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考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考之奇在版纳
热度 1 duzhanchi 2020-10-30 09:04
科考之奇在版纳 1987年,参加中科院西南资源开发队,考察云南地区。 4月 16日, 与同组的 黄文秀、田效文、孙庆国、钟华平 一道, 司机扈传星开车,离昆明 , 前往西双版纳考察 。 一路南下,途经 元江坝 , 行道树凤凰木, 正值 盛花末期,艳丽的红色鲜花,绿色的 羽状复叶 ,格外引人注目 。 可谓 “ 花若丹凤之冠 , 叶如飞 凰 之羽 ” , 此赞语十分 形象逼真 。 19日, 来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 - 允景洪 , 海拔 610米 。 街道两旁布满棕榈、椰子之类的热带树木。澜沧江流经景洪坝,两岸多为阶地,水流平缓,土壤肥沃,树木葱郁,得天独厚,宜农、宜林、宜居、宜玩。 中午,顺曼听路, 信步行至 曼景兰村。 村里遍布凤凰木、铁刀木、芒果、槟榔、香蕉、凤尾竹 , 一派热带风光。每户一栋 傣式 竹楼, 自成院落, 户与户之间 用 竹篱 相隔 。 这里,有一条 傣味食品街 。我们在门牌 52号的餐馆坐定,点了几个傣味菜: 酥嫩 的 炸芭蕉、清淡的水香菜、解暑的椰子肉、清热的龙爪菜、油润的花生酱,以及 香甜 的菠萝篜饭 。饭后,漫游近在咫尺的曼听公园。 该园, 1300多年前是 傣王 的 御花园, 现今, 园内林木茂盛, 绿草如茵,繁花 朵朵 , 争 艳 斗 奇 ; 傣族建筑 - 干栏式 竹制小楼 ,独具一格;佛教建筑 - 白塔 ,圣洁无暇,八角亭,瑰丽堂皇 , 已发展成为集 王室、民俗 、 佛教 、风景为 一体 的文化旅游景点。 20日,参观热带作物科研所。 该所 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澜沧江边,地势开阔,山低坡缓 , 犹如 一个美丽的公园, 热带风光旖旎,植物千姿万态。单子叶植物有:棕榈科的油棕、芭蕉科的香蕉、旅人蕉科的鹤蕉 ,凤梨科的 菠萝 , 兰科的香荚兰 和寄生兰等 ;双子叶植物有:茜草科的咖啡, 胡椒科的胡椒、樟科的 油梨、芸香科的柚子、 红木科的 胭脂木、番荔枝科的依兰香、漆树科的芒果和腰果、梧桐科的可可和 胖大海 ,豆科的 红豆树 和 铁 刀 木 等。 花卉植物格外引人注目,如: 锦葵科的 扶桑 、大戟科的 刺梅、 千屈菜科的 紫薇、 紫葳科的 炮仗花 等。种类繁多,难以尽数。此外,还有不少与佛教有关的植物,如:棕榈科的贝叶树和 槟榔 、芭蕉科的 地涌金莲、 兰科的 文殊兰、 姜科的 姜黄 、桑科的 菩提树 和 大青树 、檀香科的檀香树、藤黄科的 铁力木 、龙脑香科的龙脑香、番木瓜科的 番木瓜 、夹竹桃科的 鸡蛋花、 豆科的 无忧花 、木兰科的 缅桂、睡莲 科的睡莲等 。 其中,贝叶树的叶片,在古印度用来书写经文。因此,此叶称作 “贝多罗”,其经叫做“贝叶经”,此树尊为“贝叶棕”。 21日,离景洪, 前往 勐养。沿途为自然保护区,植被为季雨林,林下种有砂仁。路边有一橡树,高大伟岸,树干基部,分枝延伸,形似大象,虽不如榕树所形成的 “独树成林”壮观,但造型独特,难得一见。 开车东南行,不 一会儿便至 无量山余脉基诺山,亦称 攸乐山。这里,地貌为 低山丘陵,海拔 950米,是基诺族村寨聚集地, 乃 盛产 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首。据传说,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于此的士兵,为其祖先,即开始以种茶为生。基诺族 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土著民族 , 有 语 言,无文字;直到四十年代末期,尚处于 原始社会 。 爱吃 竹筒 饭、蕉 叶饭 、 野 生菜 ,喜 酸 好 辣 。 其 房舍古朴, 木构架、木板墙 , 茅草屋顶 ,分 上下两层,楼上 为 居 室, 楼下无 墙 壁,用于 养畜 堆物 。 下午,东南行 60公里,来到勐腊县勐仑镇,澜沧江支流罗梭江边。过吊桥,进入葫芦岛,便是中科院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该园 1959年成立,为植物学前辈 蔡希陶 所倡建。园 内 有一小湖,湖周树木环绕,湖畔 亭阁 玉立 , 湖中 王莲如盘 ,湖水微波荡漾,空中蓝天白云,大气清爽宜人,景色令人陶醉。 园中,植物种类丰富, 奇树名花 繁多。 孓遗植物天料木、佛教圣树黄葛树、 珍贵国宝 神秘果 、 水果皇后菠萝蜜、 保健饮料 苦丁茶 、润喉佳品 胖大海 、 药用灌木黄栀子、油料果树油橄榄、蜜源植物椴树、饮品植物茶树、咖啡和可可、多肉植物仙人掌、多汁植物 刺梅 、 食虫植物 猪笼草 、荫湿植物 砂仁 和 千年健 、 象征英雄的木棉、高纵入云的 望天树 、枝繁叶茂的橄榄树、 茎部肥厚的 佛肚树、 树干粗壮的 象腿树、 老茎生花 的榕树、 板根发达的四数木、 宛如巨扇的旅人蕉、 果 似卵黄 的蛋黄果、 荚果倒垂的腊肠树、 叶生茎顶的 龙血树 、形美叶翠的 吉祥草 和发财树、 光 杆无叶的绿玉 树、 苞片像花的叶子花、 花如炮仗的 炮仗花 、 花如鹤头的 天堂鸟 、 花似 锦 团的 无忧花 、 花色似锦的扶桑和木槿、花冠艳丽的杜鹃、 蝶花似火的 刺桐 、花序轴肉质化的菠萝 、材质坚硬的红木、 汁液有毒的 罗肤木、 毒性剧烈的箭毒木、 “吸血”寄生的檀香树、 淡雅秀逸的丁香和鸡蛋花、 娇美 清馨 的 兰花 和 姜花、 能产米的西谷椰子 、 会下细雨的黄檀树、闻声即动的跳舞草、轻挠枝摇的紫薇、触叶即闭的合欢树,等等,各具特征特色, 难以 一一详述。 棕榈科植物更是姿态万千:婀娜多姿的椰子、窈窕纤细的槟榔、雄伟挺拔的王棕、矮壮粗实的蒲葵、披头散发的董棕、大腹便便的酒瓶棕、英姿潇洒的糖棕、战袍裹身的 棕榈 、披甲带胄的油棕和伊拉克蜜枣 , 等等,美不胜收,大饱眼福。园内还有大片橡胶人工群落,依其下层植物种类,又可分为:橡胶 -可可幼树群落、橡胶-茶树群落、橡胶-罗肤木-千年健群落等,高矮有序,层次分明,各 居 其 位 。 随后,进入幽静的沟谷,参观热带雨林。林内,鸟语虫鸣,悦耳动听;植物茂密,遮天蔽日, 枝叶纵横, 藤 蔓 飞舞 , 林 木参天, 蔚为壮观 。板状根、气生根、木质巨藤、大叶植物、附生植物、绞杀植物、老茎生花、滴水叶尖,奇异景象,随处可见,犹如进入迷宫,使人眼花缭乱 。 代表性植物有:龙脑香科的望天树和版纳青梅、 使君子科 的千果榄仁、 无患子科 的绒毛番龙眼、 肉豆蔻科 的云南肉豆蔻、藤黄科的版纳藤黄和滇南红厚壳、番荔枝科的云南银钩花、 金刀木科 的金刀木等。大型木质藤本有: 鼠李科 的蛇藤、豆科的崖豆藤和猪腰藤等,不认识者众多,无法一一罗尽。林中 生物之间,互争互促,相依共存,构成了一个稳定的顶级生物群落,形成了一个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雨林王国 。 原始而神秘, 玄妙 而奇特, 使人返璞归真, 让人浮想联翩,使人敬畏自然 。 22日, 结束版纳考察,前往 江城 。 此行虽然短暂,但澜沧江水之清奇,版纳景色之新奇,热带花卉之瑰奇,佛教植物之诡奇,热带雨林之奇异,热带作物之奇妙,傣式建筑之奇巧,基诺族之奇特,尽皆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原载:中科院京区老年文联文学集锦《岁月有痕》, 2020年9月)
个人分类: 回忆录|79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帕米尔高原气象灾害与水分循环考察观测
yaozi824 2020-5-20 15:43
帕米尔高原气象灾害与水分循环考察观测 帕米尔高原是亚洲大陆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山脉的汇集处,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 “ 世界屋脊 ” 。它具有独特山盆地形结构和复杂气候系统格局,是 “ 中巴经济走廊 ” 的重要节点,也是 “ 一带一路 ” 的关键区域,该区域独特的气候生态系统格局对我国的能源、水资源、气象灾害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帕米尔区受西风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和青藏高原的交汇作用,在水汽来源、输送特征、演变机理等方面与欧洲和东亚地区存在很大差异,具有自己独特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问题。在变暖背景下,帕米尔高原极端降水频发且呈显著增多态势,引起区域水文循环结构的改变,但对此区域大气水分循环的研究薄弱。 在以上问题的驱动下,依托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承担的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题等项目,中亚气候团队一行于 2020 年 5 月 11 日至 16 日开展了帕米尔高原气象水文灾害及水分循环科学考察和观测采样,考察人员沿着 G314 公路,从喀什出发,途径奥依塔克、盖孜河、布伦口、卡拉库里湖、慕士塔格峰、苏巴士、塔什库尔干县和红其拉甫等地,沿途考察了 G314 沿线泥石流洪水危害状况,查看了从 1000 多米至 4800 米降水梯度观测和固态降水观测设备、高原河谷降水、蒸发、 GPS 水汽和辐射等观测设备的运行状况,考察了河道径流、山区积雪及消融等,采集了沿途的梯度河水样品,收集了塔什库尔干县逐次降水样品,以便于后续水分循环要素实验和分析。同时,考察人员宏观上认识了水汽路径输送高度、降水的梯度变化、山区积雪等认识,为后续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 整个科考过程中,面临帕米尔高原风云变幻的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交通不便等各种不利因素,队员齐心协力,顺利完成预期任务,为后续研究提供高质量观测数据和宏观认识。考察过程中多次赴塔什库尔干气象局请教交流,受到县局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考察途中图片信息见附件。 帕米尔高原气象水文与水循环考察素材.pdf
个人分类: 风水轮流转|3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助力西藏
热度 4 taodeng 2018-9-8 09:40
助力西藏 在刚刚召开的 “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与服务西藏高质量发展 ” 专题咨询会上,许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西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知灼见。我们在青藏高原的考察中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虽然没有产业化的要求,但对于提升西藏的软实力是可以做出贡献的。 经过多年来,尤其是 “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 启动以来的野外调查,我们发现,青藏高原是一个研究生物演化的 “ 天然实验室 ” 。青藏高原自 4 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开始就保存了生物演化的丰富证据,从海相的菊石、鱼龙,到陆地的恐龙和哺乳动物等等,以及多种多样的植物化石。这些化石不仅在环境背景上刻画了从海洋到大陆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自新生代初期 6000 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西藏南缘碰撞以来,青藏高原持续隆升的历史中,生态体系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温度和湿度类型,直到转变为独特的高山冰冻圈。生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逐渐起源演化出大量新类群和新物种,这些先驱型的种类不断向高原周边扩散。古近纪的热带类型在 2600 万年前还在向南迁徙,成为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一些现生动植物的祖先;新近纪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高度后,在 500 万年前产生了严寒适应性的动植物,至 260 万年前第四纪冰期来临后,这些已经预先适应了冰雪环境的种类 “ 走出西藏 ” ,成为全球现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青藏高原是生物演化 “ 天然实验室 ” 的概念,这些自然演化的 “ 实验 ” 结果就保存在青藏高原广阔的地域中。我们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就是要发现这些证据,为完善甚至创新生物演化的理论做出贡献,也将使青藏高原在国际科学界中奠定更加重要的地位。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除了涌现出大量新知,还在扎实的科学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假说。取得的这些重要成果,不仅要在科学共同体中发挥作用,更应该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添砖加瓦。因此,我们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要把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尤其是现在的各种网络媒体媒介,及时地把科考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广泛的传播。而对于科考中的相关实物实体和理论知识,在将要筹建的第三极国家公园群中可以进行充分的展示,如典型的化石产地、重要的人类活动遗址、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等。甚至在历年科考中已经完成任务的观察站点、测量仪器,也都可以保留在原地,成为国家公园中的参观主体。 另一方面,建议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尽可能多地利用青藏科考产生的理论和元素。举例来说,大家熟悉的《冰河世纪》是经久不衰的电影主题,续集拍了一部又一部。现在我们通过青藏科考发现,冰河世纪中许多动物的祖先就起源于青藏高原,此后在冰期降临时扩散到世界各地。所以我们可以拍摄《冰河世纪》前传,我甚至已设想,这部影片中所有角色都要有一个可爱的藏语名字,以便把青藏高原的文化发扬光大。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12975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考日记(三):你可知猴王的烦恼?
