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多学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李学勤之叹说人才培养中必须破除“唯考分论”
热度 19 fdc1947 2019-7-5 08:01
从李学勤之叹说人才培养中必须破除 “唯考分论” 李学勤( 1933-2019.2 )是我国著名的文史大家。他曾经感叹对他的学生 “都不太满意”,他说: “这不是说学生不好,学生们都很优秀,只不过,他们所学的总是缺少某些方面的东西。我研究的是‘古代研究’或者说‘古代文明研究’,需要几门学科结合起来,要有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甚至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架构,至少这几方面都要有所涉猎,这样的学生才是最理想的。 可是今天不可能招到这样的学生,学历史的对考古学不太懂,学古文字的对文献、考古又不太懂,学考古的文献又比较弱。……问题出在哪儿?不能怪学生,他们的大学本科学习时间、课程扣得太死,学时太多,没有时间去业余读或者去考虑别的”。 毫无疑问,李学勤先生希望学生能够懂得多方面的知识是完全正确的。高质量的学生应当是基础打得牢,知识面宽。见多识广的人将来才有可能有真正大的突破。对于精力旺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多学一点其他学科的课程也是可能的。我的导师邓从豪先生抗战期间在厦门大学学习,他不但完成了化学专业的学业,而且学习了该校数学和物理专业的几乎全部课程。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就基本上不可能发生了。原因很简单,现在我们的选拔制度,并不看学生学到了多少东西,而是看学生对规定的几门学科的考试成绩如何。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想要保送攻读研究生,那么,他就必须保证他在所在专业规定的各门课程的考试中,都要求名列前茅,也就是说,他必须使得自己在各门课程的考试中,都力求得到最高的分数。由于这是一个相对的最高分,你用功别的同学也在用功。你必须让自己做到基本上没有差错,这样,就不是学得 “差不多”可以了事的,必须花功夫去做很多习题,做得很熟练才行。这样的学生,恐怕很难有时间再去学习不是本专业规定学习的其他课程。而实际上,学好一门课程,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做习题是完全必要的,对于学好课程非常有益。但是,这也要适可而止,刷过多的题,对于当时的考试似乎有用,但是,时间一长都会忘记,实际上没有很大的用处。在这个意义上,过分强调、斤斤计较于课程考试时成绩的微小差距没有任何意义。学校的课程考试和最后给学生的课程成绩完全没有必要采用百分制。 如果一个学生要想通过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读研究生,那他必须对招生考试规定的那几门课程无休止地 “刷题”,就如高三的学生要准备高考一样。这样才有可能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初试,并以尽可能高的初始成绩,到达“李学勤先生”那里(假定李先生仍然健在,而且还想招收研究生),参加复试。而且,在复试中,也不是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当面考核完全说了算,而是对于复试的各种表现分别打分,各有一定的比例,最后把各种分数加起来算总分。根据现在各学校的规定,必须按照分数的高低来招收,不然就会认为是“不公平”。 在这样的以规定科目考试分数为标准的绝对 “公平”的规则下,那些能够在本科期间多学几门课程的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趋利避害是一般人的本性,所以,在现在这样的培养人才的条件之下,李学勤先生要求的多学科学习、或者说是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生就难以出现。即使有,也到不了“研究生导师”面前,早就被阻挡以几门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录取条件之外。 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在本科教育中,实际上在初中、高中教育中已经如此了。从初中开始,我们的学校、家长都会全力阻止学生 “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学生被要求尽可能少地接触与升学无关的活动而强迫他们进入以“中考”为标准的轨道之中。到了高中,这样的阻止已经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无休止的刷题已经成了“学好”一门功课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 这样做的结果,已经使得我们的教育不再是把学生培养成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只是培养了他们应付某几项特定考试的熟练技能。 按照考试分数来选拔人才,本来是为了 “公开、公平、公正”,但是,现在却走向了它的反面,“唯考分论”成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桎梏。 实际上,唯考分论的危害也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招收博士研究生所用的 “申请审核制”就是为改正“唯考分论”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想纠正“唯考分论”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危害,仅对招生博士生用申请审核制是远远不够的,将来需要在本科毕业进入研究生即本博连读研究生时就采用这样的申请审核制,才能够真正将本科教育走上正途。但是,现在很多人仍然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好处,大多数人的思想仍然被“唯考分论”的所谓“公正”所束缚。 必须认识到,像现在这样的研究生考试对于本科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很多学生只是为考研而学习,这种 “功利性”过强的学习目的是非常有害的。更有害的是有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就主张这种为考研而办学的办法,他们像某些高中只教“高考”要考的内容一样,只教考研要考的,其他课程都马马虎虎,糊弄过关。这样做就可以得到足以被宣扬的“声誉”,提高自己的“政绩水平”,为他们自己和小单位谋取名誉和经济方面的利益。这样的“高考工厂”和“考研工厂”实际上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怪胎和毒瘤。 可是,现在这样的 “高考工厂”和“考研工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是很吃香的。对此,我们需要来一个教育思想的解放,我们需要讨论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什么?是使得受教育者真正受到科学文化的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仅仅为了得到一张文凭。光会几门制定的课程考试的学生实际上比“克莱登大学”文凭的获得者强不了很多。 现在,国家已经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招生时, 要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 , 不应当只看考分,还要 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高考的命题,也要 “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 ” ,不再制定考试大纲 。这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让高校在招收学生中起更大的作用,把 “高考”真正回复到“高等学校的招生 考试 ”。 在我们的高校教育中,也同样必须破除 “唯考分论”,不能让学生只为在 几门制定的课程而花费无限的精力,不断地刷题。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应当鼓励 学生多修课程。为此,应当制定必要的政策,比如,对于本专业课程考试优良的学生去增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可以减免修课所需的费用;对于修课多的学生,可以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予以优先录取的考虑,如此等等。 对于考察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我们正逐步看清了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的危害,虽然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仍然在继续津津有味地品尝这 “四唯” 给他们带来的甜头,但是,毕竟从国家的层面上,从理论的层面上, “四唯”已经开始走上穷途末路,这是毫无疑问的了。而对于学校教育中考察学生的“唯考分论”,也到了应当拿出来见一见阳光的时候了。教育不是竞技体育、更不是娱乐游戏。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破除对“一分半分差距”的迷信,再也不能继续让“唯考分论”来支配我们的教育事业。
个人分类: 教育|11332 次阅读|48 个评论
电子书《多学科论眼》正式上线发布
热度 1 dsm9393 2019-1-19 10:16
电子书《多学科论眼》正式上线发布 ———感谢科学网和中国知网 都世民 2017 年 3 月,笔者向中国知网提交 《多学科论眼》 书稿,全书共七章 300 页。近日经多学科专家审查通过,在中国知网 CNKI 大诚编客正式上线发布。 笔者在退休十多年后,进入科学网学习五年之久,便将学习之问和相关思考,以及相关探索,以博客的形式发布在科学网,现有 500 篇。笔者在此感谢科学网诸多专家所写的博客,他们的博客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很好的教材,收益匪浅。笔者再次感谢科学网,是贵网给读者提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为我写这一本书提供了学习的课堂和宝库,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和方便。 笔者写这本书涉及生物学、医学、光学、电磁场、天线等诸多学科,经中国知网和相关专家的审查,尽管时间达一年之久,笔者仍然感到欣慰,为我提供了大成编客出版平台与读者见面。笔者也没有想到在退休十多年后,跨大学科学习和探索,写下了这本书,衷心希望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笔者将序言和目录转发如下: 序言 公元前 6 ~前 5 世纪 之 间,毕达戈拉派的阿尔克迈翁 (Alk-malon of Crotona ) 被称为古希腊的 “医学之父”。他主张医学的研究应当重视哲理,认为人体的健康就是体内各种物质的和谐。他特别重视解剖,这与原子论派的思想是一致的。据说他在解剖中发现了 视觉神经 ,发现了联系口腔和耳朵的咽鼓管,区分了动脉和静脉。他还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 大 脑 而不是前人所说的 “ 心 ” 。这一史实与笔者过去见到的很不 相 同,有的专家认为 大 脑的提出是近三百年的事。显然说法不确切! 公元前 1324 ~ 1266 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载有 “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其丧明”等,表明当时已将视觉感官用“目”命名。眼病称“疾目”。眼失明称“丧明”。春秋时期,《书经》载有“瞽奏鼓”。