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物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冬至物候植物20种
热度 2 mimu 2019-12-22 18:44
冬至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也被称为小年。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此时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阳气上升,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武汉今天的天气还不错,中午的阳光相当暖和,正好可以出去看看周边的植物,这里记载其中的20种。 木笔: 紫穗槐: 无患子: 栾树: 银杏: 黄栌: 楝树: 皂角树: 乌桕: 枇杷: 构骨: 冬青卫矛: 腊梅: 山茶花: 香港四照花: 法国梧桐: 珊瑚树: 愉悦蓼: 拐枣: 冬至,也是采收女贞子制作二至丸最好的时机: 傍晚回来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晚上还打算煮点汤圆吃。冬至在各地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地方冬至吃饺子,南方地区则是吃汤圆,武汉这里就算是兼收并蓄了,还有武汉特色的排骨藕汤,也是冬至节气的土产习俗。
739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今天的状态不佳
chenhuansheng 2018-11-11 22:16
喝酒不是什么好事! 我的作息没有规律,晚上入睡困难。这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应该说最近几年都是如此。主要是自己一个人离群索居,晚上孤寂,一个人看书、看手机或者看电脑,把生物钟高的一点规律也没有了。 我想起硕士期间毕业前夕的 2 个月,心焦如焚,每晚失眠。那时候只能在每晚睡觉之前喝一小杯泡酒助眠。就那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最难熬的阶段。 前几天想起这个事来,又想试一下。我国庆期间回家返校以后,心里一直乱糟糟的。西北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数据,我做了细致分析,然后在综合、归纳的时候,找不到门径,不知道怎么整理和表达这些结果。我当然可以按照一般的文章那样泛泛而谈,但是老觉得自己不能拿眼拙,那样做没有亮点,发表困难。 于是前一个星期开始,晚上睡觉尝试喝点酒。昨晚枯坐电脑之前,又是毫无头绪。找找回宿舍去, 11 点就喝点酒。大概在 12 点过不多久就睡着了。可是今天早上还是起不来。今天 10 点过了才到办公室。那时候室友已经早期看了好大一会儿书,我离开宿舍时,他又上床睡觉去了,估计是实在太困了。 可我到办公室了,还是晕晕沉沉的。到现在还是头沉得很。昨晚又喝多了。虽然不至于“醉”的状态,但是到现在还头晕,这一定是饮酒过量的缘故。 喝酒不是什么好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好!今晚上回去就把酒放好吧,这学期除非师门聚餐和同学聚会,不再喝酒了! ~~ 晕晕沉沉,无力思考。 下午 4 点来钟就去打羽毛球。一直到 6 点。然后去吃饭。回来时已经快 7 点了。回到办公室,我又感觉到疲倦。最近常常在晚饭后感觉到疲倦,有时候就在办公室打盹,有时候强撑着。 今晚我索性回宿舍去了,回到宿舍时差不多 7 点 20 ,睡到 8 点 20 起床。穿好衣服,来到办公室,就差不多 7 点 40 了。跟孩子视频,再接了电话。现在我精神满满。 如果晚饭后睡一觉,可以提高晚上工作的效率,那么以后倒是可以再试一试。 ~~ 今天师兄说,西南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在招聘教师,要求博士学历、 SCI 或者 SSCI 一区的文章才行。 我原本就对西南大学不抱希望,我知道进去很难。没想到今天这个招聘信息,居然条件如此苛刻。看来确实是没有多大机会的了。 不过我自己也确实不够努力。今天中午和下午,跟师兄讨论他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 / 覆被分类的情况,他觉得之前简单选样、用 NDVI 曲线匹配的办法做分类,精度不够高。主要是两种类型的异物同谱问题:一类是锡林郭勒草原存在打草的情形,即人工收割草地的草料作为畜牧饲料,则使得相关区域的草地图斑与耕地无法有效区分,被误分为耕地;二类是定西、固原一带,因为干旱常有庄稼长势低劣,耕地被误分为草地的情况。我们讨论了很久,我跟他出主意说,这些错误,可以依据耕地播种阶段 NDVI 的明显下降(裸土)、以及这一期间最小值的取值来加以限定。师兄很以为然。晚饭后他说把今天讨论的东西直接边境程序跑一下。 他的编程能力很不错,有了想法就能够很快地执行。换做是我,不知道要费多大的功夫呢。 何鸿杰昨天参加了托福考试。如果分数达到,明年有望去美国公费留学。今天晚饭的似乎,听他说起其中一道题的考试方式:文字材料阅读 + 听力,然后要求对这两种材料的内容加以总结,写成英文短文。这要是我,听力根本不行。 哎呀不想这些了,越想越气馁。只能怪自己高考的时候不努力,没有考上好一点的大学,在一个大家都不优秀的环境下,什么都没有学到。不过现在本科毕业那么多年了,再来怪自己本科没有学好,有意思吗?我现在要靠自己的长项来想办法,而不是总抱怨看到自己的短处。比如,前面说的土地分类的这个问题,其实我对于物候方面的分析就是师兄所不具备的。
