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神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2年SCI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49种目录
wanyuehua 2012-3-5 08:07
SCI 、 SSCI 均收录行为科学期刊, 2012 年 SSCI 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 49 种,其中被 SCI 和 SSCI 共同收录期刊 19 种如 1974 年创刊的 Aggressive Behavior 《侵犯行为》、 2008 年创刊的 Autism Research 《孤独症研究》、 1971 年创刊的 Behavior Genetics 《行为遗传学》、 1978 年创刊的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脑科学》、 1975 年创刊的 Behavioral Medicine 《行为医学》、 1976 年创刊的 Behavioural Processes 《行为过程》、 1973 年创刊的 B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物心理学》、 1979 年创刊的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进化与人类行为》、 1958 年创刊的 Human Factors 《人的因素》 、 1983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比较心理学杂志》、 1980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发育与行为儿科学杂志》、 1985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ECT 《电惊厥疗法杂志》、 1975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 《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 1958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行为实验分析杂志》、 1973 年创刊的 Learning Behavior 《学习与行为》、 1979 年创刊的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 1963 年创刊的 Neuropsychologia 《神经心理学》 、 1966 年创刊的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生理学与行为》、 1997 年创刊的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认知科学趋势》。 2010 年 JCR 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 48 种,其中影响因子 9 以上有 3 种、影响因子 4 以上有 3 种、影响因子 3 以上有 10 种、影响因子 2 以上有 14 种,行为科学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前 10 名期刊如下: 1、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脑科学》, ISSN : 0140-525X , 1978 年创刊,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21.952 、 5 年影响因子 24.509 2、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认知科学趋势》, ISSN: 1364-6613 , 1997 年创刊,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9.686 、 5 年影响因子 14.015 3、 Neuroscience Biobehavioral Reviews 《神经学与生物行为评论》, ISSN : 0149-7634 , 1977 年创刊,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9.015 、 5 年影响因子 10.240 4、 Cortex 《皮质》, ISSN : 0010-9452 , 1964 年创刊,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7.251 、 5 年影响因子 5.270 5、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Behavior 《行为研究进展》 , ISSN: 0065-3454 , 1965 年创刊,年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5.870 、 5 年影响因子 5.571 6、 Genes, Brain and Behavior 《基因、脑与行为》 , ISSN : 1601-1848 , 2002 年创刊,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4.061 、 5 年影响因子 4.213 7、 Hormones and Behavior 《激素与行为》, ISSN : 0018-506X , 1969 年创刊,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3.991 、 5 年影响因子 4.218 8、 Neuropsychologia 《神经心理学》, ISSN: 0028-3932 , 1963 年创刊的,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3.949 、 5 年影响因子 4.739 9、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 ISSN : 1074-7427 , 1979 年创刊,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3.701 、 5 年影响因子 3.721 10、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进化与人类行为》, 1979 年创刊, ISSN : 1090-5138 ,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3.646 、 5 年影响因子 4.251 详细 2012 年 SCI 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 49 种目录请看附件 附件: 2012年SCI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49种目录.doc
个人分类: SCI投稿|6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是神经病!
热度 9 sunsong7 2011-12-19 23:58
癌细胞疯了吗? 有点标题党的味道,这里讨论的话题为: 失去神经联络是细胞癌变的标志性起点? ——lost of connection with nerve system could be the initial step of tumorigenesis? 神经在组织发生、发育,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以及细胞代谢、增殖、分化、凋亡、应激反应和癌变中具有重要意义;个人认为癌起源于无家可归的正常体细胞,细胞失去神经系统联络是癌变的起点。无家可归的细胞命运出现了不确定性,在恶劣微环境中被反复重编程(niche reprogramming)唯一的幸存者最终返回到单细胞生存状态,获得了永生(癌变): 1. 癌是多细胞动物的专属特征 ◆单细胞动物本身具有永生性(癌性),细胞只有应激反应而没有神经反射,不需要发神经; ◆多数植物一般是自养或腐生生物,不进行神经支配的捕食和拒捕行为(含羞草、捕食植物等例外),另一方面,植物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但被细胞壁牢牢锚定没有机会迁移,因此,多数植物肿瘤表现为组织异常增生,类似于动物体内没有迁移能力的良性肿瘤; ◆多细胞动物均有组织分化,组织服从神经系统的统一调配,分化的细胞丧失了永生性,组织中成体细胞夺回永生权利就是癌变(Carcinogenesis) 2. 神经系统是多细胞动物机体的最高统帅 ◆多细胞动物的捕食和拒捕行为依赖于神经系统调动机体组织的快速响应,没有神经就无需组织,也就就没有多细胞动物; ◆神经发生是多细胞动物个体生命的起点,神经失功能(如脑死亡)是多细胞动物个体生命的终点,神经调节伴随多细胞动物的一生; ◆神经发生是多细胞动物组织发生的伴随条件,神经系统参与个体形态发生、发育、衰退全过程; ◆神经系统可参与内分泌或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很多类型的体液调节,是通过神经影响激素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行调节的方式。 ◆一些内分泌细胞可以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细胞的“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是细胞群分形的基础;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间存在复杂的交流网络,压力信号会降低免疫系统抗体的效力,除调节免疫系统外,神经调控还对非神经活动,细胞寿命、脂肪储存都具有调控作用。 3. 失去神经联络是成体细胞是癌变的第一步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自身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越是精密的系统越是脆弱,精准和迅速信号系统在恶劣微环境中更容易率先发生障碍; ◆受精卵到神经发生之前胚胎组织具有致瘤性,神经形成后组织丧失致瘤性;胚胎神经发生是决定胚胎组织细胞致瘤性的节点; ◆丧失神经控制的组织缺乏神经营养因子( neurotrophin )引起失功能和萎缩,失去神经联系的细胞将无家可归; ◆神经系统一旦形成终生不再更新,神经损伤修复易于出错,造成一些体细胞“去组织化(disorganization)”; ◆体外培养(in vitro,去组织化)的细胞缺乏神经联系,易于形成细胞系(永生化); ◆机体除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外,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靠于外来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称之为自身调节;细胞失去神经调节“去组织化”的细胞自身调节得以强化。 ◆去组织化的部位出现的某些神经修复因子参与了细胞癌变活动; 推论:癌的发生可能与神经发育和衰退同步 肿瘤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神经发育不全或神经功能衰退也与年龄密切相关 。0~5岁儿童神经发育尚不健全,45岁以后神经功能逐渐衰退。神经发育不全或神经功能衰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去组织化”,由于神经的损伤、衰退、炎症等因素造成局部组织与系统失去神经信号联络,这部分组织中的细胞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凋亡、坏死、纤维化?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细胞走上了一条探索自主生存的道路?因此失去神经联络有可能是细胞癌变的起点。失去神经联络包含两层意思:其一,神经传导通路发生障碍,信号无法正确送达相关细胞;其二、细胞对神经信号接收异常,无法正确执行神经命令; 肿瘤的发病率见于各年龄段,但集中表现在高、低两个年龄段,以高龄者发病率为最高,恶性肿瘤为一中老年人高发的疾病。发病率在45岁以后快速增长,在75岁以后,发病率增长趋缓并有所下降。 这种现象与各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功能不全及神经功能衰退从统计学上十分可能会相关 。 有趣的是高龄老人肿瘤发病率反而下降,恐怕是能活到那个年龄的耄耋差不多已经修成了正果,他们大多睿智、心态平和、懂得生活,神智健全。 任何事物发生都有一个起点,生儿育女从交配开始,但交配不一定生儿育女;跑步从学爬行开始,但会爬不一定就能跑;打仗从当新兵开始,当兵也不一定就打仗;同理,细胞失去神经联系不一定发生癌变,这个话题的目的是努力寻找正常细胞进入癌变漫漫征程的标志性起点; reference: 1. Pro-nerve Growth Factor Induces Autocrine Stimula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 Invasion through 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A (TrkA) and Sortilin Protein J. Biol. Chem. 2012 287 : 1923 - 1931 . First Published on November 29, 2011 , 2. Nerve growth factor promotes breast cancer angiogenesis by activating multiple pathways. Molecular Cancer 2010, 9:157 doi:10.1186/1476-4598-9-157 3.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nerve growth factor on cervical cancer.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Vol. 10(38), pp. 7503-7509, 25 July, 2011
4346 次阅读|16 个评论
对于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的一点思考
热度 3 flydream 2011-8-17 17:49
有关认识论通常哲学讨论中有两种观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说人类能够认识周围的世界,只是这个认识是一个过程,是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最终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类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世界之博大和深奥超越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我们大学中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可知论,并且认为所有的唯心主义哲学都坚持不可知论,而只有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可知论。 我认为人类无法回答“人类是否能够完全认识这个世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所思考,但永远不可能给出答案。 从现在的科学研究来看,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是人的神经系统,或者说主要是神经系统。我们的脑组织、脊髓以及遍布全身的神经纤维和感受器是我们意识的物质形式,是我们意识的承载体。我们的感情、感觉、想法应该说都是神经系统的一些反应而已。以我们通过眼睛看到一个东西为例: 笑脸图像反射出光线,光线经过眼睛的玻璃体和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再把光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视觉中枢的神经元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电的反应并和其他的神经中枢有信号互作。然后我们的大脑就认为“我看到一个笑脸”。其实“我看到一个笑脸”这句话在物质运动层次等同于这样一句话“我的大脑视觉中枢发生了怎样怎样的一系列反应,并且引起了其他的神经中枢发生了怎样怎样的反应”。也就是说只要能让自己大脑的相关神经元产生某种反应,就能达到“我看到一个笑脸”这个效果。可以大约的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现实中真的存在一个笑脸,其反射光线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认为“我看到了一个笑脸”。 (2)显示中没有笑脸,但是把和笑脸反射的光线完全相同的光线输入人的眼睛,我们也会认为“我看到了一个笑脸”。 (3)显示连光线都没有,我们连眼睛都没有,只是通过电极或者是某种其他的形式把相同的信号输入我们的视神经,我们也会认为“我看到了一个笑脸”。 如上所述,我们还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吗?非独视觉,我们一切的感觉包括听觉,触觉等等都是同理。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我们连自己自身是否真的存在都不知道。 所以,我认为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其实是基于一种假设之上的。我们不知道其是否真的存在,但是我们只有假设它存在,我们只有相信它存在。这可是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
