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柳传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王瑛:我为什么批评柳传志
胡俊峰 2013-8-1 12:04
王瑛:我为什么批评柳传志 发贴人: 218.86.107.* 发贴时间: 2013-7-31 【 复制本帖地址 】 王瑛 :我为什么 批评 柳传志 王瑛 ,这位此前低调得几乎搜不到照片的企业家,一个月前,因一份“退岛”声明走进公众视野。“退岛”风波最终演变为一场“企业家该不该谈政治”的大争论, 柳传志 、马云、冯仑、王石、王功权相继卷入,并向企业家圈子之外蔓延。 王瑛 是谁?用她自己的话讲,是一个律师出身做了企业的人,做实业出身做了投资的人,做企业出身做了公益的人。今年62岁的 王瑛 ,处于半退休状态,除了担任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更多精力则放在人文和NGO领域。2013年7月19日, 王瑛 在家中向媒体讲述了退出正和岛的来龙去脉,以及她对“企业家该不该谈政治”的深层理解。 王瑛 说,退出正和岛,并不是为了 批评 柳传志 “在商言商”的言论,而是要出来说话,这源于她对局势的判断,“我认为此刻仍是一个窗口期。在这段时间内,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上下互动的博弈机制,这关系到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上, 王瑛 追求的价值就是“摆脱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创建和维护和平转型的条件”。这一博弈机制的创建,在 王瑛 看来,关乎整个企业家阶层的命运。因此,就需要一批企业家更有意识地、主动地共同建立对社会进步有益,对企业家阶层人身权、财产权、经营权的保护有利的博弈机制,建立真正有利于经济良性发展的博弈机制,“这个时候,是很多人应该积极发声的时候,而不是要把自己藏起来的时候”。 王瑛 认为,这一次, 柳传志 ,包括马云,包括很多就“在商言商”发言的人,也包括王石、王功权,大家实际上做出了大致相当的判断,但做出了很不一样的选择。 王瑛 向凤凰网强调,她没有指责 柳传志 宣传他“在商言商”的主张,也没有指责他此时此刻不承担社会责任,“只批评了他不应该此时在群体性的政治恐惧的传播和蔓延上推波助澜”。在这场争论中,不少企业主坦言“很难承担这么重的社会责任”。 王瑛 不这么看,她讲了这样一句话,“没人要求谁承担,因为没有人有资格;愿不愿意有担当,完全是个人选择;再说一个人担不起的恰恰要众人一起担,人人躲就塌了,而塌了就谁也躲不了了。” 某类人真的怕了,怕被清算、怕被追究,竟然要联合众多大企业家敲竹杠赤裸裸的讹诈政府和人民。这就是“先富带后富”?这就是“共同富裕”? 乱世用重典,在纷乱、奢靡、淫逸的商界,中国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对“原罪”进行彻查,并对涉案人员采取严厉惩治措施。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真正有可能涅槃重生。
0 个评论
[转载]中国这年头都右的不行了,柳传志还放话要企业家都保持“中右”
胡俊峰 2013-8-1 12:03
参与政治是企业家的权利,而非义务 新观察:别让企业捐赠变了味 企业家该不该谈政治,一时竟然引发争议。事情起因于6月份柳传志在一个内部论坛上的发言,这个发言被概括为“在商言商”而引起剧烈争论。柳传志是这样说的:“从现在起我们要在商言商,以后的聚会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做好商业是我们的本分。” 柳传志的这番话,虽如一颗小石头投入水潭,激起水下压抑的波澜。他的发言在明星企业家云集的“正和岛”上立刻引起争议,甚至引发同为“岛民”的企业家王瑛“退岛”。 王瑛在之后的采访中也表示,自己并不反对柳传志个人,而是反对柳的话语里制造了恐怖假象。但最终,事件演变成了一场“企业家该不该谈政治”的辩论,企业家像当年捐款一样,被迫站队。 在某网站关于“柳传志呼吁企业家不要谈政治”的千人民调中:2%的人认为企业家的天职是赚钱,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社会的贡献;9%的认为中国的政治太复杂,企业家应该远离政治,否则容易身败名裂;而39%的认为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政治,这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与柳传志的呼吁恰恰相反,人们对企业家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政治的领域发声,特别是在社会失范的领域为民请命,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于是,柳传志“在商言商”的言论也被贴上了犬儒主义的标签。一些人也拉开了架势,打算对“为富不仁”的犬儒商人开展“政治斗争”。 作为个人来讲,一个企业家是否“在商言商”、“不谈政治”,本质上是他的个人权利,外人无缘置喙。企业家的责任首先是做好企业,多创造就业和税收,以自己有别于政治家和舆论领袖的方式报效社会。主张企业家应该发声的王瑛也承认。“通过直接参与政治来推动社会进步,这当然不是企业家责任范围之内的事”,“参与政治仅仅是企业家的权利,而非义务。” 更坦率地说,柳传志的“在商言商”“不谈政治”,在这样的转型社会中,也是情非得已的自我保护。正所谓你不谈政治,政治却要谈你。出于企业现实利益考量,企业家尤其是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家,必须谨慎言行,以免因自己出言不慎而对企业和个人带来无法预计的冲击。在缺乏程序正义和司法公正的制度下,曾成杰这样的小商人和柳传志这样的大企业家,或许并无本质区别。在面对强大而无约束的权力时,他们都会噤若寒蝉、殚精竭虑。 柳传志们正以行动推动着政治的向前 《蒋公的面子》给还是不给,企业家正面对同样的问题 在经济改革的中国,我们无法忽略企业家对于政治的推动作用。柳传志们扮演了时代最期待他们扮演的角色,中国最缺能闯过现实环境做大做强的企业家,他们做到了这一点,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鼓舞了后来者。 1995年,联想公司在香港市场亏损1.95亿港币。对此,柳传志表示,“北京联想的业绩是可以支持香港联想继续成长的。”而他的目的是“国家鼓励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是一个好政策。尤其是对于缺少资金技术的国企更重要,而且上市之后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我不希望因为联想在香港遇到一点困难,影响到国家这个政策!” 媒体人段钢对于柳传志有着这样一段评价:“我所认识的柳传志,目光远大,勇于担当。不轻言许诺,但言出必践。他的责任感表现在,绝不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会承担无法承担的责任。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或者说只考虑联想的利益。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解决问题注重操作性。” 周其仁教授也认为,“他不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人,不是对当下热议问题没看法,一个没有看法的人怎么会这么有主见,但是他怎么去表达,怎么去实现这个看法,要谨慎的选择。这不是犬儒主义,因为企业家身上还背负着一些其他人没有的重要职责。” 专注商业的马云在近日被香港媒体从他的专访中淘出一句“敏感词”,也被站队在柳传志们的一边。然而阿里巴巴对于金融制度的冲击,倒逼垄断行业做出改革,这样贡献难以和政治划清界限。 在任何国家,企业家都不是舆论场的主角。他们影响政治一般都会选择自己社会里的传统途径,而避免在社会尖锐争议的领域举旗。柳传志们在政治发言上的克制契合了世界大多数成功企业家的做法。 企业家不能做公知,也不宜与政治走得过近 徐瑾:小时代的柳传志和曾成杰 所谓企业家的发声,会有人片面地理解为在微博上发一条与民主相关的言论,对于社会时事做一番评价。柳传志、马云和长期参与NGO事业的王瑛都是推动政治进步的亲力亲为者,而在网络上发发牢骚就以“公知”自居的商人们,实在廉价了许多。 在冯仑看来,企业家不能做公共知识分子。“我们一批企业家已经达成共识:第一要恪守企业家身份;第二企业家属于‘中右’,不是极右,民主体制下,都是‘中左’和‘中右’交互起作用推动社会;第三,企业家说话、做事以达到的效果为目的,而不是以让人知道为目的。” 企业家谈政治,首要目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意环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思想信念。而一些更低级的舆论炒作者,他们的影响力是将商业名声到舆论场上做了放大,有一定“娱乐化”,他们这样做可以反过来帮助进一步实现商业利益。 一直与民营企业家们保持着密切关注和沟通的董明教授说,“十多年前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心态的4种类型里,功利型的经济性政治参与者是最多的,到现在为止,这个分类和结论还是适用的,没有过时。”企业家参与政治的另一种方式,是亲近政治,与政治发生着暧昧的关系。“与政府和官员结成庇护与被庇护的关系,且必须经营这个关系网,以赢得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确定性。”企业家与政治走得太近,则有可能成为专制的帮凶。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肖子: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热度 2 xcfcn 2013-7-22 10:24
哈哈,这话显然不是我说的,而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一开头就劈头盖脸说了。我再说这句话有两点创新: 1、我是在差不多两百年后说的。这说明我们现在的时代跟两百年前狄更斯所处的时代差不多! 2、最好又是最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涨落很大,涨落很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容易从一个(亚)稳态跳跃到另一个(亚)稳态。也就是说我们处于一个前景非常不确定的状态,这个不仅对于整个国家是如此,对于我们草民的命运也是如此。当然就是公仆也好不到那里去。 未来不确定很大,不是我个人的感受,以 柳传志为代表的企业家早就春江水暖鸭先知 了!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小人物或许能起大作用,所以我们也要多蹦跶!但是,更多的人可能是浑水摸鱼去了,这是我们需要防范的。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总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个人分类: 杂论|360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俞敏洪被调侃,其实俞敏洪若当教育部长就谢天谢地了!
