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伏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霍松林先生与天水羲皇故里文化
xjtuhyg 2020-4-25 14:53
霍松林先生与天水羲皇故里文化 霍有光   霍松林先生作为羲皇故里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年代以来,一直在倾情关注并推动天水伏羲文化的研究、宣传与建设。他在《天水通史序》中总结了自己的认知与心得:“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号称‘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古史系统开天明道的三皇五帝,天水独占其三。解放前,北平宣武门外的关中会馆(为陕西省和甘肃省所共有)门口的木刻对联就是:‘羲皇故里,河岳根源。’如果说‘故里’云者尚属传说,那么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则以其彩陶、碳化黍、刻画符号、地画、宫殿式建筑、料礓石地面等遗物,则实证了天水一带的古老文明。大地湾文化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定论推翻、并向前延伸了三千年,使天水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地位更为牢靠、显亮、重要。”   一、为天水1988年首届公祭伏羲撰写祭文   中华民族是数典不忘祖的礼仪民族。历朝历代帝王和民间,都有祭奠中华始祖活动。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能够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绵延不断、自强不息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987年清明,黄陵举行了“省祭”轩辕黄帝仪式。霍松林先生受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托,撰写了祭黄帝陵文。这篇《祭文》仿照古代祭文形式,用四言韵文写成。头八句是:“赫赫元祖,继武羲农;奋起神州,斩棘披荆。躬率貔貅,抵御侵凌;诸侯宾服,百姓康宁……”开宗明义点明:轩辕黄帝开创的功业,是继承伏羲与神农而来的。《祭文》还说:“一国两制,五洲共钦;祖国统一,华胄同心。”同月, 在台大陆籍人士成立了推动返乡探亲的民间组织,他们突破禁令,走上街头,喊出了“死也要回去看娘”的口号。10月,台湾当局迫于两岸同胞渴望恢复往来的民意压力,终于宣布开放探亲。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1987年《祭黄帝陵文》碑      陕西“省祭”轩辕或对天水“市祭”太昊有所启发与触动。早在 上世纪80年代初,天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战略。如何搭好这个“文化台”,是身为市委宣传部长的霍想有先生一直苦思冥想该问题,认为作为天水文化的旗帜,应当首推伏羲。天水市内有全国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明代伏羲庙建筑群。天水弘扬伏羲文化责无旁贷,同时搭好这个大舞台,不仅能达到“让世界了解天水,让天水走向世界”的宣传目的,而且对天水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8年 6 月26日(龙年农历5月13日,龙的生日),天水恢复“文革”后的首届 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公祭活动在伏羲庙内举行,天水市民倾城而出,盛况空前。天水市副市长郑京生先生是首届公祭伏羲活动筹备小组组长与主祭人, 天水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伏羲圣像敬献了花篮 。公祭筹备期间,经天水市委宣传部部长霍想有先生联系, 霍先生为天水市人大常委会撰写了《祭天水伏羲庙文》。《祭文》系统总结了初祖伏羲法天地、 画八卦、肇文字、作网罟、以渔以猎 的丰功伟绩,明确指出伏羲 生于成纪,崛起渭滨, 天水是“ 羲皇故里 ”,继而申明公祭伏羲的目的与意义 。 全文是:       煌煌华夏,地灵人杰;自强不息,乃创鸿业。    慎终追远,缅怀太古;曰有伏羲,世称人祖。    生于成纪,史有文明。乘时崛起,清渭之滨。    观法于地,观象于天;始画八卦,文字起源。    民处草昧,茹毛饮血;始作网罟,以渔以猎。    历史发展,有此阶段;如草方萌,如夜初旦。    继此而往,代有贤能;耕耘教化,日进文明。    四凶咸殛,日月重光;绳其祖武,民气恢张。    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奋发图强,前途无量。    顾我西部,开发甚早。先哲遗泽,润及枯槁。    丝绸之路,横跨亚欧;汉唐文化,光耀寰球。    宋元以来,渐趋落后;人谋不臧,地利如旧。    今逢盛世,中华振兴;同奔四化,岂甘后人?    卦台效灵,麦积挺秀;羲皇故里,车马辐辏。    陇右贤达,海外赤子;齐心协力,繁荣桑梓。    人文蔚起,经济腾飞;工歌农舞,水美田肥。    敬告太昊,用表决心;超唐迈汉,共建奇勋。  1988年伏羲祭文与各界参加祭祀活动(据郑京生先生)   1988年公祭伏羲大典首日封      公祭羲皇是与“伏羲文化节”一起举行的 。 自此之后,每年都要举办公祭羲皇仪式与伏羲文化节。 1988 年后,公祭伏羲 发生的重要事件有: 1992 年8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欣然挥毫写下了“羲皇故里”题词。伏羲文化旅游节是对传统的伏羲祭典活动的一次重大改革,2000年开始,伏羲文化节改为伏羲文化旅游节。2005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祭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升格为省级公祭。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荣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开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2014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公祭伏羲大典成为甘肃省长期保留举办的重点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同时与台湾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实现了海峡两岸同日同时共祭。   2012年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二十三届伏羲文化旅游节(瑞映凤凰)      二、为《伏羲文化》( 天水首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 论文集)撰写序言    1992 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羲皇故里”是对天水的巨大鼓舞。为了进一步提高天水的知名度,弘扬伏羲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经天水市委宣传部霍想有等先生的策划, 充分筹备, 1992 年 10 月10日至13日,由天水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天水市社联筹委会承办了首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 海峡两岸的六十多位专家欣然应邀,会议收到论文52篇,经初评有42篇参与交流。对有关伏羲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1992年10月天水首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报道)      受霍想有先生的邀请,霍松林先生为这次会议的论文集撰写了《序言》。论文集由霍想有先生为主编,以《伏羲文化》为书名,由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发行。霍松林先生的《序言》,不仅“希望在‘羲皇故里’成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伏羲文化研究资料库和《伏羲文化研究》学刊,每隔数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把伏羲文化研究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不断引向深入。”而且认为天水文物考古新进展,为“伏羲故里”与 伏羲文化“提供了无数强有力的物证”。高度概括 总结了研讨会取得五项具有“ 突破性 ”的研究成果,至今有着承前启后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序言》全文如下: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天水,则是屡见于古文献记载的“羲皇故里”。随着中华巨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张目奋起、昂首腾飞,海内外“龙的传人”满怀豪情,纷纷来到天水寻根祭祖。随着“周易热”遍及五洲,天水的伏羲庙、画卦台以及与伏羲传说血骨相连的山川名胜、文物古迹,又吸引了无数中外学人,飙轮银翼,络绎而至。这种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给“羲皇故里”人民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研究伏羲文化、弘扬伏羲文化责无旁贷,迫在眉睫。天水各界人士有鉴于此,经过充分筹备,于1992年10月举办了首届伏羲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的六十多位专家欣然应邀,对有关伏羲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关于伏羲其人其事,前代学者只就零散的文献资料,从文字、音韵、训诂的角度进行阐释,因而无法展示真相。闻一多先生独出手眼,综合运用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种人文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才为伏羲研究开辟了新道路。然而闻先生未能亲到古成纪所在的天水一带进行考察,因而足以证明“伏羲生于成纪”的山川、古迹、民俗和大量民间传说,都未利用。