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科学院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科学院(大学)有文化底蕴吗?
热度 61 wangdh 2013-6-17 21:29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所)有文化底蕴吗? (王德华) YC 老师在端午节写了一篇过节贴: 遇弱是很强的,遇强是很弱的 。 曾老师在对我的评论的回复中,撂下一句话:“还有一个问题我没写,就是大学的文化底蕴,大学是有文化底蕴的,北大的湖,清华的园,而中科院有文化底蕴吗?” 文化、文化底蕴,这真是个问题,是个大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当今大学和科学院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我回想我曾经和现在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的那些院子,一个是西北高原上的西宁市西关大街 58 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一个是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中关村路 19 号 (后改为北四环西路 25 号),还有一个是现在的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 号院 (原大屯路)。在西北的院子里,当时的主楼前有一片小树林,深秋的海棠果红红的,那是一道风景。不能忘的是那存书量很大的图书馆和我学习的那个办公楼(四层,窗外是二炮)。中关村路 19 号,主楼的设计很有特色,冬暖夏凉,当时很奇怪的是没有设计倒垃圾的通道。楼里面最有特色的是位于二层中央的图书馆了,那是很早就向往的地方,也是静下心来花时间最多的地方。院子里像乡镇企业的平房倒是很有特色,正是由于这个特色,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视察动物所时发现,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新园区。我们研究组的老鼠饲养房就在楼外电工房边上的平房里,还有一棵枣树和一棵柿子树。在奥林匹克新园区里,现在能给我印象的似乎就是主楼前那逐年长大的在秋天里金黄金黄的那片银杏林了。新园区的楼里在五层还有了院士墙。如果有一间房子能够摆放或悬挂为动物研究所做出突出贡献的那些科学家的照片,也是很有文化和传统色彩的一道风景。 这些院子,跟任何一个大学的校园都是没法比的。我特别羡慕大学校园里的那股生气,喧闹中有年轻的气息。更向往大学中的那些多元文化,那教室、那黑板、那礼堂、那小道、那食堂,还有那宿舍楼、开水房,那些早读的声音,那些运动场上的生龙活虎的身影,那路灯下缓缓走着的一对对恋人 … … 这些景色很迷人、很美,可是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里真的没有。我从 1997 年开始在位于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前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课,那里也有教室、院子、宿舍和食堂,但没有湖,也没有河。 问一声,文化是什么?文化底蕴是什么? 尽管自己也喜欢说研究组文化、家庭文化、研究所文化等,但我真不知道如何精确定义文化。以我粗浅的理解,文化是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一个综合,文化离不开人。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是人发展和延续的。文化是一种熏陶,是一种无言的渗透。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是一栋很旧的大楼,可以是一个很陈旧的教室,可以是一个有着历史意义的小房子,甚至是一块特殊含义的石头,或者一个课桌。可以是一个人的名字,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一群具体的人,那都是文化的象征,都有着所谓文化底蕴的凝结。文化是活的,人没了,文化依然会延续着,精神依然会激励着后来人。 提起中国的大学,北大蔡元培,清华的梅贻琦,复旦的苏步青,浙大的竺可桢 … …还有胡适、朱自清、马寅初、傅斯年等无数的学者大师们, 这些名字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就是文化,就是文化底蕴,是品牌文化。这些名字的后面满是故事,是智慧,是启蒙,是警示,是思想。 提起中国科学院,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秉志、贝时璋、童第周和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 ……. ,同样都是家喻户晓、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名字的背后同样是激励我们成长的故事,有着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提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秉志,陈桢、刘崇乐、童第周、蔡邦华、陈世骧、马世骏、张致一、郑作新、钦俊德、张广学、寿振黄、夏武平 … … ,一位位写在中国动物学发展史上的科学家,是他们创造了动物所的文化,是他们积淀了动物研究所的文化底蕴。 每个大学里的那些教授们、学生们和研究生们,每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和研究生们,大学和研究所的每一个成员,他们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 每个研究所有每个研究所的文化,每个研究所的文化底蕴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科学院的文化和文化底蕴。文化和文化底蕴对于科学院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每个科学院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为之贡献,去践行,去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文化是大学和研究所的灵魂,真正的文化和文化底蕴是无形的。北大校长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清华校长的“大学者,非大楼者也,乃大师者也”,哈佛的“真正的哈佛是无形的。这就是她那些鹤立鸡群的子孙们探索真理的灵魂。他们的思想是宝贵的种子,我们的校园赖以此而硕果累累”(威廉.詹姆斯)。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不可置疑,中国科学院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文化,有过最厚敦的文化底蕴。文化的背后是精神,一种科学精神,一种奉献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忘我的奋斗精神。科学家们怀揣着的是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的重任。这些,今天的年轻人听起来有些幼稚可笑了,甚至看起来是迂腐到家了。今天,教授们和科学家们都在通过各种手段争抢经费,通过各种途径多快好省地发表学术论文,甚至都忘记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科研,谁还有时间顾得上考虑什么精神、什么奉献呢? 实际上,真正让我们忧心的是:当今的大学,当今的研究所,这些文化和文化底蕴还在吗?她们还在起作用吗?还能起作用吗?我们同样可以问,当今的大学和研究所在流行什么文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呢?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3716 次阅读|85 个评论
"象牙塔"的倒掉
热度 5 flysky97 2012-9-3 23:36
"象牙塔"的倒掉
