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回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热度 5 Sonny 2011-4-8 20:04
阔别科学网半年,前面一段时间上临床、写论文、考博,一直是处于焦头烂额不知所措的状态。今天终于决定杀回科网了!各位博友们,等着偶对大家进行骚扰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14 次阅读|7 个评论
R语言学习笔记(三)
热度 3 maolingfeng 2011-4-2 20:03
(联系方式: maolf小老鼠ibcas.ac.cn 或者 maolingfeng2008小老鼠163.com ) 3.22统计和作图(statistics and graphic) 1\quantile(x)函数为四等分点的边界数值 也可自己设置等分点,如 quantile(x,seq(0,1,0.1)),为十分 2、对于缺损值的处理,一定要加入,na.rm=T的参数设定 mean(vetor1,na.rm=T) 340.168 3\对于一个向量的基本统计如中值,最大最小,平均值,可以用summary() 4\直方图hist(x,breaks=a)其中a可以-c(0,1,4,20)枚举一些向量值 n - length(x) plot(sort(x),(1:n)/n,type="s",ylim=c(0,1)) 5、Q-Q plot 函数形式qqnorm(x) 6、对于箱式图boxplot case: data(IgM) par(mfrow=c(1,2)) boxplot(IgM) boxplot(log(IgM)) par(mfrow=c(1,1)) d对于两个向量的比较 a-rnorm(50) b-rnorm(50) boxplot(a,b) 7\hist(expend.lean,breaks=10,xlim=c(5,13),ylim=c(0,4),col="white") ###其中break代表的是分的group的组数, 8、一个矩阵的产生,并且赋予其行列名字 a-rnorm(24) caff.marital-matrix(a,nrow=4,byrow=T)##按行排列 caff.marital colnames(caff.marital)-c(1:6) rownames(caff.marital)-LETTERS ###字母的顺序为大写LETTERS 格式 caff.marital ##其中的rownames和colnames可以进行括号内双引号枚举 9、柱状图利用的函数是barplot,其中针对的是默认按照列来计算的,如果是行数据,怎进行t转置 beside=T barplot(prop.table(t(caff.marital),2), legend.text=colnames(caff.marital),col="white", beside=T) ##R语言将无法寻找到空白的位置放legend的内容,会覆盖其中的一个向量,因此,需要用函数locator(),见后面 10、对于t检验可以两个函数形式t.test()和wilcox.test,其中wilcoxon test在有些地方叫做Mann-Whitney test t test是假定为数据时从正态分布的里面出来的。 t检验可以个出95%置信区间的具体数值,t.test(x,conf.level=0.99,mu=34),mu中给出想要检测的值,缺省值mu=0 conf.level=0.99为给定具体的置信区间。 11、两组数据的显著性t检验, t.test(expend~stature)###里面包含了种不同的数值obese和lean两种类型, energy expend stature 1 9.21 obese 2 7.53 lean 3 7.48 lean ... 20 7.58 lean 21 9.19 obese 22 8.11 lean 例子:case expend - c(rnorm(10)) stature- c("obese","lean","obese","lean","obese","lean","obese","lean","obese","lean") d - data.frame(expend,stature) t.test(expend~stature) 11、两组数据变化var.test(expend ~ stature),t.test(vetor1~ vetor2,paired = T) 12\对于两组数据回归并且做回归线 线性回归为 veotr1- rnorm(20) vetor2- rnorm(20) plot(vetor1,vetor2) abline(lm(vetor1~vetor2)) 对于已经回归的函数可以除了summary可以提取到概况信息 外,还可以利用fitted()来提取 每个点对应的预测值(在回归最优化的那个方程下,计算的y值),和resid()来提取每个点对应的残差 a- lm(vetor1~vetor2) fitted(a) resid(a)###可以看到结果为每个元素对应的数值,这个可以变换预测值和真实值,并且进行回归分析 ####自编函数 vetor1- rnorm(20) vetor2- rnorm(20) pre_obv_grap- function(obvx,obvy) { regr- lm(obvy~obvx) b- fitted(regr) plot(b,obvy) a- list(b,regr,obvx,obvy) return(a) } pre_obv_grap(vetor1,vetor2) ########特别重要,当一个函数的返回值具有多个的时候,可以在函数里面用 ###这样函数内部的返回值的结构将不会变化,可以看到里面的对象list()里面不用““ lines((vetor1 ,fitted(regr)))###主要要利用is.na()函数去除数据中元素缺损的地方 ######明天重点关注残差作图page112 ## 在R中的指数回归形式可能是,有待进一步验证,再看看glm的帮助 glm(y~x,family=poisson(link=log),data=dataframe) 比如 glm(the.data$y~the.data$x+the.data$b) 可以写成 glm(y~x+b,data=the.data) 指数函数其实是非线性的,但是又是内在线性的,因为指数函数可以通过两端log之后变为线性函数,所以可以用glm线性模型做回归,poisson族里默认的link就是log,就是ln,得到的参数a,b可以直接写入函数y=exp(ax+b)中 x=c(1,1,2,2,2,3,3,4,5) y1=c(2.718,2.718,7.387524,7.387524,7.387524,20.07929023,20.07929023,54.57551085,148.3362385) glmexpo=glm(y1~x, family=poisson) summary(glmexpo) 意思就是通过这个回归出来的a,b对应的函数形式是y=exp(ax+b)而不是y=aln(x)+b的 resid(glmexpo) 回归函数R^2和P值的调用和获取的获取通过三步计算可以得到 1.计算模型残差平方和RSS. @#####函数resid()###里面要跟回归函数,这个回归函数就是指数或者其他的就可以选择 2.计算Y的样本方差SSY。 ####函数var() 3.R^2=1-(RSS/SSY) ####计算线性回归函数的R平方的函数,等同于cor(y,x) R_squa- function(y,x)###请输入两个变量其中如果换回归模型,如指数回归模型,则lm()函数变化 { RSS- sum(resid(lm(y~x))^2)###计算x,y线性回归的残差平方和 SSY- sum((y)^2-mean(y)^2)###计算y值和平均值平方差的和 R_squa- 1-(RSS/SSY) return(R_squa) } a- read.csv("j1.csv",header= TRUE, row.names= 1) jjj- R_squa(a$ty,a$d) jjj ###测试关于指数回归的函数形式,明天继续研究? R_squa2- function(y,x)###请输入两个变量其中如果换回归模型,如指数回归模型,则lm()函数变化 { y- log(y) RSS- sum(resid(lm(y~x))^2)###计算x,y线性回归的残差平方和 SSY- sum(y^2-(mean(y))^2)###计算y值和平均值平方差的和 R_squa- 1-(RSS/SSY) return(R_squa) } a- read.csv("j1.csv",header= TRUE, row.names= 1) jjj- R_squa2(a$ty,a$d) jjj summary(lm(a$ty~a$d)) 0.3174286#####明天印证excel,并且对a,和b,值进行反推 a- read.csv("j1.csv",header= TRUE, row.names= 1) y- log(a$ty) x- a$d RSS- sum(resid(lm(y~x))^2)###计算x,y线性回归的残差平方和 SSY- sum(y^2-(mean(y))^2)###计算y值和平均值平方差的和 R_squa- 1-(RSS/SSY) RSS- sum(resid(glm(a$ty~a$d,family=poisson))^2) Excel是这样拟合的,对拟合模型Y=a*ebX,先将模型转化为 ln(Y)=ln(a)+bX,然后对这个方程式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 ###用Linest帮助中R2定义来解决,引文如下: ####回归分析时,Microsoft Excel 计算每一点的 y 的估计值和实际值的平方差。这些平方差之和称为残差平方和 (ssresid)。然后 Microsoft Excel 计算总平方和 (sstotal)。当 const = TRUE 或被删除时,总平方和是 y 的实际值和平均值的平方差之和。当 const = FALSE 时,总平方和是 y 的实际值的平方和(不需要从每个 y 值中减去平均值)。回归平方和 (ssreg) 可通过公式 ssreg = sstotal - ssresid 计算出来。残差平方和与总平方和的比值越小,判定系数 r2 的值就越大,r2 是表示回归分析公式的结果反映变量间关系的程度的标志。r2 等于 ssreg/sstotal。 那么可以用公式计算ssreg和sstotal,然后可以得到R2 22.关于两个向量获取并调用其检验值P值的办法 sum.rst- summary(lm(y~d)) p_value- sum.rst$coefficients p_value ##计算提取回归p值的函数,记住是线性回归 p_value- function(y,x)##输入两个向量 { sum.rst- summary(lm(y~x)) p_value- sum.rst$coefficients return(p_value) }
个人分类: R语言学习笔记|245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回归《史记》本文,探讨项羽身死之地
热度 1 黄安年 2011-1-14 10:36
回归《史记》本文,探讨项羽身死之地 受权发布李广柏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14 日发布 小 引 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在我国已流传千百年之久,读书人大抵都熟知。现代学者撰写的秦汉史和中国通史,几乎都写到项羽乌江自刎的结局,只有极少数著作是例外。范文澜所著《中国通史》,关于项羽的结局写的是:前二 0 二年,垓下决战,项羽败死。其前后叙述中未提及乌江。( 1 )欧美学者撰写的《剑桥中国史》,是这样写的:最后阶段的斗争在今安徽省的垓下展开,刘邦的军队在那里成功地包围了项羽。《史记》以形象而生动的文字叙述了项羽成功地突破刘邦的战线逃跑的过程,最后他只带了 28 名追随者,接着非常英勇地自杀了。( 2 ) 1985 年 2 月 13 日《光明日报》的《史学》栏,发表安徽定远县中学老师计正山先生的文章,题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文章提出: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为民间传闻,司马迁借以完善项羽的英雄形象;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这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很多史学专业方面的人士未予重视,但引起了冯其庸先生的注意。冯先生为此三次前往安徽,调查历史上的垓下、东城、乌江等地的方位、地形及各地间的距离。他将实地调查的收获与种种史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推断,写出二万多字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 2007 年第 2 期和《艺衡》第二辑。 冯先生的文章,首先一一列出《史记》中关于项羽死于东城的明确记载;并指出,全部《史记》没有一处说项羽死于乌江的。这是从《史记》书中得到的基本事实。冯先生通过实地考察自垓下到东城再到乌江的路程,也确信项羽垓下突围那一天到不了离东城尚有二百四十里的乌江。对于流行的乌江自刎之说,冯先生认为,那是因为后人误解了《项羽本记》里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那段文字。冯先生说,《项羽本纪》末尾那段文字可能有错简,容易引起误解,但只要认真研读《史记》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记载,就可以看到,项羽身死东城是无可怀疑的,在《史记》本身找不出一点与此矛盾的地方,《史记》里确实不存在乌江自刎之说。( 3 ) 冯先生的文章发表以后,受到学界的好评。当然,质疑一个传统看法,必定会引来不同的意见,甚至激烈反对的意见。争论,有利于是非的明朗化和学术的进步。冯先生也在文章中说了:我这是一个尝试,未必正确,写出来欲以求教而已。( 4 )冯先生虽然九十高龄,但愿意跟大家切磋,欢迎人们提出不同意见。 2008 年,安徽和县项羽与乌江文化研究室为维护乌江自刎说,编印了一本书,名为《一个不容置疑的史实》。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袁传璋先生所作。最近,袁传璋先生在《文史哲》 2010 年第 2 期发表文章,指责冯先生不明句法、史法 , 纯属凭虚造说,学风与学术品性失正;又指责卞孝萱先生及《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一片溢美之词,误导读者。袁先生那个咄咄口气,好像他早已获得了真知。可是,细读袁先生的文章,看出他对于讨论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离真知还远着呢!袁先生咬定项羽是在乌江渡口自刎的,而他用以支持这个论点的证据,都是唐宋以后的人抄来抄去的文字;此外,就是一些想象之词,加上对《史记》本文的曲解。我有几位同事读到袁先生的文章,甚为诧异,怂恿我写文章参与争论。我喜欢考证和推理,听了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就不揣冒昧了。 讨论项羽身死之地,我觉得先要明确各种史料的不同价值。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直接反映项羽之死的地下文物资料和地上遗存,司马迁当年记叙项羽身死之地所依据的文献及口头资料也荡然无存。我们讨论项羽身死之地,所能依据的原本史料就只有《史记》了。《史记》是一部信史。我们的研讨工作,就是要通过《史记》努力接近历史的真相。至于《史记》以后一代一代的复述、诠释、艺文,等等,在项羽之死的问题上,都是间接再间接、转手又转手的资料,其价值不能与《史记》相提并论。谭其骧先生在论述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时,就告诫学人不要轻信前人对古代文献资料所作的解释,不要贸然把前人记载的传说当作真实史料看待。谭其骧先生说: 不要把传说当作真实史料。有些文献资料来源于民间传说。尽管传说一经用 文字记录下来也就是文献资料了,但事实上传说往往并不反映历史真实,我们做 研究工作不能贸然把这种资料当作真实史料看待。 这一类被前人记载下来的靠不住的传说,各种书里都有,研究工作者要随时 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鉴别能力,不能见了刊印在古书上的资料不加辨别,一概置 信。例如上海的地方志里说黄浦江是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开凿的,春申君名   叫黄歇,黄浦即因而得名,又给黄浦加上歇浦、春申江、申江几个别名。这完   全是胡说,如何信得?!现今上海市区是南北朝以后才成陆的,春申君时代这里   还是一片海域,他怎么可能跑到海里来开河?方志里这一类荒唐的说法很多,千   万不能上当。      不要轻信前人对古代文献资料所作的解释。 由于古人行文极为简练,   后代的注疏家和研究者对这些文献所作的解释,难免没有误会、走样之处。所以   我们处理这些文献资料,就该把古书原文和后人注释分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不应该盲从过去那些注疏家和研究者的解释,应该凭籍我们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   识和地理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去正确理解判断这些资料所反映的古代地理情况。    先秦有一个云梦泽,但古书里云梦二字不一定指云梦泽,多数场合都   指的是楚王的一个以云梦为名的游猎区。云梦泽是这个游猎区的一部分,云 梦游猎区是跨大江南北的,而云梦泽则只存在于大江北岸,主要在江汉之间。从 西晋初年杜预注《左传》,错误地把《左传》中的云梦解释成云梦泽,从而 产生了云梦泽跨大江南北的说法。这种误解自晋以后逐步发展,到了清初的经学 家胡渭手里,竟然把整个江汉平原、洞庭湖区连同附近丘陵地带都包括在云梦泽 范围之内。这种极端荒谬的说法直到建国以后还为一些地理学家所采用,看来主 要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够察觉到杜预到胡渭的解释并不符合于先秦古籍中云梦 的原意。我在前若干年注意到这个问题,作了一番研究,后来写成了一篇题为《云 梦与云梦泽》的文章 。我的方法是先直接从先秦记载去理解先秦云梦的真实情 况,再一一破除杜预以来所有经学家和舆地学家的谬说,然后运用汉以后关于云   梦泽的可靠记载,去理清云梦泽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 5 ) 谭其骧先生这些话讲得多么好啊!凡是关注项羽身死之地的学人都要明白,研究历史地理问题,应该利用第一手史料和原本史料,不要找几条靠不住的解释或传说,就以为得到了真知。袁传璋先生用唐宋以后直到清朝的人抄来抄去的文字,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如果他那也算史料,至多也只能算是第四手、第五手、第六手的史料。说实在的,袁先生引的那些材料,冯先生都看过,笔者也看过,只是不肯轻信而已。章太炎、胡适曾经把考证比作法庭上打官司。法庭上的辩论、判决,处处要以事实为根据。第四、第五、第六手的材料,还有想象加抒情的言词,不足为据。因此,我要强调一下,如果真想探讨项羽身死之地,必须回归《史记》本文。 《史记》记项羽之死 《史记》多次明确记载项羽死于东城。冯先生的文章一一列举了出来。袁传璋先生却反复地讲:冯其庸教授引据《项羽本纪 . 太史公曰》称项羽身死东城,以否定《项纪》正文项羽于乌江自刎的记叙。( 6 )如果读者没有看到冯先生的文章,只看到袁传璋先生的文章,便会以为冯先生仅仅凭《项羽本纪》太史公曰的身死东城那一句话,就作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结论。袁先生把冯其庸先生的主要论据窜改了。众所周知,在学术争论中,有意改窜对方的论点论据以便于自己进行批驳,是不道德的。为了阐明事实真相,我这里把冯先生已经列举过的《史记》中关于项羽死于东城的明确记载,再抄录出来。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    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    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7 ) 《史记》卷九五《樊郦滕灌列传》(樊哙、郦商、滕公、灌婴合传):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    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    军将吏。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    稽郡。( 8 )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    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    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    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    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    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    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    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    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    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    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    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    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    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    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    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    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    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    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    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    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    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    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    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9 )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魏其(周定),以舍人从沛,以郎中入汉,为周信侯,定三秦,迁为郎    中骑将,破籍东城,侯,千户。    高陵(王周),以骑司马,汉王元年从起废丘,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追    籍至东城,以将军击布,九百户。( 10 ) 另外,灌婴部下抢得项羽肢体的五人,即王翳、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皆赐爵列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注明击斩项羽、共斩项羽或从灌婴共斩项羽。《樊郦滕灌列传》记他们随从灌婴追项籍至东城,破之,共斩项籍。这五人共斩项羽的地点自然是在东城。   以上是《史记》中有关项羽之死的文字。从《高祖本纪》、《樊郦滕灌列传》,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再三再四再五地明确记载项羽死于东城。特别是《项羽本纪》写了乌江亭长与项羽对话之后的悲壮场面,紧接着的太史公曰,仍然称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全部《史记》对于项羽身死之地,没有异词。  项羽死于东城,是确定无疑的。 那后世为什么又流行乌江说呢?乌江说唯一的依据,是《项羽本纪》最后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两句记叙以及乌江亭长同项羽的对话。这一段文字究竟是否表明项羽死于乌江,就要进行具体分析了。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十五个字,加上乌江亭长同项羽的对话,或许容易理解为项羽到了乌江而临江不渡;但认真细心地推敲,这一段文字并没有说项羽到了乌江。再联系前后文看,项羽那一天是到不了乌江的。如果研究者去事件发生地作一番实地考察,就会完全明白,项羽不是死于乌江。历史上流行的乌江说,追根溯源,确是出于对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段文字的误读。 班固对项羽死于东城的认同   《史记》关于项羽死于东城的记载,班固完全认同而没有异议。《汉书》的《高帝纪》记曰: 五年,十二月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   百骑走,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楚地悉定。