对不会无端地对一位大师无理的;如果大师真有出格的言行,遭受一次清纯学子的洗礼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要旁人的警醒时分。我们恰恰要为北大学子的举动喝彩。 微博网友@Warrenwei认为于丹不谈制度只讲道德。道德的确说的很好,和我们80后的教科书上说的基本一样。但是在社会实践大家发现很多时候教科书骗了我们。所以不喜欢也很正常。因为不想被骗。她是说的是最理想状态的东西。 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观看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证实,确有于丹被轰下台一事。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昨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11月18日《法制晚报》) 网友“老徐时评”更尖刻地指出:于丹这些年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脱离社会现实无视民众疾苦,矫揉造作胡说八道,成了鲁迅笔下的帮闲文人到处得瑟。这是于丹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对于这种人,难道不该轰吗? 在现场观演的网友“天地古今惟一啸”这样理解观众情绪激动的原因:“七十岁开外的老艺术家台上谢幕(这样的聚会还有没有下回都不一定),大家兴奋点被调动到最高,巴望着老先生们返场的时候,她(于丹)上来了。热爱昆曲的朋友,特别是热爱昆曲老艺术家的朋友都爱美懂美,不是无理取闹之人。大家对艺术的热情,对老艺术家的爱戴,主持人多次赞叹。昆曲是分寸的艺术,于丹在这个场合出现是最大的没有分寸。”另外,也有观众认为,于丹当晚黑丝袜、细高跟鞋的装束,与昆曲演出的高雅氛围不相称。 凤凰娱乐连线了一名昨晚在现场观看演出的木先生,他表示,自己是花了380买了两张票前来观看的,快结束时,主持人请上了于丹,当晚她穿了一件黑色抹胸小短裙,还有黑色丝袜,以及黑色高跟鞋。但木先生一看到她上台后便起身离开,在离开前,也就只听到了现场有人喊“他不能代表我们”,未听见粗口。 随后,18日凌晨两点,博友“HelenClaire”用了一篇875字的轻博客细致描写了当晚的细节,同时也澄清了早先网友所说的“观众爆粗口”一说。她表示,“这场演出是皇家粮仓办的,和北大没有关系,不是北大请该女士来的;这是一场商演,谁都可以买票,所以在场烦她的人第一身份是戏迷不是北大学生;现场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群众各种“下去吧”和一位女生的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也有说是一个男生说“不用你代表”的,总之没有粗口被我听见)。”另外,这位博友也对当天于丹的穿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的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这位女士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不可能是那种场合下一个找台阶下的人说的话。她原话的大意是:这种场合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代表全场观众对所有参演的老艺术家表示崇敬和感谢。为这句话全场观众依然鼓了掌。” 贺江兵:我觉得这个好事,现在一个是我们社会上充满了好多骗子,你比方说乡村家医之类的,还有一些学术上的“超男”“超女”太多了,赶他们很正常的,什么都想插一脚,就是一个知名度脸熟,不是典型的媚俗嘛,这种现象对这个社会伤害是没法弥补的,因为我觉得这个社会也应该反思一下,你像我知道有一个教授一个PPT能吃五年,五年都不换。 江勇的日志:本人觉得,以上分析都有道理,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于丹,已经成为党代表。 其实,于丹刚出道时,还是赢得了相当一部分不太懂国学的人喜欢的,特别是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聚足了人气。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督促鞭策作为一个学者向更高的学术境界攀登。但可惜的是,由于过度性感的商业包装以及参与各种活动甚至娱乐活动,使得观众开始厌烦了。特别是莫名其妙地当上了党代表,其原始的、招人喜欢的东西便当然无存了。 学校,应该是与政治无关的,学校如果受到政治的左右而变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纯粹的学术研究、创新以及培养人才也就名存实亡。美国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领先世界,学校不受政治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今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美国白宫计划借用弗吉尼亚大学校园为奥巴马安排一场演说,遭校方拒绝,理由是:学校的教学将因此受到干扰,校方也需负担大量的安保开支。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中国,甭说总统,就是个县委书记来校视察,校方也得提前一周“黄土垫道,清水泼街”,“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领导、教师、学生折腾得不亦乐乎,至于是否干扰教学,那并不重要。于丹现在已经成为极少数“政客”,你所讲的东西还能受到大多数受众欢迎吗?被轰下台应该是必然而很正常的事,因为由于社会的开放,信息的发达,人们的思想已经不能再被欺骗与钳制。 这,应该是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风气走向正常的开始。路,还很远。 据南都记者了解,当天是“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600场纪念演出,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HelenClaire”说,她当天也嘘了于丹,因演出的都是戏曲名家,“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观众正在希望老艺术家们返场和讲话时,于丹被请上台,最终导致观众情绪反弹。 于丹以她本身的学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身份通俗地解读《论语》、《庄子》等古代经典作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借央视“百家讲坛”出镜,又得天时地利出书,迅速被公众所知晓。然而,于丹是学术造星的受害者,不够懂得进退的道理,这几年于丹基本上什么都讲,古典文学讲、养生她也在讲、昆曲她也要讲,达人秀也要去,但是讲的总是心灵鸡汤那一套,听一次可以,第二次就烦。术业有专攻,不够专业就不要充大师了,做好自己,比穿着低胸装黑丝袜去讲养生和昆曲好得多 神七_问夭:人们为什么讨厌于丹? 不是因为她讲传统,而是她刻意消解社会批判意识; 不是因为她能说会道,而是因为她充当旧体制的辩护士; 不是因为她名气大,而是因为她强奸民意,硬充大众导师; 不是因为她善表演,而是因为她矫揉造作。 于丹恰好是我们这个浮躁浅薄虚伪时代的符号、象征。 于丹应通过北大被轰事件痛自警醒,再用那套“高姿态”“宽宏大量的”假招子,只能更令人厌恶 风青杨:为什么有人反对和批评于丹? 近日有网友“五言六句”在微博上爆料:“今晚在被在北大上演的京剧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了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台.....”此帖迅速在微博上被转发数千条,让人不解的是,被称为“女易中天”、“学术超女”、“学术明星”的于丹为何会受到如此冷遇? 解读文化明星于丹的走红之道 于丹到底有多红?人们只要随便到街上任何一个书摊上看看,不仅可看到于丹谈《论语》,而且又有了于丹谈老子、庄子等等,甚至还有《三十六计》等。这真是一位全方位的“国学”家,据说她的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天竟销出14000本、签售12600本!这个数字几乎刷新了全国所有书店的签售纪录!而于丹的书更是卖得火爆到竟然销售几百万册,在图书排行榜上稳居榜首。不仅如此,于丹商业演讲价格更是高得惊人。有报道称,曾经于丹在陕西神木县讲课,2小时不到净拿现钞30万元!这个价格无疑让她也成为目前中国身价最高的学者演讲人。 于丹的走红,最初凭借的是与中央电视台的良好合作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如果在国内找一百名学者讲《论语》的话,是轮不到她的。于丹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她成功的抓住了这次机会,更在于她很懂的传播学,她知道现代人需要什么。于是,以《论语》为原料,放进去读者文摘式的小故事,以温情动人,进行精神按摩;然后,再放进去卡耐基式的成功故事,激励人生。最后,成就了这位被称为“女易中天”、“学术超女”的“学术明星”。 透析于丹式心灵鸡汤 现在资讯异常发达,大多数人已经看清自己生活苦难的根源所在,他们追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更加强烈,这时就需要进行引导,就需要心灵鸡汤。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分权制衡的那一套“心灵鸡汤”因为“不合国情”而被否定。那么只好在中国的古籍中寻找了,寻来寻去终于寻到了孔儒与老庄,毕竟姜还是老的辣,何况是两个老圣人,于是二千多岁的孔子和庄子借助于丹重新复活,孔子老庄捧红了于丹,于丹赋予了孔子庄子新的生命,百姓从中找到了面对苦难自寻乐子的不二妙方。 于丹心灵鸡汤式的感悟,可谓荒诞时代的完美结晶。跟央视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一样,目的无非就要逼出你的眼泪来。于丹懂得这个时代需要感动的催泪观音,从电影到电视里各种各样的主旋律和英雄人物,为的就是让神情僵硬的中国人被“滚烫”的真情所触动,泪腺绽开后为主义献身。感动本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于丹却懂得,谁能制造出具有摧毁力的感情炮弹,谁就能抓住粉丝的心。于是,在她的心灵鸡汤里,那些庞大的催情永动机,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始工作,揪出你我心头的冷漠,让大家成为一个能迅疾感知“感动”的人。 于丹的确很能说,她的口才大概和评书艺术家刘兰芳、单田芳等有得一比。有网友对于丹如此评价说:有朋友不知道于丹讨厌在什么地方,她是从不好好说话,拐弯抹角堆砌词汇。举个例子,如“今晚我们吃了大肠刺身”;于丹说就是:“在这个白昼与黑夜交替的时刻,我们共同完成了一次聚餐;当芥末的辣味划过食道的时候,肚子告诉我,我做到了!这是一根不同寻常的大肠,不仅在于它的臭,还在于它的滑! 于丹的自相矛盾之处 于丹的许多话不仅仅是错误的观点,而且是前后自相矛盾的,不能自圆其说。于丹经常把“过犹不及”的话挂在嘴边,叫人凡事要有度,“把握分寸”,可自己却把孔子捧上了天,把孔子抬到吓人的高度,是“民族的灵魂”;她叫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己却离开教师岗位,到处去做报告;前面刚说“塑造心灵的是生活”,后面却说“一个小故事就能改变人的一生”。最让人失望的是,在文化心理上,她千方百计压抑鲜活、阳刚的人性,主张保守、忍让、逆来顺受的品格;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要人们放弃进取和努力,甘愿受苦,也就是让人做现代版的“阿Q”。 于丹是这样劝人面对苦难的,她说:“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但是,对腐败分子和一部分靠非法手段获得利益的人,于丹为什么连一丝劝导都没有呢?为什么不对腐败分子说:你们得的是不义之财,是在以权谋私,是不仁不义呢? 更有趣的是,于丹说当一个人被莫名其妙的暴打一顿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在一个法治社会,我为什么被你打?你凭什么打我?我们当然要用法律的武器来挺身而斗,而不是“让它尽快过去”。 作为一名文化和知识分子,于丹似乎从不关心时政,而更关注于人们的道德。她每日要干的事仿佛就是把眼睛睁大,看哪个地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然后便作为道德正义的化身来匡正人心。她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偏偏不把当年的奋斗秘辛,向后辈传播,倒是鼓捣出心灵鸡汤、人生哲学来误导后人:不要在乎工资、要懂得成长;要慢生活、要简单生活、要倾听心灵的声音……一帮指望着工资付房租的人,信了这种话能活下去吗?她这套“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般的说教,怎能不惹得许多人反感? “于丹热”留给国人的思考 只要嗅觉还没失灵的中国人,都可以知道今天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奏的前夜。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在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的今天,中国的底层没有发展的空间,自己的权益保障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国今天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大道理,中国需要的是法治的完善,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一个福利社会,而这些东西,又应该通过“改革”去完成。 在现代价值观里,公民尤其是知识分子,面对权力永远保持独立、警惕和批判的精神,这是现代价值观最起码的要求和基础。学者要耐得住寂寞,喜欢热闹的学者注定走不远。也许了解邓稼先的没有知道邓丽君的多,了解李政道的没有知道李宇春的多,但这并不影响邓稼先、李政道的科学成就和历史地位。同样,了解于右任的也远比知道于丹的人少得多,但于右任的成就和地位是喜欢热闹奈不住寂寞的于丹难以望其项背的。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但是历史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 冰弦: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北大百年讲堂是个很商业的演出场所,对外售票。尤其像那天那样高水平的演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昆曲爱好者,观众不全是北大学生,甚至更多的不是北大学生。2.当晚的演出现场有十位昆曲表演艺术家,年龄大都在七十上下。最年长的张继青老师已74岁,最小的王芳也年近半百。观众心疼老先生们在三个小时的演出后还要抱着很重的鲜花站在台上,而于教授一般来说会滔滔不绝。3.于丹的着装令很多观众反感,但没有网传的那么不堪。在夜间温度只有零度左右的时节、最讲究含蓄之美的昆曲舞台上,于老师居然穿了件无袖的黑色连衣短裙,黑丝袜。这样的装束泡吧合适,出现在这样高档次演出的舞台未免有些太不讲究。4.很多观众对于丹表现出的状态是不够友好,但我没有听到“滚”这样的字眼。昆曲的观众整体素质还是相当高的。 @禚洪梅:有感于发生在王石和于丹身上的事!做偶像是个为名所累的事!当一个人爬得越高时连鞋底都得擦干净,因为从地下看你的人太多了!人们对偶像是近乎完美的苛求!在别人不是事,能理解。在偶像,就是天大的事,不允许! @任协华:思想不是乳沟,不是你挤就会有的! @我就是耿先生:于丹被轰下台,我觉得是早晚的事情,就是像人说,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每个人对《论语》的理解也多有不同,在一个文化文学贫瘠的社会中,于丹余秋雨这样的文人有点被捧得太高。 @杜夏辉: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该轰! @丝丝: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的呼唤。 @胆大会吃肉:于丹今天你在北大学到了一个道理--你只能代表你自己!以后悠着点哦。 这是“电视学术明星”于丹最近一次被反,近日于丹北大被哄下台事件各微博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反丹之声愈之热烈,对学术明星国人已无法容忍,总结一下于丹被反之事件列表如下:   ●2010年,于丹的新书《于丹〈庄子〉心得》3月3日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3月3日她在签售新书当天就遭遇到一位男子现场抗议。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   ●2010年,于丹有望代替余秋雨入主青歌赛的消息一经在网络上传播,便引起网友们的强烈反馈。网友“飞翔的梧桐子”发帖说道:“这个综合素质评委的位置不好坐的。余秋雨已经把这个评委弄成了典范,下一届无论换谁来,都会被人拿来和余秋雨相比。但是目前中国,在博学+口才+名气+威信上,综合起来能和余秋雨媲美的学者,我看恐怕除了于丹莫出其右者。”但也有网友旗帜鲜明地举了反对牌:“于丹文化底子跟别的百家讲坛老师比,薄的太多,百家讲坛中硬伤一堆,自己先补补课。事实上,真正做学问的人是不会来当评委的,只有那些浮华的所谓文人热衷于这类活动。”而网络上诸如此类的“丹蜜”和“丹黑”的针锋相对屡见不鲜。   ●2012年5月,《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根据于丹在央视三套《丹韵词音》节目的讲稿整理出书,内容延续了于丹一贯的通俗易懂、风趣抒情,以妙语连珠激起读者共鸣。于丹讲述的“古典”不是最准确的,细节阐释上甚至存在不少争议之处,依旧是对“古典中国”进行了简单化的过滤与温情化的处理。不过,比起唤醒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都不那么重要。   ●2012年6月,有人在中国作家协会公布的2012年拟发展会员的公示名单中,发现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的名字,由此引发了争议。有人质疑,于丹是学术明星不能算作家。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回应称于丹完全符合加入作协的条件。于丹本人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维权:“过去我出书后,涉及维权方面的事情,一般都是新闻出版总署在和我联系,我就以为我是归这个系统管。后来有一次在做文化活动,正好见到中国作协的人,对方说‘对啊,你应该加入作协的’。然后我就给作协提供了材料。” 科学网博主卫军英先生评论: 曾经声名大噪的于丹这两年在被渐渐的冷落之后,最近又颇受关注。个中原因大概一是因为于丹堂而皇之的做了十八大代表,另一个就是在代表过之后没几天,便在北大的讲堂上被学生轰下了台。一面是光鲜鲜的出场,一面是灰溜溜的下去,前后反差之大于丹亦当自知。钱理群教授说“于丹现象绝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化现象,也不单是一个思想文化现象,而同时具有尖锐的政治性。也就是说,这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实现的商业、文化与政治的结合,这本身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两篇有关于丹的文章,一篇是2006年写的《于丹启示:推广圣人与营销自我》,另一篇是2007年写的《 于丹还是李宇春:美女首先得赏心悦目 》。后面一篇我曾转到科学网,现在要说的是前面一篇,这篇文章是从“百家讲坛”两位大腕互相推介开始的: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由易中天来给“于丹《论语》心得”作序,显然是一种精心安排,而易序开篇这样写,很显然也有意在突出于丹。于丹继易中天之后再次在央视百家讲坛喷涌而出,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足见栏目策划的功力。于是于丹也像易中天那样,除了在电视上讲解圣人,也出了本书,并且像易中天一样签名售书。 这本书首印60万册,当月又加印20万册,大有盖过易中天《品三国》之势,这在近年来畅销书之中也属罕见。书店里买了本于丹的书,一向心急等不得到家便停车马路边上看了起来。书薄薄的,虽然是中华书局出的,但也是仿照畅销书的模式打造的。书中于丹对“论语”的绎解,大概有7、8 万字,加上书后面附录的《论语》原文,号称10.3万字。这么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竟然如此畅销,实在有点出人意外。当然不是说畅销的一定要大部头,只是有点不解于丹就是这么简单地对论语阐释一番,为何就会博得这么多人的关注?所以这里要说的,不是“于丹《论语》心得”本身,而是这种现象所折射的营销实质。