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形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顺从大众与独领风骚,二者可以得兼吗?——禅的行囊(之九)
罗非 2017-11-24 11:05
导语:仪式真正的目的,是对内心产生影响。但究竟能不能产生设计仪式时预计的影响,这要看参与仪式的人的内心状态。就如同西方人手按着圣经宣誓,观众们大概觉得肯这样宣誓的人一定会说真话。然而克林顿砸碎了这个天真的梦想。仪式并不能天然地保证效果。仪式的作用来自参与的人自己的内心。比尔 · 波特用吐槽式的笔法,给读者科普了一下仪式的作用。 与原始佛教不同,大乘佛教经典广泛吸收了印度教的仪式和内容,开始有大量的天神上场,演出各种神奇的场景。不过,尽管外表神奇,《大般若经》还是坚持了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告诉我们深刻的智慧其实远离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相。而经典中所有这些神奇的各种表象,其实是为了照顾印度人民那些世俗的宗教爱好,并不是佛陀真正想表达的要点。《大般若经》就这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一派貌似印度教的神奇氛围中,默默地传达着佛陀真正的核心精神。可惜的是,后世读佛经的人,往往被这些天神场景所吸引,忘记去体会大般若经作者的苦心。 一开始还不算太糟糕。所有人都还在从睡意中醒来。我忙着点燃檀香,把它们插进香炉,然后在上面铺撒檀香末,时不时还要停下手里的忙活,跟着大家一起诵经和顶礼。过了一会儿,我决定把檀香像点篝火那样层层叠叠地架起来,好让它烧得更旺些。一名和尚发现了我的小动作,走过来把篝火扑灭了。仪式期间不准贪玩。 一百零八只香炉里升起的檀香烟雾和几千人呼出的水汽充满了黑洞洞的佛堂。按理说,这么多人的身体应该能让佛堂里渐渐暖和起来,但我的手脚在第二个钟头完全失去了知觉。唯一让人感觉到些许放松的是顶礼的过程。伏下身,让前额贴住蒲团,眼睛盯着蒲团上刺绣的荷花,我的意识仿佛也因此出淤泥而不染,带着荷花的香气慢慢升起,消失在烟雾缭绕的空中。偶尔,我能跟上众人的节奏,念一段经文,但大多数时候我只是摇摇欲坠地干坐着,等着仪式结束,仿佛一朵夏日将尽时的残荷。经过漫长的三小时,仪式终于告一段落 —— 但只不过是中场休息。接下来是一小时的早饭时间。 早饭吃完,所有人重新回到佛堂,开始念诵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我匆匆跑去卧室,穿上我的秋裤,又匆匆跑回,刚好赶上钟板敲响,法会正式开始。至少这回不会被冻僵了。 放在我面前读经架上的《大般若经》是第五百一十至五百一十三卷,旁边几张桌上放着跟我同样的经文。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如果有人走神,诵经不至于中断。我开了一会儿小差,读了第五百一十卷中的几段,它们在标准版《大藏经》里位于第 604 页的最下方: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欲界、色界天子,各以种种天妙花香,遥散世尊,而为供养。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俱白佛言:如来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以何为相? 尔时,佛告诸天子言:天子当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以空、无相、无愿为相。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造作,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性无相。非断非常,非一非异,无来无去,虚空为相。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如是等无量诸相。天子当知,如是诸相,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世俗说,不依胜义。
个人分类: 科普|1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白对话录:关于纯语义系统》
liwei999 2015-10-23 06:35
李: 白老师的格框语义算法,算是怎样的一个项目啊?探索研究,还是软件工程?似乎是后者。我觉得好难啊。这个感觉与当年(20多年前)董振东老师开始酝酿 HowNet 跟我谈他的构思的时候,感觉很类似。一个是觉得太难,另外觉得特崇拜。因为自己是门都进不去的。董老师居然几十年来持之以恒,发展至今。真是令人心服。 1988左右在高立公司做MT开发的时候,与董老师有半年多时间在一起,有很多交流。 白: 我很不情愿被拿来跟董老师比。董老师是在做事业,我是在玩游戏。 李: 感觉是类似的,语义是个坑,敢跳进去的都值得佩服,无论是玩票还是专业 。 绕开句法的纯语义方法比句法为主语义为辅的方法,大体说来,复杂度高出一个量级,不是不可能,而是很困难。 白: 我不会去学术界抢他们饭碗的,工程、互联网打法和资本市场,我相对更熟悉。 李: 学术界的语义,不提也罢。严格说,董老师的语义路线其实也不在主流圈内,他就是凭着信念和自信去构筑一个知识框架,附加一些工具。工程上第三方用起来并不容易。 Fillmore 的 FrameNet 算是学界的一个标杆,可那是一条得不偿失的路线,地位在语用和语义之间,不如语义格框简明,又不能直接达到语用,两边不靠,地位很尴尬,我以前专门评过,虽然理论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反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大家,一面旗帜。语义路线的评论在《 语义三巨人 》。 quote:“坚持语义和知识为基础的语言处理路线,是一条繁难艰辛的道路。我感觉,语义是个大泥坑,我等凡夫俗子一旦陷进去大多出不来,而能够驾驭它的人均非等闲人物。” 也因此更看好非学界的语义,如果语义可以突破的话。 白: 不落地的知识只是玩具 李: 对,这些语义大师都不大接地气: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但是忽视了工程可行性和简易性。他们的个头都太大。cyc 为最。 白: 知识落地,与商业模式极其相关。 李: 还有一条,最好不要强调语义的推理功能,因为强调了推理,就过分偏向形式逻辑,其结果是追求系统的理论完备, 最终是更加脱离实际和现场。 白: 董老师没有明说出来的应用场景是机器翻译,但机器学习正是大踏步甩开语义方法的节奏。没踩上点儿。 李: 董老师本来是接受前人的教训,但后来我觉得他也还是吃了完备性的亏。 语义自底而上建筑,从数据来,不追求完备,也许更可行,更接地气。 白: 推理不一定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也不一定非要达到证明四色定理的程度不可。 根据应用场景来剪裁知识和推理,可以和语言松耦合。 找到合适的毛毛虫,洞穿由不可计算性和NP完全性组成的传统壁垒。 李: 句法(包括词法)是一个便宜直接的手段,有意绕开是舍近求远,工程上不合算。即便像汉语这种几乎没有词法,句法显性形式也使用有限的裸奔式语言,这些形式还是可以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省去很多语义匹配的麻烦,更不用说其他的语言了。句法的形式手段如果用features来表达的话,从量上看是在百位数上,不到千,常用的 features (包括POS和一些词法范畴)不过几十个,用起来非常 tractable。而语义的 feature set 却大了至少一个数量级,里面的 hierarchy (taxonomy 以及其他关系)也复杂得多(看看 HowNet 和 WordNet 即知),玩起来自然繁难很多。 即便只选择使用里面的一个高频子集,也在千位数的数量级上,非高手不好玩。还有一条,语义限制条件更多地具有模糊特性,这就是为什么语义系统特别强调“优先”语义的概念,任何语义都不是绝对的,都可以一层层松绑,这就给绕开句法做语义的系统更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一直认为,“纯”语义系统只具有理论意义,没有太多工程价值。 