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神经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神经

相关日志

[转载]肠道细菌产生的神经递质调节宿主的感觉行为
niuneat 2020-6-28 13:36
谷禾健康 近日,美国布兰代斯大学Piali Sengupta和Michael P. O’Donnell研究小组发现,肠道细菌产生的神经递质调节宿主的感觉行为(DOI:10.1038/s41586-020-2395-5)。相关论文于2020年6月17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该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细菌产生的神经递质模拟了同源宿主分子的功能从而越过宿主调控感觉决定,这促进了宿主和微生物的适应性。 动物与包括微生物在内的多种生物体存在互惠共生关系。过去认为一些细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神经递质可以调节其宿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和行为。然而这种“微生物-脑”的信号传输机制和它的生理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 秀丽隐杆线虫 为模式生物,结果显示在肠道内定居共生菌普罗维登斯细菌产生的神经调节剂酪胺,绕过了宿主酪胺生物合成的要求并操纵了宿主的感觉行为。细菌产生的酪胺大概率被宿主酪胺β羟化酶转化为章鱼胺。反过来,章鱼胺靶向ASH伤害感受神经元上的OCTR-1章鱼胺受体以调节厌恶性嗅觉反应。研究人员确定了普罗维登斯细菌酪胺生物合成所需的基因,并表明这些基因对于调节宿主行为是必需的。而在 普罗维登斯菌 的定殖实验中发现,秀丽隐杆线虫在进行食物选择时,优先选择这类细菌,这种选择偏好性需要细菌产生的酪胺和宿主章鱼胺信号。结果表明,肠道细菌产生的神经递质模仿宿主同源分子的功能,以超越宿主对感觉决定的控制,从而促进宿主和微生物的适应性。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是一种无毒无害、可以独立生存的线虫。其个体小,成体仅1.5mm长,为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s),在20℃下平均生活史为3.5天,平均繁殖力为300-350个。自1965年起,科学家Sydney Brenner利用线虫作为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模式生物。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有六位科学家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为实验材料解开了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秘密而获得了诺贝尔奖。2013年12月17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认为,如果延长蠕虫生命的科学应用到人类身上,人类活到500岁将不只是梦想。秀丽隐杆线虫的两个基因通路,使通过遗传相互作用进行抗衰老治疗的成为可能。 背景 肠道定植细菌和宿主神经系统之间的化学沟通的调节途径大部分还是未知的。秀丽隐杆线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研究宿主-微生物化学沟通的强大实验系统。野外线虫的主要食物来源于其肠道内定殖的不同的致病菌和非致病菌菌群。接触致病菌会改变秀丽隐杆线虫的嗅觉行为,但肠道内的共生菌是否也能调节宿主行为还不清楚。 实验设计 线虫的制备: 所有的实验都使用的雌雄同体的秀丽隐杆线虫,所有应用于线虫的菌株都保持在在NGM平板上20℃条件下。分别以10 ng/μl注射SRV-11p::octR-1(PMOD110)和SRG-47p::ocTR-1(PMOD111)质粒。以20 ng/μl注射tbh-1p::tbh-1a::sL2::mCherry(PMOD115)质粒。以30 ng/μl注射UNC-122p::mCherry共注射标记,获得转基因菌株。接着将线虫培养在NGM平板上,以获得不同细菌型或基因型的线虫。 主要的实验: 长时程趋化实验和短时程趋化实验分别用于分析线虫对食物和环境选择的偏好性。响应1-辛醇和2-壬酮的SOS分析用于测定其对100%1-辛醇和100%2-壬酮的反应。肠道细菌细胞的量化、定量测定肠道菌落形成单位、荧光强度测量反应了细菌的变化趋势。通过细菌宏基因组测序得到的组装序列,使用普罗维登斯菌株JUb39 的TyrDC和adcA基因序列blastp比对至Nr数据库初始筛选,然后以粪肠球菌TyrDC和线虫tdc-1基因组序列作为tblastn搜索查询序列,最后使用从这些tblastn查询得到的氨基酸序列构建最终的系统发育树。Metaboseek MS分析软件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数据,并集成代谢网络分析。所有的统计分析都是在原始的、非归一化的数据上进行的。 主要结果: 1肠道细菌改变宿主嗅觉行为。普罗维登斯菌定殖于秀丽隐杆线虫肠道内,定植程度与对辛醇的回避行为正相关。 注:以下的辛醇调节表示为对辛醇的回避行为减少的现象 a. 在长时程趋化实验分析中,秀丽隐杆线虫与这些指定的细菌菌株共培养,对一组有吸引力的挥发性气味表现出强烈的吸引力。纵坐标的chemotaxis index表示趋化指数,在辛醇(1-octanol)和壬酮(2-nonanone)的实验中,与在大肠杆菌OP50菌株共培养的线虫相比,与 普罗维登斯 JUb39菌株共培养导致线虫对辛醇的回避行为减少,但对壬酮的回避行为不减少。 b.c. Modulation index表示线虫对100%辛醇的调节指数。Dead指用庆大霉素预处理过的细菌。PYb007指从堆肥中的线虫中分离出来的与普罗维登斯JUb39菌株有较远亲缘关系的 Providencia Rettgeri菌株。灰色虚线指在辛醇环境下生长的线虫与在不同环境下独立生长的线虫的对照。正值表示辛醇回避减少。使用庆大霉素预处理过JUb39菌株喂食线虫可以消除辛醇调节。而线虫必须摄取活的JUb39菌株才能诱导辛醇调节。 d.在成年线虫的后肠中使用红色荧光蛋白 mCherry 标记细菌。箭头指示完好的细胞。星号指示漫反射肠道荧光。虚线指示肠边界。 喂食OP50的成虫的肠道只显示弥漫的肠道荧光而喂食JUb39菌株的成虫肠道内通常含有大量完整的杆状细胞,表达mCherry。JUb39 细菌倾向于富集在后肠,此外被JUb39菌株定植的线虫没有表现出病原性感染的表型特征(如肛门肿胀),进一步证实JUb39菌株对线虫基本无致病性 g.在OP50或JUb39菌株环境下生长的年轻成虫的头部神经元 tph-1p::GFP 的荧光报告基因检测。发现tph-1p::GFP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且a图中线虫在细菌含量较低的食物来源B. megaterium菌中的生长并没有改变辛醇调节。由此推断普罗维登斯菌对辛醇的调节不太可能是由于摄食状态的改变。 e.被喂食指定菌株生长的线虫的肠道细菌载量。点表示10条线虫的菌落形成单位中的细菌载量。在喂食JUb39菌株的线虫可以分离出大量的细菌菌落,但在喂食OP50菌株的线虫不能分离出大量的细菌菌落。这表明JUb39菌株很可能活在线虫肠道中。 f.在趋化试验中, 朝1-Octanol(100%辛醇)方向的线虫始终含有更多的肠道细菌。括号中的数字表示线虫的数量。 2. 发现了一种可能性即线虫产生的章鱼胺,而不是酪胺,其对于JUb39菌株介导的辛醇调节是必要的。细菌产生的酪胺在功能上补充了宿主衍生的酪胺在驱动感觉行为决定方面的损失。 a.线虫体内酪胺(TA)和章鱼胺(OA)的生物合成。酪胺通过酪胺β-羟化酶(由TBH-1编码)转化为章鱼胺。 b.线虫对100%辛醇的调节指数。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至少3个独立日内进行独立化验的次数。发现在JUb39菌株环境下生长的tdc-1和tbh-1突变体线虫都表现出辛醇调节,但 tbh-1 突变体线虫表现出的辛醇调节减弱。cat-2和tph-1的突变并不影响辛醇调节。WT表示野生型。 c.短程急性回避行为试验SOS分析。评估辛醇反应的 单胺 能调节。 d.g.使用SOS分析进行了所有的辛醇行为实验。 d图中OP50菌株环境下生长的tdc-1突变线虫比野生型线虫对30%辛醇的反应更快,但在JUb39菌株环境下受到抑制。 g图中tbh-1的突变完全抑制了辛醇的调节,而tdc-1突变的线虫对辛醇的调节一如既往。此外tdc-1和tbh-1双突变线虫的辛醇回避行为与只有tbh-1突变的线虫相似。这些结果表明,缺乏宿主来源的章鱼胺是tbh-1突变线虫辛醇调节减少的原因。红色的P值指示指定基因型对 JUb39 菌效应大小的影响。 e.f. HPLC-MS进行代谢组成分析和N-琥珀酰酪氨酸的定量分析。喂食OP50菌株的tdc-1突变线虫缺乏N-琥珀酰酪氨酸。而5-羟色胺(N-acetyl serotonin)代谢不变。当喂食JUb39菌株时,这些酪胺衍生的代谢物被恢复。 结果表示普罗维登斯细菌 与线虫联合产生的酪胺,可以弥补tdc-1突变线虫内源性酪胺产生的不足。 3. 在真核生物和细菌中,生物胺通常由AADC产生。普罗维登斯细菌的多个AADCs产生的酪胺对于调节野生型线虫回避辛醇的行为是必要的,也是理由充分的。 a.从上至下分别描述了乳杆菌的tryDC位点,Morganella菌的adcA位点,对JUb39菌株的tyrDC和 adcA 位点(分别为ΔtyrDC::cmr和ΔadcA)中设计了缺失。革兰阳性菌肠球菌和乳杆菌的酪胺生成主要是通过位于操纵子的两个基因tyrDC和tyrP介导的,它们分别编码AADC tyrDC和酪氨酸通透酶。该操纵子可被l-Tyr诱导。全基因组测序证实JUb39菌株和PYb007菌株中均含有tyrDC和tyrP的同源操纵子。在 Morganellaceae 科的其它成员中也发现了tyrDC同源物。 b.系统发育分析。Morganellaceae科的菌株以前曾被报道在某些条件下产生酪胺,尽管没有可辨别的tyrDC同源物。但在摩根氏菌中鉴定了一个编码AADC的基因(这里命名为adcA),分别位于编码Tyt1家族酪氨酸渗透酶基因上游的操纵子中,与tyrDC肠球菌和人类GAD67有大约29%和27%的序列同源性。在普罗维登斯菌基因组中也存在adcA同源物(包括JUb39),但不与酪氨酸转运蛋白相邻。结论是,普罗维登斯菌编码至少两个可能产生酪胺的AADC,系统发育不一致提示,摩根科植物中的tyrDC和adcA基因可能都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而丢失或获得的。 c. 以乳杆菌tyrDC的晶体结构为指导进行蛋白质模拟,结果表明JUb39 tyrDC与乳杆菌tyrDC具有大多数已知的催化位点。JUb39 tyrDC在A600处含有一个替换(乳杆菌tyrDC中的S586),能增强酪氨酸乳酸杆菌对酪氨酸的特异性催化活性。由此推测JUb39 tyrDC可能由酪氨酸产生酪胺。 e.在不同基因型细菌环境下生长的野生型线虫在NGM+0.5%l-Tyr培养基中生长期间对100%辛醇回避行为的SOS测定。h图为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指定浓度的酪胺。 在单个细菌突变体的培养中,辛醇调节减弱,而野生型线虫在双敲除ΔtyrDC::cmrΔadca基因JUb39菌株环境下生长则取消了辛醇调节。 g.f. N-琥珀酰酪胺的含量测定(f);(g)检测到的其它酪胺衍生物的平均丰度,1指示OP50,2指示JUb59,3指示ΔtyrDC::CmrΔADCA JUb39。与野生型JUb39相比,比较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在双敲除ΔtyrDC::cmrΔadca基因JUb39菌株环境下生长的tdc-1突变线虫不产生N-琥珀酰酪胺或其他酪胺衍生代谢物。 h.在双敲除ΔtyrDC::cmrΔadca基因JUb39菌株环境下生长的野生型线虫在补充酪胺后辛醇调节得以恢复。此外,虽然JUb39菌株环境下生长的野生型线虫不会因为补充酪胺而增加对辛醇的回避行为,但补充酪胺足以诱导在OP50菌株环境下生长的野生型线虫的辛醇调节。 4. 普罗维登斯细菌的酪胺靶向感觉神经元。线虫头部两栖器官中的双侧ASH伤害性神经元表达多种酪胺和章鱼胺受体,这些单胺对辛醇的调节需要一部分受体。普罗维登斯细菌酪胺的产生和宿主章鱼胺的信号都是发生食物偏好所必需的。 a. SOS测定。在ASH神经元表达的章鱼胺受体编码基因中,octr-1而不是ser-3的突变在不改变肠道定植的程度下取消了JUb39菌株介导的辛醇调节。但在ASH神经元表达的 octr-1 互补DNA完全恢复了辛醇调节。 b. SOS测定。当线虫在添加了酪胺的ΔtyrDC::cmR ΔadcA JUb39菌株环境中生长时,octr-1突变线虫也会缺乏辛醇调节。 c. JUb39菌株和其他普罗维登斯菌株会产生酒精异戊醇,这种酒精在浓缩时对线虫是有害的。线虫在食物选择实验中可能会优先选择对这类酒精产物的回避行为的减少的这些细菌。 d.e. 在指定菌株环境下生长的野生型和突变型线虫对测试菌株JUb39的相对偏好指数,事实上,在JUb39菌株环境下生长的线虫更喜欢JUb39菌株,而在OP50菌株环境下生长的线虫在短期食物选择试验中只显示出对JUb39菌株的轻微偏好,在octr-1和tbh-1突变的线虫中也是如此。 f. JUb39菌株在线虫肠道内产生的酪胺(TA)通过宿主章鱼胺(OA)和octr-1章鱼胺受体发挥作用,以减少ASH神经元介导的对JUb39菌株产生的回避行为,并改变摄食选择。 结论: 研究人员认为,综上所述,肠道普罗维登斯细菌产生的神经递质酪胺可以推翻宿主依赖的酪胺合成,从而调节线虫的多条单胺能途径,改变线虫的行为和生理。研究人员推测,普罗维登斯菌一旦定植于秀丽隐杆线虫肠道内的,就会促进更多的消耗,从而导致细菌稳定的联系和传播。由于普罗维登斯菌是线虫的主要食物来源,这种联系可能是互惠互利的。 这些结果描述了一种途径,即由天然共生细菌产生的神经递质通过补充或补偿关键的宿主生物合成酶的活性来指导宿主的感觉行为决定,从而改变宿主和微生物的适应性。
1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消防恍若雾里看花
热度 1 dfedhw 2018-9-12 09:43
每个行业都在时刻关注本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智慧消防作为一种新概念的提出,似乎正在引领着这个趋势,作为外行,个人认知能力有限,在此谈谈对智慧消防粗浅的认识及理解。 所有消防问题都离不开发现、决策、执行这三个基本环节,智慧消防的意图似乎只是针对火灾打造出 一个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并试图有效带动这个“生态圈”里的人、机、物,从而提升应急响应速度,然而对其预期效果仍心存疑惑。 1.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巨大 消防信息化离不开大量的硬件设施投入,各类摄像头、传感器遍布于建筑空间,包括支持其运行的大量附属设施,然而火灾随机产生的空间和时间背景浩如烟海,从安全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考虑,最终能够覆盖的比例极其有限,必然存在大量的盲区,难道对盲区部分的火灾风险就可以弃之不顾? 2.消防应急的特殊性 物联网技术用于持续运转的工业系统(交通、电力、石油、水务等),自然是水到渠成,然而对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启用概率极低的火灾应急系统,如何确保灭火剂物流系统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正常运转起来?更何况灾害对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势必有所干扰。 3.难于介入执行环节并使其得到改善 部分火场环境格局的先天不足,一旦出现火灾,时间略有所延误,则基本无能为力。过去被监控设备的隐患以及消防基础设施中存在的大量缺陷,将来是否因为其状态在监控平台上得以实时显现,就能得到及时维修与处理?倘若得不到及时处理,隐患继续存在,加之基数更加庞大,灭火剂一旦无法投送,状况仍然与过去无异。 4.火灾集中化管理方向有误 围绕信息化服务建设的核心是消防指挥中心,然而火场处理原则应当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作为火场当事人,迅速就地、准确坚持,尽可能地扑灭或控制住每一起初期火灾,各人自灭门前“火”,倘若所有的火患火情火灾信息一股脑儿地上报,再坐等方案或救援,那么信息中心纵使有三头六臂也招架不住,每天光是大量信息的鉴别、筛选、 分级、 调度、协调、回馈等等就会造成信息“堵塞”,有用及无用数据混杂其间,最终不了了之。针对消防管理的特殊性,集中式管理倒不如让位于扁平化管理,抓大并放小。 5.人机主导地位不明确 就在这样的半自动半人工的模式下,尽管想努力整得更为高大上, 却又不敢完全把控制权、决定权交给“机器”,人工主导效率又不足,到头来只会不上不下、进退维谷。突飞猛进的互联网技术虽然从某些方面“解放”了人,然而层层叠加的所谓管理系统却又从另一个角度“困”住了人。 智慧消防首先建立于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是:原有的消防技术及设施是有效的、可靠的,通过添加一定的“智慧”成分使信息变得快捷透明,使决策变得科学,使行为变得高效,最终使过程和结果得以改善。然而,一个本身行动能力及速度受限的“机体”岂能因为相比过去更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就能立刻变得健步如飞? 火灾的概率与损失本身就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有能力购买“智能”服务进行自我保护的用户,本身的火灾风险就偏小;恰恰是那些消防基础条件本身就很薄弱、同类型事故率偏高的用户,才更需要质优价廉、操作简便的应对手段,由此可见, 消防技术体系需要更多的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 火灾能够“预防”是个几乎无法检验的概念,哪些火灾是可以被预测和预防的?隐患演变为火灾的临界点在哪里?哪些手段可以被验证的确能预防火灾?历史只有一次,不会重演,所以,具体火灾是被人为“预防”掉的,还是原本就不会发生,或者几年后才会发生,这个难有定论。至于说要等到数年后体系建成才能逐步看到效益,更不啻于一个真实的谎言,即便再等上十年,最大的可能还是停留于纸上谈兵、继续憧憬,可火灾哪里等得了那么久? 火灾中的根本矛盾并非信息的捕捉、传输与处理,根本仍在于灭火剂的物流输送水平;所谓的物联网技术,用于长期持续运转的系统中可以,然而在使用频次极低的火灾应急系统中就不可以,因为灭火剂传送速率、可靠性及动力来源问题并未因此得到有效解决。 即便能够把“神经系统”升级为3.0甚至于4.0版本,而“运动系统”依旧停留在2.0,那么这样的系统依然中看不中用 。 技术产生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这个需求可以是一直未曾解决的,也可以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衍生出来的,然而如果 不能紧密结合行业里最深层次的需求,致力于解决最根本的矛盾 ,只抓住一个模糊的“点”,道听途说便开跑,遍地开花,哪怕所描绘出的前景再天花乱坠,一切终究是惘然。 看待复杂问题需要简单化,技术创新更需要简单化,而智慧消防思路的提出无疑是在与技术简单化原则背道而驰,使原本纷繁芜杂的火灾格局变得愈发扑朔迷离,更与实质性根本性解决问题的初衷渐行渐远。 观点 | 用智慧,定义消防的未来 智慧消防以什么服务消防?
2149 次阅读|1 个评论
Bill Newsome:人没有灵魂,但死后可能以新形式继续存在
Joshua3769 2018-7-19 21:53
Bill Newsome:人没有灵魂,但死后可能以新形式继续存在 Bill Newsome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也是奥巴马任命的美国脑计划领导者之一。他通过猕猴电生理方法研究视知觉和视觉决策的脑神经机制,在关于意识的生物基础这一话题方面是最具权威的科学家之一。他同时是一个基督徒,对科学和信仰的关系有非常深刻的思考。2016年,他的妻子采访了他对科学与信仰的看法,采访的内容发表在网站Journey With Jesus,本文将原文做了粗糙的翻译。在哲学和宗教里面,人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灵魂+体)、还是三元的(灵+魂+体),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Bill Newsome似乎是一个一元论者, 他的观点不代表我的观点,他的观点不代表我的观点,他的观点不代表我的观点 。本文旨在传递国外一流科学家基督徒的对待科学和信仰的观点。 Brie: 让我们从一些定义开始吧。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信仰?他们对你意味着什么? Bill: 科学对我而言是一种获取关于物理世界知识的方法。它是一套相互关联的、跨学科的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测量、实验和观察为这些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当科学研究运作良好时,任何有合适工具和知识背景的科学家都可以重复这些证据,无论他们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 信仰对我而言则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它是我们从个人生活中提取意义的方法。它赋予我们目的感,并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对我而言,信仰提供了一幅关于宇宙和俗世的一致的图景 。我的信仰使我正确地看待我作为科学家、丈夫和父亲的经历。它定义了我想要活出的最高价值。 当谈到一些诸如“地球年龄有多少”的问题,科学比数千年前写成的圣经能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科学最擅长揭示“知觉和认知的神经机制”、描述“天体运动”和回答“为什么力能使物体停住”这类问题。 但科学回答不了有关人类存在的最根本、最终要的问题 ,诸如“活着更好还是死了更好”,对许多人而言,在他们生命的某个阶段,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据我所知,科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科学最适合用于那些可以被一遍遍重复的现象,比如当你在实验室养细胞并观察他们癌变时,你可以在组织培养中一遍遍地观察这个现象,并施加上百种操控来研究癌细胞是如何运作的。但当我们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做出决定时,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我们不可能以一种方式做出决定,看看结果如何,然后返回去操控或干扰一下变量,然后再看结果如何。 我认为科学与信仰可以互相启发,它们是相关的,但从根本上看,它们服务于人类探索和努力的不同领域。 Brie: 你觉得为什么科学和信仰常常对立? Bill: 我认为有若干原因,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 我偶尔会听到人们说: “科学已经证明宗教是错误的,科学世界观才是正确的。”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一篇科学论文能证明信仰上帝是错误的 ,而且不是说不信神就能成为优秀科学家。有许多卓越的科学家是相信神的。所以这种原因是不合理的。 另一个不合理的原因是认为科学发现和信仰彼此冲突。 当人们用非常保守的方式解读传统宗教的经典时的确会发现与科学的冲突,但世界上大多数主要的宗教已经将科学发现整合到他们的信仰中 ,比如大爆炸、宇宙140亿年的年龄、自然选择下的进化等。事实上,许多宗教思想家在科学发现中找到了对宗教世界观的广泛支持。例如,我们知道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开始的时刻; 它并没有无限地进入过去。这符合多种主要宗教的主张,包括基督教。 但确实也存在一些原因导致科学和信仰之间发生真正的冲突。 当科学从一种研究物质世界的手段转变为一种意识形态时,科学和信仰就会出现张力。当你认定科学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或最佳方式时,它就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但这种观点不是一个科学结论,而只是一个假设 。每个人都有权利对目的和价值做假设,但我们都应该清楚,这不是科学的结论。 科学寻求将其所有知识变为“第三人称”,从而使任何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进行重复。但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必然是“第一人称”体验。在信仰中,我们必须更多地依赖直觉和直觉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你进入一个信仰团体时,你会在门口检查你的大脑。我们应该批判性地思考宗教团体宣扬的真理和主张,以及其他人的见证和他们所经历的事情。 Brie : 你刚才谈到的批判性思维,是否有圣经根据? Bill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当然,在犹太传统中,有上千年的评论妥拉的传统,人们对一小点内容做评论,后面还有评论的评论。我们基督教信仰里当然也有批判性思维,尽管它们在信仰的某些领域比其他领域更强大。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人中间对耶稣复活的见证让我印象深刻。保罗显然是在向有疑问的人传道。他谈到了他在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的经历,以及其他人看到耶稣死后又显现的经历。他对听众说:“如果你不相信我,那就和这些人谈谈吧。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和我们在一起。”他鼓励人们对他说的话做一些实证检查。 我们的社会现在面临最棘手的一些问题是科学能启迪但不能帮我们做决定的问题。 科学可能告诉我们胎儿能经历到什么,但它无法告诉我们堕胎是对还是错。它可以告诉我们人被执行死刑时可能经历到什么,但无法告诉我们死刑是否正确。科学可以告诉我们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假如我们不采取行动会有什么后果 ,但它无法告诉我们“成为地球管家”的呼召真正意味着什么。你看到这里的模式了吗? 继续这份例子清单...... 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制造核武器,但它无法告诉我们是否应该制造和使用它们。生物技术可能使我们精确编辑人类精子和卵子中的基因组,但这些技术无法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可能是正确的 。 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依据我们的价值观和非科学的探究形式,包括那些植根于信仰的形式。 Brie : 基督教或其他宗教在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不是由每个人自己判断?信仰可以带来什么? Bill :我不会去质疑任何人在有神论信仰之外发展自己的价值观的能力和特权,尽管我认为任何价值体系的发展都需要信心的飞跃。它当然要求超越科学的信心飞跃。它需要一些关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好的、以及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假设。这些假设并非植根于科学。对我而言,信仰给了我们这一假设。信仰提供了一个共同体基础和关爱的结构,并试图伸出援手以促进人类的普遍愿景,并认识到这愿景的美好和破碎。 信仰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即在宇宙中有一种智能、一个灵、一种爱的原则,我们称之为上帝,他关心我们每个人。这种理解可以成为指引的灯塔,它提供了一种力量源泉,使我们即使在似乎绝望的情况下也能以非常积极的方式继续前行。 Brie : 你研究大脑,在某些时候、某些文化中,它被认为是灵魂的所在。也许你能很自在地研究大脑在做什么而不用担心一个非物质的灵魂破坏你的实验数据。那么你怎么看待灵魂呢? Bill :当然,我不是神学家, 但其实我读到的神学家认为“非物质灵魂”的概念是犹太-督教传统中相当晚期的发明 。特别是犹太传统具有更强的身心统合感,而不是具有与身体不同的心灵或灵魂。直到中世纪后期,我们才看到非物质灵魂的概念以最完整的形式发展出来。 我认为犹太传统中特有的心身统合与我作为神经科学家的观点非常吻合 。 当我们在宗教背景下谈论灵魂时,我们通常会谈论我们认为是人类经历中最高级、最宝贵的部分:自我意识、目的感、价值观和道德、身份的连续感。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 我认为所有这些事情都与大脑的生物学密不可分。我把它们解释为大脑组织的更高状态。 据个简单的例子,我相信地球是圆的,或者奥巴马是美国的第44任总统,在我们大脑里,单个神经元或单个神经环路无法可靠地表征这件事。每当我想到同样的一件事情时,会引起不同的神经元活动序列。我可能会想到地球在不同的背景下是圆的。我什么时候才知道地球是圆的?当我想象一个圆形地球时,我会看到什么?我对历史上圆形地球的概念了解多少?在这些不同背景下思考圆形地球将与大脑中广泛分布的神经网络中的不同活动模式相关联。 目的、自我意识、价值观等引导我们人生的思想,也是大脑中有组织的神经活动模式的产物。我不认为灵魂是在我们身体以外并以某种方式与大脑相互作用的东西。二元思维非常普遍,人们很容易在无意间进入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但是我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神经科学,并且我越来越相信所有的人类行为,认知和感觉都深深扎根于大脑活动中,这包括宗教信仰 。如今这方面的证据至少还行。 Brie : 另一个很显然的问题是你是否相信死后的生活? Bill :考虑死后的生活并非疯狂的想法。无论死后的生命是什么,我认为它不会与我们头脑中神经元的特定有机分子联系起来。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大脑在人死后会发生什么:它们腐烂,它们会分解。如果人的自我身份被包含在神经系统更高层次的组织状态中, 那么人死后继续存在着的会是那些组织的某种复制 。这种想法并不疯狂。 有许多聪明的人相信:有一天人类的智慧不会在生物有机分子中被实现,而是在硅或其他一些尚未发明的材料中被实例化。他们认为这些实例化会拥有人脑某些方面的组织以及所有更高级的功能。 如果我们的智力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例化(如果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你的思想下载到另一种媒介)那么考虑死后的生活并不是疯狂的。 死后的生活是我宗教传统的核心部分。 但我不知道死后究竟是以什么形式继续以及会带来怎样的意义。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它是否会涉及另一种物理形式,或者它是否会以某种别的方式促进灵性和意识的增长以及宇宙的益处 。 通过阅读新约圣经,我确实知道耶稣似乎坚信身体死亡后的生活。大多数时候,我倾向于认为耶稣比我更了解这些事情。 Brie : 你是一个有怀疑精神的人,有时甚至非常悲观。也许这是你的科学事业带来的,但也许你就是这样的人。你的希望在哪里? Bill :我们都在寻找智慧和指引的来源,以帮助我们回答宇宙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庞大的乱麻一样的话题,我们对它有许多的无知。在某些方面,宗教追求的核心在于你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 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宇宙,或具有内在意义和目的的宇宙。我相信后者,我的希望来源于此 。 我也从科学界的同事身上找到希望 。我认为科学家以及协助科研的员工是最有原则和奉献精神的人 。我们的学生们、他们的理想主义、他们想在世上有所作为的渴望、为自己的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愿望,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希望。 我也在我读到的历史人物中找到希望 ,就是那些经历了极度动荡时代的人。人们喜欢林登约翰逊,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但却采取了我们仍在努力的政治行动,如今改变了我们的制度。人们喜欢马丁·路德·金,他也有缺陷,但却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勇气。这些人的价值观、信仰和愿望 - 其中许多植根于信仰 - 真的带来了巨大影响。 我的教会共同体也给了我希望 。有时当人们看见我去教堂时,就看着我就像我来自火星。但我无法想象我离开这个共同体。当我经常去教堂时,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听取基于圣经的深刻反思,倾听别人的见证,并花时间进行私人反省,这些事情每周都会提醒我:我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最高价值是什么?以及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上帝对我的呼召是什么?如果我不在教堂得到它,我不知道我还能在哪里得到 。
5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微尘到摩天大厦:经络学说起源的争论——心解濒湖脉学(之三)
罗非 2018-3-3 11:10
经络是怎么发现的?如果承认经络首先来自观察,那么最初的观察如何而来?过去关于经络穴位发现的观点,多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碰到某处,糊里糊涂地治好了某病,于是知道某处与某病有关,是一个 “ 穴位 ” 。然后再总结这些穴位的联系,就发现它们可以串联起来,构成 “ 经络 ” 。但这种观点有一个先入为主,因为现代人们已经知道了经络和穴位这两个概念,自然可以如此推理;古人在没有这两个概念之前,如何能够做这样的推理呢?可见,这个发现经络的故事犯了倒果为因的认识论错误。 **************** 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如果经络学说是不断总结、逐步形成的,那么后世的经络理论应该比古代的更为完整、准确。但实际上,经络理论自《黄帝内经》时代提出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多新的进展。后世出现的针灸理论、经络图谱中所补充的内容,甚至出现了许多古人没有的谬误。可见,这个学说不仅没有随着年代而发展,甚至还随着人们的想象和杜撰而有所混乱。】 根据文献分析,其形成途径如下:① “ 针感 ” 等传导的观察:针刺时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这种感应常沿着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 【后代观察者,经常把针刺某处时突发的、闪电般向肢体远端放射的酸麻等当作经络现象或 “ 针感 ” 。 但稍有现代生命科学概念者,即知此系针刺触碰了感觉神经所致,属于由神经受刺激所产生的虚假感受。把这些感受当作经络循行的证据,难怪针灸学会遭到现代医学研究者的鄙视。 如果根据传统经络学说,经络运行并非都由肢体近端向远端传播的,有些经络传播方向恰恰相反;而且经络传播速度也不像神经受刺激时那种瞬间抵达远端,而是有一定的、较低的速度。因此,把针刺的这些感应当作经络学说起源,肯定是不够的。】 ②腧穴疗效的总结: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 【这个观点也似是而非,因为许多疗效相关的穴位并不在一条路线上,而经络也不是只走分离的直线,而是经常互有交会,迂回曲折。 原文所说的这个观点,导致后世误把经络当作抽象的、没有宽度的点线结构,忽略了经络宛如水系般的曲折、分支、舒缩和缓急等灌溉行为。】 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也是发现经络系统的途径之一; 【这一条貌似明白,实则又是以今人的知识背景推测古人的做法。 古人没有发达的解剖学,疾病体系也不以内部物理脏器为核心。再说内脏生病时,常常从外观上并看不出来。何以知道某人某处体表有变,而与此同时内部哪个脏器生病了呢? 除非古人自己已经拥有了不亚于现代的内脏观察和检测技术,因此总结发明了经络学说;然后忽然有一天所有的先进技术统统消失,于是只记得结论,不知道推理过程了。这是宛如科幻小说般的解释。】 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古代医家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观察到人体分布着很多管状和条索状结构,并与四肢联系,观察到某些脉管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中国古代医学解剖做的不多,这一点众所周知。况且内脏中哪来许多管状和条索状东西,能够让人们想到手臂外侧经络联系到位于腹腔下部的小肠? 可见,后世提出这些观点的学者基本上都是想当然的。并没有谁真的试图按照自己以为的经络发现过程,独立地重新发现一下完整的经络学说。更不要说有所创新了。】
个人分类: 科普|2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义计算:从神经机器翻译谈起】
热度 6 liwei999 2016-12-17 06:07
我: 机器翻译所蕴含的厚重和神圣,在新一代是不可理解的 刚入行的时候做的是外汉机器翻译,一直不大敢碰汉外,原因是汉语语法不好形式 化,感觉太难了,当时想,这辈子怕都没指望了。 现如今,汉语语法还真没有见到多少大规模形式化能实用的,按照以前的路子,那汉外机器翻译必然寸步难行,因为汉语分析是前提,然后才是转换和生成。 可谁能想到,机器学习越来越牛,人工翻译的双语资料作为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几乎“天然地”源源不断而来,这就成就了深度神经机器翻译。什么分析,什么生成,统统绕过去,端对端直接施行转换。Google Translate 因此可以在同一个模型架构下,支持几十种语言的互译。这简直就是神迹。可却是技术的事实。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以前认为最难的的汉外翻译,反而进步最大(至少汉英是如此)。 译文再不济,也给你个大概齐,不仅立等可取,而且还完全免费。比你学两年外语,带上词典死磕还一头雾水要强多少。除了天堂,天下哪里有这样的美事? 机器翻译(MT)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应用方向,从上 个世纪50年代初发轫,承载了中外几代不知道多少人的青春和梦想,也包括青年时代的立委。如今,梦想化为现实,嵌入式机器翻译在互联网无孔不入,已经成为普罗大众手中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便捷工具,每时每刻在默默服务着千百万互联网用户。女儿学汉语用它,学西班牙语用它,去日本动漫网页也用它,用到对它熟视无睹,把机器翻译视为理所当然。只在翻译错得离谱的时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不时报以嘲讽:真笨。可机器翻译呢,谦谦君子,玉树临风,虚怀若谷,无怨无悔。对于已经天然成为女儿这代人生活一部分的机器翻译,我满腹机器翻译的历史和掌故,却不知如何给她诉说。耳濡目染,她从我断续的话语中似乎隐隐觉得机器翻译对于她父亲的一生具有特别的意义,可是我还是无法象对同辈人那样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传达出我内心深处的机器翻译所蕴含的那份厚重和神圣。不仅仅是代沟,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造成了两代人迥然不同的视角,令人感慨。 from 【 机器翻译万岁 】 刘: @wei 深有同感。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出人意料,做梦也想不到机器翻译能到现在这个程度。我一个刚入门不久的学生跑NMT,轻松超过Moses十几个点,仅几年前,这还是天方夜谭,要是超出Moses五个点绝对可以发最高等级的论文、拿博士学位了。 而且现在用现有的深度学习工具编NMT程序,代码量跟SMT相比都很小,不像写一个SMT程序,要花大量时间处理小的细节。深度学习的工具本身太强大了。同一套工具,稍加修改,既可以做机器翻译,也可以做语言识别、图像识别。 深度学习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但为我们解决一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带来了新的希望,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完,这给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也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我: 很羡慕ing @刘 那天与讯飞的院长谈这事儿,他也是超级兴奋,说以前以为大约四五年会有全方位的大突破,神经在大系统大应用上全面开花。现在他确信只要2-3年就可以了,到时候很多事情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他是这样描述的,非常由衷。感觉是作为一线领航者,他看到一种排山倒海的科学潜力正在转化为技术力量,面对巨大机会忍不住激动。这很感染人。这种心态我可以体会。 biao: @wei  所以,哥儿几个在这死磕语法似乎很难看到什么时候是出头之日。 科大讯飞的确有过人之处。起码它的语音输入可以让你节约大量时间。 前几天有人在这里抱怨说输入码字太累。实际上现在语音输入完全可以帮助你非常轻松的输入,而且效果很好。 上面这两段话完全是讯飞语音输入的。一个字没有改,十几秒钟搞定,非常轻松。 刘: 我不敢预测哪些问题能解决哪些不能,但总体的进步是可预期的 我: 说语法没有出头之日 是小看了咱语言学家 等到dl打败我的 parser 再说不迟。 事实是 迄今 全世界最牛的 dl syntaxnet 仍然是我手下败将 。 另一个事实是 迄今没有sentiment系统在 open domain social media 这个几乎最难的 space,能赶上我们。Not even close :the margin is almost 20 percentage points apart 所以我跟讯飞院长说 你我是同一类人。不过你在舞台中央 我在野。但是论信心和对nlp的展望 心态和世界观惊人的一致。要不咱们互补、合作、合流,要不咱们就来个友谊赛,我就不自量力一哈。反正论年龄 我输得起 你们输不起 =) (我输了 就钓鱼去 乐见ai一统天下于dl if they truly deliver as well as nmt did 可是 nmt 有data 而大多数 nlp 没有那么多clean labeled data 啊) biao: 语法分析最大的问题是不灵活。鲜活的语言千变万化。一句话稍微变个说法,语法分析就抓狂了。 我: 根本不是这回事 你的理解有误 白: 死守固定语序才这样 但语法分析死守固定语序已经是老黄历了 你变个说法给伟哥试试 他会告诉你一个robust的句法分析器能做到什么 从“计算”角度说,黑盒子容纳结构的能力是最本质的。从“语言”角度说,结构应该长什么样,比其他的事情更值得关注。 两栖人 biao: 先分析一个名句: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我: 如果变个说法 语法就抓狂 要这劳什子干嘛。语法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对付变体吗 白: 大战风车,其乐无穷 我: 你弄句文言做啥?这个 sublanguage 里面没钱,开发他有卵用。 “卵” 属于 P 系列:是现代汉语口语的脏字否定限定词,== fucking no,社会媒体口语的这个 sublanguage 我们倒是对付了,不妨试试。 biao: 你的机器怎么知道它是文言文,半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他们都是中文。 我: 不在一个频道 算了 biao: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大量的成语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金庸的小说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四大名著,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鲁迅的文章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遇到的语言素材。绕是绕不开的。 白: 高频小体量,适合死记硬背。文言文句法上并不比白话文更难处理,某种程度上还容易。文言文没有白话文里那种NP、VP串烧。有词类活用,但有规律可循。 我: 文言文长句 相对少。排比 平行用法普遍 也是形式痕迹。还有些非常固定的文言句式 用到特定的文言虚字 可以借力。等退休以后 玩玩文言文应该是一个不错 time killer。文言词汇量大大减小,字基本就是词,但每个字的用法 包括活用或引申用法 就多一些。 白: 关键看WSD一选出错率会不会增大? 我: 有不小比例的wsd,等价于pos,pos搞定 就搞定:老吾老。及物动词的“老”是一个活用义项,词典可以绑架为“尊崇”、“孝顺”之列,与作为形容词的“老(old)”的本义,以及作为名词的“老(the old,senior,parents)”都不同。 文言处理也少了切词错误的干扰 基本没可切之词。字驱动的路子,有很多字典工作可做 白: 有些歧义是简化字造成,之前古籍并无。比如后,简化之前就有这个字,就是皇后的意思。以后的后,之前是“後”。做pos也好wsd也好,要考虑文本的基准。 我: 所谓更多的活用,可以在字典假想如果处于某种活用,它义项是什么,然后绑架,倒也便利。另外,现代汉语对虚词的省略 似乎大于文言中虚字的省略,这也是文言处理的便利,虚字的频繁使用,给确定句子成分的边界创造了条件。 weidong: 娱乐一下: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标点断句先 我: 试了一下我的 parser,满篇都是 Next ;=) weidong: 没有引号连话到哪儿结束都猜半天 我: 索性也试试前面要求的测试 其为人Next 也孝悌,而好犯上者 Next 鲜矣。 哈 以前学美国之音英语900句,都说有900句,英语的基本句型就搞定了。这些年,我都 unit tested 近两万句了。是不是差不多该搞定了?最近翻阅以前内部论坛的帖子,有这么一贴,好玩: 池子里说说无妨,万一明年中文核弹爆了,你们可以作证立委就是钱学森。 作者: 立委 (*) 日期: 2012/04/18 23:13:13 不说的话,将来被代笔,说中文核弹不是我的作品 ,找个旁证都找不到。 换句话说,各路身怀绝技的侠客剑法可能不同,但有个共识:就是我们面临技术核弹大爆炸的前夕。至于AI泡沫,那是商业上的炒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只是给了它一个炒作的话题而已。 【相关】 【语义计算:没有语言学的计算语言学,NLP的亚健康现状】 中文处理 Parsing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6132 次阅读|7 个评论
“牵一发而动全身”背后的蝴蝶效应
maximusd 2016-5-23 10:25
“牵一发而动全身”出自清朝龚自珍的诗《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意指牵动一根头发,全身都会被影响,比喻极小部分的变化就会影响全局。 问题就这么来了, 一是,为什么头发自然脱落时,人会毫无感觉,而牵拔一根头发,人会那么疼呢? 问题的答案在于人体复杂的神经系统,疼与不疼都在于大脑是否能够接受到神经系统传递过来的电信号。 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我们常讲的蝴蝶效应很相似(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牵一发”有时候能“动全身”,有时候“没感觉”,从“一发”到“感觉”的神经系统传导的过程是否也暗藏着混沌呢? 神经系统是通过动作电位来处理和传输生物信号的。动作电位对外界刺激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并且动作电位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细胞所处环境离子浓度的变化,外界温度的变化,神经细胞本身参数的变化等。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证实,神经系统是一个由大量的非线性元件通过广泛连接所构成的多级系统, 混沌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中 。 在细胞层面上,通过对枪乌贼巨轴突的实验观察及对其数学模型(H—H方程)的求数值解方法早已观察到单个神经元的混沌行为:即受到周期性外加电刺激诱发的乌贼巨轴突的周期性触发表现为混沌的触发模式,通向该混沌的途径有周期倍分叉、阵发性、准周期崩溃三种方式。 在整体层面,科学家把目光聚焦在极为复杂的非周期脑电信号(EEG)上。研究表明,脑电并非随机无序的,而是具有确定性的混沌信号,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性质,脑电活动的不同状态可以用不同的混沌参数来表示:一是混沌与意识有关,在意识清楚的状态下,脑电活动的混沌度较高,而在意识缩小或丧失等状态下,其混沌程度减少;二是混沌与学习、记忆、认知等思维活动有关,健康人在视觉、文字和空间认知时,脑电混沌活动的相关维数增加;三是混沌与神经、精神疾病有关,健康人、痴呆患者和帕金森病患者的脑电活动的相关维数依次减低,癫痫发作时,脑电活动的相关维数、复杂度等指标明显减低,而且离癫痫灶越近,指标减低越明显,抑郁症患者在首发症状和复发症状期脑电活动的复杂度明显降低。 总之,一切运动本质上都是非线性的,不仅在神经系统,人体内的其它生理活动也普遍表现为非连续、非均匀、非规律性,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尤其是运用混沌理论的方法对神经系统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敬请持续关注我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非线性科学与医学沙龙”,我们一起努力培育学科交叉的土壤,让更多的医学生懂混沌,让更多的理工科生关注医学。 1.Class L. Synchronization and rhythmic processes in physiology. Nature, 2001,410:277-284 2. 杨红军,胡三觉,混沌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生理科学进展, 2002,33 ( 3 ): 259-260 .