我的看法是:这本书的畅销与其说是于丹书的成功,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营销的成功,自然这和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大有干系。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尽而得之。 先说“天时”。这天时不外乎是说宏观形势,在这里主要包括政治与社会气候。现如今中华民族“大国崛起”,中华文化再次得到深刻回顾。政府倡导和谐社会,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而中华文化的本质也是和谐社会的根子,大多蕴藏在孔子的儒家文化之中。市场营销从大的环境看,往往要讲“势”。“百家讲坛”借于丹宣讲“论语”,这正好是把握大势,顺势而为,得势于先。这就是所谓“天时”,更何况以媒体自身优势,在全国大力渲染,分明也是在造势。不过造势在很大意义上并不属于“天时”,应该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兼而有之。 再说“地利”。这地利主要来自于媒体本身,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传播渠道。于丹的主流传播渠道是央视和中华书局,堂堂央视独步中国自不必说,这中华书局在国内出版界也堪称德高望重,其学术感权威感一向令人闻之肃然。何况央视“百家讲坛”自易中天以来更如日中天,且不说一个广大的收视群体,并且已经成为一批稳定忠实的受众,就是其普遍知名度也断非一般栏目可比。再加上这个栏目受众在文化和传播上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它的社会影响力。所以于丹再上“百家讲坛”,显然其传播渠道优势前所未有。加上主流渠道为了推出于丹,早早便开始了造势,各路媒体也纷纷追捧:美女学者,比易中天毫无逊色,等等。用不了几天便炒作的任人皆知,这或可看作是“地利”因素。 最后说人和。不能否认的是,如今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加速导致个体的不断异化,中国人在享受更多物质幸福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更多的精神压抑和心灵痛苦。我们正处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年代,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心灵的寄托轰然倒塌。焦灼、不满、怀疑、虚伪、自私,成了这个时代随处可见的标签。于是多少人在渴望那种自然古朴的道德生活,渴望那种单纯坦荡的人生快乐。就在这时候,于丹宣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是乎芸芸众生受到鼓舞,望风趣从。想我泱泱大国13亿人, 孔子文化熏陶中华两千多年,正不知有多少人在期盼着回归于圣人的光芒之下呢,这可谓之人和 。 却说这“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于丹的好事,但若单单这样还不行。文化营销不管是“4P”还是“4C”,都得有个适合需要的思想产品,我觉得这次包装的成功,主要不在选了于丹这么个人,而在于选了个于丹讲论语,因为是《论语》这就奠定了她成功的基础。这有点象最近上演的大片,《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成功很大意义上得之于它的本子也就是故事,大家都知道它套用了经典,前者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后者抄袭了曹禺的《雷雨》。《论语》是古来经典,儒学的根基所在,它用最简单的语言包含了世事人生的诸多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讲自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论语》多少了得。所以于丹讲《论语》就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是讲唐诗宋词,大概最多只能是“尽美矣,未尽善矣”,难有今日之轰动。 说起来这也跟咱们的社会有关, 过去读书人以《论语》明理、修身、治国,这几十年不讲这些了。于是《论语》也生疏了,社会也庸俗了,人心也荒芜了。人们争驰于物质主义竞逐之中,听到于丹这般讲解恍然如纶语天音。其实这正是我们社会浅薄无知的一种反映。 我们推广很多主张,讲了很多道理,出了很多煌煌巨著,但是讲了那么多却不及一部2500多年前的《论语》。 《论语》有多少字呢?从11705个字到15919字,各种版本不一样,大概是因为其并非出自一人手笔,其间或因记述者不同而多有重复。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也有详略不同者,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在《子罕篇第九》重出时就少了11个字。但不论以什么标准看,这些在今天也只有一篇论文那么长,相当于一张对开报纸的篇幅。但是我们看了很多书,却没有再看《论语》,至少是没有逐字逐句把它看完看熟,看到心里,这真是一种民族性的悲哀。以前陈垣先生对北师大毕业生说过一番话:一部《论语》才多少字?一万三千七百字。一部《孟子》才多少字?三万五千四百字。都不如一张报纸的字多,你们为什么不把它好好读一遍呢?一万多字的《论语》你都没有读过,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说得过去吗? 确实说不过去。从这个角度看,于丹是在推广圣人的同时也自然营销了自我。 作为文化事件的“于丹被轰” 作为一个被媒体和市场联手打造的文化符号,“国学超女于丹”这两年来多少有些沉寂。然而,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的一场昆曲商演上,发生的于丹被观众轰下台一事,又将于丹推到了公众视线的焦点上。 关于此事,已有现场视频流传于网络,情形是简单明白的:当昆曲节目表演结束,进入谢幕时,以10位昆曲界著名艺术家伫立作背景,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讲话,身着超短裙、黑色长丝袜和超高跟鞋的于丹在观众喝倒彩声中走上舞台。当于丹在接受台上一位老艺术家献花之后开始讲话说“我先代表大家……”时,有观众喊出“于丹下去”,并且得到其他多位观众的呼应,于丹只得放弃讲话,退到后台并悄然下台。 我以为,这是一个文化利好事件,至少可概括出三点。 首先是对于丹教授的利好。 于丹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虽然出身于文学硕士,但长期从事的是媒体策划及相关教学,2007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成名后,就在国内文化市场以“国学专家(大师)”的招牌行市。于丹之所以能暴得大名,一方面来自于她以媒体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当时受众的普遍心理需要,并以简洁明快的演讲方式予以灌输,另一方面是,她由中国受众最广的媒体央视捧出。 以“国学”行市,于丹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有难以弥补的局限。她声称自己四岁读《论语》,但对《论语》的解说错误百出,而讲《庄子》更是臆断妄议,基本文理不通。讲点实在话,于丹讲国学,犹如没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杂坛”里充大师。 成名后的于丹,并没有自我反省,或扬长避短,而是在与媒体与市场的合谋中随行就市,高调扮演文化市场的“国学符号”。市场将她作为一个现成的招牌利用,而她自己则自甘做万用的狗皮膏药,任人招贴。这次在北大被轰下舞台,无疑是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现场观众给了缺少自制的于丹教授一个当头棒喝,重重地提醒她:自知、自明、自制、自检。如果于丹教授从中获得教训,对于她未来的发展,将是有益的事情。 其次是对北大优秀传统的利好。 北大的优秀传统是蔡元培先生掌校时培植的“兼容并包”。“兼容并包”,是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前提下,允许差异,鼓励多元,从而创造丰富而有生气的学术空间。因此,在元培先生治下,北大为风格迥异、观点差异甚至立场冲突的胡适、鲁迅、辜鸿铭、黄侃等学术大师提供了自由空间。“兼容并包”无疑是北大之成为世人心目中之北大的始基。但“兼容并包”并非良莠不分、清浊不辨,更不是阿谀逢迎、同流合污。相反,是有原则、有格调、有情操的。我们回顾北大历史,就可看到学术大师们为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而不妥协的斗争。 中国的传统精神中,儒家精神凝聚于“诚”,道家精神凝聚于“真”。于丹的市场国学,除其基本知识缺陷外,更根本的是缺失真正学者必具的“诚”和“真”。这两三年来,公众慢慢厌弃于丹,评价她最普遍的一个字就是“装”。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现场观众在于丹未开口前就抵制她,直至把她轰下台,根本原因还不是于丹以昆曲外行来扮演专家角色,而是公开抵制这个“装”的于丹。观众此举,不是拒绝差异和多元,而是要抵制于丹所代表的市场的虚伪和流俗对严肃文化的欺凌。 再次是对营造健康文化空间的利好。 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应多元并存,因此构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在根本意义上,始终存在着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矛盾,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存在着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冲突。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意义上,保持经典艺术的纯正性、追求高雅艺术品位,是以高雅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昆曲艺术,虽然源于民间,但数百年间经历代文人、艺术家的创新提练,已结晶为一种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意义的高雅艺术。作为高雅艺术,昆曲具有它不容毁损玷污的格调、品位,因此演出和观看,都具有严格的仪式意义。坚守其格调、品位和仪式意义,从文化学的深层意义讲,就是坚守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纯正性。 于丹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的是市场流行文化,她出席这次昆曲演出的着装明显轻佻而不合场景,观众(戏迷)对她的抵制,实质上是高雅艺术对流行文化所依凭的商业权势的抵制。正如许多网民指出的,无论这次昆曲的演出地北大,还是当晚现场,真正的昆曲研究专家,诚心真意热爱昆曲艺术的学者多不胜举,为什么主办方偏偏就要把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于丹”商标贴在这场大家荟萃的高雅艺术演出上呢? 根本原因是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快速扩张,引导了流行文化的过度发展,乃至于作为流行文化符号的若干明星同时也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言人,这实质上是流行文化对高雅文化的侵蚀。而高雅文化流行化,是2000年以来中国文化的普遍状态。正是在这个状态下,主办方才将“于丹”引用为这场高端昆曲专业演出的“总结性”符号。现场观众抵制流行文化的商业符号“于丹”,就是高雅文化重新对流行文化说“不”。 “于丹被轰”,作为一个文化事件,是开启高雅文化自我重申的一个契机。 (作者肖鹰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6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于丹被呛”说明主办者的水平
热度 1 Bobby 2012-11-19 11:39
媒体称:于丹在北大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发言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有工作人员证实,当于丹表示要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时,台下有观众喊: “ 我们不需要被你代表。 ” 随后,场上不断有人要求于丹下台。 于丹出名是学者与媒体结合的产物。至于她在中央台讲了点“论语”,北大昆曲演出主办者以为她就是国学名家,足可代表一方权威,那只能说明主办者的水平问题。 于丹在百家讲坛的演讲,有人认为是“心灵鸡汤”,是国学复兴,是国学的通俗化,国学的活学活用,用来指导人生、指导生活,但真正的行家就不以为然。她就跟专给大学生写诗的汪国真一样,毕竟有人捧他们的臭脚,咱也不想说什么。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64 次阅读|1 个评论
于丹: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明星
热度 7 周可真 2012-11-19 09:04
最近发生的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事件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33668.html ),广受国内舆论关注,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依我看,此事件主要是由北大主办方造成的,于氏又不是什么昆曲专家,更不是昆曲大师,与昆曲有几毛关系?充其量她也就是一个昆曲观众或昆曲爱好者而已,北大主办方有何必要如此隆重地请她到台上与观众见面和发表讲话?由此事可见,如今连北大举办什么活动,也要靠名星来装点门面了,这真是北大的悲哀,甚至也是中国大学的悲哀! 至于那些轰于氏下台的北大学子,他们当时作为观众是有这个权利的,无可非议。 就被轰下台的于丹而言,如果她有自知之明,其实只要亲自到场观看就是,完全可以拒绝主办方要她上台显身的邀请,但看来她还是俗气未免啊,终究出场了,结果是自讨没趣,甚至自取其辱! 至于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所讲及其他场合的国学讲座,无论其学术水平如何,我以为是没有必要苛求的,更不应该全盘否定,毕竟她对扩大国学及整个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及世界的影响,还是功不可没的。 关于于氏所推销的“心灵鸡汤”,我以为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既具传统特色又具当代特色)的宗教意识形态。客观地讲,在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的当今中国社会,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现实和现状的广大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是需要喝这样的“鸡汤”的,这“鸡汤”就像鸦片一样,对他们至少可以起到短暂的精神麻醉作用,而对于当局来说,这种对于百姓的心理慰藉作用对于构建两极分化条件下的“和谐社会”也是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的,也正是因为其“鸡汤”具有如此双重的社会功能和功效,她所推销的“心灵鸡汤”才如此广受欢迎而成为一个文化明星,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明星。 相关博文: 反科学的宗教和反宗教的科学都是邪恶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6-619176.html
个人分类: 时评.政论|292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关于于丹被北大学生哄下台事件来看中国人的所谓“道德”
热度 4 blacklx4 2012-11-18 22:10
灰久不上科学网,前几天看来大家又兴起关于科研和现实生活压力的论战,所谓“科研毁一生,读博穷三代”尽管我一直并不认同,不过理性上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基本工资太低确是事实 ,不出名的大学、不出名的教授副教授、甚至出名的大学的讲师,博士生、硕士生待遇都太低了。最近浙江大学的博士生生活补助普遍提高到了4000左右,但比起3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 要养家糊口而言,还是太低了。所以别人有人和我说,如果我父母需要我照顾,或者我有女朋友,估计我就不会对科研“有兴趣”了。 闲话不说,今天看到《华夏时报》编委、金融部主任贺江兵在腾讯微博爆料,称于丹17日在北京大学分享昆曲感受时,被学子们轰下台。贺江兵在微博写道:“17日22点多,北大百年大 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 中’,站到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 至于于丹是谁我不知道,昆曲我这五音不全的人也听不懂。所以于丹是否该被称为专家还是说于丹是否是学者我对于这种争论是不参与的~~不知不论~~不过我看到有人转发的凤凰网 的报道观点,如下: 凤凰网上报道观点: (1)狂热地捧和粗暴地哄一个人都是非理性行为。 (2)于丹不谈制度只讲道德。道德的确说的很好,和我们80后的教科书上说的基本一样。但是在社会实践大家发现很多时候教科书骗了我们。所以不喜欢也很正常。因为不想被骗。她是说的 是最理想状态的东西。 (3)北大人哄的不是于丹,是他们自己,曾经多少国学大师在北大,于丹在主流媒体的出名不正是北大的耻辱吗? 我并没有去查证这都是谁的观点,但这既然是能上主流媒体(凤凰网应该算吧,人民日报才算主流?)上的观点,我觉得还是一大部分人的意见。看了这3个观点我就想用俩字来概括: 中庸(不深究中庸的本意,这里指现在的引申义)。 于丹被北大学子哄下台,我认为这事应该表扬。什么叫非理性行为?年轻的学生都理性,难道我们中国人难道是瓦肯人?有人说我们要成熟稳重,看事情不能太片面,这都是好的。但如果年轻人没有激情,都像老者一样瞻前顾后,深思熟虑,谁去科研一线拼搏?我们中国不缺老者,我们的领导人一个比一个老,我们恰好缺的就是年轻和活力,只有老者和年轻人都存在的社会才能发展。媒体天天宣传要大家不要抵制这个不要盲目追捧那个,好的不叫好,差的不指出,是理性了(人无完人,好的不是完全的好,坏的也不全是缺点),但对于社会有什么发展意义呢? 于丹无论是否是真正的国学大师这个是需要时间来验证,需要她自己来验证。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哄她?因为我们有“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教导我们要为人谦善,要尊师重长,年轻人不能对长者、学者、老师不敬,所以北大的学生们,你们只能在底下窃窃私语,私下怎么骂死于丹都无所谓,但在媒体面前,就要大力夸赞你们多么崇拜于丹,多么喜欢于丹,多么佩服于丹老师。中国的所谓传统美德并不是什么“理想状态的东西”,仅仅是一个伪善的面具,让中国学生从孩子直接进入老人阶段的工具。我们提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为什么不成功?我们提了这么多年的创新精神,为什么不具备?因为我们的嘴上有所谓的“中华传统美德”(传统?谁的传统?真的是我们现在中国年轻人的传统?)的枷锁。 再反观于丹,难道被北大学生哄下台就不是学者,就不是国学大师?北大学生是否哄一个人下台是评价一个人的“金”标准?那需要把中国所有国学大师,甚至所有科学家和学者都拉到北大讲台上看北大学生是否哄下台嘛。所以所谓于丹在主流媒体上出名是北大的耻辱?我看不出耻辱在那?哄人下台就是耻辱?以此推论,哄人下台岂不是道德沦丧?哄人下台岂不是罪不容诛了?这是2012年的中国还是19世纪的中国?在场的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你,就可以哄你下台,不管你是国学大师还是国学流氓,不管你的官位多高,钱有多少。 很多人又打着中国道德里的“兼容并蓄”来说事,我觉得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不能仅仅一两句话来评价于丹,但对于北大的部分学生为什么就不能表达自己的言论?为什么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无论于丹学术有多高,我不喜欢她就是不喜欢,既然大部分人都因为各种理由不喜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要求她下台? 现在中国缺的正是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而不是传统美德。
11357 次阅读|6 个评论
18大党代表居然被轰下台!
热度 19 xcfcn 2012-11-18 20:11
18大党代表居然被轰下台!
