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想象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研的体会
shuilinxi 2011-1-16 23:27
努力学习是根本 努力工作――是的,它实在是达到成功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的科学家并不都是有才气的,有些甚至是反应迟缓的。脚踏实地才是真正重要的-彻底去搞清楚你必须知道的事,即使那需要花很长时间。坚毅、执着和努力是使你在一个团队内得到高评价所需的特性,此时间再发挥想象力,才可以使你到达淋漓尽致的境界。 几点体会 ( 1 )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读书不能唯书,不能唯名,不能盲从,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万不能人云亦云。 ( 2 )对自己应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 3 )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是有好奇心,对自己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 关于老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转益多师是吾师。” “因为他是他,我是我。” 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1) 做自己想做或者必须做好的事情。 (2) 认真做自己的事情。 (3) 当你认真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你要想一下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会对你的将来有所帮助。 (4) 多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5) 尝试做一些对自己极具挑战的事情。
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有意思的研究结论:读书有利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热度 1 hhanb 2010-12-30 11:31
这些年来应试教育备受诟病的现象之一就是对创造性的泯灭,多次国际比较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样的事实。比如前不久就有报道说,中国学生的运算能力排名靠前,创造性与想象力却很靠后。一般来说大家都把这样的结果归结为标准化考试造成的,不过还有一个原因是被人们忽视了的,那就是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发达,视频的广泛传播,尤其是电视占据少年儿童很多时间,视频信息的大量充斥,究竟对孩子思维有什么影响,程度有多大,日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经过一番仔细研究,通过对比发现:图书组幼儿在创造性思维的三个品质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上的得分均高于电视组。专家们分析后认为,电视没有为孩子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视频信息的呈现直观便捷,的确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同时却剥夺了孩子们思维的深加工和主动性:这是对信息的浅加工儿童容易成为信息流的下载机具有明显的被动性特点,容易僵化儿童创造性想象的独创性与变通性。而图书所提供的信息恰恰与之相反,属于信息的深加工具有明显的主动性思维特征。 这一研究结论提醒我们要警惕网络、电视等视频信息对儿童思维的伤害。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 PPT 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 PPT 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也限制了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环节和时空。另外 PPT 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因为 PPT 实现已经对各种信息进行了很好的归纳和总结。学生无须劳神费力地再思考,尤其是减少了很多逻辑思维的过程。 PPT 主导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思路受到限制,更为糟糕的是学生的思维在时空两个维度损失很多。 卡尔萨根说,孩子天生都是科学家。意思是说,孩子们先天就对自然充满好奇,对世界充满想象。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孩子们的知识得到了积累,可是好奇与想象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现在看来除了所谓的标准化考试的毒害外,还有就是视频信息的泛滥。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3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儿童想象力排最后一名?
Bobby 2010-12-9 19:03
据报道,在全球 21 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 、中国儿童由于人种差异,与西方国家的儿童相比,天生就想象力差。这似乎不成立。 2 、中国儿童的教育方式落后,教师教学方式呆板,强调死记硬背,功课作业繁重,再加上残酷而剧烈的考试竞争,题海战术等,压抑了原本具有的想象力。这是有可能的。 3 、中国动画片注重教育意义,想像力贫乏,儿童文学不够繁荣,科幻片和科幻小说不发达,未能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激发想象力的产生。这也是有可能的。 4 、中国文化注重实用,教育目的功利化,使儿童缺乏想象力培养的土壤。这也是有可能的。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602 次阅读|5 个评论
孩子是这样被教育的
jlxt33 2010-12-5 10:21
这段时间一直有个东西梗在喉头,忙得没时间说。今天总算有点空,写出来,跟大家聊聊。 我们家的宝宝3岁半,去幼儿园1年了,也算学了不少东西,晚上回来后,很喜欢跟大人们玩,把在幼儿园学到的游戏跟大伙儿玩一遍,我们也觉得算是锻炼宝宝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都尽量配合。 前几天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宝宝是老鹰,姥姥做母鸡,其他人拉成一列做小鸡。她跑的很快,不一会儿就把姥爷这只小鸡抓到了,安排到一边站着;过一下,又把我这只小鸡抓到了,把我也安排到姥爷旁边,两人拉起手站好。说是开始烧烤,老鹰和母鸡及其他未被抓到的小鸡一起过来点火、扇风。宝宝这只老鹰跟母鸡和小鸡说:一会儿我们分享烤好的小鸡。差不多烤好了,大家装模作样地分享烤鸡。 当时我的感觉异样,倒不是被烧烤了,而是觉得这个在传统游戏上的烧烤创新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弱肉强食是不是就是这样传达的呢?还有其他一些乖乖的感觉,也许是我想多了,孩子本身不会想那么多。 此后一两天,宝宝跟我们玩抛接皮球的游戏,两人相对站好,一人将球抛出,另一人接住,再回传给对方。姥姥跟姥爷一组,没几下,姥姥被电视剧吸引,玩游戏不太专心,被宝宝发现了,让姥姥站到一边。稍微等了一下说:姥姥不乖,不许玩了。姥姥也乐得被解放,就站在旁边看电视,未几,坐到沙发上看电视了。宝宝立即跑过去说:不许坐。不用问都知道为什么不许坐。姥姥说:姥姥做饭累了,腿疼,得坐着歇会儿。宝宝还算通情达理,说:那就要坐好。两脚并并拢,手放这里。然后把姥姥的脚并拢摆好,两只手分别放在膝盖上,规规矩矩地坐好。然后回过头来再跟我们玩皮球。 这些规矩一定是在幼儿园学的,因为在家从来没有这一套。在幼儿园很多时候应该是规规矩矩地坐着的,当然有游戏、吃饭、睡觉,其他时候包括讲故事、做手工、搞清洁等,大多数是坐着的。也许老师要求严格,程序化管理,比如进门就上厕所小便、洗手,中间的喝水、上厕所也是定时的吧(这是我的猜测),所以孩子们不敢跟老师说上厕所解大便,有时会有宝宝拉在裤子中,其实老师也没有禁止孩子们报告上厕所,但孩子们就是不敢。 这样培养的孩子能不乖吗?肯定都很乖。但是是不是真的乖呢?未必。 孩子们在幼儿园受到了很多约束,就期盼着回家后的自由。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晚上出去散步也是很开心的事,要是拿上自行车骑几圈就更开心了;遇到同龄的小朋友,可以一起使劲跑,没目标的跑,也可以高兴的咯咯地笑个不停。在家里可以大声地说话,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是不困,大人们都坚持不住,要是不强行安排睡觉,她可以玩到12点甚至更晚。跟她妈妈黏糊糊地,哼哼唧唧,撒娇释放。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想宝宝是否合适到幼儿园去,但是大家都是工薪阶层,不可能不上班在家做全职妈妈;即使能,那样也会脱离社会的,孩子以后怎么生存啊。真是矛盾啊!