个人分类: 无聊随想|2509 次阅读|3 个评论
非中枢神经的记忆和运算能力
热度 1 yue 2011-7-26 22:16
对自然科学的困惑: 大脑作为中枢神经,有记忆和运算能力。脊髓是否也有这些功能。 除了大脑和脊髓,支神经是否也有这些功能。 主要是对运动,这些非中枢神经是否有一定的记忆和运算能力。
个人分类: 科幻 对科学的困惑|31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欧盟核准于利希用于治疗耳鸣的神经刺激仪进入医疗市场
Helmholtz 2011-7-22 17:39
通过声学刺激减低耳鸣噪声的刺激仪 于 利希研究中心与自适应神经调节公司联合新闻 患者热线: 0221 454 6333 , tinnitus@anm-medical.com ; http://www.anm-medical.com 于利希, 2010 年 3 月 3 日 - 自今年 2 月底起又一个用于治疗老年性耳鸣的新产品出现在欧洲市场:耳鸣神经刺激仪 T30CR 。它可以通过特定的声学刺激降低耳内的耳鸣声。一项临床研究首次提供了正面成果,一批挑选出来的耳鼻喉科专家将接受应用培训。该刺激仪基于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于利希自适应神经调节公司最后开发出成品( Adaptive Neuromodulation GmbH ANM )。 于利希研究中心的董事会成员塞巴斯蒂安﹒施密特教授对于获得 CE 认证感到非常高兴: “ 经过 10 多年在科研中心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现在终于得到可以帮助众多患者克服病痛的产品。 “ 于利希研究中心神经科学与医学研究所所长同时是这项疗法的发明人彼得﹒塔斯( Peter Tass )教授在一月底意大利召开的一个专业会议上报告了验证有效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耳鸣的强度以及耳鸣所产生的痛苦都持续降低 – 经过 12 周的治疗,噪声降低了 40% 及 33% - 而在对照组,只有 9% 和 8% 。耳鸣的频率也变低并且不再那么难受。塔斯说: “ 在某些病人身上,伴随多年的耳鸣得以完全去除。 ” 现有的这些结果来自对 45 例患者的临床研究。 刺激仪 目前的使用范围是慢性 、 主观和音调类的耳鸣治疗。大脑的错误控制形成了永久性耳内噪音:神经元不是选择性地依次放电,而是过量或同步放电。神经刺激仪打断了模式。针对性的声学刺激干扰了处在不良的过度兴奋和高度同步的神经细胞群,使之回归于一种“正常的混沌态”。该疗法的核心是身为医生、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于利希研究中心塔斯近些年开发的所谓协调复位( CR )技术。 协调复位( CR )指的是一个数学物理刺激算法,它可以适应不同个体微弱的电脉冲和在不同的时间送到同步的神经细胞群,打乱其节奏。 “这个方法的特别之处在于:经常这样的刺激脑神经网络将会重建。因此我们的刺激实现的不是一个掩蔽效应,而是长期的疾患减轻”,塔斯说。“受到调整影响的神经细胞群将忘掉了不良的模式。” 在实际治疗时,由一位耳鼻喉专家先测出病人的耳鸣噪声图谱,然后他把火柴盒体积大小的神经刺激器进行编程,输出针对性的刚刚超过声音域值强度的声音序列。病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先是需要每天佩带数个小时的治疗专用耳机,尔后根据实际需要。治疗是在病人家里。由于随着治疗,耳鸣会变得越来越深和越来越轻,所以在整个治疗周期中需要回到耳鼻喉科对刺激仪做数次调整。 “目前我们正在对第一批耳鼻喉科专家就作用这种新疗法开展培训”, ANM 总经理克劳斯﹒马提尼( Claus Martini )博士说,“患者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可以提供相应治疗服务的专家名单 – 现在还都只是私立诊所。病人的费用大约是 2500 欧元外加 500 欧元的医生诊治费。如果本疗法没有见效,患者有权要求退回医疗费。”
个人分类: 2010年科技新闻|2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门
热度 4 zls111 2011-3-16 11:13
在看PLos biology杂志的文章,顺便以学科来看文章,主要是想看下关于进化生物学有什么新的文章。粗粗的一看plos biology把生物分的学科真够多,数学也算进来了。 这几年觉的生化,神经是比较热门,确实也在下面体现出来了,这方面有很多文章。 但意想不到的, 进化生物学,计算生物学,遗传与基因组学 也是相当热门,甚至有超过生化与神经学科的趋势。真是意想不到! 国内的发展趋势离这个还是蛮远的,有生物学科的学校有这些热门方向还很少。也许做生化和神经很烧钱,但计算生物学,进化生物学与基因组学相对来而来还不是很烧钱,也是以后发展趋势,为什么不大力发展这些呢? 还有国内的一些观念,觉得做传统实验就是做生物,有的时候都不敢大胆提出做进化,如evo-dev,改成dev-evo,这些真是好笑,大家面对都是生物学问题。我倒觉得成本到是一个重要因素,做实验花那么多钱,应该强调效率,用效率来评价研究。 来自: http://www.plosbiology.org/article/browse.action 2011-03-16 Anesthesiology and Pain Management (5) Biochemistry (328) Biology (1) Biophysics (194) Biotechnology (116)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17) Cell Biology (666) Chemical Biology (25) Chemistry (10) Computational Biology (398) Computer Science (7) Critical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 (2) Dermatology (8) Developmental Biology (443)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 (48) Ecology (398)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1) Evolutionary Biology (677)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5) Genetics and Genomics (809) Geriatrics (8) Hematology (30) Immunology (181) Infectious Diseases (190) Marine and Aquatic Sciences (6) Mathematics (37) Mental Health (39) Microbiology (270) Molecular Biology (494) Nephrology (1) Neurological Disorders (59) Neuroscience (578) Non-Clinical Medicine (16) Nutrition (17) Obstetrics (6) Oncology (92) Ophthalmology (7) Otolaryngology (1) Pathology (10) P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8) Pharmacology (18) Physics (2) Physiology (152) Plant Biology (112) Public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53) Radiology and Medical Imaging (13) Respiratory Medicine (7) Rheumatology (4) Science Policy (133) Surgery (3) Virology (119)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135 次阅读|4 个评论
修复灵魂的电缆
songshuhui 2011-2-6 17:56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2-02 09:06 作者:赵承渊 5年前台海的一次地震导致台湾以东亚太电缆网络(APCN)的海底电缆受损,我国通往东北亚和北美的网际网络和其他电信服务均受影响,许多国外网站无法访问,丰富精彩的互联网世界突然变得单调局促起来。电缆,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 假如我们把一个人的全部意识称为人类的“灵魂”,那么这缕魂魄显然栖居于大脑,而那粗粗细细遍布全身的神经便是我们灵魂的电缆。我们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呼吸心跳都依赖于神经功能的完好。世界失去电缆会变得原始、松散和效率低下,灵魂的电缆受损同样会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轻则肢体麻痹,肌肉萎缩,重则卧床不起,无法呼吸。然而人生于自然界,受伤在所难免,神经断裂的病例更是数不胜数。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为了修复灵魂的电缆而努力,试图恢复失去的功能。早在13世纪,就有人尝试缝合割断的神经,这个叫William的人在医学史上永远留下了他的名字。不过几百年来,神经修复的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直到近代人们弄清了神经的结构,情况才有所改观。 所谓神经(nerve),实际是众多神经纤维(nerve fiber)的集合。而神经纤维又是神经细胞(neuron)的突起与其附属物的总称。神经纤维外层由施万细胞(Schwann cell)构成髓鞘,髓鞘里面则包裹着神经细胞的突起,一般是轴突(axon)。包裹着髓鞘的轴突才是神经信号传导的核心部件。通常分布在四肢、最容易受伤的神经是混合神经,里面既有主管运动的神经纤维,又有主管感觉的神经纤维。一旦离断,远端的肢体将同时失去感觉功能(麻痹)和运动功能(瘫痪)。 剖开一根较粗的神经,将显微镜对准断面,我们将看到神经原来由若干神经束组成,每根神经束都有外膜包裹,神经束与神经束之间,有滋养神经的小血管;再看每根神经束,又是由无数根神经纤维组成。这种结构,与通信电缆几乎完全一致。假使电缆横断,毫无疑问,将其囫囵对合并寄希望其恢复如初是不可能的,同理,这也是几百年来神经修复效果一直止步不前的原因。 然而灵魂电缆不同于通信电缆的精妙之处在于,神经纤维的轴突是可再生的。只要对合合适,近端的轴突会重新生长进入远端髓鞘,恢复原有的功能。有时甚至无需对合,完好的神经纤维可以自发地从侧方“发芽”,长入离断的神经远端髓鞘内,这一发现为端-侧吻合修复神经带来希望。基于这些认识,在显微镜的帮助下用极细的缝线尽量对合断离的神经两端,并保持对合后接头处稳定不旋转,假以时日,近端神经纤维会以每天1mm的速度长入远端,重建功能。如果神经断离时受损严重,两端距离太长无法对合,人们也想出了办法:用自身另外一处不甚重要的神经进行移植,以换取重要部位的恢复;如果神经断离时近端已经完全毁损无法修复,而远端神经尚可使用,那么也可尝试采用端-侧神经吻合法,将这一段可使用的神经吻合在另一条正常的神经上,通过正常神经的“发芽”,长入受损神经,形成新的支配,并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可见,修复灵魂的电缆,并非之前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 经过人们的努力,神经修复取得了较好效果。断肢、断指再植后的功能恢复不断提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断肢再植的国家,断肢、断指再植的水平居世界前列。患者接上自己本已失去的手之后,经过锻炼能够完成写字这样的精细运动,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情!在当前,修复后的神经功能虽然还不能100%恢复到原先的水平,但是相信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奋斗,效果会越来越好。 医学研究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有时不被理解,有时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时至今日,人们对神经系统的了解仍不甚深入。修复灵魂的电缆也仅仅迈出了一小步,更不要说对灵魂本身——大脑意识的研究了。人类智慧的最终秘密,还在某处静静躲藏着。 您也可能喜欢: 桥接神经的芯片 科技 大脑 (下) 神经编织网 人算不如天算 之 电脑中的微型大脑 大脑如何画地图? 无觅
个人分类: 医学|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拔智齿小记(一)---痛苦的四十分钟
lcsyxj 2010-12-28 16:18
2010年12月17号,我如约来到宁波大学附属医学院口腔科门诊,准备智齿拔除手术。 在经历挂号,等候一个小时左右,终于轮到我了,医生让躺在手术躺椅上面,只看见这个美女医生拿来了两个小注射器的麻醉药,我一看吓了一跳,那么多麻药都要注射到嘴里啊。美女医生一边解释一边进行麻醉,都忘记扎了几个地方,过了几分钟,半边脸加上舌头就没有感觉了,都是麻麻的状态,很不听使唤。 医生确认麻醉发挥作用之后,拿出消毒药棉把口腔和半个面部进行消毒,拿出无菌手术工具,先是用一块布,上面只有一个长方形的洞,刚好露出嘴巴和鼻子。这个时候医生告诉我什么都不要动了,有口水只能吞咽,直到手术完毕。 到这里,我还没意识到,手术前医生没有让我签手术同意书,这个常规程序是应该有的,也就是签了之后,所有手术可能出现的后果,责任自负。(医生忘了这一点,我也忘记了)这样的话,手术责任医生就跑不掉了... 接着讲智齿拔除的过程,我由于被盖着眼睛,所以不知道都用了什么工具,只知道是要把牙龈开一个刀口,然后剥离牙龈和牙,然后就是锤子开始敲击,经过几分钟努力之后,美女医生发现牙齿在那晃动,但是就是拔不掉,于是找来临诊室的另一美女医生帮忙,一个人用锤子,一个人用另外工具,我猜测是钳子,叮叮当当之后,还是没动静,这下我着急了,真想临阵脱逃,我不拔了,可是牙已经晃动了,不拔是不行的了,只能再坚持下去了,医生也累的馒头汗... 怎么办呢,美女医生请来一帅哥医生(据同伴讲说比较帅,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帅哥医生来了之后,先说了句安慰的话:别害怕,只是锤子敲击的会难受,牙不好拔,总会有办法的。说完之后,开始给我拔牙,他一看对给我拔牙的美女医生讲了一句:你太温柔了,牙龈开的刀口太小了,这样牙齿会有阻力,不容易拔掉。说完,应该是又拿刀子把原来的刀口加深了些,然后叫美女医生一个拖着下巴,一个用小锤子,估计他是扶着钳子的,又经过一阵叮叮当当之后,经过帅哥医生的努力,最后一下子把牙拔掉了,剩下的任务就是美女医生清除碎片及缝合伤口,缝了3针,塞上止血棉之后,终于医生说结束了,可以下来了,我这个晕啊,整个过程持续了40分钟终于结束了。 接下来去打点滴,开了两天的点滴,幸好有室友帮我跑前跑后,在旁边照顾,不然一个人肯定泪水止不住的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啄砚记—梨花木椅