更重要的是,在闻先生撰《伏羲考》的年代,大批的地下文物还未出土,无从取证,所以尽管提出了不少精辟论点,却对伏羲生活地域等重要问题,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两相比较,在“羲皇故里”举行的这次研讨会则有明显的优越性。   首先,近些年来,在天水一带发掘了一百多处古文化遗址,特别是距今七千八百年的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及其大批出土文物,震惊中外,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类活动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料。而大地湾遗址,恰在古成纪范围,其附近一带,既见于古文献记载或民间传说,又至今依然存在的女娲祠、“羲皇故里”砖刻、“娲皇故里”牌坊、白蛇碥、葫芦河、伏羲庙、画卦台,以及以伏羲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茔、风谷、风台等等,都与大地湾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其密切联系。这就为亲临“羲皇故里”的学者们研究伏羲文化提供了无数强有力的物证。   其次,亲临“羲皇故里”的学者们研究伏羲,虽然同样运用多种人文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然而这些学科本身和闻先生时代相比,已经极大地向前发展了。   从体现研讨成果的几十篇论文看,在“羲皇故里”举行的这次盛会,由于学者们运用先进方法,将有关伏羲的文献记载、神话传说与大地湾遗址、文物以及附近的山川古迹、风土民俗等等联系起来,互相印证,深入探讨,因而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于:   第一,学者们面对事实,摆脱了伏羲属于南方苗蛮集团的成说,得出了与“伏羲生于成纪”的文献记载相同的结论,一致认为天水是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先民长期生活的主要地域。   第二,学者们用大地湾遗址、文物以及附近的山川、古迹等等,论证了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制嫁娶、造甲历、创乐器、造书契等许多发明创造的充分可能性,一致认为天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第三,学者们认为:从伏羲母的“神婚”到伏羲的“兄妹婚”和伏羲倡导的“媒聘婚”,反映了从杂居群婚到对偶婚的变革,标志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伏羲被称为“人文初祖”,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学者们认为:伏羲最初应是一个氏族及其酋长的名号。这个氏族不断繁衍,便由成纪向陈仓、中原及其他广大地区迁徙,故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伏羲的传说和遗迹。苗族传说以伏羲、女娲为其始祖神,只能从正面证明苗族是伏羲的后裔,而不能反过来证明伏羲、女娲生活在南方。   第五,有些学者提出:伏羲氏族以蛇为图腾,这个氏族通过兼并、联姻等方式,将以马、牛、狗、鹿、鱼、鸟等为图腾的许多氏族吸收进来,便以蛇图腾为基础而综合其他各种图腾的某些特征,形成了龙图腾。因此,伏羲乃是龙图腾族团的始祖。   此外,学者们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这批论文即将结集付梓,奉献于广大读者面前。不难预期:论文中的许多新论点、新结论,必将在海内外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或认同,或争论,激起伏羲研究的热潮;而论文中提到的大地湾遗址、文物以及附近一带的山川名胜、文物古迹,必将引发海内外读者的极大兴趣,争先来到天水观光揽胜,考察研究。事实证明,“羲皇故里”乃是所有“龙的传人”的故乡,同时也是研究伏羲文化最理想的场所。希望在“羲皇故里”成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伏羲文化研究资料库和《伏羲文化研究》学刊,每隔数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把伏羲文化研究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不断引向深入。当然,伏羲时代 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 , 现代文明, 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现代文明,远非伏羲文化所能比拟。然而饮水应当思源,继往始能开来。研究伏羲文化,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从而以百倍努力振兴中华,走向世界,都会起到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中华巨龙正在腾飞,作为龙图腾族团故里的天水地区,自应急起直追,以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跃居中华腾飞的前列,无愧于“人文初祖”,无愧于万代子孙。    《伏羲文化》(霍想有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5月)封面      《伏羲文化》一书,对确立伏羲文化的概念、推动伏羲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社会出版作了如此评价:“本书探华夏民族之源,开伏羲文化研究先河,是继闻一多先生《伏羲考》后,第一部综合运用文、史、哲及民俗、社会、考古、地理、人类学等多种人文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系统研究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之根基的专著。”      2002年12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霍松林先生与任建新、周巍峙、牟本理、李学勤先生,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会长是邓宝珊将军之子邓成城先生。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国内外热心伏羲文化的团体的个人,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伏羲文化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明源头,开发伏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业务范围是:团结和组织全体会员,积极从事伏羲文化研究,为开发伏羲文化资源和探索中华古文明渊源提供科学的论证;向国内外广泛收集有关伏羲文化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物考古资料和书刊音像作品等,为研究工作积累和提供资料;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以及文化交流活动,扩大研究和创作的成果;指导本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研究与创作;加强同国内外有关学术团体、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和一切热心人士的联络与合作,进行学术研究与创作的交流,传播伏羲文化的研究成果;组织编辑出版有关伏羲文化研究与创作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正如杜松奇先生在《殷殷深情系桑梓记——霍松林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所评价:“天水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10月举办了首届伏羲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的60多位专家欣然应邀与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于2002年成立,我们邀请霍先生担任研究会顾问,先生积极策划,多方奔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设性的工作。经过几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努力,今天,伏羲文化已经成为天水乃至甘肃重要的文化品牌,天水也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这与霍先生的大力支持、身体力行的参与、不余力地宣传推广是分不开的。”   三、为天水羲皇胜迹撰书碑记楹联   卦台山又名伏羲画卦台,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天水市区西北15公里的三阳川境内。改革开放以来,卦台山名胜的修复修缮起始于民间。1981年,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恢复祭祀活动,并重修庙宇。从此将农历正月十六日、二月十五日、五月十三日(龙的诞辰日)定为祭祀日,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   1999 年春节过后,刘建宽等几位家乡的退休的干部商量,觉得应该“弥补卦台山无文字稽考的缺憾”,给卦台山挂匾和立碑。于是, 刘建宽、张永仓先生或写信、或亲赴西安登门联系霍先生撰写匾额和碑文事。 刘建宽先生回忆说:不久“ 张永仓先生收到了西安霍老的挂号信,满一张六尺宣上书写着五百多字的碑文,我们都感动不已,整整欣赏朗读了半天。……78岁的霍老在酷暑溽湿中,考证资料,布章构篇,不负众望。他的华章与墨宝,是按原大刻石,现在是立在卦台山上的那通丰碑。 ”   “画卦结绳”匾是由王发朝、刘兴林、赵德明等64位捐资人镌刻悬挂的,题匾时间是“癸酉年(1993年)荷月(6月)”。霍先生还专门撰书了一副楹联:纳皮兴嫁娶,结网教畋渔,渭河犹奏立基乐;设象契神明,布爻穷变化,陇坂长留画卦台(一九九三年癸酉仲夏邑人霍松林并书)。镌刻悬挂者署名是王剑锋、王宝峰、王宝录三人。    卦台山伏羲庙记碑刻影像   卦台山伏羲庙“纳皮兴嫁娶……”楹联与画卦结绳匾      尊“主事者嘱”,霍先生详细考证历史文献,精心撰书了《卦台山伏羲庙记》,“弥补卦台山无文字稽考的缺憾”,说明“乡人集资修复”卦台山伏羲庙的功德与意义。