个人分类: 瞅瞅生活|405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1
chrujun 2010-11-24 12:49
21个国家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11月24日05:31 中国青少年想象力倒第一 家长为攀比带孩子测智商 家长填鸭教育 孩子害怕 var vboxeval=""; function playBy(el_,m,n,auto_) { vboxeval='showVrsPlayer({vid:"'+el_.rel +'",width: "432"' +',height: "357"' +',autoplay: auto_' +',playercover: " http://i2.itc.cn/20101124/607_ae8fb1b7_fd17_4338_922d_eb465f6f9931_0.jpg "' +',getHTML:1})'; for(var i=1;i<=n;i++) { if (i==m) document.getElementById('vvimg'+i).style.borderColor="#000033"; else document.getElementById('vvimg'+i).style.borderColor="#FFF";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ideoBox').innerHTML=eval('('+vboxeval+')'); } playBy(document.getElementById('vimg1'),1,3,false);    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义务教育条例草案,代表建议立法保障学生的想象力教育   本报讯 在全球21个受 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昨日分组审议《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草案)》(简称草案)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胡健康发出的感慨。   已是二次审议的草案第四十四条规定,学校应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胡健康建议,该条款修改为,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说,上述例子是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 调查结果。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他还举例称,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因此,他建议修改相关条款,通过立法来强化对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教育。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团市委书记王志杰也认为,我市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确有必要加强,应以立法形式进行保障。据他了解,这项工作目前开展得极不平衡,仅有少数学校开设有这类实践课程。他建议各中小学应多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此前曾表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忧虑,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母狮让小狮子离开独自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本版稿件由记者 许二多 汤寒锋 文 记者 张质 摄    调查    我们就想象力教育对成人和孩子做了一个实验    这幅抽象图你看它像什么   这幅无名抽象画,是记者昨日用来 调查孩子和成年人想象力的,它看上去像什么?   外星人、动物园、金鱼、家、斗牛图、地球在孩子们眼里,它一切皆有可能;而对许多成年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幅人脸而已,答案一致得就像歌曲世界只是唯一。    小孩:一切皆有可能   昨天下午,记者带着这幅画来到南坪实验小学。看着这幅图画,孩子们大声嚷嚷开了。好像一只漂亮的金鱼在水里游!不是,是一只猫头鹰在树上打瞌睡。我看是神兽金刚吧!   在1年级8班,记者邀请10名刚满6岁的小朋友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眼中这幅画的内容,结果得出外星人、动物园等8个答案。王梓臣同学特别告诉记者:这是画的两头牛,人们正在进行斗牛比赛。他还一边指着图画,一边告诉记者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描绘出一幅活生生的斗牛图。    成人:大半说是人脸   记者又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在一间教室里找了部分正在自习的大学生来研究这幅图。   10名大学生中,有6人回答是人脸、人头、鬼脸等,有两人回答是河流,另两人的答案是马和瀑布。一个男生笑着说:这是两个头像,一对情侣正在面对面地亲热。   随后,记者在南坪步行街又考了考十多名三四十岁的路人,一半以上都说是张人脸。   这个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个调色板打倒了。卖小食品的张先生说。而36岁的高女士歪着头看了半天,肯定地说:就是一个人在流眼泪。    专家:画无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一种寻找标准答案的心理,让我们的想象力流失了。重庆十八中心理教师邹红说,这幅画说是什么像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成年人都会去猜测标准答案,因此得不到比孩子更多的答案。   邹红认为,想象力本来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相反,因为经历得更多,看到的更多,成年人应该比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   问题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教孩子寻找标准答案,束缚他们独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不允许孩子有异常的想法,慢慢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邹红说,教育不必整齐划一,让孩子有更多的个人空间,让他们多做白日梦,或许会让孩子保留更多的想象力。    建议   大人们的哪些行为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毕业于西南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博士吴靳给出了如下 建议。    这些行为培养想象力   1 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发问、比较、猜测,画下来、演出来、发表不同想法,想象力的培养就能事半功倍。   2 常给孩子一些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比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符号如一条线、一个半圆、一个圆圈,让孩子根据这些来组合故事,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组合一些更复杂、完全不同的故事。   3 鼓励孩子拆装废旧物品,适当给孩子买一些智力玩具。比如废旧的钟表可以让孩子拿去拆装,甚至家里的电脑等物品,家长都可陪孩子一起拆装维修。   4 多让孩子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练习,鼓励孩子思考时多转几个弯,同时鼓励他们不按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进行思考。    这些行为扼杀想象力   1 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个经典的案例是这样的:老师问雪化是什么?有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结果这个答案被老师打上红叉,因为它与标准答案不符。   2 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系鞋带,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3 制止孩子与众不同。这也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孩子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结果被老师和家长纠正过来,因为太阳应该是红的。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不敢进行与众不同的想象。   4 过早开发智力。很多家长强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结果孩子记下来、背下来,似乎什么都知道了答案,从而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报 评 要让孩子多做白日梦   -阳光   我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在受调查国家中倒数第一,这个消息令我们沮丧。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应试教育难辞其咎!   中国教育的问题显而易见:给你一个0,在数学课上只能是零,在英文课上只能是O,不能有别的答案。挑战了老师的权威,便会受到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中国孩子受教育的路径,就是在填鸭式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   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如此教育理念,使学生过早告别玩具,被迫提前参与过多过滥的应对成人世界的竞争,损及了人生成长的自然天性与规律,这是把孩子制作成用铁丝捆绑、扭曲的盆景,而不是培养成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世界巨匠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由此来看我们的填鸭式教育,实则抓错了重点。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会是怎样: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中国一个也没有   倒数第一肯定值得反思,但请成人们不要义正词严地指责孩子,而忘了成人世界推崇的传统应试教育才是罪魁。   记住专家说的, 要让孩子多做白日梦。 (来源:重庆晚报) 评论:中国家长夺走孩子想象力 孩子成攀比资本 看看我们中国现在的孩子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你再用那些个别例子证明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无力的,现在,我们最需要研究的是到底谁把孩子的想象力夺走了。   肯定有人说,是中国教育,我承认。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娱乐,没有游戏,没有笑声,我们看到的是试题,是分数,是考试,是训斥声,这样的教育必然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学校应该是培养孩子成长的百花园,而现在,却是培养千篇一律的分数之花园。   不过,我还想说,还有其他,还有中国家长,中国的社会教育氛围。首先说,中国家长,我们的中国家长很少有根据孩子个性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大多是把孩子成长当做一种虚荣,当做一种攀比资本,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把孩子的个性压抑,必然让孩子与家长形成对立,必然让孩子的想象力销声匿迹;其次说说中国的社会教育氛围,我敢断言,如果我们的学校真的实行素质教育了,家长不答应,社会舆论也不会答应,因为我们中国的社会教育氛围从根子里说还是应试教育,还是机械教育,还是呆板教育,请问我们社会教育有多少设施,多少讲座,多少宣传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社会教育氛围不能阳光素质起来,学校教育就难以真正阳光快乐起来。 (齐鲁网)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2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1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
xupeiyang 2010-11-24 08:43
2010年11月24日02:52 重庆晚报 许二多 汤寒锋 我要评论 ( 178 ) 字号: T | T 重庆工商大学一间自习室,10个同学的答案有6个与脸相关。 南坪实验小学1年级8班,10个同学有8种答案。 □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本报讯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昨日分组审议《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草案)》(简称草案)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胡健康发出的感慨。   已是二次审议的草案第四十四条规定,学校应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胡健康建议,该条款修改为,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说,上述例子是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他还举例称,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因此,他建议修改相关条款,通过立法来强化对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教育。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团市委书记王志杰也认为,我市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确有必要加强,应以立法形式进行保障。据他了解,这项工作目前开展得极不平衡,仅有少数学校开设有这类实践课程。他建议各中小学应多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此前曾表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忧虑,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母狮让小狮子离开独自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本版稿件由记者 许二多 汤寒锋 文   记者 张质 摄   调查   我们就想象力教育对成人和孩子做了一个实验   这幅抽象图你看它像什么   这幅无名抽象画,是记者昨日用来调查孩子和成年人想象力的,它看上去像什么?   外星人、动物园、金鱼、家、斗牛图、地球在孩子们眼里,它一切皆有可能;而对许多成年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幅人脸而已,答案一致得就像歌曲世界只是唯一。   小孩:一切皆有可能   昨天下午,记者带着这幅画来到南坪实验小学。看着这幅图画,孩子们大声嚷嚷开了。好像一只漂亮的金鱼在水里游!不是,是一只猫头鹰在树上打瞌睡。我看是神兽金刚吧!   在1年级8班,记者邀请10名刚满6岁的小朋友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眼中这幅画的内容,结果得出外星人、动物园等8个答案。王梓臣同学特别告诉记者:这是画的两头牛,人们正在进行斗牛比赛。他还一边指着图画,一边告诉记者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描绘出一幅活生生的斗牛图。   成人:大半说是人脸   记者又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在一间教室里找了部分正在自习的大学生来研究这幅图。   10名大学生中,有6人回答是人脸、人头、鬼脸等,有两人回答是河流,另两人的答案是马和瀑布。一个男生笑着说:这是两个头像,一对情侣正在面对面地亲热。   随后,记者在南坪步行街又考了考十多名三四十岁的路人,一半以上都说是张人脸。   这个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个调色板打倒了。卖小食品的张先生说。而36岁的高女士歪着头看了半天,肯定地说:就是一个人在流眼泪。   专家:画无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一种寻找标准答案的心理,让我们的想象力流失了。重庆十八中心理教师邹红说,这幅画说是什么像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成年人都会去猜测标准答案,因此得不到比孩子更多的答案。   邹红认为,想象力本来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相反,因为经历得更多,看到的更多,成年人应该比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   问题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教孩子寻找标准答案,束缚他们独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不允许孩子有异常的想法,慢慢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邹红说,教育不必整齐划一,让孩子有更多的个人空间,让他们多做白日梦,或许会让孩子保留更多的想象力。 建议   大人们的哪些行为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毕业于西南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博士吴靳给出了如下建议。   这些行为培养想象力   1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发问、比较、猜测,画下来、演出来、发表不同想法,想象力的培养就能事半功倍。   2常给孩子一些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比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符号如一条线、一个半圆、一个圆圈,让孩子根据这些来组合故事,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组合一些更复杂、完全不同的故事。   3鼓励孩子拆装废旧物品,适当给孩子买一些智力玩具。比如废旧的钟表可以让孩子拿去拆装,甚至家里的电脑等物品,家长都可陪孩子一起拆装维修。   4多让孩子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练习,鼓励孩子思考时多转几个弯,同时鼓励他们不按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进行思考。   这些行为扼杀想象力   1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个经典的案例是这样的:老师问雪化是什么?有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结果这个答案被老师打上红叉,因为它与标准答案不符。   2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系鞋带,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3制止孩子与众不同。这也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孩子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结果被老师和家长纠正过来,因为太阳应该是红的。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不敢进行与众不同的想象。   4过早开发智力。很多家长强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结果孩子记下来、背下来,似乎什么都知道了答案,从而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报评   要让孩子多做白日梦   ■阳光   我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在受调查国家中倒数第一,这个消息令我们沮丧。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应试教育难辞其咎!   中国教育的问题显而易见:给你一个0,在数学课上只能是零,在英文课上只能是O,不能有别的答案。挑战了老师的权威,便会受到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中国孩子受教育的路径,就是在填鸭式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   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如此教育理念,使学生过早告别玩具,被迫提前参与过多过滥的应对成人世界的竞争,损及了人生成长的自然天性与规律,这是把孩子制作成用铁丝捆绑、扭曲的盆景,而不是培养成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世界巨匠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由此来看我们的填鸭式教育,实则抓错了重点。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会是怎样: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中国一个也没有   倒数第一肯定值得反思,但请成人们不要义正词严地指责孩子,而忘了成人世界推崇的传统应试教育才是罪魁。   记住专家说的,要让孩子多做白日梦。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象力、创造力和十二五规划的随想
lhj701 2010-10-22 12:14
给学生上课,免不了要在课堂上问一些问题,除了具有标准和具体答案的问题,有意识问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发现学生不是那么敢回答了,大胆鼓励想象一下,仍然没有人回答。回想学生坦言,他们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老师让背诵的。联想到多年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但为了争夺优质教学资源---优质初中、优质高中、优质大学。。。。。,这些素质教育仍然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而推行缓慢。 大量标准答案的背诵除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急速消灭着学生原始而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力和想象力密不可分,你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怎么谈创造力呢?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十二五规划,不论经济转型、文化发展、科教兴国,还是社会体制改革, 如果想建设一个具有创造活力的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具有很强的创造、创新能力。《The Secret(秘密)》(Rhonda.Byrne)中讲到:你想成为什么,你才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连想都没有,怎么会实现?不能因为现实中没有,就不去想。要看到现在,想到未来。你能设想10年后社会是什么样子?将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必然需要最大化所有人的潜力、激发所有人的活力,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社会力。每个人的Mind Power也是社会的一种资源。也许将来社会的教育会淡化对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或者说优质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或对就业资源的去质化),改为追求对自我发展的最大化,那样的社会应该更和谐吧?至少那样的社会中的人,幸福感应该会更大吧。 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因为应试教育和标准化答案而扼杀掉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3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们早就没想象力了,怎么谈得上创造力?
