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弟子规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弟子规

相关日志

索达吉堪布论儒佛之别及其《弟子规》定位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6-1-4 13:35
摘抄者按: 索达吉堪布是藏传佛教著名上师,在汉地影响很大。他这些年来在教化汉地佛子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挖掘汉地传统文化资源。他不仅讲解汉传佛教的相关内容,就连儒家相关的著作,也下功夫予以讲解。其用意很明显,那就是为了接引大家来学佛。讲解《弟子规》,自然也不例外。 可惜,令人遗憾的是,索达吉堪布赞叹《弟子规》的话被某些人夸大了。他们引用索达吉堪布的话来为自己过分吹捧《弟子规》辩护,为自己混淆儒佛之别的错误辩护。但是,他们可能没有仔细读索达吉堪布的文章。 其实,索达吉堪布自己对《弟子规》的界定还是蛮准确的。他在解释为什么要讲解《弟子规》时,说得很明白:“不管佛教理论还是世间格言,只要用得上,对自己心行起到断恶修善的作用,就是善法。”“任何学问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值得赞叹,也应当接受”。 他认为《弟子规》属于善法,但与佛法不能相提并论。“ 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所以 ,他在讲解《弟子规》的过程中,处处强调佛教与儒家相比殊胜高超,不断驳斥孔子可与佛陀相提并论的谬说。 今天许多佛子反对学习佛教经论,却喜欢在佛教徒中推广《 弟子规 》的学习,喜欢说弟子规与佛经是一样的。我想索达吉堪布的下列开示,他们很有必要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学了这部《弟子规》,大家可能也感觉得到,佛教的智慧确实更为殊胜,通过各方面的对比,我们对佛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坚定。当然,智慧不稳固的人,刚学佛时不要看其他宗教和世间的书,因为你智慧本来就少,看了那些容易随波逐流,永远也回不来了。而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定解,此时再去看外道教义,就能切中要点地了知佛教更超胜,故麦彭仁波切说:‘ 有智慧的人,理应学习自他一切宗教。 ’ ” 以下是索达吉堪布相关教导的部分摘抄: 虽然它在教导人生哲理、规范世俗行为上是一部好论典,但与佛教胜义、世俗的真理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这方面务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否则,特别喜好孔孟思想的个别人觉得:“《弟子规》是一切学问之最,只要懂得孔子的思想就可以,学佛没有什么。”把孔子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是一大错误!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我看过不少儒家先贤的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对今生的做人讲得很好,可却没有涉及业因果、前后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触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万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说孔子与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可以跟他辩论:不说特别深奥的道理,单单是前后世或六道轮回的存在,儒教传统思想中有没有提到?大家不妨观察一下。我详详细细地翻过很多书,觉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关于汉地三教,总体而言,儒教是入世的,引导人做慈善、重孝道;道教是出世的,思想偏重于远离红尘、与世隔绝;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远离一切尘染的同时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的思想包含道教和儒教,通达了佛经论典之后,看道教会一目了然,看儒教也同样如此。现在有些学者也认为:“儒教治世,道教修身,佛教治心。”可见,真正能对治内心烦恼的,唯一在佛教中有。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我经常想:《弟子规》的内容,应该用佛教观点来解释,这样刚好有一些补充。否则,单单只考虑眼前几十年,却从来不提前后世、业因果,不去关注更为长远的生命,就太有限了。 或许有人问:“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后世有《二十四孝》等许多故事。可这孝顺之举,佛教有吗?” 佛教不但有,而且远远超胜,更不可思议。如虚云老和尚,他为报答亡母深恩,吃尽了千辛万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早脱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他两次冻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萨化身救他脱险,三年后才到五台山。后来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见母亲一面。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得知母亲已转生净土。 以这种伟大的行持报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难见到。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应以礼承事;死后,要以礼埋葬,并于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报恩仅限于此。然佛教可谓更上一层,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才成就了真实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个人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应深入佛经,像《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可以称为“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因此,人想学道,孝顺非常重要。 而孝顺方式,佛教的与世间的有很大不同。佛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意思是说,以金银财宝、饮食衣物供奉,不能圆满报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导他们行持正法,才是真正报答了双亲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让父母不高兴,也做了让他们伤心的事,现在懂佛教的道理后,就应该行持善法,并把善根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的报恩之举,是最圆满的!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当然,作为出家人,出去回来都跟父母禀报,恐怕不一定适合。尤其是父母若不信佛教,你这样做,可能永远没机会行持善法了。对这种情况,佛教经论中开许说:可以自己决定。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所言:既不向父亲询问,也不与母亲商量,自己决定一切,远离世间而前往寂静地,什么也不挂在心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以此来印证自己修行。到了那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什么也不必在乎,在这样的境界中,就不用天天到父母那那里去了。如果你都出了家,就应该放下一切,没必要总惦记着家,否则修行容易出障碍。暂时看来这好像是不孝,实际上是大孝,这方面也有许多教证。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9290696604.html 只有看了、对比了,才会发现:佛法是全世界唯一的如意宝,它所揭示的真理,任何宗教都无法同日而语。现在我们也正在学儒教思想,从中也看得出来,这里面有时虽有利他,但范围很小,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都要由大乘佛法来补充才完善。这并不是自赞毁他,事实就摆在眼前,谁都可以看得到。 有些人觉得儒教跟佛教完全一样,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对此我们只能说:你还需要再三地、更细致地去了解。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0591396606.html 在儒教思想中,人死之后,只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处理完尸体即可,至于他的灵魂来世感受痛苦还是快乐,因为智慧所限,就不再判断了。如同佛教的声闻乘,他们的观点虽然好,但与中观应成派相比,对万法无法通达无碍,故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同样,儒家虽在“孝”方面有它的特点,但却不能像佛教那样,人死后还要为亡人超度或行持善法,以利益他的生生世世。所以在究不究竟方面,大家一定要观察。 而且,儒教的极个别传统,也有一些不好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南方一带,每逢清明就宰乳猪、杀鸡鸭,以此祭祀亡人,这种做法非常可怕!佛经中记载:一次佛陀与阿难在河边行走时,看见五百个饿鬼非常欢喜,一边走路一边唱歌。阿难问佛陀,佛陀说:“这些饿鬼的子孙,正在替它们修福,它们快要解脱苦海了,所以唱歌跳舞表示高兴。”后来又遇到好几百个饿鬼很伤心地走过。阿难又问佛陀,佛陀告诉阿难:“那些饿鬼的子孙正在为它们杀生祭祀,而不肯作福,所以饿鬼身后有火逼迫,故它们在啼哭。”《地藏经》也告诉我们:办丧事不可杀生造业,否则,只会增加亡者的负担和痛苦。所以,后人在祭拜亡人时,对某些传统要以智慧作取舍。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0591396606.html 过去我总以为,儒教的“四海之内”,指四海之内的一切众生,包括陆地、水里的动物。