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弟子规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弟子规

相关日志

索达吉堪布论儒佛之别及其《弟子规》定位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6-1-4 13:35
摘抄者按: 索达吉堪布是藏传佛教著名上师,在汉地影响很大。他这些年来在教化汉地佛子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挖掘汉地传统文化资源。他不仅讲解汉传佛教的相关内容,就连儒家相关的著作,也下功夫予以讲解。其用意很明显,那就是为了接引大家来学佛。讲解《弟子规》,自然也不例外。 可惜,令人遗憾的是,索达吉堪布赞叹《弟子规》的话被某些人夸大了。他们引用索达吉堪布的话来为自己过分吹捧《弟子规》辩护,为自己混淆儒佛之别的错误辩护。但是,他们可能没有仔细读索达吉堪布的文章。 其实,索达吉堪布自己对《弟子规》的界定还是蛮准确的。他在解释为什么要讲解《弟子规》时,说得很明白:“不管佛教理论还是世间格言,只要用得上,对自己心行起到断恶修善的作用,就是善法。”“任何学问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值得赞叹,也应当接受”。 他认为《弟子规》属于善法,但与佛法不能相提并论。“ 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所以 ,他在讲解《弟子规》的过程中,处处强调佛教与儒家相比殊胜高超,不断驳斥孔子可与佛陀相提并论的谬说。 今天许多佛子反对学习佛教经论,却喜欢在佛教徒中推广《 弟子规 》的学习,喜欢说弟子规与佛经是一样的。我想索达吉堪布的下列开示,他们很有必要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学了这部《弟子规》,大家可能也感觉得到,佛教的智慧确实更为殊胜,通过各方面的对比,我们对佛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坚定。当然,智慧不稳固的人,刚学佛时不要看其他宗教和世间的书,因为你智慧本来就少,看了那些容易随波逐流,永远也回不来了。而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定解,此时再去看外道教义,就能切中要点地了知佛教更超胜,故麦彭仁波切说:‘ 有智慧的人,理应学习自他一切宗教。 ’ ” 以下是索达吉堪布相关教导的部分摘抄: 虽然它在教导人生哲理、规范世俗行为上是一部好论典,但与佛教胜义、世俗的真理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这方面务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否则,特别喜好孔孟思想的个别人觉得:“《弟子规》是一切学问之最,只要懂得孔子的思想就可以,学佛没有什么。”把孔子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是一大错误!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我看过不少儒家先贤的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对今生的做人讲得很好,可却没有涉及业因果、前后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触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万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说孔子与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可以跟他辩论:不说特别深奥的道理,单单是前后世或六道轮回的存在,儒教传统思想中有没有提到?大家不妨观察一下。我详详细细地翻过很多书,觉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关于汉地三教,总体而言,儒教是入世的,引导人做慈善、重孝道;道教是出世的,思想偏重于远离红尘、与世隔绝;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远离一切尘染的同时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的思想包含道教和儒教,通达了佛经论典之后,看道教会一目了然,看儒教也同样如此。现在有些学者也认为:“儒教治世,道教修身,佛教治心。”可见,真正能对治内心烦恼的,唯一在佛教中有。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我经常想:《弟子规》的内容,应该用佛教观点来解释,这样刚好有一些补充。否则,单单只考虑眼前几十年,却从来不提前后世、业因果,不去关注更为长远的生命,就太有限了。 或许有人问:“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后世有《二十四孝》等许多故事。可这孝顺之举,佛教有吗?” 佛教不但有,而且远远超胜,更不可思议。如虚云老和尚,他为报答亡母深恩,吃尽了千辛万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早脱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他两次冻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萨化身救他脱险,三年后才到五台山。后来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见母亲一面。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得知母亲已转生净土。 以这种伟大的行持报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难见到。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应以礼承事;死后,要以礼埋葬,并于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报恩仅限于此。