《诗经》载有“矇眸奏公”。据《毛传》解释:“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这表明当时已将“盲”分成两种,眼球完好的“盲”称作矇;眼球塌陷的“盲”称作瞍。 二千五百年前,佛学《金刚经》第 18 品指出:眼有五种功能,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在同一品中,将眼与 “ 心 ” 同论。并未指出脑。但在感官中指出:眼、耳、鼻、舌、身、意,这 ” 意 ” 是第六感官。道家的《阴符经》就说; “眼者心之机”,眼是心的开关。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眼的关系,譬如孟子讲到观察人,特别要观察眼睛。 不难看出,我国早期的文字记载与西方国家文字记载的史实看,两者有明显差异,其关键词是 “脑”与“心”。西方国家认为“像由脑生”。而国人自古以来认为“相由心生”。两者是有差别的。 人类的科学探索主要是探索大、小宇宙。是当今科技前沿的两大难题。大宇宙的探索热点有登月、暗物质与暗能量、引力波与引力子等。在小宇宙科学探索中, “大脑计划”特别引人注目,倍受重视。 神经科学研究涉及多学科前沿交叉研究,而我国神经科学的明显弱点是缺乏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的理论模型和相应的实验研究,没有形成相关学科的互动机制,无法对重要科技问题开展规模式和深入的研究。 钱学森先生认为, “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大科学、高技术的时代,需要文理之间的大交叉,需要建立在大交叉基础上的创新。 交叉科学的各门学科是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为满足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解决环境、生态、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叉科学的兴起,体现了现代科学对人类命运、人类未来的全面关怀和呵护。不难看出,我国的脑研究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性研究。笔者尝试对佛学、生物学、医学、光学、电磁学、生理光学、微小光学、天线等学科,对眼的认知进行综合性探讨。 夲书第一章探索小宇宙。第二章 中国古人论眼。第三章西方名家研究人眼。第四章光与眼。第五章变折射率透镜与眼球。笫六章 重新审視人眼必要性探讨 。第七章 探索人眼研宄的盲区 。编后 总结交叉学科探索的四步曲:学、思、问、答。 本书主要致力于一个汇集;一个发现 ; 一个建议。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有关人眼的古今中外的论述,汇集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在此过程中,寻求与自已毕生从事的电子学中微波天线学科和电磁兼容学科相关的议题,发现了人眼研究盲区中有天线。因此建议重新审视人眼,以多学科视角探索人眼研究的盲区。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员在寻找新技术与自已专业和研究领域结合的途经中,加入人眼的研究。希望本书能成为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研究人眼的综合性介绍读物,对爱好人眼研究的学生起到一定的的导引作用。 本书的写作虽早有料想,五百多篇博文汇编成书,首先感谢科学网、光明网、新华网、新浪网提供博文发表一席之地,才能与众网友互动,从中受益匪浅。同时感谢百度网、百科网、道客巴巴网的搜索,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感谢本书中引用的所有贡献者。感谢童勤业、钟振余、任秀红、姜咏江、孙学軍、谢平等有价值的交流和讨论。最后,感谢我妻子王慧君以各种方式给予我的支持。 都世民 2018 年 3 月于北京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探索小宇宙 1. 探索小宇宙路在何方? 1.2 蒲慕明院士 提出的 “中国脑计划” 1.3 对脑计划的理解和建议 1.3.1. 脑科学研究的目标 1.3.2. 总体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各国的脑计划特点简述 1.3.5. 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的全球共识 1.3.6. 脑研究的问题与难点 1.3.7. 中国研究者该怎么做? 1.3.8. 建议创建颠覆性技术的 “孵化机构” 1.4. 子宫与人造子宫 1.4. 1 从 母体子宫 开始研究 1.4.2 从 母体 卵巢开始研究 1.4.3 人造子宫 1.4.3.1 体外发育技术简史 1.4.3.2 如何制造一个人造子宫? 1.4.3.3 人 造 子宫 的好处 1.4.3.4 人 造 子宫 的 争议 1.4.3.5 人造子宫的未来 1.4.3.6 人造子宫 引发的思考 1.5 电磁辐射对 人体 影响的研究 1.5.1 群体比对法 1.5.2 动物实验法 1.5.3 人体实验法 1.5.4 建立分析模型和仿真软件 构建人体测试模型 1.5.5 手机电磁辐射 是否危害健康的争议 1.5.6 电磁生物效应机理的讨论 1.6 人工智能与人脑研究 1.6.1 何谓人工智能? 1.6.2 人工智能的由来 1.6.3 人工智能为什么没有严格定义? 1.6.4 人工智能与人脑有什么关联? 1.6.5 人工智能研究与脑研究要不要交叉融合? 1.6.6 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智能? 1.6.7 人工智能与脑电波开发 1.6.8 人工智能未来的争议 1.6.9 庫兹韦尔预言人能永生 1.7 换头术 1.7.1 换头术 回顾 1.7.2 换头术 构思程序 1.7.3 换头术 的难题 1.7.4 道德争议 和相关法律 1.8 人体内有GPS导航系统吗? 1.8.1 生物学家跨界的说法要验证吗?! 1.8.2 莫泽夫妇 的贡献与疑问 1.8.3 人类意识的 讨论 1.8.4 莫泽夫妇的 GPS 脑运行未解之谜 1.9 细胞 与小宇宙 1.9.1 细胞学说 历史回顾 1.9.2 研究 细胞 的方法 1.9.3 延缓衰老与健康长寿 1.9.4 细胞的控制与被控制 1.9.4.1 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的新发现 1.9.4.2 细胞移植法 1.9.4.3 光控单细胞技术 1.9.4.4 用磁场控制神经元技术 1.9.4.5 用光线控制神经元技术 1.9.4.6 “ 大脑开关 ” 1.9.5 细胞的极性与 “第六感” 1.9.5.1 几种 “第六感” 说法 1.9.5.2 细胞有方向感吗? 1.9.5.3 细胞极性定位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1.9.5.4 众再生细胞的极性如何控制? 1.9.5.5 细胞极性与定位的进一步研究 1.9.6 细胞分裂与自噬 1.9.6.1 细胞分裂 1.9.6.2 减数分裂 1.9.6.3 豹狮为什么只有一代的命运? 1.9.6.4 超级精子 与不孕症 1.9.6.5 自噬 1.9.6.6 细胞凋亡 1.9.7 大脑也有 排污系统 1.10 小宇宙的供电系统 1.10.1 蛋白质是否带电? 1.10.2 间隙连接 1.10.3 神经元为什么放电? 1.10.4 多细胞 怎样 协同工作 ? 1.10.5. 细胞传递信 息的 两种论述 1.10.6 生物燃料电池 1.10.7 人体有望变成什么电池? 1.11 记忆 与失 忆 1.11.1 记忆的形成 1.11.2 大脑把记忆存在哪里? 1.11.3 婴儿 “失亿” 1.11.4 音乐治疗老年痴呆症 1.11.5 痴呆老妇人为何情有独钟? 1.11.6 音乐治疗脑中风病人的机理研究 1.11.7 记忆的时空概念 1.11.8 找回家的路 1.12 复杂非线性系统研究思维模式 1.12.1 早期的心灵哲学和神经生理学 1.12.2 早期的大脑分析模式 1.12.3 心与灵魂的讨论 1.12.4 心 -- 脑科学研究的多学科概念 1.12.5 探索佛学与科学的关联 1.12.6 小宇宙的复杂性、多样性、周期性 1.12.7 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能做什么? 1.12.8 脑运行机制的共振分析模式 1.12.9 “脑控”与“控脑” 1.12.10 用显微技术探索小宇 宙 1.13 研究小宇宙应从感官切入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古人论眼 2.1 眼与语言学 2.1.1 漢字与组词 2.1.2 与目、眼相关的几个字词讨论 2.1.3 中国古文化 中的 “目”与“眼” 2.1.4 中国 古诗词中的 “目”与“眼” 2.2 “眼”与佛学 2.2.1. 《金刚经》说“目”与“眼” 2.2.2 “ 色 ”是什么? 2.2.3 “ 相由心生 ” 2 .3 中医论眼 2.3.1 中医的历史回顾 2.3.2 中医的文字记载和经典著作 2.3.3 中医治疗眼病 2.3.4 中医治疗眼病处方 2.3.5 古代 中医 医籍 2.4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内涵 2.4.1 什么是科学? 2.4.2 “科学”二字的来历 2.4.3 对 《什么是科学》 一书的讨论 参 考文献 第三章 西方名家研究人眼 3.1 人天生就会用眼吗? 3.2 古代西方 医学 3.2.1 医学之父阿尔克迈翁 3.2.2 亚里士多德 3.2.3 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 3.2.4 伟大的 哲学家 3.2.5 医学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3.2.6 古代医学理论家盖仑 3.2.7 近代解剖学奠基人 3.2.8 近代科学的始祖 3.3 近代欧洲医学 3.4 为什么眼科学专著教材如此评论眼科学起源? 3.5 牛顿 三问 “眼” 3.6 三基色 光 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振荡机制 参 考文献 第四章 光与眼 4.1 光源 4.2 光源标准化 4.3 中国古人对光的探索 4.3.1 中国古人对光源的探索 4.3.2 中国古人对 颜色 的探索 4.3.3 中国古人对光辐照金属镜面的探索 4.3.4 中国古人对光的影像的探索 4.4 西方名家对光的探索 4.4.1 近代光学始祖 4.4.2 几何光学的创立 4.4.3 用化学方法研究颜色 4.4.4 光的波动说的创立 4.4.5 人眼色感的研究 4.4.6 显微技术与细胞概念 4.4.7 牛顿的 “光谱”说 4.5 光的本质及属性之争 4.5.1 光是电磁波 4.5.2 麦克斯韦创立电磁理论 4.5.3 赫兹怎样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4.5.4 赫兹的 光电效应试验 4.5.5 光电效应引发的争论 4.5.6 光量子概念的争论 4.5.7 密立根验证光量子概念 4.5.8 光的二重性 “同在”之争 4.6 颜色与眼 4.6.1 颜色研究的概略回顾 4.6.2 颜色三要素 4.6.3 人眼的色感 4.7 人眼能看见 三米以远的烛光吗? 4.8 光子能一分为二吗? 4.8.1 光子是什么? 4.8.2 光子不能 一 分为 二 4.8.3 光子可以分成两个相关的光子 4.9 光与眼的关联性研究 4.10 光测设备 4.10.1 光测难题 4.10.2 人体组织的材料属性 4.10.3 测量光在人体组织中传输特性的方法和问题 4.10.4 . 光学显微技术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变折射率透镜与眼球 5.1 什么是微光学和 微小光学 ? 5.2 微小光学与眼的关联 5.3 梯度 折 射率( GRIN ) 研究 的历史回顾 5.4 R.K.Luneburg 中文译名为何不唯一? 5.5 梯度 折 射率( GRIN )透镜的理论 研究 5.6 尺度效应带来的特殊问题 5.7 Luneburg 透镜天线与眼球 5.7.1 天线专著中龙伯透镜天线 5.7.2 龙伯透镜天线新内涵 5.7.3 “鱼眼透镜”天线 5.7.4 龙伯透镜天线 为何现在成为前沿热点 5.8 变折射率透镜与眼球 5.9 变折射率透镜的设计制造 5.9.1 变换光学方法设计 5.9.2 人工电磁材料 5.9.3 3D 打印制作 5.9.4 研制变折射率透镜天线难点 5.9.5 变折射率透镜天线新特点 5.10 为什么要多学科探索人眼?