这样一来,儒教的思想境界就比较高了,因为是兄弟的话,就不能互相啖食,所以人不能吃动物。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解释。他们认为,只有天底下的“人类”,才是兄弟,“人类”之间才该互相友好,不要发生争斗——当然,如果这样去做,也能消除一些争论和战争。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2201796756.html 儒教不以吃鱼、杀生为恶,有时候我很看不惯。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求鲤,就是供养父母鲤鱼;现在小孩子的图画书里,在表示孝顺父母时,也是在盘里放一条鱼……儒教提倡“以时杀焉”,认为遵循时令则可以杀生,这一点跟佛教有很大的差别。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2201796756.html 有些佛教徒的极端,他们声称:“大乘佛教不用学,它跟儒教一模一样。我对《三字经》、《弟子规》更有信心,对佛教没信心也可以。”这一番言论,正说明了他连儒教都不懂。而有些国学老师更可悲,上课时谆谆告诫孩子:“你们一定要杀鸡宰羊,以孝父母。”其实,造罪业来孝顺父母,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不孝。他们把“终生慕父母”认为“则大孝也”,我们也承认;但若说“杀生供父母,则大孝也”,我们则不许也。 儒教在世间法方面有很好的传统,这一点我们非常认可,但除此之外,他们对来世的研究一片空白,在有些话、有些事上造下很多罪业,这从有些文章中也看得出来。所以,这次讲《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不管遇到什么人,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以供大家作为参考。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2201796756.html 从《毗奈耶经》的戒条来看,佛教中无论是吃饭、走路、做事,不但有相同于儒教的地方,更有超胜之处,对真正有功德的人、自己得过法的人、年长或戒腊高的人,必须要恭敬尊重,这方面的教言数不胜数。当然,如果你修行好,能把所有众生都看作父母,则不需勤作,恭敬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0374396998.html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孝敬自己的老人,也要把所有老人都当作自己的老人来孝敬;疼爱自己的孩子,也要把所有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疼爱。孔子亦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能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言外之意,是应把普天下的人都当作亲人,把普天下的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 话虽这样说,但要想真正做到,儒教的方法比较少,就像一个领导让大家做事情,但具体执行时,方法比较欠缺一样。佛教则与此不同,经中不但承认“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有一整套的理论可加以证明,然后为令众生达到这一境界,又有很多修行方法。尤其是藏传佛教,学过修心法门的人都知道,不但理论让人心服口服,实际上只要你修了,就定会明白:一切众生确实是我的父母。 我再三强调过,其他宗教对人类的爱也算广大,但与佛教相比,则不免狭隘。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它并未涉及人类以外的其他三界众生;第二、即使对于人类,也只是要求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可这一点如何成立?具体该怎么样修?并没有特别强调,只不过有一些教证而已。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0374396998.html 佛教智慧涵盖了世间一切优良学说,不管是行为、心态,甚至极其深奥、无法言说的境界,都从不同角度阐述得非常圆满、究竟。 http://www.fjdh.cn/wumin/2010/02/20255497000.html 有些老师讲《弟子规》时,因自己爱喝酒,讲到这里,就说:“你们小时候不能喝,但长大后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我不赞同。《礼记》等文献中记载:古时候,酒是当作药来用,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即使偶尔喝点酒,也是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就像密宗会供一样,只是沾一沾唇,表示一下而已。但到了后来,饮酒就开始没有节制了,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现在就更可怕了,饮酒低龄化趋势严重,未成年人饮酒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份报告中说:据陕西省针对大中学生的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中有饮酒史的平均高达 82%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广州市中小学生中有 24.9% 曾有过喝酒的经历。如今的孩子们,家人不教,老师不管,想什么做什么,这样就把他们给害了。因为烟酒都是魔以恶愿加持过的,凡夫人一接触就会上瘾,上瘾之后像吸毒一样,想戒除会特别难。 http://www.fjdh.cn/wumin/2010/02/20255497000.html 鉴于饮酒有种种过患,佛陀曾在经中规定:“佛教所有四众弟子,一滴酒都不能沾。”若能真正不喝酒,对行为就有控制能力。佛教其实有很多好的教言和行为,如果想做一个好人,只要能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就肯定没有问题。 http://www.fjdh.cn/wumin/2010/02/20255497000.html 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昨天,南京菩提学会少儿读经班的老师,跟我作了简单沟通。他们对学习《弟子规》,采取的方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听,因为许多父母也没受过传统文化教育,要想正确引导孩子,其自身的教育也很重要;而在宣讲方式上,则是结合现代的一些故事和人文道德。他们做了两张光盘,今天上午我看了一下,感觉挺不错,只不过佛教内容少了点,我在里面一直使劲找,最后只发现一点点。他们之所以这样,可能也是顾虑很多方面。但我觉得,把佛教与儒教的内容结合起来讲,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如果有些家长实在不愿听到“佛教”两个字,那不来也可以,我们没必要特别担心。作为佛教徒,不管在信佛教的人面前,还是在无神论者面前,都应该坦然地弘扬佛法。 因为佛教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举世公认的许多智者都承认,它涵盖了一切学问。世间物理、天文、医学、生物等学科,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依靠仪器研究一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耳朵听不到的声音,但更深层次的领域,像人体最微妙的来龙去脉,心的本体、分类、作用等,自古以来,他们根本无法触及,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而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佛教,不但牵涉到不可思议的佛菩萨境界,也完全通达了器情世界或宇宙人生的真理。故在所有文化中,唯有佛教才揭示了万法实相,这样的学说值得在智者面前宣扬。 所以,对孩子的父母也好、不信佛教的领导也好,都应把佛教的道理讲给他们听。如果这些道理不会讲,则是我们佛教徒的过失;但若他们不接受,那就是他们的愚痴了。当然,假如佛教强词夺理、漏洞百出,他们不接受也情有可原,但佛教绝不会这样。因此,大家以后弘法时应该大胆一点,没有必要胆战心惊。在任何一个国家,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行为,才值得提心吊胆,而共同学习真理,这是好事,所以应该把心放宽。 但现在的社会,很多人对做好事的不放心,经常监督、阻挠,对做坏事的却处处开绿灯,这确实很颠倒。不过,这也与很多因缘有关,我们不必怨天尤人,作为一个大乘行人,应以广大的心来摄持自己的行为。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15033098312.html 佛教中有许多审视言行举止的教言,用这些来反观自身并不困难。在儒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中,这样的教言虽然也有,但与佛教相比,窍诀上有很大差别。这并不是我自赞毁他,而是长期以来,自己在这方面作过大量观察。所以,若能用佛教教理经常反观自己,我们的功德定会日日增上,过失也会渐渐减少。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12414698310.html 儒教所提倡的换位思考,仅仅是对人类而言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小。若能像佛教一样,把这种理念扩展至一切众生,那你就不会想吃动物了。现在人喜欢吃海鲜,但如果你站在那些鱼虾的角度上想一想:假如你是它们,为了人类一时的口腹之欲,就要赔上自己的宝贵生命,感受斩断肢体、煎煮烹炸的痛苦,你会觉得如何?遗憾的是,好多人缺少这种观念,他们只关心自己,自己吃好就可以,其他什么都不管。长此以往,后果必定不堪设想。以前我也讲过,倘若人的口腹之欲继续蔓延,终有一天,人吃人的现象定会上演。其实这一点也不夸张,吃动物既然你都不在乎,那么吃人迟早也会一样,只不过形象不同而已。 要知道,不管是什么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因此,我们自己不想接受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15033098312.html 学了这部《弟子规》,大家可能也感觉得到,佛教的智慧确实更为殊胜,通过各方面的对比,我们对佛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坚定。当然,智慧不稳固的人,刚学佛时不要看其他宗教和世间的书,因为你智慧本来就少,看了那些容易随波逐流,永远也回不来了。