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平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丰富人格,走向成熟——听国科大马石庄副校长报告
Xinliangzhu 2012-9-7 22:45
上一篇整理了上午王所长的报告,下午来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科大马石庄副校长给我们做报告(上一场报告火的我没挤进去,不过幸运的是自动化所又给我创造了一次听讲座的机会)。马校长给我们做的题目是《感性的人与能动的实践》,一看就觉得高深,事实是,我人文素养不高,我也只能感受到马校长思想的一点点。 马校长谈了人生的意义,人活在社会面临的一些哲学层次的问题,以及近一百年来不同时代年青人的社会环境。很多问题马校长谈得非常好,在此我说说令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第一个,马校长回忆了他知青下乡插队到高考进北大那几年的经历,评价那段经历给他的影响特别大。他说他光凭一条踏实,就受到了农民的好评,得了二等,而好多比他高比他大的人才得六等,七等评价。后来他回工厂实践,白天上班,晚上自己点着灯学习,工友们都睡了,他一直在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最后一门考试,他忘了带准考证,结果老师不让进,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老师,告诉了她他的情况,然后这个老师对监考老师说,他是那个考场最有希望的人,一定要让他进去考,才得以完成考试,最后进了北大。他说,这三件事中,和他接触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他现在早已记不清他们的模样,但是对他的影响却是一生的。在平凡中,普通中,他学到了人生的一条哲学。自己走过的路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学会在平凡中,看到闪光点,给自己一个很好的体验。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的人总是抱怨自己所处环境之差,总是抱怨我们身边的亲人不够牛,身边的老师不够牛,身边的同学不够牛,而不是主动去寻求提升自己。其实,哲学是普适的,牛顿发现了地球的引力可以解释月亮绕着地球转的原因,却是在苹果树下发现的,并没有飞上月球,也没用着一手握着月球,一手拿着地球去思考。同样,农村的生产活动也会给人带来很多思考,并不是坐在中南海才会顿悟人生。很多人抱怨条件不足,其实是不主动的行为。 第二个,马校长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为你的父母活着,爱养育你的人,爱养育过你的土地,做他们高兴的事情!多么朴素的道理!我们总想着干点大事,为人民服务,热爱自己的祖国。很多时候,我们志存高远,却难以脚踏实地。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干革命的毛主席一列除外)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服务好父母,给他们一个交代,热爱自己的祖国,可以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做起。当然,爱父母并不是说非要一直呆在他们身边(否则这是一个极端),我觉得爱父母,首先是要一直让父母为你感到心安,要么你现在就混得不错,父母很开心,要么你还在努力,能让父母看到希望。我倒觉得在父母年轻(以现在的标准55岁以前)时,可以好好出去闯闯,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物质保障。我的爸爸妈妈就支持我出去闯一闯的想法,不过他们的条件是,我要过得幸福。马校长给我举了一些极端的例子,和一些准极端的例子,从中得出结论,无论处境多么困难,都不要走极端,想想你的父母的余生该怎么过?!很朴实,因为真实的道理不需要繁华的理论,就是一个字:爱。马校长说,人成熟的第一个标志就是:认识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作为一个儿子(女儿)。作为儿子(女儿),你需要让父母放心,开心。 感谢马校长作为一位长者,一位学者给我带来的思考和道理。
个人分类: 思念&思考|3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凡人生
热度 100 weijia2009 2012-8-25 06:47
平凡人生 贾伟 我在上个博文《单纯是一种美》中说了简单、淳朴的北卡生活,觉得意犹未尽,想接着再说一段。 有一次我们请 Davidson College 的一批教授来 NCRC 校区彼此认识一下, Party 下午五点开始,我端着酒杯跟来访的教授们聊天,眼角扫到外面有位老同志扒在玻璃门上探头探脑想进来,原来我们大楼 5 点以后对外关闭,迟到者被关在外面了。可怜的老先生大夏天西装革履,我开门让他进来时,他已是大汗淋漓。他一进门就像见到救星似的感谢我,然后自我介绍说,他是本市( City of Kannapolis )的市长,特地赶来参加 party 。我跟他客套了两句,就又回到人群中聊天去了。结果过了十几分钟,我发觉那位市长先生仍是一个人站在大厅的角落,在一帮教授们当中显得比较孤单,便主动走过去跟他说话。老先生一见有人搭讪便激动不已,说他自己多少也是个“文化人”,曾是当地一家小学的校长,退休后才干的市长。他进一步跟我套近乎,说他其实对中国不陌生,早年曾去过中国。我打量了下他(估计七八十岁的样子),问是什么时候去的中国,他说话开始谨慎,含含糊糊地说“大概在五十年代初吧”。我一听就明白了,但装得很惊讶地问:原来你去的是朝鲜,跟我们打仗去了?当时你干的是什么兵种?他又踌躇了一下,说是飞行员。我用更惊讶的神态说,那你的所谓到过中国原来是开着战斗机飞过国境线的?他点点头,一副尴尬不已欲说还休的神情。看着老先生额头上又冒出亮晶晶的汗珠,我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伙计,别太当真。当初没被我们给打下来,你算是幸运的!别担心,过去的事我们不提了 - I won't hold that against you ! 两个多月前上海交大有几个同事来访问了我们这里的实验室,我们在办公室聊上了。同事问我现在的工作跟在交大时有什么不同,我说最主要的还是生活和工作单纯了很多,杂事少,正事(做科研和管理)就能多干些。这里的会一样也很多,特别是需要跟领导定期交流,但形式和内容上不太一样。事实上,我和领导们(校长、教务长、院长等)的第一次见面不是在他们的办公室和会议室,而是在我的办公室里,我们这里离主校区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他们先开车到这里看望我们。我的顶头上司是科研副校长,每月跟她有一次碰头会,但第一次见面也是她主动开车来我这里,第二次我去她办公室,现在我们通过视频开会,每次会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面对过去的老同事,我不无感慨地说,国内高校都在研究和学习西方高校,我们都知道有区别,但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我想不在那些(我们特别看重的)指标体系中,而在人文上,尤其在这种尊重教授、在平时点点滴滴平平淡淡中体现的以教授为核心的治学和治校的意识。 昨天我在 Chapel Hill 校区跟医学院的 Nobuyo Maeda 教授讨论几个有意思的代谢现象,到了下班时间,我们说一起去吃饭,门口有个小老头探进来问,我可以跟你们一起去吃饭吗? Nobuyo 连忙解释:这是我丈夫,我们带上他吧,否则他今晚就没饭吃了。我一听连连点头(心里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 Nobuyo 的丈夫便是传说中的满腹经纶却随和得一塌糊涂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Oliver Smithies 教授)。不过小老头让我们再等他半个小时左右,他正在做实验,还没完。我心里有点疑惑,便在结束时让 Nobuyo 带我参观实验室,借机看看我们堂堂的(今年已是 87 岁高龄的) Oliver 同志是否真的在干活,结果是 OMG, 人家在实验室干得不亦乐乎。老先生非但做实验,还帮学生和助手写论文,自己还写基金,事实上我们晚餐期间他的主要话题就是正在写的论文和基金的思路。