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灾害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灾害学概论
热度 1 zhguoqin 2019-8-20 09:31
灾害学概论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点 击 下载全文: 灾害学概论.pdf 第一章 灾害的基本概念 4 1. 灾害的定义 4 2. 灾害源与承灾体 4 3.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4 4. 突发性灾害与缓发性灾害 5 5. 灾度与灾害分级 5 6. 灾害学 6 第二章 灾害的基本特征 6 1. 有害性 6 2. 自然性 7 3. 社会性 7 4. 连锁性 8 5. 突发性 8 6. 随机性 9 7. 区域性 10 8. 时空群发性 10 第三章 灾害的分类 10 1. 灾害分类原则 10 2. 灾害分类体系 11 3. 灾害行业分类 13 第四章 灾害学基本原理 13 1. 防灾减灾原理 13 2. 灾害管理 17 3. GCSP 管理原理 18 4. 学习原理 20 5. 法治原理 20 6. 生命地球理论 21 7. 灾害管理系统 23 8. 灾害管理周期 24 9. 灾害研究 26 第五章 灾害的危机管理 28 1. 灾害危机管理原理 28 2. 灾害预防 32 3. 灾害治理 35 4. 灾害善后处理 37 5. 灾害危机管理机制 40 6. 灾害应急管理 44 第六章 灾害的风险管理 52 1. 灾害风险管理 52 2. 灾害风险的种类 55 3. 灾害风险分析与预测 56 4. 灾害的风险决策 63 5. 灾害的风险管理方法 70 6. 灾害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72 7. 灾害风险管理过程 72 第七章 和谐发展中的灾害管理 74 1. 和谐发展 74 2. 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障碍性因素 82 3. 灾害管理中的关键点 85
个人分类: 发展学|1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灾害现象共同用矢量表示的思路
zhangxw 2013-6-4 18:02
灾害现象共同用矢量表示的思路 张学文, 2013/6/4 灾害现象我们几乎天天听到报道,什么龙卷风,粮仓大火、地震、暴雨等等。而这些年我国对灾害也提高认识,有了灾害学会、灾害杂志、灾害专著,灾害学也几乎呼之欲出! 不过说老实话,我看到那些写就的灾害书籍就头疼。我的核心抱怨是对灾害现象的文字与数字描述实在比较乱。从学术角度看,要让灾害现象变成科学研究的对象,灾害现象如何量化问题必需解决。其最低要求是努力规范化(不要文学家式的描述)、扼要(不要用的数据太多)、统一(不要各行各业各搞一套)。 本文暂且不谈其他的问题,仅提出,为了 ” 扼要 ” 表示一个灾害,它一般地说需要用一个矢量,而不是一个数量来表示。 例 1 :一场暴雨,水文学家喜欢用所谓“时面深”表示。我对它的提炼是这个暴雨的“强度 I ”、延续的时间 T (必要时包括起讫时间)、笼罩面积 S 。或者说你告诉这个暴雨的 I , T,S , 的数值,就刻画了这场暴雨的基本面貌。 例 2 :一次地震,有关专家则给出三要素:地震级别、地点中心的地点、发生的时间 我们还可以轻易地举出更多的例子, … 总之,每个自然灾害总是有其本身的强度,它也不少是时刻刻都存在,而仅存在与特定的时间以及特定的空间(面积、地点)。于是 于是尽管灾害的类别很多,但是它们中的每个灾害都存在着三个基本特征量:灾害的特征强度 I 、灾害的特征时间 T 、灾害的特征区域 S 。 我们现在定义其强度 I 、时间 T 、空间 S 。为一个自然灾害的特征矢量的三个分量。或者说每个自然灾害的数量化,可以用其有三个分量的特征值表示。或者说灾害学中的灾害的一种数量化技术,就是用有三分量的矢量表示它的特点。 如果你关心每个自然灾害的社会后果,你可以把上面谈的三维的自然灾害再扩大为 4 维(元)以致 5 维(元),例如第 4 维是灾害的经济损失,第 5 维是死亡人数等等。 过去本人就降水(暴雨)是强度、笼罩面积、延续时间的关系做了不少一般规律的探索,竟然提出了降水统计力学分析的词。相信不同灾害的强度、时间、笼罩面积的统一研究应当有共性。这种灾害的量化方法的统一可能带来某些灾害的共同规律的揭露。
个人分类: 灾害问题|28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灾害的两个特征量-时空尺度
zhangxw 2013-6-4 17:48
灾害的两个特征量-时空尺度 2013.6.4注:最近发现我的本文没有在科学网贴过,今天把它贴出以与我要写的另外一文配合-张学文 张学文 (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 本文为灾害学提供了特征时间、特征距离两个概念 关键词 灾害时空尺度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把各种灾害进行统一研究的趋势大为加强,而且呼吁建立灾害科学。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大同题:类别不同的灾害(火灾、水灾、风灾……)能不能构成一门有内在一致性(不仅是结局的一致性)的科学学科。 如果我们找不出内在的统一性,仅只是把搞地震的、搞防洪、蝗灾和搞气象的专家凑在一起,那么他们也仍仅仅是各唱各的调,而没有多少在科学意义下的共同语言。 我觉得,任何一堆知识要想升华为同一门学科,它们应当有 : · 共同的研究领域、对象; · 在该领域内有通用性较强的概念(术语)、模型; · 研究这些对象的若干仪器、手段和方法; · 发现了较丰富的事实、现象; · 通过归纳、分析和推理找出若干规律; · 实用事例 ; 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 对于灾害学来说,它的研究领域、对象基本上是明确的。但是能普遍用于该领域的概念似乎除了灾害一词外尚没有公认的术语。而没有通用的概念,那么一门学科就难以构成。 尹道声在1992年研究了各种自然灾害涉及的能量大小问题 。这项工作的突出贡献在于它首先提出了一个普遍适用于灾害学中的科学词汇——灾害所涉及的能量。 