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口头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总会有办法
热度 1 zhaodl 2015-9-7 22:07
  我到施甸后的一个发现是:无论是基层群众还是各级大小领导,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口头语就是:“没办法。”你如果试图与他交谈探讨解决的办法,还没等你说几句,人们就会说:“你不了解,没办法。”我就不习惯这种活法。我无论是在村委会或者是与镇领导闲聊时,我希望尽力影响大家改掉这种“憋气”的口头禅。在村委会,我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每每大家遇到一个问题,在发出“没有办法”的叹息之后,我就抓住问题,请大家将问题摆出来,我来为大家想办法。至少,段支书在我面前已经很少再发出这样的叹息。他几次表示:“我又年轻了一岁。” 心态,是一种传染病,一个团队的士气,我认为:一是目标,二是氛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氛围,好的心态,即使是有目标大家的信心也不会坚定。如果既没有目标,又没有一个向上的氛围,那么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昨天,一位老太太自称已经八十多了,从进得门来就要求村干部给她做主,帮她解决问题。满口的方言我听不太明白,但大体诉求我还是听的出来:问题是对子女有不满。当时,我没有吭声,我没有参与,是其他干部爱理不理地与她打几句话,主要是听她不停地唠叨。前后,她在村委会大约呆了有半个小时,一些劝慰的话似乎她根本听不进去,包括对“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了,儿女让你不要上山、下地,你就不要去了,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她就这句话十分不满,抗议道:“你们跟我儿子是一伙的,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最后,得到段支书的一句话以后,他起身就离开了:“你先回去,你的情况我了解一下,我给你解决。” 我当时还没有感觉出有什么不正常的,心想:“又是一起家庭纠纷。”当她走后,个别人又发出了一声叹息:“没办法。 ”   我抓住时机,就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当我问到刚才这位老太太的情况和具体诉求时,我发现是一个新问题,与以往调解的纠纷不同。   她的诉求是:“孙子要在我住的房子结婚,光让我搬出去,又不给我说让我住到哪里。”   我听后说:“这,可以跟他儿子说说。”   王副支书说:“实际,她孙子年纪还少,不可能结婚。她就这样,没办法。”我明显感觉出大家的无奈。   此时,段支书补充说:“没办法,这就是农村工作,她来村委会已经不下百次了,你来我村到现在,她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也同样表现出一脸的无奈。   王副支书又补充道:“今天反映的是这个问题,她明天就反映的可能又是其他问题。当你到他家去帮她调解时,她又会跟你谈起另外一件事。”又是一脸的无奈。   我听明白了,大家的无奈,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反映问题的人。这位老太太,一进门就理直气壮,表现的百般可怜,更关键的是你不能劝她,如果你不随她的意,唯恐发生大事——因为她曾经自杀过。   我明白了,这位老太太并不是真正有困难或矛盾,而是一位妄想症患者,只是村干部面对这种精神病患者束手无策。   听到此,我总结说:“这好办,大家不要叹气。”我停顿了一下,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大家根本不相信我能有办法替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我说:“我可以断定,她是一个病人,对待精神病人你就不能用正常的思维讲道理,否则就搞不清楚到底是谁有病了。在她看来是我们有病了。”   听到我这样说,大家有点不服,问我:“那你说该怎么办。”   我微微一笑,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大家:“你们注意到没有,刚才她走之前段支书如何说的?”   不等大家回答,我说:“刚才段支书说,你回去等着,我会去帮你解决。她听后就满意地走了。“   我进一步地给大家分析到:“这人,是一个轻度妄想症加孤独症病患者。孤独和妄想结合起来就这样,过一段时间找个理由就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来骚扰你们一下。”   大家有点不耐烦,又叹息到:“没办法!”   我回答说:“有办法。她以后再来,就让她自己诉说去,当她诉说一会,等到她说话的声音和频率降低了的时候,你在适当的时刻诚恳而坚定地说一句,好的,我清楚了,你放心,我帮你解决!”   大家听后,轻松地笑了起来!我知道,大家并没有完全接受我的方法,因为这种技巧不符合他们的工作风格。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3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孔子不说“之乎者也”、曹操DNA泄密与“文言非古代口语“的猜想
热度 1 hillside 2013-11-12 15:06
