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波茨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德国之行之二:波茨坦腓特烈大帝的无忧花园
jlrlmylt 2012-11-14 12:21
IENE 2012国际学术交流会召开的地方为柏林郊区的波茨坦,1945年奠定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波茨坦公约签订的地方。波茨坦处于森林和湖泊之间,具有田园风光,人口只有15万人,是18世纪普鲁士国王的皇宫所在地。波茨坦最有名的旅游景点就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夏宫所在地——无忧花园。无忧花园占地290公顷,面积大约相当于颐和园,是由花园、公园、宫殿组成的综合体,无忧宫、新宫、中国茶亭是无忧园最为著名的三座建筑,该园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名录。 腓特烈大帝,即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 24~1786.8.17),普鲁士国王(1740~1786),著名军事统帅,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之子,生于柏林。早年受斯巴达式教育,但酷爱法国文化。其军事思想在欧洲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颇具影响。著有《给将军们的训词》、《当代史》和《七年战争史》等著作。下图为新宫。 首先参观的是新宫,新宫在建筑很有点法国凡尔赛宫的风格,最值得回味的是宫殿里各种陈设。高挑的壁灯、精美的家具、豪华的服饰、珍贵的瓷器、价值连城的名画,处处显示帝王令人欣羡的奢侈生活。与北京故宫冰冷的宫廷陈设相比,宫殿里还展示了国王的日常生活用品,如一日三餐的菜谱、吹过的风笛、向美女求爱的书信、反映日常生活的日记,刻画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有血有肉的帝王的生活轨迹。腓特烈大帝喜欢美女,竟然不厌其烦地浪费笔墨向一个12岁的少女求爱,每逢舞会总会请柏林漂亮的女舞星到会助兴;他很喜欢音乐,总是用小型音乐会招待尊贵的客人,而每逢音乐表演时他总会融入乐队,担任一个风笛手的角色;大帝喜欢收藏,宫殿里不乏来自中国的瓷器、刺绣,他还下令在波斯坦建立了专门生产瓷器、刺绣的工厂;国王喜欢钻研学问,他在他所居住的每一所宫殿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国王精通英语、法语、比利时语、德语,他觉得德语发音过于僵硬,因而他对德语的语法进行了改造,为此拜读了所有相关的语法书籍。国王对自己的图书馆爱惜之深可以从以下规定看出:国王宫殿里的所有房间都对平民开放,唯独图书馆不经他本人亲自允许任何人不准踏进半步,图书馆的许多书籍,如歌德、雪莱的诗歌阅读多遍后他甚至能背诵下来。下图为无忧宫 无忧宫是1745至1747年由克诺贝尔斯多夫根据腓特烈大帝的设计和草图草图,在梯田状的葡萄山上建立起来的。这座宫殿堪称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代表作,宫殿前面有圆形的水面、巨大的立柱,建筑的屋顶和墙壁上雕有各种袒胸露乳的美女塑像。宫殿的后面是半圆形的巨大花岗岩立柱,无忧宫旁边是教堂、巨大的风车。在栽满葡萄的山丘上俯瞰整个花园,喷泉、宫殿、绿树尽收眼底,该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因此,腓特烈大帝把这座宫殿命名为无忧宫,在这座宫殿里度过35-75岁这段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死后,腓特烈大帝就葬在宫殿旁边一块不引人瞩目的石碑下边。陪伴他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既非成群的妻妾、也非忠诚的将领,只有他心爱的11条爱犬。作为为一个在世界军事史和德国历史上叱咤风雨、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帝王,生前他曾经讲过:世界上最靠不住的是人,最值得信赖的是狗!下图为无忧园中的美女雕塑。 中国茶亭建于18世纪,当时中国及东方艺术风格非常流行,亭子四周镶嵌的是想象中的东方风格的镏金雕像。雕像里的人物在中国人看来都怪怪的,中国人的相貌、外国人的服饰,或者中国人的头却长在德国人的身上。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4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琉球群岛(冲绳)应该回归中国或者独立
physics100 2012-10-9 16:27
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这些二战成果-琉球群岛(冲绳)应该回归中国或者独立。 二战成果,谁敢否认?