是的,“灾害涉及的能量”是一把统一的尺子可供我们测量各种灾害,在灾害学初建时期,尹道声的这个贡献占有突出地位。 本文是沿着寻找“通用性较强的概含”的思路再往前走就提出了另外两个概念: 灾害特征时间 和 灾害特征距离 。下面作初步说明。 2 灾害特征时间 定义(初步的): 从导致灾害的直接原因的出现到灾害现象(后果)最严重的时间的间距。 从拔动板机到手枪子弹飞出这一段时间可能不超过1秒钟。这一段时间就是手枪造成的灾害的特征时间。 河水开始上涨到流量最大这段时间可视为洪水灾害的特征时间。 依照这个粗糙的定义,可以估计出一般的灾害的特征时间(见表1)。 表1某些灾害的特征时间和特征距离 项目 特征时间 特征距离 手枪子弹 0.1 秒 1M 手榴弹 10 秒 10M 地震 1-100 秒 10-100KM 泥石流 1-100 秒 1KM 原子弹 1-10 分钟 10KM 冰雹 1-10 分钟 10KM 暴雨 0.1-50 小时 10-200KM 洪水 0.1-7 天 10-400KM 病虫害(动植物) 0.1-4 月 1-1000KM 干旱 0.1-6 月 10-1000KM 传染病(人) 0-1 年 1-100KM 原子辐射 0-100 年 10-50KM 臭氧层消失 50 年 10000KM 全球增暖 100 年 10000KM 这个很粗的表使我们看到有的灾害从原因到结果不足1秒,而有的可相差几个月甚致数十年。 从地震中心点的地震到城市受其影响仅几十秒之差,这几乎使一切通讯工具无从实用。但是对于一些植物病虫害,人们常常还有时间组织预防。 从预防角度上看,了解灾害的特征时间就十分重要。过快的灾害在直接原因出现后几乎来不及作分析预测和预防。而另一些则有较从容的时间来预防。 3 灾害特征距离 定义(初步的) 从受灾最严重的地点到灾情减轻了一半的地方的平均距离 。 这个定义中不谈“原因”,仅考虑灾害后果涉及的地区大小。而对“地区”则简单地用距离这个长度量来表示(没有用面积、体积)。这里没有以全部受害地区为界,仅用了从中心到严重程度减半之处的平均距离。“严重程度减半”的办法并不是忽视轻灾区,而是有时几乎无法定出轻灾的范围。故“减半”的作法在技术操作上有方便之处,又利于抓住主要特征。 这个定义显然也是个粗糙的定义。它的一些初步估计也已列于表1中了。 4 分析 特征时间与特征距离的提出(这定义有待深化)为研究灾害又提供了两个通用性强的概念。它可以为每一个灾害现象提出两个定量的特征量。这当然也为分析灾害机理,研究预测、预防手段带来方便。 显然它使我们理解到特征时间过短的灾害人类无法设防,两伊战争中飞毛腿导弹与爱国者导弹的攻防对垒大概是人类当今的最快的反应速度了。而在另一端,我们也应对几十年才从原因导致出可怕后果的现象中作出及时的反应。热带雨林的消亡,臭氧层变薄,大气增暖……等问题比及后果全部显示之时再会想办法,可能为时就太晚了。 使定义更精确,使各类灾害的特征时间特征距离更准确,进而再找出它们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把灾害研究向科学化的道路上迈进一步。这也会使不少领域的灾害研究人员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参考文献 [1]张学文、马力,熵气象学,气象出版社,1992,2一3。 [2]尹道声,灾害的功率学,高原地震,1992,,4卷,1期 张学文1999年4月引自《新疆气象》17卷4期50-51页 (个别文字,符号做了修改)
个人分类: 灾害问题|2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预测”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害学》论文
Amsel 2012-5-12 23:30
  这已经是一桩旧案,四年前的这一周,立马得到炒作的有两个预测(或者预报),一个是耿庆国的“磁暴法”,另一个就是《灾害学》这篇“可公度”法。明确地说,这两者都是机理无依据、统计不相关的伪科学方法。 《灾害学》那篇文章当时新语丝上有多篇分析文章,以网友zeroyear写的最好,他写了三篇,附于此: 浅析据说成功预测了川滇大地震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 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作者:zeroyear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触目惊心。在支援救灾的同时,认为政府部门和官方地震专家事前漠视预报的流言也满天飞。迷信地震可以准确预报的人们很快就提到了一篇据说预测了2008年川滇地区有大地震的论文。对这般准确的预测水准,某大学里也颇有学生佩服并乐于传播之。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忍不住好奇,于是斗胆拿来欣赏了一番。   论文标题: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期刊:灾害学 Vol.21 No.3 Sep. 2006   作者:龙小霞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我不敢说该论文毫无价值(我此文若有不当也尽请批评指正),但我读后第一感觉就是这论文的技术含量也太低了点!图和表已经占了不少篇幅,而加上参考文献和英文摘要的全文也不到4页,竟然还要大凑字数,把表中已经有的数据在文字中又全部再写一遍!比如,论文中表1已经列得清清楚楚,却又用了一段把该表中37次地震记录的25个年份重写一遍(按同一年只记一次的方式),甚至在后面的“三元可公度法预测”、“四元可公度法预测”和“五元可公度法预测”这三节,又不厌其烦地写了三番一模一样的X1=1913;X2=1917;...,一直写到 X25=1996。瞧这篇幅占得!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发表于2006年的论文就是把川滇地区20世纪以来大于等于6.7级的地震找出来用等差数列和所谓可公度法进行分析。