"象牙塔"——承载着和寄托了很多人的理想,尤其是青年人的理想, 社会的浮躁与功利,最终一定会殃及大学的发展和未来; 大学的丑闻、对新一代大学生、大学老师等的攻击,使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而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沦陷,必然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的信仰,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曾经那么向往校园…… 又是一年开学时,看着那一张张洋溢着青春和笑容的脸,内心里波澜起伏,却不得不尽力去保持平静…… 一段历史结束了……新的一段开始了…… “中科院研究生院”止于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标志开始陆续替代旧的标志…… 夏天开始的时候,以马上研三的室友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前方的路在哪里…… 夏天结束的时候,另一位朋友问了我同样的问题…… 似乎夏天消磨了人们太多的斗志…… 大学:大楼、大师、大学生……? 身在校园,而面对未来,我们在未来一年将站在一个冲突不断加剧的转折期…… 也许,年少轻狂之时所接受太多正面的宣传,以为将来要见的必是“象牙塔” 在百度百科中对于“象牙塔(Ivory tower),有这们的说明: ”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   在汉语中,象牙塔原指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创作,意为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之外,躲进孤独舒适的个人小天地,凭主观幻想从事写作活动;外延涵义主要是“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大大改变了原来信息传播的方式……于是,从大学生的地位一落千丈,再到大学教授、大学院长、校长都有不幸中枪,落入媒体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中——从浙江大学的校长,到厦门大学教授博士……再到北大的校长、院长…… 名校难以幸免,更别提普通院校(如,那位医学院的考官……) 某些“大学”在这个夏天的讨论中愈发显得尴尬…… 大学生地位已经远不如前……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一切都已经成为遥远的传说,花了大把的钱,换了好多的书,毕业的时候那些书卖了废品,只能换一个西瓜…… 剩下的,还有几张证书,这些证书的复印件加上精心准备的简历,最后被应聘单位仍旧当作废纸…… 人力不再是稀缺的资源,高学历者不再是天之骄子,未来的社会精英…… 原因?: 社会评价体系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 大学以及紧随其后硕士博士扩招 国外大学以及港澳大学对内地学生开放的竞争作用…… 以及社会对国外学历的更加看重…… “海龟”与“土鳖”的待遇之别…… 质疑——或许来自网络里太多的谎言…… 诚信缺失……个别人的堕落……最后导致整体形象的分崩离析…… 社会追求真相的成本也无限地增加…… 而如今,看着周围的世界,或许失去了对那些事物的崇拜和神秘感…… 若有追求时,或许意义便是去实现梦想,而就算没有太高追求,看着每一天的变化似乎也是很不错的事情…… 当我们还在对一切无动于衷的时候,或许大洋彼岸的某一只蝴蝶正对我们拍动起翅膀…… 我还在想:自己到底该追求什么? 难道我们真得愿意离科学越来越远吗?? 卓越的人有一个特点: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另一个特点,他们都有点特殊的经历…… 当我们甚至不能独善其身……只能扼腕叹息时,我该怎样回答你,人生的意义,读大学的意义? ……
个人分类: 人文|3220 次阅读|10 个评论
“非你莫属”之“中科院研究生院”(暑期搞笑娱乐版)
热度 1 flysky97 2012-7-24 21:27
非你莫属”之“中科院研究生院”(暑期搞笑娱乐版) 早就在 科学网 上看到过 “ 高不成低不就 研究生毕业后找 工作 比 本科 时更难 ”、“ 调研报告显示:研究生就业 竞争力不如本科生 ” 如此等等,从 2005 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开始,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 2009 年至 2011 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 为了能混口饭吃,俺准备提前下手,舍下什么狗屁的天之骄子的架子,到“非你莫属”抛头露面一回……希望能找到个差事,也好向父母有个交待…… 以下是“非你莫属”部分实录…… 张绍刚 :好,我们有请下一位选手,小齐。 我 蹭蹭蹭奔上来挥手微笑:大家好,我是齐云龙,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绩还行,人品端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上科学网,无不良嗜好,没有工作经验,希望求职生物工程类工作。 观众鼓掌,哗 ~~~~ 张绍刚 :小齐,你说你是“ 中科院研究生院 ”的,但是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学校?文颐你听说过吗? 文颐 :中国有点名气的学校我都知道,北大啊,清华啊,但是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学校。是不是个夜校啊? 张绍刚 :不会吧,人家名字里好歹也有“ 中科院 ”三个字啊。 文颐 :那可能是野鸡大学吧。一般这么起这么大名字的都是拉大旗扯虎皮,好多学校都是有名无实的野鸡学校,好多挂中科院名字的单位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或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小齐,你们学校在哪啊? 我 :石景山玉泉路。。。。。 文颐 :那就对了,是正规大学的话肯定一般在海淀学院路、中关村啊…… 张绍刚 :也别这么就下定论。小齐,我问你,你考研多少分啊? 我 :我没参加考研。。。。。。。(我是保送的,考研个妹。) 张绍刚 :没参加考试就能进去?好吧,学校的问题我们就不深究了。你学了那么久生物,那你生物怎样?现在是什么程度? 我 :呃,我还没到博士,只不过做了一些基础的研究。 张绍刚 :噢,文颐,你来考一下小齐的生物。 文颐 :小齐,现在的变性手术能改变人的性别吗? 我 :额(我抹了抹汗)。。。。。。。。。 文颐 :那你知道“化学阉割”是怎么回事吗? 我 :我们学的一般都是更基础的东西。 文颐 :你不是生物专业吗,这已经是非常基础的东西了,连我小学毕业的邻居都知道,腾讯新闻还专门报道过呢,你还要多基础? 我 : @#$%^%^ …… 张绍刚 :文颐,你觉得他生物怎样? 文颐 :他说他学了几年的生物,我觉得可能,毕竟现在的教育质量是比较堪忧。呵呵,因为我理科相当一般,但我觉得他的程度,可能比我还稍差那么一点点,呵呵。 心理观察师 :你是学生物的是吗? 我 :是 心理观察师 :那你说一下气功能打通人的任督二脉吗? 我 :这个……可能……吧? 心理观察 师:这是信仰问题,如果你是无神论者就应该否认,如果你信仰有神论,那可能是肯定的答案,总之,我认为说能打通的是伪科学。 我: ?$%^%*^*(( 心理观察师 :另外,仅就任督二脉是否存在的问题,现代科学也不能完全确认吧! 张绍刚 :好,我们暂不谈这么深奥的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证书,我反正不专业,文颐来看一下。 文颐仔细琢磨了一下:这个毕业证非常奇怪,这上面写着部门是“ 中科院研究生院” 。我们知道中国最好的大学基本都是属于教育部的,其他次点的也是属于教育厅什么的。我想这个可能就是中科院开的某个科普班吧。应该不是什么正规学位。 我千思万绪涌出,看着全场 boss 和张绍刚冷漠、鄙视、轻蔑的眼神,大脑瞬间缺氧,摇摇欲坠。 这时,张绍刚眼疾手快,拉了我一把,镇定地问道:你是在表演吗? 我:……没…有… 在这句话的打击下,我瞬间清醒过来,但是不大记得刚才的事情从头到尾怎么发生的。 后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下场的,最后出场后有个主持人让我说感想,我说,大概是文化差异吧,不想再说什么了…… 噢,我对生命科学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旁白:鬼才相信,或者你相信学生物的未来注定会一片黑暗吧?) 注:本故事改编自网络,皆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相关链接: 1 、改编原文见:人人网,刘思佳 HD 的日志 非你莫属之 中 国科大 2 、 贾俊光 —— 知识分子与普通 人群渐行渐远
个人分类: 人文|422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简称:国科大;某网络简称“过客大”
luliqiang 2012-7-23 08:27
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简称:国科大;某网络简称“过客大”
http://www.gucas.ac.cn/