( 11 ) 《汉书》卷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记曰: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    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    下东城、历阳,度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 12 ) 《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魏其严侯周止,以舍人从起沛,以郎中入汉,为周信侯,定三秦,以为骑 郎将,破项籍东城,侯,千户。    高陵圉侯王虞人,以骑司马,汉王元年从起废丘,以都尉破田横、龙且,    追籍至东城,以将军击布,侯,九百户。( 13 ) 灌婴部下因抢到项羽肢体而封侯的五人,在《汉书》的《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亦如《史记》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注明其共斩项羽、共击斩项羽或从灌婴共斩项羽。不言而喻,他们都是随从灌婴追项籍至东城所立之功。   《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关于项羽末路的一段文字:    羽壁垓下,军少食尽,汉帅诸侯兵围之数重,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多也!起饮帐中。有美人姓虞氏,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乃悲歌慷慨,自为歌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曲,美人和之。羽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馀人,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 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羽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羽至阴陵,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羽复引而东,至 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追者数千,羽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 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伯有天下。然今卒困于 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军决战,必三胜,斩将, 艾旗,乃后死,使诸君知我非用兵罪,天亡我也。于是引其骑因四隤山而为圜 陈外向。汉骑围之数重。羽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杀汉一将。是时,杨喜为郎骑,追羽,羽还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三处。汉军不知羽所居,分军为三,复围之。羽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两骑。乃谓骑曰:何如?骑皆服曰:如大王言。    于是羽遂引东,欲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羽曰: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亡以渡。羽笑曰:乃天亡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而西,今亡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哉?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也,吾骑此马五岁,所当亡敌,尝一日千里,吾不忍杀,以赐公。乃令骑皆去马,步持短兵接战。羽独所杀汉军数百人。羽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羽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公得。乃自刭。王翳取其头,乱相蹂蹈争羽相杀者数十人。最后,杨喜、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故分其地以封五人,皆为列侯。       赞曰: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    何其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    羽非有尺寸,乘势拔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兵灭秦,分裂天下而威海    内,封立王侯,政繇羽出,号为伯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    关怀楚,放逐义帝,而怨王侯畔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始    霸王之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不自责    过失,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4 )   班固纂修《汉书》时,凡《史记》已经写了的,即采用《史记》的文字,但有所剪裁,调整,改易;班固认为《史记》原文有不足或不妥的,俱适当订补。如《史记》在《高祖本纪》之后,接以《吕后本纪》,中间没有《惠帝本纪》;班固考虑到惠帝是帝位的继承者,在《汉书》中增设了《惠帝纪》。《史记》中,没有专门为张骞立传;班固将《史记》的《大宛列传》加以改易、补充,成《张骞李广利传》。《史记》设《项羽本纪》;《汉书》将项羽编入列传,与陈胜合传。《项羽本纪》里某些详写的史实,包括鸿门宴那样的精彩描写,在《汉书》里移进了《高帝纪》。《史记》的《高祖本纪》记刘邦为泗水亭长,《樊郦滕灌列传》记刘邦任亭长的是泗上亭, 有一字之差。《汉书》的《高帝纪》和《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统一称这个亭为泗上亭。《史记 . 项羽本纪》记项羽有美人名虞;《汉书 . 陈胜项籍传》记有美人姓虞氏。 《史记 . 项羽本纪》中有称项王的,《汉书》一律改为羽。《史记 . 项羽本纪》记项羽火烧咸阳以后欲东归,有人劝他留在关中,项羽却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这个人背地里议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得知,就把这个人杀了。《史记》只称此人为说者,《汉书 . 陈胜项籍传》记这位说者为韩生。我们如果将《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陈涉世家》、《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同《汉书》中的《高帝纪》、《陈胜项籍传》、《樊郦滕灌傅靳周传》、《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仔细加以对比,可以看到字句上有不少的出入。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史记》关于项羽死于东城的多次记载,班固一个不漏地照原样写在《汉书》里,甚至太史公曰的身死东城,尚不觉寤,也变成他班固的赞。笔者在《汉书》中没有发现关于项羽身死之地还有另外的说法。    按袁传璋先生的解释,《史记》写项羽死于东城的文字,文义不足。班固如果也有袁先生这种想法,那应该会在《汉书》的有关部分添加字句以足义。可是,班固没有这么作。班固完全认同《史记》关于项羽死于东城的记叙。 后世的误读、臆改与讹传 《史记》、《汉书》只说项羽欲东渡乌江,没有说项羽到达乌江。后世流行乌江自刎说,皆因错会《史记》、《汉书》本文的意思,以为项羽那天奔到了乌江边而后自刎。据现存文献考索,这种误解,始于东汉末年的荀悦。荀悦生于东汉建和二年(西历 148 年),卒于建安十四年(西历 209 年)。他奉献帝抄撰《汉书》,略举其要的诏命,撰成编年体史书《汉纪》三十卷。其卷三关于项羽垓下突围后的记叙是:   五年十有二月,诸侯皆会垓下,围项羽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作楚歌,羽惊曰:汉已尽得楚乎?是何楚人歌之多也!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姬,有骏马曰骓。羽乃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羽遂上马,从八百馀骑,直夜溃围南出。平明,汉军乃觉之,命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羽至阴陵,迷失道路,汉军追及之。至 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追者数千。羽谓其骑曰:吾起兵八岁矣,身经九十馀战, 所当者破,未尝败。今困于此,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 军决战。于是引其骑因四隤山为圆阵。汉军围之数重。羽谓其骑曰:吾为公 取彼一将。于是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取汉一将。骑将杨喜追羽,羽还 叱,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羽分其骑为三处,汉军不知羽所在,分军为三处, 复围之。羽乃驰击汉军,复取一都尉,杀百人。羽复聚其骑,亡两骑。于是羽 引军东至乌江,亭长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以王也。愿大 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羽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西,今无一人还者,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哉?吾知公长者也。 吾骑此马五岁,常以一日行千里,吾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去其马,短 兵接战,复杀汉军百人。羽亦被十馀创,乃自刭而死。本传曰:羽背关怀 楚,放逐义帝,自矜功伐,而不师古,霸王之业,始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 卒亡,身死东城,尚不觉悟,以为非己之罪, 岂不过哉!( 15 ) 《史记》写的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汉书》写的是羽遂引东,欲渡乌江;荀悦却改为羽引军东至乌江,接以亭长的愿大王急渡等语。东至乌江就是到达了乌江。这是对《史记》、《汉书》本文的重大改窜。同时,荀悦又把项羽自刎前独杀汉军数百人,改为杀汉军百人;荀悦觉察到了如果项羽那天到达乌江,又独杀汉军数百人,时间上有矛盾。 顾炎武曾经批评《汉纪》:荀悦《汉纪》,改纪、表、志、传为编年,其叙事处,索然无复意味,间或首尾不备。其小有不同,皆以班书为长,惟一二条可采者。( 16 )荀悦奉旨抄撰汉书,他将项羽欲东渡乌江改为东至乌江,不仅违背了《史记》、《汉书》的本义,也开启了后世乌江自刎之说。西晋虞溥的《江表传》中出现项羽败至乌江一语。( 17 )项羽败至乌江而自刎的说法,渐渐流行。大约唐朝的时候,乌江县的江边修建了霸王祠,指为项羽自刎之地,骚人墨客多有凭吊吟叹者,于是项羽乌江自刎一说,又衍生出诗文、辞赋乃至戏曲。这,距项羽之死已经千年以上了。用文学和民俗学的眼光看,这些艺文作品以及由传说形成的所谓遗迹,都有相当的价值,应当永久地存在;而以考据的眼光看,它们都不能作为论证项羽身死之地的史料。和县项羽与乌江文化研究室编印的书中,多位作者把霸王祠及相关诗文作为项羽死于乌江的证据,而且不容置疑。笔者觉得好笑。最近,几家电视台正在热播历史剧《杨贵妃秘史》,颇有新意,如果五百年后中国再出一个袁传璋教授,说不定要把这部电视剧作为考证杨贵妃生平的史料呢! 乃欲东渡乌江未到乌江 乌江自刎说的唯一根据,是《史记 . 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两句记叙以及乌江亭长同项羽的对话。现在我们依次加以分析,看乌江自刎一说能否成立,看这种说法是不是出于对《史记》本文的误读。 《史记》写项羽从大泽中脱身,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追上来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项羽估计自己逃不脱了。为了表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将其人马分作四队,冲入敌阵,他亲自斩汉军的一将。项羽的人冲出来以后,分三处汇合在山的东面。汉军不晓得项羽在哪一处,便将人马分成三部分把项羽的三处人马都围起来。项羽带领大家再向汉军冲杀,他又斩杀汉军的一都尉,还杀死汉兵数十百人。当项羽重新聚集自己的部下时,只剩下二十六名骑兵了。这时候,项羽乃欲东渡乌江。 欲的意思是想要;东为名词活用,意思是往东;渡是渡过,从此岸到彼岸。对于这句话,冯先生有很确当的解释: 《项羽本纪》的这句话,是意向性的话,是想东渡乌江,而不是已经到了乌江。一个欲字,充分说明了它的意向性和它的未遂性,这是一。其次是东渡这个词,既具有方向性,又有距离感。东字表明乌江在东城的东面,而且含有一定的距离(据安徽省交通部门提供的资料,东城离乌江还有二百四十华里)。如果说项羽已经到了乌江渡口,而且渡船已在等待,项羽是站在乌江岸边,那就不是欲东渡的问题,而是立刻上渡船的问题了。( 18 ) 冯先生的解释符合《史记》本义与地理实际。欲是《史记》的常用字。楚、汉鸿沟之约以后,《项羽本纪》写汉欲西归,《高祖本纪》写汉王欲引而西归。两次用欲,不表示汉军有向西的行动。随后张良、陈平献计,刘邦立即发兵袭击东去的楚军。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也是欲而已,表示项羽未到乌江,离乌江还远呢。如果项羽已经到了乌江边,或接近了乌江,就不能用欲东(想要往东去)。已经到了乌江边,或接近了乌江,还什么欲东! 关在书斋里研读《史记》,以为乌江离东城很近,项羽想着想着就到了乌江。这是许多读书人相信乌江自刎说的原因之一。现在我们讨论项羽垓下突围后是否到了乌江,有必要弄清楚乌江在哪里。今年四月中旬,深圳创维公司总裁杨东文先生,支持我的研究工作,陪我一起察看了自芜湖以下的长江两岸,又驱车北上,经全椒、滁州,到定远,过淮河,到固镇、灵璧,察看了当年项羽自垓下南逃所经之地的地形地势,并看了垓下、东城的遗址。经过实地考察,心里就有数了。 近世多有学人认为乌江是指安徽和县的乌江浦。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在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句下考证:安徽和州有乌江浦,在乌江故县东。( 19 )这隐约地说乌江指乌江浦。王伯祥先生《史记选》的注是:乌江即今安徽省和县东北四十里江岸的乌江浦。( 20 )这就明确地说乌江是指乌江浦。长期作为高等学校教材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对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的注是: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四十里长江岸的乌江浦。( 21 )仅仅在王伯祥注的江岸前加个长字,把即改成逗号。   乌江浦之名,始见于唐代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资治通鉴》的胡三省注提到过乌江浦,胡三省的根据也是《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元和八年(西历 813 年)。其和州乌江县条下记云:乌江浦,在县东四里,即亭长艤船之处。( 22 )按古人行文习惯,在县东四里是指在县城(县治所在)东边四里。乌江县一带的长江是斜北行,县东四里恰恰在长江岸边。历史上以浦为名的,或为水边,或为河口(河流注入江海的入口处),或为小河汊、小水泊。《元和郡县图志》说乌江浦是亭长艤船之处,那它就是江边某处,或许是个渡口(渡头)。把乌江解释为乌江浦,东渡乌江的意思就是东去从乌江浦渡过大江。这样说,从文法上看,勉强讲得通,但它的依据还是孤证,而且是出于项羽死后一千年的文献中。通常情况下,孤证不为定说。 《史记》中有南渡平阴津,至雒阳( 《高祖本纪》),渡白马津(《高祖本纪》),下脩武,渡围津(《曹相国世家》)等句子。( 23 )渡乌江好像与这种句子相似。但认真推敲起来,渡乌江不能与南渡平阴津、渡白马津、渡围津等相提并论。因为平阴津、白马津、围津都是津名。根据《说文》、《水经注》等书对津的解释和记述来体会,津是江河上从此岸到彼岸的水路,不是指岸边的一个渡口(渡头)。( 24 )所以平阴津、白马津、围津等能够用在动词渡之后,表示渡过这个津。而乌江如果只是江边某一处地名,或只是江边一个渡口(渡头)的名字,直接与动词渡连接,就很有些别扭。渡乌江,固然可以勉强理解为渡于乌江,但这个意思写成从乌江渡才更为明白通畅。如《史记 . 高祖本纪》记汉二年三月汉王从临晋渡(从临晋渡河)。( 25 )据颜师古的《汉书》注,临晋居河之西滨。( 26 )司马迁不写成渡临晋,也不写成渡于临晋,而写为从临晋渡,是有道理的。司马迁写渡乌江,不写成从乌江渡,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渡是从此岸到彼岸。将渡字后面的乌江,解释为河流(江、河、川等)的名字,要显得自然合理一些。 渡也是《史记》的常用字。《项羽本纪》里有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项梁渡淮,项王渡淮,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章邯乃渡河击赵,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等等。渡后面带着江、河、淮等名词,意思是渡过江,渡过河,渡过淮水。东渡乌江应该也是这样,意思是渡过名为乌江的那条江。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愿大王急渡、汉军至,无以渡。两个渡字后面的宾语省略了,被省略的宾语也是乌江。 乌江如果作为河流(江、河、川等)的名字,那肯定不是一条小河。亭长的船把项羽送走了,乌江便可以拦住数千汉兵。这当然不是一条小河。这一天早晨汉军数千骑兵从垓下出发,渡过淮河,在阴陵附近追上了项羽。淮河已顺利渡过了,能阻拦数千汉兵的乌江,必定是比淮河更大的江河。江淮丘陵地区稍大的河流只有池河和滁河,河道浅而窄,拦不住数千汉兵。再者,亭长说,渡过了乌江,就是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江东;项羽不肯渡江,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亭长和项羽两人的对话,表明乌江是江东、江西的分界。淮河以南,比淮河更大的江河,又在古代作江东、江西分界的,就是长江,具体地说,是长江自芜湖以下斜北行的那一段。顾炎武《日知录》里面说: 考之六朝以前,其称江西者,并在秦郡、历阳、庐江之境。盖大江自历阳 斜北下京口,故有东西之名。《史记 . 项羽本纪》:江西皆反。今之所谓 江北,昔之所谓江西也。故晋《地理志》以庐江九江,自合肥以北至寿春,皆 谓之江西。今人以江、饶、洪、吉诸州为江西,是因唐贞观十年分天下为十道, 其八曰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而江南为东西二道,江南东 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后人省文,但称江东、江西尔。 (27) 历阳,今安徽和县。秦郡,今南京市六合区。《项羽本纪》中,亭长和项羽两人把乌江视为江东、江西的分界,那乌江当然就是长江自芜湖以下斜北行的那一段。 古人大致上把长江自芜湖以下斜北行的那一段,称为乌江。这是有历史文献资料作为佐证的。 其一,《三国志 . 魏书 . 诸夏侯曹传》写曹仁: 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文帝遣使 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迁大司马,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黄初 四年薨,谥曰忠侯。( 28 ) 据《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记载,黄初二年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同年十一月以大将军曹仁为大司马。( 29 )黄初三年十月,孙权复叛,帝(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据守。( 30 )黄初四年初因瘟疫流行,魏国撤回各路军兵。三月八日曹丕返回洛阳。黄初四年三月十九日(丁未)曹仁死。( 31 )从黄初三年十月开始的魏、吴之间的这次战争,是曹丕称帝以后魏、吴之间的第一场战争,也是曹仁任大司马到去世的一年多时间里魏、吴间唯一的一次战争。关于这场战争,裴松之注引《魏书》所载曹丕丙午诏书云: 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今征东诸军与权党   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中   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郃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   人, (32) 诏书中说大司马曹仁据守濡须。历史上有濡须山,有濡须水。濡须水是巢湖通往长江的水道,江对岸是芜湖。《元和郡县图志》淮南道和州含山县下记云:濡须山,在县(指含山县引者注)西南七十五里。濡须水,源出巢县西巢湖,亦谓之马尾沟,东流经亚父山,又东南流注于江。( 33 )巢县今为巢湖市的居巢区,含山县今为巢湖市所辖县。古代这一带江面辽阔。曹仁统领的大军据守濡须,也就是抵近长江西岸。而《三国志 . 诸夏侯曹传》写曹仁督诸军据乌江。这可见濡须、芜湖这一带的长江,古人称为乌江。《三国志》记同一个战场的敌对两军,孙权是临江据守,曹仁是督诸军据乌江,那么,乌江与江自然都是指那一段长江。濡须水是条小河,那一带除长江外,再没有另外可以据的大江了。陈寿撰写《三国志》,有关魏国和吴国的史料,主要依据先已成书的《魏书》、《吴书》和《魏略》。一定是已有的史料中记曹仁督诸军据乌江,陈寿才能记下这么一笔。 其二,《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下记载: 采石戍,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 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 34 ) 戍是防卫用的营垒、城堡。牛渚,即牛渚山,在今天马鞍山市的长江边,山脚突入长江的部分叫采石矶。江对岸是和县(历阳)。此采石戍,在长江右岸,因西端在长江边而称西接乌江。这可见历史上把牛渚这一带的长江称为乌江。 又,裴駰的《史记集解》对乌江注:瓒曰:在牛渚。( 35 )裴駰是裴松之的儿子,南朝刘宋时期的人。这位称为瓒的,据颜师古说,是晋初人。( 36 )现存的关于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的旧注,这算是最早的了。这个在牛渚的注,同《元和郡县图志》记采石戍时所说的乌江,是一致的,也是表示牛渚、和县(历阳)地段的长江叫乌江。 事实上,马鞍山一带的老百姓,长期把牛渚、和县地段的长江称为乌江。民间传说,项羽不肯渡乌江,乌江亭长将项羽的乌骓马渡至对岸,乌骓上岸后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即马鞍山。这同传说项羽自刎于今乌江镇江边,地点又不一样。传说,自然不能当真,但能说明那个地方的老百姓把牛渚、和县一带的长江视为乌江。 其三,《水经注》的相关记载。张守节《史记正义》在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句下注: 《注水经》云:江水又北,左得黄律口,《汉书》所谓乌江亭长檥船以待项 羽,即此也。( 37 ) 《水经注》的这一条,不见于流传至今的《水经注》。清代殿本《史记》的《史记卷七考证》于此引文下注云:此条今本《水经注》无之。( 38 )这一部分早已散佚了,幸好有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把这一条保存下来,让我们今天有一个佐证。至于《水经注》记下的黄律口,如今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但《水经注》的这一段话,很清楚地说乌江亭长檥船之处是在长江边上,而且是在长江向北行的那一段的江边。这段话无疑也就是说,乌江亭长愿大王急渡的江,是长江;所谓乌江,指那里的长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是南北朝时的北魏人,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中,他这段话是最早解释乌江亭长檥船之处的。 长江自芜湖以下斜北行的一段,芜湖、濡须处于这一段之首,乌江县(西晋始置,县治在今和县乌江镇)处于这一段的尾部,牛渚、历阳处于这一段的中间。根据以上存在于史籍中的零星文字,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大致上把这一段长江称为乌江。古代由于活动范围和信息资源的限制,人们很难掌握长江的全貌,因而长江的某些部分就有另外的名称,如金沙江、荆江、浔阳江,等等。