姑且相信作者的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方法是全面可靠和严谨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怎么玩等差数列:   在25个年份中,作者发现其中的15个年份的间隔符合4列公差为19的近似(因为其中有3个数据需要用正负1修正,即将1913加1修正为1914,1923减1修正为1922,1950加1修正为1951)等差数列排列规则,每列4个,最后一列的最后一项即为预测值2008年。如下:   数列1 1913 1933 1952 1971   数列2 1917 1936 1955 1974   数列3 1923 1941 1960 1979   数列4 1950 1970 1989 2008   让我来把这37个年份和每年对应的地震次数也列出如下,其中带   1917 1   1925 2   1933 1   1941 2   1952 1   1960 1   1971 1   1976 6   1979 1   1995 1   1996 1   可见同年地震的次数多少是不在作者考虑之列的,比如,有6次地震的1976年不符合这个修正过的数列。   作者玩完等差数列后,接着“升华”到所谓“可公度法”。让我们来看看论文中的所谓“可公度法”究竟又是在拿这25个年份搞什么名堂:   所谓三元可公度法:   取其中4个年份为1组,统计出某2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的情况,作者发现至少有75组符合(其中与这25个年份的每一个相关的至少分别有3组)   所谓四元可公度法:   取其中4个年份为1组,统计出某2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再加上12的情况,作者发现一共有4组符合   所谓五元可公度法:   取其中5个年份为1组,统计出某3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再加上 2008的情况,作者发现一共有6组符合   于是,论文的预测是这样的:   三元的预测:   如果预测2007年有地震,把2007纳入,则与2007相关的符合上述某2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的有2组   如果预测2008年有地震,把2008纳入,则与2008相关的符合上述某2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的有3组   四元的预测:   1996加上12等于2008,于是就2008   五元的预测:   因为上述已经用了2008来分析,于是直接2008   然后作者说道,总结上述等差数列、三元、四元和五元可公度法计算预测,“2007年和2008年的灾害信号比较强,尤其是2008年更符合已有地震资料的统计规律”。   原来2008是这么预测出来的!相信大家都看明白这算什么名堂了吧。如果我是审稿人,我至少会问下面这些问题要求作者加以说明和补充:   1,6.7是个魔数吗?为什么刚好取这个数来统计?当然,也许这是专业上常用的关键级数吧,恕我这个外行不懂,但我还是可以问问,如果取诸如6.6或者 6.8,分析出来的结果又会如何变动?尤其要问的是,这个数的变动对公差为19的那个近似等差数列有何影响?   2,四元计算中的12是个魔数?为什么要取这个数?不能是别的数了吗?如果取诸如10或者15,分析出来情况又是如何?   3,同样地,五元计算中的2008是个魔数?对2007的预测依据只限于三元计算吗?   4,如果地震数据的单位精确到月而不是年,分析结果会怎样?如果把数据再往前推到包括19世纪(如果有可靠数据可查的话),或者往前推五十年,整个分析结果如何变化?   5,按这个“模型”,要怎样才能认为2008年会没有地震?   其实作者还算“厚道”,在最后的“结论与建议”中,没有吹嘘其预测能力,提到的基本全都是预防和监测的重要性。这或许是作者不自信,或许是为了凑更多篇幅,或许作者正是要强调这些“废话”。这些“废话”写在论文里是垃圾,但对政府机构,则是永远不可麻木对待的警钟,如今这可能将以十万计的生命代价不就在眼前吗?同时,对那些迷信地震已经可以准确预报的人们,不恰恰也就是反驳吗?引述如下:   从以上所进行的推算与预测结果看,在2008年左右,川滇地区有可能发生≥ 6.7级强烈地震。为了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活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预防措施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加强针对性专题研究,确定重点防震区域,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2)加强抗震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加强抗震设防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和一般民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坚决做好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和农村的防震抗震能力。   (3)健全紧急救援系统建设,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依法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应急系统指挥建设,明确紧急救援队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避震应急、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4)广泛宣传动员,普及防震抗震知识川滇地区的破坏性地震以往主要集中于农村,而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经济滞后等原因又导致农村民居普遍抗震性能差,因此,应该加强防震抗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把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努力提高农村民居防震抗震能力。   (5)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川滇地区断裂多,地域广,地震灾害频发。