4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我蒙羞,也是科学网失责
热度 17 王铮 2012-7-21 07:56
是我蒙羞,也是科学网失责 7 月 19 日上午,看到自称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的曹文得的关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答记者问的文章,觉得问题很大,我就写了《 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的办学方针商榷 》。下午,觉得这个办学方针很没有水平,想到“曹校长”方针问题不小,想给院长和院党组写信反对这个方针。或多或少感到曹文得水平距离校长水平颇远,为了慎重一点,我在 google 里查一查曹文得来历,居然查不到校长身份的曹文得。有些怀疑这个身份。但是想到科学网是实名博客,是中科院办的,如果没有叫曹文得的校长,科学网应该删除冒充身份的博客,对科学网的信任,让我对曹文得身份半信半疑了;当然,信没有写,改为网上求证曹的身份。7 月 20 日早上看到多位博主证实所谓“曹文得校长”是一个冒充者。感到自己被蒙骗了。 我之被蒙骗,让我想到科学网编辑部的失责。曹文得是不是校长,或者说是不是教授,在他申请开博时应该被证实过。他不是校长,却用校长身份在科学网发言,科学网是应该指正的。其实,他对全国公众的误导,他对中国科学院形象的损害,科学网是有连带责任的。因为你搞的是实名博客,不像新浪对开博者不查证。 本来,我的文章我想删除,但是想到文章及其评论也反映了我和众多博友对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期望和教育观念,就当是一次实验成果。保留下来,供未来真正的校长参考。 长期以来,科学网编辑部对自己的责任和职业操守认识不清。当年德国《明星》周刊报道了假的《希特勒日记》,真相大白后,记者亨德曼被《明星周刊》开除,《明星周刊》总编辑也引咎辞职,杂志失去了 7 万订户。作为始作俑者,伪造者库肖被判入狱 4 年。这就是职业操守。 科学网编辑部应该向科学网读者道歉, 曹文得博友应该向科学网读者道歉。
个人分类: 我的故事|7633 次阅读|34 个评论
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的办学方针商榷
热度 14 王铮 2012-7-20 09:10
博主抱歉:经网友揭发,这个曹校长的身份是伪造的。不过曹的文章,代表了一种思想潮流,故保留此文,作为对未来真校长的提醒。 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的办学方针商榷------ 致全院师生 致全院师生:众所周知,我是支持中国科学院办大学的,支持的原因是, ACADEMY 办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这个“中科院大”可以有效利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力量,培养更高层次人才。可是今早我看了《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就中科院大学办学答记者问》,作者称是“文得自问自答”,不是真正的记者问,我首先觉得,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为人师表,自问自答,却称“答记者问”显得有点什么,至少不够老练。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个问题,我何必写文章得罪人,问题在于曹校长办学方针没有达到 academy 办大学的标准。我现在就他的自问自答提出商榷,说批评也行,希望曹校长自己和院党组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办学方针认真讨论。希望全院师生关心“中科院大”的办学方针,因为事关你们的利益。 我引用曹校长的问答,讨论问题。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办学主体是谁? 曹答:科学院大学的办学主体显然将会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王铮:同意,本科生应该尽可能少,更不能搞成第二个少年班。 问:这样确实很好,中科院有很多的实验室和资源优势。但必须看到的是,实际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只是和各个研究所平级的单位,很多研究所的研究员并不愿意到研究生院去上课,因为没有太多收入,又必须耗费自己的大量时间,所以很少有研究所的老师在研究生院上课的,如何实现中科院各研究所和中科院大学的资源有效整合? 曹答:这个事情必须从两方面着实考虑,一是从制度上寻求解决的突破;另一个是从经济的层面寻求问题的解决。 王铮:我看重要是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上课不计入工作量的问题,更主要是研究生院的人员获得招生名额的机会比研究所的大,研究生院的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严重排斥各研究所的一线研究人员,导致研究所人员对研究生院的感情不认同。这个问题需要院党组通盘考虑,也需要曹校长反省。为什么中科院许多研究员愿意到其他大学去兼职而且几乎没有报酬呢? 问:请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老师以大学驻校的老师为主呢,还是以各个研究所的老师为主。 答:我想主要还是以我们自己的师资为主,以研究所的老师为辅。 王铮:曹校长的想法是不能发挥中科院的优势的,这包括利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传统优势。“中科院大”自己发展师资,更会从资源配置上争夺研究所资源,包括研究生名额,导致研究所与“中科院大”的矛盾,同时新教师质量也不可能较高,反而降低的“中科院大”的名声,使得中科院研究生本来高质量的名誉受损,影响学生就业。 问:必须看到的是,目前研究生院的老师质量并不高,和很多的 985 高校都有一定差距,我们如何来弥补这些差距呢? 曹答:我们将会逐步培养和接纳更多高端的人才到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吸引一些优秀的师资,力争稳步提高我校的师资水平,为同学提供更加优秀的教学资源。 王铮:根本出路是有效利用研究所的力量,实行所校结合,在招生待遇上一视同仁,而且把教育的重点集中到科学院优势的研究生型方面。以新型大学思路,以“中科院大”是大学后继学府的思路办大学。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以理工科大学为建设方向呢,还是以综合性大学为建设方向? 曹答:先以理工科大学为方向,再逐步扩展人文学科。 王铮:我同意。不过现代理工科与人文科学是有许多趋同的,比如管理科学,计算经济学,要扶持新方向。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科院在人才输送上的关系如何呢? 曹答:我们和中科院各院所达成协议,保证一定比例的人才输送份额。 王铮:这要慎重,不要导致对其他院校学生到中科院上研究生的机会不公平,增加教育部与中科院的误会。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建立是否会引起中科院在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曹答 : 这一点不用担心,本科教学还是主要以打好基础为主,主要以通才教育为主,进入研究所之后的才会有比较详细的专业分别,且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到其他大学攻读研究生,其他大学的学生也可以到我们的研究生部来攻读研究生,这有利于促进整个学术界的交流。 王铮:关于“中科院大”办本科,真的还是慎重一点。不过本科生以研究生院自己教师为主,不用担心近亲繁殖问题。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管理模式上有何考量呢? 曹答:首先,我们将采取全校投票的方式竞选学校主要领导;其次,我们会建立教授监督委员会,可以向管理层提出质询,并且有权弹劾管理者和否决管理者。再次,学生会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可以直接向校长转达学生的要求和关切。 王铮:既然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利用全院力量办学,就不能只有“中科院大”的教授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 问:中科院大学将设几个副校长职位,以及各个校长的职务分工如何? 曹答:在建校初期,中科院将大学将设一位正校长和五位副校长。其各自职务如下: 副校长 1 :负责学校与科院系统,教育部,各省市的关系建设和维护,为科院争取更多的体制内资源。 