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毛乌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闲话中国生态学窘境
ecoliugy 2019-9-27 11:49
毛乌素种树与nature挑剔性的报道 早晨与哥们闲聊生态学发展。不经意间说了一段很有政治性的话。 “搞生态学要与国家大方针政策融合。生态问题也是国际竞争角逐的一环节,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森林和动植物保护都是国际角逐的一部分。如前段时候亚马逊大火,巴西总统差点被一场环保革命搞下台 。 假如你学术杂志和科学新闻看得多,你就会发现西方媒介只讲中国环境的坏,不讲中国的好。而我们的学者在西方学术杂志的控制下,某种意义上有有很多都是攻击中国的帮凶。如今中国搞了那么多生态建设,没人讲他的好,铁的数据和报告拿不出来 (参考PLoS ONE 13(10): e0205885) 。我们的媒体只能一天搞些形式主义,空喊口号的东西。无法用国际通用语言,也就是数据、研究、科学报告和数据可视化等等,来与世界同行交流。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比如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角力,中国明显处于下风 ” 。 之前,我也讲过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跨越千年的旷世杰作 ),对于这种超级智慧的生态工程,网络上也确实没有好一点的科普影响,能让外国人乃至中国人了解到中国历史的伟大之处。毫无疑问,在越来越民粹化的世界格局下,中国的声音确实有被忽视和屏蔽的意思。生态与环境领域也是一样的,坏的消息满天飞,好的信息不出门。 又比如前段时间网传中国消灭了毛乌素沙漠,绿化黄土高原等等,网上并没有非常信服且有充足科学语言的报告、或者视频,更不用说国际化的东西。神的是,在毛乌素沙漠报道后(国际媒体报道很少)一小段时间后,nature搞出个新闻说,中国种树可能威胁水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观点虽然大体不错,但却是以偏概全,鸡蛋里挑骨头。西方学术同行不撒谎,但他们也不讲真话,他们 喜欢 讲一个负面的中国生态。这里面有不少中国生态学家投其所好,发表了不少文章,在此我就不一一指出来了 (如nature这篇 China's environm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 。我想这不是国家想看到的,更不是我们生态学群体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所以中国生态 学界一定要讲好中国的 故事 ! 延伸: 气候变化教育:要不要告诉孩子那些“糟心”的环境问题? 自然与人文:亚马逊森林大火背后的环境教育分析 都江堰:跨越千年的旷世杰作
3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乌素的秘密
热度 12 lesshsroc 2016-7-1 23:16
毛乌素的秘密 梁 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3 年9月,我人生中第一次进入沙漠,见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沙丘。见到了典型的新月形,抛物线形,还有各种奇奇怪怪无法用课本上学到过的给其命名的沙丘。这就是位于内蒙南部,陕西北部的毛乌素沙地。也有人呼之为毛乌素沙漠。但是去过那里就会明白,她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沙漠,她不是想象中的一望无际一片荒凉,在这片土地上,有树有草有炊烟有牛羊。只是到了靠西部的地方,才能看到一点点纯正的流动沙丘,黄色软绵绵的沙子和充满几何美的沙脊线。喜欢从沙丘顶上沿着背风坡滑下去,那种磨破了裤子也很爽的感觉。更喜欢在夕阳西下时选一个极美的沙丘顶上坐着或者躺着,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残阳如血——一个高中时写作文经常用到的词汇。而这片沙地的大多数地方,看到的都是牧民的草场,灌丛和偶尔出露的小沙包。所以我更喜欢称其为“沙地”,这个比沙漠更为温和的名字。 Figure 1 毛乌素的位置及其概况(Liang Yang, 2016) 而这个中国十二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就成为我沙漠研究生涯的开始。也许从那一天起,我的兴趣、追求、命运以及未来都要托付给这个星球上最荒凉的景观之一。我要开始适应她的环境,了解她的脾气,摸清她的性格,以至于我还想弄清她的历史,最好是知道她的将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研究。