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冲冠一怒为红颜——难得一见的鸳鸯大战
热度 30 dkysdc 2012-2-5 11:24
冲冠一怒为红颜——难得一见的鸳鸯大战
缘起: 1、2月3日,本人介绍波茨坦的博文中放了一张好看的鸳鸯的照片,引起了喜欢小动物且又细心的博主 Fairyslave的好奇:她问:苏老师,那些鸳鸯为啥都挺着胸脯啊?而且那些雄的,黄色的翅膀都透明。我答:观察好 仔细。当时我拍了多张鸳鸯的照片,因为正在上演一场争霸战。雄鸳鸯们各个昂首挺胸,为了取得胜利,已经从水 中打到了岸上。有时间我传到网上。 2、王德华老师在1月30日的博文“龙与孔雀开屏”的科普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 mod=spaceuid=41757do=blogid=532723)中写到: 在鸟类中,雄鸟要比雌鸟漂亮,羽毛鲜艳,体型也大些,这与我们人类有些不同,人类的女性进化得生灵美丽,风 采多姿。生物界中除了生存的本能之外,另一个主要的本能就是繁衍,基因传递。雄鸟的艳丽性感一定是与繁殖相 关的,这可能反映了在配偶选择 (mate choice) 的时候,雌雄关系中雌鸟占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是主导地位。 既然选择权在雌性,或者说雌性的选择决定着、影响着雄性的行为和生理,甚至遗传特征,那么,为了传宗接代, 延续种族香火,雄鸟会一个比一个性感漂亮,尤其是繁殖季节,一个个会被激素浇灌得花枝招展、艳丽无比。 3、本人的这些照片既满足了我的诺言,更算是对王德华老师的博文的一个绝好实例,因为这些照片基本上记 录了9只鸳鸯(8雄1雌性)求偶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人是难得一见的。 ************************************************************************** 人类历史上,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例多了去了,最经典的的莫过于吴三桂为了红颜而不顾民族气节,拱手将清 兵引入关内,从而成就了吴三桂永远洗不清说不明的耻辱。 动物界中,为了传宗接代,通常雄性会更爱装扮得漂亮一些,尤其表现在鸟类。上面王德华老师已经做了精辟 论述。人类社会中,择偶繁衍的标准与动物界不太一样,通常女性会更注重打扮一些,本文不做过多探讨。 话说在2005年4月2日的下午,在波茨坦Sanssouci公园的河沟里上演了一出为择偶而进行的鸳鸯大战。这场低碳的 战争的参与者由8雄1雌9只鸳鸯组成。 在这群性别严重失衡的群体中,雄性鸳鸯为了将遗传基因传递下去,会不惜一切的。雌性因选择过多,自然称 王称霸起来。 面对如此多且看上去都还不错的雄性鸳鸯,雌鸳鸯决定先到水中试试这些雄鸳鸯的功夫。于是她带头跳入水中 ,8只雄性自然不甘示弱,纷纷跳入水中听候雌鸳鸯调遣。精彩的水中比武由此开始。 先是两两之间的PK,8只雄鸳鸯,谁也不怕谁,捉对厮杀,使尽浑身解数,豪不相让。 水中的“武斗”结束后,没有分出高下,于是大家来到岸边,开始“文斗”。8只雄鸳鸯齐聚到雌鸳鸯周围, 昂首挺胸,尽量显示其丰满的肌肉和亮丽的羽毛。这可难为死这只雌鸳鸯了,因为这8只吃了德国食物长大的鸳鸯 ,个个都是英勇无比的美男。雌鸳鸯久久不能确定合适的新郎。反正不用她花力气,于是,她决定新的一轮水上比 武又开始了。刚才的一轮比武显然耗费了8只雄鸳鸯的力气,这次没有捉对厮杀,只是在水里心情展示各自的身材 与外表。雌鸳鸯在水里很难一分高低,于是她又回到岸上,居高临下观战。 她一上岸,8只雄鸳鸯立即停止比赛。胆子大的一个先到岸上献殷勤,另外7只一看,也赶紧连飞带跑地回到岸 边,围在雌鸳鸯身边纠缠不休。至此从岸上—河里—岸上—河里—岸上过去了两个半轮回。我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 必要在此看最后的结果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您说对不? 这就是我所经历的一场鸳鸯大战。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这中国社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后的后果会是如何?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个人分类: 道听图说|8941 次阅读|60 个评论
德国的科学为什么如此发达——波茨坦电报山随想
热度 14 dkysdc 2012-2-4 15:50
德国的科学为什么如此发达——波茨坦电报山随想
