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荆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回忆录:《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15)
duzhanchi 2018-3-15 11:09
4.4. “文革”期间 (9) (一)京外 (7) 一九七一年 8 月 ,离京,前往湖北省潜江县,中科院湖北“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14日,到达武汉,来到汉江口,为汉水与长江交汇处。 汉水 碧绿,江面不宽。乘船逆水而上,河道渐宽,风光多姿,至汉川县,下船,乘汽车前往干校。这里是有名的 江汉平原 。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盆地西部,湖泊星罗,水网交织,垸堤纵横。干校位于潜江县王场镇广华寺一带。这里,海拔约30米,盛产石油,地势低平,河渠交织,垸田低平,有“江汉油城、龙虾之乡”之誉,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戏剧家曹禺的故乡。 10 月6日 ,来到位于汉水支流东荆河东畔的潜江县城,逛街。 一九七二年 2 月 ,春节期间,离干校,赴内蒙古五原县探望父母。之后,返回中科院湖北“五七”干校,途中在山西省大同下车。大同是 我国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号称“ 煤都 ”。 24日,乘公共汽车到来到市西郊武周山云冈,游览 云岗石窟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有洞窟53个,造像51000余尊。始凿于北魏兴安年间,延续至正光年间。石雕造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气势宏伟,雕刻精细,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而后,前往大同矿区煤峪口南沟,参观 红一矿“万人坑” ,即大同煤矿展览馆。该地为旧时小煤窑的坑道,分上、下两洞。洞内堆满了二战期间日军杀戮或迫害致死的矿工尸体,是日军侵华,残害我国矿工的铁证。 在京逗留10日,返回干校,途中路过武汉,住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水生所位于珞珈山麓,东湖之滨,1954年由上海迁至此地。 3 月 5日,参观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旧址。该所位于武昌黄巷,最初为清末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1927年在毛泽东倡导和主持下创办讲习所。纪念馆内有当年的办公室、教室、寝室、膳堂、操场等。 6日,再游 东湖 。沿湖西岸北行至九女墩,踏上人工筑建的沿湖大道,经胡光阁,再沿东湖东路,过磨山东麓,来到 珞珈山 。该山位于东湖南岸,海拔约100米,林荫蔽日,郁郁葱葱。留有蒋介石、周恩来、 郭沫若 、郁达夫抗日战争期间的别墅。沿小径登至山顶。北揽湖光,水天空阔,远山隐隐,帆影点点,令人心竟神驰,物我两忘。西眺武汉,建筑群立,山河奇瑰。而后,来到洪山,有 崇宁 万寿禅寺 ,未游。至南麓,有 施洋碑 。纪念碑高达20米,四周矮垣环绕,松柏拱卫;墓前塑烈士半身像,下部石座正面镌有董必武悼念烈士的诗篇。之后,前往干校。 4 月 20日,随同章铭陶等,前往沙市游览。 沙市 位于长江北岸,古代属荆州,亦称江陵。此地,古代创造了大溪文化,亦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来到荆江大堤,有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建于1952年。碑体为塔状,花岗岩砌筑,下层刻有浮雕,中层四面均镌刻题词、碑文:南为毛主席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北为周总理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东为邓子恢的古言颂词;西为李先念、唐天际撰写的纪念碑文。纪念碑两侧,各有六角攒亭阁一座,内各立大理石碑块,上面镌刻有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928位英模的名字。荆江分洪工程规模宏大,由大量进洪闸、节制闸、分洪区围堤和加固大堤等组成。 纪念碑千米之外,有 观音矶 ,又称象鼻矶。观音矶有“万里长江第一矶”之称,伸入江中二百多米,始建于南宋年间,具有顶承江流,保护江堤,化解荆江危险的作用。在此眺望, 江水滔滔,天水一色。矶上有 万寿宝塔 ,建成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塔以砖石砌筑,八角七级,高40余米,塔身有汉白玉雕刻佛像,顶为铜鎏金塔刹,造型庄重,神韵生动。 荆江大堤内侧,有 文星楼 ,始建于康熙年间,亭阁式,正方形,砖木结构,高约15米。 之后,参观了沙市暖瓶厂。市内有爱国诗人 屈原 的故居- 江渎宫 、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的 章华寺 、建成于民国二十五年的中山公园,均不开放。 返回途中,经 荆州古城 。该城,自公元前689年楚国起,先后有6个朝代在此建都,34位帝王在位,出过138位宰相,是当之无愧的“ 帝王之都 ”和名副其实的“ 宰相之城 ”。 一九七四年 7 月 ,随同陈佐忠、姜恕,前往河南省,进行农田生态研究调研。顺便游逛了 新乡、博爱、偃师 等县市城区。 8 月 ,与姜恕、王志英、戚长敬、金士珍、盛修武、郑慧莹、李守全、吴志纯及北京市科技局的胡庆禹、张汉元、徐桂滨等一道,前往山西昔阳县参观。顺便游逛了 昔阳县城 ,参观 大寨 、大寨展览馆、凿洞改河造地工程、昔阳良种繁殖场等。 9 月, 与王志英、戚长敬等,赴河北省,进行农田生态研究调研。顺便游逛了 宣化 、 遵化 、 唐山 等县市城区。 10-11 月 ,随同陈佐忠、姜恕,前往南京和上海,进行农田生态研究调研。顺便游览了南京的南京大学、鼓楼、鸡鸣寺,上海的外滩、游豫园、城隍庙,苏州的拙政园和狮子林。 28日,第一次来到 南京 。 南京为江苏省会,别名金陵、石头城,史称“十朝都会”。首次建都为三国时期东吴,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古代著名人物有: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南朝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学家陶弘景、南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唐朝诗人王昌龄、清朝小说家曹雪芹、我国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我国第一位回族探花任长华等。该市 以低山丘陵为主,林木覆盖率高, 常见树种有麻栎、栓皮栎、枫香、化香树、糯米椴、青冈、苦槠、冬青等,特别是行道树 法国梧桐,造型优美,郁闭成荫,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31日,来到位于鼓楼区汉口路的南京大学生物学,与赵儒林先生座谈,之后游览 南京大学 。该校建于1902年,校门庄严雄伟,两侧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系毛主席所书。校园内,树木极多,郁郁葱葱。主要建筑有物理学楼、图书馆、校史博物馆、北大楼等。北大楼建于1919年,是南大的标志性建筑,主体二层,塔楼五层,歇山顶,墙壁清灰,古朴雅典,布满爬山虎,碧绿成片。 其后,游鼓楼、鸡鸣寺。 鼓楼 始建于明代,处于北京路、中山路和中央路交汇点。楼分二重,下为砖石楼台,上为重檐九脊顶。楼上有报时钟和记时滴漏。不远处,有 鸡鸣寺 。该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始 建于西晋,自古有“南朝第一寺”之称。仅有存有大殿。 11月1日,乘船,由南京到上海,观赏长江两岸风光。 长江 是亚洲第一大河,流经11省(区、市),宜宾至宜昌为上游,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于上海崇明岛注 入东海。南京至上海段,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原沃野,坦荡宽阔,一望无际。沿途主要 城市有:镇江、江阴、南通等。 2日,第二次来到 上海 ,第二次逛外滩、游豫园。城隍庙仍未开放。 3日,与老陈一起前往苏州。 苏州 地处太湖平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其园林以古、秀、精、雅、多著称于世。