而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定解,此时再去看外道教义,就能切中要点地了知佛教更超胜,故麦彭仁波切说:“有智慧的人,理应学习自他一切宗教。”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15033098312.html “凡是人,皆须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既然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天同覆,地同载”,那就不应该只关爱人类,而应扩展至一切众生。按照佛教的观点,这句话应改为“凡众生,皆须爱”,为什么呢?因为其它众生跟人类一样,也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大地上。而且,它们也同样愿获得快乐,不愿接受痛苦,正如寂天菩萨所云:“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这是个很甚深的道理。所以,人类应像关爱自己那样,维护所有的众生。 有位国学教育专家曾说:“我最欣赏《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代表了儒学的精华。甚至在要义上,可以与佛家、基督文化比肩齐美。”可是,说它与基督教的教义相似,都是在关心人类,这还讲得通;但说它与佛教的教义可以媲美,恐怕还要观察。虽然佛教中也提倡帮助人类,但严格来讲,佛教所涉及的范围是所有众生,而不单单只有人类。即便是儒教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未牵涉佛教的甚深意义。因此,佛教的伟大精神,只有真正学佛的人才会了知,这并不是我们自吹自擂。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08554897931.html 当然不可否认,儒家思想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都值得现代人学习。但有些思想,像“不关己,莫闲管”,因为被过分强调了,也就使得他们在言行举止上过于重视自己,与佛教《大智度论》中所说的“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理念无法相提并论。 http://www.fjdh.cn/wumin/2010/02/20255497000.html 说明:索达吉堪布说的《父母恩重经》,即现在很流行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一部伪经。这一点莲池大师早已明确指出过,学界也有公认。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712 次阅读|4 个评论
跟张鸣教授学造句
热度 3 damin123 2015-1-9 10:38
跟张鸣教授学造句 大民 人民大学即将退休的张鸣教授,年过花甲,精力充沛,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和发言分贝。我观察他微博很多年,发现了规律,值得玩味。比如他今天的微博是: “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果然有了弟子规。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了之后,就可以做一个孝顺孩子了。真会这样吗?”(相信读了弟子规,就能作孝顺孩子,有这样的家长吗?)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句型: “……(做一件事)就……(达到一个综合目的)”,或者通过极端案例,得出普遍结论,自设靶子自己打,本来想否定别人的观点,实际上是自我否定。 就这个微博而言,小学文化传统实验教材收入了弟子规,显然只是对孩子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之一,并非指望手到擒来,一举成功,最脑残的家长也不会这么希望的。但是在张鸣教授这里,已然变成家长指望这个办法能够一举拿下,所以不可能。 这是一个思维习惯,也是一种逻辑关系。从一个典型个案,得到全面结论,然后暗含否定。要命的是这个观点并非批评对象本来所有,而是自己的曲解、误解,甚至完全主观臆断,然后否定它,成为活生生的“子矛子盾”的游戏。我们可以仿造看看: 很多老师提倡学生多吃蔬菜,营养均衡。我们可以说:“很多家长希望多吃蔬菜就可以百病不侵了。真会这样吗?”(人家只是说,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啊,谁说过可以白治百病?) 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考试前写一份诚信保证书,我们可以说:“很多老师希望写个诚信保证书,学生就不抄袭了?学生的道德体系就建立起来了?真会这样吗?”(写诚信保证书只是无数教育手段之一啊,谁说就指望这一个办法解决问题了) 学校搞个发现身边美德的作文比赛,我们可以说:“很多老师认为搞个作文比赛就能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真会这样吗?”(发现美德是个作文比赛好不好) 我们能理解他不喜欢传统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嘛。都知道,张鸣教授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尤其对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管理社会和人心的东西,恨之入骨。有了这个基本的认知和出发点,你会发现,张教授九成以上的微博是批评性的。但是我们不能理解,批评对象的时候竟然可以罔顾事实、自说自话,妄下不能自圆的“结论”,竟然发生在一辈子吃学术饭的著名教授这里。 具体到今天的这个微博,他的本意是否定弟子规毒害青少年的,但是他又无从否定,只好自设靶子自己打,糊弄粗心读者。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慢效工作,阅读弟子规只是无数教育手段之一,没有谁会愚蠢到通过阅读弟子规而一举养成孝顺孩子。 …… 这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长王蒙同志发现的“雄辩症”, 2008 年,我有感于网络“抬杠举例法”的泛滥,就从记忆深处找到这篇小说,敲成电子版,发到博客里,此后几乎每年都要重发一次。现在,很多网民都知道这篇小说了。我当时的文章是《如今流行‘雄辩症’》,全文如下: 如今流行“雄辩症” 文/刘加民 在网络上,你会发现无数自说自话、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恶意抬杠的所谓辩论。不习惯网络暴力的人,往往很受伤。更有无数匿名者,只会用最恶心的字眼骂人,一句人话字也不说。很多严肃认真的评论家就是因为这个,渐渐远离了这乱糟糟的地方,几个月也不发文章。 假如我说修个文化城有助于繁荣传统文化,就会有人反驳:修个文化城就能繁荣文化?多少贫寒子弟上不起学,多少下岗职工吃不上饭,花这么多钱搞文化城建设,这不是给贪官污吏提供发财机会吗,这不是当地政府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吗。再说,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凭什么修在山东济宁,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的文化专制要从这里开始...... 假如我说小学生向机动车敬礼可以减少事故,就会有人反驳:敬个礼就能解决交通交通安全问题?车上坐着的是好人坏人还没搞清楚就胡乱敬礼,将来孩子知道了里边坐着的就是大坏蛋,这对他的心灵是多大的伤害?在公路上汽车是强者孩子是弱势,弱者向强者敬礼轍不是典型的奴才教育是什么。再说了,要求孩子看见车辆敬礼,为什么不要求车辆停下来让司机向孩子敬礼...... 假如我表扬大学生集体宣誓杜绝抄袭剽窃、反对学术腐败的活动,就会有人说:宣个誓就能解决抄袭剽窃越来越嚣张的这个老大难问题?这些人擅长的道德自律、宣传说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骗人把戏罢了。台上滔滔不绝反腐倡廉的大道理台下偷鸡摸狗蝇营狗苟的官员我们见得还少吗?大学校园里搞这种徒有其名的花架子恰恰显示出了德育教育的失败、高校当局的无能...... 还有更绝的。以上三例,还可以被这个样子责问:你是不是被当地政府收买了?黄平教育局长给了你什么好处?你竟然这么想,肯定是这种德育教育的受益者! 很多年前读过王蒙先生的一篇小说,我搜出来了,叫《雄辩症》(见附录)。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喜欢抬杠,喜欢胡扯淡,喜欢把严肃问题狗屎化。我可以模仿一段: 今天天气不错啊。 你是谁,凭什么说今天天气不错?北极地区大雪飘飞、赤道一带暴雨倾盆,你不知道吗?你为什么只说今天天气不错,社会主义的天是晴朗的天,社会主义的人民好喜欢。今天是社会主义了当然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可是以前呢,以前我们生活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浸泡于水深火热之中,列宁说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你只看见了今天的阳光灿烂,忘记了过去的阴风阵阵鬼哭狼嚎,对社会发展的曲折和困难考虑不到研究不透彻,这是典型的机会主义受害者加小资产阶级幼稚病患者...... 对不起,我说错了。 什么,你竟然说对不起?我刚刚说了这么几句,你就承认错误,难道我是专横独断无理取闹的人吗?伏尔泰说过: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保护你说话的权利。你这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就是间接地证明我不允许你说话,不给你言论自由,剥夺了你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你是何居心?如今正是太平盛世千载难逢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幸福安居乐业的大好时代,你为什么要平白无故栽赃于我?我与你今世无怨前世无仇,你你......   雄辩症 王 蒙   一位医生向我介绍,他们在门诊中接触了一位雄辩症病人。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 医生无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的,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掺上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 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你放心。” 病人说:“谁说你放了毒药了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书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是放了比毒药还毒的毒药!” 医生毫无办法,便叹了一口气,换一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 病人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忍不住反驳道:“我们这里并不是北极嘛” 病人说:“但你不应该否认北极的存在。你否认北极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实真相,就是别有用心。” 医生说:“你走吧。” 病人说:“你无权命令我走。你是医院,不是公安机关,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枪毙我。” ……经过多方调查,才知道病人当年参加过“梁效”的写作班子,估计可能是一种后遗症。   2008,10,25