xupeiyang 2010-9-16 13:30
中国文化仍在啃老应追求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06:57 中国青年报 杨佴旻,国画家、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正非摄 春华秋实 杨佴旻作   本报记者 黄冲   据新华网8月5日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仅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这个数据,让我很惊讶,但也觉得必然。近日,国画家杨佴旻博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我们早就没想象力了,怎么谈得上创造力?   现为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美国圣赛德艺术中心客座研究员的杨佴旻,常年旅居海外。拥有跨文化生活经历的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水墨画形式改变水墨画以墨色为主的传统,在宣纸上画出斑斓的色彩,这被艺术批评家称为融合了传统与现在、东方与西方。但他说,在我这儿,不应该分什么西方东方、传统现代。作为画家,我只考虑能不能充分表达出一个土生土长中国人的画面感受,能不能反映这个时代。    中国是在破坏中前进,日本、欧美是在保护中前进   中国青年报:您在中国、日本和美国都生活过,孩子在日本长大,作为父亲,您怎么看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在世界倒数第一位?   杨佴旻:就拿卡通片来说,你比较一下中、美、日的卡通,中国贯穿的思想都是主旋律的,像《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类,都还是好人坏人、正义非正义。但你看美国的《猫和老鼠》,就是在玩,让你感觉很开心。   中国青年报:对国外孩子的创造力,您觉得到底怎么样?   杨佴旻:举例说吧,我儿子一两岁时,我妻子凡事都跟他商量,吃什么饭,去哪儿玩等,都让孩子决定。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孩子要去哪儿、吃什么,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后来我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要把他当做一个人,只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才可能谈得上创造力。   我儿子现在上小学,很有自己的想法。暑假我把儿子带来北京,他说很想去草原骑马、踢球。同行的还有个法国孩子,不大守规矩,但非常有创造力。国外的孩子基本都是这样。   对于这次调查的结果,我很惊讶,但觉得是必然的我们的孩子从小被大人灌输得早就没想象力了,哪儿还谈得上创造力?   中国青年报:这些年国内凡事都讲创新,怎么能说没创造力?   杨佴旻:创新不是口号,只有社会思想文化真正多元起来,创新才有可能,我们孩子的心情也才能轻松,自由地想象。   最近有很多人问我,中国这30年的发展是不是能赶上西方了?我只想说,国人的自豪感来得太早了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但靠单纯的富裕,无法赢得世界尊重。一个民族要真正赢得世界尊重,一定要在科技、文化、思想上对世界有贡献。事实上,我们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制造,真正让全世界敬重的文化上的东西,现在还没有。可以说,我们中国的文化这些年仍在啃老。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说是啃老?   杨佴旻:比如说,功夫一定是中国功夫,水墨画也强调是中国画,什么都要特别打上中国俩字,这就有局限。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扩张力,感觉非常弱。不像外国人,弄出什么都说是世界的。所以,在如今的世界艺术界,中国艺术都不是主流。   现在一部美国电影进来,大家都喜欢在里面找中国元素,其实他们传达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却很容易扩张成世界的语言。我们现在什么都提中国元素,不仅缺少真正的包容,也缺少对于世界的主人意识。这让我想起一件事,2000年,我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参加华人新年会,那天克林顿演讲提到,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伟大的古文明,古代中国对世界有卓越贡献。接着他问:如今中国还有什么新科技、新思想与世界共享?你得承认,这是真正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回答。   中国青年报:就拿中国画来说,你觉得局限在哪儿?   杨佴旻:这种绘画本身没局限,但为什么一定叫中国画?油画为什么不叫意大利画或者法国画?   10年前,人们对此还有争议,争议这个叫法对水墨画走向世界会不会有局限。这几年,人们不争了,觉得就应该强调中国元素,这是很可怕的趋势我们的经济完全放开,文化、思想却越来越收。经济上越国际化越好,文化上却以为越原来越好,殊不知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不可分的。   中国青年报:日本怎么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杨佴旻:他们对传统很崇敬,比如对汉字的坚守。日本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要掌握3000个汉字。   中国青年报:他们既然更尊重传统,又怎么不受传统所限?   杨佴旻:他们把传统和现代分开了。拿遗迹来讲,我们的习惯是重修,他们的习惯是保护。像法国巴黎,就在老城旁边修个新区,盖摩天大楼。不像在北京,就要拆。中国是在破坏中前进,日本、欧美是在保护中前进,不以破坏传统为代价。   中国青年报:水墨画也是一种传统吧?   杨佴旻:它是传统,但正处于刚从传统里焕发出活力的时期。不过,跟10年前比,水墨画在走回头路。那会儿,人们还提倡创新。深圳当时举办了一个主题是水墨画的现代和当代的双年展。策展人觉得,水墨画原来表现的都是农耕社会的山、水、人。于是他们提出都市水墨概念。不管谁来参展,必须画都市。当时有些名气非常大的,可能是画山水、少数民族题材的老先生,为了参展画起了城市、现代人的生活。现在回头看,那次展览的作品有些奇怪,传统水墨应有的东西没了,又没现代起来,新技法还不成熟,但在那时引导了水墨画的创新走向。   事实上,绘画到了一定阶段,题材已经不是问题了,关键是画家的思想。我们如果没有新技法,画什么都是旧的。就好比蒸汽机,在传统工业上是进步,但没有哪个蒸汽机能把飞机送上天。绘画也是这样,技术一定要改造。    在欧美日即使是三流画家,也依然追求创新   中国青年报:对于中国画来说,到底该怎么看待传统?   杨佴旻:笔墨当随时代,这话说了上百年,但至今也没几人做到。我的一位朋友,是一个画院的院长,曾很愤怒地拿一份报纸给我看,上面印着全国山水画大展作品,两个版印着几十张画。他说:你看,有区别吗?我一看,山水、技术、表现形式,几乎都一样。这些现代人画的山水,和清朝人、明朝人画的根本没区别。这绝对是一种懒惰,看似尊重传统,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你一再重复前人的东西,不觉得愧对祖宗吗?   中国青年报:很多人未必想偷懒,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   杨佴旻:这是大环境的问题。人们的审美习惯本身是有惰性和惯性的。旧的东西一般有固定的收藏群和市场,新的东西未必能被立刻接受。很多人会觉得,既然一切照旧也能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要费劲创新呢?   但在欧美、日本,即使是一个三流画家,没多少人去看他的作品,他也依然追求创新,不愿停留在前人的大树底下,这一点就值得敬重。很多中国画家就不是这样,即使有很大名气,也甘于待在传统大师的羽翼下。这样的人在国外是绝对没饭吃的。   中国青年报:我们面对古圣先贤,感觉高山仰止,不想去超越他,也很正常吧?   杨佴旻:一个书法家曾跟我说,现在谁也超越不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你说某个书法家穷其一生超越了《兰亭序》,那一定是胡话。还有京剧,你要说谁现在唱得比梅兰芳好,也会被当做玩笑。你只有另辟蹊径,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要想很好地保护传统,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它,用虔诚的心恭恭敬敬地面对它,但仍发展我们自己的新东西。硬要把传统拉进现代生活,这对传统本身就是破坏,同时也是对现代艺术的桎梏。   中国青年报:国内画家有您比较欣赏的吗?   杨佴旻:林风眠对我是有影响的,特别是他的绘画形式、理念,还有技术探索。国画一般都是可以卷的,林风眠的有些画已经不能卷了,因为他在宣纸上用色很厚,要卷就脱落了。林风眠是融合中西的,还有刘海粟、吴冠中这些大家,他们画的是新国画。这些画家都对中国绘画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真正的大师。   中国青年报:我们现在还能出这样的大师吗?   杨佴旻:有人说现在不是出大师的年代,我觉得不是。越是变革的时代,就越可能出大师。在我的作品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张晓凌就感慨,以后要把中国画介绍给国外,不应该再介绍那些旧东西了。他之前看了一个作品展,一进去就觉得压抑,感觉那些画和中国现实社会没关系。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
xupeiyang 2010-8-19 10:09
2010年08月18日09:30 来源: 《科学时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最近《长江日报》披露,2009年, 教育 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 行 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中国人历来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且不说四大 发明 对中国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巨大影响,现代的三钱更是科学界璀璨的星斗。钱三强因发现了核新分裂法,与夫人何泽慧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钱学森是人类 航天 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称20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国际上,以钱伟长名命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等。就是各行各业,也有无数的发明者、创造者。为什么当代的青少年却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而且不愿去努力培养追求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首先,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人类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打造发展平台的需要;是人类从自发到自觉的追求。但是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学历、学校成了改变人生、发展人生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渠道,于是教育就是为了升学,教育变成了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上幼儿园要测试,上中小学要 考试 ,统一的模式,少有创造性而又奇难无比的考试题,使幼儿园的儿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只有做无数的题目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炼就做题技巧,才能应对难题、怪题、偏题。个性的张扬只能换来排名的落后,奇思妙想与考试的评价格格不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要成绩,只要升学,只要上名牌大学。教育不需要个性,也不培养个性。这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吗?   其次,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学生的奋斗激情。   《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2009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招生领域职务犯罪占35%,而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 体育 特长生领域的招生过程。高校自主的权力,难以挡 住 强势的权力、金钱、关系的冲击,特别是在自主选拔、面试等环节采取人为打分的评判标准,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监管很难到位的环节,便是各种办法、手段得以滋生的温床。   利用政策的盲点,凭借家长权力、金钱、关系的潜规则,使同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这种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奋斗的激情,也使另外一部分孩子陷入了茫然。