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独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应考虑建立自己独特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
热度 1 qujiangwen 2019-3-5 12:38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和 2015 年发生的寨卡病毒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全球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还很不足,若要快速有效地应对新发和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突发疫情,必须建立发现新病原的预警技术体系和新病原学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和发现新病原的工作。 在新发传染病的传播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以目前的基础和技术,尚无法预测下一场大范围流行病何时何地暴发。如果去尝试在宏观上预测,就需要对不计其数的病原体进行全面检测,但是这种做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实际操作中是不现实的。最现实的防疫秘诀是, “ 基础进步,技术则进步 ” 。这个 “ 基础 ” 指的是,充分理解什么样的关键因素是值得去监测的,以及如何能在一种流行病在局部开始传播前、就在局部地区检测到它,如何在其转为大规模流行疾病前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如何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确定病原体的种属及其变种,尽快推出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方法或药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对未来可能暴发的传染病进行有效预测,至少可以做到充分预警,使应对疫情的动作能够迅速及时。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新发病毒传染病在全球的不断出现,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这些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什么会在此时出现?为什么会在一些特殊的地域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和预警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由于目前的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以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为例,关于流感大流行起因的问题,人们曾经进行过许多猜测:最早认为是天上星星的影响引起的,接着又认为与气候不正常有关,以后又推想来自沼泽地的毒气。到了 19 世纪末,关于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说法已找到了肯定的依据。人们又从许多流感患者的咽喉部发现了溶血性流感杆菌。于是有人就认为流感的病原是溶血性流感杆菌。直到 20 世纪初,科学家才把制造流感的真正 “ 凶手 ”— 病毒 “ 捉拿归案 ” 。 1930 年,美国人索普成功地从猪体内分离到了 猪流感 病毒。接着英国人史密斯等参照索普的方法,于 1933 年首次从流感病人中分离到了流感病毒 , 后定名为甲型流感病毒。然而学术界对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有很大的争议,这其中主要包括突变选择学说,动物源学说,潜伏感染学说,气候突变学说,飞禽传播学说,太阳黑子学说等,但是都尚无定论。由于全世界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原因和机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无法准确的对流感大流行开展预测预警。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可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规定,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 “ 显著增加 ”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动物流感病毒而设定的,该预警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目前,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但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曲江文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 OR 为 5.60 ,并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暴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暴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 20 世纪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 — 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并且从 1580 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 。近些年来,也有众多通过症状监测开展流感暴发的研究。如果互联网上关于某种传染病的搜索结果在短期内激增,这可能准确预示着此种疾病将会暴发。例如,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会通过 Google 等搜索引擎了解流感的暴发情况以及应对流感的一些措施,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某些与流感的关键词,如流感、勤洗手、带口罩、流感疫苗等会高频率出现。同样地,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也会通过 twitter 等聊天工具反映用户本人、朋友是否感染流感,或者与流感相关的信息等。因此,利用 Google/twitter 等工具抓取与流感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的频率可以准确地判断流感在哪里扩散。美国科学家将 2004-2009 年查询所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感估算结果与官方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Google 流感搜索引擎查询所得到的估测结果与历史流感疫情非常接近 , 并且可以赶在政府和流行病学专家之前两个星期提前预测到流感暴发的出现[ 8 ]。 