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确定地震规律及确切的发生地点仍然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应采用切实措施不断完善和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 (XYS20080514) 链接时请用: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wenchuan18.txt 再析《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zeroyear   关于《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一文,网友们已经纷纷指出其假设的灾害的可预测的周期性根本不存在,也举了些反例说明:符合其所谓可公度特性的年份未必发生地震,不符合的也未必不震。这个显然连历史都“预测”很不准的“模型”,还敢拿来预测未来?但是,这论文似乎还就是会给人们留了这样一个印象:也许其假设是很不可靠的,甚至完全荒唐,但若不强求其都能测准,并允许其适当测漏,那总算也是有其一套粗略理论的。这么一来,举些反例虽然能够简单地推翻其预测,却难免让人以为反例的数量也可能是很有限的,论文中的数字游戏多少还有些神秘色彩未被揭开。因此,我就趁周末时间想找找更多的反例,来彻底弄弄明白这里的所谓可公度方法究竟价值何在,算是再抬举它一次。好在这个文章实在与地震专业无关,其所谓推理也只需用初等数学知识就能对付,验证起来其实毫不费力。下面让我们先直奔其“精髓”:   作者在2.1节的“三元可公度法预测”中浩浩荡荡地列出75个组合(其中有不少重复的)之后称道,“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的年份一致,且每一个结果都能写出三组以上的三元可公度式子,由此说明,川滇地区的强震表现出了极好的可公度特性。”我不知道所谓可公度特性的好坏究竟是怎么衡量的,但是作者既然认为若每一个结果都能写得出三组以上的式子那就能算是“极好”了,因此给我的感觉就是:每个三组足以说明问题。有道是,三就是多嘛!然后,作者列举出分别与2007和2008相关的几个组合以说明预测2007和2008的合理性,其中与2007相关的2组,与2008相关的3组,与2007相关的这2组后面还诡异地跟了1组本该是与2006相关的组合。这就更让我以为能举出3组与2008相关的就已经很说明2008的问题了。相比起来,与2007相关的似乎只能举出2组,那个与2006相关的大概就是用来近似给2007凑数的,这样似乎也就体现出了2007的“灾难信号”比2008的弱。再接下来,作者在第2.2节的“四元可公度法预测”中列了4个组合以说明12是个神奇的数字,最后又在第2.3节的“五元可公度法预测”中列出了与2008相关的6个组合。   初看此文时,这让我感觉能列出6个组合简直就该是很罕见的情况了。也许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玩障眼法的意图,而只是有些笔误和有些解释不足,但是我的确有这种被误导的感觉。而相比其文字,作者给出的数据显得如此洋洋洒洒,一下子还真容易让人以为这大震年号之间确有玄机。现在就让我们也用颇占篇幅的数据,用三个表格来彻底揭了这所谓可公度方法预测地震的唬人之皮。   一、无关痛痒的“三组以上”   不管真正的“三元可公度法”是个什么东西,作者在论文中无非就是用了 Y1=Y3+Y4-Y2这样一个式子(Y即YEAR。不妨将25或者26个年号作为一个数列或者集合,Y1、Y2、Y3、Y4表示其中任意四个年号),这就等价于Y1+Y2=Y3+Y4,即:要求两个年号相加之和等于另外两个年号相加之和。如果不动手亲自算一算,我们直观上恐怕不大知道满足这个要求的组合数到底会是在哪个数量级,由于作者只列三个,这就难免让人以为能找出十个恐怕也不容易。但果然是不算不知道!其实与这25或者26个年号的每一个相关的组合数均是大大地超过三个的。比如,在25个年号的数列中,与Y1=X1=1937相关的就有如下组合(其中的数字为序号):   由于作者采用的数据从1913始到1996年止,这跨度为83年的25个年号之间,至多隔7年就会发生大地震,那么我们不妨按照论文发表的时间,朝前后各推10年,看看1996年(即X25)后的这20年的任何一年若大震,则取这年为X26,形成的每一种由26个年号构成的数列的所谓可公度特性究竟会有多大差别,由此来看看作者慧眼识出来的这个2008究竟有多么特别。下表即列出这26个年号的数据,最后一行的0000年号随列号变动,列号97至16即表示1997至2016这20年,前25行表示与这25个年号中的每一个相关的组合数,最后一行则表示与所在列对应的年号相关的组合数。比如,与2008相关的组合有42个,对应的意思是:如果预测 1996之后直到2008年才发生地震,那么取X26=2008后整个数列的所谓可公度特性就体现在08这一列。从这些都远远地大于三的数字里面,作者究竟是怎么看出平淡无奇的2007和2008的“灾害信号”比较强的! 表一: 0000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913 30 30 35 31 31 33 29 31 31 31 31 33 33 31 31 31 31 30 31 33 1917 41 43 40 42 41 41 41 43 43 41 41 41 41 40 41 43 41 44 39 40 1923 43 46 46 43 44 44 43 42 44 46 43 46 41 42 42 40 44 44 43 42 1925 44 41 40 41 41 39 41 43 40 43 39 40 39 37 41 41 40 39 39 41 1933 53 55 51 50 51 48 53 54 53 51 50 53 49 52 53 51 51 51 52 52 1936 52 53 52 55 54 54 51 52 53 50 55 55 52 52 53 53 52 53 52 51 1941 60 57 57 59 55 58 59 58 58 57 58 56 57 55 56 56 56 58 55 55 1942 59 61 61 57 61 61 58 60 61 60 59 