最近浏览网页,二则历史考古与考证故事颇为有趣。 南开大学教授古汉语研究发现:原来古人并不说“之乎者也” 人民网天津5月27日电(记者陈杰)近日,南开大学教授孟昭连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发表长篇论文《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迷——文言语气词非口语说》。他经过对古代汉语中语气词考证分析,发现“之乎者也”之类的所谓“文言语气词”,并非古人口语,而只是一种书面语符号,它的功能是提示于此断句,并提示此句的语气声调,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且这一类词在阅读时是不需要发声的。 此一结论对传统语言学中的“文字是语言的客观反映”观念,是一个冲击。 中国古代主要书面语是文言体,也就是带“之乎者也”之类词汇的文体。研究语言的专家认为,文言既是古代的书面语,也是秦汉之前的口语,那时的古人就是操着“之乎者也”说话的。孟昭连以有力的论据与逻辑推理,否定了这种成见。按照语言学界共识,西周之前汉语是没有语气词的,“之乎者也”等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在书面语中开始出现的,并且在二三百年间很快达到完备的程度。孟昭连置疑,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二三百年间突然出现了一整套以前所没有的语气词,那么它出现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在古代传播手段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在全民口语中迅速普及?又是如何进一步在战国书面语中广泛运用的?他分析认为,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口语中出现了一套完备的语气词,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因此也是不可信的。 孟昭连认为,按照传统语言学著作的说法,文言语气词除了出现过于突然,它的消失也很神秘。语言学权威王力先生说:“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有一个特色,就是上古的语气词全部都没有留传下来,‘也’、‘矣’、‘乎’、‘哉’、‘欤’、‘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代替它们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新语气词。”这些语气词是何时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 “之乎者也”在口语中消失了,却在书面语中持续不断地使用,出现了“只写不说”的语言奇观,并且一直延续了两三千年。孟昭连运用逆向考察的方法,从明清倒溯至春秋战国,考证文言语气词究竟是何时从口语中消失的。他认为,“之乎者也”在古代口语中从来不存在,没有任何文献根据。 孟昭连对一般被语言学家称为“语气词”的词汇实际功能进行细致分析。语言学家经常说“古代文言是没有标点的”,孟昭连认为,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古人发明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表达思想,却又不告诉阅读者应该在何处停顿以及什么语气,岂非自设障碍,作茧自缚? “之乎者也”之类所谓“语气词”,就是古代最早的标点符号。先秦口语中并没有语气词,不同的语气是用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来表现的。但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这些语气无法表现出来,所以古人就借用了一批本来属于实词的文字作为每一句的提示符号,既表示停顿,也提示这一句的语气声调,以使人在阅读时更真实地再现口语原貌。但在阅读时,“之乎者也”之类并不需要读出声音来。 曹操家族DNA查清:曹操并非汉代丞相曹参后人 2013年11月12日 08:44 来源:扬子晚报    自古以来,对于曹操的出身众说纷纭:有人说曹操是汉代丞相曹参后人,还有人说曹操之父是从夏侯氏抱养而来……   昨天,复旦大学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传说中的“汉相曹参后代”,同时也推翻了《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 该研究是世界上第一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并且在没有古人检测样本的情况下,根据对后人的研究,推测出古代家族基因,对于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    传说   曹操的身世,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陈寿在《三国志》记载,曹操是西汉第二任相国曹参的后代,而曹操自称其祖上可远溯至古曹国。   而曹操的政敌袁绍在攻击曹操的檄文中则说“父嵩乞丐携养”,意思是说曹操是父亲曹嵩在路边捡来的乞丐。还有人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从夏侯氏抱养而来……    真相   ●课题组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有误;   ●民间有“操姓”,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避祸改姓而来,经基因验证两个姓氏无关;   ●研究还表明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也不准确。    后人基因 曹操基因    滴血认亲    从后人身上查2000年前曹操家族DNA   曹操到底出身何门?数千年来,没有人能说清。   2009年,河南安阳宣布发现曹操墓,此消息一出即引发轰动。随后,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的研究。