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考分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不怕疼,但是我也绝不选择跳楼!
热度 2 tfqiyu 2014-6-25 22:11
今天网上的一则新闻又让我陷入深深地悲伤与思考之中。合肥的一名高考学生,在得知自己的高考分数后从27楼跳下,当然,上帝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近些年来不断地听到有学生跳楼,有高中的、大学的、研究生的等等。有一次和川大的一名男博士同学聊天,我问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什么情况,你会跳楼不?他说,那多疼啊!不跳!我怕疼! 虽然是戏言,但是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我作为一名学生,在求学阶段碰到了以前在新闻上那些不幸学生的遭遇,我怎么办?我会不会跳楼?我想过跳楼吗?想了之后呢?一系列问题让我苦恼,彷徨! 已过中年的父母青丝渐少,银发突增!生活中的点滴观察,让我在过三十岁生日的时候改变了很多!如果说,30岁之前是为自己奋斗而拼命努力,30岁之后,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为了让父母过上好生活而努力!每当我想到这个目标和理想,我遇到的苦难都不算什么了!还有什么困难比父母养育更难的呢! 渐渐地,我也把自己困惑的问题想清楚了。 人,无论是谁,都会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痛苦,或者灾难。这时候本能地反应都是退缩,逃避,彷徨,困惑,有的男人更是借酒消愁,然后从此沉沦下去!!这让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话:人类所承受的痛苦都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痛苦! 当过了而立之年的我回想以前遇到的坎坷,自己也是胆战心惊,有时候也纳闷自己是怎么样熬过来的! 不再多言,希望看到这篇博文的朋友传递一下正能量。一个人面对什么苦难都要挺住,像《芙蓉镇》里刘晓庆告诉姜文那句话:要像狗一样活下去。又联想到余华在《活着》中说的命题:人为了什么活着?余华的回答,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人说是余华先生的一种反讽)。虽然我还没有对生命和生活领悟到前面两位大家的境界,我只想告诉别人,我遇到了苦难,都是自己给自己鼓励,自己给自己当导师,自己努力解决问题。 因为,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我,好好地活着,为了他们和她们而努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名教授学者们该有更多机会在电视上露脸
热度 6 shn2010 2014-6-14 22:51
高考又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填报志愿的环节。又是决定一批人的命运的时刻。遥想当初自己填报志愿,实在可笑之极,对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完全是一无所知,把填报志愿的指南书随便一翻,看到哪个学校分数差不多凑合能上,再看哪个专业听起来还不错就直接往上填了。当初还以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是搞发动机的,后来才知道是烧锅炉的。我这种对自己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后果就是现在的我现在一事无成,每天只能满腹牢骚、愤世嫉俗。 其实有不少人填报志愿时都是和我一样,在对各类学校各种专业的了解近乎为零、自己又没有特别强烈的爱好的情况下,只根据往年的分数线和自己的高考分数的比较,随随便便就填了的志愿,把自己的人生都草率地交给了上天。 如果你问一个高中生,中国有哪些很火的歌星影星球星,他可能是如数家珍一般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如果你问他国内有哪些大学、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想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他可能就茫然不知一头雾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获取信息(除了教材外的知识)的渠道基本就是电视和网络。一个人在信息量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呢?那些懂得能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家庭还好点,能够通过网络对各类高校和专业有相应了解,而那些不能上网的家庭,就真的只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天了。