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布拉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布拉格之念
热度 26 dmi2007 2016-8-2 12:05
2005年的春天,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北京到访过捷克首都布拉格,记得当时就被这个充满古欧风情的魅力之所迷倒了。转眼十一年过去,有个小小的念头一直存在心里,就是能够重访布拉格。上周,终于拾得机会,利用暑假,和家人朋友一起,再次徜徉在布拉格老城小方青石块铺成的街道上。 第一感物是人非。景依然还是那些景:来往穿梭的有轨电车;挤满人群的老广场;碧波粼粼的伏尔塔瓦河; 充满艺术气息的查理大桥;登高把全城美景尽收眼底的布拉格城堡......。和十几年前比,感觉人潮涌动愈加明显,更为明显的是同胞游客随处可见。还有,好不容易习惯了哥本哈根的高物价,来到布拉格消费,怎一个爽字了得! 在这个弥漫着浪漫气息,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城市悠闲地呆上几天,居然生出身份错位的感觉--以为游客们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而当地居民只是热情而忠实的服务生。 出发之前,在家里重温了一遍电影碟片⟪布拉格之恋⟫,试图为这次旅行注入些不同“逼格”的东西--当然,我以前也确实喜欢过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主演的几部电影。回过头来看,有些元素已经渐渐远离我等的年龄层次。旅游就是旅游,把沉重历史背景下的烂漫而忧伤的爱情故事和怀揣浓浓诗哲味的米兰昆德拉们搁在一边,轻松惬意看风景也许更为合适。 (1)清晨的伏尔塔瓦河,宁静而祥和。 (2)游船穿梭在伏尔塔瓦河上 (3)沐浴夕晖的查理大桥 (4)已近子夜,许多游客依然在老城广场上坐着——就那么坐着,聊着。 (5)查理大桥一端的夜景 (6)从布拉格城堡俯瞰城区和查理大桥 (7)布拉格城堡的教堂尖顶特写 (8) (9)著名的天文钟。布拉格天文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天文钟面,代表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显示各种天文资料;“行走的使徒”,每小时显示使徒和其他移动雕塑;下部的日历盘代表月份。关于天文钟的详尽资料可参考wiki。 ( 10)查理大桥上的乐队表演并推销他们的作品光碟 (11)查理大桥上的漫画家为游客作画 (12)一对恋人正深情地自拍留影——现实版的布拉格之恋 (13)“光天化日”下 (14)一位妇女身着传统服饰,在查理大桥上演奏手摇风琴。 (15)甫至还是离去? (16)背影
个人分类: 旅游|11733 次阅读|56 个评论
俄罗斯科学家如何在光纤里面研究超光速激波
热度 2 yangxintie1 2014-8-23 19:26
这几个俄罗斯科学家:MS Adamova , IOZolotovskiĭ , DI Sementsov, 已经研究了在长的周期的布拉格光纤中形成波脉冲包络的冲击波的可能性。此光纤中有两个单向线性耦合波的系统。 已经证明,原则上,也存在这张可能性,激波不仅在后缘处形成,而且在该波包的前缘也可以在非线性光纤中形成激波。激波形成的原因实质上取决于所述光纤提供的激发的初始条件。 俄罗斯科学家十年前也早就关注这个问题,虽然此文多用非线性薛定鄂方程耒描述,但是薛定鄂方程有流体力学表象,也有热力学系综的描述方式。所以最后还是可以表述成类似空气动力学的描述方式,可以仿真和模拟空气中的激波,相信还有新结果不断出现。 讨论: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人,不承认在晶体或者光纤里面光传播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属于电动力学,不承认它们和麦克斯维尔方程能联系起来,尽管现在只见到美国的paul坚持把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1-M**2)提取出来,这样,空气动力学方程组就可以写成不可压方程的运动方向x二次导数项多了 (1-M**2 )非线性变化的近似形式,而 不可压方程又是和麦克斯维尔方程一致的 ,这样, 空气动力学方程组就可以写成麦克斯维尔方程的运动方向 x二次导数 项多了 (1-M**2 )非线性变化的近似形式。兴庆的是交流越来越多,我们从乐嘉陵院士那里也得到了美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很活跃的消息,希望这些研究在我国日开花结果(红色的部分为编者所加),如果那位同仁需要这方面文章我联系,发函我的信箱。 原来俄文本 ©M.S 。 Adamova , I.O. Zolotovskiĭ , D.I Sementsov , 2008 年,发表在 OptikaíSpektroskopiya , 2008 ,。 105 ,第 6 号,第 1019-1024 。 来源: 光学和光谱学 2008 年 12 月,卷 105 ,第 6 期,页 936-941 日期: 2008 年 12 月 17 日 在长周期光纤冲击波 原文 Optics and Spectroscopy December 2008 , Volume 105 , Issue 6 , pp 936-941 Date: 17 Dec 2008 Shock waves in a long-periodoptical fiber · M. S. Adamova , · I. O. Zolotovskiĭ , · D. I. Sementsov Abstract The possibility of forming a shock wave of the pulse envelope has beeninvestigated in a long-period or Bragg optical fiber with a system of twounidirectional linearly coupled waves.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inprinciple, the possibility exists of forming a shock wave in a nonlinearoptical fiber not only at the trailing edge but also at the leading edge of thewave packet. The origin of the formation of a shock wave depends substantiallyo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providing excitation of the optical fiber. Original Russian Text © M.S. Adamova, I.O. Zolotovskiĭ, D.I. Sementsov,2008, published in Optika i Spektroskopiya, 2008, Vol. 105, No. 6, pp.1019–1024.原文
个人分类: 超光速|3480 次阅读|3 个评论
布拉格郊区不远的两个皇家城堡
ronaldpan 2013-7-10 03:10
以前从布拉格到皮尔森坐火车,经常看到路旁山上的一个城堡,非常漂亮。今天,vaclav教授驱车带我去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两个城堡一圆一方,都是royal。 Karlštejn(英语导游 ) https://maps.google.com/maps?ie=UTF8cid=6151503449934489355q=Karl%C5%A1tejniwloc=Agl=CZhl=en Křivoklát Castle (捷语导游,有英语的书面翻译 ) https://maps.google.com/maps?ie=UTF8cid=5670186333766560472q=K%C5%99ivokl%C3%A1t+Castleiwloc=Agl=CZhl=en_uk
