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撒哈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从卫星观看“哥斯拉”尘羽(dust plume)飞掠大西洋
xuxfyuwp 2020-7-26 08:58
原文: 梅根巴特尔斯 小峰编译 卫星数据显示: 2020 年 6 月撒哈拉沙漠上被称为“哥斯拉”的尘羽。 (Image credit: Modified Copernicus Sentineldata (2020), processed by ESA, CC BY-SA 3.0 IGO) 它始于撒哈拉沙漠。 每年,撒哈拉沙漠中的尘埃都会吹过非洲并穿越整个大西洋,但多数年份,这种“尘羽”并不十分庞大,达到被称之为“哥斯拉”的量级。 今年 6 月,一年一度的“尘羽”不但赢得了这个称号,且达到了 20 年来科学家所记录的尘暴的最高值。总体而言,这次尘暴比通常典型的“尘羽”所载尘粒要多出 60 %至 70 %,且比每年被称之为“撒哈拉气层”的现象要走得更远。 始于每年春末,当雷暴和大风将沙尘从撒哈拉沙漠上吹起,“尘羽”就形成了。从整个夏天延续到初秋,大气都会不断地输送着沙尘,“尘羽”会被传送到多远则取决于当地的大气质量。 根据欧洲航天局( ESA )的一份报告,今年,大气携带的“尘羽”长约 5,000 英里( 8,000 公里),一直伸向加勒比群岛和美国东南部。 ESA 使用其哥白尼 Sentinel-5P 卫星(对地观测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了今年 7 月的“尘羽”输送过程,该卫星专门用于研究空气中的细小颗粒,例如沙尘和污染物。 通常,“尘羽”中的大部分沙尘最终沉入大西洋,喂养那里的被称为浮游生物的微小生物种群。当“尘羽”抵达到陆面时,沙尘的流入会改变生态系统的功能运作,包括滋养亚马逊雨林,也可以影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形成,对人类呼吸显然会造成伤害。
个人分类: 文章|3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撒哈拉的地下水资源
SLLee19 2015-4-30 19:10
今天看到英国每日邮报报导(2012年),非洲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尤其撒哈拉地区,但是不容易取。这就是我上文说的地下河。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133339/Massive-underground-reserves-water-Africa.html
个人分类: 学思碎语|4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兆良:撒哈拉的地下河 (詩)
热度 6 SLLee19 2015-4-30 13:08
撒哈拉的地下河 (詩) 高高升起的变幻, 有什么值得骄傲? 一会儿还不是无影无踪? 缤纷的七色, 也不过一瞬, 还要背着光才知道你的存在。 为了躲避严酷的消耗, 你宁可无声无色的转到深处, 在石缝里挣扎的, 肉眼看不到的种子, 才是需要自己的。 一点一滴的渗透, 把自己贡献给其他的小生命, 滋润他们,灌溉他们, 让他们生根,成长。 在茫茫无际,干枯疲乏的单调中, 在遮天蔽日的沙暴中,露出生机。 终于,绽放一大片的颜色, 红的,蓝的,紫的, 能触摸到的彩虹, 向饥渴的旅者招手。 只有这时候, 人们才知道你, 你还是愿意默默无闻, 继续流淌, 千年,万年,不断。 李兆良。 2011年6月28日 【下面是我自己的翻譯】 Underground River in the Sahara Nothing is enviable of the illusive inconsistency above and beyond reach. How unworthy are the colors if they have to be viewed away from the sun. Not to be wasted by the scorching heat, you rather go into the deep, And devote yourself to the microscopic seeds struggling within the rifts. Let them imbibe, let them grow. In the endless monotony, in the blinding dust, marks a proclamation of life. Colorless and odorless, in exchange for many touchable rainbows in bloom, Let them wave down the exhausted travelers for your quenching cool. Only now do they know your existence which you have ignored for millions of years, in your own unperturbed flow. (Siu-Leung LEE, June 28, 2011, translated from own Chinese poem) 撒哈拉沙漠本来是富饶的土地,一条大河,贯通大漠东西。千万年前,不知何时开始,转入地下。知道他的存在,只有熟悉的商旅, 靠它偶然冒出的清凉,从无际单调刺目的迷幻中清醒,滋润干涸的津脉。 2011年,研究《坤輿万国全图》,读非洲地理,偶得,原发于新浪网,重贴科学网。 李兆良2015年4月30日再记。