一般人都是句法为主,语义为辅,语义只是为弥补句法的缺陷。遇到高手,也许可以考虑语义为主,不排除使用显性句法(包括词法)形式。虽然这一路还是有点主次颠倒、舍近求远的意味,但是在大数据支持下,自底而上做语义为主,庶几可以闯出一条路来,也未可知。 白: 对裸奔保持一种鲁棒性,对句法上合理的结合寄予足够现实的优先考虑,二者是统一的。比如“我是县长派来的”分析到“县长”,不向左寻求结合而向右,就体现了句法的作用。向右结合意味着“等待”,意味着“记忆”,如果不用栈,至少也要有类似的机制。当然不是中递归。“把”就基本上铁定右结合的。除非不是介词把而是名词动词把。 李: “纯”语义系统的学术价值在于,理论上语义系统可以是独立于语言的,一套系统可以对付所有的语言。句法词法之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所以,绕开了句法词法,仅仅从词汇概念出发来构筑语义理解系统,就可以从语言的依赖性上解放出来。另一个意义也是理论上的,如果像汉语这样的常常“裸奔”的意合语言该用小词形式的时候常常不用,那么就需要不借助小词的纯语义系统来对付,而这个纯语义系统应该可以两边通吃,无论句子用了小词没有。这个意义没有实际价值,因为两边通吃的前提是假设纯语义系统能够搞定不用小词的裸奔语句,就像句法系统对付小词丰富的语句一样。这个假设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成立,因为少了形式的这条腿,纯语义系统很难达到句法加语义系统的分析质量。 但是,无论多么纯的语义,绕不开的是词汇。如果词汇对概念是一一对应的,理论上可以做出一个 100% 纯粹的语义系统。否则,只要使用词汇手段,语义系统就开始不那么纯粹了。 白: 概念也有人为性。比如格的同一性和命名。“把这把刀切肉了”,不知道算宾格还是工具格。 李: “切肉”作为动宾类合成动词,不再有宾语的槽了。因此这个 把子结构(介词短语) 只能做一般的状语用。在一般的状语中,工具是一种可能的语义关系。 白: 把这把刀切刚买的骨头了. 李: 您的例子已经开始有些怪异了,我听上去觉得不大像 “人话”,也许是我不懂语境。 白: 从人话到不是人话,是个连续统。 “刀刃怎么崩了?” “哦,我把这把刀切刚买的骨头了。” 李: 当然,不过总得切一刀,或者做成层层后退的 backoff 系统,否则一个模型怎么去逼近一个真实语言的外延。 【相关】 【李白对话录系列】 泥沙龙笔记:语言处理没有文法就不好玩了 《科研笔记: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语义路线及其代表人物》 Notes on Building and Using Lexical Semantic Knowledge Bases 【立委科普:自然语言理解当然是文法为主,常识为辅】 【科普笔记:没有语言结构可以解析语义么?(之二)】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盲目参加会议的后果
热度 5 lijianguo531 2013-9-26 11:52
本人特喜欢和人交流学术问题,喜欢听听别人的学术思路和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idea。这是我不断更新自身思想库,提高学术认识,挖掘新方向和思路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会经常参加一些会议。想通过的这些会议上认识的大牛以及他们最新成果的presentation,寻找我未来的主攻方向,如果能够促成合作那就更perfect了。 本来,我对于会议也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我也参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知道不是所有的会议参加后都能对我有所帮助。所以,我会坚持自己参加会议的习惯,即便会上没有太大的收获,了解会议举办地的风土人情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这里还是要感谢导师对我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前两天我和同门去参加了一个名为“世界农业大会”的会议---名字很让人心动,举办地在杭州一个相当高级的大酒店。杭州我去过一次,这次去完全是奔着了解真正的学术前沿去的。我们一行两人达到会场一看展牌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世界农业大会”仅仅是他们举办大会的一个分会,里面还有“世界海洋大会”、“世界藻业大会”、“世界渔业大会”等等。步入会场也让我失望之极,堂堂“世界级”大会,会场仅有20人左右。我都不知道是该哭还是笑,莫非我就是全球最顶尖的20个农业专家???后面的presentation也和我的专业想去甚远,都是写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之类的东东,完全听不懂。回来路上同门说很失望,我没有太多附和。一是因为老板的钱又百花了,二是这与我们盲目的参加会议是有很大关系的(自身原因亦不可免)。 回来后自己好好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参加会议的态度和目的: (1)参加会议促进交流本没有错,但是需要自己花时间去甄别和取舍。 有的会议比较大,参加人数较多,分场也较多。比如年度的学会会议。这些会议还是要去参加的,一方面可以见到大牛,毕竟大牛都是里面的委员,理事神马的;其次也可以了解一下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再次,到分会场听与自己相关专业的报告还是有不小收获的。 但是有的大会,动辄就是世界,全球之类的会议,还请大家小心甄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看他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如果主办单位都不是学术组织和团体,而是什么公司和非专业机构,那就可断定是收钱会议,更不是讨论学术问题的地方,去了之后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2)多听一些独立学术讲座 我这里所谓的独立学术讲座是指某个学者就某个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的研讨和报告。比如某某院士、研究院、教授到某个大学学院去做的讲座。这种类型的讲座我姑且算作是小型会议。这种讲座里,报告人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你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来,毕竟是你感兴趣或者就是你的专长所在。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报告会让你受益良多。如有疑问,在专业相同的情况下,也许报告人的解答会让你更容易接受。还有这种较少的人员参加讲座也有利于建立更为私人和长期的学术合作机会。 (3)组内会议(seminar) 这是我激励提倡的一种形式。这种会议形式多见于课题组内部的讨论,因而形式比较松散,气氛比较融洽,参加人员也比较放松,但是会议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我们组里定期会针对某一问题举行seminar,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老师点评,但不设置排他性结论。在这些seminar当中,我了解到很多的重要的学术思想,我主要的科学问题的提出与实施都是在seminar上获得的。 (4)一个特别的会议 “中国生态学大讲堂”是个基于推广学术思想,加强学术交流很有意思的平台。形式比较灵活,而且重点介绍学术前沿,当然报告的人也都是国内外的大牛。我有幸参加过一次,收获颇丰。如有兴趣还请大家多关注一下,特别是北京的同行! 参会需谨慎,不可盲目! 猜猜这参会地!