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重新审視人眼必要性探讨 6.1 人眼不是相机 6.1.1 眼科 专家 解读人眼是相机 6.1.2 百度百科解读“眼球成像” 6.1.3 現有解读存在的问题 6.1.4 多学科揭示眼球是 变折射率 球形透镜 6.2 近视眼病 因 是 什么 ? 6.2.1 近视眼 的过去与现在 6.2.2 近视眼 为什么这么快增长 ? 6.2.3 近视眼是流行病吗? 6.2.4 近视眼传染吗? 6.2.5 近视眼会遗传吗? 6.2.6 近视眼是书读多了吗? 6.2.7 近视眼成因之谜 6.2.8 近视眼 并发症和后发症 6.2.9 近视眼 治疗 6.3 盲视 之谜 6.3.1 盲视的由来 6.3.2 盲人陳燕为何也有 “视力”? 6.3.3 视觉解释的差异与疑问 6.3.4 眼者心之机 6.4 人眼构造之问 ? 6.4.1 为什么在人眼里寻找进入微观世界的门户? 6.4.2 生物电磁场的历史回顾 6.4.3 人眼构造之问 6.4.4 人眼 的宏覌 构造 6.5 人眼 的微覌 构造 6.5.1 角膜 的物理结构 6.5.2 眼球的物理结构 6.5.3 视网膜的结构 6.6 視网膜上的细胞结构 6.6.1 光感受器 6.6.2 視锥细胞 6.6.3 視锥细胞的三原色 6.6.4 視杆细胞 6.6.5 水平细胞 6.6.6 双极细胞 6.6.7 神经节细胞 6.7 人眼功能机理之问 6.7.1 眼睛的功能 6.7.2 视觉功能 6.7.3 为什么重视视觉解读? 6.8 对 人眼 “枧觉”解读的疑问? 6.8.1 电磁生物效应 6.8.2 人眼成像 之谜 6.8.3 人眼屈光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6.8.4 人眼屈光的分析方法 6.8.5 人眼是智能电视摄像机吗? 6.8.6 人眼研究 的 “盲区” 6.8.7 生物学家为何不应用麦克斯韦理论? 6.8.8 人眼色感之谜 6.8.9 黑视素的“光天线”说法靠谱吗? 6.8.10 眼球转动与視线扫描 6.8.11 . 明暗环境视觉转换时间 6.9 眼泪的谜团 6.9.1 摄影 家的奇想 6.9.2 眼泪来自哪里? 6.9.3 眼泪是如何产生的? 6.9.4 流泪是益还是害? 6.9.5 眼泪之谜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探索研究人眼的盲区 7.1 眼见为实 眼见不为实 7.1.1 人眼研究的“虚”与“实” 7.1.2 问题的提出 7.1.3 查询 7.1.4 发现的问题 7.1.5 多学科名称 7.1.6 人造电磁 ” 黑洞 ” 实现了吗? 7.1.7 “眼见不为实” 7.2 视觉信息及处理 7.2.1 什么是信息 (information) ? 7.2.2 视覚信息属性 7.2.3 人眼研究与研究人眼 7.3 研究人眼的盲区 7.3.1 学科有边界吗? 7.3.2 学科 真的无 边界 吗? 7.3.3 学科边界 在哪里? 7.4 学科边界 的盲区 7.4.1 盲区在哪里? 7.4.2 学科边界消隐的"催化剂" 7.4.3 “内行”与“外行” 7.5 人眼里有天线 7.5.1 生物医学需要天线 7.5.2 谁曾提出人眼里有天线? 7.5.3 人眼是什么天线? 7.5.4 视感天线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7.5.5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7.5.6 感受野 7.5.7 生物学 家的场与波 7.6 多层面之间的研究盲区 7.6.1 多层面研究盲区在哪里? 7.6.2. 细胞定位 7.6.3 映射的神经回路 7.6.4 对神经网络的讨论 7.6.5 生物学神经网络的另类思考 7.6.6 老马识途 7.6.7 如何辨识方向 和定位 ? 7.6.8 如何进一步探索生物功能神经网络? 7.6.9 人眼与赫兹的光电效应有关联吗? 7.6.10 透明脑如何显示多层面连接? 7.7 记忆形成 新解 7.7.1 超级记忆力 超忆症 7.7.2 记忆形成 的奥秘 7.7.3 记忆与感官 7.7.4 “记忆”到底存储在那里? 7.7.5 记忆 的 最新解释 7.7.6 对 “记忆”新解的疑问 7.8 频谱空白 的 盲区 7.8.1 太赫兹( THz )与人眼 7.8.2 什么是太赫兹 ( THz) ? 7.8.3 为什么要关注太赫兹研究? 7.8.4 视细胞极性与协作之谜 7.8.5 多学科破解小宇宙难题 7.9 人眼间隙的盲区 7.9.1 人的眼睛是怎么转动的 ? 7.9.2 眼球转动是什么控制原理? 7.9.3 人眼运行是什么控制系统? 7.9.4 分子马达与眼球转动 7.9.5 动力蛋白与光感受器 7.10 视觉与意识 7.10.1 视觉信息是什么样的信息? 7.10.2 视觉信息处理是数字化处理吗? 7.10.3 视觉信息“储存”在哪里? 7.10.4 视觉与意识 7.10.5 研究意识的难点 7.10.6 意识是物质吗? 7.10.7 意识研究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结语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5171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注中医治疗痴呆症
dsm9393 2018-10-7 21:38
关注中医治疗痴呆症 都世民 痴呆症 发病形势严峻 老年痴呆症 又称 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一种起病隐匿的 、 进行性发展的 、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 记忆障碍 、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 显著 改变等全面性 痴呆 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65 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 65 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现在老年痴呆症患者已不是少见,如今全球每 3 秒就新增一位患者。 2050 年预计全球将有超过 1.3 亿患者。形势十分严峻。 中医攻关世界难题 2018-09-28 ,《参考消息》刋文:“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痴呆症”。文中指出、 “ 中国科学家从中医实践 ——一种有 3000 年历史、以调节体内能量流动为目的的方法——中借用了三种成分,利用现代制药技术配制了一个治疗痴呆症的药方。目前痴呆症无法治愈。 ”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 9 月 27 日报道,配方中含有银杏叶、人参和藏红花提取物,药品名称为塞络通。该药将于本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进入后期研究阶段,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中国启动 , 验证其效果的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报道称,这种草药合剂提供了一条 无人踏足的道路 , 通向一个充斥着失败的研究领域 。 “ 塞络通 ” 一旦取得成功,有可能带来首个获批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症的药物。血管性痴呆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脑退化症,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人员希望研发该药物的意义能超出治疗痴呆症的范畴,他们寻求验证一种能实现制药领域创新的新方法, 这种新方法结合了传统药物的古老智慧与现代药品研发的科学严谨性。 这是中医走自己的道路,作出的新的开创性新尝试! 多学科交叉统一 中医怎样走自己开创的新路?在新时代,在自然科学领域为人类作出新贡献。现代科技几乎所有都是复杂地应用诸多交叉学科得以创新。中医有几千年的中医理论,有大量的文献著作和文字记载。 过去中医大都因人开处方,成药较少。每张处方有十多位中草药,通过煎药让这些成份组合,然后服下,作用于人体来治病。 如今通过 化学 的方法,分析草药化学成份,然后提炼所要成份,再进行多种草药间组合。 就 “ 塞络通 ” 而言,研究人员从每种配料中分离出化学成分,确定并描述其生物活性,然后研究多种组合方式,以确定最佳配方。据该药的发明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刘建勋说,每粒胶囊含有 10 种活性成分。 这 1O 种化学成份怎样作用于人体? 研究者 记录了每种成分如何被身体吸收、在哪里吸收,以及作用效果和机制。 负责在澳大利亚进行最后阶段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西悉尼大学国家补充 医学研究所临床药理学家 丹尼斯 ·张(音)说, 银杏叶 被用来 改善神经认知 ,而 人参 这种 “神奇药草”的好处包括 增强记忆力和反应能力 。他说, 藏红花 是一种香料,被中国人用来给鸡汤调味,素来以能 促进血液循环和抗抑郁闻名。 这种组合的目的是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和灌注、减轻炎症以及加强脑细胞之间的通信。 研究者认为: 在血管性痴呆症中,脑细胞被轻微中风和其他妨碍氧气供应的损伤杀死,导致记忆、思维和行为发生改变。虽然死亡的神经元无法恢复,但该药的目标是通过改善连接健康细胞的网络来保持甚至增强大脑功能。该药也能为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患者带来同样的好处,因为研究人员通过尸检发现,很大一部分死亡患者的大脑都出现了血管变化。 这些合作项目体现了生物医学的介入。着眼于神经科学和血液循环方面。这些工作也体现了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统一,也体现了人体的系统观会和交叉学科融合与统一。 然而观察这些人体反应是借助什么技术? 研究人员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 研究这些患者的大脑血液循环的变化,发现他们控制认知、语言理解和工作记忆的区域出现了改善。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术是医学术语,是核医学的 CT 技术,主要获取投影数据和重建断层图像。 核医学成像核医学成像是以 放射性核素 的示踪作用为基本原理的医学成像技术,使用 CT 技术的核医学成像称之为 ECT 。根据使用的核素类型把 ECT 分为两类: ① 单光子发射 计算机 断层成像( S PECT ); ②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PECT )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 , SPECT) 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 (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 , PET) 是核医学的两种 CT 技术,由于它们都是对从病人体内发射的 γ 射线成像,故统称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 , ECT) 。 ( 有关检测技术内容来自百度百科词条“ 单光子发射断层术 ”) 不难看出这项中医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的统一。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开创性工作。 这是一项给人以希望的研究。 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贡献!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2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新审视人眼从哪里切入?