个人分类: 学思碎语|3825 次阅读|15 个评论
西方文明摧毁了这个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热度 4 yinmoon 2015-2-10 16:07
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颇多感悟,世界观感逐渐发生改变(当然,这是我一直以来读书太少的缘故。。。),一直以来,非洲在我的印象里只是一片贫瘠的沙漠,经济落后,没有文化,然而,重读历史,我才发现,非洲并非只有一望无际的撒哈拉,除了孕育了最早的人类,他还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西非的加纳帝国存在了800年以上,这与中国的周帝国基本相当,在世界的历史版图上,还没有几个帝国有这样绵延将近千年的存在,我对现代文明的观感逐渐降低,阿拉伯的旅行家拔图塔在1353年到达加纳帝国的后继者马里帝国,对非洲黑人的公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拔图塔还到过中国。东南非的基卢瓦城邦是世界上最美而且建造的最好的城市之一,拔图塔这样描述到,然而,1505年,这里的宁静被打破,一支葡萄牙舰队洗劫了这座热情招待和欢迎他们的城市,到1628年,葡萄牙人已经完成了对赞比西河流域的占领,两个世纪后,也就是1840年,中国也遭到了同样的恶运,中国是世界上遭到这样厄运最晚的一批,盛产丝绸和瓷器的文明古国沦为西方文明的饕餮盛宴,这不能不说是西方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全面摧毁和同化,
个人分类: 读书感悟|3095 次阅读|6 个评论
[动作][撒哈拉奇兵][BD1024高清-RMVB.中英双字][经典科幻动作大
lcj2212916 2012-12-23 19:15
◎译  名 撒哈拉/撒哈拉奇兵 ◎片  名 Sahara ◎年  代 200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喜剧 /动作/冒险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 字幕 ◎文件格式 Bluray-RMVB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748.36M ◎片  长 124 Min ◎导  演 布瑞克·埃斯纳尔 Breck Eisner ◎主  演 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 Dirk Pitt       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 Eva Rojas       戴纳·卡斯勒 Dayna Cussler .... Kitty Mannock       连尼·詹姆斯 Lennie James .... General Zateb Kazim       德尔略·林多 Delroy Lindo .... Carl       威廉·梅西 William H. Macy .... Admiral James Sandecker       内森·奥斯古特 Nathan Osgood .... Gun Captain       比利·西摩尔 Billy Seymour .... Powder Monkey       Glynn Turman .... Dr. Frank Hopper       马克·威尔斯 Mark Wells .... Sailor Who Drops Gold       雷恩·威尔逊 Rainn Wilson .... Rudi Gunn       斯蒂夫·赞恩 Steve Zahn .... Al Giordino       Cling Dyer .... Oshodi       兰伯特·威尔森 Lambert Wilson .... Yves Massarde       Jude Akuwidike .... Imam ◎简  介  冒险家德克·皮特(马修·麦康利 饰)英俊风流,足智多谋,他是那种周六还和鳄鱼搏斗,周日又会出席女王舞会的男子。他是参议员的儿子, 科学家 和海军特种兵,但是同时也是永远都不会停留的男子,他喝着最烈的龙舌兰酒,却同时能保持着最绅士的微笑。   正因为这样,当这位披着唐璜外衣的印第安纳·琼斯得到一枚传说中才会存在的钱币,并且推断出它必定与一个沉睡的历史遗迹相关时,身体里的冒险 性格 再次支配了他的行动——即刻动身前往西非最危险的腹地,尼罗河一带展开探宝之旅。   和皮特一同出发的还有他的密友,忠实又乐观的艾尔(史蒂夫·赞恩 饰),这位机械专家似乎总带着股油腔滑调,但两人从小一起长大,相互间充满信任,艾尔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能相信同伴的知觉,又懂得如何用精密的计算将他的空想变成现实。   两人很快发现一处叫做“死亡之舟”的遗迹,在那里有一艘失踪很久的内战时期的战舰,它曾受命保护一艘秘密的货船,并伴随着这艘货船一同神秘消失。伴随战舰一起出现的还有美丽的女科学家艾娃博士(佩内洛普·克鲁兹 饰),这位世界卫生组织探员正追查一种导致数千人死亡的病毒,她相信这个威胁世界的秘密和皮特正在寻找的宝藏有着紧密联系。]   对于这个埋藏了150年的秘密,皮特、艾尔和艾娃只有孤军奋战,在广阔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里,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探索精神去战胜危险的军阀、恶劣环境的威胁,并揭示整个阴谋背后的真相…… 下载地址 : http://www.ctdisk.com/file/14119506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1069-1-1.html