热度 5 xiyuniaoguo 2018-2-22 12:38
1 月 26 日依旧大雪。我们要去龙门山的回龙沟。所谓的回龙沟其实是一条海拔 1300 米左右高山峡谷。不知当地人为何起名回龙沟,依小弟看,这名字起得好。话说当年曹孟德与刘使君煮酒论英雄就曾讨论过“龙为何物”。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听完孟德之论,你再看看眼前的河流。高山里的河流,夏季水大可以开山碎石、吞吐八荒,旁边冲毁的道路就是它的杰作。而今枯水期,小河如小溪,奄奄一息,昔日的豪情全都烟消云散。这不正是龙之变化吗?何为龙,龙既山河! 向导王大哥 摄 雪越下越大,路上徒步的行人却越来越多,看得出城里人对于雪是那么的向往。下车后,我跟王大哥一组到大药坪走样线。山体比较陡,大约50—60度,刚下的雪铺满了不足50厘米宽的林间小道。山上是一片 青岗树 为主的乔灌林,林子绿油油的,在没有针叶林的参与下,能有这颜色,耐人寻味。行至山半腰,有一处高大的 珙桐 树,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夏季开出的花儿如同鸽子形状,因此也叫鸽子树。珙桐树下,有一处粪便,已经被冻住。这很有可能是藏酋猴 ( Macaca thibetana ) 的粪便 。这藏酋猴属于灵长目猴科猕猴属,是中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我们此行重点寻找的对象。一个小时后,我们爬到了山梁处,山梁上面架起了一个巨大的钢管,如同高架桥从山顶斜插地面。这是当地水电站的引水管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 雪下的森林 赵序茅 摄 过了山梁,坡度趋于平缓,前方是一处40度的大斜坡。随着雪花沉积,周边已经完全被大雪覆盖。干枯的阔叶树枝上一身素稿,地面的灌丛银装素裹。树枝上缠绕着枯黄的 绞股蓝 ,一侧还留有紫色的果实。据向导王大哥介绍, 绞股蓝 被当地视为一种药材,可以降血压,50元一斤。那边,山核桃树上满身积雪, 藤 本缠绕其身。灌丛下长满了蕨类植物。有一种俗名 晕头鸡 的蕨类,它的根很庞大,结成一个菠萝形状,据说可以入药,治头痛, 40 — 50 元一斤 。 绞股蓝 赵序茅 摄 森林里一片寂静,不时传来积雪压断树枝的咔嚓声。在海拔1750米处,突然传来一阵 当当声 ,在寂静的树林中格外入耳。原来是一只白背啄木鸟,头顶上红色的羽毛格外显眼,它在一棵枯死的山核桃树上,不断地撞击树干,寻觅里面隐藏的食物(虫子)。我不知道这只白背今天的收获如何。只见满地都是木屑,树上留下它啄过的痕迹。白背啄木鸟的出现为这寂静的森林添加了一份喧闹,大有“鸟鸣山更幽”的味道。岩石上爬满了细长的 青藤 ,柔软、坚韧,当地人用它编框子。据说,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途中,遇到的藤甲兵所穿之甲就是用此物编制而成。 白背啄木鸟 一连几日寻不见猴,加上每日大雪纷飞,不免心中烦闷。不曾想,众里寻他千百度,默然回首,那猴却在河坝处。下山后,我们在河坝处见到了久违的藏酋猴。我共看到两只,一大一小都是雄性。据我估计,它们应该是猴群中全雄单元里的个体,全雄单元里的个体在猴群中比较分散。一提到猴,很多人自然会想到那 威风咧咧 的猴王。君不见西游记里的美猴王“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现实中,猴子的世界没有那么洒脱。藏酋猴的社会结构属于多雌多雄。猴群中,雌多雄少,雄猴们隶属于全雄单元,而全雄单元中的猴儿是分等级的,等级最高的那只雄性就是大家俗称的猴王。其实,猴王远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威风八面。不做王,你是不知王的苦啊? 相对而视 赵序茅 摄 第一,在藏酋猴中猴王的 权利 有限,它的“话”未必好使。君不见,大清朝光绪帝虽然贵为天子,但那是一个窝囊啊,手中无权,任人排布。相比之下,猴王的日子比光绪帝稍微好过些。在藏酋猴的社会中,猴群中的雌猴多存在血缘关系。雌猴中的高等级个体之间形成雌性联盟,是猴群中真正的“掌权派”。这些高等级的个体就如同慈禧老佛爷和她庞大的后党。它们的地位,是猴王无法撼动的。而雌性联盟,不仅存在血缘关系,而且猴多势重。正所谓,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以来猴王的权利大大弱化,具体表现在:雌猴有很多的性选择空间。也就是,猴王无法完全占有雌猴。那些高等级的雌猴,可以和群内高等级的雄猴交配,也可以和低等级的雄性交配(下一节会具体谈到)。 思考猴生 赵序茅 第二,猴王要时刻 提防 内部造反。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尤其是当猴王年龄偏大,体弱多病之时,那些年青的猴儿们就会蠢蠢欲动,揭竿而起。一旦猴王被赶下台,它的命运极为凄凉。比那些贪官还惨! 不要以为我小就不知烦恼 第三,猴王还要时刻警惕外患。当年八国联军进京的之时,慈禧老佛爷(也有考证是刚毅说的)有句千古名言:“宁 赠友邦,不予 家奴 ” 。面对外敌(外来的猴群抢夺地盘或者老婆)的时候,藏酋猴们的做法和老佛爷迥然不同。以猴王为首的全雄单元,一致对外,“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在外敌面前,平日里的恩怨都暂且放下,输赢的代价是彼此的孤独。一旦全雄单元被外来雄猴群打败,它们不仅可能失去老婆,连吃饭的地盘都没了。 虽然是严冬,我已经做好了迎接春天的准备 赵序茅 摄 最后收尾,道一句:猴也罢,人也罢,各有各的活法。平民有 平民 的生活,王侯有王侯的烦恼,莫要攀比,王侯享受我们无法享受的富贵,也必当承当我们无法感知的痛苦和责任。平民可以成为王侯,而王侯却无法做回平民。 赵序茅 摄 爆料科研人员的野外工作(一):踏雪寻猴 爆料科研人员的野外工作(二)闻声辨猴 更多精彩见本人公众号:观鸟寻兽
个人分类: 科普|533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西北联大名师:中国现代藏学的开拓者李式金
kexuechuanbo 2017-9-12 06:59
40 年代国立西北大学地理系副教授李式金在青海玉树 1 2010-08-23 11:44 阅读: 113 40 年代国立西北大学地理系副教授李式金在青海玉树等藏区的科学考察,为藏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在国立西北大学 1943 年 11 月 12 日创办的《西北学术》(今《西北大学学报》前身之一)创刊号第 11 页曾发表有《玉树的民风》一文,是 “ 玉树 ” 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大学学报。另外他还在国立西北大学 1943 年 7 月 15 日出版的另一份期刊《西北月刊》创刊号第 21 页发表有《西陲喇嘛教盛行之原因》一文。他是中国藏学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以下是他在藏区考察的一些网络资料。 1940 年, 李式金的青康之行穿越甘青康滇四省,历时长达半年。他从兰州出发至西宁,经青海湖盆地、柴达木东南隅,涉黄河上源,越巴颜哈喇(克拉)山而抵玉树,复自玉树入西康昌都,顺澜沧江、怒江上流而下,经云南西北部而抵大理。其文《澜怒之间》 ⑦ 详细记录了作者从 7 月 26 日到 8 月 21 日这段时间在澜沧江、怒江之间的见闻。 ⑧ 此外,绳景信的《果洛及阿瓦行记》、 ⑨ 时雨的《青海行》 ⑩ 等也是本时期重要的纪游作品。 潘荣中的《玉树概况》〔 45 〕张其昀等的《青海人文地理志》、〔 46 〕蒙昭藩的《青海省地理志》、〔 47 〕远人的《青海概况》、〔 48 〕倪锴的《果洛之概况》〔 49 〕等都是专述青海或青海境内某藏族地区人文地理的简志。慕少堂的《甘宁青疆域沿革考》则专门探讨甘宁青三省疆域的发展和变化沿革,给人们展示了较为清晰的脉络。甘肃藏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然是拉卜楞:这方面人文地理学家李式金的著述最多,其中《拉卜楞之地文志略》〔 50 〕和《拉卜楞在西北地位的重要性》〔 51 〕较为重要:前者是关于拉卜楞地区通论性的简明地理志,首先分析了拉卜楞、保拉寺、欧拉牧地等处的气候条件与季节变化,然后分草地地形、少年山地、少年河谷、阶段地形、扇状地形及冲积地之混合地形几节记述了这些地区的地形概貌,最后描述了主要的山脉与河流,即白石山脉、西倾山脉和黄河;后者是作者《拉卜楞》一书的自序。文中作者对其能在河曲地区调查和后来在甘、青、康、滇诸省调查的前后因缘作了一番叙述,然后说明其撰《拉卜楞》一书是因为该地之诸多重要性:一、拉卜楞是西北的一个喇嘛教中心;二、拉卜楞是一个汉藏贸易要地;三、拉卜楞是沟通汉藏文化的纽带;四、拉卜楞在四不管地带中政治力量较大。随后分经济、政治、 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了拉卜楞的问题和将来的展望,其中经济方面谈及了农林牧业、矿产业、交通等,政治方面讨论了河曲是否应该设立特立区的问题和内外界线问题,社会方面涉及了人口调查、种族健康以及宗教等问题。何正璜的《东方的梵蒂冈 —— 拉卜楞》〔 52 〕专为纪念嘉木样五世而作,实际上是作者巡礼拉卜楞寺的一篇纪游,但其中涉及了拉卜楞的政治、宗教、史地、习俗等各个方面。河曲地区,位于甘青康川四省之间,由于黄河奔流而来,并在此地转一大湾,是故有 “ 河曲 ” 之称,这里是黄河流域一块地高气寒、水草丰美、人口稀少的牧区。这一地区主要居民为藏族,信奉藏传佛教,故而藏学研究往往对此无比青睐,著述很多。本时期,贡曲哲喜的《河曲藏区概况小志》〔 53 〕和李式金的《河曲 —— 中国一极有希望之牧区》〔 54 〕都是关于该地区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前者是通论性的简志,后者则专门从畜牧角度描述了河曲地区的地理环境、牧民分布、放牧情况、草原状况,等等。   与藏学相关的综论性地学著述还有如: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地学系教授王谟的《中央亚细亚概况》,〔 55 〕此文的第四部分 “ 西藏青海 ” 分南部西藏、北部西藏、西康地方、青海地方四小节专述藏区的地理概貌;石荣(本字无法显示 ‘ 日 + 章 ’ )的《哲孟雄志略《〔 56 〕是有关我国西藏邻邦 —— 哲孟雄的历史地理沿革小志。作者根据有关史料著述,择有关哲孟雄经过故实之材料,撰成此文,以为 “ 研究边务者之一助 ” ,文中对英帝国主义如何霸占该国、进逼我国西藏等史实叙述较详。 40 年代国立西北大学地理系副教授李式金在青海玉树 2 2010-08-23 11:49 阅读: 0 40 年代国立西北大学地理系副教授李式金在青海玉树等藏区的科学考察,为藏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在国立西北大学 1943 年 11 月 12 日创办的《西北学术》(今《西北大学学报》前身之一)创刊号第 11 页曾发表有《玉树的民风》一文,是 “ 玉树 ” 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大学学报。另外他还在国立西北大学 1943 年 7 月 15 日出版的另一份期刊《西北月刊》创刊号第 21 页发表有《西陲喇嘛教盛行之原因》一文。他是中国藏学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以下是他在藏区考察的一些网络资料。 ⑦ 李式金:《澜怒之间》,连载于《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7 期( 1944 年 7 月,第 36— ?页)、第 4 卷第 2 ~ 3 期合刊( 1945 年 3 月,第 58 ~ 60 页)、第 4 卷第 4 ~ 6 期合刊( 1945 年 6 月,第 38 ~ 39 页)。 ⑧ 李式金的青康之行除了为他带来上述众多成果之夕,还使他写出了《青海湖区之初步探讨》(载《边政公论》第 1 卷第 11—12 期合刊, 1942 年 7 月 10 日,第 41 ~ 54 页)和《云南阿墩子 —— 一个汉藏贸易要地》(载《东方杂志》第 40 卷第 16 期, 1944 年 8 月,第 42 ~ 46 页)等地理作品,前文简要探讨了青海湖区的自然概况、物产资源、气候状况、民族人口、宗教文化等问题;后文简述了云南西北部德钦设治局所在的 “ 阿墩子 ” 地方的地形与交通、气候与农业植物、实业概况、人民与风俗、设施与展望等问题。 〔 50 〕李式金:《拉卜楞之地文志略》,载《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4 期, 1944 年 4 月,第 33 ~ 38 页。   〔 51 〕李式金:《拉卜楞在西北地位的重要性》,载《东方杂志》第 42 卷第 8 期, 1946 年 4 月,第 46 ~ 51 页。 〔 54 〕李式金:《河曲 —— 中国一极有希望之牧区》,载《边政公论》第 4 卷第 1 期(茶研究专号), 1945 年 1 月,第 48 ~?页。 〔作者简介〕江启龙,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目前在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研究院做访问教授;邓小咏,硕士,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讲师。 二十世纪上半叶藏区地理研究述评 书名: 西宁 --- 青海的省会 / 李式金 ISBN : 作者: 李式金 著 出版社:兰州 : 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甘肃省图书馆出版 年份: 1986 页数和开本: 46 页 ; 500px 丛编项: 题名: 主题: 敦煌资料 中图分类号: 敦煌资料 如需代寻本书,从页面右侧预定 一般附注: 内容简介: * 1921 年 3 月,中华大学调整学校组织系统,在校长下设立教务、总务两处,由林立任教务长,李式金任总务长。 