dsm9393 2018-9-30 16:00
重新审视人眼从哪里切入? Where does the human eye start again? 都世民 (Du Shimin) “多学科论眼”一书的序言 公元前 6 ~前 5 世纪 之 间,毕达戈拉派的阿尔克迈翁 (Alk-malon of Crotona ) 被称为古希腊的 “医学之父”。他主张医学的研究应当重视哲理,认为人体的健康就是体内各种物质的和谐。他特别重视解剖,这与原子论派的思想是一致的。据说他在解剖中发现了 视觉神经 ,发现了联系口腔和耳朵的咽鼓管,区分了动脉和静脉。他还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 大 脑 而不是前人所说的 “ 心 ” 。这一史实与笔者过去见到的很不 相 同,有的专家认为 大 脑的提出是近三百年的事。显然说法不确切! 公元前 1324 ~ 1266 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载有 “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其丧明”等,表明当时已将视觉感官用“目”命名。眼病称“疾目”。眼失明称“丧明”。春秋时期,《书经》载有“瞽奏鼓”。《诗经》载有“矇眸奏公”。据《毛传》解释:“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这表明当时已将“盲”分成两种,眼球完好的“盲”称作矇;眼球塌陷的“盲”称作瞍。 二千五百年前,佛学《金刚经》第 18 品指出:眼有五种功能,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在同一品中,将眼与 “ 心 ” 同论。并未指出脑。但在感官中指出:眼、耳、鼻、舌、身、意,这 ” 意 ” 是第六感官。道家的《阴符经》就说; “眼者心之机”,眼是心的开关。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眼的关系,譬如孟子讲到观察人,特别要观察眼睛。 不难看出,我国早期的文字记载与西方国家文字记载的史实看,两者有明显差异,其关键词是 “脑”与“心”。西方国家认为“像由脑生”。而国人自古以来认为“相由心生”。两者是有差别的。 人类的科学探索主要是探索大、小宇宙。是当今科技前沿的两大难题。大宇宙的探索热点有登月、暗物质与暗能量、引力波与引力子等。在小宇宙科学探索中, “大脑计划”特别引人注目,倍受重视。 神经科学研究涉及多学科前沿交叉研究,而我国神经科学的明显弱点是缺乏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的理论模型和相应的实验研究,没有形成相关学科的互动机制,无法对重要科技问题开展规模式和深入的研究。 钱学森先生认为, “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大科学、高技术的时代,需要文理之间的大交叉,需要建立在大交叉基础上的创新。 交叉科学的各门学科是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为满足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解决环境、生态、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叉科学的兴起,体现了现代科学对人类命运、人类未来的全面关怀和呵护。不难看出,我国的脑研究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性研究。笔者尝试对佛学、生物学、医学、光学、电磁学、生理光学、微小光学、天线等学科,对眼的认知进行综合性探讨。 夲书第一章探索小宇宙。第二章 中国古人论眼。第三章西方名家研究人眼。第四章光与眼。第五章变折射率透镜与眼球。笫六章 重新审視人眼必要性探讨 。第七章 探索人眼 研究 的盲区 。编后 总结交叉学科探索的四步曲:学、思、问、答。 本书主要致力于一个汇集;一个发现 ; 一个建议。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有关人眼的古今中外的论述,汇集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在此过程中,寻求与自已毕生从事的电子学中微波天线学科和电磁兼容学科相关的议题,发现了人眼研究盲区中有天线。因此建议重新审视人眼,以多学科视角探索人眼研究的盲区。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员在寻找新技术与自已专业和研究领域结合的途经中,加入人眼的研究。希望本书能成为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研究人眼的综合性介绍读物,对爱好人眼研究的学生起到一定的的导引作用。 本书的写作虽早有料想,五百多篇博文汇编成书,首先感谢科学网、光明网、新华网、新浪网提供博文发表一席之地,才能与众网友互动,从中受益匪浅。同时感谢百度网、百科网、道客巴巴网的搜索,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感谢本书中引用的所有贡献者。感谢童勤业、钟振余、任秀红、姜咏江、孙学軍、谢平等有价值的交流和讨论。最后,感谢我妻子王慧君以各种方式给予我的支持。 都世民 2018 年 3 月于北京 以上是笔者参加中国知网大诚编客活动提交的 “多学科论眼”书的序言。是我八十岁生日给社会的回报。 这本书只是给出人眼与多学科的关联。这不等于人眼的问题都在其中。 思考的问题 重新审视人眼的呼声,有生物学家在发现海底鱼眼感光细胞新的形状时,也发表了这一想法。到底该怎样重新审视人眼?怎样切入?笔者思考了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要重新审视人眼? 2 )重新审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 )重新审视人眼从哪里开始? 4 )从光切入,光究竟是什么?是粒子还是波? 5) 从人眼研究盲区切入?盲区在哪里? 6) 从宏观与微观统一 ( 即天人合一 ) 切入? 7) 从人眼疾病切入? 8) 从人工视觉切入? 9) 从视觉意识研究切入? 10) 多学科协同切入? 11) 人眼是什么系统?它的子系统有哪些? 为什么要重新审视人眼? 笔者前文讨论的人工视网膜问题,实际上是人工电极的研制,国内外都有 - 些机构在研制,效果不好。人工视网膜是要植入眼内部,没有实践证明,能解决 2000 万盲人复明这么大的问题。对少数特例的盲人能看见黑白影,是否与某外界因素致盲的人 , 本身也有視力有关,其机理尚未探明。 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新近报道:英国发现罕见眼部感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棘阿米巴角膜病感染者,人数八年增长两倍。英国每年有 10 万个隐形眼镜佩戴者,两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病症。严重者经治疗留下角膜结疤,导致视力永久下降 75 %,其中 1/4 的人要进行角膜移植。 . 不难看出植入人工视网膜会发生什么?尚未可知。近視眼已成为全球第三流行病,人数逐年上升,有增无减。我国已有六亿患者,年龄向低龄儿童漫延。加上此病有遗传,所以降低患病者比例很难。日前的与论 . 大都认为是儿童窒内活动少,学习负担重 , 接触电子产品时间过长等,是否有专家想过人的眼球是水晶体,光线在其内不是直线传播,是弯曲的。这早已被微小光学专家证明。如何改变验光和近視纠正?这是基础性问题。迫切需要重新审視人眼相关问题。 我国科学家在近几年就提出自然科学几大难题的交叉与统一。人眼的宏观与微观也需要统一。能否用对称性破缺来解释呢?尚难关联。这一问题的提出使人眼研究的視野扩大。 以上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重新审视人眼的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1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名家译名的困惑与思考
dsm9393 2018-1-13 13:50
一位名家译名的困惑与思考 confusion and thinking about a famous translator 都世民( Du Shimin) 一 . 1944年, 卢内伯格 ( R.K.Luneburg)提出了一种球对称的折射率渐变分布的球透镜模型,n(r)= 1/2 ,其折射率由中心位置 1.414的沿径向逐渐减小到1,入射到Luneburg透镜上的平行光线可以无像差的聚焦到球面上的一点,因此Luneburg 透镜可实现无像差的理想成像或者理想聚焦。而传统的球面透镜由于像差的存在,而无法实现光线的理想聚焦。 二 . 中文名 龙勃透镜 , 百度百科词条 外文名 : Luneberg lens 发明人 : R.K.Luneberg 发明时间 : 1944 年 由于电磁波也可以被龙勃透镜原理所主宰,因此出现了这种干扰装置,当雷达波通过该装置时,会被以球心对称的方式折射到空中并放大,这样一个小飞行器就会在雷达屏幕上呈现出大的影像,让人误以为是战斗机之类的大目标。 三 . 龙勃透镜 , 开放分类: 军事 物理 ,, 互动百科词条 龙勃 透镜, Luneberg lens 是由 物理学家 R.K.Luneberg 于 1944 年发明的。龙勃透镜天线是一种具有 梯度 介电常数结构的介质球天线,可以实现电磁波的会聚和定向发射,在未来的移动卫星通信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龙勃 透镜是一个球形的多面折射透镜,在 透镜 两侧形成两个相互折射并无限放大的 影像 。由于 电磁波 也可以被龙勃透镜原理所主宰,因此出现了这种干扰装置,当雷达波同过该装置时,会被以球心对称的方式 折射 到空中并放大,这样一个小飞行器就会在雷达 屏幕 上呈现出大的影像,让人误以为是战斗机之类的大目标。 四 . 雷达反射器 —— 角反射器、龙博透镜反射器 ,来源:超级大本营网 https://lt.cjdby.net/thread-1164624-1-1.html 龙伯 透镜反射器 一种能将入射电磁波聚焦并沿射线原轨迹反射回去的电介质球形装置。属无源干扰伪装器材。由数层不同介电常数的电介质同心球 ( 部分涂敷有金属反射层 ) 构成。其外层的介电常数与空气相近,越靠球心的层介电常数越大,能将入射的电磁波束聚焦沿原射线轨迹反射回去。按涂敷金属反射面的大小分为 90° 、 140° 、 180° 方向图宽度的反向器。这种反射器体积小,重量轻,雷达截面积大,方向图和频谱宽度大。但造价高,工艺复杂。可用于设置防雷达假目标和干扰遮障、均衡遮障等。 龙伯透镜反射器方向图的宽度,取决于球体表面涂敷金属层的面积。当涂敷金属层面积为球面面积 1/4 时,方向图的宽度约为 90° 。随着涂敷金属层面积的增加,可使方向图的宽度达到 140° 或 180° ,其中以 140° 左右的特性为最好。 ( 姚贤祥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 军事技术》 ) 五 . R.K . Luneburg _ 相关论文 ( 共 336 篇 )_ 百度学术 Mathematical Theory of Op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被引 :189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Binocular Vision The bulletin of mathema... 被引 :150 The Metric of Binocular Visual Space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 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xueshu.baidu.com Animals Luneburg lens Mice + 类型 期刊 学位 会议 + 作者 RK Sakata RK Singh R Mittra + 期刊 《 Journal of Bio... 《 Revista Brasil... 《 Ciência Rural 》 + 机构 Institute of Rad... State Key Labora... Dept. of Electr... + ? 按相关性 找到约 78,100 条相关结果 Mathematical theory of optics / by  R.K . Luneberg ... Supplementary notes by M. Herzberger. RK Luneburg - 被引量 : 0 Mathematical theory of optics / by R.K. Luneberg ... Supplementary notes by M. Herzberger.Luneburg, Rudolf Karl,... 来源: webster.aip.org ? 批量引用   ? 收藏 Method of treating surfaces O Harold , GE Pride , RK Luneburg - US - 1944 - 被引量 : 38 This Invention relates to a new and improv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the surfaces of articles and to articles so treated, and relates particularly to the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a surface of a light transmitting article to s... 来源: FreePatentsOnline / Google Patents ? 批量引用   ? 引用 ? 