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 电视媒体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它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对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但是现在的电视银屏基本成为影视明星的专属。然而,他们中有多少人对这个社会价值观的传递起到了正面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影视界的造就了太多的暴发户推波助澜了整个社会的浮躁。 科学知识的传播力度远远没有歌曲影视作品等的传播速度快,学者的影响力也远远小于影视明星的影响力,这与电视媒体中学者教授露脸的远小于歌星影星是分不开的。 所以,应该让名教授名学者们有更多的在电视上露脸的机会,因为他们具有较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较为渊博的学识。应该让学者们在电视媒体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大众,这既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又能给这个社会传播正能量。 国家广电总局应该办一个这样的电视节目:各大学的校长、名教授、名学者上电视台去向高中生介绍学校的情况、学科专业情况、科学研究的进展,并传播社会的正能量,树立年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项双赢的举措,因为这样既能够为宣传起到宣传各大高校的水平的作用,又能起到宣传科学研究进展的作用,而学生(及家长)对各大高校及相关专业有了相应的了解,自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合理的选择了。 电视不应该仅仅是歌星影星的所在,更应该是有志之士传播思想的舞台,让他们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个人分类: 周末随笔|4027 次阅读|6 个评论
你是否当真别无选择
热度 20 Annya 2014-4-7 11:24
突然想分享两个故事,关于 A 和 B ,两个大学好友,都是颇优秀的姑娘。 A和B高考分数都很高,因为各种原因勉强来到我们学校。英语基础扎实,四六级皆高分通过。A考过GRE和托福,但因为我们学校只是普通的211,很难申请到国外名校的全额奖学金,于是她决定先在国内读研,读研期间再继续寻求出国机会。B六级560+,也准备过托福,但是因为一心想去复旦,没有继续考托。 A和B虽然分属不同的院系,但都是年级前五,具有冲刺外保名额的机会。(差不多每年可以保送前八)。可是由于A花了一整个暑假的时间准备出国考试,保研考试近乎裸考,虽前三年排名靠前却失去了外保资格。出保研排名后,有幸灾乐祸的同学私下传,看A之前学习那么好,最后竟然排到二十多。A也有些生气,却并没有过多计较。她说虽然保不了我可以自己考。那时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开始着手复习了,但是A自信自己前三年的专业积累和英语水平可以让她圆梦。 ~~~~~~~~~~~~~~~~~~~~~~~~~~~~~~~~~~~~~~~~~~~~~~~~~~~~~~~~~~~~~~~~~~~~~~~~~~~~~~~~~ B不是基地班,保研会有一些劣势,又因为复旦一直是她的梦想,所以从大二下学期她就开始每天在考研教室自习。好多名校和研究所都有夏令营,意在自身宣传吸引优秀生源,同时有些学校也会有一些提前面试机会。大三暑假,有考研打算的同学几乎都申请了夏令营。B申请了复旦,阴差阳错审核没有通过。 她对于复旦也是情有独钟,几乎没有考虑过其他学校。同学劝她更多选择更多机会。她又补申了川大。一整个暑假,西安地表温度几乎都四五十度,她除了外出参加夏令营都在自习室里。 10月保研结果出来了,她经过面试笔试外加前三年的专业排名,毫无悬念的获得了外保资格。出结果那天我正在7号楼自习,她打电话来,好久才说出话来,问我在哪。我听出她的异常,赶快去找她。见到她时,她整个人都哭得毫无支撑。她说我保研过了,第一名,可是我手里没有任何一个学校的接收函。明天没有接收函,就取消保研资格。这是我三年付出换来的,我不甘心。她本就瘦弱,现在看起来更是让人揪心。 那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我们学校十一点半断电。我说我们找个地方上网吧。连夜打车去了她哥哥家,一路上她含糊近乎语无伦次的说着一直没有停止哭泣。到了她哥哥家,我希望她能稳定情绪,想想解决的办法。首先想办法怎么拖住系里,只要再拖后三天就有机会。然后开始广泛撒网式的给复旦生物系的老师发邮件,告诉他们她现在的处境,希望可以寻求帮助,尽力寻找能够接收她的人。然后又在川大中找老师,最终找到了一位刚回国的长江学者,研究方向与肿瘤相关。继续发邮件,找西安本市的高校和研究所,希望尽快可以有面试的机会。 就这样折腾了一夜,到快5点的时候,我们躺了一会儿,赶着早班公交回学校。她开始尽力争取和系里拖延时间。很快,她收到了川大的回复,那位研究肿瘤学的老师愿意给她实验室的offer。一颗心总算落了地,她的名额保住了,跟的老板在外人看来也很不错。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真心向往的是复旦,她热爱的是植物学。一周后,复旦方面有了回复,在一位老师的争取下,她得到了一个名额。可是,她已经和川大有约,只得谢绝了复旦。那种梦想近在指边却不能触碰的感觉,我们未曾经历过,却能想象出。一个月后,她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依旧自习,偶尔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偶尔读自己喜欢的感情细腻的小说。 ~~~~~~~~~~~~~~~~~~~~~~~~~~~~~~~~~~~~~~~~~~~~~~~~~~~~~~~~~~~~~~~~~~~~~~~~~~~~~ A经过了半年的复习,分数不低,却未能通过南大化学近370的分数线。去年我们同学虽然考研有喜有悲,可是从调剂来看还是蛮多惊喜。也有调到厦大,吉大,哈工大,云大,中科院……以她的考研分数和大学简历,想要寻找一个调剂并不难。她也曾联系过某所的调剂,但是最后并没有参加复试。她回来后,我总想找个时间陪陪她。虽然也知道这种时候,旁人再多的安慰也毫无意义,说得太多又不免让她更难过。买了两杯饮料,走在X大昏暗的操场上,路灯下她依旧笑的灿烂。她说当她到武汉的时候就在想,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老师说她必须读博时,她拒绝了。从武汉回来,她没有再联系调剂,因为武汉之行让她更加坚定,她要去南大。 毕业后她消失了半年,qq,人人,短信……毫无半点消息。今天, A 同学突然出现了,依旧笑着,神采飞扬的告诉我她被南大录取了。除了为她高兴,更多的是感动。内心的向往无法实现时,不是一味的沉浸在爱而不得的痛苦中,坦然接受失败重新启程。感谢 A 同学满满的正能量。 ~~~~~~~~~~~~~~~~~~~~~~~~~~~~~~~~~~~~~~~~~~~~~~~~~~~~~~~~~~~~~~~~~~~~~~~~~~~~~~~ 作为B大学四年最信赖的朋友,在这个故事中,我不想把她当做一个悲剧者或者失败者。毕竟能得到外保资格说明她足够优秀,这是对她四年脚踏实地的付出的肯定。只是我每每想起出保研结果那天,她绝望的一夜,都觉得心疼。我知道她有多向往复旦,那是她四年坚持的梦想。她也值得拥有。只是希望在以后人生里,她不再错过本该属于她的一切。希望她能更自信,知道自己想要的。 倘若她当初自费去了复旦夏令营,会不会多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倘若她放弃了外保资格,会不会在毕业季时,少一些惆怅?既然已经付出过艰辛的努力,为何要在收获的时候迟疑? ~~~~~~~~~~~~~~~~~~~~~~~~~~~~~~~~~~~~~~~~~~~~~~~~~~~~~~~~~~~~~~~~~~~~~~~~~~~~~~ 大多数人,我们可能只是一个打着随遇而安旗号甘心做旁白的C。 面对心中向往时,多些A和B的坚持。面对偶尔的挫折,想想A灿烂的笑脸。
个人分类: 可爱的生活|4614 次阅读|47 个评论
[转载]2013中国大学高考分数50强排名
huailu49 2013-6-24 07:23
高考分数指标是人大版大学排行榜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指标。人大高教中心认为,高考招生实际上是考生用脚对大学进行投票,能够有效体现以考生及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对大学的评价。
个人分类: 数据采集|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响因子与高考分数
热度 13 mdzhao 2013-5-18 09:19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上,评价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生活过得好不好?工作做得好不好?学习学得好不好?这里有两个立场,一个是自己的评价,一个是别人的评价,在很多时候可能还要加上一个领导的立场,因为领导的评价可能与大多数人的评价不尽相同。如果这个评价不与其他东西挂钩的话,也许便是一种总体感觉,当然会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但没人多加细究,然一旦这种评价与具体的利益挂上了勾,一种模糊的评价便会受到诟病,人们要求拿出客观的依据、拿出评判的标准,还要有量化的数据。比如连评判“是否幸福”这样最具有主观色彩的事情都要弄一个“幸福指数”,才能给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排名,更不要说对工作和学习这样的事情了。所以我们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研工作,用高考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前两天因为Science杂志发了个《旧金山宣言》,认为科学界应该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在科网上引来了许多讨论。其实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的工作肯定存在问题,这个谁都知道,但正如许多人也担心的,如果不用这样的标准,是否有更好的标准来评价科学家的工作?同行评价当然是很好的方法,国外大多都是以此来评价科研工作和科学家的,但到我们国家却让很多人担心,同行评价可能会演化为被一些学霸把持话语权,让一些小团体小圈子更容易塞进私货,甚至官学勾结让这样的评价更缺乏公平性。应该说这种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可以肯定的说,这几乎便是可以预见的事实。理由不用详细分析,你懂的。 这让我想到了高考,用一次考试的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并决定他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其实也是有许多显而易见的缺陷的,但只要出现一些诸如自主招生、特长加分等措施的时候,便会招致质疑,因为哪怕那么一点点的松动也成了一些人可以钻的空子,普通大众宁愿选择不那么合理的高考,也不愿相信看上去更全面更合理的评价方法。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不是没有更好的评价方法,而是没有一种好的机制来保证这样的评价方法能按照原来所设计的轨道前行,因为如果缺了这样的机制,那么这样的评价一定会走到一条倾斜的歪道上去。