城周胡泊,星罗棋布,风光绮丽,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素有“园林之城”的美称,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先去 吴县 龙桥调研,之后到拙政园和狮子林游览。 拙政园 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初为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宏寺,明朝时改建为此园,清代时曾是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苏州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主要为明代风格。园内山水并重,水面占五分之三,总体布局以湖为中心,亭、台、楼、阁、厅、堂、榭、廊、轩、馆沿池畔而建。粼粼池水,遍种荷花,朴素平淡,俊秀雅致。又可分为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之园。 从东门入,来到东园,有新叠石,石旁植树,点缀清秀,富有诗情画意。前行,平冈起伏,松林草坪,开阔疏朗。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 过放眼亭,来到中园。中园为拙政园的精华所在,正中为湖,清澈广阔,遍植荷花;湖南岸为主体建筑-远香堂,堂前有假山。西行,有倚玉轩,轩前有昆石。南行,有廊桥-“小飞虹”。桥南有堂-“小沧浪”,亭廊环绕,环境优雅。湖水北部,以土山分隔,形似两个小岛;岛上林荫匝地,各建一亭,东为待霜亭,西为雪香云蔚亭。此外,中园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枇杷园等。 继续前行,进入西园,布局紧凑,建筑精美。主要建筑有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花馆,合称鸳鸯厅。其东有宜两亭、其西有留亭阁。此外,西园还有浮翠阁、倒影楼、塔影亭、水廊等。 狮子林 位于园林路西侧,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初名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狮子林为寺后花园。1925年前后经重修,始成现状。狮子林以湖石幽奇,洞壑深邃著称,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代表作之一,亦是 苏州四大名园 之一。 进入园中,长廊萦绕,瀑飞泉潺,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临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主要景点有:燕誉堂 、 花篮厅、问梅阁、指柏轩、真趣亭、湖心亭、石舫、卧云室、五松园等。建筑依山傍水,参差错落, 曲桥连亭,楼台隐现, 优雅恬静,意趣无穷。 燕誉堂是园中主要建筑,陈设高雅,富丽堂皇;庭院有一景观,用湖石砌成,称为“狮子静观牛吃蟹”,神态逼真,生动有趣。 四周廊壁,嵌有大量碑帖石刻,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天祥的《梅花诗》碑刻尤为珍贵。 10日,回到北京。 一九七五年 3-4 月 ,随同陈佐忠、姜恕,前往湖北和山东,进行农田生态研究调研。顺便游逛了 武昌 、 浠水 、 襄樊 、 郑州 、 商丘 、 济南 、 莱西 、 烟台 等县市城区。 3 月 31日,来到 襄樊市 。该市地处汉水两岸。南岸襄城,北岸为樊城。樊有古城墙,始筑于汉初,方形,高约8米,宽约10米,内用土夯,外用大块青砖垒砌。城墙外有护城河宽180多米,宽阔如湖,碧波荡漾,似巨龙环护,是中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有“华夏第一城池”之誉。市内有仲宣楼、昭明台(钟鼓楼)、米公祠、宋代摩崖等景点。市西,有鱼梁洲,是汉水中的第一大岛,有“汉水明珠”之美誉。 4 月 1日,游览 古隆中 。隆中是三国时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唐代在此建武侯祠。至明代,形成了“隆中十景”,即 草庐亭 、武侯祠、三顾堂、小虹桥、躬耕田、六角井、半月溪、 老龙洞 、梁父岩、抱膝石。 来到樊城西的隆中山,此地,群山环抱,溪流萦绕,松柏参天,幽邃秀雅。沿阶而上,至东山梁上,有一石牌坊,为四柱三牌楼式,高约六米。上书“古隆中”三字,两边门柱正面刻有对联: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及“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八个大字。背面刻着“三代下一人”五字。前行,过躬耕田、小虹桥之后,游览了武侯祠、三顾堂、三义殿、 草庐亭 、抱膝亭、六角井等景点。 武侯祠 是主要建筑,始建于唐代,主体建筑有刘备殿、诸葛亮殿等,内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及蜀汉文武大臣的塑像,威武雄壮,栩栩如生。院中矗立有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为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系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尽皆精湛绝伦,故称“ 三绝碑 ”。 3日,来到 商丘市 。历史上,燧人氏、 颛顼 、 帝喾、夏朝、商朝、周朝宋国、汉晋梁国、宋朝等均曾建都于此,故享有“三商之源、华商之都”的称誉;亦曾是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总前委所在地。这里还是长江以北的第一个长寿乡。市区有壮悔堂,市郊有阏伯台。 7日,来到山东 烟台 市,入住黄海之滨虹口宾馆。这是第一次夜宿海滨,尽情享受海涛之声,游览 烟台山 ,海拔50米。这里,三面环海, 山 、 海 、 城 、 港 连为一体,既有有观海坪、燕台石、鸳鸯石、盟情崖、母子龟、石帆、古栾树等自然景观,也有龙王庙、忠烈祠、惹浪亭、抗日烈士纪念塔等人文景观。还有日本、英国、美国、挪威、瑞典、丹麦等国的领事馆。市区还有西炮台山公园、南山公园等景点。 11 月 ,与陈佐忠一道,第一次来到 广东 ,进行农业调研。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始建于公元前秦朝时期,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 3日,到中科院华南植物所,参观 华南植物园 。该园位于东郊天河区龙眼洞附近。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创建于1929年;1954年易名为中科院华南植物所;是中科院四大植物园之一,亦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院内绿海芳菲,湖水荡漾、亭台、楼阁、回廊俱全,环境优雅,风光秀丽。设有棕榈植物区、孓遗植物区、荫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果子植物区、竹园、苗圃等。 5日,乘长途公共汽车,从广州出发,前往 汕头市 。途经海门湾、汕尾湾,濒临南海。沿岸礁岩多姿,沙滩金黄连绵,滨海风光秀丽,海水一碧万顷。下午,到达汕头市,海拔5米。该市位于榕江入海口处,濒临南海,到 仙头港 一游。码头对岸为 达濠岛 。市内有建1921年的海关钟楼。 7日,来到 澄海县 ,海拔10米。逛街,住宿。 9日,回到广州,参观“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广交会”开办于1957年,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进入会场,展厅特多,商品齐全,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犹如一个特大的百货公司。 11日,第一次到 佛山市 ,参观祖庙。 祖庙 乃佛山诸庙之首,位于禅城,始建于北宋,建筑具岭南特色。中轴线上,有前殿、正殿、庆真楼、锦香池、万福台、灵应牌坊等,布局庄严整,精巧华丽,青石铺路,斗拱飞檐。前殿层层相叠,雄伟壮观;正殿为主体,供奉北帝-真武大帝,陈列着不少珍贵艺术品;万福台为古戏台,以木雕装饰,辉煌灿烂;灵应牌坊威严耸立,叠翠飘逸。祖庙的建筑物上,装饰有大量的陶塑、木雕、砖雕、灰塑,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为多,造型流畅、豪放、明快,艺术高超,工艺精湛,称得上是一座民间艺术博物馆。附近,有座青砖镬耳建筑,乃为黄飞鸿纪念馆。 14日,回到北京 一九七六年 3 月 ,与遗传所赖世登一起,前往河北唐山和秦皇岛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和科研调研。