收藏 The Metric of Binocular Visual Space RK Luneburg - 《 Journal of the O... - 1950 - 被引量 : 15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at the so-called visual space has a uniquely determined non-Euclidean metric, or psychometric distance function, the numerical parameters of which depend on the individual observer. Certain well-know... 来源: OSA publishing / AMS / adsabs.harvard.edu / ResearchGate / dx.doi.org visual space ? 批量引用   ? 引用 ? 收藏 Mathematical Theory of Optics RK Luneburg , AL King - 《 American Journal... - 1966 - 被引量 : 821 Scitation is the online home of leading journals an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from AIP Publishing and AIP Member Societies 来源: AIP / AMS / adsabs.harvard.edu / CiNii / ResearchGate Descent Algorithm Penalty Function Global Convergence ? 批量引用   ? 引用 ? 收藏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Binocular Vision RK Luneburg - 《 Bulletin of Math... - 1947 - 被引量 : 189 Abstract 1. Following Ames's thesis that visual sensations are related to stimulus patterns, but cannot be derived from them, the writer has developed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visual perception, with reference to binocular vision. Sev... 来源: APA / Elsevier / AMS / CiNii / ResearchGate binocular vision Mathematical analysis ? 批量引用   ? 引用 ? 收藏 Modern Geometric Optics. (Book Reviews: Mathematical Theory of Optics) RK Luneburg , M Herzberger - 《 Ubicomp Poster P... - 1965 - 被引量 : 145 R. K. Luneburg, Mathematical Theory of Op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64), pp. 386-395.R. K. Luneburg, Mathematical Theory of Op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6).R. K. Luneburg, Mathematical Theory of Optics (... 来源: adsabs.harvard.edu / ResearchGate Book Reviews ? 批量引用   ? 引用 ? 收藏 Multiple Scattering of Neutrons. II. Diffusion in a Plate of Finite Thickness O Halpern , RK Luneburg - 《 Physical Review 》 - 1949 - 被引量 : 24 The diffusion of neutrons in an infinite plate of finite thickness is studied. Analytic expressions are derived for the density and current of the retur... 来源: AMS / APS / adsabs.harvard.edu / ResearchGate / mendeley.com multiple scattering Finite Thickness laplace transform ? 批量引用   ? 引用 ? 收藏 Book Review RK Luneburg - 《 Bulletin of the ... - 1949 - 被引量 : 0 Book ReviewR. K. Luneburg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来源: AMS Book Review ? 批量引用   ? 引用 ? 收藏 The Metric of Visual Space RK Luneburg - 《 Journal of the O... - 1950 - 被引量 : 76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at the so-called visual space has a uniquely determined non-Euclidean metric, or psychometric distance function, the numerical parameters of which depend on the individual observer. Certain ... 来源: ResearchGate Visual Space ? 批量引用   ? 引用 ? 收藏 Wide field angle objective RK Luneburg - 1951 - 被引量 : 0 Complete Patent Searching Database and Patent Data Analytics Services. 来源: Google Patents / patentimages.stora...  Wide field 六 . 龙柏透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天线方面的,回答详细点比较好,给相关资料的链接也行。 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匿名用户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西电学天线呢吧兄弟 发布于 2016-04-17 1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感谢 BryanLe 百度都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浪费存储空间呢 发布于 2016-04-18 笔者思考 1. 一位外国名家 R.K . Luneburg _ ,涉及诸多学科,此位名家可能还在世,在中国却出现这么多译名: 龙柏 龙勃 卢内伯格 龙伯 不难看出:一个人名变成四个人名。 2. 形成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多学科吗?天线学科早就译为龙伯。到底该怎么统一。 3. 西电学生在网上发问,却被人笑话。回答者真懂吗?不見得! 4. R.K . Luneburg _ 的著作和文章影响颇大。現在鱼眼透镜是伟大科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的,是光学、通讯、雷达、天线、微波、数学、物理、微加工、 3D 打印诸多研究热点。 却出现如此乱象,应该怎么办?表面上看是翻译问题,是文字方面问题。实际上有多学科壁垒,无法交流。用汉字交流不了! 5. 眼睛玻璃体是球形,微小光学称为 “水晶体”,是变折射率透镜。生物学和医学中对眼球论述有水晶体,不是指玻璃体。眼球与 R.K . Luneburg 龙伯透镜有关。 6. 希望有关方面关注汉字译名和科技名词乱象。对国家声誉有影响。对科学家也不尊重。也会影响年青人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理化所微尺度光波段 Luneburg 透镜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2016-08-08 .  文章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lpor.201600051/abstract 激光光束在梯度折射率介质中的传输特性 研究 , 来源:道客巴巴文庫。 http://www.doc88.com/p-7012364277236.html 龙勃透镜 ,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E%99%E5%8B%83%E9%80%8F%E9%95%9C/1471601?fr=aladdin 龙勃透镜 , 开放分类: 军事 物理 , 来源: 龙勃透镜, Luneberg lens 是由 物理学家 R.K.Luneberg 于 1944 年发明的。龙勃透镜天线是一种具有 梯度 介电常数结构的介质球天线,可以实现电磁波的会聚和定向发射,在未来的移 动卫星通信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雷达反射器 —— 角反射器、龙博透镜反射器 , 来源:超级大本营网 https://lt.cjdby.net/thread-1164624-1-1.html R.K.Luneburg, 来源: 百度学术 .http://xueshu.baidu.com/s?wd=R.K.Luneburg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c_hit=1 龙伯透镜反射器( Luneberg Lens Reflector ) 3-18GHz ,http://adinicos.blog.163.com/blog/static/11067129420106473326124/ 龙柏透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473083
个人分类: 杂谈|3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揉 面团的 学问
热度 1 张能立 2017-4-3 06:37
即使 在 麦当劳,肯德基,各种 “庆丰 包子”,铺天盖地 统治了 快餐业的 今天,我们 仍然 时不时 可以 在 路边 碰见 有人 吆喝 “老面 馒头”。事实上,“老面 馒头” 十分 受 部分 群众 喜爱。“老面 馒头” 不用 酵母 发酵,而是 用 “老面” 发酵;不采用 机器 揉面,而是 采用 人工 揉面。做出的 “老面 馒头” 比 机器 馒头 口味 更有 嚼劲,回味 更加 无穷。如图 1 所示: 图1 老面 馒头 人类 文明 已经 有 数百万年 历史。人类 是 类人猿 开始,到 当下 如此 繁华的 现代化 文明,可以 见证 人类的 创新力 无与伦比。就 学科 而言,人类 已经 建立 起:语言学(linguistics)、数学(mathematics)、科学(science)、艺术(art)、美学(aesthetics)、哲学(philosophy) 等等。虽然 人类 依靠 聪明才智 建立起 如此 多的 学科,可是,当下,我们 仅仅 只能 见到 数学 和 科学 融合度 高一点,其它 学科 不仅 处于 老死不相往来 状态,而且,随着 彼此 不断 发展,彼此 之间的 裂痕 越来 越大。有 远见的 学者 对于 学科 之间 因为 发展 导致的 深度 分裂 内心 惴惴不安。 例如 美国 著名 哲学家 威尔.杜兰特 在 《哲学的 故事》 书中 指出:“望远镜 向 我们 展示的 星座 和 星系,多得让人 数不胜数,更无法 为 它们一一命名。地质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神学、政治学 等等 学科的 发展,导致 人类的 知识 重负 太大,人类的 心灵 已经 难以 承受。人们的 知识 在 与日俱增,然而 他们 却 发现 自己 所学的 知识 与 生活 之间的 差距 越来 越大。” 他 接着 指出:“唯有 重整 哲学 雄风,才能 医治 各个 学科 之间的 裂缝”。总之,现实 生活 呼唤 各个 学科 之间的 融合。 在 这个 中国 同胞们 极为 看重的 清明节,我 做了 两件 事情: 1. 第一次 实现了 期待 已久的 小目标 -- 半马 图2 半马 路线图 清明 时节 雨 纷纷,我 采用 实现 半马 这个 小目标,来 感恩 先人的 培养,寄托 我 对 先人的 思念。同时 向 先人 承诺:顽强地 生活 和 拼搏,永不 放弃 追求 更远的 目标 。 2. 第一次 面对 武大 研究生 同学,坦言 自己 学习的 收获: 我 有 信心 说:初步 实现了 自 孔子 以来,到 现在 中国 读书人,领导,富人 从未 实现的 目标:将 上述 语言学、数学、科学、艺术、美学、哲学 这么 多 学科 揉到 一块了。如图3 所示: 图3 多 学科 之间的 融合 我 将 这么 多 学科 融合 到 一块的 效果 就是:我 从 一位 普通的 教师 成长 为 一名 坚定的 马克思主义 革命者。我的 目标 就是 要在 中国 倡导 一场 中国 历史上 从未 真正 有过的 认知 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从 现实 生活的 官意 或 民意的 胜利,上升到 真知 和 真理的 胜利 。 作为 一名 教师 和 一名 家长,深深 感受到,要想 实现 被教育者 多 学科 融合的 认知 目标,需要 才 娃娃 抓起。如图3 所示: 图4 多 学科的 融合 需要 从 娃娃 抓起 亲爱的 读者 朋友,如果 你 仅仅 只是 喜欢 吃 老面 馒头,而没有 认识到 多 学科 融合的 重要性,那么,无论 你 多么 大富大贵,人生 仍然 存在 太大的 遗憾!与此相反,哪怕 你 即使 一名不文,但是,你 在 努力 将 语言学、数学、科学、艺术、美学、哲学 等等 学科 揉在 一块,那么,你 此生 甚幸!