JYH64J98Y99H 2013-4-21 00:11
俞敏洪谈教育遭柳传志调侃:想当教育部长?我支持 2013年04月20日 ​ 凤凰财经讯 以“商业的意义与持续增长”为主题,2013中国公司年会于4月20日至22日在云南昆明举办。俞敏洪出席并发言,就教育问题发表了诸多看法,遭柳传志调侃,俞敏洪是要去当教育部长吗?我支持。 俞敏洪表示,我们在座的稍微有一点钱的人,都要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更要命的是中国的领导人,都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大了。 俞敏洪进一步解释道,过去 大众 化的教育,某种意义上已经完成了,下一步要做的是个性化的、根据个人的特长来发展的教育,这样中国才能出真正的天才,出真正的奖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完成毕业了,放点药,把别人给杀了。 以下是发言实录: 俞敏洪:学习吗?我觉得中国的创新,其实要从两个方面来培养,第一中国的教育体系真的要改变,中国的教育体系是特别要命的教育体系,我们在座的稍微有一点钱的人,都要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更要命的是中国的领导人,都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中国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我感到很绝望,美国研究生考试的水平是中国初中生的水平,但是中国这些多年没有出现真正的数学家,真正的数学家都在国外。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大了。我们高中初中才把孩子送出去,这是很大问题,高中初中送出去的孩子还是晚了。我认为整个的问题,坦率讲,应该是教育的问题,这个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应该从孩子做起,从海外的孩子做起,而不是从我们这里,我们很难再去创新接受新的东西,但是从我们的本质来说,没有创新的基因。 俞敏洪:我不认为是金领教育和蓝领教育的区别,我觉得是学生区分发展以后,在天分比较强的这块进行教育,脑袋比较好的孩子就进行数学教育,这样来教育。 俞敏洪: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不是完全没有成绩,13亿人大部分人认字。每年有五六百万大学生毕业,这也是成就。但是过去大众化的教育,某种意义上已经完成了,下一步要做的是个性化的、根据个人的特长来发展的教育,这样中国才能出真正的天才,出真正的奖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而不是考入名牌大学,放点药,把别人给杀了。 柳传志:我也不太同意敏洪的话,中国是一个儒家传统的国家,儒家传统有一个好的一面,叫仁、义,比如仁义之间,我和你之间,当你有了困难我会像兄弟一样帮助你,这是儒家传统交给你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亲说的话一定要听。 俞敏洪,现在君君臣臣,这个东西是不好的。 柳传志:俞校长有想当教育部长的愿望吗?我很支持。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10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柳传志 俞敏洪《因为爱情》
twhlw 2013-4-18 21:40
柳传志 俞敏洪《因为爱情》 http://www.56.com/u74/v_OTAyMDY2NjM.html
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博客权益(1)问题有多少
热度 3 sz1961sy 2013-1-7 20:11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写博客,对博客权益了解不多,这一篇起,本人介绍一些有关博客权益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通常会涉及到的各方包括: 1、作者本人; 2、被转载作者; 3、原发平台经营方; 4、转载平台经营方; 5、内容关联方; 本人是2003年1月成为中国版权协会(CSC)个人会员(第一批仅73人,包括:王选、柳传志等)。 2006年8月2日发起成立“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 http://www.isc.org.cn/zxzx/xhdt/listinfo-1212.html )并成为第一批委员之一。参与起草中国第一份 《博客服务自律公约》(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8/21/content_6576746.htm ) 。 本人也是中国博客告博客第一案的原告( http://w.org.cn/user1/4/subject/55.html ),所以,可以从不同角度同大家交流十年来,中国博客发展过程关于博客权益一些有趣的问题。 这就是这个新系列的开篇。 沈阳 2013年1月7日 20时11分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关于博客权益|2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假如钱学森霍金去做科技成果产业化或柳传志去做基础研究
rrpub12 2012-12-29 13:43
写联想的书很多,我读过几本,均是面世时第一时间读的:联想为什么、联想怎么办、再联想。很多人基础研究行,但是应用不行。其实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适合做基础研究的,就踏踏实实走基础研究;适合做应用的,就踏踏实实走柳传志这条路。
2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俞批《财经柳传志访谈》
热度 1 qyu111 2012-10-16 10:32
朋友 M 教授发来一篇《财经》杂志对柳传志的访谈。读了觉得很好,也很有意思。读后写了一些批语读后感(红字),一并放在这里。 《财经》:您能否描绘一下,您所希望的未来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或者说,中国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柳传志:还是要建立良好的政治体制,未必就是现在欧美实行的体制。美国和欧洲的政治体制,最好可以做到 85 分,最坏可以做到 60 分。坏,坏不到哪里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如果优秀的人员被选进去的话,好,有可能做到 95 分;坏,可以做到零分,甚至是负分。如果通过改革,中国的制度能够做到 60 分到 95 分,那就是一种更好的体制。 说的不错。中国如果能有把柳传志这样的人推入领导阶层的机制,中国就能做到 90 分了。 美国是一个合众国,是一个国际社会的模型。美国要是也能改革,也可以做到 90分 。美国要是把自己做好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就可以仿效,就有希望。美国现在自己都还没管好就去当世界警察管世界,有点可笑。 如果中国广纳世界人才,就会比美国做的更好。 不知道柳传志有什么其它没有告诉我们的秘诀能使中国比美国做得更好。 柳传志:我软弱但不摇摆 我希望改革但反对暴力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12 年 10 月 15 日 15:02 《财经》杂志微博 我希望中国新一代领导层能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目标,有真正良好的追求,意见能够统一 意见统一是很难的。学会协商和妥协。   当年邓小平改革,实际上也冒着巨大的风险。尽管改革之路艰辛,但这位亲历改革过程的企业家仍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不要对我们企业家抱有多大的希望。一切完全取决于政治环境,”柳传志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坦率地说,“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从来软弱,但是我不摇摆。” 以柔克刚。   今年 68 岁的柳传志见证了中国改革的全过程,同时他也率领联想从一个作坊式的小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书写一部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时代的传奇。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柳传志表示:“我们还是希望于强有力的、有良知的领导人,不然怎么改革呢?” “强有力的和有良知的” 是相互矛盾的,难在一个人身上统一。 作为民营企业家的代表,柳传志坦陈希望改革,反对暴力革命,“我希望高层是被精英选举出来的,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又受到人民的监督,推动改革,引导中国。” 问题是谁是精英?谁来选精英?以什么为标准?怎么选?希特勒和他的党卫军是不是精英?东条英机和他军国主义团队是不是精英?有什么样的机制能避免极端的精英进入领导层? 在柳传志看来,“中国有这样的人,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去引领中国。” 良好的愿望。   回顾历史当审慎   《财经》:许多人认为,目前的中国亟需启动深层次改革。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柳传志:我原来希望,中国的经济改革的路好好走,政治上的东西不要影响经济改革。现在企业家和学者们形成了一个共识,认为经济改革到了一定的阶段,如果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不配套的话,经济改革也难以继续推进。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承认,现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绝对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今天北京最穷的人,也比“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学院研究人员的生活水平要高。那么,为什么现在人们还有诸多不满?因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就业机会不平等、法律面前不平等、贪污腐败蔓延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就很难继续前进。   最近揭示出来的薄熙来事件说明,某些官员无法无天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这种情况不改革的话,哪一个行业的人能够安心?人心不安,社会就难以进步。   执政党早就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可这意味着要触碰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所以难度很大。改革就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己身不正,焉能正人”?高层领导的思想真正统一也很重要。表面一致而实际上自行其是,分歧巨大,就无法重启改革。 《财经》:改革之所以难以深入,是因为改革到了攻坚阶段,遭遇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因此,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中国新的政治周期的到来,有不少人希望中国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大刀阔斧,改变现状。可是,能否出现强势人物是个问题,即使有这种人物,他会把中国带向何处也是问题。 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强势人物。薄熙来也算是个强势人物,希特勒更是强势人物。世界不需要强势人物,强势人物一般只能把世界领向极端,因为强势本身就是极端。和谐世界需要的是柳传志这样的“软弱”、理智和不动摇的人物。 柳传志:我的生活经验证明,在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制度下进行改革,最好是党内民主先做起来,党内一层一层地做好监督,这样效率就有可能会高。如果做不到,就会出现可怕的强势人物,一言九鼎,随心所欲。 良好的愿望。   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浩劫应该好好地总结教训,引以为戒。在最近保卫钓鱼岛的游行中,有些人穿着“文革”式的服装,不知道是无知还是有意为之。如果现在还有人留恋“文革”,肯定是很不正常的。 这个一定要深入分析!不正常的多了就变成正常了,文革随时会发生。   “文革”中我目睹了太多悲惨的故事。我的语文教师被枪毙了,罪名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为什么不满呢?因为他太太是苏联大使馆的一个雇员,“文革”一起来就被抓来枪毙了。   我居住的院子里都是中国银行 (2.75,0.01,0.36%) 的小职员,有一个是“右派”,特别低调小心,一天红卫兵冲进来抓他的太太,理由是她解放前参加过“圣母军”。其实,“圣母军”就是一个普通的教会组织。这位太太到处跑,被抓住后剥光了毒打,后来就疯了,一到晚上就鬼哭狼嚎般地喊。还有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他女朋友的弟弟竟然被抓起来活埋了! 这种行为是毛泽东的思想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这种行为的根源如果不分析透了,中国的问题解决不了。把文革的罪恶推到毛泽东一个人的头上是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的。   有些人以为“文革”打击的是当权派,错了!“群众运动”其实是运动群众,把群众都忽悠起来,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为什么 1976 年纪念周总理的“四五运动”中,那么多的人们不顾一切,像火山爆发一样走上天安门广场?因为实在没法儿活了。   《财经》:“四五运动”一方面是怀念周总理,另一方面是表示不满。   柳传志:天安门广场上明明有大批军警,人们还敢纪念,就是因为人们已经到了无法忍耐的程度。为什么像华国锋那么谨慎的人,敢以非常手段将四人帮抓起来?因为他明白民心可用。“文革”结束的时候,人们认为这场噩梦永远不会来了。 噩梦结束了吗?文革结束后的闹事事件是闹什么呢?   