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道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乘物以游心
sstone2009 2011-5-1 15:07
于丹讲一个人的琴声,怎么就讲到了道家,讲到了乘物以游心,我没有搞清楚其中的脉络,但是记住这句话了。 乘物以游心,从字面上看来,游心是目的,物是手段。我是认可这个道理的,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融入我们的思想里,被我们接收,是因为有太多的实例,都那么一致地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 许多人一生奔波、颠沛流离,为着钱财、名誉、权利,其实也是在求着心灵的慰籍,只是他们不知道,不知道博取钱财、名誉、权利又为何?只到弥留之际,也许还会为不能带走这许多的心血换得的物所折磨不已,游心的境界,就很难理解和品味了。 乘物以游心,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不是人人可以享有的,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如果有,那这是大幸了。人生,哪里还有比可以参透这样的哲理更为重要的了呢。 (Posted on 2009-07-18 by sstone2006 http://sstone2006.blogcn.com/ 2011-5-1 15:05)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2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吳讀貼不仔細
热度 11 jiangjinsong 2011-4-17 09:48
在我一個科盲文科生看來, 老吳同志是真正的科學家, 也是一位有血性講義氣有正義感的好人。 我很崇拜他。 不過, 老吳同志也不是神, 也有缺點, 那就是有時比較偏激, 讀貼不仔細。 他老人家批評我: “在他看来,推崇入世和有作为的儒家比推崇出世和无为的道家更好。” 我負責任地聲明: 我從未說過這樣的話, 實際上我對道家的評價遠遠高於儒家, 我從來不反對批評儒家, 更不是反對批評。 笑話, 我自己就是很努力地進行批判的人, 怎會反對批判精神? 我所強調的不過是: 批評儒家的朋友應當做點起碼的功課, 在做批評的時候要對批評的對象有起碼的瞭解, 對自己不太瞭解的事物, 應該努力去惡補一些必要的知識, 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應該有一種謙虛的反省, 僅此而已。 科學家們讀貼應該更仔細, 即使讀一個科盲文科生的帖子也應該如此, 謝謝。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980 次阅读|76 个评论
牟宗三先生談儒釋道三家的內在統一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4-7 20:27
蔣科學按: 儒釋道三家當然有其深刻的差別,最高境界有其高下不同。但是,作為實證的修行功夫,也有其共同之處。行人當下苦功夫,深心內求,不可依文解意,人云亦雲,當面錯過。 《才性与玄理》三版自序 此书除疏通人性问题中「气性」一路之原委外,以魏晋「玄理」為主。魏晋所弘扬的玄理就是先秦道家的玄理。玄理函着玄智。玄智者道心之所发也。关於此方面,王弼之注《老》、向秀郭象之注《庄》发明独多。此方面的问题,集中起来,主要是依「為道日损」之路,提炼「无」底智慧。主观的工夫上的「无」底妙用决定客观的存有论的(形上学的)「无」之意义。就此客观的存有论的「无」之意义而言,道家的形上学是「境界形态」的形上学,吾亦名之曰「无执的存有论」。此种玄理玄智為道家所专注,而且以此為胜场。实则此种工夫上的无乃是任何大教、圣者的生命,所不可免者。依此而言,此亦可说是共法。依此,魏晋玄理玄智可為中国吸收佛教而先契其般若一义之桥樑,此不独是歷史的机缘,暂作比附,而且就其為共法而言,儘管教义下的无与证空的般若各有其教义下的专属意义之不同,然而其运用表现底形态本质上是相同的。是以僧肇得用老庄词语詮表「不真空」与「般若无知」而亦不丧失其佛家之立场而為「解空第一」也。直至禪宗,仍然还是「即心是佛,无心為道」。夫「无心為道」,就佛家言,即般若也;就道家言,即主观工夫上的无以呈现玄智也。吾人不能说佛家的般若智来自魏晋玄学,当然亦不能说道家的玄智是藉赖佛家的般若而显发。这只是重主体的东方大教、圣者的生命,所共同有的主观工夫上的无之智慧各本其根而自发。 不独就道家与佛教言是如此,即就道家与儒家言亦是如此。 儒圣亦不能违背此主观工夫上的无之智慧,儘管他不只此,因為他正面还讲仁。然而仁之体现岂能以有心為之乎?儘管他不欲多言,然而并非无此意。此则周海门已知之矣。是故自陆象山倡言心学起,直至王阳明之言「无善无恶心之体」,乃至王龙溪之言「四无」,皆不免接触「无心為道」之理境,即自主观工夫上言无之理境。此非来自佛老,乃是自本自根之自发。此其所以為圣者生命之所共者。 若不透彻此义,必谓陆王是禪学,禪之禁忌不可解,而「无善无恶」争论亦永不得决,此非儒学之福也。 读此书者若真切於道家之玄理玄智,则最后必通晓其為共法而无疑。如是,则禁忌可解,而又不失各教之自性。若不真切,而视為浮智之玩弄字眼,则是自己之轻浮,必不能真切於圣者生命之体用也。夫立言詮教有是分解以立纲维,有是圆融以归具体。「无」之智慧即是圆融以归具体也。焉有圣者之生命而不圆融以归具体者乎?分解以立纲维有异,而圆融以归具体则无异也。此其所以為共法。吾初写《才性与玄理》,继写《心体与性体》,最后写《佛性与般若》,经过如此长期之磨练,乃知义理之脉络与分际自尔如此,故敢作如此之断言,非如虫蚀木,偶然成字也。今乘此书三版之便,略陈此义於此以利读者。       中华民国六十三年八月 牟 宗 三 序於九龙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909 次阅读|4 个评论
道家政治智慧
热度 1 梅珍生 2011-1-14 17:45
道家政治智慧
《道家政治哲学研究》,梅珍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ISBN:978-7-5004-9256-6。该书是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完成的博士后研究报告,是2005年第3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最终成果,也是2009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道家政治哲学研究》的最终成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博士资助项目,收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库》丛书。全书六章,另收有道家或政治哲学研究相关成果的三个附录,共20万字,248页。主要内容如下: “道法自然”是道家政治哲学的精髓。道家的“道”描述的是自然秩序,它不同于儒家建构的人间礼法秩序,它揭示了宇宙内部及宇宙背后固有的力量。但无论是先秦时代的学者,还是现代学者都一致地看到了道家的“道”依然反映着人间秩序。在老子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所具有的多面性特征,它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生命之道的诸多内容,而这三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主旨。“自然”的涵义首先是指事物的内在秩序,诸如本质、规律等。“自然”描述了存在的一种状态,即自发的、自己起源的、自己如此的,它否定了在道之上还有一个主宰者。道家认为“自然”、“无为”是存在的本性得以张扬的前提。“自然”既是天地人所应该共同遵循的原则,也包涵着个体心灵的自由追求,同时,“自然”还体现了道与物的理想关系。在社会制度演变方面,道家强调因任自然,因循客观规律。在治国平天下的治道上,道家强调“中”的策略;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道家重视和谐的建构。 “损有余而补不足”是道家的公正观核心体现。公正的观念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人与其他没有自我意识的非人交往,都体现了主体的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道家的正义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统治者方面来看,统治者的无为即体现为正义;从百姓角度看,百姓的自由、自化表现为正义;从交往关系看,正义作为一种对待他人、他物的态度时,它强调主体要公正地对待他者。道家的正义包括自由、平等、安全等不可通约的价值诉求。公平结构中的自由,体现为较少的控制,因为它有利于生活中消极公平的实现。消极的公平所依存的不是一种权力赐予结构,而是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这里的立法者不是统治者,而是个体与周围人共同构成关系密切的协商者。道家的公正强调必须以认识道为基础,没有对客观规律的把握,人们是很难作到公正的。老了讲只有“知常”,才能接受客观世界,因而,公正就是要把遵顺大道、自然以行的法则应用于政事之上。 从民主原则或精神的层面上看,道家学说与现代民主理论具有多方面的融通性。首先,民主作为一种心灵需要,与道家的自愿、自化主张具有通融性。道家的自由体现了对人性中“为所当为”的自觉。按照自己的意愿而选择生活就是直接民主的体现,道家的“小国寡民”强调了民主的直接性,也即是民主适用范围或区域的有限性,这种区域范围的有限性是人们能够自主选择的必要信息相对充分的前提。其次,民主推崇平凡性,这也与道家强调众物的平凡性具有极大的通融性。