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神经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神经

相关日志

神经科学杂谈11:记忆存储的神经活动过程
热度 1 jingpeng 2012-11-16 09:30
神经科学杂谈11:记忆存储的神经活动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忆,有热烈与张扬,喜悦与平和,也有痛苦和悲伤。这些回忆不仅代表过去,也时刻影响甚至决定了你的现在,包括性格和心情。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习惯,学习了各种技巧,这些也都存储在无形的记忆中,只是不曾发觉罢了。记忆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如果你可以选择清除所有记忆,然后变成千万富翁,估计正常人都不会选择吧。因为那个千万富翁还是自己吗? 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无形的记忆都储存在大脑里,储存在神经网络的活动里,但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神经元是怎么活动,才能储存并调用出记忆的?我在这里,根据自己有限的记忆,力图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记忆的神经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前沿课题,很多说法是有争论的,我尽可能采用比较公认的说法,来描述这个故事。 记忆的分类 要理解记忆的神经活动过程,首先要对记忆进行分类。因为不同类型的记忆,是由不同的神经回路来完成的。主要分为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和情绪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就是我们所说的回忆,记录了各种事件的发生过程,可以像放电影一样,让你回忆过去。能达到历历在目、声声在耳的效果也是要感谢神经回路的连通。第二种就是程序性记忆,就是你自己形成的习惯,无意识的动作,还包括学习到的技能,比如早上起来刷牙,你不需要去想每一个动作,这些习惯就存储在程序性记忆里,可以自动执行。我打字的时候,也不需要想“a”键在什么地方,只要专注于思考,就可以按下键盘按钮,这些技能也都存储在程序性记忆里。第三种情绪性记忆,只是你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状态的记忆,可能某个具体的情景(陈述性记忆)你忘了,但那种情绪还有留存,到你遇到类似的情形,或者看电影或话剧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你可能并不能回忆是什么事引起这个共鸣,这时候,就是情绪性记忆在发挥作用了。 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的神经通路主要涉及大脑皮层、海马旁回和海马。人接收的80%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 ,以视觉为例,视网膜接收传入的场景光线,视锥和视杆神经元被激活,信号经过丘脑后,投射到初级视觉皮层(在后脑勺部位)。这是最初级的信息,左右双眼都有自己的优势区域,被称为眼优势柱(ocular dominance domain)。这种结构能保证双眼信息能够充分整合,形成对外部场景的和谐认知。经过初级视觉皮层处理后,传出到各个次级的皮层区域,进行各个级别的处理,到最高级的IT区域,已经可以区分各个物体的高级属性。这些信息投射到海马旁回,做进一步的整合处理,再传入海马,进行加工,准备将这部分场景和故事存储到记忆里。 陈述性记忆又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海马的重要功能就是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短时记忆是不稳定的,被认为储存在突触的活动上,而且大部分人只能记忆7个元素,多的也很少超过9个。海马整合来自皮层的信息,经过大约4-6个小时,能够逐步储存到广泛的皮层区域,变成长期记忆。所以说,如果海马损伤,就只有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期记忆,这种症状被称为遗忘症。在欧美的一些电影里,貌似《肖申克的救赎》里有,有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精神病人会热情地和你打招呼,并且交谈,就像一个正常人。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好像刚认识你,重新跟你打招呼,这就是典型的遗忘症,是海马损伤造成的。这个症状损伤的只是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还是完好的,这就会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他去学骑自行车,能够学到这个本领,但却不记得自己学骑车这件事! 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包括自己学习的技巧,形成的习惯等,就是有一定序列的预定动作,都属于程序性记忆。相比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更为持久,比如你学会了骑车,过了五年,你还能掌握这个本领,但可能学习骑车的事已经忘了。程序性记忆主要涉及两个神经回路:大脑皮层--纹状体和小脑--脑干和脊髓--运动输出,小脑和纹状体的功能还是有一些区分的,比如纹状体和动机有关,小脑还参与平衡等身体协调控制。 情绪性记忆 情绪性记忆是最持久,也最模糊的,但往往在无意识中,我们是先回想起情绪性记忆,然后回忆起陈述性记忆。比如遭遇了一些挫折,感觉到困难,有一种失落的情绪(情绪性记忆),然后回想起相类似的经历(陈述性记忆)。情绪性记忆涉及的回路是:大脑皮层--杏仁核--下丘脑--释放荷尔蒙。这种记忆比较难研究,在涉及动物实验的时候,需要排除其他类型记忆的干扰,需要非常用心地设计实验范式。 情绪性记忆是长期而持久的,往往有潜在的影响,需要重视。比如小孩的教育,如果父母多鼓励,营造一个开心的氛围,有快乐的情绪,这种情绪会长期储存在纹状体和皮层上,产生长久的影响,小孩就会形成阳光的性格。他可能不能回忆所有开心的事情(陈述性记忆),但这种情绪性回忆,就会在无意识中,影响当下的性格和决策。反之,小孩经常遭受痛苦和挫折,就会影响情绪,最终影响性格。所以说,这也是中小学生要减负的理由阿! 单个神经元上发生了什么? 在单个神经元里,记忆的形成主要是在突触结构上,涉及到蛋白质的合成。如果阻止蛋白质合成,就会中断近期的短期记忆存储为长期记忆。出乎神经科学家意料的是,神经元存储记忆的信号传导通路和普通细胞是一样的,也是PKA,cAMP等。 在突触连接上,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长时程增强,有人甚至认为长时程增强的发生,就是记忆存储的过程!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在争论。长时程增强的大意是说,一个突触连接在多次反复使后续神经元兴奋后,敏感性就会增强,以后这个突触连接就会越来越容易引起这个后续神经元兴奋。百度百科里有比较严格的定义: LTP定义:给突触前纤维一个短暂的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效率和强度增加几倍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保持这种增强的现象。LTP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协同性 (Cooperativity):诱导LTP需要很多纤维同时被激活;②联合性(Associativity ):有关的纤维和突触后神经元需要以联合的形式一起活动;③特异性(Input-Specificity):所诱导的LTP对被激活的通路是特异的,在其 他通路上不产生LTP。 长时程增强是在海马里发现的,但后续研究在越来越多的脑区发现这个效应,意味着这是一种普遍的机制。我们要背书,需要反复读,才能记住。读书的时候,某些特定的神经元兴奋,使得这个回路的突触越来越敏感,容易引发后续神经元的兴奋。在考试填空的时候,这个回路神经元成功地兴奋了,你就拿到分了。所以说,一要勤奋,反复激活神经元回路。二是要保证营养和休息,能让神经元正常地兴奋;三是在休息的前后学习,比如睡觉前和起床后,减少信号输入的干扰,让海马专注地将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增强学习的记忆效率,这才能拿高分! 小结 在记忆机理研究的历史上,刚开始是不知道要这么分类的。起源于对H.M的一个病人的研究,他的海马特异性地受损,性格很好,很配合各种心理和行为的测试,有一系列系统而深入的细致研究,才逐渐发现海马对记忆的作用,而且区分出陈述性记忆。后面发展了很多动物模型和行为范式,特异性地损伤各个脑区,再研究行为模式,主要是老鼠、猴子,也有用小鸡的!这才逐渐理解了记忆的分类,以后说不定还可以有新的分类。所以说,发现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倒过来讲,似乎就很简单而且自然了。我感觉,这也是我们教育很缺失的地方,只教结论,背公式,再考试,而没有教发现的历史。理解了历史脉络,才能真正清楚现有知识的缺陷,以及发现的艰难。很不幸,俺也深受其害,只能自己补救了。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描述的几种记忆,都有比较特异的结构,比如海马、纹状体和杏仁核,这些位置的损伤,可以导致相应记忆功能的缺失。但并不表明这些结构是记忆的中心,整个记忆功能的发挥依赖与完整的回路,并没有特别的“中心”结构。 人的老化和神经系统疾病,比如阿尔兹海默症,都会导致记忆的逐渐退化,影响自我认知,严重的会连亲人都不认识!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这样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和情感上的苦痛。但是,大部分神经系统疾病都没有特效药,所以,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研究也很热门,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之一。所以,理解记忆的机理,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有帮助。神经科学不光是基础学科,还是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的。 参考资料 【1】Eichenbaum H.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emory: an introduction . OUP USA, 2012.(中文版) 【2】 情绪记忆,百度百科 【3】Gonzalez R C, Woods R E, Eddins S L. 数字图像处理 .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4】 Short-term memory, wiki 【5】 LTP,百度百科 【6】McGaugh, James L. “Memory--a Century of Consolidation.” Science 287, no. 5451 (January 14, 2000): 248–251. 记忆形成和固化的时间 这是一张脑虹(brainbow)的图,展示了海马的神经元网络结构。五颜六色的标记,是让三种颜色蛋白质随机表达得到的,用于区分各个神经元,并没有特别的生物学含义。 Lichtman J W, Livet J, Sanes J R. A technicolour approach to the connectome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8, 9(6): 417–422.