4 月校董事会正式成立。 茶马古道是贸易之路, 是宗教和文化传播之路, 也是移民之路。 在这条古道的咽喉处,有两个重要的城镇, 一个是四川的打箭炉(今康定) , 一个是云南的阿墩子(今德钦) 。 民国 29 年( 1 940 年) 李式金先生游历康巴藏区, 对阿墩子的地位做过精辟的分析: “ 原来阿墩子的商业能够发达, 则完全以地位关系, 阿墩子适在汉藏两民族接触的地带, 大凡两个民族接触的地方大概是商业发达的地方, 因为两个民族, 因风俗习惯有异,所需要的自然不同, 若两地物产悬殊则贸易更当繁盛, 察哈尔的省会张家口, 商业发达, 9 参见木霁弘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 ,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9 第五十六期 2008 年 4 月 漂流客 Drifting Bliog 便因为是汉蒙两个民族的接触点, 阿墩子商业发达, 也是同一样的情形, 不过不是汉蒙的接触点, 而是汉藏的接触点罢了。 10 ” 在这个接触点经商的不仅限于藏人和汉人, 还有白族、 回族和纳西族。 李老师的老家鹤庆就是白族的聚居地, 一向有很多人到藏区做生意。 鹤庆人手巧, 精于金属手工艺、 建筑手艺, 头脑灵活, 会经商。 这 1 0 年间, 我在藏区各地到处碰见鹤庆的工匠和商人, 据说, 现在鹤庆在藏区做手艺和经商的已经有数千人。 11 李老师的祖父做的是马帮贸易, 失败以后,他父亲和藏族结婚, 改做锅头生意。 据李式金的调查, “ 阿墩子的市街不见怎样繁荣, 商店无论大小, 无不煮酒养猪 ” , 李老师家到了父亲这一代, 就成了这样的小生意人。虽然也做小生意, 但李老师毕竟跟父亲不同, 他从小就接受了现代教育: “ 我从德钦升平镇中心校毕业, 只有一个升平完小, 其他小学没有, 是省立小学。 那时有 1 00 多个学生, 一至六年级。 我 1 945 年毕业, 要去考丽江国立师范, 但第二天我的脚被同学家的狗咬伤, 筋差不多断了, 没去成。 去的 6 个学生有一人考上。 不久解放战争爆发,学校都停办, 我再也没读过书。 ” 德钦新式教育的开端在民国初年。 1 91 3 年, 阿墩子拟设县治, 提出 “ 兴办自治学堂 ” ;两年后设立 “ 劝学所 ” , 为德钦现代小学举办的开端。 1 91 9 年, 阿墩子境内已有 4 所小学 。 1 0 李式金 “ 云南阿墩子 —— 一个汉藏贸易要地 ” , 《德钦文史资料》 第一辑 48 页 40 年代国立西北大学地理系副教授李式金在青海玉树 3 2010-08-23 11:51 阅读: 86 40 年代国立西北大学地理系副教授李式金在青海玉树等藏区的科学考察,为藏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在国立西北大学 1943 年 11 月 12 日创办的《西北学术》(今《西北大学学报》前身之一)创刊号第 11 页曾发表有《玉树的民风》一文,是 “ 玉树 ” 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大学学报。另外他还在国立西北大学 1943 年 7 月 15 日出版的另一份期刊《西北月刊》创刊号第 21 页发表有《西陲喇嘛教盛行之原因》一文。他是中国藏学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以下是他在藏区考察的一些网络资料。 李式金 边地通讯 · 拉卜楞之交通 1947(1) 据李式金、丁明德调查, 20 世纪 40 年代,拉卜楞共有商户 210 家,资本在 10 万元(白洋)以上者仅三五家, 1 万元以上者也为数不多, l 万元以下者约 130 余家。这些商户多系青海及临夏回族穆斯林。他们年输出马 1500 匹,牛 1300 头,羊 15000 只,羊毛 120 万斤至 300 万斤,哈拉皮、狐皮、老羊皮、羔皮。水獭皮、金钱豹皮、熊皮、扫雪皮、獾皮、黄羊皮、草猫皮、牛皮、马皮等 30 余万张,马尾 4 千余斤,羊肠 2 万余斤,牛尾 3 千余斤,麝香 500 余个,牛黄百余个,鹿茸 10 余架,酥油 10 万余斤,牛油 2 万余斤,年输出土特产品的价值约在 55 万元至 60 万元之间。计年输入粮食 20 万斤,大米 1800 斤,挂面 6000 余斤,茯茶 1 . 5 万块,松潘茶 1 . 6 万包,纸烟 50 箱,茧绸 6000 匹,各种彩缎 250 尺,各种普通布料 2580 匹,黄烟 56000 斤,洋烛 500 箱,瓷器 35 担,糖 9500 斤,青盐 135000 斤,清油 62000 斤,铜器 40 担,棉花 7200 斤。年输人的工农业产品价值约在 40 至 45 万元之间。 李式金, 1940 年的青康之行,穿越甘青康滇四省,历时长达半年,后著有《澜怒之间》,详细记录了作者从 7 月 26 日到 8 月 21 日这段时间在澜沧江、怒江之间的见闻。 1944 年前后, ' 康区每年经丽江运出的虫草约五百五十余驮,贝母及支贝年在二千五百余驮,黄连五百余驮,秦艽六千余驮,大黄一万驮以上,麝香每年约出口八百余斤,猪芩一万五千余驮,黄金 ( 砂金、瓜金 ) 出口总数的达五千余两,康人所购回之物,除大量烟土外,即系茶糖铜器。 '(1) 如此巨大数量的康产物资经丽江运出,说明丽江作为滇藏川康边区货物中转站的中转屯聚功能之强。同年,李式金先生也撰文指出了阿墩和丽江间彼此呼应和阿墩作为丽江市场统摄下的前哨战功能: ' 假如我们把丽江比之西宁,则阿墩正可比之湟源,因为湟源是西宁的前哨,而阿墩子之于丽江,何尝不可一样看待呢 !' 七是《地方自治》 1935 年 3 期载张得善《青海种族分布概况》一文的说法。谓 : 青海回族人 , 以何时徙居此地 , 传说不一。有谓唐时徙来 , 有谓为回纥之裔 , 有谓元时徙来而散居者。上述各说 , 均有相当理由。《旅行杂志》 1945 年 19 卷 2 期载李式金《西宁 —— 青海的省会》一文也是持这种说法。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1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读大地的“天书”——青藏高原化石采集考察纪
热度 14 周浙昆 2017-9-3 11:30
   图1. 藏北高原 大 约 5500 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开启了青藏高原沧海桑田的改变。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亚洲的地形地貌,水系格局与大气环流。巨大的环境变化,必然深刻地影响了曾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保存在地层中各类化石,见证了地球环境的演变及其对生物区系的影响,仿佛是一本神秘的“天书”,等着古生物学家去解读。 为了阅读这部“天书”,我们的研究团队自 2011 年起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对青藏高原植物化石的考察和采集,分别在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采集到了近万件的植物化石。这些化石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将会改变人们对青藏高原植物区系演替和古环境变迁的认识。比如说我们在西藏东南部芒康海拔 3900 米的距今约 3600 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如今仅仅分布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青冈化石(图 3 , Xu et al., 2015 )。这暗示着在 3600 万年前,芒康曾经存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森林类型。又比如说我们在藏北晚渐新世地层发现了椿榆的化石,这是一个仅在北美和欧洲古近纪有分布的灭绝类群(图 4 ),这暗示着青藏高原植物区系与北半球植物区系的联系。这些材料就在实验室,我随时可以去看它们,但是未能亲自去化石产地看看,总有一种未能读到“原著”的缺憾。往年每每研究组整装待发的时候,对我的内心都是巨大的冲击和煎熬。每次我都暗下决心,下一次我一定要参加,但每一个下一次到来的时候,都因各种原因将希望寄托于另一个下一次。 今年国家启动了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我们的研究团队也承担了考察任务。 8 月 19 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刘延东副总理宣读了习总书记的贺信。说起来这是我从事的研究领域今年第二次听到总书记的贺信了,第一次是在深圳国际植物学大会。启动仪式之后,古生物组出发前往藏北进行考察。古生物组这次一行五人,有古脊椎所吴飞翔博士,来自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苏涛、星耀武、刘佳和我。苏涛和星耀武曾经是我的学生,现在他们都是研究所的 PI 了。 苏涛是古生态组的组长,也就是我的领导。刘佳是李吉均院士的博士,刚刚加入我们研究组。苏涛在出发前问我,他说周老师这一次去吗?我说去。虽说是答应了,但是心里还是有几分的忐忑,一是今年我已经六十一了,是否还能承担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的化石点的考察和作业,二是太太近来凤体有恙,需要陪伴。老牛自知夕阳晚,我知道此时不行,恐今后就今后就真的不行了。下了决心以后,我就试着和太太商量,结果她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工作,我的这次青藏考察终于得以成行。 伦坡拉是我们这次青藏高原考察的重点。伦坡拉位于藏北的那曲地区,现在的海拔高度为 4800 米,周边的植被为荒漠草甸,盆地边缘出露一套新生代的地层,被称为牛堡组和丁青组,在这套新生代地层中产有大量的化石。 Rowley 和 Currie 等人 2006 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分析了 伦坡拉盆地下部牛堡组泥质钙土中的微晶碳酸钙结核氧同位素平均值, 并通过现代喜马拉雅山前降水氧同位素对比并参考考虑纬度、海拔、温度和海岸线距离等因素推测伦坡拉盆地在中晚始新世就是已经达到了4850米的高度,而上部丁青湖组(渐新世)的古高度为 4260米( Rowley and Currie, 2006 )。我们的研究团队和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合作已经连续两年对伦坡拉盆地进行了考察采集,获得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从目前已经获得的化石材料看,伦坡拉盆地不可能在古近纪就已经达到了4000米以上的高度的。古脊椎所吴飞翔博士的团队在伦坡拉盆地晚渐新世的地层发现并报道了攀鲈化石(图3, Wu et al., 2017)。攀鲈(图2) 与水族馆里常见的斗鱼,天堂鱼等同属攀鲈亚目) 是一种小型淡水鱼。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马来西亚、印度和西非等地。攀鲈 的鳃腔内长有由鳃骨特化而成的结构如花朵一般的迷鳃(labyrinth organ)(图3)。迷鳃表面覆盖着呼吸上皮,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而且不同于其他正常的鳃,通过迷鳃的血液经由静脉回流到心脏,所以,该器官的功能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类似,但必须保持其湿润。凭借这一器官,攀鲈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传说中有人见到攀鲈爬到了翻越陆地,爬上一种生长在印度的棕榈树,吸食这种棕榈树上含有酒精成分的果汁,然后再回到水里去。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证实,但是迷鳃结构复杂,挤占了鳃腔很大的空间,而用于水中呼吸的鳃因此大大萎缩以致于不能满足鱼体存活所需要的氧量,所以攀鲈必须经常将头伸出水面,吞吐空气,否则它们会因缺氧而“晕厥”甚至“溺毙”;攀鲈常常在在雨后爬出水面,在湿润的地面“行走”(图3)甚至“上树”则是肯定的。在西藏发现化石攀鲈,也有迷鳃而且其发育程度更接近于在空气中呼吸能力最强的亚洲攀鲈。这些特征说明西藏的化石攀鲈具有类似于现代攀鲈的生理特征与生态习性,指示着温暖湿润的环境,它们所栖息的地方可能是较为局限的浅静水体。这与今天化石产地高海拔(近5000米)、强紫外线辐射、水体低温(年均温约 − 1.0 ℃)流动性强而溶氧量较高的环境截然不同(关于攀鲈的描述来自于古脊椎所吴飞翔博士)。换言之,地史时期生活在伦坡拉的攀鲈的生活环境与今天伦坡拉的环境有着天渊之别,对比最近缘的攀鲈鱼分布的环境和海拔高度,吴飞翔博士等人得出了伦坡拉盆地在晚渐新世海拔高度约为1000米的推论(Wu et al., 2017)。 在伦坡拉盆地发现攀鲈的化石产地,植物化石也有重要发现。我们的研究团队在伦坡拉进行了两年的采集,发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从植物化石的组合来看,这是一个亚热带环境的植物群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了一枚近一米长的棕榈化石。