个人分类: 课程相关|8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到底是什么神经的问题?
热度 20 freefloating 2015-10-17 22:09
这两天周末按照惯例在老妈家帮伺候半身不遂的老爸,老爸2012年四月份的时候由于胃出血止血引起的脑梗塞,造成左侧偏瘫,拔了尿管后恢复了一段时间就可以有自主意识排便,小便可以自己说,用尿壶接,大便需要加开塞露,一直是老妈照顾。但听老妈说,老爸一直以来小便的神经反应总是提前,也就是明明还没有开始小便呢,他就说“开始尿了。”小便还正处于最大流量时,他就说“尿完了,拿走吧。” 也就是说他的反应是提前的,这怎么解释呢? 老爸这两年一直是这样,只是以前没有好奇想要知道原因。 请各位科学家帮忙解释一下,并有没有对应建议,非常感谢。
个人分类: 滋味生命|6429 次阅读|62 个评论
中国研究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排名——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
wanyuehua 2015-6-10 10:23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3 月 5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4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领域共有 734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论文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中国大陆共有 17 个科研机构(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进入 ESI 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学科,论文数超过千篇的有 5 个研究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 2,709 篇、首都医科大学 1,533 篇、北京大学 1,469 篇、复旦大学 1,369 篇、上海交通大学 1,367 篇 。 中国大陆共有 17 个科研机构进入 ESI 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领域全球前 1% 序号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ESI 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全球 排名 (按总被引频次) 1.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2,709 36,818 13.59 150/734 2.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 1,469 18,638 12.69 287/734 3. 复旦大学( FUDAN UNIV ) 1,369 14,997 10.95 340/734 4. 首都医科大学( CAPITAL MED UNIV ) 1,533 13,177 8.60 366/734 5.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SHANGHAI INST BIOL SCI ) 755 12,436 16.47 381/734 6.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1,367 12,242 8.96 388/734 7. 北京师范大学( BEIJING NORMAL UNIV ) 648 9,832 15.17 464/734 8. 中山大学( SUN YAT SEN UNIV ) 899 8,635 9.61 502/734 9. 第四军医大学( FOURTH MIL MED UNI ) 891 7,964 8.94 529/734 10.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 731 7,168 9.81 567/734 1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CHINESE ACAD MED SCI PEKING UNION MED COLL ) 630 7,151 11.35 569/734 12. 四川大学( SICHUAN UNIV ) 780 6,909 8.86 574/734 13. 中南大学( CENT S UNIV ) 811 6,778 8.36 582/734 14.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727 6,720 9.24 586/734 15. 南京医科大学( NANJING MED UNIV ) 580 5,052 8.71 695/734 16. 山东大学( SHANDONG UNIV ) 631 4,968 7.87 703/734 17. 中国医科大学( CHINA MED UNIV ) 624 5,344 8.56 674/734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6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脑海里的橡皮擦
热度 11 xiazhi397288 2015-1-5 22:52
提起韩剧,大家浮现脑海的估计立马便是他们的三把刷子:癌症,车祸,失忆。当然,有时,这三者是会同时出现的。种种狗血缠绵的剧情,让女性观众们为之深深吸引并不住落泪,可是苦坏了在一旁伺候的男主们。 韩剧剧情之老套,智商之低,令男人们发指,可令女人们着魔。说来说去不过就是男屌丝追女神,或女屌丝追男神。经过千难万险终于走到一起,最终却受到了家庭或社会的重重障碍。什么深深爱,得不到。不伦爱,被 KA 掉。跨时空爱,净胡闹。像广受推崇的《来自星星的你》,不就是(美)人(叫)兽的现实版人鬼情未了么。在结束之余,提及的也是可能会进入另外一个空间,然后还会伴随着失忆。如此这般大脑的逐渐衰亡景象及过程中发生的生死纠缠及种种催人泪下,是韩国爱情影片中的经典。 论起这方面的电影,最有名的,莫过于由郑宇成、孙艺珍联袂主演的《我脑中的橡皮擦》。它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女孩的记忆。电影中,男主角是平凡无常的建筑工人一枚,而且还是私生子。可女主角是富人家的千金,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着非常严重的健忘症。在经历误打误撞后,两人有幸相逢,并迅速坠入爱河,立马完婚。可婚后的秀真,记忆力越来越严重的消退,就像橡皮擦擦掉了她脑中所有的事情。 现实中失忆的故事也不少,可全然没了此类曲折唯美的婉转情节。如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2001 年后便有传言说其记忆受损。尽管有媒体披露这与其丈夫丹尼斯的去世有极大的关系,但可不要忘了,她那时可是七十多岁高龄,且先前还多次遭受中风的打击。要论起其记忆力丧失严重,把它归之于情感未免有点牵强。 而作为美国史上当选年龄最大且最长寿的前总统的里根,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也一直在与失忆作斗争,但在 2004 年,他还是不幸去世。在其生命的后几年,他不仅没不会说话,不能自己吃饭,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认不出。 在同样的 2004 年,另一个伟大的人物 --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诊断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阿尔茨海默症。而在 5 年之后,当他走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台时,由于发言困难,也只得由妻子黄美芸代为发表得奖演说。在此过程之中,考虑到他的病症,大会取消了获奖人要上下台并鞠躬 3 次的繁琐程序,为他作了特别的安排,并特意让瑞典国王卡尔 16 世在台下为他颁奖,此乃一段佳话。 此外,《百年孤独》的作者, 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晚年也是和高锟一样,同样受困于失忆,且也有家族性遗传史。。。 以上所述说的种种,便是被官方称呼为阿兹海默氏症的,一种(暂)不治之症。 患此病的大部分都是 65 岁以上的老人,且每过 5 年危险性增加一倍。由于伴随着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失语,失用,失认等痴呆表现,所以俗称老年痴呆。当然,患阿尔茨海默症的也不全是老年人,个别倒霉的年轻人也会患病,比如上面电影中的女主角。 说起阿尔茨海默症的起源, 不得不追溯到百年以前。那是在在 1901 年的时候,一位叫作阿洛依斯 • 阿尔茨海默( Alois Alzheimer )的德国医生遇到了位名叫 Auguste D. 的女病人,并发现了她患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疾病,多番查验却仍一头雾水。五年后, Auguste D. 去世了,阿尔茨海默便立马获取到她的大脑,并进行仔细的病理切片研究。在多番比照之下,终于找到了些许与其它大脑的不同之处 — 那些随处可见棕色斑块,那些遍布神经细胞内部的如毛线团般纠缠的神经纤维。鉴于阿尔茨海默对此病的贡献,故此病后来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而要论起阿尔茨海默症的致病原因, 就不得不提起 beta- 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了。多项研究发现,它俩是导致神经细胞坏死的罪魁祸首。通常说来,当大量细胞出现坏死,便引发脑组织的萎缩,连带破坏了掌管记忆的海马体。因而健忘症状便得以呈现。随着坏死和萎缩的蔓延,大脑各处均受到侵袭,此时,病情便开始加重,各种认知障碍随之而来。 在此过程之中,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所引发的震荡不可小觑,而钙离子、脂类、重金属、自由基等,也都会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程产生巨大影响。 有关阿尔茨海默症的致病基因, 业已发现了很多。虽说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复杂,光致病可能因素和假说就多达三十余种。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遗传基因疾病。而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是 4 个基因:淀粉样蛋白前体( APP )基因,早老素 1 基因( PSEN1 ),早老素 2 基因( PSEN2 )和载脂蛋白 E ( ApoE )。其中,前三者与早发型,即通常所认为的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症有着密切的关联。而最后一种的 ApoE 基因,是目前证据最为确凿的“罪人”。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潜在基因被挖掘出来。这些基因涉及方方面面,有的与脂代谢相关,有的涉及免疫系统失调和神经元功能失调。例如: SORL1 , BIN1 , CLU , PICALM ,和 CR1 等。 那,该如何评判是否患有阿兹海默症呢? 不得不说,现有的认识仍旧比较“落后”,还是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而要想确诊的话,往往还需在患者去世后对其大脑进行解剖分析才行。缺乏一种早期、可靠的检测手段一直都是阿尔茨海默症难以控制和治疗的重要原因。 令人欣喜的是,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此领域已取得了些开拓性的进展。 2014 年 3 月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 10 个相关分子来对其进行预测,以推测在接下来三年内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机率。这是首个对血液标志物进行研究以求发现患有老年痴呆症早期的研究,据说其准确率高达 90% ,实在是令人欢欣鼓舞。 而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正在紧锣密布的开发一种包含微型金属芯片的生物传感器。它可以在检测出血液样本中的淀粉样蛋白群时发出电信号,并根据电信号的强弱来测定样本中淀粉样蛋白群的数量。这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诊断而言,也是个不小的福音。 当然,阿尔茨海默症并非一无是处。 多年来,在人们一直找寻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已知疾病是否有关联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启迪。最令人惊讶的发现当属唐氏综合症( Down’s Syndrome )了。研究发现,唐氏患者在五十岁后,几乎一定会得阿尔茨海默症。这些病人有三条 21 号染色体,会产生大量的异常 APP 。然而,唐氏患者通常寿命都不长,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大多都活不到那一天。 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研究人员发现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不太可能罹患癌症,反之亦然。这项研究成果是 2010 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凯瑟琳 • 罗伊博士团队在《神经学》 (Neurology) 杂志上发表的。在这项包含 3000 多名老年志愿者数据的人群调查分析中,研究者发现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人与患癌是负相关的,且差异极为显著。 不知这是否再一次的说明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为你开了另一扇窗呢? 有好必有坏,有得必有失。或许,这真是个平衡的世界 ~
10347 次阅读|20 个评论
人体细胞也有“七年之痒”?
热度 7 xiazhi397288 2014-4-25 00:56
现在七年之痒已成为感情变化的专用描述,有人在因感情失望的同时,创造了细胞的七年之痒论,这也成为失恋疗伤金句。是矫情还是真理,且来看分明。 曾在网络上掀起旋风的金句内容是这样的:人体细胞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随着旧细胞的死去,新细胞则诞生。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七年过去,你就是你,但你也不是你了。围绕这个逻辑,网友们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因为是全新的人,所以对于过去无需挂怀,所以现在的你,也可以在全新的想法和状态下重新做出选择。 全身细胞真的是七年一换么?我们不同年龄段喜好不同,跟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关么?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感情变化? 细胞的死去活来 人体一共有40~60万亿个细胞,我们需要通过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细胞衰亡,也不断有新的细胞出现。从细胞结构和功能方面来说,新细胞与衰亡的细胞是一样的,因此并不会对人体有大的影响。只是当新陈代谢变缓,或是细胞发生变异,人体才会衰老或生病。因此,细胞的正常代谢,不会让你变成一个不同的人。 金句中还提到细胞的代谢时间,“细胞每三个月替换一次”这个时间估算的如此精确,是正确的么?细胞代谢的确有一个周期,但不是所有细胞都按照同一个周期来更新。比如,皮肤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28天,味蕾上的味觉细胞10天到2周更新一次,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是6天,肠粘膜细胞更新周期只需3天......这只是部分细胞的新陈代谢周期,而且多为估算值,没那么精确。因为人体的细胞种类太多,每种种类的细胞数量也很大,情况复杂,比如,同一器官不同位置的细胞寿命不同,各人健康状况不同,细胞更新速度也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手术后恢复较快,中老年人术后恢复慢的原因。因此,“细胞每三个月替换一次”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人体细胞不仅不是三个月替换一次,还有些更换周期很长的细胞,比如心肌细胞,瑞典科学家2009年证明心肌细胞以每年1%的比率更新,年龄越大更新越少,从整个生命周期看,心脏要比人的实际寿命年轻4岁。这意味着原先认为无法治好的心脏病或可通过促进心肌细胞更新的方式来治愈。有的大脑细胞是从不更新的,比如中枢神经细胞,自人出生之日就已设定好,无法增加也无法更新,年纪大后中枢神经细胞还会减少。中枢神经细胞的不变,也正是我们的记忆能长久不变的原因。 细胞种类、数量、更新时间如此多样,全身细胞七年一换的理论,是没有证据可以支持的。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感受的,另有其他原因。 让你不同的真正物质 深深认同文首金句的亲们,多是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觉得自己无论在记忆、思想还是行为方式上,确实和七年之前不一样了。但这并非细胞造成的,主要责任在于大脑中的神经细胞突触连接——突触连接的数目和连接强度决定了我们的感官思维记忆,也决定了我们对新信息的接收、保存能力。 我们知道,大脑里有10的11次方个神经细胞,它们之间彼此通讯,形成100万亿个突触。神经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神经细胞集群,这些集群则构成大脑的不同区域,控制人的行为。人的认知能力大致可分为记忆、运动控制、各种感知觉等方面,所有这些行为能力都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脑力与遗传得来的天赋有关,也可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加强,这说明虽然神经细胞无法或很难再生,但突触之间的连接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你觉得你比几年前有了思维、记忆方面的变化,那是与你的日常用脑习惯有关。 有关情感的“七年之痒”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产生感情,与多巴胺的分泌有关。多巴胺是下丘脑和脑垂体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爱情能催生多巴胺的分泌,让人感到愉悦,并认为是对方带来的幸福感。但它并不能一直维持,当大脑感到疲累时,多巴胺分泌减少或消失,我们就会从爱情的美梦中醒过来。因为清醒过来而否定和结束感情,寻找新的“刺激”,是“七年之痒”的原因。 七年之痒,与基因还有关系。加州伯克利和美国西北大学的合作研究显示,人类的情绪、对婚姻的满意度和基因之间有着某种特殊联系。基因通过影响个人对情感氛围的敏感度,影响个人的婚姻满意度。研究结合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和基因检测,发现5-HTTLPR 基因会影响个体在婚姻中的敏感度。携带有两个短的等位基因的个体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他们会被正面的情绪激励,让对方如沐春风,也容易因为负面情绪而发脾气,对对方不满。其他个体对情绪气氛则不太敏感。 七年之痒的七年,只是一个统计学数字,这么多理论也只想说明,人体细胞七年一换是不准确的,情感上的七年之痒与细胞的新陈代谢更无联系,一切都依赖彼此的相处,和对两性关系的珍惜。
216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动作][白宫陷落][BD-MKV][英语][中英字幕]
lcj2212916 2014-3-10 19:30
时间:2013 国别:美国 分类:动作 语言:英语 字幕:中英字幕 片长:119分钟 视频尺寸:1280x720 导演:安东尼·福奎阿 Antoine Fuqua 主演:杰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Mike Banning 艾伦·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 ....President Benjamin Asher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Speaker Trumbull 艾什莉·贾德 Ashley Judd ....First Lady Margaret Asher 迪伦·麦克德莫特 Dylan McDermott ....Agent Forbes 拉妲·米契尔 Radha Mitchell ....Leah Morgan Jaye Williams ....Secret Service for Speaker Trumbull 安吉拉·贝塞特 Angela Bassett ....Lynne Jacobs 梅丽莎·里奥 Melissa Leo ....Ruth McMillan 科尔·豪瑟 Cole Hauser ....Secret Service Agent 尹成植 Rick Yune ....Kang 罗伯特·福斯特 Robert Forster ....General Edward Clegg 剧情介绍:白宫,特情局秘密代号为“奥林匹斯”,目前正处在危机之中,一伙恐怖分子先用重型的飞机和机枪袭击了这里,随后便派入了一群敢死队进入,他们彻底占领了美国总统府,劫持了美国总统,并以此为要挟,妄图控制世界格局。 坐在文员办公室的迈克·班宁从这次袭击中活了下来,他成为了美国最后的一丝希望。班宁原先是一个特种兵,负责第一夫人和美国总统的安危。但是在一个圣诞节的例行任务中,他的工作出了错,造成了第一夫人的死亡。后来,班宁就被调整到了文职工作上。 因为意外,班宁成为了整个美国的最后一丝希望。这位前特工只能依靠自己,在危机密布的白公众只身力挽狂澜,拯救被劫持的总统,并且拯救世界。 幕后制作: 从剧情和影片的整体情况来看,这部叫做白宫陷落的影片都是一部传统动作片。影片的剧情和空军一号类似,而那种从被恐怖分子重重占领的密室中逃脱出来的情节,也像极了虎胆龙威5。其实,在敢死队大热银幕之后,类似的动作片又重新获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而在这个时间推出这样一部恐怖分子占领白宫、绑架美国总统的影片,也实在是非常符合流行的趋势。 谈到白宫陷落最新电影,曾经执导了训练日的导演安东尼·福奎阿表示说自己能导演这部电影,们非常兴奋。他说:“能得到执导这部电影的机会,我很是兴奋,因为我很久以来就是动作片的粉丝,一直希望能执导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火爆的动作片。因为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我们很快就搞定了影片的拍摄,最高的时候,我们一天能拍200多个镜头。虽然说这种拍摄有点压力,但这却是令这部电影一气呵成的最好方式。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深入了解了CIA或者是特情局的那些人的工作。和一般的警察不一样,他们的工作只有成功和失败两个状态。不存在那些灰色的地带的。比如说,肯尼迪总统死了,你们的工作失败了;第一夫人死了,你们的工作也是失败的。我们考虑了很多故事的情景,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曾经工作失败,但是现在却要力挽狂澜的人做影片的主角。因为这样的人,有着情感上的感染力:这是所有电影都会处理和涉及的部分。” 在911之后,类似的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的影片已经减少了不少,而本片中不仅出现了这样的情节,更是让一架巨大的轰炸机飞抵白宫上空,这会让美国人的某根敏感的神经再度紧张起来。福奎阿说:“拍摄这样的镜头,并不是要再现911什么的。911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本身就是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拍摄这个镜头的原因在于,只有让威胁真正地出现在白宫,才能让人们感觉到一种真正的紧张感,才能让那些平日里看似可有可无的保全工作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也让整部影片的戏剧高潮来临得更为酣畅。”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588335
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意识究竟从何而来
duanchengquan 2014-2-23 13:58
《意识究竟从何而来?从神经科学看人类心智与自我的演化》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作者: 安东尼欧.达马吉欧 译者: 陈雅馨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15日 语言:繁体中文 ISBN:9789862721360 内容简介   荣登美、西、葡、法等国非文学畅销榜   你知道动物、昆虫,甚或肉眼瞧不见的细菌也拥有意识?   是什么让人类意识与其他生物的意识有所不同?   且看神经科学家达马吉欧从演化的角度,切入这一科学界尚争议不休的神秘课题!   本田奖得主达马吉欧从事与脑部运作相关的研究及写作已有三十余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学及人文主义著称。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意识与身体某程度是分离的”,但他对此观点提出质疑,并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指出意识乃始于生物体所创造出的一种生物过程。   除了从内省观、行为观及神经观等三种传统观点研究人类心智,达马吉欧也引进演化观,为看待及讲述意识心智史的方式带来根本变革。他也提出与感觉的起源和多样性有关的大胆假设,此假设在其所提出的意识之生物学建构的架构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感觉是以身体和脑部网络的几近融合为基础,最先浮现于由来已久、功能简要的脑干,而非近代发现的大脑皮质。   达马吉欧认为,人类脑部发展出的“自我”挑战了自然的漠不关心,并为文化的诞生开辟蹊径,是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彻底决裂,也是社会文化恒定的源头。他直指他称之为社会文化恒定之未竟工程的蓝图,乃是具有稳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恒定,是简单的生命形态存在了数十亿年的价值的监护者。读完本书,犹如走过一趟探索心智与自我之神经生物学基础的创新旅程。 作者简介 安东尼欧.达马吉欧   美国南加大大卫.朵瑟夫研究基金会神经科学、心理学暨神经学教授,也是脑和创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笛卡儿之错:身体、情绪、理性及人脑》(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对发生之事的感觉:意识形成中的身体及情绪》(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寻找史宾诺沙:悲欢及感觉的脑》(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曾荣获佩索亚、席诺瑞暨柯萨雷力奖(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与妻子汉娜共同获颁),以及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技术与科学研究奖(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达马吉欧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现定居于洛杉矶。 译者简介 陈雅馨   台大社会所毕。自由译者。译有《爱情的正常性混乱》(立绪)、《未来的性》(麦田)、《路西法效应》(合译)、《REPLAY重播》(商周)等书。 名人推荐 第五届吴大猷科普奖著作类金签奖得主 林正焜医师 台大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严震东教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奈波尔 大提琴家 马友友 联袂推荐 各界好评   阅读达马吉欧的书最惊人之处,是会让人相信自己可以跟随脑部的运作,一窥最深处自我之私密现实的创造过程。——诺贝尔奖得主、《大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作者 V.S.奈波尔(V. S. Naipaul)   我完全迷上了这本书。达马吉欧在更广的演化生物学和文化发展脉络中,呈现他在神经科学领域中富有潜力的发现。这本开拓性的书提供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以思考我们自身、历史,以及文化在形塑人类共通未来的重要性。——大提琴家 马友友   意识有两种:“我醒了”,早上醒来,我们恢复了意识,这是第一种意识;“闻到柚子花的香味”,意识到特定的影像、意境、物件……这是第二种意识。显然,没有第一种意识,第二种意识是不可能的;但这第一种意识也是最难捉摸了解的问题。我们甚至无法给这种“意识”一个明确的定义。   长久以来,意识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碰都不敢碰的问题。非常高兴看到大师出手,从生物,从演化,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讨论意识的各个面向:“心智在哪里?”;“脑如何建构感觉、情绪和记忆?”;“不同层次的意识”;“为什么自我是意识必需的条件?”……剥茧抽丝,一步步带领读者回顾相关的文献,提出关键性的评论与作者的理论。如果读者想超越《破碎的心灵》、《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等通俗文章,本书是非常值得深读的好书。——台大动物学研究所教授∕前台大神经生物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严震东   达玛吉欧藉着深奥的神经解剖生理学探讨意识的来龙去脉,让人类心智从玄界下凡,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本书架构庞大惊人,从本我的心灵谈到社会文化,足见作者长期钻研意识的成就。——科普作家林正焜医师   达马吉欧从情绪的高层次脑部观点谈起,再转而讨论经过深度演化之低层次脑部对情绪、感觉及衡定经验的贡献。他证实意识的根源是情感性的,并为我们的动物同类所共享。达马吉欧以其独到的见解,带领我们从自然的观点理解生命的泉源。——华盛顿大学贝利动物福祉科学讲座教授、《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作者 雅克.潘克赛普(Jaak Panksepp)   本书核心与以下两者有关:认知的神经学基础,以及将自我叠置在我们称为现实之建构上的议题。达马吉欧极富特色,并兼具了雄辩的说服力及学者特质。他对研究主题的驾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并有力地掌握了像脑袋里难以捉摸的“自我”这样深奥的议题。——纽约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教授暨讲座教授 罗多佛.R.林那斯(Rodolfo R. Llinus)   达马吉欧多年来致力于脑部过程的研究,以求解开自我与心智的难解之谜,人类经验的所有自相矛盾在意识这个终极的未知中,终于在这部惊人之作中得到了统一。——电影导演、《空》(The Empty Space)作者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 目录 第一部 重新开始 第一章 觉醒 目标与理由 问题初探 证人自我 克服直觉误导 整合性观点 架构 主要概念综览 生命与意识 第二章 从生命规则到生物价值 现实的不可置信性 自然意志 活下去 恒定状态的起源 细胞、多细胞生物以及工程机械 生物价值 全有机体中的生物价值 先驱者的成就 发展激励因子 连结恒定性、价值与意识 第二部 心灵在大脑中可以是什么? 第三章 制作地图与图像 地图与图像 从表层以下切入 地图与心灵 心灵的神经学 心灵的起点 更接近心灵的形成? 第四章 心灵中的身体 心灵的课题 身体绘图 从身体到大脑 量的呈现与质的建构 原始感觉 身体状态的地图绘制与模拟 想法的来源 在心灵中描绘身体的大脑 第五章 情绪与感觉 定位情绪与感觉 定义情绪和感觉 触发及执行情绪 威廉.詹姆士的奇怪案例 情绪的感受 我们如何感觉到情绪? 情绪和感觉的时机 各式各样的情绪 情绪起伏的范围 杂谈钦佩与同情 第六章 记忆的构造 以某种方式,在某处 记忆记录的性质 意向先出来,地图才跟上 工作中的记忆 简谈各种记忆 问题的可能解答 聚合—离散区 再谈聚合—离散区 工作模式 如何以及在何处产生知觉与回忆 第三部 处在有意识的状态中 第七章 观察下的意识 定义意识 单独谈意识 除去自我,留下心灵 建立工作定义 意识的种类 人类与非人类意识 意识不是…… 佛洛伊德式无意识 第八章 建立意识的心灵 一个暂行的假设 探索意识的大脑 预览意识的心灵 意识心灵的成分 原我 核心自我的建构 核心自我状态 脑部巡礼:建构意识心灵时的脑 第九章 自传体自我 有意识的记忆 建构自传体自我 协调的课题 协调者 后中皮质的一个可能角色 运作中的P MCs 关于后中皮质的其他考量 关于意识疾病的结语 第十章 组装成型 用概括的方式 意识的神经学 意识心灵背后的结构性瓶颈 从大型解剖结构区域的整体工作到神经元的工作 感质一问题 感质二问题 感质与自我 未竟之功 第四部 有意识之后 第十一章 与意识共存 意识为何胜出? 自我及控制的课题 关于无意识的其他讨论 关于基因体无意识 有意识的意志感 训练认知性无意识 大脑与正义 自然与文化 自我加入心灵 反思性自我的后果 附录 §内文1 我们都可自由取用意识,因为我们的心灵可轻易、大量地产生意识,以致于每晚上床时我们总能果断且放心地让它关闭,并在每天早晨闹钟响起时又让它返回;若不包含午睡,这情形一年至少会发生三百六十五次。与我们的存在有关的事物中,少有如意识这样非凡、根本,看似神秘难解的东西。少了意识,亦即一个具有主观性的心灵,你根本无法知道自己存在着,更别说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想什么了。假设主观性没有出现在比人类还要简单的生物身上,或甚至在最初只得到非常粗浅的发展,记忆和推理能力就不可能有如此巨幅的扩展,也无从开拓出语言的演化之路,以及今日我们所拥有的细腻人类意识。创意不会有欣欣向荣的一天。不会有歌曲、绘画和文学。爱就不会是爱,而只是性而已。与人建立友谊会不过是为了合作之便。痛苦不会成为苦难(这么想想,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考虑到欢乐也不会成为深刻的狂喜,这是否是好处也很难说。如果主观性并未突然出现,就不会有认知也不会有人注意到,结果将不会有历史记录下人类历世历代的作为,也根本不会有文化。 虽然我还没有为意识下一个暂行的定义,我希望我对于如果没有意识代表了什么的看法不会遭到任何质疑:在意识缺席的情况下,个人观点将被搁置;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我们不知道其他任何事物的存在。如果意识没有在演化过程中发展出来,并扩展成为人类意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人性,包括其全般的弱点与力量,也都不会发展出来。思及一个未被采纳的简单转向可能意味着生物学替代选择的损失,而正是这些替代选择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就令人颤栗。但是这么一来,我们如何发现少了什么呢? 我们把意识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它是如此随手可得、如此容易使用,如此优雅地消失、重现在日常生活中。然而,不论我们是不是科学家,当我们想到意识时,确实都是百思不解。意识是由什么组成?对我而言似乎是不平凡的心灵(mind with a twist),因为除非拥有可以意识的心灵,我们无法拥有意识。但心灵又是由什么做的?心灵是来自空气还是肉体?聪明的人说心灵来自大脑,心灵存在于大脑中,但这回答无法让人满意。大脑如何进行心灵活动? 不管有无意识,无人能看见他人心灵的事实尤其不可思议。我们可以观察他人的身体和行动,他们做或说或写些什么,也可以对他们的想法做出有根据的猜测。但我们无法观察他们的心灵,只能从我们的内在,并且是透过一扇相当狭窄的窗子,观察自己的心灵。心灵的性质,更别说是意识的心灵活动了,似乎与那些看得见、有生命的物质极端不同,以致于有想法的人会纳闷一个过程(有意识的心灵的运作)是如何与其他过程(被称为组织的集合生存的身体细胞)紧密协调。 但是说有意识的心灵是神秘的(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和说它是个难解之谜是两回事。这并不等于我们无法了解拥有大脑的活生物体如何发展出有意识的心灵。 目标与理由 本书致力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大脑如何建构心灵;第二:大脑如何让心灵拥有意识?我清楚知道提出问题不等同于回答问题,同时,论到有意识的心灵,假定存在着决定性的答案是愚蠢的。此外,我也明白,意识研究的大幅增长已经让人不可能充分了解及评价此一领域的所有贡献者,而术语及观点的争论更使得目前的意识研究形同步入地雷阵。然而,在承担一定的风险下,我们却可以合理地做一件事,那就是仔细将这些问题想过一遍,运用现有的证据去建立可验证的推测并想像未来,尽管这些证据并不完整且随时可能被推翻。本书的目标是思考这些推测并讨论出一个假设架构。我们的焦点在于人类的大脑需要如何加以结构化,以及它得如何运作才能让有意识的心灵浮现。 写书应该要有理由,而我写这本书是为了重新开始。我研究人类心灵和大脑已超过三十载,从前也写过关于意识的科学文章和书籍。但我已不再满足于自己过去对此问题的解释,而我对新旧相关研究发现的反思,亦已深深改变了我的看法,尤其是以下两个议题:感觉的起源和性质以及自我的建构背后的机制。我尝试在本书中讨论目前大众对这些议题最新的看法,也花费了相当的功夫探讨那些我们仍未知但希望已知的事。 我们通常会掉进一个陷阱,认为我们精密的生命管理背后,那些态度、意图和策略是起源于我们的大脑和复杂的意识心灵。为何不这样想?当我们从金字塔顶端和现在所处情境看它时,用此种方式构想这类过程之历史的确合理省力。然而,真相是意识的心灵只是让基本生命管理的技术知识,嗯,成为可知的(knowable)而已。 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意识心灵是在一个高得多的层级里,做出它对演化的决定性贡献;它们与审慎的、超乎底层运作(offline)的决策以及文化创造有关。我当然并未轻视高层生命管理的重要性。更确切地说,本书的主要观点之一,即人类意识心灵将演化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而这正是藉由提供人类选择、藉由使得相对弹性的社会文化规则有可能超越复杂的社会组织而达成;比方说,社会性昆虫就令人注目地展现出这样的社会组织。或者应该说,我藉着让生命管理的隐密知识先于任何这类知识的意识经验,从而翻转了对意识之传统理解的叙事顺序。我也要说,这样的隐密知识是相当精密的,不该被视为是原始的。它有着巨大的复杂性及卓越的浅层智能(seeming intelligence)。 我并非在贬低意识的价值,反而很肯定是在提升无意识生命管理的地位,并指出它为意识心灵的态度与意图建构出蓝图。 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拥有我适才描述的那种无意识态度。会不会我们渴望存活的人类意识、想要获得压倒性胜利的意愿,是随着我们体内所有细胞尚未成形的意愿的聚集、随着一首肯定之歌所解放出的集体声音而揭开序幕? 透过一个单一声音表达出来的大型意识集体,不只是诗意的幻想而已。它和我们有机体的真实情形是相连的,在那里,单一的声音确实是以自我的形式存在于拥有意识的大脑中。但是如何将无脑、无心灵的单一细胞的意愿以及它们的集合体,转换成源自脑部的那个意识心灵的自我呢?要让这件事发生,我们得在我们的叙事中引进一个有能力改变整个游戏的激进行动者:神经细胞或神经元。 就人们所能尽力推测得知的,神经元乃是种独特的细胞,它不像身体中任何其他种类的细胞,甚至不像其他种类的脑细胞,如胶质细胞(glial cell)。是什么让神经元如此与众不同、如此特别呢?再怎么说,它们不也拥有一个细胞体(cell body)、配备了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吗?它们不也像其他身体细胞那样,会重新配置内部分子吗?它们不也适应环境吗?是的,的确,上述所有说法都是正确的。神经元是彻头彻尾的体细胞,但它们也是特别的。 要解释神经元为何如此特别,我们必须考虑一项功能差异和一项策略差异。这个基本的功能差异与神经元产生电化学讯号(electrochemical signal)的能力有关,此种讯号有能力改变其他细胞的状态。神经元并未发明出电讯号。举例而言,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也能产生并使用这种讯号来支配它们的行为。但是神经元运用它们的讯号来影响其他细胞,也就是其他的神经元、内分泌细胞(它们会分泌出化学分子),以及肌肉纤维细胞。一开始,改变其他细胞的状态,正是构成并且规范行为的那类活动的来源,而这最终会促成心灵的形成。神经元有能力做出这样的贡献,是因为它们产生并沿着一种称为轴突(axon)的管状物传导电流。有时,这样的传输可以传到可被肉眼察觉的距离外,像是当讯号从我们的运动皮质(motor cortex)沿着神经元的轴突旅行了许多公分到达脑干,或是从脊髓抵达肢体末梢时。当电流抵达神经元尖端,即突触(synapse)时,会造成化学分子的释放,这种传导物质会接著作用在链子上的下一个细胞。当下一个细胞是肌肉纤维时,运动就产生了。 上述的功能差异正是造成巨大策略差异的原因:神经元是为了身体中所有其他细胞的利益而存在的。所有没有神经元的生物,正好能轻松证明神经元并非基本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此点。但是在拥有许多细胞的复杂生物身上,神经元协助这个多细胞的身体本身进行生命管理。这正是神经元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大脑的目的。我们所崇敬的大脑所有令人惊奇的作为,从创造力的奇迹到灵性的高尚极致,似乎都是通过神经元坚决献身于管理它们所栖身之身体内的生命而出现。 即使在以神经节方式排列的神经元网络所构成最素朴的脑中,神经元也协助身体中的其他细胞。神经元藉着接收身体细胞的讯号,促进化学分子的释放(就像它们藉由能到达身体细胞并改变其功能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达成此目标),或是藉由让运动发生(正如神经元刺激肌肉纤维并使它们收缩时)而完成这件事。然而在复杂生物精密的脑中,神经元网络最终变得酷似它们所属身体各部分的结构。它们最终会呈现身体的状态,完完全全地绘制出它们所服务的身体之地图,并构成身体某种实质上的代理人,即神经替身(neural double)。重要的是,它们终其一生维持着与其所模仿的身体的连结。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模仿身体并维持与身体的连结,是相对有助于管理功能的。 简言之,神经元是关乎身体的,而这样的“关涉性”(aboutness),这样不懈地指向身体,是神经元、神经回路和脑的定义特质。我认为正是这个关涉性,让我们体内细胞的隐密生存意愿能被转译为心灵的、意识的意愿。这隐密、属于细胞的意愿,受到大脑回路所模仿。说来令人好奇,神经元和大脑是关涉身体的这个事实,也指出了外在世界是如何在大脑和心灵中被绘制成地图。正如我即将在第二部中说明的,当大脑为身体外在的世界绘制地图时,它能够这么做得归功于身体的居间穿梭。当身体与其环境互动时,在如眼、耳、皮肤等身体的感觉器官中发生了变化;大脑将这些变化绘制成地图,于是外在于身体的世界就间接地在脑中取得了某种形式的图像。
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真需要那么多的“单抗药”吗?还是将人类引到了死胡洞?