个人分类: 观点点评|5253 次阅读|8 个评论
莫言与师大的缘分(《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2/10/18)
jiangfei2010 2012-10-28 23:14
莫言在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便迅速占据着几乎所有传媒的风头浪尖。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大加庆贺的好事。其实,早在获诺奖之前,莫言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杰出校友、文学院兼职教授,就已频频出现在北师大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讲演以及与学生座谈等各种交流活动中,比如 2010 年 1 月 13 日,莫言参加由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举办的“京师文学论坛”启动仪式,并发表了关于长篇新作《 蛙》的专题演讲。可以说,莫言对北师大有着一种真挚的、由衷的敬意和亲切感,正如他在北师大的一次讲座中所言:“师大地理上离家近,心理上离心近。” 这里,必须要说到拉近莫言与北师大之间距离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莫言 199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首届创作研究生班,并在童庆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写作毕业论文《超越故乡》,而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4 )。这个研究生班是北师大中文系与中国作协属下的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是面向全国优秀青年作家的作家班,而该项目的大力推动者正是时任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的童庆炳教授。童庆炳教授与当时分管鲁院教学行政工作的何镇邦教授作为这个班的总导师,一起起草给国家教委的报批报告,负责招生、课程设计以及延聘授课教师和辅导创作的导师等事宜,并亲自授课。 十余年后,莫言仍记得童老师给他们上“创作美学”时候的情景。他回忆起课堂下“蔼然长者、端重慈祥”、课堂上“青春生动、神采飞扬”的童老师,他认识到了解一点创作心理美学对作家的创作实践是很有帮助的,他尤其对童老师所讲的一节课印象深刻。那节课童老师讲的是“形式情感和内容情感的互相冲突和征服”,童老师当时以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轻轻的呼吸》为例,来说明文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对抗所产生的审美愉悦,莫言说:“当时我就很兴奋,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东西,但朦朦胧胧,很难表述清楚。十几年来我经常地回忆起这堂课,经常地想起蒲宁这篇小说,每次想起来就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我一直也弄不明白这堂课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忘,直到近两年来,在我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旺盛期后,才省悟到,童老师这堂课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小说秘诀,那就是:轻轻地说。”(《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序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6-7页)可以说,当时就已成名的莫言,敏锐地感知到形式对题材、内容的控制、转化、改造和征服的巨大作用,正如《轻轻地呼吸》这篇小说,它的题材是沉重的,但小说家却通过自己的叙述而引出了与题材相反的另一种意义指向和审美效应。所谓“轻轻地说”,不仅指一种叙述伦理,更是指作家在面对文学、面对世界时的一种审美立场。莫言所领悟到的这个“小说秘诀”,让我们想起昆德拉的小说《生活中不可忍受之轻》,想起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卡尔维诺在谈到“轻盈”时说到,“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盈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我们在莫言此后的小说(如《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中也正可以看到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风格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在莫言看来,“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它的审美形式就是以语言为基础”,可以说,对现代艺术形式的追求,对汉语语言极致的追求,正是莫言先锋精神、理想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其作品得到诺奖认可的重要原因。 另一件事是笔者与莫言学长交往的一件小事。 2011 年 4 月 28 日,北师大举办“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我作为北师大文艺学《脉动》文学杂志的副主编,想请莫言老师为刚诞生的杂志题词,虽然此前在北大举办的“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研讨会上与他有过短暂接触,但还是有些惶恐。我记得莫言那天是第一个到场的嘉宾,在我说明请求之后,他很热情地就写了题词,他写的是:“感受生活的脉动”。现在想来,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坛长盛不衰、保持非常高的质量,用这七个字来回答恐怕也是非常恰切的。这“生活”不是魔幻的生活,不是个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是民间的生活,是中国人的现实与历史、苦难与荣耀交融互渗的生活。莫言一直是以自身的生命经验和创作体验,来感受这生活的脉动的,由此,也传达出中国新时期以来广场与庙堂、传统文学与口头文学、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与脉动,我想,这是莫言作品得到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认可的重要原因。 在北师大文学院刚刚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奖的座谈会上,莫言致信坦言:“获诺奖确实像件大事,但绝没大到媒体渲染的程度。等尘埃落定之后,真正能够让一个作家青史留名的还是作品,对此我十分清楚。虽然我在学识上愧对师大硕士的名号,但情感上一直认为自己是师大的学生。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为师大争光。”可见,莫言是格外睿智且朴实真诚的,他深深懂得:只有经典作品才是一个作家的历史标记,正如一个学生回报给老师和学校的是他的作业和答卷。 让我们衷心祝愿并期待,在风平浪静之后,莫言能够为世界、为中国、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约 2000 字 /2012-10-16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5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 - 猛一看是政府机构
热度 1 lailaizhang 2012-9-3 06:34
南方科技大 - 猛一看是政府机构
南方科技大的 揭牌仪式 看起来像是某政府机关的典礼。名字用的是一块儿黑色端正宋体的牌子,大楼上挂了红底黄字的迎接新生的条幅,还有一两百人穿统一服装拍集体照。这种种形式,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与这所大学的号称的创新目的不太相符合。当然,南方科技大的招生办法,教学内容等等更大的方面看起来是有些新意的。对这所学校以后的表现,还要拭目以待。 反观传统大学,其实也不乏新鲜事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经养了几只山羊,给学校增添不少惬意和乐趣;中国农大允许讲师带硕士生,副教授带博士。这都是有新意的。 还记得当年上过的《思修》课,有一个老师讲课的效果跟于丹讲论语差不多。抽象的东西可以变得活生生的,呆板的语言可以变得有趣。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停地鼓掌。高中的时候有个历史老师上课也有类似的效果,以至于开会的时候全年级的同学为他喝彩鼓掌。内容要用合适的形式来表达。运用有意思的不刻板的形式来表现同样的内容,就可以出新意。这样看来,南方科技大的揭牌仪式在形式上已经输掉了。 (至于哪种大学更好,更利于创新,这并不是本文的中心。只是发现了南方科技大的揭牌仪式里的一些小现象,随便写点东西而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养的山羊
个人分类: 时事是史|3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人员工作报告的形式和种类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2-8-13 07:25