作为被学习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任务是读书、做题、考试,考出好成绩,至于个人的发展、如何发展,基本上是家长的事情。家长在谋划着子女发展的路径。学生需要的是循规蹈矩,听老师的话,跟家长走。他们还需要创造、创新吗?   再次,机械的考试内容泯灭了学生的灵气。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来,考试标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进入了求同、求一的死胡同。本世纪以来,有些省对高考内容作了一些改变,但无根本的变革。高考内容、评价标准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追求目标。   笔者始终认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以语文考试为例,只有突出基础知识,突出阅读理解,突出表达,突出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展示,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多读书、读经典,不断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   目前的高考内容不仅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创造力,不需要好奇心,更是在泯灭学生的灵气。   中国的青少年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社会的价值导向、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评价机制使中国的青少年丧失了想象的热情、创造的智慧和天生的好奇心。 (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3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适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SmileyCat 2010-8-18 15:40
继续瞎扯想象力和创造性。 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如果概括他们的特质,那就是热情和专注。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他才会付出超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得尽善尽美,创造力便从中而出。 长这么大,我很幸运地遇到过好几位从事不同行业的富有创造力的人。观察他们的共同之处,我觉得创造力来自于对所做工作的热忱和专注。不论他们具体作的是什么,他们对所热爱的事都倾注相同的,持久的激情。 要强调一句,这种激情不是叶公好龙。这种热爱是对这一事业本身,而不是对因这事业的成功而带来的其他的什么东西。比如说,做学问的人就是真正喜欢研究,而不是要因此升官发财;喜欢摄影的就是要不断地追求艺术上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得奖或是出名。你同他聊他的兴趣,他会有说不完的话题,连作为听众的你也会被感染。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你会发现他花在他所热爱的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他们的成功同他们付出的努力相比,一点儿也不令人吃惊。我常常会想,即便对一个智力一般的人,如果也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不作出点什么来反倒是令人奇怪的事。 如果一个社会鼓励人们去做自己热爱,又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宽容那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人,那么这个社会里的创造性就会被不断发掘出来。 再来讨论刘晓瑭老师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也会认为我们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呢?原因就是您说的思维所受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而这些条条框框从何而来呢? 对,我同意。相对而言,在我们的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思维所受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什么原因呢?我不认为是我们缺少创造性的基因。主要的问题在后天成长的环境,在于这个环境如何鼓励人们发展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 刘晓瑭老师的博文里分析比较了中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我觉得究其根本,在于人们对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优秀人才的观念不同。国内的人们把优秀人才定义得太狭窄了,好像只有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在学术界里拔尖儿的,得了什么什么奖的才算。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里,是家长一味鼓励孩子在学业上努力上进,并不重视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当父母的望子成龙,鼓励孩子要成名成家,光宗耀祖,如果孩子只想发展自己的兴趣,做一个普通人的话,往往会被认为是没出息。 这种观念反映在学校里,是中小学里只强调升学率,着重培养拔尖儿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什么都好,其他方面的缺点都可以被忽略掉。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出来的好学生,往往自视清高,个性脆弱,不懂得同其他人合作,也受不了委屈。他们可能很有才华,但在公司里做需要很多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合作的项目时反而做不好。同时,对那些没有爬到象牙塔的最顶层的孩子,这种教育体制带给他们的是被淘汰的失败者的感觉。如果在一种教育体制下,只有极少数的能够拿到最高学位的人才被称为成功,这种教育体制本身是不是应该说是很失败? 就拿森林当个比喻吧。自然环境里的健康的森林,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和小草。不同高度不同种类的植物生活在一起,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阳光。国内整个社会一古脑儿地追求尖端人才,就好像是鼓励大家都去当大树,不管自己到底有没有那个水平。看看国内来美招贤纳士的广告,不论是怎样的单位,也是喜欢招一些顶尖人才。其实人类社会跟森林很像,并不是只有长到最高,爬到最高点才能生活的最好,也不是任何一个位置只有要顶尖人才来做才最合适。森林里,在不同的高度都有适合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里是适者生存--作为一个人,认清自己的能力是适合当大树,灌木,还是小草,找到适合自己的高度,然后在这个高度里做最好的自己。即便是棵小草,能开出小草能开得最美的花儿,充实愉快地渡过一生,那也该算是成功。 如果再往社会文化的习惯或根源里探讨,我想,是不是我们的文化过于重视共性,忽视了人的个性,从而造成人们缺少独树一帜的自信,盲目地追求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从小就被教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不是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力量压抑人们充分地,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从社会环境看,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就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里,我们尊重长者,要求晚辈孝顺。而这些年又似乎到了另一个极端:大城市的独生子成了父母,祖父母围着转的家庭的中心。不论怎样,我觉得这两类家庭都缺少平等的,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气氛。这样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往往背负了太重的包袱,不能简单地为自己活着,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要光宗耀祖,要去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梦想。活得这么崇高,这么辛苦,谁还有闲情逸致去想,自己到底最喜欢做什么?那些背负着父母,祖父母的期待的孩子们,他又怎么敢只去做自己喜欢,但看上去不那么有出息的事?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既是值得我们炫耀的财富,也是阻碍我们创新的枷锁。从这样的环境里标新立异不容易,不过也不是不可能。这几年里我们的社会里已经开始出现了敢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的人。我想,这是一个孕育创造性的开始。等到有一天,人们对这些标新立异者习以为常,不再追捧;人们也不再抱怨自己生活得不如意,羡慕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而是有滋有味儿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对没拿到什么学位而耿耿于怀时,那时我们的社会大概就已经了能成批地造就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了。 总之,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某些潜在的才华等着我们去发掘和实现。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认识,了解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认识和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在那儿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同时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45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刘道玉谈中国和以色列的教育
gl6866 2010-8-10 12:24
中国读书人的传统理念就是为了做官,而非做事。即便是做事也要做个做事的官。从这个传统的教育理念出发,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便被 束缚了 ,他们对于学习而言,只求高分,而非出于对知识的好奇心。所以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近日,刘道玉在武汉如是说。    刘道玉认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陷入忧虑。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刘道玉以武汉以武汉一所学校应届毕业生为例说,75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大学录取,20余人获得奖学金。而这75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曾经在体制内受教育,成绩并不突出,有的孩子甚至被认定为没前途、没希望。    在另一种教育体系里,同样是这些学生,每天下午3时30分就放学,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我,可以获得学分;主动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完成研究性报告或论文,也可以积攒学分;而达到一定学分,就能申请理想的大学。学生因此有了目标和求知欲。    刘道玉说,中国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埋没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他提出,教育改革应首先从高考制度下手。如果现阶段无法取消高考,至少可以采取一年多考的形式,同时将考试与录取分开。只有高考指挥棒变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来。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瞎扯想象力和创造力
SmileyCat 2010-8-7 10:24