Jiwei L 等通对 Twitter 数据流加以过滤,留取与流感相关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加上地理位置标签,以显示相关流感 Twitter 信息来自哪里,以及这些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他们统计了 2008 年 6 月到 2010 年 6 月约 100 万用户发布的 360 万条同流感相关的 Twitter 信息,研究显示 Twitter 的流感信息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流感暴发数据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能够成功推断出哪些地区出现了流感暴发的初期症状,进而提前预测到某个地区流感即将到来[ 9 ]。虽然应用数字化监测手段能比传统监测方法能够提前预测到传染病的暴发 , 但是它并不能取代传统监测系统,而只能作为疾病监测预警手段的一种补充。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 : 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 综上所述 , 目前全球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虽然世界各国已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 , 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仍任重道远。因此 , 有必要对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进行评估 , 以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从应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当前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运用最新理论,探索实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预测预警系统,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该预警系统进行验证,进而制定最优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有效的预测预警手段,可以为政府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又能为进一步开展其它疾病的预测预警及控制开辟全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手段,从而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Fineberg HV. Pandem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Lessons from the H1N1 Influenza of 2009. N Engl J Med. 2014,370:1335-1342. 2.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Med Hypotheses.2007,68,1189-1190. 3.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Canadian J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12:61-62.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PNAS. 2012, 109 (12):1-3. 7. Mazzarella A, Giuliacci A, Pregliasco F. Hypothesis on a possible role of El Niño in theoccurrence of influenza pandemics. Theor Appl Climatol. 2011,105: 65-69. 8. Ginsberg J, Mohebbi MH, Patel RS, et al. Detecting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earch engine query data . Nature, 2009,457 (7232): 1012-1014. 9. Jiwei L, Claire C. Early Stage Influenza Detection from Twitter. Soci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3,18,( 1309).7340 . 10.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20(2):122. 11.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杂志 .2006;27(2):93-95.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应考虑将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监测纳入预警系统 面对2009年的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甲流为什么会在2009年出现?为什么会在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甲流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 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 科 对话和合作。 由于目前的 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甲流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 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流感大流行等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 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 academicsilos ),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 ,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流行的太阳黑子学说, 因为 这一学说很可能是正确的,需要引起公共卫生专家的足够的重视。具体分析见: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非法人创新单元,于2014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其宗旨是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与流感一线防控体系相结合的权威性机构,着力解决我国新发、突发流感疫情的基础性、机理性、前沿性等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应对不断发生的严重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但是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科学界对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和发生机制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无法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正因为如此,建立跨学科对话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非常重要! 