科技人员工作报告的形式和种类 蒋继平 2012 年 8 月 12 日 我在前几天发表了【 企业研究机构科技人员的科研报告】( 1 )的博文, 其中谈到了什么时侯和什么职称应该提交科研工作报告的情况。 今天, 我将进一步来谈谈科技人员工作报告的形式和种类。 因为初级科技人员的工作报告比较简单, 同时因为初级科技人员一般不会独立主持一个课题, 也不会独立出差执行重要的科研任务和参加重要的科学研讨会, 所以, 我这里简述的是科研课题负责人( Primary investigator) 级别的工作报告, 而不是初级科技人员的日常工作报告。 通常来说, 许多研究机构对主要科研人员, 也就是课题负责人级别的, 有一个不成文的要求, 那就是除了对规定的科研项目作定期的汇报外, 还要在公务出差后和参加重大会议后向公司的上一级领导汇报有关情况。 报告的种类可以简单地分为: 日常课题研究进程报告 。这个报告是定期的, 可分为季度,半年和年度报告。这个报告是通知上一级部门关于某一个科题研究进程的。 课题终结报告 。 这个报告是在某个特定的课题已经取得了预期的结果的情况下写的。 这个报告包含整个课题研究进展的全部参数和信息。 出差执行公务的情况汇报 。 这个报告应该在提交出差报销清单前后一个星期内提交给上一级领导。 报告的内容自然是此次出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和采取的行动。 参加重要会议的报告。 这个报告也是在提交参加会议报销清单前后一个星期内提交给上一级领导。这个报告的重点应该是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报告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 日常课题研究进程报告和课题终结报告的形式几乎是一样和固定的, 有一定的规格。有关这点。 我在【 企业研究机构科技人员的科研报告】一文中已经有所说明, 在此不再重复。 出差执行公务的报告和参加会议的报告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报告的形式。 出差报告。 例如: 某月某日出差执行公务的小结报告。 报告的内容是出差执行公务期间发现的问题, 采用的相应措施及其其他活动情况。 会议报告。 例如 : 某月某日参加某某会议的情况汇报。 报告的内容主要是会议的重要议题和中心思想, 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等信息。 个人建议 。 例如:对某某问题的处理建议。 如果在出差执行公务检查期间发现一些重要的问题,除了在现场采取指导意见外, 还必须以建议或者意见的形式通知上一级部门, 征得上一级部门的同意和肯定,然后通知合作单位立即执行。这样的报告有可能必须在出差途中通过电传或者电邮提交给上一级部门。 个人观点。 例如: 对某某事情的个人看法。 这样的报告通常是对某一个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为上一级部门献计献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 企事业单位的主要科研人员虽然不一定要写论文, 但是, 必须定期提交研究和工作报告。 除了规定的研究报告外, 还必须及时地提交出差执行公务和参加重要会议的工作报告。 这种报告是一个科研人员的责任, 也是上级对一个科研人员业绩评审的依据。 ( 1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 备注: 因为篇幅关系, 我没有提供这种报告的样本。 以后的博文可能是某种报告的样本。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7236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国缺少啥
热度 7 liuchao666 2012-5-27 11:31
一则小事, 论文发表5 天,副教授连升三级 连升三级 , 好, 不拘一格用人才。 不过, 连升的原因值得探讨: 究竟是因为 “5 月 22 号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一篇论文 ” , 还是因为 “ 发现了导致猪肥胖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可能对控制人的肥胖有重要意义。 ” 这真的是一个问题。 如果同样的文章发表在中文期刊上, 能够连升三级么?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外行管理内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形式不放松。 其实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外行,即使是大同行也是这样。 比如学位论文的评阅,其重要的指标包括: 字数是否达到要求(哈哈,工作量), 是否有创新点(有用无用不用评了吧) 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中文的可只能算一篇啊), 有多少篇英文参考文献(国际先进的指标?), …… 项目评审也是这样: 几篇 SCI(国际领先还是先进的) , XX 万项目主持过几个(效益?) …… 呜呼, 老大帝国, 老大帝国 ……
3321 次阅读|14 个评论
风雨雷电是他飞翔的形式
热度 1 pingguo 2011-11-13 21:59
风雨雷电是他飞翔的形式 成为一只鹰取决于什么 ——这是人类常有的发问 取决于他的翅膀他的胸怀 他的眼睛。回声绚烂 大自然拒绝人为的聪明和逻辑 他生来是一只鹰,在天地之间 活的身体,翅膀胸怀眼睛不被分析 除了人性的贪婪与盲目,自然 什么都不缺。风雨雷电是他 飞翔的形式,昨天的思想也是
个人分类: 诗歌|2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形式的好奇(1)
热度 5 yonglie 2011-5-27 08:40
在前面的一篇短文里,我说“ 数学物理的哲学大概就是对形式的意义的好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992do=blogid=443213cid=912443goto=new#comment_912443_li ),有朋友对这句话提出疑问,要我解释。那句话确实很模糊,想起那句话的时候也只有点儿模糊的“概念”,写过以后,在脑子里转了几圈儿,大概能“自圆其说”。可是,没工夫把那些零碎儿系统化,只好一点一点地写,一边写一边感想,也许还能多写点儿东西出来。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本来很辨证,但我们经常强调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所以我要“ 矫枉过正 ”地只说形式的意义——正如诗词不仅要内容,同样需要形式,而形式的美感(还有其他的“感”)多半儿超过了内容,要不大白话早就把诗歌取代了。 在科学里,形式也不单是为了美,不要科学美的人同样需要形式,因为它有时候比实验更令人有信心。毕竟,实验只能是有限的重复。例如,实验确定 电子的寿命 大约是 10^23 年, 而 质子寿命 比它高9个数量级——换句话说, 电荷守恒的实验证据不如重子数守恒的实验证据那么“铁”, 但我们大多怀疑重子数是不是守恒,还费大气力去寻找 质子衰变 的痕迹,却几乎不担心电荷守恒,为什么呢?因为电荷守恒有 规范不变性 的保险单——它既然在形式上那么和谐而优美,我们为什么要去煞风景呢? 内容决定形式,像过去的政治口号(我看以前的一些文学选本,选择的标准就是思想性第一,艺术性第二、第三),不知怎么“被科学”了。如果一门学科还不懂得形式的意义,还没有追求形式的需要和意愿,那它距离好的科学还有十万七千九百里的路。
个人分类: 随想|3556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普形式的最高境界
xuyingxiao 2011-4-21 00:39
写了两篇科普,YC开始罢课。看来还得多研究科普手段。 做广告的最高境界是让你不觉得在做广告,就像电影中植入的广告,还有网上流传的一些有趣的视频段子。 作弊的最高境界是不用躲避监考老师,一切看上去都是符合规则的。就像我之前博文研究过的,哪怕有个摄像头对着你也看不出在作弊,当然研究归研究,这不值得提倡,而且遇上预防作弊的最高境界,没人监考都不会去作弊。 预防作弊的最高境界是营造一种环境,让你作弊也没什么用,哪怕把答案放在你边上你也不想去看,而是希望自己做。试想一下,如果有一盘美味佳肴,你是希望自己嚼了咽下去呢?还是别人嚼好了你再咽下去? 科普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不觉得在做科普,而是觉得在逛街、在看电影、在玩、在探险、在做游戏、在听故事,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科普。就像我经历过的: Franklin公园的温室 在科学馆(COSI)做实验 哥伦布科学馆(COSI)-科学馆里度元旦 再贴一个去年9月12日在Three Creeks Metro Park的经历: 秋季到处是累累的果实。周日,Three Creeks Metro Park有免费讲座,教人识别哪些果实可以摘了吃。令人惊喜的是,除了去草坪、树林去辨别各种果实以外,还准备了一些用这些果实制作的果酱、Cookie和面包给大家吃。 公园1,053英亩,位于Alum, Big Walnut和Blacklick三河交界处。
个人分类: 科普|4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讨论] “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差别
热度 3 zlyang 2010-9-27 18:30
“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差别 先贴出汉语的(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 6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有空在翻译成 英语 。请不要歧视汉语! 为方便,这里只考虑平面情况。三维情况是直角坐标系和柱坐标系的关系。 一般说: 平面 直角坐标系 和平面 极坐标系 之间,可以建立连续的一一对应的可逆的“变换-反变换”,应该具有相同的“能力”。 实际上却不然。例如: ( 1 ) 圆锥曲线 :在 极坐标系 里有一个统一的公式;在 直角坐标系 里有 3 种常见不同形式,分别对应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还有一些退化情况。 ( 2 ) 正态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 )又名高斯分布( Gaussian distribution )密度函数的积分 ,从负无穷到正无穷。在 直角坐标系 不能用初等函数表示积分,在 极坐标系 可以。 请您提供更多的例子,说明“ 直角坐标系 ”和“ 极坐标系 ”有某种“质”的差别。 谢谢 ! 俺不敢说出“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差别的后果是什么! 太可怕了! Shock ! 恐惧! 哇。。。。。。。 哇。。。。。。。哇 http://kopeikingallery.com/exhibitions/view/end-times Shock 的小女孩儿选自 Jill Greenberg 的《End Times 》。 真傻 是 100% 男性。 只是心情相同。 曹天德老师说:《中国本土在五年内将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6600 请问:俺的这个发现可以拿诺贝尔奖吗? 真傻 郑重 承诺 : 假如俺因为本研究获得 Nobel 数学奖 ,一定 分钱 给您! 那些提供了帮助的您! 假如真傻拿了 Nobel Prize in Physics ,不一定 分钱 给您! 那些提供了帮助的您!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157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形式大于内涵