调研途中,顺便游览。 19日,到 蓟县 ,有 独乐寺 ,始建于辽代。不开放。据说,其内主要有观音阁、乾隆行宫、乾隆行宫、乾隆碑刻等, 21日,再次来到 遵化县 ,海拔60米。逛街,住宿。 25日,第一次游览秦皇岛东山、北戴河海滨、鸽子窝和山海关。 秦皇岛东山 。该地濒临渤海,大海 浩淼湛蓝, 远山山林 青翠。据说,当年秦始皇曾来此地求仙。 北戴河海滨 位于秦皇岛西南,清光绪二十四年正式辟为避暑区,其西有戴河流过。此地,南临渤海,背依联峰山,海岸曲折,海水清澈,滩面平缓,细沙柔软。联峰山上,松柏苍翠,异峰奇丽。山海相映,风光秀丽。这里,建有不少疗养院、休养所、别墅,是避暑、疗养的理想场所。著名的有:鹰角亭、老虎石、韦驮像、金山嘴、鸽子窝等。 鸽子窝 位于北戴河海滨的东北端,公园内有鹰角亭,雕梁画柱,气势雄伟,建于高峰之上。登亭观看,海中有一巨石,兀立岸边,色泽斑黄,陡峭如削,形似雄鹰屹立,名曰鹰角石。据说,毛泽东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写于此地。 山海关 是一座小城,城池与明长城相连,是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在此建关设卫。此地北依燕山,南临渤海,险山、阔海、雄关浑然一体。东门箭楼之上有一巨匾,长达6米,写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体浑厚,气壮山河,乃明朝进士萧显所书。
个人分类: 观光游览|2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两湖洪水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6-7-9 23:27
再论两湖洪水 两湖洪灾的关键 问题是我们要严防死守,保 一个 低于长江汛期水位 5- 10 米 , 甚至 20 米的大锅底。 长江洪水位在荆州段大概 44-45m 、监利 - 城陵矶段 35m 、武汉附近 30m 左右,而洞庭湖平原地区高程只有 30m ,江汉平原底部 24-25m 、武汉 22-23m 。 按照长江洪水水位和两湖的地面高程,每年夏季被水淹没的范围有几万平方公里,其实两湖地区几千万人都生活在类似于苏必利尔湖的大湖盆里, 几十年硬扛一次的代价其实比每年都被水淹要小得多 。 淮阳古海湾曾经深入到大别山的山脚下,荆江大堤和 两湖纵横的堤垸相当于把 荷兰人的围 海 造田搬到了内陆 。 一 荆江的 “ 跷跷板 ” 800 年江南、 800 年江北的 “ 跷跷板式 ” 移动式长江塑造江汉平原地貌和水系的主要动力。 两湖盆地 位于 我国 东部,是新华夏构造体系中 是一个巨大的沉陷区 ,位于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构造带东侧、昆仑山 - 秦岭 - 大别山一线以南,是我国东南部面积最大的沉积盆地和平原。 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奠定了 两湖 湖盆的构造基础,第四纪早期江汉湖盆又在 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 上重新开始下沉,并接受长江 、 汉江 、洞庭湖四水以及大别山、幕府山山麓河流等 水系长期切割、冲淤,形成了 四 面 隆起,为巫山、大洪山、大别山、幕府山、武功山、梅山 - 雪峰山环绕, 中间平坦低洼、湖泊众多 、 向心水系发育、 向东开口 的 低 平原。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 (年 日照 时数 2000 h 以上) 、 水 热丰富 ( 年均气温 15 ~ 17℃ , ≥10℃ 积温 5000℃ ,无霜期长 250 ~ 270 d , 年降水 1200mm ) 、雨热同季,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 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多种作物生长,广阔的水面为发展淡水养殖提供了场所 ,唐宋以来已经成为了 “ 湖广熟、天下足 ” 的鱼米之乡 。 两湖平原地下是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含油气盆地,还有丰富的磷灰石、盐矿、重晶石资源。武汉、长沙 - 株洲 - 湘潭、宜昌枝江 - 荆州 - 沙市、襄阳 - 樊城 等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均分布在两湖盆地边缘,且均为历史文化名城。盆地内部沃野千里、河湖纵横、城镇 星罗棋布、 水运便利,又有京广、洛湛、沪蓉、渝长(厦)铁路,京港澳、大广、二广、沪蓉、沪渝、杭丽高速等国家交通干线交错。除武汉及周边、长 株潭、宜昌、襄阳等地的科技和工业企业外,盆地内部还有江汉油田、荆门磷化和炼化、宏图航空、长岭(岳阳)石化等大型工业企业,两湖条件资源条件优越, 适宜农耕和淡水养殖 ,在丰饶的物产基础上,近几十年来乡镇企业崛起,纺织、食品、造纸等轻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就决定了两湖盆地虽然是一个低于长江、汉江和洞庭湖汛期水位的大锅底,但不到非常时刻,我们绝不能放弃。 长江从两湖平原中部偏南穿过,又名荆江,以荆江为界,两湖平原又可以分为北部的江汉平原和南部的洞庭湖平原。由于历史原因,荆江实际上是一条骑墙的河,位于两湖盆地内部的次级地质构造 —— 石首隆起上,荆江大堤是两湖平原内部的分水岭。 石首隆起北侧的江汉平原是两湖盆地的沉降中心,直到目前仍在不断沉降,这造成荆江大堤两侧水位落差越来越大,这是荆江防洪险峻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江与汉江之间的江汉平原地面 海拔一般 24 ~ 25 m ,部分地区比洞庭湖底还低,如南洞庭湖底 ( 高程 25 m ) 与洪湖市地面高程相当,西洞庭湖底 ( 高程 29 ~ 30 m ) 高于江汉平原北部一些湖面 ,最低点(湖底高程)只有十几米 。汛期江河水位普遍高于田面 5 ~ 10 m ,特大洪水年份外江水位 更高 。以长江沙市段为例,堤顶 ( 高程 46.5 m ) 比江汉平原最低处高出 22.5 m ,比大堤附近田面高出 3 ~ 16 m ; 1954 年和 1998 年最 高 洪水位分别为 44.67 m 和 45.2 m ,均高出堤 外 一般田面 10 多 米。 两湖平原水高田低的格局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自然水系、地貌变迁为基础,通过人为干扰(主要是围垸筑堤)形成的。几千年来荆江水道经历了不断向南迁徙的过程,两湖地貌也由 “ 南高北低 ” 到 “ 南低北高 ” ,再到 “ 南高北低 ” 。 川江向东穿过了巫山三峡以后,开始在两湖盆地底部自由泛滥, 在江汉之间,长江有 夏等岔道 可以分流,并形成 大片的 湖泊水面和沼泽 湿地,在先秦时代这片湿地被称之为 “ 云梦泽 ” ,云梦泽可以称之为长江的过水湖泊。这时候江汉平原是南高于北,主要汇水区域是大江以北的云梦泽地区,洞庭湖还处于雏形状态,是 湘江下游的过水湖泊, 水面并不大,主要在今天的东洞庭湖地区,潇湘四水还是分散注入云梦泽。 自秦汉以后,由于上游水土流失加剧,江汉两水在云梦泽西部形成内陆三角洲,并逐渐向东推进,由于受自然堤阻水的影响,加之人们在三角洲边缘的沼泽湿地不断筑堤垸围垦,统一的云梦泽湿地被蚕食、分割,逐渐转化为冲积、湖积平原,湖泊淤积物也是江汉平原肥沃表土的主要来源。在 围垦云梦大泽 的过程中, 从 1600 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人们就在长江北岸 筑堤防水, 这造成长江流入云梦泽的水量减少,长江开始向南改道。至唐宋时期,云梦泽已经基本消失,只是在堤垸底部残留着一些内湖水面,但与长江已经缺乏水利联系,长江中游的通江湖泊主要集中在城陵矶及以东。 云梦泽消失以后,荆江地势变为北高南低, 由荆江洪水倒灌洞庭湖 ,水面面积 进一步扩大,替代云梦泽成为了调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每年的洪水期,更多的江水自城陵矶倒灌入洞庭湖,迫使洞庭湖 “ 南连青草 (湖) ,西吞赤沙 (湖) ,横亘七八百里 ” 。 荆江 堤防 开始还不连贯,有很多穴口向江汉平原分流,唐宋时期有 “ 九穴十三口 ” 的说法 。由于泥沙不断沉积, 荆江 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 。九穴十三口 分流洪水的同时, 又有 大量泥沙淤塞,分流作用越来越小, 同时为了 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开始 筑堤堵口 。 明嘉靖年间 ( 公元 1524 年 ) ,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 “ 郝穴 ” 被封堵,至此, 在 荆江北岸 形成了连成一线的荆江大堤,也形成了单一的荆江河槽和广阔富庶的江汉平原,云梦泽全部消亡 。 “ 郝穴 ” 堵口 、 荆江大堤连成一线 后 , 但荆江南岸还有松滋和虎渡(太平)两口向洞庭湖区分流, 洞庭湖 进入 全盛时期 , 到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 年荆江南岸 冲开 藕池 、调弦两 口, 维 持了 300 多年。 洪水期湖面面积达到 6000 多平方千米,成为了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 。当然荆江大堤并不是固若金汤, 从公元 1385 年(明 洪武十八年)到公元 1937 年(民国二十六年)共 550 多年中 ,荆江大堤共有 91 个年份溃口 ,当然有时候是北溃,有时候是南溃,北溃的时候长江洪水还是能进入江汉平原,泥沙也能淤高地面,另外汉江下游的洪水泛滥也可以起到淤高地面的作用,泥沙淤积与地质沉降作用可以基本保持平衡。 明朝中叶起, 官方 在 荆江治理上 采取 “ 舍南保北 ” 的政策 ,这里面 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 首先,嘉靖皇帝登基以前是荆州钟祥(今属荆门)人士,钟祥也是嘉庆父母陵墓的所在地,而且明清之际荆州士子人文鼎盛,包括大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总之,荆江北溃的机率逐渐减小,这在 减轻了荆州水患的同时 ,也使得荆 江河势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也增加了今天两湖水利的复杂性 。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 年荆江南岸 冲开 藕池 、调弦两 口 , 同治十三年 ( 公元 1873 年)形成了荆江洪水从松滋口、太平口( 虎渡口 ) 、藕池口、调弦口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 四口分流 这 是洞庭湖由兴变衰的转折点 ,大量的 洪水 携带 泥沙带入洞庭湖,洪水从城陵矶汇入长江,而泥沙却淤积在洞庭湖。 1650 年至 1852 年间,洞庭 湖水面积 达 约 6000 平方千米,容积在 400 亿立方米以上,四口分流以后, 平均每年有 9800 万立方米 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加之,人们在浅水沼泽上筑堤垸围垦 ,洞庭湖区 水面面积以年均约 18 平方千米的速度锐减。 1949 年,湖面已缩小到 4350 平方千米,容积约为 293 亿立方米;到 1998 年大洪水前 , 完整的洞庭湖已经名存实亡,被堤垸分割为东洞庭湖、横岭湖、万子湖、目平湖、大通湖等若干子湖,湖区汛期总水面面积 缩小到 不足 2700 平方千米;全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的地位只得让位给鄱阳湖 (汛期 水面面积约 3 5 0 0 平方千米 ) 。 同时, 1949 年以后加高了荆江大堤,至今近 70 年的时间里,荆江洪水从未进入过江汉平原,这使得荆江两岸 “ 南高北低 ” 的局面再一次凸显,洞庭湖底高程比江汉平原的地面还高。 荆江洪水位高出堤外地面 10 几米,全靠堤防约束,这是江汉平原防汛的关键问题 。而且江汉平原还在不断沉陷,几百几千年以后,荆江大堤内外侧的地势差将会进一步突出,因此未来荆江再一次北泛并不是不可能,大体沿今天江汉运河(两沙)运河的走向,由荆州西侧,经长湖,改道流入汉江下游,并在江汉平原底部形成大面积湖泊水面。与今天的荆江河道相比,荆江北泛流路更短,水流冲力更大。当然这最早也是几百年以后的事情了,不是我们考虑的,也不是我们的孩子们所能考虑的。 二 堤垸农业:人水的相处之道 堤垸是两湖平原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单元。两湖 平原 除 边缘有部分 丘陵 岗地外,其余大部分为地势平坦的河湖冲积平原, 大部分农田都是几千年人们筑堤垸围垦出来水位 。 洲滩、垸落和湖泊是 两湖 平原存在的 3 种基本地貌,其中垸落是主体,是江汉平原湖区人民求生存、同水涝作斗争的产物 ,史书上 所 说 的 “ 捕标为业、筑垸以居 ” 、 “ 以垸为家,以垸而作 ” 、 “ 以堤为命,以堤而战 ” , 是两湖地区社会生活的写照 。垸落与垸田密不可分。垸田是 在洲滩上开垦出来的,是 围垦平原湖区的直接结果,垸田的成土母质来自河湖相沉积物,土层一般比较深厚、有机物丰富,土壤的潜在肥力高 。 垸田与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内部水系相对独立的民垸,即垸落。每个 垸落就是一个生产生活单元,由垸堤、垸田、村镇、沟渠、小水域组成 。从形态结构看,垸落具有 周围高、中间低的盆碟状结构 ,垸落 与 垸落 之间为 蜂窝状 格局 , 垸外由 围垸河流环绕 ,垸内 从垸边向垸底地势由高到低 ,历史上 垸心都有垸底湖 ,垸落区在 地势上大平小不平 , 微域分异 特征 十分明显 , 高中有低、低中有高。由于开垦历史不同、所属各异,垸落与垸落之间存在人为隔离和一定障碍,道路、水系等比较混乱,影响 防洪除 涝 ( 渍 ) 和高效生产 。 堤垸农业的特点是 筑堤挡水保田 ,但 外水高于堤垸内田面,内水排水不畅,在堤垸内底部聚集成湖 ,当外江水位下降后 相机自流排水,或者通过水力、风力抽排 。荷兰通过围海造田,四分之一的国土低于海平面,形成了以拦海大堤、风车和郁金香文明的国度。 按照长江洪水水位和两湖的地面高程,每年夏季被水淹没的范围有几万平方公里,其实两湖地区几千万人都生活在类似于苏必利尔大湖盆 的 “ 锅底 ” 里 。 荆江大堤和 两湖平原纵横的堤垸相当于把 荷兰人的围 海 造田搬到了内陆 。 以荆江为界,两湖盆地北为江汉平原、南为洞庭湖平原。 江汉平原占两湖平原总面积的 60% 以上, 西、北、 东三面为荆山、大洪山、大别山环绕,向南(洞庭湖区)开敞,汉江贯穿其中,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地理单元。 首先是襄南地区,即襄河(汉江)以南、长江以北 的荆州市区和江陵、监利、洪湖等县市,以及属于省直属的潜江、仙桃,武汉市。襄南地区 南、东、北三面为长江、汉江环绕 ,西有漳河, 地势低平,是长江中游著名的水袋子,地下水位浅 ,只有 1~2m ,主要为降水和江河水侧向入渗补给, 逢 5 ~ 10 年一遇的降水往往造成大面积涝渍灾害。 荆江大堤形成以后,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在堤垸的底部,又积水形成了很多内湖,因此湖北省又被成为千湖之省,在城陵矶以下,江汉交汇一带,还有洪湖等很多通江湖泊。 1949 年以后, 在江汉平原底部的湖泊又进一步被围垦,通江湖泊多数已经建闸门控制,失去了调蓄水源的能力 。 1949 年以前,荆州地区 1000 亩湖泊水面面积超过 1000 平方千米,六十年来湖泊水面面积减少了 70% ,如著名四湖总干渠流域,三湖和白鹭湖(白露湖)已经消失变成了农田,残存的水面也已经被分割成精养鱼塘,长湖、洪湖面积减少过半。江汉平原大量湖泊消亡 , 荆江河段超量洪水难以宣泄的问题进一步突出, 也加重了襄南地区的内涝灾害,由于受江、汉堤防特别是荆江大堤的阻碍,襄南地区排水主要由西向东, 主要有东荆河、内荆河、四湖总干渠等,洪湖是最大的洪水容泄区,由于汛期长江水位远高于堤垸田面,所以只能抽排。三峡建成后,荆江洪峰流量下降,但中常水位时间增加,对江汉平原排涝其实是具有不利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汉 北和长湖以北、汉江以西地区 ,包括荆门市辖区和钟祥、沙洋,省直辖天门市,孝感的汉川市,武汉东西湖区等等,属于汉江中下游,西部和北部边缘地区有岗地和丘陵低山。汉江中游排水较好,下游泽排水不畅、湖沼众多。汉江下游除汉江洪水和当地降雨外,主要水源还有北部大洪山的山洪,排水水系主要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有大富水、天门河等。 第三部分是 江汉平原的东北部分,即汉江以(北)东的府河(涢水)流域 ,包括孝感市区和孝昌、应城、云梦,武汉市汉口、新洲等地,府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下游分成两支,一支与汉江汇合,另一支绕武汉市区北侧,直流进入长江。 武汉附近是长江中游水系的汇流中心,武汉以东的沿江平原,水系密集,多平行的梳状水系, 河流 发源于大别山南麓、幕府山北麓, 多直流入江 。 沿江地带,地势低洼、排泄不畅,积水成湖。江汉平原的湖泊实际上集中在洪湖以东、武汉周边地带,长江北岸主要有武湖、涨渡湖,江南有嘉鱼的斧头湖、鄂州的梁子湖,以及武汉江夏、武汉的东湖、南湖、 野芷湖 、汤逊湖等 等。每年汛期, 武汉周边湖泊,上有山洪下泄,下游长江水的顶托,更加重了湖区的内涝 。这也 是武汉市区水患严重的一个根本原因。 洞庭湖平原位于荆江以南,包括四口五河地区、洞庭湖区和四水尾闾。四口分洪以后,洞庭湖区迅速由西北向东南淤积,加之四水尾闾地带形成的鸟嘴状三角洲,完整的八百里洞庭已经不复存在,湖区洲滩纵横,被堤垸分割为东洞庭湖、横岭湖、万子湖、目平湖、大通湖等若干子湖,湖区汛期总水面面积 缩小到 不足 2700 平方千米 ,水面缩小以后,汛期洪水位上升,甚至超出了湖周的地面,四水尾闾地带洪水加剧,只能依靠堤防防御,而堤防隔断了天然的排水体系,造成洞庭湖平原内涝和渍害突出。 