于丹教授是18大党代表,来你北大,校长不陪同就算了,给戏子们捧个场,你们北大这帮穷学生还瞎起哄!逆天了!你! 于丹这个女人还是甚是了得。一个新闻学教授却成了国学大师,一个大学教师却荣登中国作家收入榜榜首,一个小女子却是中国18大党代表。真正的政学商通吃的牛人! 您说于丹秀的是事业线呢?还是职业装?
个人分类: 杂论|2594 次阅读|21 个评论
评:于丹北大谈昆曲被哄下台 观众称其亵渎艺术
ssglwu 2012-11-18 18:13
吴国林 ] 附:于丹北大谈昆曲被哄下台 观众称其亵渎艺术 2012 年 11 月 18 日 12:53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杨海亮 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2_11/18/19274977_0.shtml 凤凰网文化讯 11 月17 日晚 ,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 皇家粮仓南北昆曲名家雅集 ’” 国宝级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当主办方邀请北师大教授于丹上台点评整场演出做最后发言时,却被观众高呼 “ 下去 ” 。 据现场观众描述,一身超短裙黑丝装扮的于丹刚一开口说 “ 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 ……” 结果就惹恼了观众。台下有人大喊 “ 你代表不了我们! ”“ 不用你代表! ” 在众人的 “ 于丹下去吧! ” 和集体 “ 嘘 ” 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主办方:学生没喊 “ 滚 ” 网友言论是暴力 针对此事,凤凰网文化第一时间独家连线了于丹,但电话都处于无人接听状态。随后,记者又连线于丹的助手车凤,她表示事发当晚自己并未在场,因此不了解具体情况。 此外,凤凰网文化还联系了当晚活动主办方皇家粮仓老板王翔,为网友还原当晚现场情景。 针对网传于丹被观众高呼 “ 滚下去 ” ,王翔透露,当时并没有人喊 “ 滚 ” ,只有人说了 “ 下去 ” ,但并非北大学生。他感慨这种以讹传讹就像文革在王光美脸上吐痰,都是一种 “ 暴力 ” 。他表示,于丹有很深的昆曲渊源 请她做嘉宾没有错, “ 这是我逼着她上的,所以就是说这个事我确实也很自责。 ” (独家对话主办方皇家粮仓:请于丹没错 观众没喊“ 滚) 于丹事后发微博 未做正面回应 11 月 18 日 上午,于丹连发三条微博,回顾昨晚的经历,但并未作出正面回应,似乎没有受到现场观众 “ 喝倒彩 ” 的影响。 于丹先是在微博中说, “ 昨晚北大的百年讲堂,一场无与伦比的昆曲盛宴,十位最卓越的艺术家演出整整三个半小时!外有载歌载舞,内有至情至性 ……73 岁的侯少奎老师念做俱重的《夜奔》, 73 岁的张继青老师维妙维肖的《痴梦》, 71 岁的汪世瑜老师倜傥儒雅的《西园记》 …… 他们演绎得风华绝代,观众欣赏得酣畅淋漓! ” 随后于丹又表示, “ …… 每支品牌响起来的时候,我都能听见这三十年间我每一次伴着这支曲子的心跳 …… 当年的 ‘ 张三梦 ’ 从慕尼黑载誉归来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也是这样痴迷地从台下望着她 …… 汪老师的《拾画叫画》和《琴挑》各自看过都有十几遍吧,眼风光彩一如当年 ……” 从于丹的微博可以看出,她对于昆曲艺术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最后于丹称, “ 昨晚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 600 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 600 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 ” 观众:心灵鸡汤和 “ 超短、黑丝 ” 亵渎国宝 网上有在场观众发帖称 , 于丹当晚身着超短裙黑丝和高跟鞋 , 上台又是一阵心灵鸡汤式的讲话 , 很不合时宜 , 所以遭到众多同学的嘘声。一位现场观众表示: “ 我也嘘了,不知道是不是和好多现场观众的心态一样 —— 在一排镇国之宝(昆剧迷应该明白今天的演出很可能堪称昆剧史上的 ‘ 空前绝后 ’ )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而且全场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已经证明我们的崇敬了,没有什么更诚意更高端。而且她是在台下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的时候被主持人隆重邀上台的,所以更让观众情绪反弹;另外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的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 ” 截止记者发稿前,于丹电话都出于无人接听状态,凤凰网文化将持续跟踪报道事件进展。 凤凰网文化讯 11 月17 日晚 ,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 皇家粮仓南北昆曲名家雅集 ’” 国宝级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当主办方邀请北师大教授于丹上台点评整场演出做最后发言时,却被观众高呼 “ 下去 ” 。 据现场观众描述,一身超短裙黑丝装扮的于丹刚一开口说 “ 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 ……” 结果就惹恼了观众。台下有人大喊 “ 你代表不了我们! ”“ 不用你代表! ” 在众人的 “ 于丹下去吧! ” 和集体 “ 嘘 ” 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主办方:学生没喊 “ 滚 ” 网友言论是暴力 针对此事,凤凰网文化第一时间独家连线了于丹,但电话都处于无人接听状态。随后,记者又连线于丹的助手车凤,她表示事发当晚自己并未在场,因此不了解具体情况。 此外,凤凰网文化还联系了当晚活动主办方皇家粮仓老板王翔,为网友还原当晚现场情景。 针对网传于丹被观众高呼 “ 滚下去 ” ,王翔透露,当时并没有人喊 “ 滚 ” ,只有人说了 “ 下去 ” ,但并非北大学生。他感慨这种以讹传讹就像文革在王光美脸上吐痰,都是一种 “ 暴力 ” 。他表示,于丹有很深的昆曲渊源 请她做嘉宾没有错, “ 这是我逼着她上的,所以就是说这个事我确实也很自责。 ” (独家对话主办方皇家粮仓:请于丹没错 观众没喊“ 滚) 于丹事后发微博 未做正面回应 11 月 18 日 上午,于丹连发三条微博,回顾昨晚的经历,但并未作出正面回应,似乎没有受到现场观众 “ 喝倒彩 ” 的影响。 于丹先是在微博中说, “ 昨晚北大的百年讲堂,一场无与伦比的昆曲盛宴,十位最卓越的艺术家演出整整三个半小时!外有载歌载舞,内有至情至性 ……73 岁的侯少奎老师念做俱重的《夜奔》, 73 岁的张继青老师维妙维肖的《痴梦》, 71 岁的汪世瑜老师倜傥儒雅的《西园记》 …… 他们演绎得风华绝代,观众欣赏得酣畅淋漓! ” 随后于丹又表示, “ …… 每支品牌响起来的时候,我都能听见这三十年间我每一次伴着这支曲子的心跳 …… 当年的 ‘ 张三梦 ’ 从慕尼黑载誉归来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也是这样痴迷地从台下望着她 …… 汪老师的《拾画叫画》和《琴挑》各自看过都有十几遍吧,眼风光彩一如当年 ……” 从于丹的微博可以看出,她对于昆曲艺术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最后于丹称, “ 昨晚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 600 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 600 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 ” 观众:心灵鸡汤和 “ 超短、黑丝 ” 亵渎国宝 网上有在场观众发帖称 , 于丹当晚身着超短裙黑丝和高跟鞋 , 上台又是一阵心灵鸡汤式的讲话 , 很不合时宜 , 所以遭到众多同学的嘘声。一位现场观众表示: “ 我也嘘了,不知道是不是和好多现场观众的心态一样 —— 在一排镇国之宝(昆剧迷应该明白今天的演出很可能堪称昆剧史上的 ‘ 空前绝后 ’ )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而且全场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已经证明我们的崇敬了,没有什么更诚意更高端。而且她是在台下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的时候被主持人隆重邀上台的,所以更让观众情绪反弹;另外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的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 ” 截止记者发稿前,于丹电话都出于无人接听状态,凤凰网文化将持续跟踪报道事件进展。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3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于丹教授被轰下台是早晚要发生的事
热度 22 xupeiyang 2012-11-18 13:12
人们为什么讨厌于丹? 不是因为她讲传统,而是她刻意消解社会批判意识; 不是因为她能说会道,而是因为她充当旧体制的辩护士; 不是因为她名气大,而是因为她强奸民意,硬充大众导师; 不是因为她善表演,而是因为她矫揉造作。 于丹恰好是我们这个浮躁浅薄虚伪时代的符号、象征。 于丹应通过北大被轰事件痛自警醒,再用那套“高姿态”“宽宏大量的”假招子,只能更令人厌恶。 【 @ 于丹 :凭耐心和经验才能得到最好的东西】一本浅薄的书,只要翻几页就可以察知它的浅薄。 深刻的书,多半要在仔细读后才能领会它的深刻。平庸的人,只要谈几句话就可断定他的平庸。友善的人,多半要在长期观察后才能确信他的友善。我们凭直觉可以避开最差的东西,凭耐心和经验才能得到最好的东西。 于丹教授被轰下台是早晚要发生的事 并非大家都爱听她的 包括电视里她去讲的东西 视频:于丹北大演讲遭轰下台 http://tv.sohu.com/20121118/n357932533.shtml 一直以来,于丹的走红都带着争议。有学者认为,于丹为了帮助权贵集团安抚由社会贫富悬殊引发的种种不满,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自我安慰思想,灌输给许多缺乏独立思想的中国人,软化他们的抗争精神。 北大清华10博士联名抵制于丹 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发起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发起者为中山大学徐晋如博士,帖子中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呼吁不要再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 ◇ 于丹微博回应被呛事件 助理称于丹已出国 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上演的昆曲专场上,主办方邀请北师大教授于丹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被观众哄下场,此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于丹在微博上对此做了回应,于丹助理袁圆称于丹一早已经出国。 【于丹连发3条微博回应在北大被喝倒彩】昨晚,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大百年讲堂出席曲艺活动时,遭遇北大学生“喝倒彩”。此事在微博上迅速传开,经过一宿的发酵,几乎全网皆知。今天中午11:45,于丹连发3条微博,回应了此事。 【曝于丹北京大学谈昆曲被观众哄下台】 18日,《华夏时报》编委、金融部主任贺江兵爆料称:17日,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呛声四起。贺江兵称于丹很尴尬的说了句“一切尽在不言中”。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5208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于丹赴北京大学谈昆曲 学子高呼:滚下去(图)
胡业生 2012-11-18 09:21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现场。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于丹 (资料图) 腾讯娱乐讯 (ZHU/文)今天凌晨,《华夏时报》编委、金融部主任贺江兵在腾讯微博爆料,称于丹17日在北京大学分享昆曲感受时,被学子们轰下台。 贺江兵在微博写道:“17日22点多,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 截止18日8时30分,该条微博已被转载1213次。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已收听 贺江兵 听众: 398727 人 【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17日22点多,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北大进步了我觉得!via尹小龙 今天 02:14 转播 (1630)
2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荐于丹一篇很值得一读的讲演稿
热度 32 何裕民 2012-10-31 13:56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很快就要在湖州召开了,忝列会长的我,照理要做主旨报告及中心发言。我准备的是“慢性病治疗性教育问题”的专题。但似乎意犹未尽!遂再推荐一篇很值得一读的文章;作者是讲《论语》而享誉天下的于丹。她是应邀在北京协和医院对医师们做的报告。报告如下: 现在大家提及医院,心中的神圣感并没有减弱,但同时却生发出很多其他复杂的情感,比如说医患纠纷。在这个急剧转型期,整个社会的情绪都会表现在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上。医生最辛苦,也最委屈。作为医生,到底该怎样调整自己?除了治病,我们还能给患者什么?   不管遇到多焦躁的病人,医生自己先要把心静下来   医生首先都是心理医生,只有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好才能面对患者。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用了 30 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 100 多年完成的历程。跨越式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断层。人们面临的选择突然增多,承受的压力也呈几何裂变式地生长着。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让我们获得文明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狂妄。我们不仅对天地失去了敬畏,对生命也不是太敬畏了。我们现在还能够“安其居,乐其俗,美其食”吗?我们还能在生活中安顿自己的心灵吗?这一切既是科学的福音,也让人的生命有了一种喧嚣的狂躁。人们希望在生命中获取更多,却不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   正因为今天我们有太多的不如意,所以医疗的位置显得更重要了。医生首先治的应该是心病。所有看病的人,不管他是哪个科的患者,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因为无知、痛楚而感到无助、沮丧、委屈、愤怒。对疾病的畏惧、对医疗费用的担忧,都可以把人击垮。所以,医生首先要消除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一份可靠的承诺,让他平静下来,敞开自己,在开放的状态中接受治疗。   都说医生是白衣天使,你们身上的白大褂能给百姓承诺的是安静和纯粹的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看病的患者和家属来说,他们首先寻求的是一份心理治疗。但在中国,心理治疗并不普及,有许多人是心理疾病日积月累,最后通过身体疾病表现出来。所以说,医护人员不仅在修复生命,也在修复心理秩序。安顿了心灵,他的接受与信任才是一种强大的场效应。   怎样才能让病人和家属信任呢?沟通的技巧有时比治疗的结果还要重要。司法上有个词叫做“程序公正”。司法也做不到所有的结果都是公正的,但可以确保程序公正。医护人员不能承诺一定能把患者治好,但能做到知情同意和人文关怀。我知道医生的门诊量很大,要从早上 7 时多坐到下午 2 时,别说吃饭,就连水都喝不上。永远都有一堆病人想挤进门,医生都愿意快点看完一位再叫下一位。   我一直有个奢望,就是医生哪怕拿出一点点时间,在患者说话的时候安静地看看他的眼睛,让他能先感受到接纳。当坐在医生面前时,无论何种社会地位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弱势。他说的话可能无关诊断,但你让他说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他就会由此觉得自己还有救,因为医生愿意听他说。最怕医生都低着头,很少和患者对话。磨刀不误砍柴工,你看着他说话 10 秒钟得到的安顿和接纳的感受是无法言传的。这是一个平息焦躁的过程。   《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人心要想洞悉世界,必须是宁静的。要想安抚好患者,医生就要像圣人一样,不管遇到多焦躁的病人,自己先把心静下来。怎么才能做到心静呢?《菜根谭》说得好:“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排毒机制”。曾有一位高僧说过,五星级酒店和二星级酒店最大的差别就是垃圾转运能力。其实人体也是这样,我们产生了很多毒素,转运垃圾能力强的人才能生活得更幸福。   道家讲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颗心磅礴万物,就可以做到天地万物与我合一。一名医生不了解宇宙自然往来穿梭的平衡,只埋头于眼下的工作时,心就会不开放。道家实际上是教人一种智慧洞悉生命,顺应自然。守着一点宁静和寂寞,这种有品质的状态我们现在太稀缺了。要想守住寂寞,就要保留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苟同。回归朴素才是最大的保健。很多医生喜欢书画、诗词,这种抽象的、艺术化的思维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享受。   医生要用尽整个职业生涯去解决与每位患者之间的两两关系   《论语》的核心就是“仁”。这里面藏了一个巨大的密码,叫做“二人成仁”。仁爱就是两两直接的关系。医生要用尽整个职业生涯去解决与每位患者之间的两两关系。从两两关系中可以看见仁爱。什么是仁爱?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仁爱的具体实施方法是什么?孔子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第一个字是“恭”,“恭则不辱”。对每一个生命都恭恭敬敬,那么他自己就不会遭到侮辱。每个生命都有尊严,谁都不希望受到他人的攻击和羞辱。但这一点,所有的医生都能做到吗?   天才乔布斯去世时只有 56 岁。身为亿万富翁,他有很多保健医生。可为什么他的生命还是那么无助?他的传记里写到了他的狂躁、多疑,他和女儿的紧张关系。这一切都不是医疗能够解决的。他发现癌症后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禅修,试图从东方文化里找到调试生命的可能。所以说,医生在和患者打交道的时候应该保持恭敬,体会他们的不容易。病人身体内的秩序被打破了,他希望医生可以帮助他恢复秩序。当一个人从秩序中突然脱离的时候,他一定处于一种狂躁中,这种状态有时就表现为攻击性。医护人员能不能在这时保有一份对苦难的同情和悲悯呢?尊敬苦难,也是一种境界。   第二个字是“宽”。孔子说“宽则得众”,意思是你对别人宽,就能得到众人心。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传递对生活包容的态度。北京协和医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大夫,从不拿专业知识吓唬人,而是传递积极乐观、生活一定会更好的信念。传递态度,影响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很喜欢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他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   第三个字是“信”。孔子说“信则人任焉”,要守信别人才任用你。对医护人员来说,你承诺的不是病可以治好,而是要给他信念。