道家反对将个别人的优异之处,当作全社会的标准,肯定多数人“不争”的有规则的、体道的生活,与民主状态下多数人追求自己意愿的生活相一致。再次,道家讲求道性的平等是以尊重差别性为前提的,这与现代民主理论中平等与差异相统一的要求相一致。 道家有深刻的社会制度自然生成的思想。在道家政治哲学中,人类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制度并不是为了功利性的效率,而是安适生活的保证。道家关注当下生活,把安适的环境作为生活追求的主要目标,把人放在与天地万物等量齐观的自然状态中。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都倾向于相信,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秩序优于创生性的秩序,这种创生性秩序,也即是政治家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的秩序。道家强调的秩序是宇宙内在的秩序。天道均衡是秩序内生的动力,道家也把世袭已久的“习惯”看作是自然秩序的一种。 道家“执一而御众”的政府职能思想有重要的思想资源价值。道家对于政府职能的看法,颇近现代自由主义者主张的政府职能理论。老子主张统治者应该“为无为”,并希望政府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最弱政府相通。在政府职能方面,道家讲求将宇宙间自然之理运用于政治生活,希望人君能够在道的指引下,管理天下。君主的职责就是确立人间的主要事务,并对它们进行区分,为管理事物找到恰当的执行者。道家强调要解决好君、臣、民的关系。在君臣关系中,道家强调君臣要以道相合;在君民关系方面,道家认为立君的目的是为民,富民是政治生活的目标。道家把治身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强调身体与国家同构,认为只有把爱护自己放在第一位,把天下放在第二位的人,才可能把天下治理好,治身是治国的基础。 道家的理想社会思想展现了和谐的深刻意蕴。在道家的社会发展合理性思想中,合理性的社会发展是与“道”的特性相一致的社会,它的社会制度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圣人有意造作的结果。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是一个“无争”的和平世界,庄子的“建德之国”则是个体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
个人分类: 一瓣书香|562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中国茶道与道家:堪称“天人和一”
hjf306 2010-11-29 22:38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个人分类: 茶道感悟|2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五气朝元真境界,出神入化只闻说
sheep021 2010-11-22 13:57
按: 五气朝元是普通人肉身的顶点,五脏五气经络巡行最佳状况。身体各种器官处于最优秀的地步,所有的潜力都开发并且没有被浪费。 要达到这种境界,非常的不容易。一种方法就是长期的修身养性,时间久功夫深后自然而然的就能达到,其实就是古语说的功到自然成。但专精练气的修行人,则自然有其他的方法在某些关键地方帮助快速渡过。从而使修行精进如一。 比如古时修行人,通常在到达五气冲和的境界时,服用一种叫五石散的饵药来帮助达到五气朝元。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首先它有壮阳、强体力,治阳痿功效,也许对湿疮、溃疡还有少许治疗的功效,并在服用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的触觉变敏感。五石散以药力增加五脏五气,经过内息调息的方法,能够借用这外物药力到达五气朝元。 但五石散对普通人来讲,是剧毒。普通人服用五石散,五气俱动,但却不会调息,于是淤积在肺腑间,周身发热而不能排汗宣泄。甚至需要雪天卧冰并浇水散热。长久服用,绝对短命。但长久服用五石散有个作用,五石散导致五气俱动,慢慢淤积,可由里及表,会使人皮肤细腻光滑,非常好看也非常敏感。 历史上盛服五石散的魏晋时期。据古籍记载,当时传说长期服用五石散可以长生不老,是神仙药。于是有钱有闲好清谈的魏晋名流们,纷纷服用。当时,没有服用五石散的贵族名流,都不好意思出门。因为没服用的,都是没有条件的贱民农夫才无法服用。 我们现在知道五石散对普通人是剧毒,多服用绝对短命。但为什么那么多人服用呢?原因就是确实有效果。发热而不出汗,就可以冬天穿很少的衣服。魏晋的衣服都很宽大,这样长衣飘飘随风舞动,非常的神仙气。还没有成仙先有仙气,成仙不远矣。 实际上,五石散还有一个最好用的功能,这也是当时好用此药最主要原因:壮阳!而且不像现在的壮阳药一样只是刺激某个器官。五石散服用后,激发五脏五气。五气俱动,气血运行,整个身体会亢奋自然某个器官会无比的兴奋而且五气俱动,激动完后不会感到明显劳累,完事后浑身轻松,飘飘欲仙自然常用不已了。 而现今的,单单刺激某个器官,激动完后像打了大仗一样,疲倦如死。而且单一的亢奋某一器官,会造成其他器官的衰败简单说就是消耗自己的健康体力来为别人制造快乐,不过男人都是乐此不疲。 可惜,五石散药方早已失传。隋唐以来,后人有感五石散的祸害,纷纷著书陈述五石散的危害。唐时药王孙思邈曾经在书中写到 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猛毒,不可不慎也 ,还劝诫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为含生之害。所以,五石散到如今已经不见其踪影了。 摘要: 医道不仅仅是下药治病,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呢? 这是医道和医术的区别,有病要治就是为了过正常的生活,那么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本身也在医理之中,想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流行什么病,有病吃什么药,没病又吃什么药,都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壮阳之要,不在补肾,而是疏肝。 壮阳首在强筋,强筋首在疏肝,扶生发之气;当人的肾精不足时,生发之气弱,此时才要辨阴虚阳虚补肾固气。 中医治症主旨在于调和,让人恢复到身体机能均衡的自然状态,而不是孤立刺激某一器官的功能强亢。 古时帝王让御医开的最多的就是这种方子,不论体质如何总能想办法开出壮阳药来,可不是简单的刺激血管肌体,而是真正颠倒神魂的媚药。不过只有真正的高手才有这个能耐,但世间明医又怎能如此?于医道有悖啊。  《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人身看作一个与天道运行相感应的系统,提倡将人的五脏五气经络巡行调摄到一个最佳的状态,那么这个最佳状态称之为五气朝元。五气朝元的境界,是一个普通人调养身体的极致,所有的潜能都被激发,天赋的生机一点也不浪费。这是自古以来修行之人的根基,从这个境界再往上,那就不是普通人的修行了。   五气朝元再往上的境界,称之为易筋洗髓。   易筋洗髓再往上的境界,称之为脱胎换骨。   脱胎换骨再往上的境界,称之为出神入化。 原文转载: 灵山 当今卷 006回、五气朝元真境界,出神入化只闻说 2009-07-30 17:18 梅溪能在这个实验室里打短工,还成了帮助曲教授配方剂的助手,不仅因为有曲怡敏的介绍,还因为老爷子喜欢他,怎么看他怎么顺眼。其实以曲老爷子的地位,有的是人愿意给他当助手,可是曲教授就喜欢让梅溪帮忙,也知道他家庭条件不好,特意让他多赚一份生活费。   梅溪年纪不大,可是为人十分机灵乖巧,非常会讨人开心。不仅如此,他还有一种曲教授最看中的品质细致认真。老爷子给本科生上阶梯教室的大课,讲的是中医经典理论,是最枯燥也是最深奥的关于医道的内容。虽然老爷子讲课的方式很生动,但大多数学生也就当评书来听,并没有下功夫钻研经典以求甚解。   这是当代学生通病,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著作,现代人阅读起来已经十分头大,简直可以当催眠读物,谁还能去逐字研究精义呢,大概学一遍图个考试及格也就完了。况且当代中国有一种风潮,就是有一撮精英分子叫嚣废除中医,包括学术界本身也有废医存药的讨论。   曲教授对此十分反感,他曾经公开说过:承认中药有用,却要废中医,这安的是什么心?没了医理医道,你知道那些方子是怎么开出来的吗?吃饱了大米说水稻没用,一帮不孝的败家子!老爷子这话说的够重的,而且他骂的是不孝。   不管曲老爷子怎么不满,中医学式微是事实,很多人都不愿意学中医,往往实在是同档的其它学校录取不了,这才会学中医的,混一张文凭而已,真正因为志向而报考的人不多。现在就业竞争很激烈,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很难,中医学院的学生找工作就更难了,往往都不从事医疗,混的好的就是像张小宁这样了,混的不好的就更别提了。在这种情况下,谁又肯真正用功钻研那些晦涩难懂的,将来可能没有用处的上古经典呢?   学生是这种情况,曲教授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暗自叹气了,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医道传承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据说曲正波的祖上曾是隋唐年间药王孙思邈身边的药童,家中还有不少世代相传的医药经典,曲老爷子一直引以为傲。只可惜他的儿子不愿意学中医,老爷子也没有办法,偏巧碰着了一个对传统医学感兴趣的孙女,老爷子自然十分喜爱。