在GFZ工作的 许国昌 老师( Gpsorbits)为本文补充了5-9的建筑名称,见1楼的评论,之后又特别指出了值得注意的景物(4-6楼)。根据许国昌老师的评论指引,在本文最后补充了4幅照片。特此说明并表示感谢。许老师若有时间,不妨把GFZ做个系统介绍,本人就不用班门弄斧了。 ******************************************************* 在如诗如画的德国名城波茨坦的一角,有一座很矮的小山,称为电报山。其名称与人们最先在此进行试验和使用电报有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座山虽小,但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德国乃至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 中国人最熟悉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地学工作者最熟悉的大陆漂移论的提出者——魏格纳都与这座小山有关。 早在1874年,德国在电报山建立了天体物理的观测站。1892年在电报山建立了气象与地磁观测站。现在,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简称GFZ)、德国天体物理研究所、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波茨坦气候效应研究所以及德国气象局波茨坦观测站五家国家级研究单位共同安家于电报山上,可以说波茨坦的电报山是真正的人才济济。 先说说爱因斯坦(1879-1955)与电报山的关系: 上世纪初(已经100年了),爱因斯坦提出并发展了相对论,特别是他提出广义相对论后,为了用实验证明该理论的正确,德国于1919—1924年,在这个小山上建造了一座用于天文观测的天文台。这个建筑由当时著名的设计师艾里希•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设计(门德尔松虽然很有才,但也是凭特殊关系才获得这个塔的设计资格的),塔高20米。塔内安置了一个竖直放置的太阳观测望远镜。爱因斯坦本人没有直接参加望远镜的建造工作,但他是该建筑的支持者。复杂的天文望远镜于1924年12月6日安装调试完毕,爱因斯坦在该塔的工作室主持了第一次研讨会,同年这个塔被称为"爱因斯坦塔"。 因为爱因斯坦太有名了,现在,整个电报山被开辟成爱因斯坦科技公园,全年向公众开放。 再说魏格纳(1880-1930): 魏格纳的本行是气象学,但他在地质学上贡献最大、也最有名,因为,早在1912年,他就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假说。这个假说至上世纪50年代被验证并被地学界普遍接受,此时离他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已经38年,距他极地探险牺牲已经过去了20年。 德国的科技为什么会发展如此迅速?为什么会出许多大家? 本人不是研究科学史的,不想也不能从更深层次去探究原因,仅从与电报山有关的事例进行说明。 第一:经费的强有力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国家穷得叮当响,爱因斯坦塔建成后,当时的普鲁士政府依然重金支持科学家们的科研工作。(希特勒上台后歧视犹太人除外)。 魏格纳1930年去极地考查时,德国的经济状况依然很糟糕,德国大部分老百姓衣不避体、食不裹腹,甚至冻死、饿死的大有人在。但德国政府给魏格纳的极地考察队的资金为12万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150万美元!)。 请注意德国科学家的科研经费是在国家极度困难状态下政府资助的,不是政府有钱无处花的状态下资助的,与国内的反差极大,谁是真的资助一目了然。 第二:德国科学家的胸怀宽广,目光远大,思维活跃:爱因斯坦自不必说了,他的思维早已超越地球的界线;魏格纳本行气象,但他绝不受自己的专业制约,因此他在地质学上的贡献超过了气象学和天文学。 第三:我们的亲身经历:德国地学中心聚集了德国地学的精英。到了他们的走廊上,你会发现,德国虽小,但他们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研究地区早已遍布全球,世界各地的地学热点都有德国人的身影,德国人的声音。尤其可贵的是德国科学家的综合能力与动手能力。许多先进的测试手段和设备都是科学家与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的,而不是从市场上购买的。GFZ有一个综合性的大车间,可以制作或改装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 联想到我们的科学家,所用的设备型号基本上是通过政府采购所得的所谓最先进的、最贵的,但实质上仅这个采购过程就足以让这些设备变成过时的。而德国科学家边研究、边研制的才是最先进的。那些是他们解决问题最需要的,不是Me-too的。 01 爱因斯坦塔 02 魏格纳极地研究所 03 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 04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 05 波茨坦气候效应研究所(原来是天体物理所的地盘) 06 波茨坦气候效应研究所(原来是天体物理所的地盘) 07 波茨坦气候效应研究所(原来是天体物理所的地盘) 08 GFZ的大地遥感部及图书馆(GFZ前的大地测量研究所所在) 09 德国波茨坦气象研究所,前景为保留下来的传统观测设置,再左边有一个地磁观测站也是山上很重要古老的景观。 