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创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医学评论:胸腰椎手术自锁牵开器的研制与临床
xupeiyang 2010-6-21 07:32
国内外可见 胸腰椎后路手术有关拉钩或牵开器设计或研制的文献报道 , 涉及 SynFrame 拉钩、自制带压力感受器神经根安全拉钩、脊柱孤形自动拉钩、分体深浅移动式椎板自动拉钩、 牵开器系统( SynFrame )等 , 但均未涉及 设计、研制集拉钩、固定作用于一体的 采用钛材作为基础材料,结构上由齿条板、活动臂、固定拉杆、摇柄把、挡板、螺丝几部分组成 胸腰椎后路手术自锁牵开器的研究。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研究
xupeiyang 2010-6-12 06:04
1、国内外可见腹膜透析患者存在着微炎症状态的研究报道 ,亦可见腹膜透析能够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也可见不同透析方式对微炎症状态影响的研究报道。 2、国内外可见文献报道青藤碱、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辛伐他汀、缬沙坦等干预方法对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的影响 ;但未见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以明显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的研究报道。 3、国外可见透析患 者血清 CRP及其相关指标进行了为期1年跟踪研究的报道;但未见腹膜透析治疗1.5年后患者微炎症状态变化以及和多种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 2009201005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临床观察及干预性研究
xupeiyang 2010-6-12 05:59
1 、国内南方医科大学何朝生以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微炎症标志物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心血管事件及存活率的关系,以及其他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的研究;但未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hs-CRP检测值初步范围的研究报道。 2 、国内南京医科大学李立研究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血管通路失功的相关研究,也可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s-CRP与其他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但未见对血管通路分别为内瘘、深静脉置管的患者超敏CRP进行比较的研究文献; 3 、国内蓝天座报道了温可调钠透析联合左卡尼汀对血透患者低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但未见纯净透析液降低血浆hs-CRP的浓度、干预微炎症状态的研究。 4 、国外Lederer,-S-R、Schiffl,-H、Arizono,-K等研究了超纯透析液对血透患者CRP水平影响的研究,Kim,-B-S、Yeun JY、Teehan,-G-S研究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的研究;但未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hs-CRP检测值初步范围的研究报道。 5、国内外未见对200余例病例和100余例健康人群进行大样本对照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临床观察及干预研究的文献报道。 2009201004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荧光定量PCR检测血中结核杆菌L型的临床价值研究
xupeiyang 2010-6-12 05:52
1 、国内外可见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研究 ,除课题申报者外未涉及 血中结核分枝杆菌 L 型的研究。 2 、国内可见 结核患者痰及血中结核菌 L 型的研究 , 可见结核杆菌感染的PCR方法 诊断与分型试剂盒的成果登记 ,但 除课题申报者外未涉及结核菌L型巨球体的研究,除课题申报者外未涉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枝杆菌过滤型的临床价值研究。 3 、 国内外除课题申报者外未见荧光定量PCR检测血中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研究,除课题申报者外未见结核患者痰及血中结核菌L型巨球体的研究,除课题申报者外未见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枝杆菌过滤型的临床价值的研究。 2009201003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志贺菌DNA指纹图谱库的构建及其在疾病控制中的应用
xupeiyang 2010-6-9 10:36
1 、国内外可见 对志贺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等方面的研究 ,但 未涉及 PFGE 分型分子变异性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的研究 。 2 、 国外可见 福氏 志贺菌 2b 型中发现质粒介导的喹诺 酮耐药基因 qnrS 的研究 , 国外可见 志贺菌携带质粒调控的喹诺酮耐药基因 qnrS 和 aac( 6 )-Ib-cr 基因的研究 ,但 国内未涉及志贺菌携带质粒调控的喹诺酮耐药基因 qnrS 和 aac( 6 )-Ib-cr 基因的研究,国内外未涉及 福氏志贺菌血清型 1a 、 2a 和 4c 携带 qnrS 基因的研究,国内外未涉及福氏志贺菌 2a 、 4c 携带 aac( 6 )-Ib-cr 基因的研究。 3 、 国内外可见 志贺菌 ESBLs 基因分型的报道 ,但未涉及含盖 ESBLs 已知主要基因型的简便、快速、准确的志贺菌 ESBLs 基因分型的多重 PCR 方法的研究。 4 、 国内外可见 志贺菌 ESBLs 基因分型的报道 ,但未涉及杭州市志贺菌产 ESBLs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未涉及杭州市临床散发志贺菌产 ESBLs 比例与全国水平的对比研究。 5、 国内外可见 志贺菌喹诺酮及头孢类耐药机制的研究 , 国外可见 喹诺酮耐药决定区 ( QRDR ) 染色体变异 和质粒调控与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 ,但未涉及 染色体变异 和质粒调控两者联合 / 协同作用对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国内可见涉及 喹诺酮耐药决定区 ( QRDR ) 染色体变异对 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 ,未涉及 质粒调控与志贺菌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 2008210013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白癜风患者TYR相关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研制及应用
xupeiyang 2010-6-9 10:16
1 、国内可见 第四军医大学李廷慧等 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并初步用于 TRP-1 抗原表位区的研究 , 但 人酪氨酸酶抗原表位肽的表达、纯化及在白癜风患者中的抗原性检测 ,国内未见类似报道 。国外可见 白癜风自身抗体抗原表位 的相关研究文献,但未见 将人酪氨酸酶抗原表位肽与酪氨酸酶进行抗原性比较的研究。 2 、 国内未见 酪氨酸酶抗体与白癜风患者病情活动程度相关性的动态监测 的研究文献报道 。国外可见有关 酪氨酸酶自身抗体水平与白癜风临床症状之间相关性 的研究文献报道,但未见 对 不 同患者的不同时期的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IgG 抗体水平 进行动态监测,从纵向角度研究自身抗体与白癜风发病关系 的研究文献报道。 3 、国内第四军医大学李廷慧、贺秋豪等分别进行 了 白癜风患者酪氨酸酶抗体检测的研究 , 国外可见有关 白癜风患者酪氨酸酶抗体检测的研究报道 ,但未见 研制白癜风患者酪氨酸酶抗体检测试剂盒的 研究报道。 2008206004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xupeiyang 2010-6-9 09:56