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学说包括突变选择学说,动物源学说,潜伏感染学说,气候突变学说,飞禽传播学说,太阳黑子学说等,前 5 个学说只是部分的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机制,但太阳黑子学说在不否定上述几个学说的基础上,将前 5 个学说整合成一个主线,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候鸟迁徙、动物种群混合以及射线导致病毒基因变异和重组的角度科学的阐述了太阳黑子活动为什么会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射线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监测预警的一种趋势。今年正值西班牙流感大流行100周年,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应考虑将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在内的射线综合监测纳入流感大流行监测范围,以便于早日建立中国自己独特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 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成立 2014年12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非法人创新单元“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以下简称“流感中心”)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微生物所党委书记李俊雄主持了揭牌仪式。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许瑞明对流感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肯定了流感中心团队在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做出的卓越成果,指出这是中科院实时、长效应对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举措之一,使中科院的流感研究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他希望流感中心能够不负众望,凝聚院内外流感研究的核心力量,为国家的流感基础理论研究和疫情预测预警作出贡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表示,希望今后能够通过流感中心这个开放的综合研究平台,把中国疾控中心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源与中科院强大的综合科研实力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国的流感研究工作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指出,病原微生物研究作为微生物所新的学科生长点,近年来在中科院院士高福的带领下稳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上公认的重要成果。刘双江表示,微生物所将继续支持和推动流感中心的发展壮大,希望流感中心能够以此为契机,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跨院跨所的强强联合,为国家应对不断发生的严重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力量。   流感中心主任、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介绍了流感中心的定位、研究方向、研究团队、运行机制设想等。高福说, 流感中心将建设成我国基础研究与流感一线防控体系相结合的权威性机构,服务于国家需求,着力解决我国新发、突发流感疫情的基础性、机理性、前沿性等重大科学问题, 为我国流感防 控和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理论基础并做出重要贡献。   在揭牌仪式之前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微生物所相关研究人员先后从流感病毒侵入释放、流感病毒细胞核-胞浆穿梭、致病过程中宿主因子调控等方面作了研究进展报告。   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依托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参与共建。 http://www.cas.cn/sygz/201412/t20141229_4283090.s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1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异类》中成功文化的反思:产生异类的社会规律
Zhanglincn 2015-9-7 12:01
最近一本冠名叫做“异类”的书火爆地登上2014年畅销书的前十名(当然我不是统计局数据可能不准,当然也不必信我)。作者所谓 的 异类就是这个庞大的普通人群中所涌现出来的个别成功人士,为什么是他们成功,就是这本书的研究内容! 所以其实这是一本励志的书,这样的书很多,比如卡耐基先生就写了很多,但这本书的名气的缘由不在于它讲的故事有多么不同(被别人讲过几百遍了),而在于它没有用励志的词语做为总结来为读者灌输心灵鸡汤,而只是平静地用事实样本在大量群体背景中讲述个别成功者的故事,而这故事中所揭示的东西,因为其具有科学的视角而让你感到震惊。也许本来你以为,成功学是纯粹的 人文学科,没有什么靠谱的科学规律可以总结。 我之所以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位同事的推荐,而这个同事的推荐源于一个罗胖子的逻辑思维节目,我不得不说,在这个时代,网络为新思想的快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感谢逻辑思维,感谢罗胖子,感谢同事,感谢网民,是不是也要乘此机会感谢一下搜狐、优酷、人民政府什么的。呵呵。 咱回到正题,还谈这本书。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印象就是:社会群体之中个人的成功其实就是社会机制筛选的结果,而并非充分地来源于个人的能力和奋斗。所以人的成功,其实是社会集体发展对个人行为的认同,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力量对社会规则的改变。所以其实一个人一切行为的根源都来自于社会文化的历史塑造。而这个历史塑造对个人来说就是机遇,而机遇能否被把握才看你的能力,但你应该非常清楚同时代比你有能力和跟你能力一样的往往成百上千万!所以你觉得是什么成就了那些成功的人呢? 当然,非常正常,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看它,看到的景色都各不相同,所以我的感觉和结论只是我的感觉和结论,而我的感觉是:成功,就是“提前”顺应社会需求的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候选人的时候把握住了这个机遇。 个人的成功,从表面上看似乎就是个人的事情,仅仅决定于一个人的后天努力和性格特质,但其实人和其他群居物种都是相同的,在一个时代,大量的人群中所涌现出的个别成功的人士,当然是这个种群发展所认可的主流规则选择的结果,如果你的成长恰好顺应了这个规则,那么你的人生就可以成功。 本书的开篇就是讲所谓的罗赛托之谜。罗赛托是一个意大利的小城,随着欧洲向美洲的迁徙,罗赛托人来到了美国聚居,后来一个叫沃尔夫的医生忽然发现这个罗赛人聚居地的居民的心脏病发病率远低于美国其他地方的居民。这个迷最终的结论是:罗赛托人健康的秘诀不是饮食,不是锻炼,也不是基因或者 方位,罗赛托人健康的秘诀就在罗赛托自身。