《庙记》释文是:      天水三阳川之西北隅,有山突起如龙首,南望凤山,北瞰渭河,相传为伏羲画卦之处,故名卦台。朝阳启明,其台光莹;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故曰“三阳开泰”。而此台东南之沃野平川,亦以“三阳”命名焉。   崇德报功、承前启后,乃吾民族之优良传统,故近代以前,凡有大功德于世者,多立庙奉祀。据此推想,卦台之有伏羲庙,由来远矣。然文献不足,未能详考。可考者而言,明靖十年,巡按御史方远宜建伏羲庙于卦台,既载《天水县志》卷二,庙内亦存碑石。胡缵宗之《卦台记》及《龙马洞说》诸文,尤足参证。清顺治八年,秦州游击郭镇游卦台,见旧庙圯废,乃捐资重建,壮丽逾前,《直隶秦州新志》卷九纪其事以资表彰。   抗战初期,余就学天水中学,尝与同学王无怠、刘尚儒徒步来游。自吴家庄攀沿曲径以至山巅,古木参天,河声盈耳。斯时外患方殷,民苦百役,兹山人迹罕至,满目萧条;而午门、牌楼、钟楼、鼓楼、戏楼、朝房、太昊宫等巍然犹存,仰望“先天下觉”、“与天地准”、“则古称先”诸匾,而继往开来之念油然以生,低徊流连者久之。   慨夫“文革”'祸起,神州大地之文物古迹惨遭破坏,卦台亦未幸免。拨乱反正以来,乡人集资修复,渐具规模,海内外寻根访古者,络绎而至。参卦象之哲理,追现代之科技,绍羲皇之伟业,振华夏之雄风,其意义之深远,岂浅见者所能窥其万一哉!主事者嘱为记,因粗述所知,以备参考云尔。(邑人霍松林撰文并书,时年七十有八)       女娲祠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南侧。现存的女娲祠是群众自筹资金7万余元于1989年第五次重建的。山门为2001年自筹资金8万余元修建而成。庄严巍峨的娲皇宫檐下,悬挂原甘肃省委书记顾金池所书“华夏先祖”匾额,左右两侧是霍先生撰书的楹联:       毋轻抟土意,选良师细塑精雕,自有英才清玉宇;    须重补天功,任硕鼠明吞暗啮,何来美政济苍生?       试解释此联。抟 (tuán) 土:①犹抟埴;②指抟土作人, 即 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玉宇:借指宇宙。上联是说莫要不敬重“ 抟土”塑像,即:“选” “ 良师 ”“ 细塑精雕 ”的女娲(神像),她 作为华夏 “自有”之“英才”、人文初祖,能够让世界澄清、公正、廉洁。下联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如果不能 “重(重视)” 女娲 “补天”之“功”,放任“硕鼠明吞暗啮”危害“ 玉宇 ”,哪会有“美政济苍生”呢?下联的“天” ,意为 以民为天(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这一时期,霍先生曾为天水琥珀乡人民政府题写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匾额。与此联用意相似的还有天水秦城区伏羲庙太极殿联:“广殿壮秦城,应力挽颓风,返朴还淳追太极;全民兴汉业,须弘扬正气,图强致富纪新元。”这些联、匾均可用来窥探霍先生的拳拳用心。    天水秦安县陇城镇女娲祠      1993年8月,天水成立海外联谊会,宗旨是对外交流,项目引进,业务培训,咨询服务,推动海内外同胞联谊与团结,为建设伏羲故里添砖加瓦。霍先生以《天水海外联谊会成立》为题志贺诗:“麦积山高渭水清,羲皇裔胄振天声。人文蔚起开新宇,经济腾飞更远征。敢望繁花都结果,须知众志可成城。谊联海外乡情厚,共建秦州献至诚。”   1995年11月,霍先生题《赠漆永新》诗云:“画卦台高渭水清,故乡常在梦魂中。相逢何故亲如许?同是羲皇故里人。”同月,为志贺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成立,撰写了长联:       渭滨生始祖,画卦结绳,初燃智灯。当万国争荣之际,须探 问 羲皇遗教精核,务实 革 新, 蔚起人文鹏展翼;    天上落神泉,钟灵毓秀,倍育英士。庆华夏开放之时,应发扬丝路名城优势,迎客引玉,腾飞经济锦添花。      “玉泉观在天水城北,依天靖山修建。攀曲径入山门,过通仙桥,历三十五台阶至人间天上坊,达玉泉阁,抵三清殿。”“抗战开始,大批教师、学生流亡西北,当时的教育部便在天水玉泉观办起国立第五中学。”霍先生优异成绩作为“公费生”进入国立五中(高中)读书。玉泉观内“北斗台、玉泉亭、地母宫、八角亭、草堂院、神仙洞、碑亭等棋布星罗,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与辐射建筑群关帝庙、药王洞、向家庵等联为一体,蔚为壮观。为国立五中提供了足够的教室、办公室、图书室和学生宿舍。”( 霍松林《佛殿书声》 ) 霍先生与同学曾住在玉泉观无量殿。“出殿步月,俯瞰秦城,万家灯火俱在眼底。”未想到,数十年后,霍先生能为玉泉观三清殿撰书楹联:       瑶殿仰三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玉泉参道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水市玉泉观三清殿及楹联      三清殿是供奉三清尊神的宝殿。“三清”是道教用语。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按照道家思想,为什么能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呢?天地之道就是“ 道法自然 ”,厚德载物。人类社会运行的大道,也应该如此, 道法自然 ,厚德载物。   1996年9月,霍先生来天水主持中国杜甫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写下《天水杂咏》七首,其中一首咏《画卦台》:“一画开天处,毗连大地湾。羲皇如在目,渭水尚潺湲。”此诗曾写成条幅,赠天水友人。      “一画开天处”条幅( 1996 )      四、为弘扬伏羲文化扶持家乡学人   ( 1 )为《羲皇故里楹联选》撰写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琳、程凯“两位年轻人通力合作”,搜集天水地区的古今楹联,汇集成书,请霍先生写序。霍先生说;他们“编成了《羲皇故里楹联选》,即将付梓,要我写序,我当然乐于讲几句话。”《羲皇故里楹联选》1993年3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陈琳由此一路走来,从搜集楹联,到自己作楹联,业余研习楹联三十余年,如今被选为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这篇“序言”对学习、鉴赏、撰写楹联仍有指导一定的指导意义,兹将霍先生《羲皇故里楹联选》“序言”照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配偶,天与地,水与山,高与下,男与女,都是天生的一对儿,不可能有此无彼。这种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反映在口语和诗文创作中,就产生了对偶句子。全世界的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无一例外,非中国所特有。然而,中国的方块汉字形、音、义统一,一字一音,音有平仄,所以其对偶句子既有对称美,又有整齐美和节奏美。至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对偶句子,则只有意义上的对称美,不可能有文字上的整齐美。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当然也有各自的节奏美,但像中国对联那样上下两句平仄相对的节奏美,则不可能有。正因为这样,在其他语言中,对偶句子只能作为谈话和文学作品的成分而存在,始终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试读先秦以来的群经、诸子和各种散文,都会发现许多精美的对偶句子,在骈体文和律诗出现以后,对偶的技巧更加成熟,对偶的方法更加多样。《文镜秘府》里讲对句,已区分为二十九种,因而自五代以来,附庸蔚为大观,形成了对联这种举世无双的独特艺术,珠联璧合,词约义丰。佳联由高明的书法家书写,用于名胜古迹,则为江山添彩;用于书室文馆,则为人物生色,真可谓五洲艺苑一绝!   天水是羲皇故里,从古以来文风很盛。就我个人的回忆来说,少儿启蒙不久,大都要“对对子”的训练。哪怕是穷乡僻壤,每家的上房里都挂对联、中堂。春节期间,家家都贴春联。所有庙宇及名胜古迹等处,都有木制的楹联。如果能把这些联语尽可能完备地搜集起来,经过选择,编印成册,那是很有意义的。如今,陈琳、程凯两位年轻人通力合作,编成了《羲皇故里楹联选》,即将付梓,要我写序,我当然乐于讲几句话。   看完《羲皇故里楹联选》的稿本,感到编排比较好。共分“风景名胜联”、“题咏赠酬联”等九大类。各大类又分若干小类,眉目清晰,“风景名胜”类中的十多处名胜,大多数我都到过,一翻目录,就感到很亲切。   从入选的联语看,前人和今人的都有。前人楹联,多同建筑物一起毁于天灾人祸,倘能根据故老传闻和文献记载,尽量搜集起来,便是一大贡献。稿本中收入的前人楹联已有一定数量,例如宋荔裳纪念馆李景豫联,石作蜀祠雷光甸联、吴可读联,都属佳品,抄写也准确无误,这是值得称道的。不过,就前人楹联而论,也有不足之处:一是文字多有讹误;二是往往将今人所作排在前面,而将前人所作排在后面;三是有些本来应该找到的前人联语还没有找到。   抗战时期,我在天水上中学,常到城南公园去,那里的许多亭子上挂有汪剑平、冯国瑞、王新令诸先生撰书的楹联。不知何时毁掉了,如还有人记得,能编入这个选本也很好。   稿本中编入的今人楹联,数量不少。从“五四”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以来,诗词、古文、楹联之类,已很少有人染指。十年浩劫,这一切更在“扫荡”之列。“国运兴,文运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诗词、楹联的创作才蓬勃开展。羲皇故里有这么多人为名胜古迹撰写楹联,是值得鼓励的。由不懂到懂,由初入门到渐入佳境,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关键在于认真学习、虚心学习、善于学习。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如果再编一本《羲皇故里楹联选续集》,其入选作品的艺术质量必更为可观。祝愿羲皇故里经济腾飞、文化腾飞,在两个文明的建设方面都跃居全国的先进行列。(1993年春)      (2)为长篇历史小说《羲皇》撰写序言   2016年6月20日,由资深媒体人、剧作家、天水电视台退休职工杨玉峰先生,历经十多年精心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名电视连续剧本)《羲皇》,在市博物馆举行了首发式。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正茂出席首发仪式。作者用20多年矢志不渝的文化坚守和文化执著,终于 付梓完成了这部 约60万字巨著,以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大帝为人物原型,以家庭的起源、演进为主线,以教化民众的大易文化诞生为辅线,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讲述了伏羲确立华夏民族的第一个文明家庭的故事。