除极少极端情况外,棕榈科植物总体上说是分别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攀鲈和棕榈的发现,几乎可以确定这些生物生活曾在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也就是说鱼类和植物化石的都发现不支持 Rowley 和 Currie利用同位素重建的古海拔的结果。 然而,要想让我们的结果有更大的说服力,更丰富化石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个一个“孤证 ” 相互支撑,就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链。去年苏涛带领研究组在藏北就有非常精彩的发现,这一次我们也希望有所收获。这里的化石产地产地海拔超过4800米,在这个地方工作非常辛苦,在低海拔的一些常规动物如下蹲,起立,快走,在这里都会异常艰难,气喘吁吁。但是随着一块块精彩的化石的发现,我们几乎忘记了这一切,蹲不住就干脆趴在地上采集。在这里最有意思的发现当属兔儿果。记得去年苏涛野外考察中,在电话中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我:周老师我们发现了龙脑香的化石,并传了两张照片给我。如果在西藏发现龙脑香的化石,那一定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了。记得当年的墨脱考察任务之一,就是要确定墨脱是否有龙脑香林。苏涛虽然年轻但十分的稳重,我理解为什么他这一次不淡定的原因:龙脑香是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如果真是发现了龙脑香的化石,几乎可以肯定青藏高原曾经有过热带雨林的存在。我认真检查了苏涛发来的照片,发现照片中的化石确实有几分像龙脑香的翅果,但是仔细辨认可以确定不是龙脑香的翅果。龙脑香的果实表面是光滑的,而我们的化石有几道棱;龙脑香的翅是有两枚花萼增大而成,而其它萼片还能看到;化石的翅果直接从果实的顶端长出,没有其他宿存的萼片。经过查阅文献,发现这是一个灭绝的类群,著名古植物学家Steve在美国古新世和始新世的地层中发现过同样的翅果。Steve认为这是一个灭绝的类群将其命名为兔儿果( Lagokarpos ),根据形态特征可以归属到莲叶桐科,而且在美国中始新世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类似的化石。虽然否定了龙脑香的可能,但是确带来了一个不亚于发现热带雨林的惊喜,为什么在美国和青藏高原在5000多万年前分布着同样的植物?在青藏高原兔儿果存活了多长?这些秘密等着我们去解码。 10 天的考察稍纵即逝,我们满载而归。青藏高原对于我来说充满了诱惑,而对高原的特殊环境也有着足够的敬畏,每次出发前都有着几分的担心,担心自己突然感冒,担心到了高原会不适应,尽管这样的事情一次也没有发生。此番再上高原,又是深入高原腹地,且已年逾六旬,担心更甚。高原反应如头疼、失眠和食欲减退等都没有出现在我的身上。尽管偶而晚上睡眠时断时续,总体上能够睡好,胃口也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尽管工作中非常疲劳,但是睡一个晚上第二天醒来体力就已恢复,还能接着干。你在高原坚持下来,高原也必不辜负你,定然赐你惊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你灵感,辽阔的高原壮开你的胸怀,一个个清澈透明得令人心悸的措(藏语的湖),荡涤着你的心灵。我们这个学科的实验室在大自然,一个科研人员不到实验室,如何指望他出成果?我之所以坚持再上高原,就是因为我觉得我必须要亲自到化石产地去倾听“远古的呼唤”,亲启几页记录数千万年来高原沧桑巨变的天书,才能获得研究的灵感。现在看来,的确不虚此行。 图1. 现代攀鲈 图2. 攀鲈化石 图3 西藏芒康海拔3900米发现的青冈化石 图4. 椿榆化石 图5 正在翻阅天书 图6. 仔细阅读一探究竟 图7. 阳光下的picnic 图8. 色林措 图9. 巴木措 图10. 巴木措 图11. 野外考察合影,左起吴飞翔、星耀武、周浙昆、苏涛、刘佳 图12. 我知道自己黑,从西藏回来后发现其实我可以更黑的 现代攀鲈和化石的攀鲈的照片来自于吴飞翔博士,关于攀鲈的叙述也得益于飞翔博士的指教
个人分类: 科学考察|7388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青海察尔汗盐湖科学考察(四)
rczeng 2016-12-10 08:03
青海察尔汗盐湖科学考察(四) 【资料 】 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是由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四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公司注册资本金为60亿元人民币。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11日,依托盐湖资源主要从事以老卤、煤、氯化钠、石灰石、天然气等为原料综合加工循环利用形成的化工、冶金、镁合金等系列产品和进出口业务。 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是盐湖股份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决定,开好“十二五”之局,推动青海四个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盐湖股份抢抓世界镁工业格局调整及海德鲁公司退出镁行业、出售镁技术的历史性机遇,谋求镁资源突破,做大做强盐湖股份的重大战略决策。 项目立足察尔汗盐湖并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金属镁为核心、以钠利用为副线、以氯平衡为前提、以煤炭为支撑、以天然气为辅助,在盐湖地区构筑“主体鲜明、特色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盐化工、煤基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及冶金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成功实施,对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对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对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对全面提升镁工业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总投资600亿元,金属镁总规模40-60万吨/年,分两期建设,其中启动项目总投资278亿元,主要包括10万吨/年金属镁、100万吨/年甲醇及MTO制烯烃、80万吨/年PVC、240万吨/年焦炭、80万吨/年电石、100万吨/年纯碱及配套2400T/h+320MW热电联产等12个子项。项目于2010年7月开工建设,2014年基本建成。 相关链接: 先进镁合金产学研联盟专家赴青海省研讨镁产业发展
1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藏北典型湖泊水生生物资源科学考察圆满完成
yaoweijian 2015-8-17 11:29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毅峰研究员主持的科技基础性专项“藏北典型湖泊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考察”顺利完成了对藏北羌塘高原23个湖泊水生生物和水环境的综合科考。此次科考由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5个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大连海洋大学及西藏自治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1个研究团队共同承担,22位科考成员涵盖了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藻类,水生植物及水化学等多个学科。   科考队于2015年5月4日从拉萨启程,历时66天,累计行程7600公里,调查涉及那曲县、安多县、班戈县、尼玛县、措勤县的23个湖泊。其中鱼类调查样点74个;水生植物调查样点81个,样方207个;底栖动物调查样点254个,浮游动物调查样点157个;藻类调查样点189个;水化学调查样点98个。考察结束后,部分队员还对雅鲁藏布江水生生物资源进行了考察。   本次考察全程都在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进行。考察分别在蓬错、色林错、格仁错、恰规错、张乃错和当若雍错湖边搭建帐篷作为临时营地开展工作。科考队员克服了高原缺氧、天气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等各种困难,取得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本次考察是对藏北高原湖泊水生生物开展的最为系统深入的调查,较为全面地摸清了藏北重点湖泊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这些数据将为该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的储备提供决策支撑;此外,也将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全球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科学数据。   恰规错营地   当若雍错营地   科考队员抬考察船下湖   考察队员分拣底栖动物 作者: 贾银涛--- http://www.ihb.ac.cn/xwzx/kydt/201508/t20150813_4411003.html
1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入科考之门-中科院西南队贵州分队黔东考察记事
热度 5 duzhanchi 2014-10-26 14:03
题记: 1964 年,中科院西南队贵州分队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专区进行综合考察,将草场资源列为考察内容之一。这是综考会第一次明确地将南方草场作为一种资源,对其进行正式考察研究,也是我第一次参加综考。参加考察的单位多,专业多,老师多,犹如一所综合性大学;经过近八个月的考察研究,既完成了任务,又学到了大量相关学科知识。 20 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导下, 初步得到恢复,并 取得明显效果。此时,国家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1963—1972年十年科学技术规划》。规划要求综合考察工作由边疆向内地转移。为此,1962年1月,中科院党务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将中科院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考察队合并,成立中科院西南地区综合考察队。1963年1月,任命时任水电部副部长的冯仲云为该队队长,郭敬辉、李文亮和孙新民为副队长。8月,成立西南队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马溶之、冯仲云、马识途、张冲。考察队之下,先后组建四川农业水利分队、贵州农业水利分队、工矿交通分队、紫胶分队和川滇黔接壤分队。其中,贵州农水分队的队长为南京大学地理系的张同铸,副分队长为中科院综考会的张长胜、黄荣金和李俊德。野外考察于当年开始。 恰在此时,我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分配到了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植物草场组工作。不久,领导决定让我参加西南综考队贵州分队。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在校学的是草原专业,对北方草场有所了解,对南方则一无所知。既缺乏理性认识,又没有实践经验,感到一个人完成贵州草场资源任务,难度太大。我提出参加中科院内蒙古、宁夏综考队。但是,有关同志告诉我:这是革命工作的需要,是考察任务的需要。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好在此前,参加了中科院蒙宁考察队几个月的室内总结工作,初步掌握了廖国藩先生制定的草场资源评定原则、标准和方法,及其数量和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尽管如此,还是感到底气不足。于是,我抓紧时间,加班加点,狂补草地资源知识,查阅亚热带的植被、草场和畜牧业资料。当时,与南方草场资源有关的文献很少,就连草场类型及其产草量的资料也甚为罕见;虽有少量植被方面的文献,如姜恕先生对川西高原草甸和徐祥浩对华南草坡的研究等,也仅局限于植被类型的描述。 1964 年4月20日,乘火车离京,23日到达贵阳,住八角岩招待所。