1、 国内外仅见该 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文献研究 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 白癜风的疗效观察及机理。 2 、 国内外仅见该 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文献研究 复方煤焦油中药搽剂(除白灵酊)治疗白癜风。 3 、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采用非光敏药治疗白癜风。 4 、国内仅见该 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文献研究 黑素生成素治疗白癜风,国外有文献报道黑素生成素治疗白癜风。 5、国内有文献研究 常用单味中药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 该项目课题组成员1998年发表文献探讨48种常用中药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国内其他相关文献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9年发表文献研究89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上调作用;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00年发表文献研究56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6、国内外有文献研究中药单体(女贞子的单体酪醇和齐墩果酸、胡椒碱)对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国内外仅见该 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文献研究 女贞子单体成分 酪醇和齐墩果酸 对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国内可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外可见 Lin Z 、 Soumyanath A 等研究胡椒碱对 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7 、国外可见 该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文献 研究黑素生 成素诱导小鼠黑素细胞前体分化,但 国内外未见文献研究中药对成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8 、国内外仅见 该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文献研究 中药对酪氨酸酶翻译、运输、加工的调节。 9 、国内可见 该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文献 研究 七组中药醇提物通过HaCaT细胞对黑素细胞株BIOBR增殖和黑素合成的影响,但 国内外未见文献研究非光敏药组方中药( 黑胡椒和乌蕨各等份) 治疗白癜风的机理。 2008204005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霍乱弧菌等肠道致病菌分子耐药机制研究
xupeiyang 2010-6-9 09:49
1.国内少见霍乱弧菌 O1 菌株整合子的特征及与耐药性关系的文献报道,国内外研究结果认为 I 类整合子与菌株耐药性相关,与该课题研究结果一致;国外可见文献报道 SXT 元件与霍乱 O1 菌株耐药性相关及其分子特征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 2. 国内少见志贺菌分离株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的分子特征及与耐药性关系的文献报道;国外有文献报道大肠埃希菌 II 类整合子包含有与 Tn7 上一致的基因盒,国内未见同类报道;志贺菌非典型Ⅰ类整合子 (SAI) 的研究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 2006207003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抗生素高胁迫条件下肠杆菌科氟喹诺酮耐药及产ESBLs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xupeiyang 2010-6-8 13:25
1 、国内外可见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细菌突变耐药株的选择的研究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防突变浓度的测定,但未见 针对志贺菌防突变浓度的研究报道 ;国外可见 体外模拟不同剂量处理不同时间段菌存活量的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细菌突变耐药株的选择的研究 ,但未见 抗生素处理病原菌的时间 - 剂量 - 菌量拟合模型的研究报道。 2 、 国内外可见 普通多重 PCR 来检测部分耐药基因的研究 ,涉及 超广谱 - 内酰胺酶 (ESBLs) 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 ESBLs 基因型、霍乱弧菌的耐药基因和 SXT , 但未涉及 采用多重荧光定量 PCR 检测 氟喹诺酮耐药及产 ESBLs 基因型的研究。 3、国内外可见 抗生素高协迫下对细菌耐药菌选择的报道 ,即 高浓度抗生素条件下可促使细菌对某类抗生素耐药突变菌株富集生长的研究,但未见 系统研究抗生素高胁迫条件下抗药基因的形成、传播机制的研究报道。 4、 国内 未见体外模拟不同剂量处理 不同时间段菌存活量的研究报道,国内外未见抗生素处理病原菌的时间 - 剂量 - 菌量拟合模型的研究;针对志贺菌防突变浓度的研究;多 重荧光定量 PCR 检测 氟喹诺酮耐药及产 ESBLs 基因型的研究; 系统研究抗生素高胁迫条件下抗药基因的形成、传播机制的文献报道 。 2008111030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支原体多重荧光定量PCR法的建立和在小鼠检测中的应用
xupeiyang 2010-6-8 11:20
1 、国内已有关于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 测 临床常见的六种支原体的 文献报道, 反向线点杂交方法、双重套式 PCR 检测多种支原体的文献报道 ,但未见运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同时检测多种支原体的文献报道 。国外也未见 运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同时检测多种支原体的文献报道。 2 、 国内已有关于 多重 PCR 或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检测支原体 的文献报道,但未见 运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同时检测支原 体和肺支原体、关节炎支原体、溶神经支原体 的文献报道。 国外 可见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多种病原体 的文献报道, 但未见 运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同时检测支原 体和肺支原体、关节炎支原体、溶神经支原体 的文献报道。 2008105003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幼儿感觉统合失调问题与家庭环境等相关研究
xupeiyang 2010-6-8 09:09
1 、 国内已有关于 芜湖、 日照、太原等地区 男童、女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报道,研究发现 影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过度保护、亲子情感交流、父母情绪、家庭结构、娱乐性、亲密度、矛盾性、父亲文化; 但未见关于评定家庭特征 10 个因子的分布情况以及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与正常儿童家庭特征比较研究的文献报道。 2 、国外已有关于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发率、治疗方法以及家庭人际关系处理的相关文献报道,但未见关于比较男、女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的区别及各个方面检出率, 评定家庭特征 10 个因子的分布情况以及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与正常儿童家庭特征比较研究的文献报道。 2008102093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
xupeiyang 2010-6-8 06:03
1、国内已有 创伤后应激障碍记忆损害相关的脑结构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文献报道 ,国外已有应用 fMRI研究创伤记忆本质的文献报道 ;但国内外文献中未 见 设计记忆作业与fMRI结合研究PTSD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报道。 2、国内外已有应用 fMRI 研究创伤后应激障 碍脑结构改变的研究,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海马、前扣带回和岛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未见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边缘旁系统(如岛叶) 与创伤后应激 障碍(PTSD)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报道 。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学习障碍儿童工作记忆执行加工中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xupeiyang 2010-6-8 05:48