能给病人一点信心,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记得我父亲去世时,作为独生女,我做了我能做的一切,但还是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只能在床旁看着他一点一点走远。当时我的朋友发给了我一首歌——《 I Regret Nothing 》。歌中唱道:“我尽了心,我对一切已经了无遗憾。”我想这也是一种关怀和安慰。   第四个字就是“敏”。“敏则有功”,敏锐者能建功立业。个性化对症下药也非常重要。如果是农村的患者,你讲的很多专业词汇他听不明白;如果是海归,你不解释清楚他就觉得没有尊重他的权利。医生面对的患者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都生病,他们都心理恐慌。对医生来讲,在敏锐观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有思想方法上的融合。   孔子说的最后一个字是“惠”。“惠则足以使人。”谁有恩惠之心,谁就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我看来,医疗上的恩惠,就是品牌医院的附加值。病人之所以选择名医院,不仅仅是因为医生医术高,更是因为这里的医生为人境界比别人高。   好的医护人员首先要把握自己的生命,然后再把信任从内心传到手心,再交到患者及家属的心里   中国的哲学,儒家、道家、佛家共同作用我们的身心。我们按儒家的方式进入社会,担当责任;按道家的方式心系宇宙自然,以养精神;按佛家的方式内心建立觉悟,把握生命自我。中国人要靠中国的文明成全自己,然后在自己的岗位上才能传递信念。   作为医生,大家能传递的不仅是修复生命的承诺,还有在社会转型期对整个显性的、隐形的不安全感的承诺。承诺我们会尽力,承诺你们的知情权,承诺过程的透明公开,这些是消除不安全感的法宝。儒道释最终把中国医生承诺为一个天高地阔的人。而这种天高地阔者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仍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者。   英雄主义者可以教给患者什么呢?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老酋长总是料事如神,从不犯错。他手下的小伙子便不服气,想要考考老师。他将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鸟握在手中问老酋长,这只小鸟是生是死。老酋长意味深长地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我们的生命就在自己手中。   面对今天的压力和无奈,还有多少人能说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医生能说我是医生,所以我能化解压力,所以我能传递信任?好的医护人员首先要把握自己的生命,然后再把信任从内心传到手心,再交到患者及家属的心里。从心到手,从手到心,告诉他们生命在自己手中。 一所优秀的医院修复的绝不仅仅是伤痛,它传递出来的价值是功德无量的。这份价值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注入了良性因素,提供了一份信任的坚守、安全的承担。 ——于丹 可见 ,不仅内容厚重、深刻,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且大大弥补了医学伦理学之精华,并是以中国传统伦理为基础作出的补充;故弥足珍贵!值得一读! 但愿你我行医者能奉之为行为圭臬! 也愿所有人(包括患友)能够从中吸取一些养分!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238 次阅读|32 个评论
于丹还是李宇春:美女首先得赏心悦目
热度 7 卫军英 2012-3-3 10:43
【题记】这是一篇2007年7月17日写的旧文。昨天一反风格贴了两张美艳的照片,我原本是想表达“美丽与毒品”是个很好的摄影题材呢,在和玉秀MM的评论对话中,涉及到美女与歹毒问题,于是想到了早些年的一番谬论。其实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绝对的,我所说的也只是一种相对看法。玉秀MM建议我就此专文论述,我说早年写过。那时候还没有来玩科网所以文章在新浪,感觉也就是那么一些道理,索性就把早几年的文章转帖过来吧。 有消息说,十多家主流媒体联合推出了所谓“2007中国最美50女人”,本来在这个五花八门的时代,每天各种选美已经层出不穷。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卫星电视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无缝连接,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美女似乎都举目可见,于是不论玩什么花招几乎都很少再有什么美女,能如过去那般触目之下便让人有惊艳之感。所以多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中国最美美女”,原本并没有什么让你多看两眼的理由,无非是媒体为了公众注意玩的一种吸引花招而已。当然,媒体不甘心自己被冷落,于是便硬要从中折腾出一个话题,说是“于丹打败李宇春入选中国最美女人惹争议”。老百姓一向爱凑热闹,媒体一说是有了争议,大家也便多了一些关注。 却说这所谓“2007中国最美美女”,初初一看基本上都是一些演艺圈里的角色,只是为了粉饰硬是要扯进个于丹来,真不知道这是对于丹的抬举还是讽刺。须知这于丹虽然因为讲《论语》而一举成名,其情形绝不亚于超女李宇春,但要说起“美女”来,窃以为断断不可。去年于丹当红时节,有媒体曾经直呼其“美女教授”,当时看了以为于丹定是个很有仪态美人胚子,不成想看了照片和电视后却十分失望,只有自我解嘲“媒体原本就没有实话,何苦却要相信?”却说那古往今来但凡是称作美女的,往往是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古人的意思很明白,最重要的是看上去必得赏心悦目。说到这里于丹就入不了法眼了,于丹其人口齿伶俐,巧舌如簧,其貌虽然敦厚,但长得却也是平平如也。所以选作“最美”实在是对不起国人,何况这个评选主要是选的演艺界女伶,她一个大学教授掺和其中,确实有点不伦不类。难怪当年因为超女而雀起一时的李宇春落选,要引起众多“玉米”们的愤懑。 实际上如果以赏心悦目作为最重要的入选原则,李宇春也不怎么样。不知道那些“玉米”们为什么那么推崇她,每每看她做的那个牙膏广告,我都要告诫自己不要随手调换频道,那个据说是她的经典动作,总让我感到有种摸不着头脑的反感。那种有点不男不女的中性模样,总觉得不符合多年形成的审美积淀。所以李宇春落选也在情理之中,原不干于丹什么事情,只是媒体为了炒作,偏偏要把她们俩扯到一起。于是众百姓又一次中了媒体的招数,于是媒体吸引注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于是这件事情张扬几天后也就自然无声无息了。 不过这倒令我想起了先前说过的那个标准,“最美的女人”最重要的标准是“赏心悦目”,或者说“漂亮”。不漂亮的女人可以参加“心灵美”比赛,但是千万不要拿来选美式的娱乐大众,媒体这样作应该是媒体的“混淆视听”。要说漂亮式的“美女”,入选的也有不少,诸如章子怡、李嘉欣等等都不错。无奈媒体却没有贯彻一致性标准,而且还振振有词的解释说:“这是根据美丽、魅力、风采、影响力等标准综合考虑的结果。”这话说得有点无聊,这种评选标准分明也有碍观瞻。说到这里,感觉媒体实在有点无赖, 偏偏应了一句粗话,就是“既要当~~又要立~~”,本来就是想制造点注意力,干嘛要说的那么像模像样呢?其实制造注意力本身并没有错,就像老百姓要混碗饭吃一样,媒体也要能混下去。 现如今是一个注意力的时代,当信息和各种传播资源处在过剩状态时,注意力却成了稀缺资源。于是媒体想尽千方百计制造事件,公众人物也不惜手段变换花样,企业也竭尽全力维系顾客。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对注意力的追求。 回到美女上来说。媒体总是喜欢给我们制造一个虚假的命题,似乎容貌美和心灵美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想到今天和朋友说起的一个有趣事情,我说如果泛泛而言,大凡美丽的女人内心世界往往更加单纯、更加真诚、更加美好,相比之下丑陋的女人在这方面不如美丽的女人。以往有文学和传说中讲到过美女蛇蝎心肠,岂不知那多是一种虚构,世间丑陋的女人肯定内心比漂亮的女人要毒辣阴险,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越是丑陋就越是阴暗卑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美丽的女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造化的恩赐,这使得她们在人之初便学会用纯净的目光看待世界,用真诚的情怀包容世界。而丑陋则容易使女人产生一种自卑和仇恨,也许她们对世界有一种天然的痛恨,对他人带着一种深深的嫉妒。很多时候也许不得不用虚伪和热情包藏自己对世界和他人的嫉恨,但是一旦到了某个关口她们肯定比美丽的女人更加歹毒。所以说媒体制造的那个所谓内在的标准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命题而已,如果推翻这个标准,“赏心悦目”肯定十分重要。按照这个标准也许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基本的审美标准还是可以统一的。只是可以肯定的说依着这个标准,于丹肯定入选不了,当然李宇春好像也不够资格。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5254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于丹经典语录
dongzg101 2011-9-18 07:42
于丹经典语录 2010-01-18 17:38:20 来自: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我落日般的忧伤就像惆怅的飞鸟,惆怅的飞鸟飞成我落日般的忧伤。 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全世界的人都离开你了我也会在你身边,有地狱我们一起猖獗。 快乐和幸福那么相似,可是快乐就是幸福吗?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他们曾经暧昧,他们几时暧昧 如果回忆象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象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是我勇敢太久,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 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天空的飞鸟,是你的寂寞比我多,还是我的忧伤比你多,剩下的时光,你陪我,好不好,这样你不寂寞,我也不会忧伤……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我站得太久说的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听不懂?我写的太多了写得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看不懂? 遗忘 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 就这样慢慢延伸 一点一点的错开来 也许 错开了的东西 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 还是火柴说的好啊,她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那些男人口口声声对你说给你下半生的幸福,其实是说给你下半身的幸福 牵着你的手,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感觉像是在朝天堂奔跑。 从蛹破茧而出的瞬间,是撕掉一层皮的痛苦彻心彻肺 很多蝴蝶都是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 被痛得死掉了。 记忆想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 把爱情投资在一个人身上,冒险;把爱情投资在许多人身上,危险。 婚后的男女莫不“喜出”“望外”。  钱可以帮穷人解决问题,却帮富人制造问题。  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 ,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 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 忧伤着 凝望我的脸 我们微笑着说 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 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还不肯回来 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  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 开出地老天荒的 没有风的森林 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矫情。凡事知足常乐。 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就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全世界崩溃的声音。 我的眼泪留了下来,灌溉了下面柔软的小草,不知道来年,会不会开出一地的记忆和忧愁.。 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 我们像是表面上的针,不停的转动,一面转,一面看着时间匆匆离去,却无能为力 我总是这样凝望那些日升月沉无家可归的忧伤 大提琴的声音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我不知道死亡的时候,凝望苍穹竟然回那么凄凉,一声一声霰雪鸟的悲鸣,斜斜地掠天而去,我看到你的面容浮现在苍蓝色的天空之上,于是我笑了,因为我看到你,快乐得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朋友总是为你挡风遮雨,如果你在远方承受风雪,而我无能为力,我也会祈祷,让那些风雪降临在我的身上。 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灯影浆声里 天犹寒 水犹寒 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 山外山 楼山之外人未还 人未还 雁字回首 早过忘川 抚琴之人泪满衫萧萧扬花落满肩 落满肩 笛声寒 窗影残 烟波桨声里 何处是江南 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如果你借太多的钱给一个人,你会令此人变成坏人。  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  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中国人学美国人容易,中国人学中国人难。  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果真如此,不如历经风雨,把自己培养成名贵花卉。  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  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 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 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企业一定要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独特资源。  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但没有贪婪社会就不会进步。  最好的进攻就是进攻自己。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义务,快乐是一种权利。  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月收入数字。  一个人想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者很多。不少平庸者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不少出众者与周围人关系紧张。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 是英雄表现出来,是人才体现出来,是蠢才显现出来。  总”要为爱人着想,“经”得起爱人唠叨,“理”应对爱人谦让,男人应当“总经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剑客,必有一强, 三角恋,必有一伤。
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于丹教授360经典句子
lhs09 2011-5-25 18:29
1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 、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 、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 、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6 、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7 、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8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9 、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10 、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1 、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12 、如果你借太多的钱给一个人,你会令此人变成坏人。  13 、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  14 、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15 、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16 、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17 、世界上 1% 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 99% 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 1% 。  18 、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19 、中国人学美国人容易,中国人学中国人难。  20 、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21 、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22 、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23 、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24 、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25 、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果真如此,不如历经风雨,把自己培养成名贵花卉。  26 、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  27 、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28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29 、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30 、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31 、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32 、笨男人 + 笨女人 = 结婚;笨男人 + 聪明女人 = 离婚;聪明男人 + 笨女人 = 婚外情;聪明男人 + 聪明女人 = 浪漫爱情。  