副校长 2 :负责学校与其他高校,社会企业和组织的接触,提升学校和企业以及各社会组织的合作与支持,提升中科院大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 副校长 3 :负责学校教学事务。 副校长 4 :负责学校后勤工作。 副校长 5 :负责学校的财务工作,和学校制度建设等事宜。 校长: 各位学生、教授、副校长的协调员。 王铮:谁负责与研究所协调?没有与研究所的系统,就没有科学院办大学的优势。请曹校长注意。 曹校长后记:以文得自己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习经历来看,之所以要建立中科院大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中科院希望自己的生源质量更高,直接参与到争夺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中来(高考阶段)。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处境尴尬,虽然每年都有学生毕业,但是学生的感情大多是对于研究所,对于求学一年多研究生院并无情感,所以研究生院急于想招收自己的本科生。 3 )研究生院的领导似乎是颇有开拓精神的。 王铮批评:很遗憾,曹校长完全没有提到, ACADEMY 办研究生为主体的大学的文明进步意义,没有提到自己大学的真正优势所在和创新方向。 最后,希望我的商榷不要造成我研究所与“中科院大”领导的冲突,导致在研究生问题上为难我们研究所哟。曹校长,请理解。记得 1990 年代中期,有一个院里管招生的到我研究所申请职称,他说他每年出版两本专著,一本叫《中国科学院博士生招生目录》,一本叫《中国科学院硕士生招生目录》。我当时提出,这不叫专著。当场把我们研究所的一位老同志急坏了,说我不懂事。有时候,人人都懂事,国家就不懂事了。所以我呼吁全院师生。 我衷心希望中科院开展“中国科学院大学”办院方针的大讨论,如果按那个方针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还不如暂时不改名。 估计科学网编辑部不敢推荐本文,希望各位博友推荐,特别是那些与我结为好友的,你可以批评我,但请好友我一次。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8502 次阅读|32 个评论
科学院办新型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热度 16 王铮 2012-7-19 09:00
科学院办新型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科学院办新型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我们讲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要提到三次产业大分工,人类文明进步与分工密不可分。其实人类我们的进步,还处在一个事实,人类活动组织分工出学校。不知道有没有人考察清楚,最初的学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不过孔夫子办学、苏格拉底办学,都意味着人类文明进化出一个新的机构——学校,而学习是在研究机构, academy 基础上分工出来的。 我们知道,学校序列有小学、中学、大学还有研究生院,后者一般附着在大学上,因为大学不再是 Primary school , Secondary school 序列的 third level school ,而是 university 。可能有人认为,学校序列,是小学、中学、大学依次出现的,表面上的确是这样的。其实不然,在人类我们进步中,文字发明,加减乘除的发现,应该是最初那些有都有研究行为的人完成的,完成了,记录下来,系统化就可以传授后代了,没有系统化时应该成年人与晚辈共同探讨的,他们组成了一个 academy 团体,后来知识丰富了,可以有足够基础知识教年轻一代了,小学从最初具有文明探索的“ academy ”性质的组织或者团体中分裂出来了。文明进一步发展,知识积累多了,就出现了中学或者说 school 这样的东西,这时的前缘探索应该是在中学里完成的,大约就是苏格拉底、孔夫子那个时代。接下来,中国的学术大师们不是就近办学,而是让学术们远道而来,进入自己的书院。书院读书为主,接触前缘、探讨哲理,已经或多或少具有大学的性质了,这时应该有更多的早期教育的完成了,朱熹先生那些进入书院的弟子,应该有一批已经熟读四书五经的了,完成中等教育了。湖南大学把自己的历史追索到岳麓书院,说自己是实际上最早的大学,是很有道理的。可惜河南大学不知道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历史从嵩阳书院算起。弄得自己连 211 都没有列入,也许领导人没有看见吧。领导人们以为大学一定是舶来品,缺少那么一点民族自信心。 认真考察,可以发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关系,孔夫子与颜回、子路关系,实际上是具有一个人提出基本认识框架,然后共同探讨前缘问题的特征,他们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柏拉图、颜回在认识当时的学术大师之前,应该有一个识字、认识加减乘除的过程,即完成自己的小学教育,没有记载陈述这个教育是由谁帮助他们完成的,欢迎考证。不过苏格拉底、孔夫子办学是有明确记载的,换言之,人类社会可以查到的文献表明,人类正规办学,是 academy ,研究院开始兼有教育功能的结果。当年柏拉图、颜回应该先有个相当于小学教育的过程,然后进入研究生性质学习阶段,进入 academy ,研究院。英文 study 这个词很好,有学的意思,更有研究的意思。可能就是因为一开始人类就认识到,系统的学习意味着研究,研究意味着办学。人类文明史说明,孔夫子、苏格拉底这些学术大师的一个根本性责任就是办学,培养研究生,而且你要发展我们,研究出新成果,孔夫子更彻底,他搞“弟子三千”,搞学校。 历史表明,人类最初所有的文明传承单位是研究院或者说 academy ,为了传承文明,学术大师们依次发展了小学、中学和大学。随着人类知识的丰富,人类学院更多的教育过程来传承文明,于是研究生院就出现了。而且,要大规模传承文明,就要学孔夫子对当时最前缘的学术搞弟子三千。正是因为“弟子三千”,出了七十二贤人,孔夫子的故土延续着古老的文明。苏格拉底,就传了一个贤人柏拉图,柏拉图就传了一个贤人亚里士多德,希腊文明在自己的发祥地成为了传说。所以学术大师们需要在自己活动的 academy 基础上发展教育,办学校。 现在,在东方文明的故土,中国的 academy ,中国科学院办了一个大学,一个 university的深入 ,一个研究生教育型的 university ,这是人类在自己发现的知识丰富后为了传承自己文明的必然后果。这件事的文明进化意义我们还有待认识,所以有些人不理解,有些人担心自己旧模式的教育机构是必然的。 2008 年,我在加州理工看到他们有许多挂着牌子的实验室,我说你们的大学生可以进这些实验室吗?他们告诉我,我们是 institute ,主要培养研究生,更基础的教育由其他大学培养了。我想中国科学院大学应该是像加州理工这样的 institute 性质的的以研究生为主体的 university 。争论中国科学院该不该办大学的学者,应该讨论怎样承认人类知识的丰富,任何发展 institute 性质的大学。 当然作为科学院职工,我首先关心的是如何防止中国科学院大学退化为一般性的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体的大学,最好不要招本科生,完成人类教育文明的深入。 王铮与自己的助手兼学生在加州理工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6903 次阅读|31 个评论
以大学出身判人无异于刻舟求剑——名校与非名校之争
热度 5 flysky97 2012-7-18 17:15
以大学出身判人无异于刻舟求剑——名校与非名校之争