但这个孙女虽然对中医的神秘之处好奇,学医却不是很扎实,这也让曲教授很头痛。   过去传统的中医对传承十分重视,想当年孙思邈曾遍求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本而不得,得到之后欣喜若狂手不释卷,当时他已经是德高望重一代名医。师传医典,比如像《黄帝内经》,可不是像现在课堂上这样用白话文解释一遍学生听懂意思就完了,而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解其精义。对弟子最简单的要求,那也要全部背下来,一个字都不能差!   这种治学精神在现代的大学生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在曲正波这种老传统心中,已经是最简单的要求了,可惜这么多届学生中也没什么人能做到。老爷子第一学期带课的时候,考试中很变态的出了一道分值最高的大题,就是默写四气调神大论原文,结果扫倒了一大片学生,除了梅溪一人。梅溪的试卷是一字未误,这引起了曲教授的注意,记住了这个学生的名字也对他很有好感。   后来曲怡敏介绍梅溪到曲教授的实验室打零工,曲教授一听他的名字就点头了,和这个小伙子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他不仅聪明机灵,而且难得学什么东西都很扎实,真的把学医当成一种问道的机会,这让老爷子十分舒服,梅溪也算投其所好。   唉!在将装有赤石脂的抽屉换上寒鸟粪晶的标签时,梅溪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向曲教授问道: 为什么有那么多学医的人,不了解医道不仅仅是下药治病,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呢?   这句话很对曲教授的胃口,老头坐在宽大的桌子前,捧着茶杯悠然道:这是医道和医术的区别,有病要治就是为了过正常的生活,那么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本身也在医理之中,想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流行什么病,有病吃什么药,没病又吃什么药,都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梅溪皱着眉头很认真的说:没病吃药可不是什么好事,我想那五石散绝对不是有病才吃的吧?我在图书馆读《世说新语》,总觉得那个乱世的士子性情有些肝气不舒啊,举止看上去轻狂放纵,但感觉心境很是深沉。曲教授说五石散是春药,我想您说出来的春药一定和通常人们理解的含义不同,那么药性大概是疏肝解郁了。   曲教授闻言笑了:五石散你连见都没见过,居然这么推测药性,很有意思,也有那么一丁点道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乱七八糟壮阳的药物,都号称补肾,你却从春药两个字首先想到了疏肝,倒有点内行的见解了,再仔细说说。   见曲教授接茬,梅溪就开始借题发挥了:壮阳首在强筋,强筋首在疏肝,扶生发之气;当人的肾精不足时,生发之气弱,此时才要辨阴虚阳虚补肾固气。这是两种道理,要对症下药才行。但我在课堂上听您说五石散的效用,服用之后全身发热却不出大汗,久服皮肤细腻,说明药力已经由心入肺、由里及表,却又能当春药用,就有些特别了。   曲教授不置可否,反问道:像我这样的医生,是不大可能单独开出一剂壮阳药的,你说是为什么呢?   梅溪:中医治症主旨在于调和,让人恢复到身体机能均衡的自然状态,而不是孤立刺激某一器官的功能强亢。   曲教授点点头,又叹息一声道:你说的不错,可现在有人误解太多,比如补肾气阴虚的六味地黄丸,竟然会被认为是一种壮阳药。   梅溪:不仅是误解这么简单,有吃这碗饭的人有意误导,也有吃另一碗饭的人故意歪曲,这不仅是医学的问题,恐怕是江湖手段了。   曲教授没说话,带着怒意哼了一声。听见这声冷哼,梅溪已然明白曲教授为什么会看张小宁那种人不顺眼。他笑了笑又小声问:曲老,您刚才说自己不大可能单独开出一剂壮阳药来,是不愿意还是开不出来?   曲教授眉毛一竖:我怎么会开不出来?古时帝王让御医开的最多的就是这种方子,不论体质如何总能想办法开出壮阳药来,可不是简单的刺激血管肌体,而是真正颠倒神魂的媚药。不过只有真正的高手才有这个能耐,但世间明医又怎能如此?于医道有悖啊。   梅溪:哦?那岂不是辨症壮阳?   曲教授:哼,应该说是辨症投毒!不说这些了,刚才不是在谈五石散吗?你接着分析五石散。   这就是梅溪的心眼,他不主动开口问,而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一点皮毛和曲教授爱听的话,在那里信口发挥。如果他说的不对,曲教授总不能不纠正,一旦开口纠正总不能不解释,这样五石散的药性不用问也就清楚了。曲老要他接着说他就接着说:据我推测,五石散的药性是加快耗散,有刺激兴奋的作用,有点像运动员服的兴奋剂,久服内虚易受邪,不是什么好东西。曲教授,您为什么摇头?   曲教授摇头道:你这么说是想当然了,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可以随便回答,五石散为什么要叫五石散?   梅溪一听就觉得有门,眼珠子一转开始瞎掰了: 中医辨症调理,有五行、五气、五色、五味的讲究,五石散既然叫五石散,想来是五脏五气皆能调动,五气皆动所以它有春药的功效 ,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曲老头眼神一亮站了起来:小子,你竟然蒙对了两三分!   梅溪也很意外,摸了摸脑门道:我还真是蒙的,既然我猜对了一点,您为什么又说我想当然?五气皆动,当然是加速耗散,有什么不对吗?   曲教授晃了晃脑袋,神情有点得意:对倒是对,但是你忘了, 五石散既然号称神仙方,不是普通医家方 ,不能这么简单的理解。   看他的样子梅溪心里就笑了,人们往往有才学要卖弄的时候都是这种表情,他赶紧追问:神仙方?这世上还真有神仙方一说?   曲教授:什么一说不一说, 有神仙就有神仙方。五石散不是一般人用的,它最早是修炼之人服食的饵药,有调元五气的冲和之效,只有将要到达五气朝元境界时,才以之辅助,后来药方流入民间,已经失去本意,成了魏晋名流的一种时尚,比现在的夜总会吃摇头丸还厉害 ,你刚才所说也不能算错。   梅溪眼睛瞪的溜圆:还有这种讲究?五气朝元境界是怎么回事?难道您老人家就是传说中的修炼之人?   曲教授又笑了:本来不想和人说这些,今天话头让你小子给引出来了,就跟你讲一讲吧。我听说你从小在乡下练过武,过来,和我搭搭手。说着话走到实验室中央。   梅溪腆着脸走过去陪笑道:我练的那都是庄稼把式,哪能跟您老人家这种内家高手过招。   曲教授:你怎么知道我是内家高手?   梅溪:我听说你老人家曾经露了一手捻针入玻璃的绝技,当然是内家功夫了,我就不敢献丑了。   曲教授把眼一瞪:你把我的瘾给勾起来了,就不陪我伸伸手了吗?是不是看不起我老头子年纪大了,你放心,我是不会伤着你的。   那好吧,既然您老这么说,我就得罪了。说着话梅溪上步拿了个不丁不八的架子,曲一膝护阴,侧身结腕平推单掌向外一封,攻向曲正波胸前。他的身形刚刚一动,就觉得面前的曲老头身形好像缩了一圈,如猴子团身,紧接着往外一展又如白鹤展翅,动作快的就像错觉,然后曲老一手挥出架在他的前臂上。   就这么一下,梅溪耳边听见似是空气压缩产生的波的一声轻响,一股柔劲传来带动全身,双脚不由自主的离地向后飞去。在两米开外才稳住身形拿桩落地,为了给老人家面子,又蹬蹬蹬连退几步,贴到靠墙的地方这才稳住身形,抱拳道:老前辈,真是受教了,惭愧呀,别看我年轻力壮,却连你一个照面都接不下来。这是哪门哪派的功夫?   老头乐呵呵的说道:你小子不赖啊,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把式,也练成内劲功夫了,否则我刚才能把你打到墙上去。我这功夫无门无派,如果一定要追究的话,算是形意拳吧。   梅溪:形意拳?戴龙邦、马学礼、李存义的大名我可听说过,您的功夫是哪一支传下来的?   曲教授:我练的形意拳不是你说的形意拳,武术拳法中的大小架我没学过,只是医家的内养功夫,最早是神医华佗所创,是药王爷孙思邈传给我们曲家祖上的。今天和你搭手,就是想和你解释五气朝元的境界。我问你,《黄帝内经》中所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你相信吗?   梅溪:听说民国的时候,就有学者拿这一句话批判中医,但我相信这种人生状态是存在的,很多人不相信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做不到而已。我太爷梅太公,今年九十三了,身子骨好的很,所以对这句话描述的境界,我一点都没有怀疑。   曲教授连连点头:你小子说话深合我心啊!你的功夫是和太爷学的吧?既然你相信,那我就能和你解释什么是五气朝元的境界。下面的话有些是真的,我自己可以印证推断,有些只是传说    《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人身看作一个与天道运行相感应的系统,提倡将人的五脏五气经络巡行调摄到一个最佳的状态,那么这个最佳状态称之为五气朝元 。虽托名上古之人,实际上真有所指。    达到五气朝元的境界,意味着一个普通人身体状态的巅峰,五脏的功能、五官的感觉都处于最佳的状态,其人也能享尽天年安然而去,自己过的舒服也不拖累其它人。这种人当然不能长生不老,但是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 天年,就是指一个人在保持身体各器官都在健康状态下自然的寿命。    五气朝元的境界,是一个普通人调养身体的极致,所有的潜能都被激发,天赋的生机一点也不浪费。这是自古以来修行之人的根基,从这个境界再往上,那就不是普通人的修行了。    五气朝元再往上的境界,称之为易筋洗髓。 五气朝元只是将天生的身体状态调养到极致,而易筋洗髓指的是通过修炼的方式,使自己的身体发生变化,使之具备平常人所没有的能力。寿命也极大延长,达到易筋洗髓的最高境界,理论上有三元之寿,一元就是一甲子。各派修行人都有秘传功法,效果和途径也各不相同。    易筋洗髓再往上的境界,称之为脱胎换骨。 