2015年10月,杨玉峰先生请霍先生写序,霍先生说:“生为羲皇故里人,我也曾有志弘扬伏羲文化,却成绩有限,令我万分惊喜的是:家乡的伏羲文化学者杨玉峰先生,认真地把伏羲文化写成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也编著成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值得赞颂。”霍先生欣然写序,全文如下:       我的家乡天水市,是伏羲的故里,我们民族最早的根文化所在地。从古至今,天水变了,甘肃变了,可根的血脉没有变,龙的传人的厚重历史没有变。从那里延伸开去,伏羲文化的血脉就贯通了整个中华民族,当它传向海内外时,也就渗透向了每一个有华人子孙的地方。    生为羲皇故里人,我也曾有志弘扬伏羲文化,却成绩有限,令我万分惊喜的是:家乡的伏羲文化学者杨玉峰先生,认真地把伏羲文化写成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也编著成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值得赞颂。    说这部小说是历史小说,那就得有一些历史的依据。多年来,作者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文物古迹、口头传说及其教科书,提出了一个命题,那就是家庭的起源就是文明的起源。在这一命题下,伏羲女娲的故事便有了哲学意义上对整个故事的历史架构。这个命题作为一条新的渠道,也让人耳目一新。    小说和电视剧属于文学艺术范畴,自然要用形象思维的眼光来看。作者经过多年的磨砺,故事已经讲得跌宕起伏,情节曲折,细节生动,人物有个性,有喜怒哀乐,绝非一部粗制滥造的文字游戏。在现时代的背景下,看看我们的先祖如何开创文明?如何创立家庭?如何创制阴阳八卦体系?这对于我们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是有积极意义的。    谨以此言为序,愿众手相携,使作品早日搬上荧幕。    乙未(2015年)寒露于古城西安唐音阁      天水市诗词学会成立于 1984 年,创办了会刊《渭滨吟草》(后改名《天水诗词》)。《渭滨吟草》自创刊之始,霍先生不仅题写了刊名,而且成为了刊物的忠实读者与作者。《渭滨吟草》刊行逾三十年,有读者(白帆)评论说:“书名《渭滨吟草》四个大字由霍松林先生题写,至今题词看上去还那么刚劲有力,雄浑洒脱。……《渭滨吟草》就如大海中的一滴,也许它的存在并没有引起大众的熟悉与关注,但只要是金子它总会发光,并放出万道金光,光芒耀眼。秦州自古多才俊,天水独特的人文地理、历史积淀、山脉地气,孕育了一大批像天水诗词学会诸公之类的高洁人物,并影响着天水诗词界新秀层出不穷。愚人以言;天水之《渭滨吟草》,陇上人不可不读。今夜清风月明,四周哑无声寂,细读《渭滨吟草》直至深夜,尚意悠未尽,感慨万千。”    《渭滨吟草》题签封面      五、为天水书画院作赋并撰写碑记   中国的诗书画,是千百年来形成与发展的反映中华文化与艺术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将诗歌、书法、绘画融为一体,汇时代、社会、情感于一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中有诗、书中有画。好的诗书画作品,赏心悦目,令人神往,往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008 年 4 月,霍先生《贺天水书画院成立》云:“ 陇山覆绿渭河清,社会和谐百废兴。书画更铺天样纸,共挥健笔颂文明。 ”天水是 “大汉之名郡,惟伏羲之故邑。画卦台高,人文蔚起;麦积窟邃,妙相纷呈。”霍先生认为, “ 诗教之功殊巨,美育之力无穷”,建立书画院的目的是,要发挥好诗教、美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教化”作用。振铎陇坻,探学海之骊珠。陶情冶性;敦品砺行;净化风俗;美化心灵。 “ 铺天样纸 ”,“ 挥健笔 ” 为 振兴伏羲故里服务。霍先生为天水书画院撰书的长赋与碑记内容是:   ( 1 )《天水诗书画院赋》   《天水诗书画院赋》简要概括了天水诗书画的建院历程,寄语天水诗书画院能够承前启后,“ 竞挥彩笔创辉煌 ”。《赋》的全文是:       绘吟璧合,世传辋川之图;书画珠联,人羡襄阳之舫。形神兼备,吐滂沛乎寸心;情景交融,现寥廓于华章。实中华文化之瑰宝;亦人类艺术之津梁。名重三绝,誉满五洋,由来尚矣。   念吾天水,丝路名扬。乃大汉之雄郡,惟伏羲之故乡。画卦台耸,蔚起人文;麦积窟深,纷呈妙相。张芝索靖之碑帖,代代临习;赵壹杜甫之诗赋,家家传唱。汉唐之世,英杰辈出;宋元以来,贤达竞爽。今者人思改革,国谋富强。物质文明之建设,已结硕果;精神境界之提升,待举宏纲。邑人董君,奋发图强;诗书画印,蜚声上痒。知诗教之功殊巨,美育之力无疆。假玉泉之古庙,设扶风之绛帐。近延胜迹,天靖之楼台隐现;远借佳景,南郭之云树苍茫。振铎陇右,探学海之骊珠;折简寰瀛,邀艺林之宿将。陶情冶性,仁者之心声溢于毫端;敦品励行,高人之风采跃然纸上。净化风俗,神州之隆盛可期:美化心灵,世界之和谐有望。赞曰:   天高远,水深长。天水是吾乡。   四化新铺天样纸,竞挥彩笔创辉煌。      (2)《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简要概括了天水诗书画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地位,董晴野先生创建研究院的过程与各界的鼎力支持,对研究院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碑记》写成不久后便刻碑立石,全文是:       尝闻书画珠联,人羡襄阳之舫;绘吟璧合,世传辋川之图。形神兼备,吐滂沛乎寸心;情景交融,现寥廓于尺幅。实中华文化之瑰宝,亦人类艺术之菁英。艺重三绝,誉满五洲,由来久矣。念吾天水,挹彼灵源。乃大汉之名郡,惟伏羲之故邑。画卦台高,人文蔚起;麦积窟邃,妙相纷呈。张芝索靖之书法,传自西邻;秦嘉赵壹之诗歌,作于本土。唐宋之世,名家辈出;明清以还,流风未泯。今者国谋富强,人思改革。物质文明之建设,千帆竞发;精神境界之提高,宏纲待举。邑人董君晴野,幼攻诗书,长精绘塑。为冯仲翔林风眠之高徒,得黄宾虹潘天寿之法乳。故知诗教之功殊巨,美育之力无穷。因而具文申请,建院讲习。市委书记薛君博综艺文,素重教化,察此议之所涉,实大计之攸关,遂遍商同寅,共襄盛举,准拨玉泉之古庙,改建艺术之新宫。市建委副主任李君穷园林之奥秘,究建筑之精蕴,奉派督工,精心筹划,修葺院落,肇构厅馆。远借佳景,南郭之云树苍茫;近延胜迹,天靖之楼台隐现。天水诗书画研究院,乃于己巳岁之十月十五日宣告成立。折简寰瀛,邀艺苑之人杰;振铎陇坻,探学海之骊珠。陶情冶性,仁者之心声溢于笔端;敦品砺行,高人之神韵跃然纸上。净化风俗,神州之隆盛可期;美化心灵,世界之清平有望。是以党政诸公,鼎力支持;工商各界,热情匡赞。兹将赞助金额及助主职衔姓名刻石铭记,以见乐善者好施,得道者多助也。(1989年11月)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前半部分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前半部分(上半截)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前半部分(下半截)      人心齐,泰山移。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弘扬伏羲文化,离不开伏羲故里人,万众一心来推动。 伏羲文化对天水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和明显。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本源文化,它所体现的科学与创造精神,以及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对于今天我们提高自信心,增加对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文化亲和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附录1:卦台山匾联的解释(霍松林)   我为卦台山写了一块匾、一副楹联,写、作都不佳;承乡亲们厚爱,都已经刻制悬挂起来了。张永仓同志来信说:“您写的匾、联悬挂后观赏的人都一致赞扬,但解释不一。所以山上文管组的同志要求您讲解一下,好写在牌子上置于大殿一侧,供观赏者参考。”   匾上的文字是“画卦结绳”。“画卦”不须解释;“结绳”,指把绳子结成网用来猎兽捕鱼,不是指“结绳纪事”。根据是《易·系辞》“(伏羲)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楹联的特点是:一要贴切,二要对仗工稳,三要平仄协调,在此基础上追求命意深远、表述生动。我作的这一副对联,平仄都符合要求,大家都看得出,故不必解释,这里只谈贴切。   为天水渭南乡卦台山的伏羲庙作楹联,当然首先要切伏羲的事,但光切伏羲的事,那就显得一般化,任何地方的伏羲庙都能用;因此,还须切伏羲之事发生的地。寥寥数语、既要切事,又要切地,还必须讲对仗,调平仄,难度不算小,所以这副楹联只达到了基本要求。   上联“纳皮兴嫁娶,结网教畋渔,渭河犹奏立基乐”,讲了伏羲氏的两大贡献:兴嫁娶、教佃渔;创制音乐,则是在表述地理特征,赞颂历史功勋时顺便带出来的。   司马贞《三皇本纪》据谯周《古史考》称:伏羲氏“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两张鹿皮。纳,交纳。那时候,并无冰箱、彩电之类,鹿皮就算最贵重的礼品。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聘礼,表示要成双成对。这种礼仪,直延续到汉代。《仪礼·士昏(同婚)礼》所载的关于订婚过程中的“纳征”礼,仍有“纳俪皮”一项。伏羲氏以前是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自伏羲氏创立了以“俪皮”作聘礼的嫁娶制度,才兴起了“媒聘婚”,这是从杂居“群婚”到“对偶婚”的巨大变革,标志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伏羲被称为“人文初祖”,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皇本纪》载: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易·系辞》载:伏羲“作结绳而为罔(同网)罟,以佃以渔”。罟,音古,网的总称。佃,通“畋”,音田,指打猎。伏羲氏把绳子结成网,教人民在陆地网鸟兽(畋),在水里网鱼鳖(渔),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把历史的发展推向渔猎时代。   伏羲氏的这两大贡献,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立基”。   