以大学出身判人无异于刻舟求剑 文/齐云龙 题记: 我国及泱泱大国,人才济济,但又有一种偏见,人跟人的差别能到哪儿去?似乎一种工作,大家谁来都能做好,于是任人唯亲而非唯贤,更甚者拉帮结派或结党营私,令多少人不可尽其才……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凡胎肉眼不能识人者,又或者偷懒耍滑只去按图索骥,又如何能揽得真才…… 又有言,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事易时移,若对人判断常不知更改,对其印象常一成不变又何异于刻舟求剑乎? 名校与非名校,可能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难题!“ 中科院研究生院”是名校吗?“中国科学院大学”会是名校吗?又是否会归为“211”或者“985”? 高考选学校,考生们都希望以既成的分数进入过线的最好的大学……随着高考选学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名获批, 大学的排名或者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又值得重点关注起 来…… 与此同时, 又一批毕业生走了,他们都去向了哪里?他们是否都已经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 “ 研究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从 2009 年到 2011 年,硕士生的就业率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中国之声” 7 月 16 日) ” 、《 硕士就业难敌本科生:被动扩招负效应或显现 》——看到这样的新闻,着实是让人很沮丧和无奈! 虽然,很多人都明白是否出身名校并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才,是否就是智商高,才华更出众,但是大家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大学出身去作第一评判 ……比如,很多企业招聘动不动就“ 211 ”“ 985 ”划出几条杠杠,以简化招聘的工作量,而不论求职者是否能够胜任所应聘的岗位……便如此冰冷又委婉地拒绝了诸多求职者…… 于我而言,一 则对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等级分化非常痛恨,另外,也开始对以大学学历出身看人的作法非常不屑 (或曰鄙视)! 无论是“中科院研究生院”、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无论多么霸气的名字,也都只能决定我们短期的命运! 其实, 以大学学历出身来评判一个人,不过是偷懒或者是“刻舟求剑”式的做法 !其实,毕业工作之后,或者以后人生的 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是重新洗牌的时候 ,没有什么应该注定一个人就该高人一等——如果,有些人以为有了某些资格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安享人生的话…… 也许,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是找到自己喜欢,适合自己,能让自己充分展示才华,享受成功乐趣,同时又能有益于社会的一份工作! 时下,学校对于选专业的限制已经松动:“放宽学生转换 专业 的“门槛” , 为学生提供 多次 机会调整 专业 , 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 , 事实上也成为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2011 年就有报道( 2011 年高考流行:“上了大学转专业”, 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可多次转专业 , 中国农业大学开高校先例 学生转专业实行 “ 零门槛 ”. 入校可多次转专业:上海财大浙江学院招生改革吸引学生 ) 我认为,如果社会发展能在这个时候更尊重个体的发展和选择,而不是只关注学校整体的所谓“排名”,能给学生在选择专业前有更 专业的性格测试评估和指导或许比考虑自己的排名更具有意义 …… 非常欣慰,当选择报考“中科院研究生院”,绝大多数时候,没有人会在意你 本科学校的出身( 我希望,“中国科学院大学”招自己的本科生的时候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这样的作风),而其他很多院校因为有自己的本科生、保送生,而对很多外校学生,尤其是非名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倾向…… 什么时候,企业的招聘者们,还有整个社会的目光都能更理性、更宽容? 世界时刻都是在变的,想要变得更优秀,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或许,你就不会感觉到累! 经常有人提起,以后将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但是,现实却是大家不读书则转于“网络大学”,又有几个人能沉下心来读读有用之书? “ 名校情结” 有一些无可厚非,只是是否出身名校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一定幸福,也未必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学 历崇拜有 一点也并不是什么错,只是希望,我们能以对高学历的敬重来激励自己一生向前,当然,如果为了 虚名 ,非要花点钱连课都不用上,去混个工学博士的帽子就该另当别论了…… 太容易得到的往往就不会珍惜 ……所以,考大学、考研费了很大气力的人往往会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而轻易就得到这些机会的人往往觉得不过如此……每个人的感受都可能不同, 只有经历过更多事情的时候,我们才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越来越多的人竞争有限的资源,所以才划出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去加以限制,也算是无奈之举吧! 感觉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真得有些过负荷了 …… 其实,最好的还是“英雄不问出处”——偶尔会想,青年时代在北大图书馆的毛泽东,看着周围一个个天之骄子气定神闲地走过时,是否也会想过自己也要拿一个名校的学位呢? 后补 :看完了 鲍永利 “ 名校?名班?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还有 吕喆 老师“ 考上大学,万事大吉 ? ”突然意识到,古人早就给出了那四个字——人的一切 似乎应该改成 “ 盖棺论定 ” 了。呵呵。是不是有些无语呢? 3月23日读精选博文:差不多是同一个话题吧…… 赵明 : 透露一下名牌大学新任校长的本科学历又何妨呢 相关博文: 赵美娣 : 高校的出生论 高手的模仿大概是这样的……
5997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会不会换汤不换药
热度 6 wangflame 2012-7-18 14:41
最近大家都在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事情,身为该校的在校生,咱也说几句吧!不管是改为国立科技大学,还是中国科学大学,甚至是中国宇宙大学,其实本质都没有变。貌似中国人就喜欢干表里不一的事情,个人认为学校真正应该改的是如何协调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社会上很多声音都在批评中科院,说你不好好搞科研,闲着没事办大学干嘛。 记得当时研一集中上课的时候,曾被拉着去参加所谓的教学改革和讨论会,在座的10人中有9个人对研究生院的集中教学不满意,老师讲课死板、单调,内容不恰当等。我当时一口气就提了5点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不系统、学术“大家”的重心不在教学、考试比大学还要水等等。首先,关于课程设置,很多课程名看起来很复杂,几乎没有系统的主线,几乎是A老师搞a方向,就开a课程;B老师研究b方向,就来个b课程。其次,关于学术“大家”的重心不在教学,中科院确实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地方,在“所谓”的校园行走,经常会看到院士的身影,但是我上过的课程从来都没见过院士,可能是自己选错课了,也可能见的是“大师”的替身吧。最后,关于考试比大学还要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你平时考勤咋样,也不管你最后卷子咋样,老师都很“客气”……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7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微博:反面教材的文章一点也不靠谱!
热度 7 xcfcn 2012-7-18 11:53
我是说现在置顶的那篇文章! 就为了这点破事改名太搞笑了吧?而且就算改名了?别人就把你当成985了?国家也没有这么政策啊?以前还算是模糊地带,现在根本就没了! 上海落户政策这事情我早知道,但是,君不见中科院在上海的研究所还是能享受第一类优惠政策!所以,这跟校名有屁的关系啊!难道上海研究所的研究生毕业证/学位证就不是盖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章? 再说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牌子还是可以的,江西这么落后的地区,也知道中科院还是牛B的,所以中科院的待遇是等同于985来着!
个人分类: 杂论|543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好!