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应该勇于纠正错误。为什么不能以史为鉴,为什么现在不能够把“文革”的真实面目抛出来给人们看?它会损害谁的利益?历史一旦被完全展示给人们看,那么薄熙来事件就不一定会发生。 有谁能揭开文革的真实面目吗?文革还有什么真实面目没有被揭开?真正的面目难道是权利斗争的内幕?权利斗争的面目还有谁不知道吗?对这个大家感兴趣的内幕知道了对中国又有什么帮助?薄熙来的面目现在知道了,这对我们避免文革有帮助吗?难道就没有王熙来、张熙来? 有谁知道文革的“真实面目”?这个可能是科学家的课题,特别是生命科学家的课题,而不完全是政治家和社会科学家的课题。   《财经》:为什么个别地方领导人使用“文革”的方式搞群众运动,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柳传志:现在还拥护“文革”的有三种人:第一,是投机分子,唯恐天下不乱;第二,在“文革”中受过苦、挨过打,年龄很大的一些老同志,可能极左也是他们的信念;第三,则是无知,不知道严重后果。 分析得比较表面,没有深入本质。这个需要让科学家来分析。   有些人完全不按法律做事,用唱红歌忽悠老百姓,通过“打黑”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看起来是给老百姓做了好事,有朝一日收拾起老百姓来,同样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所以,善良的人们要警惕啊。 “忽悠”两字说得很好。但问题不是在“忽悠”的人,而是在“被”忽悠的人。   《财经》:您的这种担心在当下是比较普遍的。   柳传志:一说起“文化大革命”,我就义愤填膺,因为身边见过太多悲惨的场面,心情没法儿平静。在当时,几乎没有谁家里没有遭难的。如果眼见了那么多人间惨剧,还说“文革”好,那就没人性。   邓小平在反思“文革”后指出,应该建立良好的制度,使坏人没法儿再做坏事。那为什么就不能做呢?应该拿出勇气,启动改革。 问题是:谁来建呢?怎么建呢?美国到今天也做不到。华尔街的人天天在做坏事。   《财经》:时代不同了。“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频临崩溃边缘,不改革无出路。今天中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日子未必不可以混下去。   柳传志:当年邓小平改革,实际上也冒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当时台上还是有一批相当强势的反对改革、维护计划经济的力量。可是邓小平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甚至废除终身制——本来他自己完全可以在最高位置一直做到底,但是他排除阻碍,解决了终身制问题。还有 1992 年的“南方讲话”,实际上也是矛盾冲突的表现,邓小平不顾一切要往前推动改革。 这是邓小平做的最英明的一件事:废除终身制。   我相信,如果邓小平健在的话,改革还是会继续的。当然,邓小平也不是完人,在手段上未必为所有人接受,但他那种坚决改革的精神值得学习。他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意思是首先突破普遍贫穷的局面,让先富者带动人们走向普遍富裕。如果人们不能普遍富裕,这种生产关系就是不正确的,就需要改革。 这是他所有话中最正确的话。   不过,尽管改革阻力很大,我对中国的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   《财经》:这种希望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还是有坚实的现实的理由呢?   柳传志:不仅仅是良好的愿望。老实说,像我这一代人比较保守,不敢于突破,因为我们在“文革”之前就大学毕业,基本上还是接受了“驯服工具”的思想。可是,比我们年轻的一代人,他们在“文革”中深受其害,上山下乡后在底层社会生活,认识了中国的真实状况,后来考取了大学,思想上也有突破。 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地了解国外的发展,知道世界大势。 这个不敢说,没看见,特别是说现在的年轻人知道 世界大势 。没有经历的人能知道大势的可能性不大。这也是良好愿望。   大家希望新的领导层可以打破现有局面。换句话说,我们还是寄希望于强有力的、有良知的领导人,不然怎么改革呢?如果真的能够将优秀人才选出来作领导,共产党的组织方式有可能效率非常高,也可能形成创新模式。当然,如果黑箱操作,又没有人可以监督,就不好说了。   企业家能够担负的责任有限   《财经》:目前中国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希望推动社会各界形成改革共识,凝聚推动改革的力量。作为中国企业家的领袖,您怎么看评价中国的企业家阶层?   柳传志:中国的企业家是很软弱的阶层。企业家就和有家有口的人一样,难免有后顾之忧,我们只希望社会稳定,国家安定。就拿我本人来说,作为企业家我要为企业几万名员工负责,不可能无所顾忌。如果我真的敢站出来说话,我就去做一个学者,再有勇气就走仕途了。当年我就知道自己没这个能耐和勇气,才坚决认定了这条道路,从不动摇。   绝大多数企业家把谋取利润、增加社会财富作为最终的目标,当环境好的时候,可以更努力地工作,希望把事业做得更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就把事业做得更小;环境更恶劣的时候,宁可离开这个国度,去一个安全的地方。   绝不能说,企业家没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家是爱国的。当环境好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工作,多交税。但是如果让他们逆潮流而强动,或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我估计不太可能。 中国企业家政治软弱,挣钱可不软弱。   《财经》:一些人士表示,他们本来认为企业家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但是现实让他们失望了。   柳传志:不要对企业家抱有多大的希望,一切取决于政治环境——环境好,我们就会更努力,在经济方面发挥作用;当环境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少说话,或者是少经营业务。   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从来软弱,但是我不摇摆。   《财经》:软弱但并不摇摆,这是您对中国企业家的评价吗?   柳传志:至少我自己是这样。面对政府的不当行为,企业家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与政府抗衡,只能尽量少受损失。 1988 年中国物价“闯关”,我就在山东办了养猪场,目的是保证企业员工能够吃上猪肉。这就是我们的软弱做法。   我希望改革,反对暴力革命。当社会以改革的、渐进的方式前进的时候,我们愿意多做贡献;当你真的反着来,比如真的发生暴力革命的时候,我们会想尽办法保护企业的利益。如果实在保护不了,就只能支离破碎,远走高飞了。   我们只想把企业做好,能够做多少事做多少事,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这不是句空话,也不仅仅是态度,在我看来,也包含了能力和对后果负责。我觉得,这代表了大部分的企业家想法。如果环境好了,就多做一点;环境不好,就少做点;环境真不好了,可能就得选择离开。一些企业家移民海外,要理解他们的苦衷,也不应太怪罪。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财经》:这种立场可以理解,但是中国要向着好的方向转型,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推动。   柳传志:只要中国要向着好的方向转型,政府积极改革,我们会积极支持。但是企业家不敢站出来与政府抗衡,这就是我们软弱的一面。当然,我不否认也有极个别的优秀分子。 哪里有能挣钱的“优秀政治家”?“优秀政治家”能挣钱吗?   《财经》:当前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柳传志:我们希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最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在我成长的过程当中有无数的教训,我告诫我们员工:永远要小心,不能对政府有任何不尊敬,也绝不给任何人行贿,即使是这样心情也还是紧张。 我们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方面都可做得很好,但是不确定性在于,政府的政策法规制订以后,个别贪腐官员可以利用政策法规谋取不正当利益,法律的解释和执行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有人想找毛病,总能够挑出毛病来,防不胜防,太难了。 是啊,可怕的不是法,是人。中国现在的法律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差。可是有谁知道?有谁懂?有谁听?有谁执行?   《财经》:这些年,中国社会的不确定性在增加,投射到企业家身上,就是外部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柳传志:除了害怕,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比起联想这样的大企业来,一些中小企业做事就难的多了。   要建立良好的政治体制   《财经》:作为一个企业家,您认为下一步中国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什么?面对当今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现实,中国在改革方式和路径上应该做出有哪些创新?   柳传志:我希望高层领导能够把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经济改革结合到一起,有一个总体设计。现在矛盾很多,领导层应该高度一致,把中国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中国的前途着想,按照宪法的要求对改革进行系统设计,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一阶段做什么,第二阶段做什么。大家对现状不满,也希望新的领导层可以打破这种局面。如果真正做到意见一致,步调一致,中国一定可以走出困境,更好更快地发展。   邓小平的改革非常现实,如果中国当年按照某些民主派的设想,先改革政治,那么中国就是今天的菲律宾,一塌糊涂。为什么呢?这就像一个企业,只有往上走的时候,才可以往下做新的布局。    1986 年我访问新加坡,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新加坡不民主,一种认为新加坡好得不得了。实际上,持前一种观点的只有少数教授,绝大多数老百姓觉得生活不错。重要的是先改善老百姓的民生,后面的事才可以做。如果连民生也解决不了,谈不上改革,什么事都做不了。但在民生问题解决后,就必须加强政治改革。 对。不能听少数教授的,特别不能听文科教授的。听听生物学教授的还是可以的。不过,片面的也不能听。   《财经》:您能否描绘一下,您所希望的未来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或者说,中国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柳传志:还是要建立良好的政治体制,未必就是现在欧美实行的体制。美国和欧洲的政治体制,最好可以做到 85 分,最坏可以做到 60 分。坏,坏不到哪里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如果优秀的人员被选进去的话,好,有可能做到 95 分;坏,可以做到零分,甚至是负分。如果通过改革,中国的制度能够做到 60 分到 95 分,那就是一种更好的体制。   总之,我希望中国新一代领导层能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目标,有真正良好的追求,意见能够统一。不符合这样条件的就选不进去,选进去的人能够受到监督,这样中国的政治、经济一定会高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企业必然会很好地发展,很多事情都可以实现。   《财经》:您讲了三条:有目标、意见统一、受到监督,是不是还要加上尊重普通公民的权利呢?   柳传志:如果能够做到这三条,我相信一定会把普遍公民的权利放在首要地位。幸福生活、人权保证、法治社会等都是应有的结果。   《财经》:现在中国社会阶层没有共识,但是怎样才可以形成好的共识,推动着新一代的领导人往前走,这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柳传志:共识首先就是领导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领导层有共识,才能重建公信力,引导老百姓达成共识,在实践中建立起全民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说爱国,比如说法律的严肃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如社会诚信,等等。   尽管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有很多不同,但是建立核心价值观是达成共识的基础。核心价值观要逐渐建设,应该形成以史为鉴。领导人要想清楚,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以身作则进行宣传和普及,重塑老百姓的追求和信念。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共识逐渐建立的过程。   《财经》:您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高层。今天的社会中下层要求改革的力量很强烈,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中下层?因为当上层缺乏改革动力的时候,需要来自中下层的力量推动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危机催生了改革。   柳传志:危机催生了改革,政治上可能是这样。在公司里面恰恰相反,凡是改革的时候都是企业的业务在往上走,有上行空间。政治家应该在审时度势,顺应人民要求,及时部署改革,这样才能更主动一些。如果被动地应对,往往千疮百孔,捉襟见肘。   我特别希望,首先,改革能够系统地设计部署;其次,改革首先应该让下层群众得到好处,先让他们分享到改革的成果。当然,分享改革成果要量力而行,不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其实,最好的改革措施就是国家减少一部分税收,让老百姓直接到受益。如果高层意见一致,这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我还是坚持精英选举,不能一人一票。一人一票的大民主,也许是未来的目标,当前我觉得火候不到,在中国肯定会乱的。我希望高层是被精英选举出来的,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又受到人民的监督,推动改革,引导中国。   中国有这样的人,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去引领中国。 【作者:马国川 / 文 】 我对治理人类和世界的想法:地球上的人类世界说到底就是两样东西:精神和物质。 只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相信科学,世界就和谐。 物质科学创造财富使人类解决吃穿住问题,精神科学让人类生活的和谐幸福。 目前所有的精神里按科学标准比较下来我认为最科学的精神数真正的共产主义和东方佛教。两者理想差不多:均贫富和行善。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31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IT老兵不死:柳传志隐退留下三大愿景