《周礼·春宫·大司乐》:“以牙舞教国子。”贾公彦疏引《孝经纬》:“伏羲之乐,曰《立基》。”意思是:伏羲时代,有名叫《立基》的音乐。我便由此生发,以活用典故的方式,写出了“渭河犹奏立基乐”七个字。伏羲时代,距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了,然而当我们登上下临渭水的画卦台,纵目四望,缅怀伏羲的历史功勋,眼前便浮现一幅远古时代的生活图画:拿着鹿皮去求婚的,拿着大网去捕兽捞鱼的,来来往往,—个个喜笑颜开。嗬!人们不再像禽兽那样杂交了!人们的生活资料,不再那样难于得到了!这时候,渭水的潺潺声声入耳,仿佛在演奏美妙的乐曲——立基乐。这乐曲,不知演奏了多少年,直到今天,还在演奏不已,唤起人们的历史回忆,促使人们饮水思源,此情此景,不能不使每一个伏羲后裔、炎黄子孙发出由衷的赞颂:伟大的伏羲氏!您制嫁娶、教佃渔的伟大贡献,的确为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文明奠定了基础啊!   下联“设象契神明,布爻穷变化,陇坂长留画卦台”,讲伏羲画卦的伟大意义,并肯定伏羲画卦之处,就是天水渭南乡的画卦台。   “设象契神明”,讲伏羲画八卦的意义:“布爻穷变化”,讲伏羲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的意义。《易·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关于伏羲画八卦,已成定论。但“因而重之”,即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的是谁,却有伏羲、神农、夏禹、文王等不同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经过考证,断定“重卦”的人也是伏羲,很有说服力,我采用了孔颖达的说法。   八卦中的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巽卦象征风,坎卦象征水,离卦象征火,艮卦象征山,兑卦象征泽。推而广之,每一卦都可以有更多的象征物。例如乾卦,既象天,又象君、象父、象龙、象金、象玉、象马,凡“刚健”之物,都可取象。《易·系辞》称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神明之德”的表现,通过八卦的广泛象征,人们便可通晓、默契万事万物的奥秘。   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表示事物的交错变化,《易·系辞》云:“爻者,言乎变者也。”通过三百八十四爻的分布配合,便可以穷尽万事万物对立、运动、变化的规律,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趋吉避凶。“布爻穷变化”,就是这个意思。易卦本来用于卜筮,却深含哲理。“象”(象征)是易卦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反映事物对立、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根本核心。   下联分别从“象”、“爻”两方面歌颂了伏羲“始作八卦”,又重叠八卦的两大贡献,然后点画卦之地。当人们登上天水渭南乡卦台山缅怀伏羲创八卦、重八卦的伟大贡献之时,不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啊!伏羲的伟大贡献就是在这里做出的,这地方人杰地灵,真了不起!正是在这里,万古“长留画卦台”!而“画卦台”之所以长留,正表现了人们对伏羲贡献的永记不忘。卦台山属陇坂(同阪)范围,《文选·张衡(四愁诗)》‘‘欲往从之陇阪长”,李善注:“应劭曰:‘天水有大坂,名曰陇坂。’《秦州记》曰‘陇坂九曲,不知高几里。’”我用“陇坂”,正是为了突出“天水”、“秦州”。   作名胜古迹的对联要做到贴切,有时是很困难的。我找了许多古今名人为天水卦台山伏羲庙所作的对联,都没有用“画卦台”,我想最好是用进去。但用进去,却找不到既与伏羲有关,又与“画卦台”词性相同的三字词和它对偶。历代没有人用,大概是这个原因。我读《十三经注疏》时作过一点笔记,一翻,便翻出了“伏羲之乐曰《立基》”这条材料,用上了。这条材料,许多有关伏羲资料的书里都未辑入,天水伏羲文化研讨会的所有论文也都未引用,但其实很重要,所以提一下。   陕西的炎帝陵、黄帝陵在举行国际性的祭典时都要我作过对联,录黄帝陵的一幅如下:   根在黄陵,五千年古柏参天绿。   泽流赤县,九万里春潮动地来。   没有具体讲黄帝的许多伟大贡献,比较空灵,也有飞动之势。为卦台山伏羲庙作的这一副把伏羲氏的重要贡献都写了进去,比较质实,生动性差一些。    @@@@@@@@@@@@@@@@@@@@@@@@@@@@@@@@@@@@@@ 附录2: 《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   《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全)   《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上部)   《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中部)   《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下部)    @@@@@@@@@@@@@@@@@@@@@@@@@@@@@@@@@@@ 附录3: 《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 》拓片   《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 》拓片(全)
6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伏”
热度 11 fdc1947 2015-7-18 07:42
说“伏” 暑伏天,过去晚上都要到室外乘凉,大家在一起聊天。如今没有了乘凉的习俗,那就在博客里随便聊天,也算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吧。入伏好几天了,就说一说“伏”字。 伏字,单人旁一个犬。伏跟犬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就是人像狗那样趴着,这或许有道理,但那是今人说的。我们说汉字,还是应当看看古人特别是汉人(汉代人)怎么说的。东汉的《说文解字》:“伏,司也”。南唐人徐铉注:“司,今人作伺”。这是说,这里的司就是伺。伏就是伺候的人在一旁低头哈腰地待着,就像狗老老实实地候着它的主人。“伏伺即服事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服侍。我们如今有时还骂某人是某某人的狗,这能够让人想象出这个伺字的含义。“引申之为俯伏”。当走狗的常俯伏于主人的脚下,所以引申为俯伏,也就是“趴着”。用古人的话,就是“伏,覆也”(《释名》)。这才是我们如今常用的伏的意思。 趴着睡觉影响呼吸,对身体有害,所以圣人告诉我们:“寝毋伏”(《礼记·曲礼》)。 当然,趴着并不一定是睡觉。说一个故事吧。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成语“退避三舍”,说的是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时,受到楚成王的优待。以后晋楚交兵,晋文公后撤三舍,以示报恩,后来晋国大胜。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实际上,据《左传》说,临大战时,晋文公还是胆怯的。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他与楚成王打架,“ 楚子伏己而盬其脑 ”,就是梦见楚成王把他打翻在地,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浆子,于是很害怕。而他的舅舅子犯却说:好兆头!“ 我得天,楚伏其罪 ”。你朝天躺着,看着天,就是得了天意,楚王趴着,表示“伏罪”。您看,这里同一个伏字,得到了另一种解释。 古人伏地表示畏服,伏和服是同一个意思,同音同义。我看服字还是因为与伏同音才有了“信服、顺从”的意思。再讲一个故事,还是春秋时期。郑庄公借口许国朝贡周王不及时,找来鲁国、齐国一起讨伐许国。郑国的将军颖考叔十分勇猛,率先举着郑庄公的大旗冲上了许国的城墙,但是,另一位将军子都嫉妒颖考叔,就放暗箭射死了颖考叔,但是联军还是攻下了许国。京剧《伐子都》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战争胜利以后,“赃物”许国怎么处理?鲁隐公明知自己出力不多,也就乐得谦虚一下,说,你们说许国不及时朝贡,我才跟你们一起来讨伐它,如今“ 许既伏其罪矣 ”,“寡人弗敢以闻”(许国既然已经伏罪,我就不要什么战利品了),“乃与郑人”(让郑庄公处理了)(《左传》)。这里的伏罪,也就是服罪。实际上, 这个服是制服,(强迫)使服从的意思。 类似的词,还有“伏诛”、“伏辜”、“伏法”等等词,其中伏与服都是一样的意思。 当然,需要说明“服法”一词。这是一个现代才出现的新的用法,就是表示违法者服从有关方面的法律判决,所谓“认罪服法”。这才与“伏法”一词意义不同。这是语言发展的结果。 伏,是趴着,于是“引申之为隐伏”,也就是藏起来,伏藏 。打仗的时候,便是埋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那是《老子》上的话,这个伏字也是伏藏的意思。把伏字做声旁的字,也都是这个意思。例如,袱就是包袱,是把物件包藏起来的布单。茯苓,是藏在地底下的菌类,过去的“仙人”就挖那东西吃。现在正是 伏天的伏,也就是伏藏的意思。夏属火,秋属金,火克金。在夏火太盛的时候,秋金要伏藏起来,以免受到伤害。 前些天,有人说今年的伏天有四十天之久,热的时间更长。这是没有道理的。一般地说,气温的高低与节气即阳历有关,7月前后总是最热,到了8月中旬,大多数地区便开始凉爽了。而伏天的开始和结束是与所谓“庚日”相关的。六十甲子,一天换一个,日复一日,每十天一个庚日,周而复始,它与月、与年、与节气都没有关系,与天气更是完全无关。哪一年夏至以后庚日早一点来,就有可能伏天就四十天。像今年,6月22日夏至,23日就是一个庚日(庚午),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便是7月13日(庚寅),就入伏了。立秋后还有一伏,到8月22日(又是庚午)结束。这样就是四十天了。如果哪一年夏至以后七八天才是庚日,那不用说,伏天就一定是30天了。所以,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与天气热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 如果要说在一百多年以来的中国人中间,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姓伏的人,我看当数伏皇后,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知道她的。