xiaoheyixi 2010-12-3 13:00
用我无耽的眼神不能读懂你优雅的暗光, 是岁月蚀刻了纹路还是孤独静默了时光。 题记 在红墙绿瓦的庭院深处,才这般安之若素。 斗拱、门梁、飞檐、雕花,环绕着呼吸的是不愿臆测而无处不在的历史脉搏。可以不去推究与它们相伴的生命有多少潮起潮落,但无法拒绝感知这真实而深邃的呼唤,原本就浑然一体。它们确实存在过,而今在博物馆中望见,是以艺术的名义。 说建筑是一首赞美诗,不如说是这样一幅包容无限的画卷。她可以吮吸百代绵延的帝胄之气,磅礴恢弘;她可以濡养于明山秀水的姿态万千,精巧雅致。每一处的落墨,浓重浅淡,却一样的饱含深情,运转有度。躺在这幅画卷中的是尚未熟稔的陈设,是今天看得见的梨花木椅,是明天不曾谋面的主人和等待追溯的相遇。 十月紫金,恰一朵清莲绽放;是盛夏褪去了如梦蝉衣,姹紫嫣红渐渐幻化为故秋的一抹馨香。她淡泊地睡着,在古城宽厚而幽远的怀抱里。习惯仰望她的高度,以致从来没有爬到顶点的勇气。捻桂花,几目淡黄,是她轻掷的风雅;清甜是芬,如她不经意的莞尔;飘然来去,四处捕捉不得,却沁人心脾,思念亦难忘。从五到六的翩迁,在花间,邂逅了一片桂茵席地。 枫叶流丹,像在眷恋仲夏的火热;银杏灿黄,因为不舍金秋的丰盈,迎来十一月的感恩季。 感谢你,我。因而遇见你。 晴雨无常,风云易变,每一种风景都会是自然而真实的弧线。在庞杂而深奥的神经科学面前,我还是一只小蜗牛,慢慢地爬行,偶尔伸出触角,也许会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感谢 Prof.L. & Dr.W. 为我打开这扇大门,让我可以看到这门学科史诗般无比动人的壮丽图景。 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很难想象,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也会对历史和艺术有如此痴迷。库宝善教授讲雕刻与始祖文化,作为专业学术会议的闭幕报告,场下多少有些愕然。我想,自己更多的是惊异于一种胆识和前辈对生命的独到领悟。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怎样寻找人生的方向?有灵魂的地方就逃脱不了这样的思索。 没有医生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没有药物可以解除所有的病痛。从这个角度看,贬斥医生的无用和研究人员的无能,不如嘲笑下自己的无知。疾病和痛苦,是人对自然和生命索取后的赠品。没有什么可以完全救赎你,除了你自己。 有人说从事医学研究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或许是,或许不是。 凡景入眼,品鉴于心。因时常面对生命的分离和告别,而更加渴望每一个流动的瞬间,珍惜心灵的每次悸动,终而理解了普罗米修斯的困苦和挣扎。成为一名能工或巧匠,无不需要作茧自缚,何外乎左右生命的医学。成为一位大家或巨匠,怎少得了浴火重生的洗礼。所不同的是,更多的锤炼,没有羽化成蝶的轻盈曼妙,而是凤凰涅槃的忍辱负重;似乎只有在向历史和艺术寻求解药的时候,才感觉到是在为自己的生命而活着。 晚秋,夜凉如水,也是惬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
fanxiaoyingz 2010-12-1 11:16
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 我们把人才基本分为学习型人才和思考型人才,但是为什么学习型人才的独创能力比较差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这种分类方法就是错误的。 我最终发现学习型人才创造性差的根本原因是大脑神经有过多的痹态,有过多的抑制性物质存在,有过多的抑制阀,对于由神经反射弧组成的反射网络有过多的裁剪。而思考型人才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趣组成了完整的,有效的,应激的神经反射网络,这个网络不是按照老师的兴趣建立的,不一定是按照考试的引导建立的。 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我发现,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是相伴相生,在人的体内时刻存在的状态。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在自己身上总是有些神经是疲态的,有些神经是激愤态的。但是有如下不同,健康人的激奋态比较多,而痹态少;少年儿童在清醒状态下(没有睡觉)的激奋态远远多于痹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神经痹态逐渐多于激奋态,老年人的一半植物性神经的功能已经丧失。人的各种器质性疾病的发生首先源于植物性神经产生痹态,丧失调节功能造成,例如抑郁症,亚健康,精神病,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等。知识分子由于过多的不恰当刺激神经,所以有更多的神经痹态,知识分子和官员的神经痹态远远比农民、工人商人等少用脑的人多。 睡眠我以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假性痹态,或者说是在神经控制系统抑制下的预防痹态产生的一种生理机制。如果破坏了这种假性痹态机制,就会产生真痹态,神经功能丧失。 痹态从机理上说就是神经丧失功能。由于神经系统是一个生物电系统,所以痹态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从生物电介质变为不导电介质,它的电压也许还有,但是不导电;它也许还导电但是不产生电压,也许是电阻力增大等等状态。这些状态都是客观存在的。 神经痹态有各种表现形式。例如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痹态和激奋态并存的一种状态,表现为部分神经处在痹态,另外一部分神经处在激奋态;有些神经处在激奋态的持续时间变少,而另外一些神经缺乏抑制长期处在激奋态。神经衰弱是一种功能障碍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繁多,神经衰弱患者有显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劳症状。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记忆力减退,脑力迟钝,学习工作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是充分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劳感。 1. 易兴奋、易激惹。 2. 脑力易疲乏,如看书学习稍久,则感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 3. 头痛、部位不固定。 4. 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多恶梦。 5.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心动过速、出汗、厌食、便秘、腹泻、月经失调、早泄。 6. 呆板、迟钝、寡言、舌质暗淡或舌质淡、苔白腻。根据以上症状,我个人认为神经衰弱是一种从神经的正常状态激奋态向痹态过渡的一种疾病,不是完全的痹态疾病。知识分子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病,人们大多数见怪不怪了。从我个人来讲,我 16 岁到 21 岁这六年时间是典型的神经衰弱时期,从 21 岁之后,神经已经转化为了痹态,对于刺激的应激能力已经基本丧失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悲哀。 神经系统的第二大严重疾病抑郁症是典型的神经痹态疾病,是从神经衰弱过渡来的。它的症状为: (1) 抑郁心境:基本特点是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趣索然。感到悲观绝望,痛苦难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常用活着无意思、高兴不起来等描述其内心体验。典型者有抑郁情绪,昼重夜轻的特点。常与焦虑共存。 (2) 思维迟缓:思维联想过程受抑制,反应迟钝,自觉脑子不转了,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思维问题费力。反应慢,需等待很久,在情绪低落影响下,自我评价低,自卑,有无用感和无价值感,觉得活着无意义,有悲观厌世和自杀打算,有自责自罪,认为活着成为累赘,犯了大罪,在躯体不适基础上出现疑病观念,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3) 意志活动减退: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被动,不愿参加外界和平素感兴趣的活动,常独处。生活懒散,发展为不语不动,可达木僵程度。最危险的是反复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 (4) 躯体症状:大部分抑郁病人都有躯体及其他生物症状,例如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突出,多为入睡困难。抑郁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伴思维迟缓,自卑、自罪、想死,及生物学症状 ( 如情绪昼夜轻重,食欲、性欲下降等 ) ,自知力常丧失,不主动求治,可资鉴别。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症状,如头疼、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从以上症状可以断定抑郁症是神经衰弱症的后续症状,是一种从健康已经进入不健康的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神经系统整体痹态。这种疾病在以体力为主要劳动形式的过去很少,而在当代由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由于过分强调学习,所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这种痹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运动(输出)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缺乏运动锻炼造成的。 神经痹态的第三个典型症状就是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若干种神经紊乱病症的总称。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大脑小脑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 SP ),神经原纤维结( NFT )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实际上,神经痹态只是它的前期症状,这种疾病远比神经痹态严重。 另外神经痹态的表现还有诸如:月经不调,阳痿早泄,神经麻痹,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植物人等等。各种慢性疾病在发作以前都有一个神经由激奋态向痹态过渡的过程,要提早预防疾病就必须注意自己身上各种神经痹态发生的情况。假如你不承认自己身上有痹态神经,那么我教你一个办法去检验,如果你是坐办公室的知识分子,我建议你到农村去参加农活,在阳光暴晒下也许你干几个小时,你就会发现你非常瞌睡疲劳,浑身乏力,腰酸背疼,这些症状就是你运动神经痹态的表现,你会发现农村人没有这些症状。 能不能防治神经痹态呢?也许是有的。我以为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进行强体育运动,或者体力活动,通过活动运动神经系统来激活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从而改善和激活整个神经系统,调节各种器官状态。第二种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长期按摩脊柱,以机械摩擦的方式激活脊神经从而带动整个神经系统。我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脊神经实在是太重要了。脊神经是周围神经的中枢,同时是整个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它的各个分支连接到了人体内的所有脏腑(五脏六腑),所以激活它,或者保持脊神经的活力是健康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而通过机械摩擦,通过按摩不仅能够改善脊柱内的血液循环,而且能够激发触觉神经的活跃,从而带动整个神经系统,还能够促进脊柱周围的体液产生运动,同时按摩能够增加脊柱骨骼的温度,从而激活脊柱内部的一些激素和酶,从而激发应激性改善健康状况。所以按摩不是简单事件,按摩有许多技术和手法,效果不同。第三种减少痹态的方法是生物种群方法,即要让个体多参加社会活动,群众性活动,人是群居性社会性人,人的思想活跃性,生理应激性都因为社会活动而发达,缺乏集体活动的幽闭必然使人神经痹态增多,容易变老痴呆。 现在来考察产生神经痹态的原因。很显然,对大脑神经系统不恰当的频繁的刺激是造成神经痹态的一个主要原因。怎样算不恰当的频繁的刺激呢?例如,人在睡觉前神经应该是逐渐减少活动,减少刺激的,这样人才能很快入睡,但是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学生们在睡觉前往往不注意这一点,有的计算数学题,思考物理化学题,结果导致神经过度兴奋,过了生物钟时间,不能按时入睡,这样的频次增加以后,生物钟被完全破坏,从而逐渐导致神经衰弱,从而出现神经痹态。这是违反生物钟刺激引起的痹态。另外有过于频繁的刺激引起痹态。这个举个例子:中国人过去很保守,女人们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什么也不外露,这样当时的青年男子一看到花衣服、毛辫子、和女孩的脸蛋就会有应激,出现兴奋;但是最近十几年来,女人们暴露得越来越多,但是男人们却越来越无动于衷,引不起情欲了,这个就是这几十年来过度频繁刺激引起男性痹态的一种表现。在学习上,现在的老师把简单的问题反反复复地变换花样出题,让学生来做,同样是犯了频繁刺激无反应的错误,学生们对数字不再敏感。我在小学的时候心算能力非常好,甚至能够跳跃性计算,但是在高中阶段曾经一度连笔算都会失误,心里一片空白。在农村,我见过好多心算能力很强的文盲,大多数高中毕业的人不如他们,我认为就是因为高中毕业生因为过度刺激出现了神经痹态造成心算能力不如文盲。在当代教育界尤其是中学小学,存在过多的过度刺激无效应的现象,这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神经痹态的第三个原因是不当刺激。比如,有些人天然的语言能力很强(许多女人),那么当让他们去学习英语和语文的时候她们得心应手,很快就能学会,这是恰当刺激,符合本性。但是这种人往往数学物理推理能力很差,强迫性让他们学好数理化就是不当刺激,不符合他们的天性的频繁刺激训练,必然导致他们神经衰弱,神经痹态和精神错乱,他们也许以十倍的努力来学习但是效果很差,这也是对他们自信心的有力打击。相反,有些男子对语言没有天赋,但是数理化学习很好,强制性让他们学习外语也是对他们的不当刺激,造成他们神经衰弱,神经痹态和精神错乱。神经痹态的第四个产生原因是缺乏运动,这里所指的运动是指全面的运动,既要运动神经系统活动,又要感觉神经系统活动,也要植物性神经活动,所以运动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我们过去在毛主席时代让学生参加生产队劳动,这在无形中活动了以上三类神经,无形中在实践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感性认识,所以当时的教育看似脱离了教育,实际上既保持了学生的健康,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知识,所以那个时代出来的杰出人才很多。神经痹态的第五个产生原因是疾病,尤其是神经性疾病,儿童的神经性疾病往往刺激大脑发育,某些能力反而更加强大,这个不再叙述。神经痹态的第六个产生原因是机械损伤,神经在适当的压力和冲击力作用下(击打)有利于神经抗性的产生,会增强自制能力,但是过度击打会产生恐惧性格,但是在没有击打刺激的情况下却容易产生无应激的懒惰性格和逆反性格。神经痹态的第七个产生原因是年龄因素,人的年龄越大神经痹态越多,神经活跃性越差,所以 40 岁以后的人思维能力天然地会降低,学习兴趣降低,记忆力变差,运动协调能力变差。但是,思维型人才由于附和他自己的生理特点和遗传特点,他的本行业思维能力会保持相当长时间,超过自己的年龄周期。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来考察我们的现代教育,可悲之处就是造就了大量的具有神经痹态症状的学者。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3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0-11-23 00:58