1684 次阅读|3 个评论
小学生能背《弟子规》,而大学生却不知其是何物!羞愧
热度 2 jiewang0813 2014-4-7 10:30
前段时间听一位女老师抱怨,说他小孩因为家庭作业没写,被老师翻炒《弟子规》五遍,小孩抄到晚上10点都没有写好,这位女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只好帮他一起抄写,为了能让小孩早点休息。其实说这段事不是为了评论小孩的老师或者小孩的妈妈怎么样?而是我对《弟子规》这三个字很感兴趣,因为我不只一次从小学生或者其家长口中听到。例如,某某小孩不听话,父母会罚其背诵弟子规。似乎现在小朋友都会背诵《 弟子规 》,而这个大朋友却只知道名字不知其内容,羞愧。说实话,我小时确实没有接触过 《 弟子规 》,父母老师也没有要求过,可能是我们当时教育太应试化了,有些落后。 今日,闲来无事,上网查来阅读。其内容不算少,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 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先贴上与大家共享: 弟子规 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 余力 则学文 〈 入则孝 〉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 私藏 苟 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 尊长 勿呼名 对 尊长 勿见能 路遇 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 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 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 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 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 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 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 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 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 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 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 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 众 仁者希 果仁 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 余力 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 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 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摘自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iu3yc7rly3VYNM_MGE3YWzZQ_0uP6sdiUYKZVbvsqdxUEiMOMwcODtCqDc5kDUxcWXVtMBvjcfBz_fDoNt1ALa
个人分类: 分享|48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中大要求重读《弟子规》的看法
ChaosLee 2013-8-21 14:09
首先我个人倾向的选择是自我西化主义(self-westernism,好吧,我承认这个词是我自己编写的)。因此如果因此立场导致和我观点、原则、经验不同的人不需要和我有任何争辩。因为任何辩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认同某些原则和相同客观事实基础上,否则毫无意义。 ---------------------------------------------------------------------------- 现在开始评论这件事情,校方的逻辑似乎这样的。仅 首先,他们发现了问题。具体的问题描述如P1: P1:“有些人不懂基本礼节,不在收发邮件时写落款和称呼等”。 接着,他们开始推测导致此问题的原因,原因描述为R1: R1:“德行教育的缺失”。 最后他们提出了解决方案S1: S1:“让学生去重读儒家经典”。 哈,哈哈,哈哈哈。 基本的逻辑因果关系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毁人不倦”了,真是可笑死了。 那些所谓的礼节本来是可以通过实践和简单的课堂教育获得的,这些后天经验没有在高等教育之前获取到,是之前教育的过失,和是否读了儒家经典没任何充分和必要的联系。如果不是成天的去写一些假大空的作文,而是教授更多的实用问题写作练习(科技论文,电子邮件,甚至从国外向国内邮寄明信片,写大学申请书和C.V.之类的)都更加有效!
3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弟子规”究竟适合现代小孩吗?
热度 34 jlxt33 2013-7-17 11:34
在北京期间,有个可爱的小学一年级小女生把我当做妈妈,下面是母亲节时送给我的礼物——自己做的一幅画,是不是很有趣啊? 这孩子昨天跟我说暑假作业包括一项:背诵《弟子规》。其实这并不意外,寒假时已经布置过一次了。我也跟着她一起背过一段。说实在的,还真不好背,尤其对于我们这年纪,已经不适合死记硬背了。对孩子而言也不好背,因为不理解大多数含义。 当时思考了一个问题,也跟其他人叨叨过,这《弟子规》究竟适合现代小孩吗? 我的一位同学,特别推崇《弟子规》,整天宣扬。前天看到林中祥老师写的博文: ‘弟子规’为大学生必读书合适吗?评中山大学的要求 在此结合与孩子背时的一些体会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学习《弟子规》还是有益于做人和修身的。尽管它产生于封建社会年代,但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封建礼教,一定贻害现代社会。其中很多应该是做人,或者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现在的孩子通常唯我独尊,而很多家长却听之任之,甚至认为有个性或很可爱。比如“ 父母呼 应勿缓 ”是很多孩子做不到的,常常会对大人爱理不搭。“ 路遇长 疾趋揖 ”每个孩子能做到吗?常见的情形是家长常说:“叫阿姨好”或“叫叔叔好”,如果孩子没听话地打招呼,家长还会接着说“不是告诉你要招呼的吗?”尴尬不?孩子曾问过我:“为什么先给奶奶盛饭啊?”或者“为什么先给奶奶倒饮料啊?”很奇怪吗?其实不难理解,也许从她出生以来,一直是别人先给她盛饭倒饮料的,没谁教过她“ 长者先 幼者后 ”。是不是现代文明提倡尊重孩子,就应该改为“幼者先,长者后”呢?这孩子的一个优点就是爱学习,经常会问“这样做有什么不礼貌吗?”孩子是一张白纸或者一棵小苗,成就什么样画作或长成什么模样,有赖于大人和社会告诉他们一个正确的标准,是不是? “谨”的前半段是健康生活的要求,也符合现代的健康生活指南。后半段则是一些行为准则,对我们也是有指导意义的。例如,“ 缓揭帘 勿有声 ”我们能做到吗?想想看,在家或者办公室或者其他场合,我们是不是常常被“咣”的一声关门声吓到呢?自己是否能做到轻轻关门呢,是不是知道拧一下把手,而不使劲磕出响声呢?如果我们的行为更加谨慎的话,就不会被其他所谓的文明国家另眼相待了,也不用承受类似于德国酒店那样的屈辱了,是不是?“ 倘不问 即为偷 ”应该不只是拿人东西吧,在学术界的抄袭,不标注出处,算不算此类? “信”的开篇即为“ 凡出言 信为先 ”,这难道不是现在国人最缺乏的吗?不也是我们竭力呼唤的吗?至少让孩子从小知道诚信,从好过一生都以为欺骗和欺诈是常态的好吧? 其次,《弟子规》中有些提法和要求应该与时俱进,与现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相接,不能生搬硬套。比如,“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符合现代准则的应该是大家平等地坐下来交谈,跟孩子站着说话时,尽量弯下腰或者蹲下,保持目光平齐。再比如,孩子曾问我“ 丧三年 ”是什么意思,我说是父母过世后,孩子要守孝三年。孩子很难理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还没有明确的死亡的概念,更不理解守孝的含义。对此,我觉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无法做到守孝三年,金正日为金日成守孝三年,仅仅是孝道吗?恕我小人心,我觉得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但是不是就不需要孝道了呢?不但需要而且远远不够。不孝的例子不举了,只是“不经常探望和问候父母”要负法律责任这条让很多人笑话的条文就足以说明了吧?现代的孝道应该体现在父母健在的时候,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关注和奉养而非身后守孝三年。“ 不关己 莫闲管 ”是不是也应该有更深刻的含义的理解,尤其在现代社会,那些晕倒在路边的老人,我们要不要管呢? 第三,该如何学呢?确实需要学者大家能对此研究,做出讲解。单靠一知半解的我们是无法给孩子们讲清其中的要义的。当然我也看了一本讲解《弟子规》的书,做了字面的解释,也用古代和现代的例子说明,体例是不错的,但我个人觉得内容欠妥,并不适合孩子阅读。期待更多更适合的著作能带给孩子和成人。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自己的愉快生活!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16071 次阅读|65 个评论