60 57 58 56 57 61 59 57 56 1948 55 57 57 56 59 60 56 58 55 55 58 56 54 55 57 56 54 57 54 54 1950 57 57 53 54 53 52 54 55 55 55 52 52 53 53 51 54 54 52 52 53 1952 61 62 62 62 57 58 61 58 60 61 59 61 58 60 59 58 58 59 60 59 1955 55 57 55 59 58 58 58 55 56 55 56 58 58 56 58 56 56 57 56 54 1960 64 64 63 65 62 63 63 61 63 64 64 65 62 62 61 60 62 64 61 63 1967 54 57 56 57 56 60 55 58 57 54 57 55 53 57 52 54 55 56 56 53 1970 57 57 61 55 57 55 55 55 58 54 58 56 54 56 54 53 56 55 54 55 1971 62 62 62 63 57 60 59 60 60 62 57 61 59 58 60 59 59 60 57 58 1973 57 56 55 53 55 58 52 55 51 53 53 55 51 55 56 53 53 52 51 53 1974 51 51 52 50 50 51 55 47 50 47 48 49 52 49 52 49 48 50 47 47 1976 54 56 55 55 58 53 53 53 57 51 55 54 54 52 54 51 55 54 53 53 1979 59 64 55 58 58 57 57 60 59 56 57 59 54 56 55 57 56 58 54 57 1981 54 52 53 58 50 53 55 53 53 54 51 51 52 55 49 51 50 50 51 53 1988 45 47 44 45 44 45 46 47 44 45 51 43 45 46 45 46 47 45 44 44 1989 58 55 56 54 56 54 56 55 56 55 55 60 53 56 55 55 56 57 55 54 1995 50 51 48 50 50 51 53 49 51 48 50 48 49 50 50 49 50 54 47 49 1996 41 43 44 41 43 44 44 45 42 44 41 43 41 43 42 44 41 43 48 39 0000 44 50 43 43 39 42 41 41 42 36 38 42 29 34 33 31 34 39 28 28 二、莫名其妙的“周期”   论文中的“四元可公度法”不过就是将其“三元可公度法”的Y1+Y2=Y3+Y4替换成Y1+Y2=Y3+Y4+12,我们不妨再扩展一步,即用Y1+Y2=Y3+Y4+T来衡量。下表第一行,即1996那行,表示没有预测时,即只有25个年号,取各个T值所对应的所有不重复的组合数(所谓重复的组合即如,Y1=Y3+Y4+T-Y2是与Y1相关的,但同时也是与Y2相关的,即满足Y2=Y3+Y4+T-Y1。若T=0,则这还同时是与Y3和Y4相关的),其它行则表示预测了对应的年发生地震后的“可公度特性”。该表的第1列为年号,第2列至第13列依次表示T取0,2,5,8,10,12,15,19,25, 30,40,50(这里填充的数字0是为了文字排版的对齐。注意,若取T=0,实质就退化为所谓“三元可公度法”,所以T=0对应的列的每一项,即是表一的某一列的总和再减去其中重复组合数的结果)。比如,若预测1996年之后直到2008年发生地震,那么取X26=2008来计算,得到所有满足Y1+Y2=Y3+Y4+12的不重复的组合数为625个(论文中列出了其中的区区4个组合)。从这些数字里面,作者又是为何偏偏就选择了T=12? 表二: 0000 000 002 005 008 010 012 015 019 025 030 040 050 1996 296 584 574 532 577 562 554 492 506 524 429 392 1997 340 671 665 624 667 642 638 576 583 600 509 458 1998 346 664 663 619 660 653 643 572 580 602 508 455 1999 339 667 658 616 656 647 646 577 581 604 498 463 2000 339 676 660 623 662 634 633 567 578 596 497 450 2001 335 668 647 609 656 646 639 571 579 595 501 463 2002 338 668 656 609 657 652 633 572 591 597 510 459 2003 337 665 666 609 659 636 624 566 580 594 505 454 2004 337 662 646 600 659 639 629 565 577 588 504 463 2005 338 663 651 610 649 637 631 576 581 593 501 450 2006 332 667 646 621 642 634 625 563 572 591 501 455 2007 334 655 647 603 648 631 624 555 576 598 489 463 2008 338 654 649 603 656 625 624 565 579 591 495 464 2009 325 655 654 598 645 631 624 561 575 588 500 454 2010 330 657 644 603 646 633 617 556 573 587 489 457 2011 329 647 638 598 641 627 613 560 579 584 491 457 2012 327 657 639 599 640 632 621 556 570 591 494 461 2013 330 645 645 599 640 620 622 552 558 592 486 456 2014 335 643 628 589 645 626 615 554 567 587 482 459 2015 324 645 634 592 638 626 616 545 564 583 486 456 2016 324 652 632 601 635 621 609 552 562 589 483 458 三、“元数”高了反而暴露出自相矛盾   论文中的“五元可公度法”不过就是将“三元”的扩展成用 Y1+Y2+Y3=Y4+Y5+Y6来衡量。