个人分类: 杂谈|4035 次阅读|31 个评论
不求贵的,只选对的
热度 22 liuxuxia126 2012-6-26 23:43
高考分数及划线之后,我这里不断接到朋友们的电话:询问儿子高考成绩并祝贺;为自己或孩子咨询高考报考学校和报考专业。 儿子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确属不易。 中考之后,根据武汉的中招政策,中招成绩位置值为27.8的儿子,只能读个市级重点高中,或者读省级重点的三线生。(注:位置值的中考成绩计算方法是很变态的,儿子因为这种计算方式,吃了大亏,位置值越低,排名越靠前;三线生也是武汉特色,就是重点高中若有980人的招生计划,只有可能有500人是统招生,另外的480人要一次性交清20400的共建费用,每个重点高中都有接近一半的指标用来招收三线生)。我们斟酌很久,还是选择了一家省级重点高中的三线生去读高中。东湖中学因素质教育做得不错,加上环境不错,作为主要考虑。 东湖中学在省级重点中只能算是末流,是刚刚升级的省重点高中,生源一直不好。每年招到的位置值20以下的学生,屈指可数。 高一的时候儿子受了很大的打击。因为初中他读的学校是比较好的,进是班级也是全校的重点班,同学中成绩好的比比皆是。在初中,儿子的成绩只能算中流,一直不受老师的重视。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很容易关注到两头的学生:特别好的,或者有突出特征的。虽然儿子上初中时一开始就因为做题的答案和老师的标准不同公开顶撞老师“一顶”成名,但所得到的都是负面的肯定,不是正面的激励。上高中之后,他反思自己,开始认真学习。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就成功考了全班第一名和全校的前15名。这对于入校成绩在400名左右的儿子来说,确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以前对英语学习很反感的儿子(初中时他很少得到老师的鼓励),高一因为班主任是英语老师,第一名的成绩也因此被老师更多的关注。原本儿子的计划是高二要进入实验班的,结果第一个学期还没有结束,他就提前进入了实验班。 儿子在高中时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说要面试校广播站当播音员,我鼓励他去试试。他的嗓音,有一种男声特有的磁性。为了他能顺利进入广播站,我还专门拜托学校具有普通话测试员资格的老师辅导他,纠正他的发音。果然儿子一试成功。 高一下学期,儿子就顺利地成为校广播站的站长,除了主持一天的节目外,负责校广播站的播音,节目编排及管理。 高二时,儿子参加了年级举行的演讲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让很多只从播音中熟悉他的声音的同学和老师,一下子记住了他的名字。 因为他的这个特长,我们当时曾想过让他走艺术特长生这条道路,或者可以考播音主持专业?而东中,在艺术特长生教育方面,在武汉地区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和儿子商量之后,被儿子坚决地拒绝了。也许是环境熏陶,他非常喜欢生物。由于对生物技术的热爱,往往和他的爸爸有更多共同话题,使我这个做妈妈的,受到了冷落。当然,我因为自己工作的需要,也为了能和家人有更多共同话题,也恶补一些生物学知识,可在这俩人面前,一说生物就会被他指出很多错误。 进入高二之后,儿子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有稳定上升的势头。 而作为家长的我们,非常注意和任课老师及班主任的沟通,及时了解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希望老师能给他更多的鼓励。 东中的老师因人而施教,对于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不是扼杀,而是激励,这是儿子非常幸运的地方。 东中的师生之间关系相当融洽,而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也是经常性的。除了每个学期2次的家长会外,电话,短信,QQ,都成为老师和家长交流的方式。 高三的几次摸底考试,儿子的模拟成绩都在市或者区自己划线的重点线附近,这给他很大的信心。 所以,即使当儿子在高考第二天说理综没考好而一改第一日的轻松后,我们还是相信,凭借他的实力,只要正常发挥,一定可以考上个一本的学校。 成绩及分数线出来之后,我们松了一口气。说实话,等待分数的日子是很忐忑的。在没有看到真正的分数之前,谁都无法预测会出现什么结果。他的好几个初中同学,高中虽然也在比较好的学校读,平时成绩也算不错的。这次也有好几个发挥失常,只考取了和他接近的分数。 