3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哈维尔与后极权社会中的潜台词(美文纪念哈维尔)
jimmy198360 2012-1-11 15:18
下文转载仅为纪念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哈维尔先生,请勿对号入座。破破的桥的文章,很让人喜爱。一切文章权利均归作者,文章原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yxfr.html ------------------------------------ 哈维尔与后极权社会中的潜台词 本文是@破破的桥 08年底的旧作,修改后用于纪念哈维尔。12/18/2011 哈维尔原先是捷克著名的剧作家,也是社会批评家。自从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被苏军坦克镇压之后,他的名字就上了黑名单,作品被禁,演出被禁。有次一个胆大的剧团排演了他的剧目,结果主事人很快就被抓走坐了牢。在此之后呢,很明显,没人敢再碰这根“高压线”了。他也被大家很快“遗忘”了。你看,这下完了,他就只能给国外写点作品简单混点吃的喝的,以前的地位啊、人气啊、资产啊,全部都没了。 他受了这些挫折,按理应该洗心革面,尽快和历史划清界限,比如政府有难处的时候,含泪劝告受害家长不要冲动,命苦不能怨政府。或者开奥运的时候淫一首坟前有屏幕,死人共欢呼的好湿。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地和另两个人搞了一个《七七宪章》。陆陆续续有两百四十一人在这个《宪章》上签了字。 这下砸了锅了,三个发起者中,有一个是原外交部长,另外两个除了教授、学者头衔以外一无所有,前者倒了小霉,后者则倒了大霉。七十岁的哲学教授巴多卡,在发起宪章后,死于警察们的长时间盘问之下。哈维尔比较年轻,挺过去了,断断续续坐了两年牢。 出狱以后,他的朋友们,同事们都不和他来往了,原来的读者们也看不起他了。虽然这些人都和他一样,对《宪章》上写的东西都赞同。 出去聚会,朋友们避开他,不和他说话,因为他是个愚蠢的,会带来麻烦的人。出去买菜,周围的大妈大叔笑话他,因为他是个有好生活不过,总喜欢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人。 以前有很多理性青年纷纷表示,捷克的问题,关键在于没人肯为民主流血。那些民主领头人都是胆小鬼,看见苏军的坦克就作鸟兽散,出卖了学生市民,出卖了运动,真是太没有勇气了,难怪无人尊重,无人跟随。但是在他真的流血坐牢以后,这些理性青年并不是去“尊重”他,“跟随”他,而是突然翻脸,用各种脏词辱骂他,用各种谣言来打击他。 当局表示,宪章这批人是“颓废”的,被资产阶级思想污染的堕落者。 人们则纷纷表示,对宪章不感兴趣,压根是个幻想,它起到改良作用了么?一点成绩也没有。 很多聪明人认为,宪章的签署者是一批盲目自大的人,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一步步改良,捷克人素质那么低,一夜民主了怎么办? 还有民间和官方的五卢布,放出各种各样的谣言称,他和斯洛伐克分离运动有牵连,他坐个牢是为了拿法国绿卡,接英美的援助,诸如此类。 后来,哈维尔成为了捷克总统。他就把那段时间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无权者的权力》,他解释大家为什么有这种反应,说“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中,因为恐惧,因为会引起他们生活的不方便、麻烦,所以他们疏远了我。而且,他们不愿意承认这是内心的恐惧。” 这个时候,俄罗斯一个天才青年诗人,叫做布罗茨基,大家知道俄罗斯是出天才的地方。这个家伙很敏锐,他看了哈维尔这本书,哈哈大笑。他指着哈维尔说:“你这家伙,以前是个很实诚的人,做了总统以后,要拉选民,就不老实了。那些人哪里是你说的恐惧啊。” 他认为,恐惧只是一部分。其实,人们的心态在这个社会下变化了,他们有了新的生存策略,对于社会和谎言,他们早就麻木了。他们在这个社会下,弯着腰活着,欺骗着,钻营着。就像捷克牛奶市场一样,大家都掺水,卖得便宜,有点特胆大的还能掺三聚氰胺,而且还能搞掂管理人员,本领大的很,人人羡慕。不掺水的老实人很快就破产了,大家还要向他吐口口水,傻瓜,笨蛋,失败者……你就是这个社会的失败者,明明可以混得挺好,结果全玩完了。所以大家避开你,唾弃你,嘲笑你。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这就是一个后极权社会,人人都很精明,都是成功者,但是最后整个社会全是失败者。 ---------------------------------------------------------------------------------------- 那么,后极权社会的特点和弱点在哪里呢? 哈维尔对后极权型态的洞察,是从一条标语开始的。捷克的水果店,在洋葱、胡萝卜陈列橱窗上贴出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表达什么?是经理对无产者联合起来特别热衷?还是想过无产者联合起来怎么实现?都不是,标语是上头和洋葱胡萝卜一起发下来的。贴出这条标语,水果店经理只是要表达一个潜台词:“我是个本分的人,我对党很忠诚。绝不惹麻烦。” 大家都知道华人是个很奇怪的群体,他们聪慧吃苦耐劳,在世界各国,华人都是当地最富裕的群体——除了在他们自己国家。原因很多人明白,缺乏权利之故。权利不能当饭吃,但迁徙,工会,社会保障,教育,控制税收收支的权利受限甚至受剥夺,那么你的饭就会被别人吃,自己则陷入苦劳。而这些五花八门的权利又基于言论、结社、选举这几个基本权利。而这几个基本权利又根植于最基本的言论权利。没有言论自由,你就无法结社,没有结社自由,你就无法组党、选举。 哈维尔的观察要点就是,所谓后极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侵蚀你的言论权利,限制你在公共问题上的表达,并诱导你附和官方的表达。 你发言了,我没法和你来往,因为和你来往会惹上麻烦,官府会找我喝茶。——潜台词:言论有危险,请你不要说话。 你发言了,你是个愚蠢的人,有好生活不过,偏偏要发言。——潜台词:言论有利益损失,请你不要说话。 你发言了,但你面对苏军的坦克不敢流血牺牲,只敢忽悠人去死,你是个胆小鬼。——潜台词:你没有说话的资格,请你不要说话。 你发言了,我不感兴趣。你就是在幻想,不能脚踏实地。——潜台词:你的话无效,请你不要说话。 你发言了,你是拿法国钱的,你和斯洛伐克分离运动有牵连。——潜台词:你是个捷克奸,请你不要说话。 你发言了,其实民主国家也是限制发言的。——潜台词:天下乌鸦一般黑,请你不要说话。 后极权社会,所有的潜台词,都指向的是让你不要在公共问题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保持冷漠或者和官方的态度一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说法,为的就是限制你的发言。这种做法长久以后,会渗入到整个国家、所有国民的骨髓里面,成为国民性。这一切也就是整个后极权社会稳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基础。大家也往往会观察到,后极权社会中会出现普遍的道德沦丧,就是这种冷漠侵蚀的结果。 处于后极权社会,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如何转型,怎么走出来。