dongzg101 2012-6-23 14:40
IT老兵不死:柳传志隐退留下三大愿景 2012-06-23 08:42:2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  有 164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2 ( 2 ) 核心提示:业界预测或许这一次柳传志会逐渐隐退,不问江湖事,成为传说。但联想控股相关负责人否认:柳总仍将负责公司众多及重要事情。 柳传志 柳传志开始享受他期待的天伦之乐,但江湖上,会留下他的传说。 12年前联想分拆为神州数码,柳向年轻人杨元庆、郭为交旗。那时就有人说柳传志将离开前台、走向幕后,留下传奇,结果柳先后创立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置地等,开启了更为辉煌的创业下半程。 6月18日,朱立南出任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继续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业界预测:或许这一次柳传志会逐渐隐退,不问江湖事,真的成为传说。但联想控股相关负责人否认:柳总仍将负责公司众多及重要事情,与朱总只是分工不同。 期待柳传志开启创业第三程,或许强人所难,毕竟柳传志已经68岁,不是40岁,也不是56岁。在柳传志即将进入其人生第三阶段时,鲜为人知的是他的第一阶段:红色家庭出身,意气风发的少年岁月及中科院里郁闷的工作经历。媒体对其报道大多语焉不详,却对他影响最大。 柳传志父亲柳谷书是“影响柳传志一生最大的人”。其父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建国后作为金融系统奇缺的专业人才,备受重用。退休后,63岁的柳谷书还创办香港中国专利代理公司、参加创建北京柳沈知识产权公司,后改为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为其首席合伙人。 传言柳传志少年时颇有侠气,遇到不平事,常仗义执言。柳传志回忆自己年轻时曾这样说:比较冲动,打群架时,曾拿着铁锹与人干仗。即使到了现在,柳传志的侠气还不时流露于言谈之中,语速快,说到不平事,愤激之词冲口而出。 1967年学校毕业后,柳传志有过一段“蹉跎岁月”:先在国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做实习研究员,然后到湖南西湖解放农场、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最后是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人事局领导干部处。 柳传志人生第二个阶段:联想集团、神州数码分别代表了他创业的前半程,集中于IT领域,联想投资企业则是他创业的后半程,聚焦投资领域。 一次接受采访时,柳传志露出胳膊给记者看:黝黑结实。柳说他最喜欢的生活是与好友打打高尔夫。柳传志的球友中,包括四通创始人段永基这样的商界朋友,也包括柳传明这样的家人。柳传志还喜欢摄影、旅游等,他有些向往地说:这是他的“退休生活”。 这将是柳传志人生第三程。而在此前,他的三个弟子已经并将继续肩负联想系资产下的三大使命:致力成为顶级IT硬件企业、顶级IT服务企业和顶级投资公司。 柳传志三弟子 40岁创业、56岁高龄二次创业,68岁筹谋退休,柳传志这一生可谓壮阔。其直接相关企业就有五家: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现君联投资)、弘毅投资及融科置地。此前,联想控股内部曾有一个投资平台,即控股投资,物美即由其投资,由吴亦兵负责,更早还有一个金白领餐厅。 五家公司发展至今天,可谓“江山如画”。据联想集团刚发布的财报显示:联想集团全年销售额年比增长近37%,达到296亿美元,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电脑厂商,全年市场份额12.9%。就在这一年,杨元庆公布 “PC+”战略,除PC这一核心业务外,向电视、平板、手机领域拓展。 “PC+”代表联想集团多元化战略的重启。长期跟踪研究联想的伟大公司创始人何万斌透露:2000年联想分拆后,杨元庆领街的联想集团准备启动国际化战略,柳传志拜访台湾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施振荣告诉柳传志,国际化挑战巨大,即使是宏碁,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柳传志、杨元庆转而主导多元化。 2002年,启动多元的联想集团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穷则思变,次年联想转求国际化,这才有了2004年针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 联想集团分拆十二年,即在多元化与国际化两个纬度突围。成为全球PC市场老二,联想集团国际化这一纬度的突破初步成功。此时推出“PC+”战略,是联想集团再次在多元化这一维度突围。 与杨元庆不同,郭为则在IT分销与IT服务之间挣扎。神州数码分拆之际,由麦肯锡主导、郭为拍板,制定了一个三级火箭战略,分别是:IT分销、系统集成、软件与IT服务。分销是基础,系统集成是过度,软件与IT服务是未来。 神州数码于6月12日公布的最新年报显示:实现营收703亿港元。神州数码总裁林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显得兴奋,兴奋的不是业绩增长,而是软件与IT服务业务的增加:借助“智慧城市”战略的落地执行,神州数码服务业务营业额约港币78.92亿元,较上财年同期的港币60.42亿元增长30.62%。 以营收计,神州数码已是中国本土最大软件公司。与过去依托行业软件开发不同,云计算时代,神州数码利用完整的本地销售网络及公关能力,抓住“智慧城市”这一历史机遇,其IT服务终于找到方向。 但柳传志最上心的,还是联想控股旗下公司的发展。2000年联想分家,杨元庆分得联想集团,郭为分得神州数码,而同为“联想三少帅”之一的朱立南却“一无所有”。 改制成功 其时,柳传志指出的方向是,做一块新业务,即投资业务。就在这一年,联想投资(2012年2月更名君联资本)悄然成立。联想最早进入投资领域,可追溯到联想投资卓越网,2004年8月卓越网作价7500万美元卖给亚马逊,堪称联想投资推出的最具影响力项目。 为何做投资?起因于1990年代初,那是联想业务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柳传志最不快乐的几年,因为钱不够用,借贷都无门,后来联想上市才部分解决该问题。 2002年,国有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柳传志觉得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从中科院国有体制中脱胎而出的他,太了解国有企业蕴藏在体制之后的巨大潜力了。国有企业如果改造好,就会由铜变成金子,不久后,弘毅投资成立。 1990年代,是全球PC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成就了众多企业,包括联想。联想做品牌PC时,恰逢中国计算机产业对外开放,原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全球制造向中国转移,电脑个人化、低价化。联想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优势及中科院给予的空间,深耕中国市场,成为国产PC第一。 更重要的是,柳传志完成了体制变革,这是联想走得更远的原因。而柳传志出来做投资时,恰适中国创业黄金十年,创业企业对资金饥渴使其获得众多投资机会。随后一个更大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2002年国有企业要股份制改造,柳认识到很多企业之所以亏损,除体制问题外,商业智慧的缺乏是更重要的原因。 柳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大环境给了体制改变的机会,如果将联想商业智慧复制到这些企业,这些企业就能重新涣发活力;再将这些“焕发活力”的企业上市,就能获得高额回报。 但联想要在一批公司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1980年代,北京中关村出现了一批特殊人群,有的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有些来自中科院,他们被称为8小时工程师或星期天工程师,8小时之内给国家干活,8小时之外到中关村干活,8小时之内磨洋工,8小时之外拼命干。 这批人包括柳传志,还有陈庆振、王洪德、万润南等,他们先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戴着红帽子--一个国家机构为荣。这批企业中出现了很多明星,最著名的就是“两通两海”,即京海、科海、信通、四通。 那时候联想还不知名,但没有一家企业比联想走得更远。对于创业,柳传志说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给了他机会”。柳创业时,恰好改革开放,制度开始形成空间,同时IT信息技术迅速发展。1985年,柳传邀倪光南加盟联想,推出联想汉卡,搭上了IT信息技术发展的快车。 确立接班人 联想系的权力是交到一个人手里,还是几个人手里?是交给一个人,还是交给一个团队,这曾是令柳传志纠结的问题。 2004年12月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柳传志决定:一、联想要交到几位领军人物手中;二、集体领导取代家长制。此后,联想系内发生系列变化:2008年7月“联想总理”李勤宣布,不再担任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则将神州数码董事长、CEO一肩挑。 杨元庆领军的联想集团也开始变阵。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时任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出董事局主席,原IBM高级副总裁沃德任CEO兼总裁。过渡期后,原戴尔亚太区CEO阿梅里奥出任联想集团CEO。 柳传志的传说 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柳传志短暂复出,帮助联想集团度过金融危机。联想控股最早“五架马车”设计,分别是朱立南、赵令欢、陈国栋、吴亦兵,分别负责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置地、控股投资。此时,是四家公司各自发展的舰队模式,还是整合为一家公司的大船模式,时无定论。 2008年,朱立南悄然出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这是朱立南接班的最早铺垫,也被视为联想控股业务“大船模式”的最早铺垫。2010年,联想控股执行委员会成立,执委会成为包括柳传志、朱立南、赵令欢、唐旭东、宁旻五人。2011年,陈绍鹏辞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加盟联想控股,负责新农业方面的投资,同时进入联想控股执委会成员,五人班变为六人班。 联想控股公布整体上战略,即五至七年内完成整体上市。联想控股是大船模式,还是舰队模式,曾是令联想控股高层,尤其令柳传志纠结的问题。至此,联想控股实施“大船模式”的方向已经不可逆转。 何万斌认为:与联想控股选择“大船模式”相比,整体联想系资产却选择了“舰队模式”,分别为联想控股、联想集团、神州数码。在“大船模式”与“舰队模式”选择上,柳传志在历史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公司做不同选择。 1987年,刚刚创业三年的联想内部曾经有一场争执,学习科海,总公司下面做一堆公司,做舰队模式,柳传志国排众议,提出了大船模式。那时作为“两通两海”之一的科海,是中关村的标杆企业之一。柳传志认为,公司还没做大,就搞舰队模式,结果是“小船大家漂”,经不起风浪。 联想控股选择大船模式,与柳传志个人对联想的愿景有关,如果联想集团愿景是“世界顶级IT企业”,那么联想控股的愿景则是“世界顶级的投资企业”,不仅与国内同行比,还得与国际同行比,唯有大船模式可达到这个目标。 随着联想控股“大船模式”的确立,联想系资产接班人已经确立:老柳若去化三清,分别是杨元庆、郭为和朱立南,其使命分别是,成为顶级IT硬件企业、顶级IT服务企业、顶级投资企业。联想集团、神州数码分别代表了柳传志创业的前半程,集中于IT领域;联想投资企业则代表柳传志创业的后半程,聚焦投资领域。
个人分类: 经济发展|160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大代表的“代表信息”表究竟该怎样填写?以许智宏和柳传志为例
热度 2 liuli66 2012-3-4 18:07
人大代表的“代表信息”表究竟该怎样填写?以许智宏和柳传志为例
在T朝,填表是一个很大(如果不是最大)的学问。 常言说:“人民代表爱人民,人民代表人民爱“。 AN作为人民之一员,看了官方公布的人大代表“代表信息”( http://www.npc.gov.cn/delegate/delegateArea.action )。 挑了两个熟悉的,PKU许智宏校长和联想柳传志总裁的“代表信息”。他们都填的(或被填的)都非常好,但也有些小疑问。现请教一二。 许智宏的“代表信息”,如下: (来源: http://www.npc.gov.cn/delegate/viewDelegate.action?dbid=200811002603 ) 许校长的“代表信息”很完整。 商榷的是,在“现任职务”中,许校长为什么把过去的职务“原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也填写进去了呢? 柳传志的代表信息 (来源: http://www.npc.gov.cn/delegate/viewDelegate.action?dbid=200811004819 ) 请问:柳的“学位”是空白,为什么不填写呢?“现任职务”是“全国人大代表”;如果比照许智宏的,是否可以把与联想有关的职务补充进去? AN作为人民一员,是真诚请教。谢谢!