1 、国内外已有结合智力测验诊断学习障碍的研究报道,但未见增加临床访谈诊断提高学习障碍诊断准确性的研究报道。 2 、国内外已有学习障碍儿童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研究报道和学习障碍儿童工作记忆的研究报道;但未见用ERPs技术来研究学习障碍儿童工作记忆执行加工时激活脑区的电生理波形的研究报道。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苯作业人群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与慢性苯中毒研究
xupeiyang 2010-6-8 05:01
1 、国内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邢彩虹等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损伤,探讨苯的遗传毒性的研究 , 但未见苯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中 p53介导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报道,也未见苯作业人员DNA因损伤刺激而致p21表达上调的研究报道。 2、国内新疆医科大学陈艳报道了毒物代谢酶 CYP2E1、MPO、NQOZ、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但未见苯作业人员 Xpa、Xpc、Bc1-2和Bax基因mRNA 表达水平 的 研究文献,也未见 NQO1基因多态性与细胞调控基因对DNA损伤修复基因mRNA表达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文献。 3 、 国外已有 苯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报道,但未见苯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53介导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报道,未见苯作业人员DNA因损伤刺激而致p21表达上调的研究报道。 4 、 国外已有 苯暴露对p53、Bag、Bad、Bax、Bcl-2和Bcl-w表达影响的研究报道;已有苯接触人群NQO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报道;但未见苯作业人员Xpa、Xpc、Bc1-2和Bax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文献,亦未见NQO1基因多态性、细胞调控基因对DNA损伤修复基因mRNA表达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文献。 5、国内外未 见 单管双向 荧光 PCR方法检测NQO1C609T基因多态性在苯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应用研究。 2009101107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教育的层次与科研创新
accsys 2010-1-4 13:33
姜咏江 1. 引子 教育为什么要分为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而在中学中又分为初中和高中,在大学中又分为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这种层次划分体现了教育的规律性,表现了教育的外在特征。教育层次结构首先是根据人生的发展发育过程来设计的,其次是根据生产生活的人才需要来安排的。教育的层次结构是从人类经历了长时间的教育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有效的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以往的教育实践,人们已经完全证实了这种组织形式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虽然在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就业的需要,演化出了与高中同等学历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与初中同等学历的技工学校等,但丝毫没有打乱整个教育的层次结构,可见教育层次结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是经得住考验的。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虽然仍然保持着教育的层次结构,但在教学内容和人员比例安排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造成了无论教学内容,还是学生人数,都与教育层次极不相符的局面,因而给社会生产的需求与毕业生就业造成了许多不应有困难,非常有必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并且适当地加以解决。 2. 层次教育必须保持梯形比例 教育的层次结构是直接与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不论哪一方面的社会实践,都分不开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两个方面。特别是现代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整个系统的复杂度极高,无论是设计方面还是实施方面,都不能由一个人独立完全担当起来,都需要很多人的组织协作。这样在设计层面和实施层面都要分成若干个等级或层次。由于实际的这种需要,这些等级之间毫无例外地要形成了人员的梯形结构。 教育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会不顾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求,脱离实际地办教育,起码在认识上不会这样做。尽管如此,由于不能很好地认识受教育者培养目标的层次比例关系,片面地强调社会某一方面的需求进行教育,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国现行的大学拔高和大学扩招,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近几年来已经不能回避,这两项措施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其中,一方面毕业大学生大量待业,而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为没有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和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而苦恼,这就足以说明教育比例失衡所带来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随着2009年全国611万人从高校毕业,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将临时超过1000万(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这个数字约等同于中国高校扩招之初、1999年全社会所有拥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的总和。那时,全国各类高校待就业毕业生还不到30万。而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人才教育梯形结构的倾斜度应该依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调整,但调整的幅度必须适应社会生产科研的要求,如果片面地增加某一些层次的人员比例,就会造成教育层次的失衡,有时会更加重社会负担。大学不按客观规律的盲目扩招,不但解决不了原来的青年就业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加复杂的长时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客观上也降低了毕业生的实际水平。 3. 教育内容要适合层次需要 各类层次的教育一定要保证教学内容与教育层次相适应。 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以前的重要特征是学,他们要从小学、中学、大学本科一路走过来,学习的是那些完全成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由于这些阶段学生知识的积累,一般还不足以达到创新的程度,所以对他们的普遍要求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为主,如果有人让他们少一些不着边际的独立思考,这还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即使如此,这一阶段提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该阶段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未来的生产生活实践,处处需要独立思考。 到了大学本科可以提倡以学为主,学研结合,这时提倡的研是一种教育的过渡现象,主要是为了提高本科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限制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天才。 