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双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失去双眼,重组世界》
热度 1 sheep021 2012-10-19 14:42
到底什么是摧毁人精神的最锋利的武器 ? 不是嫉妒和贪婪 不是压抑和自责 是得到后的失去! 《失去双眼,重组世界》就是一本讲述得到后失去的书,但是,本书不压抑,不放弃,与古老的东方神话“涅槃重生”一起激励起人的精神世界。 以前曾转发一篇 毁去凡目不见障,心眼一开万物现——师父传奇 看到题为《失去并不可怕》的书评后,俺才知道,凡人也可以战胜自我,出凡入圣。 眼睛是个什么东西?“神气游行出入”之地。失去双眼,也许神气更足。俗话说,瞎子心亮,可见此言不虚。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人生励志书。于格德蒙达朗拜尔是名才华横溢的年轻艺术家(电影制作、记者、画家),他旅居纽约华盛顿广场旁一条艺术家聚居的小街。英年失明,无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灾难,何况对一个画家呢?他身处死亡与重生之间。于格以极为真挚的口吻,不屈不饶的精神,富有哲理的思想和他的幽默风格写下他失明前后的生活轶事,特别是对他重新获得的这个世界,对不可见的世界的思索与追求。他没有被这场飞来的横祸击垮,他在不断地向自己提出精神与肉体上的尖锐问题。他以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深度,以真人实事为基础,为我们展示了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跳得如此有力。赋予我们极大的激励和启示。 作者简介 于格·德·蒙达朗拜尔(Hugues de Montalembert),1943年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一个五代军宦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博览群书,精通绘画,大学时就读法律,二十五岁的他抛开优越的生活,去闯荡世界。在美国期间,他曾从事拍摄纪录片电影、记者、画家等不同职业。1978年某日,两名吸毒歹徒上门抢劫,他被穷凶极恶的暴徒泼来的硫酸烧毁了眼睛组织。经过多次医疗努力,最终不幸成为盲人,年仅三十五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谁迷住了我们的双眼
Terrace 2012-4-23 11:07
最近南大老飘一种花粉之类的,出去吃饭在路上走,一不小心眼睛迷了,怎么弄都弄不下来。把我给急得,但是我仍然很淡定,这样我就不用做实验了,呵呵。在我眼睛迷了的期间,中午我睡了一觉,梦见眼睛好了,眼前是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就像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一样多彩绚丽。突然老板来了,把我惊醒了,呵呵。后来我在卫生间放了一大盆水,头伸进去,就像小时候和邻家小朋友比赛谁在水里憋的气长一样,我不停的眨眼睛,终于把那玩意沉淀下来,定睛一看,就像方便面渣子一样的浅黄色小颗粒。 我们有的时候也会被一些小颗粒折磨的痛苦不堪,当然小颗粒对于他自己的不速造访,也猝不及防,整件事纯粹是误打误撞。这个小颗粒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厄运,其实厄运本身并不想找那些倒霉蛋的麻烦,只是误打误撞。所以那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话,你也别信,这话在逻辑上就讲不通,因为天降大任给他,所以上天就怎么怎么折磨他,让他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等等,其实哪有天哦,管天个屁事,应该是因为他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连串下来,除了农民工,这个人如果还不成器,那就该进火葬场了。如果成器了,那好,堪为重用了。 小颗粒也好,厄运也罢,只是个参与者,或者八卦记者等等,并不能代表我们自身,他们也许能让你脱一层皮,但是并不能真正伤害我们的精神或者意志,也不能迷住我们的双眼,能做到这些的,只是我们自己而已。根据神马都是浮云的理论,什么金钱啦,什么声望啦,什么权力啦,都是浮云,浮云怎么能迷住我们的双眼呢,这不典型的2嘛。虽然我并不认为金钱、声望、权力是浮云,我也不是新少林寺里的和尚,对吧?其实并不是金钱、声望、权力迷了我们的双眼,而是我们自己。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这个道理,老子这句话没有点到本质,相比之下,王阳明看得更中肯一点。 谁迷住了我们的双眼呢?花粉呗,可又不是花粉呗,你知道吗?希望你的双眼能知道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门庆的高三
wangmengchang 2012-2-17 10:40
西门庆是个混蛋 高三时候的激动 像喷着火花的引信 他扒掉了姑娘的衣服 姑娘面颊绯红双眼紧闭 这个小混蛋开始颤抖 开始哭泣 几天后的西门庆 大脑依然一片空白 躲在宿舍里 谁也不想见
2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妻
热度 6 shiganghe 2012-2-5 08:42
我只能闭上双眼 泪水还是溢出眼帘 以为自己习惯了离别 每次依然是心碎的感觉
个人分类: 文字|312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话说师生之间的承诺
热度 19 gfcao 2011-10-25 23:47