大家习惯性地去那些以往的抗争中找方法,比如甘地、马丁路德金、曼德拉,其实他们的经验都在有言论自由,有法治的民主社会或者半民主社会中 。对于极权社会与后极权社会只有参考意义,而无法模仿。甘地曾对犹太人出主意说,你们可以搞集体自杀,感动希特勒。他还给希特勒写了信,劝他不要继续。实际上对于纳粹这样的极权社会,这些没用,只能用枪说话。而后极权社会呢? 非暴力抗争遭遇维稳,甚至遭遇国民自身的冷漠对待。答案在哪里?其实已经呼之欲出。在言论自由和表达本身。 无论集体抗争也好,与政府良性互动也好。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存在与政府权力本身能够抗衡的压力集团,才有可能实现。而如果权力对结社进行强力压制,压力集团并不存在的时候,这些方法就往往流于幻想,在众人的冷漠中无疾而终,这也是典型的后极权社会现状。 此时,必须退而求其次,从根本的言论自由开始。只有从基础而行,一步步踏实,表达顺畅了,成为一个共识了,才有可能结社并形成社会压力。而言论自由也是无法彻底剥夺的。 大家可以发现,后极权时代的政府,其统治模式并不是在某个理论基础上营造出来的,这些官员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也没啥理论。这套统治模式是靠着一种本能和统治经验摸索出来的。他们的本能告诉他们,言论才是这套体制的命门,所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均投入到如何压制言论,制造谎言之上,哈维尔对此非常精要的概括: 在这个制度下,生活中渗透了虚伪和谎言;官僚统治的政府叫做人民政府;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名义下被奴役;把彻底使人渺小说成人的完全解放;剥夺人的知情权叫做政令公开;弄权操纵叫做群众参政:无法无天叫做遵法守纪;压制文化叫做百花齐放;帝国影响的扩张说成是支援被压迫人民;没有言论自由成了自由的最高形式;闹剧式的选举成了民主的最高形式;扼杀独立思考成了最科学的世界观;军事占领成了兄弟般的援助 。因为政权成了自己谎言的俘虏,所以它必须对一切作伪。它伪造过去,它伪造现在,它伪造将来。它伪造统计数据。它假装没有无处不在、不受制约的警察机构。它假装尊重人权,假装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装什么也不怕,假装从不做假。 对于苏军的坦克和冷漠的国民,哈维尔的办法是:生活在真实中。我要把自己真实的看法表达出来。拒绝虚假的表达,拒绝潜台词,追求做一个真实的,完全意义上的人。当真实的表达形成规模,春天也就到来。在最小和最简单的地方与后极权的整个制度斗争。 如果我的表达被限制,我就通过更婉转,更有技巧的方式说出来。如果说话被限制,我就通过各种五花八门的创造性活动表达出来,比如签名,比如举标语,比如行为艺术。当每个人(甚至不需要每个人,只需要比例不高的一部分人)能这么做,那么整个社会言论自由便自然实现,权力结构的这块最基础砖石也就烟消云散。 以本文纪念哈维尔 12/18/2011 更多相关不相关文章: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2--- 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8 ;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1--- 迷茫的中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2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千人”“百人”们身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27634 当代的科学世界是平的,我们缺少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24150 让“公平”飞一会!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7645 博士生的“吃饭研究”---兼与饶、施、王、邓等教授商榷学术改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1825 国内人才低层次、后娘养?特权横行无正义的国家和学界有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289 中国人把院士制度弄成了造"神"的制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727
1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扬州慢. 布拉格圣诞夜
热度 11 ximujushi0051 2011-12-23 17:31
扬州慢. 布拉格圣诞夜
扬州慢 . 布拉格圣诞夜 题记:去年圣诞夜在布拉格度过,今清理照片,燃起我对布拉格的思念。以此作品献给科学网诸君,祝各位圣诞快乐!新年新气象! 沃水 【 1 】 清清, 屏峰皎皎, 玉轮明月江天。 映拉城 【 2 】 古厦 , 照芳华千年。 锦风过, 盈盈香溢, 群芳争妒。 俯瞰城垣, 叠云衣, 乐开浪漫, 轻舞蹁跹。 新词再汇, 俯樽前, 倾倒诗仙。 忆似水年华, 琴心依旧, 几度流泉。 道是今宵欢畅, 人心醉。 凝 驻雕栏, 忘凡尘俗事, 全神喜沐婵娟。 【 1 】 指沃尔塔瓦河 【 2 】 指布拉格城
个人分类: 蒹葭风雅|4306 次阅读|28 个评论
惊艳布拉格
热度 6 caojun 2011-10-29 03:58
惊艳布拉格
在去布拉格之前,我对捷克的全部印象就是 德沃夏克 和 内德维德 。 一点旅行的功课也没有做,在飞机上还在急着写报告,以至于出了布拉格机场之后,看到出租车的计价惊心动魄地跳到 600 多,才发现人家用的不是欧元,当然,幸好不是。身上一个克朗也没带。第二天先参加了一个小巧的中微子研讨会,目的是推动捷克的中微子研究。接下来还要呆几天,访问查理大学。当天傍晚主人带着在城堡区和老城区转了一圈,感觉是惊艳与困惑。 先去的是布拉格城堡,有一个大教堂。仰望着塔尖,感叹了句“ a big one! ”,人家回答:这是世界上 最大的古城堡 。传说捷克部落的统治者莉布丝公主预言说,她“看见一个伟大的城市,它的荣耀能达到天上的繁星!我看见它在在森林中伏尔塔瓦河畔陡峭的悬崖之上,那里有一个男人,他正在为房屋凿出门槛( prah ),在那里要建起一座名叫布拉格( Praha )的城堡。王子和公爵们都要在门槛前弯腰,他们要向城堡和环绕它的城市低头。” Praha ,捷克发音就是“布拉哈”,天知道英国人凭什么叫成布拉格。 教堂旁边是总统府,担任解说的女士对 1989 年的故事絮絮叨叨:总统府下是混乱的人群,新总统想站到二楼的阳台上对人群讲话,结果怎么也找不到钥匙,忙乱一阵后只好把窗户玻璃打破,总统大人从窗户爬到了阳台上发表就职演说。这位女士显然没有来过中国。车在路上等了几次红绿灯而已,她居然很歉意地说今天周末,所以很堵车…… 从城堡区走到老城区,中间隔着 伏尔塔瓦河 和 查理桥 。查理桥与巴黎的亚历山大三世桥有一拼,有历史,有文化,有风姿,也同样有流浪艺人,画画的,演奏的……伏尔塔瓦河在查理桥附近像流过一级台阶一样,据说这就是“门槛”的来历。一个城市有一条河,就仿佛有了灵性。《伏尔塔瓦河》, 斯美塔那 《我的祖国》中最动人的篇章,是每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固定的开幕曲。很熟悉的曲子,不过我一直以为斯美塔那是德国人。中国人熟悉的 布拉格之春 ,多半不是指这个音乐节。 米兰·昆德拉 在苏联入侵后逃离祖国,用《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来描述这段时期。 在老城区的广场有个漂亮的 天文钟楼 。正赶上有人在钟楼里举行婚礼,抛撒花瓣。人散后发现有不少鸽子在地上啄食,凑近地面一看,花瓣中还夹着白色的米粒,不知道什么讲究。