教育层次到了研究生一级,教育的重点就要以研为主,学研结合,学已经从过去为主的地位,降到了辅助科研的位置。研究生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那些有发展前途尚不十分成熟的,或者虽属于成熟的,但在当时本科生接受有困难,又需要积极推广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新问题,寻求新问题的理论和实际解决方法。如果这个时期,仍然将学放在主要的地位,那么就失去了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水准,更不要说培养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即为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前所未有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新发明新创造,另一种是在某已经存在的体系结构中,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增补。不论何种创新发明,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都不可能产生。然而过分地强调知识积淀,不适当地将本科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放到研究生阶段,就降低了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反,将研究生应该学习的内容放到本科生阶段,也会造成违背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情况。这种教育内容不适应教育层次的现象,都会发生人才培养的混乱,造成不应有的社会效应。 4. 科研创新为教育增添活力 教育内容要适应教育层次,不能够错误地理解成教学内容不变。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层次教育的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但调整的尺度不能违背层次教育的原则。不能够不照顾教育的稳定性来施行人为的而快速多变。 由于一种科学技术从发生到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的科学技术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这种科学技术已经走向成熟,就应该及时地,逐层次地,逐渐地推向大学本科以下的教育层次。这样作,教育内容才能够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新的科学技术来源于科研创新,因而重视科研创新就是重视教育的具体体现。科研创新不仅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而且也为整个教育在不断地增添活力。 5. 术业有专攻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术业有专攻,说的是人生一世,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做。办教育要分层次,每个层次中要分专业,就是总结了这方面经验得来的。如果我们违背了这样的教育规律,同样要受到社会实践的惩罚。 在我国的教育界曾经提倡过一专多能,效果如何,已有定论。前一个阶段又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同一专多能的提法一样,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产生的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学非所用的情况相当多,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干哪种工作好。真所谓艺多不养家呀! 面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层次混乱,教育界人士已经提出:应该调节教育的结构,不是大学生越多越好,研究生越多越好,社会需要也是多层次的。教育应该在教育层次上下功夫,如今社会上都是万金油的大学生。 万金油的大学生意思是说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干不太好。因而出现了大学生就业要重新培训的现象,说明我们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小学、中学教育应该厚基础,宽口径,因为教学的内容都是常识性质的知识,各方面知识每个学生都必需掌握。到了大学阶段,教育的目标直接对应着学生个人未来从事的社会工作,因而学习内容更高深,知识的范围会更相对集中。这种科学知识的高深复杂度,足以消耗学生个人的学习精力(否则就是教育层次或教育内容有问题),如果这时要强行让他们去扩充关系不大的知识面,势必要以减少必要知识深度作为代价。现在出现的万金油的大学生就是这种理念的后果。 6. 重视理论教育 人不能事事都亲身实践,人的知识多数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从书本上来得知识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办学校教育。因而,学校是快速培养有知识人才的地方。知识和方法是前人实践的总结,这些总结在书本上的知识,目的就是要后人能够快速地掌握它,而不用再像前人一样自己都去实践。 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有理论,也有实践技术。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处理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关系,是历来教育理论和方法争论的焦点。本人认为,孰轻孰重,要看培养的目标,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大学的本科应以理论为重,而专科就应该以实践技术为重,而研究生教育就应该两者兼而有之。 我在这里提出重视理论教育是针对那些忽视理论教育的现象来说的。重视理论,不只是重视理论的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工作越多,特别是能够面对没有做过的事情,能找出办法完成,这就体现了个人的能力。能力是改造世界需要的东西,因而不论那个层次的教育都要提倡能力的培养。 学习理论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个人的能力。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脑逻辑思维的东西。因而学会理论就能够提高个人的逻辑思维水平,进而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从正确的判断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人脑的逻辑思维有很强的关联性和扩展性,学习理论就能够增强这种关联性和扩展性,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写在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理论,例如书本上的实践的技术就不是。理论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总能够回答为什么,这一点对写在书本上的技术一般就做不到。 现在的教材有轻视理论的现象。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不论国内和国外都有轻视理论的问题。由于市场化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也变得急功近利起来,眼前的繁荣会由于不重视理论教育的研究,将会阻碍科学的快速发展。 7. 科研创新一定要独立思考 科学网上有些导师竟然要求研究生少一些独立思考,这有悖于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研究生不要自己独立思考,那么他们的研究生阶段学习还有什么必要?当然,真正的知识创新需要已有知识的积淀,即所谓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子们在本科阶段就往巨人肩上爬了,到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就应该基本上满足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条件,如果还达不到这个基本条件,那就不够研究生的资格。不然就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不够。 不论哪一个层次的教育都应该将理论学习放在重要的地位,而理论学习的重要途经和方法之一,就是要不断地问为什么?并从问题的解答中掌握理论,同时学会理论的总结方法。新的理论完成之时,一定是科研创新诞生之日。 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为什么进而得到解答,会增进学习的兴趣,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一旦某一个为什么得不到解答的时候,就必需要进行独立思考,那么科研创新就会在这些独立思考之中诞生! 8. 总结 面对我国教育和科研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教育的层次性特征,不要忘记教育的类别性特征,不要忘记知识的演变性与教育层次性的配合,不要不顾及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能力,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提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样,一个教育科研相互促进,人员培养和社会需求一致的大好局面很快就会到来。 2010-1-4