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时 6 点左右,他们俩是最后离开实验室的,每个实验室都是他们俩检查安全并关门上锁。 回忆起来我也算是跟几个诺奖得主吃过饭,但跟 Oliver 两口子这顿晚饭最有意思。因为我的停车地点较远, Oliver 说开他的车,他让他太太坐后面(因为后座堆满了杂物),他让我坐他旁边,那一刻我发觉自己心里抖了一下,毕竟驾驶座上的是一位 87 岁的老同志在下班高峰时把着方向盘啊!到了餐馆 Oliver 坚持让我和他太太先进去,他去泊车。我知道这个地方 (Carolina Inn) 停车场很窄,停车和提车都有些困难,但人家 Oliver 不让服务生代劳( valet parking ),非要自己去,结果我们在餐桌上等了他近 20 分钟,可想而知他折腾了很久。老先生一坐下来就要了杯酒,想到他还要载我回去,我那颗刚平静下来的心再一次颤抖了起来。为了掩盖我的紧张心情,我跟他们打趣,说从年龄上看 Nobuyo 应该是 Oliver 的学生,我猜他们当时是师生恋,结果还真让我猜对了! Oliver 说他早年在英国长大,后到美国读书,在 Wisconsin 大学做 faculty 认识的 Nobuyo 。他说当时有人给他介绍一个博后到组里工作,说这个日本姑娘有特点 - 对导师的意见会很认真的听并一个劲地点头接受,但行动上坚决不改。他仔细想想,她还是有可取的地方的,态度很重要嘛,便同意了。我笑着问:那么这几十年下来你觉得 Nobuyo 有改善吗?老头抬眼看看他老婆,沉重地说:后来的情况有变化,她连听都不听我的了。 一不小心东拉西扯说得太多了。跟北卡小地方的单纯生活相比,大洋彼岸的中国应该称得上是一种五光十色、气象万千的景象。但有一点,我们恐怕找不到一位如此平凡的市长、校长、或者诺贝尔奖得主(或学术大师)吧,而随处可见的是满身贴满标签、浆糊味十足的奇人异士。当今的文化斑驳芜杂、歧义密布,人们始终在种种超常的念想下躁动着:如何成为大师,怎么去名列富豪榜,要怎么做才能尽显尊贵、名垂千史?一句话,我们的社会失落了寻常形态,我们也失落了幸福。 平凡来自于平等,来自于相互尊重,来自于拥有一颗单纯的心;平凡也让我们中的每个人拥有一份常人的幸福和宁静。我一直在琢磨这么一句话:我们的人生意义,或许不是在获取我们所缺乏的物质或者情感,而是获取一种阅读自己的方式。
27738 次阅读|155 个评论
幸福的阈值
热度 32 baoyongli800 2012-8-2 10:24
前 年新年聚餐的时候,和 H老师同桌,因为是年终岁末,人们自然会“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于是有人提起H老师过去的辉煌,那是90年代初期,顺应长春市“取消酸菜缸计划”的实施,H老师的“酸菜鲜”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很是 风光 了一番,在私家轿车还十分珍惜的当时拥有了生科院第一辆私人轿车,并买了当时作为财富及身份象征的“大哥大”, 而今, 这一切 已随时间 逐渐 淡 去,江湖上只留下一个 “古老”的 传说, 但回忆起当年的辉煌,H老师仍十分感叹 :“ 当时 那叫一个兴奋,幸福呀!” 。现在拥有轿车和手机 已变得不再稀奇 ,而且,人们所拥有的也比过去多得多,但是遍寻心底,却找不到一点点幸福的涟漪。W老师说这是因为“幸福的阈值”越来越高了,一般物质的冲击已不能使心理的“满足感”上升到“幸福感”的程度。 2009年的夏天去温州给教育硕士上课,同去的C老师说起当年他和老伴儿一起住“筒子楼”的情形,说那时候虽然苦,但觉得很幸福,他的老伴儿也常和他说:“咱俩那时候多幸福呀!现在啥都有了,反倒觉得生活一点意思也没有了,要是能回到当年该多好呀!” 说也奇怪,日子越过越好,幸福反倒变得越来越稀缺,甚至有人怀疑世界上是否真有这种叫做“幸福”的东西,于是有关幸福的含义也便被演绎成千万种:幸福是“猫吃鱼”,幸福是“活在当下”,幸福是“ 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问题是如果猫每天都能吃到鱼,而且周围其它的猫也能吃到鱼,那么它还会觉得幸福吗?至于“活在当下”,其具体的寓意是什么,似乎也是一件无头公案;至于那“拿着肉包子”的人和“穿着厚棉袄”的人也只是别人认为他应该幸福,而他们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这和幸福有什么关系。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 幸福是比较级。 很多时候幸福感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所以有人说“幸福是比较级,需要有人垫底儿才能感觉得到”,但是比较也有不同的方式。 在电影“饭局也疯狂”中范伟扮演的骗子谭大师说了一句堪称真理的 名言 : “ 幸福与金钱无关,与心相连 ” 。其实一个人幸福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心态。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 同一种现状会 有 “幸福”和“不幸”两种 不同的诠释 ,这样的结果源自不同的比较方式 ,乐观的人乐于 “ 用己 所长比人之短”,而悲观的人则更倾向于“用己之短比人所长”。每个人的快乐和痛苦都有表面的和隐藏的,如果总是 用自己隐藏的痛苦去和别人表面的快乐 作 对比 ,幸福感又怎会产生呢?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 那些 我们觉得没有理由不快乐的人,人家自己却不觉得幸福 ,而 我们以为很不幸的人,人家自己却觉得很幸福。 幸福是满足感。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当 这 个需要得到满足,人们便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就像 “饿的人吃到了肉包子”,“冷的人穿上了厚棉袄” 。而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的 主要 需 求 便转为精神层面,那是一个人们无法预知的世界,因而需求由 “ 物质 ” 转为 “ 精神 ” 的过程也就是由 “ 具体 ” 变为 “ 抽象 ” 的过程, “ 抽象 ” 的东西需要悟性去领悟,而悟性 并非本能 , 不可能人人具备,所以当人们的需求由物质转为精神,幸福也便成了奢侈品,因为阈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需要一个极大的冲击力方 能 激发出一丝丝的幸福感,而且是那种脉冲式的稍纵即逝的幸福感。 幸福位于视野的盲点 。 幸福一般处于人视野的盲点,所以很多人苦苦求索而找不到幸福 的踪迹 , 而当自己 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其实幸福就在身边。 亦或是在多年寻找幸福的路上稍做休息,回首来时的路,会蓦然发现,幸福曾经悄无声息地陪伴着自己,而当时身在幸福中的自己竟然丝毫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正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在很多人的心里 幸福总是过去式 ,因此总是陷入对过去的无休止的追忆中,但人生的路是单行线,没有人可以在现实中逆行。于是有人便将自己锁入精神世界里掩耳盗铃般地说着自己编织的神话;也有人在白日梦中实现一次次的精神穿越。幸好文学作品承载并实现了很多人穿越的梦想。为什么幸福遍寻不见?不是幸福爱捉迷藏,而是因为人们发现幸福的能力太差,因此 幸福 总 是 乐于光顾那些 善于发现幸福的人 。 幸福是他人的认同感 。很多人心里的幸福是和被他人的认同感息息相关的,只有得到更多人的承认才会有幸福的感觉,这样的人生往往比较悲剧,因为人们常常忙得无暇去给予一个廉价的肯定,亦或不知道自己的肯定是他人幸福感的源泉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熟人,他说起自己最近的“成就”或“好事”,请别忘了给一个充分的肯定,因为这可能是一种最廉价的给予他人幸福感的方式。 幸福 隐于平凡 。 很多人将幸福理解为卓越,将找不到幸福归咎于太平凡, 因此开始 痛恨平凡, 努力 超越,而超越之后才发现,其实平凡才是一种幸福,最低势能才是最稳定的状态。 幸福与欲望成反比,与平凡相伴行,与乐观的心态一脉相承......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0974 次阅读|65 个评论
吴斌,平凡的美,民族的魂
热度 3 张海霞 2012-6-8 14:31
