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工程博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两会上的“成电声音”看“新工科”教育
uestc2014xiaoyu 2019-3-14 11:04
2019 年 3 月 3 日和 5 日,我国两会先后在京隆重召开。期间,我们电子科大校长、全国政协委员曾勇和我校生命学院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尧德中,代表千千万万有家国情怀的成电人,发出了成电的时代心声!曾校长提到“要发展职业教育,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需要加强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这是一个关于“新工科”教育的命题。 2017 年 2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 “ 新工科 ” 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我国高校探索并开展 “ 新工科 ” 教育的实践活动,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工程实践教育已经不再仅仅关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和学生职业规划等,更多是对传统工程教育的升华和内涵式发展,以及对于教育中主体之一 —— 老师的要求和具象,结合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技术完成工程教育路径的优化。这些都需要由“新工科”教育来完成。 我服务于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专业隶属于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典型的工科学院。我们学院从 2011 年开始,就在本科生教育中开展了 100% 全覆盖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并且全过程按照 OBE 模式进行。另外,为了更好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还提出了“卓中卓”、“国际精英班”、“‘互联网 + ’精英人才”等计划。针对于校企联合育人,提出并总结实践了 10 种联合培养模式,如:企业合作课、虚拟班、联合实验室等。结合我们参与学院践行的新工科教育的感受,个人认为“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及其对口专业,如人工智能、电子信息 + 、智能制造、行业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如传统数据库专业很多开始转型云计算、云存储,或者细分的非结构化数据库等。在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下,经历了一次次的涤荡和转变,我的职业角色从学生到老师,专业属性从理科到工科,工作导向从理论到工程,慢慢体会到了工程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新兴产业和业态的形成离不开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现在对于二三产业的融合,导致更多智力密集型产业凸显。我们实施的“卓越计划”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载体,它有三个特点: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科教育”已经难以应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时代发展在呼唤“新工科”教育,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经过七八年的时间,卓越计划的发展遇到了初期的瓶颈,对于“新工科”教育的满足性,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升华。 我们成电信软人从新工科教育的参与者与践行者等角度,已经开始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度展开工作: 一、实践路径:全面启动卓越工程师 2.0 计划 进一步深化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面向全体本科生开展 OBE 内涵式发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高度。站在学科建设、行业需求、产业生态等几点,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同时,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不仅仅是复合型工程人才,同时还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系统复合能力以及产业落地意识。 二、建设目标:将学生培养成面向未来的“科学工程师” 我们知道,科学家侧重理论研究,而工程师则侧重利用理论设计发明产品,二者融合的和谐度,决定了研究水平和产品的创新度。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完美融合,是我们新工科教育区别于传统工科教育、职业教育等的根本。同时,基于软件工程,复合电子信息 + 、互联网 + 等新型产业,培养出来的“科学工程师”,将是一次学科大跨界的完美展现。所以,目前我们学院以“双一流”和“电子信息 +” 为契机、以面向国民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为重点,着力推进“互联网 + 公共安全”、“互联网 + 物流”、“互联网 + 电商平台”、“互联网 + 医疗医保”等垂直细分领域和行业。由点到面,再形成多维一体。同时,未来“科学工程师”的国际化素质培养,也是我们一直没有放松的,我们还不断开拓海外实习实训资源,确保海外实习、出国留学人数逐年显著增加,让我们的学生在新工科教育的浪潮中成为未来的中流砥柱。 三、未来布局:“工程博士”与“研究生”方队的打造 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规律,那就是不会永远灿烂、也不会一蹴而就,对于新工科教育,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危机感。所以,我们还提出了以卓越计划 2.0 为示范引领,打造工程教育新方阵,那就是“工程博士”和“研究生”群体。