我第一次进入沙漠,坐在越野车上,手里拿着一本朱震达先生的《中国沙漠概论》,边走边看,认真地识别沙丘的类型和特征。中午的时候,我们常常在红柳丛下吃简单的午餐,在沙丘顶上观望远处绿油油的沙蒿,偶尔在丘间地还能遇到一两只兔子,眼睛仔细点,还能捡到几片打磨的不错的石器,运气再好点,还能在丘间地出露的棕黑色的古土壤上发现几枚印着“开元通宝”或者“庆历重宝”的铜钱或者锈迹斑斑的铁钱。印象最深的就是毛乌素的干河道和他残留的小湖泊。这些古河道造就的景观使得毛乌素沙地的景观丰富起来,也使得我们这次科考之旅不是那么荒凉和乏味。 Figure 2 毛乌素考察照片 我后来一直想弄明白为什么这片沙地的景观这么丰富。于是我们就尝试使用一点专业手段和分析,来解答心中的困惑。我需要一张毛乌素沙地的景观图,我可以利用遥感影像完成这个任务。我当然想知道为什么气候差别不是特别大的地方,沙丘和植被共存?为什么这里是连绵的沙丘,不远处就是绿油油的草场和农田?爱因斯坦坚信上帝不会掷骰子,宇宙自有其规律。我想大自然的现象也是这样,我们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背后都有一只规律的大手操纵着。于千丝万缕中抽丝剥茧理出一点头绪使得一切合情合理,这就是我理解的科学。所以爱因斯坦需要质能方程那样简洁的公式来表达宇宙,他更想找到统一场论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美。 我们完成了毛乌素的景观图后发现他的流动沙丘主要集中在西部降水量比较低的地方。而东部还主要是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这和我们的常识是一致的。那就是沙丘发育在较为干旱的地方,较湿润的地方植被生长茂盛,保护了裸露土地的风蚀,降低了风沙堆积形成沙丘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中国的沙漠大体上分布在干旱区的原因之一。 Figure 3 毛乌素景观地貌图及其比例(Liang and Yang, 2016) 我们又通过一个叫做“地理探测器”的统计模型对毛乌素沙地这种复杂的景观地貌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简单地说,这个模型就是做“亲子鉴定”。毛乌素的景观就像是一个孩子,她的父母可能是降水、温度、下伏地形、风况、水系、下伏基岩……我通过统计他们的相似程度来判定谁最可能是她的父母。发现都写在了我们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CATENA的文章里( Liang Yang,2016 ) ,大概意思就是说,降水和温度的组合决定了这里景观分布的体型,水系和地形决定了长相,而人类活动的扰动决定了细节。专业一点就是不同尺度的景观分布具有不同的决定因素。当然,她的景观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这也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受到各种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也是我最想讲述的“秘密”。毛乌素沙地的位置处于季风区边缘,大概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上,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长久以来她成为沙漠化研究的宠儿。过去的几十年很多学者一直争论她的沙漠化过程到底是人为的还是一种自然过程。这牵涉到如何去治理这里的沙漠化问题。通常是通过统计时间序列上沙漠化面积变化和一些气象因素、人为因素的对应关系来论证这里沙漠化的控制因素。但是这里面有好几个不确定性,比如沙漠化面积统计的准确程度问题,比如沙漠化的滞后性问题。这些不确定性都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空间对比来解决时间序列的不确定性。我们结合毛乌素沙地近三十多年来的植被遥感监测,发现从1981年到2005年,毛乌素的东部植被显著转好,而西部基本上没有变化。并且这个分界线十分诡异: a. 它基本上和陕西-内蒙边界重合; b. 它距离长城大约30公里(文献记载明清两代毛乌素的移民实边开垦北界大概就是长城向外推30公里); c. 它和~280 mm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 巧合的是,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280mm降水量线以东,沙丘率有所增加。就是降水量大于280 mm后,随着降水量增大,沙丘反而增多了,这种景观分布状态和它的气候背景很不谐调。