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撒哈拉的残阳如血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1-12-17 19:06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没有什么田园牧歌,而必然伴随着血雨腥风。后萨达姆时代民众的非正常死亡,已经要超过了萨达姆镇压的库尔德人与什叶派穆斯林,而且还将持续下去。利比亚内战里伤亡了已经不止几个 1200 人,而且还要继续持续下去,还有叙利亚, Damascus 没有 Lawrence 。随着伊斯兰政党在北非国家(除阿尔及利亚人民民主共和国)议会选举相继获胜,阿拉伯之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 “ 民主派 ” 、保皇党人、部族和教派分子仍会纠结在一起清除革命运动中的民族民主、人民民主派别,但是他们迟早也会分崩离析的,伊斯兰政党不会认同亲西方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他们或者为了赢得基层民众的认同而与西方渐行渐远,或者为了迎合西方,而失去执政的群众基础。撒哈拉深处的图阿雷格人,也会像近邻国家一样,造反。撒哈拉的残阳如血,这仅仅是开始。 还有埃及,我印象中埃及一直是 5000 万人口的国家(十几年前学高中地理的时候),没想到不知不觉中已经达到 8000 万。 5000 万的埃及还可以保持稳定,可是 8000 万呢?老穆不明白,世界变化快。其实,他应该早一点退位让贤。他执政之初,埃及才 3000 多万人,他也只能领导 5000 万人的埃及。一方面老穆年纪大了,已经不可能以往那样励精图治;另一方面,埃及的人口增长了一倍,但埃及人所能拥有的资源并没有相应增加,而且老穆及其伙伴们的执政能力还在下降,作为阿拉伯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掌门人也是夏虫言冰、甘苦自知。 隐忍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的伊斯兰运动,在最初的兴奋过后,也会发现其实是被群众放在火上烤,古兰经没有教给我们如何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如何解决下水道堵塞、交通拥堵和城镇住房的问题。当新的执政者为这些实际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意无意的强化社会空气里的原教旨主义和民粹主义气氛。 非洲、阿拉伯国家,还要再摸索很长时间,其核心区域的现代化至少需要 50 年,“阿拉伯之春”就如同一百年前的中国辛亥年,仅仅是一个开始。现在冬天已经到了 …… 1911......,2011.......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6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10 年日均儿童死亡数量比1990 年减少12000 人
xuxiaxx 2011-12-8 09:57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 纽约/日内瓦,2011 年 9 月 15 日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今日共同发布全球儿童死亡率的最新评估报告。该报告显示,每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数量从 1990 年的 1200 万以上下降到了 2010 年的 760 万。 这些新数据表明,与 1990 年相比,每天大约有12000 名更多儿童的生命得到挽救。 一份关于儿童死亡率的年度报告显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在 1990 – 2000 期间为 1.2% ,在 2000 – 2010 年期间加快了一倍,达到了 2.4%。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速度是十年前的两倍。这一消息证明,即使在最贫困的地区,我们依然能够取得进步。但是,无时无刻我们都要记住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每天仍然有大约 21000 名儿童离开这个世界,而那些夺去他们生命的根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东尼.雷克 (Anthony Lake)说。“如果给予最弱势的群体更多投入,将帮助我们以更快的速度、更经济有效的方式挽救更多儿童的生命。” 