10 本人工作过的小楼,已经是最小的建筑之一。 11 GFZ建筑中摆放的钻头 12 GFZ建筑中摆放的望远镜 13 电报山全景 14 GFZ(电报山)在波茨坦的位置 15 地球磁场观测站,墙用不含铁的石头切成,全房无一铁钉铁器。有典故说普鲁士国王来访,身上带着剑和权杖之类的含铁的器件,对仪器干扰很厉害,科学家跟国王解释说为什么为什么,然后皇上把剑和权杖等都取下让放外面去. 16 GFZ的客舍,供部分非短期学者居住,现在一楼变成了GFZ的幼儿园,这是GFZ很自豪用于吸引女同事的很友好的设施,女同事可以带孩子来上班中间去看一起吃饭什么的,一开始的时候有两个阿姨三个小家伙,现在规模不小,有十几个未来的科学家. 17 背景是Helmert激光塔,已经不用了,新的激光塔在GFZ的新大楼的后面,一般人都不会注意到,叫Reigber塔,Reigber就是大地遥感部的第一任主任,Champ之父。 前景这个花岗岩上的两个头像左边是东德第一个宇航员,右边是前苏联宇航员,那个东德宇航员后来还在GFZ大地部原址,前东德中央地球物理研究所做了一个博士论文。 18 图左下有一个很大的圆形的建筑是山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建筑,右下有一个半弧型的建筑也是海洋极地研究所的办公楼,那个半弧型建筑的上方有一个地方,是给为GFZ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物在他们离任退休的时候给他们植上一棵树并在树前立一个牌加以说明,现在有Enmermann和Reigber两棵树,不过周围的树太高,植的树相对比较小,所以都长的不太好.(本图来自GFZ的宣传图册)
个人分类: 实话实说|15213 次阅读|47 个评论
波茨坦——花园式的德国名城
热度 13 dkysdc 2012-2-3 19:03
波茨坦——花园式的德国名城
波斯坦是德国Brandenbug州的首府,也是世界上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学名城。东北方向距德国首都柏林25公里。我们住在波斯坦的一个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基地内,紧临Havel河。 波斯坦的整个城市被Havel河及其支流围在中间,犹如Havel河中的一个岛屿。当年德国国王Frederick William一世来到时,这里到处是原始森林和沼泽,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会看中这片土地作为他的夏宫。或许是因为这里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他请来大批能工巧匠和大量的士兵,并专门从阿姆斯特丹请来治水能手,建造了大量的荷兰式的运河和尖顶住房。 今天主要讲一下波斯坦的由来及城内最大的公园--Sanssouci公园。 Potsdam最著名的建筑群体是位于城市西部的Sanssouci公园。昨天天气异常好,天空碧蓝,空气清新。我们昨天上午骑车逛了几个小时。此公园为普鲁士帝国的Frederick大帝(William二世)1745至1747年间建造的夏宫,作用与颐和园或承德的避暑山庄类似,不过Frederick大帝来此公园时可不是办公的.而是为了远离国事烦扰,得到彻底的享受。距今250年前,Frederick大帝(William 二世)继承王位之后,德国已成为当时军事上非常强大帝国,国力应该非常雄厚。Frederick大帝不仅军事上指挥有方,对各种艺术也特别珍爱。因此他决定修建一座巨大的王家公园。波斯坦能够成为世界上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学名城,Frederick大帝当为第一功臣。 公园内古树参天,绿草满园.中心建筑Sans Souci宫依地就势,从下到上建了六个梯田状的长满葡萄的大型平台,六层平台的顶部建了一座宏大的殿堂--Sans Souci宫,平台的最底下为一圆形大水池.池内金色的鲤鱼成群结队,水面上野鸭嬉戏.自底透过高高的喷泉向上望去,Sans Souci宫异常美丽壮观。需要说明的是,Sans Souci宫的第一份草图可是Frederick大帝亲自设计勾画的。 Sans Souci宫的正西边建造了一座巨大的荷兰风车,我没有过多地观赏,只在远处遥望一番.更远处的西南方向是此公园内另一代表性的Neues宫(Neues Palais),宫殿由几个彼此独立又互相衬托的建筑组成,远远望去,巨大的大理石石柱以及四周及墙壁上排布着的无数大理石雕像,给人一种庄重、堂煌、神圣的感觉。我们没有人记得希腊或罗马神话,也没有人好好看过圣经之类的书,只能草草地从外表上欣赏一番雕像。 为了更显国王的情趣,Frederick大帝还令人修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中国式茶馆。若事先不知道有此建筑的话,我们或许不会发现有此建筑。茶馆四周都是经过西方化处理或解释的中国人雕像,特别是女性雕像,已经看不出中国人的味道。