卓越计划 2.0 对于本科生是全覆盖,但是对于博士生和部分研究生却还没有提上一定的高度,这里也大有可为。因为我们发现本院的很多本科生在系统工程能力上,已经有超出部分考研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现象,这种“倒挂”其实不难理解。很多兄弟院校没有开展卓越计划,更没有开展新工科的建设,所以部分学生的本科教育其实是缺乏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和培养的。加上,还有一些学生是跨专业,所以就更好理解。基于此,我们不但满足于本科生的工程培养,还要进一步谋划和布局博士生与研究生,将大家都朝着“科学工程师”的角度来培养,为他们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安身立命的本领和学识。 当然在这里面,正如曾校所说,我们还需要多关注老师和企业。 首先,老师, 作为整个事件的主体之一,他不但“传道授业解惑”,他对于新工科教育理解的深度和高度,也决定了后续学生培养质量的高度。与此同时,老师的工程能力、科学工程的思维如果没有得到切实的提升,只是站着的“教练”都会成为“假把式”,会对新工科和卓越计划 2.0 的深入落地实施,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基于此曾校长提出的“加强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将会是新工科教育的内功、基本功的重中之重。 其次, 教育的检验者—— 企业和社会 。 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卓越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新工科建设具有反映时代特征、内涵新且丰富、多学科交融、多主体参与、涉及面广等特点。所有的一切,最后的验金石其实就是用人单位和社会!我们自我标榜的再好,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和社会多方面不认可,那一切都是枉然。所幸,这几年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年薪逐年攀升,位居全校第一;用人单位满意度也一直高居榜首。用人单位、大众社会、学生家庭等多方对于我们卓越计划以及新工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从孩子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人文情怀还是未来视野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于此同时,我们不满足于这一点,学院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再塑造和不断进步,还成立了学院的企业技术服务中心,该中心的建设为更多行业和企业带来了柔性的、高附加值的校企合作。 成电人的两会声音,为我们新工科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对于下一步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给出了更多的压力和动力。新工科教育,我们在路上!
个人分类: 献礼我的国|14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博士凭什么不收费
热度 3 whoiswho 2013-2-23 06:17
新年继“2014年秋季起研究生全自费学费不超8千”的新闻重磅冲击后,又出台了“ 教育部重申工程博士招生不得收取学费 ”的规定。显然后者没有前者冲击大,但放在一起比较就有意思了,收费的是经济能力较弱的人群,不收费的是中高收入的人群,收费的 面向全体研究生,不管你985,986,211还是212,不收费的是具有资格招生的精选重点大学,招生的对象是"高层次 工程技术人才 "。不是很有意思的对比么。 政策出台的初衷可能怕工程博士沦为交钱拿学位的游戏,但质量的提高在于严格的培养程序和培养过程,与是否交钱关系不大。既然研究生提出缴费,从非义务教育的角度其实也是情有可原,可工程博士不属于研究生么? 本人愚钝,暂时无法想明白。两个部门,两个不同的思路? 背景知识:( http://baike.baidu.com/view/5378714.htm )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 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获准设置,至此我国 博士 层次专业学位已经增加到5个种类。设置工程博士 的目的是为了适应 创新型国家 建设对高层次 工程技术人才 特别是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其培养目标要使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能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把握产业和工程技术发展方向、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知识与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成果。 工程博士 由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由高等学校授予学位。当前,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匮乏是制约 企业创新能力 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特别是造就一批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实现校企结合、国内与国际合作,高起点、高质量推进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制度创新和制度支撑。同时,也对丰富我国专业学位种类,稳步发展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72号文件)。