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宝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冬日的炮台湾
热度 3 huailu49 2016-12-8 11:02
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东部,东临长江和黄浦江,西倚炮台山,沿江岸线长约2000米,紧邻著名的吴淞口,清朝时借此地形建造水师炮台,所以得名为炮台湾。隔着黄浦江东望,便是浦东新区最北端的 滨江森林公园 ,那里4年前就去过了, 林荫道不错 ,可惜那天天气不太好。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3107 次阅读|6 个评论
午休时分
热度 3 huailu49 2016-12-7 10:22
时间:20161203,地点: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
个人分类: 动物世界|2545 次阅读|5 个评论
邓丽君长眠之地-金宝山墓园
热度 7 ldh 2013-5-8 14:39
今天看了许培扬博主的博文,说今天是邓丽君逝世18周年的日子。这使我回想起了2009年秋天,我们一行9人利用到台北开会的机会,特地探访邓丽君的墓园-金宝山。现将当时拍摄的几张照片帖出,以表示对邓丽君的纪念。 最后一张为墓园的远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945 次阅读|21 个评论
美兰湖畔
huailu49 2012-12-15 08:02
美兰湖畔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2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顾村公园
热度 2 huailu49 2012-12-14 09:12
顾村公园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2876 次阅读|4 个评论
弟弟的微博《4号线对3号线的分手泪别书》被热转
zhangyichen 2012-1-16 00:43
弟弟以网名“煮酒崖_张凯”发布微博《4号线对3号线的分手泪别书》:“萍水注目,两无言,宝山执手相恋。过中潭,奔中山,一路风雨艰。我胸无大志,日复走圆圈;你心怀高远,不欲共循环。十站情缘满心间,每念及此肝肠断。真情感,不独占,泪雨倾盆,松手祝明天。三三,让我们作别宜山。” 在网上突然发现被热转,并且被赞为有才。作为哥哥,看到弟弟这几句话被大家称赞,顿时也小激动一把。不过作为哥哥对弟弟的了解,也并不感觉意外。他自幼喜欢文学,小时常能用文言词句做文,常让我这个逻辑思维大于形象思维的人自配不如。但是,作为一个没有在上海的生活经验的人来说,一时看不太明白,所以也没有那种有上海生活经验人读后的那种共鸣感。后上网查询,原来是,4号线在宝山路—宜山站共有10个站点,和3号线共线运营,被他拟人化了。这么一写,仿佛道出了4号线对3号线平静外表下的深刻情感。 看到弟弟的文字被热转,也是小感叹一番,小自豪一下。春节快要到了,衷心地祝福各位博友,各位常年辛苦地抗战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们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身体健康、多出成果,快乐每一天!
3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院士标准”之断章取义者也“闭嘴”?
热度 7 hcrm 2011-12-14 11:17
邸利会先生因为发表了一篇让人“闭嘴”的博文(不能说是文章),也获得了科学网的“置顶”,除了阅读数远远高于宝山兄的“院士看贡献”外,其他的好象也没什么。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你可以说话,却要让别人闭上嘴巴?这又是哪条“院士标准”? 我认真阅读了邸利会先生的博文,之前就认真地读过宝山兄的文章,总体感觉是: 邸利会先生在断章取义! 邸利会先生的博文大量引用了宝山兄的文章片断,诸如“ 至于院士的评选,它们体系有自己的标准。就老百姓看来,院士既然是最高荣誉称号,标准就俩字:贡献。你对中国有什么贡献、有多大的实际贡献,基本决定了你是否是个 ‘ 合格院士 ’”,“ 对于贡献,标准比较一致,大到国计民生,小到学科方向,很容易认同,比如老一辈的院士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中一代院士解决了一大批国家难题,新一辈院士则开拓了一大批学科 ”,“ 对于水平,那就五花八门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甚至同一学科、同一领域之下的不同小专业,很难对 ‘ 水平 ’ 二字取得一致意见。