个人分类: 农牧交错带|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候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处理软件timesat 3.1安装和使用
haojm198 2017-7-31 23:43
软件 3.0: TIMESAT 3.0.pdf timesat302.zip 一、TimeSat软件安装 1、打开Matlab,点击菜单中的设置路径-加载子文件夹,定位到TimeSat文件夹所在的位置,点击确定。 2、打开Matlab命令窗口Command Window,输入“TIMESAT”,即可打开TimeSat软件,主界面如下,主要分数据准备、数据处理和后续处理三个模块: 二 、TimeSat软件的使用和说明详解 1、TSM_imageview Display Binary Image,用来预览单个和一系列image files(包括.img和GIMMS 3g等格式),如打开GIMMS 3g NDVI原始数据,需要注意文件类型和行列数: 2、TSM_GUI Analyse time series data to find best fit,该模块是核心部分。 (1)可以选择拟合方法,计算的值范围,振幅等等。 (2)可以打开单个图像,也可以打开多年的多个图像(将多个文件的路径保存在列表文件中)。 (3)可以点击Settings→Save to settings file将设置保存起来,也可以加载设置好的文件(.set). 如选取3年的GIMMS 3g数据,每年24个数据,总72个数据,行数4320,列数2160,处理中国区域: 点击Load data,如下图所示,设置相应的参数(多次尝试),完成后保存为.set文件。 3、TSM_settings 对已保存的设置文件(.set)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4、TSF_process 运行按钮,加载已经设置好的set文件,点击运行,将逐行进行计算,结果会生成如下的文件: 5、TSM_process 6、TSM_fileinfo 点击主界面中的TSM_fileinfo按钮,选择dummy_TS.tpa: 7、TSM_printseasons 8、TSM_viewfits: viewing the fitted fucntions 9、TSF_fit2time: Writing fitted time-series dato to an ASCII file 10、TSF_fit2img: Creating an image from the fitted data 点击TSF_fit2img按钮,选择dummy_fit.tts,打开如下命令窗口,敲入参数: ①missing pixels:0 ②output files:fitimage ③output image files:16-bit ④image no. to map:1 打开预览窗口,查看拟合结果图: 11、TSF_seas2img: Create an image form the seasonality data 点击主面板上的TSF_2img按钮,选择dumy_TS.tpa,敲入参数: ①Seasonal parameters to output: 1 ②Give min, max:25,48(本文的数据为15天合成,第二个生长季曲线为25-48,前后各推一个) ③not found: 0 ④missing pixels for other season: 1 ⑤output name:begin2 ⑥file type:16-bit 在预览窗口中显示如下:
个人分类: InSAR|7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谷的空调效应
热度 8 fanxiaoyingz 2016-8-11 00:25
山谷的空调效应 听说印度有人发明了一个不用电的空调,能够降低温度 3 —— 5 摄氏度,这个空调很简单,就是把许多空瓶子镶嵌在一个面板上,敞口在室外,缩口在室内,这样通过瓶口进入室内的温度就会降低。这个空调的原理就是:空气压缩就会放热。原理看来简单其实不简单,既然空气能够轻易被压缩,既然轻易压缩就能够放热,那么必然的,它也能够很容易膨胀,而且膨胀就能够吸热,吸热就能够降温,降温就能够增加水汽压的饱和度,水汽压容易饱和就能够降雨。 所以,从以上推理得知,山区由于很容易发生空调效应,所以山区就很容易产生降雨,尤其是和平原比较。过去我们也发现海拔较高的山区降雨比同地区的平原地区多,但是我们的解释不是空调效应,而是迎风坡的地形效应。现在看来我们的解释有不全面之处。