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卟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卟啉TMPyP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机制研究
caixin5120 2018-5-16 15:01
卟啉分子TMPyP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机制 ——分子动力学研究卟啉与β淀粉样蛋白-相互作用 【分迪科技提供药物设计服务与平台】 期待与您合作! 公司网址: http://www.moldesigner.com/ 公司电话: 028-85160035 公司邮箱:sales@moldesinger.com 合作单位 :中南大学 合作成果: 1. TMPyP Inhibits Amyloid-β Aggregation and Alleviates Amyloid-Induced Cytotoxicity. RCS Omega , 2017, 2(8):4188-4195. (ACS出版社新期刊,暂无2016 IF) 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Aβ)的聚集或折叠错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主要病理学标志,因此调节Aβ的聚集是治疗AD的有效策略。本文通过实验证明了四(N-甲基-4-吡啶)卟啉(TMPyP)不仅可以破坏Aβ聚集,还可以分解预先形成的Aβ聚集体,针对低聚和纤维状Aβ的IC 50 分别为0.6和0.43 μM。分迪科技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TMPyP在Aβ上的结合位点分布情况,模拟结果发现Aβ上主要有6个潜在的结合位点,而TMPyP主要以疏水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与Aβ的氨基酸残基结合。由于TMPyP在体内的毒性非常低,因此有望成为AD治疗的潜在候选药物。 图1 TMPyP在Aβ蛋白五聚体上潜在的结合区域和作用模式,Ser8-His13 (Region 1, 31.6%),Phe-Ser8 (Region 2, 10.6%),Asn27-Ile31 (Region3, 7.4%),Ala30-Leu34 (Region 4, 6.2%),Ser8-Val12 (Region 5, 6.2%),Val39-Ala42 (Region 6, 5.8%)。 更多成功案例欢迎访问: http://www.moldesigner.com/category/company-case 本文版权属于成都 分迪科技 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需取得分迪科技书面同意!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分迪科技 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前沿资讯! 本文 转载自: http://www.moldesigner.com/3539.html
个人分类: 生物医药|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阅读9】分子导线研究获进展
热度 6 Terrace 2013-10-12 15:41
分子导线,顾名思义,就是用分子作为导线,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个说法也不完全准确。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一类线型分子,具有明确的电荷转移或者电子传递,可以作为电子器件的备选,我们即认为它们是分子导线类化合物。其实这个只是概念上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子导线。有的读者就会说,那不就是忽悠嘛?!我们宏观上家里用的电线和微观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概念本身虽然不能当饭吃,但是也并不是全然无用,它往往推动科技的发展。 我们周围的人,往往都比较实际,愁工资愁房愁车,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强迫概念就一定要创收,想法就一定要赚钱。一个大学生一年摊手抓饼可以赚240万,可以顶得上好几个面上项目,但是科学创新往往不是手抓饼,否则会严重恶心了科学创新,也扼杀了新概念的发展。不然以后考古学家发现了我们,会拿我们做反面教材: “ 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 理。 ” (from Henry A. Rowland, 1883, A Plea for Pure Science ) 好,闲言少叙,最近德国和西班牙的科学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有锌卟啉和富勒烯类的分子导线化合物,他们选择了苯乙烯和对环芳烷为桥,一看结构式就知道这个工作的合成工作量是多么巨大,就算是专业选手,我估计都会叹为观止和望而生畏,呵呵。 