而280 mm以东,从1981年至2005年这二十年来也是植被增长最显著的区域。280 mm以西基本没有变化。这是巧合吗?上帝不会掷骰子! Figure 4 毛乌素植被变化及古遗迹分布 (绿色圆点表示植被显著转好) (Liang Yang, 2016) 我们通过历史文献调查,发现了这个分界线的秘密,它大概就是明清两代毛乌素移民实边开垦荒地的北界!也就是实际上的农牧分界线。这就是说,之所以其东部沙丘率增高,是因为农业活动。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利用退耕、飞播等政策来对抗沙漠化,这里农耕用地急剧减少,再加上整个 北半球风速降低,所以曾经遭受人为破坏而沙漠化的东部迅速响应,植被先于西部恢复了。而西部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是因为这里本来降水量低,缺少水分,植被状况差,这是气候背景导致的。随着风速进一步降低或者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人类农业活动的停止,甚至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从2005年到2013年,整个毛乌素的植被都显著好转。东西部先表现出的这种不同步变化表明沙地东部的景观与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活动密切相关,是明清以来 垦荒的直接结果。而西部却一直在一种较为自然的状态下。只有当气候状况发生变化时,西部才会缓慢响应。而东部依赖于人类扰动的停止。 这种例子也曾出现在埃及-以色列边界上。当以色列的人类扰动于1982年停止后,其沙化土地迅速恢复,与埃及形成了鲜明对比。之前有美国科学家研究毛乌素时认为毛乌素近几十年来植被显著好转是因为风速降低,应该是片面的,因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2005年以前植被好转只发生在东部,而西部几乎没有变化。还是那句话,上帝不会掷骰子。这就是我所破解的毛乌素的秘密。 2016年7月1日晚于二连浩特 注:本文观点来自于我和导师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 CATENA 上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阅读: 链接 1 Liang, P., Yang, X.,2016.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Maowusu (Mu Us) Sandy Land, northernChina and their impact factors. Catena 145, 321-333. (地理探测器官网链接) 链接 2 Liang, P., Yang, X.,2016.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Maowusu (Mu Us) Sandy Land, northernChina and their impact factors. Catena 145, 321-333. (ResearchGate 链接 ) 链接3 Liang, P., Yang, X.,2016.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Maowusu (Mu Us) Sandy Land, northernChina and their impact factors. Catena 145, 321-333 . ( ScienceDirect 链接)
个人分类: 地理行思|18633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腹地发现10平方公里污水湖(图)
热度 3 jiasf 2014-9-12 15:04
(转者按:这样的行为如果不受到惩罚,难道要等天谴么?) 2014年09月12日 02:23 来源: 新京报 顺着查汉淖尔湖西南方向行走,在湖边的草地上、沙土上和靠岸的水里,不断发现有死亡的鸟儿。沿湖走过300多米,记者仔细数了数,死去的鸟儿达到200多只,还有鸟儿在湖边淤泥中挣扎着。 一牧民向记者描述化工园区打的水井:“他们的井又深又大,我们肯定抢不过他们。” 布日古德起动水泵,等了几分钟才有水上来,没抽一会儿就没水了,等一阵子才能继续抽。 以前化工厂排污是明排,是通过这里的一根直径半米多的管道排到化工园区外的一条沟渠里,流向查汉淖尔湖,沟渠穿过牧民的草场。后来牧民纷纷抗议,明排停止了。 查汉淖尔湖湖面被一条堤坝分成南北两部分,低洼的南侧湖水较少,呈暗红色,气味较淡。北侧湖水则几乎溢出堤坝,暗黑色的湖水上漂浮着五颜六色的泡沫,泡沫里面时隐时现一些腐烂鸟儿的尸体。 