实际上,山区降雨量一般情况下比同地区的平原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地形效应,当带水空气从山区的迎风坡向上运动的时候,其动能减少,温度降低,水汽饱和产生降水;第二个原因是热反射和热辐射效应,山区的向阳阳坡和背阴坡的辐射热并不相同,导致空气中的不同层面和空间温度不同,这样山区某些地区就容易形成降雨云,某些地区却不会降雨,所以形成山区“十里不同天”的气象。第三个就是空调效应,当空气从一个山区的峡口通过的时候,空气压缩,压缩空气放出热量,所以山谷峡口的入口形成高温区,山谷峡口的出口宽阔地区形成吸热区,这个地区就是低温区。很显然,含有同样水汽的空气在峡口的入口区不可能形成降雨,但是在峡口的出口宽阔地区,即吸热区,由于相同绝对水汽压温度降低,它的相对水汽压趋近于饱和,这样吸热区容易形成降雨。 所以,在山区,无论是地形效应,还是热辐射效应,还是空调效应都会增加降雨量。以上就是山区小地形形成的降雨的机理。 中国的秦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这个众所周知,但是处在秦岭西部的宝鸡地区和天水地区却有着更有趣的气候特点,这一点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宝鸡地区南部海拔一般超过一千三百米,是秦岭山地,降雨量可以超过一千二百毫米,而秦岭北麓海拔逐渐下降到六百米,而降雨量则下降到七百毫米(这当然是多年平均降雨量)。山上的降雨量比山下的降雨量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第二个奇异之处在于,天水和宝鸡处在相同的纬度,而且相邻,但是每年的夏季,宝鸡市区的气温总是比天水市区的气温高,天水的夏季凉爽舒服,而宝鸡的夏季炎热干燥。按照一般的理论,天水在宝鸡西部,应该具有“大陆气候”特点,即就是早晚温差大,白天天气干热,应该比宝鸡热。但是事实却是相反的。夏季,宝鸡热,而天水凉爽。这一现象很难解释。 但是使用山区的空调效应就能够完美地解释夏季宝鸡炎热而天水凉爽的现象。原来宝鸡到天水中间有一百五十多公里全是山区,是秦岭山区和六盘山交汇区。炎热的夏季,东风西进,到达宝鸡地区以后必然以季风形式穿越这一百五十公里宽的山区到达天水,这个穿越的过程发生了无数次的“空调效应”,把热量留在了山区东部的宝鸡地区,而到达天水的则是过滤后的凉爽空气。所以,即便是同纬度,即便是相邻地区,天水却比宝鸡凉爽。同样的原理,宝鸡北部的平凉地区夏季也比宝鸡凉爽一些。在这一地区,空调效应最为明显的并不是天水市区,而是天水市东北的一个县,这个县的名字叫“张家川”,全名张家川回民自治县。这个县和宝鸡市的陇县相邻近,相距只有七十公里,但是张家川的物候和宝鸡的陇县相差非常远,陇县夏季高温,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冬小麦,玉米,每年六月收割小麦,但是张家川的小麦收割在七月中下旬,小麦长势很差,基本上不种植玉米,但是这里盛产芝麻和胡麻,这里每年的积温不能使得玉米成熟,夏季非常凉爽。在张家川和陇县之间是有名的关山牧场,这里夏季气候凉爽,是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张家川的海拔在 1500 米以上,这个海拔和宝鸡南 部秦岭上的凤县相似,但是凤县却是一个盛产玉米的地区,秦岭上也能够产冬小麦。可以说,凤县比较凉爽,但是却不产芝麻和胡麻,很明显,张家川的气温比秦岭上更低一些。而这种物候产生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山区的“空调效应”。盛夏季节,从凉爽的张家川回到海拔一千米的陇县县城,马上热量滚滚。陇县县城位于千河谷底的末尾,是一个盆地形状的地区,夏季的季风从谷底吹来都会在这里抬升,这里既有迎风地形效应,又有山区的空调效应,所以格外炎热。陇县和张家川纬度相同,海拔相差八百米,但是气候和物候截然不同,这种现象最有效的解释就是季风西进过程中的地形效应和空调效应,当空气从东面上升穿过高山后闯过沟谷后,全面散开,温度降低。也许有人说两地的大气压相同不能说明问题。我认为尽管大气压相同,依然能够说明问题,因为局地循环依然在起着作用,只能说明张家川近地层的空气是穿过山谷,反复压缩放热的,而高空中依然是保持了对流的,这也说明大气压在不同的空气层是不相同的,说明张家川的气候是多变的。我们观察到,在张家川,由于气候凉爽,周围的山上一般都会形成小溪流,这一点和我们在青海湖上观察到的一致。但是在东部的陇县山区却不会从山上自发形成小溪流。低温区的山顶会自发形成小溪流的现象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在高海拔低温高湿度地区,会自发形成“水平降水 ”,而且水平降水的强度并不小,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降水形式。 这样,我们通过事实陈述和分析,回到了珠海市高工檀成龙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从日本海调水到新疆,会不会引起新疆地区降雨量的增加?能不能整体改善新疆地区的气候?我们单从山谷的空调效应来看,从日本海往新疆调水是可以增加山区的降水量的(因为有地形效应和空调效应),也是能够增加山区的水平降水的(因为有张家川和青海湖的实例)。如果调水,必然引起积水地区温度下降,而其它地区温度依然较高(形成近似于海陆风的湖泊风),这个风持续吹佛,会导致山谷地区风向的多样变化,如果每天在固定时间吹佛,那么在山区必然形成固定的空调效应,其累计效应必然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因此,我是支持调水计划的。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6860 次阅读|8 个评论