在 1990 – 2010 年期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即每一千名儿童中,死亡人数从 88 名下降到了 57 名。 然而,很不幸的是,这样的进步速度依然无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4 (MDG4),因为该目标呼吁,在 2015 年之前,将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儿童死亡率的降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尤其是为新生儿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所上升。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提高儿童营养和免疫覆盖率、提供水和卫生设施等也是死亡率降低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这些证据表明,为儿童健康进行投资是物超所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需要加快投资的速度。” 在那些儿童是最脆弱群体的国家,取得了一些最显著的进步。 比如在尼日尔,在1990 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 311‰。为了解决看病路远的问题,尼日尔向全国各地数千个新医疗站派出了接受过训练的社区卫生工作者,提供高效的医疗干预。在2010 年,尼日尔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整体下降绝对值最大的五个国家之一,其他四个国家分别为马拉维、利比里亚、东帝汶和塞拉利昂。 陈冯富珍博士和雷克先生一致认为,为了克服当地在获取和使用基础服务时面临的困难,政府的承诺和策略的实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该报告显示,新生儿和婴儿面临着最高的死亡风险,而在降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过程中,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也相对较小。出生一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死亡数量占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40% 以上,一岁以内婴儿的死亡数量占 70% 以上。 所取得的改善和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然是世界上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平均每 8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这是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1:143) 的 17 倍以上。南亚平均每 15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是世界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第二高的地区。 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亚地区。1990 年,这两个地区占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69%。2010 年,该比例上升到了 82%。在2010 年,全球大约一半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集中在五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和中国。 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网
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 年日均儿童死亡数量比1990 年减少12000 人
xuxiaxx 2011-10-14 09:28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今日共同发布全球儿童死亡率的最新评估报告。该报告显示,每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数量从 1990 年的 1200 万以上下降到了 2010 年的 760 万。 这些新数据表明,与 1990 年相比,每天大约有12000 名更多儿童的生命得到挽救。 一份关于儿童死亡率的年度报告显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在 1990 – 2000 期间为 1.2% ,在 2000 – 2010 年期间加快了一倍,达到了 2.4%。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速度是十年前的两倍。