人才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最终认定,人才可以划分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学习型人才,一种是思维型人才。 为什么有这种划分,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很复杂,归根结底是和神经系统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型人才就其本质来说是输入神经元发达的人,但是他们的运动神经元,即输出神经元并不发达,他们的输入神经元上的树突和轴突远远比输出神经元上的树突和轴突发达。而思维型人才就其本质来说是输出神经元发达的人他们的运动神经元,即输出神经元非常发达,但是往往感觉神经很不发达。 学习型人才其实质是保守型人才,他们的发展前景是维持现状;而思维型人才其实质是创造性人才,他们的发展前景是破坏现状,创造新世界。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的最大缺点不是别的,就是大量扼杀思维型人才,而学习型人才数量过于庞大,这是我们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这种状况的出现的原因来自于人才自身的特点,学习型人才感觉神经敏感而且发达,而且善于把自己的学习内容回馈到感觉神经,短期记忆能力超强,但是运动神经系统不发达,只喜欢学习不喜欢思考。而思考型人才热爱运动,热爱思考,常常因为不自觉的思考注意力不集中于外界事物,感觉神经不敏感,甚至退化。由于经常性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于其它事物不敢兴趣,不在意,所以偏科现象非常严重,有一两门课程非常好,但是他本人不敢兴趣的科目非常差,而且思考型人才的这种不感兴趣就学不好的特点导致他们很不善于考试,应试能力极差。 钱学森大师去年故去了,著名的钱学森质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极大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其实就根本原因来说是中国的国考把 90% 的思考型人才去除了。这是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悲哀。 假如学习型人才我们记为 A 型人才, 思考型人才我们记为 B 型人才,那么根据统计原理,中间型人才就是 AB 型人才。如果更加详细的划分,那么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AAA 型、 AAAB 型、 AABB 型、 ABBB 型、和 BBBB 型五种,我们的国考基本上把 99% 以上的 BBBB 型去除了,把 50% 的 ABBB 型人才弄到了二流院校,而把 AAAA 型、 AAAB 型人才招收进了重点大学。这样,我们在科研上面的危机一直存在就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国考把绝大多数思考性人才扫地出门了。 这是有实际的事实为依据的,以 1977-2008 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为例, 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 21 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编制完成《 1999-2007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报告对 1977-2008 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总共调查到的高考状元有 1120 多人,报告显示,恢复高考 32 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全国高考理科状元中, 1977-1998 年,男状元占绝对优势,女状元不到 1/3 ; 1999-2008 年,男状元还处于领先优势,约占 63.48% ,可以说,男性仅坚守着理科状元的阵地。全国高考文科状元中, 1977-1998 年,男状元仍占优势,约占 53% ,女状元约占 47% ,女状元勉强与男状元平分天下。而 1999-2008 年,女状元已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约占 66.24% ,可见大学扩招后的十年来,全国高考文科状元已是女性的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在课题组以往调查的我国各类杰出人才(两院院士、杰出社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中,男性仍占据绝对的优势,女性的比例均不到 5% ,甚至更低。由此可见,高考状元中至少有 90% 是学习型人才,而不是思维型人才,这和实践中女性善于感官而不善于运动的结果是一致的。 但是笔者在 23 年前读过的一本书《若贝尔奖金获得者传( 1901 1920 )》中的科学家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使得我 20 多年来一直不能忘怀。这里面记载的 70 多位科学家和 20 多位文学家多数是 AABB 型、 ABBB 型和 BBBB 型人才,少数是 AAAB 型, AAAA 型基本没有。比如大师级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但是他们都是典型的 BBBB 型人才,爱因斯坦上过两次大学都不是名牌,而圣地亚哥 . 拉蒙 . 依 . 卡哈( Santiago.Ramon.Y.Cajal )也是典型的 BBBB 型人才;范德瓦耳斯( Johanness.D.Vanderwaals )、威廉 . 维恩( Wilhelm.wien )、威廉 . 奥斯特瓦尔德( F.Wilhelm.Ostwald )、维克多 . 格林尼亚( Victor.Griglia )是 ABBB 型人才;而亨德里克 . 安 . 洛伦兹( Hendrik.A.Lorents ),玛丽 . 居里( MaricCurie )、尼尔斯 . 达伦( Nils.G.Dalen )、马克斯 . 冯 . 劳厄( Max.F.VonLaue )、欧内斯特 . 卢瑟福( Ernest.Rutherford )是 AABB 型人才,约瑟夫 . 约翰 . 汤姆森( Joseph.John.Thpmson )、加布里埃尔 . 李普曼( Gabriel.Lippmann )、奥托 . 瓦拉赫( Otto.Wallach )、保尔 . 萨巴蒂埃( Paul.Sabatier )是 AAAB 型人才。以上列举的伟人都是比较典型的示例,其它科学家和中以思考型人才居多。 当然,在研究中我也发现,思考型人才在政治、思想、科学理论、文学、物理、化学、管理、经济、社会等领域居多,而在生物、医学、技术、植物和动物等领域,以学习型人才居多,这种区别恰恰是这些学科的特点自身决定的,但是伟大的人基本没有 AAAA 型人才。而中国大学中纯粹的 AAAA 型人才太多。 在我的大学同学中,学习型人才是多数,这些人才到目前为止有成就的很少。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他们考研究生很容易,但是研究生完了去搞什么研究却很迷茫,不知道干什么。我自以为我是 ABBB 型人才类型(如果能够上一个人才的话),我学习在小学似乎不错,但是到了中学和强者比较一直是上游的末位,学习中数学、地理基本不费力就能考高分,而物理、化学、政治尽管学习很好,但是从来没有得过高分(尤其是政治,我自己觉得我是天才,但是常常是中间水平的试卷),出现学习的自我感觉和考分脱节现象,而英语和生物最差,一直没有感觉(一直到了现在)。和我的大学同学比较,我是典型的思考型人才,我的思考范围广,毕业 16 年一直在思考,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而我的几个博士同学却一直表现平平,既没有思考的动力,也没有思考的方向,也没有很好的论文出世,但是他们每次考试总是高分。在中国的科技界不乏我的同学这样的人才(当然也有几个表现杰出)。 把人才划分为 学习型人才和思维型人才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神经学基础。人们知道神经系统分为感觉神经(输入神经),联络神经元(中枢神经)和运动神经(输出神经)三部分,人们通常把感觉神经传入的信息经过联络神经元处理和传递以后,向运动神经元发出动作命令,完成一个完整反射弧。而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下丘脑是植物神经换元接替站,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神经冲动通过在丘脑换元才把神经冲动传入大脑。这说明思考和感觉是两类不同的神经元完成的,而两个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决定于 轴突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一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条,每个树突上大约有 1000 个 突触 。 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但是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是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膜内侧有大量线粒体和囊泡,不同类型突触所含囊泡的形态、大小及递质均不同。突触后膜上有递质作用的受体。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化学性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化学性突触传递 是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一种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的突触性传递 , 外周神经 和 中枢神经 化学递质 并不相同。 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或肽类 。 中枢神经递质 包括以下四类( 1 ) 乙酰胆碱 , 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等部位。( 2 ) 单胺类 :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5- 羟色胺、肾上腺素。例如,多巴胺主要存在于黑质 - 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等部位。 5- 羟色胺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干中缝核。( 3 ) 氨基酸类 :谷氨酸、天冬氨酸为兴奋性递质, - 氨基丁酸、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 4 ) 神经肽: 包括阿片肽、脑 - 肠肽等。 人类思维的多样性来自于神经脑区的多样性,神经元的多样性,神经树突的多样性和 突触传递介质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因此人类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人才,但是任何人才都可以基本以学习型(记忆型)和思维型(运动型)为基本分类依据。而运动型人的思维神经中枢更加发达,因为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 的频率受传入 神经元 、中枢 神经元 、传出 神经元 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而感觉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 的频率 仅仅 受传入、中枢 两方面 影响 。而 中枢 神经元我个人以为还可以划分为记忆分析神经元和命令分析神经元,两者可能只是偏重点不同,但是结果是不相同的。由于学习型人才经常动用的是 传入 神经元和 中枢 神经元,而很少用 传出 神经元,所以有理由相信他们也很少使用命令分析神经元,而较多地使用记忆分析神经元。有理由相信记忆分析神经元只是复杂的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它是命令分析神经元活动的一个前部环节,所以学习型人才动用的大脑神经要比运动型人才动用的大脑神经少,所以往往运动型人才往往就是思维型人才。而思维型人才往往其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 ( 神经元轴突始段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所以而且往往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无原因好动性 。 但是这和纯粹的运动型运动员还是有区别的,肌肉神经的信号传递可能是以电脉冲的形式传导,而思维的传导介质是化学物质。(以上分析可能有误,敬请指正) 基于以上神经生理学分析,我个人认为人才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学习型人才和思维型人才。思维型人才要求中枢神经有更大的活跃性,即神经的兴奋程度远远高于学习型人才,而学习型人才的神经在不恰当的活跃的时候立即就会产生神经抑制剂来抑制其兴奋性,由于神经抑制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大量存在,所以学习型人才要变为思维型人才必须克服这类物质的产生,为了克服这种物质,有些学习型人才白了头发,自己搞乱了生物钟、消化系统等植物性神经,变成了神经衰弱症状等。许多不利于健康的现象都发生了。 而有些思维型人才为了应付考试,也往往拼命地学习,拼命地改变自己,拼命地抹杀自己的天赋,最后也成为神经衰弱症状,记忆力严重下降等。这些都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也是我们用人机制的悲哀。 思维型人才的基本特点是:兴趣广泛,有志趣;神经兴奋;特长明显;要么身体好爱运动,要么体弱多病不爱运动但是贪玩;热爱书籍,自学能力强。 除过以上的人才分类方法以外,我按照 31 对 脊柱神经的部位和作用,把人才分为肺型人、心型人、脾型人、肝型人和肾型人五种基本类型,这种划分方法是和中国道教和中医传统相一致的,但是我认为同样很科学,此处不再分析。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14138 次阅读|16 个评论
IT白痴迷上做电子报~~
crter 2010-11-1 14:13