这几天,在科学网上拜读了不少谈论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博文和讨论。对到底是谁之过,刘晓瑭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925)已经总结得挺全面了。 其实,刚读了那篇报道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后,我挺不以为然地--我的日常工作也含有不少数据分析。职业习惯让我对所有具有煽动性的结论都持保留意见,要先看看这结论是怎么得到的。 计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量化。想象力和创造力怎样定义和评估?他们用的方法能在多大范围里衡量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退一步想,即使他们有科学和可靠的方法评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知道他们到底是采了多少样,怎么采的样,作了怎样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同样是中国孩子,一个从小就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要承担家务活儿的农村孩子,跟一个衣食无忧,整天忙着考试,练琴,上重点学校的城里孩子,或是一个在相对宽松和自由,并跟大自然比较接近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决不能一概而论,说中国孩子怎么怎么样。对说这种话的文章,我首先觉得作者以偏概全,缺乏谈论科学的基本素质。 好啦,不较这个真儿。就算那文章里给的数据是事实。难道中国人真的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吗?有趣的是,几天前我刚刚看到王修慧老师的一篇小博文:原来老娘天然具有科学家的素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625)。读完时会心地笑,也想起生活中常常碰到的一些极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想法,是在那些你完全不会预料到的场合和人身上遇到。 甚至不光是人才有创造力。记得曾看到过一个笑话,说是一位研究黑猩猩的科学家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黑猩猩有多少创造性思维。他在一间空屋子的天花板上吊了一个香蕉,高度是猩猩跳起来也够不着。同时在屋角处放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箱子,希望看到黑猩猩能够有本事想起来用这些箱子当工具,摞在香蕉下面够到香蕉。结果是,他的实验大出所料。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他忙着挂香蕉,放箱子时,他的实验对象,那只黑猩猩,都一直蹲在一旁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当他从挂着的香蕉底下经过时,那猩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跃而起,跳上他的肩膀,立马儿把香蕉抓到了手。黑猩猩用了那位科学家没有想到的更聪明的方法拿到了香蕉,可以下结论说黑猩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人还高吗? 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首先不能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受教育的根本是让我们了解常识,学会科学地分析和思考,不轻易地相信,更不轻易的情绪化。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37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述思:谁使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摘编)
jlxt33 2010-8-6 16:05
前言:拙作《 谁之过?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 》昨天发表后,承蒙编辑部的认可,成为精选,得到了广大博友的关注,给予了积极的推荐和热情的评论。 在此,谢谢所有关注此文的朋友们,谢谢所有热情的评论,使文章更全面和深刻,谢谢所有关注中国教育的朋友,虽然我们人微言轻,但是有些呐喊总是好的,是不是? 今日浏览凤凰网,看到一篇标题类似的文章石述思:《 谁使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 》,着重阐述了 现阶段中国无法撑起孩子们想象力的天空 的观点。 在此,将次主要观点摘编于此,与大家分享。 ==================== (一) 老师不能。 这些人都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蛋,根本没有受过创新教育的训练,而且应试教育体制不改,其一切职业荣辱都与成绩牢牢挂钩,孩子上学只有一件事就是想着取得好成绩,可以将想象力用于写作文撒谎迎合主流价值观上,其余看不到更多用途。 (二)家长不能。 他们大多知道转型社会竞争之惨烈和上升通道之狭窄,如果自己没混好,为自己孩子将来能在拼爹盛行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必须逼迫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光放飞理想的翅膀,仰望星空,你以为自己是鸟人能飞啊? (三)经济不能。 中国制造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山寨成风,市场创新主体得不到国民待遇,急功近利严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法规不少但难以执行,企业更需要工程师而不是发明家。 (四)社会不能。 中国社会评介体系是文凭大于文化,关系大于能力。有想象力不如重温下民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想象力可以再生存无忧的前提下用于个人爱好,社会真不怎么需要你也就理解了自古以来咱泱泱大国为何奇技淫巧盛行了。现在有干部都向党保证娶小三了,多有想象力啊,还有什么不可能简称我能。 (五)文化不能。 自古我们都盛行中庸之道,奉行皇权无比喜爱的温良恭俭让,连老拿出来吹牛的四大发明也基本用于奴化人民、怀柔远夷、取悦龙颜,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直接关联有关联也是结果而非动因,且疑似特爱祖国的人又来苦心孤诣地赋予的。 (六)展开 托改革开放的福,近30年不少同志敢为天下先,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确靠天才想象力作出了丰功伟绩,但不幸的是,当代中国体制转型进入深水区,公权力对微观经济干预加重,权贵资本主义阴霾浓重,利益集团固化加剧,成为扼杀创新文化的痼疾。 我没有刻意得出当代中国想象力无用论的结论。这也不是鄙人愿意看到的局面。 我的真实意图是:由于中国孩子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仅仅痛批中国教育是于事无补的。否则会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即使教育界有识之士如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忠于教育规律,尊重孩子天性,倡导创新思维,理解尊重培育其想象力,并助其意外成才,也难逃为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学前班的结局。目前,中国流失西方社会的中国精英已位列全球之冠事实胜于雄辩,其中究竟可谓镜鉴。 一个盛行的逻辑是:教育改革应首先从高考制度下手。事实上,首先应下手的是:整个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良,进而带动整个文化系统的彻底嬗变。 只要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每个人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展开博弈,能力至上的评介体系得以回归,教育总是产生高分低能的废品,何以徒存?顺利变革自不用赘述。 打扑克牌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牌的好坏,更取决于出牌的顺序。
个人分类: 海纳百川|36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之过?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
热度 1 jlxt33 2010-8-5 09:18
前言:关于中国的教育大概快说烂了,怎么说,都仿佛拾人牙慧。说国外吧,又有崇洋媚外之嫌,不过通过亲身经历,还是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 如此状况如何通过创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乏究竟谁之过呢? ========================== 家长之过? 中国家庭可以说是最重视教育了,可以倾尽一切完成教育。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是要么过于娇宠,要么棍棒管教。比如体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绘画中,很多孩子要家长帮忙削铅笔、挤颜料、打水涮笔孩子只需要学习技术,能够考证书就好。同时,所有的人都在鼓励孩子成为听话的乖孩子,不能有过多的异议。 中国家长给孩子设定了过多的禁区,而外国人怎样教孩子呢?这次亲眼看到洋人父母带孩子,10个月刚会走路的孩子晃晃悠悠地自己走,家长在傍边看着,任由他们在泥水中bia-ji、bia-ji地走;一对踩单脚滑板车的双胞胎女孩,不知怎么摔到泥水中了,妈妈给她脱了裙子,接着玩。我们都在议论这些状况如果发生在中国的父母或祖父母身上会怎样。 以色列也是超级重视家庭教育的,但他们奉行狮子育子法,结果是以色列出了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至今仍未零。 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的传统的家庭教育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基础教育之过? 首先,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求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很多时候是没有原因和理由的。 其次,几乎所有的考试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难道所有的问题都不可能有第二种可能性吗? 第三,古板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孩子们只需知道正确答案即可,至于为什么则不必知道也没兴趣知道。 第四,具有创造性的教学环节也可变成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手段。还以绘画为例,画出来的作品首先问像不像;还有优美而意境深远的唐诗宋词,为什么一定要有标准的解读呢? 我参观过的两所小学,基本上跟幼儿园大班差不多,教室里都是孩子们的绘画或制作的各种作品,材料很简单,就是纸条、布条、一次性纸盘子等。他们下午3点放学,之后就是自己玩,可以弹琴、唱歌、绘画、做手工、体育活动只是这是要付费的。 也参观了三所中学。其中一所私立的女校,除了学习科学、艺术外,还要学习厨艺和缝纫等;一所公立的中学,男女生都要学习木工、车工等技艺,还要至少掌握一种乐器、还开设视觉艺术课程,不只是绘画。照片上那几个男生是在学习建房子,也亲见几位拿着铁锹、镐头刨完地的学生走过,请各位猜一下home economics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国内中小学的课程是不是过分强调了科学本身,而忽略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呢?当生活中不能感受科学的乐趣时,还会对科学本身产生兴趣吗? 在这些学校与孩子们说话聊天,他们一点儿不胆怯、很健谈,很主动热情地跟人打招呼;上课时的状况真是千姿百态,坐着、躺着、趴着、站着,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也许有些国际学校允许这样)。我一直在想,这样的自由没有规矩的孩子,长大了怎么就能够是遵守规则的成人呢?而我们从小被教育守规则懂秩序,可为什么长大了却连基本的交通规则都不能遵守呢? 当然说到基础教育就不能不说考试制度,尤其的中考、高考,这些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很多人都在批评或者批判高考制度,但是有谁又能给出一个更好更公平的方式呢?所以家长、学校和老师都没办法。要是厨艺、缝纫也可以作为高考科目的话,估计很多家长和学校也会让孩子们加班学习的,是不是? 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社会教育之过? 也许可以说是公共教育,比如我们现在的公共教育设施有哪些呢?连我小时候免费参加的少年宫活动也变成了赚钱机器,更别说其他了。 这次我匆匆参观了一个画廊(gallery)和两个博物馆(museum),都是免费的,画廊不可以拍照,博物馆可以不使用闪光灯拍照。画廊里不只是展览画作,也有科普作品、互动作品、行为艺术等;博物馆不只是历史文物的收藏,也有自然地理的生动呈现和互动体验。比如为了环保意义,除了介绍面包的制作、炊具的发展,还介绍了一次性餐具的作用。而且有两个互动展区,游人特别是孩子绘制自己的作品,包括绘制早餐等,挂在墙上展览。 在画廊中穿行,虽然时间有限,来不及细细品味,不过相当汗颜的是,有的作品确实看不懂,也许跟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有关,但更多的是从小以来接触和学习的本来就少。 当然还有公园之类的地方,悠然自得的与人和谐相处的动植物,以及关于它们的介绍,不都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人吗? 我不知道我们为孩子和公众提供了多少这样的学习机会,当然收费的除外。