个人分类: 随笔|3574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读王志均院士的文章
liudongyang 2009-7-19 19:13
上大学时爱看北京办的《生理科学进展》杂志,上面有一栏是专家谈治学,由学界大腕结合自身的成长和科研方向写就,文笔活泼,有生活气息。我深爱此栏目,隐约知道是刊物创办人王志均院士提倡,并向专家约稿。2000年,王先生归西,此栏目仍得以保留,成为《生理科学进展》的王牌栏目。我还梦想着成为栏目中的大家,却是有些狂妄。这些年忙于生计,回归现实,围着猪屁股挣钱,已无暇顾及学问。08年重入校门读博,得以静心,去图书馆看书,借得王先生的文集《生命科学今昔谈》,细细读来,感悟良多。生命科学已经进入信息学和组学'时代,分子成为科研的常规手段,而用整体的方法来研究生命,似乎不太热门;看每年中标的自科基金项目,申请基金不分子挂钩,中标的几率微乎其微。 我现在也从事细胞和分子的研究,但对于分子的前景却是迷茫。兽医临床上的病例使初学者一头雾水,我在一边尽力想把分子与大体表现挂钩,满头大汗也挂不上。也许,分子水平的研究对发论文有用,而对于临床也许是爱莫能助。兽医病理学界也有对传统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争论,老一代认为病例解剖,切片和读片是正路或者主流;少壮派则是力推分子水平的研究,似乎切片读片有些拿不出手。二者结合怎样呢?目前发表的兽医分子病理学文章逐渐占了上风,而也有人感叹病理学工作者不会剖猪,剖开又说不清原因。虽是兽医,却不会看病了。 话题扯的远了,王志均院士在90年的文章中提出了如何看待生理学向细胞和分子水平发展的趋势?他认为 :用离体技术进行生理学研究,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机制分析,使工作引向深入,获得创新性成果。但要注意,什么东西也不能过分,对待一个热潮,也要辩证的看待。离体试验所得结果,还要在整体条件下进过检验,才能成为生理学资料,不然,也也可能引向错误的结论。 在同文中,王老有引用杨雄里院士的观点 :对生理现象的认识应当是多层次的,任何一个水平的工作只能补充,而决不能替代另一水平的工作。一些有远见的生理学家认为将来的生理学还必须进行整体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因此,开拓过于在体研究的新技术,又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王院士的观点发表于20年前,对现在我辈从事科研还有指导意义吗?若有,意义有多大? 今年春季(3.18-19)在北京举行了整合生物学研讨会,我注意报道里中科院康乐研究员对整合生物学的描述: 整合生物学是一门从多学科角度出发认识和理解生命科学问题并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新兴学科。整合生物学将生物有机体视为复杂系统,以研究生命复杂问题为目的,从生命体各级水平(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物种、群落到生态系统)出发,整合生物学各学科(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及化学生物学等)开展系统全面研究,融合其他学科(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工程学和视觉成像等,以及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计算、建模等手段,来解决生命问题的重要理论和前沿课题。 是否是20年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做科研,一直跟在别人后面晃,我刚开始玩分子,人家就玩整合了,跟不上脚步,何来创新?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1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创新的16条方法-徐光宪[转]
XUEFENG121 2009-5-16 11:36
索引的网址链接为:http://whb.news365.com.cn/dx/200904/t20090416_2282820.htm,对徐老在此表示感谢! 科研创新的16条方法 日期:2009-04-16 作者:徐光宪 来源:文汇报 400) { chkw=400; } else { chkw=chkw; } return chkw; } 武新民;金昊 武新民;金昊 科研创新依靠的是勤奋和努力。 武新民;金昊 武新民;金昊 武新民;金昊 ■徐光宪 ●知识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故而勤奋学习,建立知识框架,积累深厚基础;加上追根到底,万事逼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源泉。前者是学,后者是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学而问,问而思,思而行,行而果,这就是创新。 ●如果你梦想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么勤奋学习就是实现你的梦想之舟。但舟有快如宇航飞机,慢如蜗牛。所以勤奋必须是高效率的勤奋,不要去做磨擦生热的无用功,更不要做负功。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 ●实际的学科基础是金字塔,有比较广的知识,但是又要有塔尖,有高度,也就是你的专业知识高度。但是一条竹竿是站不直的,所以你除了高,还要有一些宽。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科研如何创新的方法,总结了16条。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天赋很平常,但天道酬勤,只要依靠勤奋,是可以取得科学成就的。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98%的汗水+2%的灵感。而2%的灵感也可用勤奋来培养。各位同学只要勤奋努力,相信都能成为出色的科学家。 1创新与知识积累:中药铺的抽屉和知识框架 创新必须先有知识积累,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我幼年时常生病,生了病去看中医,到中药铺去抓药,看到中药分类归档,放在上百个抽屉里。从那时起就模糊认识到要把学到的东西放在脑中的抽屉里,并把众多抽屉有序排列,才能记住。以后就慢慢形成要在自已的头脑里建立知识框架的概念。知识框架即知识文档树,建立知识文档树便于知识存贮检索、记忆、联系比较、分析归纳和创新。 2创新链和创新树 科学研究是接力赛跑,起跑点要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要把前人的有关知识接过来。研究生的导师很重要,他把接力赛跑的棒交给你,你就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起跑。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能看得远一些。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科学研究既然是接力赛跑,所以每一项科学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把这些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就构成一条创新链。创新链常有分支,于是构成创新树。建立创新树的方法,可以启发你的创新灵感,活跃你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分枝点上,可以思考一下:还有什么新路可走? 3分类研究法 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科学(Science)原来的含义就是分科之学。例(1)动植物的宏观分类法门,纲,目,类,科,亚科等。例(2)生物的微观分类法基因分类法。例(3)萃取机理的分类。例(4)经济模式的分类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如美国),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世界上的事物是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要探索这个巨系统,先要把它进行分类,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学科越分越细。例如1900年是500门学科,2000年是5000门。100年增加10倍。2100年可能到50000门,2050年到20000门,50年中创建15000门新学科,我们中国人至少创建3000门。你们要有创建3000门新学科的雄心壮志。 4学科交叉法 学科交叉法就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比较、类比和移植的研究方法,从而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学科。 比较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逻辑方法。