jhongbing2 2010-7-29 10:34
转自: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896 那天我跟学生说:形式大于内涵。他们以为我要控诉社会,其实我是想让他们好好学习。 这个论调放在科学网里还有个功效,就是再次呼唤 鬼王的回归 : 我模糊的感觉里,他一直鼓吹的唯信息论有点这个理。大家吵吵闹闹的要他回来,可是科学网一派大男子主义作风,忽视你,敷衍你,就是不理你,搞得大家都跟怨 妇似的,科学网又不怕你离了他,离了你一个王昭君,叹息两声,滴两滴眼泪,还就缺了美人了?去荒郊野地还是你王昭君,有志气顶个屁用。 言归正传! 不是有人证明先有鸡后有蛋吗?我来说明为什么形式大于内涵,用的举例法,所以只能说明它有道理,不是证明它是真理。 1. 没有科学的范式,就没有科学的内涵。 托马斯库恩说:常规科学的公认成就即范式。 也就是说:科学的伟大不在于一个理论的伟大,而在于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形式的伟大。 没 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许是可惜的,或者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必然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科学的范式引导着人们前赴后继,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科学技术。每 一个领域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人深入研究,真是太美妙了!徐磊这是科学的范式带给我们的,其美妙程度远远超过某一个理论的美妙。 二傻们讨论的《道德经》,我非常佩服,不过并不惊叹,我觉得一个聪明人有一些智慧的想法很正常,这些想法能够自圆其说也很正常,被无数次的证明其合理性也很正常,非常的是科学能够在其范式的引导下无限的发展和繁荣。 所以作为要教导学生科学精神,关键不是要他们学会哪些具体知识,或者掌握什么具体技能,没有哪一个科学知识或者技术会是独门绝技,祖传秘方,是学生学会之后就可以安身立命的。即使背完了整本百科全书,你也不能成为科学家。 关键是学会怎样由未知到已知的、科学的求知方法;或者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 也就是 科学的范式 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我们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些知识和技能还有什么用处呢? 2. 没有民主的形式,就没有民主的内涵。 我不懂政治,所以看费曼《科学的价值》怎么说: 古 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试图测度人生的意义。他们想,如有某种方向或意义指导行动,人类定会释放出巨大的力量。于是乎,很多很多的答案应运而生。可是,这些 答案彼此太不同了,一种答案的倡导者,会把信奉另一种答案的行动者视为洪水猛兽。他们很可怕,因为,换一个角度看,那就是人类的所有潜能都被引入一条狭隘 的死胡同。历史告诉我们,虚妄信仰产生巨大恶行。 总结归齐,古人之所知也好,古人未之知而吾人之所知也好,吾人将何以言之?吾人将谓:我们必须坦白承认,我们不知道。 可是,在这一坦白中,也许我们已然找到了通途。 这个想法并不新:这正是理性时代的想法。就是这一哲学,引导先贤们做成了我们生活其下的民主制度。这个想法就是, 没有谁真正知道如何管理政府 。这一想法导致另一个想法: 我们应当安排这么一个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新想法得以生成,试验,必要的话淘洗掉,把更多的新想法引进来,这是一个试 -- 错制度。 这一方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时届 18 世纪末,科学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个成功的行当, 把科学精神引入社会 运作正是水到渠成。思考社会运作的人们那时就已经清楚,虚心面对各种可能性就会带来机会; 怀疑和讨论是探索未知的关键。 假如我们要解决从前从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让无知之门洞开。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民主的形式( 真正的民主的形式 ),哪一种虚妄的信仰不是可怕的呢? 3. 没有爱的形式,就没有爱的内涵。 20 岁的时候为情所困,说明为情所困是年轻的表现。 可惜聪明的年轻人总是追逐感觉,追逐内心的感受, 不问条件,蔑视形式 。用排除法,排除掉一切拜金女,一切芙蓉凤姐,一切不知妇道的女子,排除掉一些追逐爱情形式的女人,希望有一天不问形式的爱的内涵能够降临。 不过女孩们总是要被爱的形式迷惑,一颗钻戒就迷惑了革命者的心,肯定是那一瞬间爱的形式大于了内涵。而男人,看到漂亮女子的一颦一笑,断然不会相信:天使般的形式会有魔鬼的内涵。 我也不信,我不信一个有伟大的思想形式的人,会有多么猥亵的内涵。 只是需要爱的形式多一些,或者天使的形式多一些,因为有的人会厌恶钻戒,或者有的人心中的天使就是魔鬼。 世上有没有经得起推敲的爱,我不知道,我希望是有的,理想的存在总是聊胜于无。但是经不起推敲的到底是爱的形式,还是爱的内涵? 所以对于爱,就是要追问形式。 如果你相信爱的形式大于内涵,你就去形式地爱一个人, 不过前提是你的形式是真正爱的形式, 如果他(她)还不够可爱,你可以假装一下,用很爱很爱的形式,慢慢的你就会发现,或者以为这就是爱的内涵。 4. 没有学习好的形式,就没有学习好的内涵。 这是目的,既然科学、民主、爱情中,形式似乎都大于内涵,那我们学习的形式就格外重要。 什么是学习的形式,那就是上课时微笑着注视老师,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努力跟随老师的思路,宿舍里热烈的讨论问题,回去好好的做题,看费曼的书,看老师推荐的参考书,进物理学的论坛,说物理学的笑话,写量子力学的诗,唱物理方程的歌 . 如果你相信学习的形式大于内涵,你就去形式地学习物理, 不过前提是你的形式是真正学习物理的形式, 如果你还是不懂很多,你可以假装一段时间,很努力很努力的形式去坚持,慢慢的你就会发现, 很多的不懂有一天会豁然开朗。 但你要注意的是: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形式。真正的科学的形式,真正的民主的形式,真正的爱的形式,和真正的学习的形式。
个人分类: 转载|2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傻评外星人来信(五):形式与内容
热度 1 zlyang 2010-7-13 11:00
傻评外星人来信(五):形式与内容 《 蔣科學收到的所謂外星人寄來的三封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195 里有: 人类通过过去习惯和训练形成的行为将你们带入死胡同。你们把问题委托给你们的代表,他们对公共利益的道德感在集团利益前消失。 他们经常在形式上争论,从来不关心内容 。 真傻的歪解 鲁白 老师的《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2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595 里面说: 对一流杂志来说, 每一百篇文章投过来, 65 篇文章马上退回去,只由编辑来初审,不用送出去让专家评审 ,在 30 - 35% 的文章才拿去送审, 第二看是不是有普遍意义。有的文章也许对某一专业是重要,但不是大家感兴趣,一百人中只有 20 人感兴趣,不行。 看来 形式 比 内容 更有用, 看来 市场 比 深刻 更有用。 全能的编辑万岁!万万岁! 不过,编辑也有不走运的时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595 鲁白 老师说: 罗马的教皇死后,都要升天堂。有个教皇死了,到天堂去了,看到住在他隔壁的有 Nature 的主编,他说主编怎么能住在这里,让我来看看,他发现主编的房子不错,装潢也比他的要好。他要打抱不平,就去找上帝,说我是教皇这样对我不公平, 上帝告诉他 ,你不要打抱不平了, 到我这边来的教皇少说也有 65 个, 但我还没有见过 科学杂志主编,他是第一个呢 ( 笑 ) 。 相关链接: 《傻评外星人来信(四): 6500 万外星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408 《傻评外星人来信(三):人类大家庭》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400 《傻评外星人来信(二):拜物主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279 《傻评外星人来信(一):自然资源的耗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144 《外星人存在 是有可能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134
个人分类: 外星人 资料|4494 次阅读|5 个评论
继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而非外在形式
material 2010-3-11 07:46
中华文化历经了久远历史的考验,其内涵是科学的和有价值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继承和发展,我们说是批判的继承,那么批判什么?继承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继承其精神实质,而并非在乎形式。 例如:中国每逢谁家结婚、升学等重大事情的时候,都有随分子的说法,我想这主要体现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像现在社会上一到同事结婚等的时候就头疼,甚至大伤感情。我们应该继承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而不是这个形式。 再例如:古代讲究三纲五常。我觉得这是这里体现的是:在远古,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下的法制意识,这些简单的约束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保证着社会上大部分决策由智者、长者决定,以保证决策的基本正确性。我们应该继承的是法律约束意识和精神,而并非君君臣臣这些封建的形式。 还有中医,往往其形式有很多是鬼鬼神神封建的东西,但是确实能治病,说明里面还有科学道理我们还没探索明白,或者心理学上的东西吧。深奥,而非糟粕。我们一定要挽救中医。 所以,大力提倡中华文明,不要被一些封建的外表迷糊了,就把很好的中华文明扔到了,很可惜,对世界都是很大的损失。应该积极探索中华文化里蕴含的积极的精神实质,并继承和发扬下去,这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做的。