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清华大学等25个学位授予单位被批准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 25所国家首批工程 博士 培养单位名单列表 1、 北京大学 (“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2、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4、北京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5、天津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6、吉林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7、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8、复旦大学(“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9、 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0、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制造”和“电子与信息”领域) 11、东南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 12、浙江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4、山东大学(“先进制造”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15、中国海洋大学(能源与环保”领域) 16、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 17、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8、中南大学(“先进制造”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19、 四川大学 (“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20、重庆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21、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领域) 22、 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23、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24、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 院(“电子与信息”领域) 25、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个人分类: 评论感想|3396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教学基层看研究生教育的变迁
热度 4 Taylorwang 2012-11-7 10:04
我们学校 1983 年就开始招收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了,那时一年招收 6-7 名硕士生,目前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差不多 80 名,招生规模扩大了十多倍,近几年来,基本维持了这个招生规模,只是类型做了一些形式上的调整,原来全日制的硕士生,没有分学术型硕士与工程型硕士,都是普通硕士,且学制三年。二年前就开始分为学术型硕士与工程型硕士,且学制上也有差别,学术型硕士学制为 3 年,而工程型硕士学制为 2.5 年。在招生时,一般排名较前的学生(笔试与面试的分数总评)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 对于我们研究生导师来讲,对学术型硕士与工程硕士的培养也没有什么差异,全日制的研究生,都是在一起上课的,安排课题时,最多只是考虑工程硕士最好到工厂做毕业论文,多一点实际应用背景。听讲学校对毕业研究生的要求有差异,普通硕士要求有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而工程硕士则不需要。而对我来说,一视同仁,所有毕业的硕士生都必须有。其实只要读研究生初期讲明这个要求,一般他们也能做到。原来对每个导师招多少研究生没有严格限制,只要有人报,且导师也同意招,在学院总名额的限制下都可以。这样,有些导师招得多,有些导师招不到,我带得最多时,一年带了 8 位(其中有三位是挂在其它导师的名下,由我来带)。但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导师越来越多,而研究生数量没有增加,对每位导师带的研究生数量限制就越来越强了,每个导师最多只能带 3 个,今年我就只带 3 个硕士。虽然我在学校的研究生规模下降了,但毕业的研究生主持的环保公司运行渐入正规,故在研究开发,特别是应用这一块,在人手上也没有感觉到紧张。 除全日制的硕士外,我们还招收周未来学校上课,自己在原单位做毕业论文的工程硕士,每年招一个班,规模在 20-30 人左右。由于我一直担任这个工程硕士班的学位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对这种在职的工程硕士的情况变化的感觉是明显的。第一届招生在 1999 年,这一届的工程硕士,年龄偏大,大部分在原单位都是单位领导了,在那个年代,小车还不象现在这样普及,平时学校的车也不多。但每到周未,校园内的车就增加很多,这个班的学员,开车来上课的占一半以上。且那时没有全国的工程硕士入学统考,各校自己招生,故招进来的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认真与混文凭的都有,考试成绩差距巨大,总体上与全日制的硕士生,学术能力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后来,有了全国的在职工程硕士统一考试,进来的学员素质就提高了许多,且年纪也下降了,与全日制硕士生的学术能力差距仍有,但缩小了许多。当然,也与普通硕士一样,学员的经济能力也下降了许多,只有个别学员是开车来上课的。 博士生的招生,目前我们学院一年招收环境工程的博士研究生 16-20 名,且这个数量差不多固定了,没有继续增长,其中在职博士生的比例不大于 10% ,即一年不能超过 2 名。由于必须有 2 篇论文发表在国外 SCI 杂志上才允许答辩的限制,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博士人数只有不到 10 名。原则上每个博士导师每年只招收一名博士生,有重大课题可以增加 1 名。从博士生的招生人数上,差不多是我们当年硕士生人数的 2 倍,而毕业的人数,则与我们那时的硕士生差不多。故现在毕业的博士,到社会上被重视的程度可能也就相当于我们那时的硕士生,有时甚至还不如我们那时的硕士生。 我觉得优秀人材在人群中的比例是一定的,不可能通过扩招博士,大家都读博士,就个个都变成高级人材了。当然,教育对提高人民的素质是重要的,我赞成“活到老,学到老”,但学位教育的这种不断扩招是值得反思的。最近,听说又要搞“工程博士”了,中国目前已达到甚至超过美国的博士生培养规模,但我们的研发能力与美国的差距大家有目共睹,若再来个“工程博士”,可能我国的博士就更不值钱了!
