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刘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刘潜安全科学图书馆”开馆记
热度 4 Greg66 2017-5-30 10:40
“刘潜安全科学图书馆”开馆记 2017 年 5 月 19 日,本人和几位团队成员从太原飞到上海参加了“ 520 ”“刘潜安全科学图书馆”开馆仪式及《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虽然凌晨两点多才到达,但参会时并没有一丝倦意。 如果我没猜错的,参加会议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收到特别邀请,完全是按照微信群里面的通知去参加仪式和会议的,全凭对刘潜老师研究方向的浓厚兴趣和学术敬仰之情去参加的,参加的人数不少,场面虽然简朴但非常热闹,学术气氛相当好。刘老师本人非常兴奋,兴致非常高昂地和大家谈论安全科学中的具体问题,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看上去不老的老人不但身体非常好,对安全科学的学术追求比以前没有一点下降,实在是非常难得。 安全科学学术界以学者个人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还真是第一个,尤其是以健在的人的名字命名,估计国内所有学科领域都非常少或没有,这充分说明刘老师的学术成就绝对是为学界所认可的。当然,上海海事大学能和刘潜老师共同建立这个图书馆,在安全科学史上真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刘潜老师在他长期持续不断目前仍在继续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但就我个人而言,认为最大成就是建立了“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在国家标准 GB/T13745-1992 中明确地列了出来,代码是 620 。使得安全学科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的重要地位,该标准在 2009 年重新进行了修订,新版是 GB/T13745-2009 ,代码仍为 620. 同时,安全科学方面的图书在中图法分类中也有了独立分类号“ x9 ”。据我所知,刘潜老师只熟悉俄文,基本不懂英文,而英文以外的安全学科资料是很少的,他应该是主要靠自己的思考、理解和知识基础在中国创建了这门科学,而且主要由他创建的中国的安全科学和英语世界的安全科学的内容大体是吻合的,这就不能不佩服刘老师的智力、知识水平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了。 《学科分类代码》( GB/T13745-2009 )是用于科技统计的,教育部门使用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 2011 版中也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列为了一级学科,这与安全学科在 GB/T13745-2009 中是一级学科绝对是有重要关系的,没有先例就很难有后例,尤其是在 1982-2011 的近 30 年中,人们一直对安全学科是否应该独立有争议的背景下,先例就更加重要了。尽管到今天为止,安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仍然有争议,但是这应该理解为这门学问逐步发展中的小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事故预防)涉及到各个领域和行业,懂安全不懂安全的行业人都能说上几句,很难说持不同意见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他们了解英语世界的安全科学,就不会有太大的不同意见了。 无论如何,安全学科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应该是开始进入到第二个时代了(发展、完善时代),第一个时代就算是创建时代吧。顺便说,不是一级学科这个级别有多重要,是成为一级学科后,这门学问才能得到发展并便于为所有行业服务,否则在我国学科分类很细的情况下是受很多限制难以发展的,不在学科内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我认为刘潜老师除了建立了安全一级学科以外,第二重要的贡献应该是给这个学科定性,他定性为综合科学(学科),并很早给出了属性“文理综合、学科交叉、行业横断”的性质。这次在研讨会上,刘老师说,从当今科学发展上看,根据较早的三位著名科学家“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刘老师早年与他们有不少联系)”的观点,任何科学都是综合科学(这个我也非常同意,以前想过这个问题),而安全科学是综合科学中的“典型综合科学”。无论是原来定性为“综合科学”还是现在定性为“典型综合科学”,强调的意思一样,都是说,安全科学既不是纯文科也不是纯理工科,拿文、理工科哪个学科的标准衡量安全科学的成果都是不全面的,必须在坚持其综合科学的基础上去评价它的成果。实际意义是什么呢?目前很多来自某一特定行业(很多行业)的专家,常常认为安全学科的学生做的论文、设计经常有些像是文科,不像完全理工科内容( 2011 版的《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学科目录》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列为“工科”),数学符号比较少,体现的基础知识(安全科学的基础知识不只是数理化,还有社会科学基础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比较差,比理工科的论文水平差,达不到通过的标准。在其他类型的评审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些都是很实际的问题。如果充分认识安全学科的“综合性”,这类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在 GB/T13745 中是明确说明“安全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管理学”属于综合科学的。所以今天的部分硕士、博士生能拿到学位,是应该感谢刘老师的学科属性定位的,至少刘老师使“综合特性”非常明确了、为人所知了。 刘老师的其他重要贡献,这里就不细说了,在刘老师的书和其他报道中,读者都可以发现。 研讨会上,很多学者发表了观点,我本人非常受益,尤其是黄习兵先生谈到了安全生产法应该特别注意保护特殊人群(劳动者)的观点,由 此我思考了中美两国事故定义的差别,进而得到了一个目前广泛争论的危险源的含义在中西方不同的结论,写了 一篇长博文 ,个人比较欣赏。 我相信“刘潜安全科学图书馆”一定会在安全科学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图书馆的常规作用以外,可能以该图书馆名义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也是完全可能 和非常有影响力的,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郑馆长和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陈伟炯院长领导下的团队 已经在努力运转,他们和刘老师一定会为安全学科做出新的贡献,感谢他们!安全学科的学者们也会持续支持图书馆,在开馆仪式上很多学者都捐了书。图书馆会越来越有料。 关键词: 刘潜,图书馆,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综合科学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和刘老师为图书馆揭牌 上图为揭牌仪式现场 下图为研讨会会场