下面的表三就是与“三元”对应的那个表一的“五元”版,考虑到帖子的宽度有限,拆分成A和B两部分列出如下: 表三A: 000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913 2719 2712 2677 2694 2711 2685 2702 2694 2680 2678 1917 2789 2758 2793 2753 2764 2766 2746 2731 2727 2742 1923 3020 2984 2990 3002 2994 2982 2975 2989 2974 2940 1925 3073 3059 3071 3064 3052 3073 3045 3000 3037 3026 1933 3220 3187 3216 3210 3194 3215 3162 3148 3157 3158 1936 3304 3281 3288 3256 3261 3246 3258 3241 3231 3235 1941 3327 3333 3336 3297 3333 3292 3275 3268 3274 3268 1942 3352 3322 3322 3327 3294 3285 3303 3277 3262 3265 1948 3414 3404 3406 3377 3384 3350 3362 3347 3356 3345 1950 3478 3440 3466 3472 3451 3443 3447 3407 3388 3403 1952 3453 3417 3418 3413 3444 3425 3382 3401 3385 3361 1955 3501 3482 3500 3453 3451 3443 3431 3429 3432 3410 1960 3446 3438 3442 3417 3434 3406 3394 3403 3387 3360 1967 3517 3480 3502 3450 3473 3430 3437 3417 3427 3431 1970 3480 3461 3436 3460 3454 3470 3437 3437 3407 3425 1971 3416 3393 3390 3371 3419 3385 3401 3359 3366 3339 1973 3435 3421 3452 3446 3439 3402 3428 3393 3430 3400 1974 3452 3448 3440 3451 3455 3424 3387 3437 3412 3418 1976 3407 3385 3393 3373 3354 3388 3371 3344 3329 3357 1979 3343 3270 3358 3315 3314 3308 3294 3265 3283 3290 1981 3335 3305 3302 3259 3300 3260 3273 3253 3242 3256 1988 3226 3203 3215 3190 3223 3176 3167 3171 3165 3171 1989 3106 3143 3135 3133 3107 3132 3094 3100 3101 3091 1995 2998 2979 3012 2975 2981 2959 2927 2972 2964 2975 1996 3018 3009 2994 3006 2998 2979 2956 2951 2988 2980 0000 2993 2890 2938 2860 2884 2812 2758 2714 2708 2692 表三B: 000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1913 2681 2649 2657 2669 2653 2659 2643 2660 2657 2615 1917 2733 2734 2728 2732 2728 2689 2702 2680 2708 2704 1923 2958 2941 2969 2949 2946 2953 2915 2915 2912 2915 1925 3033 3006 3025 3032 2984 2989 2977 2966 2986 2972 1933 3151 3121 3153 3119 3100 3104 3091 3079 3080 3064 1936 3176 3184 3206 3190 3182 3164 3157 3137 3147 3146 1941 3248 3250 3248 3247 3230 3218 3213 3169 3204 3191 1942 3246 3243 3258 3238 3259 3224 3173 3188 3203 3198 1948 3300 3307 3340 3316 3283 3301 3271 3240 3267 3241 1950 3406 3380 3386 3379 3362 3344 3329 3318 3330 3323 1952 3359 3343 3357 3323 3319 3320 3311 3287 3275 3279 1955 3399 3373 3374 3376 3361 3346 3343 3297 3318 3315 1960 3350 3342 3352 3336 3335 3336 3307 3282 3301 3273 1967 3404 3407 3416 3374 3415 3394 3343 3326 3338 3328 1970 3378 3395 3409 3365 3389 3370 3334 3343 3353 3316 1971 3367 3312 3334 3329 3293 3311 3288 3261 3298 3277 1973 3386 3361 3398 3337 3345 3344 3320 3325 3320 3307 1974 3389 3375 3369 3376 3351 3353 3345 3302 3341 3316 1976 3323 3330 3321 3310 3301 3307 3261 3253 3282 3252 1979 3266 3251 3286 3253 3269 3231 3225 3198 3240 3188 1981 3254 3226 3246 3204 3227 3232 3231 3172 3196 3179 1988 3104 3139 3148 3119 3113 3108 3093 3086 3116 3086 1989 3075 3025 3077 3048 3056 3044 3024 3008 3028 3016 1995 2944 2972 2944 2925 2934 2930 2909 2866 2927 2897 1996 2989 2943 2988 2943 2944 2948 2939 2916 2877 2936 0000 2611 2549 2625 2525 2503 2471 2376 2282 2368 2294   乍一看可能感觉这些数据都实在大得出乎意料,对此作者怎么会只列出6个组合来说明问题呢!