这是汉献帝的皇后,她勾结她的父亲,企图发动政变除掉曹操,结果满门被曹操所杀,连汉献帝的两个儿子也不能幸免。京剧《逍遥津》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其中的高派唱段十一个“欺寡人”排比句,当年是风行全国的“流行歌曲”。戏曲和曲艺是过去老百姓得到历史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可是也给老百姓留下了不少误会。一个是科举考试,好像谁都可以随便到京城考试,于是金榜题名似的——这个今天不说,以后有机会再说。另一个是皇后,似乎谁漂亮、能够得到皇帝的欢心就可以做皇后。其实完全不是的,皇帝讨一个小老婆,立一个妃子较为容易,立皇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立皇后通常是一个政治行为,皇后家族通常是名门贵族。拿伏皇后来说,她家族是随着汉代的兴起而兴起,到她这一代已经是连续十六代兴旺发达的望族了。 当年汉高祖刘邦打下了天下,要治理国家,还是要靠“文治”,可是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特别是秦末多年战乱,古代的文献流失殆尽。《尚书》是 历代传下来的官方历史文献,却找不到了。汉文帝听说有一个原秦朝的博士,济南人伏生,熟悉《尚书》,就派了晁错去向伏生学习,这才留下了一部残缺不全的《尚书》。《尚书》在汉代是官学,伏生的再传弟子们许多都成为帝王之师,位列公卿。他的后代也多为经学大师,出仕做官而有名的有:伏理(成帝时高密王太傅),伏湛(光武帝时大司徒,封不其侯),伏隆(光武帝时大中大夫),伏无忌( 顺帝时侍中 ),一直到大家熟悉的伏皇后之父伏完,四百多年家族兴旺发达。最后因政治斗争,家族凋零。 这个济南伏生的祖上,是孔夫子的弟子,名列七十二弟子之列的宓子贱。据说他在单父做宰(如今山东单县的一把手)的时候,只是天天在大堂上弹弹琴,就把单父治理得好上加好。于是,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成语“鸣琴而治”就被用来颂扬最优秀的县令。 宓在这里读伏 ,也有人说应当是虙子贱,大家弄错了,写成了宓,也有人说没弄错。究竟有没有弄错,我也不好说,因为那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所说。反正两千年来大家都这样混着用,宓、虙、伏,没有什么差别。 再往上推,就推到了“人文始祖”伏羲那里去了。这个人(神)的名字,伏羲、包羲、宓羲,两千多年来,各种写法都有。照我看,伏、包、宓,不但字音相近,字义也差不多。古代没有声母f,声母为f的字,古代大多为声母b。古人说鸡伏卵,今人说鸡孵蛋。南方人至今把孵读成bu。据王力先生说,韵母ao在上古当发o,这样伏和包的古音就极相似。伏为伏藏,藏起来。包也是包藏起来。因此,包就是伏,包袱的袱的衣旁是后加的。宓,《说文》称“安也”。伏藏起来就安全、安宁了,后来加一个山,成为密,藏在山里,那就更加安全、秘密了。所以,伏、包、宓,本来就是一回事情。当然,我不是文字学家,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112 次阅读|23 个评论
伏羲出生成纪考
热度 6 黄安年 2012-2-13 16:30
伏羲出生成纪考 受权发布 李沣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2 月 13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笔者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老校友、已退休大校李沣先生之托 , 将他的学术论文《 伏羲出生成纪考》在博客中发布,今天,他在给我的信中说 : “ 伏羲 一文 , 现在主流观点是出生在天水,江泽民也为天水题 " 伏羲故里 " ,我认为伏羲出生在东方 ”。该文曾在 学术交流网 / 网友文章专辑 /2011 年 5 月 11 发布(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6034cid=41 )。文章的结论是 : “天水成纪来源于东方鲁国人公孙臣的一个政治阴谋,是东方鲁国人公孙臣把东方的一个地名移植到了西方天水。旧天水郡成纪县是汉县,是汉文帝以后才出现的。天水的成纪与伏羲出生的年代相隔过于遥远,把两者联系起来很是牵强附会。” *************************** 伏羲出生成纪考 李 沣 在古代典籍中,伏羲又称伏 犧 、伏戏、庖 犧 、炮牺、密羲、太 皞 、太昊等。史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养牺牲以庖厨。八卦、书契、结网、庖厨,就像伏羲前辈遂人氏发明用火一样,都是人类进化史上的文明标志,它推动了人类自身的演变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明,因此继天而王,成为中华文明的原始祖先,“人文始祖”。 伏羲、苞牺、密羲,关键是个“羲”字,伏羲时代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是经过若干世系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在作为历史事迹考订时,“音”比“字”要重要,更可靠。因为字都是后人根据传授下来的神话故事追加的,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的。这难免有很多人为的、主观的、附会的成份。而口耳相传下来的“音”,相对单纯和无误。伏羲也作伏牺。《三坟》作伏戏,《左传》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虙戏,《管子》、《庄子》作虙仪,《尸子》作宓牺,《楚帛书》作雹戏。王献唐先生说:“戏、牺、仪三字同音,伏、虙与包、庖为双声音转,皆以音同或音通通用。包与伏、虙,俱牟之音转。虙今读如密,密固出于牟也。” ( 1 ) 这样说来,“伏羲”的多种文字称谓,只是后人对原古音读落实到文字上的不同处理,这些不同的文字并没有独立的、特殊的含义。因此像有的学者考证的伏羲之“伏”为匍匐,有潜藏之意;雹戏之“雹”字从雨从包,意雨后包着的种子发芽;包羲之包,谓包裹着的元气,即胎儿。这样孤立地求其字义,附会衍义,就加上了很多人为的成分。这些附加成分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证明。 伏羲、苞羲、密羲之“羲”,与羲和、羲仲之“羲”同源、同义。这个族团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观天观地观四方。 传说中的伏羲,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甚至是一个大的族团,而且包含着这个族团的若干世系。《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牺之号。”十五代,千年左右,皆袭庖牺之号。因此文献和传说中的伏羲,是一个庞大的族团及若干世系在一个漫长的时间及广大的空间中的生息、生活、生产活动的支离破碎的记忆。这是伏羲足迹散布祖国四面八方的历史原因。 庖牺氏族繁衍迁移,以及氏族部落间的分衍和联合,庖牺氏族或者说庖牺的子子孙孙,已分布到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庖牺氏的子孙们,都在自己的新居地建庙堂、墓地,祭祀自己的远祖和近祖。这样各地都留有伏羲氏族的足迹和遗迹。由于伏羲时代还没有文字记载,伏羲时代的种种史迹,是靠耳口相传到后世的。甲骨文、金文中还没有发现关于伏羲氏族的确切记载。据学者考证,战国中期以前典籍,如《墨子》、《左传》、《国语》、《孟子》中,均无伏羲的史影。伏羲史影主要出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及尔后的文献中。战国、秦汉及以后史书的记载,已经与伏羲时代相当相当久远了。因此史书记载的伏羲出生、活动地域,遍布各地并互有抵牾,就像司马迁说的:“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弄清伏羲氏族的根据地,弄清伏羲的出生地,弄清伏羲氏族文化的原点,就困难重重。 同时伏羲氏在文献中还有一个特点,即有些学者注意到的,在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如《墨子》、《孟子》、《左传》、《国语》中,均无提及伏羲(但有太 皞 ),而最早记载伏羲的是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中的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因此对伏羲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增加了一些神秘莫测的色彩。 对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关系,史学前辈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钱穆 先生说:“从一方面来看,则古史若经后人层累的造成;惟据另一方面看,则古史实经后人层累的遗失而淘汰。层累造成之伪古史固应破坏,层累遗失的真古史,有待探索。此其一。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谈起,此其二。” ( 2 ) 吕振羽 先生说:“而传说竟如此普遍的被传述,说明它正是历史真实的流传和反映。” “和这些传说结合着的人物不论其人物之有无,确实是合于历史的法则的;但其次序的颠倒凌乱,正表现了神话传说的本色。” ( 3 ) 总之,各种神话传说,都是对我们远古祖先历史的一种模糊的但确是真实的反映。透过这些神话的、模糊的甚至于互相矛盾的史料,经过科学地分析整理,仍能宏观地把握历史的大致轮廓和发展逻辑。就像钱穆先生说的:“亦有骤视若两传说确切相反,不能并立,而经过一番新的编排与解释,而得其新鲜之意义与地位者。” ( 4 ) 关于伏羲的出生地 《帝王世纪》曰: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足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 《拾遗记》曰: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遁甲开山图》曰: 伏羲生成起,徒治陈仓,又曰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 《诗含神雾》曰: 大足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 按《帝王世纪》之说,伏羲氏母为华胥氏,华胥氏在雷泽履大人足迹而怀孕生伏羲于成纪;按《拾遗记》之说,伏羲母在华胥之洲被青虹绕身有娠而生伏羲。综合两说的共同结论应是,伏羲出生地成纪,应在华胥氏族住地及雷泽周围这个大的区域内。成纪(成起)到底在何方? 一、成纪西方说 一些典籍记载的成纪是在甘肃的天水。 司马迁在《史记 · 孝文帝》中曾提到过“成纪”。