这是我第一参加科学考察,第一次来到南方亚热带地区,第一次光临“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感到格外新鲜,心情十分愉悦。 4 月下旬,贵州分队成员陆续来到贵阳。队员来自中科院系统的综考会、南京土壤所、沈阳林业土壤所、 西南生物所,教育系统的 南京大学、南京林学院,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农学院、贵阳畜牧学校,贵州省的科研单位:农科所、林科所、水利勘查设计院和政府部门:省计委、科委、农业厅、水电厅等。先后有80余人参加,分为10多个专业组,包括: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土壤、植物草场、农学、林业、畜牧、水利、农业经济、经济地理等。我所参加的植被草场组是其中之一。我组组长先后为南京大学生物系的赵儒林老师和贵阳师范学院地理系的黄威廉老师。队内专业多,老师多,大家朝夕相处,为我们这些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我原先的顾虑一扫而光,轻装上阵,肩负着植被草场组的秘书工作,全心全力地投入了工作与学习。 全队在贵阳停留了大约20天。主要任务是制定黔东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专区的考察计划,收集、阅读和分析文献资料。此间,值得忆记的事情有如下几点。 26 日,周日,天气与往常一样,夜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新鲜。 与孙兴远来到 景色清幽的 东山。东山乃一座孤峰,相对高度不大。我们从北坡沿阶梯而上,不一会儿便至山巅。山顶地势平坦,远眺,群峰延绵不断,江水蜿蜒如带;俯视,寂静城郭在目,万家炊烟袅袅。这是来到贵州之后第一次登山。 29 日,上午,我与畜牧组的同事,到贵州省畜牧局收集资料,万、魏二同志分别介绍了全省的畜牧业生产情况。主要内容为:(1)贵州天然草山很多,但质量差,载畜量低;计划采用翻耕或烧草的方法,撒播优良牧草;(2)对于造林面积与牧场面积,虽然拟定了一个比例,但下县没有实行到位;(3)目前解决饲料问题主要依靠农副产品;(4)曾经引种过湖羊、三河牛、爱沙尼亚红牛,效果均不好;与外地优良品种交配的牛、猪杂种畜,效果也不显著;杂种绵羊,产毛量增高,毛质变匀变细。 下午,召开分队会。首先,副分队长李俊德讲话:我们是国家考察队,任务是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考察研究内容为:(1)自然条件与资源评价;(2)国民经济重大问题;(3)促进地区生产发展的科学依据;(4)拟定开发利用方案。完成综考任务的经验为:政治挂帅,经济为纲,科学论证。具体要求是:科研为生产服务;多兵种作战;任务带动学科;点面结合,摸索新经验;学好毛主席著作,开展比学赶帮。接着,分队长张同铸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资料:将现有资料整理分类、编目、共享;收集好省、州(专区)、县资料;(2)预查:预查是考察的基础,任务是初步了解考察地区的自然经济特征,选定重点典型考察地区,为制定行动计划提供依据。(3)总务后勤:要确保考察顺利开展。 30 日,随刘民生到 中科院西南生物所贵阳生物站,收集资料,参观植物标本馆。该馆有30000号植物标本,以木本植物和经济植物为主。借此机会,翻看了主要科属的标本,对贵州省的常见植物种类有了点感性认识。 5 月2日, 到省 计委和省科委收集资料 。其中有几份与植物和饲料有关的资料,如获至宝。 5 月3日,周日,早餐后,游玩黔灵公园。一同前往的有:林学专业的韩裕丰、自然地理专业的李明森、气象专业的李继由、畜牧专业的汤火顺等。我们来到城区西北偶,从黔灵山南麓入园 。该山地貌类型为浅切割的低山丘陵,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为黄壤 。 园内森林葱茏 , 浓荫障天,沟壑叠出 , 涧 清 潭幽,泉眼遍山 ,溪水潺潺。 飞鸟 猴群不时出现, 鸟鸣猿啸之声不断 。给人 以山青、水秀、林幽、清新之感。我们沿盘山道 蜿蜒而行,先后游览了麒麟洞 、动物园、黔灵湖 和弘福寺 。 麒麟洞 为一石灰岩喀斯特溶洞。洞口石壁峭立,藤葛缭绕,林木繁茂。洞内宽敞,有钟乳石 酷似麒麟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 ,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软禁于此,长达 半年之久。洞内涌出泉水,南流,形成七个水潭。 动物园建在山谷之中,内有 各种珍禽异兽。其中,不乏国家一类珍稀保护动物。 黔灵湖 为人工水库。湖水清澈, 湖面如镜, 犹如群山中的明珠。湖畔绿杨碧柳,东岸矗立着“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 ” 。 弘福寺 是贵州 省最大的 佛教 建筑群, 建于明末清初,室内 殿堂楼阁众多,规模宏大,主要有天王殿 、观音殿 、大雄宝殿 、藏经楼、钟鼓楼、说法堂、五百罗汉堂 等 。在通往佛寺的陡峭悬崖上,有大量石刻。据中科院 地质学家李四光 研究,该地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 。 7 日,到省土地利用局,游同志在介绍时说道:黔东南自治州和铜仁专区荒地不少,以林为主;旱地少水;对于牧用草坡,因蕨类植物繁殖能力很强,所以治标改良效果不佳,治本改良-翻耕效果较好,但机耕困难。 9 日,乘车去贵阳市 南郊,到贵阳农学院收集资料,顺路游花溪。此地繁花似锦、溪水长流,花溪之称名符其实。花溪河畔,有小山数座,秀美玲珑、山环水绕,婀娜多姿、花木葱笼,彩蝶纷飞;苗族村寨,踞山临谷;布依房舍,依山傍水。山水田园,民族风情,历历在目,美不胜收。 10 日,周日,逛街。从市中心喷水池,信步走到 甲秀楼。 甲秀楼是贵阳市的标志,坐落在城南南明河 中的 万鳌矾石之上 。 高20多米,三层三檐、四角尖顶。楼侧有石拱桥,连接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楼旁还有明代建筑翠微园。 朱梁 碧瓦,水光楼色,玉桥卧波,如在画中,堪称甲秀。历代文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颇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长达206字,概括了贵州的地理景观及其历史变迁,最为脍炙人口。 14 日,离贵阳,到凯里县城,住自治州招待所。该州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处于云贵高原 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主要民族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凯里是 黔东南自治州的首府,位于 苗岭山麓,清水江畔。该河 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县,河水 清纯碧绿, 滚滚东流而下。上游在不同地段先后称为剑江、马尾河、重安江;流入湖南黔城,汇入舞阳河 后, 称为沅江;干流全长约460公里。沿江流域养育居住着汉、布依、苗、侗、水、土家等各族人民。 当晚, 自治州政府举行欢迎会,为考察队员接风。宴会上,第一次品尝茅台酒。 15 日召开分队会,确定当前工作为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州的资料,各专业统一口径。并决定:首先以凯里丹溪公社为试点,统一工作方法、规格和认识;然后,以清水江为界,分南北二路,北路考察天柱、三穗、 岑巩县、 镇远、施秉、黄平;南路考察雷山、麻江、丹寨、黎平、锦屏、榕江、从江。我参加北路考察。 16 日,西南队副队长李文亮召集会议,讲解贵州省和黔东南自治州的基本情况和近期工作安排。其后数日,先后到州计委、统计局、农业局、林业局、药材收购站、土产品公司等单位收集资料,抄录土地利用、农作物、农副产品和畜牧统计数据;到凯里郊区采集植物标本;请自治州人委介绍舟溪情况。 18 日,到自治州乳牛场。该场奶牛舍饲,公牛半舍饲。天然牧草,大部分为茅草,仅幼嫩时采食;青饲料单纯,主要为青储苞谷和红苕,1958年引入黑麦草、苕子等优良牧草。 20 日,来到海拔710米的舟溪,公社介绍情况如下:该地为农区,以种植业为主,水稻居多,其次有红苕、苞谷、小麦等;旱田水利无法解决;畜牧业以猪、水牛为主,黄牛较少;缺少耕牛。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乱砍乱伐,所以森林较少,杂灌较多。灌丛草坡,草质较差,适合放牧山羊,亦可放牛。 在舟溪工作了20天,大部分时间用于野外样地调查、观测、构图、采集标本。样地面积,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分别为20×25、10×10和4×4平方米。少部分时间用于室内整理资料、召开会议。期间工作,择要记录如下。 25 日,预察组给全体队员介绍黔东南的基本情况。 上午,副分队长李俊德讲话:本州考察要完成三大任务:(1)自然条件与资源;(2)生产重大问题;(3)水利建设问题。其中资源与综合是两大关键。具体要求:(1)选邦洞作点,以点带面;(2)思想先行,写出总结;(3)注重年度资料积累,落实三据:证据、论据、数据;(4)注意民族政策,生活在群众之中;(5)学好毛主席著作:《矛盾论》、《实践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下午,南京大学雍万里老师介绍黔东南自治州自然地理概况,大致内容有:黔东南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处贵州高原向东部丘陵过渡地区;主要有红壤(450米以下)、黄壤(750米以上)和红黄壤(450-750米之间);有三条水系:舞阳河、清水江和都柳江,盘山为舞阳河与清水江的分水岭,雷公山为清水江与都柳江的分水岭。接着,分队长张同铸介绍了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情况。主要内容有:本州土地广,荒地多,利用率不高;为木材产区和粮食产区,农业生产比重大,畜牧业比重很小;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很少,梯田多,坝田少;乱垦现象严重,轮歇地多,耕作粗放;家畜以生猪和耕牛为多,饲料来源主要为农副产品,也在荒山草坡放牧。如何合理利用天然饲料资源和发展人工饲料,需要深入探讨。主要民族有苗族、侗族和汉族,其分布为“苗族住在山头,侗族住在水头,汉族住在街头”。 当日,依据分队要求和预查情况,我写出草场资源调查提纲。主要内容为:(1)草场的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2)天然草场资源的分布、质量、数量及人工饲料栽培现况;(3)草场的利用现状、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适宜畜种等;(4)主要表格:总表、草本灌木表、产量测定表和适口性调查表;(5)其他:放牧时间、草群利用高度及再生次数、水源状况、改良方法和有毒有害植物等。 26 日,植被草场组讨论工作规范、植被构图内容。确定调查重点为群落样方、植被类型图和剖面图。然后,进行人员分工与安排。北路为:南京大学的赵儒林(组长)、俞泽华、贵阳师范学院的姜守忠、中科院西南生物所贵阳生物站的刘民生、武汉师范学院的王增学、综考会的杜占池、南京大学的实习学生柏善英、庞金虎、李惠民、戴法和。南路为:贵阳师范学院的黄威廉(副组长)、南京大学的左文江、胡成华及实习学生刘玉红、徐凤娟、董淑炎、濮亮明。大致分工为:植被类型为黄威廉、赵儒林、左文江、王增学;水土保持植物与牧草为胡成华和余泽华;资源植物为姜守忠与刘民生,草场资源为杜占池。鉴于南路没有专门负责草场资源的人员,所以委托有关同事按上述所拟提纲代为调查。 27 日,赵儒林老师介绍黔东南植被概况:植被类型主要有:(1)常绿阔叶林,为顶级群落,主要树种有:米储、甜储、苦储、栲树等;(2)针叶林,主要种类为马尾松、杉,为偏途顶级群落,此外还有常绿树种红豆杉、油杉、柏等;(3)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为槲栎、白栎、麻栎、化香等;(4)灌丛,主要种类有绣线菊、蔷薇等;(5)竹林,利用价值最高的是毛竹;(6)经济植物林,主要为油桐、油茶、山核桃、柑橘。(5)草坡,主要种为黄茅、菅草、野古草、金茅、芒草等。同时给讲解了、壳斗科植物分类特征、竹类的分布、酸性土和石灰岩植被的特征。 31 日,试点工作结束。对于我来说,收获极大,一是野外期间,在赵老师、黄老师、余老师、刘民生等的指导下,认识了 常见植物,掌握了构图技术 ;二是在室内,通过各种会议和多位老师讲课,学习到了不少植被、土壤、地貌、水文、畜牧、林业和农业等专业知识,为下一步考察奠定了基础。 6 月1日,结束在舟溪的试点工作, 前往天柱县。途径黄平县 东坡山,停车参观。该地,海拔770米,山麓有一 古建筑群-飞云崖。据说,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赞其曰:“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岩”。至清代,状元曹鸿勋又为其题写“黔南第一洞天”。该地林木蓊郁,溪流娟秀,崖间洞穴,状如层云。崖上,古柏苍劲,峰石奇丽。洞内,石笋、石芽、石柱、石塔、石花、石曼遍布,异彩纷呈。古建,亭、阁、楼、殿、堂、廊、坊皆备,或在山巅,或在崖壁,或在溪旁, 布局巧妙、 创意独特。融合自然风光、园林韵味与宗教文化为一体。走马观花,匆匆而去;继续前进,经施秉县、镇远县,翻越盘山,垭口最高点约950米。而后下山,途径海拔600米的三穗县城,来到天柱县城。 