33 、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34 、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35 、企业一定要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独特资源。  36 、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37 、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38 、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但没有贪婪社会就不会进步。  39 、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40 、最好的进攻就是进攻自己。  41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42 、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义务,快乐是一种权利。  43 、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  44 、钱可以帮穷人解决问题,却帮富人制造问题。  45 、把爱情投资在一个人身上,冒险;把爱情投资在许多人身上,危险。 46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47 、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月收入数字。  48 、一个人想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者很多。不少平庸者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不少出众者与周围人关系紧张。  49 、婚后的男女莫不“喜出”“望外”。  50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51 、“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 52 、是英雄表现出来,是人才体现出来,是蠢才显现出来。  53 、“总”要为爱人着想,“经”得起爱人唠叨,“理”应对爱人谦让,男人应当“总经理”。  54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剑客,必有一强, 三角恋,必有一伤。 1. 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 ,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2. 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 , 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 , 你不要听我的 , 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3. 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 , 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 , 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 , 有些人要进来 , 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4.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5.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6. 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7. 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 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 忧伤着 凝望我的脸 8. 我们微笑着说 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 9.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10.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11.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12. 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 , 谁是谁生命的转轮 , 前世的尘 , 今世的风 , 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 最终谁都不是谁的谁 13. 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 , 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 , 快速的鼓点 , 匆忙的身影 , 麻木的眼神 , 虚假的笑容 , 而我正在被同化 14. 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 , 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15. 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16. 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17. 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18. 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 19. 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 , 不带任何声响 . 我错过了很多 , 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 20. 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 , 沉默 , 得意 , 失落 , 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 , 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 21. 如果我们都是孩子 , 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 , 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 22. 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23. 遗忘 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 就这样慢慢延伸 一点一点的错开来 也许 错开了的东西 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24. 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25.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 26.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27. 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28. 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29. 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30. 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31. 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32. 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还不肯回来 33. 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  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 开出地老天荒的 没有风的森林 34. 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矫情。凡事知足常乐。 35. 从蛹破茧而出的瞬间,是撕掉一层皮的痛苦彻心彻肺 很多蝴蝶都是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 被痛得死掉了。 36. 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37. 就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全世界崩溃的声音。 38. 是我勇敢太久 , 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 39. 我站得太久说的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听不懂?我写的太多了写得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看不懂? 40. 飞机场的 **** 一会儿就停止了,这里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方向的,匆匆地起飞,匆匆地下降,带走别人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回忆。 41. 我落日般的忧伤就像惆怅的飞鸟,惆怅的飞鸟飞成我落日般的忧伤。 42. 全世界的人都离开你了我也会在你身边,有地狱我们一起猖獗。 43. 我的眼泪留了下来 , 灌溉了下面柔软的小草 , 不知道来年 , 会不会开出一地的记忆和忧愁 . 。 44. 天空的飞鸟,是你的寂寞比我多,还是我的忧伤比你多,剩下的时光,你陪我 , 好不好,这样你不寂寞,我也不会忧伤…… 45. 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 46. 我们像是表面上的针,不停的转动,一面转,一面看着时间匆匆离去,却无能为力 47. 我总是这样凝望那些日升月沉无家可归的忧伤 48. 大提琴的声音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49. 我不知道死亡的时候,凝望苍穹竟然回那么凄凉,一声一声霰雪鸟的悲鸣,斜斜地掠天而去,我看到你的面容浮现在苍蓝色的天空之上,于是我笑了,因为我看到你,快乐得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50. 朋友总是为你挡风遮雨 , 如果你在远方承受风雪,而我无能为力,我也会祈祷,让那些风雪降临在我的身上。 51. 如果回忆象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象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52. 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53. 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 54.. “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55. 还是火柴说的好啊,她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那些男人口口声声对你说给你下半生的幸福,其实是说给你下半身的幸福 56. 牵着你的手,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感觉像是在朝天堂奔跑。 57. 记忆想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 58. 灯影浆声里 天犹寒 水犹寒 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 山外山 楼山之外人未还 人未还 雁字回首 早过忘川 抚琴之人泪满衫萧萧扬花落满肩 落满肩 笛声寒 窗影残 烟波桨声里 何处是江南 59. 他们曾经暧昧,他们几时暧昧 60. 快乐和幸福那么相似 , 可是快乐就是幸福吗 ? 于丹教授人生格言 ▲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 " 神于天,圣于地 " 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 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 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如何谋其政,首先是做事的原则,要讲究道义,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要少言多行;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少一点后悔。我们在做一件事这前要先想后果,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 ▲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对外界的报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在今天看来,一个的发展往往不在于终极理想有多高远,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要对社会有用,要为社会做事。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三十而立,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三十而立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只有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 君子之骄 , 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2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于丹教授的人生感悟
热度 3 zhaoxc 2011-5-7 08:08
五十四句关于人性的些许总结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6、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7、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8、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9、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10、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3、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  14、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15、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17、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18、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19、中国人学美国人容易,中国人学中国人难。  20、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21、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22、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23、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24、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25、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果真如此,不如历经风雨,把自己培养成名贵花卉。  26、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  27、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28、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29、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30、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31、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32、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 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33、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34、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 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36、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37、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38、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但没有贪婪社会就不会进步。  39、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40、最好的进攻就是进攻自己。  41、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42、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义务,快乐是一种权利。  43、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  44、钱可以帮穷人解决问题,却帮富人制造问题。  45、把爱情投资在一个人身上,冒险;把爱情投资在许多人身上,危险。 46、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47、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月收入数字。  48、一个人想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者很多。不少平庸者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不少出众者与周围人关系紧张。  49、婚后的男女莫不“喜出”“望外”。  50、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51、“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 52、是英雄表现出来,是人才体现出来,是蠢才显现出来。  53、“总”要为爱人着想,“经”得起爱人唠叨,“理”应对爱人谦让,男人应当“总经理”。  54、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剑客,必有一强, 三角恋,必有一伤。 1.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 ,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3.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4.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5.