因此,有的人说是发了N多的CNS就是水平,有的人说一辈子连SCI都没发过的才叫水平。都对,只是站的位置不同而已 ”。邸利会先生对此进行了一一批驳。 记得我读完宝山兄的文章后,留下了如下言论: “ 无论是教授还是院士,于人生而言,都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人生可以没有高度,但人的思想和精神应该有高度。十分赞赏宝山兄文章所表现出的积极心态! ” 从我的读后感可以看出,我并未如邸利会先生所言“ 居然还蛊惑了一些人 ”。 回头再来看邸利会先生所批驳的观点,看是否真如他评论的“ 荒谬之极 ”之呢? 宝山兄言论之一: “ 至于院士的评选,它们体系有自己的标准。就老百姓看来,院士既然是最高荣誉称号,标准就俩字:贡献。你对中国有什么贡献、有多大的实际贡献,基本决定了你是否是个 ‘ 合格院士 ’。” 我不知道邸利会先生是否懂汉语?宝山兄在此说得十分明白:“就 老百姓看来 ”。 邸利会先生的批驳之一: “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摘自2008年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修订《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二章院士的标准及选举程序) 稍微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 关于“院士”的标准,与老百姓的“贡献”论并不矛盾。是的,“章程”并没规定“重大贡献”是针对谁?对世界有此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符合其他条件的一样可以当选“中科院院士”。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你祖国的老百姓希望你能对自己的国家有所贡献,这过分吗?合格不合格?老百姓怎么就不能有自己的衡量呢? 我想,除了宝山兄和我,邸利会先生也算是“老百姓”吧? 宝山兄言论之二: “ 对于贡献,标准比较一致,大到国计民生,小到学科方向,很容易认同,比如老一辈的院士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中一代院士解决了一大批国家难题,新一辈院士则开拓了一大批学科 。” 我不知道这段评述又怎么惹恼了邸利会先生? 邸利会先生的批驳之二: “ 如果中国科学院学部要是按照作者的这个思路来设计贡献的标准会怎么样?别的暂且不说,您说的标准里面,包括了新一辈院士则开拓了一大批学科?真让人吃惊!请问这次当选的生物学部的新院士们,到底开创了什么新学科?还是一大批? ” 我们依然可以比较一下,也不难发现,邸利会先生自己都是说“ 如果中国科学院学部 ”怎么样,显然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假设”,他自己都不会认为是真的。至于邸利会先生质疑“ 新一辈院士则开拓了一大批学科 ”,将落选院士的饶 毅 和施一公先生来作对比,不知他真正的用意何在?我想问的是,很多学科过去在中国是没有的,现在在包括饶 毅 和施一公先生在内的诸多科技工作者(自然包括 新一辈院士 )的努力下,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来了,这不是开拓又是什么呢?! 连牛顿都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谁又能夸口说自创了“独门功夫”? 宝山兄言论之三: “ 对于水平,那就五花八门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甚至同一学科、同一领域之下的不同小专业,很难对 ‘ 水平 ’ 二字取得一致意见。因此,有的人说是发了N多的CNS就是水平,有的人说一辈子连SCI都没发过的才叫水平。都对,只是站的位置不同而已 。” 这样十分中肯甚至辩证的说法,如何又使邸利会先生坐不住了呢? 邸利会先生的批驳之三: “ 这更是奇谈怪论了,简直堪比文革时候红卫兵的昏话。红卫兵当年批斗钱伟长时,曾让钱挑担子,当时钱双腿有疾,走起来很不稳当,红卫兵就说,看,你还是力学专家呢,连重心都找不准,都不如老农民,还当什么力学专家!大家看看,作者的这番言论可是颇有红卫兵的遗风啊! ” 我们最后作一次比较,更不难发现,到底谁的言论更有“红卫兵的 遗风 ”?红卫兵们是“越左越革命”,邸利会先生大抵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很简单,他坚信对“水平”的评价是有唯一标准的,他说“ 仅仅是施一公在国内的贡献,就不止一位说过,这些院士根本就没办法比 ”——这哪儿是在谈什么“水平”的问题啊,真切地是在为 施一公 和饶 毅 先生抱不平! 我这儿就不明白了,为什么邸利会先生只承认饶 毅 和 施一公 二位先生有“水平”、有“贡献”,其他中科院的院士就没有呢?或者说不及饶、施二位先生? 不过,邸利会先生的“水平”和“贡献”,我倒是看出来了,正如他的签名:“ 永远记得你的人生有限,所以不能在庸人和笨蛋身上浪费时间。” 这个世界上,唯有邸利会先生的“人生有限”,而宝山兄和我,一个算是“庸人”,一个就算是“笨蛋”了。邸利会先生让宝山兄“闭嘴”,不知会让我做什么? 我将拭目以待! 2011年12月14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448 次阅读|20 个评论