当身体的变化达到极致,整个人内外都会重现全新的生机,那已经不是一般凡人了,据说算得上是传说中的飞仙了。    脱胎换骨再往上的境界,称之为出神入化。 到了这个境界,那世间所称的仙人了,上古传说中的仙人无不如此。至于出神入化再往上的境界,曲正波教授也没听说过。   梅溪本来只想问五石散的药性,没想到却问到这么一大串玄之又玄的东西来,他眨了半天眼睛才问道:曲教授,你说的也太玄了,这些都是真的吗?   曲教授眯着眼睛答道:真的假的我也说不清,我曲家祖上是这么传说的,五气朝元的境界是我自己也能印证,但我也就到达这个境界而已,毕竟就是个凡人。   梅溪:您刚才提到有神仙就有神仙方,难道您认为世上真有神仙吗? 灵 山 当今卷 007回、夜遇浮声抽魅影,仙踪飘渺自正一 2009-08-17 12:41 曲教授一晃脑袋:这种话我也就跟你说,我当然认为有神仙,我家祖上还留下过记载,我相信他们是不会骗自家后人的。 梅溪:那我怎么没见过神仙?也没听说有别人见过真的神仙。 曲教授:如果你去读各家史书,我说的包括史志资料,不仅是野史小说,会发现中唐以前的记载中,神仙和凡人是杂处的,出门碰到个神仙也不意外。但很少有人知道,唐代时出了一个人叫正一祖师,据说是他定下了规矩,划出了神仙与凡人的界线,所以后来很少有人见过神仙,就算见到了也不知道,知道了也很少会说。 正一祖师?梅溪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了这个名字,他太爷演示法术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人,说此人定过什么规矩,怎么曲教授也会提到此人?真是太奇妙了!他上前一步问道:真有正一祖师这个人吗?他定了什么规矩? 曲教授:正一祖师定了什么规矩我也不清楚,事情可能是传说,但这个人绝对是真的存在过。二十年前,我根据祖上的记载,到江南芜城去寻访正一祖师的传人,还真的见到了。 什么?你还找到了正一祖师的传人?是什么人,你是怎么找到的? 曲教授踱着步子回到椅子上坐下,喝了一口茶这才答道:是他主动找到我的,好像知道我要来找他,至于这个人嘛,嘿嘿,是个同行。据说一百多岁了,是乡下的一名老中医,和我切磋医道,一点都没有保留,我是获益良多啊,我看这个人真有点出神入化的感觉,对祖上的传说也有些不得不信了。 梅溪:怎么出神入化了? 曲教授嘿嘿笑:你小子就别问了,问我也不会说。不过我告诉你,正一祖师与我还有些渊源呢,他是药王孙思邈的弟子,和我们曲家两位祖上是师兄弟,那这个人不会有假了! 看老头的表情,感觉有点像当初演完法术之后便不再多言的梅太公,梅溪知道再追问下去他恐怕也不会说,也就换了个话题:您老不想说我就不问了,不过您老说的那些修行境界,五气朝元、易筋洗髓、脱胎换骨、出神入化等等,都能是真的吗?我也看过一些修行书,好像和你的说法不太一样。 曲正波摸了摸下巴沉吟道:如果你去当和尚道士,估计说法又不一样,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套名词。但我们是医家出身,所谈的概念是从身体本身的变化出发,所以才会这么说,估计过程大概都是类似的吧?反正都是传说,你问我也没用。 灵山 当今卷 014回、内视山中行意气,觉来梦里闻啸音 2010-02-08 17:41 五石散入腹,犹如喝下这世上最烈的酒,一股沛然的热力自丹田升腾而起布满全身,周身上下每个毛孔都张开向外散射着热量。这不是夸张的形容,据典籍记载,魏晋时期曾有人服用五石散之后,卧于冰雪之上以凉水浇身降温,然而这种做法对身体是有害的。这股热力要用心火融合,化转五脏之中,助长升腾五气,然后再运功调和。   梅溪闭息心神内敛,毛孔收缩全身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根根毛发站起下体也勃起,将散射的热力收回体内,身中五气皆动,以内养之功调和,只觉神气充盈运转不息。渐渐的,沛然的热力散去,四肢形骸都有各种暖洋洋、凉飕飕、痒痒的、麻麻的感觉交替流过,宛如夏炎饮冰、秋夜赏月、冬寒围炉、春日拂风,总之十分舒适难以形容。   在定境中不知时间长短,当形骸交感渐渐均衡之后,胸中真气鼓荡,梅溪不由自主开口发出一声长啸。啸声如龙吟凤啼传出很远,梅溪本人却没有意识到,但整个校园都听见了这奇异的一声长啸。   校园门口值班的保安听到这一声长啸,揉着朦胧的睡眼惊讶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怎么半夜拉起防空警报了?不对,听声音不像!   寅时,也就是凌晨四点前后,是一般人睡的最沉的时候,夜间作案的小偷往往都选择这个时间下手,就算有什么动静睡着的人也不容易醒。校园中很多人在睡梦中都听见了这声长啸,朦朦胧胧的却没有被惊醒,有不少人第二天醒来还互相问道:我昨天晚上做梦的时候听见了奇怪的声音,你们听见没有?   梅溪本人当然不知这些事情,一声长啸之后,五石散药力化转已尽,他进入了一种奇异的状态。定坐中感觉十分之清晰,清晰到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的开合,每一根血管的流动,心脏的每一声跳,内脏的轻微蠕动都能准确的感知,就像有一双奇异的眼睛能够看见一般。这种状态,修行人往往称之为内视,它也是修行高深道法的一道门槛。梅溪自幼学习内养功夫,虽然不知将来门径,但此时却无意中有所突破。   当他终于睁开眼睛吐气收功,天边已经晨光初露,眼前的小山以及周围的草木看在眼中格外的鲜活清晰。他感觉自己起了一种微妙的变化,这是形容不出来的,一夜没睡却一点不困,也没有一丝疲倦感,相反他觉得头脑很清醒,五官与身体的感觉也异常的敏锐与协调,简直达到了一个正常人最佳的状态。这便是所谓的五气朝元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2 次阅读|3 个评论
听易中天教授讲儒、道、法想到的
qyu111 2010-10-9 20:57
这两天中饭的时候又是电视上百家讲堂的时间。这次是厦门大学 易中天 教授讲先秦诸子,讲儒、道、法学说。 易 教授对古人理解的透彻,讲课平民化、现代化,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没有上过中学,没有学过历史和文言文。现在听 易 教授讲课,正好是补课。听着 易 教授的课,不停的有许多感触和思考,杂记于下: 古人早已把自然、人、社会洞察,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研究的非常深刻和透彻。哲学从那时起,好像就没有再多的新东西。 古人的汉语用词造句充满了智慧、哲学和艺术,我们现在把很多古人的字、词和成语都肤浅和片面的理解了,甚至是歪曲了。 一毛不拔:不要损害小民利益以 满足 君主利益。 消极:消灭极端。 德: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路。 我也突然想到一个词:快活:快快的活。活的快,死的早。 现在的社会是商业的春秋战国时期,酷似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也是到了道德沦丧的时期,是需要现代先秦诸子出来树信仰,讲道德的时候了。 人类的活动和创造是给人来了灾难还是幸福? 科学技术:解决生理问题,给人类带来舒服。 哲学艺术:解决心理问题,给人类带来幸福。 需要好好体会和修炼的几个字: 无、虚、静: 古、道、天。 分配不均,才有斗争。 明道求实:明白道的道理,做事则需求实。 做事的讲儒学,退休的讲道学。 易 教授说:做人讲道家,做事讲儒家。这是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实际很难做到。因为那是两种人的品质和哲学。人的精神不能分裂。信道家的人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方法,信儒家的人是另一种做人做事的方法。其实各信其家,也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能合适他的、能被他认同的信仰和哲学去教育管理比较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國傳統文化入門書目之山寨版
jiangjinsong 2010-6-14 11:50
中國傳統文化入門讀物之山寨版 儒家:錢穆《論語新解》 道家: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莊子今注今譯》 佛家:趙朴初《佛教常識答問》、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淨慧法師《壇經一滴》、袁了凡《了凡四訓》 暫時迴避: 1, 各種以所謂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教科書 2, 各種現代聳人聽聞吸引眼球心態不平衡者的著作 3, 胡適之等全盤西化者的翻案著作 建議先讀儒釋道的信奉者的著作,理解了該宗的基本思路之後,再去讀有講解的原典,然後才看各種批判,次序不能亂。我們學科學,也是首先要聽科學家的,學儒家難道不要先聽儒家的嗎? 以上建議,針對的是想要真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想要以傳統文化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境界,學以致用的民科,不具任何所謂的學術性,而且是最初級的。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753 次阅读|15 个评论
蔣科學對鬼王李亞輝同學作業的評語
jiangjinsong 2010-6-6 22:34
鬼王李亞輝同學面對多位博友的質疑 今天罕見地系統整理了他的思想 最近淪為鬼王粉絲(簡稱為硅粉?)的丫頭陳國文道長 整理了他與陳小斌的對話 陈小斌对话李亚辉 蔣科學讀了之後撰寫評語如下: 這廝對科學能有這樣的反省就很不錯了。 要歸到人心上自然是非同尋常的認識了。 不過,他簡單地稱之為喜好,這就麻煩了。 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分不清天理還是人欲(儒家的說法,別生氣,呵呵),分不清先天還是後天(道家的說法,呵呵),分不清有所執的識和無所執的智(佛家的說法),因此可以說在系統的認識上,這廝才走到門口。 我倒是覺得他天一句地一句亂說的時候,他時常能說出一些更深刻的話來。 只是那種認識在他那裡還不夠穩定,如果能把他最高明的認識穩定下來,那就牛了。 不過,這廝肯定會進步的。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769 次阅读|3 个评论