总结儿子的成长过程,我对于择校的考虑是:不要一味选择名校,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因为儿子早就对读什么大学及什么专业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次分数及划线一出来,就不会考虑志愿填报的问题了,直接写上就行。但对于不少电话咨询的朋友及其孩子来说,最近几日纠结的还是填报学校和填报专业志愿了。很多地方开始采用平行志愿这一方式,但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需要,不了解填报学校的学科优势,随便填一个的话,是可能被落档降级的。这既是技巧也是艺术。尤其是对于刚刚超过某个批次0-20分左右的人,是最危险的。 而对于向我咨询的人来说,我决不会随意推荐什么学校可报,什么专业可选。我一定要先问问,你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自己有什么特长,是什么性格,家庭情况如何。而有些专业,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是绝对不合适选的。目前的情况下,报考的同时,必须考虑就业的去向和难易度。热门的不一定好就业,冷门的不一定难就业。名校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有人才市场竞争力。 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这个学校和这个专业能给你提供什么机会,能锻炼哪些能力,是决定能否投向它的怀抱的一个前提。所以决策之前,一定要做必须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整理。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不仅买东西如此,不至于浪费;人生的道路上,这个规则同样适用。如果我们能把握好,就一定能帮我们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5655 次阅读|45 个评论
【微博】今天高考分数出来了
热度 34 cissyludai 2012-6-24 13:49
今天高考分数出来了。 早上6:25还在和周公约会呢!手机的铃声便硬是将我从苏州拽回了上海。 是短消息!内容如下: 陆阿姨,我考了627分,低了点!但是么,还是我们县的第一名,我已经尽力了! 呵呵.... 云南省弥勒县第一名。不错了! 好开心!!与朋友们分享!
4777 次阅读|87 个评论
科研这点事——心路历程
热度 1 sunweili 2012-3-21 19:40
小时候,从未立志成为某某科学家,也不成想自己会和科学家有着何种姻缘,和大多数人一样,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跨世纪的那一年,2000年,读了一所211农业类大学,当年对于我们很多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是父母的最大愿望,至于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是没有能力给予任何指导意见的。只记得当年,高考分数高于一本重点线18分,到了学校最好的学院,最好的专业之一——生物技术专业,在当时,生物技术是非常火的名词,还记得我们那时候最流行的一句话是“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依稀记得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课,说新世纪人才的新标准“外语水平、驾驶证和生物技术”。因此,我们也每每和高中同学炫耀自己的读了一个光明的专业。 大学的我,依然遵循着十几年的学习习惯,依然是所谓的“好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常常穿梭于图书馆,更多的学会了自学,备考英语4、6级,甚至去考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依然没有过多考虑学了这些“生物技术”,我要干什么,与我的职业会有什么关系,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是我成熟的太晚,意识的淡薄,还是学校里缺乏此类的“职业规划”一类的引导。紧张忙碌的大学生活,进入第4年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在准备考研了。几乎没有过多的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特喜欢搞研究,是不是很适合搞研究,匆匆的就加入了考研大军,也许是害怕走向社会去就业,也许是想将来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也许是想找一个机会出国留学,总之,总有自己说服自己的理由。 我们宿舍8个人,毕业后有7个人继续读了研究生,只有宿舍的老大,回到了家乡工作。 毕业整整8年了,我们还没聚在一起过。 硕士毕业,来到了现在的东家——特产研究所,开始了职业生涯,我常和朋友们戏称,我和科研是相当于先结婚后恋爱类型的,走上了工作岗位,才渐入佳境,我非常羡慕很多博主,从研究生起甚至是本科阶段,就开始了真正的科研之路,同时我也非常庆幸自己已经认识到也为时不晚,所以更加迫切的补偿在科研上该做的功课。我坚信“早起得鸟儿有虫吃”,也相信勤奋是硬道理。不止一次的和到我们研究室刚读研的学生们唠叨“一定要抓紧时间多看文献,多读书,青春不是用来荒废的,云云...”。 总是在忙碌中,充实中,抬起头来看看天空,相信明天会更好!