然佛教可谓更上一层,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才成就了真实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个人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应深入佛经,像《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可以称为“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因此,人想学道,孝顺非常重要。 而孝顺方式,佛教的与世间的有很大不同。佛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意思是说,以金银财宝、饮食衣物供奉,不能圆满报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导他们行持正法,才是真正报答了双亲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让父母不高兴,也做了让他们伤心的事,现在懂佛教的道理后,就应该行持善法,并把善根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的报恩之举,是最圆满的!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当然,作为出家人,出去回来都跟父母禀报,恐怕不一定适合。尤其是父母若不信佛教,你这样做,可能永远没机会行持善法了。对这种情况,佛教经论中开许说:可以自己决定。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所言:既不向父亲询问,也不与母亲商量,自己决定一切,远离世间而前往寂静地,什么也不挂在心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以此来印证自己修行。到了那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什么也不必在乎,在这样的境界中,就不用天天到父母那那里去了。如果你都出了家,就应该放下一切,没必要总惦记着家,否则修行容易出障碍。暂时看来这好像是不孝,实际上是大孝,这方面也有许多教证。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9290696604.html 只有看了、对比了,才会发现:佛法是全世界唯一的如意宝,它所揭示的真理,任何宗教都无法同日而语。现在我们也正在学儒教思想,从中也看得出来,这里面有时虽有利他,但范围很小,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都要由大乘佛法来补充才完善。这并不是自赞毁他,事实就摆在眼前,谁都可以看得到。 有些人觉得儒教跟佛教完全一样,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对此我们只能说:你还需要再三地、更细致地去了解。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0591396606.html 在儒教思想中,人死之后,只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处理完尸体即可,至于他的灵魂来世感受痛苦还是快乐,因为智慧所限,就不再判断了。如同佛教的声闻乘,他们的观点虽然好,但与中观应成派相比,对万法无法通达无碍,故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同样,儒家虽在“孝”方面有它的特点,但却不能像佛教那样,人死后还要为亡人超度或行持善法,以利益他的生生世世。所以在究不究竟方面,大家一定要观察。 而且,儒教的极个别传统,也有一些不好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南方一带,每逢清明就宰乳猪、杀鸡鸭,以此祭祀亡人,这种做法非常可怕!佛经中记载:一次佛陀与阿难在河边行走时,看见五百个饿鬼非常欢喜,一边走路一边唱歌。阿难问佛陀,佛陀说:“这些饿鬼的子孙,正在替它们修福,它们快要解脱苦海了,所以唱歌跳舞表示高兴。”后来又遇到好几百个饿鬼很伤心地走过。阿难又问佛陀,佛陀告诉阿难:“那些饿鬼的子孙正在为它们杀生祭祀,而不肯作福,所以饿鬼身后有火逼迫,故它们在啼哭。”《地藏经》也告诉我们:办丧事不可杀生造业,否则,只会增加亡者的负担和痛苦。所以,后人在祭拜亡人时,对某些传统要以智慧作取舍。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0591396606.html 过去我总以为,儒教的“四海之内”,指四海之内的一切众生,包括陆地、水里的动物。这样一来,儒教的思想境界就比较高了,因为是兄弟的话,就不能互相啖食,所以人不能吃动物。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解释。他们认为,只有天底下的“人类”,才是兄弟,“人类”之间才该互相友好,不要发生争斗——当然,如果这样去做,也能消除一些争论和战争。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2201796756.html 儒教不以吃鱼、杀生为恶,有时候我很看不惯。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求鲤,就是供养父母鲤鱼;现在小孩子的图画书里,在表示孝顺父母时,也是在盘里放一条鱼……儒教提倡“以时杀焉”,认为遵循时令则可以杀生,这一点跟佛教有很大的差别。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2201796756.html 有些佛教徒的极端,他们声称:“大乘佛教不用学,它跟儒教一模一样。我对《三字经》、《弟子规》更有信心,对佛教没信心也可以。”这一番言论,正说明了他连儒教都不懂。而有些国学老师更可悲,上课时谆谆告诫孩子:“你们一定要杀鸡宰羊,以孝父母。”其实,造罪业来孝顺父母,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不孝。他们把“终生慕父母”认为“则大孝也”,我们也承认;但若说“杀生供父母,则大孝也”,我们则不许也。 儒教在世间法方面有很好的传统,这一点我们非常认可,但除此之外,他们对来世的研究一片空白,在有些话、有些事上造下很多罪业,这从有些文章中也看得出来。所以,这次讲《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不管遇到什么人,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以供大家作为参考。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2201796756.html 从《毗奈耶经》的戒条来看,佛教中无论是吃饭、走路、做事,不但有相同于儒教的地方,更有超胜之处,对真正有功德的人、自己得过法的人、年长或戒腊高的人,必须要恭敬尊重,这方面的教言数不胜数。