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圣诞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那年在童话王国过圣诞
热度 6 ZhangSH62 2013-12-24 20:08
今天是圣诞平安夜,中街的商店准备了好久,卯足了劲,今晚要热卖一番。沈阳地铁也破天荒要延迟到半夜一点收工了。一些年轻人早早就到了中街,那里可以说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摩肩擦踵。沈阳的圣诞夜注定是异常寒冷,也只有年轻人才有火力去那里拥挤。这些景象都是近些年才有的,前两年还有学生搞圣诞晚会,甚至互相送苹果祝愿来年平安,我也接到过。 我度过的第一个圣诞节是 1995 年在丹麦。那年 6 月,我胸怀梦想,受聘到丹麦最大的制造公司 Danfoss A/S 做科研工作。那时出国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年轻人谁人没有这个梦想?我博士毕业了两三年了,一心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去插洋队,专门报名学了一年英语考 EPT ,边学习外语边联系国外的单位。最后确定了这样一个公司,还算专业对口,让我去建立一套冷挤压计算方法并形成软件。有工资,不用担心吃不饱饭,那个 EPT 考试也没用上。 初到这个国家,一切都是新鲜的,那里的语言一窍不通,还是先去的校友委托大使馆教育处杨处长专门去机场接,我受到了不一般的接待,因为外交官杨处长可以直接进入控制区接我。在哥本哈根待两天,杨处长安排我坐火车去公司所在地 ALS 岛, 6 个小时的火车到了 Soenderborg 火车站。公司为我租了房子,买了台自行车,买了必要的家具,甚至有一些米面和面包,办了银行卡。住在 Nordborg 小镇的一个小村子,离公司很近,骑自行车只有 5 到 10 分钟。我的工作是和公司的技术部门一起做些工艺、模具设计和实验研究,建模型、推公式、做计算、编软件,实验验证。 一起工作的有六七个人,他们都是丹麦人,从未与中国人打过交道,所以大家对我很有兴趣,也很热情,刚去一星期就安排一次集体聚会。那是一个星期四,叫 Long Thursday ,一个夜生活集中的晚上。下班后,同事们一起到了岛上最大的城市(或城镇) Sonederborg ,这个城镇只有 3 万人,就在德国边境。大家先打保龄球,那是我第一次玩这东西,新鲜、笨拙,但很开心。晚上一起先吃了顿正餐,喝了些红酒。然后大家去一个酒吧喝啤酒。到了半夜,我已经很困很累了,时差还没适应,求同事送我回家。大多数同事都去舞厅跳舞了,他们准备跳到天亮,有一位同事打电话叫来了夫人接我们。这是我第一次和丹麦同事出去聚会。后来,同事们陆续请我去家里做客,或到街上就餐。还有同事帮我申请了德国长期签证,这样我周末就可以去德国买菜,或旅游了。我还真去对面的佛莱堡买了几次菜,去 Kiel 和汉诺威、汉堡玩了几次,有几次是同事们周末带我去的,或者到德国边境免税店买些啤酒、日用品之类的。 公司有职工一两万人,其中一半在这个岛上,其他人在德国,甚至中国。公司里几乎没有中国人,因此公司报社还专门派个女记者来采访我。这个女孩在北京大学学过一年中文,会说些汉语,我听的老亲近了,后来她在公司报纸上给我发了个半版的专访。同事们也介绍了几个在岛上生活的华人。一个马来女士嫁给了丹麦人,我去做了次客,不过她普通话说的很困难,我听起来很累,我又不会她的广东话或潮州话,只好说英语,后来就没再联系过。还有个嫁到岛上的台湾 girl ,她的女儿都上初中了,我们通了个电话,她告诉了我一些丹麦华人的大致情况,以及在哪里能买到中国食品。 同事中有位年纪大一些的叫 Aage Hoffensets. 他是个热处理工程师,在这个公司工作了 20 多年了。有一天他问我愿意不愿意去他家做客。我一个人周末没事,大多骑车去海边晒太阳。天冷了,太阳也晒不了了,因此很愿意去他家做客。第一次到他家里,他的家很大,是个丹麦常见的 House ,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不少花草树木和蔬菜。夫人是小学的校医,每周上三天班。她英语不太好,不过尽力练习和我说英语。半年后,我们基本可以在电话上交流了。他们给我做了典型的丹麦食品,包括丹麦糕点、烤猪肉。他们的烤肉很香,用的是五花肉,肉皮烤的黄黄的,油都出去了。他们问我是否会做中餐,我说会做一些。