登上钟楼,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布拉格被称为“千塔之城”和“金色的布拉格”了。 广场旁边的教堂里有 第谷 墓。刚刚经过的还有 开普勒 的故居。一下就给弄糊涂了,第谷是被德国皇帝鲁道夫聘去的,开普勒也是德国人,怎么这师徒俩都呆在布拉格?我一向觉得第谷和开普勒很了不起,跟伽利略一样,是现代科学的开山鼻祖。没有第谷三十年的天文观测积累和慧眼识人,就不会有开普勒行星三定律,大概也不会有牛顿三定律。回来在网上找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缺了欧洲历史很重要的一课: 神圣罗马帝国 。我想当然地以为就是罗马帝国。伏尔泰曾评价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其实它与罗马帝国毫无瓜葛,就是德国的前身。一统江湖的诸候,光有地盘和实力还不行,总想名正言顺地在欧洲称霸,于是就把罗马打下来,让住在罗马的教皇给自己加冕皇帝称号,奉天承运,心气就顺了。有些德国皇帝把罗马打下来了,就得到了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的称号,有些弱点的,手没伸到意大利,教皇没给刀架在脖子上,也懒得给他加冕,就没有这个称号。都城也不固定,看称霸的诸候是哪里出身的。布拉格的辉煌历史,大概要从查理四世开始,他和鲁道夫皇帝的都城都定在布拉格。所以第谷是被德国皇帝聘到了布拉格。 1911 年, 爱因斯坦 在布拉格德国大学当上了教授,并在这里提出了 广义相对论 。 马赫 是这个大学的首任校长。 布拉格市内,几步就有一个教堂,个个精美漂亮。冒着冒犯对方的风险,问捷克学生,捷克人是信天主教还是东正教?令人意外的是,大部分捷克人都不信教,只有很少一部分捷克人相信有上帝,不知道跟社会主义历史有没有关系。 有轨电车遍布市内,是一大特色。 在大街上随处可见 Bohemia 字样,突然想起《卡门》里的 波希米亚舞曲 ,可是捷克人又显然跟吉普赛人不挨边。回来后 Google 了一下,还真是。波希米亚之于捷克,大概相当于华夏之于中国。可是法国人误以为波希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所以本来属于吉普赛人的舞曲叫成波希米亚舞曲。 捷克水晶很有名,卖纪念品的小店里乌泱乌泱的。走在街上很少碰到中国人。走进一个大的水晶宝石店避雨,抬头居然看见银联标志。再看四周,全是中国人,乌泱乌泱的,大概是哪个团拉来的。 走进一个专卖 提线木偶 的小店,店主人是一个漂亮姑娘,几乎不会说英语,睁大着眼睛围着我们转,换了好几个演示,但又不是急切得让人反感,很斯文。犹犹豫豫之间,向同伴用中文嘀咕了一句“太大了,可能箱子装不下”,她居然似乎听懂了,马上换了一个小号的,穿着传统的捷克裙子。见她如此善解人意,还是买了下来。 离开之前,主人请我们吃晚饭,一个教授两个博士生。老外吃饭都不正儿八经,就找酒吧。当然捷克也没什么好吃的,配上馒头片的菜,就是捷克特色菜了。先进的两家爆满。其实酒吧卖的基本上是两种啤酒, 比尔森 和 百威 。我就有点纳闷,都一样的酒,为什么有的生意这么好。据说酒的味道还是有点差别的。先在一家喝了一扎百威,三个捷克人两扎已经下肚了。再换一家酒吧吃饭,又各喝了一大杯。最后又换了一家卖比尔森的,照例,我一扎还没喝完,捷克朋友两扎就完了,比德国人还猛。主人说,以前德国人均啤酒消费世界第一,后来某某某某分开之后(没听清,可能是捷克跟斯洛伐克分家),捷克人就世界第一了。比尔森是公认的第一,百威第二。不过中国人知道的百威大概都是美国从捷克买来的品牌。还有一个著名品牌是 斯柯达 汽车,卖给了大众。 这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历史名城,优雅、宜居。回到北京,真是换了一个世界。
个人分类: 生活杂谈|6377 次阅读|6 个评论
诺贝尔奖之最
xupeiyang 2011-10-4 12:48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已经度过百个年头,在多次颁奖中,也出现了不少“诺贝尔奖之最”。   90岁得奖   最高龄诺贝尔奖得主的年纪。俄裔美国人赫维克兹2007年以90岁高龄获经济学奖,但获奖后只多活了几个月,于2008年6月过世。   102岁 最长寿   1986年获医学奖的意大利科学家李威·蒙塔西尼是最长寿的诺贝尔奖得主,现年102岁。   25岁 最年轻得奖   英国的布拉格1915年以25岁之龄获物理学奖,现今仍是诺贝尔史上最年轻得主。英国作家吉卜林是最年轻的文学奖得主,1907年以42岁的年纪获奖。   41位女性得奖   自1901年首位女性得奖后,已有41位女性得奖,包括居里夫人,她在1903年和1935年分获物理学与化学奖;而截至目前男性得奖人有776位。   6对父子   诺贝尔奖得主出过6对父子档,1对父女档和1对母女档,还有3对夫妻档。其中,法国科学家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长女)在上述父女档、母女档和夫妻档,都是得奖人之一。 很多获奖者也给诺贝尔奖的历史留下了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之最”。 最巧合:生日献礼 今年10月10日,200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幸运获奖。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是埃特尔71岁生日。 最冷门:乡村银行 相比专业性强的奖项,和平奖更能引起公众的瞩目,不过也会爆出一些冷门。2006年10月,不少被认为的大热门纷纷落马,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它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最郁闷:等了55年 1911年,劳斯就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伟大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关注,结果劳斯等了55年直到85岁才获奖。 最个性:跑题抨美 由于健康原因,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没有亲自前往瑞典领奖,不过,品特在事先录制好的演讲中竟强烈谴责了布什和布莱尔,称他们应该因入侵伊拉克受到起诉。 最年轻:25岁获奖 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是英国人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他以对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而获得物理学奖,获奖时只有25岁,而且他当年是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分享了这一奖项。 最年长:88岁圆梦 迄今,年龄最大的诺贝尔获奖者是美国人雷蒙德·戴维斯,他由于在“探测宇宙中微子”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2002年物理学奖,当年他88岁。戴维斯已于2006年去世。 最集中: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居里夫人又再次获奖,而20多年后,他们的长女也和丈夫约里奥一起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链接】诺贝尔奖的来历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183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去世。由于有多项发明和专利,诺贝尔积累了巨大财富。他逝世时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时,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 曾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52岁。 高锟:1933年生于中国上海,中国香港,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6岁。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桥--图片两张