昨晚看到“最美司机”吴斌的报道,很感动,看介绍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的时候,我其实想到了身边的很多人: 首先想到的是几乎是同名同姓的无锡高校教师吴滨,一个和吴斌一样普通温和善良的江南男子汉,对家庭全心全意,对工作兢兢业业,我已经不记得是怎么认识他的,可是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专业课老师带着江南大学的学生参加了几届ICAN大赛,做作品的时候他跟学生在一起,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情的时候他总在那里,说:我来吧。他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既不是学校的学术明星也没有一官半职,可是他却是最尽职尽责对待学生的一位老师,在各种荣誉和排行榜上不会看到他,因为别人领奖的时候他总是在下面鼓掌......可正是因为有他和许多与他一样默默无闻的老师们的付出,才有了大学里一茬又一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还有,同样从事司机工作的郭师傅,我为他写过一篇博客《身边的活雷锋》,郭师傅也是北京千千万万个的士司机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个,可是他热情对待工作和同事,帮助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无私品格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我这个坐车的乘客,也在心里默默地开始向他学习,无论是在哪个岗位(郭师傅换过五个工种),敬业爱岗,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每件事情,积极乐观豁达地活着,超越小我的局限,实现大我的价值,带给这个世界快乐! 还有,我们暑期学校的最佳教师陈宝钦老师,我去年的时候也为他写过一个博客《最佳教师》,陈老师已经70岁了,从50年代读大学开始一直在科研工作的一线也始终站在帮助他人的第一线,他精力充沛、热情无限,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苦累,为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着想,无私地帮助每一个人,我们相识于一起去台湾访问,陈老师是团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可是他却是为大家做事最多的那一个人,而且陈老师心细地为每个人准备礼物和惊喜,跟陈老师在一起的时候你总是觉得原来世界上还有人真的这样象雷锋一样活着!每次给学生做报告,陈老师的报告总是最受欢迎最感人的,因为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还有精神的升华,记得,去年暑期学校的最佳教师投票,陈老师全票当选,很多学生留言:以后多请陈老师这样的老师来讲课,在这个纷繁的社会里,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洗礼和升华! 还有,一个不记得名字的杭州某大学的司机师傅,几年前去杭州开会,杭州本地的一个大学负责接待,当时接送我们的这位司机师傅大约50多岁,人很健谈也很热情,一路上聊起来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他很健谈也很有人生哲理和感悟,所有的烦恼和抱怨在他那春风化雨的交谈中都烟消云散了,记得他跟我们说:一家人相处就是一个合作公司,不是谁跟谁,是大家一起走,他每天都会跟家人一起散步,几十年如一日,所以家庭很和睦,生活很幸福,当然他在单位里也是很受欢迎,试想,谁不喜欢这样一个敬业爱岗又善解人意的同事呢! 还有,...... 其实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和吴斌一样,是平平凡凡的伟大心灵,他们虽然没有所谓的“高贵”职业和显赫的社会地位,你不会记得他的名字,可是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实践着真善美、体会着幸福,他们那一份平凡和淡定,在各个岗位上的勤勉和努力,为我们撑起了这片天,让我们学会欣赏和发现这份平凡的美,让我们学会实践和热爱这份平凡的美,有了这份平凡的美我们才能自内而外地建立我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才是我们民族的魂魄所在! 为吴斌鼓掌,为身边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鼓掌,让我们一起努力来用我们平凡的美成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75 次阅读|3 个评论
伟大与舒适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2-3-24 21:24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看到《中华读书报》有这样两句话:一个人不能既想伟大,又想舒适。看来伟大与舒适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其实即使不想伟大,也未必能得到舒适。但如果想要舒适,一定不会得到伟大。也许这种说法是想激励人们,不能贪图舒适。要做一番事业,必须舍弃舒适的生活,才有可能建立伟大的功业。 有时候,这话需要细琢磨。一个人,就是平平淡淡地生活,哪怕只是维持生计,也未必就能过得上舒适的生活。生活的艰辛是人们都知道的。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人生,一般是很难得到舒适的。如果硬是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过所谓舒适的生活,那只有做懒汉了。什么活也不干,一天到晚东游西逛。这可能不会受那劳碌之苦,可是你吃什么?除了当二流子,就是当乞丐了。乞丐的生活舒适吗?估计一般人不会这样认为。但是对于长年做乞丐的人来说,也许劳动干活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还不如过叫花子的日子呢? 不干活又能过舒适生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有的,只不过这样的人数不多。比如过去那种过着骄奢淫逸的封建昏君,也许能过上一阵子这样的日子。可是这样的昏君一般说来,也过不了几年好日子,到最后不是让人给推翻了,砍了脑袋,就是被人赶出皇宫,到民间还得去过那贫苦的生活。这种极端的事例本身也是小概率的事件。 还有一种就是富二代。那是在美国畅销书《 Class 》(中文名似乎叫格调),所描述的所谓最富有的一群。他们的生活与最贫穷的状态十分相近。谁也不认识他们,他们从来不出现在任何社交界,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他们太有钱了,几辈子也花不完。他们之所以这么有钱,多半是继承巨额遗产,再就是手里拿着一堆吃穿不尽的有价证券或者股票。凭着这些有价证券的利息,就足以吃不了穿不了的。这样的人不用参加任何劳动,可以过得很舒适。不过问题在于,天天过着这样纯消费的生活,对于他本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稍微有点想法的,不会整天去过这样生活,至少他们中有些人会去做一些艺术创作的事情。这也会让他消磨一些看上去消磨不完的时间。不过,即使那些什么也不干,照样过富裕日子的人也有,不过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也是极少数的。 追求伟大的人肯定不会贪图生活上的舒适,其实,他们的乐趣根本不在这物质生活是否舒适上面。当然追求伟大也有很多种类。那些不是只为个人名利的人,只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大事情的人,才有可能实现他们伟大的抱负。这里有政治家,有思想家,也有科学家。只要他们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人的生活是否舒适与否,他们并不很在意。当然,也许在他们达到某种目标之后,在物质生活上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舒适,但是这种舒适并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而不过是他们工作中的某些比较便利的手段。