yan8008 2013-11-15 18:15
看完王守业老师的文章 “聚焦生物仿制药 (5): 单抗药都是大公司的盛宴吗?” 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许多大的制药公司制造专有药物,用于治疗白血病,脑血管病,肿瘤,癌症等疾病。这些药物可能暂时对一些疾病能够缓解一些疼痛,延缓一下生命走向终点的时间,但生命到这时恐怕已经谈不上“幸福”二字了! 生命,只有一次。当下,这个世界被美国为首的以单体看整体的所谓科学,带领世界走向了一个不归路! 其实,类似上述肿瘤,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多是人们在经济大潮中,拼命工作,拼命搞一些对世界和平幸福本无益处的科研,从而没有时间把自身的神经系统调整到活跃状态,身体各部位中,无论哪里的神经不能正常工作,那里的细胞就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和代谢。久而久之,细胞就会变异,可能产生小小垃圾斑块,甚至达到赘肉,其实就是血流不畅导致的。 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本来刚开始不严重,但是由于当前多数工作以坐为主,久而久之,痛变麻,麻变木,血脉不通,怕风怕凉。大腿根部长久不通,导致股骨头坏死!严重的导致骨癌! 再如颈椎病,由于颈椎部位神经受压,可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开始可能只是稍微偏头疼,久而久之,脑血管越 来越瘦弱,并失去弹性。因而,最终导致血管病变,脑梗等威胁人们生命的疾病。 但是,如果早期进行颈椎神经激活,解除压迫,使脑部血管得到应有的营养,就可避免后来的严重脑瘫等疾病。 祖国的中医许多疗法,站在系统观点上,全局看待身体每个部位的相互作用,是经过我国先圣们的 因而,当遇到大喜大悲事件时,极易导致中风,偏瘫等严重后果!颈椎增生压迫上臂,严重可导致手臂麻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3591-741867.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死亡(二)灵魂
热度 1 smallland 2013-9-15 15:58
因为错误的教育路线(自从国家使用新的名字,这方面的错误一直存在着吧),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他喝的是一种植物的毒素(不知道名字)。他很高兴,因为他相信肉体是暂时的,灵魂是永恒的,他认为他不会死。 当然,他是错误的,人没有什么灵魂。如果人有灵魂,这个星球自从有了人类(远了不说,就说近 20 万年),总共死了多少人,大概能覆盖地球许多层。这么多灵魂,住哪里?很拥挤吧。如果人有灵魂,那么,和人接近的,猿猴,其他被称为 Homo 的动物,都应该有灵魂吧。这样算,地球上无处附着的灵魂就更多啦。 然而,除了巫婆说魂能附体,有人自称能讲火星话,还有教授出来说是很可能的,我们从来没有发现一个灵魂。也有人,×魂附体,天天背×××语录,唱红歌,如果没有精神问题,就一定有别的目的。 即使科学技术能证明暗物质,能证明反物质,也没法证明灵魂的存在。当然,经常有些人用科学还不发达来为类似灵魂的东西开脱,马云同志热捧王林大师,说相信科学也是迷信(此类骗术根本不用科学揭秘,街头刷杂技的就清楚)。我们需要的常常不是复杂的科学技术,而是科学常识。常识能解释的东西,就不是非要高端技术。 人是有思想的,但这思想仅仅是肉体活动的主管反应。类似于电流,一断电,五彩缤纷的灯光就立即消失,它们不会漂浮在空气中(尽管发出的光子可能传播到多少光年以外的地方)。 死亡,不是灵魂的死亡,而是类似于断电。当然,这个“电”,就不容易说清楚。一个细胞的死亡,无所谓。一个组织或器官,少部分的细胞死亡也不重要(其实细胞一直都在死亡着,被新的细胞代替,就是说,一直都在繁殖着)。如果大量的细胞死亡,使一些重要的功能无法维持下去,整体的控制系统出了问题,不可恢复,就是死亡了。 就像一片森林,砍伐,火灾,等等,它依然能维持着。如果力度太大,无法承受,就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不能自我更新和恢复,就是死了。 在正常“供电”的情况下,身体的,特别是大脑的神经元直接保持着联系,即使是微弱的电流联系。如果供电持续不足,这些联系无法维持,断开,并无法恢复 — 死啦。 有人掉进冰窟窿,几个小时后能救活,就说明基本的神经联系没有破坏,而不是起死回生 — 根本就没死。
293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上帝在人心中
chemicalbond 2013-8-12 22:53
我不信仰上帝,但是我不会认为创立或者信仰上帝的人就一定是脑壳出了问题。 相反,那种机械的极端的反宗教的文字是对无数虔诚信徒的羞辱, 更是某种病态的表现 。 上帝应该是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而“反宗教”的思想却在方叉叉的脑壳里。 --------- 参考: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xinhua/godspot.txt   “上帝”就在人脑中   ·方舟子·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宗教教派领袖开悟得道或突然得到神启的传说、故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身心交瘁,然后突然悟得佛法;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谋杀一个基督教使徒的路上感到被来自天上的光笼罩,跌倒在地,听到耶稣对他说话,失明了三天之后,变成了基督教使徒;洪秀全25岁时第三次参加科举落第,大病一场,病中听到有人奉上天旨意命他到人间斩除妖魔;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创建者埃伦·怀特在9岁时脑部被人用石头击中,昏迷数周,醒来后看到了“天堂”……  这些传说、故事如果是真实的话,有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些人大脑中一个叫颞叶的区域发生了病变,出现癫痫发作。有多项研究表明,颞叶癫痫患者比一般人更具有宗教情怀。例如,一般人对与性有关的词汇(例如“性爱”)非常敏感,听到后会出现皮肤出汗等反应;而颞叶癫痫患者却对这类词汇毫无感觉,比中性词汇(例如“桌子”)还不如,相反地,听到宗教词汇(例如“上帝”)却会让他们非常激动。有的颞叶癫痫患者,在患病之前是很世俗的人,发病之后突然变得超凡脱俗,从此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乃至见桌子不是桌子,见椅子不是椅子,见到的是这些东西上面一些常人不会注意的美丽细节,为此感到造物主的伟大和神奇,虔诚无比,到处诉说。  那么,如果一般人的颞叶区域受到某种刺激,会不会暂时也有了宗教情怀?加拿大神经科学家迈克尔·珀辛格认为会。他与另一个神经科学家斯坦利·科伦合作发明了一个头盔(人称“上帝头盔”),戴上后可对颞叶区域施加电磁刺激。按他的实验结果,80%的受试者戴上“上帝头盔”后,出现了幻像,觉得房间里有某个神秘人物、神秘力量与其同在,包括一些信天主教的受试者感到耶稣或上帝的存在,甚至声称看到耶稣出现在房间中。世界新无神论运动的四骑士之一、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也去试了一下,只是觉得呼吸和四肢运动受影响,并没有见到幻像。有研究者试图重复该实验,但未能成功。  也许珀辛格的实验结果未必可靠,但其他的研究表明颞叶的状况的确与宗教情感有关。但是颞叶并不是唯一与宗教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神经科学家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可以看到人们在某个时刻大脑区域的活跃情况。在喇嘛打坐入静时,或在修女虔诚祈祷时,观测其脑部的血流变化,发现大脑额叶区域变得活跃,这是一个与注意力有关的区域,表明这些喇嘛、修女在专心致志做某事。但是大脑右顶叶区域的活跃度却急剧下降。右顶叶是位于右耳上方的一个区域,其功能之一是让人有三维空间感,可以判断出周围物体与你的距离。这个区域的功能如果丧失,你对周围的世界就失去了距离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  修炼、祈祷也许是进入这种无我状态的笨办法,更简单、快速的办法是让右顶叶受伤。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右顶叶受创伤的患者,询问他们对上帝的亲密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参与宗教服务的频率、观看宗教演出的频率等。结果发现,右顶叶受创伤越严重,患者的宗教情怀也越严重。  把神经生物学的这些研究综合起来看,可知所谓的开悟、神启其实只是大脑某个区域发生病变的结果,超自然的异象乃是大脑在不正常的状态下虚构出来的幻象。“上帝”不在天上,而在于某些人的脑中。  2013.7.31(《新华每日电讯》2013.8.2)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1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SCI收录神经成像学科期刊13种目录
wanyuehua 2013-8-5 09:33
2013 年 SCIE 收录 神经成像 期刊 13 种,其中 SCI 收录 5 种。 2012 年 JCR 收录 神经成像 期刊 14 种,其中影响因子 6 以上有 2 种、影响因子 3 以上有 2 种、影响因子 2 以上有 2 种、影响因子 1 以上有 6 种, 2012 年 神经成像 期刊影响因子前 5 名期刊如下: 1、 HUMAN BRAIN MAPPING 《人脑图像描记》 Monthly ISSN: 1065-9471 , 2012 年影响因 6.878 、 5 年影响因子 7.032 2、 NEUROIMAGE 《神经图像》 Semimonthly ISSN: 1053-8119 , 2012 年影响因 6.252 、 5 年影响因子 7.063 3、 PSYCHIATRY RESEARCH-NEUROIMAGING 《精神病学研究:神经成像集》 Monthly ISSN: 0925-4927 , 2012 年影响因 3.364 、 5 年影响因子 3.832 4、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美国神经放射学会志》 Monthly ISSN: 0195-6108 , 2012 年影响因 3.167 、 5 年影响因子 3.566 5、 NEURORADIOLOGY 《神经放射学》 Bimonthly ISSN: 0028-3940 , 2012 年影响因 2.700 、 5 年影响因子 2.829 2013 年 SCI 收录神经成像学科期刊 13 种目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NEUROIMAGING - JOURNAL LIST Total journals: 13 1.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美国神经放射学会志》 Monthly ISSN: 0195-6108 AMER SOC NEURORADIOLOGY, PO BOX 3000, DENVILLE, USA, NJ, 07834-9349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脑成像与行为》 Quarterly ISSN: 1931-7557 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CLINICAL EEG AND NEUROSCIENCE 《临床脑电图测定与神经科学》 Quarterly ISSN: 1550-0594 EEG CLINICAL NEUROSCIENCE SOC (E C N S), 805 W LIBERTY DR, PO BOX 725, WHEATON, USA, IL, 6018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 HUMAN BRAIN MAPPING 《人脑图像描记》 Monthly ISSN: 1065-9471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NJ, 07030-5774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 JOURNAL OF NEUROIMAGING 《神经成像杂志》 Quarterly ISSN: 1051-2284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NJ, 07030-5774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6.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神经介入外科学杂志》 Quarterly ISSN: 1759-8478 BMJ PUBLISHING GROUP, BRITISH MED ASSOC HOUSE, TAVISTOCK SQUARE, LONDON, ENGLAND, WC1H 9JR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7.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神经放射学杂志》 Bimonthly ISSN: 0150-9861 MASSON EDITEUR, 21 STREET CAMILLE DESMOULINS, ISSY, MOULINEAUX CEDEX 9, FRANCE, 92789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8. KLINISCHE NEUROPHYSIOLOGIE 《临床神经生理学》 Quarterly ISSN: 1434-0275 GEORG THIEME VERLAG KG, RUDIGERSTR 14, STUTTGART, GERMANY, D-70469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9. NEUROIMAGE 《神经图像》 Semimonthly ISSN: 1053-8119 ACADEMIC PRESS INC ELSEVIER SCIENCE, 525 B ST, STE 1900, SAN DIEGO, USA, CA, 92101-4495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0. NEUROIMAG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北美神经成像学临床》 Quarterly ISSN: 1052-5149 W B SAUNDERS CO-ELSEVIER INC, 1600 JOHN F KENNEDY BOULEVARD, STE 1800, PHILADELPHIA, USA, PA, 19103-2899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1. NEURORADIOLOGY 《神经放射学》 Bimonthly ISSN: 0028-3940 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2. PSYCHIATRY RESEARCH-NEUROIMAGING 《精神病学研究:神经成像集》 Monthly ISSN: 0925-4927 ELSEVIER IRELAND LTD, ELSEVIER HOUSE, BROOKVALE PLAZA, EAST PARK SHANNON, CO, CLARE, IRELAND, 00000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3.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 Y 《趋实体和功能神经外科学》 Bimonthly ISSN: 1011-6125 KARGER, ALLSCHWILERSTRASSE 10, BASEL, SWITZERLAND, CH-4009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个人分类: SCI投稿|6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多久才能感觉到痛?
热度 1 liuhuiyingcn 2013-6-10 21:28
刚才实验疲惫,在屋子里走动,走到窗前发发呆。往回走时,不小心把小脚趾碰到椅子腿上面了。然后观察到自己的反应顺序是这样的:先做出一个痛苦的、龇牙咧嘴的表情,等待着疼痛的感觉袭来,然后感觉到脚趾好疼~ 于是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神经的传递速度如何呢?为什么我没有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感受到疼呢?Google了一下,据说神经的传输速度是 1m/s,那么以我 163 的身高,加上23cm 的脚长,应该差不多需要 1.8秒能够感受到疼。但是,如果这样解释,还有一个问题:在我感觉到疼之前,我首先知道自己脚踢到椅子了,知道会疼,然后等着疼痛的感觉袭来,那么这个“触觉”信息是怎么传递到大脑的呢? 于是 Google加分析,得到下面解释,几种解释都是认为两种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通路传递的。 1)感觉到“脚踢到椅子上面了”是由运动神经来传递的。神经有两种,一种是从外界向大脑传递,称作感觉神经,相对较慢。另外一种是从大脑向外发送指令,速度较快,有助于快速做出反应。在走路的时候,运动神经在起作用,脚踢到椅子了,停下来,那么运动神经马上就感受到了。 这是我第一个分析结果,感觉不合理。因为有人说如果针刺手指,也是先缩手,后感觉到疼,但是其中“针刺”并没有运动。 2)想查查痛觉和触觉是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但是查到的信息似乎都不支持“痛觉和触觉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这一假设。然后想查查痛觉和触觉是不是由相同类型的神经传递的,查到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持这一假设。 2.1)神经分类(信息主要来源: http://www.hudong.com/wiki/%E7%A5%9E%E7%BB%8F%E7%BA%A4%E7%BB%B4 ) 神经纤维根据周围神经纤维的直径大小和传导速度而分为A.B.C三型。神经越粗,传递速度越快。(我想到了高中物理时候将的导线直径和电阻关系。。。) 1、A型神经纤维具有发达的髓鞘,直径最粗,一般为1-22μm。传导速度很快,每秒可达5-120m,大多数的躯体感觉和运动纤维属此类。这类神经纤维对抗损伤的能力很低,损伤后恢复较慢。其中A类纤维根据直径又分为α、β、γ、δ四个亚类。 2、B型神经纤维也具有髓鞘,神经纤维较细,直径为1-3μm,传导速度慢,每秒为3-15m。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属此类。这类神经纤维对抗损伤的能力稍强,损伤后易恢复。 3、C型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最细,直径仅0.5-1μm,都属于无髓纤维。传导速度很慢,每秒为2m。这类神经纤维受损伤后很易恢复,由于恢复过程中不生成髓鞘,所以再生较快。 这里面说了,A 类较粗,速度快,多数的躯体感觉和运动纤维属于此类。 2.2)痛感受器 ①Aδ纤维-机械-痛感受器,Aδ纤维是一种细的有髓鞘神经纤维。这种感受器是Aδ纤维的外周端末梢形成的。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而热痛刺激、冷痛刺激、酸、缓激肽均不能引起反应。 ②C纤维-机械-痛感受器,C纤维是无髓鞘神经纤维。这种感受器是C纤维的末梢形成的。它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和Aδ类一样。 ③C纤维-热-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热痛刺激、酸均发生反应,对冷痛刺激则仅发生弱反应,对常温变化无反应。 ④C纤维-冷-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冷痛刺激发生反应,对酸和热痛刺激无反应,对常温变化也无反应。 一般认为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器是一种游离神经末梢,是一些没有形成特殊结构的感受器。在皮肤、肌肉和血管壁上都分布有大量的游离神经末梢。其中估计有相当部分是感受痛觉的。 传导痛觉冲动的神经纤维,一般认为是较细的神经纤维,包括Aδ纤维和C纤维。Aδ纤维传导快痛,C纤维传导慢痛。但这两种纤维中有相当数量是传导非痛觉冲动的(如触觉、温觉等),只有一部分是传导痛觉冲动的。如果通过皮肤给人的皮下神经干以电刺激,在只兴奋较粗的神经纤维时不引起痛觉;当刺激强度达到兴奋Aδ纤维时,就产生明显的刺痛;达到兴奋C纤维的强度时,引起难于忍受的疼痛。 这里面说了,传导痛觉的是较细的纤维(Aδ 纤维似乎是 A类纤维中较细的纤维,没有查到明确的说法)。那么就是说传导痛觉的神经都是较慢的神经。另外,这些慢神经中还只有一小部分是传导痛觉的,大部分是传导非痛觉的。从这些情况看来,痛觉是比触觉传递慢的。所以,我先感觉到脚踢到椅子上了,然后再感觉到疼。 3)还有第三个解释,其实不是关系到触觉和痛觉,而是两种不同的痛( http://baike.baidu.com/view/67197.htm ) 皮肤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快痛与慢痛两种性质的痛觉。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在刺激作用后很快产生,刺激撤除后很快消失。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强烈而又难忍受的“烧灼痛”,在刺激作用后0.5~1.0秒产生,刺激撤除后还会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心血管与呼吸等方面的反应。 一般认为,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任何过强的刺激达到对组织产生伤害时,都能引起痛觉,所以不存在特殊的适宜刺激。在动物和人体实验中观察到,将某些物质(如K+、H+、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涂在暴露的游离神经末梢上均可引起疼痛,这些物质称为致痛物质。由此设想,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组织损伤并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然后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痛觉传入冲动。 实验证明,传导快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有髓鞘的Aδ纤维,其传导速度较快,兴奋阈值较低;传导慢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无髓鞘的C纤维,其传导速度较慢,兴奋阈值较高。痛觉传入冲动可通过痛觉传导通路抵达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而产生定位的痛觉,也可通过侧支传导经脑干网状结构而抵达边缘系统,引起痛的植物性反应和情绪反应。 上面几种理解,我觉得“痛觉和触觉是由不同类型的神经传递的,所以传递速度不同”这个最靠谱~ 当然,不同的物种传递速度还不一样吧,据说,如果树懒被打了,可能要一个小时才能感觉到疼。。。 不小心踢到椅子,结果花费了我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 原文写于 2010 年~~
7500 次阅读|2 个评论
神经信号的秘密(下)
热度 8 lujiangxiao 2013-5-24 23:43
想把上篇博文的图和省略的字贴贴全, 可是贴了一半字数就超过科学网的字数容许量, 只好把下半贴在这里. 纸媒本要7月号才出版, 是给非生物系理科工科的科普. -----------------------------------------------------------------------------------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谈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好奇这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究竟是怎样产生 ,  又是怎样用来传导神经信号的 ?  说起来并不难懂 , 也不需要完全理解图 4 中描述的 Hodgkin-Huxley 方程 .  如果您对此细节不感兴趣 ,  尽管一目十行地跳过这一节 , 后面还有精采压轴故事 . 我想本文的读者多半有点物理学或电子线路的基础 ,  咱们就用点电路的概念 , 如导体 , 绝缘体 , 电阻 ( 或者电导 ), 电容 , 电压 , 电流 , 等等 ,  并把这些概念带进生物学的肉汤里 .  生物学的汤 ,  就是盐溶液啦 .  盐在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 ,  所以就有带正电荷离子 ( 钠 , 钾 , 钙等 ) 和带负电的离子 ( 氯 , 碳酸根等 ).  溶液中的电流就是离子的流动 . 细胞膜和跨膜通道  世上的动植物都是由千百万细胞组装成的 , 每个细胞都被自己的细胞膜严实包裹 .  细胞膜是由双层脂肪酸分子构成的二维液晶 ( 图5左 ), 像肥皂泡一样没有一点缝隙 ( 小洞自愈大洞崩溃 ).  这脂肪酸膜基本不容许溶在水里的分子通过 ,  这样把膜内外分成两个世界 ,  膜里叫生命 ,  外面叫世界 .  但是细胞膜内外是有非常繁忙的物质交流的 . 这些物质交流各有专职的分子机器来完成 .  这些分子机器由横跨细胞膜两端的蛋白分子构建 ( 图 5 左 ).  控制离子通过细胞膜的分子机器也叫  “ 离子通道 ”( 图 5 右 ). 离子通道可以有很强的选择性 ,  比如  “ 钠通道 ”,  只容许钠离子通过 ,  不容许其他离子如钾 , 钙或氯等通过 .  同样 “ 钾通道 ”,“ 氯通道 ” 等也是只选择性地容许钾或氯通过 . 离子通道的一个共性是它们只是构建在细胞膜上的城门 ,  只容许特定的离子通过而不控制离子的流向 .  离子流的方向由其他因素决定的 ,  比如膜内钾离子浓度高 ,  钾离子就会通过钾通道由膜内流向膜外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离子通道是一种被动的运输工具 ,  辅助离子的跨膜化学扩散 . 图5 细胞膜和离子通道的示意图 , 说明见正文 细胞膜上还有另一种主动运输的分子机器 ,  它们可以逆浓度差把离子转运过膜 .  这种逆扩散浓度差的转运机器也叫做离子 “ 泵 ”,  其运转是要消耗化学能量的 .  在所有神经和肌肉细胞膜上都有一种 “ 钠钾泵 ”,  每运转一次消耗一个 ATP 分子上的高能磷酸键 ,  同时把三个钠离子泵出细胞膜外 , 并把两个钾离子泵进细胞 .  高能磷酸键的水解使钠钾泵不停地运转 , 使细胞内的钾浓度远远高出细胞外 ; 同理细胞内钠离子浓度也远远低于细胞外 . 跨膜电位  好了 ,  我们现在知道 ,  由于钠钾泵的运转 ,  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很高 . 我们还知道 ,  横跨细胞膜的钾离子通道可以自由地让钾离子流出细胞 ( 图 6 左上 ).  我讲课时讲到这里时往往会停下来问学生 :  如果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 永远 高 , 而且钾通道 永远 开放 , 那么钾离子会 永远不停 地流出细胞吗 ?99% 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 你的答案是什么 ?).  但是实际上这种钾离子流会在很短的一瞬间停下来 ,  为什么呢 ?  原因很简单 :  因为每个钾离子携带一个正电荷 .  当钾离子通过通道离开细胞时 , 同时带出了正电荷 , 把与其配对的负电荷留在膜内 . 正负电荷在空间上分离 ,  不就会产生电场吗 ? 电荷是同性相斥 ,  异性相吸 .  这个横跨细胞膜的电场会形成一种阻止钾离子外流的力场 . 随着钾离子不断流出 , 电荷在细胞膜两侧不断积累 .  阻止钾离子外流的力场也不断增加 , 很快达到与驱动离子外流的扩散力势均力敌 ,  钾离子外流就会停止 .  由钾离子外流产生不断把正电荷带出膜外 , 就是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 图 6 左下 ). 这一段知识是我当年在图书馆里自学的 ,  记得读到此处不禁喜不自胜 ,  欣然忘记去食堂打饭 ,  抓耳挠腮地惊叹自然的格物致知之妙 .  这横跨细胞膜的电位 ,  不是跟半导体PN结的势垒很相似吗 ?  是的 ,  物理 ,  化学的定律就那么几条 ,  可是世间万物精密运转都要受这些定律的支配 . 上面所述跨膜电位的形成是一个电与化学扩散力的平衡 . 可以由一个叫  “ 能斯特方程 ” 的公式来定量地描述  ( 图 6 右下 ). 图 6  钾离子产生静息电位的原理 左上 : 由于细胞内钾浓度很高 , 钾离子通过化学扩散流出细胞 ( 黑色箭头 ), 并带出正电荷 . 左下 : 正电荷在细胞膜两边积累 , 形成膜电位 . 膜电位在膜两边形成强大电场 , 把钾离子推回膜内 ( 红色箭头 ). 当钾离子扩散势能和膜电位的电势能达到平衡时 , 钾离子净通量为零 . 右下 : 能斯特方程 , 给出当钾离子净通量为零时的跨膜电位 E k 这能斯特同学 (Walther H. Nernst, 图 6 右上 ) 大家可能知道 , 由于阐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 1920 年诺贝尔奖 .  那年头得诺贝尔的也不全是那种 bigwigs( 带假发穿燕尾服的院士 ).  能斯特就是个爱动手的工匠 ,  发明过电灯 , 电吉他和远红外源 .  能斯特方程也是关于平衡的 ,  阐述当分子热运动和电场力平衡时所需的电压 . 因此 ,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势能越大 ,  膜两边浓度差别越大则所需的平衡电位越高 .  把温度 T 写进公式就需要气体常数 R .  同样 ,  把浓度 ( 单位是克分子 ) 和电压 ( 单位是伏 ) 放在等式两边需要引人法拉第常数 F .  当然你也可以从微观考虑 ,  把能斯特方程用波尔兹曼常数 ,  电子电荷和阿伏加德罗常数来表述 , 就像考虑半导体 PN 结的电位那样 . 从能斯特方程可知 , 如果知道了一种离子在细胞膜两边的浓度差 , 就可以计算出使这种离子流量等于零的跨膜电压 .  前面讲过由于钠钾泵的存在 , 细胞里面钾浓度很高 , 钠浓度很低 .  照此算来钾和钠的平衡电位分别在 -90 mV 和 60 mV 左右 ,  而测出来的细胞静息膜电位则在 -60mV 左右 ,  即不是钾也不是钠的平衡电位 . 这是为什么呢 ?  听我课的护士班妹妹们经常会搞糊涂的 .  但我想您老是有深厚的物理学基础的 ,  心有灵犀 , 一看图 7 的等效电路肯定会一下就明白了 . 二十世纪的科学家常喜欢把生物物理事件用等效电路来描述 . 比如细胞膜上的电荷积累可以用一个电容来描述 , 跨膜的离子通道可以用一个电导 ( 电阻 ) 来代表 . 而驱动离子跨膜的化学势能则可以通过能斯特方程转换成一个电池 ( 图7 ). 这样 , 细胞膜静息电位就有两个电池 , 一个是钾的平衡电位 , -90mV( 图 7, E k ); 另一个是钠的平衡电位 , +60mV( 图 7 E Na ). 这两个电池分别通过自己的离子通道接在膜电容上 . 先考虑一种简单情况即细胞膜上只有钾通道 , 没有钠通道 ( 图 7 蓝色线路 ). 当电路接上时钾电池就会通过钾电导向膜电容充电 . 当达到平衡时膜电容的电压就会和钾电池电压相等 , 通过电阻的电流趋近零 . 这就是前面说的钾离子跨膜的净通量等于零的平衡状态 . 现在再考虑加上一个很小的跨膜钠通道 ( 图7 红色实线的线路 ), 这时电容两端的电压就要考虑两个电池和两个电导了 ( 您可以根据图7的下面的公式自己算算 ). 有了这个钠电导 , 静息膜电位就会停在 -90 和 +60 之间 . 一般静息的钠电导很小 , 所以静息膜电位在 -60mV 左右 . 神经系统可以用调整静息时钠钾通量的办法调节静息膜电位 , 进而调整其兴奋性 . 越接近 -40mV 则兴奋性越高 . 比如你清醒的候脑细胞的静息电位就能升到 -50mV; 而深睡时则在 -70 和 -40mV 之间缓慢地振荡 , 这样脑子就不能思考了 . 有一种常用局部麻醉药可以把钠通道阻断 . 当涂到皮肤上时就阻断了感觉神经的钠通道 , 这时其静息电位降到 -90mV, 这样即使受到刀切那样的强刺激也不会兴奋 , 也就使人没有痛感了 . 图7 静息电位的等效电路 ,  说明见正文 动作电位的雪崩   前面讲过 , 动作电位的时间非常短 , 膜电位会在不到 1 毫秒的时间内达到 +30mV 左右 ,  然后又很快回到静息水平 . 这么快的突变看似很难用热力学平衡这样的概念来解释 , 但如果用图7的等效电路来理解是很容易明白的 . 因为只要在使图7电路中增加一个瞬时的额外钠电导 ( 红色虚线电路 ),  膜电位就会向钠的平衡电位偏移 ,  并超射达到 +30mV. 这个瞬时的额外钠电导来自另一种钠离子通道 ,“ 电控钠通道 ”(voltage gated sodiumchannel). 电控钠通道平时是关闭的 , 对膜电位没有影响 ( 图 8 中的 A 区 ).  当膜电位达到电控钠通道的点火阈值时 ( 约 -40mV 左右 ,  图8中的红色虚线 ) 时 , 就会有一部分电控钠通道打开 ,  使跨膜钠电导增加 .  钠电导增加会使膜电位进一步升高 , 使更多的电控钠通道打开 , 导致膜电位进一步升高 .  如此正反馈 , 像雪崩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细胞膜上钠电导急剧增加 ( 图 8 B 区中的红色曲线 ). 所有电控钠通道都会打开 , 产生一个尖尖的峰电位 ( 图 8B 区中的黑色曲线 ), 就是动作电位 . 动作电位被神经细胞用来传输信号 . 为了经济和快速 , 动作电位要非常快地回复到静息的水平 . 这个快速的 “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是由两个因素来决定的 . 一个是电控钠通道在打开后会立刻自动关闭 . 另一个是细胞膜上还有一种 “ 电控钾通道 ”. 它也在膜电位上升时打开 . 但是会比电控钠通道慢一些 . 这样 , 当电控钠通道自行关闭时电控钾通道正好全开 ,  这个超大的钾电导会把膜电位很快拉回静息水平 ( 图 8 C 区中的篮色曲线 ). 任何细胞有了电控钠通道 , 就会变得像一个鞭炮一样 ,  平常安静地蓄而不发 . 但当膜电位达到点火阈值时 , 电位就出现瞬间突跳 . 这类膜上含有电控钠通道的细胞又叫 “ 可兴奋细胞 ”(excitablecells). 在身体中的可兴奋细胞还有心肌 , 骨骼肌细胞等 ,  它们利用动作电位来实现大批细胞的同步收缩 . 前面提到用电压钳实验解释清两种互相缠绕的分子开关 , 就是指电控钠通道和电控钾通道 . 这两种电控离子通道的开关与膜电位的动态关系见图8 . 讲到这里我经常会提醒学生 : 我们讲了 四种 离子通道 , 静息电位是靠两种 常开不关 的钠和钾通道产生 . 动作电位则靠两种 电控通道 产生 — 快开快关 的钠通道决定了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 而 慢开慢关 的钾通道则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复原 . 图8动作电位产生机理 , 说明见正文 题外话 :  浪花淘尽英雄 这里我讲的几个故事实际是从研究生课程中改编来的 .  我教了十几年课 ,  研究生 ,  医学生 , 护士生 , 每每讲完鱿鱼大神经和电压钳实验 , 总要停顿 ,  任由课堂里大把大把的帅哥美女在幽暗中忽闪忽闪着眼睛盯着我 . 而我也总是像唱京剧老生那样卖足了关子 , 然后摇头晃脑地感叹到 : 科学发展几百年的伟大成果 , 到课堂上却只要几学时 . 讲课就是发现过程的山寨版 (reverse engineering).  多少英雄事迹可以一句带过 ,  而又有多少豪杰最后变得默默无闻 . 前面提到的凌宁 ,  于抗战最艰苦的 1943 年在重庆的西南联大毕业后留美 . 发明玻璃微电极的时候 (1948) 不过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 图9 ).  但如此才华横溢的他并没有像他的振宁同学那样获得 “ 萝卜儿 ” 奖 ,  而只是默默无闻地成了一名普通教授 (University ofIllinois School of Medicine). 为什么呢 ?  据说主要的原因是他不相信霍奇金 - 赫胥黎理论 . 图9玻璃微电极  左上 :  玻璃微电极尖端的扫描电镜照片 .  其尖端开口约1 . 5微米 .  里面的盐溶液作为电极导体 , 外面的玻璃管为电极绝缘 .  背景 :  一个在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和纪录其膜电位的微电极 .  右上 : 凌宁和他的导师 Ralph Gerard(1900-1974). 证实钠钾泵和离子通道的存在是 1970 年代后的事 ,  所以在当时不信离子通道学说也情由可原 .  凌宁提出另外一套  “ 分子吸附 ”  理论 ,  也能完美地解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  学物理的同学都知道 ,  究竟是地球围太阳转还是太阳围地球转 , 只不过是个简单和美的问题 ,  理论上都是能自圆其说的 .  科学上从来是对者王侯错者寇 ,  凌宁与主流科学叫板 ,  最后落得个无声无息 .  我刚出道的时候 , 还真听过凌宁学派的一次发言 ,  地点就在鱿鱼大神经和电压钳实验的发祥地 ,  美国麻省乌尓霍兹 (Woods Hole) 海洋生物研究所 .  当时报告人一开讲幻灯机就坏了 ,  十五分钟的报告耽误了一大半 ,  修好后时间只剩了两三分钟时间 .  本来遇到这种事故会议主席会酌情推迟会议进程 ,  至少给人几分钟讲个大概 .  可是这次主席却黑着脸不客气地打断了报告 ,  好像报告人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 多年以后 ,2012 年的9月 10 日我突然收到一份电邮 ,  是俄国科学院圣彼得堡细胞研究所的弗拉基米尔 马替夫教授来的 .  他希望我向中国学者推荐凌宁的文集 .  并附来了美国波拉克教授为文集写的序言 ,  竟然已经被译成了工整的中文 .  我回电邮说在我开的电生理课每次都要提到凌宁的贡献 ,  是指他发明微电极的故事 .  马替夫教授在回邮中说不久还会接着与我联系 .  虽然我受过正统学说的洗脑 ,  并不同意凌宁否定钠钾泵的存在学说 ,  但我还是借此文摘录波拉克教授的一小段话 ,  用以刻画一下一个科学家执着 : “….. 要知道整个,或者几乎整个科学世界都统一了观点,几乎对那些与极大多数人背道而驰的足够鲁莽之辈怒目而视。然而,正如在所有时代,今天对 “ 尽人皆知的真理 ” 进行怀疑就意味着用前程来冒险。 在此意义上,吉尔伯特 · 凌宁是科学的英雄。他得以在半个多世纪中与官方科学对抗,年复一年地继续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立场,甚至巩固它们。在来自科学首领,特别是在决定科学活动拨款的那些首领一方的盛怒的抵抗的条件下 , 为维持自己的实验室他一度不得不卑躬屈节。现在凌宁断绝了正常的科学生活,权力的暴政终究摧毁了他的抵抗,但现在他思想的意义不比四分之一个世纪前小。 ” --- 杰拉尔德•波拉克,华盛顿州立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 ,  西雅图 在阐明动作电位理论的进程中凌宁只是很多很多的落魄者之一 .  前面提到的电压钳发明者K S 库尔 ,  也与萝卜尓奖无缘 .  这么聪明的发明 , 又有这么关键的作用 ,  为啥没他份呢 ?  据说是因为他脾气不好 ,  和几个人闹崩了 ,  自己离开了那个热点 .  可是他的贡献还是大大的 , 乌尓霍兹海洋生物所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奖金 ,  奖牌上面铭刻着他的一个关键实验的波形  ( 图 10). 图 10 左 : K S 库尔 .  中 : 库尔实验 , 上面一根曲线为动作电位 . 中间的曲线为高频交流电 , 用于测量跨膜的阻抗 . 这个经典实验在霍奇金 - 赫胥黎理论之前就说明动作电位时跨膜电导突然增加 .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电导增加是由于电控钠和钾通道引起 .  右上 : 美国生物物理学会的库尔奖 奖牌 . 1970 年代 , 库尔已垂垂老矣 .  在一次大会报告中他讲了一个笑话 :  说一个科学家的成熟有四个标志性阶段 :  第一阶段是你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  见人握手寒暄脸很熟却想不起名字 ;  第二阶段是你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  见人握手寒暄却想不起来是否以前认识过 ; 第三阶段是你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  休息时上完厕所会忘记把拉链拉上 ;  而第四阶段呢 ?  是你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  休息时上厕所却忘了把拉链拉下来 .  他讲完满堂大笑 ,  竟有不肖的小子提问他自己处于那个阶段 , 库尔说他大概在第三到第四之间吧 . 月落更深 ,  搁笔叹曰 :  巍巍科学大业 ,  英雄也不过如此 .  正所谓 “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 2013年5月21日完稿于 BS207A
2250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学的使命感-来自患者的激励
duke01361 2013-5-12 10:22
科学的使命感-来自患者的激励 我自89年以来没有接触过临床,1990到1997搞的都是些所谓“高科技研究”(863),1997年以后专注于神经-肌肉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UKMRC),一路下来已经16年矣! 实话实说,这类疾病是当前世界上的重大难题。摸爬滚打,一身泥水的感觉。在这期间也接触了不少的这方面的患者。这些患者的苦痛已经成了我坚持有关基因学研究的强大动力。但感觉实在是“亏”大发了!Many times, 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会让我换一种生活方式,一是国际上其他同行确定了有关致病基因,搞清楚其分子机制;一种是我自己搞定了有关基因,并阐释其相关分子机制。 这样子我就会“退休”二线。我非常憧憬我的“退休”生活,可以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一方面我也可以作为资深人士给患者一些知识方面的帮助,还有我非常希望有时间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2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AAS/Science征集神经生物学奖
ninglz 2013-5-9 06:38
AAAS/Science 征集 神经生物学奖 昨天收到一封关于 AAAS/Science 征集2013年 神经生物学奖的 电子邮件。 The Eppendorf Science Prize for Neurobiology : Prize money: US$25,000 Next application deadline: June 15, 2013 http://www.sciencemag.org/site/feature/data/prizes/eppendorf/howto.xhtml The Eppendorf Science Prize for Neurobiology acknowledges the increasingly active and important role of neurobiology in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ing of the brain and the nervous system -- a quest that seems destined for dramatic expansion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is international prize, established in 2002, encourages the work of promising young neurobiologists by providing suppor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ir careers. It is awarded annually for the most outstanding neurobiological research by a young scientist of 35 years of age or younger, as described in a 1,000-word essay based on research performed during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winner of the Eppendorf and Science Prize for Neurobiology is awarded US$25,000 and publication of his or her essay in Science . The essay and those of up to three finalists are also published on Science Online. The award is announced and presented at a ceremony concurrent with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in the USA. Eppendorf provides financial support to help enable the grand prize winner and finalists to attend the event. The 2012 winner of the Eppendorf and Science Prize for Neurobiology and their research http://www.sciencemag.org/site/feature/data/prizes/eppendorf/winning.xhtml
个人分类: 新闻|2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热点与前沿:成人神经干细胞对于成年神经再生的重要意义
xupeiyang 2013-5-8 08:38