荆江四水五河地区主要包括荆州长江以南的松滋、公安、石首三县(市),湖南省的安乡、南县、岳阳市君山区,松滋(松西河、松东河)、太平、藕池、五河汛期水面都高出地面,五河堤防从西向东把洞庭湖北平原分割成几个大的堤垸。洞庭湖东区主要是岳阳市区、岳阳县、临湘、湘阴、汨罗和长沙望城区的湘江尾闾地区,除湘江以外,洪水主要是罗霄山西侧的山洪。洞庭湖西区主要是益阳市区和桃江、沅江,主要 是资水的 尾闾。洞庭湖西区主要包括常德市区和汉寿、澧县、临澧、津市等,是 沅水 和澧水的尾闾地区。 三 两湖地区的水土环境问题 两湖平原最主要的水土环境问题是洪水、内涝以及渍害,地下水位高,使土壤面临沼泽化、潜育化的潜在威胁,据调查研究,仅江汉平原四湖流域受沼泽化潜在威胁的土地 3.8 万 ha ,受潜育化潜在威胁的土地 25.2 万 ha ,重潜育化土地 10.79 万 ha ,中潜育化土地 9.99 万 ha ,轻潜育化土地 4.45 万 ha 。 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春季土壤升温慢,形成所谓冷渍田。土壤长期处于还原性环境,有机质分解缓慢,有效肥力较低。 垸田地下水位与降水和江河水位的连动关系密切,江河主汛期通常也是农田降水比较多的时期,汛期农田地下水埋深仅 1m 左右,甚至更浅。湖积平原土壤质地粘重,孔隙度在 50%-55% 左右,包气带毛管孔隙填充,达到田间持水量以后,通气孔隙仅占土壤总体积的 10% 左右,一般 100 mm 大暴雨级别的 降水就可使地下水位抬升 1m 左右,甚至出现地表出现明水,因此,目前两湖平原堤垸农业的防涝除渍标准很低,只有 5-10 年一遇。 由于地下水埋深浅,包气带环境环境容量小,肥料、农药等污染物易淋溶,所以农田排水水质较差,造成河湖水质污染。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和工业污废水排放也迅速增加,由于外江水位较高,排水不畅,大量的污废水只能排入堤垸内河湖,在汛期垸底湖排水困难,污染物大量积累,加剧了水污染。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除了涝渍灾害以外,最严重的水土环境问题。 另外,每年冬春季节(特别是早稻插秧时期)的干旱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由于三峡清水冲刷荆江河道,非汛期长江水位下降,加速了堤垸内湖泊排水,造成从长江和从内湖取水困难,更进一步加重了旱灾,比如荆江南岸的四口五河在非汛期已经基本断流,不能为荆南平原供水。如果梅雨季推迟,旱季延迟到六月份,缺水问题将更外突出。当时堤垸地区主要依靠从外江引水,不仅加剧了用水紧张,可能还会加剧 “ 前旱后涝 ” 的灾害。旱季大量灌溉,可以使地下水位保持在较高水平,雨季推迟,七八月发生大暴雨的概率可能更高,一旦七八月降大雨,地下水位将进一步上升,甚至出现明水。 四因地制宜适(应)水而居 堤垸底部大平小不平,土壤水分微域特征显著,因此在农作物布局应该做到因地制宜, 适(应)水适(作)物,发展避洪农业。 不太耐涝的旱作作物如棉花、油菜、玉米等应该种植在相对高亢的地方。易受淹的地方主要是以水稻为主,也可以种植黄麻等耐涝作物,地势更为低洼的地方,可以挖塘,既可以蓄纳洪水,也可以发展各种水产业,种植莲藕、菱角,养殖鱼、虾、蟹和鸭鹅等水禽。七八月份容易发生涝渍的时期应该是主要农作物最耐淹的时期,如中稻。 发展 基塘农业,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联合调度,充分发挥坑塘和土壤 - 地下水库的调蓄能力,除涝抗旱 。两湖平原地带地下水埋深较浅,汛期只有一米左右,非汛期只有两到三米,便于开发利用, 含水岩相复杂由砂、亚砂土、粘土交互组成,浅层土壤主要是河湖相沉积物,粘土的分布面积约占平原面积的一半以上,但深层砂砾石底层面积较广,给水性较好,因此就地利用地下水是两湖地区抗旱除涝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满足春季的抗旱水源,还能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对夏季暴雨径流的吸纳能力。 堤垸内大平小不平, 平整土地, 实 现 “ 一块天,一块田 ” ,可以 避免洪水在田野间漫流 , 加剧 低洼处积水 。田块之间应有排水沟,引导 洪水有序流动,通过骨干排水沟 外排 或进入容泄区 。对于排水困难的低地,还 可以 在周围修些围堤,防止周边径流汇入 。 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是低洼地带发展生态农业很好的模式, 发展水产养殖,形成农渔复合体系 , 在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的同时, 开挖坑塘 可以 实现坑塘与田块相间的 “ 台田化 ” ,有助于降低地下水位,开挖坑塘的弃土可以垫高田面,进一步增加地下水埋深 。未来 防治内涝和渍害 , 两湖平原地区农田 一般 应 占土地总面积的 40%-60% ,坑塘水面占 20%-30% ,基本建设用地各占 10%-20% ,也就是说坑塘水位每上升 1m ,可以滞纳 200-300mm 降水产生的暴雨产生的径流。而且星罗棋布的坑塘 不仅 滞纳地表径流,而且还 可以 汇集地下水, 增加 春季 抗旱水源, 实现地表水 - 土壤水 - 地下水联合调度的 , 起到 在汛期 降低地下 和地表 水位 ,腾空库容的作用 。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首先是 加固堤防 ,在堤身中采用 混凝土灌浆形成防渗墙 ,堤防迎水坡抛石防冲或修建 丁坝等控制工程 ,背水坡 砌石防护,形成反滤层 ,减少高水位差条件下可能的渗流破坏。堤防 坡面植树绿化 。 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以及洞庭湖水系上游山区的水库,可以有效控制长江、汉江和洞庭湖的水位。两湖平原周边的山冲岗地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容易发生旱灾,有“旱包子”之称,修建水库,营造水源涵养林,加强水源调节能力建设,实现多年调节,不仅有助于当地的农业生产,也减轻了两湖平原,特别是武汉周边、汉北地区以及洞庭湖西尾闾地区的防洪压力。 加强堤垸内部的排水能力,在特大暴雨条件下,排灌站容易受淹或因大风雷电灾害造成动力中断,因此需要有备用动力。城市的积水节点往往是一些下凹式立交桥,因此,立体交通应多采用上跨式,同时应多准备一些排水车等机动排水能力。实际上, 干栏建筑是一种 适(应)水而居 的建筑形式,南方潮湿,楼房的第一层往往是架空层,也避免了水浸灾害。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5870 次阅读|3 个评论
江湖关系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6-7-9 12:30
张庆费 2016-7-900:40 请教赵老师如何理解最近很火的一段话:“清华大学周建军教授:除了崩岸,最大的问题是河道大幅度下切,改变了荆江与洞庭湖的关系(江湖关系),这对长江中游防洪很不利。因为荆江河段冲刷,上面来同样洪水走荆江的流量更大,从“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出的洪水少了。加上城陵矶水位抬高严重,也从下游顶托,使荆江洪水位抬高。” 河道下切不是有利于降低河道水位?清水难道不比浊水有利于减少洞庭湖泥沙淤积? 博主回复(2016-7-911:53) : 不尊重事实,就会自相矛盾 。荆江水位不降低,或者升高,四口分洪就不可减少,四 口分洪减少就意为着荆江水位下降,对防洪有利 。 博主回复(2016-7-911:51) : 三峡、荆江四口、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从三十年前到最近几年,《水利学报》、《水力发电学报》等都有很多讨论。我的理解如下。 1. 江湖关系是动态的矛盾平衡体 ,四口分流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实际上调弦口自1950年代已经建闸控制,引水量只有每秒60m³,基本失去防洪作用;藕池口、调弦口被冲开不过150年,即使 没有三峡,江湖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 。 2.近几百年来,特别是1949-1989年间,长江流域水 土流失加重,荆江河道不断淤积抬高,这是两湖水患的根本原因 ,三峡 清水下泄冲刷河床,只是为了恢复历史常态 ;但是历史已经无法恢复,泥沙淤积其实是淤积在同时河槽与滩面上的,现在清 水下泄只是冲刷河槽,滩面很少冲刷,甚至仍然在淤高 ,这其实是 冲槽淤滩的塑造河流平衡断面机制,平滩流量增大,对防洪有利 。 3.