个人分类: 教育|10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一组飞机设计简图看学科差异
yangfan99 2014-7-29 17:43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张图 ,关于各个学科角度下的简化飞机设计,觉得很有喜感,特贴上来与大家共享。 仔细想想,我有以下感悟: 一、解决科技问题需要先对该问题进行简化和抽象,以抓住主要矛盾。各学科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大不一样的,都会遵循该学科分析的方便来简化问题。 二、每个学科都有存在的必要,大工程如飞机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学科的考虑缺一不可。需要各路专家来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做成事情。厚此薄彼、唯我独尊、文人相轻等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Reference: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MilitaryTech/16410633?p=1
3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SCI收录综合性期刊59种目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4-6-6 09:10
2014 年 SCIE 收录综合性期刊 59 种,其中 SCI 收录期刊 23 种, SCI 、SSCI共同收录期刊5种 。 2014 年 SCI 收录综合性期刊 59 种目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 JOURNAL LIST Total journals: 59 ★ SCI 、SSCI共同收录期刊5种 1. ACTA SCIENTIARUM-TECHNOLOGY 《科学技术学报》 Quarterly ISSN: 1806-2563 UNIV ESTADUAL MARINGA, PRO-REITORIA PESQUISA POS-GRADUACAO, AV. COLOMBO , 5790, DIVISAO DE DIVULGACAOCIENTIFICA, MARINGA, BRAZIL , PR, 87020-9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 《复杂系统的进展》 Bimonthly ISSN: 0219-5259 WORLD SCIENTIFICPUBL CO PTE LTD, 5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 SINGAPORE ,59622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AMERICAN SCIENTIST 《美国科学家》 Bimonthly ISSN: 0003-0996 SIGMAXI-SCI RES SOC, PO BOX 13975, RES TRIANGLE PK, USA, NC, 2770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DE CIENCIAS 《巴西科学院纪事》 Quarterly ISSN: 0001-3765 ACAD BRASILEIRA DE CIENCIAS, RUA ANFILOFIO DE CARVALHO, 29, 3 ANDAR, RIOJANEIRO, BRAZIL, 20030-06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纽约科学院纪事》 Biweekly ISSN: 0077-8923 BLACKWELL SCIENCEPUBL, OSNEY MEAD, OXFORD, ENGLAND , OX2 0EL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6. ★ ANTHROPOLOGIST 《人类学家》 Quarterly ISSN: 0972-0073 KAMLA-RAJENTERPRISES, 2273, GALI BARI PAHARWALI, CHAWRIBAZAR, DELHI, INDIA , 00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7. ARABIAN JOURNAL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阿拉伯科学和工程杂志》 Bimonthly ISSN: 1319-8025 SPRINGERHEIDELBERG, TIERGARTENSTRASSE 17, HEIDELBERG, GERMANY, D-6912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8. CHIANG MAI JOURNAL OF SCIENCE 《 清迈科学 杂志 》 Quarterly ISSN: 0125-2526 CHIANG MAI UNIV,FACULTY SCIENCE, CHIANG MAI, THAILAND , 502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9.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 Biweekly ISSN: 1001-6538 SCIENCE PRESS, 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 10071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0. COMPLEXITY 《复杂性》 Bimonthly ISSN: 1076-2787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1. COMPTES RENDUS DE L ACADEMIEBULGARE DES SCIENCES Monthly ISSN: 1310-1331 PUBL HOUSEBULGARIAN ACAD SCI, ACADEMICIAN G BONCEV ST, SOFIA, BULGARIA , 11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2. CURRENT SCIENCE 《现代科学》 Semimonthly ISSN: 0011-3891 INDIAN ACADSCIENCES, C V RAMAN AVENUE,SADASHIVANAGAR, P B #8005, BANGALORE, INDIA , 560 08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3. DEFENCE SCIENCE JOURNAL 《防务科学杂志》 Bimonthly ISSN: 0011-748X DEFENCESCIENTIFIC INFORMATION DOCUMENTATION CENTRE, METCALFE HOUSE, DELHI, INDIA,11005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4.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自然与社会中的离散动态学》 Quarterly ISSN:1026-0226 HINDAWI PUBLISHINGCORPORATION, 410 PARK AVENUE,15TH FLOOR, #287 PMB, NEW YORK, USA ,NY, 1002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5. ENDEAVOUR 《科技进展评论》 Quarterly ISSN: 0160-9327 PERGAMON-ELSEVIER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6. FRACTALS-COMPLEX GEOMETRY PATTERNS AND SCALING INNATURE AND SOCIETY 《分形》 Quarterly ISSN: 0218-348X WORLD SCIENTIFICPUBL CO PTE LTD, 5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 SINGAPORE ,59622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7. FRONTIERS IN LIFE SCIENCE 《生命科学前沿》 Quarterly ISSN: 2155-3769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8. HERALD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俄罗斯科学院通报》 Bimonthly ISSN:1019-3316 MAIKNAUKA/INTERPERIODICA/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157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9. ★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跨学科科学评论》 Quarterly ISSN:0308-0188 MANEY PUBLISHING, STE 1C, JOSEPHSWELL, HANOVER WALK, LEEDS, ENGLAND , W YORKS, LS3 1A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国际应用科学与工程中的分歧与浑沌杂志》 Monthly ISSN: 0218-1274 WORLD SCIENTIFICPUBL CO PTE LTD, 5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 SINGAPORE ,59622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1. IRAN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ACTIONA-SCIENCE 《伊朗科技杂志, A 辑:科学》 Irregular ISSN: 1028-6276 SHIRAZ UNIV, SCHOOLENGINEERING, SHIRAZ, IRAN , 7134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2. ★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学与技术问题》 Quarterly ISSN: 0748-5492 NATL ACAD SCIENCES,2101 CONSTITUTION AVE NW, WASHINGTON, USA ,DC, 2041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3. JOHNS HOPKINS APL TECHNICAL DIGEST 《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技术文摘》 Quarterly ISSN: 0270-5214 JOHNS HOPKINS UNIV,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ATTN: TECHNICAL DIGEST JOHN HOPKINS RD,BLDG 1W-131, LAUREL, USA , MD, 20723-609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4. JOURNAL OF THE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印度科学研究会志》 Monthly ISSN:0970-4140 INDIAN INSTSCIENCE, INDIAN INST SCIENCE, BANGALORE, INDIA , 56001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5.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RILANKA 《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会杂志》 QuarterlyISSN: 1391-4588 NATL SCIENCEFOUNDATION SRI LANKA, 47/5 MAITLAND PLACE, COLOMBO, SRI LANKA , 00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6.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皇家学会杂志:界面》 Monthly ISSN:1742-5689 ROYAL SOC, 6-9 CARLTON HOUSE TERRACE, LONDON, ENGLAND ,SW1Y 5AG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7.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新西兰皇家学会志》 Quarterly ISSN:0303-6758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8. JOVE-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可视化实验杂志》 Monthly ISSN: 1940-087X JOURNAL OFVISUALIZED EXPERIMENTS, 1 ALEWIFE CENTER, STE 200, CAMBRIDGE, USA ,MA, 0214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9. KUWAIT JOURNAL OF SCIENCE Semiannual ISSN:2307-4108 ACADEMICPUBLICATION COUNCIL, PO BOX 17225, KHALDIYA, KUWAIT , 7245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0. MAEJ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眉玖国际科技杂志》 Tri-annual ISSN: 1905-7873 MAEJO UNIV, MIJSTORCHID BLDG, 1ST FL, SAN SAI, CHIANG MAI, THAILAND , 5029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1.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NATURAL PHENOMENA Bimonthly ISSN: 0973-5348 EDPSCIENCES S A, 17, AVE DU HOGGAR, PA COURTABOEUF, BP 112, LES ULIS CEDEX A,FRANCE, F-9194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2.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 LETTERS-INDIA 《印度国家科学院科学通讯》 Bimonthly ISSN: 0250-541X NATL ACAD SCIENCES INDIA ,5 LAJPATRAI RD, ALLAHABAD, INDIA ,21100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3. NATURE 《自然》 Weekly ISSN: 0028-0836 NATURE PUBLISHING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4 CRINAN ST, LONDON,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4. 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信》 Monthly ISSN: 2041-1723 NATURE PUBLISHING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4 CRINAN ST, LONDON,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5. NATURWISSENSCHAFTEN 《自然科学》 Monthly ISSN: 0028-1042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6. NEW SCIENTIST 《新科学家》 Weekly ISSN: 0262-4079 REED BUSINESSINFORMATION LTD, QUADRANT HOUSE THE QUADRANT, SUTTON, ENGLAND , SURREY, SM2 5AS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7.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A 辑:数学、物理学与工程学》 Semimonthly ISSN: 1364-503X ROYAL SOC, 6-9 CARLTON HOUSE TERRACE, LONDON, ENGLAND ,SW1Y 5AG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8. PLOS ONE IrregularISSN: 1932-6203 PUBLIC LIBRARYSCIENCE, 1160 BATTERY STREET, STE 100, SAN FRANCISCO, USA , CA, 9411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9. PROCEEDINGS OF THE EST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爱沙尼亚科学院通报》 Quarterly ISSN: 1736-6046 ESTONIAN ACADEMYPUBLISHERS, 6 KOHTU, TALLINN, ESTONIA , 1013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0.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B-PHYSICALAND BIOLOGICAL SCIENCES 《日本科学院汇刊 B 辑:物理与生物科学》 Monthly ISSN: 0386-2208 JAPAN ACAD, 7-32, UENO PARK, TAITO-KU, TOKYO, JAPAN, 110-000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DIASECTION A-PHYSICAL SCIENCES 《印度国家科学院汇刊:物理科学》 Quarterly ISSN: 0369-8203 NATL ACAD SCIENCES INDIA ,5 LAJPATRAI RD, ALLAHABAD, INDIA ,21100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2.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国家科学院汇刊》 Weekly ISSN: 0027-8424 NATL ACADSCIENCES, 2101 CONSTITUTION AVE NW, WASHINGTON, USA ,DC, 2041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3. PROCEEDINGS OF THE ROMANIAN ACADEMY SERIESA-MATHEMATICS PHYSICS TECHNICALSCIENCES INFORMATION SCIENCE 《罗马尼亚科学院汇刊 A 辑:数学物理、技术科学、信息科学》 Tri-annual ISSN: 1454-9069 EDITURA ACADROMANE, CALEA 13 SEPTEMBRIE NR 13, SECTOR 5, BUCURESTI, ROMANIA ,05071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4.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L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皇家学会学报 A 辑:数学、物理学与工程学》 Monthly ISSN: 1364-5021 ROYAL SOC, 6-9 CARLTON HOUSE TERRACE, LONDON, ENGLAND ,SW1Y 5AG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5.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A-CONTAINING PAPERS OF A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 《伦敦皇家学会会报, A 辑:数学与物理》 Annual ISSN:0950-1207 ROYAL SOC, 6-9 CARLTON HOUSE TERRACE, LONDON, ENGLAND ,SW1Y 5AG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6. RD MAGAZINE 《研究与发展杂志》 Bimonthly ISSN: 0746-9179 ADVANTAGE BUSINESSMEDIA, 100 ENTERPRISE DR, SUITE 600, BOX 912, ROCKAWAY, USA , NJ, 07866-091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7. RENDICONTI LINCEI-SCIENZEFISICHE E NATURALI 《林切伊报告》 Quarterly ISSN: 2037-4631 SPRINGER-VERLAGITALIA SRL, VIA DECEMBRIO, 28, MILAN, ITALY , 2013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8. SAINS MALAYSIANA 《马来西亚科学》 Monthly ISSN: 0126-6039 UNIV KEBANGSAAN MALAYSIA , FACULTY SCIENCE TECHNOLOGY, BANGI,SELANGOR, MALAYSIA , 436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9. SCIENCE 《科学》 Weekly ISSN: 0036-8075 AMER ASSOCADVANCEMENT SCIENCE, 1200 NEW YORK AVE, NW, WASHINGTON, USA ,DC, 20005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0.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科学与工程伦理学》 Quarterly ISSN:1353-3452 SPRINGER, VAN GODEWIJCKSTRAAT 30, DORDRECHT, NETHERLANDS, 3311 GZ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51. SCIENCEASIA 《科学亚洲》 Quarterly ISSN: 1513-1874 THAILANDS NATLSCIE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GENCY, PUBLIC INFORMATION DEPT, 73/1 RAMAVI RD, RAJDHEVEE, BANGKOK, THAILAND, 00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2. 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美国人》 Monthly ISSN: 0036-8733 NATURE PUBLISHINGGROUP, 75 VARICK ST,9TH FLR, NEW YORK, USA ,NY, 10013-191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3. SCIENTIFIC REPORTS 《科学报告》 Irregular ISSN: 2045-2322 NATURE PUBLISHING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4 CRINAN ST, LONDON,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4.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科学世界杂志》 Irregular ISSN: 1537-744X HINDAWI PUBLISHINGCORPORATION, 410 PARK AVENUE,15TH FLOOR, #287 PMB, NEW YORK, USA ,NY, 1002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5. ★ SCIENTIST 《科学家》 Monthly ISSN: 0890-3670 LABX MEDIA GROUP,PO BOX 216,478 BAY ST, MIDLAND, CANADA ,ONTARIO, L4R 1K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56.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南非科学杂志》 Bimonthly ISSN: 0038-2353 ACAD SCIENCE SOUTH AFRICA A S S AF, POBOX 72135, LYNWOOD RIDGE, SOUTH AFRICA ,004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7. SYMMETRY-BASEL 《对称》 Quarterly ISSN: 2073-8994 MDPI AG,POSTFACH, BASEL, SWITZERLAND, CH-4005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8. TECHNOLOGY REVIEW 《技术评论》 Bimonthly ISSN: 1099-274X TECHNOL REV, 1 MAIN ST, 13 FLR, CAMBRIDGE, USA ,MA, 0214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9.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USTRALIA 《南澳大利亚皇家学会汇报》 SemiannualISSN: 0372-1426 ROYAL SOC SOUTHAUSTRALIA INC, SOUTH AUSTRALIAN MUSEUM,NORTH TERRACE C/O HONORARY TREASURER, ADELAIDE, AUSTRALIA , 5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个人分类: SCI投稿|26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共融合真的这么难吗?