他说:“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司马迁虽然没有说出成纪的具体地望,但十五年黄龙所现的成纪,应该在距西汉都城长安不远的地方。 从《汉书 · 地理志》看,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所设的右扶凤管辖的二十一县中,还没有成纪县。二十一年后,即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 114 年)所置的天水郡中就有了成纪县。看来西汉成纪县的设置,与黄龙见成纪有关。到了后魏 酈 道元的《水经注疏 · 渭水》中,就明确地说出了:“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 皞 庖牺所生之处也。”明确了《帝王世纪》所说的“生伏羲于成纪”的“成纪”,就是天水郡的这个成纪。到了唐代,伏羲生于天水成纪似乎已成定论。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载:“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华胥,履大人足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 根据现今地理学家的研究,汉时成纪县的具体地理方位是在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的治平乡。冯绳武先生在《甘肃地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说:“作为县治的成纪,从汉以来至少迁移过三次。最早的成纪县治在静宁县治平乡的刘家河村东南约一华里处,即‘治平成纪’。唐开元中因地震将秦州牖今天水市牍州治迁到显亲川,成纪亦由旧治小坑川牖治平牍移至显亲川,此为‘显亲成纪’。大中后秦州州治、成纪县治一并南迁,依雄武牖天水牍建秦州,州与县倚,此为‘秦州成纪’。”现在的天水成纪,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 846 —— 850 年)由秦安城北迁移过来的,因此,天水的成纪不是汉时的成纪,汉成纪在今平凉市辖区内。但无论现今的平凉还是天水,汉武帝时都是天水郡辖地。 ( 5 ) 在探讨伏羲出生地成纪时,还结合“雷泽” 、“华胥”、“仇夷”这些地望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 有的学者还认为,伏羲之母怀孕之处的雷泽就是甘肃陇南境内的仇池,雷泽就是仇池的别名。原因有二:其一,《武阶备志 · 山水部》中记道:“仇池在成州上录县南。”《汉书》中又讲道:武都天池大泽在县西。颜师古注:经由天池大泽故谓之都。其二:仇池山下的西汉水上游有一地方叫雷坝,就是雷泽之旁的一个伴生地名。不管这种观点如何,仇池原属成纪管辖,在古成纪范围内。 ( 6 ) 成州上录确有仇池山,《括地志》载:“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 按照伏羲西方说,雷泽就是仇池,在成州上录县南;《拾遗记》有泰皇伏羲“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其母游其上 ┅┅ ”伏羲母华胥氏居住在华胥山之渚,在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而伏羲母为华胥氏,所履大人迹的在雷泽,就在今甘肃秦安以北的庄浪。按照这些说法,雷泽、仇池、华胥都与汉成纪所在的静宁县不远。 ( 7 ) 关于伏羲母华胥氏,除上说在甘肃庆阳与平凉境内外,还一说在陕西蓝田。《太平寰宇记》云:“蓝田山,古华胥氏陵在县西三十里。”今蓝田也确有华胥氏的遗足迹。这里有华胥镇、华胥渚、华胥陵、华胥窑。三皇庙上的石碑还刻有“古华胥伏羲娠地”。 有的伏羲西方说学者还认为华胥氏之华,即华夏之华,西岳华山之华。“华字当得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华山、华阴之“华”,在今陕西西安市的东部。 如此说来,伏羲母华胥氏即华族,而华山,或者说离华山不远的蓝田,是华胥氏的圣地、祖地。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一些学者又不断地用考古学、民俗学、传说故事论证伏羲故里在天水。伏羲母怀孕处雷泽、仇池也在离成纪不远的地方。伏羲母华胥氏在华山或蓝田。 闻一多在《伏羲考》一书中,用了一节的篇幅论述“伏羲与葫芦”,认为伏羲与女娲都是葫芦的化身。而无论治平成纪,还是显亲成纪、秦州成纪,都在葫芦河的两岸,这似乎验证了伏羲出自天水郡之说的正确性。 上个世纪 70 年代,在天水大地湾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面积的原始村落遗址,学者王若冰说:“作为实物依据,大地湾不仅复原了此前我们无法想象的华夏先祖在混沌初启时的生活场景,而且还给《山海经》里女娲补天和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中补《三皇本纪》中关于伏羲创世的历史寻找到了实物依据。” ( 8 ) 在现今的天水市区,有一座规模很大的伏羲庙,明成化年间建成,从明到清,九次重修拓建,据说明朝时朝廷钦定为全国祭祀伏羲的中心。天水西北的三阳川有卦台山,相传是伏羲画八卦处,此处有始建于金代的伏羲庙。另外在秦安泰山庙上还有座伏羲庙,在此附近的甘谷有古凤台和秦州画卦台。 2006 年,在静宁县李店乡出土一陶壶,肩部刻有“成纪容三升”铭文,考古部门鉴定为汉代陶器,并把在此处发现的古城址定为成纪故城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进一步证明古成纪就在今静宁县的治平乡与李店乡交界处。从目前地上的建筑遗存看,天水的规模最大,秦安次之,静宁最少。这恰恰反映照了成纪故城在三次迁徙过程中,规模最大者为最晚。静宁应是汉文帝时的成纪所在地。 综合上述各种历史的论据,人文之祖伏羲出生甘肃天水成纪,似乎已成了历史的定论。所以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天水工作时,为天水成纪题写了“羲皇故里”的碑文,使这一定论又增添了浓重的政治权威的色彩。尔后,天水市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社团——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将全国数十家社科院、博物馆和综合大学,以及数百名专家、学者凝聚在一起,推动了伏羲文化的研研究。 1992 、 1995 、 2001 、 2003 、 2005 ,先后五次在天水召开 了海内外学者参预的伏羲文化研讨会。 2005 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祭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升格为省级公祭。 2006 年 7 月 3 日 ,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和甘肃省文化厅承办的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举行,出席公祭仪式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甘肃省的主要领导、全国道教协会会长、台湾两岸和平发展研究会会长、全球华人联合会主席以及各省市代表、海外侨胞、港澳台代表,以及专家学者 5000 多人。祭文中的“渭水泱泱,陇阪逶迤,大哉羲皇,发祥成纪。”公祭仪式和祭文表明,在我国文化领域里,伏羲故里在天水成纪,已成为铁定的事实。 二、对伏羲出生天水成己的讨论 汉时的成纪确实在天水,更准确地说,汉时天水郡确有成纪县或者说成纪这个地名,这在《汉书 · 地理志》里有明确记载。但汉时或者说《汉书》中的这个成纪,就一定是伏羲所出生的那个成纪吗?从伏羲出生到西汉,中间有着几千年的时间间隔,伏羲时还没有文字,我们先人的交流还处在很原始的耳口相传的阶段。因此,伏羲出生地的成纪位在何方,文献记载中有很多不确定性,甚至于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需要对众多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从而找出更为合理的结论。 尽管伏羲出生地在天水的历史结论有很多合理性,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目前似乎也已成定论和热点,但这个结论与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明显相悖。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未必就一定正确,但那些权威的史学家们之所以坚持他们的观点,必有其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他们的观点也是从研究他们已掌握的历史资料中得出的结论。例如: 蒙文通在《古史甄微》一文中引《左传》:“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后说:“太昊之胤,胥国于济、兖之间,知风姓诚东方之民族也。”“而海岱之间,实为其根据地。” ( 9 ) 徐旭生 先生在《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中说:“据我们现在的意见,太皞氏族在东方,属于东夷集团。” ( 10 ) 范文澜 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居住在东方的人被称为‘夷族’,太皞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 ( 11 )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伏羲氏族的根据地在东方。 《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大皞之虚也。”陈,今河南淮阳。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卷八:“陈州为太皓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东关外有伏羲墓,以铁固之。”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施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任,在今山东济宁附近的泗水之滨;宿,在东平县东,须句,在东平县西,都在济水下游;颛臾,在平邑县东。太皞族裔都分布在济水流域和汶泗一带。 《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东方之极,自竭石东至日出搏木之野,帝太皞。” 《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山海经·海内经》:“名曰建木(也就是东海的搏、扶木),百仞无枝┅┅太皞爰过,黄帝所为。” 