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烟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烟囱里冒的是蒸汽?
热度 6 Talky 2014-5-18 15:00
昨天朋友去成都,途经重庆之前先过达州。传回来两张照片,疑问:达州火电厂烟囱冒的是蒸汽?
个人分类: 旅游照片|4043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上海东北角的夜空
热度 1 xuyingxiao 2012-8-24 18:17
夜空,灯光、天上的星星、许许多多发光风筝融为一体。 两支烟囱在冒烟,每次我能看得见这两支烟囱时,我就知道空气质量比较好——PM2.5不是很厉害。 夜空,灯光、天上的星星、发光风筝和飞机的灯光融为一体。 两支烟囱依旧在冒烟。 凌晨三点,美丽静谧的星空,远方,那两只烟囱仍旧在冒烟。
个人分类: 生活|48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业建筑物
热度 1 if229 2012-8-14 14:30
工业建筑物中最普遍又特别的当属工业烟囱。 2012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7根巨型的烟囱在场地中央拔地而起 象征工业革命发源。 其实烟囱起源很早很早。普通民居中普遍有烟囱,小学生画的简单房屋也经常会画烟囱。 中国是瓷器大国。几千年生产瓷器、一般是民用瓷器和工艺瓷器,在各地生产瓷器时候也是有烟囱的,但是似乎不是工业烟囱。而在生产工业用瓷器的时候,是工业化的生产过程,烟囱就是工业烟囱了。 过去伦敦被称为“雾都”,与工业烟囱有关;现在工业生产中工业烟囱又如何呢?不过伦敦已不再被称为“雾都”。 现在工厂设计和工业建设中的烟囱也应该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了。
个人分类: 图情缘|3779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烟囱-人类的辉煌, 地球的灾难
seesky 2012-7-28 10:29
那是真实的文明,那是璀璨的文明,那也是野蛮的文明! 人的子孙,七十亿分之一的我,再一次记住:英国改变了整个世界! 英国的后裔遍布全球! 或许未来还会移民火星, 或许悲凉的逝去。 或许只有那个时刻,有人,找到了煽动飓风的那双翅膀, 那是十八世纪的大烟囱。。。 (感谢cctv转播奥运开幕)
3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烟囱的消失--从头到脚过程
热度 2 郑玉峰 2012-6-20 19:32
烟囱的消失--从头到脚过程
2012年04月16日 搭脚手架,准备开工 此后每天被敲掉一些,烟囱日益矮小 2012年06月08日 不再敲掉,在拆脚手架,我还以为是要保留一截用于烧气的时候排放呢。 2012年06月10日 周末上午在办公室,突然大地震动,传来一声巨响,力学楼动了一下,还以为地震了。跑出去一看,原来烟囱被爆炸掉了。 待到烟雾散去,原来看到了倒下的烟囱,里面都是钢筋,真是无法敲掉。 2012年06月14日 本以为结束了,后来再看原来烟囱还有根基,正在被挖根。 据说这里将建立一个室内游泳馆。。。烟囱从此不在了。。。
3317 次阅读|3 个评论
孟夏踏访吐鲁番——应迟菲
yangyongtian 2012-5-26 08:27
孟夏踏访吐鲁番——应迟菲
孟夏踏访吐鲁番, 郡王府内细流连。 三百年前旧景物, 述说沧桑天地变; 峭立依然苏公塔, 状如烟囱不冒烟。 火炉未见高温态, 盖因此刻求低碳。 苏公塔 摄影 迟 菲 郡王府 摄影 迟 菲
个人分类: 风光有感|2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验室的地标要消失了
郑玉峰 2012-4-17 12:59
实验室的地标要消失了
北大锅炉房的大烟囱,作为力学大院的地标,遇到找不到位置的人就告诉他/她看着大烟囱的方向即可找到,如今要被铲平了(为了更加环保,以后改为烧天然气供暖),在习惯了N年在一个硕大煤堆旁工作的力学大院的师生,总算要眼前不黑了。:)真高兴。
3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朝一大怪,烟囱不如楼房长得快
热度 2 Nancyback 2012-1-3 09:37
天朝一大怪,烟囱不如楼房长得快
这个冬天,空气质量坏到了极点,不得不关注一下污染源。 这个早晨,空气能见度很低。但烟囱的烟是直升的,说明气压气流状况良好。 这个早晨有风,阳光很好,若没有污染,应该是蓝天明媚。 很好的阳光,很好的对流,仍然感觉呼吸不太舒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温暖冬日:燃煤锅炉供暖 两校大烟囱(吃肉骂娘?)