原标题:珍禽离奇死亡之谜 牧区大寨,是上世纪60年代乌审召镇在全国响亮的名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约150公里,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腹地。这里曾是一片荒漠,五六十年代靠人工治沙,建成一片绿洲,被树立为全国牧区大寨。 60岁的巴拉吉老人向记者描述过去的景观,那时水草丰美,开春时鸟窝鸟蛋多得无从下脚。每年6月份马兰花开了以后牧场就像铺了紫色绸子一样美。 2004年以后,这里开始建起了化工厂,又扩大成化工工业园区。抽地下水,排污水,排有毒气体。短短几年,草场退化、芦苇消失,鸟类成群死亡。 明排虽停暗排不止 查汉淖尔湖原来是一个天然的碱湖,随着碱矿被采空,制碱企业撤走,留下了巨大的坑。2004年开始承接了3公里外的乌审召化工园区排出的废水,逐渐形成了目前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污水湖,比原来面积扩大约四倍。 9月1日,记者从鄂尔多斯市出发,向西南约150公里,抵达乌审旗乌审召镇,计划先探访查汉淖尔湖的污水排污口。据知情牧民讲,最近以来,排污状况晚上肆无忌惮。由于白天两条通往排污口的通道分别有人把守,无法靠近。记者等到夜里进入乌审召镇镇政府往西一公里处的排污口查看。 22时许到达一片水域后,明显感觉到一股臭鸡蛋的味道,打开手电,很快找到排污口。顺着手电照射的方向,排污口在离岸约3米远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一根管道在水中,一股乳白色的液体从管道里流出,在水面上形成一股泉涌,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 知情人告诉记者,以前是明排,是通过一根直径半米多的管道排到化工园区外的一条沟渠里,流向查汉淖尔湖,沟渠穿过牧民的草场。后来牧民纷纷抗议,明排停止了。但工厂每天都在生产,臭味也依旧,不见排污,牧民都觉得蹊跷,开始沿湖搜寻,发现了伸向水底的排污管道。 湖臭水黑鸟毙滩涂 9月2日一早,记者在当地牧民指引下,实地查看牧民所反映的查汉淖尔湖死鸟现象。 查汉淖尔湖湖面被一条堤坝分成南北两部分,低洼的南侧湖水较少,呈暗红色,气味较淡。北侧湖水则几乎溢出堤坝,暗黑色的湖水上漂浮着五颜六色的泡沫,泡沫里面时隐时现一些腐烂鸟儿的尸体,一股臭味扑面而来。 顺着查汉淖尔湖西南方向行走,在湖边的草地上、沙土上和靠岸的水里,不断发现有死亡的鸟儿。沿湖走过300多米,记者仔细数了数,死去的鸟儿达到200多只,还有鸟儿在湖边淤泥中挣扎着。 其中不乏黑翅长腿鹬、白鹭、赤麻鸭、反嘴鹬等等十多种各类国家各级保护鸟类。附近的牧民们告诉记者,仅七月份就死了超过万只,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派人来收死鸟,然后就近掩埋。 一牧民随手掰了一根干树枝,在一片沙地上刨了几下,就看见一堆鸟的尸体埋在沙土下。牧民称,先后有四头牛在湖边中毒,仅有一只救活过来。 8月,针对牧民反映大量鸟类死亡事件,鄂尔多斯环保局下发文件中的调查情况写到:经我局环境监察支队现场调查,塘坝水库有大量水鸟在水中游玩,并发现有十几只死亡野鸭。 过度开采水源争夺 在查汉庙嘎查(大队),记者首先探访了布日古德家,布日古德的家位于乌审召镇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海拔大约在1375米,布日古德表示,原来这里牧草丰美,绿树浓阴,现在因水位下降,植被越来越萎缩,每年都有一些灌木和树枯死。 2000年至今打了7口井,而且水井从7米打到200多米,总共耗资十几万元。如今,打水井占据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将来水位继续下降,不知道还能不能打得起更深的水井。随着水位下降,枯死的树逐年增多,牧场的灌木和草场也一年不如一年。 据一份调查显示,当地企业大量抽取地下水,目前有60口深水井遍布乌审召镇各个牧场,30口井为乌审召工业园区供水,另外30口井,是为距离100多公里的乌兰木伦镇的化工企业供水。化工企业和牧民及自然生态夺水,越来越白热化。 “他们的井又深又大,我们肯定抢不过他们。”布日古德说。据当地人介绍,现在乌审召镇塔北庙小队水井全部枯竭,牧民不得不长途运水维持生计。 据财经杂志报道,乌审召化工园区,正在规划建设的500万吨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同时是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园,称“地下水资源较为丰沛”来招商引资,用每年几百万立方米的地下水换取企业的进驻。