[转载]《弟子规》
wyujing 2013-7-15 10:51
《弟子规》 ​ 原名《训蒙文》,为清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义编纂而成,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改名《弟子规》。   摘录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
1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弟子规’为大学生必读书合适吗?评中山大学的要求
热度 22 lin602 2013-7-14 22:33
本人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对今天看到的一文章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见: 中山大学要新生读《弟子规》 提醒勿忘做人道理 。 特地粗看了一下‘弟子规’全文,基本上是封建社会建立在儒家学说基础上的‘说教’,在破除了封建社会多年后的今天,作为大学要求全体新生读‘弟子规’,觉得不可思议。 看到‘弟子规’,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每天要对贾母请安,父母之命必须服从。想起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透过‘弟子规’,让我感觉到对年轻人要求的就是服从,听话,不要有所犯上,不要让对方不高兴不和谐,不要有自己的思考与思想。 许多东西现在根本已经没有办法执行甚至不能理解的东西还要学生们背:例如:守孝三年;父母病的时候日夜守床不能离,这孩子要不要工作了?要不要吃饭?后辈必须得到长辈的命令才可以坐下等。 现在的大学生应该说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尽管一些是不成熟的,但他们的思想不少人比他们的父母来得纯洁与天真。一些普通工人农民家庭的父母亲,也会存在一些小农意识甚至法律知识不够。对这些,大学生应该有所分析,对的要听,不对的话可能还不能听,而且要与父母讨论,甚至帮助父母提高法律意识。 本来现在的孩子们就有点任性,要进行适当地教育,分寸要把握好。看到以下‘弟子规’中的内容,让他们从内心里首先产生一种排斥感。我觉得,大学的教育要根据世界文化与文明的进步,中国的文化特点,现代人及现代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提出量力可行且有效的内容来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不分青红皂白,将古代的东西拿来让学生背,这符合大学的精神吗?是不是还要让大学生们穿上‘马褂’戴上瓜皮帽再留个长辫子跪着背‘弟子规’呢? 说得不好听的话,督促新生们背‘弟子规’的辅导员们就理解不了‘弟子规’,说不定还执行得很差,他们来辅导与督促新生,合适吗? 附: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5318 次阅读|49 个评论
别让中山大学和《弟子规》一支独放
热度 4 xiaoshidaguan 2013-7-14 15:33
别让中山大学和《弟子规》一支独放 此文发表于红网,被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东方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媒体网站转载。 近日,来自中山大学的消息称,今年考上该校的新生入学时须向院系辅导员提交“公益囊”和“悦”读感,分别为暑假参加公益活动和阅读《弟子规》的感想。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公益和回归经典的意识,并使学生学会立身做人。(7月13日《广州日报》) 作为国内顶尖高校,中山大学倡导学生读《弟子规》意义匪浅。但是,仅中山大学和《弟子规》是不够的,国内这么多的高校,其学生也应该有读书、读经典书籍的经历和习惯;同时,不光要读《弟子规》,还要读其他的名著,做到中山大学带头,其他高校跟上;《弟子规》先行,其他书籍紧随。 当前的经济市场化和社会物质化,使读书这项原本高贵的活动变得稀缺,在国人读书数量少、热情不高、功利化严重的大环境下,中山大学不仅要求新生读书,还要求他们读《弟子规》这样的经史典籍,与近年来教育者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笔者看来,此举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是促进学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化。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高中生活,以各种高强度的学习为主,尤其是高三,各种模拟、考核让学生不堪重负,生活十分单调,那些能够考上大学尤其是好大学的学生更是为挤上高考独木桥而费尽心力,无暇他顾,可想而知其高中生活是比较乏味的。暑假是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期,与其让时间修哉悠哉地过去,为什么不让读书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经历,让他们转换思维,从紧张而无聊的试卷和考试中走出来,走进名著这片天堂,为上大学做好准备呢? 二是为学生为人处事打下基础。高中生活不仅单调,而且比较单纯,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化,每天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但是大学则不一样,人言“大学就是浓缩的社会”,这话不无道理,上大学后学生处理的不再仅仅是学习和考试,还有社团甚至是社会锻炼,需要面对各种老师、同学、社会人员,这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为人处事能力;作为独生子女较多的一代,让学生多从《弟子规》等名著中学习,汲取古人智慧,为今所用,将大有裨益。这样他们才能在大学乃至今后的生活中掌握处事分寸,与人融洽相处。 三是引领社会读书风潮。国人的读书量与以色列、韩国等国人的读书量相去甚远,大学作为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潮流的团体,应该担此重任,力争倡导国人多读书,读好书。中山大学的倡导,从新生开始,无不为学生热爱读书、阅读经典书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若能一传十、十传百,必将为引领社会读书风潮做出了好的榜样。 为此,国内其他高校也应大力鼓励学生多读书,读经典,读各种好书。常言道“一枝独放不是春”,如果仅中山大学和《弟子规》一支独放的话,对于倡导学生和国人多读书,读好书效果甚微;其他高校应该“闻风而动”,多学习和创新中大模式,让学生多几分名著的滋养,从而多一些精神上的优雅和行为上的高雅! 此文系个人“双百计划”之七。 ​详见个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b2f7cc0101erw9.html
个人分类: 教育微言|2701 次阅读|9 个评论
微博:弟子规
热度 1 liruzi 2013-5-27 20:27
据说,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企业员工,掀起了《弟子规》学习热潮, 且有很多讲座,有专家报告,也有“弃恶从善”者声泪俱下、现身说法。 听报告者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且掌声雷动。 是否也应该让领导干部们学习呢? 转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2461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鸡蛋
热度 4 famingkuang 2012-11-27 06:34
题记:黄捷是个吃素的家伙,逢人便劝人家吃素、念佛、学国学。难得的是虽然年过半百却依然保存一颗完好的童子之心,本文即是他的大作,经得他的同意在本博客上发表(首次),版权归黄捷所有,如欲转载请与本博联系。 红 鸡 蛋 黄捷 2011 年 3 月 于桂林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吃过鸡蛋,而年过半百的我,不知吃了多少鸡蛋,可是让我终身难忘的却只有:妈妈为我煮的——红鸡蛋。 那是在 1964 年初冬的某一天,妈妈在厨房里做饭,我像跟屁虫式的拽着妈妈的衣角跟着妈妈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当饭煮开了之后,我看见妈妈往煮饭的鼎锅里放了两个鸡蛋,饭熟后又用红纸把鸡蛋的外壳染红,看到这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你把鸡蛋染红干什么呀?” 妈妈甜甜地对我说:“宝贝儿子,等吃饭的时候妈妈再告诉你,好吗?” 我盼着快点开饭,我急切的想知道妈妈为什么要把鸡蛋染红! …… 终于等到吃饭了,妈妈把热乎乎的两个红鸡蛋放在我的小手上说:“今天是我的宝贝儿子长尾巴了,妈妈给你接尾巴”! 我天真地问妈妈:“妈妈,我今天长尾巴吗?”得到妈妈的肯定后 , 我摸了摸自己的小屁股,疑惑的问:“妈妈,我的尾巴怎么还没长出来呢?” 妈妈开心地说: “ 傻孩子!今天你满 5 岁了,我的儿子又长大一岁了!所以妈妈今天给你吃红鸡蛋呀”! 我接过妈妈给我的红鸡蛋,拿着就往嘴里送,妈妈看着我笑眯眯地说“哦!我的傻孩子,鸡蛋要剥了壳才能吃的。” 我坐在小凳子上端着小碗开始吃饭,妈妈把红鸡蛋剥开,又把鸡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入我的小碗里,我大口大口地吃着妈妈为我剥好了的鸡蛋,妈妈看着我的小嘴鼓鼓地,心疼地说:“孩子,慢慢吃呀!别噎着了!”,我照着妈妈教我的方法慢慢地吃着鸡蛋,那种味道真的好香、好甜、 …… 几十年过去了,那两个红鸡蛋的味道依然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着 ......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妈妈用这种力所能及、俭朴纯真的方式来表达对儿女的疼爱, . 她一生把最真挚的爱全部给了我们,她把全部的爱溶化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后来,我做了爸爸,我的孩子在长尾巴的时候,我没有像我的妈妈那样为我的孩子亲手煮上两个红鸡蛋,而是到西点店去买上一个生日蛋糕,我和我的孩子在分享这些精美的蛋糕时,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为什么做工精细、用料讲究的品牌蛋糕吃起来就是没有当年妈妈给我煮的红鸡蛋那种感觉呢? 偶然的机缘让我幸运的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学了《弟子规》后,我才慢慢明白,妈妈的红鸡蛋是用慈母的心和对儿女全部的爱染红的,这样的红鸡蛋是用多少金钱在任何地方都买不到的,它是慈母全部爱的结晶,这种爱一直流淌在我的血液里、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 , 直至永远、永远 ……