if229 2011-6-16 19:00
建桥--图片两张
1)布拉格的查尔斯大桥--- 用鸡蛋做外加剂 布拉格的查尔斯大桥在过去六个世纪中饱经战争和洪水摧残,仍坚固不破,其秘诀就在于建筑材料中加入了鸡蛋。有人说,人们在14世纪建造大桥的过程中,在水泥灰中加入了鸡蛋以使桥坚固。 //说明: 外加剂 :为改善和调节混凝土或砂浆的功能,在拌制时掺加的有机、无机或复合的化合物。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材料(二级学科);建筑材料(水利)(三级学科)。 外加剂 可全面提高和改善砼的各种性能,广泛用于公路、桥梁、大坝、港口码头、隧道、电力、水利及工民建工程、蒸养及自然养护予制构件等。因为这样,研究生产外加剂,需要做不少试验(化学+力学)等,当然大学课程中少不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断裂力学等. 2)这座凌驾于佛罗伦萨阿诺河上的老桥1593年前开满了肉店和鱼店。如今,游客则可以在桥上闲庭信步,并顺便光顾一下这里的各类珠宝店。 桥是连接两岸的关键线路,路人能悠闲地逛街,可见此类桥一般不太长足够宽利于开店摆摊。 图片选自:: http://edu.cyol.com/content/2011-06/16/content_4535901_15.htm 世上最美丽的15座大桥,2011-06-16
4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布拉格上演“僵尸大游行”
xupeiyang 2011-5-23 08:15
5月21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一名扮成僵尸的男子假装攻击一辆经过的公共汽车。   当天,布拉格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僵尸大游行”。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5/22/c_121444851.htm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1912-1914:布拉格父子与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cwhm 2010-6-6 00:36
( Bragg 父子) Bragg父子从1912年到1914年一起研究了X射线的衍射,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亨利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 1862--1942)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1971),以表彰他们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分析所作的贡献。在科学史上是仅有的一例;小Bragg获奖时年仅25岁,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从得到成果到获奖所经时间之短,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Bragg父子最早接触X射线要从1896年说起,当时小Bragg由于骑自行车跌倒而肘部受伤,老Bragg就带着儿子在当时澳大利亚新装配的第一台X射线发生器那里给儿子肘部拍了一张X射线照片,这可能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张医学X射线照片。 1912年,劳厄发表了X射线衍射的论文,老Bragg在收到劳厄的论文后,他们并没有全盘接受这篇轰动了物理界的论文。他们决定用波动衍射之外的其它假定去解释劳厄花样,这种新的想法就是把X射线衍射看成是反射。1912年暑期,Bragg一家在约克郡的海滨度假时,父子俩便围绕着劳厄的论文讨论起来。老Bragg是X射线的微粒论者,他试图用X射线的微粒理论来 解释劳厄的照片,因而他的尝试未能取得成功。小Bragg并无成见,当他返回剑桥后反复研究,终于领悟到这是一种波的衍射效应。他还进一步注意到劳厄对闪锌矿晶体衍射照片所作的定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即按照劳厄确定的五种波长本来应该形成的某些衍射斑实际上并未在照片上出现。经过反复思考,他摆脱了劳厄 的特定波长的假设,利用原子面反射的概念,立刻成功地解释了劳厄的实验事实。他以更为简洁的方式清楚地解释了X射线晶体衍射的形成,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布拉 格方程:    n=2dsin 其中n是一整数,是X射线的波长,d是原子面的间距,是射线的掠射角。 这里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说明某些斑点的消失。小Bragg提出,衍射斑的强度同时与反射X射线的能量和反射面的有效原子密度这两个因素有关。因此,照 片上衍射斑的强度就应该按照对应的反射X射线能量和反射面的有效原子密度的变化形成规则的变化序列;换句话说,衍射斑强度的变化标志着对应的反射线能量和 反射面原子密度的变化。对于闪锌矿衍射的情况,他先假设是简单的立方晶体,计算下来发现结果不对,乃改为面心立方晶体进行计算,所得结果正好说明了为什么 劳厄照片中有些斑点消失了,这样一来,不仅证明了反射面的假设是正确的,而且由此证明了能够用X射线来获得晶体结构特性的信息。 小Bragg在首次见到劳厄的论文之后不到四个月,就在1912年11月11日以《晶体对短波长电磁波的衍射》为题向剑桥哲学学会报告了这一研究成 果.在剑桥大学化学系拍普(Pope)教授的指点下,小Bragg用结构较为简单的碱金属卤化物作进一步的研究。他拍摄到了这些碱金属卤化物的X射线衍 射照片,结果表明其衍射图确实比闪锌矿简单。小Bragg就在这一基础上成功地对碱金属卤化物进行了完整的晶体结构分析。 这时老Bragg也开始把注意力从研究X射线本性转移到X射线衍射对晶体结构分析的应用。他很奇怪小Bragg在论文中为什么使用的是短波长电磁波一 词,而劳伦斯Bragg则是因为还很难肯定衍射效应究竟是X射线造成的还是伴随X射线的某种波动造成的, 所以有意避免使用X射线一词。老Bragg认为,只要从实验中检查反射线是否还是X射线就可解决,于是就立即在自己的实验台上 安置了电离室,看反射线是否和X射线一样具有电离作用。这一简便的检查方法,正是亨利Bragg长期工作的手段。1913年1月,老Bragg用他的电离室 得出了肯定的结果,并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该年3月又进一步设计制成一台X射线分光计。他开始利用这台仪器,研究x射线的光谱分布,波长与普朗克常数、辐 射体及吸收体原子量之间的关系,随即又对X射线衍射作了进一步研究,他用一波长已知的X射线求原子面的间距d,从而确定了晶体的结构。到1913年底,布拉格父子两人已把晶体结构分析问题总结成了标准的步骤。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分析技术。这时离X射线衍射的发现还不到两年,小Bragg只有 23岁。 Bragg父子在1913年一1914年的工作中创立了一个极重要和极有意义的科学分支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如果说劳厄和他的同事 们发现了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从而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特性,那么,利用X射线系统地探测晶体结构,则应归功于Bragg父子。 (布拉格父子) 参考文献: (1)刘战存,苑红霞,布拉格父子对X射线晶体衍射的研究及其启示 (2)光学简史http://www.jxfyzx.com/caiwuli/history/1915.htm (3)The Coming of Materials Science, R.W. Cahn,Year: 2001,P7