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6.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8.我们微笑着说 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 9.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10.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12.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最终谁都不是谁的谁 13.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14.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15.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16.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18.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 21.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22.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23.遗忘 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 就这样慢慢延伸 一点一点的错开来 也许 错开了的东西 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25.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26.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27.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29.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30.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33.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  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 开出地老天荒的 没有风的森林 34.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矫情。凡事知足常乐。 35.从蛹破茧而出的瞬间,是撕掉一层皮的痛苦彻心彻肺 很多蝴蝶都是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 被痛得死掉了。 36.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37.就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全世界崩溃的声音。 40.飞机场的****一会儿就停止了,这里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方向的,匆匆地起飞,匆匆地下降,带走别人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回忆。 43.我的眼泪留了下来,灌溉了下面柔软的小草,不知道来年,会不会开出一地的记忆和忧愁.。 46.我们像是表面上的针,不停的转动,一面转,一面看着时间匆匆离去,却无能为力 48.大提琴的声音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50.朋友总是为你挡风遮雨,如果你在远方承受风雪,而我无能为力,我也会祈祷,让那些风雪降临在我的身上。 51.如果回忆象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象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52.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54..“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55.还是火柴说的好啊,她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那些男人口口声声对你说给你下半生的幸福,其实是说给你下半身的幸福 59. 他们曾经暧昧,他们几时暧昧 60.快乐和幸福那么相似,可是快乐就是幸福吗? 于丹教授人生格言 ▲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 ▲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 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 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 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 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少一点后悔。我们在做一件事这前要先想后果,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对外界的报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在今天看来,一个的发展往往不在于终极理想有多高远,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要对社会有用,要为社会做事。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只有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http://user.qzone.qq.com/355966977/blog/1304675079
个人分类: 菁华二传|1803 次阅读|3 个评论
乘物以游心
sstone2009 2011-5-1 15:07
于丹讲一个人的琴声,怎么就讲到了道家,讲到了乘物以游心,我没有搞清楚其中的脉络,但是记住这句话了。 乘物以游心,从字面上看来,游心是目的,物是手段。我是认可这个道理的,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融入我们的思想里,被我们接收,是因为有太多的实例,都那么一致地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 许多人一生奔波、颠沛流离,为着钱财、名誉、权利,其实也是在求着心灵的慰籍,只是他们不知道,不知道博取钱财、名誉、权利又为何?只到弥留之际,也许还会为不能带走这许多的心血换得的物所折磨不已,游心的境界,就很难理解和品味了。 乘物以游心,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不是人人可以享有的,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如果有,那这是大幸了。人生,哪里还有比可以参透这样的哲理更为重要的了呢。 (Posted on 2009-07-18 by sstone2006 http://sstone2006.blogcn.com/ 2011-5-1 15:05)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学术名人”:学者该不该“炒作”自己
renxiang 2010-5-14 17:35
前些日子看到一位意大利的学者一篇论文,研究对象是创意产业方面的一位著名专家Florida。研究方法是引入了一个学术名人的概念,借以分析这位目前产经研究领域的顶级学者功成名就之路。Florida 并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学院派,他的角色更多的是政府政策的咨询者。他成名于创意阶级(Creative class)这个概念,并藉此成为创意产业、创意经济领域研究的权威。文章分析了Florida如何一文成名,又如何利用演讲、学术活动、书籍出版、媒体公关等等手段来进一步扩展、提升其名气,使其理论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作者描述了知识名气影响力这样一个学术名人的价值链条。 文章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而是作者的思路。其实,这篇文章的精华就在于揭示了如今的学术界无论国内外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大卖场。换言之,对学者和学术思想而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都知道,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价是最困难的事情。判断科学成果的真伪、价值、质量需要专业学识与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同行评议成为学术质量评价的通行办法,而在同行评议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决定了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过,所有这些,都是科学共同体内的规则。而科学共同体本身已经不是象牙塔了,它深受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所谓的学术名人,可以另辟蹊径,在外面的世界博取名声,然后墙外开花墙内香。 随着媒介的高度发达,尤其是广告公关业的发展,炒作名气成为一种越来越有效、越来越可行、越来越流行的功成名就之道。无论对于明星也好、商人也罢,争名夺利都是分不开的。学术界历来都是一个江湖,用老外的话来说就是Science is social。在学术江湖里,名气自然重要。传统的学术泰斗,必需著作等身,才能博取学界的盛名。如今,有了媒体炒作包装这条捷径,当一个学术名人不需要那么麻烦了,先成了名,然后放个屁都是香的。 这句话说出来,觉得于国外很多学术名人,有点抹黑的味道。毕竟,就信息产业和文化传媒领域而言,国际上多数学术名人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刚才提到的Florida毕竟也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再举一个例子,O'Reilly,也是咨询公司出身,但是人家提出的Web2.0几乎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还有,提出长尾理论的Chris Anderson,是个新闻记者和专栏作家,不过人家的观点对信息产业的研究确实有划时代的意义 等等。基本上,给我的感觉是,国外的学术名人,虽然也借助着媒体公关炒作,不过,终究都提出过一些独创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或概念。 反观国内,我们通过媒体炒作出来的所谓学术名人们真有点儿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百家讲坛》算一个,出了太多学术名人了不过,除了把历史评书化,孔子心灵鸡汤化之外,没见什么学术创新;经济领域,出了郎咸平、谢国忠等,除了替老百姓骂骂娘之外,也谈不上任何学术贡献;还有诸如提出什么五千年最大盛事货币战争等等的著名学者们,多少有些沽名钓誉的味道,成了学术小丑了。 话虽如此,在国内的学术体系之下,墙外开花墙内香这句话,真是应验了。多少个副教授从百家讲坛走进去,再走出来,就成了正教授了;多少个讲师,写几本社会热点畅销书,弄了几篇百万点击率的博文,参加了几场电视谈话脱口秀,回到院里就成了腕儿了;多少个院校竞相聘请演艺明星,甚至芙蓉姐姐之类的名人去开堂讲学,借以炒作学校的名声 本来,学者借媒体来提升名气,继而推广自己的学说,这无可厚非。国外也有成功的例子,于学者本人,于学术思想的发展都不无益处。可是,这种模式到了中国的学术圈就走样了,炒作出来的学术名人,除了一个人名,啥也不是!(任翔/文)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48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于丹教授人生格言
ouczdm 2010-4-27 11:43
于丹教授人生格言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如何谋其政,首先是做事的原则,要讲究道义,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要少言多行;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少一点后悔。我们在做一件事这前要先想后果,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对外界的报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在今天看来,一个的发展往往不在于终极理想有多高远,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要对社会有用,要为社会做事。-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三十而立,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三十而立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只有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个人分类: 人生物语|1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于丹——中国的比尔·盖茨
vcitym 2009-10-27 18:32
摘自 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9654 您读过《周易》吗?其中的系辞,洋洋洒洒,一下子把一本占卜的书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西方一百多年前有个社会学家叫M韦伯,他将人类理性区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很可能他事先读了《周易》,受了点启发。   按道理,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总应该在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个方向上发展其民族理性,既要发展价值理性,又要发展工具理性。以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近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的当代西方文明,在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个方向的发育上是均衡的。但在中华文明这里,情况有些不同。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近代之前,中国有着西方远远不及的科技成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技既然如此发达,为何近代科学不在中国首先出现?有一个现成的懒汉答案:中国当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道路。可是事情远比这复杂。西方近代科学起步的时候,他们那里也是封建社会,也不是商品经济。事实是,中国在人类历史跨入近代的前夕,就在形而下的方向上衰落了。   让我们看看在十七世纪明清交替的年代中国和欧洲知识领袖们都在干什么。这个世纪很能说明问题。   1578年,李时珍《本草纲目》脱稿;   1611年,伽利略制作成世界上的第一架望远镜;   开普勒的火星运行和行星运行的著作出版;   1628年,哈维发表了血液运行的研究成果;   徐光启《农政全书》脱稿;   1630年,伽利略发表了天文学和新科学方法的著作;   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   1641年,徐霞客此年逝世;其游记应在此之前脱稿;   1644年,托里彻里完成了空气压力试验;   1655年,阎若琚开始考证《尚书》;   1661年,波意耳宣布了他的化学研究成果,提出波意耳定律;   1666年,牛顿创立了微积分,完成了白光分析;   1667年,顾炎武完成《音学五书》;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原理》。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看得出中国的知识领袖在做形而下的总结,好像从此以后就洗手不干了似的。而刚从中世纪的神学形而上解放出来的西方知识领袖们却不是在做总结,而是在各个领域里直挂云帆,开拓起步。他们在形而下的方面突然来了精神,要接中国人的班了。   其中1655年阎若琚开始考证《尚书》一事,本来是形而上的探索。十七世纪中国的这一事件,颇受胡适的重视,他把阎若琚的工作同十二世纪朱熹对古文经的怀疑联系起来看。这样,在胡适看来,从朱熹到阎若琚,表明在世界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全球性的疑的思潮中,中国是往形而上疑,考证起儒家经典来了;而西方是往形而下疑,先是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进而是整个科学技术的乘风破浪。   胡适把西方的形而下的开拓和中国的形而上的经典考据看得同等重要,并对中国人在形而上的考据中所形成的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传统颇感得意洋洋。他在1934年总结说:   (东西方)这些不同国度的新学术时代的大领袖们在科学精神和方法上有这样非常显著的相像,使他们的工作范围基本不同这一点变得更加引人注意。伽利略、开普勒、波意尔、哈维、牛顿所研究的都是自然的对象,是星球、球体、斜面、望远镜、显微镜、棱镜、化学药品、天文表。而与他们同时的中国所运用的是书本、文字、文献证据。中国人产生了三百年的科学的书本学问;欧洲人产生了一种新科学和一个新世界。   尽管胡适把中国人所创造的三百年的科学的书本学问看得同西方的一种新科学和一个新世界一样重要,但他自己走的是形而上的路。现在的中国人跟胡适比,有所不同了吗?不管你怎么宣传袁隆平,他的形而下的形象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海里总是模模糊糊的。安徽大学有位教授,农民叫他魔芋大王,乃全国劳动模范、扶贫状元。他在电视上多次出现过,中央领导多次接见过,他的事迹也在不同的媒体上宣传过。我们都知道他的事迹,但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名字?而走形而上之路的于丹易中天等等等等,转眼间便红遍全国如日中天。哪怕是一个学数理化出身的知识分子,达到一定的地位后,总要玩玩唐诗宋词,才显得深沉;他那支毛笔再臭,也有人拍他的马屁,于是到处题字污染环境,这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吗?有一个叫杨叔子的工科大学教授,博导,素质教育的始作俑者,官至某大学校长。做他的研究生,得先背诵孔夫子的经书,否则不给与专业的指导。   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中国人一如既往,仍然走在形而上的大路上,虽然中国人的形而上并非泛指意义的拷问与价值的追求,而专指制度的维护和对弱势者的教诲。不管你怎么大喊大叫地强调形而下的技术创新,中国人的形而上的价值取向是明摆着的。   从阎若琚到胡适,恰是三百年。在这三百年里,西方是形而下的凯旋,中国则在形而上的道路上越走越铁。到了20-21世纪之交,西方造就了一个又微又软的形而下的比尔盖茨,中国造就了一个又淡又定的形而上的于丹。两颗明星的璀璨度差不大离。   于丹是有自己理论的思想家,其次才是文学教授。她的理论核心就是淡定。主流媒体看好于丹之处,我猜想也是这淡定二字。社会要和谐,有人不淡定怎么行?当代大儒们拿孔夫子的原著来诘难于丹,说你于丹的心得根本就不靠《论语》的谱。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年孟轲提出了义的理念,就没有人批评他从仁处走迷了?当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来制约君权,就没有人批评他从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处走迷了?在南宋,传统的儒家们也曾对朱熹有过同样的不理解。儒家思想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此。关键是儒家思想在今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孔夫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淡定,汉朝的中国还用得着接纳佛教?于丹只不过是打着孔夫子的旗号来阐述她自己的思想。历代的儒家,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于丹淡定主义的作用,可以从网上反映出来,一些青年本来心里忒不平衡,也就是不大淡定的意思,总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心理疙瘩。但读了《心得》,便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美好,他淡定了!至于淡定主义的世界意义,这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就不用我废话了,肯定不会小于比尔盖茨的形而下成就对全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小布什一旦把《心得》印成传单,从空中往山里一撒,拉登们立马淡定。比尔盖茨赚的钱虽然多,但解决这世界的大问题,我是说对付拉登们,还是要靠于丹来淡定他们。 作者简介:傅善增,男,1944年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文系。在天津南开大学任大学英语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现已退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从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共享一下。 整体思维引领重大自主创新的若干深层次问题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3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于丹,你别再强暴经典了