这一消息证明,即使在最贫困的地区,我们依然能够取得进步。但是,无时无刻我们都要记住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每天仍然有大约 21000 名儿童离开这个世界,而那些夺去他们生命的根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东尼.雷克 (Anthony Lake)说。“如果给予最弱势的群体更多投入,将帮助我们以更快的速度、更经济有效的方式挽救更多儿童的生命。” 在 1990 – 2010 年期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即每一千名儿童中,死亡人数从 88 名下降到了 57 名。 然而,很不幸的是,这样的进步速度依然无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4 (MDG4),因为该目标呼吁,在 2015 年之前,将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儿童死亡率的降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尤其是为新生儿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所上升。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提高儿童营养和免疫覆盖率、提供水和卫生设施等也是死亡率降低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这些证据表明,为儿童健康进行投资是物超所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需要加快投资的速度。” 在那些儿童是最脆弱群体的国家,取得了一些最显著的进步。 比如在尼日尔,在1990 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 311‰。为了解决看病路远的问题,尼日尔向全国各地数千个新医疗站派出了接受过训练的社区卫生工作者,提供高效的医疗干预。在2010 年,尼日尔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整体下降绝对值最大的五个国家之一,其他四个国家分别为马拉维、利比里亚、东帝汶和塞拉利昂。 陈冯富珍博士和雷克先生一致认为,为了克服当地在获取和使用基础服务时面临的困难,政府的承诺和策略的实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该报告显示,新生儿和婴儿面临着最高的死亡风险,而在降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过程中,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也相对较小。出生一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死亡数量占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40% 以上,一岁以内婴儿的死亡数量占 70% 以上。 所取得的改善和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然是世界上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平均每 8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这是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1:143) 的 17 倍以上。南亚平均每 15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是世界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第二高的地区。 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亚地区。1990 年,这两个地区占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69%。2010 年,该比例上升到了 82%。在2010 年,全球大约一半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集中在五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和中国。 来源: http://www.unicef.org/chinese/media/media_59795.html
1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数学抓住狮子
lysyxcs 2011-5-5 18:49