乌江,也是长江一段的名称    笔者主张把乌江解释为长江的一段(长江自芜湖以下斜北行的那一段),不同意解释为乌江浦。但笔者认为,两种解释,还可以继续讨论与探索。重要的是,无论是把乌江理解为长江的一段,还是理解为长江边上的泊船处,项羽乃欲东渡乌江,是想要往东去渡过长江。这是肯定无疑的。 亭长是县吏,檥船不是驾船    项羽乃欲东渡乌江是心中所想,表示没有到乌江,离乌江还远。那紧接着的乌江亭长与项羽的见面及对话,就不能认为是在长江边上。读者对此可能有所疑惑。如果我们正确了解了亭长的身份和职务的性质,了解了檥船的词义,便可以明白乌江亭长并不是驾着船在长江边迎候项羽。   袁传璋先生说:战争时期亭长自必掌控渡江之舟。作为西楚霸王的臣民,得到项王正在四隤山与汉军追骑激战的情报,亭长不难判断项王此番南下必为渡江,于是他将渡船栊在码头期待项王迅急登舟。( 39 )袁先生这些想象算得上生动而新奇。可惜,考证是凭史料说话,想象之词作不了证据。袁先生若写个电视剧,题名为亭长在行动,这些想象之词或许能派上用场。   《汉书 . 百官公卿表》写道: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我们过去把亭长理解为村长、保长一类的角色。近年有学者进一步研究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认为秦汉的亭不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而是县廷派驻在外负责禁盗贼等事的机构,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派出所。当时基层的行政区域依次是县、乡、里。各个亭当然也会有负责的区域,但亭不是一个行政区域。亭长也不是村长、保长之类的基层行政头目;而是县廷之吏。( 40 )笔者以为,这样的看法大致上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我们看,《史记 . 高祖本纪》开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里之上并没有某某亭。《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又记载,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薛县故址在今山东滕州市南),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41 )《汉书 . 高帝纪》颜师古对廷中的注释是:廷中,郡府廷之中。( 42 )从刘邦任亭长时狎侮廷吏及其差事的活动范围来看,亭长不是守着本村本土的基层行政头目;做亭长的人常出入县廷,又外出到很远的地方为县廷办差事。   由于亭长不是守着本村本土的基层行政头目,而是经常出入县廷、外出办差并交际广泛的官吏,这时候又是战乱时期,项羽在东城附近与乌江亭长见面就是合乎情理的事情了。至于他们是什么缘由见的面,见面的具体安排如何,史书上没有说,我们也不必去猜测。史书是记载历史,不是复制历史。历史事件有很多具体过程和细节,史书是记不下来的。   再说檥船,旧注解说不一。裴駰的《史记集解》引诸家说:   应劭曰:檥,正也。孟康曰:檥音蚁,附也,附船著岸也。如淳曰:南   方人谓整船向岸曰檥。( 43 ) 而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又说: 檥字,服、应、孟、晋各以意解尔。邹诞生作漾船,以尚反,刘氏亦有 此音。( 44 ) 司马贞对他之前各种关于檥的注释都表示怀疑。他介绍的邹诞生作漾船,也只能算是一说。这可以看出,直到唐代,关于檥字还没有确定的解释。 唐宋时的地理书《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把乌江亭长檥船待,改为乌江亭长艤船待。流传下来的《元和郡县图志》,淮南道等部分已缺佚,《舆地纪胜》引录《元和郡县图志》的文字也作亭长艤船待。又,左思的《蜀都赋》中有试水客,艤轻舟一句。李善注中引《项羽本纪》及旧注文字,均作艤船。( 45 )好像唐宋时候檥和艤已经相混。宋朝人编撰的《广韵》,也注明檥同艤。以后诗文中用艤舟、艤船的甚多,意思是拢船靠岸。现代学人注释《项羽本纪》,对檥船也大都解释为拢船靠岸。然而,这样的解释在两汉文献中找不到依据。《史记》、《汉书》俱作檥船,《水经注》的引用也作檥船。《说文解字》中有檥,没有艤。 我们对檥船的解释,也要回归司马迁、班固的时代,要撇开后人杂乱的解说,直接从古代经典文献入手,探讨檥船本来的意义。《说文 . 木部》:檥,榦也。榦,筑墙耑木也。 (46) 所谓筑墙耑木,是古代筑墙时于夹板两头所立的起固定作用的木柱。段玉裁注:耑为两头也。假令版长丈,则墙长丈。其两头所植木曰榦。段玉裁又说:《释诂》云:桢、翰、儀,榦也。许所据《尔雅》作檥也。人儀表曰榦,木所立表亦为榦。其义一也。《史记》乌江亭长檥船待,檥船者,若今小船两头植篙为系也。 (47) 段玉裁根据《说文》、《尔雅》等典籍,对檥船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史记集解》里诸家中,应劭是东汉人。应劭解檥为正,也是有根据的;因为榦有正的意思。郝懿行《尔雅义疏》解释说:按两边立木所以榦正墙体,故榦又训正。《易》榦父之蛊,《诗》榦不庭方,虞翻注及《韩诗章句》并云榦,正也。( 48 )榦训正,《易 . 蛊》的榦父之蛊,意为整顿前人败坏的事业;《诗经 . 大雅 . 韩奕》的榦不庭方,意为安定不朝觐的方国诸侯。榦训为正,檥,榦也,所以榦、檥都有正的意思。檥作为正讲,就是整理、安顿的意思。檥船,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安置着船,备有船。 无论是把檥船理解为若今小船两头植篙为系者,还是理解为安置着船,备有船,都说明在司马迁、班固的时代,檥船并没有在水上驾船靠岸的意思。亭长檥船待,也就不必解释为亭长驾着船向岸边靠拢迎接项王。 联系前后文看,乌江亭长是在东城附近与项羽见面的。檥船待,是表示他备有船。 联系前后文看,项羽那天到不了乌江 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表示项羽未到乌江,离乌江还远。如果联系前后文看,项羽垓下突围那一天是到不了乌江的。 我们看《史记》所写,项羽从垓下直夜溃围南出,渡过淮河,到阴陵,陷进了大泽中。平明从垓下出发的汉骑兵,赶上了项羽。项羽从大泽中脱身,带着人马往东逃,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追上来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项羽估计自己逃不脱了,为了表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带领大家向汉军冲杀了两次。这两次冲杀,溃围,《史记》紧接在至东城之下写的,表示两次冲杀发生在东城附近。两次冲杀中,项羽亲自斩汉军的一将,斩汉军的一都尉,还杀死汉兵数十百人,当项羽重新聚集自己的部下时,只剩下二十六名骑兵了。众人都表示拜服,说诚如大王所言。《史记》在此又接着写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于是是个顺接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也就是说,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是紧接着两次冲杀、众人都表示拜服之后的。此时,项羽的人马还在东城附近。 长江西岸离东城最近的点在今和县的乌江镇一带。据安徽省交通部门向冯先生提供的资料,乌江镇离东城有二百四十华里。笔者在这条路上,来回看了几次,其地形地势,极不适宜于骑兵奔驰。二百四十里路,不是一想就可能跑到的,也不是想着想着一会儿就到了的,也不是两人短暂对话的时间就能到达的。 项羽在东城附近的第一次冲杀、溃围,《项羽本纪》是这样写的: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司马迁没有写项羽把人马聚在小山上,但有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的句子,表明这次冲杀是从山上往下冲的。班固在《汉书》中补足了文义,写道: 于是引其骑因四隤山而为圜陈外向。汉骑围之数重。羽谓其骑曰:吾为公 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 杀汉一将。 四隤山是四面皆为缓坡的小山。颜师古注引孟康的解释:四下隤陁也。隤陁就是斜坡、缓坡的意思。孟康和颜师古把四隤山解释为四下隤陁的山,没有说它是某一个山的名字。中华书局标点本也没有在四隤山旁打上山名或地名的标号。《水经注》卷三十(淮水)写道: 淮水又东,池水注之。水出东城县,东北流,逕东城县故城南。汉以数千骑 追羽,羽帅二十八骑引东城,因四隤山斩将而去,即此处也。( 49 ) 郦道元明确地说项羽因四隤山斩将的地方,在东城县故城附近。这表明,至少在郦道元的时代,人们仍认为项羽因四隤山(凭借四下隤陁的山)的冲杀是发生在东城县城附近。 袁传璋先生为证明项羽到达了乌江边而后自刎,提出四隤山是距乌江不足三十华里的一座山,项羽由此 片刻可至 乌江。( 50 )袁传璋先生的根据,是宋代和清代的几种地理书籍。这几种书籍所著录的四隤山(或四溃山),位置各有不同,袁传璋先生选取离乌江最近的一说,即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在乌江县西北三十里。 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在民间流传时,民间常把某某地方附会为历史故事的发生处。因此,谭其骧先生特别告诫学人不要贸然把前人记载的传说当作真实史料看待。四隤山在乌江县西北三十里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记》、《汉书》及《水经注》的记叙,袁先生却深信无疑。尤为好笑的是,袁先生郑重引以为据的文字有这样一句:今山石上有走马足痕。项羽当年马蹄的痕迹,到南宋时还留在这座四隤山上!稍明事理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传说与附会。 笔者不想在四隤山的问题上过多讨论,我们考察一下从垓下到长江边的路程,便可以明白,项羽垓下突围那一天是到不了长江边的。 从垓下,至东城,有三百多里;从东城到最近的长江边,有二百四十里。淮河以北是平原,淮河以南是山地和丘陵。东城一带和东城以南百多里,山峰绵亘,冈峦起伏,当地百姓有地无三尺平之说。池河绕东城的城南和城东,流向淮河,像一根青藤把东城县城倒挂在那里。池河和长江的支流滁河,是拦在东城与长江之间的两条有名的河流。此外,丘陵岩层间还有许多小河、小溪、小沟壑、小水泊,有的有名字,有的没有名字。项羽在东城冲杀两次以后,凭他尚未耗尽的勇气,当然有可能翻山越岭、涉水蹚河,继续冲杀,所以他还想到往东去渡乌江。但是,处于这种极不适宜骑兵奔驰的地形地势条件,又在数千汉军的围追堵截之中,项羽继续往前冲是非常困难的,是不可能冲杀多远的。笔者在东城遗址附近考察的时候,曾对同行的朋友说:项羽跑到这个地方,真是走进了绝地。项羽在穷途末路、知天亡我的情况下,放弃东渡乌江的想法,最后作自杀性的一搏。 项羽两次冲杀,亲自斩汉军的一将、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在同乌江亭长对话后,项羽率二十六骑,弃马步行,作自杀性的拼搏,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读者算一算,先杀死汉兵数十百人,后杀死汉军数百人,需要多少时间?灌婴所部,是刘邦特别组织的一支骑兵部队,能征惯战,屡屡击败楚军。( 51 )这数十百人和数百人不会站在那里等项羽去杀,他们要拼搏,所以项羽身亦被十馀创;即使不拼搏,也要骑着马跑,项羽赶着杀,也需要时间。数十百人,起码五十人以上,算五十人;数百人,起码两百人以上,算两百人。项羽前后杀死汉兵起码两百五十人。若平均三分钟杀一人,这两百五十人杀下来,也要十几个小时。而项羽步战独杀汉兵数百人以后,天还没有黑,因为遇到故人吕马童,彼此都认得出。项羽自刎后,汉军争夺他的尸体,自相残杀,死数十人。这场争夺也不像是在黑暗中进行的。这样算起来,项羽从垓下溃围南奔,渡淮河,陷大泽,先后与汉军骑兵搏斗,杀汉军一将、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和数百人,共需时间十多个小时。那他这一天赶路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或稍多一点时间,大体上也只能走垓下到东城这一段路程。项羽的马日行千里,古代的一里比后世的一里要短。顾炎武说:千里之马,亦日驰五六百里耳。( 52 )两、三个小时,三、四个小时,项羽的乌骓只能从垓下跑到东城一带。 项羽那一天是到不了乌江边的,也不可能接近乌江。项羽到不了乌江,也就不存在乌江自刎的事。   项羽死于东城     《史记》再三再四再五地明确记载项羽死于东城。这是无可争辩的。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又可以明了,《项羽本纪》关于项羽之死的具体描叙,实际也是表示项羽死在东城。现存的《史记》文本,没有写项羽死于乌江。   东城为秦置县,属九江郡。秦以前为楚地。公元前 223 年,秦军攻占楚国新都寿春,灭楚国。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在淮河以南、赣江流域以东一片地区,设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由于历史文献的缺失,秦朝的九江郡究竟包括哪些县,现在还没有准确的说法;各县的地域范围,更是不得其详。现在基本可以考定是秦九江郡属县的,有:寿春、曲阳、安丰、新淦、锺离、六县、阴陵、东城、历阳、居巢、番阳等。另外,有人认为,全椒、建阳也是秦所置县。( 53 )东城县处于江淮丘陵中部,县城(县治)在池河北侧(今定远县城东南五十里)。历阳县(今和县)在滁河与长江之间,县城濒临大江,对岸即牛渚山,灌婴下东城、历阳,渡江,应当是从这里渡过长江。   秦朝在江淮地区实行郡县制,不过十来年时间,陈胜、吴广起义,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54 )陈胜起义的当年(公元前 209 年),陈胜的部属葛婴带兵到了东城。葛婴在东城立襄强为楚王,随后听说陈胜已经称王,葛婴便杀了襄强。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公元前 206 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领有梁、楚九郡之地;又分封天下诸侯,黥布被封为九江王,领有秦九江郡的大部分地方,王都在六县(今安徽六安市区)。不久,黥布背叛项羽,投奔刘邦,被立为淮南王,黥布所领有的九江地方被楚军占领。垓下决战之前,黥布策动驻守九江地方的楚军背叛项羽,参与垓下围攻项羽的战斗。   随着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秦朝的郡县官僚行政体制土崩瓦解。各地大小城邑,成为乱世英雄们反复争夺的要地。顾炎武说: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 55 )我们看《陈涉世家》写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 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 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56 ) 陈胜的起义部队,由大泽乡出发,攻蕲,攻铚、酂、苦、柘、谯,直至陈,并攻下陈。蕲、铚、酂、苦、柘、谯、陈,都是秦朝的县名,分别属于泗水郡(或称泗川郡)、砀郡、淮阳郡(或谓当称陈郡)。它们出现在司马迁笔下,都是指县城。司马迁将这些县城联起来,清晰地勾画出陈胜起义之初的军事行动。   司马迁叙述军队的行进与作战,涉及县名,一般都是指县城(县治所在),如城阳、濮阳、荥阳、成皋、下邑、陈留、雍丘、外黄、定陶、东阿、下邳、新蔡、固陵、钜鹿、沛、巩、砀、薛、邹,等等。至固陵,是到达固陵县城。围钜鹿,是包围钜鹿县城。军下邳,是驻扎在下邳县城。定陶未下,是定陶县城没有攻下来。破秦军濮阳东,是在濮阳县城的东面击溃秦军。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是攻下城阳县城,屠杀城阳县城的军民。 古代邑外谓之郊,习惯上说城邑,也包括其城郊;到达某城城郊,即可以称为至某城。《陈涉世家》写陈胜的部队至陈,是到了陈县县城附近;后面攻陈、入据陈才进到城内。《高祖本纪》写刘邦起事之初,派雍齿守丰邑,雍齿背叛,刘邦十分恼怒,率领五六千人从前线还军丰,因兵力不足,刘邦请项梁援助,项梁拨给刘邦五千将士,刘邦即引兵攻丰,雍齿逃跑。( 57 )刘邦还军丰,是驻军于丰邑附近;项梁拨给他五千将士以后,才攻进丰邑。这可见至某某城之郊,或军某某城之郊,便可以说至某城,或军某城。项梁渡过淮河以后,凡六七万人,军下邳。垓下决战前,刘邦的大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至,刘邦带的军队至少十万人以上。( 58 )现代人计算,秦楚之际的县城,东西、南北,一般各为一、二公里,六七万人军下邳,十万以上的人至固陵,肯定不能都驻城内,而是驻城内外。   《史记》涉及东城的有:《陈涉世家》写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项羽本纪》写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身死东城,尚不觉寤。《樊郦滕灌列传》写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下东城、历阳。《高祖本纪》写刘邦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魏其破籍东城,高陵追籍至东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对历阳的注是:和州历阳县,即今州城是也。对东城的注是:县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五里。( 59 )前一条注不考虑历阳县境(一个县的区域),直接以州城为历阳,州城即历阳县城。唐朝和州的州治在历阳县城,州城即县城。后一条注,定远和东城也都是指县城;因为秦朝的东城县和南北朝以后的定远县,在县境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就县城说,东城在定远东南五十五里;就县境说,两者之间没有距离,还重合一部分。从这儿可以看出,张守节认定司马迁所记的东城、历阳,是指东城县城、历阳县城。《史记》各篇的东城,都是指东城县城。项羽至东城,身死东城,灌婴追杀项羽东城,事件发生在东城县城郊外,可以说至东城,身死东城。 乌江说言不成理 乌江自刎说是否可信,过去没有人论证过。冯其庸先生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发表以后,坚信乌江自刎说的袁传璋等先生,仓促应对,写出一批辩论文章。袁传璋等先生搜集了不少材料,但这些材料对于项羽身死之地的问题,都是第四手、第五手、第六手的材料;袁传璋等先生的所谓考、平议、商榷,也言不成理。 1 、真正不明太史公的句法 乌江说的唯一依据,是《项羽本纪》最后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 十五个字加上乌江亭长同项羽的对话。袁传璋先生既然力挺乌江自刎说,那就应当首先对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段文字作认真的解析,指出其中哪几句确切表明项羽到了乌江而后自刎。袁先生不能具体、明白地指出来,只是抽象、含糊地说什么文字显白,毫无歧义,不言而喻。( 60 )袁先生蔽于成见,不知自省,反而指责冯先生不明太史公的句法,没有真正读通《项羽本纪》原文文本。( 61 )袁先生说: 冯先生之所以有上引的论判,原因盖出于误读太史公于是项王乃欲东 渡乌江的文本。众所周知,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介词于若与动词连用引 进处所名词构成介宾结构时,介词于经常省略而无损文意。《史记》中这种 句法更属常态,例多不备举。 《项羽本纪》中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完整的句式应为于是项王乃 欲东渡 乌江。在这个文句中,东渡 乌江即于乌江东渡。( 62 ) 袁先生把东渡乌江解释为东渡 乌江,或于乌江东渡,并不能证明项羽那 一天到了乌江而后自刎,不过袁先生如此一强调,倒暴露出袁先生自己真正是不明太 史公的句法。 袁先生应该先问问自己,是否把《史记》的句法搞清楚了。古代汉语中省略于而无损文意的,是动词后面带的补语。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项羽饮帐中,身死东城,追杀项羽东城。等等。由郭锡良等先生编、王力和林焘校订的《古代汉语》中说: 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 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言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 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让处所 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是现代汉语书面语言很少用   的。( 63 ) 这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于和处所名词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这个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省略),使处所名词直接连在动词之后。如果处所名词作动词的宾语,直接连在动词后面,就没有省略的问题。换句话说,处所名词作动词的宾语,不是介词结构省略了于字而成的。我们读《史记》和其它古典作品,常常看到动词后面带着处所名词,必须分清是补语,还是宾语;只有作补语才可能是省略了于的。袁先生看到乌江在动词渡的后面,就认为一定是省略了于字。他以为动词后面带处所名词的,都是省略了于的。《史记 . 樊郦滕灌列传》写灌婴下东城、历阳,渡江,如果按袁先生的办法加于字,变成下 东城、历阳,渡 江,并解释为于东城、历阳下,于江渡,这样别扭,读者还以为是在东城、历阳下面挖隧道过江呢!《项羽本纪》写项羽闻沛公已破咸阳,按袁先生的办法加于,变成已破 咸阳,并解释为已于咸阳破,这就会让读者理解为沛公在咸阳完蛋了。《项羽本纪》中渡字后直接带江、河、淮等名词的,共有十多处,都不是省略了于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小是意动用法),如果按袁先生的办法加于字,变成登于东山而小于鲁,登于太山而小于天下,这成什么话!不说古人,就说袁先生自己,平常也会说到上洗手间吧,在袁先生,完整的说法是不是上于洗手间? 2 、不可信的证据 冯其庸先生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将《史记》中关于项羽死于东城的多次明 确记载,一一列举了出来。袁传璋等先生无法否认项羽死于东城这个基本事实,他们 如何维护乌江自刎说呢?他们的思路是,想方设法证明乌江处在东城的范围内,把司马迁说的身死东城,解读为身死于东城的乌江。袁先生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样的思路。他说: 秦代的乌江亭地属东城县。司马迁叙写项羽的结局,在《项羽本纪》 正文中据事录实为自刎于乌江,而在篇终赞语中正式书为身死东城,是同篇 前后互见足义,体现了太史公严谨的史法。( 64 ) 我们先来讨论秦代的乌江亭地属东城县这个问题。在《史记》中,乌江亭只出现一次。既然名为乌江亭,大约是在乌江附近;但它的具体位置,司马迁没有说明。《汉书》也没有指明乌江亭的位置。《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都没有出现乌江亭。晋朝在历阳县以下沿长江划出一狭长地带,设置乌江县。( 65 )后来,朝代更迭,州郡频繁变动,而乌江一县的设置长期不变。到明朝初年废乌江县,以乌江县治为乌江镇,隶属和州,相沿下来,即今安徽省和县的乌江镇。 (66) 我国古代的郡县主要依山水命名,各地多有以江河为郡县名的,如九江郡、赣州、泗水县、沅江县、蕲水县、溧水县、邗江县、泾县,等等。晋代设置的乌江县,应当是因为濒临乌江而得名。《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乌江亭即和州乌江县是也。晋初为县。( 67 )这让人觉得乌江县的名称似乎来自于乌江亭。晋朝为乌江县命名,是否考虑过《史记》上的乌江亭,乌江县是不是乌江亭所在地,从唐以前的文献中找不到依据。《括地志》是唐贞观年间李泰等人所撰,成书于贞观十六年(西历 642 年)。已散佚。尔后,杜佑的《通典》在和州乌江县条下记云:本乌江亭,汉东城县也。( 68 )这又说乌江县原是汉东城县地。《通典》成书于唐贞元十七年(西历 801 年)。稍后,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在和州乌江县条下记云:晋太康六年始于东城置乌江县,隶历阳郡。。又记:乌江浦,在县东四里,即亭长艤船之处。( 69 )此后的志书地记将几种说法综合了起来。如《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和州下记云: 乌江县,东北四十里(指在州治东北四十里引者),旧十五乡,今四乡。 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垓下,东走至乌江,亭长舣船待羽处也。( 70 ) 这便把乌江亭和亭长舣船之处放在了乌江县(后来的乌江镇),并认为乌江县原为东城县地。这样的说法后来抄录在各种地志书上,流传到现在,为袁传璋等先生所接受。 袁传璋先生为乌江亭地属东城县这一说法提出的证据,即出自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元丰九域志》等。( 71 )这几本地志书的成书时间,距项羽之死已千年以上。稍为严谨的学者,都不会拿相距千年以上的文字记录去论证历史问题。袁先生使用史料,完全没有时代观念,好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袁先生所谓秦代的乌江亭地属东城县,其根据是几种地志书在乌江县后面记下的汉东城县地。