荆江主要是 枯水水位下降 , 大洪水主要 依靠 滩地行洪 ,河槽冲刷对降低洪水水位作用不大,河 槽下降一米,洪水水位大概下降只有十几公分,对四口五河向洞庭湖分流的影响没多大 ,控制荆江洪水水位的主要是从宜昌进入荆江的流量;增大四口分洪流量必须要求荆江的高水位,这必然会加大荆江大堤的防洪压力,因此 荆江防洪不可能依靠四口分洪。 4.三峡建成后四口分洪量减少,主要是因为三峡下泄流量减少,而不是荆江冲淤, 2010年三峡(寸滩)超每秒7万m³洪水以及今年的长江一号洪峰,荆江水位全线低于1998年,已经检验了三峡的防洪作用,检验真理只有通过实践,而不是猜测 。 5.在四口分洪的过程中,携带了大量泥沙,淤高了四口五河以及洞庭湖底的高程,洞庭湖底较北岸的江汉平原地面还高出2-5米; 清水下切冲刷荆江河床,但不能冲刷四口五河河道,因此长江河水归槽后,水位低于四口进水口门高程 ,导致 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份汛前 ,四口难以引水, 五河处于基本断流状态,荆江向洞庭湖区分水减少,这主要是指的非汛期,而不是汛期 ,汛期四水五河依然浩浩荡荡; 6.城陵矶水位问题,主要是由于 上荆江冲刷的泥沙可能会淤积在城陵矶附近江段,造成水位抬高,但是这主要是指非汛期水位 ,因为汛期主要是河槽行洪,与河底高程关系并不密切,当然三峡运行以后,非汛期荆江向洞庭湖分水量减少,甚至基本没有,因此 城陵矶水位较高,可以抑制洞庭湖排空 ,如果城陵矶江段发生冲刷,溯源侵蚀甚至可以通过洞庭湖底,延伸到湘江下游,使非汛期洞庭湖基本消失,成为一河汊型湿地,三峡蓄水后,由于 来沙量显著小于预期, 所以 城陵矶江段淤积问题并不突出,城陵矶非汛期连续出现极低水位,洞庭湖底和湘江下游发生冲刷已经不是不可能 。 7. 洞庭湖区非汛期水面缩小,水位下降,产生新的水利矛盾,但这和防洪无关 。由于四口分水量减少,每年汛前期(特别是早稻插秧期间)洞庭湖北岸平原可能会越到旱灾。当然,解决办法也很多。比如建闸涵引水,另外湖区地下水丰富,利用地下水抗旱也很方便,还可以腾出地下水库容,减少汛期涝渍。同时枯水期城陵矶处于低水位,会加速洞庭湖排空,甚至发生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可以通过洞庭湖底,延伸到湘江下游,使 非汛期洞庭湖基本消失,成为一河汊型湿地,对于渔业不利,但是洞庭湖也不是一直就有的。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076 次阅读|9 个评论
云梦泽,洞庭湖,三峡水库——兼谈长江大洪水
热度 25 jiangming800403 2016-7-6 19:08
云梦泽、洞庭湖,三峡水库 :两湖洪灾的关键 问题是我们要严防死守,保一个低于长江汛期水位10米,甚至20米的大锅底。 :感谢各位的评论、指正和编辑MM(也可能是JJ)的垂青,挂在科学网主页半天时间,不到3500的点击量大概是本网有史以来最少点击的头条博文。 一场可能要超出 1998 年洪水的全流域大洪水正在长江流域酝酿。这也是考验三峡工程和 98 年洪水退耕还林成效的时候了。 长江巨洪的大气环流背景是超强厄尔尼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大、停滞,从热带印度洋、南海、太平洋向东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增加,且雨带长期滞留在北纬30°附近的西南地区东部与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今年长江一号洪峰的川江流量在每秒5万m³左右,与2010年川江(寸滩)每秒7万m³的近百年一遇洪峰相比,仅仅属于几十年一遇的中常洪水。但暴雨过程为纬线型,暴雨中心走向与洪水走向大体一致,导致上游来水与中下游暴雨洪水相叠加,长江水位全线超警,并倒灌洞庭、鄱阳湖区,造成长江两岸低平原排水不畅,内涝严重。 如果七月中旬以后雨带可以从长江中下游北抬到华北和黄河流域,今年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将不大可能超过1998年;否则,雨带如果一直在长江中下游盘踞到8月份,今年的洪水很可能超过98年。如果七八月份有台风登陆,并在南岭山区,或者鄱阳、洞庭、汉江水系形成大暴雨,与长江全线的高水位叠加,防洪形势将更加严峻。实际上,每年七八月份台风雨是长江下游特别是太湖流域洪水的主要来源。今年的一号台风姗姗来迟,但迅速加强为超强台风,并横扫台湾岛与台湾海峡,预期于九号在闽中沿海再次登陆。台风登陆后不论是向西越过武夷山进入鄱阳湖流域,还是向北横扫太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巨大的热带气旋携带了充沛的水汽,都会加剧长江下游的高水位。目前太湖水面与历史最高水位相差仅仅十几厘米,受台风影响,太湖水位再创历史新高可能性甚大。 一 从云梦泽到湖广熟 在新生代的地质史上,两湖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沉陷区。第四纪以来,古长江切穿了巫山,万里长江贯通。古汉江也切穿武当山,联成一体,长江流域形成一个统一的水系。川江向东穿过了巫山三峡以后,开始在两湖盆地底部自由泛滥,形成了夏水、扬水等岔道和大片的湖沼湿地,在先秦时代这片湿地被称之为云梦泽,“ 云梦 ” 一词在先秦古籍中,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国策 · 楚策》有云: “ 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 ” 。其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 麓,西至鄂西 山地,北及大洪山 区,南缘大江北岸。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是一个大面积的水体与低洼沼泽地交错的地带 。除长江外,汉江也由西北向东南注入云梦泽。 由于 水流在平原底部流速缓慢, 长江 、 汉水 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积,逐渐形成江、汉内陆三角洲; 水 面不断 被 分割 ,云梦大泽逐渐 缩小和解体。 在春秋战国时期,云梦大泽的边缘是楚文化的摇篮和中心地带,云梦泽西南侧、荆山山麓的郢是楚国早期的都城,屈家岭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之一;云梦泽西北侧,襄阳在很早时期就成为了节制东南的水陆要冲,汉北还有随、唐、曾等诸侯小国;云梦泽的东部,江汉两水交汇之处的夏口(今武昌)也是东南重镇。 西汉时期,云梦地区属于南郡和江夏两郡。南郡的中心是云梦泽西侧的江陵(楚都郢)—夷陵一带。江夏郡的中心在大别山西南麓、汉江东岸、长江以北的三角地带。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汉两江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 , 扬水两岸的云梦泽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 。随着在三角洲沼泽上筑堤垸围垦,在 荆江三角洲夏水 自然堤北侧新设了华容县 (不是今天之华容县,故城在今 潜江 西南);在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 竟陵县 (故城在今潜江西北)。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以后,随着江汉 三角洲 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 云梦泽 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到东汉时主体部分已而向东移至华容东南。江汉输沙堆积,泽区日益缩小淤浅,以沼泽形态为主。东汉末年,曹操 赤壁 战败至 乌林 ,已能 “ 引军从 华容道 步归 ” ,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 。 陆游、范成大舟行经此,已是一片 “ 葭苇弥望 ” 的 “ 巨盗所出没 ” 的地区,而有 “ 百里荒 ” 之称。北宋初期,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已经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随着人口增加,人们不断修筑堤垸围垦湿地,明清之际在云梦泽的基础上,已经出现了肥沃的江汉平原,谓之“湖广熟,天下足”。 江汉平原的南界是荆江大堤, 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 423 公里。又以藕池口为界,藕池口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 240 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 80 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 16 个大弯,所以,有 “ 九曲回肠 ” 的说法 。