热度 5 SXWZX 2013-7-17 22:38
这个问题自中医中药被黑的争论以来一直都在想! 问题提出: 中医理论的四气五味、升沉浮降、性味归经、有毒无毒等等如何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解(阐)释。 想一想,还真不少:生物科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基因组测序:指 单核苷酸 多态性( SNP )与疾病关联关系的建模分析方法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大数据库理论,数学(包括群 论、 拓扑学、计算机二进制理论)。 不知各位网友的想象力如何?课题先留给大家了,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docx 中医药乃大道至简,是需要现代科学如此众多分支学科来加以解释和分析研究,并借鉴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个人分类: 课题建议|3798 次阅读|72 个评论
气候反常是地震旳一个先兆!此课题值得研究
热度 9 SXWZX 2013-4-22 16:19
桃花吟飞雪,春归无觅处!已是人间四月景,犹见雪花俏。 气候反常是要值得关注的! 2008年4月18日新疆、山西省等地下过暴雪,今年4月19日也下了暴雪,算不算离奇,2008年的相隔22天后5- 12汶川至北川7.9级地震,而今年仅隔了1天就发生了6.6级地震。是巧合还是有何因缘?原因会很多,在地球这 一大磁场中,磁力线、地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层中水汽有一定关系,以致下雪及暴雪;多点位的水库水位变化与 地震很难说没有一定的联系!我认为此课题需多学科协同参与研究。
个人分类: 课题建议|4226 次阅读|33 个评论
应急管理中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兼论多学科研究同一主题之问题】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11-8 18:53
  我们在研究应急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时,经常会涉及到“城市生命线”这一概念,当然,这是在我们特别关注大规模城市应急时无法避开的,但是,如果不考虑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把这一特有概念中的“城市”这个修饰词去掉,理论上也一样是成立的。而实际上的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线”还不多,很多地方连“水管”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线”都没有建成,依然依靠水井支撑生活用水的需求。   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地区而言,生命线其实是繁多的,经学者们的整理发现,可列入城市生命线的有至少 12 种形式或明或暗的“线”,明线如水管、电线、燃气管线、汽油柴油、有线电视、电话等;暗线则可以是无线通讯线路、食品供应线、煤炭供应线等。   其实,这些“线”就是关键基础设施中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部分,加之一些站、馆、所及其附带的设备等,就构成了整个的关键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如果在应急状态下这些设施无法正常运转,则会直接影响到受灾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生命和财产安全。   于是,在应急管理和风险控制中,必须率先考虑这些关键设施具备较强鲁棒性的安全运转问题和被破坏后的恢复问题,他们标志着应急能力水平的高低。这是容易理解的,例如,在大规模地震中,如果医院的电源无法保证持续供电,则很可能会给依赖电的病人或需要暖箱的新生婴儿带来致命的危害,也所以,地震后的重中之重是保持电力在医院这样的关键部门的供应。      关键设施的英文可用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但是它事实上并不只是物的设施,还可以包括“关键人”,例如紧急状态下一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样的一个故事:当一位记者来到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德军轰炸伦敦时用以躲避的厚厚的地下掩体参观时,他嘲讽地想到——这应该就是丘吉尔当年在广播里大声号召伦敦市民“勇敢地走到街上、站到房顶上”的具体地点吧。      本期的《应急管理汇刊》是“第五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论坛”中部分论文的汇集,第一篇论文我们选取了韩国忠北国立大学的李在恩教授的《 Partnership for Protecting the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Typology, Property, and Programs 》,文中详细地对各种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他认为:关键基础设施包括四大类十七小类的内容,这四大类是公共设施、公共系统、政府功能和生活保障体系,能够对一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应急状态下尤其如此。   而公共设施又可以具体包括:核电、交通设施、水库、能源、大工业中心、政府设施。   公共系统则包括:财政与银行、电力、通信。   政府功能的细化分类有:公共健康保障、公共秩序维护、关键资产、重要人物安全保障。   而最后一部分——生活保障体系——则更加繁杂一些,包括以下四类:商务设施与技术、生命线、危险物资、心理恐慌。   我想,相对于前面提到的生命线,这是另外一套的分类体系,角度稍有不同,别有意味,也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维度。   事实上,对于这类分划,还可以基于各种“流”,如物流、人员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又是另外一个也有一定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在企业管理中,常会提到这样的划分方式,而在应急管理中,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也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当然,仅仅分成这四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做更进一步地细分,比如“物流”可以包括救援设备(如挖掘机)、救生药品和医疗器具、避难用具(如帐篷)、生存与生活物品(如水和食物)等。   在李教授的这篇论文中,有着对于关键基础设施比较宽泛的探讨,也提出了保护这些设施的基本策略,那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 Partnership ”,由于这些不同类别的关键基础设施在平时运作过程中并不相互统属,可以认为在关系上并不密切,即使其中的一两项之间相关性很强。那么,在大规模突发事件出现后,如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协调这些设施的保护、恢复和运行,对于应急管理者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论文提出了三个基本的协同策略:开发基于应急运作机构的协同架构,建设以实施为核心的框架,以及应急管理的能力建设。   但是,论文到这里戛然而止,让我颇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这里,我愿意多说几句关于不同学科进行同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   在社会管理的研究中,最先体悟到问题出现或者存在的往往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他们的触角会比较灵敏,当意识到问题出现或存在的状态是,他们一般会在第一时间奋笔疾书,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份报告或著述,告知大家这一问题存在的由来、历史演变、形式、状态、影响等,当然也还会包括其他相似领域或区域是否曾经存在过类似问题,然后会提出一系列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比如要“以人为本”,要“建立机构”、“机构之间要协同”,等等。但是,这样的策略给出后,接下来具体怎么办的问题则往往很难再插上手。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是原则性的一些说法,正如美国大选,开始起草美国宪法的人先意识到的就是选举一定要公正公平公开,但是怎么保持“三公”,则需要更多其他背景的学者和科学家来给出具体方案、流程和做法。   而面对同一主题的研究,理科背景的学者则会侧重于理清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的逻辑线路,究竟问题是怎么出现的,什么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什么样的环境使得这一问题可以持续存在,丧失了这样的环境是否就能够使问题消弭,等等。而数学家除了考虑逻辑关系外,还会对是否具备唯一性作出论证,或者能够找得到反例。   到了以技术为研究方向的学者那里,同一主题的研究则成了我们希望的目标实践中能否实现,怎么试验才能够取得我们希望的效果,如果当前的试验无法达到目标,那么,为什么?换个方案是否可行?而具体到应急状态下保护关键人物的问题,“技术人”考虑的可能就是长安街能否在关键时候起降波音 747 飞机的问题,街面得保证怎样的硬度才能够满足飞机起降的要求,当前街面的硬度是多少?等等。和“人文人”、“科学人”考虑的问题就不是一个路数。   而以“工程”为研究方向的学者考虑的则是如果要做到技术上的目标,怎么设计施工和工作流程才可以,怎么节约成本效益最大化。      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也正是经由这样的一个逻辑逐渐发展起来的,也正是因为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特点和擅长点入手,才使得最近几年应急管理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了。   本期的汇刊还汇集了关于韩国国际运动会安全措施的文章,以及李教授的弟子就基础设施建设应对新灾害的文章,一篇关于校园暴力的论文,以及手足口病防止的论文,可以说是各具特点,各有贡献,我们都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当然,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人文、科学、技术、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学者能够从其他几个学科的学者那里获得营养,丰富自己研究的方式和内容,如此,则是科研的至高境界了。      陈安   2012 年 X 月 X 日    【Blog主人补充第一句:我们的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emr.casipm.ac.cn在服务器升级后暂停更新1个月之后,又重新开始更新,欢迎关注!】    【Blog主人补充第二句:本文为《应急管理汇刊》2012年(第七卷)第三期的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079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院报道]以网络为纽带的一次多学科的空前盛会
Fangjinqin 2012-5-4 12:28
[我院报道]以网络为纽带的一次多学科的空前盛会
以网络为纽带的一次多学科的空前盛会 “ 2012 中国网络科学论坛” 已于 2012 年 4 月 27 日 -29 日在中国科技会堂圆满成功举行。主办方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为协办方。开幕式上叶铭汉院士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讲话,并宣读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发来对论坛的贺电和亲笔题词:“融合科学与艺术,发展世界之和谐”,这就是本次论坛的主题。首先工程院院士李幼平、李德毅和香港城市祝建华教授等在开幕上式上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我院方锦清研究员自 2004 年以来是全国网络科学论坛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之一。他大会报告的题目是:“科学 - 艺术人文携手并进,共创世界和谐之未来”。这次网络科学论坛有来自各大院校、企业界和科研院所的 500 多位专家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共有 27 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作了大会报告。这是我国以网络为 纽带的一次多科学的空前盛会。 人民网、新民网和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专题报告( http://sna.bizinsight.com.cn/index.html )。本次论坛秉持 “ 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 ” 的宗旨,关注网络科学及其应用的若干重大课题,以及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微博和微传播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化网络发挥的作用,着重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新媒体时代的融合与发展,研究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机制、社会网络分析、网络演化、数据挖掘、网络可视化、微博营销、舆情监测等信息时代的重大问题。网络科学与艺术人文在相互的交叉研究中,一定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推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和谐统一,以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成果,造福于全人类。(通讯员:任宝玲、刘强) 2012 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大会会场