个人分类: 科学-脑|7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智能科学-神经生理基础
shizz 2012-10-25 12:09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它是人类智能与高级精神活动的生理基础。 脑是认识世界的器官,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智能机理,就必须了解这块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物质的生理机制。脑科学和 神经科学 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极大地促进智能科学的发展。 神 经 生理及神 经 解剖是神 经 科学的兩大基石。神 经 解剖学介绍神 经 系统的构造,神 经 生理学則介绍神 经 系统的功能。
个人分类: 智能科学|3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下棋谈知识分子在既生亮何生瑜文化里合作的重要
热度 2 brain99 2012-10-18 23:16
人生象下棋,神经外科教授肖传国的开局、布子阶段是很赏心悦目的。如果说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教授,凭着重建臂丛神经,让失神经功能的上肢、恢复粗大的、部分的功能、获国际承认、并得院士称号。则肖传国教授,凭着重建骶丛神经,重建残疾人士的排尿功能、避免人们带着尿袋出入人群、则对人的功能帮助更大,因为从康复学角度讲,排尿功能肯定较一个上肢功能重要,故他也应获院士称号。 不想,此一纯中国人医学发明,被有点生物学知识,而对临床科学缺乏认知的方舟子、鸡蛋里挑出点骨头。由于肖传国教授、闷头做临床、只想着前进,未加说明自己工作意义、不足处、前景,做好棋面的防守,使得都爱好现代科学的俩人,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关系状态,绝对属臭棋,导致原先人生好的盘面急转直下。 我很同情许多知识分子在我们文化黑臭染缸中,挣扎、隐忍、焦虑、愤怒•••最后倒在染缸,甚至被自己不削的染缸边缘化,成为愤青、只想将精力忙于将死对方(如····),要不倒在染缸、顺势过上吃喝不愁、长驻染缸、养彪的日子。我感觉肖的行为属一时失足成千古恨。肖和方理应是同路人、却牵不起手、都被自己非白即黑、有你无我的文化淹没。 80年代科研单位人曾抱怨,很多工农干部管科研,这日子怎么过?90年代初已有传闻,知识分子管理知识分子,日子更难过。 曾听说在国外的研究机构,假如老板是西方人,研究人员是中国人,则成果倍出;假如老板是中国人,研究人员是西方人,则整天的工作是吵架。此话可能偏激点,有点“莫言”式抹黑自己。
351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昆虫神经性性行为
gjy107 2012-10-15 16:37
转发别人的博客,感觉很有趣,特别棒 有些行为是天生的,有些可为后天改变; 动物求偶是天生的,经历可变求偶强弱。 谁求谁?一般来说,对后代投入较少(或者不投入)的性别,追求产后对后代投入较多的性别。虽然多数动物是雄性追求雌性,也有例外:少数动物雄性对后代关爱很多,那些种动物的雌性就比较在意追求雄性。 有追求,就有竞争,也有失败,动物也会失恋。 对雄性来说,失恋对个体可能不是好事,但可能对群体是好事,也可能说明雌性比较“忠贞”。我们可以看看老鼠和果蝇的不同情形:在实验室常用的老鼠中(不是所有种系),雌老鼠与雄老鼠交配、而怀孕后,在一些天内,雌鼠如果遇到第二只雄鼠,雌鼠会自动流产,再和第二只雄鼠交配。而实验室常用的果蝇不是这样。雌蝇与雄蝇交配后,如果再来第二只雄蝇,无论他多么热情、多么健壮、多么…,她拒绝第三者插足,不仅逃开、还用后腿踢他。进化中为什么出现较“忠贞”雌性的果蝇、较“随意”型雌性的老鼠,是研究进化的生物学家的问题,而神经生物学家关注的是机理。 对群体是好事,对具体的雄性就不一定。比如,捷足先登的雄果蝇首先交配雌果蝇后,可以放心大胆地离开去干其他事情。而如果是第二只雄蝇,不知道雌蝇已经交配、或者知道但没有其他机会,不幸追交配过的雌蝇,而被名花有主的雌蝇不客气地反复拒绝、甚至暴力教训后,那就有点惨了。饱受挫折后,如果再遇到挺乐意被追的处女果蝇,他也打不起精神来,不愿追雌性。雄果蝇的这种行为变化,是Brandeis大学的Siegel和Hall于1979年发现的,学名为求偶条件化(courtship conditioning),也称为求偶学习(courtship learning),当然这是负学习,雄蝇天生碰到雌蝇就会求偶,而被拒绝后学会少求偶、不求偶。 雌蝇为什么交配后拒绝雄蝇?是她有忠贞不移的天性?还是第一只雄蝇的计谋?前些年的研究表明,第一只成功交配雌蝇的雄蝇在将生殖细胞送给雌蝇的同时,液体中夹带了一个蛋白质分子,它刺激雌蝇的神经系统,导致雌蝇以后不愿交配。 第二只倒霉的雄蝇失恋以后,如何学得不追雌蝇?前人的研究表明,第一只交配成功的雄蝇,在交配时还干过第二件事,他将自己体表的一种雄性特有的小分子cVA粘到雌蝇体表,导致第二只雄蝇倒胃口,cVA本身抑制雄蝇交配。第一只雄蝇双管齐下、内外夹攻,改变了雌蝇、也影响以后以第三者身份试图交配的其他雄蝇。 失恋的雄蝇脑如何学得不追雌蝇?Brandeis大学生化系主任Griffith等实验室的几个实验表明,雄蝇脑内一个称为蘑菇体的结构起作用。因为研究果蝇的人多年来已知蘑菇体对嗅觉记忆非常重要,而已知挥发性分子cVA刺激嗅觉,所以发现蘑菇体参与求偶学习,较易理解。 我实验室最近研究雄蝇求偶学习的机理,乃从另一研究穿插过来。我们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包括果蝇、老鼠和人。清华本科毕业、通过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加入我实验室的研究生周传,研究了神经递质鱆胺在果蝇打架中起重要作用,他为第一作者于2008年发表的Nature Neuroscience论文表明,如果没有鱆胺,雄蝇对打降低、雌蝇对打也降低,所以,鱆胺不分性别在两性中都参与打架行为。鱆胺是递质分子,从一个神经细胞分泌后,作用于下一个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周传希望找到鱆胺下游的受体分子中哪个参与打架。果蝇有四个鱆胺受体,周传首先选了1998年被韩裔美国人发现的OAMB。结果他发现OAMB不参与打架,但我们已对OAMB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为了不浪费这些努力,周传寻找OAMB还可能起的作用,试了以后发现,OAMB参与求偶学习,这样阴差阳错地,我实验室一位研究生开始和其他实验室合作研究了果蝇失恋的分子机理。 周传发现,鱆胺对于求偶学习是必需的。如果缺失TbH基因,雄蝇就不能合成鱆胺。这样的雄蝇在追求已交配雌蝇失败后,不能学会减少求偶,如果给他一只处女蝇,他像没事似的追。如果用转基因把合成酶的基因导入突变雄蝇,他追已交配雌蝇后沮丧地不追处女蝇,也就是有正常的求偶学习。如果通过遗传学方法短暂地抑制鱆胺能神经细胞释放递质分子,也可以使雄蝇不能求偶学习。缺失基因的实验,雄蝇一生都缺乏TbH,不能确定基因什么时候影响行为。而抑制递质释放的实验,可以很好地控制时间(精确到数秒),这样周传发现鱆胺能神经细胞只在求偶学习的学习期起作用。就是说,在已交配雌蝇教训雄蝇时,需要雄蝇脑内的鱆胺能神经细胞开展工作,才能使雄蝇以后减少求偶。 雄蝇希望交配雌蝇,是受雌蝇的吸引。雄蝇受教训后不追处女蝇,是因为不受处女吸引吗?周传发现不是,因为缺乏TbH基因的雄蝇照常被雌蝇吸引,只是不能接受已交配雌蝇的教训。因此,周传假设鱆胺起的作用是介导雄蝇涂在雌蝇身上的cVA之作用。为此,他用遗传操纵激活鱆胺能神经元,结果可以抑制雄蝇对处女蝇的追求。而且,如果不用已交配雌蝇,仅用处女蝇,但同时激活鱆胺能神经元,这样雄蝇并未被雌蝇教训,结果经历这样过程的雄蝇事后也不追求处女蝇,表明激活鱆胺能神经元能模拟cVA的作用,这些结果显示鱆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是介导cVA的信号。 前人用原位杂交发现鱆胺受体OAMB的mRNA表达在蘑菇体,参与嗅觉学习记忆。 我们与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焦仁杰和他的学生黄海合作,他们将酵母转录因子Gal4引入果蝇OAMB基因中,这样Gal4模拟OAMB的表达模式。他们获得这个转基因品系的果蝇后,我们观察发现OAMB-Gal4确实表达在蘑菇体中。 用OAMB-Gal4,我们可以控制其他基因的表达,比如具有抑制和激活神经元活性的基因,让它们表达到含OAMB的神经细胞,然后操纵这些细胞的活性,从而研究含OAMB神经细胞的功能。周传发现,短暂抑制OAMB神经细胞,可以使雄蝇不能在接触已交配雌蝇后被教训后识相,说明OAMB神经细胞对求偶学习是必需的。用OAMB基因突变的雄蝇做实验,验证了OAMB基因本身对求偶学习也是必需的。 我们前面介绍了,鱆胺能神经细胞不仅对于求偶学习是必需的,而且是充分的,充分性是通过激活鱆胺能神经细胞来验证的。那么,OAMB是否对求偶学习是充分的,也可以通过激活OAMB神经细胞来检验。周传做了这个实验,发现OAMB 神经细胞对于求偶学习不是充分的。而且,激活OAMB神经细胞不能抑制雄蝇对处女蝇的追求。所以,应该还有其他鱆胺受体,而不是OAMB,介导鱆胺的这些作用。 如果鱆胺和OAMB介导cVA的作用,那么,含OAMB的神经细胞就应该对cVA有反应。神经细胞的反应性,目前有一种检测方法是看细胞内钙浓度的改变。周传到美国开会时,事先联系了UCSD王竞实验室,到他们那里学习做果蝇神经细胞钙成像,他也把OAMB-Gal4果蝇送到美国了。他开完会后,与王竞实验室的Kim合作。周传看到体外给cVA可以导致雄蝇OAMB神经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他回国后,请Kim在UCSD继续和重复此实验,开始她没有看到,后来重复了,并有比较好的照片,发表为我们文章的图4。不过,除OAMB神经细胞以外可能还有对cVA反应的神经细胞。我们实验室后来也有了必要的成像系统、建立了钙成像的检测方法。 我们希望看鱆胺能神经细胞与含OAMB的神经细胞是否有连接,这个实验是通过在前一种细胞表达半个分子,后一种细胞表达半个分子,如果这两半分开,看不到荧光,如果两半在物理距离上很接近,可以发出荧光。在台湾的清华大学江安世实验室有很好的工具,我们与他的研究生林暄文合作,周传把我们的果蝇寄去,他们将合适的对象合起来,结果发现鱆胺能神经细胞确实与蘑菇体的神经细胞有近距离接触,一般认为这表明有突触连接。江安世实验室拍的很漂亮的图片是我们论文的图5。含OAMB的神经细胞位于蘑菇体,所以,以上实验间接推测鱆胺能神经细胞与OAMB神经细胞的关系,而尚无实验直接确定它们的关系。 求偶学习实际是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我们知道,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在因为用狗研究消化生理学而获1904年诺贝尔奖时,已专注于研究他通过用唾液和胃液而发现的条件反射。他发现,给狗食物的时候,还没有入口,狗就开始流唾液,这是狗天生就会的自然行为。而如果在提供食物时,同时给另外一个原本与食物无关、单独不会诱导流唾液的信号,比如铃声,将铃声与食物在时间上同步,多次重复,久而久之,只给铃声也能诱导狗流唾液。也就是说,经过训练,狗学会铃声与食物的相关性,以为铃声来了食物也会来,所以对铃声的反应相同于食物:产生更多唾液,为吃食物做准备。在这个实验中,食物称为非条件刺激,因为无需其他条件,先天就能导致固定的反应,而铃声称为条件刺激,唾液腺对铃声原本无反应,是在铃声与食物时间相关的条件下成为对唾液的刺激。 雄蝇的求偶学习也可以从条件反射来理解。雄蝇碰到雌蝇本不会放弃求偶,而雄蝇碰到雄蝇分泌的cVA会减少求偶,cVA作为非条件刺激。因为交配过的雌蝇身上带有前面雄蝇涂抹的cVA,cVA与雌蝇身体相关,雌蝇(可能是其体表特异的外激素)变成了条件刺激,经过一段时间,雄蝇以为有雌蝇气味的都不是好惹的,所以失去追求雌性的愿望。 周传等认为,鱆胺在cVA下游工作,在脑内介导cVA这一非条件刺激的作用。他在没有cVA的情况下,给雄蝇提供处女雌蝇时,同时激活鱆胺能神经细胞,结果使雄蝇学会回避雌蝇,支持鱆胺是在cVA下游的可能,他和Kim通过钙成像观察到cVA可以激活OAMB神经细胞的结果进一步支持这个可能。不过,并未完全证明,因缺乏直接观察鱆胺能神经细胞对cVA的反应,而OAMB本身的激活不足以代替cVA起到非条件刺激的作用(教训雄蝇不追雌蝇)。所以,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完善和不清楚的地方。不完善的那部分,是我们觉得既然OAMB已对cVA有反应,推测鱆胺能神经细胞对cVA的反应问题不大,所以没做。不清楚的是既然激活OAMB不能完全模拟cVA、也不能模拟鱆胺能神经细胞的非条件刺激作用,那么就有其他鱆胺受体起这样的作用,是哪个、或哪几个鱆胺受体介导非条件刺激的作用,尚需研究。 此研究中我们发现鱆胺可以参加惩罚性刺激。几年前,德国的Heisenberg实验室提出果蝇中,两种神经递质(鱆胺和多巴胺)分别对应于奖赏性刺激和惩罚性刺激,这个假设不为我们的研究结果所支持。在哺乳类动物,多巴胺对奖赏很重要,平时起奖赏作用,而过分的、不合适的奖赏就是成瘾和赌博等的基础。现在看来,似乎果蝇中并非简单的一种递质参与奖赏、一种参与惩罚。 2012年10月发表于J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杂志》)的文章,题目是“性拒绝的分子遗传学分析:鱆胺及其受体OAMB参与果蝇求偶条件化”揭示了果蝇脑内鱆胺在求偶学习中必需和充分的作用,OAMB受体为求偶学习所必需、但不充分;鱆胺能神经细胞与蘑菇体的神经细胞有突触连接;还有其他受体参与介导鱆胺的作用。 