个人分类: 发表的部分论文|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会议有哪些类型和形式
yangwenzhi 2009-8-26 01:16
根据我多年的体悟,我把 学术会议概况为以下类型和形式,不同的会议形式,其功能和作用,以及使用的场合是不一样的。 01 学术年会 学术年会是学术会议中一种制度性的会议形式,通常是定期(一年或多年)召开的一种大型综合性或主题型学术会议。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的科技社团就有组织学术年会的传统。如,中国科学社19161936年曾连续举办年会21次。1923年,该社领导人任鸿隽认为,召开年会有三个用意,一是讨论本社进行事宜,二是学术交流,三为与地方领导交谈以促进科学实业发展。国外的科学社团也有召开年会的传统,如美国科促会第一届年会于1848年9月20日召开以来,迄今已是第170届,该年会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杰出科学家提供一个展示最新成果、相互平等交流的舞台,同时也致力于为公众和科学家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印度科学大会协会举办了90多届学术年会。中国科协从1999年以来,已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目前已举办年会6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学术年会一般具有主题性、高层次、学术性、参与性、开放性、规模性等特点。每届需要确定一个或多个会议主题;会议规模比较大,参加人员比较多,包含的学科范围和专业领域较广,所以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筹备,通常筹备周期都在1年以上;年会期间,除进行必要的大会报告外,还需要设置若干专题分会场或专题单元,以及大型展览、科普活动等,以供参会代表和公众选择性地参与。由于学术年会对举办地的条件(如会场、交通、食宿等的配套)相对较高,同时还需要举办地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和充分参与,所以需要举办地申办,并不断更换新的举办地,这样不仅能发挥举办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和广泛参与性,而且可以不断扩大年会在各地区的声誉和知名度。 除开展学术交流外,学术年会也是科技社团开展其它活动的平台。一般科技社团都会利用召开年会的时机,进行理事会改选、召开工作会议、举办表彰奖励、举办培训、进行刊物销售、贸易洽谈、举办大型展览、筹划和营销服务等活动。 02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学术会议是各个国家相关学术领域研究者聚集交流的学术交流形式。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要与会者来自各个国家,这是识别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要标志。换言之,国际学术会议的每个与会者都具有某个国家的象征,不论你是否是国家正式派遣的代表,还是以个人身份与会,人们都会把你列在你所属国家名下,把你看成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由此,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的分野为:国际学术会议是不同国籍学者的会议;国内会议是同一国籍学者的会议。国际学术会议分双边学术会议和多边学术会议。双边学术会是指与会者仅来自两个国家;多边学术会议是指与会者来自3个及3个以上国家。 国际学术会议是各国派遣的学者代表或来自不同国家的学术人士的聚会,与会者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国际学术会议组织者应当经过事先安排,讨论的内容应当预先得到确认和限定,并按照学术共同体的规则行事。国际学术会议最根本的原则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正式的与会代表均享有同等的代表权和交流权。会议的时间、地点、议程、交流语言等应尊重与会者的选择。 目前,关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分类,还众说纷纭,其原因主要是分析者角度各异。如果按地理范围分,可有世界性学术会议、区域或地区学术会议等。在国际上,不同的学术会议有不同的用词。如,Meeting,指会议,最一般的用词,规模可大可小,层次可高可低,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聚会;Conference,指大会,较正式用词,使用范围甚广,多数国际学术会议用此词;Congress,指代表大会,由正式代表出席的会议,一般规模较大,如,国际地球物理学家代表大会;Committee,指委员会,建立以审议或处理特别的问题,如专家委员会、常设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组织委员会;Council,指理事会,有任期的咨询或立法组织,如科学理事会;Symposium,指研讨会,主要指专题性的学术会议;Seminar,指讲习会,讲授性质的学习班等;Round-table,指圆桌会议,不分席次以示平等的学术会议;Panel,指专题小组讨论会,带有评议和答询性质;Forum,指论坛,讨论大众关心的学术问题的集会。 03 学术报告会 学术报告会是指以介绍科技发展和学术研究动态、发布学术研究成果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演讲会。这种会议往往以演讲者、报告人为中心,听讲者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多。有时与其他学术活动相结合,具有科普和科技传播的作用。 学术报告会的题目要确定,并事先告知,以便听众选择和有所准备;学术报告演讲题目要与听众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兴趣相匹配。学术报告会一般采取影剧院式的会场形式,须设报告或演讲台,主持席可设或不设;应使用多媒体投影、音频视频系统,灯光调节要适度;单个学术报告时间不能过长,可以安排多位专家作学术报告;报告会的总时间比较灵活,可长可短。 04 学术沙龙 沙龙是法语Salon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17世纪,巴黎的名人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志趣相投者聚会一堂,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学术沙龙由此而衍生。 典型的学术沙龙的特点是:第一,会议定期举行。第二,会场自在宽松。会议氛围朦胧浪漫,常常在晚上举行,会场清静别致,以激起与会者的学术情趣、谈锋和学术灵感;第三,学术志趣相投。参会者人数不一定多,一般已20人以内为宜,但必须是沙龙学术主题的圈子内人,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等不限。第四,自由谈论和交流。设定一个交流主题或范围,可以集体谈论和交流,也可以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有的学术沙龙组织者将谈论、交流进行记录、整理,扩散和传播到更大范围。 05 圆桌学术会议和学术座谈会 圆桌学术会议和学术座谈会虽有相近之处,但却有很大区别。 所谓圆桌会议,是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是一个与会者围圆桌而坐的会议。在国际会议的实践中,主席和各国代表的席位不分上下尊卑,可避免其他排座方式出现一些代表席位居前、居中,另一些代表居后、居侧的矛盾,更好体现各国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据说,这种会议形式来源于英国亚瑟王的传说。5世纪,英国国王亚瑟在与他的骑士们共商国是时,大家围坐在一张圆形的桌子周围,骑士和君主之间不排位次。圆桌会议由此得名。至今,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堡还保留着一张这样的圆桌。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说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但圆桌会议的精神则延续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形式被国际会议广泛采用。 圆桌会议。据说,以前中外会议,尤其是那些正式的会议或宴会,非常讲究主宾的席位座次,一般都是让主、尊、长者居中而坐,宾客则根据其身份、地位、辈分,一左一右,依次安排在主位的两面;但如果碰巧客人都是显贵尊长,就不好办了。公元5世纪时,英国的亚瑟王想出了一个办法,即他和他的骑士们举行会议时,不分上下席位,围着圆桌而坐,这样就避免了与会者席位上下而引起的纠纷。于是便形成了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不分上下尊卑,含有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的意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会议便多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有的时候,因为参加会议的人数很多,也可以用方桌在会场中摆成一个圆圈的形式来举行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是表示与会各方一律平等的会议。在举行国际或国内政治谈判时,为了避免席次的争执,表示参加各方地位平等起见,参加各方围坐在一张大圆桌的周围(或者是环形的席位)开会。这种会议形式称圆桌会议。 学术座谈会一般也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设有会议主持人和记录员,它的会议规则是请每位与会者轮流就会议设定的学术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发言者之间没有交流,与会者之间也没有交流,它只是单纯地就会议主题发表一系列演讲。 