个人分类: 科学论坛|3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应以跨学科研究取胜
热度 5 renxiang 2011-4-15 17:40
科学网大学的提议一经推出便激起千层浪,对这所网络虚拟大学的办学方针、特色、执行方案等,众博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得不亦乐乎。 科学网如果成立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认为在于其拥有的庞大的、跨越各学科的学术英才资源,以及这些学者跨学科的交流互动。 以学科划分的科研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当然,也有局限性。在国内,由于大学行政化色彩浓厚,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基本上以学科体系来实现,科研经费与项目划拨也基本上以学科为基础,大学学科的分割不但造成知识交流的壁垒,也日益成为一种利益划分的方式。也就是很多人说的,“我的地盘我做主”。 世界范围看,从二战之后,人类的科学研究就逐步走向跨学科化,但是主导跨学科研究的基本上是应用类项目,这种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多由大型跨国公司或政府相应部门资助。就学术界本身而言,真正跨学科的互动交流还没有成为主流。虽然多数研究如今都标榜跨学科,实质上不过是看了一些其他学科的参考文献而已。那种不同领域的专家集体碰撞共同研究的模式还没有出现。 从科学传播角度讲,真正能够支撑跨学科研究的传播平台还不多。以e科学为基础的新型传播模式虽然提出了诸多设想,也有诸多在线实验,无奈参与的人太少。很多科研网站也是立足于服务本学科的人群。 科学网从建立之日起,就缔造了一个科学交流传播的良好基础,那就是其跨学科性。虽然不同学术背景的博友所交流的多是共性话题,但这种交流氛围已经形成。 如果以科学网社群为基础,建立科学网大学,相比较传统大学,我们的学术优势应该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研究方面。而科学网大学的学生,将有幸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指点。这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幸运主人公一样,能够得到不同门派的高手施教,从而成为集大成者。 希望科学网大学能够成为国内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前沿阵地。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349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多学科与跨学科
FSD 2010-5-25 17:34
多学科( multidisciplinary)密切合作、采用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的方法,对于发现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至关重要,这是因为: - 农作制度是非常复杂的,包扩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某一部分的改变将会引起其它部分的变化。 - 解决某个问题的技术措施是否成功,不但取决于农户是否具有采用该技术所需的劳动力和资金(即经济因素),还取决于是否存在阻碍他们采用该技术的社会因素。 因此,只有应用参与式、跨学科的方法,充分挖掘、利用各个相关学科和责权人(即利益相关方)的知识、经验,发挥起作用,才能准确、到位的发现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般情况下,农作制度研发项目组由以作物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家(特别是农学家)和农业经济学家组成,有时也有动物科学家和社会学家,用跨学科的方法(即多个学科为同一问题而一起工作)解决问题。多学科的队伍虽然能够使用多学科的方法(即不同学科的人员独立地从事相同的或不同的研究题目),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即不同学科的人员一起从事相同的研究题目)。跨学科交叉方法发挥作用的关键是: - 应用跨学科工作平台,如PRA、建立模型、 趋势分析、情形分析,等等 - 确保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充分交流。进行决策时要求全体成员一致同意,一票否决。 - 不能闭门造车,应与当地的研发推广人员和农民进行充分的沟通。 在特定的相关领域要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但对团队成员承担任务的分工不能以学科专长为依据,更不能人自为战,这些工作要团队成员共同来做。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7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考】新的交叉方向如何去开展工作
yahuang 2010-2-3 21:17
个人分类: 科研|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制造学科硕士、博士开题需要看的综述杂志
yahuang 2009-7-14 16:09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制造科学向极端化方向前进,必不可少的会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向物理、化学、力学、纳米、甚至数学领域借鉴知识,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但是对于已固有于机械学科,突然进入其它领域并非易事,所以各学科的综述文章是入门的最佳选择,随推荐之。个人陋见,且分享之。 力学进展: http://www.cstam.org.cn/lxjz/cn/gkll.asp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http://asmedl.aip.org/AMR/ Advance in Applied Mechanic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bookseries/00652156 物理学进展: http://wlxj.chinajournal.net.cn/ 化学进展: http://www.progchem.ac.cn/CN/volumn/current.shtml 数学进展: http://www.math.pku.edu.cn:8000/misc/advmath/ 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968858 Elseiver 所属每个期刊下载最多的25篇文章: http://top25.sciencedirect.com/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927796X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796425 慢慢补充
个人分类: 科研|38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论】柔性电子制造: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
yahuang 2009-6-28 16:53
在人们的印象中,有机材料,如塑料等,都是很好的绝缘体,很少有人会想到塑料也能导电。然而,现代化学的发展使得公众对有机导体这个名词开始关注起来。不过自从进入有机电子领域之后,发现了广阔的天空,真正的一个交叉学科,柔性电子制造的关键包括制造工艺、基板和材料等,其核心是微纳米图案化(Micro- and Nanopatterning)制造,涉及机械、材料、物理、化学、电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前写申请书,总希望表达一种交叉学科的概念,经常说涉及材料力学、多体力学、机械、控制等,其实自己也觉得有些牵强,这些学科本身并无太多界定,在国外往往也是糅杂在一起的。 近年来,由于对导电高分子的研究有了新突破,有机材料从传统的绝缘体变成可导电的半导体, 柔性电子 (Flexible Electronics)便应运而生。柔性电子技术有可能带来一场电子技术革命,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科学》杂志将有机电子技术进展列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与人类基因组草图、科隆技术等重大发现并列。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由于他们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柔性电子 是一种技术的通称,目前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而称谓不一,又称为塑料电子(Plastic Electronics)、印刷电子(Printed Electronics)、有机电子(Organic Electronics),聚合体电子(Polymer Electronics)等,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可概括为将有机/无机材料电子器件制作在柔性/可延性塑料和薄金属基板上的新兴电子技术,以其独特的柔性/延展性以及高效、低成本制造工艺,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如柔性电子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印刷RFID、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电子报纸、电子皮肤/人工肌肉 (如图1所示)。 与传统IC技术一样,制造工艺和装备也是柔性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柔性电子制造技术水平指标包括芯片特征尺寸和基板面积大小,其关键是如何在更大幅面的基板上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特征尺寸更小的柔性电子器件。 目前电子产业基本上都是属于传统的半导体产业,制造用到的设备相当庞大,且费用高昂,制造效率低;整个柔性电子的概念是希望能够把传统半导体产品、组件及线路用印刷的方式来替代。主要从三方面来看柔性电子与传统电子电路不同之处:(1)应用前景,一旦将很柔软的基材应用在设计方面或把线路做成无形的或可折迭的东西,那就跟传统的硬式基材有很大的不同;(2)制造成本,采用卷到卷印刷工艺,并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可避免像光刻技术浪费95%以上材料的问题,而采用印刷方式印制上去的面积则等同于使用的面积,其使用率在90% 以上,以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印刷方式会比传统光刻技术的成本低很多;硅CMOS晶元一般造价为10$/cm2,复合半导体甚至更贵,柔性电子实现的理想造价为0.1$/cm2,从造价就可以看出柔性电子的巨大优势 。(3)投资角度,传统的半导体厂动不动就要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但印刷的方式就像传统的印刷只要投资数千万就可把基本的规模建立起来。要强调的是印刷所要用的油墨跟传统的印刷不一样,需要特别研制,开发初期成本由于量少也比较高,但批量生产后成本就会变得较低廉了。 同时, 柔性电子 整合电子电路、电子组件、材料、平面显示、纳米技术等领域技术外,同时横跨半导体、封测、材料、化工、印刷电路板、显示面板等产业,可协助传统产业,如塑料、印刷、化工、金属材料等产业的转型,提升产业附加价值,因此柔性电子技术将为产业结构和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有机电子学研究的深入,有机电子器件制备工艺的完善,一个新的时代有机电子时代必将到来。 了解有机电子,可以看看: 一次偶然开启了有机电子之门 , 有机电子学 。 不过这方面的文章也比较多。
8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学科视野的科举学研究》将于近日出版
冯用军 2009-5-8 14:52
该书为基地高等教育科学丛书的第3本,由我所青年教师冯用军编著,全书20余万字,将于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WIEA世界创新教育协会|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