是不是我搞错了?为了直观起见,不妨再占些篇幅列出一个例子的小部分清单。比如,如果固定Y2,取Y2=X2=1917,那么满足要求的与 Y1=X1=1913相关的组合就已有如下的如此之多(第一列 1913+1917+1960=5790 1923+1925+1942=5790 1913+1917+1967=5797 1923+1933+1941=5797 1913+1917+1970=5800 1923+1925+1952=5800 1913+1917+1970=5800 1923+1936+1941=5800 1913+1917+1970=5800 1925+1933+1942=5800 1913+1917+1971=5801 1923+1936+1942=5801 1913+1917+1973=5803 1923+1925+1955=5803 1913+1917+1973=5803 1925+1936+1942=5803 1913+1917+1974=5804 1923+1933+1948=5804 1913+1917+1976=5806 1923+1933+1950=5806 1913+1917+1976=5806 1923+1941+1942=5806 1913+1917+1976=5806 1925+1933+1948=5806 1913+1917+1979=5809 1923+1936+1950=5809 1913+1917+1979=5809 1925+1936+1948=5809 1913+1917+1981=5811 1923+1933+1955=5811 1913+1917+1981=5811 1923+1936+1952=5811 1913+1917+1981=5811 1925+1936+1950=5811 1913+1917+1981=5811 1933+1936+1942=5811 1913+1917+1988=5818 1923+1925+1970=5818 1913+1917+1988=5818 1925+1933+1960=5818 1913+1917+1988=5818 1925+1941+1952=5818 1913+1917+1989=5819 1923+1925+1971=5819 1913+1917+1989=5819 1923+1936+1960=5819 1913+1917+1989=5819 1923+1941+1955=5819 1913+1917+1989=5819 1925+1942+1952=5819 1913+1917+1989=5819 1933+1936+1950=5819 1913+1917+1989=5819 1936+1941+1942=5819 1913+1917+1995=5825 1923+1942+1960=5825 1913+1917+1995=5825 1923+1950+1952=5825 1913+1917+1995=5825 1925+1933+1967=5825 1913+1917+1995=5825 1925+1948+1952=5825 1913+1917+1995=5825 1933+1942+1950=5825 1913+1917+1995=5825 1936+1941+1948=5825 1913+1917+1996=5826 1923+1933+1970=5826 1913+1917+1996=5826 1923+1936+1967=5826 1913+1917+1996=5826 1923+1948+1955=5826 1913+1917+1996=5826 1925+1941+1960=5826 1913+1917+1996=5826 1933+1941+1952=5826 1913+1917+1996=5826 1936+1942+1948=5826   如果我给出的数据无误,那么由表三B可见,论文中列举的仅仅是与2008相关的2549个组合中的区区6个,而被作者认为“灾害信号”较之为弱从而根本没有在文中列出示例组合的2007所相关的组合数却是较之更大的2611个。总体上 2007那列的数据也并不比2008那列的小。茫茫然全部都是这么大的组合数,不管预测哪一年会地震,所谓可公度特性难道不都是极其极其极其的“极好”吗?   通过如上三个表的数据,我们容易发现其中的微弱规律也不过是来自年号的奇偶间隔,以及距边界年号(即1913、1996和2016)的距离,这是数列本身的特点,与地震发生与否何干?就算灾害的可预测的周期性是存在的,恐怕用这么个“可公度方法”也是根本无法将之找出来的。玩弄数字游戏的作者(们),如网友们所言,估计就是事先认定了2008,再手工尝试着找出相关的一些组合列出来唬唬人,很可能竟然连最基本的计算机程序都根本没有去用,就如此无知无畏地“计算”出2008年的“灾害信号”尤其强! (XYS20080518) 关于分析《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的补充   zeroyear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写了两个帖子,即《浅析据说成功预测了川滇大地震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和《再析《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今日偶然浏览到有网人反驳我的帖子,指责我根本上就误解了可公度方法。由于我的帖子本就不针对所谓真正的(翁文波的)“可公度方法”,只针对那篇《基于》中所用的所谓可公度方法,而且“误解”的也实在不只我一人,可见,问题恐怕只在于《基于》有没有把要告诉读者的“可公度方法”表述清楚。   当时我读到《基于》中“翁文波院士首先将可公度性预测方法应用到了预测科学中来,...”