2-19 日,在天柱县邦洞区的织云公社和坪地公社,考察18天。其地貌、土壤、植被、草场概况大致如下:最低点在织云谷地,海拔430米,最高在龙章,海拔1040米。地貌类型可分为丘陵低山、低山、低中山和河谷盆地四类。主要岩石为板状页岩、石质砂岩和砂页岩。土壤的垂直分布为:600米以下为黄红壤,800米以上为黄壤,二者之间为红黄壤。主要植被类型有:(1)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植物种,800米以下多红栲,以上多甜储;(2)亚热带落叶阔叶树林,以麻栎为主;(3)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以杉、枫香为主;(4)亚热带针叶林,主要为马尾松和杉木;(5)灌丛草坡;(6)经济林。从分布看,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砍了大批杉、松,故山顶与缓坡多灌丛草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出现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山地陡坡。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服务于种植业;养猪业发达,养牛技术好,山羊业和养马业薄弱,没有绵羊。 在天柱县所调查的植被样地类型有:杜英+桢楠+黄杞+栲常绿阔叶林、白栎+麻栎落叶阔叶林、杉+白栎-檵木-五节芒+狗脊针阔混交林、杉-油茶-狗脊针阔混交林、铃木+白栎+栲+杉+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栎树针阔混交林、白栎+胡枝子灌丛、白栎-五节芒灌丛、水杨梅-五节芒灌丛、蕨类草坡、五节芒草坡、五节芒+白茅(或野香茅)草坡等。 邦洞镇东不远处,有一座佛教圣地-金凤山寺,坐落在雄奇峻秀的金凤山上。因考察时间安排已定,无暇前往。该地,盛产 李子,价格便宜,味道不错,由于吃的过多,连日腹泻,至今难忘,特此记录。 20-25 日,考察三穗县。本人参加瓦寨区和桐林区考察,5天。这一地区,地貌以低山宽谷盆地为主,岩石以板岩和砂页岩为多;土壤,800米以上为黄壤,800米以下为红黄壤。植被以栎类灌丛和竹类灌丛分布较广,疏林和草坡较少。所以既要解决薪炭林,又应保护天然植被,以减小水土流失。 在三穗县调查的植被样地类型有:青冈+麻栎+栓皮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麻栎+枫香落叶阔叶林、马尾松+杉+麻栎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针叶林、杉木针叶林、化香+麻栎+白栎灌丛、牡荆-牡蒿-鸡眼草-结缕草灌丛、大叶胡枝子灌丛、胡枝子-五节芒(或白草)灌丛、蒿类+鸡眼草草坡、五节芒+蕨类草坡、白茅+蕨类草坡等。 期间,禾本科分类专家俞泽华老师给讲解竹亚科刚竹属与苦竹属的分类特征,其中刚竹属种类较多,有楠竹、毛竹、金竹、白竹、水竹。 26 日,离三穗,北上,过舞阳河,海拔410米,河宽60-70米,无桥,汽车上船,摆渡过江,来到岑巩县城。本人参加天马区考察,3天,并参观了白岩萍牧场,该牧场,海拔820米,比较干旱,缺乏水源;家畜全年放牧,牛主要采食五节芒、白茅、荩草等,无稻草补饲。植被以草坡为多,常绿阔叶林绝少,仅见于村寨周围的小片风水林。常见树种有松、柏、油桐、柑、橘、柚为多。所作样方有:竹类+油茶灌丛,油茶+白栎-大叶胡枝子灌丛,金竹灌丛,五节芒+茵陈蒿+艾蒿-狗牙根草坡,白茅草坡等。 29 日,离岑巩,到镇远县。该县为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位于舞阳河 两岸,河水蜿蜒流过城区,城周环山。舞阳河 发源于贵州省瓮安,途径数县,进入湖南省,干流全长约260公里。在该县工作7天,本人参加清溪区考察。 境内,人工植被较多,主要为油桐林、油茶林、水田和旱地等,油茶多出现在石灰岩地段,油桐常栽培在砂页岩地段。天然植被以杉、松幼林为多;灌丛以栎树为主,石灰岩为多刺灌丛;草坡,1000米以下拟金茅为主,1000米以上拂子茅和莎草常见;牧草种类贫乏,质量低下,产量不高,且利用不充分。撂荒地的植物种类为白茅、五节芒、剪股颖、鹅观草等。常绿阔叶树,以盘山为界,以西为青栲,以东为栲树;沟谷多樟科植物。风水林,由青栲、绵储和桢楠等常绿阔叶树组成,几乎每个村寨均有。土壤类型,800米以上为黄壤,800-650米为红黄壤,650米以下为黄红壤。 在镇远县工作期间,游逛了镇远城和清龙洞。舞阳河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 卫城 ,皆为明代所建。城内古代建筑和传统民居遍布,亭台、楼阁、殿宇、寺庙、祠馆、古宅、古巷众多。古街古巷交叉衔连、曲径通幽。古建屋顶皆为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清龙洞位于县城之东南,始建于明代,经历代修建,成了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整个景点,背靠中和山山崖,俯视舞阳河碧水,融庙宇、悬崖、溶洞、古木于一处,集儒、道、佛为一身。主要景点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布局巧妙,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幽邃宁静。 此间,还曾南行到达位于清水江南岸的台江县施洞口。此处,清水江宽70-80米。河漫滩草场主要为结缕草、狗牙根和破铜钱。施洞为 古代军事重镇,镇内建筑风格异彩纷呈;河畔,苗族民居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民族风情古朴浓郁。 7 月7-9日,考察施秉县。本人参与 紫荆区考察。该地区为丘陵景观,山顶平坦,相对高度不过50米,为贵州高原面。 主要植被类型为:马尾松林,麻栎林、栎树+响叶杨落叶阔叶林、马尾松+栎类针阔混交林、黄栌+多刺灌木灌丛、牡荆+火把果灌丛、牡荆-真蕨灌丛、大叶胡枝子-禾草灌丛、真蕨+禾草草坡。常绿阔叶林少,草坡少。土壤,以1300米为界,以上为红棕壤,以下为黄壤。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水利问题最为重要。农业以水稻为主,开展多种经营。 10-12 日,考察黄平县。本人参加旧州区考察。主要植被类型为:马尾松林、白栎+响叶杨+大叶胡枝子灌丛、黄茅草坡、黄茅+野青茅+苔草草坡。河漫滩草场的主要植物种为结缕草、画眉草、破铜钱、夏枯草、牡蒿、一年蓬、野胡萝卜等。田埂零星草场的主要种类为雀稗、稗、狗牙根、莎草、鸡眼草、蓼等。 13 日,回到凯里县城,开始黔东南自治州的考察总结工作。 17 日,召开全分队会议。分队长张同铸首先讲话,内容有:(1)考察了16个县,历时50多天,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大量第一性资料,包括:统计数据、标本、照片、样地调查、访谈记录等;(2)同志们不辞劳苦,干劲十足,不分晴雨,夜以继日,精神可嘉,值得发扬光大;(3)总结期间要按照课题要求,系统整理、分析野外考察资料,完成图件编制;本着“三敢三严”精神,抓好“三据”,各课题要写出报告初稿。随后,西南队副队长李文亮讲解国内外形势,主要内容为:当前东风继续压倒西风,一是表现在马列主义大发展,世界上有52个党和左派掌握了马列主义,《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和一到十《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为马列主义新武器;二是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内部四分五裂。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好,农业生产好,粮食有所增产。 其后,南、北两路进行交流。大致内容有:全州最低点为榕江河谷,150米,最高点为 雷公山主峰, 2170 米。800米以下为红壤,800-1400米为黄壤,1400-1700米为红棕壤,1700米以上局部地区为灌丛草甸土。主要常绿阔叶树种,属于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植物。植被类型: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1300(1400)米以下,分水岭苗岭以北以栲为主,以南主要为木兰科和山茶科植物。次生植被有:杉木林;马尾松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种有麻栎、枫香、鹅掌柴、鸭脚漆等;落叶阔叶林,树种有麻栎、栓皮栎、枫香、光皮桦等;针阔混交林,树种有马尾松、麻栎、栓皮栎、响叶杨等;灌丛有栎类灌丛、檵木灌丛、多刺灌丛、高山杜鹃灌丛、竹灌丛;草坡:1300米以下为白茅草坡、拟金茅草坡、菅草+香茅草坡、一年蓬+鸡眼草撂荒草地等;1300米以上有:五节芒草坡、蕨菜草坡等。此外,还有油茶、核桃等经济林,散生油桐等。隐域植被有以灯芯草为主的沼泽。各县比较:天柱县的常绿阔叶林发育最好;镇远县的草坡面积很大;三穗县的灌丛草坡和矮小竹灌丛分布最广;黄平县以马尾松林为主,且栎树灌丛和草坡分布广泛;施秉县几乎全为石灰岩植被。 22 日,黄威廉老师介绍了黔东南的植被区划: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之下的三个省:山原常绿栎林、马尾松林省;湘西丘陵常绿栎林、杉木林及油茶林省;南岭山地具热带成分的常绿栎林和马尾松林省。 然后,分专业进行总结。我首先了解南路的样方、标本、植被、草场和畜牧的考察材料,熟悉各县区所收集的有关资料。而后,写出草场总结步骤,按部就班进行,确定家畜日食量、各类草场的利用率及其利用天数,计算各类型草场的产草量和载畜量;然后,编写报告,绘制草场类型图与区划图。 通过不到一个月的总结,植被草场组写出了三篇报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植被考察报告》(赵儒林等执笔)、《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野生资源植物调查报告》(姜守忠,刘民生等执笔)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杜占池执笔)。其中,草场报告论述了考察地区的草场植被的环境条件,一般特点,主要野生饲用植物,草场类型及其评价,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利用改良意见。 8 月8日,召开分队全体队员会。分队长张同铸讲话:在黔东南考察阶段,向县区汇报17次,作科学报告6次,编制图件50多幅,写出专业报告18个,符合任务和计划要求。并谈及了取得成果的原因、经验和存在问题,以及下一阶段考察铜仁专区的时间安排。 12 日,前往麻江县,进行沿路考察,住都匀县城。此后 ,南京大学一批师生陆续离凯里,返回南京。分队开始进行铜仁专区考察的准备工作。拟设三个任务组:综合开发组,组长李俊德;自然条件组,组长黄威廉;水利组,组长章铭陶。各组初步制定了考察计划。我初拟出草场考察计划,主要包括:草场利用现状、开发利用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各类草场的分布、面积、质量、产量和潜力等,以及工作规范,包括:构图、样方、测产,以及适口性、利用方式、利用时期、改良措施等的访问工作。 20 日,离凯里,21日到达海拔280米的铜仁县城。 该县为地府所在地,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 位于锦江河畔。 锦江发源于贵州省梵净山, 流经 印江 、 铜仁, 进入 湖 南省 ,至辰溪县汇入沅江 ,全长158千米 。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 最高峰为武陵山脉的凤凰山,海拔2570米;最低点为铜仁县锦江河畔的 漾头镇, 海拔205米。 以 武陵山脉为分水岭,可将该地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 21-22 日,连日召开分队会,有关队员介绍铜仁专区概括:张昭仁介绍自然条件特征与利用意见;崔功豪介绍农林牧生产情况;副分队长黄荣金讲了考察计划和时间安排;副队长张长胜强调了黔东南的考察成果和工作方法。然后,分组讨论,并拟定本组任务、人员和日程安排。植被草场组的任务为:植被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评价;野生资源植物种类及其用途。人员分工为:第一阶段:松桃组为刘民生、杜占池、彭香忠、何昌国,铜仁和玉屏组为黄威廉、何子强、左毅;第二阶段:印江组为刘民生、杜占池;石阡、江口组为黄威廉;第三阶段:沿河组为黄威廉、杜占池,思南、德江组为刘民生。 8 月23日-9月2日,我与刘民生等考察了松桃县的川硐、大兴、正大、盘信、巴巴坳、天心、长兴、八宝坳、石榴溪、太平营、太平场、甘川、孟溪等地,所到之地的植被类型,草坡有:白茅群落、白茅+菅草群落、白茅+野古草群落、黄茅+白茅群落、金茅+菅草群落、五节芒群落、野古草+细柄草群落等;灌丛有:蔷薇+火把果群落、牡荆群落等;森林有马尾松林、杉木林、枫香林、油茶林、油茶+马尾松林等。期间,还考察了大兴畜牧场。该地草场面积大,营养价值低,饲料种类单纯。牧场1958年建立,历年饲养的家畜有:黄牛、水牛、奶牛、山羊、绵羊、马、驴、骡、猪、兔、、鸡、鸭、鹅、鱼、海狸鼠等样样俱全,农作物、蔬菜、果树、人工草地全面发展。考察后,在牧场进餐,品尝了海狸鼠肉,味道鲜美,。 