Oct 30 2010 View This On A Web Page. The only SCI-indexed journal in neuroscience published in Chin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Table of Contents 1. Aim and Scopes 2. Editorial Board 3. Current Issue 4. Why Publish in NRR? 1. Aim and Scopes To publish novel studies addressing inhibition, promotion, or intervention of neuronal/nerve tissue rgeneration and related mechanisms, as well as functional changes and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s. FULL ARTICLE Hot topic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the field of neural regeneration manuscripts focused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multidensional result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field of neural regeneration case reports with specific significance, including pathology, imaging, small-sample sizes,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ase reports.. Submit your manuscript to nrr@nrronline.org . Online Submission 2. Editorial Board A total of 266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with academic authority from 38 countries, as well as 171 Chinese peer reviewers from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participate in the review proc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experts, we guarantee the peer-review process to be objective, fair, timely, and normative. APPLICATION FORM 3. Current Issue Volume 5 Number 18, September 2010 Research and Report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Neuroregeneration High-frequency magnetic stimulation attenuates beta-amyloid protein 1-42 neurotoxicity in organotypic hippocampal slices Don-Kyu Kim, Young Chul Yoon, Soo Ahn Chae, Kyung Mook Seo, Tai Ryoon Han, Si-Hyun Kang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65 | Abstract | Submission | Synaptic plasticity effects on FeCl2-induced post-traumatic epilepsy onset in the rat Yuanxiang Lin, Feng Wang, Ruxiang Xu, Xiaodan Jiang, Dezhi Kang, Yiquan Ke, Mouxuan Du, Lishuang X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73 | Abstract | Submission | 2-aminoethoxydiphenyl borate or lanthanum potentiates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like channels in rat CA1 hippocampal neurons Fengpeng Sun, Tian-ming Gao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78 | Abstract | Submission | Effects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bilateral corpus striatum in a rat model of Tourette's syndrome Xiumei Liu, Yuwei Wang, Mingji Yi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7): 1285 | Abstract | Submission | Platelet-rich plasma-induc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ersus autologous nerve grafting for sciatic nerve repair Changsuo Xia, Yajuan Li, Wen Cao, Zhaohua Y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7): 1291 | Abstract | Submission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euroregeneration Berberine inhibits inflammatory activation of rat brain microglia Kyong Nyon Nam, Jae-Hong Kim, Hoon-Ji Jung, Jung-Mi Park, Sang-Kwan Moon, Young-Suk Kim, Sun Yeou Kim, Eunjoo H. Lee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84 | Abstract | Submission |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berberine pre-treatment on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PC12 cell toxicity Daohua Xu, Chenhui Zho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91 | Abstract | Submission | Xiaoyaosan-containing serum inhibits corticosterone-induced apoptosis in PC12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i overload Lin Li, Xuanhong Zhang, Tingting Yan, Qian Li, Shukao Liu, Lili Wu, Can Yan, Hongmei Tan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96 | Abstract | Submission | Picroside II down-regulate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expression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Xiang Li, Xinying Xu, Zhen Li, Yunliang Guo, Qin Li, Xiaodan Li, Zhen Zho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03 | Abstract | Submission | Electroacupuncture-attenuated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crease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exp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Huanmin Gao, Ling Wang, Yunliang Guo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08 | Abstract | Submiss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Reception of infrasound and audio current in derma nerves Jianwen Li, Ziyu Li, Xuezong Ma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13 | Abstract | Submission | Muscarinic receptor-mediated calcium changes in a rat model of facial nerve nucleus injury Dawei Sun, Huamin Liu, Fugao Zhu, Yanqing Wang, Junfeng Wen, Rui Zhou, Yanjun Wang, Banghua Li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18| | Abstract | Submission | Special Topics and Review Alpha-synuclein gene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protein aggregation Lili Xiong, Peng Zhao, Zhiyun Guo, Jianhua Zhang, Diqiang Li, Canquan Mao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23 | Abstract | Submission | Role of DYT1 gene in early-onset primary torsion dystonia Xiaohui Hu, Xueping Chen, Rui Huang, Huifang Shang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29 | Abstract | Submission |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teraction between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stuttering: evidence from the dual-task paradigm Luping Song, Danling Peng, Ning Ning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35 | Abstract | Submission | Evaluation of non-typical diffuse axonal injury by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s Haijian Xia, Xiaochuan Sun, Zongduo Guo, Weidong Fang, Fajin L, Haitao Wu, Tianyou Luo, Wenyuan Tang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7): 1337 | Abstract | Submission | Polymorphisms of the maternal Slug gene in fetal neural tube defect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Li Guo, Hong Zhao, Yuheng Pei, Quanren He, Wan-I Li, Ting Zhang, Xiaoying Zheng,Ran Zhou, Jun Xie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7): 1342 | Abstract | Submission | MORE... Request for articles of NRR. 4. Why Publish in NRR? Specialty . The only journal in neuroregeneration research indexed i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Fast peer reviewed. Each manuscript will be reviewed by 2-4 referees. Wide dissemination. NRR is easily accessed online by the world's lea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dical schools; hospitals and healthcare systems and etc via multiple specialised databases. Publicity. NRR has a great reputation in China, which increases the exposure and visibility of your research in China. Post-publication customizable service. We are pleasured to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you to make the acquaintance of Chinese clinicians, professionals,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in the field.