短期极寒天气对迎春花和白杨树花期的影响
热度 2 fdc1947 2016-3-6 09:11
短期极寒天气对迎春花和白杨树花期的影响 春天到了,迎春花开了,柳树绿了,白杨树垂下了花。年年如此,年复一年。 由于气候的关系,这些物候会有早有晚。今年的迎春花开的似乎比较晚,下面的照片是今年的3月3日拍摄的。星星点点还不是开得很多,最早的那一两朵花大概也就开在3月1日。由于这几天的济南的气温特别高,所以花开的很迅速。 但是,去年同样是这一丛迎春花中的第一朵早在2月8日就开了: 到了2015年2月中旬,这丛花开放的程度与今年3月3日相比,就并不差了。下面的照片摄于2015年2月17日。 那么是不是今年的春天来得晚?物候比较迟呢?似乎并不能够这样说。 今年白杨树的花下垂得比去年还略早一点。下面白杨树的照片是今年3月3日拍摄的。它的花已经全部盛开下垂了。 而去年3月2日,白杨的花还没有下垂: 去年杨树花下垂的时间是3月7日: 所以,今年杨树花下垂还比去年略早。 再看一下柳树。由于柳树是先长叶子的,不像迎春花和杨树花那样有显著的变化,只能大致比较叶子的大小。这是今年3月3日的一棵柳树的叶芽: 这是用一颗树,在去年3月2日的叶芽: 从柳叶的大小看,两年的差别不大。 我没有正式的气象资料,只是凭着自己的记忆。这一个冬天跟上一个冬天相比,似乎总的说来气温要高一点,寒冷的天数较少。但是,今年有那么两三天特别冷,在1月20日左右,最低温度是近二三十年来最低的,而且要低得多。这些年,济南冬天的最低温度一般是零下十来度,而今年最冷的达到了零下十七度。当然,这样极端寒冷的温度只有很短的时间,就两三天,然后气温就迅速上升了。 看来,就是这几天的超常规的寒冷,使得迎春花这样的植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开花的日期竟然延后了二十多天。而这样的寒冷对于白杨树和柳树这样的大树,就似乎没有什么影响。 我不是研究植物的人,不知道这是植物品种的关系还是植株大小的影响。反正我觉得这是一件有点意思的事情。在济南一般认为迎春花在三月上旬盛开是正常的。但是,人们的这种传统的认识往往并难以适应如今暖冬的新情况。在2014、2015年2月中旬,济南都有迎春花盛开的记录。今年才过去的这个冬天的总的气温并不低。我猜想大概1月20日左右的严寒能够较大地影响原来在2月初萌动的植物,但是对于到2月底3月初萌动的植物,大概就没有多大的影响了。一般认为,植物的萌动应当是与萌动前的“积温”有关的。但是,如果遭遇了极端的低温,虽然时间不很长,但是,低温仍然可以有较强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够解释这只有两三天的低温能够让迎春花的花期比去年推迟了二十多天。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651 次阅读|4 个评论
落基山下
taodeng 2014-10-8 17:09
落基山下 今天是寒露,按节气秋天已深了,但京城里的银杏依然是满树浓绿。我很有些疑惑这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性,据说是依据黄河中游地区的物候,但在更靠北的北京要看到金黄的银杏叶,实际上要等到 11 月初的立冬时节。回忆起看过几次北美的秋色,在 10 月已经是层林尽染了,先说说 2007 年的那次旅行吧。 丹佛是科罗拉多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这在美国的各州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因为大多数州府都是比较小的城市。丹佛的绰号是“一英里城”,这是它处在科罗拉多高原上,平均海拔 1610 米,恰好一英里的缘故。在地理位置上,丹佛紧邻落基山脉,离山脚只有 24 公里。丹佛的发展是很快的,因为在 1858 年发现金矿前,这里还只是大平原上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但 1867 年丹佛就被确定为科罗拉多州的首府,尽管那时它不过是一个偏僻的小镇。现在的丹佛已成为美国中西部的著名城市,其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卓有成效。例如,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在美国就处于领先地位,我们 2007 年 10 月前往参加的中美古生物学家联席讨论会就由其承办。会议的内容是关于关键地史时期的生物与环境变化,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 到达丹佛,天已经黑了。取完行李,又花了不少时间,主要是机场很大,它位列全球第十一大及全美第六大最繁忙的机场,而在面积上则是全美最大的机场。