因此不久我又去做了次客,这次是我负责做中餐,我包了蒸饺,还有两个家常菜,他们吃得很香,还记下了我做菜的过程,想以后自己做。 圣诞节快到了,他们邀请我去他家过圣诞。他家里布置了一个很高大的圣诞树,树上挂满了各种铃铛和彩灯。树下堆放了很多朋友寄来的包裹,那就是圣诞礼物,要等到圣诞夜才能打开的。他们的两个女儿也回家了,都在哥本哈根上大学。我们一起吃了圣诞夜餐。我幸运地吃到了当晚的幸运豆,得到了他们准备的幸运礼品—自行车红色尾灯,正好适合我晚上骑车用。饭后,我们手拉手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当然我不知他们唱的什么内容,总之是圣诞歌吧。然后大家围坐在圣诞树下,分发礼物。每个人当众宣读一个圣诞礼物是谁送给谁的,然后发给获得礼物的人,并一起拥抱祝福。那晚我得了好几件礼物。 午夜到了, Aage 领我去不远的教堂,我们在那里坐下来,听神父祝词,一起唱圣诞歌。神父是 Aage 的好朋友,完工后还专门接见了我。 我们回到他家里有说了一会儿话,然后 Aage 就开车送我回了家。这就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过圣诞,一次地道的圣诞节。记得那年雪很大,十多天休假我无处可去,白天只能在村里走走,照些雪景照片。在同事家的圣诞夜是我最难忘的事情,也是那个假期最温暖的事情。 第二年我去了 Aalborg 大学,不过 Danfoss 的同事还有很多与我保持联系。后来 Aage 一家成为了我们全家的好朋友,一直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互寄圣诞礼物。我的家人去丹麦后也每年和他们一起去海边度假,我的妻子和孩子向他们学丹麦语,大家一做饭,一起到海边钓鱼。 2004 年他们还来沈阳做客,住在我们的家里一星期。我每次去丹麦的时候,都会去他们家里做客,像走亲戚一样。如今,他们老夫妻都 70 多了,女儿也都有了孩子。我忘不了那个美丽的童话国家和憨厚善良的丹麦朋友,我们每年此刻都在互相祝福圣诞快乐! Danfoss A/S公司总部前 在Danfoss工作时的家(公司租房) 人人关心的Little Mermaid
6048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转一首友人的诗
热度 2 等离子体科学 2011-12-24 23:25
Christmas Eve,李定老师发来一首诗。征得他同意,转在这里: 西洋演绎木兰花 东土痴迷圣诞桠 赤县文明何处觅 无为清净阅《南华》 李老师是桐城才子,每逢节假日必有诗、对。今天和他论及中华文化,谈到中国古代文明之鼎盛时期,莫过于文景之治与开元盛世。 十而税一,中外通例。西方有所谓“什一税”,中国的税收,古时大约也是依照10%征收。汉文之时,与民休息,“什五税一”,且常有免税之年。所以人称“三十税一”——古今中外税收之低,莫过于此。开元年间,号称“盛唐”——历朝皆有“初”、“中”、“晚”之分期。冠之以“盛”,唯有唐一代而已。 汉文之时,用黄老之术治国;开元年间,皇家笃信道教,以至于贵族女子出家做女冠(女道士)成为风尚。 谈及于此,李老师有上面这首诗相赠。 不敢专美,特录于右,与同好共赏。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3126 次阅读|6 个评论
当圣诞夜遇上“十五的月亮”(巴黎圣母院的圣诞月夜之美)
热度 1 flowerofmay 2011-12-24 19:06
当圣诞夜遇上“十五的月亮”(巴黎圣母院的圣诞月夜之美)
当圣诞夜遇上“十五的月亮” (原题:巴黎圣母院的圣诞月夜之美) 黄宁燕 圣诞夜出门,尽管巴黎的街面上依然像往年一样冷清,然而远处的夜空却挂着一轮明月,圆得像中秋似的,月光洒在清冷的城市上空,倒给这个夜晚增加了一层温馨。 路上我自言自语说,莫非今天刚好是 “ 十五 ” ?打开手机上的日历一看,——果然不差, 2007 年 12 月 24 日 正是农历十一月十五。 我们从朋友家吃了圣诞夜饭出来时都快午夜了,赶到我的法国老师推荐的有好听音乐的 Saint Eustace 教堂,却没想到它早早就结束关门了,并没有我期待的午夜弥撒。我们随即去往那不远处 “大名鼎鼎”的巴黎圣母院。因为年初就要回国了,因此这将是离去前最后一次在巴黎领略天主教徒们如何在教堂度过这个最盛大的宗教节日。 在离圣母院不远处停了一些警察的执勤车,看来这里依然是 “ 整个法国 ” 在圣诞夜 “ 人气最旺 ” 的地方——因为其他地方几乎都是空空荡荡的——就像中国的除夕夜。 