河曲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容易形成 自然裁弯 取直 ,江水从 河曲 颈部通过,成为 新河 ,老河道上下口门淤塞,形成 牛轭湖 。下荆江两岸分布了许多牛轭湖,如尺八口、 月亮湖 、大公湖、 西湖 、沙滩子等, 都是 是荆江 古河道 的残迹 。 在江汉平原形成的过程中,从 1600 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 ,人们就在长江北岸 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 开始堤防还不连贯,有很多穴口向江汉平原分流,唐宋时期有“ 九穴十三口 ”的说法 。由于泥沙不断沉积, 荆江 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 。九穴十三口 分流洪水的同时, 又有 大量泥沙淤塞,分流作用越来越小, 同时为了 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开始 筑堤堵口 。 明嘉靖年间 ( 公元 1524 年 ) ,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 “ 郝穴 ” 被封堵,至此, 在 荆江北岸 形成了连成一线的荆江大堤,也形成了单一的荆江河槽和广阔富庶的江汉平原,云梦泽全部消亡 。 荆江大堤形成以后, 荆江洪水 曾 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 。从公元 1385 年(明 洪武 十八年)到公元 1937 年(民国二十六年) 共 550 多年中 ,荆江大堤共有 91 个年份溃口。从 1931 年到 1949 年的 18 年中,荆江两岸有 16 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遭灾。 近 代荆江最大的一次水灾发生在 1935 年 7 月。据当 年 出版的《荆沙水灾写真》,当时荆州城外 “ 登时淹毙者几达三分之二。其幸免者,或攀树颠,或骑屋顶,或站高阜,均鸽立水中,延颈待食。不死于水者,将恶死于饥,并见有人剖人而食者。 ” 荆江的险要还在于她的 两岸 是中国中部 人口密集 、 经济发达地区 ,素以“湖广熟、天下足”著称于世 。荆江北岸的荆江大堤的保护范围 是 18000 平方公里 的江汉平原,1 000多 万人口 , 及武汉、荆州、沙市等重要城市 ,以及 江汉油田和京广线 。 一旦荆江大堤发生不测,将给 江汉平原 人民带来重大损失 ,中国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也会中断 。荆江南岸则是洞庭湖区、湖南的北大门——岳阳(石化工业基地)和京广铁路,和北岸同样重要。 有关论证预测,若无三峡工程, 荆江大堤 万一在沙市盐卡发生溃口,设想水位 44 . 6 米,溃口瞬间冲开的口门可达 1500 米,最大水量可达每秒 5 万到 7 万 5 千立方米,水头高 12 米多;第一天进入江汉平原的水量将达 45 . 7 亿立方米, 10 天进入平原的水量约 400 亿立方米,将有 2000 平方公里水深达到 2 米;长江有可能因此改道。 在 现有人口密度上,溃口造成的死亡人数,白天至少 50 万 人 ,夜间至少在 70 万 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荆江的治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一是加强荆江大堤,二是修建行蓄洪区 ,并将下荆江截弯取直,以分减荆江洪水,提高荆江的宣泄能力,同时在上游修建水库,也就是上拦下泄,两岸分滞的综合体系。 1949 年汛期,荆江出现了 44.49 米的洪水位,沿堤险情丛生。刚刚解放荆州的解放军战士与当地民众一道投入堵口抢险和复堤的战斗。 为了保护江汉平原免受荆江洪水的威胁, 1952 年 开始 兴建荆江分洪工程 , 同时大堤进行对了加固。 1954 年七八月间,长江发生了百年来罕见的洪水,荆江大堤岌岌可危, 但刚刚竣工的荆江分洪工程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保住了荆江大堤 。 汛后又按 1954 年最高水位超高 1 米的标准,开始对大堤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此后还不断通过老堤翻筑、清除洞穴、护岸固基、加高培厚等措施,提高堤防防洪能力。荆江大堤普遍加高 2 米左右,堤身也相应加宽加固,堤面形成从 8 ~ 30 米宽阔的堤顶公路,堤内外,广植杨、柳、松、杉,绿荫覆盖,景色秀逸宜人。 从 1955 年汛期以来,荆江虽多次出现有水位记录 100 多年来的罕见高水位,但荆江大堤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安然无恙。尤其是 1998 年的夏天,长江爆发百年来难遇的特大洪水,但在党中央的关怀与指挥下,百万大军严防死守,确保了荆江干堤的安全。这道坚不可摧的 水上长城 ,使沿江的历史名城和千里沃野成功地得到了保护。 1998 年后,国家全面启动加固长江干堤工程。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启动后,国家又开展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建设。“隐蔽工程”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共 28 个项目,总投资 64.94 亿元,共涉及堤防长度 1935 公里,河势控制项目涉及河段长 630 公里。 通过灌浆、护坡护脚等工程措施,根治了历史上堤身和堤防基础中残留的洞穴、软弱夹层等薄弱环节,在高水位作用下,发生渗流、管涌破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风险已经大为降低。 二洞庭湖的兴衰 由于荆江洪水的倒灌,洞庭湖进一步扩大,替代云梦泽成为了调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每年的洪水期,更多的江水自城陵矶倒灌入洞庭湖,迫使洞庭湖 “ 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 ”。 北宋时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从 1524 年荆江北岸最后一个 “ 郝穴 ” 堵口,荆江大堤连成一线 后 ,到 1860 年荆江南岸藕池溃口前,洞庭湖的全盛时期维持了 300 多年。 洪水期湖面面积达到 6000 多平方千米,成为了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 清咸丰二年 ( 公元 1852 年 ) 荆江南岸的藕池溃口,清咸丰十年 ( 公元 1860 年 ) 发生特大洪水,将原溃口扩大并冲出一条藕池河。清同治九年 ( 公元 1870 年 ) 又一次历史上罕见的 姊妹 特大洪水使荆江南岸松滋溃口,同治十三年 ( 公元 1873 年 ) 再溃,洪水又冲出一条松滋河。从 1873 年开始,形成了荆江洪水从松滋口、太平口 ( 虎渡口 ) 、藕池口、调弦口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 1860 年到 1873 年的 14 年间,是洞庭湖由兴变衰的转折点。四口分流, 大量的 洪水 携带 泥沙带入洞庭湖,洪水从城陵矶汇入长江,而泥沙却淤积在洞庭湖。 1650 年至 1852 年间, 洞庭 湖水面积 达 约 6000 平方千米,容积在 400 亿立方米以 上,四口分流以后, 平均每年有 9800 万立方米 泥沙淤积在洞庭湖, 加之,人们在浅水沼泽上筑堤垸围垦 ,洞庭湖区 水面面积以年均约 18 平方千米的速度锐减。 1949 年,湖面已缩小到 4350 平方千米,容积约为 293 亿立方米;到 1998 年大洪水前 , 完整的洞庭湖已经名存实亡,被堤垸分割为东洞庭湖、横岭湖、万子湖、目平湖、大通湖等若干子湖,湖区汛期总水面面积 缩小到 不足 2700 平方千米;全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的地位只得让位给鄱阳湖 (汛期 水面面积约 3 5 0 0 平方千米 ) 。 荆江大堤形成以后,江汉平原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在堤垸的底部,又积水形成了很多内湖,因此湖北省又被成为千湖之省,在城陵矶以下,江汉交汇一带,还有洪湖等很多通江湖泊。 1949 年以后, 在洞庭湖名存实亡的过程中,江汉平原底部的湖泊又进一步被围垦,通江湖泊多数已经建闸门控制,失去了调蓄水源的能力 。因此, 荆江河段超量洪水难以宣泄的问题进一步突出,虽然除了荆江分洪工程以外,在荆江沿岸的监利、洪湖、城陵矶附近安排了若干个行蓄洪区可以容纳大概 200 亿的洪水,但是由于人口和经济问题,这些行蓄洪区一旦动用,代价巨大,甚至基本已经难以动用。 