他们的乐趣都在于他们的工作中,他们在工作中的每一个进展,每一个新方法的发现,每一个业绩的问世,都会让他们高兴,让他们感到满足。与此相比,那种生活中的所谓舒适实在是不足以为道的。 伟大本身也是有相对意义的,伟大相对于平凡而成立,而伟大与平凡又是相互融合的。伟大中有平凡,平凡中有伟大,没有纯粹的伟大,也就没有纯粹的平凡。所以前面提到的《中华读书报》所引用的某位名人关于伟大与舒适的话,由于没有查找原来的上下文,不好做出全面的评价。如果单就这句话本身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尽心尽力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那么不管这个事有多大的影响范围,不管这个事有多大的历史意义,那么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都是值得尊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人所做的事就是一件伟大的事,而这个人也同样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你说雷锋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吗?仔细追寻起来,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惊天伟业。但是正是在他所做的平凡的事情中,这平凡的事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没有像雷锋那样持之以恒,而雷锋做到的,恰恰是把平凡的事情汇集成一个伟大的事业。雷锋是一个伟大的人,而他的伟大恰恰在于他做了很多在他人看来很平凡的事情。 舒适也是一个有着相对意义的词汇。什么叫舒适,整天躺着什么都不干,舒适吧?估计躺的时间越长,浑身越不得劲。整天吃喝玩乐舒适吗?吃的肚子里拽了囊塞,舒适吗?酒喝得晕头转向,呕吐不止,舒适吧?玩都玩的把什么都玩腻了,跟中国古代昏庸的皇帝似的,那也舒适吗?在别人看为似乎很舒适,但就昏君本人而言,是不是真的很舒适,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富二代们,如果什么都不干,整天吃喝玩乐,我想那也不会有什么舒适,而只有无聊。无聊的空虚,空虚的无聊。如果把这也叫做舒适,那肯定有很多人并不喜欢这样的舒适。如果说存在舒适的话,那也更多的是在劳动之余,工作之余,创造之余的某种休息,某种娱乐,某种劳动方式的转换,对于前一个劳动的疲惫而言,是一种休息,从而得到了某种舒适、休息和恢复。过去干活干累了,歇一会儿,抽袋烟,那是真的舒服啊。平时干的是体力活,下班回家来口小酒,那也真的是舒适呀。没有辛劳,就得不到舒适,不付出劳苦,就体会不到什么是舒适。大致是如此吧。
27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平凡与超凡的界限
andrewwang 2011-10-25 21:14
平凡与超凡的界限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作者:蔡子强 日期:2011-10-24 苹果教父乔布斯辞世,有关他的成功之道,例如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不墨守成规、颠覆传统等,媒体已经探讨和评论过不少。笔者在这里想介绍自己看过的一本书——美国畅销书作家、讲故事能手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撰写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台湾译本名为《异数:超凡与平凡的界线在哪里?》) 。 书中探讨的,就如台译本书名的副题所述:超凡与平凡的界线,究竟在哪里? 作者的答案是,要能够出类拔萃,关键在于“勤有功”和“时与我”,两者缺一不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陈词滥调,但正如我在前面所说,作者是一位讲故事高手,他擅长妙笔生花,以抽丝剥茧的方法,把一个又一个用作论证的有趣故事娓娓道来。而我们的苹果教主,以及盖茨等计算机奇才,就是这些故事的主角。 格拉德威尔首先提出了所谓的“1万小时法则”——若要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至少要经过1万小时的艰苦锻炼。他讲述了“披头四”乐队进军美国一炮而红之前,在夜店以及德国汉堡市的脱衣舞厅累积了长达1200小时的登台演出时数 (台下练习、排演的应该更多) ;创办Sun Microsystems的计算机奇才比尔·乔伊(Bill Joy)读大学时利用计算机中心的一个漏洞,得以没有时间限制地使用当时仍然十分昂贵的计算机编写程式,甚至累得在键盘上睡着的故事。 作者接着重点讲盖茨。这位奇才读中学时,学校的家长会决定把年度慈善拍卖中筹得的款项拨出3000美元来购买计算机设备,与市区的计算机主机联机付费供学生使用,这让盖茨得到一份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从此,他便以学校计算机室为家。经费很快用完,机缘巧合,他和拍档有机会免费使用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他说:“他们的计算机24小时都在运转,平时很多人用,但凌晨3点到6点没人使用。于是我先假装上床睡觉,然后半夜偷溜出去,从我家走到华盛顿大学。”多年后盖茨的母亲说:“我现在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以前总是赖床。”盖茨决定从哈佛退学创办微软时,已有连续7年、一共过万小时的计算机运用经验。 这就是“勤有功”。但作者旋即提出另一点: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再努力也不容易取得成功。 作者列举了古今最富有的75个人物的故事,从古埃及法老王到埃及妖后,从俄国沙皇到今天微软的盖茨、股神巴菲特以及香港地产大亨李嘉诚。作者指出一个有趣发现,在这份横跨3000年的富豪榜中,有14个美国人集中出生在1831至1840年,相差不到10岁,包括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耐基、通用电器的摩根等。 为何会这样呢?作者提供了答案——19世纪60及70年代是美国经济转型最急剧的时期,铁路网络刚修筑完成,工业发展蓬勃,华尔街也开始兴起,于是这14位美国大亨便“生逢其时”。如果生于20年代,思维方式还停留于内战时期;如果生于40年代末,便已被别人抢占先机。 接着,作者便把主角转到盖茨、比尔·乔伊以及我们的苹果教主乔布斯等计算机奇才身上。 作者发现,微软三巨头——盖茨、保罗·艾伦、史蒂夫·鲍尔默,苹果的乔布斯,Google的执行长官埃里克·施密特以及Sun Microsystems的比尔·乔伊,竟然都出生于1953至1956年间!而这9个巨头当中,竟然有5个是在1955年出生的! 为何会有如此巧合呢?作者从1975年这个年份讲起。这是计算机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首部桌上个人计算机Altair 8000横空出世。在此之前,计算机庞大得像恐龙,价格以及使用成本更是高不可攀,而从此之后,计算机变得轻巧、便宜,人人都用得上。 如果想在1975年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你最好当时是20出头、蓄势待发的初生牛犊。年纪太轻,就得留在学校读书,被别人抢占先机,到后来再发力也赶不上公元2000年前后的网络热潮;相反,如果年纪较长,便已经成家立室,在大公司有安稳的工作,甚至背上一身房贷,那又岂会抛下家庭,放弃“铁饭碗”,不眠不休地留在计算机和键盘前面写网页、开发软件,投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所以作者的结论是,自强不息、努力不懈的“1万小时法则”固然重要,但“生逢其时”更加重要。用中国人的传统智慧,那就是“时势造英雄”。 如果把作者格拉德威尔的习作搬到中国再造一次,大家估计,我国那些超凡之辈会出生于哪个年代呢?我相信,一定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吧。
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我们身边伟大而又平凡的同事!