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t nrr@nrronline.org . Call for paper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 an English language semi-monthly journal, is dedicated to presenting peer-reviwed, evidenced based scholarly research in neuroregeneration, including neural stem cells, nerve tissue engineering, gen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ach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is subjected to a critical review process involving the foremost authorities in the subject area of the manuscript before it 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The Editor and Editorial Staff encourage all potential authors to submit manuscripts to the Journal. Qunyuan Xu Editor in Chie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bstracted in Scie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Biosis Previews Chmical Abstracts EMBASE SCOPUS Index Copernicus Full articles available on Journals@OvidSP. Readers o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ttending the 4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in San Diego, November 1317, 2010, a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 How to write a manuscript: getting your paper accepted, Room 4, 9AM12PM, November 14. We will be honoured to meet you there. See you in San Diego. Please contact our editor Megan at nrr@nrronline.org or +86 1380 4998 773. Nomination to Editorial Bo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NRR), we sincerelly invite you to become our editorial board member and reviewer. We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if you would accept our invitation. Get the application form here . Request for articles of NRR. Editor's Choice This Month In this issue of NRR, five papers have been included that attempt to serach for the optimal means of repair for sciatic nerve defec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caffold materials,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seed cell selection with regard to tissue engineered nerves. These papers also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sciatic neve defect repair using in vitro tracing of seed cells and bridging of autologous nerve segments. Feridex-label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for analysis of sciatic nerve defects in rabbits. Neural Regen Res. 2010;5(11):846-852. Transplant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versus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Neural Regen Res. 2010;5(11):838-845. Immunological rejection of acellular heterogeneous nerve transplant for bridging the sciatic nerve in rats. Neural Regen Res. 2010;5(9):673-677. Chitosan tube bridging autologous nerve segments for the repair of long-segmental sciatic nerve defects. Neural Regen Res. 2010;5(9):668-672. Bridging sciatic nerve gap using tissue-engineered nerves constructed with neural tissue-committed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Neural Regen Res. 2009;4(5):344-349. Published papers regarding... Stem Cells and neuroregeneration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fiber regener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More... Tissue engineering and neuroregeneration Immunological rejection of acellular heterogeneous nerve transplant for bridging the sciatic nerve in rats More... Nerve factors and neuroregeneratio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mproves learning and memory deficits in a mouse model of vascular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the role of free radicals clearance? More... Gene engineering and neuroregeneration Role of DYT1 gene in early-onset primary torsion dystonia More.. .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nd neuroregeneration Alpha-synuclein gene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protein aggregation M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euroregeneration Xiaoyaosan-containing serum inhibits corticosterone-induced apoptosis in PC12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i overload More... Acupuncture and neuroregeneration Electroacupuncture-attenuated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crease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exp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More... Brain injury and neuroregeneration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induced apoptosis in glioma U87 cells More... Spinl cord injury and neuroregeneration Effect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n synapsin expression in rat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neurons cultured in vitro More...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neuroregeneration Muscarinic receptor-mediated calcium changes in a rat model of facial nerve nucleus injury More... Autonomic nerve injury and neuroregeneration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the deep muscular plexus and enteric motor neurons of the intestine in rats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re... Eletrophysiology and neuroregeneration Reception of infrasound and audio current in derma nerves More... Neuroimaging and neuroregeneration Electroacupuncture at Tianshu (ST 25) for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us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hanges in visceral sensation center Mor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neuroregener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stuttering:Evidence from the dual-task paradigm More... You may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Our mailing address i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PO Box 1234, Shenyang, China 110004 Have a suggestion? Email us at nrr@nrronline.org Explore your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China Contact Megan at (86) 13804998773. Copyright (C) 2010 the Editorial Board o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编辑杂谈|1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爱情与权力之间微妙的可怕经历
Emily007ly 2010-9-23 18:28
今天听到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一题的报告,对于报告的内容没听进多少,但借着这个时间简单短暂的思考了几个问题,也想到几个不是很形的题目。还有一幅小小的漫画小小紧箍咒。 想起面对窗明几净,面对窗外叠层楼宇,几经挣扎,却是不曾有过,也丝毫不想存在的!但却无法磨灭一次次出现的念头,神经与快乐,悲哀,生命的悲哀,快乐的悲哀,人生的悲哀!这糊乱说上一通,糊乱的联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编辑成长之路
gaolibo 2010-9-1 15:19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已经四年了,编辑这一行一生都在学习,我们是作者的第一位读者,在审校的同时,也是在丰富知识,同时反过来又要以读者的角度鸡蛋里挑骨头,不断完善选题。多次多人审读,校对,核红,责编一遍又一遍的与作者沟通,查资料,搜索,完善...核页码,核书眉,压胶片,审蓝图,看样书,改改改,最后才印出了给读者看的书。 我本是个不太细心的人,但自从做了编辑,所有关于书的任何事都不敢怠慢。渐渐地神经了,有了职业病。 一到发稿,我都会一遍一遍地看有关这个选题的备忘录,绝不落下任何一个小细节。要是时效性强的书,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同时,又必须在计划的时间上架,书稿质量不能出任何问题,又要协调出版各涉及的部门人员配合相应工作,确保顺畅。 记得2010年端午节前一周,我已经订好了回家的票,准备过节期间陪陪父母,外婆。这会正在赶一本与电影同步做的书,要抢在电影上映前上架。书稿到了最终定稿阶段。偏偏这个时候,家里来电话说,外婆生病了,住院一段时间未见好转,医生建议出院静养。母亲说随时有生命危险,让我们回家见上一面。我一直以为外婆能活到100岁没问题,她身体一直不错的,一点不像80多岁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实在不能接受,立刻买了当晚回家的票。记得见她老人家第一面,姥姥就说了,怎么大老远的把她弄回来了呢(我离家算是最远的了)。姥姥也说,这次病不比往常,很难恢复到从前了。我们24小时分批在她身边护理,我也想尽量多陪陪她,跟她说说话。除了 这些,我还能做什么呀。回家第三天,作者说将终稿快递给我了,没什么问题就可以下厂了,必须在端午节前交工厂付印,不然来不及了。没有看到终稿,是绝对不能说定稿的,虽然之前已经通读了很多遍了。作为责编,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过关。可是再过三天就端午节了,从来没修过假的我该连同端午节多在家陪陪外婆的。我跟外婆说,节前我得回去一趟,过节再回来,好吗?外婆说,在北京压力大,工作也忙,去忙你的吧,这里有这么多人照顾着呢,放心回去吧。临走的时候,外婆睡着,我仔细看看她,没敢惊动她,怕她醒我就舍得不走了。就这样,我回到单位了,把书的事都弄好了,心里踏实了很多。回来第二天,收到表妹的短信说,外婆走了。当时只觉得浑身发抖,悔恨,遗憾,悲伤,感觉自己被掏空了。 后来书如期出版了,在同行中反响不错。我知道书社会效益或是经济效益好与坏,是作者的功劳,编辑是在替人做嫁衣。我做了编辑该做的,至少这背后有我的付出和辛劳。回报就是一本出版了的作品展示给读者了,即使只有一个人说好,也值得了。 自从做了编辑,看书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以读者的身份了,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做编辑,我一同事更夸张,连看到红头文件都拿起笔来要改。看电视,电影也想纠字幕,职业病随时泛滥。 当然,编辑不只是校对,还有策划,做好文字工作是编辑的基本功,策划好书是编辑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历练。 在别的行业里,四年算是老员工了,在出版界,四年仍然是个新人,需要积累的太多了。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51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认识基因治疗
crter 2010-7-18 14:56