当然这篇工作不仅在合成上,在电荷转移的表征上做得也十分细致。首先分子模拟显示,这类化合物主要是空穴传输机理,光物理的测试也验证了这一点。对富勒烯部分进行激发,观察到对环芳烷和富勒烯之间的自由基离子对存在,富勒烯是一个很强的电子受体,它会就近找瓶饮料来喝,当然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对锌卟啉部分进行激发,观察到锌卟啉和富勒烯之间的自由基离子对存在,说明如果有需要,锌卟啉也会送瓶饮料给富勒烯喝,这就是这个体系的特点。 当然,研究一些分子导线的体系,必不可少要考虑温度因素。变温的荧光实验观察到不同的温度下,分子的电荷转移行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低温时,低于30℃,速率常数是不变的,这就暗示这时候的电荷转移是超交换作用,当温度高于 30 ℃ 时,速率常数开始增加,同时,不同长度的桥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距离依赖效应。如果读者对于更多地细节感兴趣,可以参见具体文献。 Ref:J. Am. Chem. Soc. 2013, 135, 10372−10381, DOI:10.1021/ja401239r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9160 次阅读|8 个评论
芘-卟啉氢键自组装功能化铂复合物光解水制氢
zqs0812 2011-7-13 22:39
其实硕士生涯是短暂的,当你逐渐熟悉你的体系时,你也许就要告别这个领域了。还记得当我把第一篇文章结束后,一下子就到了研三的阶段,后面又要忙着考博的事,根本无法再深入了。回想一下,从研二下学期到研三上学期,也就是2009年度,是我整个毕业论文的基石,整个毕业论文的大约90%的工作都是这个阶段完成的。因此,在此想说一声,如果你发现你所做的东西,可以成一个体系,那么你就尽可能的把它完善,尽最大的努力去把相关数据都补充完全。 其实,当一个体系熟悉只有,从思路的形成,到最终数据的完善,周期并不需要太长。在之前我把萘基卟啉功能化铂复合物从合成,到最后光催化的一套体系已经完全熟悉,在调研文献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日本人和印度人合作写的关于通过氢键自组装,然后研究能量转移的性质文章。当时我正在合成第二个化合物,为蒽基卟啉的提纯大费周折,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我合成第三个化合物了,于是灵机一动,觉得通过芘与卟啉之间也通过氢键的方式,与之前的研究分子内能量转移不一样,这次研究分子间能量转移,并观察这种连接方式是不是对光催化也非常好。 当思路定下来之后,就开始做实验,实验进展的很快,也很顺利,正好我室友是学理论计算的,让他帮我优化一下芘磺酸与羟基卟啉之间通过氢键结合的结合能,并看看分子轨道的分布。在我想清文章框架之后,开始填空式的补充实验,并开始着手写初稿,当我把初稿基本完成时,实验和理论计算也基本上完成,只是不幸的是,后面由于自己为了考博,将初稿束置高阁,导致在我毕业的时候只有前面的一篇文章毕业了事,这也是哥遗憾。 下面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新意,芘磺酸和羟基卟啉在溶液中具有很高的氢键结合论,并通过量化计算,其HOMO和LUMO轨道分别属于芘和卟啉,这与实验的数据相当吻合,通过稳态和瞬态荧光,可以计算出这种分子间的能量转移效率。而且这种氢键自组装芘-卟啉,可以有效的提高单独卟啉的光催化活性,这也是首次报道通过氢键这种仿生的结合方式,来进行光催化分解水的研究,克服了传统的共价键合成的复杂性和提纯难的缺点,为后面简便构造高效率的光敏剂催化剂提供了借鉴意义。(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without an electron mediator using a porphyrin–pyrene conjugate functionalized Pt nanocomposite as a photocatalyst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319911000176 ) 这篇文章从考博结束之后开始准备投稿,一开始投的是ChemCommon,审了一个多月,由于在前言中没有很好的表达清楚我们的创新点,结果两个审稿人都认为文章本身不错,但是创新点不足而据点,推荐投全文。一开始我们改投到《J Powers Source》,一周后被拒,说不适合这个期刊,没法子再换期刊,后来改投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从八月底投出去的,历经坎坷,最终审了快四个月,才给我审稿意见,不过结果是蛮好的,和第一篇文章意见一样,也是小修,出意见的时候,正好快到圣诞节,也许是老天给我的圣诞和新年礼物吧。 总体感觉就是,当你想清楚一个思路时,快点把它给完善起来,当你准备动手写的时候,一定要把你的创新点给想清楚,表达清楚,还有就是不放弃,尽量去寻找合适的杂志,相信你做的,最终你会有好的收获。
个人分类: 心情笔记|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