个人分类: 杂感|88 次阅读|2 个评论
柳传志的英语这么差吗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2-2-26 19:49
  柳传志挺有意思,这个贸工技出身的联想高官最近大放厥词,好在是用中文放的,通过翻译怎么也得丢失信息的百分之多少,不至于把人全部在外国丢尽了。   柳传志一直玩中国的IT,可是他老人家老得通过翻译来解决一切问题,也够难为他的,想起当年他老人家还曾经一手抓联想,一手当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所长,不会英语看来也没妨碍他老人家管理完全以国外技术为先导的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怎个“牛”字了得!   当然,俺们不觉得懂外语是一切行当的必备品,比如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啥的,一个外国字不懂也没关系,除非你想知道外国的汉学家怎么用外语评价中国文学历史的。不过,作为IT界的领袖人物,不懂还是有一点点丢人的,这一点点到底有多少?也许没有一颗草莓的重量大吧?而据说整个互联网的重量也就一颗草莓而已(不算硬件)。
个人分类: 人论|549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中国经营报;改革开放30年》 系列报道 —— 柳传志
dongzg101 2011-12-27 13:50
———————附柳传志传记——————————————————— 《中国经营报#8226;改革开放30年》系列报道——柳传志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2008-7-28 作者:张翼       生于40年代 张瑞敏 关于多元化投资,柳传志高度认同张瑞敏的一句话——“东方亮了,西方才亮”。 任正非 柳传志评价说,在中国IT界,华为和联想是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华为崇尚技术,就象一直在爬喜马拉雅山的北坡,陡峭险峻。 鲁冠球 与联想、华为和海尔都不相同,万向是典型的家族企业。 很显然,还不能说柳传志是中国商界最后的“大佬”。如果以“生于上世纪40年代”画一道线,我们会看到,海尔张瑞敏、华为任正非、美的何享健、万向鲁冠球这些与柳传志年龄相仿的著名企业家依然活跃在中国商业舞台上,各自修为、明志践志。 他们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幸存者”。进而言之,可以说,他们是改革开放30年弥足珍视的“硕果”。这是毫不夸张的“形容”。 当中国企业家成长为群落、族群,我们有理由去说,这便是30年来独特之现象。 麦肯锡正在给柳传志任总裁的联想控股制定未来6年的战略规划,7月初的一个清晨,本报记者走进中关村科学院南路融科资讯中心10层柳传志的办公室, 柳传志说他还要再干6年,直到2014年,那一年正好是联想30年。 柳传志告诉本报记者:“的确,那6年将是我的谢幕演出。”说这番话的柳传志并无感伤,更多的是自豪与欣慰。 我看到64岁的柳传志依旧激情洋溢。柳传志在做一件事情——“复制”联想。作为中科院的投资企业,联想控股调研了中科院全国各院所推荐的143个项目,录取其中30个项目,承办中科院联想学院“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定期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针对科技创业不同阶段对CEO素质和能力的差异化要求,以联想企业实战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不脱产培训和辅导。柳传志在“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上讲了第一课,“这件事情如果做成的话,我就大张旗鼓地宣传。凿开一个口子,为科技企业孵化和成长开出一条路。” 在柳传志心目中,张瑞敏、任正非都是英雄。早年间,一次在外出差,柳传志与张瑞敏同住一个房间,两人长谈、畅叙淋漓。张瑞敏向柳传志诚恳告白海尔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柳传志则向张瑞敏真挚言谈联想国际化为何缓行。关于多元投资,柳传志高度认同张瑞敏的一句话——“东方亮了,西方才亮”。“我觉得他说的很对,不是像有的企业家那样过分多元化,追求‘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至于华为和任正非,柳传志一直评价甚高。柳传志早已有言:“在中国IT界,华为和联想是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华为崇尚技术,就像一直在爬喜马拉雅山的北坡,陡峭险峻;联想是从平缓的南坡向上,缓和迂回,走的是贸工技的通路,最后也能爬上山顶。两家登顶的路径不同,但异曲同工。” 这些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企业家都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很多与他们同期甚至更早创办的企业不可避免地“倒掉”,“周期律”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一种宿命,柳传志们如何做到安然事外? 柳传志向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王道”,任正非倡导“狼性团队”,张瑞敏身受道家思想熏陶,讲求“以变制变、变中求胜”的境界。柳传志们以他们的心智与努力,为世人奉献了一部可圈可点、可赞可叹的商业大片。联想、华为、海尔,谁更有耐力,谁更可持续?美的何享健、万向鲁冠球,花甲之人、誓不言弃,奔跑在迈向规模级企业的大路上。 无论任正非还是张瑞敏,大抵不像柳传志那般从容不迫。因为,谁人接棒谁人掌舵,依旧是华为、海尔最大的谜题。 在中国经营企业,交接班是最显韬略的战略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权力让渡”的实践与思想是柳传志之于中国商界的一大贡献。 越过1000亿元,海尔的步伐略显忙乱,华为的节奏依旧故我,有人评论:假以时日,后劲十足的华为必定不输联想。这种假设,有相当的可能性。 从严格意义上说,无论企业还是企业家,无法逃脱生命周期的轮回。然而可以坦然直面的,是以“代际传承、体系再造”的方式对抗“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宿命。 本报记者曾与《第五项***》作者、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有过交流,他的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变革管理思维致力于人的发展的公司才是伟大的公司。” 这些企业家的显性存在,是30年来“播种”的一笔财富。 中关村记忆:柳传志的商业童年 1 商业意识炼成:始于“1980” “……我一边给孩子洗尿布一边抓紧学习,感觉春天真是要来了……当时我一下子脸红了,心跳加剧,“说明思想斗争很激烈”。一阵犹豫后,坚决拒收,成为以后联想“天条”的基础……” 最能考验我们这一代人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科院系统很多人被牵连进去,既要保护自我,又不能不负责任地去说些伤害别人的话,这是父亲对我的要求。 起码是在35岁以前,梦想成为英雄的我却始终找不到事业的方向。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的那些年,“政治运动”波澜不断,想做事做不了,憋闷得厉害。 1978年女儿出生,我一边给孩子洗尿布一边抓紧学习,感觉春天真是要来了,内心充满躁动。当年,中科院计算所办了一个半脱产班,我玩命地恶补英语,想做事、要出头,就是这种感觉。那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计算所很多非常好的技术成果无法转化,只能堆放在档案室里,看着让人着实心痛。 我是计算所第六研究室的工程师,为了推广技术成果,第六研究室专门成立了一个课题组,我们那个小组有4个人,前三个人资历都比我强,但是他们的组织能力不行。我就把大家团结起来,广泛联络,多方公关,把我们的技术成果推广到西安的一个飞机制造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电子设备厂。这是我涉足商业的最初阶段,既给所里挣了钱,也改善了个人生活。1980年到1983年,我们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一直在做这个事情,那段时期对我的组织能力以及商业谈判能力都是很大的锻炼。 1980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创建中关村第一家公司“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陈春先被誉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但是他的事迹我当年完全不知道,过了好些年才知道的。我记得当年没有报纸宣传陈春先,口碑方面也没什么传播。 在中关村早年的历史上,“两通两海(信通、四通、科海、京海)”最有名,吸引着政府和媒介的关注与追捧。1984年5月四通宣告成立,中科院系统不少知识分子被吸引过去,收入都给得很高。四通的成立在计算所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与震动,严重影响了正常科研。异动而敏感的时刻,中科院领导表态:就是要把技术型研究所逼向市场,再过几年国家削减经费,研究所要靠自己解决生存问题。 这等于是肯定和承认四通,这番话在中科院内部引发了强烈的震撼,大家的思想意识全乱了,“国家还管不管我们了?我们还搞不搞科研了?我们这帮人该怎么办?继续留在计算所还是出去办公司?” 身为计算所负责人的曾茂朝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把我叫进办公室,“你们之前搞技术转让做的很不错,要不你们也走出去搞个公司试一试?搞好了呢,也算是给所里创收,多给大家发点儿奖金什么的。咱们也埋伏一支奇兵,到市场上冲杀冲杀。” 搞公司是我的心愿,但是我觉得得先把条件说清楚,“财务权、人事权、经营管理权你得给我。” 曾所长沉吟片刻,“没问题,给你们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我和老曾(曾茂朝)都不会想到,1984年的那次谈话,直接催生了一棵“小草”,如今它已经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1984年老曾给的那20万元,在财务上没有体现,如果我硬要赖账,计算所也没什么可说的,但那种事情我绝对不会去做。1985年我们交给计算所20万元,那之后一年一议,根据经营情况上缴利润。老曾比我年长11岁,他觉得我们诚信,对我们也很放心。计算所一直是联想的好“婆婆”,二十多年来我和老曾配合得非常好,老曾现在依然是联想控股董事长,作为大股东行使监督权。 当年,中国科学院投资开办了科理高技术公司,科理公司说搞一个展览就能挣200万元,所以公司创立之初我对老曾说:“我们要做200万元的公司”,200万元在我心目中是天文数字。1984年11月,联想成立的第二个月,我们已经开始发奖金了,最多的30元,最少的10元。一年之后销售收入就突破了200万元,为此我们赶紧修正“200万元”的经营目标。 公司经营有了起色,商业层面的考验在不经意间发生。1984年年底的一天,有人来我家串门,他是我们商业上的一个合作伙伴,临走时硬塞给我一个红包。当时我一下子脸红了,心跳加剧,“说明思想斗争很激烈”。一阵犹豫后,坚决拒收,成为以后联想“天条”的基础。   经济上不能出问题,这是我在“下海”之初就自定的规矩。我有很强的自律意识。   思考与行动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不能被过程牵着走,这是我创业早期领悟出的道理。信通公司成立之后,主管开发的朱巧生找到倪光南,给他提供了两台微机请他开发汉卡,并决定第一批生产100块。汉卡研发出来之时,联想已经成立,倪光南被聘为总工程师。于是信通和联想决定一起来销售这批汉卡,签订合作时约定:信通负责采购、联想负责生产和销售、双方对半分利。 合同签订后,好多人埋怨我,“老柳,没有比你更傻的了,采购最有利可图你让信通去干,生产和销售最辛苦、最费力我们却主动承担。你说你傻不傻?” 我一笑置之,“天机不可泄露。” 汉卡上市后大受追捧,联想的推广与销售工作很到位,卖出了93块,信通只卖出了7块,于是联想方面有人提出要拿利润的大头,而信通坚持要按原协议五五分成。最后在信通的坚持之下,这次的利润的确是五五分成了,但是双方在汉卡上的合作也就到此为止了。 合作这一单之后我们还合作吗?肯定不合作了。但是通过与信通的合作,联想掌握了最关键的环节——汉卡的生产和销售。后来,我常给身边人说,长本事的事情我们才做。1992年前后,北海、海口的地产风潮骤起,当时我还就地产投资进行过专门的论证和讨论,最后决定还是放弃,我的观点很鲜明,“不长本事的事儿不做。” 1991年,信通公司涉嫌走私,公司总裁金燕静被判刑。金燕静等人的教训警醒了中关村。 那期间我们一直在自我反省,踩“红线”还是允许的,但是不能越过“红线”。就像打网球,球不能出界,打在边界线上那算你能耐,既不违反规则又能得分。 在中国的企业群体里,联想遭受的磨难应该排在前列。比我们遭遇磨难更多的企业应该也不少,但多数都牺牲了。 2 企业战略思考:1994年萌芽 “……科学家是“珍珠”,企业家是串联珍珠的那根“线”……和老倪的争执是我心底的伤痛……这些年以来,联想一直和宏碁“对标”,我本人也在和施振荣“对标”……” 1994年,走过10年的联想已经是国内相当知名的IT企业。1995年,我将联想的发展路径由“技工贸”转化为“贸工技”,应该说这是深具“企业意识”的战略抉择。 当年,老倪提出要在上海搞一个研发中心,我没同意,后来越闹越僵。为什么不同意?我有四担心:谁来投资?项目本身如何?技术可靠性如何?谁去管理?当时北京的研发中心有100多号人,花很多钱不停地在出成果,一项成果也无法推向市场。不选择贸工技,就无法打通技术产业化这条路。如果总是这样的话,公司到最后什么果实也打不下了。 企业家和科学家应该互相尊重,因为企业家懂得技术的斤两与分量。有的技术一般,但企业家很有水平,也能把事情做成;有的技术很好,但是企业家不行,事情肯定很难做成。基础科学和科学发现肯定是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为主,但是在一个企业里面,要把技术成果变成产品卖出去,还是要企业家主持。如果科学家在企业里非要坚持以他为主,那就乱套了,很多事情没法弄了。科学家是“珍珠”,企业家是串联珍珠的那根“线”。现在我很自觉地把自己归在企业家的圈子里。 和老倪的争执是我心底的伤痛,当年在公司内部讲话时,我好几次哽咽失声,并没有像有的媒体说的那样嚎啕大哭。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一想起来就不愉快,心里就觉得很委屈、不公平。 “贸工技”的提出,为科研成果转化凿开了一个口子,开出了一条新路。1994年之后,IT领域的商业体系逐渐规范,比如批文的取消、关税的减低,人民币和外汇接轨。这对企业都是重大利好。坦率地说,1994年联想十周年之时,我们才开始谈战略,之前我们是一边想着打一边蒙着打。