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一分支,叫做比较语言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异同。在生物学中有比较生物学。学科交叉的无人区是创新的生长点。 在比较语言学中,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本门语言学的发展。例如英文的Crisis,中文是危机。危机有危险和机遇两层意思。处理得当可以把危险化为机遇,而Crisis只有危险的意思。中文有做学问一词,通常翻译为Learning,但后者只有学习的意思,没有问的含义。做学问要既学又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 5移花接木法 移花可以接木,杂交可以创新,这是科学创新的移植法。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中、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物、医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深。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 例(1)量子化学是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移植到化学中来,因而产生的交叉学科。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恩和英国数学家波普尔,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数学的方法移到化学中来,解决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难题,因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 例(2)把数学方法移植到经济学中来,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突破。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 例(3)移花接木创新法的另一例子是仿生学。例如第一架飞机就是模仿蜻蜓制造出来的。流线型的喷气飞机和高速火车的造型是模仿鱼类的,特别是海豚的皮肤表面有一种可吸收能量的弹性结构,借以消除流体的阻力,使湍流变为平流。 例(4)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等。现在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生物学与化学之间又有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蛋白质组学已经形成。 6四两拨千斤法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四两拨千斤,这就是力的放大。例如杠杆、齿轮、千斤顶等,在搬运东西和机械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把一种已知的方法尽量推广拓展到未知的领域,这就是创新。 例(1)三极管的发明可以实现电流的放大,上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是电子管的鼎盛时期,它曾为无线电、雷达、电子计算机和V型导弹的发明作出了贡献。1948年发明了晶体管,同样可以放大电流,但体积、重量、耗电量均比电子管减少100-1000倍。1959年又发明集成电路,从而产生了微电子学和微电子工业,导致20世纪的信息革命。 例(2)激光器的发明。电流的放大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于是人们联想到光是不是也能放大呢?1954年汤斯首先实现了微波的受激辐射放大。1960年从事红宝石微波量子放大器研究的年轻人梅曼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光波的受激辐射放大。 例(3)化学合成的自动组装放大,例如用K.Ziegler和G.Natta催化剂,可使单体自动定向聚合为高分子。又如自组装化学,也是化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例(4)生命的放大从卵细胞到生命的发育成长,发展成为现代的克隆技术。 7逆向思维法 在飞机的设计中,要试验飞机的外型和材料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阻力的关系。这种试验很难在空中飞行时进行。于是创造出风筒来模拟飞行。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维方法,即把飞机固定,让高速空气流向飞机,其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在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常用的风洞实验室方法。又如在轮船的设计中,可以做一个缩小的模型,放在一个缩小的水槽中,用各种流速来试验船体的阻力。 8柳暗花明法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 例(1)按照经典遗传学的观点,水稻是自花授粉,不能杂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相信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田间发现一株优势非常强的水稻,第二年他把它种下去,结果大失所望,跟上年选的植株完全不同,高的高,矮的矮,生长期长的长,短的短。就在失望之余,他突然产生了震撼:为什么遗传会有这样大的分离呢?只有杂种才会有分离,纯种不会有分离。他于是大胆提出假设:他选的这株是天然杂交稻,推翻了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不能杂交的结论。当然这只是大胆的初步假设,还有待做艰苦的研究工作,培养出人工杂交水稻来证实。为避免自花授粉,他选择雄性不育植株来受粉,取得了很大成功,使我国水稻由亩产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 例(2)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这个问题争执了200多年,互有胜负,不得解决,在20世纪初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受形式逻辑的限制,形式逻辑回答问题,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爱因斯坦跳出了形式逻辑的框框,认为问题的答案可以亦此亦彼,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了完美的创新境界。这就是他在1905年提出的光子学说。 9天上人间法 有些物质是天文学家在天上先发现,然后由化学家把天上之花,移植到地球人间的。 例(1)1868年天文学家在观察日全蚀时,从日珥的光谱中发现一种未 知原子的谱线,命名这一未知元素为太阳元素(Helium)。28年后,化学家才从地球大气中把He元素气体分离出来。 例(2)天文学家用射电天文望远镜研究分子的转动光谱,发现了几十种星际分子,有一类是直线形的HCiN分子。化学家Smally想象宇宙中有闪电CCCC;C,空气中有氮气和氢气,企图用激光或电弧作用于石墨,在地球上来制备这类化合物,却意外地得到C-60,并获得诺贝尔奖。但这类HCiN分子,至今在地球上尚未合成。 10傻瓜提问法 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年轻人好奇提问往往是创新的开端。好奇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所以好奇性也是科学家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例(1)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一定要等于180度吗? 其实,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是平面上的几何学,即欧几里德几何学。人们发现用平面几何学经行大地测量,在范围较大时有偏差。这是因为地球是球面的。在地球上距离较大的三点之间,作三条直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之和大于180度。这就是球面几何学。反之,在凹面上的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小于180度。由此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非欧几何学。 例(2)空间的维数是不是一定要整数?例如说一维、二维或三维空间。可不可以有分数的维度?这个看似傻瓜的提问,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新科学:分形理论。弯弯曲曲的海岸线的维数就在一维和二维之间。 11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法 胡适在考古学研究中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我认为也可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创新的方法。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对老师、专家、权威都可提出质疑,敢于好高骛远大胆假设,善于实事求是,小心求证。对于你的假设预期,要认真安排实验来小心求证。实验的结果不外四种: (1)证明了你的假设,于是进一步去寻求新的实验证明。