文章作者包括:周传、黄海、Suzy Kim、林暄文、孟祥兰,合作实验室是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焦仁杰、UCSD王竞、台湾清华大学的江安世、美国德州大学的Han。 此课题是我们研究果蝇GPCR作用的一部分,因为OAMB和其他鱆胺受体,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北京进行的研究获得科技部和北京市的支持。 我们研究鱆胺原本是关注打架的分子机理。这条线索并未结束,虽然OAMB受体不参与打架,其他受体应该参与。 注1:提出果蝇鱆胺和多巴胺对应奖赏和惩罚关系的德国神经生物学家Martin Heisenberg(1940-),乃26岁提出测不准原理的物理学家Werner Heisenberg(海森堡,1901-1976)之子。Martin之兄Jochen Heisenberg子继父业为物理学家。而Martin于1966年从德国Tübingen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到加州理工学院随德裔物理学家转成生物学家的Max Delbrück做博士后,当时加州理工的Seymour Benzer开始用果蝇研究神经生物学,Martin Heisenberg自1968年一直用果蝇遗传学研究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特别是果蝇的学习记忆。他哥哥在美国任教,他在德国任教。 注2:以前我实验室最多和一、两个实验室合作,周传等这篇文章创了我实验室合作实验室数量的记录(有五个)。这么多实验室列在文章中,出现过地址问题。投稿过程中,我被告知台湾“国科会”不允许作者用China作为地址,允许用Taiwan、或“Taiwan, Republic of China”。我不懂为什么台湾规定可以用Republic of China,而不能用去政治化的、更为简单的China。我就此事询问台湾“国科会”主任、副主任,他们不回答我的email、却捅到台湾新闻媒体,我只好在博客上回应。因为台湾科学家不按规定怕失去科研经费支持,在我不理解其规则缘由的情况下,我们最后只好两种表述:台湾作者地址是“Taiwan 30013,Republic of China”,北大作者地址是“Beijing 10087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进一步阅读 Siegel RW, Hall JC (1979) Conditioned responses in courtship behavior of normal and mutant Drosophil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76:3430 –3434. Ejima A, Smith BP, Lucas C, Levine JD, Griffith LC (2005) Sequential learning of pheromonal cues modulates memory consolidation in trainerspecific associative courtship conditioning. Curr Biol 15:194 –206. Ejima A, Smith BP, Lucas C, van der Goes van Naters W, Miller CJ, Carlson JR, Levine JD, Griffith LC (2007) Generalization of courtship learning in Drosophila is mediated by cis-vaccenyl acetate. Curr Biol 17:599–605. Gailey DA, Jackson FR, Siegel RW (1984) Conditioning mutations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ffect an experience-dependent behavioral modification in courting males. Genetics 106:613– 623. Han KA, Millar NS, Davis RL (1998) A novel octopamine receptor with preferential expression in Drosophila mushroom bodies. J Neurosci 18:3650–3658. McBride SM, Giuliani G, Choi C, Krause P, Correale D, Watson K, Baker G, Siwicki KK (1999) Mushroom body ablation impairs short-term memory and long-term memory of courtship conditioning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Neuron 24:967–977. Schwaerzel M, Monastirioti M, Scholz H, Friggi-Grelin F, Birman S, Heisenberg M (2003) Dopamine and octopamine differentiate between aversive and appetitive olfactory memories in Drosophila. J Neurosci 23:10495–10502. Lee HG, Seong CS, Kim YC, Davis RL, HanKA (2003) Octopamine receptor OAMB is required for ovulation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ev Biol 264:179 –190. Siwicki KK, Riccio P, Ladewski L, Marcillac F, Dartevelle L, Cross SA, Ferveur JF (2005) The role of cuticular pheromones in courtship conditioning of Drosophila males. Learn Mem 12:636–645. Zhou C, Rao Y, Rao Y (2008) A subset of octopaminergic neurons are important for Drosophila aggression. Nat Neurosci 11:1059 –1067. Zhou C, Huang H, Kim SM, Lin H, Meng X, Han KA, Chiang A-S, Wang JW, Jiao R, Rao Y (2012)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sexual rejection: roles of octopamine and its receptor OAMB in Drosophila courtship conditioning. J Neurosci 32:14281–1428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22681.html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脑部白质注入神经干细胞或可治愈帕金森式病
crossludo 2012-10-13 15:57
脑部白质注入神经干细胞或可治愈帕金森式病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神经学家通过向患者大脑白质注入人类神经干细胞,增加了促进神经元电脉冲信号传递的少突胶质细胞,该技术可治疗帕金森式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四个年轻的男孩患上了罕见的、致命脑部疾病,科学家们采用新技术安全地将人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他们的大脑中,在手术后的十二个月,这些患者生长出了更多的髓磷脂,这是一种脂肪绝缘蛋白质作用于神经纤维并加快神经元之间电脉冲信号的传递速度,从而提高大脑的功能。本项研究刊登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 科学家认为该实验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今后研究潜在的干细胞治疗技术铺平了道路,该技术可用于治疗类似大脑疾病,比如较常见的疾病如帕金森式病以及多发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根据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学家的道格拉斯·菲尔德斯(Douglas Fields)介绍:“本项研究结果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从这些早期的细胞移植疗法看出该技术在攻克疾病以及减轻患者痛苦上有所功效。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位于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神经外科医生纳林·古普塔(Nalin Gupta)认为如果缺少了髓磷脂物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大脑电脉冲信号将不能在神经元之间发生传递,信号在大脑中传递将变得分散和杂乱无章。”这就如同不能指望木材本身可以组装成一栋房子,神经元之间需要能维持信号传递的物质,他同时还指出在新生婴儿的大脑内,神经元在生产髓磷脂物质细胞,即少突胶质细胞的帮助下可出现类似的电信号传递行为。 大多数的新生儿脑中只有少量的髓磷脂物质,如果发生了基因突变,那么少突胶质细胞就不会产生髓磷脂物质,这就阻止了大脑细胞之间的电脉冲信号的传导。缺少了髓磷脂物质情况较为严重可造成发育停顿,比如新生儿无法说话、行走,甚至连自主呼吸都会出现障碍,最终过早死亡。根据总部位于加州的StemCells公司副总裁斯蒂芬·休恩(Stephen Huhn)介绍:“此前,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将人类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患者大脑内,以生产健康的少突胶质细胞并替换掉髓磷脂物质。对此进行多年的研究,主要用动物来实验这项治疗大脑疾病的新技术。”StemCells公司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位于波特兰的俄勒冈州立健康和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该课题进行了另一项单独研究实验,结果发现由StemCells公司培育的细胞可使得小鼠增加大约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少突胶质细胞,使得髓磷脂的数量出现升高,对于缺少髓磷脂的动物而言,提高了它们的存活率。因此,该研究团队的神经学家得以在男孩大脑中测试新细胞的效能和安全性。 神经外科医生纳林·古普塔负责进行大脑外科手术,在每个患者的头骨手术位置钻孔,通过细针将数以百万计的干细胞注入额叶深处的脑白质,这里是大脑内部神经纤维集中处。手术后这些患者要服用抑制免疫系统排斥的药物,进行九个月的抗排斥阶段后科学家认为注入的神经干细胞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及各种心理和行为动作测试证实了实验进展。 根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神经学家大卫·罗维奇(David Rowitch)介绍:“在一年后,进一步的检查发现每个男孩的脑部产生了新的髓鞘形成,数量并逐渐增加,而且没有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肿瘤。”此外,其中的三位男孩已经开始了进一步的后期康复,比如参与本项研究的一位五岁大的男孩(四位男孩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可以自主进食,并在辅助下可进行行走。 参与研究的神经学家认为尽管这些迹象是激动人心的,但距离治愈诸如缺少髓磷脂等脑部疾病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神经干细胞注入达到对形成新的髓磷脂物质,进而增加有利于神经元之间电脉冲信号传递的少突胶质细胞技术在动物研究上得到了强烈的支持。神经学家大卫·罗维奇认为此类极端的大脑疾病改善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得以初步治愈有些运气成分,这是我们第一次证实了人类神经干细胞在移植手术上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最重要的是研究结果显示移植是安全。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空白地带有上帝?