曹操本是生活在近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如何寻找他的DNA呢?课题组想到一个办法:用现在人的基因反推曹操的基因,从而破解曹操的身世之迷。    征集1000多例血样“滴血认亲”   要把曹操后人与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首先需要的是可靠的样本。课题组李辉教授告诉记者,   2010年1月22日,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布征集令,面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DNA,准备用DNA技术来破解曹操墓的真伪。一时间,引起曹姓男性的普遍关注,许多人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滴血验证。专家组在全国各地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找到江苏海门、盐城等9个族群   与此同时,历史学家韩昇教授则通过对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民间家谱等各种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找出曹操后代可能的线索。找到9个持有曹氏家谱、真实可信的曹氏后裔族群,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    他们都有一个罕见的染色体   找到这9个曹氏族群后,再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男性独有的、碱基对也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李辉教授说,“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个比例在全国人口只占到5%左右。假定他们都是仿冒的,那么巧合概率就等于这个基因型所占人口比例的乘积,也就是5%的5次方,所以说,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    先人基因 曹操基因    牙齿泄密    从叔爷爷牙齿里的骨粉推测曹操DNA   光从后代分析,还不能把曹操基因的类型定到100%,于是再做曹操祖先的研究,让两头都能定下来。   联合课题组得到了安徽亳州文物局、亳州博物馆的支持。原来,对曹氏家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墓葬曾有挖掘。安徽亳州是曹操的老家,它的宗族墓都埋在那里,其中有一个“元宝坑一号墓”,里面发现了两颗牙齿。结合墓室内中央位置的墓砖铭文“河间明府”等,可以确定两个牙齿确定来源于曹操叔祖父河间相曹鼎。当时有两颗牙被认为大有用处,所以被放在库房里等待日后研究。   如今,课题组来了。   他们把一颗表面非常坚硬、保存相当好的牙的侧面打了小小的孔,从里面提取了骨粉,做了Y染色体类型,结果发现Y染色体类型与曹操后代的Y染色体类型完全一致。而且对它内部的多样性分析发现,这颗牙齿的基因跟安徽绩溪的曹氏家族最接近,与江苏海门、安徽亳州、舒城非常接近,江苏盐城等等稍微远一点。   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    曹操后代基因是    O2*-M268    曹操的Y染色体    百分百确定是这种类型    曹操爷爷一辈也是    O2*-M268    这两个研究    是这样互为验证的   最终通过研究,联合课题组确定,曹操后代基因是O2*-M268,曹操爷爷一辈也是O2*-M268,曹操的Y染色体类型几乎是百分之百能够肯定是这种类型。根据这个类型,就能够解决很多曹操家族的历史疑案。   Y染色体为男性独有,其绝大部分片段不可重组,严格遵循父传子的遗传模式,因此其传递规律与正常情况下的姓氏一致,同一个父系宗族的男性的Y染色体具有极高的相似性。   李辉教授说,“研究Y染色体,就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延续和发展。同一父系男性的Y染色体几乎是一样的。不过,Y染色体有6000万个碱基对,它们在不同的支系中会有很细微的差别,根据这些变化特征,就可以使关于家族系列的推断更为精确。”    突破了三大历史谜团    非汉代丞相曹参后代    也并非从夏侯氏抱养    也非民间所传避祸改姓“操”    历史教科书将可能改写   在《三国志》记载上,确证曹操的爷爷曹腾是曹参丞相的后代,实际上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破解:在这次曹操家族DNA的研究中,课题组也用同样方法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证实与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有误。   这就带来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这个时期是门阀氏族的社会,曹腾家族怎么能混进去?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混到让当时的国家档案馆的官员都相信他,作为档案把它记录在史册里面,这是历史学的重大问题了,今后整个东汉统治阶级的成分,它的由来和一系列的研究就要展开。   在《三国志》记载及后人形成的观念里,认为曹操就是夏侯氏的后代,甚至现在的很多曹氏人,也说自己是夏侯氏后代。   破解:通过复旦的研究,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也不准确。   此次研究也碰到了人类学的新问题,比如南京周围有一个村庄,他们整个村姓“操”,他们主动联系课题组说他们是曹操的后人,因避祸所以改姓为“操”。   