照笔者看来,乌江县为汉东城县地的说法,肯定是错的。晋朝开始设置的乌江县,不可能占有汉东城县的地方。据《汉书 . 地理志》,西汉的九江郡(汉初为淮南国,武帝时恢复九江郡)包括十五个县:寿春、浚遒、成德、橐皋、阴陵、历阳、当涂、锺离、合肥、东城、博乡、曲阳、建阳、全椒、阜陵。东城县在九江郡偏北,九江郡南部沿江的县依次有阜陵、历阳、全椒、建阳(在今来安县),一县接一县。东城县同长江之间隔着阜陵、历阳、全椒、建阳等县。东汉时,东城、阜陵、历阳、全椒等县仍然保留着。建阳县被撤销并入全椒县。据《后汉书》的《郡国志》和《孝明八王列传》,东汉曾建下邳国,在下邳国存在期间,原九江郡的锺离、当涂、东城、历阳、全椒划归下邳国。东城县同长江之间照旧隔着阜陵、历阳、全椒等县的土地。晋朝的乌江县,属淮南郡。据《晋书 . 地理志》,晋淮南郡属县有:寿春、成德、下蔡、义城、西曲阳、平阿、历阳、全椒、阜陵、锺离、合肥、浚遒、阴陵、当涂、东城、乌江。这就是说,晋朝设置乌江县,东城县及其以南的阜陵、历阳、全椒三县仍然保留着。阜陵、历阳、全椒三县把东城县与长江远远地隔开,晋朝要在沿江划出一狭长地带设置乌江县,只能从历阳县、全椒县的地面上划,划不到东城县的地盘。所谓乌江县为汉东城县地不过是以讹传讹而已。 《元和郡县图志》记晋朝于东城置乌江县,是出于纂修者的误解。《元和郡县图志》濠州定远县下有关于古迹的一条: 东城县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自阴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骑,南走至乌 江亭。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于东城,即此地也。( 72 ) 这一条是记定远县境内东城县故城这个古迹的,杨喜斩羽于东城,即此地也的此地,当然是指东城县故城。然而,前面紧接的是项羽自阴陵至此南走至乌江亭,使人读起来不顺畅,甚至产生误解。纂修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以为乌江亭在东城县城附近。如果想象乌江亭在东城县城附近,这一条就前后贯通了。《元和郡县图志》两条涉及东城的文字,都是基于纂修者以为乌江亭在东城县城附近而写成的。这是误解,但纂修者肯定杨喜斩羽于东城是在东城县城,则反映了历史的真相。郦道元认为项羽因四隤山的冲杀发生在东城县城附近 , 《元和郡县图志》纂修者称杨喜斩项羽于东城县城。郦道元和《元和郡县图志》纂修者知道古人行文习惯,很自然地把至东城、追杀项羽东城理解为东城县城,不像袁传璋先生硬要把东城解释为辽阔的县域。 袁先生为乌江地属东城县一说提出的证据,都是不可信的。令人感到特别奇怪的是,袁先生作为证据的几段引文,说的是汉东城县地,袁先生却说它们明确记载乌江亭原属秦置东城县。把秦、汉混为一谈。袁先生似乎被乌江呼啸糊涂了,连秦、楚、汉也分别不清。他有几句概括自己基本论点的话: 司马迁在叙写项羽的结局时,据事录实为自刎于乌江,而为了让后人清 楚地知道项王最后结局的乌江所处的县域,他运用互见法,在作为《项羽本 纪》总结的太史公曰中,按乌江所属帝国正式的行政区划的县书写为身死 东城。( 73 ) 项羽与乌江亭长见面时,秦朝已经灭亡了五年,秦的郡县体制早已瓦解,刘邦还没有称帝,大汉帝国还没有建立,江淮间乃称王称霸者角逐之地。试问袁先生,乌江所属帝国是哪个帝国? 3 、对《史记》史法的误会 袁先生力图把司马迁说的身死东城解读为死于东城的乌江,但他没有可信的证据和理由。他扯上《史记》的互见法,更是牵强附会。 从宋朝以来,研读《史记》的人,经常说到互见法。《史记》的互见法,是就叙事方法而言,因为同一个历史事件,参与的有多个人,要分散写在各个人的传记里,但一个事件对各个人物的意义不一样,所以写入各个人的传记里就有详略的不同,这样,各篇传记就形成彼此互见、互补的局面。如鸿门宴,在《项羽本纪》里详写,在《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郦滕灌列传》里,则分别予以略写。作为一部包含众多人物的纪传体史书,这种互见、互补的叙事方法,是巧妙的方法,也是不得不用的方法。如果一个事件在各个人物传记里,都是一样的笔墨,不仅重复,累赘,读者厌烦,也不利于表现人物和思想。《史记》多次写项羽死于东城。袁传璋先生说,《史记》写项羽身死之地,正式书为身死东城,据事录实为自刎于乌江,互见足义,体现了太史公严谨的史法。这是什么话!难道司马迁记人的死亡之地,要剖成两截分开写,一截正式的,一截非正式的,有必要这样故弄玄虚吗?项羽之外,《史记》中有哪个人物的死亡之地是分两截写的?《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沙丘是个小地名,司马迁并没有另外按帝国正式的行政区划的县书写秦始皇死地。《蒙恬列传》、《李斯列传》均直书始皇至沙丘崩,至沙丘始皇崩。( 74 )后世关于秦始皇死地也没有另外的说法。以秦始皇之尊,都没有按帝国正式的行政区划的县书写死地,如果司马迁认为项羽死于乌江,《史记》各篇自然要直书项羽死于乌江,不会书写东城。既然司马迁多次明确记载项羽死于东城,据事录实的具体描叙又没有表示死于乌江的意思,那项羽死于东城而不是死于乌江,就是确定的。 袁传璋先生的所谓正式书写与据事录实的两截史法,并不存在于《史记》之中。袁先生想把自己凭虚造说的史法,强加给《史记》。袁先生指责冯其庸先生对《史记》史法的误会( 75 ),实际上,误会《史记》史法的是袁先生自己。袁先生坚信乌江自刎说,皆由于对《史记》本文的误读、误会,或是蔽于前人的误读、误会。愿袁先生三思! 2010 年 9 月 21 日写毕 注释: --------------------------------- ( 1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第 32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年出版。 ( 2 ) 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第 113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此书原为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6 年出版。 ( 3 )冯其庸:《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华文史论丛》总第 86 辑第 250 、 261 、 269 270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 4 )冯其庸:《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华文史论丛》总第 86 辑第 270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 5 )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上海《学术月刊》 1982 年 11 月号,第 4 5 页。 ( 6 )袁传璋:《项羽死于乌江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第 214 页。袁传璋:《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研究方法平议》,《文史哲》 2010 年第 2 期第 107 、 108 页。 ( 7 )司马迁:《史记》卷八第 378 379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8 )司马迁:《史记》卷九五第 2671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9 )司马迁:《史记》卷七第 333 339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10 )司马迁:《史记》卷十八第 916 、 967 968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11 )《二十五史》第 373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版。 ( 12 )《二十五史》第 561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版。 ( 13 )《二十五史》第 421 、 426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版。 ( 14 )《二十五史》第 537 538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版。 ( 15 )《两汉纪》(上)第 35 37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 16 )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下)第 1442 1443 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 17 )虞溥为西晋人,《晋书》卷八十二有传。所著《江表传》已佚,其项羽败至乌江一   语见《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之转述,《史记》卷七第 335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18 )冯其庸:《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华文史论丛》总第 86 辑第 250 251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 19 )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卷七第 71 页,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年影印本。 ( 20 )王伯祥:《史记选》第 63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 21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 58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 22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下)第 1078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按:流传下来的《元和郡县图志》,淮南道等部分已缺佚,中华书局版《元和郡县图志》的乌江浦一条,是缪荃孙从南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的引文中辑录出来的。据笔者查考,《舆地纪胜》的引文是:乌江浦《元和郡县志》:在乌江县东四里,即亭长艤船之处。缪荃孙辑录时在文字上稍有变动。《舆地纪胜》的引文亭长艤船之处,《史记 . 项羽本纪》原作檥船,不知《元和郡县图志》本来是作檥船还是作艤船。 ( 23 )司马迁:《史记》卷八第 370 、 374 页,卷五十四第 2025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24 )《说文》:津,水渡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说文解字注》第 555 页)《水经注》:津,河济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河水又东北流,逕四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中华书局 2008 年版《水经注校证》第 142 、 143 页)关于津的词义,这里约略说之。如有必要,将另撰文详论。   ( 25 )司马迁:《史记》卷八第 370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26 )《二十五史》第 371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版。    ( 27 )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下)卷三十一第 1744 1745 页,合肥:安徽大   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 28 )陈寿:《三国志》卷九第 276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 29 )陈寿:《三国志》卷二第 78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书中记己卯,以大将军曹仁为大司马,经推算,己卯为十一月十三。 ( 30 )陈寿:《三国志》卷二第 82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帝,指魏文帝曹丕。括号内的字为引者注。 ( 31 )陈寿:《三国志》卷二第 82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32) 陈寿:《三国志》卷二第 82 83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 33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下)第 1078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此处所引两条也是缪荃孙从其它书中辑录出来的。 ( 34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下)第 684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 35 )司马迁:《史记》卷七第 336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36 )颜师古:《前汉书叙例》,《二十五史》第 365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版。 ( 37 )司马迁:《史记》卷七第 336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38 )《二十五史》第 39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版。 (39) 袁传璋:《项羽死于乌江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第 216 页。栊 应作 拢,可能是误排。 ( 40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第 240 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万昌华、赵兴彬:《秦以来基层行政研究》第 41 43 页,济南:齐鲁书社 2008 年版。   ( 41 )司马迁:《史记》卷八第 342 343 、 346 347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42 )《二十五史》第 369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版。 ( 43 )司马迁:《史记》卷七第 336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44 )司马迁:《史记》卷七第 336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邹诞生,《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作邹诞本。    ( 45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 188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 46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 253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 47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 253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 48 )郝懿行:《尔雅义疏 . 释诂下》第 18 页,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 49 )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三十第 712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8 年版。   按:此段文字,《校证》的断句及标点有误,引者重新作了标点。    ( 50 )袁传璋:《项羽死于乌江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第 218 页。 ( 51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五第 2668 2670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52 )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下)卷三十二第 1837 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   社 2007 年版。    ( 53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7 8 页,上海:中华地图学社 1975 年版。马非百:《秦集史》   (下)第 630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54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第 1953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55 )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下)卷二十六第 1431 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   社 2007 年版。    ( 56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第 1952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按:攻铚、   酂、苦、柘、谯的主语,是陈胜、吴广。    ( 57 )司马迁:《史记》卷八第 352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按:过去学者多   认为丰是沛县属邑,近有学者根据考古发现,认为秦代有丰县。    ( 58 )司马迁:《史记》卷七第 298 、 331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59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五第 2671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60) 袁传璋:《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研究方法平议》,《文史哲》 2010 年第 2 期第 108 页。袁传璋:《项羽死于乌江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第 215 页。    ( 61 )袁传璋:《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研究方法平议》,《文史哲》 2010 年第 2 期第 110 、 117   页。    ( 62 )袁传璋:《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研究方法平议》,《文史哲》 2010 年第 2 期第 109 页。    ( 63 )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古代汉语》上册第 330 页,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4 年版。    (64) 袁传璋:《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研究方法平议》,《文史哲》 2010 年第 2 期第 108 页。   袁传璋:《项羽死于乌江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第 214 页。 ( 65 )《晋书 . 地理志下》,《二十五史》第 1295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版。 ( 66 )今南京市浦口区亦有乌江镇,与和县乌江镇仅驷马河相隔,一桥连接。南京市的乌江镇属于古代乌江县境。 ( 67 )司马迁:《史记》卷七第 336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68 )杜佑:《通典》第 963 页,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 ( 69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下)第 1077 1078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此处所引,是缪荃孙从《舆地纪胜》的引文中辑录出来的。 ( 70 )乐史:《太平寰宇记》,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第 470 册第 228 页。亭长之长原缺。 ( 71 )袁传璋:《项羽死于乌江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第 219 页。 ( 72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上)第 236 237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73) 袁传璋:《项羽死于乌江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第 221 页。袁传璋:《项 羽不死于乌江说商榷》 , 《一个不容置疑的史实》第 32 页,和县项羽与乌江文化研究室 2008 年 编印。 ( 74 )司马迁:《史记》第 264 、 2548 、 2567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75 )袁传璋:《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研究方法平议》,《文史哲》 2010 年第 2 期第 107 页。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6086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力-老子的回归
BaoHaifei 2011-1-6 11:55
给力-老子的回归 鲍海飞  2011-1-6   2010 年最后一天央视电视台的一个晚会上,给出了这一年的一个动感流行敏感词汇竟然是给力。  虽然是两个平淡无奇的字,但在这一个时代,这一年中,我们却深深地感觉到了这两个字的分量。为什么不是给我力量吧!也许给力这样来得更快更猛烈些吧。  给字后面能够搭配的单独的汉字好像不多,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好像就是给钱。还有一些句子与给相关。老天爷,你行行好吧 ! 上帝啊!请赐予我智慧吧!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最感人的一句应该是:爱人啊,你给我力量吧!可能还有很多与给相关。    给力显得强劲,给力生动,给力富有感召力,给力又含蓄。  但给力代表了什么?给力的背后是什么?  给力的背后是乏力,是疲弱;是不能站立、独立和自立。这也许因为我们不够努力、奋力,缺少毅力、缺少合力的凝聚力;也许因为不够强壮,不够强大,不够智慧,所以无力。谁需要力,谁能给力?  给力,给我力吧!我觉得是无奈的吼声!  缺少活力,死水一潭,要给力!  缺少耐力,永远不能持续,要给力!  然而我们可能更缺少的或者缺乏的是自信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愚公感动了神仙,搬走了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是神仙给了力,从此后,人间可畅行。诸葛亮借东风,能够火烧曹操战船,是朝天借力,居然老天就给力了,从此后,江山大局定了。也有《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掌水上漂,借隐藏于水中的木桩而飘浮于世,凌波微步,从此后扬名江湖!君子善假于天、地、物之隐之力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社会的发展,给力已经表明了现代人已不再缺乏智慧了。君不见,上天入地,网络千里。然而缺少的还是力,难道还是因为身体还不够强健?老子的《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给力强骨。  给力,给谁力?给什么力?  给法官正义之力!  给教师阳光之力!  给学者尊严之力!  给老者温暖之力!  给孩子智慧之力!  给弱者心灵之力!  大声喊:给力,给我力吧!