写上篇博文时其实是很犹豫的,我很早就读到了庆丰兄的雄文,不过知道这是个肯定会惹起争议的话题,本无意介入,但后来又读到了与之相反的观点,而且措辞颇为激烈,连黄老邪这种不爱热闹的人都忍不住发言了,这让我产生了不得不说的冲动。在一个缺少诚信的时代谈违背承诺的合理性无疑有点不合时宜,遭人唾骂几乎是必然的。然而,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应该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看而不是带着情绪看,否则很容易让我们迷失了双眼,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承诺是人与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契约行为,这种契约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我们为什么要人们遵守承诺?因为如果一方违背承诺就会给另一方带来某种损失,所以如果谁违背了承诺通常都要受到某种形式的惩罚或给对方某种形式的补偿。由此可见,承诺的本质是避免因违背契约关系而给某一方造成损失,正如违法有情节轻重之分一样,违背承诺也是有轻重之分的,判断轻重的标准就是违背这种承诺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程度。 最近几年我们在保送研究生时,对学生明确声明:“保送到校内外的比例有限制,每年不会超过这个比例限制”,如果我们违背诺言,不仅会失去学生对学院的信任,而且会在学生中造成混乱,因为很多本来具备保送资格的学生由于这个规定而放弃了保送,一旦违背这个承诺,那些放弃保送的学生回过头来要求保送,我们将无法处理。所以尽管有学生家长通过各种关系企图打破这个规矩,我们坚决抵制了。这就是说,如果违背一份承诺会给相关的某一方或几方带来麻烦或损失,那这种承诺就必须遵守。相反地,如果违背一份承诺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大的损失,而且会给某一方带来更大的好处,只要有可能,这种承诺可以违背。就以“直博”这件事而论,作为直博生,遵守承诺当然好,但由于某种原因觉得确实不再适合跟着导师读博士,可不可以违背当初的诺言呢?这就要看违背诺言会给导师与学校带来什么损失。有人认为学生不再跟导师了将会影响到导师的科研计划,我不知道是不是学科的差别,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导师的研究计划需要依赖于未来的博士生才能完成,那这个导师的研究能力恐怕有点可疑,因为带博士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做科研,可如果没有了博士你的研究计划就难以完成,你还如何指导学生?再说今年的博士泡汤了,下年还可以再招,总不至于跟你的学生总想反悔吧?果真如此的话,导师恐怕该反省一下为什么学生都不愿意跟着你! 如果说学生违背直博的诺言可能会带来什么损失的话,那就是可能会浪费了本单位当年的一个招生指标,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只要适当调整方案,在博士招生之前再次征求一下直博生的意见就行了。我不明白的是,大家所说的“直博”指的是什么?我知道的“直博”有两种,一种是“本硕博”连读,另一种是博士二年级开始分流,一部分直接读博士,也叫所谓的“硕博”连读,另一部分开始做硕士论文准备毕业。后一种应该不存在违背诺言的问题,因为二年级分流时师生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师生之间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除了外在的原因,反悔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本硕博”连读的学生倒是有反悔的可能,我有点疑惑,难不成不管“本硕博连读”生读成啥样,导师都必须招他读博士吗?导师可不可以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不再适合读博士而拒绝继续带?如果可以,这算不算违背诺言呢?如果算,那为什么导师可以违背承诺学生就不可以?“本硕博”连读的合理性本来就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一个学生本科读得再优秀也不代表一定适合读博士,因为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目标与方式均有所不同,为什么在本科阶段就定下“终身”?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什么?是把学生造就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违背一个承诺可以把学生培养成更出色或更适合社会的人才,那么遵守这种承诺的价值有多大?难不成我们遵守承诺的目的就是为了遵守承诺本身? 师生之间不是纯粹的雇佣关系,而是一种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合作关系,如果彼此多为对方着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是否遵守承诺就不是一个本质问题,说白了,不就是少了一个博士嘛。身为学生该多为导师着想,想想违背承诺给导师带来的后果,身为导师更应该多为学生想想,假若遵守承诺的代价是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妨主动打破这种承诺,或者看淡学生的违约行为。当你换一种角度思考时,或许你丢掉了一个学生,却获得了一份亲情般的温暖。 我的学生们,如果你觉得跟错了导师,可以考虑改行,来时欢迎,去时恭送,绝不勉强。
个人分类: 随笔|4783 次阅读|3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