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巡视员牟广丰说:“对于水源匮乏的沙漠地区,抽取地下水进行高耗水的化工生产,对大漠的生态将是毁灭性的破坏,沙漠地下水是几千万、乃至上亿年形成,过度开采,对草原大漠荒漠化是雪上加霜,无法修复。” □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摄影报道 新闻百科: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降水较多,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在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长城一线以北,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降水较多(250~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 早前报道: 腾格里沙漠腹地现巨型排污池 9月6日,《新京报》报道,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排污池。当地牧民反映,当地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排污池,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黏稠的沉淀物,用铲车铲出,直接埋在沙漠里面。6日下午3时许,内蒙古阿拉善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陈主任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开发区管委会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具体的调查正在进行中。 陈主任称,2012年,央视对该工业园区违规生产进行过曝光,15家企业都已停产,另外有6家企业按照相关规定,有污染预处理设备,仍在生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报道中提到的腾格里沙漠出现刺鼻气味等现象?陈主任回应,这可能是监管上不太到位,企业出现了偷排漏排的现象。 腾格里腹地为农牧民聚居地,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有诸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如果违规排放,很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前,著名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刘书润告诉新京报记者。 受污染致死的鸟类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78 次阅读|7 个评论
毛乌素又在胡闹了——看新闻联播说毛乌素植树
热度 8 mountainwind1 2013-9-17 13:04
前些天新闻联播报道毛乌素用以色列滴灌技术大量植树,让我哭笑不得————又在玩儿童游戏了操~ 毛乌素的降雨量在200-375mm,典型的疏草草原/沙漠的交界,这意味着哪怕全盖满农膜,生物最大承载量不会超过每平方米0.2公斤,且稳态下需选择草原化为终极目标。可好,傻B们又开始玩三北防护林的招数了,靠,几十年下来老头树啥样还不醒神啊?您那土因子不对行不行?张北降雨量也不大,好好看看人家的土圈层构造好不好?见过同一纬度人工营造的沙生灌木林二十年后怎么衰退的样子吗?见过生态圈补偿性自我修复的样子吗?摔倒了也不想想,余地都不留,甚至一下子就上到高端植物,我靠哦。。。。。。。。 还有用的是以色列滴灌技术玩樟子松,固定投资钱老鼻子多,地下水没命用,子孙活不活?捞钱还是绿化? 真他妈的混蛋!不学无术!玩政绩玩钱还是做生态?还宣传宣传?让老外笑话去~ 行行行,爷是民科无话可说,沙子没的玩俺玩河流农田湖泊山林大海去,话撂这里:30年后您准备挨骂吧!我等着看老头林,等着看松毛虫,等着看5年后开始林下生态崩溃,连牧草都没得玩,让牧民们骂死你们去~!
2507 次阅读|22 个评论
沙地农业存在着严重麻烦————疯子在毛乌素
热度 20 mountainwind1 2013-8-12 13:21
在沙地农场呆下了,晨起暮眠到也适应,寂缪的大地除了沙,草,鸟和野兔外,就是无边无际的草香,对于久居城市的人而言到也是一种放松,就是洗澡难,让我个天天洗澡的南方人比较难受,天天外出跑污泥,粘土,种子,难免满身臭汗,无奈只能笑称感受荒野了。 一 人少地广,土地肥力和保水力极差是这里的情况,除了麻黄草之类外,绝大多数经济作物都需要浇灌,但这里的浇灌很变态,沙地怎么也保不住水肥,普通土壤地假如要浇一份水和肥,盐碱地要2份,沙地就得5份,早上浇水后,晚上地表就是5厘米后的干沙层,温度50摄氏度左右,如同烤炉一样,种子要出芽了多是完蛋的命运。 