当然,如果你修行好,能把所有众生都看作父母,则不需勤作,恭敬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0374396998.html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孝敬自己的老人,也要把所有老人都当作自己的老人来孝敬;疼爱自己的孩子,也要把所有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疼爱。孔子亦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能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言外之意,是应把普天下的人都当作亲人,把普天下的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 话虽这样说,但要想真正做到,儒教的方法比较少,就像一个领导让大家做事情,但具体执行时,方法比较欠缺一样。佛教则与此不同,经中不但承认“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有一整套的理论可加以证明,然后为令众生达到这一境界,又有很多修行方法。尤其是藏传佛教,学过修心法门的人都知道,不但理论让人心服口服,实际上只要你修了,就定会明白:一切众生确实是我的父母。 我再三强调过,其他宗教对人类的爱也算广大,但与佛教相比,则不免狭隘。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它并未涉及人类以外的其他三界众生;第二、即使对于人类,也只是要求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可这一点如何成立?具体该怎么样修?并没有特别强调,只不过有一些教证而已。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0374396998.html 佛教智慧涵盖了世间一切优良学说,不管是行为、心态,甚至极其深奥、无法言说的境界,都从不同角度阐述得非常圆满、究竟。 http://www.fjdh.cn/wumin/2010/02/20255497000.html 有些老师讲《弟子规》时,因自己爱喝酒,讲到这里,就说:“你们小时候不能喝,但长大后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我不赞同。《礼记》等文献中记载:古时候,酒是当作药来用,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即使偶尔喝点酒,也是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就像密宗会供一样,只是沾一沾唇,表示一下而已。但到了后来,饮酒就开始没有节制了,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现在就更可怕了,饮酒低龄化趋势严重,未成年人饮酒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份报告中说:据陕西省针对大中学生的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中有饮酒史的平均高达 82%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广州市中小学生中有 24.9% 曾有过喝酒的经历。如今的孩子们,家人不教,老师不管,想什么做什么,这样就把他们给害了。因为烟酒都是魔以恶愿加持过的,凡夫人一接触就会上瘾,上瘾之后像吸毒一样,想戒除会特别难。 http://www.fjdh.cn/wumin/2010/02/20255497000.html 鉴于饮酒有种种过患,佛陀曾在经中规定:“佛教所有四众弟子,一滴酒都不能沾。”若能真正不喝酒,对行为就有控制能力。佛教其实有很多好的教言和行为,如果想做一个好人,只要能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就肯定没有问题。 http://www.fjdh.cn/wumin/2010/02/20255497000.html 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22100696033.html 昨天,南京菩提学会少儿读经班的老师,跟我作了简单沟通。他们对学习《弟子规》,采取的方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听,因为许多父母也没受过传统文化教育,要想正确引导孩子,其自身的教育也很重要;而在宣讲方式上,则是结合现代的一些故事和人文道德。他们做了两张光盘,今天上午我看了一下,感觉挺不错,只不过佛教内容少了点,我在里面一直使劲找,最后只发现一点点。他们之所以这样,可能也是顾虑很多方面。但我觉得,把佛教与儒教的内容结合起来讲,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如果有些家长实在不愿听到“佛教”两个字,那不来也可以,我们没必要特别担心。作为佛教徒,不管在信佛教的人面前,还是在无神论者面前,都应该坦然地弘扬佛法。 因为佛教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举世公认的许多智者都承认,它涵盖了一切学问。世间物理、天文、医学、生物等学科,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依靠仪器研究一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耳朵听不到的声音,但更深层次的领域,像人体最微妙的来龙去脉,心的本体、分类、作用等,自古以来,他们根本无法触及,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而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佛教,不但牵涉到不可思议的佛菩萨境界,也完全通达了器情世界或宇宙人生的真理。故在所有文化中,唯有佛教才揭示了万法实相,这样的学说值得在智者面前宣扬。 所以,对孩子的父母也好、不信佛教的领导也好,都应把佛教的道理讲给他们听。如果这些道理不会讲,则是我们佛教徒的过失;但若他们不接受,那就是他们的愚痴了。当然,假如佛教强词夺理、漏洞百出,他们不接受也情有可原,但佛教绝不会这样。因此,大家以后弘法时应该大胆一点,没有必要胆战心惊。在任何一个国家,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行为,才值得提心吊胆,而共同学习真理,这是好事,所以应该把心放宽。 