newnt191919 2009-10-26 20:27
于丹,你别再讲了,我的头脑和我的耳朵被你严丝合缝的词藻和没有高低、没有情感的单节奏的声音给强暴了,我都要吐了。 我已经忍了很久了,讲论语时你说把一个圆分成七份如何如何,我都没吱声,因为我觉得做为女人没有数学头脑也很正常,数学本不是女人该思考的事,可现在我真得忍不住了。看着那么多的鱼丸聚在你的旗下,为你四处争战,与别人口水横飞,我真是服了他们,我不管谁是正义的,我只怀疑鱼丸们的听觉神经竟然如此坚强,他们似乎很欣赏用一个手指按一个琴键所发出的永恒而单调的声音,而这无疑是一种非人的折磨啊,这让我想起了法西斯用《莉莉玛莲》的无尽头播放摧毁了一支部队的故事。现在想来那还是一曲优美动听的歌,而我们却要死在一个音节之下,惨啊 你一句话可以用至少三个豪华的词汇,我们只能看着你坐着用这些词藻堆砌的战车绝尘而去,却看不到用这些词汇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听说你小时候有自闭倾向,我才知道,这毛病痊愈后,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感情不是柔软的,而是被打成了格,钉上的框,硬生生地蹦出来的,别人仍然无法与你交流,只能看着你自描自划地与风车斗争着。 你做了一件不讨好的事情。文学和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和情感体验,不是都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如果真的被音乐感动,我会汗毛倒竖,鸡皮疙瘩起一身,感动是一种情境,语言无法表达,你用再多的语言描述都是苍白的。我记得在{面对面}栏目中,你说了一句象样的话,你说你喜欢周杰伦,他一开口,那口齿不清的歌词一出,你就高兴,就是喜欢。这就是真情感,你当时并没有用什么词去描述,但我们能感觉到。但是听你讲这些经典实在有点不象是讲人话,听不懂导致的消化不良倒是其次,经典被你糟蹋了呀。 你还要强暴多少经典啊,再美好的爱情被你一讲,仿佛嚼过的馒头一样让人恶心,我承认我没你词儿多,我就求你别再强暴经典了。
个人分类: 杂文|4569 次阅读|4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七十三 易中天等落选杰出社会科学家
siccashq 2009-3-28 14:15
有个新闻:《于丹易中天落选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具体新闻内容见后。我觉得写这篇新闻的记者潜意识里觉得像于丹易中天这样善于向公众传播文化的人应该是很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不过传播归传播,科普归科普,我的见解是于和易等人只是起到传声筒的角色,并没有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得到更具有学术性的成果。这个和科学家写博客和科普一样,博客写得好不一定就是学术搞得好,这完全是两码事;科普写的点击率高的,不一定就说明对科学现象有更深的认识,这也是两回事。 问题就在于圈内的事情圈外总喜欢讨论一番,实际上这方面记者最喜欢瞎掺乎,掺和的结果就是让当事人为难下不了台。更可气的是科学圈里有些人也喜欢拿圈外人的起哄来说事,比如说什么评上了美国院士没有评上中国院士之类的,都是记者挖出来的新闻。最近还有小道消息说某百家讲坛著名说书人将被某大学荐为长江学者,估计会有更多的人不满。推荐就推荐呗,你等着看评选结果出来再说好了。 学术圈的事情还是回归学术内部评价的好,千万不要拿着新闻点击数做评审材料。写博客的搞科普的也不用总觉得自己是科研中的黄花鱼,总叫嚷着科研经费不够,因为这根本不是搞学术,所以也不用觉得写博客出了名就可以评院士什么的。当然,科学家更不用认为科普是个旁门左道,你走你的道,他走他的道,因为大家都是在 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 图片来源: http://photo.blog.sina.com.cn/blogpic/475a894a0100ci5e/475a894at65cdd35df3e0 --------------- 近日,《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揭晓,公布了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入选名单。 《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完成,是我国首个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展开的调查研究报告。在该名单中,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5名学者入选。统计结果显示,按学者工作单位计算,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学者人数最多,有157人,位居全国首位;按毕业院校计算,北京大学校友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人数最多,有78人,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这次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评选主要考虑六项刚性评价标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时尽量确保最终的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具有较高认同度和广泛代表性。 人气超旺的易中天、于丹等人,虽然具有极高社会影响力,但因学术业绩没有达到本次遴选的指标,而双双落马,没能入选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我们强调的是学术成就,而不是社会知名度,没入选,并不能说明他们不优秀。主办方说。 --------------- 重建家园 海子 在水上 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成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 生成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的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籍心灵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4899 次阅读|7 个评论
于丹、风水与“科学贼”:科学文化散论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09-3-11 10:50
于丹、风水与科学贼:科学文化散论 蒋劲松 这里收录的是 4 篇短文,原本是要为不同报刊撰写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刊出。但是,自家的破笤帚舍不得扔,回头再看似乎仍未过时,所以从杂乱的硬盘、优盘中拣出,略作修改,放在一起做个拼盘。每则短文主题不同,原先各有语境,全文乍看上去难免有凌乱散漫的感觉,但精神仍然是一以贯之的。 为什么说于丹胜过李零? 在 央视百家讲坛诸多讲演者中,讲解《论语》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也许是最具争议的。我也同意许多批评者的意见,于丹的解读中确实存在不少学术上的硬 伤,需要纠正和改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于丹在传播乃至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反映了民众对于本土教化资源的强烈渴求。与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孔子圣人形象的 解构相比,在教化民众的意义上,于丹的解读方式其实更有价值,更值得重视。 据报道, 2007 年 9 月以来,甘肃省白银监狱将国学讲座引入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帮助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早日回归社会,目前已经有 2000 多名服刑人员参加了学习。我认为,这是充分挖掘本土思想资源,教化人心,建设和谐社会的善举。 说 到教化,大概许多人会立刻涌起反感,忍不住要批判,认为这是一种反启蒙的态度,不够民主和平等,而且是一种要不得的复古。其实,这完全是一种 误解。事实上,任何社会秩序的确立与延续,都需要对其成员进行不断的教化,福柯就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规训;本土的传统资源更是任何社会的教化 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教化固然具有规训的性质,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一定就是压抑个性,妨碍思想自由的。因为,民众实际上有一种自觉接受教化的内在 需求。今天社会上对于丹的由衷赞赏与狂热追捧,正是这一需求的市场表现。用自由主义者爱用的权利概念来说就是,民众有接受教化的神圣权利。 我 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激进思潮日甚一日,中国现代化进程却反而坎坷连连,欲速而不达。而更重视利用传统资源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则要平稳顺利得多。对于近代 西方的成功,人们一般只注意到了大学在引领观念革命方面的推动作用,却忽略了在大学之外教会坚持传统,保证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具有延续性的保 守作用。须知,保守与进步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味躁进,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急剧变化中,人们更需要传统来提供安定人 心、塑造人格。 从 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以来,学者们按西方近代学科体系的框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有体系割裂开来。传统文化丧失其有机联系,沦为现代学术研究的资料和对 象,因而也失去了活生生的教化功能。其背后的假定是无视西方近代学术体系的地方性,将其当作衡量一切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标准。这就是中国近代以来非常流 行的西方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逻辑。 在 多年激进思潮退热之后,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形势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开始得到恢复,逐渐能以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尤其是民间自发地掀起了儿童经典 诵读学习的热潮。在认识国学资源的教化价值方面,个人觉得,与学院派的教授们相比,普通民众甚至有更加敏锐的直觉。不仅企业老总们愿付重金参加名校的国学 班学习,而且在儿童教育方面也有诸如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教育机构的涌现。在目前义务教育广受批评的情况下,从尊重子女教育的父母选择权的角度上看,这种 新型的私塾教育其实不失为必要的补充,应该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相 较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化尤其值得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尚未普及,全民九年义务教育也并未得到充分落实,尤其是缺乏发达的教会体系,如何为普通民 众提供必要的社会教化,是建设现代和谐社会非常关键的问题。宋明理学曾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成功地将教化范围从精英阶层扩展到普通民众,渗透到各地的乡规民 约乃至家训、习俗中,塑造了当时所需要的社会成员。其教化的内容,经过社会变迁,自然有调整的需要,但是有教无类、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值得今天的教育者 继承发扬的。像白银市弘扬国学教育研究会这样深入到监狱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化的活动,不仅深得传统教育的精髓,而且与塑造人格的现代教育理念若合符 契,值得赞赏与鼓励。 风水不科学才需要保护 因 为据说韩国准备将中国风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申报,一段时间关于风水的争论又在各种媒体上开展了。毫无新意的是,争论仍然集中在风水是否科学的问题上。其 实,风水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或者是包含迷信因素的科学?这个问题在学术层次上固然可以平心静气地开展研究,但它与风水是否需要进行遗产保护毫无关系。 韩 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做法往往让国人感到不爽,但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却常常不及他们的眼光和智慧。我认为,在风水问题上,不管韩 国人是否真的准备申请世界遗产,我们都应独立思考,无须跟风或者较劲。何况,申报文化遗产也未必是保护风水的首选之策。 说 起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件事,扶弱不扶强,是典型的反进化论的思路。那些欣欣向荣的强势文化是完全不需保护的,要保护的向来都是日薄西山、处境不妙 的传统。因此,以当代社会主流的价值为标准,判断某种文化不合时宜,不够科学,从而反对其申请文化遗产保护,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就 算风水不是科学,也未尝不可以作为遗产来申报;就算联合国批准了风水作为世界遗产,也不能证明风水就是科学。否则,为什么没有人去将现代科学申报为世界文 化遗产?昆曲倒是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了,可谁会把它当作科学对待?以科学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显然是唯科学主义的一根筋! 国 际社会为什么要保护那些处境艰难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不听任生存竞争将那些落后、过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淘汰掉,让人类尽快走向科学、理性的 未来,早日告别这些不科学的谬误呢?显然,人类通过痛苦的经验认识到,那些过时、落伍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包含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因素,人类日常生活的自 发选择常常不足以做出正确的抉择,需要对文化遗产作特别的保护。这体现了现代人对时代局限性的充分认识,对于现代化进程的可贵反省,对待传统的敬畏与审 慎。 拿 风水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社会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堪舆与其他技艺一样,在文化上从未处于显赫的地位。然而,由于风水符合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适应古人 卜居择地的文化要求,体现了古人在环境生态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影响了古代生活的诸多方面;所以,即使它与现代科学的理念未必完全相合,也不失其作为传统文 化典型表现形式的研究价值。 更 进一步,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中,中国古人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往往具有今天难以想象的敏感体验,风水作为这种超常体验的系统表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尤其 是今天人们受机械自然观的深重影响,往往将自然视作奴婢和寇仇,造成今天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对人类的持续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现代科学作为现代 自然观的表现形式,在这方面同样是存在着时代局限性的。 所 以,风水术中存在着许多没有现代科学依据的信念,不足为奇,也未必是其不够科学的证据,因为现代科学并没有垄断真理,也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 反,引入中国古人对待环境和生态的不同思路,将有效地冲击我们习焉不察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保持可贵的批判精神,从而能够拓宽环境问题的思维空间。 著 名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曾指出: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实践、理论、传统,只要获得了公平的竞争机会,它们就可以变成强有力的对手,并暴露出科学的重大缺 陷。文化遗产作为频临灭绝的文化基因,体现了古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经过不懈探索而收获的可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那些与今天主流观念截 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就是在保护人类对变幻莫测的环境进行适应的备用方案,就是在保卫人类的未来。 爱国贼与科学贼 近 来国内自由主义逐渐深入人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观念正在成为共识。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爱国主义作为贬义词来使用了。与中国不同, 在西方语境中,爱国主义一词往往带有贬义的色彩。英国文豪约翰逊曾说过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样的名言。 19 世纪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回忆录《往事与随想》中指出:在尼古拉的统治下,爱国主义成了某种皮鞭和警棍。