保水肥,得提高沙层比表面积,和容水区,但这里的百姓不懂改造,造成大量水浪费,又用错肥料,全用尿素,碳酸氢铵之类的,恰好土地又缺乏转换的微生物,和容纳肥水的微观储水结构,很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造纸黑液酸沉淀出的腐植酸和木质素等用氨水溶解而成的肥料即能改进土质(需要和微生物配合),还能解决造纸业污染问题,技术又很成熟,为何不用? 在此强烈呼吁!沙漠地区必须使用复合菌有机肥或诸如腐植酸胺等高粘度肥料,盼官府早日注意此事! 二 沙地种植最关键的是出苗早期,这时候需要应对雨季(夏天)的高温,和干燥的沙层表面。目前治沙通常是雨后,使用沾有膨润土的种子飞播,但实际实验中我发现,该体系不能保住数天的湿润沙表层,造成很多种子死亡,最廉价的保水材料就是含有聚丙烯酰胺的污泥了,它本身还含有微生物能转化氨氮,释放磷钾,很有利于幼苗出芽。 在此强烈呼吁,改进飞播种子处理技术,使用含有复合菌群,聚丙烯酰胺或淀粉等保水复合材料表面膜!望官方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沙地表面的湿润是另一个关键,这还需要另外2种工艺,我这就不写出来了,因为至今治沙的官科好像很不待见环境材料学着的进入,我这也是无奈之举。 三 被制造龟裂可控材料的泥浆泵搞的晕头转向,没这东西,看来我的做农民慢慢手工泼洒了,用我的技术大规模治沙,没有泥浆泵是不行的,速度上不去,一个组的人用泥浆泵一天一公顷沙漠治理问题不大,如果手工,怕速度就和草方格制作速度差不多了。 被中试的材料搞的晕头转向,污泥上百公里去拉,运费200元一吨,粘土50公里拉,运费100元/吨,还很不好找,非常耗费精力,政府效率也缓慢,要是能一火车从北京拉干污泥(含水量65%以下)的该多好。。。。。。这居然成了我做梦时的内容之一,无奈。还好只做两三亩,不然我得多赚钱了才来做实验,这还好是李院士支持了很多不然更头疼,他老人家那真是喜欢这块大地的人啊。院士都这样,中国大陆希望就大了。 与其600-1000元/吨焚烧污泥,还不如火车拉来沙漠!火车运费大不了150元,还给沙漠保水,抗风,国策啊!俺个民科只能无奈摇头! 雇佣工人,农机。。。。。。得,这种慈善还不好多做,如果大规模了,真的有慈善机构支持,我们一两个人顶不住的。 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6月底到七月20号以前的标准播种期,和5月初的灌木扦插期,现在播种只能看出芽率,能不能过冬我实在没把握了,但愿靠着我节水75%,抗风10级的技术,能让种子强壮度过幼年期,在大地上冻前撑住了,能过冬那是奇迹——农场主说的,但愿能出奇迹吧。 四 农场主对我100元/亩改造能永久节约3倍水肥的当地小试成功很有兴趣,迅速送了我很多沙地植物的种子,笑眯眯地希望我中试成功,他好立即将几千亩地马上改造,一个季度就能收回本钱。哦,但愿我的奉献能迅速在当地推广出来,我就无憾于这块大地了,也无憾于中科院遥感所了。当然,可控龟裂材料铺设流沙固定,改进飞播,改变肥料,防尘廉价可降解有机农膜(一公斤大约2-3元成本,50元一亩,农民可以自己配,但要有政府补贴!)我更希望能引起推广。 我国沙化地区治理材料技术十分低下,是我这几天最大的感慨,至今还停留在材料选择上,材料结构,工艺,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尚未有亮点,我尽管有才但我是民科,无力改变现状,在此强烈呼吁: 请迅速开展沙化地区治理材料与工艺领域研究!
5930 次阅读|47 个评论
龟裂材料沙漠治理前期调查______疯子在毛乌素
热度 8 mountainwind1 2013-8-9 12:14
在遥感所曹老师朋友陆教授联系下,我到了毛乌素边的一个农场,在辽阔无边的荒漠草原边呆了下来.这里有1000亩沙地, 农场清理出来,两年内不用,正好做实验. 当地的植物优势品种是柠条和沙蒿,雨热同季,降雨教大(接近300毫米),蒸发猛烈,无霜期5-10月. 当地周遍80公里外县城污水处理厂日产2吨污泥,造纸厂还没联系.养殖业污泥开始被管制.预计一个县城一天能排出土地改良用污泥5亩左右的量, 半亩左右生活污泥的量,造纸厂的未知. 洗煤场的未知. _____结论当地集控污泥量不足.外调需要火车才方便,否则运费较高. 当地改良沙漠情况: 草方格不受欢迎,沙漠低广人稀人工费用十分昂贵,草方格绿化难. 黄土覆盖治理, 因为运费问题,一亩大约750元成本,地力提高不快,农民不喜欢.另外很费水. 牛粪改土. 较为常见,但抗风能力差,很费水. 有政府官员兼牧场农场主,尝试把污泥直接洒沙面, 有较好绿化效果,比较省水,十分怕风,风来污染巨大漫天飞,需要连续3年治理才出效果. 结论: 龟裂材料沙漠治理具备教高可行性,在调查了农场主2名,百姓5名,政府官员2名后,一致认为能省水固沙比龟裂材料本身是一种超缓释肥料来说是急需技术(前提是试验成功). 但不适合种植苜蓿等,因为我的材料强度不足以支撑农机在上面开,因此诸如苜蓿等一年割3茬的没意义,但对一年一茬的,或者树苗种植的,成功的话意义巨大,因为制约沙漠产业的关键就是在水的蒸发上和保水上, 风沙其次.目前遇到的农场主和政府官员(旗里)都表现出巨大兴趣. 我们正在和政府部门交涉准备搞污泥中,电脑难以上网,条件苦寒,疯子我不能常上网,兄弟姐妹,老师请原谅.