个人分类: 人物专刊|4317 次阅读|3 个评论
布拉格(10)关于吃的经验,更多街景
SmileyCat 2009-11-22 11:50
在布拉格吃了两顿正餐,并由此切身体验到作为游人的关于吃的重要经验:如果要吃得物美价廉同时有当地风味,一定要去当地人去的,而不是专门给游人开的餐馆儿! 火车到布拉格已近中午。刚一下车时真有点儿不知所措:这车并没有开到布拉格主站,而是停在了另一个小站。我头一天晚上在网上查好的如何找订好的旅馆的地图等都不能用了。眼下看到的满眼是捷克文,听到的也是捷克语。我变成了目不识丁的聋哑人。我不甘心地问列车员为什么车不到终点站,得到的回答是主站正在基建,临时改了终点站。他唯一能帮我的,是确认好我离开时上车的车站仍然是主站。 下了车,随着人流出站,眼睛忙着寻找兑换货币的地方。(这是在北京机场学到的经验,换钱得在入关以前!)看到第一个换钱的窗口,就排队忙着把预估可能要花掉的欧元都换了--后来才发现布拉格满大街都能找到兑换欧元的地方,并且,每个地方的兑换率也不一样!在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甚至用欧元更受欢迎。 我试着用英文问路,可碰到几个人都摇头表示不懂。还好,出站不远就看到一个小书摊儿,在那儿买到一份地图,研究清楚了如何坐地铁找到我订的旅馆。 旅馆离市中心挺远,但离地铁站不远,在一个很大的公园里,像是当年修的疗养院。住在里面的看来是当地人居多。我拖着行李赶去登记房间,坐在那儿发呆的女服务员冷冷地冒出一句话:等两点钟以后! 习惯了随到随签和热情有礼的笑脸,我差点儿没转过神儿来。那就先吃饭吧!我又拖着行李走出旅馆,看见它旁边正好有一家餐馆,也许就是旅馆招待旅客的餐厅了。 饥肠辘辘的我坐下来翻菜单,差点没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饭菜的价格,换成欧元,同德国比实在是太便宜了!于是我叫了三道菜的正餐豪华一回,连晚饭也一起吃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时真的饿极了,那浓浓的肉汤至今仍然让我回味不尽。可惜没有照片--等想起来照相时已经是风卷残云了。 如果吃的经验就到这儿,估计会误导许多人。第一个被误导了的,就是我自己。 第二天,我按着地图上介绍的步行路线逛查理桥和老城。阴沉的天不时飘下雨点。中午时分,云更黑更厚,看来要下大雨了。我此时正走到老城街区几条窄街相交的一个小广场上。广场上有几张很大的方形遮阳伞,下面是一家餐馆的装饰别致的餐桌和带着漂亮靠垫儿的木头餐椅。几个忙碌的小伙计热情地招呼着客人。 想着,干脆就在这儿吃饭吧,便在一张空桌旁坐下。刚刚翻开精美的菜单,忽然间狂风大作,巨大的雨点儿噼里啪啦地砸下来。心里还在庆幸着能在这大伞下避雨,可又一阵狂风过来,几乎要把这大伞掀翻。几个小伙计已经麻利地把花花绿绿的靠垫儿收起来,摞在我面前的餐桌上。四个人一人紧抓伞的一边儿,把我和堆着靠垫儿的餐桌围在中间。这时候倾盆大雨已经下来,还夹杂着电闪雷鸣。四个人的头发和衣服都被雨水打湿。 过了一会儿雨小了。一个小伙计冲我抱歉地微笑,指着不远的餐馆店面说,我可以到那儿用餐,那儿不会被淋湿。我抱着相机包跑过去,才注意到那是一个门面装潢得非常精美的高级餐馆儿,墙上挂满了油画,好像是博物馆。我被引到一张餐桌旁坐下,翻开精美的菜单继续点菜。哦,看来这餐馆儿的主人非常能为不懂捷克语的游人着想。菜单不仅有多种语言,而且每道菜还配了精美的照片。可是价格嘛,比我昨天吃饭的餐馆贵了一倍还多,堪比柏林,慕尼黑的中档餐馆儿。 我点了菜,一边品着啤酒,一边观察着周围。令我感到有点儿吃惊是周围人们旁若无人地喷云吐雾,包括看上去挺有教养的年轻女性。餐馆儿的窗户大概是因为空调而封闭,整个大堂弥漫着刺激得有些让人睁不开眼睛的烟雾。我忽然想起昨天在旅馆登记房间时我和那位女服务员的对话:请问是无烟房间吗?我在网上预约时特别标明要无烟房间。 你不抽烟的话就是无烟的啦! 听了她的解释差点儿笑倒,不过当我打开房间门时才发现她并没有在开玩笑。 过了一会儿菜上来了,又让我吃惊不小。想不到这盘子里的肉跟菜单上的照片相比,已经成功瘦身了一半儿。 第一天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餐馆儿 这只狗狗真乖。主人吃饭,他自己就在一边儿啃一根木棍儿。 第二天,下雨之前。 餐馆儿喷云吐雾的美女 教我瘦身之道的那顿午餐 再来几张街景。布拉格城堡附近的皇家花园的一角。 城堡附近的小街 雨中的布拉格。 可爱的小咖啡馆。 查理桥上看到的建在河上的楼房,河水从楼下的涵洞流过。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43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布拉格 (9) 犹太人街区和墓地
热度 1 SmileyCat 2009-11-20 08:08
作为中世纪中欧的一个重要贸易城市,布拉格早在公元十世纪时就有犹太人居住。到了十五世纪,住在布拉格的犹太人集中住在犹太人街区(Josefov 或叫 Jewish quarter,Jewish ghetto)。犹太人街区处在布拉格老城,历史上因为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曾经有围墙同其他街区分开。在1262年波西米亚王Ottokar二世时期,这个街区还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在1389年复活节礼拜天,这儿曾发生过死亡1500多人的种族宗教冲突。十六世纪末,犹太人市长Mordecai Meisel做了捷克的财政大臣时,花了很多钱建设和发展犹太人街区。 纳粹时期,布拉格的犹太人街区作为一个正在灭绝的民族的博物馆而幸存,犹太人没有完全被赶尽杀绝,而是被隔离在犹太人街区内。当时这个狭小拥挤的街区住了几万犹太人。 在这个街区,最不可思议,值得一看的是老犹太人墓地(The Old Jewish Cemetery)。这是挤在住宅楼之间的一块大约有两个篮球场大的一块不规则的空地,从15世纪初到到1787年,居然葬了据说有十万多人,能够数出的墓碑有大约一万二千块。按照犹太教义halakhah,犹太人不能毁坏坟地和墓碑。所以要在这块极其有限的墓地埋葬新的死人,只能在老的墓地上面铺上新土,然后把老的墓碑拔出地面。日久天长,据说这里的坟已经铺了12层。地面上密密麻麻的墓碑成了一个奇特的景观。在可以分辨出的墓碑中,最早的是葬于1439年的布拉格拉比和诗人Avigdor Kara。 都说犹太人精明会做生意,参观老犹太人墓地的买票经历确实让我感受到了。除了买了价格不菲的门票外,那卖票的看见我背着相机,又补了一句 墓地不准照相,除非你再加两欧元买照相特许票! 这是我游历欧洲以来第一次为照相而买特别票。 注:文中的历史和数据来自英文版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Old_Jewish_Cemetery,_Prague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fov_%28Prague%29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53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布拉格(8)街景