但现在的社会,很多人对做好事的不放心,经常监督、阻挠,对做坏事的却处处开绿灯,这确实很颠倒。不过,这也与很多因缘有关,我们不必怨天尤人,作为一个大乘行人,应以广大的心来摄持自己的行为。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15033098312.html 佛教中有许多审视言行举止的教言,用这些来反观自身并不困难。在儒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中,这样的教言虽然也有,但与佛教相比,窍诀上有很大差别。这并不是我自赞毁他,而是长期以来,自己在这方面作过大量观察。所以,若能用佛教教理经常反观自己,我们的功德定会日日增上,过失也会渐渐减少。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12414698310.html 儒教所提倡的换位思考,仅仅是对人类而言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小。若能像佛教一样,把这种理念扩展至一切众生,那你就不会想吃动物了。现在人喜欢吃海鲜,但如果你站在那些鱼虾的角度上想一想:假如你是它们,为了人类一时的口腹之欲,就要赔上自己的宝贵生命,感受斩断肢体、煎煮烹炸的痛苦,你会觉得如何?遗憾的是,好多人缺少这种观念,他们只关心自己,自己吃好就可以,其他什么都不管。长此以往,后果必定不堪设想。以前我也讲过,倘若人的口腹之欲继续蔓延,终有一天,人吃人的现象定会上演。其实这一点也不夸张,吃动物既然你都不在乎,那么吃人迟早也会一样,只不过形象不同而已。 要知道,不管是什么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因此,我们自己不想接受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15033098312.html 学了这部《弟子规》,大家可能也感觉得到,佛教的智慧确实更为殊胜,通过各方面的对比,我们对佛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坚定。当然,智慧不稳固的人,刚学佛时不要看其他宗教和世间的书,因为你智慧本来就少,看了那些容易随波逐流,永远也回不来了。而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定解,此时再去看外道教义,就能切中要点地了知佛教更超胜,故麦彭仁波切说:“有智慧的人,理应学习自他一切宗教。”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15033098312.html “凡是人,皆须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既然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天同覆,地同载”,那就不应该只关爱人类,而应扩展至一切众生。按照佛教的观点,这句话应改为“凡众生,皆须爱”,为什么呢?因为其它众生跟人类一样,也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大地上。而且,它们也同样愿获得快乐,不愿接受痛苦,正如寂天菩萨所云:“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这是个很甚深的道理。所以,人类应像关爱自己那样,维护所有的众生。 有位国学教育专家曾说:“我最欣赏《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代表了儒学的精华。甚至在要义上,可以与佛家、基督文化比肩齐美。”可是,说它与基督教的教义相似,都是在关心人类,这还讲得通;但说它与佛教的教义可以媲美,恐怕还要观察。虽然佛教中也提倡帮助人类,但严格来讲,佛教所涉及的范围是所有众生,而不单单只有人类。即便是儒教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未牵涉佛教的甚深意义。因此,佛教的伟大精神,只有真正学佛的人才会了知,这并不是我们自吹自擂。 http://www.fjdh.cn/wumin/2010/03/08554897931.html 当然不可否认,儒家思想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都值得现代人学习。但有些思想,像“不关己,莫闲管”,因为被过分强调了,也就使得他们在言行举止上过于重视自己,与佛教《大智度论》中所说的“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理念无法相提并论。 http://www.fjdh.cn/wumin/2010/02/20255497000.html 说明:索达吉堪布说的《父母恩重经》,即现在很流行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一部伪经。这一点莲池大师早已明确指出过,学界也有公认。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712 次阅读|4 个评论
跟张鸣教授学造句
热度 3 damin123 2015-1-9 10:38
跟张鸣教授学造句 大民 人民大学即将退休的张鸣教授,年过花甲,精力充沛,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和发言分贝。我观察他微博很多年,发现了规律,值得玩味。比如他今天的微博是: “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果然有了弟子规。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了之后,就可以做一个孝顺孩子了。真会这样吗?”(相信读了弟子规,就能作孝顺孩子,有这样的家长吗?)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句型: “……(做一件事)就……(达到一个综合目的)”,或者通过极端案例,得出普遍结论,自设靶子自己打,本来想否定别人的观点,实际上是自我否定。 就这个微博而言,小学文化传统实验教材收入了弟子规,显然只是对孩子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之一,并非指望手到擒来,一举成功,最脑残的家长也不会这么希望的。但是在张鸣教授这里,已然变成家长指望这个办法能够一举拿下,所以不可能。 这是一个思维习惯,也是一种逻辑关系。从一个典型个案,得到全面结论,然后暗含否定。要命的是这个观点并非批评对象本来所有,而是自己的曲解、误解,甚至完全主观臆断,然后否定它,成为活生生的“子矛子盾”的游戏。我们可以仿造看看: 很多老师提倡学生多吃蔬菜,营养均衡。