利用汤森路透科技集团的基本科学指标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004-2010间的高被引论文及其同被引聚类分析,通过同被引而密切关联的相关论文聚类形成若干个科学研究领域,由此绘制科学文献所反映的科学研究结构地图, 讨论科学发展的基本格局。通过研究和揭示科学结构及其演化,为各领域研究提供一种思考问题、发现潜在交叉学科、 “热点”领域。 /******************************************************************/ 第一部分: RA 4 的基本信息 /******************************************************************/ RA ID: 4 RA 的名称 成人神经干细胞对于成年神经再生的重要意义 RA 的关键词 neural stem cells; in the; in the adult; adult neurogenesis; stem cells;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neural stem;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adult hippocampal; the adult 包含 RF 数 (Hot RF 数 )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7(5) 60 2702 5495 2006.9 该 RA 中包含 RF 的图谱 成年神经再生的调控机制、功能性意义以及对病理学的贡献 RA 概述 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 , NSC) 是近期神经生物科学领域和脑科学领域的热点,目前主要分为胚胎神经干细胞和成人神经干细胞两大领域。其中成人神经干细胞代表了最近十年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它为神经干细胞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成年大脑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现在研究发现神经再生是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妊娠也可以影响成年神经细胞再生。在成年大脑中存在着神经干细胞聚焦区,这些成人神经干细胞对于成年神经再生具有重要意义。由成人神经干细胞生成的新生神经元具有电生理功能,不仅能够对损伤的大脑进行修复,而且可能参与记忆和学习等高级神经功能。目前已有成人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初步临床研究。 /******************************************************************/ 第二部分: RA 4 包含的 7 个 RF 的基本信息 /******************************************************************/ RF ID: 7550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40 1391 3544 2007.2 No RF 的关键词 spatial relational memory; hippocampal adult neurogenesis;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failing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adult neurogenesis; adult dentate gyrus form functional synapses RF ID: 9825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6 121 287 2008.3 Yes RF 的关键词 periventricular neural stem cells; adult neural stem cells; neural stem cells confer unique pinwheel architecture; adult svz stem cells lie; cd133(+) neural stem cells RF ID: 12449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4 628 866 2004.2 No RF 的关键词 radial glia serve; adult neural stem cells; adult dentate gyrus; adult mouse forebrain; germinal zone RF ID: 6811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4 381 527 2006.0 Yes RF 的关键词 adult olfactory bulb neurogenesis neuronal fate determinants; neural stem cells; adult brain; adult svz; pdgfr alpha-positive b cells RF ID: 13516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2 490 623 2005.5 Yes RF 的关键词 adult neurogenesis;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al plasticity; neuronal circuits RF ID: 15285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2 204 251 2006.0 Yes RF 的关键词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stress-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opposing effects; regulation RF ID: 11796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2 327 393 2005.0 Yes RF 的关键词 wnt signalling regulates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quiescent adult neural stem cell sonic hedgehog response invivo analysis /******************************************************************/ 第三部分: 7 个 RF 的核心论文详细列表 /******************************************************************/ RF ID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7550 40 1391 3544 2007.2 No RF 的关键词 spatial relational memory; hippocampal adult neurogenesis;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failing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adult neurogenesis; adult dentate gyrus form functional synapses 论文题目 被引 年份 刊名 第一作者 第一机构、国家 mechanisms and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of adult neurogenesis 253 2008 CELL ZHAO CM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enhance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newly generated granule cells of the adult hippocampus 250 2004 NATURE SCHMIDT-HIEBER C Univ Freiburg, Germany gaba regulates synaptic integration of newly generated neurons in the adult brain 217 2006 NATURE GE SY Johns Hopkins Univ, USA a role for adult neurogenesis in spatial long-term memory 181 2005 NEUROSCIENCE SNYDER JS Univ Toronto, Canada excitation-neurogenesis coupling in adult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181 2004 NEURON DEISSEROTH K Stanford Univ, USA gabaergic excitation promotes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in adult hippocampal progenitor cells 172 2005 NEURON TOZUKA Y Univ Tokyo, Japan distinct morphological stages of dentate granule neuron maturation in the adult mouse hippocampus 168 2006 J NEUROSCI ZHAO CM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antidepressant drugs have different but coordinated effects on neuronal turnover,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 in the adult dentate gyrus 167 2005 J NEUROSCI SAIRANEN M Univ Helsinki, Finland potential role for adult neurogenesis in the encoding of time in new memories 162 2006 NAT NEUROSCI AIMONE JB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is there a link between adult neurogenesis and learning? 147 2006 HIPPOCAMPUS LEUNER B Rutgers State Univ, USA ablation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mpairs contextual fear conditioning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the dentate gyrus 128 2006 PROC NAT ACAD SCI USA SAXE MD Columbia Univ, USA preferential incorporation of adult-generated granule cells into spatial memory networks in the dentate gyrus 120 2007 NAT NEUROSCI KEE N Hosp Sick Children, Canada inhibition of neurogenesis interferes with hippocampus-dependent memory function 116 2006 HIPPOCAMPUS WINOCUR G Baycrest Ctr Geriatr Care, Canada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s not required for behavior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116 2006 NAT NEUROSCI MESHI D Columbia Univ, USA nmda-receptor-mediated, cell-specific integration of new neurons in adult dentate gyrus 108 2006 NATURE TASHIRO A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depression 100 2007 NAT NEUROSCI SAHAY A Columbia Univ, USA a critical period for enhance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newly generated neurons of the adult brain 86 2007 NEURON GE SY Johns Hopkins Univ, USA synapse formation on neurons born in the adult hippocampus 79 2007 NAT NEUROSCI TONI N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gaba sets the tempo for activity-dependent adult neurogenesis 69 2007 TRENDS NEUROSCI GE SY Johns Hopkins Univ, USA a role for adult tlx-positive neural stem cells in learning and behaviour 69 2008 NATURE ZHANG CL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experience-specific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the dentate gyrus through adult neurogenesis: a critical period during an immature stage 64 2007 J NEUROSCI TASHIRO A 10010 N Torrey Pines Rd, USA neurons born in the adult dentate gyrus form functional synapses with target cells 60 2008 NAT NEUROSCI TONI N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roles of continuous neurogenesis in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ntegrity of the adult forebrain 60 2008 NAT NEUROSCI IMAYOSHI I Kyoto Univ, Japan in vivo fate analysis reveals the multipotent and self-renewal capacities of sox2(+) neural stem cells in the adult hippocampus 59 2007 CELL STEM CELL SUH H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behavioral effects of chronic fluoxetine in balb/cj mice do not require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or the serotonin 1a receptor 58 2008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HOLICK KA Columbia Univ, USA ketamine-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 in the perinatal rhesus monkey 49 2007 TOXICOL SCI SLIKKER W US FDA, USA chronic fluoxetine stimulates maturation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of adult-born hippocampal granule cells 41 2008 J NEUROSCI WANG JW Columbia Univ, USA early exposure to anesthesia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a population-based birth cohort 37 2009 ANESTHESIOLOGY WILDER RT Mayo Clin, USA isoflurane-induced neuroapoptosis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of nonhypoglycemic mice 32 2008 J NEUROSURG ANESTHESIOL JOHNSON SA Washington Univ, USA the contribution of failing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to psychiatric disorders 27 2008 CURR OPIN PSYCHIATRY KEMPERMANN G Tech Univ Dresden, Germany dentate gyrus-specific knockdown of adult neurogenesis impairs spatial and object recognition memory in adult rats 21 2009 LEARN MEMORY JESSBERGER S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spatial relational memory requires hippocampal adult neurogenesis 20 2008 PLOS ONE DUPRET D Inst F Magendie, France a functional role for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spatial pattern separation 20 2009 SCIENCE CLELLAND CD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computational influence of adult neurogenesis on memory encoding 19 2009 NEURON AIMONE JB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neurogenesis-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effects of fluoxetine in an animal model of anxiety/depression 19 2009 NEURON DAVID DJ Univ Paris Sud, France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nd age at the time of first anesthetic exposure 16 2009 ANESTHESIOLOGY KALKMAN CJ Univ Med Ctr Utrecht, Netherlands inhibition of 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 attenuates isoflurane-mediated neuronal apoptosis in the neonat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15 2009 ANESTHESIOLOGY HEAD BP Univ Calif San Diego, USA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regulation,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contribution to disease pathology 14 2009 NEUROSCI BIOBEHAV REV BALU DT Univ Penn, USA effect of hypercarbia and isoflurane on brain cell death and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7-day-old rats 12 2009 ANESTHESIOLOGY STRATMANN G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USA isoflurane differentially affects neurogenesis and long-term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60-day-old and 7-day-old rats 12 2009 ANESTHESIOLOGY STRATMANN G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USA RF ID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9825 6 121 287 2008.3 Yes RF 的关键词 periventricular neural stem cells; adult neural stem cells; neural stem cells confer unique pinwheel architecture; adult svz stem cells lie; cd133(+) neural stem cells 论文题目 被引 年份 刊名 第一作者 第一机构、国家 a specialized vascular niche for adult neural stem cells 74 2008 CELL STEM CELL TAVAZOIE M Columbia Univ, USA adult svz stem cells lie in a vascular nich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iche cell-cell interactions 65 2008 CELL STEM CELL SHEN Q New York Neural Stem Cell Inst, USA neural stem cells confer unique pinwheel architecture to the ventricular surface in neurogenic regions of the adult brain 51 2008 CELL STEM CELL MIRZADEH Z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USA cd133(+) neural stem cells in the ependyma of mammalian postnatal forebrain 46 2008 PROC NAT ACAD SCI USA COSKUN V Univ Calif Los Angeles, USA forebrain ependymal cells are notch-dependent and generate neuroblasts and astrocytes after stroke 31 2009 NAT NEUROSCI CARLEN M Karolinska Inst, Sweden identity crisis for adult periventricular neural stem cells: subventricular zone astrocytes, ependymal cells or both? 20 2009 NAT REV NEUROSCI CHOJNACKI AK Univ Calgary, Canada RF ID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12449 4 628 866 2004.2 No RF 的关键词 radial glia serve; adult neural stem cells; adult dentate gyrus; adult mouse forebrain; germinal zone 论文题目 被引 年份 刊名 第一作者 第一机构、国家 gfap-expressing progenitors are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constitutive neurogenesis in adult mouse forebrain 238 2004 NAT NEUROSCI DENISE A Univ Calif Los Angeles, USA radial glia serve as neuronal progenitors in all reg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233 2004 NEURON ANTHONY TE Rockefeller Univ, USA radial glia give rise to adult neural stem cells in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219 2004 PROC NAT ACAD SCI USA MERKLE FT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USA cell types, lineage,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germinal zone in the adult dentate gyrus 176 2004 J COMP NEUROL SERI B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USA RF ID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6811 4 381 527 2006.0 Yes RF 的关键词 adult olfactory bulb neurogenesis neuronal fate determinants; neural stem cells; adult brain; adult svz; pdgfr alpha-positive b cells 论文题目 被引 年份 刊名 第一作者 第一机构、国家 neuronal fate determinants of adult olfactory bulb neurogenesis 181 2005 NAT NEUROSCI HACK MA GSF, Germany origin of oligodendrocytes in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of the adult brain 121 2006 J NEUROSCI MENN B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USA mosaic organiz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the adult brain 115 2007 SCIENCE MERKLE FT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USA pdgfr alpha-positive b cells are neural stem cells in the adult svz that form glioma-like growths in response to increased pdgf signaling 110 2006 NEURON JACKSON EL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USA RF ID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13516 2 490 623 2005.5 Yes RF 的关键词 adult neurogenesis;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al plasticity; neuronal circuits 论文题目 被引 年份 刊名 第一作者 第一机构、国家 adult neurogenesis in the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359 2005 ANNU REV NEUROSCI MING GL Johns Hopkins Univ, USA adult neurogenesis and functional plasticity in neuronal circuits 264 2006 NAT REV NEUROSCI LLEDO PM Inst Pasteur, France RF ID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15285 2 204 251 2006.0 Yes RF 的关键词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stress-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opposing effects; regulation 论文题目 被引 年份 刊名 第一作者 第一机构、国家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opposing effects of stress 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130 2006 HIPPOCAMPUS WARNER-SCHMIDT JL 34 Pk St, USA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regulation by stress and antidepressants 121 2006 BIOL PSYCHIAT DRANOVSKY A Columbia Univ, USA RF ID 核心论文数 被引用篇数 总被引次数 平均出版年 是否为热点 11796 2 327 393 2005.0 Yes RF 的关键词 wnt signalling regulates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quiescent adult neural stem cell sonic hedgehog response invivo analysis 论文题目 被引 年份 刊名 第一作者 第一机构、国家 wnt signalling regulates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242 2005 NATURE LIE DC Salk Inst Biol Studies, USA in vivo analysis of quiescent adult neural stem cells responding to sonic hedgehog 151 2005 NATURE AHN S NICHHD, USA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3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为何会有“似曾相识”感
热度 1 JRoy 2013-3-31 05:20
美媒:人类为何会有“似曾相识”感 来源: 新华网 所谓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至少对于大脑来说是这样。当第一次或第二次来到一个地方时,大脑中一个名为“齿状回”的区域中产生神经冲动的神经元是不同的。在老鼠身上的新研究显示,不同的大脑细胞还会发出信号,区分熟悉区域中的微妙变化。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3月22日指出,这些3月20日发表的发现可能有助于阐释大脑是如何追踪日常环境中的细微变化的,大脑的这个过程被称作“模式区分”。这种现象解释了诸如人们是如何找到车钥匙或是钱包的问题。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弗雷德·H·盖奇在声明中说:“我们每天都要记住事物今天的状态与它们昨天的状态之间的细微差别,从把车停在什么地方到把手机放在了什么地方的各类问题。我们发现了大脑是如何对此进行区分的。它通过将各个环境的不同‘记录’储存在齿状回中来实现这一点。” 此前的研究发现海马体中名叫“齿状回”的次区域有助于大脑从有关环境的细节丰富的记忆中筛选出重要的模式——诸如某人某天把钥匙放在哪里,第二天又放在哪里。这一区域或许还是产生“似曾相识”这种奇异感觉的部分原因。 报道称,盖奇和他的同事们对那些在新房间里行走的老鼠的神经元或是脑细胞发射的信号进行了测量。他们随后记录了这些老鼠在探索同一个房间或是一个非常相似的房间时的大脑活动。 研究小组发现,当老鼠在新环境和熟悉环境中时,海马体中一个叫作“CA—1”的次区域中的神经元会发出信号。但在齿状回中,在未经探索的区域和熟悉的空间中,发出信号的是不同的神经元组。在两个相似的房间里,齿状回中的不同细胞群也会发出信号。 报道指出,这些发现表明,将人们对于新环境的记忆进行编码的神经元不同于那些当人们重访某地以及发现细微变化时发出信号的神经元。(参考消息网)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0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下午为一运动损伤致左锁骨骨折并发臂丛神经损伤少年诊治
GaoXurenKnee 2013-1-4 19:08
下午为一运动损伤致左锁骨骨折并发臂丛神经损伤少年诊治
下午在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西门新病房大楼九楼北区骨科医生办公室为一运动损伤致左锁骨骨折并发臂丛神经损伤少年诊治。 肩部损伤的患者除了要注意:是否存在骨折?是否存在脱位?是否存在肩袖损伤?等 还要特别注意:是否同时存在臂丛神经损伤?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关节镜、膝肩肘踝腕髋关节外科、骨科运动创伤方向 高绪仁 高绪仁:每天以解决膝、肩、肘、踝、腕、髋关节问题为乐:) 每天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不仅仅是解决其膝、肩、肘、踝、腕、髋关节问题,更是给其带来希望、未来和新生! 高绪仁的2013年:肩关节Style!
个人分类: 肩关节|6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络与神经
热度 1 diana767 2012-12-30 13:44
经络就是神经,神经就是经络。
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研动态 12月7日
xupeiyang 2012-12-7 10:54
· Cell完成几十年夙愿 公布神经学重大成果 (12-7) · Science惊人发现:激素吹响神经撤退号,塑造 (12-7) · PNAS:合成分子引领细胞之舞 (12-7) · Nature新研究解析百年谜题 (12-7) · Cell:血管蛋白的双重作用 (12-7) · 中国学者Cell文章的进一步解析:脑研究的重 (12-7) · 科学家将血液细胞变成干细胞 (12-7) · 阻碍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的“路障”被发现 (12-7) · 神经细胞“身份密码”形成之谜破解 (12-7) · 脑神经细胞怎链接53个基因编写密码 (12-7) · 美开发出“间接谱系转化”技术 (12-7) · 动物所发表关于胸腺和T细胞发育调控机制的新 (12-7) · Nature新文章解析干细胞活性调控机制 (12-6) · 厦大尤涵教授2012连发三篇PNAS文章 (12-6) · Nature:从基因到功能,红细胞全基因组关联 (12-6)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1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猝死为何如此刺痛人的神经?
热度 19 mdzhao 2012-12-5 11:35
最近猝死方面的新闻让人心戚戚也。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猝死,让我们想到这些年还在年富力强的年龄便倒下的中青年骨干有多少啊,每每感慨万千。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也许平时只有他们自己默默承担着,只有当他们倒下了,周边的人才真真切切看到这些压力带来的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身为也已到了这个“危险期”的自己,除了经常以“生命是革命的本钱”告诫自己外,也注意在各种场合“量力而行”的原则,因为确确实实感觉到体能和心力都已经“今非昔比”了。 不过更让人痛心的是最近的几起大学生猝死的事件,和由此引起的一些连锁反应。 今年 9 月 11 日,长沙理工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在军训时猝死; 11 月 18 日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名 21 岁的大学生在跑完马拉松后身亡。正当人们还在议论运动会取消长跑项目和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评价之时,11月27日,东华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跑完1000米体育测试后猝死,再次引起热议,又有一些学校取消了晨跑或长跑测试。但事情还没完,11月28日上午,襄阳隆中职业技术学校一学生代自己的好友湖北文理学院一名大三学生参加1000米长跑的体能测试时,跑了500多米后突然倒地猝死。为什么这么多年纪轻轻,而且平时应该也给人身体健康的学生竟如此不堪一击?学校取消长跑锻炼或长跑测试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好方法吗? 我是很不赞成取消长跑锻炼或长跑测试的,这样的行为纯粹是一种逃避负责的态度,不过这种处事方法倒也早已见怪不怪了,正如许多学校取消春游、取消校车一样。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让小孩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就必须把体育成绩纳入中考高考的评价体系中,对此俺也表示怀疑。把体育成绩纳入考学的评价体系中,无疑是立竿见影的提高体育成绩的措施,但是否能让小孩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则不见得。俺女儿当初中考是需要计算体育成绩的,记得体育共30分,老师再三强调,中考的成绩是每分必争的,体育必须满分,体育的一分比其他文化课的一分拿得要轻松!但其实偶感觉这个分却拿得并不轻松,女儿当时参加了游泳强化训练班,还坚持了一阵每天练仰卧起坐,俺倒感觉这多少也能让她锻炼一下身体。但考完试女儿却再也不练这些项目了,我问她:你不是喜欢游泳吗?练仰卧起坐也能保持好身材啊!她却说,因为分数把这些项目练太狠了,破坏了她原来对它们的美好感觉,她需要把它们彻底扔掉! 所以说,为了分数而锻炼,一定会破坏本来是美好的体育,正如为了业绩而写论文和做研究,也一定会破坏本来是美好的科研本身。那么多的猝死事件绝非偶然,反映的是当下大学生或年轻人身体素质太差和疾病隐患太多。想想再过几年他们也将成为工作的中坚力量,目前他们这样的身体基础下,以后罗阳这样的悲剧是否会更多呢?本来体育应该是一个让人愉悦的事情,如果让它成为学生喜欢做的事而不是被迫,难道不比用考试、分数这些让人厌恶的东西来刺激更好吗?
个人分类: 杂谈|6458 次阅读|39 个评论
互联网向大脑方向进化,互联网的7种神经反射弧
热度 4 liufeng 2012-11-29 22:19
互联网向大脑方向进化,互联网的7种神经反射弧
前言:这是《互联网进化论》一书的节选,这本书提出,用脑科学可以破解互联网的秘密,同时互联网也是解开大脑之谜的钥匙。我们在这本书里描绘了完整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 人类的神经反射是指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的一种应答式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反射在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中普遍存在。机体通过反射来控制和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使它们相互协调,也使机体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保证了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基本部分组成。如下图(图一) 图一 生物反射弧示意图 互联网的神经反射弧其实在今天已经广泛的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时每刻,从世界各地发起的互联网神经反射现象都在不断的产生和消失。例如汽车传感器发现有盗贼,发短信给车主,车主赶到将盗贼抓住;湿度传感器发现空气湿度加大,有下雨迹象,通知野外挖掘设备打开防雨设备等。 与人体的神经反射弧相对应,互联网的感受器主要由互联网感觉神经系统的传感器组成。互联网的效应器主要由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终端设备组成。我们在前文中提到,人也是互联网的组成部分。作为既有感觉神经又有运动神经的人,其在互联网神经反射弧中既可担当感受器的角色,也可以担当效应器的角色。 根据互联网当前的进展,我们共总结出七种类型的互联网神经反射弧,分别是传感器到运动设备的反射、人到运动设备的反射、传感器到人的反射、人到人的反射、程序到运动设备的反射、程序到人的反射、程序到程序的反射。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一种是传感器到运动设备的反射弧:传感器作为感受器,通过互联网线路把感知信息传递给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后的反应指令通过互联网线路传递给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终端设备。这个运动神经系统终端设备就是效应器。(图二) 图二 传感器到运动设备的反射弧 例如,在大楼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温度升高超过100度,同时气敏传感器检测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于是报警信息通过互联网线路传送到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发送指令给大楼灭火机器人,由该楼层灭火机器人操控水枪进行灭火。 更多互联网神经反射弧请参阅《互联网进化论》一书,关于这本书的详细介绍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63do=blogid=612306 。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12340 次阅读|5 个评论
晚上会诊了一左肘骨折致桡神经损伤不能伸腕不能背伸拇指患者
GaoXurenKnee 2012-11-23 22:55
晚上会诊了一左肘骨折致桡神经损伤不能伸腕不能背伸拇指患者
个人分类: 肘关节|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鲁迅(三)
entangle 2012-11-22 22:16
重读鲁迅(三) “我想,我的神经也许有些瞀乱了。否则,那就可怕。 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很像住在德法等国里的犹太人,他们的意中别有一个国度。 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 退一万步说罢,我希望有人好好地做一部民国的建国史给少年看,因为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了,虽然还只有十四年! 。”——《鲁迅全集(上)》 P179 国人总是不愿意直视历史和现实,我也一样,在很多时候,面对这个世界上的丑恶残暴的时候,自己总是选择闭上眼睛,以为看不到就不存在了,总是这样自己欺骗自己,自以为生活在一个充满幸福和谐美好的社会。这其实是在自寻死路,所有的不幸,最终将有可能落在自己的身上,因为当自己不幸发生在自己同胞身上的时候,自己没有说一句话。个人这样也就罢了,如果一个政府也这样,那带来的后果将更为严重。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不停地重复。
个人分类: 读书|2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经科学杂谈11:记忆存储的神经活动过程
热度 1 jingpeng 2012-11-16 09:30
神经科学杂谈11:记忆存储的神经活动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忆,有热烈与张扬,喜悦与平和,也有痛苦和悲伤。这些回忆不仅代表过去,也时刻影响甚至决定了你的现在,包括性格和心情。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习惯,学习了各种技巧,这些也都存储在无形的记忆中,只是不曾发觉罢了。记忆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如果你可以选择清除所有记忆,然后变成千万富翁,估计正常人都不会选择吧。因为那个千万富翁还是自己吗? 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无形的记忆都储存在大脑里,储存在神经网络的活动里,但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神经元是怎么活动,才能储存并调用出记忆的?我在这里,根据自己有限的记忆,力图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记忆的神经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前沿课题,很多说法是有争论的,我尽可能采用比较公认的说法,来描述这个故事。 记忆的分类 要理解记忆的神经活动过程,首先要对记忆进行分类。因为不同类型的记忆,是由不同的神经回路来完成的。主要分为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和情绪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就是我们所说的回忆,记录了各种事件的发生过程,可以像放电影一样,让你回忆过去。能达到历历在目、声声在耳的效果也是要感谢神经回路的连通。第二种就是程序性记忆,就是你自己形成的习惯,无意识的动作,还包括学习到的技能,比如早上起来刷牙,你不需要去想每一个动作,这些习惯就存储在程序性记忆里,可以自动执行。我打字的时候,也不需要想“a”键在什么地方,只要专注于思考,就可以按下键盘按钮,这些技能也都存储在程序性记忆里。第三种情绪性记忆,只是你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状态的记忆,可能某个具体的情景(陈述性记忆)你忘了,但那种情绪还有留存,到你遇到类似的情形,或者看电影或话剧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你可能并不能回忆是什么事引起这个共鸣,这时候,就是情绪性记忆在发挥作用了。 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的神经通路主要涉及大脑皮层、海马旁回和海马。人接收的80%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 ,以视觉为例,视网膜接收传入的场景光线,视锥和视杆神经元被激活,信号经过丘脑后,投射到初级视觉皮层(在后脑勺部位)。这是最初级的信息,左右双眼都有自己的优势区域,被称为眼优势柱(ocular dominance domain)。这种结构能保证双眼信息能够充分整合,形成对外部场景的和谐认知。经过初级视觉皮层处理后,传出到各个次级的皮层区域,进行各个级别的处理,到最高级的IT区域,已经可以区分各个物体的高级属性。这些信息投射到海马旁回,做进一步的整合处理,再传入海马,进行加工,准备将这部分场景和故事存储到记忆里。 陈述性记忆又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海马的重要功能就是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短时记忆是不稳定的,被认为储存在突触的活动上,而且大部分人只能记忆7个元素,多的也很少超过9个。海马整合来自皮层的信息,经过大约4-6个小时,能够逐步储存到广泛的皮层区域,变成长期记忆。所以说,如果海马损伤,就只有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期记忆,这种症状被称为遗忘症。在欧美的一些电影里,貌似《肖申克的救赎》里有,有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精神病人会热情地和你打招呼,并且交谈,就像一个正常人。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好像刚认识你,重新跟你打招呼,这就是典型的遗忘症,是海马损伤造成的。这个症状损伤的只是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还是完好的,这就会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他去学骑自行车,能够学到这个本领,但却不记得自己学骑车这件事! 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包括自己学习的技巧,形成的习惯等,就是有一定序列的预定动作,都属于程序性记忆。相比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更为持久,比如你学会了骑车,过了五年,你还能掌握这个本领,但可能学习骑车的事已经忘了。程序性记忆主要涉及两个神经回路:大脑皮层--纹状体和小脑--脑干和脊髓--运动输出,小脑和纹状体的功能还是有一些区分的,比如纹状体和动机有关,小脑还参与平衡等身体协调控制。 情绪性记忆 情绪性记忆是最持久,也最模糊的,但往往在无意识中,我们是先回想起情绪性记忆,然后回忆起陈述性记忆。比如遭遇了一些挫折,感觉到困难,有一种失落的情绪(情绪性记忆),然后回想起相类似的经历(陈述性记忆)。情绪性记忆涉及的回路是:大脑皮层--杏仁核--下丘脑--释放荷尔蒙。这种记忆比较难研究,在涉及动物实验的时候,需要排除其他类型记忆的干扰,需要非常用心地设计实验范式。 情绪性记忆是长期而持久的,往往有潜在的影响,需要重视。比如小孩的教育,如果父母多鼓励,营造一个开心的氛围,有快乐的情绪,这种情绪会长期储存在纹状体和皮层上,产生长久的影响,小孩就会形成阳光的性格。他可能不能回忆所有开心的事情(陈述性记忆),但这种情绪性回忆,就会在无意识中,影响当下的性格和决策。反之,小孩经常遭受痛苦和挫折,就会影响情绪,最终影响性格。所以说,这也是中小学生要减负的理由阿! 单个神经元上发生了什么? 在单个神经元里,记忆的形成主要是在突触结构上,涉及到蛋白质的合成。如果阻止蛋白质合成,就会中断近期的短期记忆存储为长期记忆。出乎神经科学家意料的是,神经元存储记忆的信号传导通路和普通细胞是一样的,也是PKA,cAMP等。 在突触连接上,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长时程增强,有人甚至认为长时程增强的发生,就是记忆存储的过程!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在争论。长时程增强的大意是说,一个突触连接在多次反复使后续神经元兴奋后,敏感性就会增强,以后这个突触连接就会越来越容易引起这个后续神经元兴奋。百度百科里有比较严格的定义: LTP定义:给突触前纤维一个短暂的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效率和强度增加几倍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保持这种增强的现象。LTP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协同性 (Cooperativity):诱导LTP需要很多纤维同时被激活;②联合性(Associativity ):有关的纤维和突触后神经元需要以联合的形式一起活动;③特异性(Input-Specificity):所诱导的LTP对被激活的通路是特异的,在其 他通路上不产生LTP。 长时程增强是在海马里发现的,但后续研究在越来越多的脑区发现这个效应,意味着这是一种普遍的机制。我们要背书,需要反复读,才能记住。读书的时候,某些特定的神经元兴奋,使得这个回路的突触越来越敏感,容易引发后续神经元的兴奋。在考试填空的时候,这个回路神经元成功地兴奋了,你就拿到分了。所以说,一要勤奋,反复激活神经元回路。二是要保证营养和休息,能让神经元正常地兴奋;三是在休息的前后学习,比如睡觉前和起床后,减少信号输入的干扰,让海马专注地将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增强学习的记忆效率,这才能拿高分! 小结 在记忆机理研究的历史上,刚开始是不知道要这么分类的。起源于对H.M的一个病人的研究,他的海马特异性地受损,性格很好,很配合各种心理和行为的测试,有一系列系统而深入的细致研究,才逐渐发现海马对记忆的作用,而且区分出陈述性记忆。后面发展了很多动物模型和行为范式,特异性地损伤各个脑区,再研究行为模式,主要是老鼠、猴子,也有用小鸡的!这才逐渐理解了记忆的分类,以后说不定还可以有新的分类。所以说,发现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倒过来讲,似乎就很简单而且自然了。我感觉,这也是我们教育很缺失的地方,只教结论,背公式,再考试,而没有教发现的历史。理解了历史脉络,才能真正清楚现有知识的缺陷,以及发现的艰难。很不幸,俺也深受其害,只能自己补救了。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描述的几种记忆,都有比较特异的结构,比如海马、纹状体和杏仁核,这些位置的损伤,可以导致相应记忆功能的缺失。但并不表明这些结构是记忆的中心,整个记忆功能的发挥依赖与完整的回路,并没有特别的“中心”结构。 人的老化和神经系统疾病,比如阿尔兹海默症,都会导致记忆的逐渐退化,影响自我认知,严重的会连亲人都不认识!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这样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和情感上的苦痛。但是,大部分神经系统疾病都没有特效药,所以,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研究也很热门,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之一。所以,理解记忆的机理,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有帮助。神经科学不光是基础学科,还是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的。 参考资料 【1】Eichenbaum H.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emory: an introduction . OUP USA, 2012.(中文版) 【2】 情绪记忆,百度百科 【3】Gonzalez R C, Woods R E, Eddins S L. 数字图像处理 .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4】 Short-term memory, wiki 【5】 LTP,百度百科 【6】McGaugh, James L. “Memory--a Century of Consolidation.” Science 287, no. 5451 (January 14, 2000): 248–251. 记忆形成和固化的时间 这是一张脑虹(brainbow)的图,展示了海马的神经元网络结构。五颜六色的标记,是让三种颜色蛋白质随机表达得到的,用于区分各个神经元,并没有特别的生物学含义。 Lichtman J W, Livet J, Sanes J R. A technicolour approach to the connectome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8, 9(6): 417–422.