道家——塞翁失马的哲学
lillianhall 2010-5-5 11:09
历史上,道家的没落是伴随着儒家兴盛而来的。道家的神秘境界,和继承其宗义的道教一起,成了一种让人敬而远之的哲学。有些学者直言不讳的说:道教是失败者的精神家园。 而我看来,抛弃那些迷信的成分,道家,尤其是庄子,只是在试图阐释一种类似于塞翁失马的哲学 :失去先机不等于失败。 《庄子》讲了很多寓言故事,申徒嘉、叔山无趾,就是这样的故事主角。他们因为先天原因和年轻莽撞,造成了他们身体的残疾,但是却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有了高于圣人(譬如孔子)的人生境界。 道家的故事主角往往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所以追随它的人,总是有咸鱼翻身的企图,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者将其认为是失败者的哲学的原因。 但需要阐明的是,哲学不过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人生的遭遇,只是给予人一个思考和选择人生哲学的契机罢了。 道家的哲学经义所要告诉人们的是坦然面对,淡然处之。失败者往往自满于过往的成就,从而架空自己的平常心,而人生也将从这条心理防线开始溃败。 机会寓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失败和错误只是人生道路上必经的风景,正如成功一样。
个人分类: 喃喃自语|94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帮谁?
jlxt33 2010-2-6 13:56
博主前言:午间看到这样的题目,觉得有意思,看到结果一笑,细思量,作者关于儒和道的阐释也颇尽兴,于此,与各位分享。 (链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251667.html ) =============================================================== 长江短笛: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帮谁? 坊间传说最近某大学自主招生,出有一道面试题: 老子和孔子打架的话,你帮哪一个 ?经典答案: 当然是帮老子了 。按下考生要帮老子的理由暂且不表,借这个PK话题,想为孔子再来一次补充平反昭雪。近年来,随着孔子登上银幕荧屏讲台,孔子几乎成了中国和世界一定范围内的男一号,为无数草根和不少精英所反感。当下,只要有官方背景,很容易在公开场合被嗤之以鼻,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儒家从正面看社会,道家从负面看社会。儒家在朝看社会,道家在野看社会。儒家是官方视点,道家是群众观点。这种儒道对立,明摆着把孔子推向了官府。其实,真实的孔子虽然不像老子那样对官方不屑一顾不予合作,但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本来的官办圣贤。 把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当成官方神圣,这对孔子不是高抬而是强加。因为孔子生前也是被鲁国和列国屡屡抛弃的人物。孔子初展政治抱负就失去了在鲁国的立足之地,然后一生四处漂泊,其主张也不被列国官方接受,反被人笑称为丧家狗。当然有被官方摒弃的情况,但更多的是孔子主动的选择,是他很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孔子有不可胜数的机会与各色权贵结成一体,沆瀣一气。可贵的是他没有。即使他的晚年受到鲁国及其当年对手补偿式的恩惠,也绝没有改变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 历史上有许多先驱者,社会、政治、哲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都有,他们不被当代的人们所理解,反而被视为异端,但他们是在探索着当代和未来许多根本问题的答案。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他们要提前预言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受时代落差所造成的悲剧命运。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不被官方亲睐,按现代话,叫做他爱党而党不喜欢他。他爱国而国家容不下他,他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曲折命运的先河。 先秦时期,在《庄子》等道家著作中,孔子常常是被谆谆教导的对象,而墨家和法家则对孔子有严厉的批评。汉代以后二千年,被顶礼膜拜为至圣先师。到了近现代,却成了被百般凌辱的历史罪人。不仅中国人如此,西方的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把孔子说成是没有宗教立场的哲学家;而西方的哲学家则又认为孔子只有一些伦理教条而缺乏哲学理论。不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孔子都算饱经沧桑。历代统治者从利己和统治出发给予其尊严,都不足以抵消他生前死后的磨难。 孔子与老子的重要区别,一个是入世,一个是出世。孔子终身追求恢复周礼,而老子则恨不得退回到原始社会。把儒家与道家简单比作朝野,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峰的一种偏颇认识。通过马中教授的《哲人大思路》,有必要回顾和认识一下 :在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史上, 儒如何融道,道如何补儒?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老庄早韩列传》记载了孔子与老子的交往与交流。孔子对道家有敬重之意,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过不少隐者,如楚狂接舆等,受到过这些隐者的奚落,不是遭回避就是吃闭门羹,即便如此,他仍然尊他们为贤者。年轻的孔子请教于一位年长的做过周朝国家图书馆长的道家哲人老子。孔子问的是礼,老子却答非所问,老子的主张有四层意思:一、关于礼制,载的都是死人之言死人之事,活人不必拘守。二、活人要有灵活性,有好环境就出来做官,没有就退隐在野,如蓬蒿一般。三、深藏若虚,盛德若愚。四、无争、无欲、无为、无志,以得修身养性。孔子认为老子这番话高深莫测,就把老子比做似隐似显、有迹无形、高超脱凡的龙,思想领域的龙。老子所表达的基本精神,此后进入了孔学的体系。《论语》云: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赞成道家的隐居精神,理解并同情隐者的思路。关于智与愚,其愚不是真愚,是在智的基础上,在环境无道时,被迫采取的一种明智、妥当的处事态度,所以这种愚比智高明,是对智的超越,这是最早表述的难得糊涂。孔子的避世思想有时发展得很严重,甚至想避居到极僻远的九夷之地去。他还提出贤者避世。在孔子那时,道家思想、情趣、价值取向,至少是不受排挤的。到了荀子,道家思想大举入儒,开拓了儒学的视野,使儒学结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广景象。荀子天道自然来自于道的崇尚自然,性恶论同道家的唯我论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道家要维护这种天性,荀子要改造这种天性。儒家视点是官方视点,是中古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以道补儒是儒道互补的主要形态。 但儒对道的影响和渗透同样不可忽视。老子把儒家的有为引来补充杨朱的避让思路,形成无为而无不为的新思维,形成了老学,是道中有儒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庄子作为道家传人,却承认孔子是圣人。《庄子》〈齐物论〉中有许多敬孔的话。如: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田子方》篇里有一大段赞美孔子的话,竟与《论语子罕》里的赞语相照应。庄子对儒都有很多研究,韩愈竟认为庄子原本是佛门子弟。庄子并不否认孔子的总目标,他是在肯定孔子的基础上批判孔子的。他吸收儒家求善扬弃老学权变的思想,站在两位巨人的肩上形成庄学的。 中国佛教是儒道互补的产物,出世倾向,佛道没有多大差别。后来受儒学影响,有了入世倾向,佛性就是人性。一切外来宗教要来中国扎根,都不能不打上道儒烙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就是儒家化与道家化,只要做到这两化,才能成其为中国式的宗教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难道不是吗?) 儒道互补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心态。在朝与在野,穷与达,出山与归隐、跻身庙堂与退处林泉,处境不同,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儒道两家提供的立身处事之道,恰好可以适应这种精神调剂的需要,形成不同境遇中的心理支撑。儒家游方之内是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是出世,两种倾向彼此对立,在一个人心中又相互补充,这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人对入世与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儒道互补有一个极奇特的结晶,就是法家的政治哲学。它的形成是在战国末期儒道两大主峰形成以后。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从儒家那里吸取的是对人性的思考,从道家那里主要吸取的是以规律为本的观念(道)和思想。儒道精彩的东西都被有机地融进了政治精神之中了,这就难怪中国的法哲学格外早熟、格外复杂、格外深沉。 综上所述,把孔子推向官府,把孔子当作老子的对立面是不正确不符合实际的。两位圣贤生前可算作师生关系,从年龄或辈分来讲是莫逆之交,两人打架纯属现代人娱乐圣贤。至于那个 当然帮老子的经典答案,是因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还是因为老子是孔子的长辈呢?其实都不是。那个考生答到: 老子是谁?他是我老爸啊! 而替孔子鸣冤叫屈,似乎成了不孝之子。