30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从农村到大学:走到只剩我一个
热度 2 vcitym 2011-8-7 01:09
转自 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10805/t20110805_660967.shtml 从农村到大学:走到只剩我一个 “我很羡慕城市的同学”   1988年,我出生于陕西平利县一座村庄。2007年,在县城中学复读一年后,我考进了华中科技大学。   开学后,我认识一名陕西老乡,她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陕西两所巨无霸超级中学之一,每年几乎垄断了陕西文理状元与北清名额。   但她看上去郁郁寡欢——“我成绩太差,在年级排下游,只能考上这儿。”她和我的高考分数差不多,都刚好过600分,可我的成绩在全县第五。作为县中的一名“尖子生”,我居然和超级中学的一名“差生”,考入了同一所大学。   平利县位于大巴山深处,农村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绝大多数。2003年我上高中时,类似西北工大附中这样的超级中学加速膨胀,而平利中学这样的普通县中开始走下坡路,陕南地区曾经名声很大的旬阳县中学、汉阴中学也都消沉下去。我第一次高考过了一本线,但我想上一个更好的大学,于是我来到县中复读。 在考生最多2007年到2009年,平利中学考上一本线的考生也仅60人左右,能考600分以上的“尖子生”不足5人。   平利县的其他两所乡镇中学更惨不忍睹。2006年,我曾就读的八仙中学仅3人过一本线,7人过二本线,老县中学有一年甚至仅有一名考生过了二本线。   大学里,我很羡慕城市的同学,他们有很多高中同学聚会。而我,几乎连一个同县的老乡都找不到。 我们都是“次品生”?   像我这样出身寒门的孩子竞争力差,跟县中的师资有关系。陕西师范大学这类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很少选择到县中教书,作为西部最好的师范院校,它的毕业生多数集中在城市中学。   平利县中迄今仅有一位全国优秀教师。他是高校扩招前招进县中的一批优秀老师之一。2005年开始,很多老师因为随之补充进来的教师水准都不如往前。并且,一些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老师陆续被安康甚至西安实力雄厚的重点中学挖走。   就这样,最基层的中小学校师资就像高山的溪水般,一级一级汇入大河岸边的学校。被抽得最干最彻底的,是乡村的中小学。   在八仙中学,大部分老师都是中专毕业,水平稍高的老师很快就会被挖走。我初中的代课老师中后来有4位去了县中和市里的中学。   进入高中后,由于教师太少,我所在班级当时的数学老师就是从小学紧急调入的。高一下期末考试,班上一大批同学的分数都在30分以下(满分150分),我记得自己当时考了13分。 在这所乡镇中学里,专业学语文的老师在教生物,而教数学的老师可能是之前学音乐的。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解不出一道题目,就让“尖子生”去解答,学生讲完,老师就在讲台下补一句“就是这么做的”。   2003年,我参加中考时全中学两个镇的学生只有6人考入县中,我当时考了第7,留在了八仙中学。而在2004年的中考里,全年级仅一人考入县中。   八仙中学的高中生源,就是我们这些被县中和重点中学淘汰下来的“次品”。2006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全年级考生55人,仅有7人过了二本线,还有五十几位同学,干脆连高考都放弃了。 走到最后的幸存者   我的小学在村庄里度过,整个小学只有一间教室和一块黑板,我的大伯——村小学老师——一个人带两个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教室很破,下雨天石板房漏雨,我们就把桌椅移开滴水的地方。   后来,初小被合并到乡里面的中心小学,这种基于办学成本的合并在当时的农村很普遍,常常三四个小学合并为一个小学。   这种撤并使得学生和家里的负担一下子大了起来,同村和邻村的不少同学都回家帮忙干活了。留下来的学生也只能是混日子,每天天不见亮就带着手电筒走山路去上学,到了教室已经是筋疲力尽,下午又要走路回去,从放学走到快天黑才到家。老师们对于学生的境况也是束手无策,水平有限的他们并不懂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兴趣,他们总认为是我们太懒惰了,于是体罚成为家常便饭。   等到小学毕业时,我所在的班级就只有三十三个人了,同村的同学就只有一个男孩子。初小那些同学,除了两三个留级,其余没有读书了。邻近几个村情况也都一样,辍学成为家常便饭,纵然是集镇上条件好的家庭也有很多人辍学,他们常是因为调皮被老师体罚,跑回家就再也不敢到学校了。 等到上高中时,整个年级就只有一个人是我小学的同学。