时,看到此句标注的参考文献条目是 ,但当我翻到末页查看参考文献时,发现条目 后面竟然就是 ,我以为是写漏了,既然如此粗糙,我也就没有了顺藤摸瓜的兴致。今天再细看才发现,条目 原来是被缩并到条目 中了,这是《灾害学》期刊排版所致的问题。我今天浏览了参考文献 ,即《预测论基础》的相关章节后发现,二元可公度性,除了满足Ya+Yb=Yc+Yd,其下标至少还要满足a+b=c+d。但《基于》所罗列的数据,虽满足此约束,但下标排列的顺序随意,关于下标的约束又根本无只言片语的说明。   无论如何,我的帖子确实引起了某种程度的误导。因此,我接受此网人的批评,我就此问题向论文作者和新语丝读者致歉。但我对《基于》的总体评价保持不变。因为,虽然下标约束的引入使得满足要求的组合数锐减(我的《再析》的数据作废),但问题的本质却都没有变。第一,周期若不取12,照样都有不少的组合数,12的特殊性在哪里?对此,《基于》根本就没有表述;第二,关于二元和多元可公度预测出2007和2008而不是其他之依据,《基于》也根本没有表述。我的本帖不再罗列大量数据,只以二元可公度为例更正《再析》中的部分数据,并再一次质疑《基于》(若有具体的指教,请不妨到读者网博客中留言,比如 Amsel的博客)。   在由X1至X25构成的数列中,与每一个年号相关的符合要求的组合数如下(由此基本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三组以上”了,因为这里最少的组合数是三):   01 1913 03   02 1917 06   03 1923 13   04 1925 12   05 1933 13   06 1936 07   07 1941 13   08 1942 17   09 1948 15   10 1950 19   11 1952 18   12 1955 14   13 1960 12   14 1967 08   15 1970 10   16 1971 14   17 1973 13   18 1974 17   19 1976 16   20 1979 13   21 1981 13   22 1988 09   23 1989 15   24 1995 14   25 1996 08   在加入X26构成的数列中,X26取1997至2008时,与X26相关的组合数如下:   26 1997 05   26 1998 18   26 1999 14   26 2000 12   26 2001 11   26 2002 07   26 2003 14   26 2004 13   26 2005 11   26 2006 03   26 2007 07   26 2008 05   在作者加入了两项,即X26=2007,X27=2008构成的数列中,与2007和2008相关的组合数如下:   26 2007 12   27 2008 13   这些数字都不大了,可是这里面究竟能有什么判断震不震的依据呢?1997至 2008都是“三组以上”啊,难道不是大于三就“极好”吗?难道不是按照组合数的多少吗?请问假如作者是在1997年投论文,依据此二元可公度,该做何预测?莫非只能到了2006年才能以此来预测出2007和2008? (XYS20080813) 链接时请用: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wenchuan498.txt
个人分类: 地震|3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灾害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zhguoqin 2012-4-10 11:23
灾害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246300 ) 摘要:本文介绍了灾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以及灾害的分类方法。 关键词:灾害;灾害源;承灾体;灾害学;分类 点击下载全文: 01灾害的基本概念与分类.pdf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灾害学概论
zhguoqin 2012-3-16 17:16
灾害学概论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点击下载全文: 灾害学概论.pdf 第一章 灾害的基本概念 4 1. 灾害的定义 4 2. 灾害源与承灾体 4 3.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4 4. 突发性灾害与缓发性灾害 5 5. 灾度与灾害分级 5 6. 灾害学 6 第二章 灾害的基本特征 6 1. 有害性 6 2. 自然性 7 3. 社会性 7 4. 连锁性 8 5. 突发性 8 6. 随机性 9 7. 区域性 10 8. 时空群发性 10 第三章 灾害的分类 10 1. 灾害分类原则 10 2. 灾害分类体系 11 3. 灾害行业分类 13 第四章 灾害学基本原理 13 1. 防灾减灾原理 13 2. 灾害管理 17 3. GCSP 管理原理 18 4. 学习原理 20 5. 法治原理 20 6. 生命地球理论 21 7. 灾害管理系统 23 8. 灾害管理周期 24 9. 灾害研究 26 第五章 灾害的危机管理 28 1. 灾害危机管理原理 28 2. 灾害预防 32 3. 灾害治理 35 4. 灾害善后处理 37 5. 灾害危机管理机制 40 6. 灾害应急管理 44 第六章 灾害的风险管理 52 1. 灾害风险管理 52 2. 灾害风险的种类 55 3. 灾害风险分析与预测 56 4. 灾害的风险决策 63 5. 灾害的风险管理方法 70 6. 灾害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72 7. 灾害风险管理过程 72 第七章 和谐发展中的灾害管理 74 1. 和谐发展 74 2. 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障碍性因素 82 3. 灾害管理中的关键点 85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2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