个人分类: 1|424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
热度 2 shaoww 2012-1-16 10:06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 刘潜 中国 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 急之国中国人,赶时间。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没有时间感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中国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满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急的心态带来了什么?欲速则不达。“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克尔凯郭尔语)我们迎来了更多的灾难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坏的结果。就这样,在“急之国”,我们快速地消耗着自己。等我们真正明白快慢、张弛、紧疏、得失、成败、忙闲的人生之道时,可能一切都晚了。 不耐烦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 谁按下了中国人的快进键?人们的烦躁症,来自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无论排队还是插位,都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社会抛离。文/陈漠我们喜欢插队。我们当一米黄线不存在。我们抢出租车。我们在交通灯变黄的时候加速冲过去。我们为了节省五分钟去翻越马路中间的栏杆。我们由亲戚带着走VIP通道进去,因为排队要半小时。我们在机场大闹值班柜台。我们在电话里对着客服人员吼:“马上给我搞定!马上!”我们急急忙忙旅游,急急忙忙拍照,急急忙忙离去。我们走后门。我们送钱。我们很急。我们很不耐烦。可是,我们同时又是世界上最耐心的人。我们以前排队炒股,头天晚上就排队买认购证。现在我们排队买房,提前三天就全家轮班开始排。我们喜欢买促销减价货,排一上午队也在所不惜。人越多的餐厅,我们越喜欢,我们宁肯坐在门口塑料凳子上吃两个小时的瓜子。我们就是感冒也要去挂专家号,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现在,我们还喜欢排9个小时的队去世博会看立体电影。我们似乎又很有耐心。这就是中国。传统心态和现代境遇扭合在一起,我们焦躁不安却又心安理得。 慢不下来的中国 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他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写“漠视时间”。“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的人格中所具有的这一品性,正如我们也不喜欢他们缺乏诚实一样。无论如何,要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行动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难的。”史密斯把他观察到的中国人的缓慢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历史是属于大洪水之前的。它可追溯到太初时代,尔后则是混浊、舒缓、漫长的大河,其间不仅有挺拔的大树,也有枯朽的草木。除了较缺乏时间观念的民族之外,没有人会去编写或阅读这样的历史。”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认为中国人漠视时间正表现在他们的勤劳之中,他们不停地劳作,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浪费时间,他们一点也不担心做无用功或者返工。史密斯说的当然有道理,实际上很多中国人也觉察到自己身上的这些缺陷。此书近年的再版序言中,厦门大学教授周宁写道,辜鸿铭论述“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是把史密斯的书作为潜在的对话者,林语堂著《吾国吾民》也是在煞费苦心地回应此书,而鲁迅则一直遗憾没有人翻译这本书,用以“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几十年后,史密斯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就变成了中国人的“经常性急躁”。自“五四”运动起,启蒙者们对泥泞的现状恨之越深,对改变现状的速度也就期之越烈。要在短时间内走完西方上百年的历程,难免显得冒进急躁,方法也往往激烈、粗暴。又是一个外国人发现了中国人的急躁。杜威曾说:“这场运动的感情成分多于思想成分。它还伴随有夸张、混乱以及智慧与荒谬的杂合。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使这场运动在开始阶段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当然,近年来我们重新发现胡适,似乎为杜威的观察提供了一些例证,我们似乎又在“返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十年间,中国人的时间观再次提速。大跃进和大干快上,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众所周知,欲速则不达,不但没有快起来,反而导致了全面停滞。时钟的指针来到改革开放后,“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到了当下,环境更加复杂,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交织,工业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社会成形,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 什么时候我们丧失了慢的能力? 原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e78f70100l00e.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9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刘潜诗词集
shaoww 2012-1-16 09:52
永遇乐 光阴仓迫 斗转星移 向何处去 彷徨失意 悲鸣怨诉 青春能几许 清笛悠悠 更牵心怀情愫 莫叹息 良辰美景依旧 孤临寂境 独创狂澜 拔剑怒指穹苍 不要柔风 不需萋草 崩雷闪电妙 如今狂荡 恣肆更好 笑声震空缭绕 天帝惊骇曰莫吵我曰好笑 梦游乐 腾身入霄汉,回首看红尘。笑问天仙曰,此处何能净。 慕杜少陵 平生历尽沉郁事,犹能挥洒顿挫文。心怀博大哪可论,留下诗文亘古今。 剑 砥砺十年剑,何日一试锋。忍看魑魅舞,拔剑应销魂。 寒夜苦雨 寒窗苦雨滴天明,盆罄叮咚作乐声。枕衾犹能护体热,那管地塌与天崩。 无题 天地清浊气,都积一腹中。只想引颈叫,何妨世不惊。 潜龙 潜入深潭盘曲罢,静息风雷再起时。 一朝腾身入霄汉,御风鞭霆任骋驰。 冬之雪 漫天飞舞 雪之精灵 随风飘荡 来尔南国 翩跹起舞 绕尔周身 不散不离 沾汝衣裙 化我为水 沁入酥胸 原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e78f70100zrch.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