个人分类: 转载|7513 次阅读|8 个评论
《弟子规》与普世价值
热度 2 wanglaow 2012-11-8 05:50
龚明老师连开两篇博文,猛批《弟子规》 1、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9494do=blogid=629927 《弟子规》,《论语》如何摧残孩子的心灵? 2、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9494do=blogid=630092 《弟子规》为什么是垃圾? 并给出了其中的片段和分析: ” 1. 小孩对父母,真的必须言听计从,不能违逆? 父母错了怎么办? 父母应该和小孩是平等的.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 小孩不能擅自做自己的事情,什么事情都得告诉父母一下,就不合乎子女的伦理. 这是什么逻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3.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父母心情好时再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 言 . 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自己要先尝一尝,看看那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能离开一 步 . 父母亲去世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丧思父母养育之恩。居处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 。 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亲,要如同他们在世时一样。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4. 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有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我没学过弟子规,也没教过我孩子弟子规,但是我浏览过几遍弟子规。弟子规的大部分内容,并非仅跟幼儿有关,而是一个社会中普通人的行为规范,可以认为是一种普世规范,跟什么传统文化、摧残心灵,扯不上半点关系。不信,请看部分摘录: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 我是看不出遵守这些社会行为规范和在科学领域“大胆问问题,大胆质疑”有什么矛盾关系。 如果 博主 连弟子规都没亲自看过,思考过,分析过,而只是人云亦云,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认真严谨的做事做科研的态度。 。。。。。。。。。。。。 很高兴的是,经过我的提醒以后,龚明老师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果然看了看《弟子规》,并摘录出了一些他眼中的垃圾。如上所引用的。 的确,我也认为弟子规中的不少思想和具体规范,并不完全正确和适合当今社会,但是,很显然,我也能摘录出 弟子规中一些好的东西,完全是普世价值 和 常态规范。 所以,问题很清楚,一本道德行为规范的书,不可能是完全的垃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那主要是因为各人注重的视角不同而已,小时候读书,我也很喜欢挑刺,发现作者的错误,并为之洋洋自得,后来看到蒙田论读书,我才改变角度,更多的发现书中有没有值得我学习和欣赏的地方。 至于第二个问题, 如何对弟子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是个人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的水平和悟性了,因材施教,是孔夫子时代就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嘛。 龚明老师作为一个水平很高的教师,难道会不知道? ^_^。。 我敢保证,即便龚明老师没有读过弟子规,但是在对学生和孩子进行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其中某些,必定跟 弟子规 的 语句一致。 至少,你不会让你的未成年后辈喝酒甚至喝到醉吧? 类似的,我们还可以举出自然科学方面的例子,如果我们回头去看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书,甚至三百多年前牛顿的《原理》,其中的很多概念和具体说法,在今天绝对可以被称为”垃圾“,因为早都过时了嘛, 可这并不妨碍《原理》被视为科学元典并一直被很多物理学家孜孜研究。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弟子规》为什么是垃圾?
热度 7 skylark1981 2012-11-7 11:53
网友 王国强 质问我之前的博文, 问我有没有读过 《弟子规》. 我确实没有,只是听小孩背诵过,也问过他们,你懂吗? 他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而他们的父母在一旁满意地微笑. 今天补上这一课,而我更想解释,为什么《弟子规》是垃圾. 举一些例子给大家欣赏一下. 1. 小孩对父母,真的必须言听计从,不能违逆? 父母错了怎么办? 父母应该和小孩是平等的.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 小孩不能擅自做自己的事情,什么事情都得告诉父母一下,就不合乎子女的伦理. 这是什么逻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3.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父母心情好时再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 言 . 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自己要先尝一尝,看看那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能离开一 步 . 父母亲去世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丧思父母养育之恩。居处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 。 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亲,要如同他们在世时一样。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4. 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有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总结一下,弟子规中有很多这样的东西,难道这些就是我们要教我们孩子的东西吗? 随便举几个例子,让大家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想对那些父母说一句话,你要教你的孩子什么东西,肯定是因为爱,但是麻烦你们花一点时间自己先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是精华还是糟粕.
1526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弟子规》,《论语》如何摧残孩子的心灵?
热度 10 skylark1981 2012-11-6 22:59
李铭转载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著名学者袁伟时批《弟子规》:摧残孩子的心灵". 具体见下面的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2979do=blogid=629249 但是里面的理由不详,而且只是批判《弟子规》,而我想,连带《论语》一起批判。 我儿子已经一岁多了。他现在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手机,电脑,门上的把手,可以转的轮子,拍苍蝇的板子,易拉罐瓶子,电风扇,锅碗瓢盆,遥控器,电源开关,抽屉,汽车,飞机,自行车,拖拉机, 笔, 筷子,石头,各种动物等等,所有他见到的东西,他都想玩玩,他都想试试。你不让他玩,他就耍赖,坐在地上不起来。所以好奇和执着是小孩的天性。 真的教育,应该不是破坏小孩的天性,而是顺着小孩的天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开发他们自己。西方的教育正是如此。 可是在中国,那些人在做什么呢? 我的一个朋友的小孩才4岁多一点点,现在居然可以背《弟子规》,《论语》,而可怕的是,小孩完全不知道他们的意思。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不断问为什么的时候,可是他们的老师不允许他们问,因为他们的老师有这样的信仰: 小孩不懂没有关系,他们先可以背下来,他们长大了就自然明白了。中国几千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关心这一点,不是因为我的小孩。我小孩是不可能去背这些东西的。而我所关心的是,这些小孩长大了,还会问为什么吗? 他们的好奇心还会有吗? 我以后回国也是要做老师的,也是要带学生的,我真的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大胆问问题,大胆质疑,包括否认我的想法,而不是做一个顺从的孩子,做一个顺从的学生。 只有质疑,才有创新。 如果希望您的孩子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等他们长大了有很多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但是如果他们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质疑的勇气,那学习什么东西都没有用了。纵使背得"四书五经",又有何用?