我们可以说:“很多家长希望多吃蔬菜就可以百病不侵了。真会这样吗?”(人家只是说,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啊,谁说过可以白治百病?) 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考试前写一份诚信保证书,我们可以说:“很多老师希望写个诚信保证书,学生就不抄袭了?学生的道德体系就建立起来了?真会这样吗?”(写诚信保证书只是无数教育手段之一啊,谁说就指望这一个办法解决问题了) 学校搞个发现身边美德的作文比赛,我们可以说:“很多老师认为搞个作文比赛就能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真会这样吗?”(发现美德是个作文比赛好不好) 我们能理解他不喜欢传统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嘛。都知道,张鸣教授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尤其对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管理社会和人心的东西,恨之入骨。有了这个基本的认知和出发点,你会发现,张教授九成以上的微博是批评性的。但是我们不能理解,批评对象的时候竟然可以罔顾事实、自说自话,妄下不能自圆的“结论”,竟然发生在一辈子吃学术饭的著名教授这里。 具体到今天的这个微博,他的本意是否定弟子规毒害青少年的,但是他又无从否定,只好自设靶子自己打,糊弄粗心读者。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慢效工作,阅读弟子规只是无数教育手段之一,没有谁会愚蠢到通过阅读弟子规而一举养成孝顺孩子。 …… 这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长王蒙同志发现的“雄辩症”, 2008 年,我有感于网络“抬杠举例法”的泛滥,就从记忆深处找到这篇小说,敲成电子版,发到博客里,此后几乎每年都要重发一次。现在,很多网民都知道这篇小说了。我当时的文章是《如今流行‘雄辩症’》,全文如下: 如今流行“雄辩症” 文/刘加民 在网络上,你会发现无数自说自话、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恶意抬杠的所谓辩论。不习惯网络暴力的人,往往很受伤。更有无数匿名者,只会用最恶心的字眼骂人,一句人话字也不说。很多严肃认真的评论家就是因为这个,渐渐远离了这乱糟糟的地方,几个月也不发文章。 假如我说修个文化城有助于繁荣传统文化,就会有人反驳:修个文化城就能繁荣文化?多少贫寒子弟上不起学,多少下岗职工吃不上饭,花这么多钱搞文化城建设,这不是给贪官污吏提供发财机会吗,这不是当地政府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吗。再说,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凭什么修在山东济宁,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的文化专制要从这里开始...... 假如我说小学生向机动车敬礼可以减少事故,就会有人反驳:敬个礼就能解决交通交通安全问题?车上坐着的是好人坏人还没搞清楚就胡乱敬礼,将来孩子知道了里边坐着的就是大坏蛋,这对他的心灵是多大的伤害?在公路上汽车是强者孩子是弱势,弱者向强者敬礼轍不是典型的奴才教育是什么。再说了,要求孩子看见车辆敬礼,为什么不要求车辆停下来让司机向孩子敬礼...... 假如我表扬大学生集体宣誓杜绝抄袭剽窃、反对学术腐败的活动,就会有人说:宣个誓就能解决抄袭剽窃越来越嚣张的这个老大难问题?这些人擅长的道德自律、宣传说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骗人把戏罢了。台上滔滔不绝反腐倡廉的大道理台下偷鸡摸狗蝇营狗苟的官员我们见得还少吗?大学校园里搞这种徒有其名的花架子恰恰显示出了德育教育的失败、高校当局的无能...... 还有更绝的。以上三例,还可以被这个样子责问:你是不是被当地政府收买了?黄平教育局长给了你什么好处?你竟然这么想,肯定是这种德育教育的受益者! 很多年前读过王蒙先生的一篇小说,我搜出来了,叫《雄辩症》(见附录)。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喜欢抬杠,喜欢胡扯淡,喜欢把严肃问题狗屎化。我可以模仿一段: 今天天气不错啊。 你是谁,凭什么说今天天气不错?北极地区大雪飘飞、赤道一带暴雨倾盆,你不知道吗?你为什么只说今天天气不错,社会主义的天是晴朗的天,社会主义的人民好喜欢。今天是社会主义了当然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可是以前呢,以前我们生活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浸泡于水深火热之中,列宁说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你只看见了今天的阳光灿烂,忘记了过去的阴风阵阵鬼哭狼嚎,对社会发展的曲折和困难考虑不到研究不透彻,这是典型的机会主义受害者加小资产阶级幼稚病患者...... 对不起,我说错了。 什么,你竟然说对不起?我刚刚说了这么几句,你就承认错误,难道我是专横独断无理取闹的人吗?伏尔泰说过: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保护你说话的权利。你这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就是间接地证明我不允许你说话,不给你言论自由,剥夺了你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你是何居心?如今正是太平盛世千载难逢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幸福安居乐业的大好时代,你为什么要平白无故栽赃于我?我与你今世无怨前世无仇,你你......   雄辩症 王 蒙   一位医生向我介绍,他们在门诊中接触了一位雄辩症病人。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 医生无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的,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掺上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 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你放心。” 