crossludo 2012-10-12 16:20
空白地带有上帝? 大脑的死亡证明主观体验依赖神经化学。      3月3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举办了一场智者和科学家座谈会,会上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红色”这个体验位于大脑中的什么部位?与会的一众发言人认为,神经科学家还没能提出一个完整理论,来解释神经活动如何转化为意识体验(比如“红色”),因此在意识的问题上,采取物理主义的立场是不够的,甚至错误的。后来,乔普拉又在一封电子邮件里详细阐述道:“所谓 ‘主观体验是电化学活动的结果’ ,只是一个假说而已。它并不比‘意识才是根本,意识引起大脑活动,并造就物质世界中的性质和物体’的说法牢靠多少。”   “当米莉阿姨的大脑因阿尔茨海默病而死亡,她的意识又在哪里?”我这样回复了乔普拉。乔普拉回应道:“米莉阿姨是宇宙中一个暂时的行为模式,当她死亡,她就回到了生前的潜在状态。以东方哲学的眼光来看,人的自我是一种错觉,悟道的目的就是升华到一种更加普遍的、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不局限于物质的自我。”   不过,与意识创造大脑这一假说相比,支持大脑产生意识这一假说的证据要多得多。比如,大脑颞叶的梭状回一旦损坏,就会导致脸盲症;而对这个脑区实施刺激,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看到人脸。视皮层上有个叫做V1的区域,一旦被中风破坏,就会让人丧失有意识的视知觉。意识体验的种种变化,都可以由功能性磁共振、脑电图和单个神经元的记录来测量。通过观察受试者在作出选择时的大脑扫描图像,神经科学家能够在受试者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之前就知道他选了什么。只须凭借大脑扫描结果,神经科学家就能在电脑屏幕上再现受试者看见的图像。   数以千计的实验都证明了“神经化学过程产生主观体验”这一假说。虽然神经科学家对哪个物理主义的理论能最好地描述心灵尚无共识,但这并不能说明 “意识创造物质” 的假说就能够成立。为了反驳我的这个观点,乔普拉给我寄来了2008年发表在《心与物》(Mind and Matt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认知科学家唐纳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论文题目是《意识实在论和身心问题》(Conscious Realism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文中的意识实在论认为:“客观世界——即不依赖于某个特定观察者的知觉而存在的世界——是完全由意识的主体所构成的。”意识是宇宙的根本,意识创造了粒子和场。霍夫曼还写道:“意识并不是宇宙演化史中的后来者,不是从无意识的物质和场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和场的存在都依赖于它。”   这种认为意识是宇宙之根本的理论,它的证据何在呢?霍夫曼解释说:“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和运动,都是观察者的视觉建构。”他认为,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在大脑中建构出物理实在的近似,感觉的运作方式更像是图形用户界面,它和计算机内部的物理过程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甚至截然不同。在霍夫曼看来,我们的感觉是在创造现实,而不是再造现实,也就是说,它“并不需要假设独立存在的物理实体”。   那么,意识是怎么创造出物质的呢?霍夫曼的文章里没说。在物质产生之前,意识又在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存在呢?同样不得而知。在我看来,所有的证据都表明是大脑产生了意识,而没有证据支持相反的因果关系。实际上,霍夫曼的整个论证,看起来很像是那个叫做“空白处的上帝”的理论(God of the gaps,即用神力来解释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认为“现在,科学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因此生命一定是上帝创造的”),它在物理主义的空白领域填充非物理主义的实体,无论那实体是全知的神还是有意识的主体。   意识是一个难题,这一点没人否认。但是在把意识拔高为能够创造现实的独立实体之前,还是先给“大脑产生意识”这一假说多留一点时间吧。因为我们知道,当大脑死亡,能够测量的意识也随之消失, 除非另有证据,否则我们还是应该默认“大脑产生意识”的假说。我在,故我思。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澳研究尝试将神经脉冲信号转化成音乐
crossludo 2012-9-2 23:03
澳研究尝试将神经脉冲信号转化成音乐 核心提示:澳大利亚正在展开一项神经系统科学研究,尝试把表达情感的神经脉冲信号直接转换成音乐。 “心灵的乐章”真的存在吗?澳大利亚正在展开一项神经系统科学研究,尝试把表达情感的神经脉冲信号直接转换成音乐。 参与研究的加拿大艺术家埃琳·吉说,这是“用电子的载体发出人的声音”。 “窃听”情绪 吉与西悉尼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一起合作。 法新社记者探访实验室,见到第一名接受实验的志愿者——27岁的本·舒尔茨。走进经过指纹扫描才能进入的实验室,记者看到舒尔茨躺在实验床上,身上迷宫般的线缆与床边的监视器相连。 神经科学家沃恩·梅斯菲尔德手里拿着一根与线缆相连的针头,把针头插进舒尔茨的腿里,然后仔细听实验室角落中扬声器里传出的声音,分辨当中的不同。 “这是从神经获取的声音,”法新社23日援引吉的话报道,“这是对神经脉冲信号的翻译。” 转换音乐 舒尔茨说,针扎在腿上不舒服,但不疼。 梅斯菲尔德说,这样做是为能直接“窃听”到大脑向身体发出的信号。为让舒尔茨的情绪经常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向他展示各种图像,有的令他兴奋,有的令他难过。 在被“窃听”情绪的同时,舒尔茨还要接受血压变化、呼吸速度、出汗情况、心脏活动等多项监控,这些监控数据全部录入吉的电脑,通过特殊软件转换成钟声或铃声。 吉说:“我们不能读出本(舒尔茨)的思想,告诉你他为什么会产生各种情绪。不过,当今技术可以告诉你,他的确出现了不同的心理活动。我们也可以告诉你他的情绪有多强烈。” 情绪表演 研究人员计划在舒尔茨之后,多找一些志愿者参与实验,进一步完善音乐转换的方法。这样,明年他们就可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上演一次别出心裁的“情绪交响乐”表演。 吉计划邀请两名演员表演“情绪音乐”。之所以选择演员,是因为他们的情感表现力比一般人更强,这样,电子设备可以更好地捕捉到不同情绪,再由电子钢琴演奏出来。 不过,吉自己也不确定这种音乐会是什么样子,“看专业人士表演不同情绪,就好像看乐手拉大提琴”。 梅斯菲尔德说,这项研究还有另外用途,就是可以对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提供帮助。举例来说,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很难理解他人的情绪,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这项技术可以通过把情绪具化成音乐来帮助他们。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
zjzhang 2012-8-18 19:46
神经语言程序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41.htm 】
个人分类: 文学|4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Springer 2010年创刊的《转化中风研究》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2-7-22 09:00
Springer 2010年创刊的《转化中风研究》被SCI收录
2010 年创刊的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转化中风研究》, ISSN: 1868-4483 ,季刊, Springer 出版社( 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NY 10013 USA )出版, 2012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10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2 年第 3 卷第 1 期共 175 篇论文。 175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100 篇、综述 54 篇、社论 18 篇、通讯 2 篇。 175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23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145 篇,中国 11 篇,德国 10 篇,加拿大 6 篇,英国、日本、瑞士各 4 篇等。 175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215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美国洛玛连达大学( LOMA LINDA UNIV ) 17 篇,密歇根大学( UNIV MICHIGAN ) 12 篇、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 ) 11 篇等。 175 篇文章共被引用 214 次(其中 2010 年被引用 15 次、 2011 年被引用 95 次、 2012 年被引用 104 次),平均引用 1.22 次, H 指数为 5 (有 5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 次以上)。 中国学者在该刊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主要研究 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1 篇、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Beijing Neurosurg Inst ) 1 篇、吉林大学( Jilin Univ ) 1 篇。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转化中风研究》投稿指南: 该刊是是 SCI 收录唯一的研究转化中风的同行评价期刊,转化中风研究涵盖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特别强调新方法,以帮助从基本中风研究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发展新的战略,为预防、评估、治疗、中风后的中央神经系统的修复增强和其他形式的神经创伤。主要刊登研究论文、综述、通讯。经常编辑特刊,该刊编辑的特刊被 SCI 收录,目前正在征集特刊论文: CALL FOR PAPER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Guest editor: Nabil Alkaye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SUBMISSION DEADLINE: August 1, 2012 The cerebrovascular endotheli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risk and outcome from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cluding strok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e special issue will review novel mechanisms, methodology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argeting brain vascular endothelium. CALL FOR PAPERS: "Guidelines for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Guest editor: Paul Lapchak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SUBMISSION DEADLINE: September 1, 2012 This special issue will focus on detailed study design (including justification, randomization, blinding, statistics), specific methodology and relevant endpoints as a practical guide to stroke investigators at every level of stroke research from basic studies to clinical trials. Each author should incorporate considerations from RIGOR propos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to ensure worldwide uniformity in stroke research practices. Prospective authors are encourage to read the document at http://www.ninds.nih.gov/funding/transparency_in_reporting_guidance.pdf 网址: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868-4483/ 编委会: http://www.springer.com/biomed/neuroscience/journal/12975?detailsPage=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springer.com/biomed/neuroscience/journal/12975 在线投稿: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trsr/ 热点论文: 1. 标题 : Ac-YVAD-CMK Decreases Blood-Brain Barrier Degradation by Inhibiting Caspase-1 Activation of Interleukin-1 beta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use Model 作者 : Wu Bihua; Ma Qingyi; Khatibi Nikan; 等 . 来源出版物 :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卷 : 1 期 : 1 页 : 57-64 DOI: 10.1007/s12975-009-0002-z 出版年 : MAR 2010 被引频次 : 11 ( 来自 Web of Science) 2. 标题 : Enhanced Delivery of Erythropoietin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for Neuroprotection Against Ischemic Neuronal Injury 作者 : Zhang Feng; Xing Juan; Liou Anthony Kian-Fong; 等 . 来源出版物 :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卷 : 1 期 : 2 页 : 113-121 DOI: 10.1007/s12975-010-0019-3 出版年 : JUN 2010 被引频次 : 5 ( 来自 Web of Science) 3. 标题 : T2*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equences Reflect Brain Tissue Iron Deposition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作者 : Wu Gang; Xi Guohua; Hua Ya; 等 . 来源出版物 :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卷 : 1 期 : 1 页 : 31-34 DOI: 10.1007/s12975-009-0008-6 出版年 : MAR 2010 被引频次 : 3 ( 来自 Web of Science)
个人分类: SCI投稿|5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母爱无疆 感恩无限 Gifted Hands: The Ben Carson Story 观后感
热度 3 alphong 2012-7-14 19:44