SmileyCat 2009-11-14 02:07
对西方游客来说,布拉格是一个非常具有异国情调的城市。这不仅是因为她幸运地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保留下了许多几百年来的古建筑, 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因为它在战后的几十年藏在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面纱之后,很少被西方国家了解。当阻挡在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后,布拉格很快成了西方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热点。 布拉格街头的游人 走在街头的古老建筑之间就像逛艺术馆。看, 阳台上的女神正悠然地俯视街上熙熙攘攘的世界。 小餐馆外捧着花蓝,笑容满面地招揽生意的木偶人。 坐在雕塑下小憩喂鸽子的一家人。 老城街景之一 老城街景之二 老城街景之三 老城街景之四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4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布拉格 (7) 大天文钟
SmileyCat 2009-11-8 15:50
在布拉格老城的广场,有一个独特的观光点,那就是最早建于1410年的大天文钟(Orloj)。它是一个机械式的时钟加上天文晷,最早的作者是钟表匠Mikul of Kadaň和教授Jan indel。不过,最早的天文钟在1552年就不走了。后人修修补补,它走走停停。十七世纪时加了会动的雕像,十九世纪中的一次大修又加了使徒木偶。二次大战末期天文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直到1948年才被修好。 天文钟的表盘很有趣。外面一圈儿显示24小时,里面还有一个运动的小表盘显示黄道十二宫,还有太阳和月亮。表盘上的颜色对应着当地的时辰--黑色是夜里,蓝白色是白天,而橘色是日出或日落。黄道十二宫的小表盘的位置正好对应着当地的天象,人们可以看到当时太阳或月亮正在哪一宫运行,日月和星座正在天空的什么位置。 天文钟下面的圆盘是日历。圆盘外一圈密密麻麻的大概是每一天吧,有一个小小的金色箭头指示着当天。这个日历是1870年加的。 除了令人惊叹的天文钟和日历,它还有木偶之城的独特节目。在天文钟表盘两旁有四个会动的木偶,分别代表着当时人们憎恨的四种事物:照镜子的木偶代表虚荣,攥着钱袋的放高利贷者代表贪婪,骷髅是死亡,最后一个是异教徒。当时钟到了整点,天文钟会叮当作响,不仅那四个木偶会动,天文钟上面的两个小窗户会打开,有一些使徒木偶走马灯似的露面。 等着看天文钟报时的游人 两点整,那些使徒木偶在小窗口露面 天文钟的细节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5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布拉格 (6) 玩偶的世界
SmileyCat 2009-11-4 15:10
布拉格街头有很多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像波西米亚风格的披肩,帽子,富有民族色彩的手工艺品等等。最有趣的是有很多卖木偶的商店。那些木偶,从王子公主到巫婆魔鬼应有尽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提线的,布袋的,大大小小,每一个都很独特,可也都是身价不菲呀! 玩偶世界的芸芸众生 欧,奥巴马木偶已经高高在上的讲演啦! 这只小狗,他看到了什么? 原来他在纳闷儿,那几个小家伙为什么要在那儿不停的走圈圈儿呢?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64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布拉格 (5) 人物抓拍
SmileyCat 2009-10-31 05:59
在布拉格街上,靠近旅游点的地方,大部分的行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地铁里遇到的也许多数是当地的捷克人。捷克人个子不高,面目清秀,很多是深色头发。同身材高大的西欧,北欧人相比,有点像秀气玲珑的江浙人。 自从那天拍了帅克的艳遇,忽然觉得人物抓拍挺好玩儿。生活在异域风情的当地人也应该是旅游的一大看点吧。只是没有带长镜头,又有点顾虑,不敢明目张胆地离目标太近。。。所以这里的人物照片,更准确的应该算异国风景的衬托。感谢现代数字相机的高分辨率,回家后把有些照片的人物局部放大,也还看得过去。 头一天阳光明媚。当我从布拉格城堡所在的小山上环望布拉格全景时,除了那些鲜艳的红色房顶,还听到山脚下欢快的音乐声。我循着音乐走下山,看到一个不大的公园里聚了好多人,还有一个临时搭的舞台,上面一个五六个人的小乐队正奏着勃拉姆兹的匈牙利舞曲。草坪上的人们一边吃一边随着音乐摇晃身体,那如醉如痴的样子真让人羡慕。当时我心里感叹,他们真象生活在世外桃源! 玩具博物馆院子里留着斯巴达克武士发型的酷妹。 查理桥头十指相扣的小恋人 卖画的艺术家 表演四重奏的音乐家 长相酷似布拉德。皮特的帅哥 街上举着牌子招揽生意,一身短打扮的导游 两位巡街的男女警官。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41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布拉格 (4) 查理桥
SmileyCat 2009-10-28 13:14
查理桥(Charles Bridge)横跨Vltava河,始建于查理四世在位时期的1357年。到了15世纪初,建了一百五十多年后才最后完成。那时候,它不光连接了布拉格老城,城堡及其相邻区域,也成了当时连接东西欧的重要交通枢纽。它最早的名字叫石桥,从1870年后人们就索性叫它查理桥了。 查理桥长516米,近10米宽,并有三个桥头堡守护着:其中两个在Lesser Quarter一侧,一个在老城一侧。老城一侧的桥头堡经常被人们当作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桥上还有30座巴洛克风格的雕塑,是在1683至1714年间加的,人物多是一些圣徒。1965年以后,原始的雕塑逐渐被换成复制品,放进博物馆保存了。 注:文中的数据来自英文版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bridge 查理桥的桥头堡 在桥上看到的Vltava河岸边的人家--居然还有一座古老的水车 布拉格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出生的地方。从桥上可以看到新开张的卡夫卡纪念馆,可惜没有时间去看了。 Vltava 河的风光 桥上圣徒雕塑漆黑严肃的剪影和桥上忙碌的人们,以及背景色彩鲜艳的建筑形成一种很独特的对比。 游人们喜欢抚摸雕塑的黄铜底座上的人物或动物,可能是乞求好运?这个小孩子正在学着大人的样子 这只狗被千百只手磨成了金狗。。。 再来张全景:熙熙攘攘的俗世。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4892 次阅读|3 个评论
布拉格 (3) "帅克”的“艳遇”
SmileyCat 2009-10-23 00:41