病人说:“谁说你放了毒药了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书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是放了比毒药还毒的毒药!” 医生毫无办法,便叹了一口气,换一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 病人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忍不住反驳道:“我们这里并不是北极嘛” 病人说:“但你不应该否认北极的存在。你否认北极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实真相,就是别有用心。” 医生说:“你走吧。” 病人说:“你无权命令我走。你是医院,不是公安机关,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枪毙我。” ……经过多方调查,才知道病人当年参加过“梁效”的写作班子,估计可能是一种后遗症。   2008,10,25
1684 次阅读|3 个评论
小学生能背《弟子规》,而大学生却不知其是何物!羞愧
热度 2 jiewang0813 2014-4-7 10:30
前段时间听一位女老师抱怨,说他小孩因为家庭作业没写,被老师翻炒《弟子规》五遍,小孩抄到晚上10点都没有写好,这位女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只好帮他一起抄写,为了能让小孩早点休息。其实说这段事不是为了评论小孩的老师或者小孩的妈妈怎么样?而是我对《弟子规》这三个字很感兴趣,因为我不只一次从小学生或者其家长口中听到。例如,某某小孩不听话,父母会罚其背诵弟子规。似乎现在小朋友都会背诵《 弟子规 》,而这个大朋友却只知道名字不知其内容,羞愧。说实话,我小时确实没有接触过 《 弟子规 》,父母老师也没有要求过,可能是我们当时教育太应试化了,有些落后。 今日,闲来无事,上网查来阅读。其内容不算少,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 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先贴上与大家共享: 弟子规 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 余力 则学文 〈 入则孝 〉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 私藏 苟 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 尊长 勿呼名 对 尊长 勿见能 路遇 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 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 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 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 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 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 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 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 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 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 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 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 众 仁者希 果仁 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 余力 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 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 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摘自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iu3yc7rly3VYNM_MGE3YWzZQ_0uP6sdiUYKZVbvsqdxUEiMOMwcODtCqDc5kDUxcWXVtMBvjcfBz_fDoNt1ALa
个人分类: 分享|4914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中大要求重读《弟子规》的看法
ChaosLee 2013-8-21 14:09
首先我个人倾向的选择是自我西化主义(self-westernism,好吧,我承认这个词是我自己编写的)。因此如果因此立场导致和我观点、原则、经验不同的人不需要和我有任何争辩。因为任何辩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认同某些原则和相同客观事实基础上,否则毫无意义。 ---------------------------------------------------------------------------- 现在开始评论这件事情,校方的逻辑似乎这样的。仅 首先,他们发现了问题。具体的问题描述如P1: P1:“有些人不懂基本礼节,不在收发邮件时写落款和称呼等”。 接着,他们开始推测导致此问题的原因,原因描述为R1: R1:“德行教育的缺失”。 最后他们提出了解决方案S1: S1:“让学生去重读儒家经典”。 哈,哈哈,哈哈哈。 基本的逻辑因果关系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毁人不倦”了,真是可笑死了。 那些所谓的礼节本来是可以通过实践和简单的课堂教育获得的,这些后天经验没有在高等教育之前获取到,是之前教育的过失,和是否读了儒家经典没任何充分和必要的联系。如果不是成天的去写一些假大空的作文,而是教授更多的实用问题写作练习(科技论文,电子邮件,甚至从国外向国内邮寄明信片,写大学申请书和C.V.之类的)都更加有效!
3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弟子规”究竟适合现代小孩吗?