期间,黄威廉老师介绍了我未去的 铜仁和玉屏县考察情况: 石灰岩为藤刺灌丛,页岩为栎类灌丛;草坡多为黄茅+菅草群落;马尾松绝大多数为幼林;常绿阔叶林以红栲、大叶栲、苦储为主,1958年对其破坏严重。经济林,铜仁以油桐为主,玉屏以油茶为主。 9 月3日,离铜仁,沿锦江而上,经木弄、孟家屯、江口、火烧桥,至最高点-漆树坪,海拔1070米;下山,进入乌江水系,经海拔630米的缠溪,到印江县城,海拔400米。 5 日,从县城出发,经郎溪镇、昔土坝,夜宿张家坝;6日,经苏家坡,夜宿护国寺;7-11日,考察梵净山。12日,回到印江县城。该县以酸性土为主;常绿阔叶林,1000米以下以栲树为主,1000-1600米以刺苞米储、甜储为主;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于1600-1900米;1900-2200米以青冈栎、杜鹃矮林为主。(这个阶段的考察记事,详见博文《梵净山科考记》)。 13 日,离印江,西行,沿途多为黄茅、菅草草坡;途径海拔365米的思南县城,常见马尾松、柏树、竹子疏林;过乌江渡口,宽约100米,河水浑浊。而后,北上,经海拔510米的德江县城,多为蔷薇、悬钩子灌丛。下午,到达位于乌江畔、海拔250米的沿河县城。 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 至四川省涪陵县汇入长江,全长一千多公里。 在沿河境内,乌江多峡谷,景致极佳。 15 日,从沿河县乌江码头,乘船北行,顺水而下。至黑瀬转向西北,未几,进入 黎芝峡。该 峡,河道曲折,山重水复,不时展现出形态各异的奇山怪石,有的似老鹰、有的似神龟、有的似骆驼、有的似卧犬、有的似佛指、有的似香炉、有的似草帽、有的似金箍棒、有的似妙龄女郎,个个惟妙惟肖,秀美多姿,令人目不暇接。两岸石壁,犹如刀劈斧削,雄奇险俊。峭壁间,飞泉倾泻,水沫四溅,银光闪烁,洒脱飘逸;绝壁上,绿树挺拔,铮铮屹立,根入岩缝,曲如盘蛇;绝壁下,纤道蜿蜒,江水咆哮,木船飞驰。至思渠,江面开阔,转为北行,进入 银童峡。该峡 , 逶迆婉转, 峰回岸转, 如进迷宫; 江面时而窄狭,水流湍急,惊涛拍岸,船行如箭 ;时而 江面宽阔,水流平稳,碧波荡漾,船如步履。将至土坨子时,进入 土坨峡。该峡 , 山高、水深、谷幽。西岸有一土家族古寨,吊脚楼建筑独特;两岸峻峰对峙, 峻岭之中,竹林成片,古树参天,群猴攀树附藤,啼鸣嘶叫,搔首弄腮,憨态可掬。 到达四川省酉阳县龚滩镇时,天色已晚,下船,步入龚滩古镇住宿。该镇 地处乌江 东岸,与其支流阿蓬江 交汇处, 海拔250米 。 河对面 ,峭壁上有蛮王洞 ,相传孟获曾藏兵于此。岩洞左边,有 “ 惊涛拍岸 ” 四个大字。江中险滩水急浪大;礁石历经千百年冲刷侵蚀,造就成各种形态:似蕈类、似浪花、似莲花、似 烛台、 似 壶穴、似棋盘 ,景观奇特,乃岁月之见证。 16 日,上船,继续顺水北行,出 土坨峡 ,来到达洪渡镇。该镇处于乌江与其支流洪渡河交汇处。 洪渡河两岸绝壁悬崖,岩壑幽深。 17 日,考察洪渡植被类型,主要为藤刺灌丛,牡荆灌丛和以白栎、麻栎、栓皮栎占优势的栎类灌丛,以及黄茅、菅草、白茅、硬秆子草为主的草地。田间零星草场以马唐、千金子、白茅为主。 18 日,乘船离洪渡,原路返回,沿乌江逆水而上,复至龚滩,遇雨休息,静卧于床,构思草场资源考察报告提纲。而后,在龚滩 逛街,镇内封火墙 别具一格、石板街古朴典雅、古朴幽静的四合院 、吊脚楼形态各异,为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堪舆丽江古镇 媲美。 19 日,继续乘船逆水而行,船速缓慢,夜宿思渠镇。镇周两岸,多栎类灌丛、藤刺灌丛和竹类灌丛。 20 日,继续逆水前进,回到沿河。超河漫滩阶地常见莎草草场。 21-22 日,考察沙子区和土地坳区。植被类型主要有:马尾松林、柏树林、乌桕林、油桐林、藤刺灌丛、栎类灌丛、牡荆灌丛、竹类灌丛,以及黄茅、菅草等为优势种的草坡和马唐、狗尾草、千金子为主的撂荒地。而后,继续西南行,夜宿德江县城。 除上述之外,沿河县的常绿阔叶林残存树种有:樟、楠、青冈、石栎、米储、甜储等;次生落叶林,主要树种为麻栎、青冈栎、枫香、白杨、红豆树等。该地无煤,马尾松多被作为烧柴,所以保留较少。该县山羊个体大,数量多,饲料来源广;栎类、乌桕、枫香、绣线菊、崖豆藤、山胡椒、马桑、野棉花、地瓜藤等均是山羊的良好饲用植物。 23 日,组内交流情况。我未考察的石阡、思南和德江县,由黄威廉和刘民生分别介绍。 石阡县主要为灌丛和草坡,未见常绿阔叶林。砂页岩地段常见马尾松、油茶、铁芒箕、山胡椒、大叶胡枝子、水红木、长叶冻绿、石楠等。石灰岩地段常见火把果、绣线菊、樟叶荚蒾、铁仔、唐松草、龙胆、金茅、黄茅、菅草、细叶苔等。经济林木主要为油茶、油桐和乌桕。 思南县以石灰岩为主,干旱缺水。石灰岩地段为柏树林,砂页岩地段为马尾松林和火把果、小果蔷薇为主的藤刺灌丛。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青冈栎、黄连木为主,面积较大。草坡面积不大。地带性植物以樟科树种为多。经济林木多柚子和核桃。 德江县的草坡面积大,主要类型,石灰岩多为扭黄茅,页岩常见为四脉金茅、菅草、硬秆子草、野古草。常绿林阔叶少见。经济林主要为漆树、核桃和柑。 24 日,离德江,经煎茶、复兴,过凤岗县的花坪区、石盆、龙泉镇,进入湄潭县的永兴,渡过湄江,经湄江镇、黄家坝,进入遵义县的三渡镇、虾子镇,到达海拔820米的遵义市,住遵义宾馆。25日,经后坝、三合镇、渡过乌江,入息烽县,再经修文县的久长、扎佐,到达贵阳市,入住贵阳招待所 。 9 月28日至11月20日,进行铜仁专区总结,移至 河滨饭店居住。 首先,召开分队会,副队长张长胜讲时间安排,并 规定, 每周六下午,集中学习毛主席著作。而后,召集各组秘书开会,进行保密检查,确定所需地形图数量、交流各组计划和基本数据。然后,组间交流情况,分组整理资料。我组在整理标本、样方和图件期间,先后到贵阳生物站、 贵阳农校、 贵阳农学院林学系、贵阳师范学院地理系,鉴定标本,搜集资料,并顺便到黄威廉老师家中做客。其后,分头编写考察报告。初稿形成后,召集有关人员讨论修改、定稿,并进行打印。 我们植被草场课题组写出报告三篇:《铜仁专区植物类型、植被区划及其利用改造》(黄威廉、刘民生等执笔)、《铜仁专区的野生资源植物》(刘民生、杜占池执笔);、《贵州省铜仁专区草场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杜占池执笔)。 在总结的基础上,分队组织了学术交流会,张昭仁和黄威廉分别做了《铜仁专区地貌类型》和《铜仁专区之植被》的专题报告。黄老师认为,该地的地带性植被有四个演替系列,即砂页岩系列、石灰岩系列、花岗岩和板岩系列、河漫滩系列。植被类型分布,以梵净山为界,以东属湘西类型,为中湿性常绿阔叶林,草本多野古草、知风草、白茅。以西为干性常绿阔叶林,藤刺灌丛较多,木本饲料多,草本多黄茅、金茅。草场类型可分为:沟谷与平坝草场、低山丘陵草场、低山和低中山草场。 我们所住的河滨饭店,距河滨公园 近在咫尺。该公园在 南明河畔,河水清澈,绿柳低垂,楼台亭榭点缀其中,是居民晨练、溜鸟、对弈、休憩的好去处。 工作之余,我们常常入内散步。我们有时还沿南明河向东溜达,不远处,即为黔明寺和甲秀楼。黔明寺是 贵州佛教分会所在地,是贵阳佛教 活动的重要场所,但外观比较破旧,亦未入内参观。 总结工作完成之后,分队领导派我们几个年轻人,到安顺搜集资料,为明年考察工作做准备。在贵阳火车站买票时,我的钱包被盗;不仅我毫无感觉,而且站在我背后的几位队友,居然也未发现,不能不佩服小偷的高明。由于钱包中夹着可以出入全院各所、具有“中国科学院”字样的工作证,所以我们马上赶到附近派出所报案,但后来无果而终。 此时, 中科院西南队决定,从贵州分队抽调一批专业人员,参加新组建的川滇接壤分队考察,我是其中之一。 12 月8日, 我与李继由、汤火顺和陈根富,离黔赴滇, 结束了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科考之行。 搜索 复制
个人分类: 科考科研笔记|689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台湾同行默哀--海研五号海洋科考船失事
热度 1 opensesame 2014-10-12 11:30
为台湾同行默哀 ─ 海研五号海洋科考船失事 这两天,陆续从单位的职工群,微信和新闻中了解到台湾最大的海洋科考船“海研5号”在台湾海峡澎湖水域附近触礁沉没。目前,2人罹难,其余43人获救,约有一般人员受伤。事故发生的原因还不明确。我认识的台湾同行并不多,也难言是否有相识的人经历此事。此次海难,不仅是海洋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对于遇难者家属,更无疑晴天霹雳。希望逝者安息,生者节哀! 查询“海研5号”资料发现,这是2012年才下水的新船,总吨位也不小。技术上,它抗风能力超过8级,对于当时海上状况应该能够应付。因此,触礁可能是沉没第一位因素。然而疑问仍然存在,因为台湾海峡作为交通要道,相关的资讯应该相当丰富,暗礁理应能够远远避开。这只能留待以后逐步厘清了。 其次,海研5号当时正在执行什么样的科研任务?以至于在当时极差海况下航行。经过技术抗风能力达到8级,实际上当时阵风超过8级,在那种情况下,海上的作业是非常困难的:人员可能跌跌撞撞,仪器可能大幅度的摇摆,设备下水时都有更大安全风险。所以,抗风8级并不一定适合在8级或左右风力情况下作业。当然,退一步讲,这个情况下的海洋资料也非常宝贵,因为很难获得。即便如此,安全仍然应当是最大的考量。 所有疑团只能慢慢解开。 祈福所有海上科考人员(包括自己)和船员们,为自己、为家人,多小心,出入平安! (图片来自本单位职工群)
468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考路上:滇西北的澜沧江
热度 17 Majorite 2013-10-5 22:58
科考路上:滇西北的澜沧江 澜沧江佳碧大拐弯 澜沧江佳碧峡谷, 河流切割至深。 江边“之”形道路与村庄、农田 江边的村庄与农田 白济汛乡 简陋的炼硅厂, 高能耗、高污染。看炉顶干活的那两个工人。 澜沧江岸边陡立的岩层 澜沧江两岸最多的是板岩,当地百姓剥下或当瓦片或当地砖。 岸边有这样我叫不出名字的花 华能集团在澜沧江上建了许多座电站, 这是黄登水电站 山体被挖了几个隧道 澜沧江边石登乡(兰坪县)瞎编的“爱国”与“仇外”的故事。昨晚我住这个小镇的一个小宾馆,突然就停电了,到处一遍黑,谁窃走了小镇的夜明珠?中国的地方介绍要多点科学,少点胡编臆造,少点迷信与牛鬼蛇神。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3663 次阅读|19 个评论
柏枝山考察散记
热度 1 zhoushilang 2013-6-15 22:20
十几年前到南川,见到植物分类学家刘先生。他和我们谈起渝黔交界的柏枝山的植物区系,说当地最低海拔仅 300 米 ,有热带雨林成分,绞杀植物丰富,天麻遍地 …… 。因此,张师兄颇化了点时间策划一次考察。怎奈囊中羞涩,没有化缘到足够的金币。为了圆这个梦,我决定与张师兄一起对柏枝山作一次踏查,看是否值得做深入的考察。 为了省几个铜板,踏查时间无意间选在了端午佳节。原来联系好的车子因为过节而不能成行了,我差点急昏过去。好在重庆还有个神通广大的周师弟,他在一天之内搞定了一切。 6 月 11 日 ,张师兄、西南大学的王老师、刘老师和我一行 5 人便踏上了前往柏枝山的征途。 说起贵州,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经济不发达。这种感觉好像得到了道路的印证。进入贵州后,道路长久失修,崎岖不平。好在目的地狮溪镇离重庆市的金山镇不远,我们并没有受太长时间的折磨。 狮溪镇与金山镇相比,有一些突出特点:楼高、缺少规划、公共设施破旧、物价高。这些颠覆了人们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印象。记得有篇报道,说 2012 年一批重庆人到狮溪旅游,实现了狮溪镇旅游零的突破。如果狮溪镇不能给游人留下点好印象,狮溪的旅游必将在低水平徘徊。 狮溪镇以东海拔 1600 米 以上的台地是连续的阔叶林,延伸到各沟谷中海拔较低的地方。这次踏查仅安排两天时间,所以我们重点考察了靠近狮溪镇的西部区域。由于台地拔地而起,从 1500 米 左右向台地攀登比较艰苦,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台地上面阔叶林保护较好的原因之一。进入台地,除了林相整齐的阔叶林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金佛山方竹。每年华东的客商来此收购方竹笋干,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因此,阔叶树被清理掉,让方竹林蔓延(阔叶树是不允许采伐的,而方竹笋是可以采的)。在方竹林里,我们时常看见少数孤立木和采伐后的树桩。 两天的踏查我们仅能覆盖很小的范围。为了更全面了解情况,我们再次拜访了刘先生。刘先生回忆了很多年前他们考察当地的情况,重申在部分低海拔山谷植物区系的热带特征、许多怪异的物种(可能是新物种)等。从地理位置推断,当地曾经有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由于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破坏,仅在少数人迹罕至之处保存了部分热带区系成分。刘先生说,前往腹地需步行 3 天。考虑到黑山——金佛山——大娄山植物区系的特殊性,深入了解这些含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零星地点对了解环境演变、区系历史、植物资源发掘、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寻求有关方面的资助,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一次综合考察。
367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外对话》还是“中外对骗”?