个人分类: 科学-脑|7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智能科学-神经生理基础
shizz 2012-10-25 12:09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它是人类智能与高级精神活动的生理基础。 脑是认识世界的器官,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智能机理,就必须了解这块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物质的生理机制。脑科学和 神经科学 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极大地促进智能科学的发展。 神 经 生理及神 经 解剖是神 经 科学的兩大基石。神 经 解剖学介绍神 经 系统的构造,神 经 生理学則介绍神 经 系统的功能。
个人分类: 智能科学|3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下棋谈知识分子在既生亮何生瑜文化里合作的重要
热度 2 brain99 2012-10-18 23:16
人生象下棋,神经外科教授肖传国的开局、布子阶段是很赏心悦目的。如果说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教授,凭着重建臂丛神经,让失神经功能的上肢、恢复粗大的、部分的功能、获国际承认、并得院士称号。则肖传国教授,凭着重建骶丛神经,重建残疾人士的排尿功能、避免人们带着尿袋出入人群、则对人的功能帮助更大,因为从康复学角度讲,排尿功能肯定较一个上肢功能重要,故他也应获院士称号。 不想,此一纯中国人医学发明,被有点生物学知识,而对临床科学缺乏认知的方舟子、鸡蛋里挑出点骨头。由于肖传国教授、闷头做临床、只想着前进,未加说明自己工作意义、不足处、前景,做好棋面的防守,使得都爱好现代科学的俩人,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关系状态,绝对属臭棋,导致原先人生好的盘面急转直下。 我很同情许多知识分子在我们文化黑臭染缸中,挣扎、隐忍、焦虑、愤怒•••最后倒在染缸,甚至被自己不削的染缸边缘化,成为愤青、只想将精力忙于将死对方(如····),要不倒在染缸、顺势过上吃喝不愁、长驻染缸、养彪的日子。我感觉肖的行为属一时失足成千古恨。肖和方理应是同路人、却牵不起手、都被自己非白即黑、有你无我的文化淹没。 80年代科研单位人曾抱怨,很多工农干部管科研,这日子怎么过?90年代初已有传闻,知识分子管理知识分子,日子更难过。 曾听说在国外的研究机构,假如老板是西方人,研究人员是中国人,则成果倍出;假如老板是中国人,研究人员是西方人,则整天的工作是吵架。此话可能偏激点,有点“莫言”式抹黑自己。
34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昆虫神经性性行为
gjy107 2012-10-15 16:37
转发别人的博客,感觉很有趣,特别棒 有些行为是天生的,有些可为后天改变; 动物求偶是天生的,经历可变求偶强弱。 谁求谁?一般来说,对后代投入较少(或者不投入)的性别,追求产后对后代投入较多的性别。虽然多数动物是雄性追求雌性,也有例外:少数动物雄性对后代关爱很多,那些种动物的雌性就比较在意追求雄性。 有追求,就有竞争,也有失败,动物也会失恋。 对雄性来说,失恋对个体可能不是好事,但可能对群体是好事,也可能说明雌性比较“忠贞”。我们可以看看老鼠和果蝇的不同情形:在实验室常用的老鼠中(不是所有种系),雌老鼠与雄老鼠交配、而怀孕后,在一些天内,雌鼠如果遇到第二只雄鼠,雌鼠会自动流产,再和第二只雄鼠交配。而实验室常用的果蝇不是这样。雌蝇与雄蝇交配后,如果再来第二只雄蝇,无论他多么热情、多么健壮、多么…,她拒绝第三者插足,不仅逃开、还用后腿踢他。进化中为什么出现较“忠贞”雌性的果蝇、较“随意”型雌性的老鼠,是研究进化的生物学家的问题,而神经生物学家关注的是机理。 对群体是好事,对具体的雄性就不一定。比如,捷足先登的雄果蝇首先交配雌果蝇后,可以放心大胆地离开去干其他事情。而如果是第二只雄蝇,不知道雌蝇已经交配、或者知道但没有其他机会,不幸追交配过的雌蝇,而被名花有主的雌蝇不客气地反复拒绝、甚至暴力教训后,那就有点惨了。饱受挫折后,如果再遇到挺乐意被追的处女果蝇,他也打不起精神来,不愿追雌性。雄果蝇的这种行为变化,是Brandeis大学的Siegel和Hall于1979年发现的,学名为求偶条件化(courtship conditioning),也称为求偶学习(courtship learning),当然这是负学习,雄蝇天生碰到雌蝇就会求偶,而被拒绝后学会少求偶、不求偶。 雌蝇为什么交配后拒绝雄蝇?是她有忠贞不移的天性?还是第一只雄蝇的计谋?前些年的研究表明,第一只成功交配雌蝇的雄蝇在将生殖细胞送给雌蝇的同时,液体中夹带了一个蛋白质分子,它刺激雌蝇的神经系统,导致雌蝇以后不愿交配。 第二只倒霉的雄蝇失恋以后,如何学得不追雌蝇?前人的研究表明,第一只交配成功的雄蝇,在交配时还干过第二件事,他将自己体表的一种雄性特有的小分子cVA粘到雌蝇体表,导致第二只雄蝇倒胃口,cVA本身抑制雄蝇交配。第一只雄蝇双管齐下、内外夹攻,改变了雌蝇、也影响以后以第三者身份试图交配的其他雄蝇。 失恋的雄蝇脑如何学得不追雌蝇?Brandeis大学生化系主任Griffith等实验室的几个实验表明,雄蝇脑内一个称为蘑菇体的结构起作用。因为研究果蝇的人多年来已知蘑菇体对嗅觉记忆非常重要,而已知挥发性分子cVA刺激嗅觉,所以发现蘑菇体参与求偶学习,较易理解。 我实验室最近研究雄蝇求偶学习的机理,乃从另一研究穿插过来。我们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包括果蝇、老鼠和人。清华本科毕业、通过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加入我实验室的研究生周传,研究了神经递质鱆胺在果蝇打架中起重要作用,他为第一作者于2008年发表的Nature Neuroscience论文表明,如果没有鱆胺,雄蝇对打降低、雌蝇对打也降低,所以,鱆胺不分性别在两性中都参与打架行为。鱆胺是递质分子,从一个神经细胞分泌后,作用于下一个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周传希望找到鱆胺下游的受体分子中哪个参与打架。果蝇有四个鱆胺受体,周传首先选了1998年被韩裔美国人发现的OAMB。结果他发现OAMB不参与打架,但我们已对OAMB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为了不浪费这些努力,周传寻找OAMB还可能起的作用,试了以后发现,OAMB参与求偶学习,这样阴差阳错地,我实验室一位研究生开始和其他实验室合作研究了果蝇失恋的分子机理。 周传发现,鱆胺对于求偶学习是必需的。如果缺失TbH基因,雄蝇就不能合成鱆胺。这样的雄蝇在追求已交配雌蝇失败后,不能学会减少求偶,如果给他一只处女蝇,他像没事似的追。如果用转基因把合成酶的基因导入突变雄蝇,他追已交配雌蝇后沮丧地不追处女蝇,也就是有正常的求偶学习。如果通过遗传学方法短暂地抑制鱆胺能神经细胞释放递质分子,也可以使雄蝇不能求偶学习。缺失基因的实验,雄蝇一生都缺乏TbH,不能确定基因什么时候影响行为。而抑制递质释放的实验,可以很好地控制时间(精确到数秒),这样周传发现鱆胺能神经细胞只在求偶学习的学习期起作用。就是说,在已交配雌蝇教训雄蝇时,需要雄蝇脑内的鱆胺能神经细胞开展工作,才能使雄蝇以后减少求偶。 雄蝇希望交配雌蝇,是受雌蝇的吸引。雄蝇受教训后不追处女蝇,是因为不受处女吸引吗?周传发现不是,因为缺乏TbH基因的雄蝇照常被雌蝇吸引,只是不能接受已交配雌蝇的教训。因此,周传假设鱆胺起的作用是介导雄蝇涂在雌蝇身上的cVA之作用。为此,他用遗传操纵激活鱆胺能神经元,结果可以抑制雄蝇对处女蝇的追求。而且,如果不用已交配雌蝇,仅用处女蝇,但同时激活鱆胺能神经元,这样雄蝇并未被雌蝇教训,结果经历这样过程的雄蝇事后也不追求处女蝇,表明激活鱆胺能神经元能模拟cVA的作用,这些结果显示鱆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是介导cVA的信号。 前人用原位杂交发现鱆胺受体OAMB的mRNA表达在蘑菇体,参与嗅觉学习记忆。 我们与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焦仁杰和他的学生黄海合作,他们将酵母转录因子Gal4引入果蝇OAMB基因中,这样Gal4模拟OAMB的表达模式。他们获得这个转基因品系的果蝇后,我们观察发现OAMB-Gal4确实表达在蘑菇体中。 用OAMB-Gal4,我们可以控制其他基因的表达,比如具有抑制和激活神经元活性的基因,让它们表达到含OAMB的神经细胞,然后操纵这些细胞的活性,从而研究含OAMB神经细胞的功能。周传发现,短暂抑制OAMB神经细胞,可以使雄蝇不能在接触已交配雌蝇后被教训后识相,说明OAMB神经细胞对求偶学习是必需的。用OAMB基因突变的雄蝇做实验,验证了OAMB基因本身对求偶学习也是必需的。 我们前面介绍了,鱆胺能神经细胞不仅对于求偶学习是必需的,而且是充分的,充分性是通过激活鱆胺能神经细胞来验证的。那么,OAMB是否对求偶学习是充分的,也可以通过激活OAMB神经细胞来检验。周传做了这个实验,发现OAMB 神经细胞对于求偶学习不是充分的。而且,激活OAMB神经细胞不能抑制雄蝇对处女蝇的追求。所以,应该还有其他鱆胺受体,而不是OAMB,介导鱆胺的这些作用。 如果鱆胺和OAMB介导cVA的作用,那么,含OAMB的神经细胞就应该对cVA有反应。神经细胞的反应性,目前有一种检测方法是看细胞内钙浓度的改变。周传到美国开会时,事先联系了UCSD王竞实验室,到他们那里学习做果蝇神经细胞钙成像,他也把OAMB-Gal4果蝇送到美国了。他开完会后,与王竞实验室的Kim合作。周传看到体外给cVA可以导致雄蝇OAMB神经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他回国后,请Kim在UCSD继续和重复此实验,开始她没有看到,后来重复了,并有比较好的照片,发表为我们文章的图4。不过,除OAMB神经细胞以外可能还有对cVA反应的神经细胞。我们实验室后来也有了必要的成像系统、建立了钙成像的检测方法。 我们希望看鱆胺能神经细胞与含OAMB的神经细胞是否有连接,这个实验是通过在前一种细胞表达半个分子,后一种细胞表达半个分子,如果这两半分开,看不到荧光,如果两半在物理距离上很接近,可以发出荧光。在台湾的清华大学江安世实验室有很好的工具,我们与他的研究生林暄文合作,周传把我们的果蝇寄去,他们将合适的对象合起来,结果发现鱆胺能神经细胞确实与蘑菇体的神经细胞有近距离接触,一般认为这表明有突触连接。江安世实验室拍的很漂亮的图片是我们论文的图5。含OAMB的神经细胞位于蘑菇体,所以,以上实验间接推测鱆胺能神经细胞与OAMB神经细胞的关系,而尚无实验直接确定它们的关系。 求偶学习实际是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我们知道,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在因为用狗研究消化生理学而获1904年诺贝尔奖时,已专注于研究他通过用唾液和胃液而发现的条件反射。他发现,给狗食物的时候,还没有入口,狗就开始流唾液,这是狗天生就会的自然行为。而如果在提供食物时,同时给另外一个原本与食物无关、单独不会诱导流唾液的信号,比如铃声,将铃声与食物在时间上同步,多次重复,久而久之,只给铃声也能诱导狗流唾液。也就是说,经过训练,狗学会铃声与食物的相关性,以为铃声来了食物也会来,所以对铃声的反应相同于食物:产生更多唾液,为吃食物做准备。在这个实验中,食物称为非条件刺激,因为无需其他条件,先天就能导致固定的反应,而铃声称为条件刺激,唾液腺对铃声原本无反应,是在铃声与食物时间相关的条件下成为对唾液的刺激。 雄蝇的求偶学习也可以从条件反射来理解。雄蝇碰到雌蝇本不会放弃求偶,而雄蝇碰到雄蝇分泌的cVA会减少求偶,cVA作为非条件刺激。因为交配过的雌蝇身上带有前面雄蝇涂抹的cVA,cVA与雌蝇身体相关,雌蝇(可能是其体表特异的外激素)变成了条件刺激,经过一段时间,雄蝇以为有雌蝇气味的都不是好惹的,所以失去追求雌性的愿望。 周传等认为,鱆胺在cVA下游工作,在脑内介导cVA这一非条件刺激的作用。他在没有cVA的情况下,给雄蝇提供处女雌蝇时,同时激活鱆胺能神经细胞,结果使雄蝇学会回避雌蝇,支持鱆胺是在cVA下游的可能,他和Kim通过钙成像观察到cVA可以激活OAMB神经细胞的结果进一步支持这个可能。不过,并未完全证明,因缺乏直接观察鱆胺能神经细胞对cVA的反应,而OAMB本身的激活不足以代替cVA起到非条件刺激的作用(教训雄蝇不追雌蝇)。所以,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完善和不清楚的地方。不完善的那部分,是我们觉得既然OAMB已对cVA有反应,推测鱆胺能神经细胞对cVA的反应问题不大,所以没做。不清楚的是既然激活OAMB不能完全模拟cVA、也不能模拟鱆胺能神经细胞的非条件刺激作用,那么就有其他鱆胺受体起这样的作用,是哪个、或哪几个鱆胺受体介导非条件刺激的作用,尚需研究。 此研究中我们发现鱆胺可以参加惩罚性刺激。几年前,德国的Heisenberg实验室提出果蝇中,两种神经递质(鱆胺和多巴胺)分别对应于奖赏性刺激和惩罚性刺激,这个假设不为我们的研究结果所支持。在哺乳类动物,多巴胺对奖赏很重要,平时起奖赏作用,而过分的、不合适的奖赏就是成瘾和赌博等的基础。现在看来,似乎果蝇中并非简单的一种递质参与奖赏、一种参与惩罚。 2012年10月发表于J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杂志》)的文章,题目是“性拒绝的分子遗传学分析:鱆胺及其受体OAMB参与果蝇求偶条件化”揭示了果蝇脑内鱆胺在求偶学习中必需和充分的作用,OAMB受体为求偶学习所必需、但不充分;鱆胺能神经细胞与蘑菇体的神经细胞有突触连接;还有其他受体参与介导鱆胺的作用。 文章作者包括:周传、黄海、Suzy Kim、林暄文、孟祥兰,合作实验室是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焦仁杰、UCSD王竞、台湾清华大学的江安世、美国德州大学的Han。 此课题是我们研究果蝇GPCR作用的一部分,因为OAMB和其他鱆胺受体,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北京进行的研究获得科技部和北京市的支持。 我们研究鱆胺原本是关注打架的分子机理。这条线索并未结束,虽然OAMB受体不参与打架,其他受体应该参与。 注1:提出果蝇鱆胺和多巴胺对应奖赏和惩罚关系的德国神经生物学家Martin Heisenberg(1940-),乃26岁提出测不准原理的物理学家Werner Heisenberg(海森堡,1901-1976)之子。Martin之兄Jochen Heisenberg子继父业为物理学家。而Martin于1966年从德国Tübingen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到加州理工学院随德裔物理学家转成生物学家的Max Delbrück做博士后,当时加州理工的Seymour Benzer开始用果蝇研究神经生物学,Martin Heisenberg自1968年一直用果蝇遗传学研究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特别是果蝇的学习记忆。他哥哥在美国任教,他在德国任教。 注2:以前我实验室最多和一、两个实验室合作,周传等这篇文章创了我实验室合作实验室数量的记录(有五个)。这么多实验室列在文章中,出现过地址问题。投稿过程中,我被告知台湾“国科会”不允许作者用China作为地址,允许用Taiwan、或“Taiwan, Republic of China”。我不懂为什么台湾规定可以用Republic of China,而不能用去政治化的、更为简单的China。我就此事询问台湾“国科会”主任、副主任,他们不回答我的email、却捅到台湾新闻媒体,我只好在博客上回应。因为台湾科学家不按规定怕失去科研经费支持,在我不理解其规则缘由的情况下,我们最后只好两种表述:台湾作者地址是“Taiwan 30013,Republic of China”,北大作者地址是“Beijing 10087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进一步阅读 Siegel RW, Hall JC (1979) Conditioned responses in courtship behavior of normal and mutant Drosophil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76:3430 –3434. Ejima A, Smith BP, Lucas C, Levine JD, Griffith LC (2005) Sequential learning of pheromonal cues modulates memory consolidation in trainerspecific associative courtship conditioning. Curr Biol 15:194 –206. Ejima A, Smith BP, Lucas C, van der Goes van Naters W, Miller CJ, Carlson JR, Levine JD, Griffith LC (2007) Generalization of courtship learning in Drosophila is mediated by cis-vaccenyl acetate. Curr Biol 17:599–605. Gailey DA, Jackson FR, Siegel RW (1984) Conditioning mutations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ffect an experience-dependent behavioral modification in courting males. Genetics 106:613– 623. Han KA, Millar NS, Davis RL (1998) A novel octopamine receptor with preferential expression in Drosophila mushroom bodies. J Neurosci 18:3650–3658. McBride SM, Giuliani G, Choi C, Krause P, Correale D, Watson K, Baker G, Siwicki KK (1999) Mushroom body ablation impairs short-term memory and long-term memory of courtship conditioning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Neuron 24:967–977. Schwaerzel M, Monastirioti M, Scholz H, Friggi-Grelin F, Birman S, Heisenberg M (2003) Dopamine and octopamine differentiate between aversive and appetitive olfactory memories in Drosophila. J Neurosci 23:10495–10502. Lee HG, Seong CS, Kim YC, Davis RL, HanKA (2003) Octopamine receptor OAMB is required for ovulation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ev Biol 264:179 –190. Siwicki KK, Riccio P, Ladewski L, Marcillac F, Dartevelle L, Cross SA, Ferveur JF (2005) The role of cuticular pheromones in courtship conditioning of Drosophila males. Learn Mem 12:636–645. Zhou C, Rao Y, Rao Y (2008) A subset of octopaminergic neurons are important for Drosophila aggression. Nat Neurosci 11:1059 –1067. Zhou C, Huang H, Kim SM, Lin H, Meng X, Han KA, Chiang A-S, Wang JW, Jiao R, Rao Y (2012)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sexual rejection: roles of octopamine and its receptor OAMB in Drosophila courtship conditioning. J Neurosci 32:14281–1428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22681.html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脑部白质注入神经干细胞或可治愈帕金森式病
crossludo 2012-10-13 15:57
脑部白质注入神经干细胞或可治愈帕金森式病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神经学家通过向患者大脑白质注入人类神经干细胞,增加了促进神经元电脉冲信号传递的少突胶质细胞,该技术可治疗帕金森式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四个年轻的男孩患上了罕见的、致命脑部疾病,科学家们采用新技术安全地将人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他们的大脑中,在手术后的十二个月,这些患者生长出了更多的髓磷脂,这是一种脂肪绝缘蛋白质作用于神经纤维并加快神经元之间电脉冲信号的传递速度,从而提高大脑的功能。本项研究刊登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 科学家认为该实验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今后研究潜在的干细胞治疗技术铺平了道路,该技术可用于治疗类似大脑疾病,比如较常见的疾病如帕金森式病以及多发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根据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学家的道格拉斯·菲尔德斯(Douglas Fields)介绍:“本项研究结果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从这些早期的细胞移植疗法看出该技术在攻克疾病以及减轻患者痛苦上有所功效。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位于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神经外科医生纳林·古普塔(Nalin Gupta)认为如果缺少了髓磷脂物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大脑电脉冲信号将不能在神经元之间发生传递,信号在大脑中传递将变得分散和杂乱无章。”这就如同不能指望木材本身可以组装成一栋房子,神经元之间需要能维持信号传递的物质,他同时还指出在新生婴儿的大脑内,神经元在生产髓磷脂物质细胞,即少突胶质细胞的帮助下可出现类似的电信号传递行为。 大多数的新生儿脑中只有少量的髓磷脂物质,如果发生了基因突变,那么少突胶质细胞就不会产生髓磷脂物质,这就阻止了大脑细胞之间的电脉冲信号的传导。缺少了髓磷脂物质情况较为严重可造成发育停顿,比如新生儿无法说话、行走,甚至连自主呼吸都会出现障碍,最终过早死亡。根据总部位于加州的StemCells公司副总裁斯蒂芬·休恩(Stephen Huhn)介绍:“此前,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将人类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患者大脑内,以生产健康的少突胶质细胞并替换掉髓磷脂物质。对此进行多年的研究,主要用动物来实验这项治疗大脑疾病的新技术。”StemCells公司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位于波特兰的俄勒冈州立健康和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该课题进行了另一项单独研究实验,结果发现由StemCells公司培育的细胞可使得小鼠增加大约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少突胶质细胞,使得髓磷脂的数量出现升高,对于缺少髓磷脂的动物而言,提高了它们的存活率。因此,该研究团队的神经学家得以在男孩大脑中测试新细胞的效能和安全性。 神经外科医生纳林·古普塔负责进行大脑外科手术,在每个患者的头骨手术位置钻孔,通过细针将数以百万计的干细胞注入额叶深处的脑白质,这里是大脑内部神经纤维集中处。手术后这些患者要服用抑制免疫系统排斥的药物,进行九个月的抗排斥阶段后科学家认为注入的神经干细胞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及各种心理和行为动作测试证实了实验进展。 根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神经学家大卫·罗维奇(David Rowitch)介绍:“在一年后,进一步的检查发现每个男孩的脑部产生了新的髓鞘形成,数量并逐渐增加,而且没有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肿瘤。”此外,其中的三位男孩已经开始了进一步的后期康复,比如参与本项研究的一位五岁大的男孩(四位男孩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可以自主进食,并在辅助下可进行行走。 参与研究的神经学家认为尽管这些迹象是激动人心的,但距离治愈诸如缺少髓磷脂等脑部疾病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神经干细胞注入达到对形成新的髓磷脂物质,进而增加有利于神经元之间电脉冲信号传递的少突胶质细胞技术在动物研究上得到了强烈的支持。神经学家大卫·罗维奇认为此类极端的大脑疾病改善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得以初步治愈有些运气成分,这是我们第一次证实了人类神经干细胞在移植手术上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最重要的是研究结果显示移植是安全。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空白地带有上帝?
crossludo 2012-10-12 16:20
空白地带有上帝? 大脑的死亡证明主观体验依赖神经化学。      3月3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举办了一场智者和科学家座谈会,会上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红色”这个体验位于大脑中的什么部位?与会的一众发言人认为,神经科学家还没能提出一个完整理论,来解释神经活动如何转化为意识体验(比如“红色”),因此在意识的问题上,采取物理主义的立场是不够的,甚至错误的。后来,乔普拉又在一封电子邮件里详细阐述道:“所谓 ‘主观体验是电化学活动的结果’ ,只是一个假说而已。它并不比‘意识才是根本,意识引起大脑活动,并造就物质世界中的性质和物体’的说法牢靠多少。”   “当米莉阿姨的大脑因阿尔茨海默病而死亡,她的意识又在哪里?”我这样回复了乔普拉。乔普拉回应道:“米莉阿姨是宇宙中一个暂时的行为模式,当她死亡,她就回到了生前的潜在状态。以东方哲学的眼光来看,人的自我是一种错觉,悟道的目的就是升华到一种更加普遍的、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不局限于物质的自我。”   不过,与意识创造大脑这一假说相比,支持大脑产生意识这一假说的证据要多得多。比如,大脑颞叶的梭状回一旦损坏,就会导致脸盲症;而对这个脑区实施刺激,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看到人脸。视皮层上有个叫做V1的区域,一旦被中风破坏,就会让人丧失有意识的视知觉。意识体验的种种变化,都可以由功能性磁共振、脑电图和单个神经元的记录来测量。通过观察受试者在作出选择时的大脑扫描图像,神经科学家能够在受试者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之前就知道他选了什么。只须凭借大脑扫描结果,神经科学家就能在电脑屏幕上再现受试者看见的图像。   数以千计的实验都证明了“神经化学过程产生主观体验”这一假说。虽然神经科学家对哪个物理主义的理论能最好地描述心灵尚无共识,但这并不能说明 “意识创造物质” 的假说就能够成立。为了反驳我的这个观点,乔普拉给我寄来了2008年发表在《心与物》(Mind and Matt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认知科学家唐纳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论文题目是《意识实在论和身心问题》(Conscious Realism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文中的意识实在论认为:“客观世界——即不依赖于某个特定观察者的知觉而存在的世界——是完全由意识的主体所构成的。”意识是宇宙的根本,意识创造了粒子和场。霍夫曼还写道:“意识并不是宇宙演化史中的后来者,不是从无意识的物质和场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和场的存在都依赖于它。”   这种认为意识是宇宙之根本的理论,它的证据何在呢?霍夫曼解释说:“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和运动,都是观察者的视觉建构。”他认为,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在大脑中建构出物理实在的近似,感觉的运作方式更像是图形用户界面,它和计算机内部的物理过程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甚至截然不同。在霍夫曼看来,我们的感觉是在创造现实,而不是再造现实,也就是说,它“并不需要假设独立存在的物理实体”。   那么,意识是怎么创造出物质的呢?霍夫曼的文章里没说。在物质产生之前,意识又在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存在呢?同样不得而知。在我看来,所有的证据都表明是大脑产生了意识,而没有证据支持相反的因果关系。实际上,霍夫曼的整个论证,看起来很像是那个叫做“空白处的上帝”的理论(God of the gaps,即用神力来解释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认为“现在,科学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因此生命一定是上帝创造的”),它在物理主义的空白领域填充非物理主义的实体,无论那实体是全知的神还是有意识的主体。   意识是一个难题,这一点没人否认。但是在把意识拔高为能够创造现实的独立实体之前,还是先给“大脑产生意识”这一假说多留一点时间吧。因为我们知道,当大脑死亡,能够测量的意识也随之消失, 除非另有证据,否则我们还是应该默认“大脑产生意识”的假说。我在,故我思。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澳研究尝试将神经脉冲信号转化成音乐
crossludo 2012-9-2 23:03
澳研究尝试将神经脉冲信号转化成音乐 核心提示:澳大利亚正在展开一项神经系统科学研究,尝试把表达情感的神经脉冲信号直接转换成音乐。 “心灵的乐章”真的存在吗?澳大利亚正在展开一项神经系统科学研究,尝试把表达情感的神经脉冲信号直接转换成音乐。 参与研究的加拿大艺术家埃琳·吉说,这是“用电子的载体发出人的声音”。 “窃听”情绪 吉与西悉尼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一起合作。 法新社记者探访实验室,见到第一名接受实验的志愿者——27岁的本·舒尔茨。走进经过指纹扫描才能进入的实验室,记者看到舒尔茨躺在实验床上,身上迷宫般的线缆与床边的监视器相连。 神经科学家沃恩·梅斯菲尔德手里拿着一根与线缆相连的针头,把针头插进舒尔茨的腿里,然后仔细听实验室角落中扬声器里传出的声音,分辨当中的不同。 “这是从神经获取的声音,”法新社23日援引吉的话报道,“这是对神经脉冲信号的翻译。” 转换音乐 舒尔茨说,针扎在腿上不舒服,但不疼。 梅斯菲尔德说,这样做是为能直接“窃听”到大脑向身体发出的信号。为让舒尔茨的情绪经常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向他展示各种图像,有的令他兴奋,有的令他难过。 在被“窃听”情绪的同时,舒尔茨还要接受血压变化、呼吸速度、出汗情况、心脏活动等多项监控,这些监控数据全部录入吉的电脑,通过特殊软件转换成钟声或铃声。 吉说:“我们不能读出本(舒尔茨)的思想,告诉你他为什么会产生各种情绪。不过,当今技术可以告诉你,他的确出现了不同的心理活动。我们也可以告诉你他的情绪有多强烈。” 情绪表演 研究人员计划在舒尔茨之后,多找一些志愿者参与实验,进一步完善音乐转换的方法。这样,明年他们就可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上演一次别出心裁的“情绪交响乐”表演。 吉计划邀请两名演员表演“情绪音乐”。之所以选择演员,是因为他们的情感表现力比一般人更强,这样,电子设备可以更好地捕捉到不同情绪,再由电子钢琴演奏出来。 不过,吉自己也不确定这种音乐会是什么样子,“看专业人士表演不同情绪,就好像看乐手拉大提琴”。 梅斯菲尔德说,这项研究还有另外用途,就是可以对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提供帮助。举例来说,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很难理解他人的情绪,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这项技术可以通过把情绪具化成音乐来帮助他们。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
zjzhang 2012-8-18 19:46
神经语言程序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41.htm 】
个人分类: 文学|4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Springer 2010年创刊的《转化中风研究》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2-7-22 09:00
Springer 2010年创刊的《转化中风研究》被SCI收录
2010 年创刊的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转化中风研究》, ISSN: 1868-4483 ,季刊, Springer 出版社( 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NY 10013 USA )出版, 2012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10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2 年第 3 卷第 1 期共 175 篇论文。 175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100 篇、综述 54 篇、社论 18 篇、通讯 2 篇。 175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23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145 篇,中国 11 篇,德国 10 篇,加拿大 6 篇,英国、日本、瑞士各 4 篇等。 175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215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美国洛玛连达大学( LOMA LINDA UNIV ) 17 篇,密歇根大学( UNIV MICHIGAN ) 12 篇、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 ) 11 篇等。 175 篇文章共被引用 214 次(其中 2010 年被引用 15 次、 2011 年被引用 95 次、 2012 年被引用 104 次),平均引用 1.22 次, H 指数为 5 (有 5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 次以上)。 中国学者在该刊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主要研究 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1 篇、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Beijing Neurosurg Inst ) 1 篇、吉林大学( Jilin Univ ) 1 篇。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转化中风研究》投稿指南: 该刊是是 SCI 收录唯一的研究转化中风的同行评价期刊,转化中风研究涵盖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特别强调新方法,以帮助从基本中风研究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发展新的战略,为预防、评估、治疗、中风后的中央神经系统的修复增强和其他形式的神经创伤。主要刊登研究论文、综述、通讯。经常编辑特刊,该刊编辑的特刊被 SCI 收录,目前正在征集特刊论文: CALL FOR PAPER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Guest editor: Nabil Alkaye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SUBMISSION DEADLINE: August 1, 2012 The cerebrovascular endotheli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risk and outcome from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cluding strok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e special issue will review novel mechanisms, methodology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argeting brain vascular endothelium. CALL FOR PAPERS: "Guidelines for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Guest editor: Paul Lapchak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SUBMISSION DEADLINE: September 1, 2012 This special issue will focus on detailed study design (including justification, randomization, blinding, statistics), specific methodology and relevant endpoints as a practical guide to stroke investigators at every level of stroke research from basic studies to clinical trials. Each author should incorporate considerations from RIGOR propos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to ensure worldwide uniformity in stroke research practices. Prospective authors are encourage to read the document at http://www.ninds.nih.gov/funding/transparency_in_reporting_guidance.pdf 网址: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868-4483/ 编委会: http://www.springer.com/biomed/neuroscience/journal/12975?detailsPage=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springer.com/biomed/neuroscience/journal/12975 在线投稿: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trsr/ 热点论文: 1. 标题 : Ac-YVAD-CMK Decreases Blood-Brain Barrier Degradation by Inhibiting Caspase-1 Activation of Interleukin-1 beta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use Model 作者 : Wu Bihua; Ma Qingyi; Khatibi Nikan; 等 . 来源出版物 :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卷 : 1 期 : 1 页 : 57-64 DOI: 10.1007/s12975-009-0002-z 出版年 : MAR 2010 被引频次 : 11 ( 来自 Web of Science) 2. 标题 : Enhanced Delivery of Erythropoietin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for Neuroprotection Against Ischemic Neuronal Injury 作者 : Zhang Feng; Xing Juan; Liou Anthony Kian-Fong; 等 . 来源出版物 :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卷 : 1 期 : 2 页 : 113-121 DOI: 10.1007/s12975-010-0019-3 出版年 : JUN 2010 被引频次 : 5 ( 来自 Web of Science) 3. 标题 : T2*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equences Reflect Brain Tissue Iron Deposition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作者 : Wu Gang; Xi Guohua; Hua Ya; 等 . 来源出版物 :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卷 : 1 期 : 1 页 : 31-34 DOI: 10.1007/s12975-009-0008-6 出版年 : MAR 2010 被引频次 : 3 ( 来自 Web of Science)
个人分类: SCI投稿|5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母爱无疆 感恩无限 Gifted Hands: The Ben Carson Story 观后感
热度 3 alphong 2012-7-14 19:44
Gifted Hands: The Ben Carson Story 类型:剧情地区:美国 导演:Thomas Carter 编剧:John Pielmeier 演员:Ele Bardha / Loren Bass / Geoffrey Beauchamp / Tajh Bellow 别名:妙手仁医: 上映日期:2009年02月07日 美国底特律黑人区,一个只有三年教育的母亲被丈夫抛弃,失去了生活来源,还需要抚养两个儿子。她没有放弃,把房产出租,靠为别人做家务艰苦度日。即便自己内心的压力到了极点,在孩子面前她都维持镇静,给他们以力量。在一个种族歧视的社会中,没有男人支撑家庭的孩子们不易管理,特别是男孩。但卡森的母亲有自己的智慧。她要求孩子们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去阅读,还要写阅读笔记,持续多年。她开源节流,当孩子8年级受到老师歧视时,毅然搬家为孩子改换学校。她总是鼓励孩子,Your brain isn't dumb. You got all the world in here. You just need to see what beyond what you can see.即便自己身处何等黑暗的时光。她宽仁体谅,即便孩子叛逆顶撞,她也有办法化解。她是孩子心中的依靠,特别是孩子内心艰苦的时候。她是孩子的明灯,照亮他们脚下的路。她是有力且可靠的臂膀,一直抵在孩子的背上。 本森弟兄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刻苦学习,不断上进。他成了一名神经科医生,而his brother做了一名工程师。本森以其严谨负责的医德,以其高超缜密的医术拯救了患者,也拯救了很多家庭。他在感恩,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也包括依托电影媒介得知他事迹的我。 母爱伟大,方法更重要。如同江河之水,正确导引则万物蓬勃,肆意横流则大地汪洋。这部电影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一个简单道理,用真爱引导孩子正确成长。上一辈要以身作则,讲方法;下一辈要努力进取,求感恩。虽然片中以上帝为信仰,可母亲压力大的时候,还是医生的住院治疗起了作用。当本森面对困惑的时候,妻子的支持,母亲的关爱为他开启透亮的门窗。所以,上帝就在身边,就是自己的父辈,自己的至亲。 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职业,这是立身之本。无论何地,都不要忘记感恩,这是心静之源。 愿好的文化给更多的人带来裨益! 愿所有的母亲都能安享晚年! 愿所有的人都能妙手仁职! 附一些本森博士的消息: 卡森博士不但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而且是一位极成功的演讲家,他被美籍非裔人视为民族英雄。对于他的成功,秘诀在于胸中有杆秤,他总是这样自问:“如果我们做某事,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他的成长归功于母亲。本·卡森8岁时,父亲抛弃了家庭,他在底特律黑人区长大,在那里,母亲靠给别人做家务抚养两个儿子。“母亲限制我和弟弟一周看两到三个电视节目,还让我们每周阅读从底特律公共图书馆借来的两本书,并写出读书笔记给她看。”卡森博士说。这持续了几年,直到孩子们发现母亲只受过三年的教育,根本无法阅读那些笔记!这种要求很快在年轻的本·卡森身上产生了作用,他以班上第三名的成绩高中毕业,并获得耶鲁大学的奖学金,主修心理学。 他经常作鼓舞人心的演讲:他除了往返于手术和医院之间,还经常作演讲,每个月都留出一个小时去和小学生们交谈。一个孩子告诉他“你是我的偶像,我也想成为一个脑外科医生”。卡森博士回答:“你要坚持你的梦想!”“不要让任何人把你变成奴隶。如果你让媒体告诉你,体育和娱乐比开发你的大脑更重要的话,那么你就是奴隶。”“你不必作为脑外科医生就可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你的价值是因为你具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有时不会失败。重要的是不断地尝试。” You can do anything anyone else can do,and only you can do it better. 电影海报 剧照三张 对应书的封面
个人分类: 镜湖幽深|5633 次阅读|5 个评论
氢气对颅脑创伤的治疗作用
热度 3 孙学军 2012-6-29 15:13
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氢气对颅脑创伤后氧化应激、神经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该治疗作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的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分子如突触素 I 、 CREB 、 Sir2 和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 II 等关系密切。 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第二位,但致死率和致残率却位居第一位,成为儿童和中青年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美国每年发生颅脑损伤的人占总人口的 2 %,颅脑创伤已成为青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在中国,每年有大约 60 万颅脑创伤病人,其中死亡约 10 万人。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道路交通等快速发展,中国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已成为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残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医学诸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对颅脑创伤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治疗药物不断增加,治疗方法的改进,监测条件和护理水平的提高,颅脑创伤病人救治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在中国第三届颅脑创伤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报告,中国因创伤导致的死因顺位不断前移,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位重要死因,其中颅脑创伤占创伤总数的 15% 左右,死亡率占创伤总数的 85% 。在不知不觉中,社会发展把创伤医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王忠诚院士说,近年中国颅脑创伤临床技术和基础研究都取得很大进步,天津和上海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一整套成功的救治经验,但中国发展不平衡。对于严重颅脑创伤病人来说,伤后最初的抢救 “ 黄金一小时 ” ,不但关乎性命,而且影响日后生存质量(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颅脑创伤后遗症主要包括学习记忆能力受损的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组织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因此对各类病理损伤因素非常敏感,如氧化应激和颅脑创伤存在密切联系。氧化应激是颅脑创伤后期神经功能和可塑性破坏最重要的早期启动因素。活性氧过度增加导致氧化应激,可破坏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颅脑创伤病理生理过程中,氧化应激可造成细胞骨架破坏、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改变信号传导。抗氧化剂可保护脑组织对抗氧化损伤,提高神经突触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修复能力。 氢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氧化剂,能自由透过细胞膜,容易扩散到细胞浆、线粒体和细胞核内。氢气通过中和羟基自由基保护细胞和组织对抗氧化应激损伤,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中,曾有学者证明氢气可保护动物受损的空间学习能力 。也可以减轻快速衰老动物的认知功能障碍 [] 。目前尚无关于氢气对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效果的研究。 脂质过氧化是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也常作为细胞和组织氧化损伤的标志。脂质过氧化物不稳定,可分解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物质,例如活性羰基化合物,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可产生丙二醛( MDA ),检测 MDA 可反应脂质过氧化程度。 Sir2 是一种依赖 NAD 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细胞能量代谢和基因表达调控,如在细胞抗氧化系统调节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颅脑创伤后氧化应激水平和 Sir2 存在密切关系。尽管在多种模型中,氢气可以影响 MDA 水平。但目前不清楚氢气是否可影响 颅脑创伤后 Sir2 的改变。 尽管氧化应激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许多证据表明,大量分布在海马神经元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在神经突触可塑性、神经兴奋性和学习记忆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的证据显示,氧化应激可导致 BDNF 水平下降,并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BDNF 可通过调节其下游效应因子如突触素 I 和 c AMP 反应元件( CREB ) , 影响和学习记忆相关的突触功能。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 II 是学习记忆功能关键的信号调节因子,在 BDNF 介导的认知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液压颅脑创伤模型制备、水迷宫行为学、氧化应激( MDA )指标、 ELISABDNF 免疫活性、蛋白含量(突触素 I 、 CREB 、 Sir2 和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 II )等研究技术,证明氢气生理盐水注射可以减少大鼠颅脑创伤后氧化应激和神经功能异常,该效应和 BDNF 相关的突触活性关系密切。 (作者后记:次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麻醉科曾报道氢气对脊髓创伤的保护作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曾报道对脑创伤的保护作用,但都是在现象上的描述,在分子机制方面本研究尚有一定新意。尽管氢气对颅脑创伤可能具有治疗作用,但目前的证据只停留在动物实验水平,而且该效应主要是在损伤发生早期,一旦损伤已经稳定,例如损伤后 1 周,氢气是否仍具有保护效应,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因此氢气对颅脑创伤可能具有作用,仅仅只是在早期可能有作用。) Hydrogen-Rich Saline Protects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 and Cognitive Deficits af.pdf
个人分类: 氢气生理盐水|5404 次阅读|5 个评论
信息科学的基石:神经生物学
zlhua 2012-6-20 12:13
http://v.163.com/movie/2010/1/1/K/M6S8NS5PR_M6S8RJR1K.html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投稿必备:神经内科不可不知的30个权威杂志
xiaoronglv 2012-6-15 10:00
俺在丁香园发表的一片文章,转载到此,希望对大家有用。 点击查看原文 神经内科的权威杂志有哪些? 让我们来一一盘点30个神经科杂志。 论文能否接受,文章质量是关键。立题要新颖,逻辑要清晰,结论要靠谱。 Right papers for Right Journals,好文章也需要投给对路的杂志才能提高接受率,以下是 神经 内科常见投稿杂志,附带影响因子。 一. 综合类杂志 1. Neurology (IF:8.0) 2. Lancet neurology (IF:21.7) 3.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IF:13.3) 4.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IF:10.0) 5. Brain (IF:9.2) 6.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urology (IF:7.7) 7. Archives of neurology (IF:7.1) 8.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IF:5.0) 9. The Neuroscientist (IF:4.6) 10. Journal of neurology (IF:3.9) 二. 中风杂志 (Stroke) 1. Stroke (IF:5.8) 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IF:3.1) 3. 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IF:1.2) 三. 阿尔茨海默杂志(Alzheimer Disease) 1. Alzheimer's dementia (IF:5.9) 2. Current Alzheimer research (IF:5.0) 3.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F:4.3) 4.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IF:2.6) 5. Alzheimer disease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 (IF:2.6) 6.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IF:1.8) 7. 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IF:2.5) 四. 帕金森疾病杂志 (Parkinson's Disease) 1. Parkinsonism related disorders (IF:3.2) 2.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IF:2.6) 五. 癫痫 (Epilepsia) 1. Epilepsia (IF:4.0) 2. Epilepsy research (IF: 2.3) 3. Epilepsy behavior (IF: 2.0) 4. Seizure (IF:1.6) 5. Epileptic disorders (IF:1.1) 六. 头痛 (Headache) 1. Cephalalgia (IF:4.3) 2. Headache (IF:2.6) 3.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IF:2.0) 4.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IF:1.5)
3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电生理学家赫胥黎(1963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前天去世
热度 1 charlesqwu 2012-6-2 07:04
英国电生理学家赫胥黎(1963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前天去世
英国 电生理学 家赫胥黎(1963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前天去世 Sir Andrew Fielding Huxley (22 November 1917– 30 May 2012) died two days ago. Huxley was an English physiologist and biophysicist , who won the 196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his experimental and mathematical work with Alan Hodgkin on the basis of nerve action potentials , the electrical impulses that enable the activity of an organism to be coordinated by 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 read more about him on Wikipedia ). Huxley is a grandson of Thomas Henry Huxley (4 May 1825 – 29 June 1895) -- "Darwin's Bulldog" (“达尔文的斗犬”赫胥黎) . Hodgkin and Huxley's electrophysiological work was done on the giant axon of the Atlantic squid ( Loligo pealei ), which enabled them to record ionic currents as they would not have been able to do in almost any other neuron. See: 肖静宁:从神经科学的发展看实验材料选择的方法论意义( http://www.cssn.cn/news/160940.htm ). Sir Andrew Fielding Huxley (22 November 1917 – 30 May 2012)
58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赵以成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译文)
热度 5 远帆 2012-5-26 11:51
赵以成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译文)