  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从出生成长、出现疾病、衰老直至死亡都与基因有关,基因调控着细胞的各种功能生长、分化、老化、死亡。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目前已发现,人类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约有5000多个。基因治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用基因去改变病人的遗传物质,以达到治病和防病的目的。基因治疗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基因治疗不仅可对多种遗传性疾病进行有效防治,而且对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治疗,也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突破。   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基因治疗病例发生在1990年。一名4岁儿童患有一种极具破坏性的遗传性疾病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导致免疫系统严重缺陷。这种疾病是由有缺陷的基因造成的。美国科学家运用基因疗法,从患儿身上提取T淋巴细胞,把校正后的腺苷脱氨酶基因植入细胞中,然后注入这个儿童的血液中。经过18个月的治疗,儿童免疫力大大提高,在水痘流传时安然无恙。   此后,科学家们致力于将基因疗法应用在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上。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美国科学家对重症心血管患者注入一种名叫管内皮生长素因子(VEGF)的基因,使患者长出了新的心血管,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最近,基因疗法甚至用来治疗由RPE65基因变异引起的先天性失明。科学家将能正常工作的RPE65基因导入病人视网膜,使病人得见光明。   长寿基因的发现使基因疗法获得更广泛的应用。目前科学家已发现几段与老化及疾病相关的基因,如SOD基因能产生抗氧化物的SOD,有效消除自由基,防止衰老和疾病的发生;HDL基因能产生大量高密度脂蛋白,避免血管粥样硬化;DAF基因可缓慢代谢,延年益寿。   利用基因疗法治疗肿瘤是目前研究的最大热点。科学家们已发现基因疗法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基因治疗公司Novartis将有能力杀死肿瘤细胞的基因,嵌入肿瘤块中而保护正常的脑细胞。   中国的基因治疗也走在世界前列。p53基因药物今又生,是国际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对肺癌、头颈肿瘤、口腔鳞状上皮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均有较好疗效。   到目前为止,基因治疗的成果令人鼓舞,其应用前景充满希望。为了使基因治疗更广泛地应用到临床,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技术上的更多突破。研究热点之一就是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将所需的基因转移到病人体内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体内转基因,就是通过脂质体(脂肪颗粒)或不起作用的病毒把基因直接转入病人体内细胞。另一种方法是体外转基因,是在体外将需要的基因导入细胞,筛选获得带转基因的细胞,在体外大量繁殖后,再输回到病人的体内。这种体外转基因法有着许多优势。因为没有将病毒颗粒或DNA复合物直接注射到体内,所以比体内转基因更安全。而且体外转基因可以准确控制基因转入的靶细胞,经筛选和体外扩增后,基因的转导会更加高效。   采用这种体外转基因的治疗方法,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好成果。研究人员从病人体内取出在肿瘤部位持续存在而无副作用的一种淋巴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将白介素2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入细胞,体外繁殖后,注射回病人体内。由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可以积累于肿瘤处,其携带的白介素2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在肿瘤部位持续表达,提高了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体外转基因方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将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相结合。干细胞因为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分化潜能的特性,成为这种方法的理想选择。比如,人类第一个基因治疗成功的疾病,ADA缺乏症的基因治疗又取得最新成果。美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的科学家们联合公布,对10名有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症的ADA缺乏症患者进行了基因治疗。他们将携带有AD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转导至患者的骨髓干细胞,并将这些细胞重新输回患者体内。在经过平均4年的随访后,所有转导的细胞均稳定存在于血液中并分化成含有ADA的骨髓细胞和淋巴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也是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常用选择。比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就具有分化成血管上皮细胞的能力,可用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再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注射进病人体内,分泌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既可以加强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分化的能力,又可以直接促进局部血管的形成。另有研究表明,将胰岛素基因转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再注射入体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既可以直接分化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以作为细胞载体,表达植入的胰岛素基因,以治疗糖尿病。   基因治疗作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其发展突飞猛进,虽然许多研究目前还处于临床初期阶段,但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根本治疗。
个人分类: 中医药及针灸疗法与神经再生|1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早期神经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huangcy1 2010-4-15 10:20
目前,人们对早期神经发育,特别是神经诱导阶段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MP、FGF等细胞信 号通路,而对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的表观遗传调控在这一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由于表观遗传调控能够 在多种水平上,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的修饰、基因印迹、 染色体重组以及非编码小 RNA (microRNA),对与神经分化相关的基因进行调控,并对神经分化的进程造成影响,因此对该作用机制的 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DNA甲基化是一种被发现较早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最新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干细胞从类似体 内的内细胞团到上胚层阶段的分化中调控了stalla的基因表达,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初始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并且DNA甲基化对干细胞在这个分化阶段的调控与其在体内对内细胞团向上胚层分化的调控相似 (Hayashi et al., 2008)。DNA甲基化的异常都会对干细胞的神经分化造成影响。有关DNA甲基转移酶 在神经发生过程中的研究发现,DNMT3b在早期神经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NMT1主要维持正在分裂的神经前 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中的甲基化水平,而DNMT3b在出生前后的神经形成中发挥重要 作用(Fatemi et al., 2002; Feng et al., 2005)。 由DNA和组蛋白共同组成的染色质结构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因此人们对神经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 和组蛋白修饰协同作用的机制问题非常关注。 研究发现,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终末分化的细胞中组 蛋白甲基化修饰状态各不相同,而且组蛋白甲基化与DNA甲基化修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胚胎干细胞中高 CpG启动子区富含H3K4me3和H3K27me3这两种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这些特异的修饰使得干细胞基因组中编 码与分化特异相关的转录因子和早期分化因子的基因能随时应对细胞外的信号刺激,迅速激活表达,进而起 始干细胞的分化。然而,分化后的成纤维细胞中一些发育相关基因如Sox2基因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 H3K4me3和H3K27me3会发生改变。另外,胚胎干细胞的低CpG启动子区有较多的H3K4me3修饰,而在神经 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低CpG启动子区的H3K4me3修饰很少存在,这个区域包含了很多与细胞分化相关的基 因,如Fabp7、Cp、Gpr56等(Bernstein et al., 2006)。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的PHD结构域已 经被证实可以结合H3K4me3甲基化修饰(Horton et al., 2010)。那么这种结合作用是否依赖于DNA甲 基化修饰或者对DNA甲基化进行调控,并对KDM7A参与神经分化的功能造成影响?这些有趣的问题都是值得 进一步研究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人们对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修饰酶在早期神经发育和胚胎干细胞神经定向分化中 功能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与此相关的几项研究发现,H3K27去甲基化酶JMJD3是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 的正向调节因子,也是视黄酸受体 (RAR)直接的下游靶基因(Jepsen et al., 2007)。同样是H3K27 去甲基化酶UTX则能够直接与个体发育过程中HOX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结合,通过正向调控HOX家族基因的 转录水平影响个体发育和细胞分化的过程(Agger et al., 2007; Lan et al., 2007)。另外,去甲 基化酶jmjd1a直接调控了多潜能性基因Tcl1,Tcfcp2l1和Zpf57,而jmjd2c通过直接调控Nanog,影响 细胞分化的进程(Cloos et al., 2008)。在P19细胞中的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trichostatin A,,以及DNA甲基转移酶的抑制剂5-aza-20-deoxycytidine都可以激活神经干细胞 Marker Nestin的表达,促进细胞的神经分化(Han et al., 2009)。 从这些报告,我们不难发现组蛋 白H3K9和H3K27这两个位点的甲基化修饰在早期神经发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这一结论同样在我们实验室 最近的研究工作中被进一步确认。我们利用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系统,揭示了具有H3K9me2和H3K27me2双 组蛋白去甲基化活性的KDM7A,不仅是神经诱导所必需的,还可以加速神经分化的过程(Huang et al.,2010)。由于早期神经发育涉及到广泛的组蛋白修饰的改变,我们相信,还有更多的组蛋白修饰的酶 和辅助因子通过不同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神经诱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科学发现|7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虾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首次测定
xu782219 2009-12-20 19:19
【科苑纪事】 对虾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首次测定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始开展海洋动物生理学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合作,组成以徐科为组长,郝斌、孙海宝、谭德培、陈芳顺、邹顺兴、徐鸿儒等参加的研究组,应用电生理学技术开始神经生理学研究工作。他们研究对虾巨大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胍离子对乌贼大神经的作用、对虾神经纤维双折射性质、钙离子和镁离子对对虾牵张感受器的作用等。他们精心设计,测得对虾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速度高达 200 m /s ,明显高于哺乳动物最快的神经传导速度 120 m /s ,这是中国科学家的首次发现。之后,他们对对虾大神经纤维相继进行了形态学、超细微结构、生理学和生化学等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极其有价值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神经编织网