证明越来越多,假设就能发展成为理论; (2)部分否定了你的假设,于是你可以部分修改你的假设,使之更为完善; (3)全部否定了你的假设,于是你可以根据新的实验结果,提出新的假设; (4)得到完全意外的结果。例如从设计合成一个新化合物的失败,到发现一个新的结构类型。如果你的运气好,可能发现新现象或新效应,但必须有敏锐眼光才能抓住它。 所以这四种可能性,在科学上都有收获。尤其是第四种,可能有巨大收获。 12意外机遇法 例(1)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例(2)X-射线的发现。 例(3)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 13灵感培养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词话》中写到治学的三个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是治学或研究的开始,要找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作为你科研创新的起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她千百度,这是第二境界,正是科学研究的紧张阶段,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才好。蓦然回首,伊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正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灵感到来,蓦然回首,伊人(这里指你希望得到的结果,或解决困难的方案和办法)出来了,却在忽明忽暗的灯火阑珊处。 从中可以得到三点启发:(1)开题的重要性;(2)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如果你梦想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么勤奋学习就是实现你的梦想之舟。但舟有快如宇航飞机,慢如蜗牛。所以勤奋必须是高效率的勤奋,不要去做磨擦生热的无用功,更不要做负功;3)创新除了勤奋外,还要有一定的灵感。当你在科研中已进入角色,身心投入后仍然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你可以忘掉它,轻松愉快地去做别的工作,或看电影,或散步,或听音乐,然后好好睡一觉。睡眠中大脑会把白天困扰你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反刍、酝酿和陈化的慢波处理,早上一觉醒来,往往就忽有所悟。听说开库勒就是在早上一觉醒来时,悟到苯分子的六角形结构的。 14虚拟实验法 现在常用的虚拟现实法也是建立模型的方法之一。提出一个理论模型,用计算机虚拟现实,得到希望得到的结果。这一方法现已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例如: (1)虚拟大气温度、湿度、气流的未来变化,做出近期和中期的天气预报; (2)建立模型,虚拟小浪底水库放水冲洗黄河的泥沙,提供最优化实际放水时间和流量等参数; (3)虚拟原子弹爆炸过程,代替实际爆炸实验,为原子弹设计提供基础; (4)北京大学在稀土分离研究中,以串级萃取理论为模型,用计算机模拟摇漏斗的实验,获得稀土工艺设计的一步放大专家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15综合集成法 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科学中提出带有共性的问题来研究,因而产生的科学。它是最广泛的交叉学科。如果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看作科学分类的经线,那么系统科学就是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纬线,所以也可称为横断科学。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非线性科学、协同学、运筹学、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等。下面仅以控制论为例,说明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控制论是把自动调节、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以及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以数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学科。它是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的,他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接受了研制防空火力的控制系统的任务,尝试用机器来模拟人脑的功能。他把生命机体和机器作比较研究,总结出自动机应具备的一些特点。他的研究还表明,无论是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物系统,以至经济、社会系统,反馈都对系统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总结了这些思想,在1948年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把控制论定义为关于机器和生物的通讯和控制的科学。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一书,是这个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同年艾什比发表《大脑设计》,建立了生物控制论。 16接近于无中生有的原始大创新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突破当时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和传统概念,提出全新思维和理论的创新。但即使这样重大的原始创新,也不是完全无中生有,而是有迹可寻的。 以量子力学为例,实现这一类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科学问题。正确敏锐地提出科学问题,本身就是重大的创新。 第二步是要有敏锐的直觉和灵感,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概念,并重新审视旧理论中的概念。 第三步是要建立新理论的基本方程。既然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们的基本运动方程也应相似。薛定鄂把光的Maxwell电磁波方程与德布罗意关系式结合起来,得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即著名的薛定鄂方程。 第四步是要有深厚的数学基础,从基本方程推导出可以由实验来检验的结果。 第五步,一个新理论的基本方程建立以后,还要回过头来看看这个理论体系是建筑在哪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基本假设的要求是:物理概念要明确,表述要简洁,它的实验基础要巩固,条数要愈少愈好。这样才能建立简洁优美的理论体系。 徐光宪,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通过总结大量文献资料,提出普适性更广的(nxc)格式和原子共价的新概念及其量子化学定义,根据分子结构式便可推测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稳定性。建立了适用于研究稀土元素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无机共轭分子的化学键理论。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双氧络合物。 2008年,徐光宪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5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美感成为科研创新的激励力量
shareworld 2008-11-11 13:32
这是一幅很美丽,很个性的图片,它属于分形数学的研究范围。现在,分形数学已经在数学和艺术的边缘,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数学和美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幅分形数学经典图片,局部和整体完全相似,展现出惊心动魄的美丽。浏览更多,请点击: 数学分形图片 ) 实际上,当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只要肯用心发现,就一定能够感受到那公式背后无声无息的大美。公式的推理充满了思辨之美,公式的结论充满了简洁之美,而公式对于整体的归纳和统一,更是一种震撼心灵的美丽。科学家A.Renyi曾经说过:数学是有用的,如果谁想理解自然并利用它的能量,那他甚至不能离开数学。不但如此,数学还是有趣的和美丽的,是令人兴奋的,是一项美妙的人类思想探险活动。我想数学的美不是一件辅助的、附带的事,它是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真理永远是美的,而美的东西也总是真的。杨振宁也经常在他的演讲中提到科学的美,不遗余力地赞扬。 不仅仅是在数学中,在任何一门科学中,都充满了美。我们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将美作为我们科研创新的内在动力呢? 