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农村上学希望太过渺茫了,不如让孩子打工攒钱盖房子,盖好房子娶妻生子则是最实惠的选择。从小到大,我的那些同学们总会逐渐消失于上学的途中,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火车上。   今年我大学毕业,回想自己一路来的经历,如果说把我和同伴们所经历的教育过程比喻为一次探险,我更愿意相信自己只是一个走到最后的幸存者。还记得高中时,政治老师曾经在课程问我们一个问题:政府下决心关闭黑煤窑、黑砖厂,大家说好不好?   我们异口同声回答说,好。汪老师当时很神秘地摇摇头说,对有些同学也不一定好。“不好好学习,原来还有一条路,可以进这些厂打工,现在这条路也堵死了。”   大学毕业前夕,我回家参加初小同学的婚礼,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教过我们的大伯今年要退休了,这位有着43年教龄的乡村教师,回想职业生涯最得意的是,这辈子总算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也就是我。他的许多同事,穷尽一生也没教出一个。   坏消息是,村小班上的5个男生,如今就剩下我们俩了。其他三人辍学后到煤矿打工,被埋在了矿下面,回到村里的只有他们的骨灰盒。
个人分类: 杂谈|2857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关“云海工程”的讨论
热度 5 xxxy2011 2011-7-12 12:06
什么是“云海工程”? (《中国青年报》2011年07月05日03版) “云海工程”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云南、海南两省高考中改革传统的高考分数报告办法,尝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个性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且依托网络技术提供网络化成绩分析报告的一项试验工作。 这项改革将通过引入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完善高考的分数报告方式,使其更具有评价意义。“以考生为本,人尽其才”是“云海工程”试验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 除了对考生的学科能力进行考核外,“云海工程”还引入了“非考试”的评价方式,如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来对学科能力以外的素质进行评价,为考生提供科学、全面的评价信息。 今年是“云海工程”试验的第一年,面向考生的高考分数报告改革是工作重点。此外,工程还将对高考成绩进行更为深入的数据挖掘,进一步分析高考成绩与学生的个人背景、学习行为、校本成绩、中学教学、教育投入等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随着试验的推进,“云海工程”还将不断拓展高考评价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分析考生的能力、兴趣和胜任力,把这些因素与高校开设的专业进行匹配,为考生提供多维度的评价信息和更为科学的专业选择作参考,最终整合现有的考试并尝试建立考试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对其未来发展的引导等。 “云海工程”的意义(据相关资料) 目的是为考生提供内涵更加丰富、具有诊断与发展导向功能的评价报告;帮助考生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选择高校和专业,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为高校的招生部门提供丰富的考生背景信息和多维度的评价信息,推动高校多元化录取工作的开展;监控中学校本评价的有效性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调整基础教育领域的过程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的关系,给基础教育积极的教学反馈,从而改善考试与基础教育的关系,并形成良性互动,缓解现阶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讨论 欢迎对此“工程”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局限性、效果预期等各方面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探讨。
396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