个人分类: 随想|34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写在哈拉哈河源头
pww1380 2010-12-15 20:13
写在哈拉哈河源头 篱风 (杨文祥) 青山翠谷, 拥抱着一道, 秀美的小河。 绕过一片片如诗似画的山林, 流过一道道如梦似幻的峡谷, 径直向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流去…… 呵, 哈拉哈河。 我的, 哈拉哈河。 你是一首, 写不尽的情诗, 你是一曲, 无声的恋歌, 你是一幅, 展不到尽头的画卷, 你是一道 静静流淌的小河…… 呵, 哈拉哈河。 我的, 哈拉哈河。 你不是情诗, 你不是恋歌, 你不是画卷, 你更不是一道小河! 你是一个, 离家出走的游子。 你是一块, 母亲身上的骨肉。 多少年的凄风苦雨, 多少年的颠沛流离, 那是怎样的无奈啊, 又失去了少不更事的你。 呵, 哈拉哈河。 我的, 哈拉哈河。 你何时能够, 浪子回头, 你何时能够, 回到生你养你的土地? 呵, 哈拉哈河, 我的, 哈拉哈河。 你这终于归来的游子, 快让母亲把你看个仔细。 黑瘦的面容, 褴褛的旧衣, 啊, 你那大半个身躯, 究竟遗失在哪里?!!! 注: 哈拉哈河是目前我国同外蒙的界河, 河岸原始植物群落丛生,河水蜿蜒流淌在崇山峻岭之间。哈拉哈河 发源于我国大兴安岭西侧阿尔山地区的松叶湖,流 经杜鹃湖,同时还汇集了苏呼河和古尔班河等支流,干流由东向西经阿尔山市的伊尔施镇流入外蒙,全长399公里,我国境内流长136公里。上游10多公里为暗河,在石塘林地下流淌。 在外蒙注入贝尔湖后,返回境内,流入内蒙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呼伦湖。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78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工具变量思想不扯,内容在扯!
热度 1 yanghualei 2010-9-13 18:45
在做回归模型中把影响被解释变量Y的所有因子归结为全变量T 当把T拆分为解释变量A 与随机扰动项e,而T与e存在相干时 为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并进行很好的预测和估计 须寻一方法 消除这种 相关性, 工具变量是对策集合中的一种 其基本思想: 寻找一个中间变量 F使得A=A(F),但F与e不相干 并满足 关系A+e=T=F+e,但问题在于 根据公式可推理出 F=A 感觉内容是在扯, 因为工具变量竟然是自己 既然A与e存在相干即有交叉项,说明对全变量T的分解 存在问题 若采用新的不存在交叉项的分解即T=C+D 不就解决了问题? 此法关键是对不相干因子组(C D)的寻找
个人分类: 数学沙滩|48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归的梦魇--数据的不一致性
yanghualei 2010-9-10 08:33
目标: 寻求解释变量 与被解释变量 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数据搜集,作散点图进而建立回归方程 数据: 通过观测点分别俘获变量 和 的 个位点的时间序列数据记 与 推理: 现实中观测变量 的数据序列 带有噪音的,即变量不仅受解释变量 的影响还受除 之外的变量作用,在此不防记其他变量集合为 ,故解释变量 的观测序列 在没经过滤处理后是不能获得纯粹变量 作用的真实 序列的,其之间真实误差为 悖论: 现实中往往拿序列 与 做回归,得出 与 的方程 ,实质上数据序列 与 是不一致性即 是 综合作用的结果而 仅仅是 得镜像,故回归分析的数据库中本应该建立的 与 之间的关系,事实上 存在却无法获得,原因在于 因子对 的影响无法从控制的实验中剔除。
个人分类: 数学沙滩|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归来去兮——倔人为“鸿飞”们一大哭
wangxh 2010-9-6 21:04
看了王鸿飞先生(原来经常称鸿飞兄,现在是国际友人,应该称先生)的《 现在可以说了 》,又看了曹广福老师的《 一个王鸿飞走了,千万个王鸿飞回来 》、刘进平老师的《 试论王鸿飞先生的出走 》和李世春老师的《 王鸿飞的折转属于正常的科学攀登 》,心里感觉好像俺厨房里的调料瓶在胃里打架。这让倔人想起了十多年前我们这里一位飞哥的归来去兮始末。 该飞哥日本留学八年,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搞了一遍,后得一长期稳定、收入颇丰的工作,女儿也长大并说了一口流利的鬼子话。十年前打算回国海归效力。由于三四岁就到了日本,女儿已经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了,所以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但经过飞哥两口子半年多的思想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女儿勉强答应回国。 如此这般,飞哥举家过洋海归祖国,变卖家产,回国后又买房子又置办家产,不仅仅裸奔回国,而且还搭进数十万。由于女儿在日本长大,日语比汉语流利很多。多亏病态的国内教育,还真让飞哥给女儿找到一家日语+汉语双语初中。可是仅仅上了半天学,女儿死活不去了。原因是老师的一句话:人家都往国外跑,你们真有毛病,怎么回来了呢?人家日本根本不这么教学生啊,所以孩子觉得好像进入动物世界了,哪敢久留啊!于是乎,海归数月后,终于不得不回归了女儿的祖国......飞哥走时那种痛苦的表情俺至今难忘! 他们归来归去,神经要经历多么痛苦的煎熬!现在可以说了,短短一句话,六个字,包含了多少无奈与心酸,俺为飞哥们一大哭!
个人分类: 社会|28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诚邀顾问博主12名(不限于12名)
yatou 2010-7-10 01:04
提议要求李亚辉回归科学网 家中有事,急去急回。得见老邪之文 丫头别泄气,鬼王快回来了 。 依其文路,顺藤摸瓜,俺去拜读了《科学网正式组建 顾问博主委员会 》 之雄文。在文章下面看到在诸位博友们的评论中,那位清华大学喜边缘学派蒋劲松先生如此不知趣 地撇开恭喜贺喜之言不谈,却是单刀直入地猛言猛语:我不同意恢復李亞輝波偶科學網戶籍。我建議重新註冊開博。(只是俺不明白,啥是恢复波偶呢?)不过他老人家的意思俺是明白:李亚辉当回来!不禁笑言一句:素食者充满血性之阳刚,这个现象是不是需要生命科学者深入研究一下? 未及深思,又回到老邪的文章中,仔细拜读。第三段前一句话是写来给本傻姑戴高帽子搞忽悠的,这个她明白。东邪西毒,忽悠那个傻姑玩儿是黄老邪的拿手好戏。要不然傻姑只认桃花岛的黄氏父女呢!此等巧语,傻姑一概不论。误信其言者后果自负。 关键的话在这里:根据(顾问博主委员会)其工作细则第六条, 超过 12 位(占全体顾问博主的 10% )以上顾问博主的提议问题,向全体顾问博主征集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由全体顾问博主对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投票作出决定。超过二分之一的结果即为有效结果 。您很容易就可以找到 12 位顾问博主签字提议。就可以正式走程序,由顾问博主委员会承担责任了。 见诸博友对老邪之文纷纷大义推荐,傻人心中倍感温暖。前日里见有的博主将亚辉的新浪博客网址放在好友链接里,我心中也是一样的温暖。虽然有的朋友并不理解李亚辉,当然更不理解大家对他离去的伤感,我只想说:抛弃那种以外在形式去评判一个人这种世俗的束缚吧!我们在多年的讲究形式的文化中,过多地习惯了形式,过多地看重现象,而忽视了本质,忽视了对结果进行有效探索的、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方法。甜言蜜语,内藏奸诈;疯人痴语,自露真知。你把真知放在一旁不顾,却指责他言语不端,我倒是迷糊了。 想说的话还很多,以后有机会再白活。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1 本人、老邪(李小文)、蒋劲松及所有推荐老邪之文的博主们(可能里面顾问博主人数已远远超过 12 人了,还需要形式上更加正式一些?) 再次诚邀诸位顾问博主,提议李亚辉回归科学网。如果诸位同意,请一键表扬。 只要推荐人数中顾问博主够了相应数量要求,根据科学网已有的顾问博主实施细则,本提议要求李亚辉回归科学网自动生效。 2 遂请科学网编辑部费心劳力,依纲施政, 让已是迫不及待的顾问博主们就鬼王回归问题光荣地第一次行使权力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51 次阅读|38 个评论
风声5——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喀什经济特区
sheep021 2010-5-21 12:16
中央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 设喀什经济特区 2010年05月20日20:43 人民网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5年后全区人均GDP将达全国平均水平。 举全国之力援助和推动新疆实现大发展,给新疆各族人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喀什地委委员、喀什市委书记曾存表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本博评论: 继重庆和西安的大手笔 拉开 序幕之后 了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这场大戏,终于正式上演了,喀什走向前台。 东有深圳、西有喀什,如果说,深圳目睹了一个时代的话,喀什则开启另一个时代。 东、西不仅代表空间,而且也代表着时间。更重要是东西是相对的,文化上的回归东方和经济建设上的向西部转移是一个整体。 深圳开发开放时,有冒险精神的、拼搏精神的、怀才不遇的人才都去深圳大展身手了,美其名曰孔雀东南飞,如今,孔雀终于回头了。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没赶上深圳,没赶上上海开发建设的、北京上海深圳没买上房子的,可以考虑人挪活树挪死这句话了 更多风声系列 : 风声4尚武传统逐渐回归 风声 3 奥巴马:中国特色不能丢,莫跟美国走死路。 风声 2 回归传统,回归东方 风声 繁体字又回来了 西部大开发终于拉开序幕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声2——回归传统,回归东方
sheep021 2010-5-7 13:15
17名美国高官在清华大学接受培训 他们是美国政府全球领导力高级培训班的学生,在华一周时间里,主要是在 清华大学 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学习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能源、环境的管理与决策分析等课程。 2000多名司局级官员,被要求今年内在7所院校完成至少40个学分的选课任务。 2008年8月11日,中组部下发《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行干部自主选学是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之一。今年,一场司局官员的校园计划据此展开。 菜单式的自主选学。 以前是让你学什么就学什么,现在是需要什么学什么。 结果, 报名人数在前三位的讲座均来自北大 ,分别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佛教禅宗与人生 本博评论: 这两个培训,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在清华,一个在北大,看来老外更注重实际一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一股向着东方自然哲学体系回归的潮流正在悄然兴起 破解李约瑟的难题 的时刻不远了。 其他: 中华文明:源有多远,流有多长 中华思维与中华复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3 次阅读|2 个评论
风声——繁体字又回来了
sheep021 2010-4-30 16:41
河南漯河六部门下文要求每人至少识500个繁体字 2010年04月30日 官方领读已6年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学国学经典系列讲座(下)第七讲《尚书》 (2009-10-22)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学国学经典名家讲座(下)第八讲 《红楼梦》的美学意蕴(节选) (2009-10-22)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学国学经典名家讲座(下)第六讲 《明清小说》 (2009-10-22)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学国学经典名家讲座第五讲 《唐诗风神》引文 (2009-10-22)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学国学经典名家讲座(下)第四讲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2009-10-22)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学国学经典名家讲座(下)第三讲 《史记》 (2009-10-22)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学国学经典名家讲座 第二讲 《孟子》 (2009-10-22) 本博评论: 文化回归,已经开始了。从中央到地方,国学经典无不春风化雨,滋润着一方方干涸的心田。 但戒急戒躁,慢慢来,别把好事变坏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0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小学生版]读《野性的呼唤》有感兼读读后感有感
pkustm 2010-1-16 07:15
读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有感 昨天晚上,与很久不见的同学网上聊天,说起很久不写东西了,笔下颇感生涩。 自己这两天在重读《野性的呼唤》这本书,心有所感,却一直没有下笔。顺手搜索了一下网络,发现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和读后感已经很多了。 突然想起有一次与朋友讨论起纪晓岚一生著述甚少。查了一下: 清人陈康祺在他写的《郎潜纪闻二笔》卷六中,就专门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引用了纪晓岚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在该书纪文达不轻著书之原因一节中有这样的概括:纪文达平生未尝著书,闲为人作序记碑表之属,亦随即弃掷,未尝存稿。或以为言。公曰:吾自校理秘书,综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备。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其自谓过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来自: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813276 ,没有再费力追查真正的原文出处) 哎,纪才子尚如此。我辈更不必徒费笔墨了。遂找了一篇小学生的读后感在此(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原作者的信息,网上转载甚多,然而大多都没有标明作者信息。Sign...) 请诸位欣赏(想想同学说俺还年轻,心里直感自己肯定是不够成熟。对照一下,写作此文的这位小同学真是早早成熟啊!)。 ==== 读《野性的呼唤》有感 ==== 读《野性的呼唤》有感 湖南省吉首市矮寨镇欣欣希望小学 六(三)班 石岗 (指导教师:石建军 TEL 1378XXX0056) 当我第一次翻开杰克伦敦的巨著《野性的呼唤》时,那首凄凉而极富哲理的诗便深深地打动了我:风俗的链条锁不住游牧部落跳跃的古老的渴望,寒冬萧条,沉沉睡去,野性将唤醒凄厉的诗行。 或许正如杰克伦敦所说的那样,万物都有一种古老的本能野性,它带来野蛮,带来征服万物的欲望。《野性的呼唤》的主角家犬巴克在踏上阿拉斯加的土地时惊呆了: 在这冷酷无情的世界中,付出友情就等于付出生命,要想生存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绝没有后退的可能。所有的残酷都在唤醒它古老的野性,所有的事实都在告诉它,在这个社会中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来自本性深处的不屈的斗志被唤醒了,因为它知道这一切都体现着生命的价值。 然而,野性带来野蛮的同时,也带来了纯真与忠贞的友情。这是文明与古老的结晶。当巴克的主人死去时,它仰望苍天,发出长长的嗥叫,这嗥叫是忠诚的,这嗥叫是伤感的,这嗥叫是震撼人心的,这嗥叫包含着巴克对主人深深的爱,这爱是野性的友情体现。 生命是矛盾的,世界是复杂的。它有奸诈,也有忠诚;它有文明,也的野蛮。可是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人生正因此而多彩,因此而灿烂,因此而生生不息 读完《野性的呼唤》,掩卷而思,不觉已是感动涕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回归的两个易犯错误
yuliping 2009-11-22 15:15
最近给一些杂志审稿,连续遇到回归分析的原理性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什么是自变量 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可笑,自变量谁都明白。但实际处理过程中,这个问题很多大家都会出错。比如,地区信息化水平是个自变量,用什么衡量?指标很多,诸如万人电脑数量、万人网站数量、百户电视机数量、百人电话数量等等,如果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假设有资本、劳动力、教育、信息化 4 个要素,如果资本、劳动力、教育数据是现成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构建以下的方程: 经济发展 =f( 资本,劳动力,教育,万人电脑,万人网站,百户电视,百人电话) 如果这样构建模型进行回归是错误的,必须将评价信息化的几个指标进行综合,变成唯一结果,然后才能回归,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主成分、因子、 AHP 、 TOPSIS 等等。 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决策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计算中间变量! 如本例所示。 本例中,万人电脑数量、万人网站数量、百户电视机数量、百人电话数量等等就不是自变量,而是构成某个自变量或者测度某个自变量的要素。 第二,确定性方程不可以回归 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均衡模型为例: Y= C+I+ ( X-M ),即总产出 = 总消费 + 总投资 + (出口 - 进口),那么对于这样的模型,能否用回归分析呢?记住,绝对不可以,回归分析重点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对于确定性方程,是不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的。 才开始读博士时,和年轻有为的 H 博士私下聊天,说学校只有 1 个人( Z 教授)懂西方经济学,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很吃惊,怎么可能!学校的教授、博导有20个。 5 年后的今天想想,真是一点都没有错,很多情况下,我们自认为已经搞懂了某个问题,其实未必!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某个学术观点,而是有客观标准的某个问题。 2009.11.22 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876 次阅读|4 个评论
数月数日回归
minzhaolu 2009-11-10 16:02
回归 等待许许多多天以后 我终于再次鼓起勇气回到这个曾经让自己兴奋不已的地带 这次 备受感触 可以说是感悟多多 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会慢慢的找回原来的激情和勤奋 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一些未尽的愿望 这样才会更加完美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由这样那样的来来回回组成 来回次数多了,也就感悟出人生的魅力 进而不断的美化人间 期待 在这个多变的季节 我毅然选择了回归 回到这个我曾经兴奋不已的绿地、广场、 尽情的挥洒属于我自己的辛勤与汗水 创造出属于大家的开心与兴奋
个人分类: 美好回忆|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可靠吗?