爱因斯坦根据科学创造的动机把所有的科学家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人是从纯粹的功利目的出发,把科学作为一种获取生活报酬的手段;第二种类型的人则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娱乐,因为科学能够给他们某种超乎常人智力之上的快感,他们通过这种娱乐来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与雄心壮志的满足;而第三种类型的人则既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消遣,他们之所以要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科学事业完全是出于一种不可遏制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别无其它的动机。 我认为,美感就是将科研人员从第二种类型向第三种类型转变的有力工具。 美感甚至可以直接带来创新的灵感,指导科研成果的发现。美感运用在抽象的理论分析中,可以指导我们做出大胆的预测和估计,从而建立起敏感的科研直觉;美感应用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上,可以指导我们建设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成果;美感应用在日常的科研生活中,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一颗生动活泼的心灵,永远热爱生活,热爱科研,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 相信在美感的激励之下,能够成材的科研人员,必定是大家。 上一篇: 【分享】至纯至美 数学分形图片 下一篇: 研究生多收 1 元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691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母因子贵"、“动物福利”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newniu 2008-11-1 00:51
在中国有名师出高徒之说,所以学生找名师。然而中国也有母因子贵,母亲富贵是因为儿子。应用于导师,则是导师因学生而富贵。因此,学生和导师是一种互利的关系。然而现实中的许多导师眼光短浅,破坏了这个关系。 多少年来,中国一直缺少诺贝尔奖得主。想想中国十几亿人口,连这点小小的学术承认也得不到,不能不说是科学界的羞事。从才能上讲,中国这么多人,有着巨大的人才基数,保证中国绝对不缺有潜力的人。然而为什么会连续这么多年没有,不能不让人思考。有人曾经说,设计一种文化,使中国一直无法出大的科研成果,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然而,我们的确就在这个文化下面。 那么这个文化有什么问题?从现状来看,研究生成为科研的苦力和主力,事实上国外也是类似。然而我们与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的研究生得到的支持和保护太少。大量的导师只顾及眼前和个人小利,缺少基本的人性知识。这些研究生成为下蛋的母鸡,缺少基本的爱护。这既是对研究生个人的伤害,也是对科研事业的伤害。 在西方发达国家,动物保护组织早早推动了动物福利立法。所谓动物福利,国际上公认的是动物享有五大自由: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生活无恐惧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 动物福利要求人类应该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尽量保证为人类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 当西方连动物都要建立福利时,我们的研究生却难以享受到动物的福利。看看国际上公认的五大自由,大量导师达不到要求。 我通过对还经济的研究发现,研究生类似于古代的封建社会的农奴。他们依附在地主和贵族身上。后来一些人的研究表明农奴的工作效率只有自由农的三分之一。对于科研这类复杂的脑力劳动来说,研究生实际的效率难以发挥出三分之一。首先,由于价格便宜,导师就像使用免费劳力一样,不懂的爱惜。免费的东西是没有人爱惜的。另外,导师缺少人道主义思想,只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压下去,而不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学生。 实际上,学生是导师的生命延续和传承者。为什么孔子现在这样有名,绝对不是孔子当时有名,孔子其实只不过一个小的教书先生。当时的邹衍、孙子等人比他有名的多。然而,孔子为什么现在这样有名,原因还是他的学生。学生为孔子编了《论语》等著作。 因此,学生是导师的未来,自己年纪大了,如果有了厉害的学生,自己同样也会名满天下。如果自己学生不争气,自己也不会得到大家的尊敬。 在西方,苏格拉底一本书没有写,为什么我们知道他,这是因为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下了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大家都知道。 因此,有长远眼光的导师应该从长远看问题,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自己也会名满天下,否则也只能窝在家里,永无出头之日。
个人分类: 一日三省|4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造科研航母编队,创建创新体系
newniu 2008-10-18 14:56
当提到航母时,常常会联想到飞机在甲板上降落,甲板下面则是巨大的机库,有升降机把飞机从下面提上来。或者想到飞机停在甲板四周,安安静静等待着什么。事实是什么情况呢?单纯的一艘航母,其生命力是非常弱的。它速度慢,目标大,转弯慢,很容易成为活靶子。为了有强大的作战和生存能力,航母必须要以编队形式出现。 美国航母编队通常由13至20艘不同用途的舰艇组成。一个常规动力航母编队最常见的编队组成是:1艘常规航母,四周配有2艘导弹巡洋舰、2艘导弹驱逐舰、2艘驱逐舰、4至6艘护卫舰或导弹护卫舰,水下配有2艘攻击型核潜艇。为保证补给还配有1艘高速补给舰或油船。该编队能够覆盖半径为200海里的半球状海域。 航母需要依赖编队,航母很重要,但是缺少支持同样是不行的。最近在企业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集团行为产业集群。在特定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同行产业组织,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 集中特征 产业集群的集中特征即从空间角度看,产业具有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性,同时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如德国的钢铁生产集中在多特蒙德、埃森和杜塞尔多夫,工具车床集中在雷姆萨伊德;美国的汽车制造业集中在底特律,高科技制造业则集中在硅谷。 2 专业特征 产业集群的专业特征即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整个集群生产与服务也具有趋同性,紧紧围绕着某一专业化生产过程。如在印度的班加罗尔, 90% 以上的企业以开发、生产和销售软件为主业,而在我国广东的东莞,生产和销售电子产品的企业则占了绝大多数。 3 数量特征 产业集群的数量特征即从事同一或类似产业的企业数量相对多。例如,在意大利,几百家相关公司全部集中在北部萨索尔洛镇及其周围地区从事瓷砖加工生产和销售活动。 1998 年 , 这个产业集群的产量占世界瓷砖总产量的 30%, 欧洲总产量的 54%, 意大利总产量的 80%, 产值达到 100 多亿美元。 4 网络特征 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即集群内企业通过生产联系形成紧密的关系网络,网络中的各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关系,频繁进行着贸易往来、交流与互动、学习与合作,共同促进集群的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表现非常明显,如美国的硅谷,高校与企业的紧密且富有成效的合作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5 创新特征 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即集群能够形成自身学习和外部模仿机制与氛围。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任何集群内的企业都要在本企业技术轨道上不断学习与进步,同时还要不断借鉴其他企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突破,形成技术与知识的传播与扩散。 产业集群,就象战争中的集团军一样,通过大规模、大协作保证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科研领域同样盛行集群特征,美国大学讲求专业排名,原因是某个学科力量十分强大,形成集群优势。大学的整体排名反而没有太多的价值。 我们作为单个研究人员,当然没有这个能力,但仍然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比如说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和提高,共同研究一个问题等等。通过良好的互助与支持,至少形成一个小集团,形成整体冲力。
个人分类: 一日三省|3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