来回还要乘几站轨道交通,然后再找到机场快客的柜台,丹佛博物馆的同行已给我们订好了往返机场的票。登上机场的接送客车,是门对门的服务,但车上有好些人,我们的旅店是最后一站。 第二天早上 8 点钟出发,坐旅店的专车前往博物馆。一路上车辆不多,街道宽敞,到处都非常整洁。房子不高,间距稀疏,一切都是明亮的,让人心旷神怡。树林密布,草坪碧绿,很快到达博物馆。秋天已深,树叶都显现出金黄或深红,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霸王龙迎客 会议在博物馆的贵宾室召开,中美双方的代表超过 30 人。丹佛博物馆的会议主持人简短介绍后,两国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讲话。然后依次做主要报告,每个方向两个人,中美各一名。先是奥陶纪,然后是白垩纪 / 第三纪界线(即 K/T 界线),讲完报告后进行讨论,上午结束了这两个方向。下午开始我们青藏高原的方向,我第二个讲,大家讨论非常热烈,很高兴我们的成果能引起极大的关注。接下来按 3 个方向分组,各自进行交流。我们的组有 10 个人左右,同行们做了各个方面的报告,有些很有意义,有些我不太熟悉。 蓝鲸仿佛依然在遨游 结束后本来安排参观博物馆,但当天时间太晚了,展厅都已闭馆,只能改天再来细看。这里随意一处的装饰和布置都体现出博物馆的特征,如在进门大厅顶上悬吊着两条沧龙骨架,问讯处则是一具巨大的霸王龙。博物馆正在进行泰坦尼克号遗物展,展厅从一条鲸鱼骨架下开始。没有进展厅,但从介绍上看,史前世界中以恐龙为古生物部分的重头戏,还展出大量现生动物标本,而博物馆外的草坪和湖泊中活动着许多步态优雅的大雁,很是可爱。丹佛博物馆是自然与科学博物馆,所以有许多科技成果的陈列,正在展出的有登陆火星的“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晚餐就在博物馆的二楼大厅,玻璃幕窗外风景优美,可以看见太阳从城市上空落下。回到旅店,时差还没有调整好,半夜就醒了。不过,早上起来后依然有很饱满的精神,我们要出发去地质旅行。 与城市中人工的草坪不同,这个季节野外的草本植物全是枯黄的,不知是否要等到冬天的雨季才返绿?出了丹佛就能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是大平原西界,它将一直向东延伸。四野的植被覆盖非常好,所以地质露头很难找,在途经的一座立交桥下一点暴露的岩石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化石点,带队讲解的博物馆专家还特意提到。 落基山前的大平原 我们首先来到大平原保护中心,一进大门就看到一头硕壮的驼鹿奔跑而过。天上不时有迁徙的大雁和灰鹤群,这个季节它们该去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了。我们到这里来参观的主要目的是 K/T 界线,出露在台地边缘,发现了几层火山灰以及许多碳化层,测年数据在界线上确定得很准。在界线之下可以找到恐龙化石,现场就有不少碎片;在界线之上则是哺乳动物和植物化石,显现出古新世的特点。 参观白垩纪与第三纪界线 阳光非常强烈,温度高到可以穿短裤短袖。没有戴帽子,只能晒一天了。看完剖面就在这里野餐,选一个蚁丘旁坐下。这里的蚂蚁把同一直径的砾石搬出洞穴形成小丘,据说它们对混杂在地层中的化石也同砾石一样处理,因此可以在蚁丘上找到小动物的牙齿和骨头。 白垩纪与第三纪界线位置 下午前往落基山边,平平的顶部由玄武岩覆盖,因此这里就被称为桌子山,也有 K/T 界线发育。站在剖面前的猎鹿人雕塑下可以望见丹佛的高楼,而在二者之间全是秋叶点染的树丛。接下来去看恐龙岭保护区,在岩层面上剥离出一大片恐龙足迹,用黑色的保护材料涂抹后更加醒目。附近还有不少沉积构造,比如大型的波痕,这些内容组成一个很好的地质公园。 猎鹿人 恐龙脚印 深秋的季节,鸟儿在天空翱翔,金色的树冠在风中摇曳,落基山正展现着诱人的魅力。丹佛的代表性地标红岩剧场也在附近,一组石炭纪的厚层红色砂岩构成主要的地貌,在两块巨大的岩体之间凿出一个露天剧场,有 8000 个座位。这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摇滚音乐演出场所,从披头士到 U2 都曾在这里狂放表演,与近万名歌迷尽情欢乐。晚餐到一家印第安风格的古堡餐厅,很有名,曾接待过 8 国峰会的首脑。整个布置都按照当年的贸易车马店形式,有复杂的进餐仪式。不过,吃的东西味道都实在是难咽。 从落基山脚远眺丹佛市区 红岩剧场 回到丹佛,次日早上再去博物馆。旅店的客车很小,只能坐 10 个人,却硬是挤进去 15 个人,美国交警好像也不管超载的事。上午做最后的讨论,我讲了关于青藏高原隆起研究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设想,主要是希望两个基金会联合支持。但这个会议还是一个务虚会,项目依然要通过正常的途径申请。 下午可以自由安排,当然是要先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很大,根本看不完。关于泰坦尼克号打捞遗物的展览排着长长的队伍,无法在这上面耽误时间,去看了一部 IMAX 的记录片,算是对这次打捞有了直观的了解。其他的时间就去看展厅里的固定陈列,只看了两个部分。