6081 次阅读|6 个评论
在职攻博形式或将改革
陈龙珠 2012-7-31 12:51
随着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队伍的扩大(包括部分副教授甚至讲师),博士生招生人数变得逐渐吃紧了起来。上海交大已开始实施不是全部博士生导师每年都能挂牌招生的政策。 不仅如此,日前获悉,以工科为例,学校或将停止招收在职攻读工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按国家现行学位体系,将其改为同等学力申请工学博士学位或攻读工程博士学位。 从以往招收在职攻读工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实际状况来看,他们在结束几门课程学习之后,基本上是在工作单位全职工作,与导师在科研活动方面的互动确实存在许多困难,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过长,研究深度也难以把握;同时,从整个学校来说,又消耗了日益宝贵的博士生招生资源。对此进行改革,值得尝试。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liyadong 2012-7-18 08:5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   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Engineering”,英文缩写为D.Eng。   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成果。   四、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由高等学校授予。   五、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六、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和导师团队联合指导。   七、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工作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能反映学位申请者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   八、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证书格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颁发。   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成立全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指导。   中新网4月13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前印发《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通过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该学位由高等学校授予,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方案明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Engineering”,英文缩写为D.Eng。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位由高等学校授予。   方案规定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工作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能反映学位申请者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 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72号文件)。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清华大学等25个学位授予单位被批准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    25所国家首批工程 博士 培养单位名单列表   1、北京大学(“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2、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4、北京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5、天津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6、吉林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7、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8、复旦大学(“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9、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0、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制造”和“电子与信息”领域)   11、东南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   12、浙江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4、山东大学(“先进制造”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15、中国海洋大学(能源与环保”领域)   16、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   17、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8、中南大学(“先进制造”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19、四川大学 (“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20、重庆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21、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领域)   22、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23、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24、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 院(“电子与信息”领域)   25、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http://baike.baidu.com/view/5378714.htm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首批25个“工程博士”培养单位出炉
热度 4 zmpenguestc 2011-11-4 10:58
今天刚浏览学校网站主页,一条头版新闻,我校成为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为之高兴之余,心中也存有一些疑虑。据说,这几年我校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很是火爆,姑且不去评价其社会效益。然而,学校近年来的博士(为了区别,暂且称为“学术性型”博士)的招生及其生源情况本来是不容乐观的,现在又来了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工程博士到底咋个培养法,咋个定位,前景如何,真是不好定论啊。 我校成为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电子科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 25 个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的培养单位之一,可在“ 电子与信息” 领域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 工程博士是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专项相结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一种新型专业学位。通过对工程博士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发的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目前全国批准开展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涉及“ 电子与信息” 、“ 生物与医药” 、“ 先进制造” 和“ 能源与环保” 四个领域。 原 文 见: http://www.news.uestc.edu.cn/NewsRead.aspx?newsID=51221 附获批单位名单(共计25个): 1 、北京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生物与医药 ” 领域) 2 、清华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 “ 先进制造 ” 和 “ 能源与环保 ” 领域)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先进制造 ” 领域) 4 、北京理工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先进制造 ” 领域) 5 、天津大学( “ 先进制造 ” 和 “ 能源与环保 ” 领域) 6 、吉林大学( “ 先进制造 ” 和 “ 能源与环保 ” 领域) 7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先进制造 ” 和 “ 能源与环保 ” 领域) 8 、复旦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生物与医药 ” 领域) 9 、同济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能源与环保 ” 领域) 10 、上海交通大学( “ 先进制造 ” 和 “ 电子与信息 ” 领域) 11 、东南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先进制造 ” ) 12 、浙江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能源与环保 ” 领域) 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能源与环保 ” 领域 ) 14 、山东大学( “ 先进制造 ” 和 “ 生物与医药 ” 领域) 15 、中国海洋大学(能源与环保 ” 领域) 16 、华中科技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先进制造 ” ) 17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8 、中南大学( “ 先进制造 ” 和 “ 生物与医药 ” 领域) 19 、四川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生物与医药 ” 领域 ) 20 、重庆大学( “ 先进制造 ” 和 “ 能源与环保 ” 领域) 21 、 电子科技大学 ( “电子与信息”领域 ) 22 、西安交通大学( “ 电子与信息 ” 和 “ 先进制造 ” 领域) 23 、西北工业大学( “ 电子与信息 ”和 “ 先进制造 ” 领域) 2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电子与信息 ” 领域) 25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相关报道: 25所高校获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个人分类: 不明觉厉|31143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