小时候最早知道捷克这个国家,是看过一个木偶剧电影好兵帅克。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就记得帅克是一个聪明又搞笑的家伙,搞出一连串的笑话,常常让人在大笑之中化险为夷。 布拉格城堡大门外有穿着礼兵服的警卫站岗,到了整点儿,还有一个小小的换岗仪式。这天换岗的时候我正好走到大门口,就顺手拍下换岗的过程。 瞧,这位班长一脸严肃地领着两位卫兵迈着正步走过来了(对不起,镜头没调好,没有照片。请发挥想象力)。其中一位长得真是帅,就叫他帅克吧。可惜帅克今天有点儿衰,跟战友交换位置时没量好距离,两人胳膊相撞--逗得旁观的游人哈哈大笑,连他旁边的弟兄也忍不住红了脸裂开嘴。可咱们这位帅克真是有修养,在如此紧要关头仍然能够脸不变色心不跳,摆出一副扑克脸。 好,换岗仪式结束,谁知道更大的考验在前头!观众里有几个美国小丫头,居然把帅克当木偶。冲上去跟帅哥合影还不算,还要站在面前盯着帅哥的眼睛看,同时嘻皮笑脸,挤眉弄眼儿,大声讨论人家的眼睛是灰还是蓝! 定力能到这一步,实在令人佩服。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38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布拉格 (2) 城中之城与教堂的七彩光
SmileyCat 2009-10-21 10:49
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是布拉格最早的建筑了,它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公元870年。它曾经是捷克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现在的捷克共和国总统的办公室所在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也将布拉格城堡列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堡。它东西有570米长,平均130米宽。走在里面,感觉像是走在城中之城。还有更令人惊奇的是,城堡之中居然有建于不同时代的好几座教堂。 其中最老的圣乔治巴西丽卡教堂(St. George's Basilica)建于公元920年,1142年毁于大火,现在看到的巴洛克风格的外观是在17世纪末重建的。而哥特式的圣贞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建于十四世纪的查理四世时代。它是捷克境内最大的天主教堂,里面停放着不少历代的波西米亚国王的灵柩。 布拉格城堡内有许多博物馆。可惜当我风尘仆仆地赶过来时,博物馆已经关门。好在城堡和圣贞大教堂还让参观。 从布拉格城堡墙外看到的大教堂,低矮的墙成了游人休息的椅子。远处高度复杂的哥特式教堂,更衬出坐在矮墙上的人们简单平凡生活的可爱。 圣贞大教堂的正面 教堂里面,最吸引我视线的是透过彩色玻璃窗的阳光,把教堂内的石头柱子变成七彩魔柱。这美丽的七彩光给本来很阴森的教堂带来一些欢快的喜气。 再来一张特写。想起那著名的一句话:要有光!!! 这是那造成七彩光的玻璃窗。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教堂喜欢用彩色的玻璃。 圣乔治巴西丽卡教堂(St. George's Basilica) 走在城中之城 一些可爱的小角落。 搞不清墙上的那个半圆形的东东是什么。某种抽象派的现代雕塑? 哈!玩具博物馆! 兴冲冲地走进玩具博物馆的大门,却失望地看到它也过了关门的时间。可是在院子里看到的这一幕,不知为什么让我想起遥远童年的向阳院儿。那硬纸壳儿的冰激凌招牌,斑斑驳驳的古旧的墙,木头架子上晾的花花绿绿的被单儿,那些金属架子,还有桌边儿坐着的居委会老大妈们。。。让我不由自主地举起相机。 注:本文中关于布拉格城堡和教堂的历史来源于英文版的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ague_Castle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_George%27s_Basilica,_Prague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55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布拉格 (1) 世外桃源
SmileyCat 2009-10-18 13:32
布拉格(英文叫 Prague,捷克文称 Praha)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现有人口120万。布拉格有1100年的历史,曾经是中欧的贸易和宗教的重镇,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传说中,布拉格是由捷克Premyslid 家族的Libue 及丈夫 Premysl在公元八世纪左右建立,从最早的建在Vltava河西岸的一座城堡--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逐渐发展成一个大都市。公元十四世纪,波西米亚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Charles IV)在位时,布拉格处于鼎盛时期。那时候布拉格在原先的老城(Old Town)边又建了新城(New Town)。如今能看到的许多名胜,如查理桥(Charles Bridge),圣贞大教堂(Saint Vitus Cathedral)等都是那时修建的。那时候,布拉格是欧洲第三大都市,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国都,拥有一个造币厂,来自德国,意大利的商贾云集。 说布拉格像世外桃源,其实她也逃不出战争的洗礼。只是相对于欧洲的其他城市而言,她受到的战争破坏相对较小,许多著名的古建筑被奇迹般的保留下来。二十世纪初,奥匈帝国的80%的工业产值来自于捷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战败,捷克和斯洛伐克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派兵于1939年3月15日占领了布拉格。1942年,纳粹党卫军高官Reinhard Heydrich在布拉格被暗杀,希特勒曾下令血腥报复。二战结束前,布拉格也曾被盟军的炸弹光顾过。 冷战期间,布拉格处于苏联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之下。1967年曾发生过由捷克和斯洛伐克共产党书记Alexander Dubcek领导的人性的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的布拉格之春运动,可这短命的运动在1968年8月就被苏联的坦克镇压下去了。1989年,又发生了名为天鹅绒革命(Velvet Revolution)的和平请愿,1993年捷克脱离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我在布拉格只待了一天半: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和一个阴雨天,靠一张当地买的旅游图加上一本自带的旅游手册中的十几页的名胜介绍,坐地铁,走路,加上主要用肢体语言和表情与当地人交流。同西欧的城市相比,布拉格的确具有独特的风采。这一天半只能算走马观花吧。 注:本文中关于布拉格的历史来源于英文版的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ague 站在布拉格城堡所在的小山上俯视全城。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3226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