先参观了北美的鸟类和兽类,非常漂亮的生态复原箱,里面的标本都极为出色。 海鸟布景箱 主要的时间花在史前旅行展厅,就是古生物部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精品。丹佛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在美国的各大自然博物馆中只能排到第 49 位,但它的参观人数却能排到第 4 位,展览的设计功不可没。 啄木鸟标本展示 博物馆的介绍别开生面,在史前旅行展厅,一开始就给观众提了一些问题,如生命什么时候出现?恐龙什么时候在地球上到处游荡?人类什么时候进化出来?然后告诉大家,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得到答案,这样就充分地调动起观众的热情和积极性。 古生代的海底世界 首先看到的是 4.25 亿年前古生代的水下“革命”,主题是当时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展出方式充分利用透视画的效果,表现了古海洋中肉食性的头足类正在跟踪隐藏在生机盎然的海百合礁体下的三叶虫。展览边上的提示要求观众描述头足类捕猎者如何用它膨大的眼和触手捕获并吃掉三叶虫,而反过来三叶虫又该如何逃避,是寻找掩蔽所 ? 还是 伪装起来? 或者 游泳逃走 ? 还建议观众回家后可以自己绘制类似的场景,并 询问你打算在其中包括什么生物?为什么是这些生物? 三叶虫化石 第二个重要场景是 2.95 亿年前晚古生代早二叠世的森林和飞行动物,主题是感受史前的声音。这个部分要求观众在描绘当时堪萨斯海岸线森林的透视画前闭上双眼,仔细倾听模拟的远古动物的声音,并要你思考飞翔能力是怎样帮助昆虫在这个森林里生存的。这里还有巨大的 马陆 和危险的 带背鳍的盘龙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埋伏着 ,因此建议观众睁开眼后,自己判断刚才听到的声音是哪种昆虫、两栖类、爬行类或 似哺乳爬行动物 发出的? 冥河龙的争斗 接下来就是 6600 万年前的恐龙时代末期,这是一个充满鲜花 的时代, 小哺乳动物已经相当繁盛。布置的场景中展示了两只 冥河 龙在森林中打斗,周围簇拥着鸟类、鲜花和小哺乳动物,还有 跟踪而来 的霸王龙。在白垩纪透视画中不仅讲述了恐龙的知识,还有有袋类哺乳动物 、 鸵鸟样的 似鸟龙 和 鸭嘴龙 种群的故事 ,并显示 鸭嘴龙是社会性的,它们会照料自己的幼仔。 似鸟龙的解剖 到了 5000 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展出场景再现了热带的落基山脉,显示灵长类在森林层之上的高树上寻找安全处所。大约 6500 万年前,恐龙在一场地球上最大的集群绝灭之中 消失了 ,包括灵长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在新形成的落基山脉的森林中 兴盛。 在雨林树冠透视画中,提示牌让观众注意,是什么身体部分帮助灵长类的 假熊猴 母亲从一个树枝 跳 到另一个树枝去为她的幼仔寻找 豆荚 ?这个幼仔怎样 抓牢 它的母亲?它们的身体和四肢怎样适应于在森林层之上高处的生活?并让观众考虑你自己的身体在哪些方面与同是灵长类的 假熊猴 相似?是什么身体部分和功能帮助你抓握、攫取 、 攀援、平衡,或在 操场 或运动场上 跳跃 ? 中、新生代之交的动植物 随后的场景表现了 2000 万年前的早中新世草原扩张 , 一头 凶猛而巨大的恐颌猪 惊 吓了一群吃草的窄齿驼,一只古兔从它隐藏的地方凝视着古代内布拉斯加的草原景观。这个部分给观众提出的问题是:是什么因素帮助了这些动物在内布拉斯加的疏林平原上繁盛 ? 你认为什么适应性状是最重要的? 可怕的恐颌猪 最后一部分是人类出现,展示了晚上新世 320 万年前的露西和她的工具。透视画中描绘了露西和她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家庭从黎明的睡梦中醒来,她站起来伸展两条腿,眺望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一队鬣狗从远处跑过来。在这个部分要求参观者用露西的眼睛来观察周围和环境,比如这里有几棵树和几块岩石,你将选择怎么居住?你想象怎样用自然材料来制作工具以帮助露西进食?可参考你自己吃早饭、午饭、晚饭或零食的工具。最特别的是,让你想象与露西会面,你将要告诉她哪些有关今天的事?你会给她什么现代工具以便帮助她在她的世界里生存? 中新世的爪兽骨架 参观完古生物展厅,仿佛是一次穿越地球 35 亿年以来历史的旅行。在行程中,参观者可以 目睹异特龙与剑龙和 24 米长的梁龙战斗,漫游史前生境,检视古代植物,体验地球气候的变热变冷,验证哺乳动物的兴起和人类的出现,从博物馆的可触摸推车中挑选化石并仔细端详,观察古生物学家如何用现代技术研究和修理化石,从而破译过去世界的奥秘。 博物馆的化石修复室自 1990 年起就对参观者开放, 大约四分之三已经在博物馆陈列过的、或正在展览的化石都经过这个部门的修复。化石修复的场所对一个博物馆来说是高度重要的,而自愿者可以报名参与其中的工作,每年有一百多人获准在这个修复室工作,奉献他们的时间和热情。这些自愿者都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证书计划中受过培训,这是一个特别的训练课程,允许业余爱好者为专业内容工作。 