yuliping 2009-8-28 18:32
按:这是在本人撰写的学术期刊评价中主成分分析法应用悖论研究一文的基础上写的博文,该文发表于 2009.9 《情报理论与实践》。 在指标体系多属性评价中,现在已有几十种各种各样复杂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 TOPSIS 分析、突变理论、 ELECTRE 等等,这些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线性评价方法和非线性评价方法,前者采取一定的方法给指标体系赋权,然后进行加权汇总,后者相对复杂,原理不同方法不同,其特点是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 我认为,不管什么评价方法,必须满足单调性。即如果其他指标值没有变化,正向指标值增加,评价值必须增加,不能减少。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用于评价,可能有数千篇论文。笔者对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时,偶然中发现,即使指标选取正确,但至少有一半的概率不满足单调性,即正向指标值增加,评价结果反而变小。基本上以 50% 的概率否定了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用于评价,由于发表学术论文,因此论文中并没有博客中这么绝对,语气缓和多了。 迄今为止,尚少有学者研究非线性评价方法的通用的检验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其评价结果是值得怀疑的。 我偶然间找到了所有非线性评价方法的检验方法,还是相当得意的。 我现在有这么一个感觉,简单的线性加权汇总评价方法,可能是一种优秀的评价方法。所谓美好的都是简单的,这也是一种回归 。如果真是这样,在评价中一味追求复杂模型的方法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就像研究武器一样,一般情况下制约该武器的反武器的研制,仅有原武器研制投入的 10% ,如果寻找某种评价方法潜在的不足,所需要耗费的代价也许很少。 再进一步,在 科学研究中,如果不进行深入思考,了解各种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优缺点等背景知识,就简单运用这些华丽的、复杂的数学模型,可能会存在很多问题,在人文社科的研究中,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模型得出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也有潜在的风险。 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越来越收到重视,这本无可厚非,希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适当留意方法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认识的规律,本文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后续研究已经解决了相关问题,成果将陆续发表,欢迎讨论。 2009.8.28俞立平于邗上 PDF论文下载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10070 次阅读|4 个评论
似曾相识燕归来——回归青岛
xu782219 2009-5-16 20:07
1999-12 似曾相识燕归来 ── 回归青岛 1待命出访 2邂逅同游 3访问台湾 4家宴奇遇 5忆旧叙旧 6回归青岛 1 待 命 出 访 也许是由于上苍的垂怜,才使得我一个鲁西普通的农家子弟,幸运地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一个国家级的海洋研究所,工作了几十年。仅仅是文革期间遭受了些罪,过了三年之久的非人生活,其它年月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1997 年 4 月中旬,在樱花待放、桃花盛开的时节,所领导念我几十年来工作还算尽心尽力,也做出了一些成绩,而且也即将到了 60 周岁( 8 月19 日 )退休的日子,所以,出于照顾,或者说是出于安慰,趁市科联组织科技代表团访问台湾、顺访香港的机会,也给我出钱报了个名,让我参团出访。 以前,谈起港台关系来就叫人发怵。只要扯拉上一丁点儿港台关系,或有朋友在港台,或有亲戚、哪怕是很远很远的亲戚在港台,你就别想素静。平日里被内控,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被列为审查或整顿对象,政治上永难抬头。当时我非常庆幸自己祖辈务农,几代人连个识字的人都没有,出县的亲戚朋友没有半个,更不要说有什么港台关系了。而今,风向转了,形势变了,有港台关系成了一种优势,一种时髦,一种荣耀,是统战对象,是被选拔当干部的苗子,是有钱人的代名词,常令那些蝇营狗苟者们羡钦不已。我贫久了穷惯了,练就出了坚韧的安于贫穷的无奈品质,从未奢望过去羡慕有钱人,当然也更未敢奢望过去羡慕什么港台关系者流。 出发前,出访者们在抓紧作各种准备。那些有港台关系者(甚至是能东拉西扯上一丁点儿关系的人),都忙着为关系准备礼品,工艺品、名人字画、土特产品,大包小包地往家买。我自然没有这种麻烦,只需准备些可送人参考的文献资料和随身用的衣物等生活用品即可,跟通常在内地出公差差不多,所以很快就准备妥了。 一切准备就绪,专等出发的几天,反觉得百无聊赖。于是,一天上午,我躺在家中的沙发里,望着天花板,犯了老毛病:放纵思想,信马由缰天马行空任其驰骋,海阔天空、满宇宙地胡思乱想起来。一不留神想到,我也很快就是 60 岁的人了,在人世间活了 2 万 1 千 8 百多个白天黑夜,而且港台也是我们大家的中国的地方, 难道我就连一丁点儿港台关系也没有?一点点儿不服气,一点点儿无名的悲哀,促使我搜肠刮肚地想起我的港台关系来,哪怕也是东拉西扯上一丁点儿的关系也算。不图沾光,有点儿关系,见了面总会感到亲切些,让对方也好体会一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中华民族传统古风。通过冥思苦想,倒也理出了几条线索来。 台湾水产出版社社长赖春福先生,曾几次来青岛同我们商谈合作事宜,并且我代表单位与他签订了合同,由他们在东南亚地区代销我们编辑的学术刊物。这应该算是一种关系吧 ! 我们单位与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的海洋研究机构建有书刊交换关系,虽未与那儿的同行见过面,但资料和信函来往频繁。这也应该算是一种关系吧 ! 台湾海洋界学者多次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我多次听过他们的学术报告,并且他们与我交换过名片,虽然此后再没有进行过任何联系,但这也应该算是一种关系吧! 老所长 85 岁生日时,他在台湾的女儿专程来为他祝寿,我应邀参加了庆典。虽与她仅见过这么一次面,但与她同过宴席,还碰过杯。这也应该算是一种关系吧! ...... 思来想去,总觉得这些关系,作为一般人们认为的那种港台关系,都不够格。即便是算也很勉强,大有牵强附会之嫌。 百无聊赖的冥思苦想让人累,感到愈加无聊,便就势回到现实中来,顺手拿起孙子放在茶几儿上的《宋词选编》翻看,不经意一下子翻到晏殊的一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闲愁,而且是春风得意的当朝宰相写的装模作样的闲愁,但是他写得实在是太美了。我正好今日得宽余,在家里休闲,恰好有份闲工夫欣赏这装腔作势的闲适之词。其实,这首词,我天天读书做作业忙得不亦乐乎的孙子也很喜欢。我多次给他讲读这首词,一向好动的他每次都静静地认真地听完。特别是在讲到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典故时,他更是专心致志,一动不动地听。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浣溪沙》一词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实在是美仑美奂的千古名对。据宋( 960 ─ 1179 )乾道三年( 1167 年)胡仔纂《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年的暮春,当朝宰相晏殊看到地上落满残花,触景生情,便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自己也觉得很美。但是他费尽心思,怎么也找不到恰当的对句。为了不致忘记,他像往常获得佳句时一样,把它写在纸上,挂在屋里,时时揣摩,惜终无所获。 第二年暮春,晏殊去杭州,路过扬州在大明寺休息时,眯缝着眼让侍史给他读壁间诗板,并嘱咐不要念出作者的姓名和官爵,以免他可能会以人取诗。读了许久,没发现一首好的诗词,不是残缺不全,就是空洞其词、了无新意,令人乏味,似同嚼蜡。 稍后,侍史在读一首五言律诗: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春。 仪凤终陈迹,鸣蛙祗沸声。 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这首诗还没读完,宰相大人就睁开了眼。他觉得这首诗内容充实,寄托深远,连忙邀该诗作者──江都都尉王琪共进晚餐。王琪的确很有才气,晏、王二人谈得十分投机。 饭后,在寺内放生池边散步时,晏殊看到满地落花,又想起了去年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诗句,并把找不到合适对句的苦闷说给王琪听。芝麻官都尉、年轻后生王琪,面对当朝宰相和名满天下的词人晏殊前辈,不顾官场客套,不畏诗词大家,随即说:您看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怎样?从时令和景物上来看,也还算说得过去吧? 晏殊一拍手兴奋地说:好!好!岂止是说得过去,简直是绝对,天衣无缝,妙不可言。 自此,这个天衣无缝、妙不可言的佳对,晏殊不仅在上面的这首《浣溪沙》词里用上,还在一首七言律诗《示张寺承、王校勘》中用过: 上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梁园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材。 不好说这首诗不美,但是,这佳对用在此,在韵律上显得软弱多了,远不如用在《浣溪沙》词上那么熨贴。词本来是依声之作,专供人依调歌唱的,其间抑扬顿挫、声情缓急,于韵脚、声律关系巨大,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恰好最合于词道。 这是古代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当我正在细细品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佳对时,似曾相识四个字使我想起七年前以似曾相识开端的一段友谊。一个年轻端庄美丽的香港姑娘,虽与我们萍水相逢,仅 20 几天的交往,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成了我们忘年的朋友,至今想起来还仍然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令人心动不已。这的确应该算是我的一个港台关系。 2 邂 逅 同 游 1990 年 8 月,我作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考察团成员出访苏联,考察苏联科学院的文献情报工作。 8 月28 日 ,我夫人萍姐送我到北京,住在科学院中关村招待所,等待 8 月31 日 送我上飞机出发。几十年来,她总是精心呵护我,已成习惯。这大概是因为她开始就比我大了 4 岁的缘故,也许是传统中国妇女的传统使然。 北京的天气是最遵守季节规律的,虽然是初秋,暑热仅中午尚有一点儿不大的余威,早晚却已略有凉意。 8 月30 日 上午,与萍姐去游天坛,那是皇帝祭天的地方,萍姐很乐意去。 祈年殿宏伟、庄严,使人肃然起敬。在皇天上帝牌位前,萍姐双手合十,两眼微闭,口中念念有词,一脸虔诚。 出得殿来,阳光灿烂,微风爽人。我们正要下台阶,迎面 20 来米处一个女孩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就好象是从我脑海深处跳出来的一个亲切形象。只见那女孩手持相机,约摸 20 来岁,中等个头,微胖,脚穿白色旅游鞋,下身穿淡蓝色牛仔裤,上身着红色T恤衫,映衬着一头蓬松齐耳的黑发,雪白的圆脸上的一双大眼睛,更显得她朝气蓬勃,体态丰盈,美丽大方。我什么时候结识过这么年轻的女孩呢?心想这是看来她像个典型北方美丽女孩的缘故,是似曾相识。 我忽然意识到,一个大老头子直盯着一个女孩子看,总觉得不太雅,何况夫人萍姐还在身边。于是,我忙收敛目光,转移心思,低头搀扶着萍姐走下台阶,转身瞻望巍峨的大殿。我凑近萍姐右耳,昵声问她刚才祈祷什么,她说在为我祈祷一路平安,我一笑置之。她收敛了笑容,正色道: 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就是听了夫人莫尼克公主的话,晚乘了一班飞机,才免于遭空难的。还有,我怕你在飞机上犯躁病,祈求皇天保佑。 立刻有一股萍姐专利生产的经常造访我的暖流瞬时流遍我的全身,感到无比幸福。但这后一句话触联到我文革时的遭迫害,使我落下的这痛苦难耐的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我们称它躁病,因为一犯病就躁得受不了),不由得又在心头掠过一丝苦涩。萍姐当即捕捉到这一信息,摇着我的左胳膊,连忙说: 都过去了,都早过去了,一切都好了,现在一切都好了,不要再去想那些个古代的事。 正说着,我感到背后有人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右臂,随着一位年轻女子轻轻的略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飘过来: 老伯,请帮个忙,好吗? 我以为我们站立的地方影响了人家照相取景,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转过身来就要躲开。哎呀!这女子恰好就是我刚才直盯着看过的那个女孩,不由得我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名的尴尬。 老伯,请您帮我照一张相。可以吗?她笑容可掬地请求我,并且还深深地给我和萍姐鞠了一个躬。 当然可以。我接过她的照相机,便为她拍照祈年殿。透过照相机的取景窗口,我观察得更加清楚。白晰的圆脸、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适中的高鼻梁和涂了口红的更像樱桃似的小嘴,总感觉这是一张非常熟悉的面孔,似曾相识的想法在脑海里盘旋。她只身一人游园,她真诚地恳求和我们一同游,也好让我为她多拍几张照片。我们欣然同意。 我们同游了天坛公园,中午一块用了午餐,下午又同游了颐和园,我们俨然成了朋友。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她叫邱水,香港大学学经济管理的学生,刚毕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前出来旅游。最后,我给她留下了我的通信地址,她要把她给我们拍的照片寄给我。她一看我的地址是青岛,右眉轻轻地扬了一扬。 晚上,躺在床上想了许久,邱水一个女孩子,又是香港人,我以前怎么会认识她呢?对了,这可能就是似曾相识! 第二天, 8 月 31 日 ,天气晴朗,微风。下午 3 时 45 分萍姐陪我赶到首都机场,等待乘 4 点 15 分起飞的波音 743-909 班机,直飞莫斯科。在候机室,邱水出现了,她穿一身深蓝色西服,深咖啡色皮鞋,绿衬衣,打着红色胡蝶领结。当她知道我们考察团要飞莫斯科时,简直要跳起来,因为她也是乘这架飞机飞莫斯科,要去苏联旅游。她希望与我们结伴同行,跟着我们沿我们访问的路线旅游。我请示了我们的团长,团长答应后,邱水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飞机在天空飞了 6 个小时到了莫斯科,因为是顺着太阳的路线飞,莫斯科的太阳却还没落下,还斜挂在西天边。我们住在苏联科学院招待所,可以直接望到克里姆林宫。我们在莫斯科访问了 10 天。接着,我们 9 月 4 ~ 7 日访问列宁格勒, 8 ~ 12 日访问新西伯利亚, 13 ~ 15 日访问海参崴, 16 日回国, 18 ~ 22 日在哈尔滨参观。邱水一直都跟我们在一起:我们访问,她旅游。 23 日邱水跟我来到青岛,继续旅游。 在青岛,邱水住在我家附近的丽晶大酒店。白天我上班,我的萍姐陪她游览了崂山、栈桥、八大关等主要名胜,又陪她游览了新修的五四广场、东部新建的别墅群和青岛高科技工业园。 28 日晚上,我们举办了家庭宴会欢送她明日启程回香港。在家宴上,她非常高兴。饭后,她和着伴奏磁带的音乐为我们演唱了台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不过她把歌词中的澎湖湾唱成了胶州湾,叫人感到特别的亲切。她接着清唱了山东吕剧《小姑贤》中小姑的一段唱段。然后,她让我用京胡为她伴奏演唱了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的一段南榜子唱段。她的声调优美,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她真是多才多艺,受到我全家的赞誉。特别是我那喜欢唱歌又喜欢听京剧的 7 岁的小孙子,对她简直崇拜得不得了,一直都依偎着她,并小声跟着她唱;邱水则把他揽在怀里,右手在他右肩上按着拍节。大家忘情的欢乐,喜气融融。 歌罢,邱水说她深深地爱上了青岛,与我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她当着我家人的面,祝我全家幸福。她话锋突然一转,问我们夫妻感情为什么如此好,有什么秘诀。 我回答说:我们结婚早,父母包办的,是旧式婚姻。感情是我们婚后共同培养起来的,通过时间增长积累,通过互敬互爱交汇融溶,通过同甘共苦加深,通过坎坷磨练加固。我从我书桌右侧柜子的最底层抽出一个大纸袋子,从中拿出 1984 年农历十月初八,我与萍姐结婚 37 周年纪念日那天,我写给萍姐的一首诗──《赠萍姐》给她看。她竟当着我孩子们的面朗诵起来: 赠 萍 姐 忆昔萍姐年十四,遵父嫁我十岁娃。 缝衣烧饭事公婆,娇羞不语伴夫洽。 喜庆五年得贵子,赢得合族辈分加。 更喜八年生娇女,美满幸福锦添花。 跃进年月生三子,极左路线把儿杀。 父母兄姊痛欲绝,家国从此运道狭。 三年上苍降大灾,两年丈夫闯天涯。 一双儿女赖慈母,累带外公赔鱼虾。 含辛茹苦熬日月,无端平地阴风刮。 五年夫妻辛酸泪,两地鸳鸯心如扎。 愚夫文革遭厄运,贤妻设计侍饭茶。 诚心感夫却前嫌,二女问世暖全家。 油田五年团圆日,男婚女嫁人意惬。 最幸老幼都壮健,更喜孙辈添航佳。 三十七载功无量,五十二岁发全华。 从兹家国永兴旺,美满幸福乐无涯。 诵罢,她问了几个含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收起诗稿,郑重地放她贴胸内衣口袋里,唏嘘良久,说:这诗稿归我了。我明白了,伯伯伯母。我们中国老辈的人就是这样。接着,她又问我:青岛实在是太美了,老伯您有没有描写青岛美的诗?给我一首拿回去作纪念。 我说:青岛四季都美。你看到仲秋的青岛了,回去后靠记忆和照片便可回忆。现在我给你一首描写暮春青岛雾天的诗,让你了解了解青岛晚春雾中的美。我从纸袋子里又抽出一篇诗稿递给她,题目是《暮春在青岛看雾》。可不是台湾孟庭苇小姐唱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那一类的内容,我这里单只写景。这首诗成稿于 1963 年,那时候不敢发表,因为诗中没有激进的政治内容;再说,写了雾,让人附会上政治,那就惨了。 50 年代后期,王希坚在省会济南写了一首绝句: 千佛山下雾漫漫,碧玉泉边铁网栏。东去流水空惆怅,古今都道作诗难。 就是这首短诗,给王希坚的右派分子帽子增加了很大的份量,一直戴了好多年。 她说:王希坚时代早已过去了,老伯您的这首诗我也看过了一遍。