热度 3 zbt92 2011-11-12 21:17
文 / 水博 《中外对话》据说是某英国媒体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按理说应该是西方新闻自由的典范。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中外对话》很多文章都让人匪夷所思,我真是搞不懂,为什么这个《中外对话》总是喜欢找骗子对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中外对话》,最好名副其实的改名叫《中外对骗》,这样既不妨碍《中外对话》与骗子们的交往,也不至于丢英国新闻媒体的面子。 记得前不久,中外对话的一位记者在《节能减排成为中国水电开发的借》一文中就有过“马军曾在云南做过调查,当地河流水量季节性差异很大,因此兴建大坝的同时,常需要新建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用于调节电力供应波动,这将与节能减排的低碳目标背离。他认为这种情况很可能在怒江继续上演。”说法。我曾经正式写文章告诉过《中外对话》的记者,马军欺骗了他们。因为当时( 09 年底)云南省的水电装机是 2090 万千瓦,而火电装机是 1071 万千瓦。加上规划和在建的,云南水电最终将近亿千瓦,而火电还不到它的几分之一 。所以,事实足以证明,马军的“云南”调查结果绝对是他自己编造出来骗人的? 然而,最近由中外对话第三极项目研究员贝丝 • 沃尔克撰写的《 保卫南亚水源 》一文就更邪乎了。这次《中外对话》找到著名的骗子杨勇。这个当年多次谎称是中国地质大学毕业,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被人揭露和有关机构追究之后,又自称是横断山研究会的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不过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这个横断伤研究会好像没有别人,似乎只有杨勇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后经向国家有关部门查询,这个研究会果然是个子虚乌有的骗人组织。据了解,依靠这些骗人的光环,杨勇先后以“为中国找水”的名义,骗取了不知情的企业的数百万资助。 找了几年的水,杨勇花费了几百万,东西南北的玩了个够。我们没看到他给中国找到一滴水,只是给出了几句要节约用水之类的废话。也许是由于被骗企业察觉了他,不肯再继续上当。所以,杨勇就不再“为中国找水”了,而开始走向国际,要“保卫南亚的水源”了。或许杨勇先生已经在国外找到了新的忽悠对象? 不过,客观的说,这一次杨勇的说谎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例如,知道别人已经揭露过他曾经冒充是中国地质大学毕业,中科院博士等虚假身份。现在他改为间接的说“我在中国西部的重庆上的地质大学,这为我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不过,稍微了解中国情况的人都知道,中国根本就没有重庆地质大学。倒是有人揭发过,文革过后恢复高考的杨勇没能考上大学,只上了重庆煤矿学校。也许昔日的重庆煤矿学校,由于培养出了杨勇这样的杰出人才,很快就要改名叫重庆地质大学了? 具体来说,由于骗子的谎话太多,简直让你无从说起。随便找出一段来看,不管是为中国找水,还是保卫南亚的水源,反正杨勇的忽悠绝对都是事关国家和世界的大手笔。这里我想提醒《中外对话》的是,科学考察与漂流探险旅游绝对不是一码事。有时候某些河流的科学考察确实需要漂流,但是,漂流探险的旅游绝对不是什么科学考察。杨勇的“我对青藏高原各条河流的科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国家对这些河流很多河段的研究也很少,水文和地质数据几乎是空白”说法,一定会让《中外对话》以为,中国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里成百上千名从正规院校毕业的科学家、工程师,都是吃干饭的傻瓜。他们保存的几库房的水文地质资料都是废纸。 不过,我却敢断定。杨勇虽然自称“ 1986 年,为了收集水文地质和河谷地貌资料,我从长江的源头顺流而下,用 186 天一直漂流到了入海口。”。但是,我估计可能到今天为止,杨勇恐怕连长江最深的地方在哪里?有多深?都未必知道。不信你可以去问问他?就是他费尽心机的从别处打听出来了,他也绝对说不出来他什么时候测的?怎么测出来的。连最基本的河流水深都搞不明白,这就是漂流旅游与科学考察的根本区别。当然,这也不会影响杨勇先生今后继续用中外对骗的方式去“保卫南亚水源”。 参考文章《保卫南亚水源》 作者:贝丝 • 沃尔克 中外对话 01-11-2011 为了对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流域进行考察,杨勇历经二十余载漂流于中国的各条河流。他是最早对长江和雅鲁藏布江危险的上游河段进行科考漂流,并对那里的地质和水文条件进行考察的漂流探险者之一。他目睹了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看着世界屋脊的皑皑冰雪在自己眼前消失。上周,在参加某媒体讨论会的间隙,他就自己所做的工作以及亚洲河流的未来接受了贝丝 • 沃尔克的采访。 贝丝 • 沃尔克 ( 以下简称 “ 沃 ”) :您能否阐述一下雅鲁藏布江 ( 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 ) 的重要意义? 杨勇 ( 以下简称 “ 杨 ”)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印度和孟加拉三国重要的水源。不仅如此,从经济和民生的角度而言,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孟加拉国而言,因为这条河流经该国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所以尤为重要。而在其发源地 —— 西藏,它象征着藏文化的摇篮。在当地人的心中,它是神圣的。人们在其两岸修建庙宇,举办宗教仪式。这条河发源于凯拉什山(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山麓。在佛教、印度教、苯教里,那里是佛祖居住的地方。 沃:您是怎么开始对河流产生兴趣的?雅鲁藏布江又有哪些因素让您对其特别感兴趣? 杨:我生长在中国西南部地区长江上游金沙江峡谷中的四川省金阳县的一个悬崖小镇。小的时候,母亲总是不让我在悬崖边玩耍。他们说,下面的水龙王会把小孩吸进去。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山下的河流充满神秘。它一直是我童年生活的世界中向往的未知领域,我被它深深地吸引着。年纪稍长之后,我便决定一定要以漂流的方式探索这一带峡谷。后来我在中国西部的重庆上的地质大学,这为我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我对青藏高原各条河流的科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国家对这些河流很多河段的研究也很少,水文和地质数据几乎是空白。 1986 年,为了收集水文地质和河谷地貌资料,我从长江的源头顺流而下,用 186 天一直漂流到了入海口。一路上,经过了一些从未被穿越的峡谷。参加那次探险的共有 55 人。期间发生了几次翻船事故,有 10 位同伴失去了生命。后来我还多次徒步考察了部分重要河段。 自上世纪 80 年代长江上游开始开发以来,我发现这条河流上游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支流的开发很快,水量也逐年减少。我就一直跟踪长江上游的变化。同时,我开始寻找考察青藏高原上的其它河流。 1998 年,我率队沿雅鲁藏布江进行了一次类似的科考活动。对该河在中国境内、从源头到大拐弯河段进行科学考察探险,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通过这次科考,我想弄明白雅鲁藏布江是怎样穿过这个深度接近 6000 米的世界最深的峡谷。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漂流了 1800 多千米,步行 400 多千米。 1998 年到 2010 年期间,我曾 5 次回到那个地方做研究。 沃:就您观察,在过去的 20 年间,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杨: 1998 年,我们在雅鲁藏布江探险时,在中国雅鲁藏布江、长江中下游、东北松花江、嫩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水的侵袭。我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信号。此外,我在 20 多年考察中眼看着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速度在加快,大部分冰川退缩速度平均在 200 到 500 米之间。近年来极端气候灾害在全球频繁出现,这也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 在 100 公里长, 10 公里宽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河谷地区,草原荒漠化的现象在不断地扩大,有的地方沙漠连片,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仅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西藏西部地区雅鲁藏布江上游仲巴县,荒漠化和沙漠推进迫使人们不得不几次三番地搬迁。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河流就会断流,最终,这里会成为第二个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如此,冰川快速融化形成冰崩还导致泥石流频发,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也因此而增加。 沃:雅鲁藏布江流域三国应怎样应对这些环境问题? 杨:在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方面,中、印、孟三国应加强合作,制订一个全面的流域发展规划。规划中应包括洪水防治、地质灾害预警防范、水电水利和水资源科学调度调配等等,充分尊重各国的水资源需求共享权益。非政府组织、媒体、科研人员都应在促进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沃:中国方面一直计划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这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杨:我国从 2006 年起就开始对雅鲁藏布江中国境内河段上的大拐弯建造水电站进行规划研究,大峡谷 400 多公里河段蕴藏着 4000 多万千瓦水电资源,大峡谷电站的基本技术思路是截弯取直,建坝蓄水引流,利用 2000 多米落差,建设 9 级电站,因此既不需要修建大型水库,也不会淹没大批良田就能够产生大量电力。 大峡谷电站从理论上不会对下游水量造成影响,值得重视是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和地质风险,大峡谷电站位于生物多样性和地质条件复杂的世界之最的峡谷之中,这必将给大坝的建设以及机械操作带来巨大困难。然而,人们最担心的还是地质风险。该工程处于三条巨型山脉和多条大河的交汇之处。因此在项目动工之前,还需要对地震和泥石流的风险进行深入的研究。 雅鲁藏布江上游已经开工兴建的藏木大坝是计划建设的五个规模较小的大坝之一,其所处的位置仅仅控制上游水量。同时,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相对不那么敏感。 沃:印度和孟加拉两国对于中国大坝和水利项目非常关注,担心下游水量会因此而减少。这些担忧有根据吗? 杨: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讨论。首先,印度和孟加拉对于中国项目会使下游水量减少的担忧并没有科学依据。工程规划的河流段,其流量仅占大拐弯下游中国境内总流量的 50% ,到孟加拉湾时流量则增加了近 8 倍。即便中国在这条河流上实施其调水方案 ( 中国水利部本月初宣布不会开展这一项目 ) 和水电建设,下游水量也不会受到影响。有关这一问题的传言不过是媒体炒作罢了。 第二,对于孟加拉国而言,中国在上游大坝项目实际上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好处的。如果这些大坝的蓄水量足够的话,就能够使汛期泛滥的洪水得到控制。不管怎样,在墨脱大拐弯兴建大坝的计划至少在 10 年内不可能实现。主要是有关电力分配的问题不明朗。西藏目前还没有实现并网供电。如果仅仅是为了西藏用电,那么,从经济角度而言,该项目的可行性并不高。更有可能的是,生产的电力将被输往南亚地区以满足那里的电力需求。三国需要增强彼此间的沟通,特别是就洪水治理问题加强合作。 沃:雅鲁藏布江流域 ( 大坝项目 ) 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印度 ( 当局计划在地震高发地区兴建 70 座大坝 ) ,最大的担忧还是地质风险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如果发生地震,大坝崩塌,洪水将会对下游地区造成毁灭性影响,就像 2000 年 ( 雅鲁藏布江支流 ) 易贡河爆发的大规模溃决性洪水那样。易贡河洪水给西藏南部地区和印度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和破坏。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加深对地震和地质灾害趋势的了解,并且加强对大坝建设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所有有关国家应加强合作,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此之前,切勿操之过急。 ( 贝丝 • 沃尔克,中外对话第三极项目研究员。 )
6359 次阅读|3 个评论
植物园巧遇老先生
saraca 2010-9-6 22:26
今晚,天刚擦黑,和芳芳一块往百花园方向走。没走几步,在蒲葵大道上迎面碰到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已经走过了几步,又回头仔细打量,确定自己的感觉没错,大声喊:方老师。连喊两声,走到一位古稀老人跟前,拉着她的手说:方老师。在隐约的路灯下,方老师打量着我半天,说,你是李....呵呵,我笑了,我是李璐。 这下,方老师记起我来,和蔼可亲的老植物学家,一辈子研究报春花科和杜鹃花科的前辈,《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不知道凝集了长辈们的多少心血。记得刚到植物所,经常碰到的就是方老师和武老师,方老师是江南美女的淑女,武老师是北方男子汉的魁梧。他们总是一起去办公室,一个背着包,一个背着手,慢悠悠地边走边讨论着问题。有时候碰到分类学问题前去请教,总是看到戴着眼镜,一脸书卷气的方老师,坐在办公桌前,她停下手头工作,很认真仔细地和你讨论着,特让年轻人受用。 方老师立刻招呼起往前走的武老师,我们走到了一起,交谈起来。当年的武老师经常野外出差,科学探险,参加过50年代的中苏生物综合考察,横断山区考察,武陵山脉考察,青藏高原考察。退休之后,依旧参与各种重大的考察活动,如,2002年北极科学考察,湄公河流域五国考察访问记。在多年来的野外科考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植物考察知识,致力于蕨类植物资源和分类。武老师后来常常给研究生和新生科学考察的报告,传授着植物野外工作经验和方法。 交谈中的两位前辈,侃侃而谈,谈笑风生。给我们追忆了蔡先生当年双手劈开葫芦岛创建植物园的佳话和美谈,认真地说,怀念蔡先生,学习蔡先生,主要就是贵在坚持。蔡先生能不畏艰险,艰苦创业,在没有水电,附近只有两三户傣族人家的葫芦岛,不断地去寻找经费来源,与葫芦岛的第一代创建了植物园。 先辈们的故事,先辈们的伟绩,让后人们听了只会肃然起敬。其实,我真的不愿称呼前辈为老先生,或者老人,其实他们都不老,他们对植物,对科学的热爱一直都如年轻时那样的狂热和执着!
个人分类: 植物园漫步|3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活动圆满完成(图)
quaternary1 2008-10-18 17:31
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活动圆满完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16:33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