三三峡最大的作用是防洪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的最大问题是控制进入荆江的洪水,因此, 三峡工程最大的作用是防洪 , 减进入上荆江的洪水流量 。 作为特大型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 三峡是混凝土重力坝,虽然不会与天地同寿,但会比我们的寿命要长久的多,然而天塌地陷了,江汉平原还会安然无恙乎? 按照现在上荆江的行洪能力,洪峰流量达到 8 万,即使动用荆江蓄洪区也不敢保证荆江大堤不溃决,现在 洞 庭湖底抬升,荆江南泛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江汉平原高程比荆江水位低了 10-20m ,水往低处流,只能是淹没江汉平原,恢复云梦大泽。但是这是不可能允许 的。因此 , 谁也无法承受荆江大堤溃决的后果。所以必须把川江洪水控制在进入荆江以上。 三峡 145 米和 175 米水位之间,有 221亿 立方米的防洪库容,而川江巨洪次洪水总量至多也就是 1000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川江一年的径流量是四五千亿立方米),所以三峡水库足以将 千年一遇川江每秒 10 万立方米的洪峰流量消减 20% 以上,减小 到每秒 7- 8 万立方米,但是这还是需要综合运用行蓄洪区才能保证荆江的安全 。不过每秒 6-8 万的洪水,通过三峡之后都会消减到 6 万以下的安全流量,就不用动用几十万人上江堤严防死守了, 使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 20 年一遇提高到 50 年到 100 年一遇 。 如果发生超设计标准的每秒 10 万立方米以上洪水,只有采用非常手段了,比如超量蓄水,上游库区淹没面积会扩大,但总比江水溃堤泛滥好。而且除非三峡的蓄水位达到 200m 才有可能淹了重庆。三峡库尾水位最高也就是 190 多米,和川江、嘉陵江天然状态下的天然洪水位也差不了多少。 江汉平原另一大的洪水来源是汉江。丹江口水库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将汉江洪水控制在进入江汉平原之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渠首工程,丹江口水库加坝以后,每年可以拦蓄超过 100 亿立方米的汛期洪水,并可以实现水资源多年调剂。 当然江汉平原堤垸纵横,汛期排水不畅,内涝和北部大洪山山洪的问题也很突出,应该蓄引排并重,加强山区蓄水能力,恢复堤垸底部内湖的蓄水能力,抽排涝水,利用江汉两河汛期低水位的间隙自流排水。三峡、丹江口水库调度,虽然可以使得荆江、汉江洪峰水位下降,但中常水位时期将延长,低水位上升,不利于平原自流排水,需要加强抽排能力建设。 三峡运行以后,清水下泄,会冲刷河床, 2003 年以来,清水下泄导致荆江河床平均下降了 1 米多,一些河段最大冲甚至深达 5 米 , 对于上荆江堤防和河道治理工程的稳定可能有一定影响, 部分迎流顶冲且地质条件较差的河段集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河道崩岸险情 , 但上荆江是地上悬河,河床下切本质上是利大于弊的。但是上荆江冲刷的泥沙很可能又淤积在城陵矶以下江段,造成水利矛盾搬家。 但是三峡 对于 长江 上游川江、嘉陵江洪水,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以及城陵矶以下的下荆江、皖江、扬子江和太湖平原的洪水意义有限。 川江的洪水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金沙江洪水,另一部分是岷江 - 大渡河流域的洪水。随着金沙江 - 雅砻江、 大渡河流域的梯级水电开发,梯级水库群的调节能力将逐渐增加。另外,进入三峡的合成洪峰,除了川江本身的洪水外,还有乌江和嘉陵江的洪水,但乌江和嘉陵江洪峰同时相遇的概率不大。乌江也是我国西南水电梯级开发的一条主要河流。嘉陵江为扇形水系,汇流集中,易发生大洪水,对重庆影响尤其显著,嘉陵江在建的亭子口水库,是嘉陵江最下游的一座梯级,对控制嘉陵江洪水对重庆和三峡库区的影响具有较大作用。另外,对降低重庆寸滩水位具有明显作用的水利工程是川江的小南海水库,但小南海水库发电量少,效益费用比不高,目前处于难产状态。 长江上游水库群的综合运用,能显著削弱进入三峡水库的洪峰流量,并进一步减小荆江的防洪压力。 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和长江下游沿岸(特别是巢湖、滁河、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洪涝灾害,三峡工程可以反调节,通过控制下泄,避免上游洪水与本地水叠加抬高水位,但是这种防洪作用是间接和有限的。 当然,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都是向北敞口的盆地地形,从防洪的角度,需要在周围山地,修建更多的水库,特别是在南岭、武陵山等暴雨集中的山区。 另外除了荆江洪水和湖区内涝以外,江汉平原外围的山洪和城市硬化地面的内涝问题也是今后防洪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85245.html 上一篇: 三峡是一个奇怪的水库 下一篇: 卢麒元:钢而后硅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3184 次阅读|55 个评论
三峡的防洪作用有限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6-17 18:40
三峡工程最大的作用是防洪。三峡防洪作用主要消减进入上荆江的洪水流量,对于上游的川江、嘉陵江洪水,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以及城陵矶以下的下荆江、皖江、扬子江和太湖平原的洪水意义有限。 作为特大型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 三峡是混凝土重力坝,虽然不会与天地同寿,但会比我们的寿命要长久的多,然而天塌地陷了,江汉平原还会安然无恙乎? 按照现在上荆江的行洪能力,洪峰流量达到 8 万,即使动用荆江蓄洪区也不敢保证荆江大堤不溃决,现在洞庭湖底抬升,荆江南泛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江汉平原高程比荆江水位低了 10-20m ,水往低处流,只能是淹没江汉平原,恢复云梦大泽。但是这是不可能允许的。因此谁也无法承受荆江大堤溃决的后果。所以必须把川江洪水控制在进入荆江以上。 三峡 145 米 和 175 米 水位之间,有 221 立方米 的防洪库容,而川江次洪水总量之多也就是 1000 亿立方米,所以三峡水库足以 千年一遇的川江每秒 10 万立方米的洪峰流量消减 20%以上,减小 到每秒7- 8 万立方米 ,但是这还是需要综合运用行蓄洪区才能保证荆江的安全 。不过每秒 6-8 万的洪水,通过三峡之后都会消减到 6 万以下的安全流量,就不用动用几十万人上江堤严防死守了, 使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 20 年一遇提高到 50 年到 100 年一遇 。 如果发生超设计标准的每秒 10 万立方米以上洪水,只有采用非常手段了,比如超量蓄水,上游库区淹没面积会扩大,但总比江水溃堤泛滥好。但是除非三峡的蓄水位达到 200m 才有可能淹了重庆,三峡库尾水位最高也就是 190多米 ,和川江、嘉陵江天然状态下的天然洪水位也差不了多少。 江汉平原另一大的洪水来源是汉江。丹江口水库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将汉江洪水控制在进入江汉平原之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渠首工程,丹江口水库加坝以后,每年可以拦蓄超过100亿立方米的汛期洪水,并可以实现水资源多年调剂。 当然江汉平原堤垸纵横,汛期排水不畅,内涝和北部大洪山山洪的问题也很突出,应该蓄引排并重,加强山区蓄水能力,恢复堤垸底部内湖的蓄水能力,抽排涝水,利用江汉两河汛期低水位的间隙自流排水。 三峡运行以后,清水下泄,会冲刷河床,虽然对于上荆江堤防和河道治理工程的稳定,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上荆江是地上悬河,河床下切本质上是利大于弊的。但是上荆江冲刷的泥沙很可能又淤积在城陵矶以下江段,造成水利矛盾搬家。 对于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和长江下游沿岸(特别是巢湖、滁河、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洪涝灾害,三峡工程可以反调节,通过控制下泄,避免上游洪水与本地水叠加抬高水位,但是这种防洪作用是间接和有限的。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88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