467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著名学者袁伟时批《弟子规》:摧残孩子的心灵
热度 1 wliming 2012-11-4 18:01
中新网 南京 11月3日电 (记者 吴瞳)“和任何事物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其不足。”针对当下“国学”依旧十分火热的现状,3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阐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当日,其新书《文化与中国转型》在南京先锋书店首发,华东政法大学的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 下午3时许,稍稍迟到的袁伟时一坐定就连忙致歉。虽已81岁高龄,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在很多人提出西方文化很多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更高明,我认为这种想法太过片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公民教育的需要。”袁伟时铿锵有力地说。 “还有人推崇‘国学’学儒家,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合适的。”讲到激动之处,袁伟时常常忘记了拿起身旁的话筒,“现代社会,文化应当是多元的,除了儒家,道家、基督教等各种思想应当百花齐放。” 他坚决反对少儿读《弟子规》,认为这是摧残孩子的心灵;他也反对企图利用传统文化否定和修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翻看袁伟时的新书不难发现,全书很大篇幅的内容都在批评当下他认为的一些错误思想。也因为这些批评,使得他的观点颇受争议。 “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对没研究过的领域,我从来不乱说。”面对争议袁伟时这样回答。另外他还送给在场所有人一句话:“为什么‘问号’是个‘勾子’的形状,因为只有怀疑和好奇才能让你勾住东西,有所收获。”(完)
个人分类: 社会|81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22岁黑社会说的话
热度 2 king500 2012-4-27 15:12
挺感人的,值得人们反思,与大家分享此片。 看过此片后,家长们会找到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幸福、不快乐的人也会寻找到幸福快乐的真谛。总之,希望中国的教育能由“技术培训、知识灌输、价值驱动”的模式转换到“科学教育、文化承载、利益创造”的模式。其实,没有技术、知识、价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科学、文化、利益!毒奶粉、地沟油、鞋底胶囊,不都是技术、知识与价值的产物么?但却深深损害了百姓大众的利益! 社会问题,需要广大群众共同面对,若要彻底解决社会问题更需要广大百姓的参与,如果百姓都好,社会风气自然会正,又怎能出现贪官污吏? 改变自己最重要!命运要靠自己改变! 一个 22 岁黑社会说的话,土豆地址: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2439279i86451369.html?refid=25e250786c59c199
3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弟子规》是掺杂了奴化思想的“伪儒家”
热度 1 seawan 2011-7-13 09:18
参见: http://www.bskk.com/thread-285092-1-3.html (彩色字体为阅读笔记) 摘录: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 扼杀人的独立意志 可是整体性的呀。单说婚姻角度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红楼梦》为什么赚得无数男男女女的眼泪,那是从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家》《春》《秋》三部曲是什么?都是封建家长以无上权威制造的一幕幕悲剧。虽说都是 家庭内部的冲突,其实都是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写照 。   一切听命于父母,不越雷池半步,是“子道”的核心内容。在“居有常,业无变”之后,总结性的提出“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足见“勿擅为”不仅针对孩提时代,一日为子女,终身“勿擅为”,儿女当上了父母,再用“子道”钳制子女,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无穷尽也。   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你没法说和“苟擅为,子道亏” 这种禁锢无关。』 『《弟子规》全力 打造“尊长”的权威地位,而见不到“长幼”之间的人格平等 。封建中国,“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在国,全民服从一个皇上,所谓“天无二日”;在家,全家服从辈分最高的长者。洪秀全自称“天父”,已经把自己扮作“天”的化身了,还要拉上“父”来加强权威,可见洪秀全有了皇权还要借助父权。   家庭如何教育孩子,那是必须适应当时的社会制度的。家门之内训练儿童敬孝尊长,走出家门必须效忠朝廷。《弟子规》不可能跳出这个格局,它之所以存在于世,首先是适应了清朝那个末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文化土壤。所以,《弟子规》规定孩子“话说多,不如少”,这很难为孩子, 窒息了孩子天真、率直、活泼的天性 ,从礼仪方面强调多听听大人说话,尽量少插嘴或许有点道理。但作为一种人生训条,它旨在驯化儿童成为 “听话”“顺从”的“乖乖仔”。说“驯化”这个词儿可能不受听,因为“驯”字多用于动物,但是你只要注意《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可驯致”就是通过“驯化”而“致”嘛。』 『《孔子家语·卷第四》记载了鼎鼎有名的孝子、后来《孝经》的撰述人曾参的故事: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怒,以杖击其背,曾子倒在地下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曾子才苏醒过来,立刻换上一脸笑容去见父亲:“刚才儿子得罪了父亲大人,您用力指教我,没有伤着我的身体。”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装作没事的样子,弹琴唱歌,以表示身体没被打坏。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怒,告诉弟子:“小曾再来找我,不准他进来。古时候舜的父亲责打舜,如果轻轻地打,舜就接受,要是严厉的打,舜就逃开,他使父亲不失作父的慈爱,自己也不失作儿子的孝顺。你们看这个曾参,用身体接近暴怒的父亲,任其责打,死也不避,如果自己身亡,那就把父亲陷于不义的境地,这不是更不孝吗!” 曾子闻后,到孔子那里谢罪,“ 参罪大矣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孔子主张“ 父慈子孝 ”,谴责父亲暴打孩子为“不义”,孔子还为孩子支招“小棰则待,大杖则逃”,孔子是保护儿童身心权益的。   《弟子规》怎么做呢? 滥用权力“挞”的人不受规范,“被挞者”反而被套上“规范”——皮肉受“挞”,继续跟随,内心还要“无怨”。人类有这样“受虐”的癖好吗? 《弟子规》的编撰者两位秀才,把“孝”歪曲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唯一的解释:他们是从“忠君”的角度出发,训练儿童从小“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长大了好去 “武死战,文死谏” ,效忠皇帝至死不变。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凭什么还要让我们的儿童百般扭曲自我,然后去拥抱反人类文明的权威呢?』 『 《弟子规》绝对不是纯正的儒家思想,而是掺了奴化思想的伪儒家 ,是清朝满蒙异族为了推行对汉人的奴化教育而制定的。若从纯正儒家思想来看,《弟子规》 是典型的“附儒外道” 。 』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27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弟子规
lfm2000 2011-5-3 16:30
突然冒出的想法,应该不断学习《三字经》《弟子规》!放在这里供自己不断学习!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1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评《弟子规》
热度 4 wangdw 2011-2-7 07:34
浅评《弟子规》 王亶文 关键词:孔子 弟子规 诚信 欺骗 听话 中规中矩 创新 亚洲模式 一流大学 古为今用 去年春晚有个节目是一儿童背“百家姓”。后来又听说有的地方要小学生背“三字经”、“弟子规”。天安门也立起了孔子雕像。 去年的下半年,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经典诵读的新规 —— 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求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对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绝大多数网友持认可态度。有网友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肯定不适应。就连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过《弟子规》的 复旦大学 历史学 系教授钱文忠也说,按国学经典标准培养孩子到社会上 90% 要吃亏。 本人认为,这还只是从社会实际来说的。不过,山东的说法倒有点站住脚,要有取舍嘛。 取哪点?就取要讲诚信这一点。《弟子规》中 的第一句:“ 凡出言 信为先”就是这个意思。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诚实是对的,但是, 现在社会上道德底线模糊,象唐骏等人以骗人为本事。叫他们再学学“弟子规”是对症下药了。但是,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公然宣布他们西大校友要北京聚会,是个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现在的价值观完全变了,一切为了钱,不问手段,不问过程。 