eloa 2009-2-2 11:10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2-02 7:55 作者:Michael Brooks, 原文 译者: Robot 这是你从未见过的人脑 当马乔里泰勒(Marjorie Taylor)第一次看到大脑图像时,她简直就被迷住了。那些鲜艳的粉色和蓝色,精致的细节设计,好像就在对她说话。没办法,我看它们的眼神完全就是一个手工布艺者的眼神,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泰勒这样说,我觉得大脑皮层的摺皱要是用天鹅绒来做就太棒了。 于是视觉艺术的一个新流派就诞生了:符合科学精准性的大脑编织(scientifically accurate fabric brains)。与她第一眼的印象一致,泰勒的第一件样品就是在银色背景上缝有大脑皮层状蓝天鹅绒的布艺。之后她还完成了另外三件以大脑为主题的布艺品。我没做太多,她承认,这活太费时间了。 泰勒并不是惟一一位从神经科学中得到灵感的布艺艺术家。麻州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精神病医师凯琳诺伯(Karen Norberg)也在进行着符合解剖学精准性的大脑编织艺术的创作。与泰勒不同的是,她决定用毛线来制作一个人脑的精确模型。 一年的编织产生了惊人的效果。诺伯这个比实物更大的大脑有着逼真的摺皱,而其内部构造下至最近的一针都是正确的。所有的部件都被恰当地连接起来,解开那条连着两个半球的隐藏拉链就会显露出里面的结构。 像所有的顶级艺术品一样,这个大脑是独一份的。诺伯说,这是独一无二的,是我自己乐意做的差事。 这个毛线编织的大脑如今陈列在波士顿的科学博物馆里,而泰勒的作品则挂在俄勒冈大学周围的办公室和研究机构里。泰勒说,我们希望有一天能把这些作品聚在一起做个展出。现在,在俄勒冈大学神经经济学家比尔哈保(Bill Harbaugh)的帮助下,你可以在符合科学精准性的大脑编织艺术在线博物馆里(http://harbaugh.uoregon.edu/Brain/index.htm)看到这两位女士作品的图片。 这两位艺术家都没有停留在现有的编织成就上。目前,泰勒正在使用一种传统的新苏格兰手法来编一块小毯子,这上面将会描绘出大脑在对话语做出反应时的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图。诺伯则试图在布艺上表现出各种脑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她说:看起来能用一种非常传统的缝法来很好地展示它们。 诺伯和泰勒对她们的艺术品并没有特别当真。诺伯承认编织大脑是有那么一点儿荒唐。不过她认为这也有出人意料的教育意义,这不失为一个学习组织学和神经发育的办法。泰勒也看到了可笑的一面,她说,我觉得这真的很漂亮,不过确实有一点儿好笑。不过她还为自己的爱好辩护,既然有无数的毯子绣着鲜花,猫咪和灯塔,放点fMRI的扫描图上去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刺痛了谁的神经?(图)
sxzx 2008-11-3 20:53
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刺痛了谁的神经?(图) 作者:三峡在线 三 峡在经看到10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贵州代课老师日薪一斤苞谷学生无宿舍在外租房》的长篇报道。内容大致如下:贵州省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金祥村是全县最贫穷最边远的村子。13年来,代课教师李兹喜只身承担了村小学校长、教师和勤杂工等多种角色,年薪仅是365斤苞谷。近年来,他们曾陆陆续续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资助,但李兹喜因为很难考取教师资格证,仍然只能是个代课教师。 李兹喜每天花两个小时背回50斤水。赵筑荣摄 油落小学的孩子们在简陋的操场上玩耍。赵筑荣摄 看完这样的报道,在心酸中感动。其实,在三峡在线印象之中,类似的报道曾经也出现过不少。为何在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出现这样的心酸故事?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刺痛了谁的神经? 相信很多有爱心与良知的人们,在看完这则报道之后,内心一定充满无奈与悲怆,也一定控制不了自己的泪水。正如三峡在线看到有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什么时候中国教育真的长大了,什么时候真正强大了,我们脆弱的眼泪才不会如此不堪一击! 据说,早在2005年,365斤苞谷老师就已经引起了黔南州委书记林明达的高度重视,并就李兹喜办学作出批示:尽快解决金祥村办学难题!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改变了多少?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看到这样的描述: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5点左右,贵州省罗甸县班仁乡唯一的街道上有一道特殊的场景小至七八岁,大到十四五岁的孩子们蹲在街边,或淘米洗菜,或生火做饭。炊烟从简易灶里升起,弥漫了整条街。这些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孩子们,都是班仁乡中心校的学生。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个全乡唯一的完小和初中,没有钱修建宿舍楼。 这说明什么问题?领导高度重视了,下面落实得如何呢?三峡在线相信这样的情形绝对不会是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吧? 三峡在线曾经到过许多地方的农村,在那些贫困的农村,我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口号就是: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形还在报道的时候,三峡在线真的有一种感觉:这难道真的只是一句口号吗?看来,要把这样一句话落实,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呀。 也就是在这两天,三峡在线看到消息报道:河南贫困县耗资一亿建了栋豪华风水办公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指责。的确,在贫困地区,我们可以建豪华的办公楼,但我们的教育抓得如何呢?那些老师与孩子们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 那么,今天的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真正刺痛了谁的神经? ------------------------------------------------------------------- 附: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聚焦年薪365斤苞谷的代课老师的工作和生活 几块石头垒起来的灶上,熏得乌黑的铝锅已经扑扑作响了,李兹喜还没洗菜。他舀了小半盆水,蹲下来把菜放进盆里,隔壁教室里,汉语都说不太好的布依族孩子们已经开始用口音浓重的普通话,一个赛一个地大声朗读起各自的课文。 他站起身来擦擦手,回身到里屋拿了课本,空着肚子踏入了教室。 坐在教室最里边的儿子李准看见父亲准备上课,顿时显得垂头丧气。他也饿着肚子。 贵州省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班仁乡金祥村是全县最贫穷最边远的村子。这里2006年才通了公路通上电,村民们以种苞谷和油桐为生。 在金祥村油落小学,13年来,李兹喜只身承担了校长、教师和勤杂工等多种角色。 由于他的坚守,金祥村100多名适龄儿童无一辍学。 而在前11年中,李兹喜得到的报酬仅仅是每年365斤苞谷。按照当地市价,这份年薪不到300元。 说到底还是自己基础不好 从罗甸县城到金祥村,有两种走法:一是坐车,在山路上颠簸3个半小时;二是走水路,乘1个多小时快艇顺蒙江河到油落山脚下,再爬两个小时山。 油落小学不过是一栋紧挨着山坡立在半山腰的低矮土房。3间屋子,1间是村委会,中间是教室,最小的一间,被李兹喜用来当了厨房和卧室。 教室里12套课桌椅已经破旧不堪,窗玻璃早就没了,土坯地面坑坑洼洼的。黑板是在墙面上用黑漆刷出的一块长方形,有三分之一已经随着墙面的老化而剥落。 门前一块约10米宽的三角形地块显然是被细细平整过。断了一根支柱的木制篮球架倒在这个晴天扬灰、雨天滚泥的操场一角。 只有高悬在屋顶上的国旗崭新鲜艳,猎猎作响。 站在这个操场上,前后左右,除了山,还是山。一条羊肠小道绕过操场一侧伸向山脚。往上走,是李兹喜每周末回家的路,往下走,是通往他每天去打水的芭蕉弯。 早上9点多,学生们沿着山路三三两两地来了。由于居住地分散,最远的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 20个学生,11个一年级,9个二年级,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每节课50分钟,都被李兹喜分成两半。头半节,教一年级新课,二年级的在一旁做练习;后半节又反过来。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李兹喜说。 以前,油落小学有4个年级,他常常忙得顾此失彼。给四年级讲课时,三年级的孩子盯着黑板发愣;上二年级的课时,一年级的学生读书声越来越大。有时候下课了,他才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已经站在拼音图前不停地念了1个小时。 2006年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这超出了李兹喜的能力范围,孩子们只好转学到班仁乡中心校去。 一下子撤了两个年级,李兹喜对此很怅然:要是我当初把英语学好就好了。但他同时又欣慰:我教四年级有时候都有些吃力,一些生词我也解释不通。他们转到中心校肯定比在油落好。 说到底还是自己基础不太好。这位憨厚寡言的教师总结道。 这天,二年级正在学一首小诗,李兹喜刚抄了三行,黑板就满了。他用口音浓重的普通话问:同学们抄好没有?我要擦掉了。 在课堂上,李兹喜坚持讲普通话,虽然他自己也分不太清楚平翘舌和前后鼻音。 最让他头疼的是音乐课和美术课。李兹喜不太会唱歌,翻来覆去也不过是太阳当空照等几首,可孩子们唱一次开心一次。他也不会画画。当地条件有限,孩子们只能用铅笔画一些平面图形。 自从去年雨季,操场上的木头篮球架被水泡坏后,孩子们就只剩下一个破足球可以踢踢了。最受欢迎的还是活动课。20个孩子围成两个圈玩儿追逃游戏,又紧张又兴奋,尖叫着追逐,笑倒在地上。 这时,站在一旁的李兹喜,脸上有平静的、满足的笑容。 年薪365斤苞谷 下午4点30分,把孩子们送走,李兹喜开始做晚饭。儿子李准不知道跑到哪儿玩儿去了。 李兹喜并不是金祥村人,他家在离村20多公里外的班仁乡。 1995年,20岁的李兹喜初中刚毕业,在班仁乡算是学历较高的人了。乡教育辅导站站长找上门来,问他愿不愿意去教小娃娃。 其时,油落小学已经空了两年,他的前任因为吃不了这儿的苦,自己找出路去了。李兹喜想,自己喜欢当老师,也得找点儿活路,便背起行李走进了油落山。 当时双方商量着先教两个学期试试看,可他没想到,自己竟会在油落山扎下根来。 最初的教室是在一名村干部家的茅草房里,四处漏雨,三四个孩子挤坐在村民自己钉的板凳上上课。没有教材,更没有教具。李兹喜找来各种形状的石块,教孩子们认长方形、正方形,再折一捆小树枝教加减乘除。这些教具,到今天还在用着。 每个学生每学期交30元书杂费,李兹喜得到的报酬,是这些钱购买课本后的剩余,再加一年365斤苞谷籽,由学生家长平摊。 由于没有稻田,苞谷是当地人的主食。一般把苞谷粒碾成苞谷面后煮着吃,大米要等到集日才能在乡里买,一般人家是没有的。 我当时想,只要不饿饭就行。李兹喜说。 可是,因为村民实在穷困,大多交不起学费,有的就连每学期几斤苞谷籽都交不出来,李兹喜几乎从来没有按时足额拿到过工资。 单身时尚且常常有过不去的时候,何况一年后,李兹喜和村里的姑娘陆小招结了婚,养家糊口的任务就更重了。 婚后,陆小招搬到班仁乡,独自耕种李兹喜家里的两亩多地,而李兹喜则留在村里,吃住靠上了岳父岳母。每个周末,李兹喜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与妻子相聚。 上不能侍奉父母,下不能荫妻教子,李兹喜总觉得愧疚。每到寒暑假,他总是拼了命地帮妻子多干一些农活儿。即便这样,家里也时时困窘。 有一年陆小招生病,送进医院后,李兹喜一分钱也拿不出来,是父亲帮他付的2000元医药费。 李兹喜心酸地回忆,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自己只能拿着编织口袋到处去借。半夜里,5岁的儿子李准常常饿醒,哭着说爹,我要吃饭。 我只好把手指伸进他的嘴里,让他含着,拍着他的背,让他慢慢地睡去。 实在没有办法,李兹喜下了很久的决心,嗫嚅着开口向学生们讨工资。 那天下课后,李兹喜拿着装粮的口袋走回教室。我对娃娃们说,老师今天开始就没苞谷吃了,按照惯例,要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才收学费,但是,因为上学期有10多个同学没有交,所以老师的粮食不够吃了。你们回家问问大人,谁家有余粮,先交点来让老师吃吧。一口气说完这段话,李兹喜觉得自己的脸很热。 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李兹喜向学生们讨要自己的工资。 2005年秋季开学时,学生的书费迟迟收不上来。眼看无法按时开学,学生和家长干着急,李兹喜也一连几个晚上辗转难眠。 捱到8月19日晚上,无法入睡的他打着手电筒,独自步行20多公里山路回家,敲开门后,对妻子说的第一句话是:把家里那头年猪杀了卖吧! 我当时就不同意,我说你杀猪卖,两个小娃娃要不要过年?他说不杀猪我没有书费,当时他就流了眼泪。陆小招回忆。 争执到最后,陆小招还是眼泪汪汪地看着李兹喜把年猪换回500元钱,带着崭新的课本回到金祥村。 我走了,娃娃们肯定没书读了 金祥油落两座山,吃水要到芭蕉弯。春来不听田鸡叫,秋天不闻斗应山爬了一梁又一梁,哭声喊断爹和娘。在金祥村,最苦的事,是缺水。 世居在此的布依人要么喝望天水,要么靠人扛马驮从芭蕉弯运水回来。李兹喜没有马,13年来,他几乎每天都以双肩背回50斤水。 每天清晨,当太阳随着鸡鸣犬吠爬上油落山的时候,李兹喜便将装水的白色胶桶放进背篼,出发了。 下山半个小时,上山得1个小时。背着50斤水,李兹喜依然可以轻快地避开路中间的牛粪和石块。胶桶的盖子早弄丢了,他得小心不让水溢出来。这些水,学生们要喝,他和儿子李准还要煮饭洗脸。 他不是没有想过离开。 2003年,在广东打工的弟弟来了好几封信,说打工每月收入1500元,问他这样辛苦到底图哪样,劝他不要傻乎乎地再当这种倒贴本的老师了。 想了几天,李兹喜背着包向学生们道别,转身走上了回家的路。 教室里顿时乱成一团。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到坡上干活儿去了,只有三组组长陆友立还在家。他的女儿跑回家,哭着说李老师走了。 陆友立一听慌了,赶紧组织学生们去追,李兹喜已经走到梁上去了,学生们在后面边哭边喊边追,大家抱头哭成一团。 忆及当时情景,陆友立这个农家汉子几度硬咽难言:他说,我在这里过不下去了。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我们苦在一起,只要你不走。你苦闷就找我说,没有菜了就到我家菜园子里摘,没有饭吃了就到我家来吃,你走了娃娃们怎么办? 哭罢,李兹喜和孩子们回到了学校,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 我要是走了,自己会怎么样也不知道,但是娃娃们肯定没书读了。他说。 代课教师难转公办 尽管一只脚踏在田里,一只脚踏在教室里,一眼看去,李兹喜还是与其他的农民不同。他语速平缓,几乎从不高声谈笑,衣着虽旧,却总是干干净净。 这个平时十分沉默内向的老师在孩子们眼里有独特的魅力。村小组长陆友立说,李老师脾气好,对学生好,框得住学生。 李兹喜一直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当他听说教育部要逐步取消清退代课教师时,他没把这件事和自己联系起来。 我以为我是黑户,连代课教师都算不上。 从2005年开始,陆续有媒体开始报道李兹喜一人撑起一所学校的感人事迹。苞谷老师的故事开始流传。 2005年,李兹喜被评为贵州省黔南州优秀青年志愿者;2006年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今年5月,他到北京接受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青年标兵称号。 8月,他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与荣誉一同到来的是外界的资助。2006年年底,通村公路全线贯通,从2007年9月起,罗甸县财政每月向李兹喜发放600元生活补助。 10月16日,由香港慈恩基金会捐资修建的油落小学新教学楼举行了竣工典礼。再过几个星期,李兹喜和他的孩子们就要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但他的身份,仍然只能是个代课教师。 由于学历太低,李兹喜很难考取教师资格证,而这是如今转为公办教师的一道不可不跨越的门槛。而且,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几乎不可能给仅有20名学生的村小学一个公办教师编制。 但李兹喜很平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只知道好好教书,并没有期望自己的做法能为将来的生活改善什么。 我当初选择代课是生活逼迫,今天我决定办学,凭的是良心和责任,每天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我,左一声右一声地叫老师时,我不在意人家讲什么。无论如何,山里的孩子们需要我。 (记者 雷成) 要是觉得不错,请点后面的投票投我一票吧 : 投票
个人分类: 教育成长|2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