Gifted Hands: The Ben Carson Story 类型:剧情地区:美国 导演:Thomas Carter 编剧:John Pielmeier 演员:Ele Bardha / Loren Bass / Geoffrey Beauchamp / Tajh Bellow 别名:妙手仁医: 上映日期:2009年02月07日 美国底特律黑人区,一个只有三年教育的母亲被丈夫抛弃,失去了生活来源,还需要抚养两个儿子。她没有放弃,把房产出租,靠为别人做家务艰苦度日。即便自己内心的压力到了极点,在孩子面前她都维持镇静,给他们以力量。在一个种族歧视的社会中,没有男人支撑家庭的孩子们不易管理,特别是男孩。但卡森的母亲有自己的智慧。她要求孩子们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去阅读,还要写阅读笔记,持续多年。她开源节流,当孩子8年级受到老师歧视时,毅然搬家为孩子改换学校。她总是鼓励孩子,Your brain isn't dumb. You got all the world in here. You just need to see what beyond what you can see.即便自己身处何等黑暗的时光。她宽仁体谅,即便孩子叛逆顶撞,她也有办法化解。她是孩子心中的依靠,特别是孩子内心艰苦的时候。她是孩子的明灯,照亮他们脚下的路。她是有力且可靠的臂膀,一直抵在孩子的背上。 本森弟兄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刻苦学习,不断上进。他成了一名神经科医生,而his brother做了一名工程师。本森以其严谨负责的医德,以其高超缜密的医术拯救了患者,也拯救了很多家庭。他在感恩,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也包括依托电影媒介得知他事迹的我。 母爱伟大,方法更重要。如同江河之水,正确导引则万物蓬勃,肆意横流则大地汪洋。这部电影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一个简单道理,用真爱引导孩子正确成长。上一辈要以身作则,讲方法;下一辈要努力进取,求感恩。虽然片中以上帝为信仰,可母亲压力大的时候,还是医生的住院治疗起了作用。当本森面对困惑的时候,妻子的支持,母亲的关爱为他开启透亮的门窗。所以,上帝就在身边,就是自己的父辈,自己的至亲。 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职业,这是立身之本。无论何地,都不要忘记感恩,这是心静之源。 愿好的文化给更多的人带来裨益! 愿所有的母亲都能安享晚年! 愿所有的人都能妙手仁职! 附一些本森博士的消息: 卡森博士不但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而且是一位极成功的演讲家,他被美籍非裔人视为民族英雄。对于他的成功,秘诀在于胸中有杆秤,他总是这样自问:“如果我们做某事,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他的成长归功于母亲。本·卡森8岁时,父亲抛弃了家庭,他在底特律黑人区长大,在那里,母亲靠给别人做家务抚养两个儿子。“母亲限制我和弟弟一周看两到三个电视节目,还让我们每周阅读从底特律公共图书馆借来的两本书,并写出读书笔记给她看。”卡森博士说。这持续了几年,直到孩子们发现母亲只受过三年的教育,根本无法阅读那些笔记!这种要求很快在年轻的本·卡森身上产生了作用,他以班上第三名的成绩高中毕业,并获得耶鲁大学的奖学金,主修心理学。 他经常作鼓舞人心的演讲:他除了往返于手术和医院之间,还经常作演讲,每个月都留出一个小时去和小学生们交谈。一个孩子告诉他“你是我的偶像,我也想成为一个脑外科医生”。卡森博士回答:“你要坚持你的梦想!”“不要让任何人把你变成奴隶。如果你让媒体告诉你,体育和娱乐比开发你的大脑更重要的话,那么你就是奴隶。”“你不必作为脑外科医生就可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你的价值是因为你具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有时不会失败。重要的是不断地尝试。” You can do anything anyone else can do,and only you can do it better. 电影海报 剧照三张 对应书的封面
个人分类: 镜湖幽深|5633 次阅读|5 个评论
氢气对颅脑创伤的治疗作用
热度 3 孙学军 2012-6-29 15:13
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氢气对颅脑创伤后氧化应激、神经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该治疗作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的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分子如突触素 I 、 CREB 、 Sir2 和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 II 等关系密切。 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第二位,但致死率和致残率却位居第一位,成为儿童和中青年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美国每年发生颅脑损伤的人占总人口的 2 %,颅脑创伤已成为青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在中国,每年有大约 60 万颅脑创伤病人,其中死亡约 10 万人。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道路交通等快速发展,中国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已成为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残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医学诸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对颅脑创伤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治疗药物不断增加,治疗方法的改进,监测条件和护理水平的提高,颅脑创伤病人救治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在中国第三届颅脑创伤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报告,中国因创伤导致的死因顺位不断前移,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位重要死因,其中颅脑创伤占创伤总数的 15% 左右,死亡率占创伤总数的 85% 。在不知不觉中,社会发展把创伤医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王忠诚院士说,近年中国颅脑创伤临床技术和基础研究都取得很大进步,天津和上海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一整套成功的救治经验,但中国发展不平衡。对于严重颅脑创伤病人来说,伤后最初的抢救 “ 黄金一小时 ” ,不但关乎性命,而且影响日后生存质量(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颅脑创伤后遗症主要包括学习记忆能力受损的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组织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因此对各类病理损伤因素非常敏感,如氧化应激和颅脑创伤存在密切联系。氧化应激是颅脑创伤后期神经功能和可塑性破坏最重要的早期启动因素。活性氧过度增加导致氧化应激,可破坏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颅脑创伤病理生理过程中,氧化应激可造成细胞骨架破坏、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改变信号传导。抗氧化剂可保护脑组织对抗氧化损伤,提高神经突触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修复能力。 氢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氧化剂,能自由透过细胞膜,容易扩散到细胞浆、线粒体和细胞核内。氢气通过中和羟基自由基保护细胞和组织对抗氧化应激损伤,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中,曾有学者证明氢气可保护动物受损的空间学习能力 。也可以减轻快速衰老动物的认知功能障碍 [] 。目前尚无关于氢气对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效果的研究。 脂质过氧化是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也常作为细胞和组织氧化损伤的标志。脂质过氧化物不稳定,可分解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物质,例如活性羰基化合物,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可产生丙二醛( MDA ),检测 MDA 可反应脂质过氧化程度。 Sir2 是一种依赖 NAD 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细胞能量代谢和基因表达调控,如在细胞抗氧化系统调节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颅脑创伤后氧化应激水平和 Sir2 存在密切关系。尽管在多种模型中,氢气可以影响 MDA 水平。但目前不清楚氢气是否可影响 颅脑创伤后 Sir2 的改变。 尽管氧化应激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许多证据表明,大量分布在海马神经元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在神经突触可塑性、神经兴奋性和学习记忆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的证据显示,氧化应激可导致 BDNF 水平下降,并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BDNF 可通过调节其下游效应因子如突触素 I 和 c AMP 反应元件( CREB ) , 影响和学习记忆相关的突触功能。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 II 是学习记忆功能关键的信号调节因子,在 BDNF 介导的认知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液压颅脑创伤模型制备、水迷宫行为学、氧化应激( MDA )指标、 ELISABDNF 免疫活性、蛋白含量(突触素 I 、 CREB 、 Sir2 和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 II )等研究技术,证明氢气生理盐水注射可以减少大鼠颅脑创伤后氧化应激和神经功能异常,该效应和 BDNF 相关的突触活性关系密切。 (作者后记:次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麻醉科曾报道氢气对脊髓创伤的保护作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曾报道对脑创伤的保护作用,但都是在现象上的描述,在分子机制方面本研究尚有一定新意。尽管氢气对颅脑创伤可能具有治疗作用,但目前的证据只停留在动物实验水平,而且该效应主要是在损伤发生早期,一旦损伤已经稳定,例如损伤后 1 周,氢气是否仍具有保护效应,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因此氢气对颅脑创伤可能具有作用,仅仅只是在早期可能有作用。) Hydrogen-Rich Saline Protects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 and Cognitive Deficits af.pdf
个人分类: 氢气生理盐水|5443 次阅读|5 个评论
信息科学的基石:神经生物学
zlhua 2012-6-20 12:13
http://v.163.com/movie/2010/1/1/K/M6S8NS5PR_M6S8RJR1K.html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投稿必备:神经内科不可不知的30个权威杂志
xiaoronglv 2012-6-15 10:00
俺在丁香园发表的一片文章,转载到此,希望对大家有用。 点击查看原文 神经内科的权威杂志有哪些? 让我们来一一盘点30个神经科杂志。 论文能否接受,文章质量是关键。立题要新颖,逻辑要清晰,结论要靠谱。 Right papers for Right Journals,好文章也需要投给对路的杂志才能提高接受率,以下是 神经 内科常见投稿杂志,附带影响因子。 一. 综合类杂志 1. Neurology (IF:8.0) 2. Lancet neurology (IF:21.7) 3.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IF:13.3) 4.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IF:10.0) 5. Brain (IF:9.2) 6.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urology (IF:7.7) 7. Archives of neurology (IF:7.1) 8.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IF:5.0) 9. The Neuroscientist (IF:4.6) 10. Journal of neurology (IF:3.9) 二. 中风杂志 (Stroke) 1. Stroke (IF:5.8) 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IF:3.1) 3. 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IF:1.2) 三. 阿尔茨海默杂志(Alzheimer Disease) 1. Alzheimer's dementia (IF:5.9) 2. Current Alzheimer research (IF:5.0) 3.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F:4.3) 4.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IF:2.6) 5. Alzheimer disease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 (IF:2.6) 6.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IF:1.8) 7. 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IF:2.5) 四. 帕金森疾病杂志 (Parkinson's Disease) 1. Parkinsonism related disorders (IF:3.2) 2.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IF:2.6) 五. 癫痫 (Epilepsia) 1. Epilepsia (IF:4.0) 2. Epilepsy research (IF: 2.3) 3. Epilepsy behavior (IF: 2.0) 4. Seizure (IF:1.6) 5. Epileptic disorders (IF:1.1) 六. 头痛 (Headache) 1. Cephalalgia (IF:4.3) 2. Headache (IF:2.6) 3.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IF:2.0) 4.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IF:1.5)
3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电生理学家赫胥黎(1963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前天去世
热度 1 charlesqwu 2012-6-2 07:04
英国电生理学家赫胥黎(1963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前天去世
英国 电生理学 家赫胥黎(1963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前天去世 Sir Andrew Fielding Huxley (22 November 1917– 30 May 2012) died two days ago. Huxley was an English physiologist and biophysicist , who won the 196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his experimental and mathematical work with Alan Hodgkin on the basis of nerve action potentials , the electrical impulses that enable the activity of an organism to be coordinated by 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 read more about him on Wikipedia ). Huxley is a grandson of Thomas Henry Huxley (4 May 1825 – 29 June 1895) -- "Darwin's Bulldog" (“达尔文的斗犬”赫胥黎) . Hodgkin and Huxley's electrophysiological work was done on the giant axon of the Atlantic squid ( Loligo pealei ), which enabled them to record ionic currents as they would not have been able to do in almost any other neuron. See: 肖静宁:从神经科学的发展看实验材料选择的方法论意义( http://www.cssn.cn/news/160940.htm ). Sir Andrew Fielding Huxley (22 November 1917 – 30 May 2012)
5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赵以成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译文)
热度 5 远帆 2012-5-26 11:51
赵以成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译文)