话说晒网
热度 4 boxcar 2011-11-25 07:53
王宝山老师说“做科研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 】,俺表示严重同意。而且,俺不但要同意,还要给“晒网”加上几条“喆学”注释,办法照旧——撷英!不过,为了避免大家看了俺博文标题中的引号就望而却步,这次本“引号哥”在标题中就不写引号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句俗语,以前经常被用来形容做事不专心。的确,许多事情需要专心,中间不宜有停顿或中断,更不能转过来变过去地折腾。从宏观的角度看,科研也需要专心致志,其间不宜中断或停顿,更忌讳不断地变换研究方向。但从比较微观的角度看,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做实验或搞计算、推导公式、总结整理、撰写文章、设计研究方案等等都是具体的科研活动,在一项科研任务的进行中这些科研活动都是需要做的,关键是何时做和如何做。如果很“一根筋”地认为科研就是做其中的一件事,就是“打鱼”,偏废了其他(不知道“晒网”),科研(打渔)就难免会出现问题。一个成功的科研工作者,就应该善于把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然“鱼”要“打”,“网”也要“晒”,就又涉及到一个如何“晒网”的问题。从俺惯用(也很管用,有时还很“管涌”)的“撷英”方法看“晒网”,或许可以有:筛往、赛往、鳃罔、晒往、思旺 …… 先说“筛往”。如果某天某同学或者某老师决定今天不“打鱼”了,改为“晒网”,具体需要干神马呢?应该先把以往做过的工作过一遍“筛”,这就叫“筛往”。用一个更科学的词来描述,就是总结和分析。在“筛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赛往”,例如比较一下已经试验的各种材料、工艺条件和技术路线的实际效果,从中选择出效果最好的一个。“赛往”无疑是最好做、也是大家最愿意做的事情,“赛”出了更好的东西,当然意味着科研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但俺必须说,这是比较低层次的数值比较而已。其实,在此期间还需要更高层次的“鳃罔”,也就是以更细入微的方式把一些很让自己困惑、难以理解的现象或结果单独地挑出来,再做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鳃罔”之后便是“思罔”,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但却有可能从中发现更有趣、更重要的东西。 再说“晒往”。在对以往的工作“筛”过、“鳃”过也“思”过之后,大概能够提炼出不少有价值的结果了,如果已经很成体系,那就可以考虑把它们“晒”给世人去看了,说的清楚一点儿就是写成文章拿去发表,便是俺要说的“晒往”。研究生们,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手把 N 多数据和 M 多结论的情况下必须敢于“晒往”,要记住“爱拼才会赢”,敢写敢投才能中的道理。 许多研究工作,适当的时候(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晒一晒”是大有好处的,这样能够做到“晒望”和“晒旺”的,即越“晒”越有“希望”,越“晒”越“旺”,当然,如果总也不“晒”,结果可能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渐渐被阻“塞”,然后慢慢会被“忘”掉,就成了“塞忘”。 刚才说了半天,都是围绕着“往”,即过去的工作的。事实上,“晒网”期间不但有对过去研究工作的整理、总结、分析和公布,更需为未来的研究工作设计方案和路线,只不过这时靠的主要不是“晒”或“筛”,而更多是“思”而已。 参考: 【1】 王宝山:做科研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6913do=blogid=511454
个人分类: 科研|3607 次阅读|5 个评论
希望中国青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能够用脚投票(微博)
热度 6 Synthon 2011-10-16 21:55
证明这个体制的荒谬 读王宝山老师博文有感
个人分类: 其他|3453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