热度 17 BihongFu2010 2011-10-22 21:39
院士,在这个季节,敏感而又神秘的名词,因为2011年11月XX日,类似2011年度中国科学的奥斯卡盛典的院士增选就要颁奖! 其实,当我们每天都在与这些伟大而又平凡的院士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他们其实也是我们中的一个分子,下面是我和伟大而平凡的院士同事们共事的一些繁碎小事。 某日清晨,我刚到办公室,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头来敲我的办公室门,并说道:“小付,麻烦你帮我整整我的电脑!”,我应答道:“X先生,您早啊!您先回您办公室,一会儿我就过去帮您看看。” 等我把手头的事忙完后,我去与我同一层楼的这位院士同事办公室,他对我说:“他们总给我找麻烦,给我安排这么多破事!你帮我看看这事乍整”。因为我与这位院士很熟,遇到类似的事也不是第一次,我就很快帮他把他古老而陈旧的电脑(大概10年前配置)打开,然后帮他找到相关网页(好像是科技部的青年科技奖评审网页),他说:“这事太麻烦了,你帮我进入网页就行,谢谢你啦。你先去忙吧,有事我再找你!”。我说道:“X先生,您忙啊,如果我不在,有事您就找我学生。” 前一阵,炒作“院士”、“准院士”的新闻不少,但我们身边更多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的院士同事,比我这样的研究员更勤奋,每天比我们上班更早、下班更晚的普通院士,比比皆是!所以,院士回归自然,从我身边的院士同事学起,平凡而又伟大! 院士这个称号,既不应该神化,更不应该被妖魔化!回归自然,才是本道!!!
个人分类: 天涯论道|7160 次阅读|30 个评论
学习漫谈(63):平凡而不平庸 缺条件而不缺精神
热度 14 sqdai 2011-10-8 06:29
过节,看电视,很欣赏“我要上春晚”这档节目。昨晚,看到青藏公路沿线高山兵站战士自编自演的一个小品,听到其中有一句台词:“我们兵站战士平凡而不平庸,缺氧而不缺精神!”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我们做人应该这样,做学问也应该这样!因此,将其中的提法稍作变动,用作这次学习漫谈的题目。 唐古拉山口的兵站,海拔 5321 米 ,全年平均气温零下 7 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 45 摄氏度,周边没有鲜花,没有小草,连高原苍鹰都不愿意停下来落脚。就是在这样的苦寒之地,一群兵站战士守卫在那里,保卫着蜿蜒在“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给过往车队送去温暖。在寻常日子里,生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常年驻守在那里的战士喊出:“我们平凡,但是不平庸!” 查词典,“平凡”、“平庸”都有“寻常而不希奇”之意,似乎差别不大,但细细体味之下,还是有微妙的差别,“平庸”含有“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意思。可爱的兵站战士(如今多为“九〇后”)懂得生活的真谛,他们懂得所在平凡岗位的不平凡的作用,硬是要把自己造就为非平庸的青年人材!在平凡的送往迎来中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刨雪开路,为人排忧解难,同时练就自己的钢筋铁骨。 我经常说,在做学问方面,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天才,平凡得很,不可能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叱咤风云,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从而名垂科学史册。然而,我们应该像兵站战士那样,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教学,心无旁骛地做学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尽管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成绩依然平平,但只要尽力了,奋斗过了,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因为,我们虽然平凡,但曾努力为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尽管很不起眼)。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之时,就可以像保尔 • 柯察金那样感慨:“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所以,对我们这些做学问的凡夫俗子而言,应该把“追求卓越”这句口号改成更容易践行的“追求不平庸”! 听到高山兵站战士述说的艰苦条件,我们平时遇到的“困难”真的算不了什么。在极端缺氧的环境里,一次百米冲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是,他们咬着牙挺过来了,还生活得乐滋滋的,比方说,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在雪地上摆起啤酒瓶,用篮球打起“保龄球”;再如,小战士给慰问团的女歌手献上象征着坚忍不拔的“骆驼刺”(一种高原植物)。他们的口号是:“我们缺氧,但是不缺精神!”他们爱兵站如家,每个复员战士都对兵站恋恋不舍。 做学问的年轻朋友可能遇到另类困难。据我平时了解,主要有: 1. 做学问的环境不理想,干扰多多,无法心无旁骛地静心学习、科研; 2. 学习、科研的基本条件不理想,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等; 3. 申请资助项目屡战屡败,似乎一下子很难出头; 4. 缺少高人的具体指点,学习科研不得其门而入; 5. 生活压力大,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保证衣食无忧、居有定所。 还可以列出很多。应该说,有些困难不是以某个个人之力可以一下子解决的,需要科技主管部门顺乎民心,有所作为。但是,就是在现有情况下,我们应该向兵站战士学习:“我们缺条件,但是不缺精神!”有些境况,经过自身努力,是可以改变或改善的,只要我们有藐视困难,勇闯难关的精神!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没有这种精神必将一事无成,而有了这种精神,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摸索前行,创造出非平庸的成绩,乃至大一点的成果、成就。 总之,要努力做到“缺条件而不缺精神,平凡而不平庸”。愿与朋友们共勉之。 写于 2011 年 10 月 8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8882 次阅读|22 个评论
生活(新诗)
热度 3 jizw0704 2011-8-2 11:08
我知道 自己的努力 没有人会在意 只是 请你不要劝我 停下手中的笔 属于我的生活是如此的美丽 我的心又怎能不充满诗意 即使平凡 如同一枚水滴 只要勇敢地寻找阳光 就能折射出整个天地! ——吉宗威
个人分类: 诗情|4326 次阅读|7 个评论
平凡与不平凡!
热度 2 bestener 2010-11-6 23:28
当我们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的时候,当我们每天都活在最现实的现实中的时候,当我们能够感觉到爱恨情仇的时候,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也许,只有在这些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什么叫平凡!而也只有当我们知道什么叫平凡的那一刻,我们才会懂得什么是不平凡!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最平凡中的最不平凡!
个人分类: 余思吾悟|2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平凡,但我很美丽
Albizia 2010-7-23 05:59
鸡眼草 Herba Kummerowiae Striatae,蝶形花科,又名掐不齐,用指甲掐其叶,断面不齐,因而得名。掐不齐的原因在于叶的羽状脉较韧,用手掐叶的时候,叶肉总是沿V字的叶脉处脱落,而不是一个齐齐的截面。 鸡眼草是一种分布广泛,常见的一种野草,植株很小,很不起眼,仔细观察,却非常漂亮,图1照片比实际要大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很多司空见惯的平凡的事物用心观察体会,却如此美丽。 鸡眼草全草可入药,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个人分类: 未分类|7211 次阅读|4 个评论
平凡
metanb 2010-6-10 21:16
是指一种比流氓更可恶、更有害的东西。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凡还是平庸?