1994年联想在香港上市,我们开始在那一年真正考虑战略的制定问题,有了战略层面的长远思考。那时候头脑中已经产生了“管理三要素”的雏形。 在战略制定问题上,我的基本观点是:阶段论、拐大弯。记得有一年北京马拉松比赛的冠军是一个日本人。比赛开始前两天他就去熟悉路况,以10公里为“阶段”去跑马拉松,合理分配体力。这件事给我触动挺大,做企业也是一场长跑,比的是耐心和耐力,别把长跑当短跑跑。 1997年京港整合,联想经历了生死考验。媒体后来追问我,是否从那以后,在用人方面,开始害怕“不确定性”?对没有入联想“模子”的职业经理人多了一份犹疑和审慎?京港整合之后,对内我说的比较多的话是“办公司就是办人”,那个时候对“人”的因素愈益强化。 1989年我们开始在内部提宏碁,这些年以来,联想一直和宏碁“对标”,我本人也在和施振荣“对标”。施振荣引进刘英武失败的教训我仔细分析过。1989年4月,施振荣引进了宏碁历史上最高级别的空降兵——刘英武。施振荣将总经理职位交给刘英武,他自己转任董事长兼任新设的总裁职位,经营决策权托付给刘英武。这是宏碁创业以来,权力结构的最大调整,突显施振荣追求国际化义无反顾的决心。宏碁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宏碁也在他任内发生了巨额亏损,最后刘英武黯然离职。 “刘英武事件”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与提醒,从那以后对于“空降兵”的使用格外谨慎。做事情之前,把根本目的想透彻。“空降兵”进来之后,如果在做业务的同时伤害了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那就得不偿失了。 人的因素最要紧,人的考察难度最大,选择人要看“前脸”也要看“后脑勺”,就是说要看他在你面前做了什么,也要看他在你背后做了什么。用人的标准要厘清,比如有的老板用人的标准是“对我要忠诚”,但是对老板的忠诚有时候是以损害公司利益为代价的。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企业利益第一、诚信求实、坚韧不拔、目标明确。所以,我选人的首要标准是看他是否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 对话 3 “大企业家都是英雄主义者” 5年来,我一直在采访柳传志,离他很近又很远。这一次,我要求自己切换视角,以平常之心聆听柳传志,记录那些关于联想关于柳传志的趣闻逸事。 《中国经营报》:“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但你在少年时期就把整套《水浒》、《三国志》的小人书翻了个遍,这些书对你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看待企业家的“英雄主义情结”? 柳传志:前些天,和老伴儿一起去看了吴宇森导演的《赤壁》,我喜欢这部片子。年轻人看《赤壁》是为了一睹那些大牌明星的风采,我看《赤壁》是瞄着心目中的英雄去的。我在少年时期就把整套《水浒》和《三国》翻了个遍,基本是烂熟于心,这两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少年时期看《水浒传》的连环画,印象深刻的是那种强大而有力的义气与情感。一帮草莽英雄,为了一个所谓的“替天行道”的理想,杀富济贫、扬善惩恶。《三国志》里令我最伤感的人物是诸葛亮,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落得个“星辰陨落、秋风五丈原”的凄凉下场,让人不胜唏嘘。 在我看来,但凡企业家,都是有英雄主义情结的。我承认,在我的内心深处,也存在着浓重的“英雄主义情结”,这可能和我酷爱军事、历史类影视书籍有关。前苏联文学对我影响也比较深,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英国小说《牛虻》,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保尔·柯察金、牛虻的革命者形象深入我的骨髓。英雄好汉、万世景仰、崇尚英雄、成为英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坚定梦想。 《中国经营报》:探询你的“企业家精神”之源,军校出身或许是原因之一?你曾说过一句话——“尤其是大企业家,都是英雄主义者”,这是否也暗含你对英雄的崇敬与追逐? 柳传志:我的母校北京市25中(育英中学),是一所相当著名的男校。这个学校毕业的男生一般有两个理想:当飞行员,或者考军校。选飞行员很严格,我们那一级有4个班一共200多人,经过层层选拔一轮轮地淘汰,到最后就剩下我一个,身体完全符合要求。最后一关是政审,出了问题,我的舅舅是“右派”。这一条就把我给刷下来了。这件事情对我打击极大,心情灰暗、极度郁闷。17岁那年,当飞行员的梦碎了,所幸后来学校把我保送到了军校。 早年我在西安上军校,每个班里都配备有班主任和指导员,他们挂着少校的军衔,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班主任王岱成给我们讲了很多他们早年打仗的故事,经常听得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参加解放战争时,王岱成的队伍去打一场阵地战,多次强攻始终无法拿下阵地,眼看着就到总攻时间了,大部队马上就要往上扑了。王岱成大手一挥跳出战壕带着“青年排”往上冲,枪林弹雨之中战士们一个个倒下,踏着战友的尸体拼命往前杀,最后真就把阵地攻下来了。 什么是英雄主义情结?我的理解,就是要有理想,把事情往大了做,个人名誉、企业声誉重于生命。这些年以来,我一直对“把事情做大”有着强烈的兴趣。做大事必定要流血流汗,要成功必然有牺牲、有付出、有委屈。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谓悲壮,就是牺牲局部成就整体,做大事就要有一往无前、慷慨激昂的精神。虽然我有“英雄主义情结”,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不做改革的牺牲品。 谁都想当英雄,但是你必须拥有一种商业智慧,以让自己不至沦为“先烈”。 《中国经营报》:很多人更认可你是企业家中的“政治家”,而且你在早年即对政治表现出非常浓厚的热情和兴趣。 柳传志:青年时期,我确实比较关心国家大事,这可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我的家庭环境有关。但是在那个年代,没有谁会说立志从政,是党选拔干部,你想从政那就是野心家。那个年代,我只能选择学文还是学理,其他的都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我想在有生之年做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从政是我所不能把握的,所以做不来。经营企业要懂政治,顾大局、识大体,不计小利、目标导向。对外关系处理上目标导向、意志坚定,但绝不是不妥协。 《中国经营报》:感觉“中国古典文化”对你影响比较深,比如读《三国志》你分析出“诸葛亮的失误”,比如从康熙传位悟出交接班要趁早,还有你早年非常推崇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曾国藩。“中国古典文化”是你管理思想的主要源泉?你的“企业意识与企业家精神”是在什么阶段真正形成的? 柳传志:读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我有三点感悟:屡败屡战、精神恒久;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用人;曾国藩每临大事都要焚香静坐、默默冥想,我虽然不焚香,但是经常性的静思是一定的。 1988年把香港联想正式成立,那个时候早已是公司形态了。但是老实说当年我们花费心思最多的是琢磨政策、以及如何适应环境,而不是研究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做企业的确存在直觉,但不能太迷信直觉,应该尽量将决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1992年我在公司内部讲话中谈到航海要看海图,做事要常思考、慎行动,把问题想明白、搞清楚。学理工出身的人容易陷入到具体细节中,而忽略、淡漠目的性。为了达到目的,该妥协的时候要学会妥协,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认准了方向,坚定地往前走,遇到坎儿了走不过去,绕个圈绕过去行不行?把墙凿个洞,人是过去了,但是你破坏了环境,影响安全。这肯定不行。 1994年以后,经济政策逐渐稳定,企业也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经营与管理上,放在战略制定和战术执行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化管理理念。至于企业家精神,我想是早就形成的,我的理解,最关键的是要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抱有坚韧不拔、求实诚信的心态与行动。 你所不知的“老柳” 宁旻,联想控股助理总裁,1995年5月17日,他成为柳传志的“身边人”。“走得越近,越能感受到柳传志的魅力与引力。”宁旻对本报记者说。 1994年元旦,联想花130万元给柳传志买了一辆“奔驰320”。 柳传志愤怒地拍了桌子:“谁买的谁去坐。” “奔驰320”在车库里放了两年多,后来,出于公务需要,柳传志才坐进去。他特别叮嘱司机:“再贴一遍车膜,要贴那种深色的,越深越好。” 司机不明个中道理,后来,柳传志语调严肃地说:“衣着光鲜地坐着奔驰上班,路上一定会遇到中科院的那些同事,人家都是猫着腰蹬着自行车,我坐在车里心情能舒坦吗?” 1994年那会儿,为了战胜美尼尔症,柳传志练习长跑,400米的跑道,每天早上起来跑六圈。2001年迷上了游泳,天天早上起来游泳。 柳传志以严格自律著称,但不得不为之的性情收敛有时也会让他觉得“憋屈”。 柳传志自驾车去打高尔夫,在加油站排队加油,排了好一会儿终于轮到了,这时候冷不丁后面蹿上一辆车加塞。“我这火当时就起来了,拉开车门就要和他去理论一番。”柳传志说,坐在旁边的太太赶紧把柳传志拉住了。 “自律当然是必要的,但就因为要顾虑身份问题不能和人吵架,也挺郁闷。”柳传志笑言。 “只要时间允许,随时可以拉着老伴儿去打高尔夫,随时可以享受着头等舱去世界各地旅游。”目前的生活状态,柳传志倍觉惬意。 柳传志读书很杂,最近读了不少小说,还特意向属下推荐了两本:《杜拉拉升职记》、《圈子圈套》。读《于丹“庄子”心得》,对柳传志无异于修身养性、浩然养素,“在流光中顺应,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出差在外,柳传志的背包里一定装着书,最近在看《崛起的4大国》。 柳传志心中,至爱亲情最为沉甸。 柳谷书先生育有儿女四人,老大叫传善,后改名传志,老二是女儿叫传欣,老三是儿子叫传明,老四是女儿叫传扬。柳传欣家在美国,现在辞了工作,回到国内专门照顾母亲。2007年年末,柳传志在澳门开会,听闻母亲病重,当即中断会议,经由珠海迅速飞回内地。 早年在万泉新新家园买房,专门给母亲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柳传志和母亲住前后楼,但凡下班柳都是先去母亲家问安。柳传志与家人感情非常深,家中重大事项都是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沟通、解决。柳传志的父母同岁,都是1921年生人,母亲身体不好,从去年年末以来一直住在协和医院。这已经成为柳传志最深切的惦念与牵挂。 儿子柳林生于1970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在联想投资跟着实习了半年。在联想,高管子女禁止进公司是一条铁律,现在柳林自己单干做投资业务。 女儿柳青,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在哈佛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香港工作。 儿女是柳传志最温馨的记忆。 2004年联想20周年庆典晚会上,主持人询问柳传志还有什么心愿,柳想了想说:“希望尽快抱上孙子吧。”说这番话的柳传志是一位平凡的长者而已。 2008年6月,柳传志得了个孙女,他很开心。
1029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柳传志不爱听中国研发投入不如外国所以中国跟不上谈起
热度 7 liuli66 2011-11-13 08:24
从柳传志不爱听中国研发投入不如外国所以中国跟不上谈起
柳传志:关键是高科技产业化的问题。我们科学院,国家是有很多投入的,出了好多成果,他们老喜欢拿这个水平跟人家的水平比。但不去研究,就算有这个技术水平,你就以为能够做成产品卖得出去吗? 过去老说外国的研发投入多少钱,中国投入多少钱,所以中国跟不上。我就特别不爱听这些话。 为什么?这些钱都是中国老百姓的,说实在的不容易。没有把前面的东西想好了,投下去就是打水漂。所以,方向要是没弄对,光努力是不行的。 (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662 ) 本人在很大程度上同意柳传志的观点。现发表一些随感。 这里的研发投入,说的是国家全社会层面上投入(GERD),还是产业或企业层面上的研发投入?从他说“这些钱都是中国老百姓的”,可以推断指的是国家层面上的。 无论是国家层面上的,还是产业或企业层面上的研发投入,都没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最优比例;绝非研发投入越多,其效益效果效率效用就越高。研发投入肯定存在一个“拐点”,拐点之后,“四效”会下降。 (Lane, 2009) 据武夷山老师提供的文献,衡量企业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是相当的难( ht 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07437 )。 本人初步推论,衡量国家研发投入与国家科技、创新的绩效之间的关联,也是相当难的。 有资料表明,研发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并不令人信服(Fealing et al., 2011)。跨国比较显示,对科学的投资,虽然常常是成功的,但并不一定能保证经济和就业机会的在短期内实现增长。比如日本,近年来对大学和政府属研究所进行了大手笔的投资,但对日本经济的短期增长几乎没有产生影响。这表明: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并不能弥补不良的体制框架(adverse framework conditions,比如功能失调的金融体制)。(转引自Lane, 2009) 一般而言,后发国家、产业或企业的追赶,不是靠创新驱动的,也不是研发驱动的,而是靠模仿和扩散(diffusion)驱动的,学习(learning)驱动的。 把研发经费盘子做大,方向是对的。但如果缺乏公平公正公开公信的分配机制,那很多投入都是要打水漂的,不冒泡的,甚至浪费腐败的。 为了提高研发经费投入的绩效,需要引入“问效制”,包括公众问效制(public accountability)。
94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围脖短语]都得爱pad吗?