对于其他多个节的要点,可以用听话来概括。对父母听话,对老师听话,对上级听话。“ 对尊长 勿见能” ,就是说, 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这怎么去培养创新能力? 在本人以前的一博文,“听话的教育部长”,得到朋友们的热议和关注, 36 位推荐者, 49 个评论, 2510 位读者。(在此感谢科学网编辑部,放到面上 36 小时)。 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受孔子影响,在家孝敬父母是好的,已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如果父母与孩子也是朋友,就对儿童的发育、培养积极思考、以至将来有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从小养成“听话”,就没有闯劲。一个教育部长也只会听话,要求下级也听话,那就更不好了,教育就没法现代化了!怎么能去培养一流大学,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话又说回来,我们也喜欢小孩听话,我当老师(后兼职)也可以说一辈子了,也是喜欢听话的学生。这正是孔子影响严重性的表现,说明任重道远啊。 去年,于南京举行了中外大学校长 论坛 。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 在他看来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的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 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 这种所谓的亚洲模式就是过去长期受孔子思想影响的结果。充满孔子教诲的弟子规要求学生中规中矩,对长者不能亮出自己的才能,对老师更不能了。自然,学校里就会出现亚洲模式。 可以说,对于《弟子规》,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孔子的那套不要再顶礼膜拜了。和对待其他古文化一样,要古为今用。 CCTV 这些年来,在百家讲坛等节目中,大量宣传了孔子的思想。其目的是想规范社会道德,但是效果正如钱教授所说的那样。倒是春晚捧起的赵本山的买拐忽悠三部曲,极大地为社会上的欺骗之风催波助澜,尤其可恨的是十多年的反复播放。
个人分类: 教育|393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97岁老人劝青少年勿学《弟子规》 称无基本常识
热度 2 wliming 2010-12-30 18:02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刘洁/摄) 教育今天的青少年,怎么能用300年前的老药方《弟子规》呢?用300多年前陈旧的行为准则来培养21世纪的青年学生,岂不可笑!近日,本报收到了一位97岁读者的来信。这位晚报的忠实读者,就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先生。带着这封信,记者走进了张老先生的家。 采访张老先生,定在下午1点半。97岁高龄的张克明老人亲自站在客厅门口迎接。一件灰衬衫、满头白发、一副助听器,掩饰不住老人的奕奕神采。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老先生一直住在民革中央家属院,家里十分简朴,沙发、橱柜都是几十年前的旧物,墙体、窗户和地面也多年没有进行过装修。 张克明老先生生于1913年4月12日,广东省龙川县田心屯人,1937年毕业于广东 中山大学 文学院社会系。毕业后,在中大战地服务团掩护下参加了共产党。1946年,张克明到了香港参与建立民革的筹备工作,筹办《民潮》月刊,1948年至1950年,又参与筹办香港《文汇报》。1950年以后,张克明先后在民革中央担任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委员、中央常委等职,同时还在民革北京市委担任领导职务,他还当了多年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聊起最近颇受追捧的《弟子规》,张老先生有些急了: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让孩子背诵《弟子规》,殊不知《弟子规》是借用孔子做门面,其实是那些卖写书人、出书人各自的私货。《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距今已有300多年,讲的是古代传统的家训、家规、家教,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张老先生说,那是按神权、君权时代的需要编写的,113件事儿,1080个字,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青年人的需要。张老先生举例说,《弟子规》孝则中说:亲有疾,药先尝。可是,这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就连小学生都会对此批注说:这真是怪事!药咋尝?请遵医嘱! 张老先生认为,《弟子规》把孔孟之道中的仁义诚信、以天下为己任、引导青少年做一个时代英才的道理完全取消了,而现代社会比300年前进步得何止千万里,以现在的知识和思想水平,尽可以根据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创编出新的《弟子规》公约。建设新社会,必须有胸怀大志的英才,弟子规式的畏首畏尾、胸无大志,是绝对行不通的,请问现在那些大肆吹捧《弟子规》的人,是否真的相信《弟子规》那一套?张老先生调侃说,如果按照《弟子规》教育孩子,只会教出木头孩子。 虽然生于时局动荡的年代,但是张克明先生自幼勤奋好学,大学期间他自学了多门语言。直到现在,他也坚持每天读书、写字。他从心里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勇于开拓创新的新时代英才。
个人分类: 娱乐|2259 次阅读|4 个评论
弟子规
whitesun 2010-7-20 19:17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 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 天地自相保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41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文化的根--《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bshen 2009-11-10 15:47
中华文化的根--《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小学生背弟子规三字经只能培养出废物懒汉
wliming 2009-11-7 11:55
我注意到,现在不少小学正在流行让学生背弟子规三字经这种复古热潮。且不说弟子规三字经这种禁锢人类思想的垃圾国学没有价值(国学可以让少数有闲情逸致的人去研究去欣赏去陶醉,但不值得让大众来学习,这是我对待国学的态度),这样一种背书式的学习模式只可能培养废物懒汉。我们的创新能力就是被这种愚蠢的学习模式给扼杀的。 我们教学生听话,忍耐,我们禁止他们的出格言行,要他们按照我们所设计的道路一步步走下去,这样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的传统文化早就埋下了这种愚蠢教育的种子。每一代人从小就学习如何人云亦云,如何循规蹈矩,如何假大空瞎扯。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中国人像西方人一样无所拘束而自由奔放?就是因为愚昧的传统文化禁锢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人格是普遍扭曲的,我们不敢说真话,擅于说假话,我们不敢堂堂正正做人,习惯于门缝里做狗。这都是愚蠢的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品性。 我相信,创造能力只有在客观观察,理性思考,逻辑分析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来。而这些正是中国的愚蠢教育模式所缺乏的。
个人分类: 社会|3578 次阅读|7 个评论
拜读《弟子规》
kongyuxia 2009-6-28 23:08
读此文益匪浅遂为文以自勉 (精思) 吾平日调程序甚殚神不得解 与友话相互勉学与思铭于心 遇迷途当立返日有进终可攻 (偷闲) 方周末忙偷闲友与票看电影 马兰花耐风雨勤劳人终成眷 吾识平六载余而今日倍可念 以下为 弟子规全文: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 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 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 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如有致,敬请看: http://www.dxgzs.com/zxmz/dzg.htm 弟子规
个人分类: 美丽生活|4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观看——《和谐拯救危机》
biotrader 2008-10-18 23:36
大型系列公益节目 《和谐拯救危机》内容简介 第一集《和谐拯救危机今天最深重的危机和根源》 第二集《和谐拯救危机中华民族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 第三集《和谐拯救危机和谐的大根大本是教育》 第四集《和谐拯救危机王道政治:天地人终极和谐的理想体制》 第五集《天地人终极和谐的儒家政治》 第六集《和谐拯救危机重新认识宗教》 第七集《和谐拯救危机汤池:全世界的样板》 节目以深入介绍、弘扬中国五千年来的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思想为主,详细剖析当今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环境和人文危机的根源,以及阐述以和谐为宗旨的化解之道。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团结、化解冲突、深刻认识和谐等诸多方面均有深入的表述。有一个安徽汤池小镇背诵学习《弟子规》社会实验的例子很有意思。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138543o1p0.html 免费观看下载。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