此文编译自一篇1938年发表在《美国数学月刊》上的真实论文,原文的题目是《关于狩猎大型猎物的数学定理的研究》,虽然题目有点“雷”,但它极具传播效率地向有兴趣的读者介绍了当时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分支。因为版面有限,我们做了删节,如果您感兴趣,请到果壳网查阅原文。   作者H.Petard是数学家E.S.Pondiczery的笔名。更有意思的是,E.S.Pondiczery本身也是一个笔名,是数学家RalphP.Boas,Jr.和同事们长期合作发表论文时虚构的人物。   为了叙述简便,我们不妨将提到的“大型猎物”限定为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上的狮子。显然,只需要在形式上加以修改,文中列举的方法便可以自然地扩展到其他的野兽和其他的地域上。   数学方法   希尔伯特方法:我们将一个锁住的笼子放在沙漠的一个已知位置上,然后引入以下的逻辑系统:   公理一:撒哈拉沙漠中的狮子集不是空集;   公理二:如果撒哈拉里有一头狮子,那么笼子里就有一头狮子;   推理规范:如果P是一个定理,同时有“P蕴含了Q”,那么Q是一个定理;   定理一:笼子里有一头狮子。   反演几何学方法:我们在沙漠里放一个球形的笼子,然后走进去,之后对笼子进行反演变换。于是狮子在笼子里面,我们在外面。   射影几何学方法:我们可以不失一般性地将整个沙漠看成是一个平面。我们将这个平面投影到一条线上,接着将这条线投影到笼子的一个内点。因此目标狮子便也被投影到这个内点上——也就是笼子里。   波尔察诺-魏尔斯特拉斯方法:用一条南北走向的线将这个沙漠分成两部分。那么狮子不是在东边就是在西边,不妨设它在西边;再用一个东西方向的线分割狮子所在的部分,于是狮子不是在这部分的南边就是在北边……无限次地进行这个过程,每一步都布下一个足够结实的围栏,而且所围区域的直径趋向于0。于是这头狮子最终被包围在一个周长任意小的围栏里面了。   集合论方法:沙漠是一个可分空间,所以它包含一个可数的稠密点集,可以以此构造一个以狮子为极限的子序列。接着我们沿着这个子序列悄悄地接近它,然后用合适的东西海扁它!   皮亚诺方法:通过标准方法构造一条经过沙漠中每一点的连续曲线。我们已经知道,可以在任意短的时间内遍历这样的曲线。所以我们应该带上长矛,然后赶在狮子移动一个身长的距离之前飞速遍历整条曲线。   拓扑学方法:我们发现一头狮子至少有着环的连通性。我们将沙漠变换到四维空间中,便可将其以扭结状态变换回三维空间中,这样它便无计可施啦。   理论物理学方法   狄拉克方法:我们发现事实上野生狮子在撒哈拉沙漠中是观察不到的,因此如果沙漠中有狮子,那么他们一定是已经被驯服了的。在此我们将“抓住一个被驯服的狮子”作为一个练习留给读者。   薛定谔方法:任意时刻一定有一个微小的正概率使得狮子在笼子中,守株待兔吧!   核物理方法:将一头驯服了的狮子放进笼子里,对它和一头野狮子应用马约拉纳交换算符。作为一个变型,假如你非要一头公狮子,我们可以在笼子里放入一头驯服了的母狮子,然后应用海森堡交换算符,它将连同自旋一并交换。   相对论方法:我们在狮子周围撒下大量天狼星伴星作为诱饵。当狮子吃了足够多的时候,我们用一束光照射穿过沙漠——这束光在狮子周围会发生弯曲,于是它就会头昏眼花的,我们便能够悄无声息地接近它了。   实验物理学方法   热力学方法:我们做一张半透膜——一张除了狮子别的东西都能透过去的半透膜,然后用它横扫整个撒哈拉大沙漠。   原子裂变法:我们用慢中子辐射沙漠,于是狮子就带上了放射性,同时狮子会开始衰变。当衰变得差不多的时候,它便无力抗争了。   磁光法:我们种下大量猫薄荷,并排列成透镜形状,这个透镜的轴向与地球磁场的水平切向平行。接着再将笼子放在透镜的一个焦点处。我们将已经磁化了的菠菜种满整个沙漠——我们都知道菠菜含有大量的铁。菠菜会被沙漠的食草动物吃掉,然后这些食草动物会被狮子吃掉。于是狮子们都被磁场转到和地球的磁场线平行的方向,然后他们便能被猫薄荷透镜聚焦到笼子里面。
1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简介:流脑疫苗
fs007 2011-1-13 07:25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流行性脑脊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主要在非洲亚撒哈拉地区存在,当地年感染率可以高达百分之1,平均千分之5,有“脑膜炎带”之称,前往该地区要考虑接种相应疫苗。流脑之所以引起重视,是因为其严重后果,在抗生素未产生前,其死亡率最高报道为90%,有了现代医学条件,其死亡率仍然达到10-15%,存活者中,仍然有10-20%的致残率。婴儿、15-19岁青年、住大学宿舍的新生、以及脾切除后更易发生感染。中国在60年代感染率曾高达万分之7,随后逐渐下降,80-90年代显著下降,2008年全国共有922例报告,其中110例死亡。美国普及流脑接种仍然每年有1000-2600人新增病例,中国人口基数更大,可能有更多患者被误诊或者漏报,中国的统计资料可能低估了实际发生率。在缺乏普及免疫时发病率显著下降,说明疫苗在减少其发生的作用上甚小。免疫后短期保护作用可达90%,但超过3年则保护作用显著减弱。 脑膜炎双球菌有13个血清型,只有6个引起本病(A、B、C、X、Y、W135),现在的疫苗能针对其中的A、C、Y、W135型起作用,称四价疫苗。MCV4与MPSV4都是成份疫苗,产生抗体针对特定抗原成份起作用,后者是该菌的多糖膜,前者使用了半抗原增强膜多糖的免疫反应,所以效果更好。中国流行A型流脑,使用的是针对A的单价或者A+C的双价疫苗。高达50%的人接种流脑疫苗后有轻度反应,主要是局部红肿,少部分人会发热,严重副作用少见。 中国流脑A疫苗6个月至1岁半接种两次,间隔3个月以上,以后3岁及6岁各复种一次;流脑A+C二价疫苗可以取代后两次接种,但不得在两岁以内接种。美国MCV4在特定高危人群2-6岁接种一次,7-10岁一次,所有人11-12岁一次。在疫区应接种,其它地区可种可不种。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7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撒哈拉不为人知的美丽一面