对民间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避祸改姓而来,经过基因验证这两个姓氏之间也没有明确的遗传关系。   破解:通过基因采样分析,发现“操”姓跟曹家也没有关系。   复旦的这一重大研究也颠覆了现有历史教科书的众多结论,专家们认为,教科书将有望改写。(扬子晚报记者罗小娜 综合东方早报 上海商报 辽沈晚报等 张叶 制图) 复旦确定曹操家族DNA 将研究尧舜禹是否为真实人物 2013年11月12日 07:25:42 来源:光明网 0 昨天, 复旦大学 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相关论文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 下一步将研究孔子 尧舜禹 韩昇表示,这次的曹氏DNA研究是世界上第一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是在没有古人检测样本的情况下根据对后人的研究,推测出古代家族的基因。在遗传学和历史学相关的理论、实验试剂以及研究方法方面,都有很多新的突破。 “我们在合作之初有一个夙愿—用现代科技解决历史问题,如果能通过现代人的基因反推历史著名人物的基因,比找到谁是曹操后代意义更大。”韩昇表示, 历史人类学 将成新的学科。 复旦课题组下一步还有更庞大的计划,从三个层面立体地来做研究,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二是中华家族史,三是历史人物。孔子及其后人、尧舜禹、黄帝、炎帝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的研究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中国的政治史也会因此大大地往前推进。 我的点评: 对于文言文,尽管一直声称是古代语言的忠实记录,但我直觉上从来不相信如此严谨、如此简约、高度凝练的文体会在中国文明早期出现,后来的宋元明倒是大白话了。据目前的研究,曹操的DNA已经能够作出比较靠谱的推断,古代语言的模样何时能有比较清晰的形象呢? 一点疑问: 孟昭连教授发表的论文题为”千古之迷”,但一般文章该词常写作“千古之迷”,不知差异何在。不少媒体或者读者可能都有疑问,比如,有记者意识到”“千古之迷”看上去有些不适,径自将有关报道题目改为:南开教授解“千年之惑” 古人过日子不说“之乎者也”( 2013-5-28 11:51:11 来源:城市快报,http://www.022net.com/2013/5-28/446428382638667.html )。 我的猜想:孟昭连教授发现中国古人口语并不说“ 之乎者也 ”,我则更进一步,我认为中国的文言系统完全是一个人工的、古代文人编造的书面语言,与当时的口头语言是两回事。“孔仲尼”不如“孔老二”来得真实与爽快。正像西方的圣经语言版本一样,书面语言可以体现部分文人的创造、可以面目迥异,但民间的口头语言我总觉得有一个平稳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属于口耳相传,不会有太大的跳跃,古代如此,现在仍然如此。尽管各朝的官方会强行推行某种语言,但在交通不便、教育是奢侈品的民间口头层面传播范围应当是非常有限的,普罗大众是很难受到太大影响的。 注:本文我标为“原创”,似乎有些勉强,但因为包含我的观点,所以标为“转载”也很别扭,权且充当一回“原创”吧。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4640 次阅读|5 个评论
邱震海的“据说”口头语
黄安年 2012-2-8 09:06
邱震海的“据说”口头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8 日 发布 滥用口头语往往带来不好的效果 , 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时事评论员身上 , 那就会“一不小心”闹出大笑话。 2012 年 1 月 18 日 下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一案进行二审宣判,裁定驳回被告人吴英的上诉,维持对被告人吴英的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这一消息已经成为法学界、学术界、社会各界、传媒界的热点话题。然而昨天在有报天天读节目中邱震海先生却一再不恰当地“据说”维持对被告人吴英的死刑判决。其实 , 这位评论员的不当口头语早已有人提出善意批评,不过凤凰的纠错机制,很少启动 , 难怪自以为是了。 20 年前南方谈话中有句名言,不改革开放 , 死路一条 , 如今的司法体制 , 如果不改 , 恐怕吴英真的死路一条了。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2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很多做老师的会有的一个臭毛病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10-30 10:36
  我见过很多教授做报告,口头语太多,实在受不了,比如:   1,是吧?对吧?   我猜想,教授们的学术报告之所以每句话都带上一个“是吧”,肯定是因为讲课的时候每每要让学生们理解课程内容,就要征求意见。   2,“对不对?”   同上。   3,“是这样的。”   一般都是前面自己给自己设问,然后开始详细解释,这也是面对学生经常会有的口头禅,但是对同行学者就不合适。   4,“你说呢?!”   请注意,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是两个,也就是说,根本也不是在征求意见,而是提请注意,我说的很对,你不要“滋毛”。   5,肯定还有别的口头语,我这里一时想不起来很多。   欢迎补充!
个人分类: 人论|3405 次阅读|2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