本文翻译自 Yi-Cheng Zhao: A Founder of Neurosurgery in China. Zhao, Ke-Ming; Zhao, Ya-Du Neurosurgery. 41(1):259-262, July 199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218315 翻译本文供感兴趣的朋友交流学习,无经济利益。 赵以成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 赵克明1 赵雅度2 1.天津市神经外科中心医院 2.北京天坛医院 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 赵以成教授于1938年起,在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Wilder Penfield指导下开始走入神经外科这一新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赵以成教授对中国神经外科专业发展的巨大贡献。他于1952年和1954年分别在天津、北京创立了第一个独立的神经外科,并在其不懈坚持和努力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机构——1960年成立的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为了提高我国神经外科的临床水平,他强调神经外科的次专科发展,并细化为脑肿瘤、外伤、小儿神外和杂症等几个专业组。对于培训神外专科医师,他同样倾注了热情,亲身培养了200余位专科医师,这些人学成后多数在全建立起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中心,成为顶梁柱。现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以成为国内最大的神经外科研究机构,在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赵以成教授卒于1974年,为专科发展贡献了40余年的青春,被中国神经外科协会誉为“中国神经外科之父”。赵以成生于1908年的福建,父亲是当地一位采矿者,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非常喜欢读书,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是一位严父。而他的母亲是一位热心肠,勤勉而节俭的传统女性,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自然非常孝顺。 赵以成 1929 年在燕京大学取得了医学预科学位之后,直接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了他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并与 1934 年毕业。在学期间,他学业有成,毕业之后,他在协和普通外科完成了 2 年的助理住院医师培训。之后,他被选中成为神经外科的研究员,在那里接受了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精神病学、骨科学、泌尿外科学和耳鼻喉科学等全面的培训后,成为神经外科专业的助理住院医师。在艰苦的求学时间,他的另外一个最大收获是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一位协和毕业生和杰出的妇产科医师,并喜结连理。他们在同学看来彼此般配,非常理想,成为了一生的伴侣。 1934 年毕业后,他在普通外科被评为优秀住院医师,在 1937 年以一篇耳鼻喉科的研究论文在协和获奖,并在同年试验成功了用电子器械进行无菌肠道吻合手术。 1938 年,在洛克菲勒奖学金的奖励下,他得以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深造。 图1 .赵以成 在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一年,赵以成作为一名神外专科 fellow 和助理住院医师,在 Wilder Penfield 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Penfield 教授不仅把他当作大机构的一员,而且视这个远涉重洋而来的年轻人为自己家庭的一员,热情与其分享生活之道,仔细指导临床工作,非常友好。 Penfield 教授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人物,他严谨自律,学识渊博,管理有方,他精湛的手术技巧、研究精神、教学热情、独特经历,还有优雅文笔、体育特长,再加上热情好客、宁静和蔼、真诚友善,这个鲜活而饱满的人物,强烈影响和感染着年轻的赵以成,让他这段学习的日子成为终生的至宝。赵以成不好交际,但此行交下了几个一生的亲密挚友。在这期间,他还研究出了用羊膜防止手术粘连的新方法,返华之前,又还拜访了美国的八家神经外科中心,就在 194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他设法平安回到祖国。抗战期间,夫妻二人为生活挣扎的同时,还艰难地继续着救死扶伤的工作。 1943 年,他们带着三个孩子搬到天津,继续一家人的生活和事业。他们的大女儿,现在是一名高级建筑师,二儿子继承父业成为神经外科主任,三儿子是一位泌尿外科医生,并任天津市卫生局副主任。 1952 年,赵以成调入天津市总医院,并在那里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神经外科。 1954 年,中央政府根据需要将他调回北京,于同仁医院主持组建神经外科中心。赵以成请大弟子薛庆澄 ( http://www.bjmu.edu.cn/art/2007/1/18/art_798_2055.html ) 留在天津主持工作,带着二弟子王忠诚前往北京。在北京市卫生局的指示下,这个中心壮大起来并于 1958 年迁入宣武医院,并于 1960 年在这家医院建立起了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Beijing Neurological Institute) 。在那里,赵以成将神经外科分成四个专业组,包括肿瘤、外伤、小儿神外和杂症。并配以设备比较先进的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解剖与组织培养实验室等辅助科室,提高了临床水平。宣武医院和其神外研究所很快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神经外科核心团队。 他自 1953 年起在天津开设了神经外科高级培训班, 1957 年起也在北京也开设起来。每一位学员必须至少经过数年的普通外科训练才有资格进入,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培训班中他培养了 200 余位神外专科医师,这些出色的学生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城市建立起新的神经外科中心,包括上海、西安、成都、长沙、昆明、哈尔滨、沈阳、福州、武汉以及广州等地。 1955 年,忙碌的他开始在天津和北京两地之间奔波,同时担任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教授,天津市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宣武医院院长以及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作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带头人,他还需要不时参加疑难病会诊。赵以成教授对临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患者富有同情心,无论贫富均以诚相待。哪里有一线光明,哪里就有希望存在,因为永远看到希望,就永远不放弃追求,想尽办法让患者转危为安。他的精湛手术技艺令人赞叹。而不论到哪里,他的友好、真诚和责任感更让人信服。 他将 40 年的青春投入到神经外科的事业中,在神外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对脑外伤、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脊髓和外周神经疾病、先天性畸形等广泛领域都有所研究。在 1955 年,他提出了脑脓肿治疗的新方案,他的团队还在研究中证实神经纤维可以从断端的缝隙中再生。他常常告诉学生“神经外科医师的特别之处在于,手术目的不仅是切除病变的区域,术者必须在同时考虑手术的结果是否会造成未来的功能破坏和生活障碍。”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已经被一代代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延续和发扬下去。 赵以成非常珍视他在国际外科协会、国际神经外科协会、中华医学会等组织的会员工作,并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同时是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外科学会执委会委员,《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神经外科学杂志》和《中华精神病学杂志》的编委,主编了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医师手册,编写了大量的普通外科、脑肿瘤外科、实用神经病学教材,成为整个神经外科教学的基础,共发表 50 余篇学术文章。 1962 年,在他的努力下,加拿大 Panfield 教授和妻子收到毛泽东主席的邀请来中国访问,赵以成和妻子在家热情招待了他们一行。国庆日当天,他们一起加了位于天安门的典礼和招待晚宴,并与毛主席有过友好而广泛的交谈,并从此保持着友谊。 Panfield 教授此行参观了各医学院、研究所、科研部门和名胜古迹,同时也在讲学,主持病房查房,以及组织会议中与同行交流。这位著名教授也为自己有这样的杰出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对他的工作非常赞赏。 1963 年,赵以成和妻子被邀请前往蒙特利尔,准备接受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授予的荣誉学位,但出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图2 .1962年,赵以成教授和Wilder Panfield教授在北京. 1979 年,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健康署高级官员带队的观察团方位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其中的专家有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 William Feindel 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 Dould Tower 教授。他们对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在这次访问两年后,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被认证为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的合作中心。也是在 1979 年,加拿大政府设立了白求恩 - 赵以成奖学金,巧的是,第一位获得该项殊荣的医生,正是赵以成的大儿子赵克明。 赵以成为人积极乐观,热爱神外事业,有着战胜疾病和苦难的坚强意志。在 1956 年,他因输尿管结石忍受着绞痛,结石自行排出后不久,他又因腹痛查出患有十二指肠溃疡,但他没有从繁忙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修养。不幸的是,在 1970 年他又被查出患直肠癌,周恩来总理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特地为他安排在北京肿瘤医院手术治疗,但天妒英才,手术中即发现肿瘤已经转移。但他没有过多受自己的病情影响,在刚刚从结肠造瘘术中恢复过来出院时,他又走进手术室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切除了转移到中耳的脑肿瘤,这位女孩一年之后来医院复查时还专门拜访并感谢了赵教授。他与癌症整整搏斗了四年,在这段时间,他从未停止参加医疗会诊,并继续他的教学,并为神经外科专科书籍的撰写制定了完备的计划。 天津医科大学前校长朱宪彝,也是赵以成在协和医大的学长谈起他时说,“当我去拜访赵教授的时候,即使在他即将不省人事的几天里,他很少谈自己的病情和子女,更多是谈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与人员培训。这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相比,有多么大的不同啊!”赵以成教授卒于 1974 年 9 月 21 日,享年 66 岁。在他去世后,王忠诚教授继承了他的事业,并从宣武医院将队伍发展到天坛医院,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与此同时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也明显壮大起来,这两个机构在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纪念赵以成教授的功绩,中国神经外科协会将其誉为“中国神经外科之父”。 部分评论: Russel H. Patterson New York, New York 赵以成教授在 1952 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神外专科,几乎比美国神外的专科化发展晚了一代人的时间。可以想象,在二战炮火的蹂躏下,这些迟来的发展也举步维艰。这个里程碑的建立,是赵以成这样一个智慧、勤奋、目光长远的人物促成的。而在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这个世界顶尖神经外科中心深入工作的经历给予他至关重要的帮助。由于该专科的超高准入门槛,我们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几乎都在几家著名的神外中心之间交流学习,但赵以成的学术交流之旅跨越了国界与社会。 在很多年之前,纽约市允许来自其他国家的住院医参与我们的临床工作,他们可以取得在纽约州行医的临时执照,并和来自美国本土的住院医师一样参与临床工作,包括进行手术。我们在康奈尔大学时,这种国际交流模式非常成功,也给我们带来了一批极其优秀的住院医师,他们多数处于本国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并在美国完成其中的 2-3 年。因为这些医师还处于本国的住院医师培训中,仅仅在美国进学习一段,他们全部都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只有一部分在美国接受完整住院医师培训的外国学生,因为在美国如此多年的生活学习(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最长也最严格,通常为 9 年),逐渐失去了与原来的国家身份并和美国紧密相连,最终留在了美国工作发展。 而如今,我们的联邦和州政府立法明令禁止外国住院医师和本国住院医师一样进行两年左右的真正实际的短期培训,只接受观摩或者在美国完成全部的住院医师培训,这将门槛抬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对于学术的交流来说,这是一种耻辱。我希望美国法律能够重新考虑过去的开放交流做法,能够好好利用与国外受训的年轻住院医师交流的机会,为双方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机遇。在这方面,赵以成教授的历史贡献就是一个生动的例 子。 Peter McL. Black Boston, Massachusetts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一件最终要的事情就是铭记那些打破禁忌的历史。这个学科自从创立以来,就在先驱者们一次次突破下,成为外科领域最高深和卓越的分支。 由于美国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我们常常把美国神经外科发展的历史狭义地理解为全部,然而必须知道,事实上在这个激动人心的领域内,全世界的学科领袖都做了杰出的贡献。 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医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医生,而在那段历史上,由美国资助并派出最顶尖学者任教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孕育了一代学者。协和也许不能永远成为中国学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但自由开放与独立思想,将成为孕育具备远见卓识与学术潜能医学家的沃土。 另请参看 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世纪回顾(译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640-573004.html
24329 次阅读|5 个评论
希望肖教授的学术能够为国争光
热度 6 zhanghuatian 2012-5-21 18:15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2012年会于2012年5月19~23日在美国东部城市亚特兰大举行,肖氏反射弧手术发明者肖传国教授应邀出席,并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部分脊柱裂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接受肖氏反射弧手术若干年后,原来的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消失,却在大脑重新形成控制膀胱的神经中枢。肖教授正在与会。
576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世纪回顾(译文)
热度 8 远帆 2012-5-20 11:38
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世纪回顾(译文)
本文翻译自 Neurosurge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entury's Review. Zhao, Ya -Du; Zhao, Yuanli Neurosurgery. 51(2):468-477, August 200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182786 原文全文PDF档 Neurosurge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_a century's review.pdf 本文原作者赵雅度教授天坛医院著名教授,我国第一批神外专科培训班学员。赵元立教授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八年制毕业生,天坛医院教授。 翻译本文供感兴趣的朋友交流学习。 摘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光阴只是一叶扁舟,但在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史上,过去的百年是最激动人心的画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回顾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创立与发展,忠实地记录了其中的里程碑,也把这篇文章献给开创这条道路的关颂涛、赵以成等前辈们,是他们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神经外科学事业。 中国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的山东大汶口原始人部落。近年有中国考古学家在大汶口遗址的骨骼残骸中找到了进行过原始颅骨环锯术的证据。其中部分颅骨上带有边缘锐利的小孔,与考古学家们在欧洲、大洋洲、青藏高原找到一些其他头颅环锯残骸相似。然而,这些原始人类实际使用的工具和他们在头颅上进行钻孔的原因尚有待挖掘。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三国时期(公元前 222 年 -280 年)神医华佗的传说,他曾劝说晚年的魏国君主曹操做一次开颅手术,解决他可能因脑肿瘤而造成的剧烈头痛。遗憾的是,这个民间流传的故事没有找到正式的历史记载。 图 1. 这副古代绘画展示的是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场面。 历史回顾 1949 年以前的中国神经外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神经外科极其简陋,仅有屈指可数的医生敢冒险进行脑部的手术,而这些个别的手术也仅限于最简单的操作。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协和医院的关颂涛教授和沈阳的查理·张进行了中国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关颂涛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并于 1926 年在这家美国创办的医学殿堂完成了总住院医师培训,其后被派往美国,在 Charles Harrison Frazier 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神经外科的专科培训。关颂涛 1930 年学成归国,并在协和开始收治脑外伤、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患者。 1932 年,他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第一篇来自神经外科的学术文章,介绍了他在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采用经颞骨下入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次全切除方法的经验 。随后,在 1935 年,查理·张 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描述了手术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结神经纤维瘤的经验。他还写了关于酒精封闭 (alcohol block) 以及 Frazier 颞骨下部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的文章。 图 2 . 赵以成教授 摄于 20 世纪 40 年代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位先驱人物,西安的张同和医生也在进行着神经外科手术的尝试,尤其是用前额叶切除术进行精神神经外科治疗方面的工作。另一个值得尊敬的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是同样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赵以成。他毕业后在协和继续完成四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接着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于 1938 年前往加拿大魁北克省首府蒙特利尔,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下设的一家世界著名科研和教学机构——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及医院开始学习和工作,在那里,他得到了世界神经外科领军人物 Wilder Panfield 教授的悉心指导。赵以成于 1940 年返回中国,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关颂涛并肩工作 ,直到 1942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爆发,侵华日军占领了北京协和医院才被迫中断。关颂涛只好寄居北京中和医院继续从事神经外科,赵以成则搬到了天津谋生。到 1949 年中国大陆解放后,关颂涛离开故土前往美国行医,赵以成则留在国内开始培训中国自己的神经外科医生,对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胜利后,北京协和医院在 1947 年重新开业,并于 1951 年在冯传宜的带领下恢复了神经外科的工作。 图 3 . 这张照片摄于 1962 年 Wilder Panfield 教授访问天津总医院时。其中前排右三为 Panfield 教授,右二为赵以成,右一为薛庆澄。 尽管这些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者们饱含着开拓精神,但这一时期国家惨淡的社会现实和落后的经济水平制约了神经外科的广阔发展。例如,在 1949 年以前,对于脑肿瘤患者的治疗,进行过的手术操作不超过 60 例 ;一项对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从 1932 年到 1949 年的回顾仅仅能找到 16 篇神经外科领域发表的文章 。 1949 年以后的中国神经外科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即天津、北京和上海,开始建立起独立的神经外科专科。接下来的部分分别介绍了这几个城市和中国其他地区在 1949 年之后这一过程的历史。 天津 1952 年,赵以成教授在天津市总医院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独立于外科的神经外科专科。并在次年在天津总院开始了中国第一个为期 1 年的专科培训班。有十余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普通外科医生来这里接受了正轨而严格的神经外科强化培训。从那以后,天津市总医院的神经外科一年比一年壮大起来。赵以成的一些学生——如今大名鼎鼎的薛庆澄、王忠诚等人也加入到科室的力量中来,并与日后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的脊梁 。在 80 年代,由这一团队创办的天津市环湖医院建成后,又成为了天津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拥有 25 名神经外科医生和 250 张病床,每年手术量约 2200 台。 图 4 . 天津市环湖医院先进的神经外科 ICU 病房。 北京 1954 年 10 月起,中国卫生部邀请前苏联 Kiev 神经外科研究所主任 A.E. Arutiunov 教授来华,在当时附属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另一家医院培训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同时,赵以成被中央政府请回北京与这位苏联专家一同工作。赵以成留下大弟子薛庆澄在天津接替了自己的工作,带着二弟子王忠诚前往北京。参加这个高级培训班的共有 11 位医生, 8 位来自北京, 3 位来自上海,这其中包括了王忠诚、蒋大介、赵雅度等人。四个月后,随着北京同仁医院正式成立一个拥有 60 张病床的神经外科专科,整个培训团队迁往同仁。这个科室分成两个组,分别由来自天津的王忠诚和来自上海的蒋大介担任专科主治医师 。 图 5 . 北京神经外科高级培训班的教师和首批 11 位学员们。前排:右三 A.E. Arutiunov ,前排右二赵以成,左一王忠诚,右一蒋大介。第二排右三赵雅度。 从 1957 年起,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每年组织一届为期 1 年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从中国不同地区选拔 8 至 10 位外科医师接受系统的神经外科培训,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随着这一时期神经外科专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急剧增长的需求, 在赵以成的建议和中央政府的授权下,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于 1960 年在北京宣武医院建立。赵以成教授亲自担任研究所所长,直到 1974 年因癌症去世后,由王忠诚教授继承了他的工作。 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成立之初,仅有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和组织培养 4 个实验室。宣武医院的神经外科随后整合成为这个研究所的临床部分,并细分为 4 个临床专业组以提高医疗水平。事实证明研究所的建立为中国神经外科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包括建立胶质瘤细胞系 G422 ,脑水肿的动物模型,以及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在 1982 年,研究所迁往北京天坛医院,并得到更大的扩展。现在的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拥有 12 个实验室,包括 300 多张病床的 10 个病房,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天坛的神经外科共有 46 名全职神经外科医师,每年进行超过 3200 台脑部和脊髓肿瘤手术 。 图 6 . 现在的北京天坛医院门诊部 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神经外科在上海也蓬勃发展起来。在 1950 年,上海中山医院当时的外科学系主任和高级教授 James ·沈克非医师成功进行了一例额叶星形细胞瘤切除手术。不久之后,另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开拓者史玉泉教授加入中山医院,并建立起上海第一个独立的神外专科。 1953 年,该科室被调往现在华山医院的前身——上海第一红十字会医院。在史玉泉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华山医院稳步发展,日后成为了中国另一个关键的神经外科中心。史玉泉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开创性的工作也负有盛名,他是中国第一个实施颅内动脉瘤直接夹闭的神经外科医师 ,同时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脑动静脉畸形 (AVM) 分类方法 。上世纪 80 年代,同样在史玉泉的带领下,华山医院建立起了自己的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他退休之后,同样由来自神经外科的蒋大介和周良辅先后接替了领导上海华山医院的工作。 其他地区 1955 年,在史玉泉和他同事们的帮助下,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建立起神经外科学系。另一位在 50 年代初并肩参与开创上海神经外科学事业的前辈朱正清教授,在 1958 年被邀请前往当时四川省的重庆医学院任神经外科主任。 在中国东北,这一领域的中心在段国升教授领导的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而在朝鲜战争期间,由沈阳的段国升、来自协和的冯传宜,上海的史玉泉等人组成的医疗队承担颅脑火器伤伤员的救治工作,救治了无数志愿军战士。面对着战场上送回的大批颅脑火器伤的伤员,及周围神经损伤灼性神经痛这一当时神经外科界的难题,段教授与他的同事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施了难度较大的胸交感神经切除术,灼性神经痛病人的疼痛明显缓解;治疗颅脑火器伤180例,仅3例死亡。当时这一治疗效果在国际颅脑战伤治疗界首屈一指。 1969 年,在军队内享有威望的段国升教授被邀请前往北京,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参考第三军医大学 顾建文教授文章 http://naowaike.blog.sohu.com/46782255.html ) 插图 .80年代段国升教授与世界神经外科学会主席Prof. Yasa rgil,中华神经外科副主席易声禹教授(右一),天坛医院赵雅度教授(左一)在一起。 在 50 年代,中国卫生部也派遣了一批医护人员到前苏联进行专科培训。涂同进医师是他们中的一员,被派往莫斯科 Burdenko 研究所在 B.G.Yegolov 教授指导下学习神经外科,在 1956 年学成归国后,他被派往陕西西安,应召在第四军医大学建立神经外科专业。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冯传宜等人也被暂时调往第四军医大学,协助他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神经外科中心,主要为解放军培训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并惠及当地普通群众。到 60 年代,几乎在国内每个省份的大型医院内都建立了至少一到两个神外专科,这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发展至少取得了初步的普及与发展。 中国神经外科现状 近代史 1978 年后,在高度发展的神经影像设备和其他技术支持下,中国神经外科更加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数以百计的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前往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国际著名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众多著名的国外神经外科专家,包括 M. Gazi Yasargil, Madjid Samii, Charles G. Drake, Jules Hardy 等人被邀请访问中国并分享他们的专长。在随后的 20 年里,许多新的大型神经外科机构在重庆、福州、哈尔滨、兰州、上海、天津、银川等地建立起来。此外,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的天坛、华山两家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国际合作中心 。 尽管神经外科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得到了普及,但它的发展依然很不平衡。一方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国几个主要中心神经外科医师的技术和成就已经可以和任何西方国家的同行相媲美。另一方面,我们只能很遗憾地说在偏远地区,神经外科的临床水平仍然相当落后。在我们看来,取得发展的关键不仅仅依赖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支持紧密相关。幸运的是,近年来,许多医院取得了充足的基金支持来建设现代化的手术室,够买伽马刀术中放疗仪、 PET 扫描仪、神经导航系统、以及术中核磁系统等顶尖设备。更重要的是,患者们也开始有条件承受前往中心医院治疗的经济负担 。 而在国内外神经外科行业情况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患者等待接受手术治疗。正像 James I. Ausman 在他关于神经外科发展史的文章 中写道,中国神经外科医生被耗竭在大量的手术上,几乎没有精力进行基础研究。 例如,在过去的 20 年中,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切除了超过 2 万例脑肿瘤,同一时期上海华山医院也进行了超过 1 万 5 千例。由于中国数量惊人的脑肿瘤和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外科医师甚至没有精力去做甚至椎间盘摘除这类初级的脊髓手术。而大多数这类病人被转给骨科医师进行手术治疗 。 学会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的神经外科医师组织是附属于中华神经和精神病学会的一个分支。为了促进神经外科领域更广阔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于 1986 年独立出来。王忠诚教授被选为第一任学会主席并连任至今,学会每 4 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一次全国大会,同时每年就颅底外科、脑血管外科、脑外伤、脊髓以及微创手术等专题召开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图 7 . 王忠诚院士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首任主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图 8 . 1986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成立 1981 年, 5 位来自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王忠诚、薛庆澄、段国升、黄克清和易声禹——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神经外科大会,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参加的世界神经科学联合会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WFNS) 大会。从此以后,中华神经外科协会与 WFNS 展开了积极合作,并积极参与亚洲神经外科协会工作,与不同大洲和国家的同行展开了广泛交流。王忠诚同时被选举为世界神经科学联合会资深委员,并于 2001 年 9 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该协会第 12 届大会上被授予一项特殊成就奖。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中国的赵元立医师被推荐为 WFNS 伦理和法律事务委员会委员,于春江医师被任命为神经康复委员会委员。 期刊和出版物 赵以成在 1956 年撰写了他的第一本神经外科专题论著《急性脑外伤》,并在 1965 年出版了第一本神经外科著作《神经外科手术学》。在 1974 年 -1983 年之间,王忠诚完成了《神经外科学》共 3 卷的编撰工作,这套著作总结了他们处理 9313 例脑外伤, 4059 例脑肿瘤, 1500 例脊髓肿瘤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版了 60 余本神经外科各个领域的著作、图谱、手册等等。其中包括 《儿童脑肿瘤》罗世祺, 1992 ,《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史玉泉, 1995 ,《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田增民, 1997 ,《颅底外科》周定标, 1997 ,《神经外科手术图谱》王忠诚, 1998 ,《神经系统肿瘤学》章翔, 1999 ,《微侵袭神经外科学》马廉亭, 1999 ,《脑血管外科》刘承基, 2000 等。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的官方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于 1983 年创办,开始为季刊, 1993 年起改为双月刊。不久以后,关注神经外科不同专业防线的杂志相继出版,如《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创伤杂志》和《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等。 临床工作 在 70 年代神经外科进入计算机断层扫描时代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变得更加容易和精准,大大推进了神经外科手术的进步。 80 年代出现的核磁共振技术以及显微手术无疑让神经外科达到更高的层次。当今,一些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如功能核磁 (Functional MRI) 技术,术中核磁 (open MRI) ,神经导航,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开始在国内许多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可以说,在进入 21 世纪这个“探索大脑的世纪”,脑外科所谓的“禁区”已经越来越小。 影像进步 几乎在美国开始血管造影技术之后的 20 年,王忠诚才于 1956 年在北京进行了中国第一例血管造影术。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术中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术中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率显著下降。例如,随着显微手术技巧的提高,以及 CT 血管造影、核磁血管造影、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的进步,脑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已经在北京天坛医院从 1991 年至 2000 年的连续 865 例手术患者中降至 1% 。此外,赵继宗 等人联合应用了术中栓塞和切除的方法,来治疗脑巨大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 2000 年发表于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 脑肿瘤 从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中国近年脑肿瘤的发病率已升至每年十万分之七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国内四个神经外科中心进行的脑肿瘤切除例数分别为,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6508 例,天津市总医院 2834 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567 例,上海华山医院 4820 例 。而现在在北京天坛医院,每年要进行约 1800 例脑肿瘤手术。除了外科的发展以外,这些国内神经外科中心也建立了强大的放疗和化疗队伍,超过 20 家中心拥有伽马刀放疗设备。从 1996 年起,一些治疗恶性胶质细胞瘤的基因疗法便开始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临床实验,除此以外,颅底、海绵窦和岩骨斜坡部肿瘤的外科手术已发展为次专科 。 在 90 年代,王忠诚和同事们报道了他们手术治疗近 400 例脑干肿瘤和 140 例脊柱髓内肿瘤肿瘤的经历,得到很好的效果。这些患者的手术死亡率小于 1% 。 2000 年,他们在 Surgical Neurology 杂志上报道了进行中脑肿瘤切除术的经验。同时,北京协和医院在过去的 20 年中,也进行了超过 2000 例的经蝶骨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效果良好 。 帕金森氏症 上世纪 60 年代,安徽医学院的神经外科医师们首次尝试用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治疗帕金森氏症,但疗效未获得认可。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医师微电极操作技术的进步,以及脑深部电刺激设备的发展,许多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已经能够被治疗,并取得了相当好的预后。大量治疗癫痫和疼痛的手术也广泛开展并报道 。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一系列新技术,如血管腔内介入、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位神经外科等,近年来在中国得到重视并广泛开展 。至今接受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已经有超过 2000 例, 324 例脊髓动静脉畸形,也多数采用手术方法在北京接受了治疗。 基础研究 神经外科基础研究的进步则不及临床实践的步伐。但也建立起了脑外伤的不同动物模型,广泛用于评估不同临床措施对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包括低体温、钙离子拮抗剂、大剂量激素等方法。设计了活体和体外实验,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脑外伤或卒中后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其他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例如在神经递质和基因表达方面的变化 。近年俩,北京、上海和一些其他城市的神经外科医师开始把目光聚焦于神经干细胞。此外,一些遗传性脑病,如 von Hippel-Lindau 综合征、 I 型和 II 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形成机制以展开了分子病理水平的研究,并为更进一步研究积累的宝贵的信息。 专科培训 神经外科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分支,充满奇迹和挑战。而想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也极其困难,往往从医学院毕业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还需要特殊的严格培训。在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规范的神外专科培训由国家级的神经外科学会来负责组织。 国内近况 如上文所提到,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培训班由赵以成于 1953 年在天津开设。如今,中国各省市已有数百家拥有神经外科的医院。据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2000 年统计,中国共有约 4000 名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而进行过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生总数可能超过 9000 人。与中国 2000 年的人口数量相比,神经外科医生占人口数的比例为 1 : 140,000 ,在北京、上海等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 1:30,000–40,000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例如四川、西藏、内蒙古和其他西部省份,这一比例约为 1:300,000–400,000 ,仅为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 普通医学教育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位优秀而全面的医生。所以在介绍神外专科教育和培训之前,有必要在这里简要介绍中国的医学学制。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原因,以 1949 年为分隔,前后分别采用过美国式和苏联式的医学教育体系,所以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医学学制。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唯一采用美式医学院教育体系的中国医学院。进入协和后,一位高中毕业生必须完成总共 8 年的医学教育,毕业后拿到医学博士 (M.D.) 学位。在国内的其他医学院,医学生大多完成 5 年 -7 年的医学教育,拿到医学学士或医学硕士学位,成为一名年轻的医师。在毕业前,医学生们一般需要完成在神经外科约 2-4 周的见习或实习。 图9 .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为了弥补不同医学培训体系在行医要求上的差异,中国卫生部从 1999 年起开始组织正式而统一的医师资格考试。所有医学生必须在毕业后一年参加此考试以获得基本行医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所有学科。只有通过这项考试后,医学毕业生才能拿到统一的医师资格证。 住院医师培训 希望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医学生(不论何种年制)在毕业后必须首先申请大外科住院医师培训,获得全面而良好的培训。他们前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需要轮转大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病理科、放射科等等相关科室,然后完成由政府组织的阶段考试。 一位已经获得行医执照并且希望成为从事神经外科的年轻医生(主要为 5 年制)需要在住院医阶段的第一年里向神经外科提出培训申请,如果足够优秀并得到批准,这位住院医师就可以在第二年确定神经外科方向。在接下来的 5-6 年培训中,这位神外住院医需要完成由医院教育委员会安排的全面培训。一般来说,住院医师在第一年需要完成一般外科、神经内科、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影像和麻醉以及精神病等临床和基础科室的轮转,之后在神经外科完成 3-4 年的住院医师工作,以及 1 年的基础研究训练。这位住院医师在神经外科的 3-4 年内,需要学习包括脑肿瘤、神经创伤、脑血管疾病、脊髓疾病以及小儿神经外科等专业的工作。在住院医的第 5 至第 6 年,作为高年资住院医师,可以在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手术,包括脑外伤的急诊开颅手术,脑室 - 腹腔分流术,以及小脑幕上脑膜瘤和胶质瘤。 完成多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面试和笔试,这些年轻的医生们就可以向有需要的医院申请主治医师资格。在中国,多数住院医生会留在原来的医院,而在部分附属于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一些成绩非常优异的住院医师可以在完成培训后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继续教育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目前执业的神经外科医师中,只有一小部分经过了以上的正式系统培训。在过去的 20 年里,包括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天坛医院、天津市总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神经外科中心开办了一些神经外科继续教育项目,数以百计从县城或偏远地区前来的普通外科医生在这里完成 1-2 年的短期培训,然后返回原单位开始从事神经外科。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现实和社会文化模式的差异,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培训和准入办法。 关于未来 正如王忠诚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所说,今天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已经能够进行任何类型的复杂手术,包括最困难的颅底、脑干和髓内肿瘤切除术,巨大脑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但必须强调的是,有超过 2/3 的中国人口,尤其是处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患者仍得不到有效的神经外科治疗。中国的神经外科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地区之间在神经外科医生的可及度上仍存在巨大不平衡。在未来,不仅需要将年轻的神经外科医师送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与科研,也需要到祖国偏远地区获得更多实际经验。 关于临床工作,我国正在计划系统性地制定一系列诊断和治疗不同神经外科疾病的指南,与来自欧洲、美洲、澳洲的同行业已制定的标准相仿。在 2001 年底,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已经发布了新修订的脑外伤治疗指南,更新了 1960 年发布的上一版指南,但到 2002 年仍在激烈讨论中。相对于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来说,基础研究仍相对落后。根据最近的数据对比,美国麻省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学系基金会每年提供 5 千 5 百万美元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这一数字是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一年获得所有资助数量的 100 倍左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很难在中国开展。 尽管有种种不足,过去的世纪只是中国神经外科的艰难开始,它将一往无前,奋发图强。 另请参看 赵以诚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40do=blogquickforward=1id=575144 原文作者: 赵雅度,神经外科特级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市崇文区第九、十人大代表,北京市天坛神外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擅写了 80 多篇医学论文,其中代表论文有《小脑幕脑膜瘤》和《嗅沟脑膜瘤》,并且编著了《垂体腺瘤》等著名著作,共获得各项奖励 6 次。 赵元立,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外科主任。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颅脑肿瘤的外科治疗,是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 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多项脑血管病课题组工作,包括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率先推广神经导航等微创技术,同时从事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颅内囊性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形成和破裂机制等。 2006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2008 年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作为课题组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累计发表文章 40 余篇,参与编写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等专著。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工作秘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杂志》编委,九三学社崇文区工委副主任委员,崇文区政协委员。
个人分类: 医院里的故事|30138 次阅读|14 个评论
2012年SCI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49种目录
wanyuehua 2012-3-5 08:07
SCI 、 SSCI 均收录行为科学期刊, 2012 年 SSCI 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 49 种,其中被 SCI 和 SSCI 共同收录期刊 19 种如 1974 年创刊的 Aggressive Behavior 《侵犯行为》、 2008 年创刊的 Autism Research 《孤独症研究》、 1971 年创刊的 Behavior Genetics 《行为遗传学》、 1978 年创刊的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脑科学》、 1975 年创刊的 Behavioral Medicine 《行为医学》、 1976 年创刊的 Behavioural Processes 《行为过程》、 1973 年创刊的 B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物心理学》、 1979 年创刊的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进化与人类行为》、 1958 年创刊的 Human Factors 《人的因素》 、 1983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比较心理学杂志》、 1980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发育与行为儿科学杂志》、 1985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ECT 《电惊厥疗法杂志》、 1975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 《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 1958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行为实验分析杂志》、 1973 年创刊的 Learning Behavior 《学习与行为》、 1979 年创刊的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 1963 年创刊的 Neuropsychologia 《神经心理学》 、 1966 年创刊的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生理学与行为》、 1997 年创刊的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认知科学趋势》。 2010 年 JCR 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 48 种,其中影响因子 9 以上有 3 种、影响因子 4 以上有 3 种、影响因子 3 以上有 10 种、影响因子 2 以上有 14 种,行为科学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前 10 名期刊如下: 1、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脑科学》, ISSN : 0140-525X , 1978 年创刊,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21.952 、 5 年影响因子 24.509 2、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认知科学趋势》, ISSN: 1364-6613 , 1997 年创刊,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9.686 、 5 年影响因子 14.015 3、 Neuroscience Biobehavioral Reviews 《神经学与生物行为评论》, ISSN : 0149-7634 , 1977 年创刊,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9.015 、 5 年影响因子 10.240 4、 Cortex 《皮质》, ISSN : 0010-9452 , 1964 年创刊,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7.251 、 5 年影响因子 5.270 5、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Behavior 《行为研究进展》 , ISSN: 0065-3454 , 1965 年创刊,年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5.870 、 5 年影响因子 5.571 6、 Genes, Brain and Behavior 《基因、脑与行为》 , ISSN : 1601-1848 , 2002 年创刊,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4.061 、 5 年影响因子 4.213 7、 Hormones and Behavior 《激素与行为》, ISSN : 0018-506X , 1969 年创刊,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3.991 、 5 年影响因子 4.218 8、 Neuropsychologia 《神经心理学》, ISSN: 0028-3932 , 1963 年创刊的,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3.949 、 5 年影响因子 4.739 9、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 ISSN : 1074-7427 , 1979 年创刊,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3.701 、 5 年影响因子 3.721 10、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进化与人类行为》, 1979 年创刊, ISSN : 1090-5138 ,双月刊, 2010 年影响因子 3.646 、 5 年影响因子 4.251 详细 2012 年 SCI 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 49 种目录请看附件 附件: 2012年SCI收录行为科学学科期刊49种目录.doc
个人分类: SCI投稿|6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是神经病!