个人分类: 海纳百川|2732 次阅读|2 个评论
道家灸脐秘方
sheep021 2009-11-6 10:46
道家灸脐秘方【法简效宏,有缘人请珍之惜之】 摘自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 《我说参同契》中的一个秘方! 道要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千万要注意啊!所以讲水火交感,水火相交,火在下水在上,这是比喻而已!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属于旁门,不过旁门也是门,有时候你们也可以用。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的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这是日本人把中国道家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 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 去壳与核 ),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 大陆当年有些吃鸦片的人,政府禁烟,抓住了要关起来,所以不敢抽啦,就把鸦片烟膏放肚脐上,效果差不多。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这个是真的秘方,你们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过不要收钱,我公开讲的你们去卖钱,那不太好啊!这个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的,一定长寿。 . 药物简介 龙眼 性味(苦;涩;平) 归经(肝;脾;膀胱经) 功效(行气散结;止血;燥湿) 龙眼肉 性味(甘;温) 归经(心;肾;肝;脾经) 功效(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 ) 2) 花椒 性味(辛、温,有小毒,麻.) 归经(脾、胃、肾经) 功效(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 3) 艾草 性味(苦、辛、温) 归经(脾、肝、肾) 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 应用手记 : hxdhuang师兄: 我跟老婆已试了一个星期,效果显著!谢谢楼主,感恩大士的法布施! 上个星期天看了帖子后,立即动手采购.值得注意的是,桂圆最好买干的并且带壳的,个人觉得比较干净,而且药效较好!艾条买精制的清艾条,越陈越好.花椒买四川的,味道浓烈的比较地道. 制作时:先将七颗花椒捣碎成末,越碎越好.再取一颗桂圆,去壳与核.放进去与花椒一起捣,至两者充分融合为止.最后取少许艾绒(去掉外包的纸与小细枝,只留下绒毛似的细叶),量刚好使三者捣融合后,即不干而又略湿润,并且比较软.如此制成的药量刚好够两个人用. 最后,取其药的一半,揉成团,塞在肚脐眼,令其与肚脐眼充分接触. 我们是每天晚上换一次.刚好子时时药效比较新鲜,可以水火相济.还有午时也重要. . 应用手记 2: 现在将自已用过后的效果反馈一下: 从药店买来艾叶(很便宜,几块钱可以买一大袋)、花椒与带壳的桂圆(这个超市有卖,但不要直接买桂圆肉,比较干也不完整,个人认为完整的桂圆药用价值更高)、稍宽一点的医用胶布。将花椒用家用的料理机研磨粉碎或放到石臼中捣碎装瓶备用,然后挑大约一元硬币大小的艾叶放在手心,两手对搓,不怎么费力就成了艾绒了(也有师兄建议直接买艾条,里面的就是艾绒,但那个艾绒是不纯的,还是动动手自已搓吧!),然后挑出里面像茶叶梗那样的东西;接下来取一颗桂圆剥壳去核,将桂圆肉用手直接撕成细小的碎片。最后将准备好的艾绒、适量花椒粉与撕碎的桂圆肉一同混合揉搓塞到肚脐眼上用医用胶布粘住就OK了(建议睡前用)。不过这样子下来的份量(一次只要一指甲盖大小,能盖住肚脐眼就行了,太多了浪费)至少可以供两到三个肚脐眼,呵呵,刚好一家三口用,家里没那么多人也可以将剩下的留到第二天再用,不会影响效果滴。 接下来说说俺用了以后的感觉:本人睡眠欠佳,典型的心肾不交。用了之后觉得从肚脐眼这开始,有股暧暧的流动的东西在小腹内走动,之后就慢慢地进入梦乡了(按南师在书中所说,我的理解便是借由药物的力量达到了水火即济、心肾相交了),而且第二天一早会在上班前解决出恭问题,一身轻快呵。感兴趣的朋友试试吧,有用过的师兄倘有更好的方法希望能一起交流交流。 再被充一句:因为天天用胶布粘肚脐眼,所以有块地方去皮了,俺就试了试不用胶布,不过用的份量更少,刚好塞满肚脐眼,平着,没有满出来,这样一晚上也没有掉出来。看来完全可以省掉胶布滴。
个人分类: 养生秘笈|1697 次阅读|1 个评论
“道”,中国人的“上帝”——读刘畅《中国不需要宗教》有感
热度 1 可真 2009-9-30 00:37
刘畅《 中国不需要宗教 》一文,说得真是理直气壮! 中国人不信神,但是中国人敬畏道 。此语直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堂奥。吾引而申之曰: 道是中国人的上帝,但它不象西方人的上帝那样超越自然界,而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事事物物中。对于道,通常情况下百姓是日用而不知的,他们只是凭其天赋的德性而行其率性之事而已。然率性之事已有道在,道即寓于百姓日常的率性之事中,故曰率性之谓道也。 然则,为何道家要以为道为己任,儒家要以谋道为志业也? 因为在道家和儒家看来,人类虽然生而有天赋之德性,此德性即阳明等心学家所谓本心、良知也,但是,人类除了先天地具有德性以外,还先天地具有为其自身气质所决定的气性(气质之性),此气性一经受到外物的刺激便生起五情(或曰七情)。五情易为外物诱惑而促使人为恣情纵欲之事,如是舍其德性而逐其情欲,则势必至于使良知迷失于贪欲,乃至于出现大道不行而人欲横流这种为天道所不佑、天理所不容的人类悲剧。 道家所以要为道,儒家所以要谋道,都是在人欲横流的悲剧发生之初而趋向于人将相食的严峻情势之下,其为道、谋道的意义就在于唤醒人类固有的良知,使原本日用而不知的百姓能自觉的尊德性,而常行其率性之事,如此万事不离乎道,是道家之谓复命,儒家之谓归仁也。 当此人欲横流之世,亦有人将相食之势,则道家之为道,儒家之谋道,可无后继其事业者乎?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4667 次阅读|6 个评论
吕陈观战记
liangjin 2009-9-17 15:43
话说一日无聊,拿过吕大侠和陈丫杰的尊号芳名发呆。忽然灵感一闪,悟到大侠根本对话,丫杰分明昭告。于是网上说破。大侠和丫杰果然惊喜。原来都是好言好斗的真身。 丫杰多嘴,意大侠名不副实。大侠自然不让,拔出青钢剑,直指丫杰吟诵之道德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864 。丫杰自知大侠实力雄厚,正面反击恐怕吃亏,于是虚晃一招,美妙转身,抽出柳叶刀,巧劈儒家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053 。 一时间,有路见不平者磨拳擦掌,有逍遥看客者喝彩纷纷。 但见中西医之战如火如荼,有东平君唯恐好友落困,自齐国要救火,抛出精美油画。不想西方油画与东方泼墨也应中西之战,火没救成,反而烧身。繁体字蒋氏,反对简单化,唯恐水不浑,动静之间誓将摸鱼进行到底。飞鹏护花,四大发明铸盾坚壳。读破万卷书的武先生引经据典,暗器相助。杨玲高祖逍遥,闲闲两字见血。绍云俗人彪悍,势不可挡。号歌响亮,高深莫测。丽丹小妹拍红了小手:真好看,真好看! 呆头鹅见肇事已成,偷偷一乐,脚底抹油,以坐壁观。不想大侠一声怒吼,哪里跑?呆头鹅才学疏浅,功力浮躁,不是大侠和丫杰的对手,更当不了众英雄的战友,被逼参战,实属无奈,胡言乱语,蒙混过关 且说战斗已入酣处。好一个悍将蒋英树,手持双枪,上下飞舞,左右开弓,好不英雄!却见他左挑大侠主静论,右斗丫杰护儒学。只见刀光剑影,厮杀阵阵。这英树祭出有定力的美宪法,只听轰的一声,主静论晃了两晃。那吕大侠也非等闲之辈,拉起奥巴马,扯起互联网,勉强接住英树这一招。没想这丫杰忽然反戈,柳叶刀划出一个大道,圈住英树的宪法。吕大侠抓住空隙,青钢剑架住双枪,提出换地再战。丫杰一转身,抛出一个儒道互访,消硝烟于无形。 各位看官,这边儒道主静混战第一回合打个平手告一段落。但见齐人东平君,暗地布下六国阵,运筹帷幄,韬光隐晦,唯恐科网不乱。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49 次阅读|9 个评论
最牛的中国人是谁?