这是一个似乎可笑的研究结果,但这个结果显示:个人的健康竟然不是一个个人自己的事情,而是一种社会文化作用的结果。 罗赛托人的文化决定了 罗赛托人的生活规则,也因此成就了他们的心脏。 作者的第二个故事就给了在体育届成功的明星们,从这些很多在体育上非常优秀的人身上总结出什么规律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太随机了,可是一个意外的统计发现让一个体育界的发展规则浮出水面,这些从一大群同时代的孩子中脱颖而出的体育“天才”,竟然在出生日期上集中在一个时段。这看似难以得出结论的“偶然”规律却来源于体育事业选拔人才的机制,不是因为你的体育天赋成就了你的体育明星,而仅仅是因为你出生在1月或9月(或,是因为美洲和欧洲不同地区的球员注册日期不同)符合了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则,所以你在这种 机制中通过 一种马太效应 脱颖而出,其实要说个人的体育能力,只要是人,而且都正常,差别其实很小。但如果你非要抬杠说运动能力或天赋是最终成为明星的唯一理由,你当然可以举例说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家伙也出生在一月,但他永远都不可能破掉100米的世界记录。呵呵,我很高兴的说你是对的。 为了深入挖掘那个隐藏在成功人士背后,或者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作者接着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依靠勤奋获得成功的人士。从勤奋的角度讲,这些人无论出生在哪个时代他们都会成功,但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当然勤奋是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人成功,或者一个人把某一项工作做到出类拔萃必须要在该事情上连续花费10000个小时,这个标准的时间投入,在几乎人类从事的所有领域都被证实(最典型的就是乐器演奏家等等),这确实是一个人出色的临界点,所以从时间上看,这个标准其实就是勤奋!由于这个研究结果的出现,让天才一词变得模糊,确切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实不存在什么与生俱来的天才,人生下来只要完全健康,个体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写到此处,忽然感觉似乎否定了天才的存是在为庸才找到片刻的心灵安慰,哈哈,只有命运知道,而且命运不能重复,就如同今天的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成功是不可重复的一样。 下一个故事发生在大家都奉为人生楷模的人身上:美国IT页领袖人物的代表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说这两个哥们是成功人士我想没有人会去否认,而对这两个人物成功的解析主要也是站在成功者自身的角度,似乎也是为了说明一个被称为“一万小时”的成功临界点,而这个临界点区分了成功和不成功的人生相变。然而事实是这个一万小时的完成,却不仅仅决定于成功个体自身的勤奋和努力,促成这一万小时的因素同样少不了时代的机遇、家庭和社会的背景条件和文化影响。所以结论很简单但也很复杂:到底是异类造就了成功还是成功做成了异类,这是个复杂纠结的问题! 答案不要问我一个不成功的人士,因为我也不知道,所以你可以说看了你写的这篇文章结论就是个零!没错,看完这本书,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我很庆幸这没有成功答案和秘诀,不然人生就变得无味,人类的历史也就变得平庸!无论如何成功是不容易的事情,成功其实也就是在一个标准的定态分布中通过自身努力成就一个低概率的事件,而这个标准定态分布的平均值就是这个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和机遇。 无论如何,我不能完全认同该书中所有的观点,对于我个人的理解,成功的异类之所以是异类,就是因为其在特定历史时期被社会文化规则和价值观念进行塑造的时候,他们不仅适应了时代的要求,而且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其实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群体中独特其实就是异类的代名词!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的比赛要不“科学”点?
热度 3 outcrop 2013-12-30 08:47
唱歌跳舞在我来看,差不多是原始部落人类遗留下来的,基于感性的情感宣泄和自我麻醉的娱乐手段。 既然是科学网,要不要考虑一些比较特别点的、带科学味道点的比赛? 比如最俗气也最简单的,甚至可以搞个论文引用次数比赛; 工科点的,DIY电子玩具比赛什么的; 文艺点的,琴棋书画比赛也不错。 都多少有点科学的味道。 而不是歌唱赛这种烂大街的玩法。 和科学网博友聚会只谈饭局一样,让我觉得很俗气。 当然,只是个人喜好。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2489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者的独特与另类
热度 3 yuliping 2013-8-15 10:37
独特与另类的界限其实很模糊,一般而言,独特是褒义词,另类是中性词或贬义词。 独特是将通用知识和技术变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培养、保留和展示自己的独特性,是难以在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的。 另类肯定是与众不同的,但这种不同一般不太容易为他人所理解,甚至有排斥的感觉。所以,个性中带有更多正能量的,称为独特,个性中带有更多不被人理解甚至伤害自己的,称为另类。 做学问也是这样,没有独特的思维和独特的行事风格,要在科研中有所建树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学者很另类,那么是否一定就没有建树呢?那也不一定。这与学者所从事的学科和周围的社会人文环境有关,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的学者另类一些问题不大,人文社科类学者太另类问题会很多。 就中国的人文环境而言,不太能够容忍另类,这其实是学术环境差的一种体现。由于这种不理解,导致国内大多数性格另类的学者受到很大压力甚至被压制,生存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将绝大多数另类学者驱逐。 千万不要以为文化就没有好坏,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讲,难以容忍另类的文化是最糟糕的文化,它的负面影响甚至比制度上的缺陷更糟。国外有很多大牛在未成名时数年没有论文,没有课题,默默无闻,但大学一样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直到某一天突然灵光一现,世界从此不同,一个新的大家诞生了。 华人社会成功的典范很多,狭义一些的有台湾、香港、新加坡,广义一些的有日本和韩国(指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体制机制上最好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多进行比较,做一些根本性的变革,才是中国的发展之道。老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循环是不能解决好中国的根本问题的,这也正是中国的问题研究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原因,科研的人文环境只是冰山一角。 2013.8.15 俞立平 于扬州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707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