huanglu 2010-6-9 11:57
如今,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平庸经常与平凡混为一谈,平凡成了平庸无能的代名词。其实平凡是指:不高傲、不崇高、不夸张和不虚饰,它是一种平常而不庸俗的状态。平庸是指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二者显然有着很大差别。 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不必苛求自己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来,在平凡的事情上也要脚踏实地。平凡的人如果抛弃自己的理想将会体现出另一种心态,即平庸,或是终日碌碌无为、随波逐流,或是敏感于名利的得失之中,斤斤计较。平庸之人的心态是老迈的、消极的,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看客,连参与的勇气都没有,最终一无所有。 平凡与平庸,是生活中两种不同的状态。平凡之人虽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但是他们能够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能力,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从而找好自己的位置,脚踏实地锻炼自己的才能,为走向成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平庸之人则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无所用心,在理想追求上或安于现状,故步自封,或慨叹命运的不公,自命不凡、牢骚满腹。 但是在很多人眼中,脚踏实地与碌碌无为的界限是不明晰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拒绝平庸呢?关键在于培养追求卓越的心态。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善尽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飞利浦公司的口号,也是每一名飞利浦员工的理念。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人生活在世上不求有所为,但求有所事,无所事事是最糟糕的。我们可以平凡,但决不可以平庸!平凡的生活中,我们要拥有不平凡的心,认认真真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做人。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同样写道: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平凡还是平庸,很多时候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或许你努力奋斗后不一定会成功,却会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不平凡的光彩,如果你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就只能一步步滑落到平庸的深渊。 可见,一个人不管从事哪种职业,都应该尽心尽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只有这样,追求完美的念头才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变得根深蒂固。正如《人力资本》杂志的调查结果:90%的优秀推销员都不是口才很好、擅长交际的人;相反,他们的性格偏内向,相貌平平,然而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品质过硬、责任心强的人。 生活其实是很公平的,得到的和失去的总是在平衡之中转变着。也许你不是最优秀的,但只要你能始终如一地向着目标前进,在激烈的竞争中没被淘汰出局,度过寒冬,坚持到最后,你就是胜利者。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不也是这样吗?只要我们认真地做好自己平凡的工作,我们就能远离平庸,把平凡做成伟大,从简单中看出不平凡来。 评价他人,总是轻而易举。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是否走出了平庸这个狭窄的盒子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59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者也是人
dizhishidai 2010-5-5 11:50
这个题目做为博客的第一篇文章是有原因的,说及在科学网开博客,我与同学同事讨论多时,其主要中心就是应该在这类博客中写些什么题材的文章,其中绝大部分都认为这类博客主要就是两个功用,一是在要说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二是要说一些学科类的前沿,要为学科内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做一些小的贡献。但我个人却有些看法,我们除了工作,学习,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空间,博客的最初目的就是写自己的事情,所以,在这个博客中我依然要写自己的东西,写自己的事情。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生活”,慢慢进入视野
sheep021 2010-2-10 09:58
首先,祝大家新年慢乐。(慢慢乐,才能常乐。) 选择快乐或者慢乐,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但是,快与慢又是相对的,追求快乐这早死,追求慢乐者长命,实在是个有趣的事情 《黄帝内经 素问》 开篇即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目前来说,追求快乐是主流。但是,物极必反,走得太快,容易累,终归要停下来休息一下,最近,慢乐之风又逐渐抬头。慢生活,慢慢进入视野 附:慢生活:平凡而从容地活着 王大庆 刊发时间:2010-02-08 光明日报 慢生活这个词近来在媒体上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有关的图书也已经出了若干本。   慢生活一说据说源于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出现的慢食运动。提倡慢食不仅仅是因为细嚼慢咽有利消化,更因为只有慢下来才能用心体会生活、关注精神世界。慢生活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社会最应提倡的新健康生 活模式,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健康方面的促进项目之一。在一本关于慢生活的书里,作者倡导了九慢:慢吃、慢睡眠、慢工作、慢运动、慢读书、慢休闲、慢音乐、慢社交、慢情爱,以达到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的目的。作者提出的口号是:工作再忙心不乱,生活再苦心不累。总结起来,关键还在心态,简单说就是两个字:从容。   但世上的事大都是知易行难,真的让心态从容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几年前有关方面曾经发布过一个关于幸福感的调查,结论是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虽然这一调查结论引起了不少争议,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金钱的多少,幸福更是一种自我感觉的东西。以我对农村生活的有限了解,农民之所以比城里人更觉得幸福,有以下两点很重要:   一,物质欲望不高。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大多数农民都在为衣食发愁。这让他们特别容易满足。当然,会有人批评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满足。然而,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书中的这句话从另一方面给了我们提醒,不知餍足的物欲才是生活慢不下来、心态难以从容的真正原因。   二,人际关系亲密。对于住在村里的农民来说,从村东到村西,不是朋友就是亲戚。这与城市的情形有着巨大反差,以《瓦尔登湖》一书闻名的美国人亨利大卫梭罗有句名言: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被亲情友情包围着的人无疑是幸福的,而城市中人际关系的陌生疏离正在成为精神压抑、孤独抑郁的源头。   简单的物欲、亲密的人际让农民们虽然活得平凡,却经常能够保持从容。   中国在30年中走过了别的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也承受着数百年被压缩了的焦虑?若果真如此,慢生活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就更有了特别的意义。   最后,请允许我再引用亨利大卫梭罗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难以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Simplify ,sim plify ,simplify(简朴,简朴,简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深切缅怀杨遵仪院士
kongyuxia 2009-9-18 23:32
惊闻杨遵仪院士昨日辞世,撰此文以深切缅怀。 我本科在地质大学读书四年,虽未曾近距离接触过我们学校的几位地学泰斗。但是远远的看见过杨先生,大概是在新生开学典礼的时候,地大五十年庆典的时候,还有我们地大校园的主马路上。另外关于他们的图片展览看过不少。记得当时在地大学术交流中心的走廊里,有许多关于杨遵仪、郝诒纯还有其他地学名人的图片,关于他们大学时代的照片以及在野外搞地质作业时的照片,好像还有关于西南联大的一些颇具历史意义的照片。每次仔细观看时,都为他们的业绩所鼓舞,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并发奋努力学习。 后来离开地大来到北航读书,听朋友说地质图书馆在举办杨先生的图片展览,还曾经特地回去用心观看。记得当时展览了杨先生的生平和学术上的许多珍贵图片,包括在耶鲁的照片,不同年代和温家宝一起的照片,和自己的弟子的照片,还有一些字迹非常工整的手稿文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一句话“伟大蕴于平凡,真理贵在实践”,回来后我特地将这句话写在我的日记本上,以勉励自己。 当然关于杨先生的故事也听过一些。比如他说“遇事要勇敢面对”;“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心情舒畅”;还有他教学很幽默,师道垂范,学生中就有好几位院士;还有爱骑自行车,爱讲英语等等。 我刚才又看了一点杨先生百岁生日的视频,这位和蔼的老人家曾说: “人生百年, 贵在抓住光阴, 做人做事做学问, 言为师责, 行为师范, 做出成绩, 方无愧于天地人。” 他用一把小锤敲开了几亿年前的秘密,他用一种宽容驱散了很多人心里的阴霾,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们心中。 这里的视频中有三位可爱可敬的老人:贝时璋院士,魏寿昆院士和杨遵仪院士。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7149146323888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7739318665888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8348130859888
个人分类: 学术探索|3164 次阅读|4 个评论
深切缅怀季羡林先生
excellent 2009-7-16 22:48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季羡林 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噩耗传来,让我无限悲痛,深切缅怀这位国学大师、学术鸿儒、学界楷模!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初识先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一本名为《东方学人季羡林》的书,深深被先生的高尚人格及传奇经历所折服,此后又陆续拜读了先生的《留德十年》,《牛棚杂忆》,文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这三本书。 纵观先生的一生,我认为季羡林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季羡林,有几个重大的转折: 第一,从老家被带到了在济南的叔父家里。先生也因此离开了自己最爱且最疼爱自己的母亲,先生的很多文章里每次写到母亲都让人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赤字情怀和深深的遗憾,比如在《留德十年》里,先生写道:每次在梦里找不到母亲,都会大哭着醒来。 第二,没有考上邮局的铁饭碗,而是继续自己的学业。如果当初先生抓住了这个铁饭碗,或许今天谁也不会去理睬那个邮局的小职员吧 第三,当年先生同时被清华和北大录取时,选清华而弃北大,我认为是先生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选择上清华的出于当时清华的出国比例比北大高,时隔五年之后,终于如愿出国。当时清华的文学院有著名的四大导师,这个时期是清华人文学科发展的顶峰。在清华,出于偶然先生选了一门由素有教授的教授美誉的陈寅恪教授所开的一门课《佛经翻译文学》,并以此做为自己终生的学术追求。就是在这个领域,先生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天赋和意志力,将这一被人视为天书的学问做得炉火纯青。 第四,当然是回母校教了一年高中后,清华将其选为庚子赔款赴德留学生。在德国,先生依然从事他的古文字研究,并开始研究吐火罗文。 第五,由陈寅恪举荐,执教北大,并组建东语系。先生的重大贡献除了在其所研究的领域开疆拓土外,由他一手组建的东语系至今仍是北大外语系中最活跃的一个系。 第六,文革期间,先生受尽四人帮的凌辱,被关进牛棚,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仍然顽强的活着,并继续他的研究。在北大当楼管时,翻译完成了巨著《罗摩衍那》,这也是先生令人尊敬的一面。 先生为人正直,待人平和。在任北大副校长时,热心学校建设及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先生首创学术良心,不浮夸,踏踏实实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堪称学界楷模。从先生的衣着、谈吐、生活习惯来看,他十足是一个平凡的人,也就是这一个平凡的人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是他用一生耕耘的光辉形象,我们敬佩他、缅怀他,也时刻提醒自己有这么一个伟人在看着我们,督促我们前进。 愿老人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凡与伟大——做科学家很神圣么?