现在我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暮春在青岛看雾 犹如轻纱与暮烟,隔人十步渺无边。 松柏栏杆飘浮起,观海小亭悬半天。 绿水青山隐灵秀,碧海蓝天藏真颜。 但闻海浪击石声,不见石间浪花翻。 雾笛海牛叫声频,红瓦绿树入云端。 烂漫樱花饮雾露,凋零桃花吐叶鲜。 游人如织声鼎沸,极目眺望见二三。 恍惚万物悬太虚,青岛人人是神仙。 现在这篇诗稿也归我了。过几年,我选个暮春时节来青岛看雾,亲身体会体会,也当一把神仙。接着,她从墙上取下我孙子的小提琴演奏了《思乡曲》。之后,我操京胡,她操二胡,合奏了京剧曲牌《夜深沉》。 曲终,已接近 22 时,有好一会儿,大家都还浸沉在音乐里,没人说话。放好乐器后,邱水第一个开口,态度严肃,口气坚定、恳切地说:伯伯伯母,我要到青岛大学校园里去转转。 我问她:白天伯母不是陪你去青岛大学转过了吗? 邱水说:是。那里优美、幽静,我愿意去那里看看夜景。 青岛大学背倚浮山,面向大海,绿树成荫,芳草铺地,花团锦蔟,曲径通幽,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园。晚上,微凉微咸的习习海风拂面吹衣,明月一般柔和的灯光让绿树斑驳弄影,直令人身轻气爽,心神荡漾,飘飘欲仙。我们家与青岛大学仅有 5 分钟路程,青岛大学又允许人们随意进出,所以我和萍姐常在晚饭后光顾那里,荷池边小坐,通幽处散步,去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青岛人的幸福。 我说:这很方便,我们现在就去! 邱水恳求道:能不能让我一个人去? 萍姐急切地说:那可不行!安全要紧,我们得陪你去。 于是,我们都加了件衣服,一块去了青岛大学。在一条两旁长着樱花树的路上,面对着北面的浮山主峰,邱水停下了脚步。她正色对我们说:伯伯伯母,现在无论我做什么事请也不要打扰我,也不要笑话我。我们默然,点了点头。 只见邱水严肃诚恳,略微低头,微闭双眼,双手合十,静穆良久,嘴唇开始不断掀动,之后深深鞠了三个躬。睁开眼约一分钟,没说半个字,又重复做了一遍刚才的过程。我猜想她这是祭奠,或者是祈祷。做完后,她站在我们夫妻之间,抱着萍姐的右膀,继续散步。我问她我刚才的猜想。她说: 是前者。外婆告诉我,我的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都葬在浮山上,我不知道具体方位。我这次来大陆既然来了青岛,就该祭奠四位老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台湾,我们逢年过节都朝这个方向祭奠。您说这样做对吗,老伯? 我回答说:对,非常正确。祖宗是我们的创造者,我们不能忘记祖宗,不能忘记我们的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民族,乃至人类赖以延续的思想精华之一。儒家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慎终追远。追远就是不忘祖宗,虽然祖宗谢世已久远,但要追念不忘,祭尽其诚。 邱水接着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外婆教我读的《论语》上说的。外婆说,山东是我们的根,青岛系我们的心。我们认青岛是故乡。 萍姐对邱水说:我们是山东人,又住在青岛,那咱们就是老乡了。 邱水说:当然。其实,咱们比老乡还近,我早就把您们当成我的亲人了。我怕大陆不时兴认干亲,不然我早就拜您们为义父母了。 我连忙说:不必不必。就这样,我们也拿你当亲人。 邱水只字不谈她的家人的情况,似乎讳莫如深。这也许是由于政治的原因,因为她已知道我是个老共产党员。当然,我们也不便探问,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邱水回香港后,很快给我们寄来了她给我们拍的照片,也寄来了我在天坛、颐和园,莫斯科、列宁格勒、新西伯利亚、海参崴、哈尔滨、青岛给她拍的照片,整整装了一本相册。后来她在美国读博士研究生,还经常写信来。 现在邱水若在香港就好了,她倒真能算我的个熟人,让她带我们看看香港肯定是没问题的。可是,她现在在美国啊。 3 访 问 台 湾 1997 年4 月19 日 上午,我们青岛市科联访台科技代表团一行14 人, 在市科联副主席王团长的带领下启程了。因为两岸还不能直通,我们只好绕道香港赴台,倒是给我们增加了一个顺访香港的机会。我们先乘火车到北京, 20 日乘中国民航飞机飞抵香港。 21 日秘书去办赴台手续,我们访问了香港大学,游览了海洋公园。 22 日上午我们乘飞机直飞台湾台北市,停机在松山机场。台湾接待方到机场迎接我们,安排在一个较安静的 4 星级宾馆下榻,下午带我们游览了坐落在北郊的北投和阳明山风景区,晚上举行了欢迎宴会为我们接风。 晚宴后,王团长告诉我们,台方对我们的访问安排得很周到。考虑到我们是沿海城市来的访问团,所以让我们乘专用大巴沿环岛高速公路访问沿海的几个主要城市。考虑到我们是来自青岛,海洋界的团员较多,所以安排我们多访问几个海洋机构。具体日程安排为:明天,也就是我们来台的第二天, 23 日,访问台北。第三天新竹,第四天台南,第五天高雄和恒春,第六天台东和花莲,第七天基隆,第八天台北,第九天( 30 日)下午乘飞机由台北飞香港。 23 日,在台北,我们参观了台湾大学,并与其海洋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学术报告,进行了学术交流。以后几天,按日程安排进行,每到一地,无非是访问学术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参观游览市容和名胜。 27 日晚,我们已按逆时针方向沿海岸转到了台湾北端的重要城市基隆。基隆,旧名鸡笼,是台湾重要的海港和渔业基地。 28 日,我们访问基隆逸仙大学。该校建在基隆市西北郊的海边,风景秀丽,校园美丽。上午,校方给我们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后,又带我们参观了4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下午,我们访问该校生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双方通过联合举行学术报告会进行学术交流。首先我们团4人作报告,接着该所4人作报告,最后一个报告人是该所所长章明。章明是个颇有名气的海洋生物学家,在文献上常见到这个名字。 章明向讲台走去,我才发现她是个女性,约 50 岁,留着齐耳短发,身体微胖,身材适中。她一到讲台面向我们,还没开口讲话,我便被惊呆了:怎么这张面孔这么熟悉?圆脸盘儿,大眼睛,好象在哪儿见过。一听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不急不缓,抑扬顿挫有致,好象早已多次听到过这嗓音。真是令人费解!难道这一回又是似曾相识? 章明热情洋溢地开始了她的报告。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我代表我们全所 156 名员工欢迎来自青岛的客人们,欢迎指导,欢迎交流。青岛是著名的海洋科学城,海洋科研单位众多,海洋科学家荟萃,是开展海洋科研的好地方。在海洋生物学研究方面,已故世的童第周、张玺、朱树屏等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今年 88 岁的曾呈奎先生, 50 年代就解决了海带和紫菜人工养殖中的关键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海带生产大国,第二紫菜生产大国。他领导的水产生产农牧化科研课题中关于螺旋藻海水驯化养殖试验的成功,使我们用海水养殖螺旋藻成为可能。我们早已引进藻种和技术,我们已经采用海水养殖的螺旋藻作为实验材料,并有小批量螺旋藻产品投入市场。 我的研究方向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应用和开发。在这方面,青岛同行,例如管华诗、张燕霞、李延、张坤成、李光友、徐祖洪、范晓、刘法义等先生的工作很出色,值得我学习和借鉴。我出生在青岛,但不满周岁就来了台湾,再没去过青岛。我期待着有机会去青岛向前辈学习、与同行合作。 今天,我向大家报告我们课题组最近的工作──用螺旋藻提取的活性物质进行的小白鼠抗癌实验。 ...... 大家被章明的报告吸引住了,都在认真地听。我边听边记录,但脑子不时不由自主询问章明究竟是谁,同样是有没答案。 章明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讨论阶段。在讨论中间,章明主动坐到了我身边,与我交谈。结果是,她同意与我所建立文献交换关系;她答应为我们的学报推荐稿件;我答应帮她联系青岛的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和开发。她要请我吃饭,而且还要到她家去吃。她说,这一来是庆祝我们合作的开始,一来是满足她妈的要求。她妈希望见到山东济南人或济南附近的人,或者是青岛人,愿意与他们聊聊天,因为她是济南附近的人,在济南住过,又在青岛住过,想与人啦啦济南或青岛以解思乡之愁。每次大陆来了济南及其附近的人,或者青岛人,她都要求请家来吃顿饭,聊聊天。而我们这个青岛科技访问团,唯有我最符合这个条件。我是济南附近的人,在济南读过书,又在青岛工作多年。但是,要到以前并不相识的人家去吃饭,我面有难色,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我们王团长刚好走过来,对我说:您就去吧!我们应该满足一个老老乡的心愿。原来他早已知道这件事。是啊,肯定是章明事先找王团长了解过,不然她怎么会知道我的底儿呢!我只好从命。 4 家 宴 奇 遇 报告会结束后,章明开车把我带到她家。她家距学校不远,是一栋坐落在海边的别墅,上下两层,好象与青岛八大关的一座小楼样式相近。章明的丈夫在门口迎接我,老太太早已站在客厅里等待我们。客厅宽敞明亮豪华,既充满现代气息,又不乏古色古香。我们互致问候后,坐在沙发上喝茶。章夫戴一副金丝眼镜,很魁梧,高高大大,又文质彬彬。老太太模样、神态、体型、行动和嗓音与章明简直一丝儿不差,只是略显老些。我真佩服了造物的伟大、遗传基因的神通。 章明放好车走进客厅。老太太说:晚餐已经备好,咱们现在就入席吧!边吃边聊。 餐厅就在客厅的西面,在餐厅能听到海浪拍岸声声。餐桌是个略小一点的紫檀木八仙桌,四个紫檀木高背坐椅分放餐桌四边(记得青岛春和楼饭店雅间有这样的配备,不过那紫檀木是假的,是用人工合成材料做的)。餐厅和客厅的风格完全一致,既古朴又现代,既典雅又豪华。这显出了主人的修养和个性:既现代又传统。 老太太坐北首,我坐东首,章明坐西首,章夫坐老太太对面。菜是鲁菜,很丰盛,充满家乡味;酒有茅台,极香淳,溢满餐厅。老太太喝青岛即墨老酒,章明喝青岛啤酒,章夫和我喝茅台酒。 坐定后,老太太首先举杯。她面向我说:我代表我全家感谢余先生您的大驾光临,欢迎您来我家做客。过去说,山东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今天我们老乡见老乡,要欢天喜地聚一场。请您今晚尽兴,酒要喝足,饭要吃饱,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 我感到她说话很亲切,特别是她说话时一双大眼睛直盯着我的面孔,那目光就好象要钻到我的内心深处去寻找什么。我直有些发毛,心跳加快,面孔发热。我表示了感谢之后,就主要是由她来询问我了。她问了济南的大明湖,趵突泉,灵岩寺,千佛山;她问了青岛的栈桥,海水浴场,湛山寺,八大关。然后,她充满感情地向我叙述了她的简单经历。 她在济南住过,又在青岛住过,章明就生在青岛。 1949 年 5 月她随夫携章明乘军舰来台湾,一住就是小 50 年。她思念济南,想念青岛,但她在济南青岛的亲人都早已故去,即使回去也会觉得没着落,心里空落落的。只有美景没有亲人的滋味更不好受,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以只好通过和老乡谈谈来缓解她的思乡之愁。我十分同情她,便邀请她去青岛看看,我负责接待,让她把我看成她的小弟弟。她很高兴。 接下来,是章明介绍自己。来台后,从小读书,大学学的生物专业,毕业后在基隆工作至今。她希望有机会去青岛做科研。她说:青岛是世界闻名的海洋科学城,又是我的出生地,那里是我日夜向往的地方。 章夫说,他叫邱复强。他父亲原在青岛开纺纱厂, 1949 年父母亲带他来台湾,与章明同船。他在大学学的商贸专业,现在美国开了个中华复强经贸公司,主要经营家电产品和水产品。世界各国的生意都做,唯独祖国大陆的生意还没开展,希望去大陆发展。 邱复强在我们谈话之间,已经劝我喝了不少酒,此时,一瓶茅台酒我俩已经喝了大半瓶。我的醉酒感觉是从脚开始,逐步向上蔓延的。先是脚发麻,不灵便;再喝,就是腿不灵便;再喝,是肠胃发热;再喝,手不听使唤,舌头发直;再喝,大概就是醉倒了,我还没经历过,因为我约束自己永远不能喝醉。我现在腿部已有感觉,第一次到一个生人家喝酒,我必须留有绝对大的余地。所以,任凭他怎么劝,我都一概谢绝。 我要到大陆去发展,到时去找您帮助。为了在大陆的再相见,咱俩干一杯!邱复强说。 到大陆我家去咱们再干!我只好喝下这一杯。为了挡住他的再劝酒,我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我的保健盒放在饭桌上,说:我有心脏病,不能多喝。 邱复强说:听您的口音有点和家父相近,肯定您也是鲁西人。咱们鲁西老乡再干一杯! 我的确是鲁西人,只好又喝下一杯。接着问他:您祖籍鲁西什么地方? 邱复强说:东昌府阳谷县。您老是── 我答:东昌府高唐县。 高唐那个村?老太太急忙插话,问我。 城北北村。我说。 离王村多远?老太太站了起来。 北村就是以前的王村。我说。 就是那个离城不到一里路的王村?老太太瞪大了眼睛。 对。王村现在叫北村。我答。又问:您知道王村? 您小时候读过四书五经?老太太仍然站着,上身又向前探了探,语碉更固执,而且不礼貌地回避了我的问话。 我答道:读过《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和《千字文》。 她紧接着问:还能记得吗? 我自信地答:童子功。记得很熟。 她突然起头:人之初,── 性本善。我习惯性地接背,像流水一样往外流,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 她:养不教,── 我: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她:《诗》《书》《易》,── 我:《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 她:经既明,── 我: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 她:读史者,── 我: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 ...... 她:勤有功,── 我: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她:子曰:学而时习之,── 我: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 她:子曰:弟子入则孝,── 我: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她: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 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她:子曰,君子怀德,── 我: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她:子路曰:愿车马,── 我: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 ...... 她: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我: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 她:季路问事鬼神。── 我: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她: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我: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她: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我: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她: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我: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我正不知她为什么用这种她随意起头让我接背的方式,考我的背书功,因为只有我的启蒙老师才用过这种方法考过我。这时,突然听到她大声呼叫: 步青! 我不自觉地答应:哎!我纳闷儿了,她怎么能知道我的启蒙老师给我取的名字?从来只有我的启蒙老师叫过我的这个名字,她怎么也这样叫?她是谁? 只见她张开两臂,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对我喊:小弟!我是邬幼雁,我是你的雁姐啊! 雁姐?!雁姐!!我的雁姐!!!我大声喊着急忙站起身扑向她。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感到血往上冲,眼睛发黑,晕了过去,不省人事。 5 忆 旧 叙 旧 待我稍微有点知觉时,只知道自己是平躺着,感到空气进出我的鼻孔。渐渐地渐渐地听到从极遥远极遥远的远方传来一位女子轻轻的有力的急切的呼唤声,不断接近,不断重复:小弟,小弟,你要有感觉就攥一下我的手。小弟,小弟,你要有感觉就攥一下我的手。小弟,小弟,你要有 ...... 我感觉到了我右手中有一只柔软的手,但是,我的手怎么也不听使唤,用不上劲儿,动弹不了。我极力回忆这是在哪儿,这是怎么回事。脑力在缓慢恢复,恢复,恢复 ..... 我终于记起了我现在是在哪里,我终于记起了刚才的酒宴, 我终于记起了我的雁姐 ...... 我身体的各个部位仍然都动弹不了,话也说不出。雁姐的手握着我的手,一绺头发耷拉在我的左脸颊上,她呼出的气直吹在我的右脸颊上。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柔软的手,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温馨的体温和香甜的气味,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深情呼唤,那── 50 多年的往事,拥挤着从我脑海的深处往外冒。 1945 年,我 8 岁。在我的家乡高唐县,日本鬼子走了,国民党的部队来了;国民党的部队走了,共产党的部队来了。在国民党县法院工作的章丘人邬承申不愿留任新政府,就带着妻子和女儿邬幼雁来到我们王村,借了一间房住下,以教书为生。年老体弱的邬承申熟读四书五经,教《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16 岁的女儿邬幼雁除了辅助父亲教课外,自己还教《千字文》和《算术》,几个城里人还来跟她学英语。邬承申和邬幼雁父女就成了我的启蒙老师。我先跟邬承申老师学《三字经》,后学《论语》,邬幼雁老师辅导我学,常考我的背书。邬幼燕老师还教我《算术》和《千字文》。 邬幼雁老师长得特别地美,讲话声音特别地甜,课讲得特别地有趣又特别地容易懂,所以我特别地喜欢听她讲课。每逢她讲课,我都直盯着她的脸,傻傻地看着她的一双大眼听她讲,有时流下口水来竟浑然不知。她有时可能是因为被我的直盯看红了脸,有时可能是因为我的口水流到了胸前还不自觉,她就边走边讲,走到我身边,摸一摸我的头顶,我便恢复常态。 说不清楚是为什么,这个人见人爱的美丽的邬幼雁老师,特别地喜欢我。也许是因为她是独女,父母年老,没个同龄的伴;也许是因为她喜欢小孩儿;也许是因为我的小脸蛋儿好看,嘴巴又甜;也许是因为我有点傻乎乎的, ...... 感情的事说不清楚,反正不久我们师生便成了最好的朋友,我平生第一个好朋友,并且维系了两年多,一直到她离开王村去了那未知的地方。 因为当时我只有乳名老道,邬承申老师便给我取了个大名叫步青。可是,人人都还叫我的乳名,唯有邬承申老师和邬幼雁老师每次叫我都叫步青,成了她俩的专用词汇。开始我还以为是步轻二字,是提醒我走路时脚步要轻,邬幼雁老师给我解释以后才知道这是从平步青云中抽绎出来的,是对我前途的企盼和祝福。