jiangnianyun 2011-4-10 09:55
新浪科技 :不做平板电脑等死,做平板电脑找死。在iPad为行业立下标杆之后,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在iPad阴云下生存的厂商现状。在PC利润率越来越低的大环境之下,“如果不转向平板电脑,联想将面临灭亡。”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如此形容平板电脑的战略地位。 http://t.cn/hrZoWu 对此俺以为: 平板还是有很多天生的缺陷滴,至少目前来讲它还基本是个玩具,但PC则是工具。所以,联想如果能把PC做得更好,也是一条出路。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恐怕是你的创新能力不成,只能跟风,所以有此困惑。
个人分类: 政策:高谈阔论|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柳传志: 诸葛亮的失误与启示
tzwu 2011-3-3 23:18
2006年年中,我应邀参加公司退休老总们的旅游活动,第1站是到成都,然后从成都驱车去都江堰。到成都自然必去武侯祠祭祀诸葛亮,当时正是春和景明,到处郁郁葱葱,然而瞻仰的心情却并不轻松。 在清人赵藩撰书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名联前,我和几位创业老伙伴们对诸葛亮一生的成败得失不禁感慨系之。回想起幼时,我熟读《三国演义》,也是诸葛亮的一个忠实“粉丝”:想当年,诸葛亮计出奇谋,三分天下;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百年来,他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然而,他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国还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一个。为什么他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在成都去都江堰的车上,我一路都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诸葛亮之败,固然有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很多因素,但我认为他本人培养人才不力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用兵点将的时候,一般我们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参与,更多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专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的绝对依赖,广大谋臣及将领缺乏决策的实际锻炼。后来他身居丞相高位,工作多亲历亲为,没有放手着力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以致造成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他最后选定姜维做接班人,也主要还是让姜维任事,对姜维如何定战略、如何处理内政尤其是处理与成都朝廷集团的关系等方面缺乏悉心培养指导。他这么干不行,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看出来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每次吃得那么少,事务繁杂又事必躬亲,肯定活不长了。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人世。 我没有半点亵渎诸葛亮的意思,主要是哀其不幸,也感叹其误己,竟至于最后也耽误了蜀国的大业。回想到我们搞企业的人中,有不少人立意都很高远,也不乏雄才大略,过程也很精彩,但企业最终却失败了,我们从诸葛亮身上要吸取什么教训? 以我办联想的体会,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除了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的判断力外,培养人才,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在联想的早期,首要的是求生存,我比创业伙伴们对企业的认识要深一些,市场感觉要好一点,因此,那个时期我个人拍板决断的情况要多一些。后来,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了,企业要求发展,这时我就开始注意培养接班人问题。 我培养杨元庆、郭为的做法,第1要点是让他们逐渐参与决策,参与管理。一方面我们在价值观、思想方法甚至工作技巧等诸方面求得一致;另一方面要求他们不能做被动式接受、传递的“齿轮”,而是要当主动思考,创造执行的“发动机”,我可以指导,但绝不代替他们。第2要点就是先把责权利说清楚,然后放手给他们以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成长。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群策群力,企业能避免大的决策失误和经营震荡;二是他们有职有权,积极性能调动起来;三是他们独当一面后,我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思考一些关乎公司发展的更重大、更长远的问题。 目前看来,联想的接班人问题还是解决得比较好的,先有杨元庆、郭为,后有朱立南、陈国栋、赵令欢,他们的背后又有一批能人,这样整个联想大家庭的人才队伍就非常有厚度,把联想办成百年老店的事业就有了比较好的保证。 联想控股旗下的5家企业,我最牵挂的,应该说还是联想集团。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对联想集团是巨大的挑战,中国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走向世界市场,全体民营企业都在看着我们。毕竟,企业搞多元化,目前中国成功案例很少。我认为,搞多元化必须放权,人是第1位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在多元化前必须自问,是否有足够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没有,放权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目前的状态实际上还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还未达到我想要的状态。联想控股在机制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上还有欠缺,在这些工作没有完成之前,我不会完全退下来。对于现在的联想控股来说,公司需要我,我也需要公司。等到这些事情都干完了,我就会完全退下来。 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工作狂,好像离了工作就没法生活。我非常希望有一天能看着都是年轻人在受累,我欣赏他们的成果,也是在欣赏我自己的成果!
个人分类: 休闲娱乐|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云+柳传志+牛根生+俞敏洪+史玉柱+熊晓鸽经典语录
吴信 2009-10-5 10:15
马云、 柳传志 、牛根生、俞敏洪、史玉柱 、 熊晓鸽等等,另外,还要再加上一些科学家,他们之前也是普通人,现在是普通人中的不普通者,有思想、有魄力、有胆识、有能力、更有实干精神!也有机遇和成长的土壤! 十年前二十年他们前与众多年轻人一样,如果我们国家多一些这样的人,年轻人多一些这种精神;同时,我们社会也需要培育人才辈出的土壤和环境!那么,我们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更多的这样不平凡的人物,我们民族强盛将会加快速度! 搞科研一样需要这种人才、这种精神以及培育人才的土壤和机遇啊! 马云经典语录: 1. 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说的所有话都是真理。 2. 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3. 孙正义跟我有同一个观点,一个方案是一流的 Idea 加三流的实施;另外一个方案,一流的实施加三流的 Idea ,哪个好?我们俩同时选择一流的实施,三流的 Idea 。 4. 我既要扔鞭炮,又要扔炸弹。扔鞭炮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迷惑敌人;扔炸弹才是我真正的目的。不过,我可不会告诉你我什么时候扔鞭炮,什么时候扔炸弹。游戏就是要虚虚实实,这样才开心。如果你在游戏中感到很痛苦,那说明你的玩法选错了。 5. 其实,有的时候人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他说的都是对的 。 6. 那些私下忠告我们,指出我们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7. 我生平最高兴的,就是我答应帮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信诺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8. 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9. 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 : 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10. 服务是全世界最贵的产品,所以最佳的服务就是不要服务,最好的服务就是不需要服务 . 11. 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12. 今天到北大演讲心里特别激动。我一直把北大的学子当做我的偶像,一直考却考不进,所以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一定要到北大当老师。 13. 看见 10 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个兔子,一会儿抓那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 CEO 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 NO 。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 14. 我们公司是每半年一次评估,评下来,虽然你的工作很努力,也很出色,但你就是最后一个,非常对不起,你就得离开。 15. 我们与竞争对手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知道他们要做什么,而他们不知道我们想做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没有必要让所有人知道。 16. 网络上面就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 17. 中国电子商务的人必须要站起来走路,而不是老是手拉手,老是手拉着手要完蛋。我是说阿里巴巴发现了金矿,那我们绝对不自己去挖,我们希望别人去挖,他挖了金矿给我一块就可以了。 18. 我深信不疑我们的模式会赚钱的,亚马逊是世界上最长的河, 8848 是世界上最高的山,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宝藏。一个好的企业靠输血是活不久的,关键是自己造血。 19. 我为什么能活下来?第一是由于我没有钱,第二是我对 INTERNET 一点不懂,第三是我想得像傻瓜一样。 20. 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你的对手是怎么跑的。只有明天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21. 如果早起的那只鸟没有吃到虫子,那就会被别的鸟吃掉。 22. 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 23. 好的东西往往都是很难描述的。 24. 在我看来有三种人,生意人:创造钱 ; 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为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家应该为社会创造环境。企业家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 25. 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的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 柳传志经典语录 1 、历史像一本书,是一页一页装订成的。 2 、大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是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境,等待改造的机会。 3 、看油画的时候,退到更远的距离,才能看明白。离得很近,黑和白是什么意思都分不清。退得远点,就能明白黑是为了衬托白,再远点,才能知道整幅画的意思。打这个比喻是为了时时提醒我们牢记目标,不至于做着做着就做糊涂了。 4 、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5 、这是一场赛跑。跑在前面的人说: 你在后面吃土吧。 他跑得快,我在后面吃土,这没错。咱们现在必须狠下心来,踏踏实实在后面 吃土 ,但心里的希望是做 领跑 。 6 、到河岸是我们的目标,这是人人看清的事情。难的是如何搭桥,如何造船,或者学会游泳。在根本不会游泳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除了泛起一阵泡沫和带来滑稽的悲壮以外,什么结果也没有。联想不要这个,联想要做能成事的英雄。 7 、治理一家公司是一个系统设计。这里面有方方面面要考虑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你如果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就单兵突进,这个问题看似解决了,其他方面全乱了。 8 、在中国打仗,我们打的什么优势?打的实际上就是地域上的优势。我们成本低,我们有政府支持,我们有民众支持等等。你到外国去还有吗? 9 、当两只鸡一样大的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你比他小;当你是火鸡,人家是小鸡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大,人家会觉得咱们一样大;只有当你是只鸵鸟的时候,别人才会承认你大。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得过高。 10 、记住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句至理名言,也要记住说这句话的哲人也犯了骄傲的错误,这说明做到谦虚是多么困难。 11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行业里,潜在的风险会突然显现,巨大的风暴会让成就、业绩、规模,一切都灰飞湮灭。 10 倍速,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12 、两年前的今天,我说一句大话: 叫戴尔先生认识认识,什么是联想!谁叫杨元庆! 话说出去之后两年,结果是我们比较深刻地认识到 谁是戴尔 。这一拳挨得好!让我们清醒,让我们从盲目目信中走出来,总结教训,认真研究戴尔,学习戴尔,然后我们厉马兵秣马再和戴尔大战,一定要见个分晓。 13 当我们还不是鸵鸟的时候,说话的口气不要太大。 14 孩子大 , 生起来就费劲 15 意志,品质,学习能力(实践),情商 16 不断革命论,阶段革命论(不要拿长跑当短跑); 复盘(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一套理论(令旗一举,三军能动)。 17 恶劣的环境下,搭建一个温室,让幼苗无所顾忌地成长。成长过程中,适合我的留下,不适合的扔掉。 18 长本事的事情我们才做,不长本事的事儿不做。 19 如果有一个项目,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来做。如果没有人做,就要放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牛根生经典语录: 1.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 有干劲,你就洒下汗水;有知识,你就献出智慧;二者都不具备,请你让出岗位。 3. 城市多喝一杯奶,农村致富一家人。 4.