06 头脑风暴学术会 头脑风暴学术会是指一群学术研究者围绕一个特定学术问题,无拘束地交流自己新思想、新办法、新观点的学术交流情境。头脑风暴使用无拘束的规则,规定并激励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立即说出来,然后在参与者提出的学术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学术观点被记录下来但不进行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时,才对这些学术观点和思想进行评估。这促使与会者能更自由地思考,易于进入思想的新境界,从而利于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 头脑风暴学术会是产生新观点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学术团队试图通过聚集成员自发提出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为一个特定学术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学术会议技巧。它的基本规则是:第一,延迟和不给予参与者提出观点的评判。头脑风暴学术会中,要如实地记录下所有与会者提出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不要暗示某个想法不会有作用或它有一些消极的副作用,而暗示所有的想法都有潜力成为好的观点,所以要避免讨论去讨论与会者提出的学术思想观点(避免耗时和阻碍新思想观点的继续产生),而要到会议结束时才对学术思想观点进行评判。第二,鼓励狂热和夸张的学术思想和观点。驯服一个狂热的学术思想观点,比提出一个立即生效的学术观点容易得多。如果大声说出参会者奇异、不可行的学术观点,就会引出别人的学术思想。把学术观点夸张到极限,就是创造性的思考技巧和工具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的开始。由此,头脑风暴学术会的观点越疯狂越好。第三,看中量的价值,而不是质。头脑风暴学术会中主要寻求观点的量;会后浓缩观点清单。所有活动应该适合在给定的时间内提练出尽可能多的学术观点,供选择的学术观点越有创造性越好。如果头脑风暴学术会结束时能有大量的学术观点,那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会议中,只简要保存每个观点,仅仅抓住它的本质,而不做详细地描述。第四,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陈述,建立在其他人的观点之上并进行扩展,把其他人的思想加入到每个观点中,用其他的人观点来激发自己,来探索新观点的可能性,生成一些新的观点。第五,每个人和每个观点都有相等的学术价值。每个人都有有效的观点和对情形和解决方法有独特的视角。在一个头脑风暴学术会议中,自己提出观点纯粹只是为了激发其他人,而不仅是作为最终的学术观点。先让与会者都参与进来,鼓励每个人参与。呈现出来的每个观点属于团队,而不属于说出这个观点的个人。如果所有参与者能够自由地和自信地贡献,这样的头脑风暴学术会议就获得成功。 在头脑风暴学术会中,须把头脑风暴规则张贴在一个显眼的地方;会议主持人要显得友好和鼓励他人,要欢迎每位参会者并试着使他们彼此说话,努力使每个人放松,感到很舒服。如果有一些平静的音乐,可播放一点;当参会者到齐后,把他们聚集起来,安顿在座位上。然后概略说明会议的目的,强调头脑风暴规则。当与会者提出新观点,尤其是观点非常怪异时,不断告诉他们说做得多么好。会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笨拙、沈默的时候,不要认为这不好,因为人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会议可以一直继续,直到没有更多的观点。在一小短时间后,与会者已经竭尽,这时需要休息一会儿。会议中间休息,让人们走动、在外面闲谈、与其他人见面并放松一下;鼓励与会者游览记录观点的便笺。休息结束时,然后继续进行,提醒注意规则和会议目的,然后继续提出观点。如果有几个这样的会议单元,发现观点已经竭尽,会议支持者可以把清单呈现或送给会议参与者,并进入下一过程。头脑风暴会议结束,分析过程就开始,要核对大清单中的观点,分析评价找出接近会议目标的观点。观点分析可由会议主持者、专职人员、外部人员等来完成,也可以在与会者中完成。分析观点时,常常有不同意见,可以先做最初的分类,删除那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观点,最终形成三个清单,即: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观点;可能会凑效,或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调查,但有趣的创新观点;无用的观点。关注有实际意义的创新观点和有趣的创新观点,放弃无用的观点。 07 小组学术讨论会与专题讨论会 小组学术讨论会与专题讨论会是一个非常接近的学术会议形式,是指与会者为研讨某一专门性的学术问题或学术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沟通、讨论、分享知识、技能和对问题的看法的聚会活动。小组学术讨论会一般是学术会议中基本的单元形式,而专题讨论会既可以作为某一学术会议的单元,也可以单独召开。小组学术讨论会分为两种形式,即有领导的小组学术讨论会和无领导的小组学术讨论会。 有领导的小组学术讨论会就与一般小型的学术讨论会没有大的区别,即是在小组召集人的主持人,小组的与会者就会议设定的学术讨论题目,在会议室中面对面发表学术观点和想法,可以争论和质疑别人的观点和想法。有领导的小组学术讨论会通常是一些大型会议,如年会、论坛、讨论会等人数较多或议题较多的情况下,为了收集、获得与会者的观点、意见、想法,增进互动、沟通、交流,而设计的一种会议程序或会议单元,它是学术会议的一种活动细分(与会者人群细分、学术议题细分等),既是学术会议的独立板块,也是学术会议的组成部分。 无领导的小组讨论会是在没有小组召集人主持的情况下,小组的与会者就会议设定的学术讨论题目,在会议室中面对面发表学术观点和想法,可以争论和质疑别人的观点和想法。无领导的小组讨论会在学术交流中比较少见,也很少采用,而通常作为一种选拔和评价人才的测评技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被选对象进行集体面试。它通过一定数目的被选对象组成一组(一般57人),进行一小时左右时间的与工作有关问题(一般为开放题或两难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被选对象应坐的位置,让被选对象自行安排组织,评价者来观测被选对象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团体气氛,由此来综合评价被选对象之间的差别。 08 学术论坛与学术讨论会 学术论坛是指学术团体或主办机构召集相关学术研究者就某一学术问题或论题,聚会到一起反复深入地研讨或论证,充分发表学术言论,并有听众参与其中的学术会议形式。学术论坛与学术讨论会、学术交流会等常常难以分开,多数时候只是名称的差异。学术论坛一般由主持人或演讲者自己主持,各方面对学术主题感兴趣的专业人员和听众均可参与,演讲者面对全体听众演讲,并就论坛主题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当两个或更多的演讲者持不同学术观点、意见时,可以在演讲者之间、听众与演讲者之间展开自由、公开的讨论,允许听众提问。而学术讨论会、学术交流会有时不是面向全部听众,而通常只是几位与会者可以参加交流和提问。 学术论坛一般由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组织机构主办,也有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等召开,既可以研究、交流、讨论一些开放性、综合性或两难性、多元性的学术题目,也可以研究、交流、讨论一些专门性、单一性的学术题目。综合性学术论坛的参会者要吸纳多学科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和发表言论;专一性学术论坛主要吸纳同学科或同专业学术研究者参与,但也要注重吸纳相联系的有关学科或专业学术研究者发表言论。学术论坛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按届次周期性地持续召开,也可以召开一次。 学术论坛论题明确,目的性较强,是一种交互性强、学术信息丰富、内容广泛、交流功能强劲的学术交流形式,与会者既可以获得各种信息,又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在会上讨论等。在学术论坛中,与会者打破了学科或专业的空间限制,更无须考虑年龄、学历、知识、社会地位等差异,在一个平等、自由氛围中探讨、交流问题,有利于激发学术创新,解决学术疑惑。 09 学术讲座与学术研修会 学术讲座(或学术讲授)与学术研修会是传授学术知识、获得学术知识的两个环节。学术讲座是一种知识、学术、资讯沟通的学术交流方式,通常采用学术主讲人当面演讲或网络、视频、音频、文本等演讲的方式,让自己学术知识分享给其他需要的学术研究者或学生、受众。现场学术讲座听众可以发问,互动讨论,面对面的双向沟通。学术讲座中,学术话题、主讲人、参与者是基本的构成要素,学术主讲人要最大化地让听众来分享子自己的学术知识。 学术研修会是指为学术研究者或学生进修,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而组织的一种学术交流会议。学术研修会首要的是学术进修,是对参会者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术研修会须邀请本学科或领域中的领军人物、知名专家来做学术讲座;同时,与会者会聚在一起,也是一种学术进修资源,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学学相长。学术研修会中,学术讲座可以是与会者理论水平得到提高,但真正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还须靠与会者的深入理解和知识迁移,即可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0 学术辩论会 学术辩论是指学术见解对立的双方(或多方),通过各种学术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揭露对方的学术谬误,以便最终肯定正确的学术观点,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语言(声音、文字)为载体的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辩论即论证或反驳,是由一系列学术论点、论据、议论构成。