乡下人不懂这些,邬老师走后,他们觉得步青二字叫起来拗嘴,又和不清和不轻混淆,就改为新路,一直用到现在,几乎没人知道我还曾叫过什么步青。 邬幼雁老师经常主动考我背书。其时,她坐在凳子上,眼看着手里的书,我背向她,她随意起头,我接着往下背。她慢我就慢,她快我也快,得紧跟,不能打顿儿。背得不好,她就严厉地轻轻地拍一下我的后脑勺,命令我重背。有时我背得特别让她满意,她就把我揽到她的怀里,把我放在她的双腿上,一会儿用下巴抵着我的头顶,一会儿面颊摩挲着我的后脑勺,摇来摇去地继续让我背书。那浑厚、柔软而温暖的胸膛,那匀称有力的心跳,那温馨的体香,那如兰的气息,令我体会婴儿在母亲怀里的感觉,幸福无比。那时,我们像是在仅有我们两人的天堂里合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心旷神怡。晚上,我在微弱的、一闪一闪的棉油灯的灯光下练毛笔字,她也常常这样把我抱在她的怀里,右脸贴着我的左耳,左手揽着我的胸膛,右手握着我的右手练习。那时,我们又象在共同描绘一幅未来幸福的蓝图,令人向往。 在我俩单独在一起时,她不准我叫她老师,她要我叫她姐姐或者雁姐,她则叫我小弟,每次我心里都感觉很甜。我极认真地拿她当姐姐,狠不得一刻都不离开她。 当有人给她说媒时,她都严词拒绝。而在 1947 年春,有人做媒要撮合我俩结为夫妻时,她没反对,但是她见了我就脸红。其实,当时我并不知此事,没有任何一个大人跟我商量过,其时我家乡既偏僻又极落后,我连结婚是怎么回事也不甚了了。不知为什么,嚷了许久,最终双方的老人没能同意。原因可能是我们两家不门当户对,因为我家是农民,全家人都不识字,而她家是官宦人家,知识家庭;也许是因为她大我八岁,嫌我不足十岁,年纪太小,反正我俩没结成婚。 1947 年夏。一个早晨,天刚刚亮,我似醒非醒,听到了街上有人在说雁姐一家要走的消息(当时没有任何人告诉过我老师要走,没有任何人理会一个小孩子的感情),我急忙从炕上爬起来赶到西大场院,看到她们一家已经坐在马车上,就要动身。我急忙跑过去,拉着雁姐的手,放声大哭,什么也不说不出,只是一个劲儿地大声哭。雁姐不止一次地给我擦眼泪,哽噎着对我反复说:小弟,不要哭,好好念书就一定还能见到你的雁姐。 ...... 恢复,恢复,继续恢复, ...... 我的两行热泪分别向我的两只耳朵淌去 ...... 我能动弹了,我抓起雁姐的两只手捂住了我的双眼,任凭少儿时的那种幸福在全身奔流。停了一小会儿,雁姐轻轻地慢慢地掀起我的上身,把我斜倚在她的怀里。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雁姐轻声说:小弟,不要着急,再休息一会儿。 章明说:余先生──马上又改口,叔、叔,妈妈常提起您。你们纯真的友谊,我们全家都知道。 邱复强说:叔叔,妈妈终于找到您了。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两岸通信方便了,妈妈给您去了好多封信,都以地址不详或者查无此人为由退回。这一回您可得留清楚地址了。 章明接着说:五六十年代妈妈通过香港去了许多信,连退信都没见到。 一个陌生女人说:这位老先生由于喝了些酒,有些激动,又起身太猛,大脑一时缺血才晕过去的,血压和心脏没问题。没事了,我走了。 雁姐轻轻摇着我的上身说:谢谢大夫。章、邱夫妇去送大夫到了门外,雁姐的嘴凑近我的耳朵亲昵地小声说:小弟,小弟,快叫我姐姐,快叫我雁姐,快叫! 我轻轻地甜甜地一连声叫道:姐姐,姐姐,雁姐,雁姐,好姐姐,好雁姐。同时使劲儿用雁姐的手捂我的眼睛。 完全恢复了,雁姐扶我坐直了。我睁开眼,发现我刚才是躺在了临时拉到饭桌前的大沙发上。邱、章回来后,根据雁姐的吩咐,复强搀扶我到客厅坐下,章明给我倒来一杯加了鲜牛奶的桔子水,雁姐和我坐在一个大沙发上。雁姐毫无顾忌地对我说: 你要是觉着坐不稳,就尽管倚在我身上。像 50 年前一样,不要害羞。 不用,不用。虽然我内心里极想倚在她身上,像儿时那样恣意无忌。但是我毕竟不是儿童了,而且又在章、邱面前,所以我只得违心地一叠声地这样说。雁姐是否心知? 雁姐叹了一口气,又开始给我详细说她的经历。 1947 年夏,雁姐与我分手后,一家人逃到济南,她心里永远留下了临别时我闭着眼张着嘴流满眼泪的脸。王耀武的省政府接待了父亲,安排了住处,并给了一点儿生活费。但由于战争愈来愈紧,生活也愈来愈困难。 一天,父亲在街上遇见一位他的章丘明水同乡、同学和朋友,他当时是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的重要领导,他是来济南看望当空军团长的儿子的。父亲把他接来临时住处,两人吃饭、喝酒,情绪非常压抑,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没几天,两位老人做主,雁姐便和父亲这个朋友的儿子章汉元结了婚。婚后,公公与父母乘火车去了青岛,公公给父亲在青岛教育局安排了份工作,他们合住在公公在青岛八大关的小洋房里;雁姐随夫留在济南。 1948 年春,战事吃紧,雁姐又怀孕临产,当时火车已不通,汉元便陪雁姐搭乘空军的货机飞到青岛,住在八大关公婆家。通过公公的关系,汉元调青岛部队,方便照顾雁姐。 1948 年夏,在雁姐生下章明的第七天,久病的婆婆谢世,葬在浮山南坡,性全先生修行的小石屋左前方。公公和父母在不到一年内相继谢世,都葬在那儿。 1949 年 5 月,一家三口人来台湾。雁姐当中学教师,一直到退休;汉元继续当军官,一直到 1960 年阵亡。 雁姐问我:性全先生的小石屋还在吗?记得小石屋的门上还有蔡元培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 我答道:浮山庙遗址尚在,左首性全先生的小石屋──朝阳洞还在,蔡元培先生题的对联完好无损,我登山游玩时看到过。记得上联是藓崖直上飞双屐,下联是云洞前头岸幅巾。上联前有性全先生雅属六个字,下联后落款是蔡元培三个字。看来都是真迹。 雁姐似乎有些累,情绪低沉,无力地庆幸道:没被破坏,那很幸运。 我赶忙介绍新内容,以转移雁姐的低沉情绪:荒草庵旧址东面建了一个神经病院,西面建了一个社会福利院,福利院西面是新修的康有为墓,康有为墓西和南两面是青岛大学,── 雁姐就像一个姐姐对待弟弟那样,毫不客气地用手势止住我的话,伤感地说:我一定要尽快去那里看看。民国四十九年( 1960 年)汉元就走了,我得把他的骨灰埋到那里去。那里是我们家人的最终归宿地。 我赶忙说:我家就在浮山西麓。到时我陪您去。 雁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好了。咱们不谈这些了。就好象丢下了一个很重很重的大包袱。然后转身向我,说说这些年你的经历吧!可不许撒谎! 我赶快张嘴说话,以继续转移气氛:我── 正在这时,电话铃响了。章明去接电话,对母亲说: 肯定是您那宝贝外孙女来的电话。 用扬声,把镜头摇过来。雁姐来精神了。 电话里首先传出叫外婆的喊声,我听着嗓音很熟。接着,可视电话的荧光屏上现出邱水的身影。 邱水!我大声叫道。煞时间我完全明白了以前与邱水、章明似曾相识的情结源自雁姐。怪不得那么深刻呢! 余老伯!您怎么在我家?我可从来没有告诉过您我们家的情况啊!邱水惊异地问我。 我来台湾学术访问,是你妈邀请我来你家做客的。我平静地说。 真是太巧了!邱水拍了一下手说。 你们认识?!雁姐惊奇地问我。 岂止是认识?他就是七年前带我游北京、游苏联、游青岛的余新路余老伯。外婆您一定要好好招待我的余老伯!邱水抢答道。 邱水,我的宝贝!你还记得我曾给你说过的我 50 年前的故事吗?雁姐深情地问外孙女。 听过多遍,能背能诵,如在眼前,历历在目。邱水流水似地答道。 邱水!你可知道?你的余新路余老伯,就是 50 年前差一点儿就成了你的小外公的那个余步青。雁姐说。 我的上帝啊!怎么这么巧?!就好像是有人精心安排的一样!简直就是在演戏!邱水激动得跳起来。 事实就是这么巧。但这戏肯定不是作家安排的,这是上帝亲自安排的。雁姐一脸的沧桑。 好外婆,那我就得改嘴不能叫他余老伯了。他是您的小弟,又是差一点儿成了我外公的人,那么,您说我是叫他余外公呢,还是叫他舅姥爷?邱水请示外婆。 随你怎么叫。雁姐像止水一样平静地说。 好外婆!您的小弟、我的余外公余舅姥爷在青岛,现在我们可以回归青岛了吧?我愿意去青岛,我博士后出了站就打算去青岛发展。您不是早就希望回青岛了吗?邱水以央求的口吻说。 我们马上就研究这件大事。你等佳音吧。雁姐果断地说。 电话结束后,雁姐看着我的眼含情脉脉地说:你到底还是在民国三十六年( 1947 年)结婚了?当然我也是那年结的婚。没有人再嫌你岁数小? 我反问:这事儿您是怎么知道的?雁姐,您会算? 雁姐苦笑了笑,对着我说:小弟,你给邱水的诗稿──《赠萍姐》和《暮春在青岛看雾》,邱水找书法家写出来,裱糊好了,挂在了她的书房里,天天看,天天念,几十次地给我讲解。我还能够记不住吗?只是,直至刚才才知道新路就是老道、就是步青。 哦。我又明白了。 雁姐继续说:不过,你的萍姐比你大四岁,而你的雁姐我则比你大八岁。她长得比我漂亮吗?你诗中只说她贤惠,没有说她美不美。她也喜欢你的小甜嘴整天价叫她姐姐吗?青岛的雾景确实迷人,我也见过。但是,既然都游人如织了,使劲儿看才看到两三个人,也太夸张了;而且,在那种雾天,我从来也没有过是神仙的感觉,我只知道气管炎、哮喘病和心脏病患者喘不动气,憋得难受。 我不知该怎么回答,支吾道:雁──姐,您,您见到我的萍姐就知道她长得怎么样了。至于那诗嘛,还请邬老师教正。 雁姐左手捂着左脸莞尔一笑,右手食指指在我的前额上狠狠地轻轻地一用力,说:你这个小机灵鬼! 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6 回 归 青 岛 1997 年5 月4 日 ,我随我们代表团回到了青岛。 1997 年7 月1 日 ,香港回归,举国欢庆。就在这天,我收到雁姐汇来的4 千万美元。 7 月 7 日 ,按我们的约定 , 我在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为章明注册了青岛章明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月底,又收到邱复强从美国汇来的 6 千万美元, 我在高科技工业园为他注册了美国中华复强经贸公司青岛分公司。 1998 年,买地搞基建,研究所、公司、别墅已具雏型。别墅在新修的青岛观赏路东海路东段,在石老人海水浴场西面,和青岛啤酒城仅隔一条马路;样式和雁姐在基隆的别墅一模一样,都是比着八大关雁姐故居的样子建的。 1999 年春,章明辞去原职,与雁姐同来青岛,住在她们的新别墅里。雁姐来青岛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奠父母和公婆,同时把章汉元的骨灰葬在公婆墓的右首。我和萍姐一直跟在她的左右,她很喜欢我的萍姐,称她为萍妹。章明主持她的研究所,聘我做顾问。 1999 年夏,复强的分公司开始营业。 1999 年秋,邱水博士后出站,来青岛主持爸爸的公司。 1999 年12 月19 日 晚,雁姐全家和我全家在雁姐的别墅里,通宵欢庆,迎接澳门回归祖国。20 日凌晨,看完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的电视节目后,雁姐举杯,全体起立干杯祝贺。 雁姐深有感触地说:香港回归了,澳门回归了,我们也回归了,台湾问题也该妥善解决了。 大家约定,到两岸统一那天要好好庆祝庆祝。
个人分类: 未分类|6392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等教育应回归“高等”【转载】
sanshiphy 2009-5-12 12:15
前几日博主去民大朋友那里玩,回来时顺手拿了一份民大研究生会办的报纸《民大研究生》(2009年5月8日总第29期第八版),上面有一篇刘天骄写的题为《高等教育应回归高等》的文章,引起了博主的注意,转载至此,以飨众位。从题目即可以看出,此文是一篇充满批判意味的杂文。但博主转载此文,却绝无批判的意味,现在批判高教的声音很多,且大多振聋发聩,无需博主再多此一举。文章中较为集中的反映了现今高等教育的弊病,博主转载在此,就是想做一个历史的记录者。博主在想,50年后我们的孙子辈也许能受到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希望他们能看看爷爷那时所做的努力和牺牲,正所谓忆苦思甜也。博主 作为国家 211 985 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也许在老一辈人或置身校外的人眼里,我们正接受着他们梦寐以求的高等教育坐在窗明几净的大教室里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穿梭于书香氤氲的图书馆感受知识与智慧的熏陶,远离纷繁复杂的社会尘嚣与勾心斗角,天天以书为伴以茶会友,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谈理想谈奋斗 ...... 事实上,也许这些美妙的幻觉是我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但这些只存在于离开校园之人的回忆中或未进校园之人的憧憬中,真实的我们是如此的草根一族,彷徨多于坚定但又不愿盲从,无奈多于期待但又不肯放弃。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曾联合开展一项调查,共有 7730 人参与了受访调查,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有 4865 人。调查显示, 52.9% 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 35.6% 的人表示后悔,认为经过两三年的学习,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并没有提升多少,而且还丧失了获得好工作和打拼的好时机。对于这个结果,不知教育主管部门、大学教授、大学毕业生们有何感想,也许他们会拿出种种理由试图推翻这个结果,但纵观横比各国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必须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必须相信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生教育状况。 电影台词说的好 21 世纪最缺什么人才!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富足了呢?科技进步、粮食高产、经济腾飞,相应的国民整体教育水平也得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似乎在当今这个快餐时代和缩略时代已经过时。近几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每年都在高速增长,平均 25% 的增长速度,几年就翻了一番,这还是在考研热降温的前提下得出的结果,在没有完善的政策指导、学科水平、培养机制、管理措施和社会就业保障的情况下,高校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跟本科生几乎一样的规模。至今,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种规模和速度让国外教育界咋舌。 数量上去了,但质量怎么样呢?显而易见,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能够分配到每个研究生头上的资源因为人数分母的增加而被稀释。一位导师一届就带六、七个研究生与博士生,有的甚至多至十五六个,加上一学期开三、四门课,还要忙于各种事务,要做到细致辅导,因材施教,就算是孔圣人也力不从心了。同学们在私下称导师为老板,甚至是科研包工头。导师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参与项目写作,成为现有科研体制内主流的教学科研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有益的一方面是带来一定的物质收益,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掌握和消化理论知识,获得就近实习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一些导师忘却了对学生教育培养的责任,把研究生当成简单廉价的劳动力。有些导师缺乏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甚至对学生论文中的抄袭也无暇顾及和觉察。 学校开设的课程安排密集,内容陈旧更新不足,缺乏学术研究的科学实践指导。同学们多是第一学年疯狂上课修满学分,第二、三学年出去调查或实习,为工作而奔波,顺带完成不伦不类的论文。多数研究生撰写的学术论文质量不敢令人恭维,创新不足冗长有余,体系不成拼凑有余,论据不足编造有余。即使这样,学校依然制造着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传说。 当初辛苦进了校门门,如今宽松出去了校门。我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了吗? 现今全国知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仅为 23% ,大学生会为一个卖猪肉的岗位而挣破脑袋,大部分工作人士认为学生学校所学与他们的工作需求严重脱节,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常常遭到他人的质疑与排挤。学生往往是幼稚鲁莽、有待社会磨砺的底层社会人。然而,想想当初决心上研的原因,是追求学术的壮志未酬,是留恋校园的纯真浪漫,还是面对现实的被迫选择?我相信大多数上研之人的初衷,无非是为应对当前招聘单位非理性的高门槛,想提高学厉,找工作时方便一点挣钱多一点。但事实又是怎样,当我们走出校门,拿着三年光辉岁月换来的知识与能力的证明纸张之时,却发现这些自认为含金量十足的证书如同通货膨胀时期的纸币一样,骤然贬值,招聘会上满天飞,飞到哪里就消失在哪里。在茫茫人海中,此时我们只有面对苍天,扪心自问:我是谁? 作为个体的自身和社会的一员,我们在改革中寻找出路,在改革中寻找未来。作为草根一族,我们真诚建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应回归高等,突出高等的意义。高等教育人才不在数量之多而在质量之精。研究生的招生专业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招生数量应与学校教学资源相符合。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进一步理顺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彼此间的责任和权利,增进三方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单位公平、公开、公正地落实多元化的奖学金激励机制和培养淘汰机制,激励研究生刻苦努力,开拓创新,保证学位的高质量和品牌;导师的教书育人应得到更好体现;研究生更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术研究,放平心态摆正位置,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既然选择了高等,便只顾勇敢攀登。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因为我们步伐的加快,变化的提速,全球的不确定,我们坚持却找不到内心的依据,我们放弃却发现新的开始太艰难,我们寄居在别人的领地却不情愿,我们坚守在自己的船上却难以靠岸,我们徘徊却丧失了应有的机遇,我们奋斗却看不清前方的急流险滩,我们焦虑却不知其所以然,我们淡漠却无法面对内心的呼唤 ...... 但是,我们仍然相信国家、相信自己,努力在社会快速跳动的脉搏中寻找心灵的稳压器,力争在世界的不确定性中掌握前进的方向盘。
个人分类: 立此存照|3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门庭冷落鞍马稀
maxiaorong 2008-10-31 10:18
在外面游荡了十天,终于回到了学校,虽然寝室不足1米宽的小床远没有宾馆的大床舒服,但却让我觉得亲切的差点热泪盈眶。 这十天在外出差的日子,一直没能来打理我在科学网上的这个小窝。 可怜现在,已是门庭冷落鞍马稀 我~回~~来~~~啦~~~~! 好累,先休息一上午再说。呵呵
个人分类: 涂鸦|3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