本文翻译自 Yi-Cheng Zhao: A Founder of Neurosurgery in China. Zhao, Ke-Ming; Zhao, Ya-Du Neurosurgery. 41(1):259-262, July 199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218315 翻译本文供感兴趣的朋友交流学习,无经济利益。 赵以成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 赵克明1 赵雅度2 1.天津市神经外科中心医院 2.北京天坛医院 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 赵以成教授于1938年起,在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Wilder Penfield指导下开始走入神经外科这一新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赵以成教授对中国神经外科专业发展的巨大贡献。他于1952年和1954年分别在天津、北京创立了第一个独立的神经外科,并在其不懈坚持和努力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机构——1960年成立的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为了提高我国神经外科的临床水平,他强调神经外科的次专科发展,并细化为脑肿瘤、外伤、小儿神外和杂症等几个专业组。对于培训神外专科医师,他同样倾注了热情,亲身培养了200余位专科医师,这些人学成后多数在全建立起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中心,成为顶梁柱。现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以成为国内最大的神经外科研究机构,在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赵以成教授卒于1974年,为专科发展贡献了40余年的青春,被中国神经外科协会誉为“中国神经外科之父”。赵以成生于1908年的福建,父亲是当地一位采矿者,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非常喜欢读书,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是一位严父。而他的母亲是一位热心肠,勤勉而节俭的传统女性,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自然非常孝顺。 赵以成 1929 年在燕京大学取得了医学预科学位之后,直接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了他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并与 1934 年毕业。在学期间,他学业有成,毕业之后,他在协和普通外科完成了 2 年的助理住院医师培训。之后,他被选中成为神经外科的研究员,在那里接受了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精神病学、骨科学、泌尿外科学和耳鼻喉科学等全面的培训后,成为神经外科专业的助理住院医师。在艰苦的求学时间,他的另外一个最大收获是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一位协和毕业生和杰出的妇产科医师,并喜结连理。他们在同学看来彼此般配,非常理想,成为了一生的伴侣。 1934 年毕业后,他在普通外科被评为优秀住院医师,在 1937 年以一篇耳鼻喉科的研究论文在协和获奖,并在同年试验成功了用电子器械进行无菌肠道吻合手术。 1938 年,在洛克菲勒奖学金的奖励下,他得以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深造。 图1 .赵以成 在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一年,赵以成作为一名神外专科 fellow 和助理住院医师,在 Wilder Penfield 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Penfield 教授不仅把他当作大机构的一员,而且视这个远涉重洋而来的年轻人为自己家庭的一员,热情与其分享生活之道,仔细指导临床工作,非常友好。 Penfield 教授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人物,他严谨自律,学识渊博,管理有方,他精湛的手术技巧、研究精神、教学热情、独特经历,还有优雅文笔、体育特长,再加上热情好客、宁静和蔼、真诚友善,这个鲜活而饱满的人物,强烈影响和感染着年轻的赵以成,让他这段学习的日子成为终生的至宝。赵以成不好交际,但此行交下了几个一生的亲密挚友。在这期间,他还研究出了用羊膜防止手术粘连的新方法,返华之前,又还拜访了美国的八家神经外科中心,就在 194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他设法平安回到祖国。抗战期间,夫妻二人为生活挣扎的同时,还艰难地继续着救死扶伤的工作。 1943 年,他们带着三个孩子搬到天津,继续一家人的生活和事业。他们的大女儿,现在是一名高级建筑师,二儿子继承父业成为神经外科主任,三儿子是一位泌尿外科医生,并任天津市卫生局副主任。 1952 年,赵以成调入天津市总医院,并在那里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神经外科。 1954 年,中央政府根据需要将他调回北京,于同仁医院主持组建神经外科中心。赵以成请大弟子薛庆澄 ( http://www.bjmu.edu.cn/art/2007/1/18/art_798_2055.html ) 留在天津主持工作,带着二弟子王忠诚前往北京。在北京市卫生局的指示下,这个中心壮大起来并于 1958 年迁入宣武医院,并于 1960 年在这家医院建立起了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Beijing Neurological Institute) 。在那里,赵以成将神经外科分成四个专业组,包括肿瘤、外伤、小儿神外和杂症。并配以设备比较先进的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解剖与组织培养实验室等辅助科室,提高了临床水平。宣武医院和其神外研究所很快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神经外科核心团队。 他自 1953 年起在天津开设了神经外科高级培训班, 1957 年起也在北京也开设起来。每一位学员必须至少经过数年的普通外科训练才有资格进入,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培训班中他培养了 200 余位神外专科医师,这些出色的学生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城市建立起新的神经外科中心,包括上海、西安、成都、长沙、昆明、哈尔滨、沈阳、福州、武汉以及广州等地。 1955 年,忙碌的他开始在天津和北京两地之间奔波,同时担任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教授,天津市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宣武医院院长以及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作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带头人,他还需要不时参加疑难病会诊。赵以成教授对临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患者富有同情心,无论贫富均以诚相待。哪里有一线光明,哪里就有希望存在,因为永远看到希望,就永远不放弃追求,想尽办法让患者转危为安。他的精湛手术技艺令人赞叹。而不论到哪里,他的友好、真诚和责任感更让人信服。 他将 40 年的青春投入到神经外科的事业中,在神外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对脑外伤、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脊髓和外周神经疾病、先天性畸形等广泛领域都有所研究。在 1955 年,他提出了脑脓肿治疗的新方案,他的团队还在研究中证实神经纤维可以从断端的缝隙中再生。他常常告诉学生“神经外科医师的特别之处在于,手术目的不仅是切除病变的区域,术者必须在同时考虑手术的结果是否会造成未来的功能破坏和生活障碍。”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已经被一代代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延续和发扬下去。 赵以成非常珍视他在国际外科协会、国际神经外科协会、中华医学会等组织的会员工作,并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同时是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外科学会执委会委员,《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神经外科学杂志》和《中华精神病学杂志》的编委,主编了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医师手册,编写了大量的普通外科、脑肿瘤外科、实用神经病学教材,成为整个神经外科教学的基础,共发表 50 余篇学术文章。 1962 年,在他的努力下,加拿大 Panfield 教授和妻子收到毛泽东主席的邀请来中国访问,赵以成和妻子在家热情招待了他们一行。国庆日当天,他们一起加了位于天安门的典礼和招待晚宴,并与毛主席有过友好而广泛的交谈,并从此保持着友谊。 Panfield 教授此行参观了各医学院、研究所、科研部门和名胜古迹,同时也在讲学,主持病房查房,以及组织会议中与同行交流。这位著名教授也为自己有这样的杰出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对他的工作非常赞赏。 1963 年,赵以成和妻子被邀请前往蒙特利尔,准备接受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授予的荣誉学位,但出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图2 .1962年,赵以成教授和Wilder Panfield教授在北京. 1979 年,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健康署高级官员带队的观察团方位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其中的专家有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 William Feindel 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 Dould Tower 教授。他们对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在这次访问两年后,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被认证为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的合作中心。也是在 1979 年,加拿大政府设立了白求恩 - 赵以成奖学金,巧的是,第一位获得该项殊荣的医生,正是赵以成的大儿子赵克明。 赵以成为人积极乐观,热爱神外事业,有着战胜疾病和苦难的坚强意志。在 1956 年,他因输尿管结石忍受着绞痛,结石自行排出后不久,他又因腹痛查出患有十二指肠溃疡,但他没有从繁忙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修养。不幸的是,在 1970 年他又被查出患直肠癌,周恩来总理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特地为他安排在北京肿瘤医院手术治疗,但天妒英才,手术中即发现肿瘤已经转移。但他没有过多受自己的病情影响,在刚刚从结肠造瘘术中恢复过来出院时,他又走进手术室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切除了转移到中耳的脑肿瘤,这位女孩一年之后来医院复查时还专门拜访并感谢了赵教授。他与癌症整整搏斗了四年,在这段时间,他从未停止参加医疗会诊,并继续他的教学,并为神经外科专科书籍的撰写制定了完备的计划。 天津医科大学前校长朱宪彝,也是赵以成在协和医大的学长谈起他时说,“当我去拜访赵教授的时候,即使在他即将不省人事的几天里,他很少谈自己的病情和子女,更多是谈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与人员培训。这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相比,有多么大的不同啊!”赵以成教授卒于 1974 年 9 月 21 日,享年 66 岁。在他去世后,王忠诚教授继承了他的事业,并从宣武医院将队伍发展到天坛医院,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与此同时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也明显壮大起来,这两个机构在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纪念赵以成教授的功绩,中国神经外科协会将其誉为“中国神经外科之父”。 部分评论: Russel H. Patterson New York, New York 赵以成教授在 1952 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神外专科,几乎比美国神外的专科化发展晚了一代人的时间。可以想象,在二战炮火的蹂躏下,这些迟来的发展也举步维艰。这个里程碑的建立,是赵以成这样一个智慧、勤奋、目光长远的人物促成的。而在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这个世界顶尖神经外科中心深入工作的经历给予他至关重要的帮助。由于该专科的超高准入门槛,我们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几乎都在几家著名的神外中心之间交流学习,但赵以成的学术交流之旅跨越了国界与社会。 在很多年之前,纽约市允许来自其他国家的住院医参与我们的临床工作,他们可以取得在纽约州行医的临时执照,并和来自美国本土的住院医师一样参与临床工作,包括进行手术。我们在康奈尔大学时,这种国际交流模式非常成功,也给我们带来了一批极其优秀的住院医师,他们多数处于本国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并在美国完成其中的 2-3 年。因为这些医师还处于本国的住院医师培训中,仅仅在美国进学习一段,他们全部都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只有一部分在美国接受完整住院医师培训的外国学生,因为在美国如此多年的生活学习(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最长也最严格,通常为 9 年),逐渐失去了与原来的国家身份并和美国紧密相连,最终留在了美国工作发展。 而如今,我们的联邦和州政府立法明令禁止外国住院医师和本国住院医师一样进行两年左右的真正实际的短期培训,只接受观摩或者在美国完成全部的住院医师培训,这将门槛抬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对于学术的交流来说,这是一种耻辱。我希望美国法律能够重新考虑过去的开放交流做法,能够好好利用与国外受训的年轻住院医师交流的机会,为双方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机遇。在这方面,赵以成教授的历史贡献就是一个生动的例 子。 Peter McL. Black Boston, Massachusetts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一件最终要的事情就是铭记那些打破禁忌的历史。这个学科自从创立以来,就在先驱者们一次次突破下,成为外科领域最高深和卓越的分支。 由于美国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我们常常把美国神经外科发展的历史狭义地理解为全部,然而必须知道,事实上在这个激动人心的领域内,全世界的学科领袖都做了杰出的贡献。 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医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医生,而在那段历史上,由美国资助并派出最顶尖学者任教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孕育了一代学者。协和也许不能永远成为中国学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但自由开放与独立思想,将成为孕育具备远见卓识与学术潜能医学家的沃土。 另请参看 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世纪回顾(译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640-573004.html
24401 次阅读|5 个评论
希望肖教授的学术能够为国争光
热度 6 zhanghuatian 2012-5-21 18:15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2012年会于2012年5月19~23日在美国东部城市亚特兰大举行,肖氏反射弧手术发明者肖传国教授应邀出席,并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部分脊柱裂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接受肖氏反射弧手术若干年后,原来的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消失,却在大脑重新形成控制膀胱的神经中枢。肖教授正在与会。
576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世纪回顾(译文)
热度 8 远帆 2012-5-20 11:38
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世纪回顾(译文)