chrujun 2009-5-31 13:55
孔夫子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人。其思想一直规范着中国人的言行。领导喜欢,百姓顺从。谁挑战它谁倒霉。老毛拿它也无可奈何。中国的一切帝王将相,思想家,没有谁可与孔子匹敌。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0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或图逍遥,或求厚生
可真 2009-4-15 13:35
吾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地万物原不外于吾心,故我无所谓得亦无所谓失,是以上德不德也。不德者,不以得为得,亦不以失为失,其情常因自然而无累于得失,如是可入逍遥至乐之境。若以得为得,以失为失,则是失道而后德,是生患得患失之心,而忧苦随之焉。此乃道家所揭上德至乐之理。 人生而能群,此人所以异于禽兽者也。群必有所分,则人各有其位。位者,人所以安身立命者也。人处其位,身不由己,故由命焉。命者,乃其位所定之职分。知命者,安其位而尽其职。然位因时而移,命亦因时而变,故知命者,与时俱进,唯变所适,所谓识时务者也。识时务者为俊杰,何以故也?位有其职,职有所务,职务因时而定,随时而变。识时务者,识其位之所移而职之所变也。因有其识,故不失其位,而能尽其职。人各尽其职,则群而能胜物,而万物可为人所用焉。此乃儒家所揭正德、利用、厚生之理。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3599 次阅读|1 个评论
0
xhsk 2009-3-25 17:13
0的写法简单得很就一个圆圈圈,但这个简单的圆圈却代表着整个宇宙的无休止循环! 东方禅宗讲究万事皆空---零即一切,一切即零的至高境界。 0是哲学的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而物质都是由0开始,所以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0,这也还证明了印度佛教绝对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立。 0是中国道家所说的宇宙虚空,它是不可捉摸的无极,因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继续演变,便再由空虚不可见,而成诸多可见实体,然后一切又都归于太虚不可见,生生不息,无限循环下去,没有尽期。 电脑的灵魂二进制记数法,起源于中国的古代《易经》一书,中国古代人认为:0代表阴1代表阳,整个宇宙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交替演变而形成的,而电脑的核心就是:0.1.0.1的无休止循环! 《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读完中国《易经》后说了一句话:从虚无(0)创造万物用1足矣! 0是一切的开始,但0却是所有数字中最后一个发明使用的,0这个数字最先是印度人发明使用。后来罗马有一位学者在印度计数法中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之后,数学的运算非常方便。为此他非常高兴,他还把印度人使用的0方法介绍给罗马人。 这件事被罗马教皇知道(当时社会是由教会统治)教皇非常愤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所有数里都没有0这个怪物。如果谁要敢使用它,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那位学者被抓起来,还被施加了酷刑,就这样,也就这样0被那个伟大的教皇暂时被禁。 虽然这是个历史故事,但是,在今天我们却依然再演绎着同样愚蠢的戏剧,20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刚一出来时就造到许多权威的穷追猛打,甚至悬赏追杀爱因斯坦。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主丁肇中先生在发现J粒子之前的实验一样被权威笑掉大牙。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研究水稻期间同样被所谓的权威人士讥讽。 也许人类一直都有一种排斥陌生,排斥不可能的本能习性,而我们常常都要面对这样的局面, 因此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朋友都要知道:0心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竹分丛而合响, 草 异色而同芳都是朴素的至理名言,它体现的是0的内涵、包容,也就一种心态,笔者称之为:0心态。 人生,随时都是0,随时都应该做到0,因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是未知,也就是过去不等于未来,因此今天的你没有必要为昨天的遗憾而遗憾,更没有必要为明天的结果而过早去担忧,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这是一个需要面对的世界,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是我们拥有的此时此刻,我们无需杞人忧天。 这个世界以前没有你我,将来也会没有你我,这个世界注定没有你我,你我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 现实就是这样、人生就是如此,我们得坚强的面对,不必懦弱的逃避! 面对浮躁世事不安,我们需要清净的思、想! 失意时,应以积极的心态:一切又从0开始,让自己如同旭日一样在浩瀚的宇宙中从新升起,让自己的羽翼更加丰满,从而飞得更高更远。 得意时,又让过去的一切归于0的平静,让未来的生活又从0开始,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曾经的荣耀名利阻碍自己继续前行,这样的归0有助于我们再次登峰造极,让短暂的生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世间奇迹,而人类也仅有懂得从0开始的人,才懂得珍惜! 保持0态,保持平态,0态人生,平态世界。 社会重在0平衡,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已达和谐,环境重在0平衡,人与自然友善共处共同得利,人生重在0平衡,学会放弃以脱繁重的虚伪大衣,健康重在0平衡,因为健康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体的酸碱平衡、动静平衡和心理平衡。 人生在世,我们应做到与世无争,这看起来显得太玄,凡夫俗子是不是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去寻找那种至高境界。 那么: 这难道就只是参佛悟道的禅师们的独权吗? 试问世间有谁不想增加自己的智慧呢? 有谁愿意放弃增长自己智慧的机会呢? 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个0态心境的话,我们就不乏像智者禅师一样一触机就有如泉水般清澈的智慧涌出。 我们没有任何必要去为任何问题去与别人争斗不止,只要自己认为做了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就无所谓别人怎么说,因为后人自会客观评论,我们无需太在意别人给你我的任何评说,因为真正给我们愉悦快乐的不是别人的评语,而是做每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享受到的舒意。 一个人应该在意的不是得到了多少,而应是把得到的利用了多少,利用到了什么程度,用得到的东西为这个世界、为这个人类做了些什么? 生活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太多的人哀叹世之不公、抱怨人生的不幸,却不思自己丑陋的病因。 太多的人经常忽略了自己的拥有,等到失去之后,又努力作出更多更无聊的感叹和懊悔,继续削减自己短暂的生命,这也许就是世界上平庸者总是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 不管命运的洪流把我们冲到了何处,我们都应把他当作新的起点,而不是生命最后终点,这样才能有0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0即一切! 0即一切是一个直白的劝慰,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轨迹不是要浓墨重彩才能显其完美,只需淡淡的一笔,最后再反璞归真,便能达到完美。 给内心留一些空间,无需太多的浮华装饰,让人能看出心灵的清澈,纯真的善良,从而,人与人之就更能坦诚相待。 不同的人生,就像不同的楼梯,有的人生光辉灿烂,他住进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的人生平凡乏味,他住的可能只是一间陋室。 但是,当我们都处在自己心灵达到的0心态时,会意外发现:人享受生存的幸福是一样的。 0心态折射出的是一种豁达,是《中庸》恰到好处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平衡的哲学,是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人的落叶归根、物极必反等等思想都可以称之为0的思想! 0的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0的内涵远大于数学其本身! 0人幸福、0人豁达、0人智慧、0人逍遥! 何不做个有自己特色与世俗无争的江湖0号人物呢? 数学中0的前面如果不添加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0永远是0。就算在经济方面,0的前面也必需要加上数字,才能体现其价值。但0在哲学领域的意味却不同,首先可以把0当圆来比喻,圆体现的是包容性和圆融性,从这种意义上说,0(圆)的完整性不需要添加数字就可以直接体现其价值,因此在 0 的哲学中任何添加都相当于是对0的支解和附加。 俗话说:好事不如无。无是这个0,有多少好事附加给它,都不如这个0的原生态完美! 作为自然数,0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当然如果0要是素数或者合数的话,那么0也将不完美,而且它也将失去所有的哲学内涵魅力。 我们可以想象数学中如果 + - = 0 的话,那么现今已有的直线数系、对称原理、惯性原理、线性原理等一切观存在的自然科学定理、定律都将不再成立,整个宇宙也将陷入永无安宁的混乱之中! 0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宇宙中最佳黄金分割点,它在正与负的交界点得意存活,它成了正与负见面的红娘。 0/0,按照数学解释,将得到一个不确定的数,这就雷同于两个面无表情的阴险之人玩阴招,往往结果会千奇百怪琢磨不定! 0不能做除数的数学原因:若被除数、除数都等于0,商就不确定,可为任何数。 关于0是否是自然数,国际上都有过争论。英国的教材里规定了0属于自然数。因为在数数(念鼠树)里,0包含有它的意义,0代表什么都没有。0个苹果,就是没有苹果。0个苹果显然在计算个数中是自然存在的。所以英国数学协会定义0为自然数。 对于中国为什么定义0不为自然数,或许是由于零不能作为分母。不能作为分母的数,就不能完整地拥有加减乘除和被加,被减,被乘和被除的属性。所以0不定义为自然数。都有道理。但是这种定义的东西,什么时候国际上开个会统一就完了,也没有什么争论的意义! 《数学之谜》的编者说:通常0表示没有。这话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意义的0话,全世界的人都认知这个观点,而编者还说:它的意义不仅表示没有,还有其他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需要的0内涵。 0的哲学意味还在于它有《道德经》: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思想。 0大而无外随时与他物保持圆满互动;小而无内,保持自身的完整性。 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好比在一个绝对平面下凸起,我们在幼稚的春天,经过艰难的曲折努力后进入旺盛的夏季,我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事业、婚姻等等,我们的社会地位可能会越来越高,但是夏季过后是凄凉的秋天,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一直无限制的往上升,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客观自然规律,进入冰凉的冬天,世间的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回归尘土。 人们常祝福:万事如意,其实这也只是句听着顺耳的假话,让万事如我们的意,这就好比一个人要控制整个人类的意识变化,这压根儿就不可能! 但如果我们把万事如意换成意如万事的话,倒还有点韵味,让意来适应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则我们就会随遇而安。而意如万事其实是意具有0的哲学内涵,所以一个人有了意如万事之后才可万事如意。 朋友,学会0心态对待人生,我祝你的人生:意如万事!