或许对于德国人来讲,这已经很中国味了,但我们同行的六个人花了很长时间也不能明确肯定这是中国的建筑。只能从外面的一个地道的中国式香炉和猜想中估计这个就是Chinese Teahouse,最后问了一位德国女士,她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Chinese Teahouse。回来后对照一份波斯坦的介绍,才进一步确认。 公园内还有一个热带植物园.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建筑。我们不知公园的面积有多大。至少有几平方公里。 其实,整个波茨坦就是一个大花园。 01 02 柱子上刻着欧洲主要城市的距离 03 04 05 06 07 08 穿过这个门就是波茨坦的步行街 09 10 11 12 13德国化的 “中国茶馆” 14 德国化的 “中国茶馆” 15 河边的鸳鸯很好看 16 17 18 这个就是文字中说的风车 19 20 21 22 23 24 右侧的宾馆是2005年访问时所住。2000年以学员身份在德国时住在波茨坦大学的宿舍里。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签署波茨坦协议的地方 1913 年至 1917 年威廉二世为德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储修建的 Ceicilienhor 宫 36 签署波茨坦协议的地方 1913 年至 1917 年威廉二世为德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储修建的 Ceicilienhor 宫 37 38 39 公园全貌 (请放大查看“Ctrl”+“+”) 40 Sanssouci宫 (请放大查看“Ctrl”+“+”)
个人分类: 游记往事|6809 次阅读|33 个评论
波茨坦山顶公园里的研究所
热度 4 shenxzh 2011-10-9 22:19
波茨坦山顶公园里的研究所
德国的地学研究中心(GFZ)是德国最大的地学研究所,世界上第一张远震地震波的记录就诞生于此,在国际地学领域该研究所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没来之前几个朋友就对我说GFZ的位置在电报山上,生活在这里不是很方便,那时候也只是一个概念,九月底第一次到这里,对此有了切身的一些体会。 第一次到德国是9月28号晚上8点半在柏林落地的,这边的袁老师在柏林的机场直接把我接到了波茨坦的一家Hotel,那个Hotel的名字好像叫Menscure,共有17层,是波茨坦最高的建筑物,站在楼顶可以俯瞰波茨坦的全景,在那里住了两天,爬到楼顶看过两次(后面附张照片)。另外这家Hotel的早点非常丰富,我住了两天之后最怀念的也是这家的早点。 从波茨坦火车站出发,直接横穿两条马路就开始爬山,山脚到GFZ走快点10分钟就能到了。GFZ的入口有个牌子,牌子上最醒目的标明这里是一个公园-爱因斯坦科学公园,然后下面分别标着5个研究所的名字,GFZ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研究所。 和国内研究所的环境截然不同,这里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幽静并带着浓浓的沧桑。这里的建筑物都有很多年的历史,出了行政、财务人员办公的大楼和餐厅算是新修的建筑外,其他绝大部分建筑物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栋楼、一条石子路可能都是百年前的产物。整个GFZ共有1000多人,不同的研究课题组一般都处在不同的小楼内,这些小楼散布在公园茂密的树丛中。我和这边的老师还说起他们上班算是很幸福,每天都在公园里呼吸者新鲜的空气。为了工作方便起见,和袁老师共用他的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属于地震学组,是一个单独的三层楼里面,这个楼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住的地方在离办公室不远的Guest house里,这个楼一共有三层,原来整个都是Guest house,后来慢慢的被幼儿园占据了,现在只剩下三楼的六个房间做Guest house。这个楼很古老,和办公楼应该是同时代的产物。后面对整个楼里面的设备进行了升级和维修,但是整个楼还是保持了原来的风格。 继承和创新是科研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科学的积累和沉淀几乎都迷茫在了空气中、大树的年轮里和建筑物的砖头里。安静环境让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中。 秀几张张照片。 爱因斯坦科学公园的入口,也是GFZ入口 门口的标示牌 Guest House 石子路 GFZ里的建筑 hotel Mercure 餐厅 早餐
个人分类: 坐井观天|55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