famingkuang 2009-9-28 22:05
图片全部来源于中国天气网,文字说明及详情请参阅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928/87156.shtml
个人分类: 转载|829 次阅读|8 个评论
撒哈拉,1911:国家地理图片之百年沧桑(3)
李万春 2009-2-7 14:01
时间:1911 摄影: Lehnert Landrock 发表: National Geographic 1911 年 12 期 1062 页 标题:撒哈拉之足迹 说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面积和中国国土面积相当。照片显示的是阿拉伯旅行者屈身祈祷,感谢安拉赐予他们如斯美丽和祝福的沙漠。2003年,NG出版的《透过镜头》( Through the Lens: National Geographic's Greatest Photographs )中选历史上最伟大的照片时此照片入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怕冷的北极海豹想到的
carrielu 2008-10-25 02:35
  最近朋友从网上搜到一头2岁大的名为撒哈拉的北极冠海豹居然生性怕冷,几次送还出生地之后又几次南渡,有一次甚至脱皮严重,差点死掉。咋一听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看过原文才知道原来这还是一则权威的来自于新华网的新闻。 撒哈拉在北欧附近水域出生,但它却无法适应当地严寒,数次南渡。研究人员多次试图把撒哈拉送回它出生的海域,可小家伙不合作。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报道,撒哈拉第一次遭遣返后,研究人员居然发现它出现在4000公里之外的摩洛哥海滩。当时,9个月大的撒哈拉严重脱皮,濒临死亡。研究人员无奈地把它接回康沃尔海豹保护区,经过悉心治疗,撒哈拉很快康复。研究人员认为,温暖的生活环境会对北极海豹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他们决定把撒哈拉送至奥克尼群岛附近的海豹栖息地。 这次,撒哈拉居然再次南渡至1600公里外的西班牙北海岸圣塞巴斯蒂安海滩。 专家解释,尽管冠海豹有时会出现南渡情况,但这么做通常是为觅食,不会久留,一旦捕获猎物便立即返回。撒哈拉情况不同,它是因为畏惧严寒南渡,而且每次远航都冒着生命危险。   我们不禁感慨生物界真是无奇不有,居然连这个看似极不可能的事情都出现了。朋友随后的感触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其一,在看待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能以绝对的眼光来看,认为一些符合绝大部分规律的观点必然是真理,其实必然有例外,只是有些真理人类尚未触及;其二,对待任何生物或者人类都不能一视同仁,必须因材施教,有所差别的对待,针对每一个特殊的个体选择最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道路。颇有点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味道呵。   随后朋友又谈到:在英国东北部费尔顿地区,出现了一种体形惊人,破坏能力极其强大的怪兔,专门破坏农田、蔬菜,专家称,这只兔子很可能由逃跑的宠物兔子转变而来。我由此想,如果这一结论真的成立的话,那么人类岂不是玩火自焚?人类自以为自己很强大,能够随心所欲地将各种喜爱的动物变作宠物,然而大自然才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他以这种戏谑的方式报复人类。   关于这两则小趣闻另一师兄的评价则相当的专业:第一则认为可以算作是有关生态幅的迁移云云,环境作用于生物的进化,最后生物活动再影响到环境。第二则划定为基因突变中人类的作用。没有进行学术上的进一步讨论,因而这些结论的参考性如何就不得而知。而我自己想到的是一个关于抗议的限度的问题:   造物主赋予我们生命,安排我们栖息的住所,哪怕最初没有给你选择的权利但是你却可以not to be the one ,像撒哈拉一样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南渡。不要认为它很勇敢,这只是它为生命自己做的一次抉择。这种抗议无关生存的质量,惟关对生命的尊重。哪怕撒哈拉的抗议软弱而无力,哪怕这样的抗议卑微而原始却仍值得认同,这也许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初衷为了生存。然而宠物兔子变身怪兔则让我聒舌,无限度的抗议,无限度的不满足,无限度的索取,然后无限度的征服。享受完宠物的乐趣再来解决怪兔的问题,那么有一天通过基因工程或者天敌使其彻底绝迹,下一个等待人类的问题又将是什么?大 自然抗议的限度永远无法估量,我们要和它较量彼此无穷的限度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