学术辩论会一般有开始,展开,终结这三个阶段,典型的学术辩论会一般应由学术论题、学术立论者、学术驳论者、一般参会者等组成。 学术辩论会的三要素:一是辩论中存在着持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二是辩论须针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即存在着同一论题;三是辩论的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识或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以及真确推理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违标准和价值取向。 学术辩论的基本特征为:第一,立场鲜明。要求说话者在理的基础上,语言措辞针风相对,尤其是原则问题上,不得含糊不清,转弯抹角,摸棱两可。不然容易造成歧义,达不到明确目的。要使辩论语言立场鲜明,应多用己知道理,事实,数字说话;不用少用概括性,抽象性,摸棱两可的词语;要在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策略得当的情况下,有意识的使用少量模糊语言。第二,答辩巧妙。学术辩论不是平淡的申明或反驳,而是选取比较新颖的角度进行答辩。第三,逻辑严密。要求对自己的学术观点阐述具有条理性,更重要的是运用逻辑武器,进攻对方的学术立论、论据、论证,揭其学术荒谬,避其锋芒,搓其锐气,扬己学术命题,充分展示语言的雄辩性。第四,用语精练。学术辩论者必须用简短明快的语言击中对方的要害,甚至达到一语中的的程度,辩词应力求简短犀利。第五,语言攻击。凡有学术辩论就有语言交锋,就必然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攻击性。 11 视频学术会议 视频学术会议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与会者不需要聚集在同一会场,而能实现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可视交流的学术会议方式。视频学术会议的根本特点是实现可视化的交流,这是学术会议中最自然、最不比拟的交流优势,它加深与会者的理解与记忆,促使与会者更有效地交流。 视频学术会议依托视频会议系统作技术支撑,它同时允许几组不同地方的与会者参加同一个会议,并能看到全方位的会议交流活动图像,清楚地听到别人所说的话,就像在大家坐在一起。视频学术会议可以使与会者不用出远门,就能进行远程的学术会议交流,既达到面对面学术会议交流的同等效果,有节省了传统会议的各项费用开支,减少了出差等人员的长途流动。 视频学术会议中,网动网络视频学术会议是最常见的一种,目前有很多机构都采用网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开展交流,有的还应用于远程教育培训和医疗的远程会诊。网动网络视频学术会议的形式是由组织者发起和主持,可以有多个人参加。通常使用文字信息进行交流,在设备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图形、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不需要专门的会议场所和专职的会务人员。利用已经建成的计算机网络,使用这种会议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会议经费。 网动网络视频会议在满足传统视频会议音频、视频通信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还能够提供多样的会议讨论形式和功能,如:远程讨论、远程共享多媒体演示文档和电子表等,共同就某一学术问题开展讨论,甚至能够将开会的通知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消息的方式传达到每一个与会者。 12 学术墙报 学术墙报(英文称poster)也称学术展板,是学术交流一种常见方式,与学术会议相配合,是学术会议的一道独特的学术风景。学术论文成果展板交流是一种在国际会议期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常用形式,也是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成果交流与展示的一种普遍方式。 学术墙报需要经过筹划、准备、设计、制作、打印等相应过程,需要根据交流场地和展出的要求设计和制作。在学术会议中展出的学术墙报的学术内容,须符合学术会议主题(或学术内容范畴)的要求,与参会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相关。学术墙报可以展示研究团队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可以展示了作者个人的学术成果。学术墙报一定要图文并茂,以清晰的图表和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内容、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40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与评价方法
scichina 2009-1-15 20:46
在科研单位生存,论文好像更重要一些,每个人都离不开写和发表论文。 这句话在以前,我觉得没有错,但是最近我得表弟,在县上当小会计要升职称来找我,说没有论文不让评,他没有本事写,要我帮他。真是岂有此理!!我自己也为写不好论文发愁呢!看来,要求论文的势头还在增加! 与之相应的是,很多大牌明星和专家已经和正在呼吁加强学术交流,减少论文数量枷锁,向SCI说不呢!这是搞得我等不知怎么办!与一个办公室的老哥们论及此事,也都很有感慨,这不由让我舒了一口气:看起来我并不孤独,很多人和我一扬在遭受折磨! 那么,如何来评价研究成果呢?论文?大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像都不是,说来说去,还是以发表论文来评价更好些。因为我曾看过一个申请书,要求每个课题组的经济效益2亿元,而且仅仅是一个比传统好不了多少的农艺措施!也因为我曾听过一些人说连一个没有开展的项目也评了省级大奖。 文章不错呀,至少要写,要大家看,看得不顺眼了还可以批评,至少不敢搞得啥也不是!如果说SCI,更是这样了,但我们中国一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提高过快也引起了国际评价机构的不满,一些SCI期刊近去遛了一圈又出来了! 还有就是文章+引用率,这应该更好些,听说一些单位在试用,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写文章时把我的文章引上,说不准所里哪一天也这样评价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呀!一个没有结论的感慨要到此结束了! 明天也许更好些,一定更好些!期望也许就是人类会笑的最好的理由!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也是民工?
moxj 2008-10-19 20:40
(图片来源 http://www.qjnc.edu.cn/ReadNews.asp?NewsID=936 ) 下课后大家从教学楼里蜂拥而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少不了新鲜的话题.不过今天几个同学既没有争辩他们科目里的前沿,也没有议论课上哪个同学的表现.而是在大加议论老师上课的言论. 我也凑上去听了听热闹.原来是一位老师在课上发了如下感慨: 从为了生活而工作这个角度来讲,教授和民工没有什么区别,充其量就是个高级一点的民工而已. 听到这样的言论之后不知道老师和学生们都在想些什么.但无疑最能联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学习,更或自己的科研. 也许你已经是一名导师,那你对自己的工作还有多少兴趣呢?你是不是专业以外的社会更感兴趣呢?你是不是已经觉得大学和研究所里的专题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了.那大家组织去九寨沟还是云南的丽江开个讨论会会有不一样的突破吗? 大概你是安于在枯燥的实验室一直坚持的人.那当你的实验数据和别人的结果有很大差别时是什么感觉呢?你的努力的方向是不是就是为了做和别人一样的东西来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或者用了几台最近才出来的最新最贵的仪器做了你的数据就和用发明犁来耕种一样有意义呢? 也许做一名研究生能更快乐一点.你现在和导师做的很可能是你没有接触过的.而且能让具体的事情联系你以前基础知识的机会确实不少.你有一种欣慰的感觉吗?还是你很不走运,发现自己更本不喜欢这个领域呢?如果你也是为了生计走到了这条路上来,那你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即使是你和专业内极有建树的导师在一起工作,难道你对别人所给的赞扬就只有自豪的感觉吗?你可千万不要因为感觉到是在你老师的光环下工作而失落啊. 的确,放眼望去我们的大学和研究院所已经遍布了国土的绝大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还在一直为创新而发愁呢?难道大家在实验室里做了和别的兄弟在建筑工地一样的工作吗?是不是科技创新一定要制度创新才行呢?如果说做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这样的话还很流行的话,那无疑改革我们的激励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那些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项目的人我们又怎么办呢?如果你是一个科技人员,很可能问题讨论到这里已经很上火了.无疑有很多人会拿美国的基础科研经费来和我们的自然基金做比较.为什么不在国内先纵向比较一下呢?如果你承认今天的经费比昨天乐观多了,那今天的模仿和引进无疑也多了,这样我们知识产权的比例还会更多吗?如果钱包有点鼓了的你现在担心被殖民的程度会变高难免有点幼稚,会不会过分愤青了呢? 无奈的教授们都变成民工了.研究生的导师有多少变成老板了呢?现在看来学生称呼老师为老板成主流了.如果我们渴望国家的制度有点新意来激励我们的创新的话.那我们不是先要有一颗创新的心来接受它吗?如果我们还在烦恼和疑惑,回头看看过去,我们曾经的那颗好奇心不就是让我们一直保持创新状态的美丽童心吗?不管我们是民工,是老板,还是老板的打工仔,保持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一直是一名在不断创新的科技工作者.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3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