本文翻译自 Neurosurge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entury's Review. Zhao, Ya -Du; Zhao, Yuanli Neurosurgery. 51(2):468-477, August 200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182786 原文全文PDF档 Neurosurge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_a century's review.pdf 本文原作者赵雅度教授天坛医院著名教授,我国第一批神外专科培训班学员。赵元立教授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八年制毕业生,天坛医院教授。 翻译本文供感兴趣的朋友交流学习。 摘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光阴只是一叶扁舟,但在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史上,过去的百年是最激动人心的画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回顾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创立与发展,忠实地记录了其中的里程碑,也把这篇文章献给开创这条道路的关颂涛、赵以成等前辈们,是他们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神经外科学事业。 中国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的山东大汶口原始人部落。近年有中国考古学家在大汶口遗址的骨骼残骸中找到了进行过原始颅骨环锯术的证据。其中部分颅骨上带有边缘锐利的小孔,与考古学家们在欧洲、大洋洲、青藏高原找到一些其他头颅环锯残骸相似。然而,这些原始人类实际使用的工具和他们在头颅上进行钻孔的原因尚有待挖掘。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三国时期(公元前 222 年 -280 年)神医华佗的传说,他曾劝说晚年的魏国君主曹操做一次开颅手术,解决他可能因脑肿瘤而造成的剧烈头痛。遗憾的是,这个民间流传的故事没有找到正式的历史记载。 图 1. 这副古代绘画展示的是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场面。 历史回顾 1949 年以前的中国神经外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神经外科极其简陋,仅有屈指可数的医生敢冒险进行脑部的手术,而这些个别的手术也仅限于最简单的操作。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协和医院的关颂涛教授和沈阳的查理·张进行了中国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关颂涛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并于 1926 年在这家美国创办的医学殿堂完成了总住院医师培训,其后被派往美国,在 Charles Harrison Frazier 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神经外科的专科培训。关颂涛 1930 年学成归国,并在协和开始收治脑外伤、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患者。 1932 年,他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第一篇来自神经外科的学术文章,介绍了他在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采用经颞骨下入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次全切除方法的经验 。随后,在 1935 年,查理·张 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描述了手术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结神经纤维瘤的经验。他还写了关于酒精封闭 (alcohol block) 以及 Frazier 颞骨下部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的文章。 图 2 . 赵以成教授 摄于 20 世纪 40 年代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位先驱人物,西安的张同和医生也在进行着神经外科手术的尝试,尤其是用前额叶切除术进行精神神经外科治疗方面的工作。另一个值得尊敬的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是同样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赵以成。他毕业后在协和继续完成四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接着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于 1938 年前往加拿大魁北克省首府蒙特利尔,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下设的一家世界著名科研和教学机构——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及医院开始学习和工作,在那里,他得到了世界神经外科领军人物 Wilder Panfield 教授的悉心指导。赵以成于 1940 年返回中国,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关颂涛并肩工作 ,直到 1942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爆发,侵华日军占领了北京协和医院才被迫中断。关颂涛只好寄居北京中和医院继续从事神经外科,赵以成则搬到了天津谋生。到 1949 年中国大陆解放后,关颂涛离开故土前往美国行医,赵以成则留在国内开始培训中国自己的神经外科医生,对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胜利后,北京协和医院在 1947 年重新开业,并于 1951 年在冯传宜的带领下恢复了神经外科的工作。 图 3 . 这张照片摄于 1962 年 Wilder Panfield 教授访问天津总医院时。其中前排右三为 Panfield 教授,右二为赵以成,右一为薛庆澄。 尽管这些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者们饱含着开拓精神,但这一时期国家惨淡的社会现实和落后的经济水平制约了神经外科的广阔发展。例如,在 1949 年以前,对于脑肿瘤患者的治疗,进行过的手术操作不超过 60 例 ;一项对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从 1932 年到 1949 年的回顾仅仅能找到 16 篇神经外科领域发表的文章 。 1949 年以后的中国神经外科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即天津、北京和上海,开始建立起独立的神经外科专科。接下来的部分分别介绍了这几个城市和中国其他地区在 1949 年之后这一过程的历史。 天津 1952 年,赵以成教授在天津市总医院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独立于外科的神经外科专科。并在次年在天津总院开始了中国第一个为期 1 年的专科培训班。有十余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普通外科医生来这里接受了正轨而严格的神经外科强化培训。从那以后,天津市总医院的神经外科一年比一年壮大起来。赵以成的一些学生——如今大名鼎鼎的薛庆澄、王忠诚等人也加入到科室的力量中来,并与日后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的脊梁 。在 80 年代,由这一团队创办的天津市环湖医院建成后,又成为了天津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拥有 25 名神经外科医生和 250 张病床,每年手术量约 2200 台。 图 4 . 天津市环湖医院先进的神经外科 ICU 病房。 北京 1954 年 10 月起,中国卫生部邀请前苏联 Kiev 神经外科研究所主任 A.E. Arutiunov 教授来华,在当时附属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另一家医院培训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同时,赵以成被中央政府请回北京与这位苏联专家一同工作。赵以成留下大弟子薛庆澄在天津接替了自己的工作,带着二弟子王忠诚前往北京。参加这个高级培训班的共有 11 位医生, 8 位来自北京, 3 位来自上海,这其中包括了王忠诚、蒋大介、赵雅度等人。四个月后,随着北京同仁医院正式成立一个拥有 60 张病床的神经外科专科,整个培训团队迁往同仁。这个科室分成两个组,分别由来自天津的王忠诚和来自上海的蒋大介担任专科主治医师 。 图 5 . 北京神经外科高级培训班的教师和首批 11 位学员们。前排:右三 A.E. Arutiunov ,前排右二赵以成,左一王忠诚,右一蒋大介。第二排右三赵雅度。 从 1957 年起,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每年组织一届为期 1 年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从中国不同地区选拔 8 至 10 位外科医师接受系统的神经外科培训,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随着这一时期神经外科专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急剧增长的需求, 在赵以成的建议和中央政府的授权下,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于 1960 年在北京宣武医院建立。赵以成教授亲自担任研究所所长,直到 1974 年因癌症去世后,由王忠诚教授继承了他的工作。 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成立之初,仅有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和组织培养 4 个实验室。宣武医院的神经外科随后整合成为这个研究所的临床部分,并细分为 4 个临床专业组以提高医疗水平。事实证明研究所的建立为中国神经外科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包括建立胶质瘤细胞系 G422 ,脑水肿的动物模型,以及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在 1982 年,研究所迁往北京天坛医院,并得到更大的扩展。现在的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拥有 12 个实验室,包括 300 多张病床的 10 个病房,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天坛的神经外科共有 46 名全职神经外科医师,每年进行超过 3200 台脑部和脊髓肿瘤手术 。 图 6 . 现在的北京天坛医院门诊部 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神经外科在上海也蓬勃发展起来。在 1950 年,上海中山医院当时的外科学系主任和高级教授 James ·沈克非医师成功进行了一例额叶星形细胞瘤切除手术。不久之后,另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开拓者史玉泉教授加入中山医院,并建立起上海第一个独立的神外专科。 1953 年,该科室被调往现在华山医院的前身——上海第一红十字会医院。在史玉泉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华山医院稳步发展,日后成为了中国另一个关键的神经外科中心。史玉泉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开创性的工作也负有盛名,他是中国第一个实施颅内动脉瘤直接夹闭的神经外科医师 ,同时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脑动静脉畸形 (AVM) 分类方法 。上世纪 80 年代,同样在史玉泉的带领下,华山医院建立起了自己的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他退休之后,同样由来自神经外科的蒋大介和周良辅先后接替了领导上海华山医院的工作。 其他地区 1955 年,在史玉泉和他同事们的帮助下,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建立起神经外科学系。另一位在 50 年代初并肩参与开创上海神经外科学事业的前辈朱正清教授,在 1958 年被邀请前往当时四川省的重庆医学院任神经外科主任。 在中国东北,这一领域的中心在段国升教授领导的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而在朝鲜战争期间,由沈阳的段国升、来自协和的冯传宜,上海的史玉泉等人组成的医疗队承担颅脑火器伤伤员的救治工作,救治了无数志愿军战士。面对着战场上送回的大批颅脑火器伤的伤员,及周围神经损伤灼性神经痛这一当时神经外科界的难题,段教授与他的同事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施了难度较大的胸交感神经切除术,灼性神经痛病人的疼痛明显缓解;治疗颅脑火器伤180例,仅3例死亡。当时这一治疗效果在国际颅脑战伤治疗界首屈一指。 1969 年,在军队内享有威望的段国升教授被邀请前往北京,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参考第三军医大学 顾建文教授文章 http://naowaike.blog.sohu.com/46782255.html ) 插图 .80年代段国升教授与世界神经外科学会主席Prof. Yasa rgil,中华神经外科副主席易声禹教授(右一),天坛医院赵雅度教授(左一)在一起。 在 50 年代,中国卫生部也派遣了一批医护人员到前苏联进行专科培训。涂同进医师是他们中的一员,被派往莫斯科 Burdenko 研究所在 B.G.Yegolov 教授指导下学习神经外科,在 1956 年学成归国后,他被派往陕西西安,应召在第四军医大学建立神经外科专业。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冯传宜等人也被暂时调往第四军医大学,协助他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神经外科中心,主要为解放军培训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并惠及当地普通群众。到 60 年代,几乎在国内每个省份的大型医院内都建立了至少一到两个神外专科,这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发展至少取得了初步的普及与发展。 中国神经外科现状 近代史 1978 年后,在高度发展的神经影像设备和其他技术支持下,中国神经外科更加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数以百计的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前往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国际著名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众多著名的国外神经外科专家,包括 M. Gazi Yasargil, Madjid Samii, Charles G. Drake, Jules Hardy 等人被邀请访问中国并分享他们的专长。在随后的 20 年里,许多新的大型神经外科机构在重庆、福州、哈尔滨、兰州、上海、天津、银川等地建立起来。此外,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的天坛、华山两家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国际合作中心 。 尽管神经外科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得到了普及,但它的发展依然很不平衡。一方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国几个主要中心神经外科医师的技术和成就已经可以和任何西方国家的同行相媲美。另一方面,我们只能很遗憾地说在偏远地区,神经外科的临床水平仍然相当落后。在我们看来,取得发展的关键不仅仅依赖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支持紧密相关。幸运的是,近年来,许多医院取得了充足的基金支持来建设现代化的手术室,够买伽马刀术中放疗仪、 PET 扫描仪、神经导航系统、以及术中核磁系统等顶尖设备。更重要的是,患者们也开始有条件承受前往中心医院治疗的经济负担 。 而在国内外神经外科行业情况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患者等待接受手术治疗。正像 James I. Ausman 在他关于神经外科发展史的文章 中写道,中国神经外科医生被耗竭在大量的手术上,几乎没有精力进行基础研究。 例如,在过去的 20 年中,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切除了超过 2 万例脑肿瘤,同一时期上海华山医院也进行了超过 1 万 5 千例。由于中国数量惊人的脑肿瘤和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外科医师甚至没有精力去做甚至椎间盘摘除这类初级的脊髓手术。而大多数这类病人被转给骨科医师进行手术治疗 。 学会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的神经外科医师组织是附属于中华神经和精神病学会的一个分支。为了促进神经外科领域更广阔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于 1986 年独立出来。王忠诚教授被选为第一任学会主席并连任至今,学会每 4 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一次全国大会,同时每年就颅底外科、脑血管外科、脑外伤、脊髓以及微创手术等专题召开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图 7 . 王忠诚院士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首任主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图 8 . 1986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成立 1981 年, 5 位来自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王忠诚、薛庆澄、段国升、黄克清和易声禹——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神经外科大会,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参加的世界神经科学联合会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WFNS) 大会。从此以后,中华神经外科协会与 WFNS 展开了积极合作,并积极参与亚洲神经外科协会工作,与不同大洲和国家的同行展开了广泛交流。