热度 34 jlxt33 2013-7-17 11:34
在北京期间,有个可爱的小学一年级小女生把我当做妈妈,下面是母亲节时送给我的礼物——自己做的一幅画,是不是很有趣啊? 这孩子昨天跟我说暑假作业包括一项:背诵《弟子规》。其实这并不意外,寒假时已经布置过一次了。我也跟着她一起背过一段。说实在的,还真不好背,尤其对于我们这年纪,已经不适合死记硬背了。对孩子而言也不好背,因为不理解大多数含义。 当时思考了一个问题,也跟其他人叨叨过,这《弟子规》究竟适合现代小孩吗? 我的一位同学,特别推崇《弟子规》,整天宣扬。前天看到林中祥老师写的博文: ‘弟子规’为大学生必读书合适吗?评中山大学的要求 在此结合与孩子背时的一些体会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学习《弟子规》还是有益于做人和修身的。尽管它产生于封建社会年代,但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封建礼教,一定贻害现代社会。其中很多应该是做人,或者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现在的孩子通常唯我独尊,而很多家长却听之任之,甚至认为有个性或很可爱。比如“ 父母呼 应勿缓 ”是很多孩子做不到的,常常会对大人爱理不搭。“ 路遇长 疾趋揖 ”每个孩子能做到吗?常见的情形是家长常说:“叫阿姨好”或“叫叔叔好”,如果孩子没听话地打招呼,家长还会接着说“不是告诉你要招呼的吗?”尴尬不?孩子曾问过我:“为什么先给奶奶盛饭啊?”或者“为什么先给奶奶倒饮料啊?”很奇怪吗?其实不难理解,也许从她出生以来,一直是别人先给她盛饭倒饮料的,没谁教过她“ 长者先 幼者后 ”。是不是现代文明提倡尊重孩子,就应该改为“幼者先,长者后”呢?这孩子的一个优点就是爱学习,经常会问“这样做有什么不礼貌吗?”孩子是一张白纸或者一棵小苗,成就什么样画作或长成什么模样,有赖于大人和社会告诉他们一个正确的标准,是不是? “谨”的前半段是健康生活的要求,也符合现代的健康生活指南。后半段则是一些行为准则,对我们也是有指导意义的。例如,“ 缓揭帘 勿有声 ”我们能做到吗?想想看,在家或者办公室或者其他场合,我们是不是常常被“咣”的一声关门声吓到呢?自己是否能做到轻轻关门呢,是不是知道拧一下把手,而不使劲磕出响声呢?如果我们的行为更加谨慎的话,就不会被其他所谓的文明国家另眼相待了,也不用承受类似于德国酒店那样的屈辱了,是不是?“ 倘不问 即为偷 ”应该不只是拿人东西吧,在学术界的抄袭,不标注出处,算不算此类? “信”的开篇即为“ 凡出言 信为先 ”,这难道不是现在国人最缺乏的吗?不也是我们竭力呼唤的吗?至少让孩子从小知道诚信,从好过一生都以为欺骗和欺诈是常态的好吧? 其次,《弟子规》中有些提法和要求应该与时俱进,与现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相接,不能生搬硬套。比如,“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符合现代准则的应该是大家平等地坐下来交谈,跟孩子站着说话时,尽量弯下腰或者蹲下,保持目光平齐。再比如,孩子曾问我“ 丧三年 ”是什么意思,我说是父母过世后,孩子要守孝三年。孩子很难理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还没有明确的死亡的概念,更不理解守孝的含义。对此,我觉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无法做到守孝三年,金正日为金日成守孝三年,仅仅是孝道吗?恕我小人心,我觉得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但是不是就不需要孝道了呢?不但需要而且远远不够。不孝的例子不举了,只是“不经常探望和问候父母”要负法律责任这条让很多人笑话的条文就足以说明了吧?现代的孝道应该体现在父母健在的时候,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关注和奉养而非身后守孝三年。“ 不关己 莫闲管 ”是不是也应该有更深刻的含义的理解,尤其在现代社会,那些晕倒在路边的老人,我们要不要管呢? 第三,该如何学呢?确实需要学者大家能对此研究,做出讲解。单靠一知半解的我们是无法给孩子们讲清其中的要义的。当然我也看了一本讲解《弟子规》的书,做了字面的解释,也用古代和现代的例子说明,体例是不错的,但我个人觉得内容欠妥,并不适合孩子阅读。期待更多更适合的著作能带给孩子和成人。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自己的愉快生活!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16093 次阅读|65 个评论
[转载]《弟子规》
wyujing 2013-7-15 10:51
《弟子规》 ​ 原名《训蒙文》,为清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义编纂而成,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改名《弟子规》。   摘录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
1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弟子规’为大学生必读书合适吗?评中山大学的要求
热度 22 lin602 2013-7-14 22:33
本人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对今天看到的一文章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见: 中山大学要新生读《弟子规》 提醒勿忘做人道理 。 特地粗看了一下‘弟子规’全文,基本上是封建社会建立在儒家学说基础上的‘说教’,在破除了封建社会多年后的今天,作为大学要求全体新生读‘弟子规’,觉得不可思议。 看到‘弟子规’,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每天要对贾母请安,父母之命必须服从。想起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透过‘弟子规’,让我感觉到对年轻人要求的就是服从,听话,不要有所犯上,不要让对方不高兴不和谐,不要有自己的思考与思想。 