chyq721 2009-3-21 09:14
读完 王德华 老师的博文,一时冲动,写成欠考虑的《 80 后如何成为想当科学 家的 博士》,扪心自问,颇有哗众取宠之意。值得反省:做事和行文都应当三思而行。 那篇文章最大的毛病估计是带有一种鄙夷、偏激、不屑的态度,带有一种高高在上教训别人的心态,这是一种病态,对此我要认真改过。不过,有时又很犹豫,一个年轻人有点锐气,有点对已有规则的不屑难道有错吗? 今天跟着导师出去和一家企业谈合作,才知道导师对知识转移很在意,工程经验与研究意愿相结合方才让我们学生感觉到导师做事情上追求完美的深层次原因,这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风范;从企业出来,边走边闲聊,谈到导师的低调,他说是受课题组老前辈们的影响,这些老前辈在专业领域内都可算是鼻祖式人物,但是醉心于技术研发而不关注如何适度推广自己的知识;直接的结果是,学术影响力大,也做了很多应用研究,但是仍然是看来比较穷酸的教授之一,那种无私的将知识进行传授让后人难以坚持,毕竟接受这些知识的人通过将知识产业化而获得了好的经济收益,以及更加受人尊重的地位;课题组成员从我的导师这一辈开始注意到知识与财富收益的问题,但是仍然受老前辈们之言传身教,做人仍然很低调;如此说来,我几乎成了课题组的一个异数一进来就大吹大擂的在本校学生中宣扬我们课题组,而且写成了主体上是为了推销我们课题组的《读博第一年总结(从本科生转型为博士生)》。导师会继续保持他的低调作风,但是并没有要求我也去低调,在跟他说今天刚刚给另外一个导生制团队下战书的事时,他开玩笑的说我是好战分子,不过从言语中知道他是非常支持我这么做的年轻人没点冲劲怎么行呢? 我有时出现的偏激与不屑态度有可能真的是这两年来做的感觉太过顺利了,还没有那种致命性的打击出现在眼前,让我痛苦不已。我知道我真的可能是导师眼中的好战分子,而且我愿意去当一个好战分子,反正我知道我的后面还有我的导师给我收拾烂摊子的(哈哈,有了后台就得意忘形莫过于此吧)。 说了这么多了,似乎还是没有点题。将上述言语与题目结合起来的链条可以是复旦大学新任校长杨玉良院士对大学精神的诠释大学精神就在于对大师们奇闻轶事的代代相传中。我们的印象中总以为科学家和大师是对等的,这是我们从小的教育使然。小时候都向往神圣,而老师们都说做科学家是最神圣的事情,所以我们很多人的梦想就是成为科学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发现梦想和现实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发现神圣的东西对于凡人而言是那么的难以实现,所以才有了 王德华 老师 从鼓励 博士生们带着想做科学家之梦想来读博的角度讨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用神圣的东西鼓励后生总是长辈们最擅长的事了。 大学精神必定是区别于社会思潮的神圣事务,精神依附于人身,所以大学精神体现在人们对大师奇闻轶事的口口相传中。如果我能够成为一个大家眼中的科学家,我对我的学生肯定会经常性聊起今天导师与我的对话,也许我会从大学精神的角度去解析这段故事了。可是现在看来这件事却是非常平凡的事情。耶稣打个喷嚏也是非常之举,也许当时他的学徒并不在意,但是后来几代的跟随者就会将已经神圣的精神与这个喷嚏结合衍生出许多奇闻轶事了,而神圣也就在这种奇闻轶事中体现。如此说来,科学家真的没有什么神圣感,特别是对于与他同时代的人群而言。 然而,我们可以记住布鲁诺,但是我们谁又记住了签署烧死布鲁诺的主教了呢(如果没有实在是闲得无聊的历史学家翻看陈年老帐,我看这个主教的名字在未来永远是无名之辈了)。既然是当代的立志于做科学家的人就应该无视那些当代的掌握着某种话语权的人,让历史来洗刷真金就行,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尽情享受着这个进步时代里对科学家的尊重,尽情享受这份尊重而带来的可以自由思索的快乐,尽情享受着我们内心深处独特思考所带来的对社会无知的不屑,以上三个尽情享受该是科学家们表现平凡的机会了。 科学家的神圣只会让后人去评说,这是通过各种奇闻轶事代代相传而产生的。而对于科学家的同时代人,做的很多事情再也平凡不过了,无从说起科学家与其他人的伟大之处。而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有必要去承认跟你同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伟大吗?即使有你也不会去做的,多么的掉面子啊。既然不会去承认,为何又要将伟大的压力安在跟你同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呢?将科技工作者看作是一份能够快乐谋生的职业,应当是想成为科学家或者对科学家寄予厚望者应当摆正的平常心态了。科学家最最平凡了,因为身边很多科技工作者真的非常之低调,乐于做后人们爬上更高知识高峰的踏脚石,这不是什么高贵的牺牲,而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所以,请不要讲科学家看得太伟大,也就不要认为那些想当科学 家的 博士生们会给目前自感平凡的你带来某种莫名有的冲击。科学家不过是一种职业,有的人喜欢做,所以成了他的事业罢了。 王德华 老 师建议 博士生们读博要带着做科学家的志向,其实更多的是想让博士生们知道一种责任罢了。如果你是一个责任论者,就坦然的接受这些真的想成为科学 家的 博士生们吧。他们未来低调的生活并不会给您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少冲击,所以恳求您不要去苛责他们了。 是的,说出这些真的是在为自己之前那篇文章开脱,我还是没有从内心深处认错。我会接纳长者,比如说 王德华 老师的批评,而对于同龄人,没有一两千字的证据说明我的不屑给你带来了生活之不顺畅,我会依然保持着我对你的不屑。 要成为强者最好的办法是只尊重强者,通过鄙视弱者来让自己走出成为弱者的所有可能性。这就是我行文的强盗逻辑了。平凡也罢,伟大也罢,我是当定了科学家。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521 次阅读|5 个评论
男儿有志 泪不轻弹
simonjo828 2008-11-4 22:18
作者手记:我是一个平凡而又不甘平庸的人,我时刻与生活、与自己作着奋争   一   1980年,桂花遍地之时,在湘南,一个活泼而又可爱的小孩呱呱坠地了,那就是我。当时,有名望的大爷希望我日后能出人头地,能为国为家争光、争气,故为我取名子勋。   我的童年交织着痛苦与欢乐。我的出生,给家中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爷爷整日把我抱了又抱,亲了又亲;父亲也乐得合不拢嘴,母亲更是慈爱有加。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一岁半时,爷爷就闭上了慈祥的双眼,与我永别了。   父母为了安葬老人家,向亲友借了一千多元钱的下葬费,在当时,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后来,父母为了还债,早出晚归,省吃俭用,从没吃过一顿好饭,穿过一件新衣,而我也只有独自一人在地面爬着,在泪水和泥水中逐渐长大。   到了6岁时,家中光景转好,我也如愿上了小学。