结束了在丹佛的访问,由于只呆了几天,直到离开 最后也没把时差调整过来。半夜 2 点钟就醒了,而定好的机场客车要 5 点半才来。客车按时来接,但还要接几处客人,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丹佛机场又远,因此要求提前 3 个小时出发。值机很方便,是自动的电子客票办理,还有专门的中文页面。安检非常严格,鞋和皮带都要脱。我们前往洛杉矶,是一架加拿大生产的小型飞机,没有全部坐满,为保持平衡还询问有没有人自愿调整到后舱?当然有人去,我说晚了,结果是后两排靠窗的座位没有要到。 飞行高度不大,我想应该是 3000 米左右吧。开始的一段是在云层中飞行,逐渐向西天气变晴。这时,壮观的大峡谷自然风光尽显眼底,这里的地层呈水平分布,主要是不同地质时期的红色岩系,最上面有灰白色的新生代沉积覆盖。科罗拉多河蜿蜒曲折地在其中穿行,切割出深深的峡谷,许多地段看得非常清楚,简直疑心这条航线是刻意安排的飞行方向,以便乘客能够大饱眼福。虽然没有靠窗坐,我还是尽量伸出镜头去拍摄这一奇观。 俯瞰科罗拉多大峡谷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眼看遍大峡谷的全貌,只有从高空俯瞰,才有可能完整地欣赏这条大地的裂缝。真正身临其境的人,只能从峡谷南缘或者北缘欣赏大峡谷的一部分。缪尔在 1890 年的感想至今仍然真实:“不管你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名山大川,你都会觉得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丹佛本应是去大峡谷的最佳地点,我们没有去,这空中的飞越正好使此行更加圆满。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7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学文献讨论62:预测蝴蝶物候敏感性
热度 1 mengchanghe 2014-5-28 16:48
Kharouba etal 2014 sensitivity of butterfly phenology to temperature.pdf Predicting the sensitivity of butterfly phenology to temperature over the past century 本文利用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蝴蝶标本数据来验证蝴蝶对温度的敏感度是由空间还是时间决定的,预测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对48000条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标本馆数据存在一些偏好性但是依然可用,需要注意如采集的地点很可能会影响结果;同时,更早孵化和具有较弱移动性的蝴蝶对温度更为敏感,从而利用性状解释了为何不同物种对温度变化起不同反应。最后对空间和时间的解释,本文指出这两者都有影响,从而表明以往的研究很可能在忽略了这一点。 本文引言部分有趣,尤其是综合了以往的研究将结果放在表1,数据分析尤其合理清楚,很值得借鉴,如总是以to解决什么问题开始,结果部分清楚,解释合理,然而,讨论部分特别冗长且重复太多,实不可取。因此,本文利用了大数据(以往人用的少)并论证其可用性,并是首次对动物标本记录分析(?),是很不错的方法,但是结论部分并不是很有趣,不是很明确,很容易让人迷失,因而…… 接受:拒绝=6:5.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及心得|4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物候照片
热度 4 yanjundu 2013-4-18 19:57
辽东栎
个人分类: 摄影|4918 次阅读|6 个评论
再次出现芒果树叶滴油现象-全球变暖的一个物候标志
热度 5 heartcool 2012-8-3 21:57
再次出现芒果树叶滴油现象-全球变暖的一个物候标志
去年8月23日,我发表了博文“ 芒果树叶滴油—持续高温热浪刺激下植物的异常生理反应 ”,不到一周年,今年的高温季节来得更早,今天芒果树叶滴油的现象又在我所大院里出现了。下面发几张图片介绍一下。 7月29日白天到30日早晨,广州市大部地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午后西部偏西地区出现分散阵雨,白云区蚌湖录得全市最大降水24.6毫米,广州萝岗观象台未录得降水,29日白天录得最高气温32.9℃,30日早晨录得最低气温24℃,相对湿度60-95%,能见度5-15公里。广州萝岗观象台录得白天最高气温7月30日为35.7℃,7月31日为36.4℃,8月1日为36.8℃,8月2日为35.9℃,连续4天最高气温大于35℃,靠近我所的广州五山观测站8月2日录得最高气温达37℃。显然,这次 芒 果树叶滴油事件又出现在高温热浪天气(最高温度大于35 ℃的天气) 持续4天后。 