3925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我与内蒙古草原2:鄂尔多斯
热度 14 王铮 2011-8-12 08:22
我与内蒙古草原2:鄂尔多斯
我对内蒙古情结最深的,应该是鄂尔多斯。关于鄂尔多斯,最早的认识是小时候看的一个电影叫《鄂尔多斯风暴》。那时候还小,电影内容都记不得了,就记得一个情节,有个男人叫乌力吉,回到草原,有一个穿长袍的女人从蒙古包里跑出来接他。那时候小,不知道这是爱情。上了大学,知道鄂尔多斯地区,曾经水草丰满,有个著名的城市叫统万城,可是随着环境变化,这里出现了毛乌素沙地。再上研究生,我查文献,知道我出生那年发生了两件即将影响我一生的大事。一个是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提出了一个新学科——区域科学。另一件事,我的博士生导师严钦尚提出一个观点,他说,中国的沙地,“就鄂尔多斯来说,沙是就地而起”的。这就是中国沙地“就地起沙”学说的开始。过去一些科学家认为,中国的新疆地区在第四纪时期,受到强烈风场的作用,沙子被吹离开了地面,在原地留下了砾石组成的戈壁,粗的沙子形成新疆东部、甘肃西部的沙山、活动沙丘,细的形成了东部的沙地,更细的吹得太远,形成了黄土高原。逻辑上天衣无缝。 1950 年开始,新中国政府号召“向沙漠进军”,严钦尚先生考察了鄂尔多斯一带,提出,沙是由于当地河湖沉积物在干旱环境下,草场破坏,被风吹起的。“沙是就地而起”的,这就告诉人们,人类的活动会导致土地和草原的沙漠化。现在的问题,是要“人退沙退”而不是“向沙漠进军”。就像拿破仑把鸡蛋竖在了桌子上,现在人人会这么想了。当时是一个重要发现,这个发现是对当地地貌、植被的大量考察结合对当地沉积物的采样细致分析完成的。这无疑是中国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在中关村医院对面有一串石碑,记录了中国科学院的成就,实际上记录的多数是技术成果,基本上没有地学的, 1973 年,没有记载竺可桢发现的“中国五千年气温曲线”, 1954 年,没有记载严钦尚提出的“就地起沙”学说。 让历史的车轮转快一些, 1986 年后我因为安排了其他工作,没有再参加内蒙古考察,也就没有能够参加考察鄂尔多斯地区。然而鄂尔多斯情结放不下, 1991 年与自己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之一张丕远讨论会鄂尔多斯升温问题,我认为统万城的消逝主要是气候背景的变化,而不能完全归结为人为破坏。张丕远老师后来写了篇关于鄂尔多斯的论文,吸收了我的部分看法,还把我列为第二作者。我的老师总是以身作则的告诉我,吸收了别人的看法,文章应该标注别人的名字,严钦尚是这样,黄秉维是这样,许世远是这样,张丕远也是这种。这是中国正派科学家的传统。 2004 年,我已经是个区域管理学家,我奉命主持全国艰苦边远地区的认定,不做地貌图这样的自然地理认定。不过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我的地貌学素养要求我一定要到野外观察而不是仅仅用数据。我得于来到了梦中的鄂尔多斯地区的毛乌素沙地。与我同去的学生有薛俊波、吴静和夏。 毛乌素沙地,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与克什克腾相比,半固定沙地增加了,不过比克什克腾以东的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多。毛乌素沙地地下水位高,在一丛一丛的长着蒿类的固定沙丘中间,往往有小水塘,有一个水塘边甚至放着瓢,向导说,这是喂牲畜的水,人不要喝。毛乌素沙丘的起伏大,地面显得像波浪壮阔的湖面,泛着绿色的草,黄色的沙。在有些地区,出露大面积流沙,不过沙丘基本上是盾形的。有些地方很热,很干,没有跑多远,夏就流出了鼻血。我担心地问他有没有问题,没想到他说:“幸好 ZLP 没有来,来了她一定吃不消,一定吃不消。” ZLP 是我的另外一个学生,他也许爱着她,或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想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我很感动,一个人在自己危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另一个人,这里包含这巨大的爱。夏的体验让我们想到一定要把干燥度纳入艰苦性分析。吴静说,夏以自己的身体实验了这个地区的艰苦性。 