但我仍带不起午饭,饿得受不了就偷偷溜出去捡别人丢的红薯躲到教学楼后面和着泪水咽下去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我深知父母的良苦用心,就发奋学习。后来,我胸前飘起了红领巾,逐渐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堆在我头上的乌云,也渐渐消散。   二   1995年,我小学毕业,顺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   中学住校,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个月60元的生活费,对于正长身体的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我深知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是靠卖鸡蛋、卖小菜和当苦力积攒起来的,于是我千方百计地节省,有时肚子饿了就跑到水龙头边,以水充饥。每次回家,父母都问我怎么这么消瘦,是不是在外吃不惯、吃不饱。后来父母知道了我的情况,心疼地说:儿呀,身体是自己的本钱,只有身体好,才能安心学习。是啊,父母说得非常对,可每次看到他们这样劳累,我就想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后来在老师的指引下, 我试着投稿,也获得了些稿费。尽管家境如此艰难,但父母一直没让我辍学,我也努力不让他们失望。   1996年,我在年级第一个加入共青团,在校担任班长、团支书、广播员,多次在省、市各类征文、知识竞赛中获奖,时有文章在校内外发表。看到父母欣喜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生活的一线曙光。   我的天性中有一些诗人的敏感和脆弱。在中考前,我没有勇气去选择继续升学的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想辍学。   当我对父母说出我的想法时,父亲毅然对我说:你一定要把书读下去,要上大学,这是你爷爷生前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   三   1998年,如父母所愿,我怀揣着父母积蓄的一千元钱,背着行囊走进了市重点高中,远离了父母,才悟出世界上不能仅仅依靠避风的港湾;走出了家园,才知道生命更需要自身的勇敢。一个人穿梭于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穷困并不使我退缩,尽管生活不遂人愿,但它促使我开始思考生活、认识生活、深入生活;尽管落日的余辉有些令人伤感,但它亦是一种伟大的爱的积蓄。尽管成功的彼岸是如此遥远,但我仍会勇往直前。   入校不久,我便被华夏青少年成才研究所聘为学生记者,为《中学生心语》、伟人故乡行进行各方面的采访和组稿。课余时间又当起了报纸推销员。文学成了我最钟情的朋友。   我将在校的一点一滴都写信告诉在家操劳的父母,让他们不要有太多牵挂,我深知他们的许多苦痛是我无法理解甚至不能很深体会的,我只有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让我欣喜的是,高中三年我连续被评为优秀干部,但唯一令我痛心疾首的是妹妹为了我而毅然退了学,南下打工去了,这是我永远心安不得的。   高考前一个月,我突然倒下去了--我得了胸膜炎,需要一千元的医疗费,这更加重了父母的负担。在痛苦悲伤、无奈茫然之中,我写下了一首《足迹》:   夜色中/停泊/一叶小舟/边远的角落/静静地/敷上满脸的风霜/幽梦/无力浪迹天涯/没有星光/抬头望不到天/ 心已坠落/方向是什么/谁在这一刻成为忧伤   其实,我在心底里早就知道自己是个苦命儿,虽然这样,我却不自卑,不畏缩,因为我深知爷爷的灵魂时时在保佑我,鞭策我,父母永远在鼓励我、支持我,可以说我是在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中长大的。疾病终于好了。   四   2001年暑假,那是个闷热的夏天,刚高考完不久的我拼命地流汗,在工地上承受烈日的焙烤,我要让自己的神经在不停息地干活中麻木,我害怕那种漫长的焦灼等待。   黑色的等待终于过去,五彩的云霞洒满头顶,皇天不负苦命人,因为成绩优异和在文学方面的特长,我终于被某大学录取了,并且学校还减免了我一年的学费。虽然这样,可我许多时候还是独自一人在黄昏中从校园这头走到那头,在秋的萧瑟中我想唱个歌给远方的父母听,我要唱首快乐的歌,天真的歌,像山上的泉,像一只麻雀随意的啁啾,或一只燕子无忧的呢喃,哦,它应该什么也不像,只是一首简单的歌。   弱者等待机遇,强者把握机遇,智者创造机遇,我要做一个智者。我凭借自己的实力,当选过《校园快报》的编辑、记者及《记者摇篮新蕾专刊》的主编,《文学战线》的主编,《新闻前线》的执行主编,还加入了中心报道组。后来又在学报《记者摇篮》报当起了记者部副主任,接着又与学友一起创办了文学社团报《光明导报》,此报以新闻人物通讯为主,直击校园流行色彩,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报道校内典型人物,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校园文学研讨会上受到有关领导的称赞。   由于我时常在学报上发表一些小文,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练的文笔让一年四季碰不到几次面的老校长所感动,于是要我负责编辑《精品荟萃》(书名由中国记协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先生题写,全国人大常委、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先生作序),通过自己组稿、改稿、打稿、编辑等一系列出版程序地锻炼,使自己有了更大的提高。   为了学业,为了文学,更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我失去了同龄人应有的浪漫,品尝着生活的五味酸甜。对于我来说,生活不是诗,当作家不是梦,它是一条艰难的生活之路,一旦选择了,需要你在浪漫的幻想中去把握一个理智的尽度,在丰富而脆弱的感情中寻找毅力和心理承受力的支点,需要在成熟中走出自己的人生。云烟而过的那些日子,我的心有太多的感触。风雨中漂泊,坎坷中拼命,负载的灵魂在不安中沉浮,无形中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疲惫中度过,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我不会预测明天,我也不知自己的前途会怎么样,我只是觉得,生活中的路,不会总是直线,有时小弯,有时大弯;生活中的路,不会总是平坦,有时小崎岖,有时大坎坷。看来,生命之路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所走的路通向何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不能永远沿着前人走出来的路走。否则,人类社会就将原地踏步了。人,应该尽快走完前人走过来的路,然后,用自己的脚,用自己晶莹的汗珠去开辟一条新路--一条通向霞光的路!
个人分类: 随笔散记|28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