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报业大亨 W. R. Hearst 也曾经说过:政客为了保住权位可以无所不干甚至不惜变成一个爱国主义者。 我 第一次看到这些说法时,是很受了震动的。谁不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岂不是天经地义正确的吗?但是,仔细一想也就释然了。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 列强欺辱,捍卫国家利益,外御强权,是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爱国与否是衡量一个人基本品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丝毫不容含混。爱国主义 一词指的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品质。当然是值得推崇和赞赏的。 而 在西方国家,情况就不一样了。帝国主义为了侵略扩张,往往用抽象的民族、国家的利益欺骗人民勇作炮灰。在爱国主义口号下,弱小民族的独立、尊严,普通 民众的权利都会成为牺牲品。像法西斯德国挑起世界大战,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都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有识之士正是因为真正爱国,热爱和平与正义,才 对祸国殃民的爱国主义深恶痛绝的。既然爱国主义一词所指并不相同,意义褒贬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想到,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借汝之名以行之的名言。罗兰夫人这句临终感慨,道尽 人间可怕的真相:妖孽鬼魅总是要披上最美丽的外衣。最好的事物和概念总是会被用来包装罪恶。即使是在中国,爱国主义不是也常常被用来掩盖偏狭、无知和侵犯 人权吗?尤其是由于国人常有贵耳贱目,爱以口号判断的坏习惯,在动听口号下更是犯下了多少灾难深重的错误。因此,打着爱国旗号以售其奸的爱国贼就像人 人痛恨的卖国贼一样, 都是人渣。 以爱国的名义,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牺牲他人的权利,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同样打着 科学的旗号,更可以剥夺他人思想和选择的权利。因为,否则你就是在反科学。在反革命的罪名不再流行之后,这个罪名的分量越发加重了。因为,政治问题 还可以有争议,伦理问题还可以有分歧,民族权利可以批评太狭隘;但是,科学,作为真理的化身,是绝对不可以怀疑的。 在科学之上的淫威下,甚至连梁启超、胡适这样提倡思想解放的启蒙者都曾放弃过自由思想和个人权利,成为不惜以撒谎、隐瞒事实来维护科学名声的科奴。(做科奴有意思吗?科学时报 9 月 15 日 )模仿约翰逊的名言,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主义是教条思想最后的庇护所。 结果,以科学的名义,科学主义者以近代科学传统作为裁断真理的唯一标准,排斥各种合法宗教和传统文化,排斥久经检验的中医,甚至排斥包括哲学、伦理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而对科学进行理性研究的科学文化研究诸多学科( Science Studies ),更是被科学主义者视为反科学的渊薮,进行科学传播的相关研究人士也被诬蔑为反科学文化人。在今天提倡多元文化的时代,这种罢黜百家、独尊科学、压制理性、禁锢反思的做法,居然还很有市场,真是咄咄怪事。 明 白这个道理,就会明白:我们这样一个民众科学素质相当低下的国度,盲目迷信科学、容不得揭示科学局限性的科学主义,为什么反而会大行其道?也会明白: 当年以资产阶级思想、唯心主义等政治帽子来批判共振伦、基因论的急先锋,为什么今天摇身一变要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这些企图利用科学名义来压制异 议、垄断思想的人,不正是酷似爱国贼的科学贼吗? 为了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让我们珍爱理性和自由,像提防祸国殃民的爱国贼那样要时刻警惕蛊惑人心的科学贼。 科学主义的河东与河西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科学主义由兴盛到超越可能是最富戏剧性的。 改 革开放初期,为了突破当时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除了引用经典作家和领袖的权威论断之外,诉诸科学的权威是启蒙者们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主要以科学活动作为研 究对象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对于思想解放的贡献颇为突出,甚至在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输出源。其实, 就学术本身而言,这些启蒙者倒未见得有多深的造诣;但他们向社会输出科学的理性、实证、怀疑和批评精神,挑战长期以来盛行的政治干预学术的陋习,为学术的自主发展和思想的理性探讨开拓了道路。 一 时间方法论大行其道,科学主义成为斩断意识形态束缚的利器,集结在《走向未来》丛书等周围的学者群,成为启蒙先锋。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波科学主义文化 运动,也存在着严谨不足,专业观念不强,学术与思想相混,激进有余、理性不足的缺陷。但那是一个顶住各种压力,不断突破禁区的激动人心的年代。改革开 放到今天,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与这场运动所推动的思想解放和学术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9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各种深层问题逐渐暴露,科学主义的弊端开始显现,原先的解放手段,转而成为新的意识形态束缚,逐渐蜕变为新的话语霸权。思想解放面临新的课题,科学主义成为第二次启蒙所批判的对象。 值 得注意的是,率先开始反思和批判科学主义的学者,往往正是当年以科学主义挑战僵化意识形态的那批年轻人,而当年以政治口号批判科学的人士,却摇身一变,开 始高举科学主义的旗帜。这一让人眼花缭乱的乾坤大挪移看似很无厘头,其实争论的真正焦点始终没变:那就是思想自由的多元化还是思想管制的一根筋 ,是臣服于外在权力的压制还是坚持思想的独立自主性。在基本精神上,第二次启蒙是第一次启蒙的继续和新的发展。 2002 年 科学文化宣言刚出炉时,曾被批为反科学宣言,有关学者被扣上反科学的帽子。然而,通过关于敬畏自然、废除中医与科普法废除反对伪科 学条款等几次大讨论,认识到科学主义弊端的人越来越多,相关理念正在逐步由学界而扩散至官方,开始进入主旋律,科学主义开始退潮,主要标志就是 2007 年中国科学院颁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对 科学活动坚持人文反思和批判的科学文化人,正在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科学及其技术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其他各种地方性知识和文化 传统同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不能将科学技术凌驾于其他形式的知识和文化之上。科学技术活动是双刃剑,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必须要接受伦理约束。科学技术工 作者必须要警惕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必要时应向公众发出警示,甚至要自觉暂停或限制带来风险的科学技术活动。在应用科学技术时,必须要注意生态保护, 尽可能减少对人类和动物受试者的伤害,人体实验应该得到受试者的知情同意等等。科学是可错的、发展的、开放的、多元的,而不是已经完成的、封闭的、单一模式的。 科 学技术活动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活动,其运作总是与权力、利益纠缠在一起,它不仅需要内部的监督,也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接受公众的外部监督。科学技 术知识的进步不仅需要内部的修正,也需要其他知识形式的补充与批判。因此,在民主社会中,科学技术活动不应成为社会批判的禁区。外行的普通公众,在与自己 利益相关的问题上,不能因为科学知识不足而被取消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科学传播不是科学知识和观念的单向灌输,而是科学在公共事务上获得公众授权认可的必 由之路。科学主义批判从学术领域进入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单向灌输的、毫无批判的传统科普转化为双向互动的、反思批判的科学传播,恰逢中国创建公民社会的 关键时刻,意义重大。 超 越科学主义,使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数理科学传统,能够欣赏博物科学的智慧;不再将真理仅仅局限于西方近代科学,可以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价值。改革开放以 来,在努力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国人开始以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再以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待我们精神血脉的传统文化。超越科学主义,为 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 在 以科学主义作为批判武器的第一次启蒙中,人们大多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习惯,仍然渴望寻找唯一正确的标杆。而在超越科学主义的第二次启蒙中,思想和 文化多元化成为基本的努力目标,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虽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很难逆转;但是,第一次启蒙的某些参与者和支持者可能固步自封, 民众对科学主义认识尚需提高,第二次启蒙的道路坎坷艰难,需要我们展现出比第一次启蒙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见证了第一次启蒙的艰难和成功;再过三十年后,我们有机会欣然回顾第二次启蒙的成功吗? 江晓原,刘兵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235-243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649 次阅读|3 个评论
于丹领衔的明星学者为何屡遭挑衅?(图)
sxzx 2008-11-1 12:14
于丹领衔的明星学者为何屡遭挑衅?(图) 作者:三峡在线 就 在10月5日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在江苏无锡遭掌掴事件还没有完全划上句话的时候。今天三峡在线再次看到于丹南京讲学遭纸条挑衅,现场安排了近30名安保人员保护于丹的安全的消息。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0月30日下午,于丹在南京开讲。在她来南京之前,有人在她要做报告的凤凰国际书城外墙上贴匿名纸条,言语极尽挑衅意味,并称我们绝不动手,请你放心!。讲座主办方绷紧神经,安排了近30名安保人员,讲座中安排的和读者互动的环节也临时取消。 于丹 匿名字条 地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于丹、阎崇年等明星学者屡遭挑衅?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并思考一下: 其实,从这次挑衅于丹的纸条内容来看看,这名挑衅似乎在向于丹考古。纸条内容如下:于丹,有人说你古文不行,书中写出庄子何其人也这样不通的句子报纸上说你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所以大家商量,在开讲前用《古文观止》和《古汉语》考考你,如果你能顺利解读,就皆大欢喜,如果你不会解读,那就请你下课走人!纸条最后写着,我们绝不动手,请你放心! 10月10日,多名头戴钢盔的保安在现场维持秩序,保护于丹人身安全。 其实,三峡在线看到早在阎崇年被掌掴事件后的第五天,也就10月10日,第八届北京图书节在地坛公园隆重开幕的时候,于丹在图书节签名售书。多名头戴钢盔的保安在现场维持秩序,保护于丹人身安全。因此,这次的南京讲学,事前受到匿名纸条的挑衅,现场安排30名保安也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三峡在线看来,这起事件与阎崇年被掌掴事件大同小异。应该同样是于丹所表述的一些学术观点不抱认同,所以采取如此过激行为。可以说,于丹与阎崇年短暂不到一个月的两次遇险,必将引发一场关于解说历史的大讨论。只不过,当事人采用如此低劣的手段,引起公愤理所当然。 如今,信息如此发达的网络时代。对学术观点不同你可以出书,出不了书你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公开邀请辩论也是未尝不可?但用如此粗暴的方式攻击一个学者,甚至说一个老人,这样的行不的确让人所不齿。 当然,三峡在线也看到有人说:如今有些人的学术很不严谨,不科学,禁不起推敲,有些人甚至已经动摇了中国的国本,打人者也是为中国学术界打一针清醒剂。当然,这样的观点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它的确让我们今天的一些明星学者能够警醒,如何让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更加符合历史。 10月5日下午,北京满学会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之一、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在无锡读者见面。 说句实话,正如有些人批评今天的这些明星学者那样,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排除有存在歪解历史、颠倒是非、情色佐料、美化汉奸的情况出现。有些人甚至抱定了娱乐至死的宗旨,挑衅大众的承受底线。比如三峡在线就曾经注意到有大禹包二奶,李清照好赌好色之类猛料被解读出来。面对这样的解读,出于对文化价值和民族尊严的关注,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学者和民众表达了自己的声音。掌掴与挑衅事件或许都只是公众话语权的一种自然现象表达方式而已。虽然,三峡在线非常不赞同这样的方式。不赞同并不意味羊不理解这样的方式的出现。 当然,通过前天几于丹售书与今天的于丹30名保安保卫人身安全的事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一个学者面对公众签售,一个学者到外地讲学,为何都需要重兵护驾?搞得如临大敌一般。如果以后的售书与讲学依然如此,那么这样的售书与讲学的存在究竟又有多大价值与意义?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一个如此拒绝大众、防范大众的学者,是否应告别大众视野,考虑下课呢? 要是觉得不错,请点后面的投票投我一票吧 : 投票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2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烈推荐于丹主持08央视春晚的八大理由
sxzx 2008-10-14 16:27
强烈推荐于丹主持08央视春晚的八大理由 于丹 作者:三峡在线 随 着年终岁末的临近,13亿中国人的文化大餐----央视春晚又成了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早些时候,就连央视的当家主持李咏和董卿都有意竞标2008年央视春晚导演,成为台前幕后的全能人才。那么做为主持人的人选,为何不大胆尝试启用具备实力的新人呢?比如说现在的当红的文化名人于丹教授。 三峡在线个人觉得,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衡量,于丹教授完全具备这个条件。下面让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剖析一下强烈推荐于丹主持08央视春晚的八大理由: 1、 政治素质 思想水平是主持人素质中的根本,它不仅是一个社会人的思想根基,而且主持人作为电视机构的代表,作为一个节目的标志,其观点、言论不仅关系到电视机构的声誉,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主持人必须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准。很显然,做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的于丹教授在政治素质上面是无庸质疑的。 2、 人格魅力 三峡在线觉得,主持人尽管是一种经过完善的魅力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在屏幕上的追求依然是人格的真实,是本色的流露。主持人的真我表现对观众是最具吸引力的,这种真我的表现必然将主持人完整的精神世界展示给观众,而同时又展示着人格的魅力。通过百家讲坛,我们认识了于丹,她的坦诚、质朴、自然,给人一种毫无粉饰的真实的人物感。同样,通过他的演讲,我们充分领略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 3、 形象气质 主持人的气质这是由综合因素形成的,包括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文化结构、个性意志等诸种因素。它一方面具有先天性,另一方面又来自后天的修养和磨练。大家一定还记得:今年年7月,由2007第六届中国国际美容时尚周组委会、新浪网等19家主流媒体联合评选的2007中国最美50女人吧?于丹教授位居前十排名第三,组委会给于丹的评价是内涵之美。三峡在线觉得这种内涵之美正是对她形象气质的极大肯定。 4、 知识底蕴 渊博的知识是主持人应有的修养。主持人应该是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这样才能面对观众侃侃而谈。在面对面节目中,面对主持人王志的犀利的问题,于丹把她深厚的知识底蕴体现得淋漓尽致。 5、 语言表达 毫无疑问,主持人应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要通顺流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口齿伶俐,表达清楚,尤其较长篇幅的串场词更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才能让观众有信服之感。这一点,在百家讲坛中听于丹给我们解读《论语》的过程中,你一定不用怀疑吧? 6、个性风格 风格是思想、品德、学识、举止、谈吐、能力、才艺、智慧、志趣和格调化在节目主持人身上的综合表现。或幽默、或潇洒、或沉稳、或轻快。人们之所以喜欢李咏,大概是因为喜欢他幽默风趣的风格。同样,大气与沉稳应该是于丹的风格。三峡在线很欣赏她的那种大气与沉稳,就像朱涛那样。 7、临场应变 有了以上几个素质做保障,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保证。经常在各地讲学,经常是面对数以千万的观众,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自然也是拿手好戏。话说回来,春晚是经常反复再三地排演才与观众见面的,整个过程安排几乎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台词也是事先设计好的,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最多只在12:00倒计时的时候才可以小有体现。就算是没有过主持大型晚会经历的于丹也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8、群众基础 春晚是办给老百姓的一首文化大餐,虽然于丹在《百家讲坛》里面讲解的《论语》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不过这种质疑并没有影响她受到大众的欢迎,这次在票选中国最美50女人的过程中,她能够进入前十,可见她在百姓心目中的人气。三峡在线觉得于丹有着很雄厚的群众基础,她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以上就是三峡在线强烈推荐于丹主持08央视春晚的八大理由。
个人分类: 娱评天下|2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