热度 77 王铮 2012-7-18 07:38
中国科学院大学,好! 重要补充:显然好,但是办学方针值得商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59394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遭到反对的主要理由有二:第一,名字不伦不类,第二科学院不应该办大学,这两个理由都是因循守旧的结果。 第一是名字问题,开始我也感到晕,可是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细细想想,张艺谋在《老井》里对吕丽萍说的:名字嘛,叫叫就顺了。伦敦大学学院, UCL ,开始听上去也不伦不类,不妨害他做出好成果。更有甚者,各国负责中央政府外交事务的部门,几乎都叫外交部,可是美国偏偏叫国务院,这没有妨碍美国处理外交事务,也没有人纠缠,国务卿究竟是总理级还是部长级,因为人家根本就不讲这一套。相反,美国国务院把别国的事,也当自己的“国务”了,有助于自己的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协调,成为强大国家。“名字嘛,叫叫就顺了”,顺得很。 第二个有些实质性。因循守旧的反对的理由无非是“科学院是研究机构为什么要办大学?科学院是搞研究的地方呀,办什么大学?”这就让人反过来问,“大学是办教育的地方呀,搞什么科研?”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套用佛教的话,我叫它“声名障”,中国人把 university 翻译为大学,与中学、小学的 school 联系,就让人把大学当作与中学一样的机构了,只不过它是“大人”学习的地方,而没有理解 university 的实质。让名词误导,词汇暗示,认识片面,这就是“声名障”,认知障的一个亚类。大学, university 从来就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地方,特别是现代科研的产物——研究生院,本来就应该是研究与教学一体的结构。现代科研教育,用经济学的话说,叫干中学。经济学分析干中学到来了经济增长的持续,边际效应不下降。人类,建立个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好!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出现,是中国科研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另外一些事,算是第 2.1 个理由吧,美国就没有以美国科学院命名的研究机构与大学,为什么中国人要有?可是,美国还没有姓张王李赵的呢?我们中国人却大量姓。(好像姓王的有,姓 King ,就像法国、俄国有科学院),名字嘛,不就是个符号,关键是实质。实际上那些反对中国科学院办大学的,内心里巴不得中科院没有研究生,没有人力资源,把科研任务让给他们,主要是科研经费让给他。这又是 0.9 个理由,加起来就是第三个理由了,只不过第三个理由真面目有点见不到人。而且,你们能承担得了这些个任务吗? 中国科学院不能办大学与大学不能搞科研,是同样的荒唐,是一种认知障。 不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怎么办,任何发挥各研究所作用,这个问题要认真解决。不要让声名障挡着,成为专职教师排挤研究所的旗帜,这样这个大学的发展就不符合现代科研教育发展潮流了。国外许多大学办学都有自己章程,中国科学院大学需要一个突破声名障的章程。 请看科学网不愿推荐的下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593625 ,它进一步说明科学院办大学好在哪里。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29022 次阅读|96 个评论
微博: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父母是谁?
热度 3 xcfcn 2012-7-16 18:12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父母是谁?父亲是教育部?母亲是中科院? 此前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大概教育部是管不了的吧?现在反而给了教育部插手的机会!不知道教育部会不会把中国科学院大学掐死掉! 中科院的研究生工资已经很高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培养研究生呢?而不多要点博士后和技术人员呢?为什么不能跟台湾中研院和美国国家实验室接轨呢? 以前我说中科院是六不像,现在是巨无霸了!希望不是解体前最后的疯狂!
个人分类: 杂论|49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真的来了
热度 12 luliqiang 2012-7-16 16:02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181/201207/xxgk_139259.html 这名字感觉怪怪的. 坐等更换学生证。
6009 次阅读|14 个评论
十问中国科学院大学
热度 34 flysky97 2012-5-12 00:27
十问中国科学院大学
十问中国科学院大学 文 / 齐云龙 相关博文 : “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背后 终于,中科院要建大学的悬疑似乎日渐尘埃落定(参见中科院主页新闻链接“ 上海科技大学获批筹建” 及科学网新闻频道“ 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而未来还是充满着未知,让很多人猜想……而对于现实,还可以有更多东西值得深思! 中科院研究生院雁栖湖校区规划图 2013年,地处北京怀柔雁栖湖畔的研究生院新园区将投入使用,或许不久便可能升级为大学,我憧憬着,一座紧密而有机联系的科学之城,有完美和谐的科研氛围,科研人员能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创造着工作的奇迹…… 中科院所建大学初期想必也会脱胎于“研究生院”(全部外部输血、“拿来主义”似乎并不现实),故而,籍对科院现状的考问抒发对中科院大学的理想似乎也顺理成章…… 我,不过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一名研究生。 曾经,游走于城市的边缘,中科院渐成为我的梦想所在,为了和最优秀的人们在一起,我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如今,置身中科院的一隅,用心体验着中科院的种种生活,努力去完成学业,努力去做一个认真的观察者、一个清醒的思考者…… 虽然来中科院研究生院已近两年的时光,对她的了解还是肤浅之极,看过的风景也如走马观花: 如果把中科院比作是一片广阔的天空,或许我只是那只坐在井里仰望的小青蛙…… 如果把中科院比作是一只巨大的大象,或许我只是那个只摸到了它一只脚的盲人…… 如果把中科院比作是一段庐山的风景,或许我只是一个偶尔游于其间的过客…… 又或者,把中科院比作是一片广茂的森林,我只是看到了其间很少的几片叶子…… 中科院厚重的历史、难以尽数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中科院代代相传,美名远播的声誉……让我想起苍穹里璀璨的繁星…… 中科院有那么多精彩纷呈、名家荟萃的课程,有那么多谦虚博学、诲人不倦的老师,有那么多昂扬自信、意气风发、活力四射的学子……各大院所有造诣深厚的大师,也有诸多踏实勤勉、志向远大的青年才俊…… 但白璧微瑕,中科院也会有很多美中不足。 身处其中,我有骄傲自豪,亦会有失落和妄自菲薄……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面对世间的喧嚣,有多少人还在保持着冷静的思考,能坚守“博学笃志、格物明德”? 一直都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能来到中科院纯属侥幸……可是,放眼周围,我并没有发现有人会自信到认为自己出类拔萃,倒是有更多人从意气风发变得日渐平和,曾经的踌躇满志都想要有一番大作为慢慢变得到现在越来越现实……甚而有些立志在科学之路上披荆斩棘的同学慢慢失去了对“科学”的亲近…… 或许,我终不过只是这里的过客,而无非完美或者不完美,只能留给将来,可是,我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洒脱,做不到冷眼旁观、漠然置之! 我曾用整个生命的力量来追求她,我希望我所钟情的中科院能够不断超越,当我们在很多年以后有幸故地重游,她会更加光彩夺目、完美无暇…… 要记下心中完整的中科院大学未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前的文字曾多次记述了中科院的美丽,这一篇,记下我在心中对话中科院大学的思考(写完回头再看时更叹自己远没有驾驭这么大题目的能力,捉襟见肘,越来越感到惭愧): 一问:成就精英还是服务大众? 这似乎是一对不可化解的矛盾,社会本该给每个人以平等的发展机会。虽然我们都想努力成为精英,又想惠及大众,事实上却又难以两全! 中科院,在一定程度上占有着较多的资源,理应树立更高的目标,集中更多力量培育精英——世界很多时候遵循“二八法则”,大众的合力主导历史的潮流,但通常是精英在引领未来! 问题还在于:一方面,优秀的人才总是会追求卓越,不断地竞争进取,而另一方面,谦虚谨慎、不炫耀、低调似乎才是应有之态……而如果过于谦虚和低调,在对自己的要求和定位上不够严格,没有精英的意识,没有精英的自信和气度,在时代大潮面前只能渐渐流于平庸……这样,中科院便不能成其为中科院! 二问:培养通才还是专才?培养能力还是传授知识? 对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讨论由来已久,但是在交叉学科领域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目前学科划分过细,每个学科发展都日益精深的背景之下。所以个人认为,集中培养的第一年,应该充分利用研究生院的优势,在“专”的基础上更强调“通”。目前,大多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或者研究者已经“无师自通”,可以坐享其成,而不愿意再花任何时间精力花在“专”之外。