一个世博会,召集了多少中国人,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娱自乐的方式,外国人不屑参观,我不知道外国人来了多少,但跟中国人比起来总是微不足道的。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中国人自觉增长见识的一种行动。 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的公共教育没有为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足够的资源? ========================== 高等教育之过? 从这样的基础教育中走出来的孩子,基本定型了。到了大学,想再培养所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是很难啊?况且很多孩子在中学受够了学习的苦,到了大学潜心学习或创造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啊! 毋庸讳言,我等这些在体制内学习受教育的教师,本事就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怎么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这是我最苦恼的事。 每次在修订培养计划的时候,都煞费脑筋,想要设计一些能够体现培养创造力的课程,也许想法是好的,但是在执行的时候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而使得结果往往跟初衷不同。 自己困惑在创造力的匮乏中,希望学生能够迸发一些出来,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充分的选择的自由,包括自己想做的课题和研究的方法。说实在的,能够真正有些自己想法和思路的孩子还是个别的,而好的想法更是稀有。大多数还是在使用已有的方法或思路。 从内心讲,一直想做些真正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些有益的帮助,可是真的很困惑,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许这辈子也找不到了。悲剧吧?真的悲哀。 也许从自己的困惑中可以折射一些中国高等教育的通病,是不是可以反省呢? 由没有创造力和不懂创新方法的老师如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呢?没有创造性的发明和发现怎么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呢? 是不是可以把缺乏创造力归罪于高等教育呢? ========================= 中国文化根源之过? 也许中国2000年或者5000年或者更久远的文化积淀,是创新的包袱?或许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创新?或许还有很多或许,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之源不可能不对民族性产生影响,但实在太深奥,我等肤浅之人实难以论证清楚。 ========================== 可以找到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的原罪吗?如果可以,那么让中国教育界深思的钱学森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也就有解了,不是吗?
个人分类: 瞅瞅生活|8683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
wliming 2010-8-4 19:20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呼吁解放孩子好奇心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魏娜 通讯员赵武英)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昨日,刘道玉在武汉如是说。 刘道玉认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陷入忧虑。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 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刘道玉以武汉以武汉一所学校应届毕业生为例说,75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大学录取,20余人获得奖学金。而这75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曾经在体制内受教育,成绩并不突出,有的孩子甚至被认定为没前途、没希望。 在另一种教育体系里,同样是这些学生,每天下午3时30分就放学,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我,可以获得学分;主动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完成研究性报告或论文,也可以积攒学分;而达到一定学分,就能申请理想的大学。学生因此有了目标和求知欲。 刘道玉说,中国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埋没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他提出,教育改革应首先从高考制度下手。如果现阶段无法取消高考,至少可以采取一年多考的形式,同时将考试与录取分开。只有高考指挥棒变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来。
个人分类: 社会|1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蚊子.苍蝇.公母.雌雄.男女
carldy 2010-6-25 09:58
下文是生活中的随笔。 2010-6-25 天气:中雨,闷热。 今天上午我们父子俩锻炼回来,满头大汗,休息后在后院吃早点。 这时飞来两只苍蝇,还有几只蚊子。【注:今年的天气很奇怪,夏至过后这么久了,还这样潮湿闷热,雨水过多过猛,南方许多省份都成水国了,据报道已有数百人因雨水引发的灾害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于是乎,这些苍蝇与蚊子也到处乱窜,似乎也感受到了生存的艰难......】 首先是两只苍蝇嗡嗡地在早点盘周围飞来飞去,有时还停靠站盘子边缘,更有甚者还一不小心还飞到筷子尖。。。太让人恶心了。 我对小孩说,让我来对付这可恶的苍蝇,让它们有来无回。 用一根筷子,对着一只苍蝇,快速出招,可惜,没有苍蝇的踪迹。 第一回,没打中。 两只苍蝇好像得胜的入侵之敌,洋洋自得,嗡嗡直叫。 不一会儿,那小个子苍蝇又大胆地飞到了盘子上。 只见闪电间,筷子下去,苍蝇应声倒地。 儿子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看到地板上那只一动不动的苍蝇,儿子宣布这个可恶的敌人终于被消灭了。拍手庆祝之际,儿子继续问:这只苍蝇是男的,还是女的?我说,应该是它们的家庭主男。 这时,我对小孩说,我们人类的语言对于动植物以及昆虫的描述,不用男女来区分它们的性别,可以用公母、雌雄。 小孩随口道,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只公苍蝇,还是雄苍蝇? 看到小孩那童稚的眼神,我开心地笑了。 正在我们开怀大笑之际,那只雌苍蝇(我们不懂如何辨别苍蝇的雌雄,暂时用个头大小来区分)开始发起了报仇反击。对于来犯之敌,我们绝不手软:用宽大的手掌,一掌掴下去,那只嗡嗡直叫的母苍蝇逃窜了。 我们继续发挥想象: 这只母苍蝇逃回大本营,用尽最后的力气告诉同伴:千万别去干扰人类的生活,尤其是他们在用餐的时候,那样会激发人类对我们苍蝇种族的歧视、甚至是仇恨,从而招致灭顶之灾,切记切记 .. 话没说完,气绝身亡。 可惜这类教训没能通过语言传达给蚊子家族。这不,不知死活的 蚊子们也在不断骚扰我们用餐。 他们的命运更惨,直接被大巴掌打在我们裸露的手臂、小腿肚上,粉身碎骨,没能把它们惨痛的教训传达给它们的同伙。 一只只苍蝇:男的,女的,雄的,雌的,公的,母的,继续着它们的生活,它们也有快乐吗?它们也会感受到痛苦吗?它们也有生老病死吧。 一群群蚊子,也同样如此。 可惜它们没能用语言表达对生命的留恋,对罪恶的忏悔,只会用无尽的嗡嗡声,表达它们的痛苦与哀叹。
个人分类: 童真世界 Time for Childhood|4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njzhaoxm 2010-4-10 12:17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目前,研究型大学都在提倡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到底怎嘛做,好像只是口头上喊喊,教师的教学模式没大的变化,教学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可目前国家和各学校的评估机制不利于教学,短期看不出结果,似乎各高校在比科研经费总数,学校也重视科研项目,只搞教学的老师恐怕职称都解决不了,长此以往,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可想而知。各级教育主管领导应该比我等明白N多倍,对策在哪里呢?等等看吧。 目前的教学工作是良心活,但愿教育工作者都有良心!!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3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想 象 力 比 知 识 更 重 要 【转载】
glacier 2010-3-23 16:51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浅谈治学之道 严加安(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做学问的角度,我对孔子这两句话的解读是: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种探知的欲望或好奇心,这就是知之;进一步要对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这就是好之;再进一步,以钻研问题为乐,是更高的思想境界,就是乐之。 关于如何做学问,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有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的博观而约取是指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这与华罗庚先生一贯主张的读书要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思想是一致的。这里薄发的原意是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后人把厚积薄发引伸为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 电影美丽的心灵的主人公纳什,主要靠他对非合作博弈的4篇论文(总计33页)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国著名的代数学家曾炯(1897-1940)早年留学德国,他一生中只用德文撰写发表了三篇震动世界数坛的著名论文,就是这三篇论文使得他成为20世纪世界上对近世代数发展有重大贡献的11位代数学家之一。这些都是厚积薄发的范例。 我做科研的原则也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我的座右铭是:不求著作等身,但企文章久远。这就是说,不追求文章的数量和篇幅,而注重文章的质量,力求对有关研究领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发表后能得到同行关注和引用,最大的愿望是某些结果能够长远留存下来。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在概率论和鞅论中有几个结果实现了后一个目标。我有几篇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论文至今还被文献引用,有30多部国外专著引用了我的论文或著作(或列为参考文献)。我为研究生编写《测度论讲义》一书时也遵从了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原则,当时我参考了许多国内外有关测度论的专著,汲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同时把自己在科研中感到最有用的测度论结果写进了书中。该书被许多大学用作概率统计研究生教材,至今已6次印刷,发行了15200册。 1.创新 科研工作者从事一项研究时都要力求创新。什么叫创新?不是说别人没做过而你做 了就是创新,创新工作首先必须是重要的工作。在C.R.Rao的《统计与真理》(中译本,科学出版社,2004)这本书中,作者关于创新有如下的论述:创新可以有不同的种类。最高水平的创新是一种新思想和新理论的产生,这种新思想和新理论完全不能从已有的理论演绎而成,另外一种不同水平的创新是指在一个已有法则范围内的新发现,而这种新发现在某个特殊领域内具有巨大的意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的微积分、美国气象学家罗伦兹的混沌理论等就是这种最高水平的创新。绝大多数科研创新工作属于在某个特殊领域内的重大发现。任何创新工作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即使是最高水平的创新也是要基于前人的成果,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基于先前对光速测量的研究和Lorentz变换等数学理论的。 科研工作如何才能做到某种创新呢?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是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这是创新的基础。