毛乌素沙地只能说是鄂尔多斯的一部分,鄂尔多斯的腹地,那个新兴的鄂尔多斯城市,我是 2008 年才去的。 2008 年,我带领所有研究生考察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的地质地貌记录。我对大家说,我们研究气候变化,没有去看过气候变化的地理现状和历史遗存,只能纸上谈兵,怕苦的就退学吧。由于有教育性质,我带着我的所有研究生,一行约 17 个人,从大同开始,沿途考察。由于是基础研究课题,不像过去有自治区政府安排,只能自己沿途找旅行社。庞丽的爸爸听说我们要去内蒙古,自告奋勇帮我们联系旅社。我放弃了,我担心万一有什么不好,庞先生夹在中间不好做人。 这次来到鄂尔多斯是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出发, 我提出到毛乌苏沙地方向的考察,可是雇佣的旅行社司机与导游称不熟悉路线而拒绝前往。导游在电话里说:“带的什么破团,不买东西,也不在旅游点玩。还到处停车。”其实我们在订车是就说清楚我们是考察。结果学生与司机导游发生了冲突。熊文质问:“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停你们可以?”折中下来,我们选择了成吉思汗陵。应该说是传说的成吉思汗墓地。说好的路上我选择了二个考察点。我们找到的第一个考察点是一个固定沙丘地带,这里的土层可以看到二次沙漠化活动,因为可以找到地层里的黑色壤土,较薄。沙颜色发红,我还说不清原因,地层红黑相间。沙在植被的作用下,已经有些壤土化。这个沙丘地带,种了许多树,应该是一种柳,翠绿色,灌木状,一丛一丛扎根在沙丘上,像个尽职的守门人,根扎得深,一动不动。不过在在许多沟道里根系已经暴露在外,我突然想到下岗工人。不久来到成吉思汗陵地区,有农田,也有小树林,小树林下有茂密的草丛,不过是围栏保护的结果。我看到鄂尔多斯地区仍然有这样的植被,很兴奋。因为说明根据就地起沙论的治理有成效。 可是接下来,我找不到第二个合适的考察点,司机一听我们要找的内容,告诉我们旅游点响沙湾就有。于是我们去了响沙湾,响沙湾的开发已经形成了高大的地层坡面,各种颜色的地层记录了多年的沧海桑田,当然没有沧海桑田,有的是湖泊和河流的变化。 响沙湾是个活动、半活动沙丘地区,主要是格状和新月形沙丘,沙丘排列,蔚为壮观。我让大家注意沙丘上覆盖沙波、沙波上覆盖沙纹。这是一种自嵌套形态。我进一步谈了自己的学术思想,自嵌套地理上不可能无限下去,因为物质形态必须控制在一个观察尺度内部,沙漠的自嵌套不可能在尺度上小于一颗沙粒。分形、自嵌套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一般在某些尺度内部适用,不能无限推广。河流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 为了照顾导游和司机的情绪,我宣布如果愿意骑骆驼的可以随导游去,想继续学习的随我考察,结果剩下7 个同学跟随我。脱掉鞋子赤脚,我们沿着沙丘缓缓行走,地面被太阳烤得烫烫的。我仍然拄着自己的拐杖,不知道是不是不伦不类,可是没有办法,腿疼得厉害。由于我的拖沓,我们慢慢爬上了最高的沙丘,远处出现绿洲城市,我指指点点地与学生分析了环境特点。说明为什么说就地起沙,说明为什么这里有微异地移动。分析绿洲的形成和为什么这个沙漠稳定而不推向绿洲,为什么会形成格状沙丘,也教他们观察了沙的矿物颗粒。更进一步让大家讨论气候变化的经济有效应该如何测度。 在学术讨论后,自由行动,朱永彬在一个洼沙地用脚写了个朱,又划了个圈,李兵说这是“猪圈”。姚梓璇带头,从沙丘上滚下去,滚进猪圈里,大家开玩笑说姚想进猪圈了。最后李兵掏钱,请大家骑了一段骆驼,我还是让大家还上。他们说不用,李兵在上博士研究生前,在证券公司,挣了点钱。 下午我们返回了呼和浩特。路上我想,研究生的教育经费得太少,所以研究生只能像农民工一样干活而没有条件学习。晚 21 : 00 离开呼和浩特返回北京。鄂尔多斯,我终于有了较多的认识,我心里告慰严钦尚先生,同时告诉他的是,科学是后继有人的。 说明就地起沙的一个很好图像,你看见沙丘、地层和绿洲。当然最后的确认是通过实验室对比了矿物成分和沉积物粒度等的。 鄂尔多斯地区常见的地面,草原退化,草丛与沙在搏斗 观察地面。右起萧小文、马晓哲、杨念、王帅、吴一平、姚梓璇、王雅琴 随我最后爬上沙峰的,朱永彬、姚梓璇在“猪圈”里给我们照相,这里右起依次是郭雁、萧小文、王铮、李兵、隋文娟、马晓哲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6735 次阅读|3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