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盛,然而,在培养机制上却并没有太大调整。路甬祥院长曾 提到鼓励 硕士研究生攻读双学位!笔者初入中科院也曾申请辅修工程管理学位,不但没有政策上的便利条件,而且还阻力重重,最终不得不作罢。 生活的智慧之一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由于每个人精力有限,如何平衡确实值得斟酌,但是因噎废食却更不可取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格言强调“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中科院的现状是,有的导师对现有培养模式颇有微词,认为目前的培养模式传授的“知识”不“实用”,而实际“能力”又是空中楼阁,很希望缩短甚至取消集中教学。个人以为,只重“实用”,未免功利;而能力培养确实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为今之计,不如认真选择好集中教学的课程,既考虑学生的自身爱好,又考虑科研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好集中教学的优势。 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贺词中又强调了青年学子全面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和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趋近个体、注重个体发展、重视和突出学习个体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素质、摆脱单纯知识教育而向思维教育转变,注重提高其创新能力,激发个体的学习乐趣,享受知识,享受学习的过程和创新的过程。 创新思维是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科研思维的培养对于科研工作的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到底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确实值得深思。非常欣慰地看到科学出版社 2010 年 9 月份出版了《 创新改变世界 :18 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其 中的创新经验,“既包含着丰富鲜活的科学精神,也代表着我院光荣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集中反映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在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希望今后对科研工作者的培养中能更注重这些 “ 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 。 三问:科学与人文:是牵手还是对望? 科学与人文,是那样密不可分……在科学中是否只能像牛郎织女一样只能相互遥望却不能牵手? 在外界看来,中科院素以“严谨”而闻名,但是“严谨”应该是对待科研的态度,而不应该是中科院生活氛围的全部。中科院相比很多院校,不足之处,很多的或许都会归咎于她人文气质的欠缺……这固然使她少却了很多浮躁、喧嚣,却也少了很多活力,多了一丝沉闷,也让很多有天赋和个性的才子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有时候我会感慨,来中科院授课的北大老师总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度,如果不是我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也许其正是耳濡目染受北大校园文化的熏陶所致。 要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必须要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技人员,希望中科院能做到以人为本,更加尊重人才,从人的本身探索科研的推进机制和规律…… 四问:“大师”自何处来?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鲜有人“不以成败论英雄”——现实的评价体制注定只成就了少数人能站在光环之下,而因着“马太效应”,他们会占有更多的资源与荣耀! “大师”自何处来?当我们慨叹中科院大师云集的时候,不要忘记,“大师”也是从非大师成长起来的……在关注“大师”们头顶的光环的时候,也不要忽视其背后人员默默地付出,多关注年青科学家的成长,给他们更多的鼓励…… “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军。没有研究生,实验室就很难作出一流成绩。”“每一个成功的老师后面都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而每个成功的学生都会源于其成功的老师的培养。” “大师”们成功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大师们获得了成功,常常是因为他们终于有能力做到了乐在其中,他们往往会说,科研需要兴趣!而科研是快乐的……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通常把科研当作一种负担,当作是一种痛苦和炼狱。很多时候我们只听说科研的路上荆棘丛生,却没有几个人强调往往也是花香满径……事实上,或许一部分因为环境,一部分因为我们自身的观念,最终的结局也慢慢变成了我们所想象的样子…… 我看到,周围许许多多同学原本对科研的兴趣都在现实中被无情地扼杀,或者被慢慢消磨殆尽…… 或许,中科院应该通过自由的学术氛围来激发青年科学家的科研兴趣、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最初的科研道路上,培养兴趣比纯粹的知识灌输要重要很多。 五问:该求严肃还是该求活泼? 中科院恐怕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我们似乎应该多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以及学子们能有批判和不盲从的精神,勇于突破!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曾在文章里提到“有个性的学生做研究的潜力较大,而八面玲珑的学生尽管讨人喜欢却常常在研究上坚持不下去。”所以“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课堂上,我总是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希望学生挑战我的推理,鼓励学生与我争论,多次公开反对对所谓学术权威或权威思想的迷信”。 盲目崇信权威、一味顺从,反会助长学术腐败。 我们还欠缺更理性的判断能力,更深刻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个现实是,我看到身边的很多朋友都缺少榜样的激励,那些“大师”虽然近在眼前,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离我们的遥远却让我们顾影自怜、望洋兴叹……青年学子往往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才能取得成就!更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也能够取得非凡的成绩! 我心中的中科院大学应该更注重个性特长,能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科学的思维、科研的兴趣、独立的思考、创新的精神、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挑战权威…… 活跃的生活将对青年学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场地有限,但是如果能够更重视这些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一定也远好于现在…… 中科院没有太大的体育赛事,也缺乏足够的竞争精神,很多的比赛都缺少参与者!没有竞争,也往往不能培养合作的精神……大多时候,评价我们的又是以个人的成就为准…… 社团不够活跃,学生相互间没有足够的学习和学术交流……论辩更无从谈起 ; 在校级媒体一派热闹景象的同时,学生自己的论坛却不温不火……而学校相关的网站也没有设置评论和反馈的功能! 也许,中科院研究生院也不乏多姿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只是,在强大的学业压力之下,很难形成集体参与的氛围,各种活动总是限定在较小的圈子之内——除了像英语竞赛这样几乎整个年级参与之外,其他活动恐怕很难再有更大的规模……研究生院的各种赛事活动通常还不及社会企业的抽奖活动丰厚,企盼中科院能增大奖励力度,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竞争竞赛,提高参与意识……小的激励也许会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催化剂……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学校为学生创设学术环境,不仅仅在教室当中,还包括教室之外,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相互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的同时,要参加很多的社团活动,包括戏剧、音乐、体育、志愿者社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去发现自己其他方面的重要潜能,产生一些和自己的学术兴趣完全不同的兴趣。”可见,各种社团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合作精神、自信心等人文和心理素质何等重要。 六问:各自为政还是团结合作? 世界一体化的格局之下,作为科研人员既应该有国际化视野,也应该注重与周围同行非同行的沟通交流! 