例如,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鞅论转到白噪声分析研究,能够较快地做出该领域的一些基本结果,得益于我在大学里打下的坚实的泛函分析基础。又如,我在1980年的一篇论文中,将泛函分析中的凸集分离定理灵活应用到了一类由可积随机变量构成的凸集的刻画。这篇论文不仅在当时就被用于简化了半鞅刻画定理的证明,而且在10年后成了金融数学中证明资产定价基本定理的一个主要工具,该论文至今还常被金融数学文献引用。我常用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这一格言劝导我的研究生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第二,要选择好你的研究课题。如何选课题呢?最便捷的方法是阅读你所在研究领域由领军人物写的的综述文章,从中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已有的重要工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研读那些具有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文献。选题时要敢于冒风险,要瞄准那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1985年我在法国访问时了解到狄氏型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方向,就写信给当时刚获得博士学位留所工作的马志明同志,请他组织我的两名博士生在讨论班上报告狄氏型专家Fukushima的专著,并把狄氏型定为他们的博士论文方向。后来马志明在狄氏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于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证明当时我选定狄氏型这一方向是正确的。又如,当我观察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许多随机分析专家转向金融数学研究,我感到有必要在中国开拓这一新领域,于是从1994年起我就在国内率先把金融数学作为我的博士生的研究方向。 第三,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直觉。许多创新工作是把表面上不相关的现象联系 在一起,是一种复杂的知识融合。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在纪念普朗克60岁生日的演讲中又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推理的途径,只有通过建立在经验的同感的理解之上的那种直觉。(见 )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认为:我们靠逻辑来证明,但要靠直觉来发明。在数学发展史中就有许多凭想象力和直觉来创建新理论的生动例子:例如,欧拉受解决柯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启发,开创了现代数学中的拓扑学研究的先河。关于灵感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我们留待下面详细讨论。 第四,阅读一些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了解科学大师们的科学创新历程,对开拓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最后,从国家层面来说,为科学研究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和学术自由的科研大环境,对提升我国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想象力 前面提到想象力对科研创新很重要。所谓想象力,就是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画面的能力,即形象思维的能力。创新理念不是来自逻辑思维,而是源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高低。因为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思路就比较开阔,能够高瞻远瞩,富于联想,触类旁通。 如何开拓想象力呢?我认为通过加强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可以开拓形象思维的能力。爱因斯坦就酷爱艺术,他还是一个演奏小提琴的高手。他曾坦言: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机智。机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象力丰富。像李贺《梦天》中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和李白《望庐山瀑布》中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极富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源于诗人的形象思维。 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只有通过艺术,尤其是通过诗,想象力才能得到激活。根据我个人的体会,经常在闲暇时阅读一些古代诗词名篇可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境界就是指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要体会一首词的境界就要有想象力。如宋代張先《天仙子》词中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写出了一位暮年的诗人在暮春之夜,从对即将逝去的美好春天的眷恋引发对过往人生的追思之情。我读到此名句时在脑子里产生的画面是: 清风徐吹暮云开, 飞云深处有月来。 光撒花枝影摇曳, 小园香径独徘徊。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诗,读这样的诗可以开拓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诗文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朱熹看来,读书正是使人们保持头脑清新和思维敏捷的源头活水。 有时我自己也尝试创作一些诗,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概率论研究的体会写了一首《悟道诗》: 随机非随意, 概率破玄机。 无序隐有序, 统计解迷离。 其实这首诗是对两个有代表性的概率统计问题的解读。前两句是对生日问题的解读:23人中至少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居然超过50%,但如果预先指定的一个生日,随机选取125人和250人,出现其中某人生日正好是这一生日的概率分别大约只有30%和50%,比想象的小得多。后两句是对一个敏感性问题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的解读:设想要对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进行社会调查。如果直接就此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即使是无记名的,也会使被调查者感到尴尬。设计如下方案可使被调查者愿意做出真实回答:在一个箱子里放进1个红球和1个白球。被调查者在摸到球后记住颜色并立刻将球放回,然后根据球的颜色是红和白分别回答如下问题:你的生日是否在7月1日以前?你做论文是否有过抄袭?回答时只要在一张纸上打或打表示是或否。虽然对两个不同问题的答案都混在一起,但用统计中的贝叶斯公式可以把研究生论文有抄袭现象的人数比例大致估计出来。 我还根据自己从事科研的体会写过一首《春日有感》: 直觉和好奇, 科研原动力。 想象和灵感, 创新催化剂。 最近,为了迎北京奥运,我又写了一首小诗(歌行体): 传递同一梦想, 圣火环球高扬。 五洲健儿汇聚, 共创奥运辉煌。 3.灵感 什么是灵感?灵感也叫顿悟,它是一种近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非逻辑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某一问题长期思考以后突然产生的思想火花。灵感有时产生于全神贯注思考问题之际,有时却是在不经意间或意识朦胧之中。 例如,为了探寻化学元素的内在规律,门捷列夫常常手拿自己做的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摆弄。有一天,他在摆弄元素卡片过程中突然像触了电似地跳了起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很奇特的意外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居然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着。根据这一突然的发现,他于1869年2月编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爱因斯坦说他的创新思维活动产生于有一种能用文字或其他符号来与他人交流的逻辑结构之前,这就是一种灵感。印度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在他身后留下的笔记本中有3000-4000个公式(均无证明),他在世时经常宣称他的这些公式是娜玛卡尔女神在梦中赐给他的,这是一种神秘的灵感。目前,研究拉马努金公式试图解开神秘的灵感之谜的论文已有300多篇。(见 ) 数学家维纳认为,数学是一门精美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成果的创造最接近于艺术中的诗歌创作,它更需要一种狂热的灵感。刊登在2001年5月16日中华读书报上的浙江大学蔡天新教授写的《数学家与诗人:一种惊人的对称》一篇散文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蔡文中写道:数学与诗歌都是想象的产物。被柏拉图斥为诗人的狂热的灵感对数学家一样的重要。举例来说,当歌德听到耶路撒冷自杀的消息时,仿佛突然间见到一道光在眼前闪过,立刻他就把《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的纲要想好,他回忆说:这部小册子好像是在无意识中写成的。而当数学王子高斯解决了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高斯和符号)之后写信给友人说:最后只是几天以前,成功了(我想说,不是由于我苦苦的探索,而是由于上帝的恩惠),就像是闪电轰击的一刹那,这个谜解开了;我以前的知识,我最后一次尝试的方法以及成功的原因,这三者究竟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我自己也未能理出头绪来。(见 ) 灵感来自何处?首先,它来源于对问题的潜心研究和知识的积累。前面说的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又如,相传有人向希腊国王告发工匠在制作金王冠时用银子偷换了金子,国王叫阿基米德想办法鉴定金王冠是否掺假。于是,阿基米德便冥思苦想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有一天当他躺进澡盆洗澡时,发现自己身体越往下沉,盆里溢出的水就越多,而他则感到身体越轻。他突然领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Eureka意思是找到了)。阿基米德找到的不仅是鉴定金王冠是否掺假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科学原理浮力定律。 其次,灵感也来源对生活的细微的观察,来源于对不同现象的类比和联想。下面两个科学发现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1934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史考特?罗素在河边散步,恰好有一只小木船从他身边驶过,这时他观察到船头卷起一股激浪,但激浪异乎寻常地以单个波峰形式向前传播。这一现象激发了他的灵感,后来经过精心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孤立波理论。法国数学家勒雷(吴文俊先生留学法国时的导师)经常去巴黎塞纳河边观察河水流过桥桩时形成的各种漩涡,后来产生了灵感,于1934年写出了他那篇著名的流体动力学论文。 我对创新的感言是:科技创新犹如化学反应,知识是载体,直觉、想象和灵感是催化剂。 4.机遇 当然,能够做出创新成果也需要有一定的机遇,然而机遇只施惠于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语)。但我不认可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说法,我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人为地去创造产生机遇的环境。我的做法是:为了保持研究活力和对研究问题有新鲜感,我每隔一段时期(8年至10年)就改变一下自己的研究领域。在新的研究领域里机遇自然会多一些。在改变研究领域的过渡期内,我往往也同时研究几个相关领域。 从1973年到1984年,我主要从事鞅论和随机过程一般理论的研究。从1985年到1995年,我主要从事白噪声分析研究,同时也研究鞅论和随机分析。从1995年到现在,我主要从事金融数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白噪声分析理论初创时期,我于1985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高等数学研究所访问时,Meyer教授建议我关注这一新领域。由于我有较好的泛函分析基础,我抓住了这一机遇,很快进入了白噪声分析领域,并做出了一些基础性的贡献。 