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药品说明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就是假药和劣药不能再使用”么?
热度 4 ajygz 2014-5-14 16:22
“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就是假药和劣药不能再使用”么? —— “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今天发布 看到这句话——“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就是假药和劣药不能再使用”——你会怎么想? 今天中午(2014年5月14日)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发布,之后到网上查了一下,一看吓一跳: “ …… 根据有关部门的建议,防范用药风险首先要使用合格的药品,合格的药品不需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的不良反应是医疗错误和医疗事故,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就是假药和劣药不能再使用。 …… ” (见链接)。如今,我国的医药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诸多因素有关,解决起来要靠多方面的努力才行——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媒体,甚至个人等——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这个报道,想到了三个小问题: 一问:“合格的药品不需要不良反应监测”。是真的么?那么国家药监局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是从哪里来的?监测的“假药和劣药”中得到的? 二问:“药品的不良反应是医疗错误和医疗事故”。这也是真的么?哪个“药品说明书”没有“不良反应”一项呢?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医疗错误和医疗事故么?”, 如果那样的话,我国的“医疗错误和医疗事故”也太少太少了吧(报道中说“2013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共计131.7万余份”)。其实“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医疗错误和医疗事故”没有本质联系、没有可比性,前者侧重的是“客观存在”而后者更多的是指“主观行为”。 三问:“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就是假药和劣药不能再使用”。这个不是真的吧!若果真如此,我们的药品岂不均为“假药和劣药”?再过几年,我们还有药品使用么?真的或合格的药品就不发生不良反应? 其实,这三个观点有很大漏洞,与本文的部分内容也自相矛盾。不知道这建议是哪些“有关部门”给的?还是……? 报道中的部分内容(见链接): 链接一: 2013 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共计 131.7 万余份 http://china.cnr.cn/ygxw/201405/t20140514_515507020.shtml 链接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 新闻发布 ( 暂未见“ 2013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 http://www.sda.gov.cn/WS01/CL0051/
个人分类: (中)医药与健康|3324 次阅读|8 个评论
对药物说明书的疑虑
热度 1 zyzhai 2012-4-4 21:48
对药物说明书的疑虑 翟自洋 不知不觉,口腔又溃疡,这次吞咽也变得困难。于是去医院,拿回一些国产药。 药有两种,均与之前不同。于是看说明书,都是小小一张纸的一面: 其一,“【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其二,“一次……挤喷药液 适量 ”(“适量”是多少量?一头雾水。门诊医生只管开药,药房医生只管取药——再跑医院一趟,问个明白?只是,医生真说得清么?厂家自己又明白么?),“小儿 酌减 ” (“酌减”怎么个减法?想起一则报道,大意是,在农村里进行赠药公益活动,因发药人未言明大人小孩用量有别,导致一儿童死亡),“【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注意事项】尚不明确”,“【有效期】 暂定 XX个月”。 就我长期用口腔溃疡国产药的经历看,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三项齐备的,倒是难得一见。 此前服用过一种药丸(同样用于口腔溃疡),“每40丸3g,每次3-6g”——究竟是40丸,41丸,……,还是79丸,抑或80丸?小小的药丸,都从大瓶子里倒出,假如年老眼花,或数学不好,数清数目恐非易事。为何不做成小包装呢?随之还有困惑——一次吞5丸呢?10丸呢?还是全部吞下?溃疡没治好,脑筋伤了! 对于医药,我完全外行,只从一个求医者的角度提问:这样的说明书,放在国外,行得通么? 又是什么让厂家可以无视患者体会,含糊其辞,随心所欲呢? 患者无法直接面对药品生产厂家,他们对说明书的不爽,是否会转而发泄到一线医生身上呢? ==================================== 不由得联系近期的热点事件。王浩同学的不幸逝世让人痛心。一位有理想爱钻研待人和善的热血青年,就这样倒在了辛勤工作的第一线,含恨告别尚未来得及展开的博士生涯和捶胸顿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双亲,却让参与调查的网民纷纷表示“高兴”。如果说行凶者人格偏执,事件本身有偶然性,参与调查的 超半数 网民的冷漠,却足以让人震惊! 一线医生的繁忙艰辛和巨大精神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而患者拖着病躯忍受挂号、看病、取药一而再再而三排队的痛苦也是实实在在的,医药费昂贵更是不争的事实。 医患的身份并非泾渭分明,医生也会生病,病人的亲朋里或许就有医生。医患的尖锐对立,将使所有社会成员沦为弱势群体。简单虽道理,只是不少人似乎并不明白,或者假装不明白。 医患双方,自说自话,于事无补。痛定思痛,直面现实,找出症结,化解矛盾,方为正道。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换位思考,回归到尊重人性的本位,从就医者和一线医生的感受入手,解决问题。 向在困境中坚持理想、勇于担当的一线医生们致敬。也希望你们在坚持职业精神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要求身边的人一道坚持,包括要求药品厂家提供严谨、规范的说明书。 推荐阅读: 邹振东:《 重建医患关系,请从细节做起 》——我所看到的谈王浩事件文章中,最喜欢的一篇。读后感:媒体传播应基于善意;制度在细节中,细节需要人来考虑和执行(其他行业同样适用!);最终或应归因于全民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教育的缺位 吴云鹏:《 对于国内医患血案的再思考 》——医生也是普通人,宣传愈高愈神圣,排斥愈重。专业体制背后,是人文和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 唐闻佳:《 忧人才危机 盼医患和谐 》——有理想愿担当的医生逃离了,有志于救死扶伤的青年学子对医疗行业望而却步了,表示“高兴”的人们还高兴得起来么?
390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