个人分类: 《无形数学》|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学重镇话襄阳
biotrader 2008-10-26 01:03
这样的舞台 在热门影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多次出现一个地名我的故乡襄阳。 《三国演义》120回中的32回选择了同一个舞台襄阳。 她位于中国的几何中心,学界出现过多次是否应该迁都到襄樊的争论。她拥有国内唯一穿过大型工业城市的三类以上水质的大河汉江(水量相当于多瑙河),十分适合打造内陆水上运动中心。 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张自忠枣阳抗日会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襄樊战役等。其间英才名士也如繁星,堪称人文荟萃、灿若繁星。这里是伍子胥、宋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桑梓之地,又是诸葛亮、王粲、米芾的第二故乡。 襄阳与中国文化 何谓中国文化,三言以毕之儒释道 ,一言以毕之曰禅。 儒道之 孔明三分天下,羊祜一统江山 杜甫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的事迹就不介绍了,他17到27岁的成才阶段都在襄阳。状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评价,虽然刻薄,但说明孔明在人们印象中用了很多道家的东西,道家人物往往在拨乱反正的时期出现真是历史定则。其实诸葛武侯的忠义又何尝不是儒家的表率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呀。 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和诸葛亮同样的与襄阳有莫大关系,同样的简朴,同样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大人物羊祜,知道的人就少多了。 羊祜是晋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深知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故他镇守襄阳后,一方面加强屯田,使军民丰衣足食,取得军民的支持;一方面施德于吴民,送药于吴将以结其心,是其征服吴国最高明的战略思想。陆抗也深知羊祜用心,故说:彼专以德,我专以暴,是彼将不战而服我也。这是陆抗忧国之言。羊祜施德于吴民,而吴主孙皓对吴民暴虐日甚,其后来被晋所灭是意料中事。羊祜虽因病逝不及伐吴,但其施德于吴人的战略思想,为其推荐的杜豫所继承,因而使吴人纷纷不战而降。羊祜死时敌对双方都为之痛哭,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消息传到荆州一带,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资治通鉴晋纪》)在湖北襄阳山上,有一座庙碑,人称堕泪碑,是当地百姓怀念羊祜建立的。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游览羊公碑圣迹后,做《与诸子登岘山》诗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死后两年,其推荐的杜豫继承羊祜的方略,水到渠成,天下一统。《晋书羊祜传》: 祜卒二年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在后世评论中和诸葛亮不同,更被强调是儒家的典范,就连与羊祜在边境对峙的吴国将帅陆抗也说: 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但是羊祜和孔明一样深通道家的,不过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早年,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两大集团的斗争白热化。正始初年,曹氏集团在斗争中明显地占据优势。曹爽把司马懿排挤到太傅的闲职之上,将统领禁军、掌管枢要的权力皆掌握到自己的弟兄及心腹的手中,从而控制了政府的实权。司马懿实行韬晦之计,假装生病,暗中却加紧布置,伺机反攻。羊祜虽然年轻,但很有政治头脑。他判断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后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应命就职,羊祜就说:委质事人,复何容易(《晋书羊祜传》)。王沈便独自应召。羊祜在权术斗争中存身并不是为了富贵,所谓 虎狼从中仍藏身 ,最终结束乱世,造福万民。 羊祜一生虽身居高位,但立身清俭,他的不朽业绩和高尚的品格将永远受到世人传颂。 释道安 天下僧人自此以释为姓 道安法师是佛图澄的弟子,《高僧传》有佛图澄神异的记载,当时中国儒家道家的文化基础很高,魏晋崇尚清谈,搞三玄的。佛法东来,光凭嘴说,中国文化人是不服气的,但是神通一来,没有办法,接受了。习凿齿是襄阳的本地人,史学家,他请来道安法师,英雄初次相见,气度自是不凡,凿齿自通姓名曰∶「四海习凿齿」,道安应声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对,中国僧人自此统一以释为姓。道安法师在襄阳檀溪寺15年。当时也是乱世,分裂政权之一,前秦皇帝苻坚是个可爱的混蛋。可爱在于真正爱才惜才,现在话来讲叫重视知识分子;而混蛋在于对人才是用抢的。 不过真正尊重知识分子的往往是所谓非知识分子,似乎成为历史的定则。苻坚仰慕道安法师道德学问,苦于南北对峙无法亲近,于是调动十万大军攻陷襄阳,将凿齿和道安法师二人接往长安,他说: 朕以十万师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 。 道安法师在襄阳时门下人才辈出,襄阳真是成才之地,不仅出了诸葛亮还出了净土宗中国初祖慧远法师。据记载,慧远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 豁然大悟,安叹曰:使道流中国,其在远乎。慧远后来去庐东林寺 与人创立莲社为中国净土宗初祖。你猜这一起创建莲社的人是谁。他就是陶渊明。既然本篇以文化为题,这里就岔远一点说一个问题。陶渊明的诗采菊东蓠下,悠见南山。一听都说好,但好在哪里,不知道。有些解释也都是乱讲。其实对照近代净土宗大德夏莲居居士的诗 一卷六字经,转破十年暗。人云我念佛,我说是佛念。迷云陈雾重重过,瞥见澄潭月影圆 。悠然见就对应瞥见,很好解释。所以中国文化的主线是很清晰明确的,不像一些人说的是什么酱缸(柏杨语),这些文人用西学的方法考据中国文化,而不用自己的身心来做实验。 禅宗七祖之神会是谁? 看过电影《大话西游》的诸位,都知道有一件事,可以称为人世间的痛苦莫过于此...。但大家是否知道还有一件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呢。 胡适说:「 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 」。 神会(684年~760年)禅师,俗姓高,湖北襄阳人,是唐朝中期的佛教高僧,六祖慧能的著名弟子之一,曾被奉为中国禅宗七祖,为荷泽宗的建立者。 《六祖坛经》上有一段精彩的公案: 一日,师告众曰: 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 神会出曰: 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 师曰: 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此段对话,不敢妄加评论,但以我的浅见,六祖对爱徒神会有骂,有赞 ,有授记。后来神会也确实在知解上做了很多工作。神会并非唯一得法弟子,却是对六祖的言教集大成者,南宗的宣传者,没有他的集结整理,后世就无法清楚的知道曹溪顿教了。 我交了白卷?! 在历史的长河中,襄阳城不愧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用心品味这些风流人物可以看出国学之魂是爱民信仰,现在的话讲就是同情弱势群体,围绕这个主题产生的智慧积累就是国学的全部内容。象自吹自擂一样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老祖宗的功绩,多少年后如果面对子孙后代,我只好说:不好意思在文化上交了白卷。 邮箱 zyubin AT gmail DOT 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