热度 3 liuli66 2011-12-15 07:42
温暖冬日:燃煤锅炉供暖 两校大烟囱(吃肉骂娘?)
P大烟囱 T大烟囱 —————————— 补20111216
个人分类: 杂感|4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挖深井OR修烟囱?
热度 14 boxcar 2011-7-25 00:13
林中祥老师今天写了一篇非常好的博文“ 科研:挖一口能出水的深井 ”【 1 】,我看后感觉受益匪浅,但马上联想到了郭德纲的相声中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搞笑的段子。大概的意思是由于看反了图纸,把 “ 砌烟囱 ” 的活干成了 “ 挖井 ” 的(或者是反过来的)。其实现在做科研的人,大概也有这么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地下拼命地挖深井希望出水的,另一种则是砌一个大烟囱等着它冒烟的。从当下的情况看,似乎愿意修烟囱的多于愿意挖井的。 关于挖深井取水,很重要!林老师在他的博文已经说得很到位了,我本不打算再班门弄斧或者画蛇添足了,然而关于修烟囱,我还打算在睡觉前再随便聊上几句。挖井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取水,修烟囱的目的则是为了排烟,进而加快炉灶中的气体流动使其更好烧。如果类比到学术研究中,挖井是在默默无闻地做有深度的工作,在出水之前,干活的人可能会“埋没”在井坑之中,很长时间(至少在出水之前)多半并不为人所知,而且井挖得越深,可能被人看到的机会越少,所以闷头儿搞基础研究的学者可能埋头钻研得越深,知名度越低。修烟囱则不然,只需把一圈砖磊起来,周围的人就会注意到(除非不想让人知道把工地围起来),而且烟囱修得越高,注意的人会越多,最后高高矗立的烟囱即使不冒烟,很远很远处的人都能看得到,倘若烟囱开始冒烟,那影响力就更大了。从这个意义上看,修烟囱可以类比为那种很有“显示度”、很露脸、很“火”的研究工作。堆积起来的显示度越大,关注的人越多,只要开始出成就(冒烟),科研经费和课题就会像空气一样源源不断地涌来,然后形成“良性循环” ,越来越红火,就像炉子在烟囱好用时越烧越旺一样。 照这么看,似乎“修烟囱”型科研更有出息,其实也未尽然。想修起一座够高的烟囱,只会在地面上码砖恐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地基,烟囱不可能修得很高,即使勉强堆了起来,也很不牢固,容易损毁,所以修烟囱之前必须像挖井一样去挖地基。实际科研也是如此,只做浮在表面上的有显示度的研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适当的基础,否则不但达不到高度,也不能维持得太久远。不独科研,在很多领域也都一样,只求大干快上,不注意打基础可能早晚会出问题。 一个人,到底选择挖井还是修烟囱,要看个人爱好和性格特点,也要看他或她当下正处于什么阶段和状态。如果是能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钻研问题,基础也很好,而且并不急于出那种短平快的成果,则不妨去“挖井”。如果思想和行动都很活跃,比较外向,又等不得慢工细活地钻研艰深的科学难题,却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搞定一些东西(成果、申请书之类),可以考虑去“修烟囱”, 还特乐意抛头露面的, 却未必适合去“挖井”(一定去挖,可能会挖出很多浅显的井坑,未必能坚持到一口井出水)。大到整个学术界中,小到某个课题组,人才应该是多样性,不能所有的人都去“挖井”,也不能所有的人都去“修烟囱”,只有把两种类型的人很好地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参考: 【1】 林中祥: 科研:挖一口能出水的深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467993
个人分类: 科研|6679 次阅读|2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