如何真正发挥中科院各院所的整体优势,互通有无,开阔视野,如何增强各院所之间的沟通,加强交流合作,从交叉学科的领域真正达到创新? 笔者曾参与同年级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生组建的 “生机”论坛 ,每周固定抽出几个小时就某个主题进行交流讨论,颇觉受益良多。正如论坛的发起宣言中所说:“从踏入学术殿堂的伊始就相互交流与促进……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一起分享科研中的经验与资源,探讨各种问题,并不断提高效率,相互鞭策之下将得到更快的成长。”“科研是一条很漫长也很艰难的路,这其中会有无数的挑战,也无疑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听听其他学科、其他专业、不同角度的声音,这对你的研究工作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而这些都能为你的科研之路保驾护航。”“科研的乐趣之一就是交流。交流就是分享,交流能为你赢得真挚的友谊,交流能开拓你的视野,舒缓各种压力。交流也是奇迹诞生的途径。这个时代,早已不是个人英雄独占鳌头的时代!” 科学学理论家赵红州指出:科学创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常超出一个人的智力范围,需要“科学家智力集团效应。”这里“科学家智力集团效应”,不是多个科学家智力的简单叠加,而是科学家智力的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和协作研究。 不同学科之间交流会带来灵感的火花,而中科院院所众多,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交流还甚少。 在“生机”论坛的活动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除了每次交流都要专门去借投影仪,找教室之外,还有就是伴着大家的回所,没有了固定的交流场地——希望中科院能够开辟出更多的公共空间以便于大家的自由沟通交流……比如开放闲置的多媒体会议室、饮水间、休息间乃至修建好的凉亭…… 七问:“科学”——昂贵还是廉价? 一方面,某些导师拿着巨额科研经费饱食终日甚至大肆浪费,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导师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底层的科研人员们却对着高物价暗叹囊中羞涩…… 如果在意识当中认为,科研必定是奢侈品,而丝毫不考虑成本与产出,不考虑成本核算,那么这种意识或许最终导致整个科研界铺张浪费之风盛行…… 科学的发展需要良好的配套设施,科研工作的成绩也需要良好的生活状态……我赞同中科院为科学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科学技术平台和生活平台,让他们身心愉快地生活在中科院这个园地,更不反对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但同时,科学并不都意味着昂贵,如果我们在科研的时候,能以更务实节约的态度对待每一笔支出,珍惜劳动者的每一分付出! 中科院大学应该做好自己的表率!也许一流的设施注定会增强凝聚力,可是我更希望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科学院人的坦然、自豪和无愧于心的态度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充满艰辛的路上无畏地前行…… 八问:要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 科学,是否永远披着神秘的面纱行走在圣殿?学术是否应该高高在上?科学,是要成为展览馆里的艺术还是要成为为民谋幸福的利器?是为了发更多的好文章,在人类的世界里做一个发现者,还是为人类做些实事,做好的发明者? 在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前提下做出成绩,才能为社会、为国家所承认,才能算作真正的科学家。科研的方向最终应该服务于民生、致力于国家所需;那些靠着所谓的文章扬名,却不能有利于民众的“科学家”,只能持一时之名,必将如过眼烟云,被后人遗忘。 我希望,中科院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基地,也能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能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中科院,曾经创造了联想品牌的传奇,但是,为了保持学术的纯洁,仍是鲜有与企业合作,而各大企业的活动也较少在中科院举行……但是,不可否认,企业通常更早地了解社会的需求,蕴含着巨大的推动力!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提出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也许会是未来最重要的生产力推动模式!把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产业化的技术辐射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社会资源要素组合,形成国家创新体系中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将会使现有的模式产生巨变。 “知识创新工程”似乎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未来,如何探索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如何加强辐射、纵横连营,我们拭目以待! 九问:要不要完美 世界上有两个可怕的词,一个是认真,一个是执著,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著的人改变命运。 在这里想提一下那个经典的“破窗理论”,希望能给中科院的决策者一点启示: “破洞理论”(又叫做 “破窗理论”、“破窗原理”):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失去正常的状态。 “破洞理论”给出的启示:注重有序环境的营造、 及时修补“破洞”、 有序的环境要靠制度去保证。 中科院院所众多,机构重重,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破洞”……如何在这些“破洞”产生之初就加以补救,让这些“破洞”不对我们造成消极的影响,避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一分认真与执著!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 我认同一个说法:认真与执著是高素质的表现——现在走到了细节的时代,细节决定成败。更多时候,人的作用最为举足轻重,事关全局!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是一个好的开始……当我们愿意去听批评和建议的时候,别人会提出来他们真实的想法,当我们自认为完美,高高在上的时候,别人也会三缄其口…… 也许,很多的提议都是非常具有建设性的,都可能极大促进中科院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机构庞大的中科院是否有决心和勇气去做出改变,从点滴做起让自己更完善!一些好的建议如果不被付诸实施,最终都只不过是隔靴搔痒或者对牛弹琴的空谈! 十问:我会不会为中科院而骄傲?我会不会成为中科院的骄傲? 瑕不掩瑜,中科院是我心中的一块净土。 代代有着远大志向、有着激情、有着梦想的学子和科学家因为共同的追求而汇聚到中科院这个中国科学家的摇篮,我希望每一个人在这个魅力舞台上梦想成真! 我希望,中科院不是一座驿站,走过后便不再记起——中科院会给我们打下深深的印记,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尤甚…… 每一个走过中科院“星光大道”的人都想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记……但我们终只能成为历史的一瞬,而中科院却注定成为不朽的传奇。 中科院所能提供的科研平台是暂时的,而能培养的素质和技能却应该是长久的;我们所能做的科研常常是有限的,而能传承的精神是无限的…… 我希望,每一个在中科院生活过的人,都能够培养一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对科学的虔诚和敬仰,树立对科学的梦想……培养对科学的献身精神,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诱惑,在学术界变得浮躁的今天,能耐得住寂寞、洁身自好、能安守对科学的信念,能禁得起失败、能够有持久的动力去跨越科学道路上的一切坎坷…… 科学的进步常常通过个体的突出成果来表现,却也常常受团队乃至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我希望中科院作为一个集体,作为一个探索的先行者,会给中国的科研做出表率,能创造出良好的科研和学术氛围,点燃科学家对科学的激情、青年学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梦想,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学术的忠诚,对公众的良知…… 中科院被誉为中国科学的航空母舰,是中国科学研究方向的掌舵者、是中国社会科学和文明的传播者,中科院应该有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科院”三个字透着神圣与庄严,我希望,这三个字如镌刻在一座丰碑上,经受时光的洗礼、岁月沧桑的考验而历久弥新…… 爱之愈切,而恨之愈深,我会因为她的不完美而痛心不己,却不会改变对她的执迷与热爱;我坚信,她将是我永远的骄傲; 我,无以能让她为我引以为傲的资本,只是前路无论再怎样的艰难困苦,我都将披荆斩棘、全力以赴,以求无愧……
12605 次阅读|4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