昨天中午就发现一些树叶上已经冒出了点点油星,只是到晚上才汇聚形成油滴滴落树下,所以今天一早就看到了树下的油滴。 事实上,在7月19-21日也出现过一波短暂的高温热浪,只是在22日午后出现短时雷雨大风迅速降温了。22日08时至23日08时,广州市围垦公司录得全市最大雨量19.1毫米,白云区政府录得19.1米每秒(8级)阵风。在21日中午也发现个别 芒 果树的树叶上已开始渗出油星,只是高温热浪持续的时间不够长而没有形成油滴滴落树下。 显然, 芒果树叶滴油确实是持续高温热浪刺激下植物出现的异常生理反应 。这应该是全球变暖的一个物候标志。 今年的滴油现象出现得比去年早一些,有些 芒 果还挂在树上。 冒出油星的芒果树叶 冒出油星的芒果树叶 冒出油星的芒果树叶 树叶上已形成油滴往下流 树叶上已形成油滴 滴落在小区道路边上的油滴 滴落在人行道上的油滴 滴落在小区道路边上的油滴 滴落在车上的油滴 滴落在车上的油滴 21日中午也发现个别芒果树的树叶上已开始渗出油星
11299 次阅读|19 个评论
生态学文献18: 物候如何驱动物种分布
mengchanghe 2012-7-26 10:19
一楼度娘: Why does phenology drive species distribution.pdf 本文阐述了为什么物候是一个重要的性状,如何影响并驱动物种分布,并介绍了PHENOFIT,结合几个种的实验表明其可用性。本文还是看了很多文献的,且论述很到位,比如讲niche的起源发展还是蛮有意思的。然而,本文的缺陷也很明显,即为什么只集中在温带和极地地区? 也许他们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吧…… 在热带,其状况与温带很不同,其主要的限制因子是干旱和光照。很多植物是隔很多年才开花结果的(竹子……)。以至于有mast fruiting(in Borneo) 和mast flowering (Dipterocapaceae)的现象。在东南亚,柚木( Tectona )在雨季到来前落叶!这都是很不寻常的事情,为什么不提呢? 两个常见种的模型也许很有局限性,不过PHENOFIT与信封模型不同啊,是不是可以结合着搞? 我话唠了……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及心得|3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气候特点是很有意思的
热度 5 csiro 2012-5-7 08:10
两周前同住在安徽老家的母亲通电话,她说还是冷,已经好过多了。昨天母亲说,天热了, 30 多度了。实际上北京也超过 30 度了。我元月底来到悉尼,那是夏天,气温最高27,28度,现在已经进入秋天,最高温度21度左右。总的感觉温和多了。 真有意思啊,中国的气候就是春季短促。这样植物物候的响应非常敏感,也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展叶、开花等任务。相比较,我们对云南的分析,那里气候温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这样影响植物开花的温度阶段就很长,比如三个月以上。而北京可能只有一个多月。 春季短促,可以感觉气温升高很快,但是土壤温度、水温都还很冷。我记得 30 多年前的一次五一节。我刚上中学呢,天很热,就看到学校池塘的水非常诱人。禁不住就跳下去游泳,真是下去才知道,冷得很呐。赶紧上来。 我当时就希望记住那一天,也就是说,五一节的时候还不能下河游泳。这是我对物候的第一次深刻感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46 次阅读|6 个评论
白榆20年的物候观察: 生长期延长
热度 1 gaojianguo 2011-8-3 13:26
白榆20年的物候观察: 生长期延长
陈效逑 等发现白榆( Ulmus pumila )在温度升高的中国北方(温带地区)展叶提前、落叶推迟,气温升高延长了白榆的生长期。具体表现在:1)白榆生长期开始时期每十年提前4天,生长期的结束时期每十年延迟2.2天,总的生长期每十年延长了6.5天(为什么不是6.2天?);2)春季温度升高的越多,展叶期越提前;3)春天温度升高1C,最适生长期提前了2.8天;秋天温度升高1 C,最适生长期延迟了2.1天,说明了白榆对春天里的温度升高较为敏感;4)年平均温度提高1C,总的生长期延长了9天。 最后,作者认为,物候变化在较冷地区的植物对温度升高的反应会更敏感。 论文“Phenological responses of Ulmus pumila (Siberian Elm)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temperate zone of China”于7月底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IF=1.805)。 Phenological responses of Ulmus pumila (Siberian Elm)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t.pdf
448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