热度 9 sunsong7 2011-12-19 23:58
癌细胞疯了吗? 有点标题党的味道,这里讨论的话题为: 失去神经联络是细胞癌变的标志性起点? ——lost of connection with nerve system could be the initial step of tumorigenesis? 神经在组织发生、发育,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以及细胞代谢、增殖、分化、凋亡、应激反应和癌变中具有重要意义;个人认为癌起源于无家可归的正常体细胞,细胞失去神经系统联络是癌变的起点。无家可归的细胞命运出现了不确定性,在恶劣微环境中被反复重编程(niche reprogramming)唯一的幸存者最终返回到单细胞生存状态,获得了永生(癌变): 1. 癌是多细胞动物的专属特征 ◆单细胞动物本身具有永生性(癌性),细胞只有应激反应而没有神经反射,不需要发神经; ◆多数植物一般是自养或腐生生物,不进行神经支配的捕食和拒捕行为(含羞草、捕食植物等例外),另一方面,植物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但被细胞壁牢牢锚定没有机会迁移,因此,多数植物肿瘤表现为组织异常增生,类似于动物体内没有迁移能力的良性肿瘤; ◆多细胞动物均有组织分化,组织服从神经系统的统一调配,分化的细胞丧失了永生性,组织中成体细胞夺回永生权利就是癌变(Carcinogenesis) 2. 神经系统是多细胞动物机体的最高统帅 ◆多细胞动物的捕食和拒捕行为依赖于神经系统调动机体组织的快速响应,没有神经就无需组织,也就就没有多细胞动物; ◆神经发生是多细胞动物个体生命的起点,神经失功能(如脑死亡)是多细胞动物个体生命的终点,神经调节伴随多细胞动物的一生; ◆神经发生是多细胞动物组织发生的伴随条件,神经系统参与个体形态发生、发育、衰退全过程; ◆神经系统可参与内分泌或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很多类型的体液调节,是通过神经影响激素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行调节的方式。 ◆一些内分泌细胞可以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细胞的“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是细胞群分形的基础;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间存在复杂的交流网络,压力信号会降低免疫系统抗体的效力,除调节免疫系统外,神经调控还对非神经活动,细胞寿命、脂肪储存都具有调控作用。 3. 失去神经联络是成体细胞是癌变的第一步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自身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越是精密的系统越是脆弱,精准和迅速信号系统在恶劣微环境中更容易率先发生障碍; ◆受精卵到神经发生之前胚胎组织具有致瘤性,神经形成后组织丧失致瘤性;胚胎神经发生是决定胚胎组织细胞致瘤性的节点; ◆丧失神经控制的组织缺乏神经营养因子( neurotrophin )引起失功能和萎缩,失去神经联系的细胞将无家可归; ◆神经系统一旦形成终生不再更新,神经损伤修复易于出错,造成一些体细胞“去组织化(disorganization)”; ◆体外培养(in vitro,去组织化)的细胞缺乏神经联系,易于形成细胞系(永生化); ◆机体除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外,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靠于外来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称之为自身调节;细胞失去神经调节“去组织化”的细胞自身调节得以强化。 ◆去组织化的部位出现的某些神经修复因子参与了细胞癌变活动; 推论:癌的发生可能与神经发育和衰退同步 肿瘤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神经发育不全或神经功能衰退也与年龄密切相关 。0~5岁儿童神经发育尚不健全,45岁以后神经功能逐渐衰退。神经发育不全或神经功能衰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去组织化”,由于神经的损伤、衰退、炎症等因素造成局部组织与系统失去神经信号联络,这部分组织中的细胞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凋亡、坏死、纤维化?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细胞走上了一条探索自主生存的道路?因此失去神经联络有可能是细胞癌变的起点。失去神经联络包含两层意思:其一,神经传导通路发生障碍,信号无法正确送达相关细胞;其二、细胞对神经信号接收异常,无法正确执行神经命令; 肿瘤的发病率见于各年龄段,但集中表现在高、低两个年龄段,以高龄者发病率为最高,恶性肿瘤为一中老年人高发的疾病。发病率在45岁以后快速增长,在75岁以后,发病率增长趋缓并有所下降。 这种现象与各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功能不全及神经功能衰退从统计学上十分可能会相关 。 有趣的是高龄老人肿瘤发病率反而下降,恐怕是能活到那个年龄的耄耋差不多已经修成了正果,他们大多睿智、心态平和、懂得生活,神智健全。 任何事物发生都有一个起点,生儿育女从交配开始,但交配不一定生儿育女;跑步从学爬行开始,但会爬不一定就能跑;打仗从当新兵开始,当兵也不一定就打仗;同理,细胞失去神经联系不一定发生癌变,这个话题的目的是努力寻找正常细胞进入癌变漫漫征程的标志性起点; reference: 1. Pro-nerve Growth Factor Induces Autocrine Stimula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 Invasion through 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A (TrkA) and Sortilin Protein J. Biol. Chem. 2012 287 : 1923 - 1931 . First Published on November 29, 2011 , 2. Nerve growth factor promotes breast cancer angiogenesis by activating multiple pathways. Molecular Cancer 2010, 9:157 doi:10.1186/1476-4598-9-157 3.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nerve growth factor on cervical cancer.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Vol. 10(38), pp. 7503-7509, 25 July, 2011
4354 次阅读|16 个评论
对于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的一点思考
热度 3 flydream 2011-8-17 17:49
有关认识论通常哲学讨论中有两种观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说人类能够认识周围的世界,只是这个认识是一个过程,是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最终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类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世界之博大和深奥超越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我们大学中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可知论,并且认为所有的唯心主义哲学都坚持不可知论,而只有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可知论。 我认为人类无法回答“人类是否能够完全认识这个世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所思考,但永远不可能给出答案。 从现在的科学研究来看,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是人的神经系统,或者说主要是神经系统。我们的脑组织、脊髓以及遍布全身的神经纤维和感受器是我们意识的物质形式,是我们意识的承载体。我们的感情、感觉、想法应该说都是神经系统的一些反应而已。以我们通过眼睛看到一个东西为例: 笑脸图像反射出光线,光线经过眼睛的玻璃体和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再把光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视觉中枢的神经元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电的反应并和其他的神经中枢有信号互作。然后我们的大脑就认为“我看到一个笑脸”。其实“我看到一个笑脸”这句话在物质运动层次等同于这样一句话“我的大脑视觉中枢发生了怎样怎样的一系列反应,并且引起了其他的神经中枢发生了怎样怎样的反应”。也就是说只要能让自己大脑的相关神经元产生某种反应,就能达到“我看到一个笑脸”这个效果。可以大约的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现实中真的存在一个笑脸,其反射光线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认为“我看到了一个笑脸”。 (2)显示中没有笑脸,但是把和笑脸反射的光线完全相同的光线输入人的眼睛,我们也会认为“我看到了一个笑脸”。 (3)显示连光线都没有,我们连眼睛都没有,只是通过电极或者是某种其他的形式把相同的信号输入我们的视神经,我们也会认为“我看到了一个笑脸”。 如上所述,我们还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吗?非独视觉,我们一切的感觉包括听觉,触觉等等都是同理。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我们连自己自身是否真的存在都不知道。 所以,我认为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其实是基于一种假设之上的。我们不知道其是否真的存在,但是我们只有假设它存在,我们只有相信它存在。这可是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
个人分类: 无聊随想|2515 次阅读|3 个评论
非中枢神经的记忆和运算能力
热度 1 yue 2011-7-26 22:16
对自然科学的困惑: 大脑作为中枢神经,有记忆和运算能力。脊髓是否也有这些功能。 除了大脑和脊髓,支神经是否也有这些功能。 主要是对运动,这些非中枢神经是否有一定的记忆和运算能力。
个人分类: 科幻 对科学的困惑|31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欧盟核准于利希用于治疗耳鸣的神经刺激仪进入医疗市场
Helmholtz 2011-7-22 17:39
通过声学刺激减低耳鸣噪声的刺激仪 于 利希研究中心与自适应神经调节公司联合新闻 患者热线: 0221 454 6333 , tinnitus@anm-medical.com ; http://www.anm-medical.com 于利希, 2010 年 3 月 3 日 - 自今年 2 月底起又一个用于治疗老年性耳鸣的新产品出现在欧洲市场:耳鸣神经刺激仪 T30CR 。它可以通过特定的声学刺激降低耳内的耳鸣声。一项临床研究首次提供了正面成果,一批挑选出来的耳鼻喉科专家将接受应用培训。该刺激仪基于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于利希自适应神经调节公司最后开发出成品( Adaptive Neuromodulation GmbH ANM )。 于利希研究中心的董事会成员塞巴斯蒂安﹒施密特教授对于获得 CE 认证感到非常高兴: “ 经过 10 多年在科研中心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现在终于得到可以帮助众多患者克服病痛的产品。 “ 于利希研究中心神经科学与医学研究所所长同时是这项疗法的发明人彼得﹒塔斯( Peter Tass )教授在一月底意大利召开的一个专业会议上报告了验证有效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耳鸣的强度以及耳鸣所产生的痛苦都持续降低 – 经过 12 周的治疗,噪声降低了 40% 及 33% - 而在对照组,只有 9% 和 8% 。耳鸣的频率也变低并且不再那么难受。塔斯说: “ 在某些病人身上,伴随多年的耳鸣得以完全去除。 ” 现有的这些结果来自对 45 例患者的临床研究。 刺激仪 目前的使用范围是慢性 、 主观和音调类的耳鸣治疗。大脑的错误控制形成了永久性耳内噪音:神经元不是选择性地依次放电,而是过量或同步放电。神经刺激仪打断了模式。针对性的声学刺激干扰了处在不良的过度兴奋和高度同步的神经细胞群,使之回归于一种“正常的混沌态”。该疗法的核心是身为医生、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于利希研究中心塔斯近些年开发的所谓协调复位( CR )技术。 协调复位( CR )指的是一个数学物理刺激算法,它可以适应不同个体微弱的电脉冲和在不同的时间送到同步的神经细胞群,打乱其节奏。 “这个方法的特别之处在于:经常这样的刺激脑神经网络将会重建。因此我们的刺激实现的不是一个掩蔽效应,而是长期的疾患减轻”,塔斯说。“受到调整影响的神经细胞群将忘掉了不良的模式。” 在实际治疗时,由一位耳鼻喉专家先测出病人的耳鸣噪声图谱,然后他把火柴盒体积大小的神经刺激器进行编程,输出针对性的刚刚超过声音域值强度的声音序列。病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先是需要每天佩带数个小时的治疗专用耳机,尔后根据实际需要。治疗是在病人家里。由于随着治疗,耳鸣会变得越来越深和越来越轻,所以在整个治疗周期中需要回到耳鼻喉科对刺激仪做数次调整。 “目前我们正在对第一批耳鼻喉科专家就作用这种新疗法开展培训”, ANM 总经理克劳斯﹒马提尼( Claus Martini )博士说,“患者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可以提供相应治疗服务的专家名单 – 现在还都只是私立诊所。病人的费用大约是 2500 欧元外加 500 欧元的医生诊治费。如果本疗法没有见效,患者有权要求退回医疗费。”
个人分类: 2010年科技新闻|2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门
热度 4 zls111 2011-3-16 11:13
在看PLos biology杂志的文章,顺便以学科来看文章,主要是想看下关于进化生物学有什么新的文章。粗粗的一看plos biology把生物分的学科真够多,数学也算进来了。 这几年觉的生化,神经是比较热门,确实也在下面体现出来了,这方面有很多文章。 但意想不到的, 进化生物学,计算生物学,遗传与基因组学 也是相当热门,甚至有超过生化与神经学科的趋势。真是意想不到! 国内的发展趋势离这个还是蛮远的,有生物学科的学校有这些热门方向还很少。也许做生化和神经很烧钱,但计算生物学,进化生物学与基因组学相对来而来还不是很烧钱,也是以后发展趋势,为什么不大力发展这些呢? 还有国内的一些观念,觉得做传统实验就是做生物,有的时候都不敢大胆提出做进化,如evo-dev,改成dev-evo,这些真是好笑,大家面对都是生物学问题。我倒觉得成本到是一个重要因素,做实验花那么多钱,应该强调效率,用效率来评价研究。 来自: http://www.plosbiology.org/article/browse.action 2011-03-16 Anesthesiology and Pain Management (5) Biochemistry (328) Biology (1) Biophysics (194) Biotechnology (116)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17) Cell Biology (666) Chemical Biology (25) Chemistry (10) Computational Biology (398) Computer Science (7) Critical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 (2) Dermatology (8) Developmental Biology (443)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 (48) Ecology (398)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1) Evolutionary Biology (677)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5) Genetics and Genomics (809) Geriatrics (8) Hematology (30) Immunology (181) Infectious Diseases (190) Marine and Aquatic Sciences (6) Mathematics (37) Mental Health (39) Microbiology (270) Molecular Biology (494) Nephrology (1) Neurological Disorders (59) Neuroscience (578) Non-Clinical Medicine (16) Nutrition (17) Obstetrics (6) Oncology (92) Ophthalmology (7) Otolaryngology (1) Pathology (10) P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8) Pharmacology (18) Physics (2) Physiology (152) Plant Biology (112) Public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53) Radiology and Medical Imaging (13) Respiratory Medicine (7) Rheumatology (4) Science Policy (133) Surgery (3) Virology (119)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143 次阅读|4 个评论
修复灵魂的电缆
songshuhui 2011-2-6 17:56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2-02 09:06 作者:赵承渊 5年前台海的一次地震导致台湾以东亚太电缆网络(APCN)的海底电缆受损,我国通往东北亚和北美的网际网络和其他电信服务均受影响,许多国外网站无法访问,丰富精彩的互联网世界突然变得单调局促起来。电缆,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 假如我们把一个人的全部意识称为人类的“灵魂”,那么这缕魂魄显然栖居于大脑,而那粗粗细细遍布全身的神经便是我们灵魂的电缆。我们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呼吸心跳都依赖于神经功能的完好。世界失去电缆会变得原始、松散和效率低下,灵魂的电缆受损同样会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轻则肢体麻痹,肌肉萎缩,重则卧床不起,无法呼吸。然而人生于自然界,受伤在所难免,神经断裂的病例更是数不胜数。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为了修复灵魂的电缆而努力,试图恢复失去的功能。早在13世纪,就有人尝试缝合割断的神经,这个叫William的人在医学史上永远留下了他的名字。不过几百年来,神经修复的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直到近代人们弄清了神经的结构,情况才有所改观。 所谓神经(nerve),实际是众多神经纤维(nerve fiber)的集合。而神经纤维又是神经细胞(neuron)的突起与其附属物的总称。神经纤维外层由施万细胞(Schwann cell)构成髓鞘,髓鞘里面则包裹着神经细胞的突起,一般是轴突(axon)。包裹着髓鞘的轴突才是神经信号传导的核心部件。通常分布在四肢、最容易受伤的神经是混合神经,里面既有主管运动的神经纤维,又有主管感觉的神经纤维。一旦离断,远端的肢体将同时失去感觉功能(麻痹)和运动功能(瘫痪)。 剖开一根较粗的神经,将显微镜对准断面,我们将看到神经原来由若干神经束组成,每根神经束都有外膜包裹,神经束与神经束之间,有滋养神经的小血管;再看每根神经束,又是由无数根神经纤维组成。这种结构,与通信电缆几乎完全一致。假使电缆横断,毫无疑问,将其囫囵对合并寄希望其恢复如初是不可能的,同理,这也是几百年来神经修复效果一直止步不前的原因。 然而灵魂电缆不同于通信电缆的精妙之处在于,神经纤维的轴突是可再生的。只要对合合适,近端的轴突会重新生长进入远端髓鞘,恢复原有的功能。有时甚至无需对合,完好的神经纤维可以自发地从侧方“发芽”,长入离断的神经远端髓鞘内,这一发现为端-侧吻合修复神经带来希望。基于这些认识,在显微镜的帮助下用极细的缝线尽量对合断离的神经两端,并保持对合后接头处稳定不旋转,假以时日,近端神经纤维会以每天1mm的速度长入远端,重建功能。如果神经断离时受损严重,两端距离太长无法对合,人们也想出了办法:用自身另外一处不甚重要的神经进行移植,以换取重要部位的恢复;如果神经断离时近端已经完全毁损无法修复,而远端神经尚可使用,那么也可尝试采用端-侧神经吻合法,将这一段可使用的神经吻合在另一条正常的神经上,通过正常神经的“发芽”,长入受损神经,形成新的支配,并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可见,修复灵魂的电缆,并非之前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 经过人们的努力,神经修复取得了较好效果。断肢、断指再植后的功能恢复不断提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断肢再植的国家,断肢、断指再植的水平居世界前列。患者接上自己本已失去的手之后,经过锻炼能够完成写字这样的精细运动,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情!在当前,修复后的神经功能虽然还不能100%恢复到原先的水平,但是相信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奋斗,效果会越来越好。 医学研究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有时不被理解,有时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时至今日,人们对神经系统的了解仍不甚深入。修复灵魂的电缆也仅仅迈出了一小步,更不要说对灵魂本身——大脑意识的研究了。人类智慧的最终秘密,还在某处静静躲藏着。 您也可能喜欢: 桥接神经的芯片 科技 大脑 (下) 神经编织网 人算不如天算 之 电脑中的微型大脑 大脑如何画地图? 无觅
个人分类: 医学|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拔智齿小记(一)---痛苦的四十分钟
lcsyxj 2010-12-28 16:18
2010年12月17号,我如约来到宁波大学附属医学院口腔科门诊,准备智齿拔除手术。 在经历挂号,等候一个小时左右,终于轮到我了,医生让躺在手术躺椅上面,只看见这个美女医生拿来了两个小注射器的麻醉药,我一看吓了一跳,那么多麻药都要注射到嘴里啊。美女医生一边解释一边进行麻醉,都忘记扎了几个地方,过了几分钟,半边脸加上舌头就没有感觉了,都是麻麻的状态,很不听使唤。 医生确认麻醉发挥作用之后,拿出消毒药棉把口腔和半个面部进行消毒,拿出无菌手术工具,先是用一块布,上面只有一个长方形的洞,刚好露出嘴巴和鼻子。这个时候医生告诉我什么都不要动了,有口水只能吞咽,直到手术完毕。 到这里,我还没意识到,手术前医生没有让我签手术同意书,这个常规程序是应该有的,也就是签了之后,所有手术可能出现的后果,责任自负。(医生忘了这一点,我也忘记了)这样的话,手术责任医生就跑不掉了... 接着讲智齿拔除的过程,我由于被盖着眼睛,所以不知道都用了什么工具,只知道是要把牙龈开一个刀口,然后剥离牙龈和牙,然后就是锤子开始敲击,经过几分钟努力之后,美女医生发现牙齿在那晃动,但是就是拔不掉,于是找来临诊室的另一美女医生帮忙,一个人用锤子,一个人用另外工具,我猜测是钳子,叮叮当当之后,还是没动静,这下我着急了,真想临阵脱逃,我不拔了,可是牙已经晃动了,不拔是不行的了,只能再坚持下去了,医生也累的馒头汗... 怎么办呢,美女医生请来一帅哥医生(据同伴讲说比较帅,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帅哥医生来了之后,先说了句安慰的话:别害怕,只是锤子敲击的会难受,牙不好拔,总会有办法的。说完之后,开始给我拔牙,他一看对给我拔牙的美女医生讲了一句:你太温柔了,牙龈开的刀口太小了,这样牙齿会有阻力,不容易拔掉。说完,应该是又拿刀子把原来的刀口加深了些,然后叫美女医生一个拖着下巴,一个用小锤子,估计他是扶着钳子的,又经过一阵叮叮当当之后,经过帅哥医生的努力,最后一下子把牙拔掉了,剩下的任务就是美女医生清除碎片及缝合伤口,缝了3针,塞上止血棉之后,终于医生说结束了,可以下来了,我这个晕啊,整个过程持续了40分钟终于结束了。 接下来去打点滴,开了两天的点滴,幸好有室友帮我跑前跑后,在旁边照顾,不然一个人肯定泪水止不住的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05 次阅读|4 个评论
啄砚记—梨花木椅
xiaoheyixi 2010-12-3 13:00
用我无耽的眼神不能读懂你优雅的暗光, 是岁月蚀刻了纹路还是孤独静默了时光。 题记 在红墙绿瓦的庭院深处,才这般安之若素。 斗拱、门梁、飞檐、雕花,环绕着呼吸的是不愿臆测而无处不在的历史脉搏。可以不去推究与它们相伴的生命有多少潮起潮落,但无法拒绝感知这真实而深邃的呼唤,原本就浑然一体。它们确实存在过,而今在博物馆中望见,是以艺术的名义。 说建筑是一首赞美诗,不如说是这样一幅包容无限的画卷。她可以吮吸百代绵延的帝胄之气,磅礴恢弘;她可以濡养于明山秀水的姿态万千,精巧雅致。每一处的落墨,浓重浅淡,却一样的饱含深情,运转有度。躺在这幅画卷中的是尚未熟稔的陈设,是今天看得见的梨花木椅,是明天不曾谋面的主人和等待追溯的相遇。 十月紫金,恰一朵清莲绽放;是盛夏褪去了如梦蝉衣,姹紫嫣红渐渐幻化为故秋的一抹馨香。她淡泊地睡着,在古城宽厚而幽远的怀抱里。习惯仰望她的高度,以致从来没有爬到顶点的勇气。捻桂花,几目淡黄,是她轻掷的风雅;清甜是芬,如她不经意的莞尔;飘然来去,四处捕捉不得,却沁人心脾,思念亦难忘。从五到六的翩迁,在花间,邂逅了一片桂茵席地。 枫叶流丹,像在眷恋仲夏的火热;银杏灿黄,因为不舍金秋的丰盈,迎来十一月的感恩季。 感谢你,我。因而遇见你。 晴雨无常,风云易变,每一种风景都会是自然而真实的弧线。在庞杂而深奥的神经科学面前,我还是一只小蜗牛,慢慢地爬行,偶尔伸出触角,也许会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感谢 Prof.L. & Dr.W. 为我打开这扇大门,让我可以看到这门学科史诗般无比动人的壮丽图景。 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很难想象,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也会对历史和艺术有如此痴迷。库宝善教授讲雕刻与始祖文化,作为专业学术会议的闭幕报告,场下多少有些愕然。我想,自己更多的是惊异于一种胆识和前辈对生命的独到领悟。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怎样寻找人生的方向?有灵魂的地方就逃脱不了这样的思索。 没有医生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没有药物可以解除所有的病痛。从这个角度看,贬斥医生的无用和研究人员的无能,不如嘲笑下自己的无知。疾病和痛苦,是人对自然和生命索取后的赠品。没有什么可以完全救赎你,除了你自己。 有人说从事医学研究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或许是,或许不是。 凡景入眼,品鉴于心。因时常面对生命的分离和告别,而更加渴望每一个流动的瞬间,珍惜心灵的每次悸动,终而理解了普罗米修斯的困苦和挣扎。成为一名能工或巧匠,无不需要作茧自缚,何外乎左右生命的医学。成为一位大家或巨匠,怎少得了浴火重生的洗礼。所不同的是,更多的锤炼,没有羽化成蝶的轻盈曼妙,而是凤凰涅槃的忍辱负重;似乎只有在向历史和艺术寻求解药的时候,才感觉到是在为自己的生命而活着。 晚秋,夜凉如水,也是惬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
fanxiaoyingz 2010-12-1 11:16
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 我们把人才基本分为学习型人才和思考型人才,但是为什么学习型人才的独创能力比较差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这种分类方法就是错误的。 我最终发现学习型人才创造性差的根本原因是大脑神经有过多的痹态,有过多的抑制性物质存在,有过多的抑制阀,对于由神经反射弧组成的反射网络有过多的裁剪。而思考型人才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趣组成了完整的,有效的,应激的神经反射网络,这个网络不是按照老师的兴趣建立的,不一定是按照考试的引导建立的。 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我发现,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是相伴相生,在人的体内时刻存在的状态。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在自己身上总是有些神经是疲态的,有些神经是激愤态的。但是有如下不同,健康人的激奋态比较多,而痹态少;少年儿童在清醒状态下(没有睡觉)的激奋态远远多于痹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神经痹态逐渐多于激奋态,老年人的一半植物性神经的功能已经丧失。人的各种器质性疾病的发生首先源于植物性神经产生痹态,丧失调节功能造成,例如抑郁症,亚健康,精神病,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等。知识分子由于过多的不恰当刺激神经,所以有更多的神经痹态,知识分子和官员的神经痹态远远比农民、工人商人等少用脑的人多。 睡眠我以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假性痹态,或者说是在神经控制系统抑制下的预防痹态产生的一种生理机制。如果破坏了这种假性痹态机制,就会产生真痹态,神经功能丧失。 痹态从机理上说就是神经丧失功能。由于神经系统是一个生物电系统,所以痹态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从生物电介质变为不导电介质,它的电压也许还有,但是不导电;它也许还导电但是不产生电压,也许是电阻力增大等等状态。这些状态都是客观存在的。 神经痹态有各种表现形式。例如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痹态和激奋态并存的一种状态,表现为部分神经处在痹态,另外一部分神经处在激奋态;有些神经处在激奋态的持续时间变少,而另外一些神经缺乏抑制长期处在激奋态。神经衰弱是一种功能障碍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繁多,神经衰弱患者有显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劳症状。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记忆力减退,脑力迟钝,学习工作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是充分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劳感。 1. 易兴奋、易激惹。 2. 脑力易疲乏,如看书学习稍久,则感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 3. 头痛、部位不固定。 4. 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多恶梦。 5.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心动过速、出汗、厌食、便秘、腹泻、月经失调、早泄。 6. 呆板、迟钝、寡言、舌质暗淡或舌质淡、苔白腻。根据以上症状,我个人认为神经衰弱是一种从神经的正常状态激奋态向痹态过渡的一种疾病,不是完全的痹态疾病。知识分子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病,人们大多数见怪不怪了。从我个人来讲,我 16 岁到 21 岁这六年时间是典型的神经衰弱时期,从 21 岁之后,神经已经转化为了痹态,对于刺激的应激能力已经基本丧失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悲哀。 神经系统的第二大严重疾病抑郁症是典型的神经痹态疾病,是从神经衰弱过渡来的。它的症状为: (1) 抑郁心境:基本特点是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趣索然。感到悲观绝望,痛苦难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常用活着无意思、高兴不起来等描述其内心体验。典型者有抑郁情绪,昼重夜轻的特点。常与焦虑共存。 (2) 思维迟缓:思维联想过程受抑制,反应迟钝,自觉脑子不转了,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思维问题费力。反应慢,需等待很久,在情绪低落影响下,自我评价低,自卑,有无用感和无价值感,觉得活着无意义,有悲观厌世和自杀打算,有自责自罪,认为活着成为累赘,犯了大罪,在躯体不适基础上出现疑病观念,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3) 意志活动减退: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被动,不愿参加外界和平素感兴趣的活动,常独处。生活懒散,发展为不语不动,可达木僵程度。最危险的是反复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 (4) 躯体症状:大部分抑郁病人都有躯体及其他生物症状,例如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突出,多为入睡困难。抑郁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伴思维迟缓,自卑、自罪、想死,及生物学症状 ( 如情绪昼夜轻重,食欲、性欲下降等 ) ,自知力常丧失,不主动求治,可资鉴别。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症状,如头疼、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从以上症状可以断定抑郁症是神经衰弱症的后续症状,是一种从健康已经进入不健康的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神经系统整体痹态。这种疾病在以体力为主要劳动形式的过去很少,而在当代由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由于过分强调学习,所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这种痹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运动(输出)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缺乏运动锻炼造成的。 神经痹态的第三个典型症状就是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若干种神经紊乱病症的总称。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大脑小脑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 SP ),神经原纤维结( NFT )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实际上,神经痹态只是它的前期症状,这种疾病远比神经痹态严重。 另外神经痹态的表现还有诸如:月经不调,阳痿早泄,神经麻痹,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植物人等等。各种慢性疾病在发作以前都有一个神经由激奋态向痹态过渡的过程,要提早预防疾病就必须注意自己身上各种神经痹态发生的情况。假如你不承认自己身上有痹态神经,那么我教你一个办法去检验,如果你是坐办公室的知识分子,我建议你到农村去参加农活,在阳光暴晒下也许你干几个小时,你就会发现你非常瞌睡疲劳,浑身乏力,腰酸背疼,这些症状就是你运动神经痹态的表现,你会发现农村人没有这些症状。 能不能防治神经痹态呢?也许是有的。我以为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进行强体育运动,或者体力活动,通过活动运动神经系统来激活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从而改善和激活整个神经系统,调节各种器官状态。第二种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长期按摩脊柱,以机械摩擦的方式激活脊神经从而带动整个神经系统。我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脊神经实在是太重要了。脊神经是周围神经的中枢,同时是整个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它的各个分支连接到了人体内的所有脏腑(五脏六腑),所以激活它,或者保持脊神经的活力是健康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而通过机械摩擦,通过按摩不仅能够改善脊柱内的血液循环,而且能够激发触觉神经的活跃,从而带动整个神经系统,还能够促进脊柱周围的体液产生运动,同时按摩能够增加脊柱骨骼的温度,从而激活脊柱内部的一些激素和酶,从而激发应激性改善健康状况。所以按摩不是简单事件,按摩有许多技术和手法,效果不同。第三种减少痹态的方法是生物种群方法,即要让个体多参加社会活动,群众性活动,人是群居性社会性人,人的思想活跃性,生理应激性都因为社会活动而发达,缺乏集体活动的幽闭必然使人神经痹态增多,容易变老痴呆。 现在来考察产生神经痹态的原因。很显然,对大脑神经系统不恰当的频繁的刺激是造成神经痹态的一个主要原因。怎样算不恰当的频繁的刺激呢?例如,人在睡觉前神经应该是逐渐减少活动,减少刺激的,这样人才能很快入睡,但是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学生们在睡觉前往往不注意这一点,有的计算数学题,思考物理化学题,结果导致神经过度兴奋,过了生物钟时间,不能按时入睡,这样的频次增加以后,生物钟被完全破坏,从而逐渐导致神经衰弱,从而出现神经痹态。这是违反生物钟刺激引起的痹态。另外有过于频繁的刺激引起痹态。这个举个例子:中国人过去很保守,女人们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什么也不外露,这样当时的青年男子一看到花衣服、毛辫子、和女孩的脸蛋就会有应激,出现兴奋;但是最近十几年来,女人们暴露得越来越多,但是男人们却越来越无动于衷,引不起情欲了,这个就是这几十年来过度频繁刺激引起男性痹态的一种表现。在学习上,现在的老师把简单的问题反反复复地变换花样出题,让学生来做,同样是犯了频繁刺激无反应的错误,学生们对数字不再敏感。我在小学的时候心算能力非常好,甚至能够跳跃性计算,但是在高中阶段曾经一度连笔算都会失误,心里一片空白。在农村,我见过好多心算能力很强的文盲,大多数高中毕业的人不如他们,我认为就是因为高中毕业生因为过度刺激出现了神经痹态造成心算能力不如文盲。在当代教育界尤其是中学小学,存在过多的过度刺激无效应的现象,这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神经痹态的第三个原因是不当刺激。比如,有些人天然的语言能力很强(许多女人),那么当让他们去学习英语和语文的时候她们得心应手,很快就能学会,这是恰当刺激,符合本性。但是这种人往往数学物理推理能力很差,强迫性让他们学好数理化就是不当刺激,不符合他们的天性的频繁刺激训练,必然导致他们神经衰弱,神经痹态和精神错乱,他们也许以十倍的努力来学习但是效果很差,这也是对他们自信心的有力打击。相反,有些男子对语言没有天赋,但是数理化学习很好,强制性让他们学习外语也是对他们的不当刺激,造成他们神经衰弱,神经痹态和精神错乱。神经痹态的第四个产生原因是缺乏运动,这里所指的运动是指全面的运动,既要运动神经系统活动,又要感觉神经系统活动,也要植物性神经活动,所以运动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我们过去在毛主席时代让学生参加生产队劳动,这在无形中活动了以上三类神经,无形中在实践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感性认识,所以当时的教育看似脱离了教育,实际上既保持了学生的健康,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知识,所以那个时代出来的杰出人才很多。神经痹态的第五个产生原因是疾病,尤其是神经性疾病,儿童的神经性疾病往往刺激大脑发育,某些能力反而更加强大,这个不再叙述。神经痹态的第六个产生原因是机械损伤,神经在适当的压力和冲击力作用下(击打)有利于神经抗性的产生,会增强自制能力,但是过度击打会产生恐惧性格,但是在没有击打刺激的情况下却容易产生无应激的懒惰性格和逆反性格。神经痹态的第七个产生原因是年龄因素,人的年龄越大神经痹态越多,神经活跃性越差,所以 40 岁以后的人思维能力天然地会降低,学习兴趣降低,记忆力变差,运动协调能力变差。但是,思维型人才由于附和他自己的生理特点和遗传特点,他的本行业思维能力会保持相当长时间,超过自己的年龄周期。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来考察我们的现代教育,可悲之处就是造就了大量的具有神经痹态症状的学者。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3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0-11-23 00:58
人才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最终认定,人才可以划分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学习型人才,一种是思维型人才。 为什么有这种划分,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很复杂,归根结底是和神经系统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型人才就其本质来说是输入神经元发达的人,但是他们的运动神经元,即输出神经元并不发达,他们的输入神经元上的树突和轴突远远比输出神经元上的树突和轴突发达。而思维型人才就其本质来说是输出神经元发达的人他们的运动神经元,即输出神经元非常发达,但是往往感觉神经很不发达。 学习型人才其实质是保守型人才,他们的发展前景是维持现状;而思维型人才其实质是创造性人才,他们的发展前景是破坏现状,创造新世界。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的最大缺点不是别的,就是大量扼杀思维型人才,而学习型人才数量过于庞大,这是我们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这种状况的出现的原因来自于人才自身的特点,学习型人才感觉神经敏感而且发达,而且善于把自己的学习内容回馈到感觉神经,短期记忆能力超强,但是运动神经系统不发达,只喜欢学习不喜欢思考。而思考型人才热爱运动,热爱思考,常常因为不自觉的思考注意力不集中于外界事物,感觉神经不敏感,甚至退化。由于经常性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于其它事物不敢兴趣,不在意,所以偏科现象非常严重,有一两门课程非常好,但是他本人不敢兴趣的科目非常差,而且思考型人才的这种不感兴趣就学不好的特点导致他们很不善于考试,应试能力极差。 钱学森大师去年故去了,著名的钱学森质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极大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其实就根本原因来说是中国的国考把 90% 的思考型人才去除了。这是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悲哀。 假如学习型人才我们记为 A 型人才, 思考型人才我们记为 B 型人才,那么根据统计原理,中间型人才就是 AB 型人才。如果更加详细的划分,那么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AAA 型、 AAAB 型、 AABB 型、 ABBB 型、和 BBBB 型五种,我们的国考基本上把 99% 以上的 BBBB 型去除了,把 50% 的 ABBB 型人才弄到了二流院校,而把 AAAA 型、 AAAB 型人才招收进了重点大学。这样,我们在科研上面的危机一直存在就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国考把绝大多数思考性人才扫地出门了。 这是有实际的事实为依据的,以 1977-2008 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为例, 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 21 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编制完成《 1999-2007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报告对 1977-2008 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总共调查到的高考状元有 1120 多人,报告显示,恢复高考 32 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全国高考理科状元中, 1977-1998 年,男状元占绝对优势,女状元不到 1/3 ; 1999-2008 年,男状元还处于领先优势,约占 63.48% ,可以说,男性仅坚守着理科状元的阵地。全国高考文科状元中, 1977-1998 年,男状元仍占优势,约占 53% ,女状元约占 47% ,女状元勉强与男状元平分天下。而 1999-2008 年,女状元已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约占 66.24% ,可见大学扩招后的十年来,全国高考文科状元已是女性的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在课题组以往调查的我国各类杰出人才(两院院士、杰出社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中,男性仍占据绝对的优势,女性的比例均不到 5% ,甚至更低。由此可见,高考状元中至少有 90% 是学习型人才,而不是思维型人才,这和实践中女性善于感官而不善于运动的结果是一致的。 但是笔者在 23 年前读过的一本书《若贝尔奖金获得者传( 1901 1920 )》中的科学家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使得我 20 多年来一直不能忘怀。这里面记载的 70 多位科学家和 20 多位文学家多数是 AABB 型、 ABBB 型和 BBBB 型人才,少数是 AAAB 型, AAAA 型基本没有。比如大师级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但是他们都是典型的 BBBB 型人才,爱因斯坦上过两次大学都不是名牌,而圣地亚哥 . 拉蒙 . 依 . 卡哈( Santiago.Ramon.Y.Cajal )也是典型的 BBBB 型人才;范德瓦耳斯( Johanness.D.Vanderwaals )、威廉 . 维恩( Wilhelm.wien )、威廉 . 奥斯特瓦尔德( F.Wilhelm.Ostwald )、维克多 . 格林尼亚( Victor.Griglia )是 ABBB 型人才;而亨德里克 . 安 . 洛伦兹( Hendrik.A.Lorents ),玛丽 . 居里( MaricCurie )、尼尔斯 . 达伦( Nils.G.Dalen )、马克斯 . 冯 . 劳厄( Max.F.VonLaue )、欧内斯特 . 卢瑟福( Ernest.Rutherford )是 AABB 型人才,约瑟夫 . 约翰 . 汤姆森( Joseph.John.Thpmson )、加布里埃尔 . 李普曼( Gabriel.Lippmann )、奥托 . 瓦拉赫( Otto.Wallach )、保尔 . 萨巴蒂埃( Paul.Sabatier )是 AAAB 型人才。以上列举的伟人都是比较典型的示例,其它科学家和中以思考型人才居多。 当然,在研究中我也发现,思考型人才在政治、思想、科学理论、文学、物理、化学、管理、经济、社会等领域居多,而在生物、医学、技术、植物和动物等领域,以学习型人才居多,这种区别恰恰是这些学科的特点自身决定的,但是伟大的人基本没有 AAAA 型人才。而中国大学中纯粹的 AAAA 型人才太多。 在我的大学同学中,学习型人才是多数,这些人才到目前为止有成就的很少。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他们考研究生很容易,但是研究生完了去搞什么研究却很迷茫,不知道干什么。我自以为我是 ABBB 型人才类型(如果能够上一个人才的话),我学习在小学似乎不错,但是到了中学和强者比较一直是上游的末位,学习中数学、地理基本不费力就能考高分,而物理、化学、政治尽管学习很好,但是从来没有得过高分(尤其是政治,我自己觉得我是天才,但是常常是中间水平的试卷),出现学习的自我感觉和考分脱节现象,而英语和生物最差,一直没有感觉(一直到了现在)。和我的大学同学比较,我是典型的思考型人才,我的思考范围广,毕业 16 年一直在思考,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而我的几个博士同学却一直表现平平,既没有思考的动力,也没有思考的方向,也没有很好的论文出世,但是他们每次考试总是高分。在中国的科技界不乏我的同学这样的人才(当然也有几个表现杰出)。 把人才划分为 学习型人才和思维型人才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神经学基础。人们知道神经系统分为感觉神经(输入神经),联络神经元(中枢神经)和运动神经(输出神经)三部分,人们通常把感觉神经传入的信息经过联络神经元处理和传递以后,向运动神经元发出动作命令,完成一个完整反射弧。而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下丘脑是植物神经换元接替站,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神经冲动通过在丘脑换元才把神经冲动传入大脑。这说明思考和感觉是两类不同的神经元完成的,而两个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决定于 轴突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一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条,每个树突上大约有 1000 个 突触 。 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但是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是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膜内侧有大量线粒体和囊泡,不同类型突触所含囊泡的形态、大小及递质均不同。突触后膜上有递质作用的受体。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化学性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化学性突触传递 是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一种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的突触性传递 , 外周神经 和 中枢神经 化学递质 并不相同。 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或肽类 。 中枢神经递质 包括以下四类( 1 ) 乙酰胆碱 , 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等部位。( 2 ) 单胺类 :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5- 羟色胺、肾上腺素。例如,多巴胺主要存在于黑质 - 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等部位。 5- 羟色胺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干中缝核。( 3 ) 氨基酸类 :谷氨酸、天冬氨酸为兴奋性递质, - 氨基丁酸、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 4 ) 神经肽: 包括阿片肽、脑 - 肠肽等。 人类思维的多样性来自于神经脑区的多样性,神经元的多样性,神经树突的多样性和 突触传递介质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因此人类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人才,但是任何人才都可以基本以学习型(记忆型)和思维型(运动型)为基本分类依据。而运动型人的思维神经中枢更加发达,因为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 的频率受传入 神经元 、中枢 神经元 、传出 神经元 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而感觉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 的频率 仅仅 受传入、中枢 两方面 影响 。而 中枢 神经元我个人以为还可以划分为记忆分析神经元和命令分析神经元,两者可能只是偏重点不同,但是结果是不相同的。由于学习型人才经常动用的是 传入 神经元和 中枢 神经元,而很少用 传出 神经元,所以有理由相信他们也很少使用命令分析神经元,而较多地使用记忆分析神经元。有理由相信记忆分析神经元只是复杂的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它是命令分析神经元活动的一个前部环节,所以学习型人才动用的大脑神经要比运动型人才动用的大脑神经少,所以往往运动型人才往往就是思维型人才。而思维型人才往往其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 ( 神经元轴突始段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所以而且往往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无原因好动性 。 但是这和纯粹的运动型运动员还是有区别的,肌肉神经的信号传递可能是以电脉冲的形式传导,而思维的传导介质是化学物质。(以上分析可能有误,敬请指正) 基于以上神经生理学分析,我个人认为人才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学习型人才和思维型人才。思维型人才要求中枢神经有更大的活跃性,即神经的兴奋程度远远高于学习型人才,而学习型人才的神经在不恰当的活跃的时候立即就会产生神经抑制剂来抑制其兴奋性,由于神经抑制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大量存在,所以学习型人才要变为思维型人才必须克服这类物质的产生,为了克服这种物质,有些学习型人才白了头发,自己搞乱了生物钟、消化系统等植物性神经,变成了神经衰弱症状等。许多不利于健康的现象都发生了。 而有些思维型人才为了应付考试,也往往拼命地学习,拼命地改变自己,拼命地抹杀自己的天赋,最后也成为神经衰弱症状,记忆力严重下降等。这些都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也是我们用人机制的悲哀。 思维型人才的基本特点是:兴趣广泛,有志趣;神经兴奋;特长明显;要么身体好爱运动,要么体弱多病不爱运动但是贪玩;热爱书籍,自学能力强。 除过以上的人才分类方法以外,我按照 31 对 脊柱神经的部位和作用,把人才分为肺型人、心型人、脾型人、肝型人和肾型人五种基本类型,这种划分方法是和中国道教和中医传统相一致的,但是我认为同样很科学,此处不再分析。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14172 次阅读|16 个评论
IT白痴迷上做电子报~~
crter 2010-11-1 14:13