王忠诚同时被选举为世界神经科学联合会资深委员,并于 2001 年 9 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该协会第 12 届大会上被授予一项特殊成就奖。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中国的赵元立医师被推荐为 WFNS 伦理和法律事务委员会委员,于春江医师被任命为神经康复委员会委员。 期刊和出版物 赵以成在 1956 年撰写了他的第一本神经外科专题论著《急性脑外伤》,并在 1965 年出版了第一本神经外科著作《神经外科手术学》。在 1974 年 -1983 年之间,王忠诚完成了《神经外科学》共 3 卷的编撰工作,这套著作总结了他们处理 9313 例脑外伤, 4059 例脑肿瘤, 1500 例脊髓肿瘤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版了 60 余本神经外科各个领域的著作、图谱、手册等等。其中包括 《儿童脑肿瘤》罗世祺, 1992 ,《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史玉泉, 1995 ,《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田增民, 1997 ,《颅底外科》周定标, 1997 ,《神经外科手术图谱》王忠诚, 1998 ,《神经系统肿瘤学》章翔, 1999 ,《微侵袭神经外科学》马廉亭, 1999 ,《脑血管外科》刘承基, 2000 等。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的官方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于 1983 年创办,开始为季刊, 1993 年起改为双月刊。不久以后,关注神经外科不同专业防线的杂志相继出版,如《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创伤杂志》和《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等。 临床工作 在 70 年代神经外科进入计算机断层扫描时代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变得更加容易和精准,大大推进了神经外科手术的进步。 80 年代出现的核磁共振技术以及显微手术无疑让神经外科达到更高的层次。当今,一些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如功能核磁 (Functional MRI) 技术,术中核磁 (open MRI) ,神经导航,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开始在国内许多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可以说,在进入 21 世纪这个“探索大脑的世纪”,脑外科所谓的“禁区”已经越来越小。 影像进步 几乎在美国开始血管造影技术之后的 20 年,王忠诚才于 1956 年在北京进行了中国第一例血管造影术。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术中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术中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率显著下降。例如,随着显微手术技巧的提高,以及 CT 血管造影、核磁血管造影、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的进步,脑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已经在北京天坛医院从 1991 年至 2000 年的连续 865 例手术患者中降至 1% 。此外,赵继宗 等人联合应用了术中栓塞和切除的方法,来治疗脑巨大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 2000 年发表于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 脑肿瘤 从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中国近年脑肿瘤的发病率已升至每年十万分之七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国内四个神经外科中心进行的脑肿瘤切除例数分别为,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6508 例,天津市总医院 2834 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567 例,上海华山医院 4820 例 。而现在在北京天坛医院,每年要进行约 1800 例脑肿瘤手术。除了外科的发展以外,这些国内神经外科中心也建立了强大的放疗和化疗队伍,超过 20 家中心拥有伽马刀放疗设备。从 1996 年起,一些治疗恶性胶质细胞瘤的基因疗法便开始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临床实验,除此以外,颅底、海绵窦和岩骨斜坡部肿瘤的外科手术已发展为次专科 。 在 90 年代,王忠诚和同事们报道了他们手术治疗近 400 例脑干肿瘤和 140 例脊柱髓内肿瘤肿瘤的经历,得到很好的效果。这些患者的手术死亡率小于 1% 。 2000 年,他们在 Surgical Neurology 杂志上报道了进行中脑肿瘤切除术的经验。同时,北京协和医院在过去的 20 年中,也进行了超过 2000 例的经蝶骨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效果良好 。 帕金森氏症 上世纪 60 年代,安徽医学院的神经外科医师们首次尝试用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治疗帕金森氏症,但疗效未获得认可。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医师微电极操作技术的进步,以及脑深部电刺激设备的发展,许多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已经能够被治疗,并取得了相当好的预后。大量治疗癫痫和疼痛的手术也广泛开展并报道 。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一系列新技术,如血管腔内介入、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位神经外科等,近年来在中国得到重视并广泛开展 。至今接受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已经有超过 2000 例, 324 例脊髓动静脉畸形,也多数采用手术方法在北京接受了治疗。 基础研究 神经外科基础研究的进步则不及临床实践的步伐。但也建立起了脑外伤的不同动物模型,广泛用于评估不同临床措施对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包括低体温、钙离子拮抗剂、大剂量激素等方法。设计了活体和体外实验,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脑外伤或卒中后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其他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例如在神经递质和基因表达方面的变化 。近年俩,北京、上海和一些其他城市的神经外科医师开始把目光聚焦于神经干细胞。此外,一些遗传性脑病,如 von Hippel-Lindau 综合征、 I 型和 II 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形成机制以展开了分子病理水平的研究,并为更进一步研究积累的宝贵的信息。 专科培训 神经外科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分支,充满奇迹和挑战。而想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也极其困难,往往从医学院毕业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还需要特殊的严格培训。在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规范的神外专科培训由国家级的神经外科学会来负责组织。 国内近况 如上文所提到,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培训班由赵以成于 1953 年在天津开设。如今,中国各省市已有数百家拥有神经外科的医院。据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2000 年统计,中国共有约 4000 名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而进行过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生总数可能超过 9000 人。与中国 2000 年的人口数量相比,神经外科医生占人口数的比例为 1 : 140,000 ,在北京、上海等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 1:30,000–40,000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例如四川、西藏、内蒙古和其他西部省份,这一比例约为 1:300,000–400,000 ,仅为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 普通医学教育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位优秀而全面的医生。所以在介绍神外专科教育和培训之前,有必要在这里简要介绍中国的医学学制。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原因,以 1949 年为分隔,前后分别采用过美国式和苏联式的医学教育体系,所以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医学学制。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唯一采用美式医学院教育体系的中国医学院。进入协和后,一位高中毕业生必须完成总共 8 年的医学教育,毕业后拿到医学博士 (M.D.) 学位。在国内的其他医学院,医学生大多完成 5 年 -7 年的医学教育,拿到医学学士或医学硕士学位,成为一名年轻的医师。在毕业前,医学生们一般需要完成在神经外科约 2-4 周的见习或实习。 图9 .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为了弥补不同医学培训体系在行医要求上的差异,中国卫生部从 1999 年起开始组织正式而统一的医师资格考试。所有医学生必须在毕业后一年参加此考试以获得基本行医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所有学科。只有通过这项考试后,医学毕业生才能拿到统一的医师资格证。 住院医师培训 希望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医学生(不论何种年制)在毕业后必须首先申请大外科住院医师培训,获得全面而良好的培训。他们前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需要轮转大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病理科、放射科等等相关科室,然后完成由政府组织的阶段考试。 一位已经获得行医执照并且希望成为从事神经外科的年轻医生(主要为 5 年制)需要在住院医阶段的第一年里向神经外科提出培训申请,如果足够优秀并得到批准,这位住院医师就可以在第二年确定神经外科方向。在接下来的 5-6 年培训中,这位神外住院医需要完成由医院教育委员会安排的全面培训。一般来说,住院医师在第一年需要完成一般外科、神经内科、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影像和麻醉以及精神病等临床和基础科室的轮转,之后在神经外科完成 3-4 年的住院医师工作,以及 1 年的基础研究训练。这位住院医师在神经外科的 3-4 年内,需要学习包括脑肿瘤、神经创伤、脑血管疾病、脊髓疾病以及小儿神经外科等专业的工作。在住院医的第 5 至第 6 年,作为高年资住院医师,可以在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手术,包括脑外伤的急诊开颅手术,脑室 - 腹腔分流术,以及小脑幕上脑膜瘤和胶质瘤。 完成多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面试和笔试,这些年轻的医生们就可以向有需要的医院申请主治医师资格。在中国,多数住院医生会留在原来的医院,而在部分附属于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一些成绩非常优异的住院医师可以在完成培训后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继续教育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目前执业的神经外科医师中,只有一小部分经过了以上的正式系统培训。在过去的 20 年里,包括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天坛医院、天津市总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神经外科中心开办了一些神经外科继续教育项目,数以百计从县城或偏远地区前来的普通外科医生在这里完成 1-2 年的短期培训,然后返回原单位开始从事神经外科。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现实和社会文化模式的差异,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培训和准入办法。 关于未来 正如王忠诚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所说,今天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已经能够进行任何类型的复杂手术,包括最困难的颅底、脑干和髓内肿瘤切除术,巨大脑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但必须强调的是,有超过 2/3 的中国人口,尤其是处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患者仍得不到有效的神经外科治疗。中国的神经外科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地区之间在神经外科医生的可及度上仍存在巨大不平衡。在未来,不仅需要将年轻的神经外科医师送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与科研,也需要到祖国偏远地区获得更多实际经验。 关于临床工作,我国正在计划系统性地制定一系列诊断和治疗不同神经外科疾病的指南,与来自欧洲、美洲、澳洲的同行业已制定的标准相仿。在 2001 年底,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已经发布了新修订的脑外伤治疗指南,更新了 1960 年发布的上一版指南,但到 2002 年仍在激烈讨论中。相对于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来说,基础研究仍相对落后。根据最近的数据对比,美国麻省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学系基金会每年提供 5 千 5 百万美元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这一数字是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一年获得所有资助数量的 100 倍左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很难在中国开展。 尽管有种种不足,过去的世纪只是中国神经外科的艰难开始,它将一往无前,奋发图强。 另请参看 赵以诚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40do=blogquickforward=1id=575144 原文作者: 赵雅度,神经外科特级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市崇文区第九、十人大代表,北京市天坛神外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擅写了 80 多篇医学论文,其中代表论文有《小脑幕脑膜瘤》和《嗅沟脑膜瘤》,并且编著了《垂体腺瘤》等著名著作,共获得各项奖励 6 次。 赵元立,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外科主任。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颅脑肿瘤的外科治疗,是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 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多项脑血管病课题组工作,包括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率先推广神经导航等微创技术,同时从事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颅内囊性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形成和破裂机制等。 2006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2008 年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作为课题组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累计发表文章 40 余篇,参与编写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等专著。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工作秘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杂志》编委,九三学社崇文区工委副主任委员,崇文区政协委员。
个人分类: 医院里的故事|30222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