5.真与美 真与美是评价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准则。在何种程度上,追求美也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庞加莱写道: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韦尔说:我的劳作是努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如果我不得不选择其中之一,我常常选择美。例如,他曾以为他创立的引力度规论作为一个引力理论是不真的,但它是那样的美以致于他不愿意放弃它。若干年过后,证明韦尔的引力度规论是完全正确的。这正如希腊箴言所揭示的:美是真理的光辉。(见 ) 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有句名言:美就是真,真就是美。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凭审美直觉提出的理论常常能够被证明是真的。例如,杨振宁讲过狄拉克提出反粒子理论的一个故事。狄拉克1928年发表两篇短文,写下了有里程碑意义的狄拉克方程,文章发表后的几年内由于方程解产生负能现象引起了争议。1931年,狄拉克从数学对称美角度大胆提出反粒子理论来解释负能现象。这个理论当时更不为同行所接受,直到1932年秋安德森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以后,大家才渐渐认识到反粒子理论又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里程碑。(见 ) 数学家哈代关于数学的美有如下精辟的论述:数学家的模式,就像画家或诗人的模式一样,是充满美感的;数学的概念就像画家颜色或诗人的文字一样,一定会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美感是首要的试金石,丑陋的数学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脚的。诗歌的美学准则是豪华落尽,返璞归真,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数学的美学准则是独创、简洁、对称、和谐。伽罗华群论、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费马大定理和庞加莱猜想等就是这种美的数学典范。 这里说的独创性其实是一切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美学准则之一,只不过在艺术那里把它叫做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审美取向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在作品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和在作品的整体风貌及艺术境界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怀素的狂草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苏轼的行书则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杜甫的诗则深沉蕴蓄,抑扬曲折;肖邦的钢琴曲平易优美,饱含诗意,李斯特的钢琴曲则气势恢弘,直率粗旷。这些都是大师级的艺术风格。 简洁也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美学准则之一。尤其是诗歌,它要力图通过最简洁的语言,营造如画的意境,抒发沁人肺腑的情怀,表达深邃的哲理。这与科学(尤其是数学)追求的在尽可能少的前提条件下,用最简洁的形式,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做法十分相似。至于对称和和谐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美学准则,更是不言而喻的。 数学史家克莱因认为:进行数学创造的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对美的追求。法国数学家阿达玛说得好:数学家的美感犹如一个筛子,没有它的人永远成不了数学家。一个对数学缺乏美感和审美能力的人是很难做出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数学成果来的。因此,要做好数学研究,就要努力培养对数学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对一项数学成果的评价,一是看它的学术价值,二是看它的美。一个成熟的数学家可以从审美角度来判断一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如何培养一个人对数学的审美观和鉴赏力呢?经常阅读数学大师们的经典论著是一个有效途径,这与经常欣赏书画大师们的作品可以提高对书画作品的鉴赏力是一个道理。 6.治学三境界 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就是著名的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 关于王国维的三境界,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我以前在一篇文章中的解读是:王国维借用晏殊在一首词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成就大事业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迷茫、疑惑和彷徨;他借用柳永表现刻骨爱情的词句来比喻做学问要有锲而不舍、甘愿奉献的精神;他借用辛弃疾在一首词里赞美一个远离元宵节灯火热闹的场景而在灯火稀疏的地方伫立的超凡女子,来比喻做学问要淡泊名利,自甘寂寞,不随波逐流。(见 )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用谷歌搜索到一篇文章,有一个名叫褚孝泉的学者,把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解读为十九世纪末德国的大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提出的关于人的创造性思维会经历三个阶段的说法:第一个阶段为饱满(saturation),第二个阶段为酝酿(incubation),第三个阶段为顿悟(illumination)。这是对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的一个很有创意的解读。受此启发,我想应该把我原先关于第三个境界的解读修改为在经过艰苦探索后突然有所发现。因此,我现在把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解读为:疑惑、探索、顿悟,这是任何科学发现所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7.结束语 最后需要忠告年轻人的是,做学问单靠天分是不行的。靠天分可以年少风光一时,但不能持久,稍有挫折和不如意,就会颓废,最终一事无成。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要靠后天的勤奋和毅力,首要的是付出艰苦的劳动。 爱因斯坦曾给向他请教成功秘诀的一个青年人写了一个代数公式:A=X+Y+Z,他解释说:A代表你的成功,X代表你付出的劳动,Y代表你对研究问题的兴趣,Z表示你的谦虚和谨慎。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说得好:科学不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诚然,在科学上,除了汗流满面是没有其它获致方法的;热情也罢,幻想也罢,以整个身心去渴望也罢,都不能代替劳动。 注:此文是作者根据2008年6月19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所作的报告改写而成的。 参考文献 科学中的美和对美的追求,钱德拉塞卡(朱志芳译),《中国青年科技》2001年第2期。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爱因斯坦(许良英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 美与物理学,杨振宁,《二十一世纪》第40期。 数学家与诗人:一种惊人的对称,蔡天新,2001年5月16日《中华读书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严加安,2003年(未发表)。 本文发表于《中国数学会通讯》2008年第3期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22af0100g53k.html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46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发发:“互”——是上和下在亲嘴
famingkuang 2009-10-27 14:54
今天小发发在打互相这个词的时候,突然喊我:爸爸,您看,这个互字。 我说:怎么啦? 小发发:互字是上和下在亲嘴。 我一看,嗨,还真是那么回事呢!这小家伙还蛮有想象力的嘛互字拆开来就是一个下在左上方、一个镜像中的上在右下方。哈哈哈。
个人分类: 样样行|99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培育创新能力在于培育不羁的想象力
热度 1 ljxm 2009-4-17 17:24
总 理曾就我国出不了大师问题,请教过数所大学的校长们。校长们侃侃而谈,如果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说,虽然不乏充满智慧的妙语,但却尽失大家风采,因为,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原因,在于其眼界也高,其思索也远,尽得解决问题之枢机。但是,不容讳言,校长们侃侃而谈,有的尽是环顾左右而言它,到头来不过是一场充满语言智慧的文字游戏。   其实,我国的教育问题:    一 是没有从培育人的主体精神上下功夫。二是没有从培育思维能力上下功夫。三是没有从培育不羁的想象能力上下功夫。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核心问题,但这三大核心任务我们都没努力,反而在扼杀这三大核心任务上下功夫:答案的标准化。导致这一严重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出了严重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并非是为了培育创新能力,而是为了考试。    当 然,考试是所有国家教育中一项内容。但是,考试的目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如果考试是以升学和谋取生存为目标,考试就成了扼杀创新能力的杀手,如果考试是以激活创新能力为责任,考试就成了激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前者成了我国教育的唯一目标,因为,在教育工作者看来,人家花钱上学,就是为了以后找个更好的饭碗。殊不知,寻找更好饭碗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考试能力。如果我国将来把考试的目标锁定到激活创新能力上,我国现有的大批考试人才,就一定面临着饭碗的危机。    但 是,如果我国不经历一次考试人才的饭碗危机,我国必然面临着更大的教育危机和因教育危机而引发的我国生存能力的危机。当然,如果现在有人说我国存在重在的生存危机,我会一定也不感到奇怪,因为,我国教育培育的是考试人才,而非创新人才。有人可能说,本文与我在我国真正强大在十五年之后一文中的观点相左,其实,前文是对未来的展望与预测,本文是提出存在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是说,本文是为实现展望与预测目标所作的努力。    本 文前面说过,教育的三大核心就是培育主体精神、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我个人认为三者是创新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就没有创新能力可言。    从 智商上说,我国人民的智商是很高的,从人口上说,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二者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我国具有强大的创新潜力。二是我国占有人口比率的绝对创新优势。三是我国发展能力具有巨大潜力。因为,人口意味着我国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而消费市场和消费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    所 以,我认为教育上培育主体精神、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上抓住培育消费能力这个龙头,同时抓紧时间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机制,扼阻腐败,我国的强大就是成问题,也不是个问题。所以,我一直认为,我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为我国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因为,理想和目标固然是我国强大的前提条件,但是强国的方法同样重要,如果有理想、目标但没有强国的方法,理想和目标就会落空。 作者:田忠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6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