Oct 30 2010 View This On A Web Page. The only SCI-indexed journal in neuroscience published in Chin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Table of Contents 1. Aim and Scopes 2. Editorial Board 3. Current Issue 4. Why Publish in NRR? 1. Aim and Scopes To publish novel studies addressing inhibition, promotion, or intervention of neuronal/nerve tissue rgeneration and related mechanisms, as well as functional changes and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s. FULL ARTICLE Hot topic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the field of neural regeneration manuscripts focused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multidensional result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field of neural regeneration case reports with specific significance, including pathology, imaging, small-sample sizes,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ase reports.. Submit your manuscript to nrr@nrronline.org . Online Submission 2. Editorial Board A total of 266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with academic authority from 38 countries, as well as 171 Chinese peer reviewers from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participate in the review proc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experts, we guarantee the peer-review process to be objective, fair, timely, and normative. APPLICATION FORM 3. Current Issue Volume 5 Number 18, September 2010 Research and Report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Neuroregeneration High-frequency magnetic stimulation attenuates beta-amyloid protein 1-42 neurotoxicity in organotypic hippocampal slices Don-Kyu Kim, Young Chul Yoon, Soo Ahn Chae, Kyung Mook Seo, Tai Ryoon Han, Si-Hyun Kang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65 | Abstract | Submission | Synaptic plasticity effects on FeCl2-induced post-traumatic epilepsy onset in the rat Yuanxiang Lin, Feng Wang, Ruxiang Xu, Xiaodan Jiang, Dezhi Kang, Yiquan Ke, Mouxuan Du, Lishuang X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73 | Abstract | Submission | 2-aminoethoxydiphenyl borate or lanthanum potentiates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like channels in rat CA1 hippocampal neurons Fengpeng Sun, Tian-ming Gao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78 | Abstract | Submission | Effects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bilateral corpus striatum in a rat model of Tourette's syndrome Xiumei Liu, Yuwei Wang, Mingji Yi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7): 1285 | Abstract | Submission | Platelet-rich plasma-induc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ersus autologous nerve grafting for sciatic nerve repair Changsuo Xia, Yajuan Li, Wen Cao, Zhaohua Y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7): 1291 | Abstract | Submission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euroregeneration Berberine inhibits inflammatory activation of rat brain microglia Kyong Nyon Nam, Jae-Hong Kim, Hoon-Ji Jung, Jung-Mi Park, Sang-Kwan Moon, Young-Suk Kim, Sun Yeou Kim, Eunjoo H. Lee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84 | Abstract | Submission |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berberine pre-treatment on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PC12 cell toxicity Daohua Xu, Chenhui Zho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91 | Abstract | Submission | Xiaoyaosan-containing serum inhibits corticosterone-induced apoptosis in PC12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i overload Lin Li, Xuanhong Zhang, Tingting Yan, Qian Li, Shukao Liu, Lili Wu, Can Yan, Hongmei Tan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396 | Abstract | Submission | Picroside II down-regulate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expression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Xiang Li, Xinying Xu, Zhen Li, Yunliang Guo, Qin Li, Xiaodan Li, Zhen Zho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03 | Abstract | Submission | Electroacupuncture-attenuated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crease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exp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Huanmin Gao, Ling Wang, Yunliang Guo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08 | Abstract | Submiss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Reception of infrasound and audio current in derma nerves Jianwen Li, Ziyu Li, Xuezong Ma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13 | Abstract | Submission | Muscarinic receptor-mediated calcium changes in a rat model of facial nerve nucleus injury Dawei Sun, Huamin Liu, Fugao Zhu, Yanqing Wang, Junfeng Wen, Rui Zhou, Yanjun Wang, Banghua Liu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18| | Abstract | Submission | Special Topics and Review Alpha-synuclein gene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protein aggregation Lili Xiong, Peng Zhao, Zhiyun Guo, Jianhua Zhang, Diqiang Li, Canquan Mao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23 | Abstract | Submission | Role of DYT1 gene in early-onset primary torsion dystonia Xiaohui Hu, Xueping Chen, Rui Huang, Huifang Shang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29 | Abstract | Submission |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teraction between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stuttering: evidence from the dual-task paradigm Luping Song, Danling Peng, Ning Ning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8): 1435 | Abstract | Submission | Evaluation of non-typical diffuse axonal injury by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s Haijian Xia, Xiaochuan Sun, Zongduo Guo, Weidong Fang, Fajin L, Haitao Wu, Tianyou Luo, Wenyuan Tang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7): 1337 | Abstract | Submission | Polymorphisms of the maternal Slug gene in fetal neural tube defect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Li Guo, Hong Zhao, Yuheng Pei, Quanren He, Wan-I Li, Ting Zhang, Xiaoying Zheng,Ran Zhou, Jun Xie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5(17): 1342 | Abstract | Submission | MORE... Request for articles of NRR. 4. Why Publish in NRR? Specialty . The only journal in neuroregeneration research indexed i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Fast peer reviewed. Each manuscript will be reviewed by 2-4 referees. Wide dissemination. NRR is easily accessed online by the world's lea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dical schools; hospitals and healthcare systems and etc via multiple specialised databases. Publicity. NRR has a great reputation in China, which increases the exposure and visibility of your research in China. Post-publication customizable service. We are pleasured to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you to make the acquaintance of Chinese clinicians, professionals,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in the field.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t nrr@nrronline.org . Call for paper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 an English language semi-monthly journal, is dedicated to presenting peer-reviwed, evidenced based scholarly research in neuroregeneration, including neural stem cells, nerve tissue engineering, gen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ach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is subjected to a critical review process involving the foremost authorities in the subject area of the manuscript before it 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The Editor and Editorial Staff encourage all potential authors to submit manuscripts to the Journal. Qunyuan Xu Editor in Chie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bstracted in Scie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Biosis Previews Chmical Abstracts EMBASE SCOPUS Index Copernicus Full articles available on Journals@OvidSP. Readers o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ttending the 4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in San Diego, November 1317, 2010, a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 How to write a manuscript: getting your paper accepted, Room 4, 9AM12PM, November 14. We will be honoured to meet you there. See you in San Diego. Please contact our editor Megan at nrr@nrronline.org or +86 1380 4998 773. Nomination to Editorial Bo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NRR), we sincerelly invite you to become our editorial board member and reviewer. We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if you would accept our invitation. Get the application form here . Request for articles of NRR. Editor's Choice This Month In this issue of NRR, five papers have been included that attempt to serach for the optimal means of repair for sciatic nerve defec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caffold materials,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seed cell selection with regard to tissue engineered nerves. These papers also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sciatic neve defect repair using in vitro tracing of seed cells and bridging of autologous nerve segments. Feridex-label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for analysis of sciatic nerve defects in rabbits. Neural Regen Res. 2010;5(11):846-852. Transplant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versus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Neural Regen Res. 2010;5(11):838-845. Immunological rejection of acellular heterogeneous nerve transplant for bridging the sciatic nerve in rats. Neural Regen Res. 2010;5(9):673-677. Chitosan tube bridging autologous nerve segments for the repair of long-segmental sciatic nerve defects. Neural Regen Res. 2010;5(9):668-672. Bridging sciatic nerve gap using tissue-engineered nerves constructed with neural tissue-committed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Neural Regen Res. 2009;4(5):344-349. Published papers regarding... Stem Cells and neuroregeneration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fiber regener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More... Tissue engineering and neuroregeneration Immunological rejection of acellular heterogeneous nerve transplant for bridging the sciatic nerve in rats More... Nerve factors and neuroregeneratio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mproves learning and memory deficits in a mouse model of vascular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the role of free radicals clearance? More... Gene engineering and neuroregeneration Role of DYT1 gene in early-onset primary torsion dystonia More.. .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nd neuroregeneration Alpha-synuclein gene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protein aggregation M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euroregeneration Xiaoyaosan-containing serum inhibits corticosterone-induced apoptosis in PC12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i overload More... Acupuncture and neuroregeneration Electroacupuncture-attenuated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crease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exp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More... Brain injury and neuroregeneration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induced apoptosis in glioma U87 cells More... Spinl cord injury and neuroregeneration Effect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n synapsin expression in rat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neurons cultured in vitro More...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neuroregeneration Muscarinic receptor-mediated calcium changes in a rat model of facial nerve nucleus injury More... Autonomic nerve injury and neuroregeneration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the deep muscular plexus and enteric motor neurons of the intestine in rats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re... Eletrophysiology and neuroregeneration Reception of infrasound and audio current in derma nerves More... Neuroimaging and neuroregeneration Electroacupuncture at Tianshu (ST 25) for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us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hanges in visceral sensation center Mor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neuroregener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stuttering:Evidence from the dual-task paradigm More... You may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Our mailing address i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PO Box 1234, Shenyang, China 110004 Have a suggestion? Email us at nrr@nrronline.org Explore your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China Contact Megan at (86) 13804998773. Copyright (C) 2010 the Editorial Board o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编辑杂谈|1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爱情与权力之间微妙的可怕经历
Emily007ly 2010-9-23 18:28
今天听到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一题的报告,对于报告的内容没听进多少,但借着这个时间简单短暂的思考了几个问题,也想到几个不是很形的题目。还有一幅小小的漫画小小紧箍咒。 想起面对窗明几净,面对窗外叠层楼宇,几经挣扎,却是不曾有过,也丝毫不想存在的!但却无法磨灭一次次出现的念头,神经与快乐,悲哀,生命的悲哀,快乐的悲哀,人生的悲哀!这糊乱说上一通,糊乱的联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编辑成长之路
gaolibo 2010-9-1 15:19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已经四年了,编辑这一行一生都在学习,我们是作者的第一位读者,在审校的同时,也是在丰富知识,同时反过来又要以读者的角度鸡蛋里挑骨头,不断完善选题。多次多人审读,校对,核红,责编一遍又一遍的与作者沟通,查资料,搜索,完善...核页码,核书眉,压胶片,审蓝图,看样书,改改改,最后才印出了给读者看的书。 我本是个不太细心的人,但自从做了编辑,所有关于书的任何事都不敢怠慢。渐渐地神经了,有了职业病。 一到发稿,我都会一遍一遍地看有关这个选题的备忘录,绝不落下任何一个小细节。要是时效性强的书,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同时,又必须在计划的时间上架,书稿质量不能出任何问题,又要协调出版各涉及的部门人员配合相应工作,确保顺畅。 记得2010年端午节前一周,我已经订好了回家的票,准备过节期间陪陪父母,外婆。这会正在赶一本与电影同步做的书,要抢在电影上映前上架。书稿到了最终定稿阶段。偏偏这个时候,家里来电话说,外婆生病了,住院一段时间未见好转,医生建议出院静养。母亲说随时有生命危险,让我们回家见上一面。我一直以为外婆能活到100岁没问题,她身体一直不错的,一点不像80多岁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实在不能接受,立刻买了当晚回家的票。记得见她老人家第一面,姥姥就说了,怎么大老远的把她弄回来了呢(我离家算是最远的了)。姥姥也说,这次病不比往常,很难恢复到从前了。我们24小时分批在她身边护理,我也想尽量多陪陪她,跟她说说话。除了 这些,我还能做什么呀。回家第三天,作者说将终稿快递给我了,没什么问题就可以下厂了,必须在端午节前交工厂付印,不然来不及了。没有看到终稿,是绝对不能说定稿的,虽然之前已经通读了很多遍了。作为责编,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过关。可是再过三天就端午节了,从来没修过假的我该连同端午节多在家陪陪外婆的。我跟外婆说,节前我得回去一趟,过节再回来,好吗?外婆说,在北京压力大,工作也忙,去忙你的吧,这里有这么多人照顾着呢,放心回去吧。临走的时候,外婆睡着,我仔细看看她,没敢惊动她,怕她醒我就舍得不走了。就这样,我回到单位了,把书的事都弄好了,心里踏实了很多。回来第二天,收到表妹的短信说,外婆走了。当时只觉得浑身发抖,悔恨,遗憾,悲伤,感觉自己被掏空了。 后来书如期出版了,在同行中反响不错。我知道书社会效益或是经济效益好与坏,是作者的功劳,编辑是在替人做嫁衣。我做了编辑该做的,至少这背后有我的付出和辛劳。回报就是一本出版了的作品展示给读者了,即使只有一个人说好,也值得了。 自从做了编辑,看书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以读者的身份了,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做编辑,我一同事更夸张,连看到红头文件都拿起笔来要改。看电视,电影也想纠字幕,职业病随时泛滥。 当然,编辑不只是校对,还有策划,做好文字工作是编辑的基本功,策划好书是编辑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历练。 在别的行业里,四年算是老员工了,在出版界,四年仍然是个新人,需要积累的太多了。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52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认识基因治疗
crter 2010-7-18 14:56
  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从出生成长、出现疾病、衰老直至死亡都与基因有关,基因调控着细胞的各种功能生长、分化、老化、死亡。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目前已发现,人类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约有5000多个。基因治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用基因去改变病人的遗传物质,以达到治病和防病的目的。基因治疗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基因治疗不仅可对多种遗传性疾病进行有效防治,而且对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治疗,也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突破。   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基因治疗病例发生在1990年。一名4岁儿童患有一种极具破坏性的遗传性疾病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导致免疫系统严重缺陷。这种疾病是由有缺陷的基因造成的。美国科学家运用基因疗法,从患儿身上提取T淋巴细胞,把校正后的腺苷脱氨酶基因植入细胞中,然后注入这个儿童的血液中。经过18个月的治疗,儿童免疫力大大提高,在水痘流传时安然无恙。   此后,科学家们致力于将基因疗法应用在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上。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美国科学家对重症心血管患者注入一种名叫管内皮生长素因子(VEGF)的基因,使患者长出了新的心血管,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最近,基因疗法甚至用来治疗由RPE65基因变异引起的先天性失明。科学家将能正常工作的RPE65基因导入病人视网膜,使病人得见光明。   长寿基因的发现使基因疗法获得更广泛的应用。目前科学家已发现几段与老化及疾病相关的基因,如SOD基因能产生抗氧化物的SOD,有效消除自由基,防止衰老和疾病的发生;HDL基因能产生大量高密度脂蛋白,避免血管粥样硬化;DAF基因可缓慢代谢,延年益寿。   利用基因疗法治疗肿瘤是目前研究的最大热点。科学家们已发现基因疗法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基因治疗公司Novartis将有能力杀死肿瘤细胞的基因,嵌入肿瘤块中而保护正常的脑细胞。   中国的基因治疗也走在世界前列。p53基因药物今又生,是国际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对肺癌、头颈肿瘤、口腔鳞状上皮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均有较好疗效。   到目前为止,基因治疗的成果令人鼓舞,其应用前景充满希望。为了使基因治疗更广泛地应用到临床,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技术上的更多突破。研究热点之一就是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将所需的基因转移到病人体内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体内转基因,就是通过脂质体(脂肪颗粒)或不起作用的病毒把基因直接转入病人体内细胞。另一种方法是体外转基因,是在体外将需要的基因导入细胞,筛选获得带转基因的细胞,在体外大量繁殖后,再输回到病人的体内。这种体外转基因法有着许多优势。因为没有将病毒颗粒或DNA复合物直接注射到体内,所以比体内转基因更安全。而且体外转基因可以准确控制基因转入的靶细胞,经筛选和体外扩增后,基因的转导会更加高效。   采用这种体外转基因的治疗方法,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好成果。研究人员从病人体内取出在肿瘤部位持续存在而无副作用的一种淋巴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将白介素2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入细胞,体外繁殖后,注射回病人体内。由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可以积累于肿瘤处,其携带的白介素2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在肿瘤部位持续表达,提高了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体外转基因方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将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相结合。干细胞因为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分化潜能的特性,成为这种方法的理想选择。比如,人类第一个基因治疗成功的疾病,ADA缺乏症的基因治疗又取得最新成果。美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的科学家们联合公布,对10名有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症的ADA缺乏症患者进行了基因治疗。他们将携带有AD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转导至患者的骨髓干细胞,并将这些细胞重新输回患者体内。在经过平均4年的随访后,所有转导的细胞均稳定存在于血液中并分化成含有ADA的骨髓细胞和淋巴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也是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常用选择。比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就具有分化成血管上皮细胞的能力,可用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再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注射进病人体内,分泌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既可以加强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分化的能力,又可以直接促进局部血管的形成。另有研究表明,将胰岛素基因转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再注射入体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既可以直接分化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以作为细胞载体,表达植入的胰岛素基因,以治疗糖尿病。   基因治疗作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其发展突飞猛进,虽然许多研究目前还处于临床初期阶段,但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根本治疗。
个人分类: 中医药及针灸疗法与神经再生|1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早期神经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huangcy1 2010-4-15 10:20
目前,人们对早期神经发育,特别是神经诱导阶段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MP、FGF等细胞信 号通路,而对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的表观遗传调控在这一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由于表观遗传调控能够 在多种水平上,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的修饰、基因印迹、 染色体重组以及非编码小 RNA (microRNA),对与神经分化相关的基因进行调控,并对神经分化的进程造成影响,因此对该作用机制的 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DNA甲基化是一种被发现较早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最新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干细胞从类似体 内的内细胞团到上胚层阶段的分化中调控了stalla的基因表达,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初始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并且DNA甲基化对干细胞在这个分化阶段的调控与其在体内对内细胞团向上胚层分化的调控相似 (Hayashi et al., 2008)。DNA甲基化的异常都会对干细胞的神经分化造成影响。有关DNA甲基转移酶 在神经发生过程中的研究发现,DNMT3b在早期神经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NMT1主要维持正在分裂的神经前 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中的甲基化水平,而DNMT3b在出生前后的神经形成中发挥重要 作用(Fatemi et al., 2002; Feng et al., 2005)。 由DNA和组蛋白共同组成的染色质结构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因此人们对神经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 和组蛋白修饰协同作用的机制问题非常关注。 研究发现,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终末分化的细胞中组 蛋白甲基化修饰状态各不相同,而且组蛋白甲基化与DNA甲基化修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胚胎干细胞中高 CpG启动子区富含H3K4me3和H3K27me3这两种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这些特异的修饰使得干细胞基因组中编 码与分化特异相关的转录因子和早期分化因子的基因能随时应对细胞外的信号刺激,迅速激活表达,进而起 始干细胞的分化。然而,分化后的成纤维细胞中一些发育相关基因如Sox2基因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 H3K4me3和H3K27me3会发生改变。另外,胚胎干细胞的低CpG启动子区有较多的H3K4me3修饰,而在神经 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低CpG启动子区的H3K4me3修饰很少存在,这个区域包含了很多与细胞分化相关的基 因,如Fabp7、Cp、Gpr56等(Bernstein et al., 2006)。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的PHD结构域已 经被证实可以结合H3K4me3甲基化修饰(Horton et al., 2010)。那么这种结合作用是否依赖于DNA甲 基化修饰或者对DNA甲基化进行调控,并对KDM7A参与神经分化的功能造成影响?这些有趣的问题都是值得 进一步研究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人们对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修饰酶在早期神经发育和胚胎干细胞神经定向分化中 功能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与此相关的几项研究发现,H3K27去甲基化酶JMJD3是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 的正向调节因子,也是视黄酸受体 (RAR)直接的下游靶基因(Jepsen et al., 2007)。同样是H3K27 去甲基化酶UTX则能够直接与个体发育过程中HOX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结合,通过正向调控HOX家族基因的 转录水平影响个体发育和细胞分化的过程(Agger et al., 2007; Lan et al., 2007)。另外,去甲 基化酶jmjd1a直接调控了多潜能性基因Tcl1,Tcfcp2l1和Zpf57,而jmjd2c通过直接调控Nanog,影响 细胞分化的进程(Cloos et al., 2008)。在P19细胞中的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trichostatin A,,以及DNA甲基转移酶的抑制剂5-aza-20-deoxycytidine都可以激活神经干细胞 Marker Nestin的表达,促进细胞的神经分化(Han et al., 2009)。 从这些报告,我们不难发现组蛋 白H3K9和H3K27这两个位点的甲基化修饰在早期神经发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这一结论同样在我们实验室 最近的研究工作中被进一步确认。我们利用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系统,揭示了具有H3K9me2和H3K27me2双 组蛋白去甲基化活性的KDM7A,不仅是神经诱导所必需的,还可以加速神经分化的过程(Huang et al.,2010)。由于早期神经发育涉及到广泛的组蛋白修饰的改变,我们相信,还有更多的组蛋白修饰的酶 和辅助因子通过不同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神经诱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科学发现|7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虾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首次测定
xu782219 2009-12-20 19:19
【科苑纪事】 对虾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首次测定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始开展海洋动物生理学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合作,组成以徐科为组长,郝斌、孙海宝、谭德培、陈芳顺、邹顺兴、徐鸿儒等参加的研究组,应用电生理学技术开始神经生理学研究工作。他们研究对虾巨大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胍离子对乌贼大神经的作用、对虾神经纤维双折射性质、钙离子和镁离子对对虾牵张感受器的作用等。他们精心设计,测得对虾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速度高达 200 m /s ,明显高于哺乳动物最快的神经传导速度 120 m /s ,这是中国科学家的首次发现。之后,他们对对虾大神经纤维相继进行了形态学、超细微结构、生理学和生化学等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极其有价值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神经编织网
eloa 2009-2-2 11:10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2-02 7:55 作者:Michael Brooks, 原文 译者: Robot 这是你从未见过的人脑 当马乔里泰勒(Marjorie Taylor)第一次看到大脑图像时,她简直就被迷住了。那些鲜艳的粉色和蓝色,精致的细节设计,好像就在对她说话。没办法,我看它们的眼神完全就是一个手工布艺者的眼神,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泰勒这样说,我觉得大脑皮层的摺皱要是用天鹅绒来做就太棒了。 于是视觉艺术的一个新流派就诞生了:符合科学精准性的大脑编织(scientifically accurate fabric brains)。与她第一眼的印象一致,泰勒的第一件样品就是在银色背景上缝有大脑皮层状蓝天鹅绒的布艺。之后她还完成了另外三件以大脑为主题的布艺品。我没做太多,她承认,这活太费时间了。 泰勒并不是惟一一位从神经科学中得到灵感的布艺艺术家。麻州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精神病医师凯琳诺伯(Karen Norberg)也在进行着符合解剖学精准性的大脑编织艺术的创作。与泰勒不同的是,她决定用毛线来制作一个人脑的精确模型。 一年的编织产生了惊人的效果。诺伯这个比实物更大的大脑有着逼真的摺皱,而其内部构造下至最近的一针都是正确的。所有的部件都被恰当地连接起来,解开那条连着两个半球的隐藏拉链就会显露出里面的结构。 像所有的顶级艺术品一样,这个大脑是独一份的。诺伯说,这是独一无二的,是我自己乐意做的差事。 这个毛线编织的大脑如今陈列在波士顿的科学博物馆里,而泰勒的作品则挂在俄勒冈大学周围的办公室和研究机构里。泰勒说,我们希望有一天能把这些作品聚在一起做个展出。现在,在俄勒冈大学神经经济学家比尔哈保(Bill Harbaugh)的帮助下,你可以在符合科学精准性的大脑编织艺术在线博物馆里(http://harbaugh.uoregon.edu/Brain/index.htm)看到这两位女士作品的图片。 这两位艺术家都没有停留在现有的编织成就上。目前,泰勒正在使用一种传统的新苏格兰手法来编一块小毯子,这上面将会描绘出大脑在对话语做出反应时的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图。诺伯则试图在布艺上表现出各种脑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她说:看起来能用一种非常传统的缝法来很好地展示它们。 诺伯和泰勒对她们的艺术品并没有特别当真。诺伯承认编织大脑是有那么一点儿荒唐。不过她认为这也有出人意料的教育意义,这不失为一个学习组织学和神经发育的办法。泰勒也看到了可笑的一面,她说,我觉得这真的很漂亮,不过确实有一点儿好笑。不过她还为自己的爱好辩护,既然有无数的毯子绣着鲜花,猫咪和灯塔,放点fMRI的扫描图上去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刺痛了谁的神经?(图)
sxzx 2008-11-3 20:53
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刺痛了谁的神经?(图) 作者:三峡在线 三 峡在经看到10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贵州代课老师日薪一斤苞谷学生无宿舍在外租房》的长篇报道。内容大致如下:贵州省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金祥村是全县最贫穷最边远的村子。13年来,代课教师李兹喜只身承担了村小学校长、教师和勤杂工等多种角色,年薪仅是365斤苞谷。近年来,他们曾陆陆续续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资助,但李兹喜因为很难考取教师资格证,仍然只能是个代课教师。 李兹喜每天花两个小时背回50斤水。赵筑荣摄 油落小学的孩子们在简陋的操场上玩耍。赵筑荣摄 看完这样的报道,在心酸中感动。其实,在三峡在线印象之中,类似的报道曾经也出现过不少。为何在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出现这样的心酸故事?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刺痛了谁的神经? 相信很多有爱心与良知的人们,在看完这则报道之后,内心一定充满无奈与悲怆,也一定控制不了自己的泪水。正如三峡在线看到有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什么时候中国教育真的长大了,什么时候真正强大了,我们脆弱的眼泪才不会如此不堪一击! 据说,早在2005年,365斤苞谷老师就已经引起了黔南州委书记林明达的高度重视,并就李兹喜办学作出批示:尽快解决金祥村办学难题!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改变了多少?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看到这样的描述: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5点左右,贵州省罗甸县班仁乡唯一的街道上有一道特殊的场景小至七八岁,大到十四五岁的孩子们蹲在街边,或淘米洗菜,或生火做饭。炊烟从简易灶里升起,弥漫了整条街。这些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孩子们,都是班仁乡中心校的学生。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个全乡唯一的完小和初中,没有钱修建宿舍楼。 这说明什么问题?领导高度重视了,下面落实得如何呢?三峡在线相信这样的情形绝对不会是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吧? 三峡在线曾经到过许多地方的农村,在那些贫困的农村,我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口号就是: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形还在报道的时候,三峡在线真的有一种感觉:这难道真的只是一句口号吗?看来,要把这样一句话落实,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呀。 也就是在这两天,三峡在线看到消息报道:河南贫困县耗资一亿建了栋豪华风水办公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指责。的确,在贫困地区,我们可以建豪华的办公楼,但我们的教育抓得如何呢?那些老师与孩子们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 那么,今天的苞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真正刺痛了谁的神经? ------------------------------------------------------------------- 附: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聚焦年薪365斤苞谷的代课老师的工作和生活 几块石头垒起来的灶上,熏得乌黑的铝锅已经扑扑作响了,李兹喜还没洗菜。他舀了小半盆水,蹲下来把菜放进盆里,隔壁教室里,汉语都说不太好的布依族孩子们已经开始用口音浓重的普通话,一个赛一个地大声朗读起各自的课文。 他站起身来擦擦手,回身到里屋拿了课本,空着肚子踏入了教室。 坐在教室最里边的儿子李准看见父亲准备上课,顿时显得垂头丧气。他也饿着肚子。 贵州省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班仁乡金祥村是全县最贫穷最边远的村子。这里2006年才通了公路通上电,村民们以种苞谷和油桐为生。 在金祥村油落小学,13年来,李兹喜只身承担了校长、教师和勤杂工等多种角色。 由于他的坚守,金祥村100多名适龄儿童无一辍学。 而在前11年中,李兹喜得到的报酬仅仅是每年365斤苞谷。按照当地市价,这份年薪不到300元。 说到底还是自己基础不好 从罗甸县城到金祥村,有两种走法:一是坐车,在山路上颠簸3个半小时;二是走水路,乘1个多小时快艇顺蒙江河到油落山脚下,再爬两个小时山。 油落小学不过是一栋紧挨着山坡立在半山腰的低矮土房。3间屋子,1间是村委会,中间是教室,最小的一间,被李兹喜用来当了厨房和卧室。 教室里12套课桌椅已经破旧不堪,窗玻璃早就没了,土坯地面坑坑洼洼的。黑板是在墙面上用黑漆刷出的一块长方形,有三分之一已经随着墙面的老化而剥落。 门前一块约10米宽的三角形地块显然是被细细平整过。断了一根支柱的木制篮球架倒在这个晴天扬灰、雨天滚泥的操场一角。 只有高悬在屋顶上的国旗崭新鲜艳,猎猎作响。 站在这个操场上,前后左右,除了山,还是山。一条羊肠小道绕过操场一侧伸向山脚。往上走,是李兹喜每周末回家的路,往下走,是通往他每天去打水的芭蕉弯。 早上9点多,学生们沿着山路三三两两地来了。由于居住地分散,最远的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 20个学生,11个一年级,9个二年级,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每节课50分钟,都被李兹喜分成两半。头半节,教一年级新课,二年级的在一旁做练习;后半节又反过来。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李兹喜说。 以前,油落小学有4个年级,他常常忙得顾此失彼。给四年级讲课时,三年级的孩子盯着黑板发愣;上二年级的课时,一年级的学生读书声越来越大。有时候下课了,他才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已经站在拼音图前不停地念了1个小时。 2006年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这超出了李兹喜的能力范围,孩子们只好转学到班仁乡中心校去。 一下子撤了两个年级,李兹喜对此很怅然:要是我当初把英语学好就好了。但他同时又欣慰:我教四年级有时候都有些吃力,一些生词我也解释不通。他们转到中心校肯定比在油落好。 说到底还是自己基础不太好。这位憨厚寡言的教师总结道。 这天,二年级正在学一首小诗,李兹喜刚抄了三行,黑板就满了。他用口音浓重的普通话问:同学们抄好没有?我要擦掉了。 在课堂上,李兹喜坚持讲普通话,虽然他自己也分不太清楚平翘舌和前后鼻音。 最让他头疼的是音乐课和美术课。李兹喜不太会唱歌,翻来覆去也不过是太阳当空照等几首,可孩子们唱一次开心一次。他也不会画画。当地条件有限,孩子们只能用铅笔画一些平面图形。 自从去年雨季,操场上的木头篮球架被水泡坏后,孩子们就只剩下一个破足球可以踢踢了。最受欢迎的还是活动课。20个孩子围成两个圈玩儿追逃游戏,又紧张又兴奋,尖叫着追逐,笑倒在地上。 这时,站在一旁的李兹喜,脸上有平静的、满足的笑容。 年薪365斤苞谷 下午4点30分,把孩子们送走,李兹喜开始做晚饭。儿子李准不知道跑到哪儿玩儿去了。 李兹喜并不是金祥村人,他家在离村20多公里外的班仁乡。 1995年,20岁的李兹喜初中刚毕业,在班仁乡算是学历较高的人了。乡教育辅导站站长找上门来,问他愿不愿意去教小娃娃。 其时,油落小学已经空了两年,他的前任因为吃不了这儿的苦,自己找出路去了。李兹喜想,自己喜欢当老师,也得找点儿活路,便背起行李走进了油落山。 当时双方商量着先教两个学期试试看,可他没想到,自己竟会在油落山扎下根来。 最初的教室是在一名村干部家的茅草房里,四处漏雨,三四个孩子挤坐在村民自己钉的板凳上上课。没有教材,更没有教具。李兹喜找来各种形状的石块,教孩子们认长方形、正方形,再折一捆小树枝教加减乘除。这些教具,到今天还在用着。 每个学生每学期交30元书杂费,李兹喜得到的报酬,是这些钱购买课本后的剩余,再加一年365斤苞谷籽,由学生家长平摊。 由于没有稻田,苞谷是当地人的主食。一般把苞谷粒碾成苞谷面后煮着吃,大米要等到集日才能在乡里买,一般人家是没有的。 我当时想,只要不饿饭就行。李兹喜说。 可是,因为村民实在穷困,大多交不起学费,有的就连每学期几斤苞谷籽都交不出来,李兹喜几乎从来没有按时足额拿到过工资。 单身时尚且常常有过不去的时候,何况一年后,李兹喜和村里的姑娘陆小招结了婚,养家糊口的任务就更重了。 婚后,陆小招搬到班仁乡,独自耕种李兹喜家里的两亩多地,而李兹喜则留在村里,吃住靠上了岳父岳母。每个周末,李兹喜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与妻子相聚。 上不能侍奉父母,下不能荫妻教子,李兹喜总觉得愧疚。每到寒暑假,他总是拼了命地帮妻子多干一些农活儿。即便这样,家里也时时困窘。 有一年陆小招生病,送进医院后,李兹喜一分钱也拿不出来,是父亲帮他付的2000元医药费。 李兹喜心酸地回忆,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自己只能拿着编织口袋到处去借。半夜里,5岁的儿子李准常常饿醒,哭着说爹,我要吃饭。 我只好把手指伸进他的嘴里,让他含着,拍着他的背,让他慢慢地睡去。 实在没有办法,李兹喜下了很久的决心,嗫嚅着开口向学生们讨工资。 那天下课后,李兹喜拿着装粮的口袋走回教室。我对娃娃们说,老师今天开始就没苞谷吃了,按照惯例,要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才收学费,但是,因为上学期有10多个同学没有交,所以老师的粮食不够吃了。你们回家问问大人,谁家有余粮,先交点来让老师吃吧。一口气说完这段话,李兹喜觉得自己的脸很热。 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李兹喜向学生们讨要自己的工资。 2005年秋季开学时,学生的书费迟迟收不上来。眼看无法按时开学,学生和家长干着急,李兹喜也一连几个晚上辗转难眠。 捱到8月19日晚上,无法入睡的他打着手电筒,独自步行20多公里山路回家,敲开门后,对妻子说的第一句话是:把家里那头年猪杀了卖吧! 我当时就不同意,我说你杀猪卖,两个小娃娃要不要过年?他说不杀猪我没有书费,当时他就流了眼泪。陆小招回忆。 争执到最后,陆小招还是眼泪汪汪地看着李兹喜把年猪换回500元钱,带着崭新的课本回到金祥村。 我走了,娃娃们肯定没书读了 金祥油落两座山,吃水要到芭蕉弯。春来不听田鸡叫,秋天不闻斗应山爬了一梁又一梁,哭声喊断爹和娘。在金祥村,最苦的事,是缺水。 世居在此的布依人要么喝望天水,要么靠人扛马驮从芭蕉弯运水回来。李兹喜没有马,13年来,他几乎每天都以双肩背回50斤水。 每天清晨,当太阳随着鸡鸣犬吠爬上油落山的时候,李兹喜便将装水的白色胶桶放进背篼,出发了。 下山半个小时,上山得1个小时。背着50斤水,李兹喜依然可以轻快地避开路中间的牛粪和石块。胶桶的盖子早弄丢了,他得小心不让水溢出来。这些水,学生们要喝,他和儿子李准还要煮饭洗脸。 他不是没有想过离开。 2003年,在广东打工的弟弟来了好几封信,说打工每月收入1500元,问他这样辛苦到底图哪样,劝他不要傻乎乎地再当这种倒贴本的老师了。 想了几天,李兹喜背着包向学生们道别,转身走上了回家的路。 教室里顿时乱成一团。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到坡上干活儿去了,只有三组组长陆友立还在家。他的女儿跑回家,哭着说李老师走了。 陆友立一听慌了,赶紧组织学生们去追,李兹喜已经走到梁上去了,学生们在后面边哭边喊边追,大家抱头哭成一团。 忆及当时情景,陆友立这个农家汉子几度硬咽难言:他说,我在这里过不下去了。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我们苦在一起,只要你不走。你苦闷就找我说,没有菜了就到我家菜园子里摘,没有饭吃了就到我家来吃,你走了娃娃们怎么办? 哭罢,李兹喜和孩子们回到了学校,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 我要是走了,自己会怎么样也不知道,但是娃娃们肯定没书读了。他说。 代课教师难转公办 尽管一只脚踏在田里,一只脚踏在教室里,一眼看去,李兹喜还是与其他的农民不同。他语速平缓,几乎从不高声谈笑,衣着虽旧,却总是干干净净。 这个平时十分沉默内向的老师在孩子们眼里有独特的魅力。村小组长陆友立说,李老师脾气好,对学生好,框得住学生。 李兹喜一直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当他听说教育部要逐步取消清退代课教师时,他没把这件事和自己联系起来。 我以为我是黑户,连代课教师都算不上。 从2005年开始,陆续有媒体开始报道李兹喜一人撑起一所学校的感人事迹。苞谷老师的故事开始流传。 2005年,李兹喜被评为贵州省黔南州优秀青年志愿者;2006年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今年5月,他到北京接受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青年标兵称号。 8月,他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与荣誉一同到来的是外界的资助。2006年年底,通村公路全线贯通,从2007年9月起,罗甸县财政每月向李兹喜发放600元生活补助。 10月16日,由香港慈恩基金会捐资修建的油落小学新教学楼举行了竣工典礼。再过几个星期,李兹喜和他的孩子们就要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但他的身份,仍然只能是个代课教师。 由于学历太低,李兹喜很难考取教师资格证,而这是如今转为公办教师的一道不可不跨越的门槛。而且,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几乎不可能给仅有20名学生的村小学一个公办教师编制。 但李兹喜很平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只知道好好教书,并没有期望自己的做法能为将来的生活改善什么。 我当初选择代课是生活逼迫,今天我决定办学,凭的是良心和责任,每天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我,左一声右一声地叫老师时,我不在意人家讲什么。无论如何,山里的孩子们需要我。 (记者 雷成) 要是觉得不错,请点后面的投票投我一票吧 : 投票
个人分类: 教育成长|2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