圣洁的圣诞午夜弥撒 有些人往我们的方向走来。我想坏了,白来了,可能连这里的午夜弥撒都已经结束了,因为此时已经午夜 12 点半。然而走到教堂前的广场,却发现在广场花坛的两侧还排着两条长长的队伍,每隔 10 分钟左右两边栏杆打开,轮流放一批人进入教堂。真是有进有出,可见今天的人确实格外多,必须严格控制教堂内的人数才能维持秩序。 天气很冷,我的脚已经开始感到冰凉,所以根本没有耐心排队进教堂,于是开始拍照片,因为不想白白地走掉。然而,拍照过程中,我们身旁的那条队伍动了,我们就顺势随着人流进入了教堂,栏杆又刚好在我们身后的几个人后面挡死了。 —— 好幸运! 今年巴黎圣母院有很多改进,在两边的柱廊处处设置了很多屏幕,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弥撒的进程。教堂里人确实很多,人们摩肩接踵。还好,我们赶上了午夜弥撒最后 20 分钟左右的程序。 来教堂我最喜欢的就是听圣歌。身著兰袍的合唱团位于圣母院弥撒台的后方,他们都是青少年,唱的圣歌很好听,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身边那些真正信教人的吟唱。我之所以称他们“真正信教”,是因为眼神,这些人往往眼望耶稣受难像,饱含深情,声音格外美丽,从精神上让人感到与其他人不同。 有一个程序我也很喜欢,那就是让每个人拥抱和亲吻周围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这样做就是要倡导们对所有人都要友爱,不管你是否认识,这也许就是西方的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 最后一个程序是闻“圣香”,“尝”“圣体”。“圣香”是主管教士拿着点着的“香钵”围着教堂转一圈,让“香烟”弥漫整个教堂,我想也许代表着让耶稣的思想包围着普通人;“圣体”实际上是一种小薄饼,教士们手中拿着坛钵,走到人群当中,信教的人排队走上前,双手接过一片小小的薄饼,放入口中,那就代表耶稣的身体。有时教士让人张开嘴,直接把“耶稣的身体”放入人的口中,这个过程还挺有意思的。 我们被教堂的仪式活动和宗教气氛深深感染。最后唱诗班都离去了,大家才从教堂里涌出,有些人嘴里还轻轻哼唱着最后一曲“圣歌”,沉浸在教堂音乐营造的“圣洁”情绪当中。我——深吸一口”沾染了“圣洁”的空气,仰头望了望天空。 圣诞夜遇上“十五的月亮” ——啊!那轮“十五的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刚好处在月光照耀下的洁白的圣母院教堂两个塔顶上方。明月如此皎洁,照耀得教堂也十分皎洁,加上自身的白色装饰光,通体洁白。我喜欢洁白和淡雅,此时的巴黎圣母院 似乎显得比我所看的任何时候都美丽和圣洁。 圣诞夜刚好碰上农历十五的时候真的也不是很多——今天可巧我在这一天来到圣母院,并在圣诞的午夜弥撒之后,看到了似乎被十五的月光所漂过的圣母院。 此时,在耳际未绝的教堂音乐的余音中,我似乎领悟到,现在我面前的圣母院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我曾无数次在这座教堂前面经过,更有无数的人每天在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前面留影,然而,也许像我一样,第一次发现巴黎圣母院是在“十五的月光”下才是最美丽的! 雨果的一本小说,使巴黎圣母院走出宗教世界,几乎让全世界家喻户晓。前不久,我写过一篇关于于丹与中国哲学思想传播的文章,谈到宗教的传播手段,尽管我不信教,然而每次在教堂听到那些圣歌都会受到感染,如果我能够听懂歌词则可能受到的感染更多。宗教就是靠这些贴近人的载体来传播它的思想,感染人,影响人并影响世界,教堂本身也是一个基本载体。 “十五的月亮”使这个世界都碰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午夜弥撒的音乐,净化了人的心灵,使人的内心也变得单纯和洁白。也许正是因为此,从教堂走出来的人看这个世界都会觉得比平常洁白美丽。我,尽管不信教,然而也受到了感染。 圣诞夜的气氛和“十五的月亮”让我在今天看到了自己眼中最美丽和最迷人的巴黎圣母院 ··· (本文作于2007年12月26日,曾发表于法国《欧洲时报》)
个人分类: 我看世界|578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