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5. 一个产品,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 6. 一个人智力有问题,是次品;一个人的灵魂有问题,就是危险品。经营人心就是经营事业。 7. 好心态才有好状态。 8. 帮助别人,但不伤害别人。 9. 要想知道,打个颠倒。 10. 从无到有,是件快乐的事。而从有到无,同样是种快感。 11. 产品市场是亿万公民,资本市场是千万股民,原料市场是百万农民。 12. 让认识你的人受益,还不能算好;让不认识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 13. 吃亏吃到再也吃不进的时候,就不会吃亏了。苦多了,甜就大了。 14. 想赢个三回两回,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想做个百年老店,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 15. 学得辛苦,做得舒服;学得舒服,做得辛苦。 16. 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 17. 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 18. 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 19. 管理是严肃的爱。 20.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 21. 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可以把人带入坟墓。 22. 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 23. 一个事业能不能成功,关键靠制度设计。 24. 别人从零起步,而我从负数起步。 25. 听不到奉承的人是一种幸运,听不到批评的人却是一种危险。 26. 善待每一头牛,因为它们都是母亲。 27. 布局决定结局。 28. 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只要你把它做透了,做成专家,你就能够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29. 会说话的产品卖得快,哑巴产品走得慢。 30. 你如果拿五分的力量跟别人较劲,别人会拿出十二分的力量跟你较劲。 俞敏洪经典语录 : 1.女人如果因为觉得一个男生帅就跟嫁给他,这是好色;男生因为女生漂亮而娶她,是审美。 2 . 为什么你不要自傲和自卑? 你可以说自己是最好的,但不能说自己是全校最好的、全北京最好的、全国最好的、全世界最好的,所以你不必自傲;同样,你可以说自己是班级最差的,但你能证明自己是全校最差的吗?能证明自己是全国最差的吗?所以不必自卑。 3 . 年纪大了,人们看重不再是外表,不是你帅不帅,而是看你的内心的魅力:你的气魄、气概。 4 .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天才,天才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攀比的。 5 . 你说我是猪,不对,其实我连猪都不如。 很多人失去了快乐,是因为他太敏感了。别人一句话、一个评论就使自己生气一个月。这时非常无聊的。严重了就成了马家爵,因为别人不请自己吃饭就郁闷地要杀人。 6 . 要每天多努力一些,比别人多努力一个小时。 7 . 使这个世界灿烂的不是阳光,而是女生的微笑。 8. 要引人敬意,就要研究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在那个领域中,你是最顶尖的,至少是中国钱 10 名,这样无论任何时候你都有话说,有事情可作。我俞敏洪原来想成为中国研究英语的前 100 名,但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背单词,用 1 年的时间背诵了一本英文词典,成为中国单词专家,现在我出版的红宝书系列:从初中到 GRE 词汇有十几本,年销量 100 万册,稿费比我正式工作都高的多。 9. 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是: ( 1 )专业方面,成为中国前 100 名; ( 2 )人文方面,读 500 本书。 ( 3 )英语。 10. 如果你要引人注目,就要使得自己成为一棵树,傲立于大地之间;而不是做一颗草,你见过谁踩了一棵草,还抱歉地对草说:对不起? 11 .学英语好比学鸟叫,你在树林里学鸟叫,当有四只鸟落在你肩上时,说明你过了英语四级,当有六只鸟落在你肩上时,说明你过了英语六级,当有许多鸟落在你肩上,说明你成了鸟人。 12 .女人的温柔和男人的成就是成正比的。 13 、俞敏洪在《赢在中国》点评语录 蜗牛的壳是自己加上的。 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 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 做人要大方、大气,不放弃!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只在一个点上。 心中平,世界才会平。 学会给别人机会。 名次和荣誉,就像天上的云,不能躺进去,躺进去就跌下来了。名次和荣誉其实是道美丽的风景,只能欣赏。 只要出于同情心和面子做的事,几乎都会失败。 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沉淀于泥沙,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14 、俞敏洪:人要像树一样活着 于《赢在中国》第三赛季 36 进 12 现场演讲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 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 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 你吸收雨露阳光, 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 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 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 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 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 自己成长起来。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 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 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活着死了都有用。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史玉柱经典语录: 1.90% 的困难你现在想都没有想到,你都不知道那是困难。 2 。团队核心成员有人要提出辞职时,不要挽留,既然提出了,他迟早是要走的。 3 。如果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与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千万不要进入红海市场,否则你会必输无疑! 4 。做连锁经营业务,一定要做一套傻瓜版的营销手册与管理手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远距离的管理。 5 。做成功一个店之后离你大的成功就不远了,所以你首先就是脚踏实地、集中精力地先做出一家,也是要放弃掉连锁的这种,不要在将来如何做连锁方面做太多的梦,先脚踏实地做出第一家。 6 。做全国性市场,一定要先做一个试销市场,要一点点来,快不得;做成了,真到做全国市场时,要快半步,慢不得! 7 。初中 水平跟 博士后没啥区别。只要能干就行,我一直是这个观点,不在乎学历,只要能干能做出贡献就行。 8 。作为我们曾经失败过,至少有过失败经历的人,应该经常从里面学点东西。人在成功的时候是学不到东西的,人在顺境的时候,在成功的时候,沉不下心来,总结的东西自然是很虚的东西。只有失败的时候,总结的教训才是深刻的,才是真的。 9. 对过去成功的经验再好好总结总结,尤其是对失败的教训,下半夜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仔细想一想。反正睡觉也想,想一想实际上对你有很大收获比你看书更有用。因为有的书离你远,那是看自己过去写的东西。 10 。最痛苦的时候,压力最大的时候,脑子里面只有一件事儿的时候,我把全国分公司经理招到荒山脚下北大门那个地方,招待所里面,然后在那个地方闭门开批判会。大家批判我,批判了三天三夜,我觉得那个就很有用。 11 。要改变消费者固有的想法,比登太阳还难;但不是不可能的。 12 。现在的时代,战略正确之后细节决定因素,有很多细节处理不好,你的战略正确了也会失败。 13 。不要只看塔尖,二三线市场比一线的更大。 14 。管理无情,人有情。 15 。所谓人才,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再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 熊晓鸽经典语录 1 、人生最大的赌注是你自己,你要敢赌你的明天比今天好 , 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生活方式; 2 、风投最关注什么:市场规模足够大,且创业者要专注;项目的原创性,短时间可有多大份额;团队素质; 3 、风险投资宁愿在某一方面担很大风险,也不愿意在很多方面都担风险; 4 、对技术型的公司,关键在于销售; 5 、 CEO 最重要的工作是销售,营销是关键; 6 、免费的医疗是体现不出价值的; 7 、好的项目是别人要争着给你钱; 8 、关系不是核心竞争力; 9 、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上; 10 、明确自己的商业模式; 11 、商业模式要容易复制; 12 、不断反省和总结方可减少以后的错误; 13 、项目和人都很重要;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83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另类视角看联想的功与过-转
sunapple 2009-9-20 10:42
【邋遢道人】柳传志闷声发财就是了,还立什么牌坊? 闷声发财就是了,还立什么牌坊?        昨天看到采访柳传志的电视专题。电视上柳传志一脸功成名就,春风得意的样子。发财是发大发了,现在又能扮演 改革 的开创者,还能够不得意吗?不过看完后倒是有点感想,就是人真得意时太容易忘形,糊涂的能把自己的丑事,干的坏事当作鲜花来夸,让贫道觉得这个主角费了半天劲儿打扮,花了好大力量表演,最后给人的印象是个丑角。        采访中说到,有一段公司高层争论过是不是要进行计算机自主技术开发。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一个公司没有自主技术,完全拼装别西方现成技术,长远看没有出路。反对者(包括柳传志和杨元庆等现在的高层,因为他们都露面了)说,公司现在首先面临的是怎么活着的问题,开发自主技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要花很多钱,最后还不知道有什么结果。而一个公司如果不存活着,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先活下去了,有了足够的财力,再回头搞这些东西就容易了。因此,公司应该把销售作为第一目标,现在主要是进军国际市场。        贫道自己也做公司,知道活着是公司第一目标。自己都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柳传志的道理讲的很实在。可惜柳传志欺骗了同事,还欺骗了大众,欺骗了国家,甚至欺骗了自己。理由很简单,联想早就发财了,早就有雄厚的势力和市场了,但是联想至今还没有任何可称道的自主技术,无非是个有了牌子的山寨公司而已。所有产品,除了可以打着联想、 IBM 的牌子以外,与山寨电脑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各种现有技术的大拼装而已。因为柳传志在争论中说的等有钱了咱再干,是句忽悠人的话,再也没有真正去做。因此贫道说他欺骗了同事。        柳传志为什么欺骗了大众了呢?因为他一直打着 中国 计算机第一 民族 品牌的旗帜,大家以为他会把中国的计算机搞上去,因此一直在市场上支持他。但是,他并没有去做,除了闷声发财,什么也没再做。        联想作为中国最早,最大的计算机企业,本来是国家在新技术方面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希望所在。因为你是第一,第一就压制第二和第三,资源就要像你倾斜。但是你什么也没做。起码在 90 年代前期和世纪之交是这种情况。等其他科研机构和企业去做这些事情了,又耽误了 10 年。所以柳传志欺骗了国家。        为什么柳传志欺骗了自己呢?因为他竟然把这件没有做的事当真了,把疮疤当甘露,把丑恶当鲜花,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很得意地说了出来。似乎自己没为中国搞计算机自主技术还是个功劳一样。        当然,有人会说,人家联想就是个公司,盈利是第一目标,自主技术搞不搞是人家自己的事。说的很对,公司就该把发财当第一目标,那你柳传志就去发财好了,没人说你什么。但你非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为国家开创了什么事业的功臣,就有点当了婊子还要皇上立牌坊的嫌疑。        其实,一个时期一个标准。财发得大,还没有 经济 犯罪就算不错的老板了。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做到当大官的都给你倒茶,媒体给你擦粉,一群粉丝给你欢呼。不过,如果到了另一个时期,柳传志现在在做的,恐怕就是被钉在 历史 耻辱柱上的事情了。 民族产业,国之脊梁 没有民族产业,就没有民族的复兴!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根生哭求柳传志等保卫蒙牛品牌!
newniu 2008-11-4 20:20
股价暴跌,导致我们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的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这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以免编制谎言,以免张口以待及时补足保证金,关系到企业话语权的存亡。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牛根生致柳传志等万言书。 11月3日出版的中国经营报,以名为《蒙牛陷收购危局牛根生落泪求援》为题报道说,10月初,牛根生向参加饭局的柳传志、傅成玉、田溯宁、马云、郭广昌、余洪敏等哭诉:在遭受牛奶下架、股价暴跌的连续打击之后,陷入现金流危机的蒙牛将可能被外资恶意收购。说到动情处,老牛哭了。现场的柳传志等企业家当场就表示愿意出手相救。饭局后,老牛有不辞辛苦于10月18日写下了万字的中国乳业的罪罚救治之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及长江商学院同学的一封信。 牛根生为什么会这样惨?是不是在学刘备?这我们都不知道。不过可以这样说,蒙牛命中注定有一劫难。首先、蒙牛过于牛,反应太慢。三鹿事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作为大企业实该时时小心。当了解到三鹿有问题时,就应该想到自己,在别人检查出来之前,就主动下架自查。而不是等到质检总局检查时,才做惊慌状。 二、蒙牛过于注重外表。乳品最大的特点是客户是回头客。他们不仅仅天天喝,而且可能一天喝好几次。对于此类产品,蒙牛需要做一个诚实的企业。要想着如何让利于人,不要去干骗小孩子的事。酸奶里加增稠剂,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别人早就知道了,只不过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现在很多人不喜欢蒙牛,就是这个东西加太多了。 三、蒙牛的发展是营销和策划的成功,而不是自己品质获得多大影响。然而,万事有利有弊。营销和策划同样会让蒙牛处于死地。 四、蒙牛不愿让利于民,既然你卖不掉,倒掉显然也不好,为什么不免费发放,零成本发放?企业难道没有想到要零成本发放奶制品吗?宁愿倒掉也不免费,这就是资本的罪恶。 在很早以前,我就预见到蒙牛会慢慢倒下,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太重营销,太自以为聪明。加增稠剂只会骗骗小孩子,随着人们知识增多,买得人会越来越少。
个人分类: 三句不离本行|3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