许多东西现在根本已经没有办法执行甚至不能理解的东西还要学生们背:例如:守孝三年;父母病的时候日夜守床不能离,这孩子要不要工作了?要不要吃饭?后辈必须得到长辈的命令才可以坐下等。 现在的大学生应该说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尽管一些是不成熟的,但他们的思想不少人比他们的父母来得纯洁与天真。一些普通工人农民家庭的父母亲,也会存在一些小农意识甚至法律知识不够。对这些,大学生应该有所分析,对的要听,不对的话可能还不能听,而且要与父母讨论,甚至帮助父母提高法律意识。 本来现在的孩子们就有点任性,要进行适当地教育,分寸要把握好。看到以下‘弟子规’中的内容,让他们从内心里首先产生一种排斥感。我觉得,大学的教育要根据世界文化与文明的进步,中国的文化特点,现代人及现代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提出量力可行且有效的内容来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不分青红皂白,将古代的东西拿来让学生背,这符合大学的精神吗?是不是还要让大学生们穿上‘马褂’戴上瓜皮帽再留个长辫子跪着背‘弟子规’呢? 说得不好听的话,督促新生们背‘弟子规’的辅导员们就理解不了‘弟子规’,说不定还执行得很差,他们来辅导与督促新生,合适吗? 附: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5335 次阅读|49 个评论
别让中山大学和《弟子规》一支独放
热度 4 xiaoshidaguan 2013-7-14 15:33
别让中山大学和《弟子规》一支独放 此文发表于红网,被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东方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媒体网站转载。 近日,来自中山大学的消息称,今年考上该校的新生入学时须向院系辅导员提交“公益囊”和“悦”读感,分别为暑假参加公益活动和阅读《弟子规》的感想。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公益和回归经典的意识,并使学生学会立身做人。(7月13日《广州日报》) 作为国内顶尖高校,中山大学倡导学生读《弟子规》意义匪浅。但是,仅中山大学和《弟子规》是不够的,国内这么多的高校,其学生也应该有读书、读经典书籍的经历和习惯;同时,不光要读《弟子规》,还要读其他的名著,做到中山大学带头,其他高校跟上;《弟子规》先行,其他书籍紧随。 当前的经济市场化和社会物质化,使读书这项原本高贵的活动变得稀缺,在国人读书数量少、热情不高、功利化严重的大环境下,中山大学不仅要求新生读书,还要求他们读《弟子规》这样的经史典籍,与近年来教育者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笔者看来,此举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是促进学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化。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高中生活,以各种高强度的学习为主,尤其是高三,各种模拟、考核让学生不堪重负,生活十分单调,那些能够考上大学尤其是好大学的学生更是为挤上高考独木桥而费尽心力,无暇他顾,可想而知其高中生活是比较乏味的。暑假是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期,与其让时间修哉悠哉地过去,为什么不让读书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经历,让他们转换思维,从紧张而无聊的试卷和考试中走出来,走进名著这片天堂,为上大学做好准备呢? 二是为学生为人处事打下基础。高中生活不仅单调,而且比较单纯,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化,每天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但是大学则不一样,人言“大学就是浓缩的社会”,这话不无道理,上大学后学生处理的不再仅仅是学习和考试,还有社团甚至是社会锻炼,需要面对各种老师、同学、社会人员,这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为人处事能力;作为独生子女较多的一代,让学生多从《弟子规》等名著中学习,汲取古人智慧,为今所用,将大有裨益。这样他们才能在大学乃至今后的生活中掌握处事分寸,与人融洽相处。 三是引领社会读书风潮。国人的读书量与以色列、韩国等国人的读书量相去甚远,大学作为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潮流的团体,应该担此重任,力争倡导国人多读书,读好书。中山大学的倡导,从新生开始,无不为学生热爱读书、阅读经典书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若能一传十、十传百,必将为引领社会读书风潮做出了好的榜样。 为此,国内其他高校也应大力鼓励学生多读书,读经典,读各种好书。常言道“一枝独放不是春”,如果仅中山大学和《弟子规》一支独放的话,对于倡导学生和国人多读书,读好书效果甚微;其他高校应该“闻风而动”,多学习和创新中大模式,让学生多几分名著的滋养,从而多一些精神上的优雅和行为上的高雅! 此文系个人“双百计划”之七。 ​详见个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b2f7cc0101erw9.html
个人分类: 教育微言|2718 次阅读|9 个评论
微博:弟子规
热度 1 liruzi 2013-5-27 20:27
据说,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企业员工,掀起了《弟子规》学习热潮, 且有很多讲座,有专家报告,也有“弃恶从善”者声泪俱下、现身说法。 听报告者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且掌声雷动。 是否也应该让领导干部们学习呢? 转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246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