《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 东方于五行中属木,四时中属春,行次皆最先。日出东方,太皞之位。 《史记·秦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汉儒又称泰皇为泰帝。颜师古《汉书注》云:“泰帝者,即泰昊伏羲氏也。”《白虎通》曰:“王者功成封禅必于泰山者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 泰皇,主春,德木,位在东方,万物之始也。泰山,王者之始交代处。 《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 太一(泰一)是泰皇的化身。泰(太)昊伏羲氏之泰,与泰山之泰同源,泰山乃泰(太)昊的发祥地。 《封禅书》云:“泰一泽山君地长用牛。”《史记索引》:“云:”‘泽山’,《本纪》作‘峄山’。‘泽山君地长’,谓祭地于峄山,同用太牢,故曰‘用牛’。” 意为泰一与峄山君同祀 。峄山,《尔雅》曰:“鲁国邹县有峄山”。 因此祭泰一、峄山君,都在泰山周围 。 《孝经钩命诀》:“伏羲乐曰立基,一云扶来。 ”立基,立己、来(莱)己、斄己。今寿光和日照有己地;扶来,即浮来,在今沂水县, 《左传》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杜预注:浮夸风来,己邑。 《左传》郯子曰:“太皞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帝王世纪》有“庖牺氏,┅┅蛇身人首。”《列子》:“庖牺氏,┅┅蛇身人面。” 原古的先人,对龙、蛇、虫、蚕,不可能有明确的界定。有的学者还认为,太 皞風 姓, 風 族的图腾也是虫。而虫、蛇、蚕的甲骨文是巳,巳与己通。少 皞 为己姓之祖。己、巳、龙、蛇、蚕,虫,都是太 皞、少皞族的图腾符号,都是东夷族的图腾符号。太皞应为史学界公认的东夷族首领。 太 皞、 少 皞之皞,或写作昊。《说文》:“皞,皓旴也。从日皐声。”段玉裁注:“皞”的本意就是太阳始出时发射而出的灿烂光辉。,属于大汶口文化类型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字为“ 炅 ”。李修松、陈怀荃、王树明等学者均认为,该字所表达的意思是太阳在耸峙的群山之巅高高升起,透过云气发射出灿烂光辉。这是“皞”源于东夷的又一证明。 ( 12 ) 上述种种史料表明,伏羲太(泰) 皞 的发祥地、根据地,在东方,在泰山周围。 三、成纪曹州说 与太 皞 伏羲氏出生地相关的还有雷泽、华胥、九夷这些地名和氏族名。关于这些地名、氏族名的西方说,上面已作了详细介绍,这些地名、氏族名也有东方之说,也就是文献和传说中,这些地名和氏族名,也在东方,具体说在曹州大量出现。 1 、关于雷泽 《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大足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宋均注曰:雷泽地名,华胥伏母。郑玄注:雷夏兖州泽。《禹贡》:“济、河惟兖州” ,言兖州在黄河与济水之间,即今河南东部与山东西部的交界地。 《尚书大传》曰:“舜渔于雷泽”,郑玄注:雷泽,今属济阴。济阴即今山东荷泽地区。《帝王世纪》曰:“夸河又左径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故城西一十余里,即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 《禹贡》:“雷夏即泽,灉、沮会同。 ” 《传》曰:“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地理志》:“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括地志》:“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通典》:“雷泽县本汉成阳县。”胡渭按:今山东兖州府曹州东北六十里有成阳故城,北与东昌府濮州接界。雷夏在曹之东北,濮之东南。 上述各种典籍中记载的雷夏的方位完全一致,这应是“大足迹出雷泽”之雷泽,在古兖州府曹州东北的成阳。汉成阳故城在今荷泽市区东北 30 公里 的胡集村一带。顺便说一句,大足迹出雷泽的“雷泽”在成阳故城附近,成阳之“成”与成己之“成”似乎有些关联。 2 、关于华胥氏 关于华胥氏的称谓和地望比较复杂。华胥氏之“华”是否一定就是华夏之“华”,这是个既需要资料证明,也需要研究方法更新的问题。华胥之“华”也许不是“华夏之“华”。伏羲氏传说过于久远,因为当时还没有文字,关于有关伏羲的人名、地名、氏族名,求其音比求其字更为可靠。例如华胥氏,《帝王世纪》曰“华胥氏”,《庄子》、〈路史〉曰赫胥氏、赫苏氏。“赫”,齐地今读 huo, “和”,也读 huo ,即“活”音。华、赫、和,音同义同。《徐锴说文系传》云:“华本音和,故今人谓华表为和表。”华也读敷,《诗本音》“灼灼其华”,注:华音敷。《唐韵古音》亦音敷。郭璞“江东谓华为敷”,陆德明:“古读华如敷,不独江东也。”敷、伏音同,华胥氏或许就是伏胥氏、伏羲氏,《遁甲开山图》就载华胥氏也袭伏羲之号,因同属一个大的族团。 华、瓠同音同义。《说文》:“匏,瓠也。”《幽风 · 七月》:“八月断壶。”《传》云:“壶,瓠也,又作华。”瓠、华古音同,瓠,葫芦也。这就引申出一个非常玄妙而重要的问题,即瓠子河的含义。《水经注疏》对瓠子河的源头和流迳地域作了详细论述,但为什么命名为“瓠子河“?没有说明。但《水经》已经揭示了”瓠“与”华胥氏的关系。 《水经注疏》云:“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 ┅┅ 瓠子河故渎,又东迳桃城南。”按《方舆纪要》:桃城亦即姚城区因姚墟而名。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世称为姚城是也。“瓠河又右迳雷泽北,其泽薮在大城阳县故城西北一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渔也。(会贞按:《史记 · 五帝本纪》:舜渔雷泽。)泽之东南即成阳县。” 如此说来,濮阳东的瓠子河流经的桃城、雷泽、阳城也就是华胥氏履大足迹而有娠处。这样瓠子河之“瓠”即与前文有葫芦河之“葫”同义。也就是说,这里就是华胥氏族或者说是华胥之洲的所在地。而这个“华胥”与“雷泽”是紧密相连、同在一个区域的。 瓠子河再往下流,“其东北者为济河,其东者为时水。”总之。瓠子河会入了济水,而济水也是好多河流会聚一起。《拾遗记》载:禹入一深数十里洞穴,见一蛇身人面之神,即羲皇,授禹八卦之图,禹曰:“华胥生圣人子是耶?“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华胥是九河神女。如果将上述诸文献记载模糊化,瓠子河、雷夏泽、济水、九河、华胥洲等,这些地名笼统地表明了伏羲母华胥氏怀孕地,是河、济下游那片河湖纵横交错的水中一高地上,即华胥地域的一洲(《尔雅》:“水中可居者曰洲。” )上。《路史》云:华胥氏死,“葬朝阳”。《寰宇记》曰:“赫胥氏墓,在临济东故朝阳城内一里,今章丘。”《章丘县志》载:古朝阳城内有赫苏氏陵。朝阳故城在故章丘县城北五里。 但《列子》所述之华胥氏所在地就有些神秘莫测。《列子 · 黄帝篇》云:黄帝“游华胥之国。华胥之国在 弇 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说明华胥之国距齐国几千万里。这位列子在论说华胥国的地望时,是以齐国为中心来说西和北的。古有齐为天下之中心说,《水经注疏》云:淄水“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谓之天齐渊。” 这恐怕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东方族团的一种地理观念。守敬按:“解道彪《齐记》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言如天之腹齐。”如果以临淄为天下中心的话,华胥之国在 弇 州、台州西北,其大体方位也是在濮阳以东这个区域。。列子所说的这些地名是黄帝梦游之地。但梦境中总有现实的影子,是把现实梦幻化了。梦中的 弇 、台虽不是州名,但确有此地。 弇 ,《说文》:“ 弇 ,盖也。” 段玉裁注:“古奄、 弇 同用,复、盖同义。” 《周礼 · 考工记》:“‘ 弇 声郁’作奄。 弇 、奄一字。”山东莘县有 弇 山;古奄国在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台,《古史帝系考》:“邰有二邰,有武功之邰,稷国也;有齐鲁间之骀,姜国也。”泰山周围皆有 弇 和台(邰)。因此,与 弇 、台相邻的华胥氏,也应离泰山不远。模糊地判断,与上述说的雷泽、瓠河、济水也不远,大体属于一个区域。 综上文献所述,伏羲出生地成纪应在濮阳以东的成阳地区,即今荷泽地区。那么伏羲出生地成纪在何处?对成纪的理解有二,一是一个地方的名称,二是同一地区的两个地名。《路史》载: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是说伏羲生在仇夷(或曰仇池、九疑),《元和郡县志》云:“武都之仇池山,在今成州界。后魏平仇池于仙陵山东置武都镇。废帝改置武州。”“武州,《禹贡》梁州之域”,仇池,或者成州,在古梁州;长在起城,起、己同义,起的本字是“己”,即长在己(或曰成己(纪),汉成纪县在秦州,而《元和郡县图志》曰:“秦州,《禹贡》雍州之域。”这些记载说明,伏羲出生地与成长地不是一地,仇池的“成”在梁州,成纪的“己”在雍州。根据此理,雷泽在城阳,古 郕 国所在地,即《元和郡县图志》所云:“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古 郕 伯国。”因此雷泽也就是“成” 。《史记 · 地理志》注云:“成阳在定陶。”而定陶就是济阴郡曹州;古时济阴曹州还有一地名,己氏邑,汉时为己氏县。在今曹县城东南 23 公里 的楚天集(旧称楚丘集)。因此,古定陶、古曹州界内既有“成”也有“己”,再综合雷泽、华胥之说,说古定陶、古曹州是伏羲出生地,与文献记载非常吻合。 四、成纪泗水说 伏羲出生的成纪是在甘肃天水,还是在山东曹州,看来都有足够多的文献依据。从已使用的这些文献依据上很难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已故著名山东文字、考古、历史学家王献唐先生,从另一个视角分析,做出了个与众不同的结论,他的文字很长。现将他的主要论断节录于下: 各书所记雷泽,大抵相同。其言济阴郡成阳兖州泽皆指濮县东南之地而言。濮州地在鲁西,鲁西一带,在山东各处都称洼下,历代类为水区。皇古多水,此处即有陆地,亦只可供一部水国之人居处。技术和渔业未发明以前,原始民族多就高原居处,为世界各民族通例。濮县一带既有伏羲遗迹,必为伏羲或其族人经历之处,与前所述成纪相同。而此伏羲之东方民族,原始必不发源于洼下之濮县,而必别为高耸之地可避水灾者。以前泰皇一名,及各种习俗,并奉祀伏羲诸国之地证之,必为泰山一带,其地固在山东为最高区域也。 泗水县治东七十里,有伏山,字亦作服、作负、作陪、作浮、作包,亦名浮邱,俗曰关山。北连艾山,至此入雷泽,湖起为历山。其言伏山者,伏即伏羲之伏,伏族居此。┅┅又有一山,亦名莱山,┅┅所居有泽,因名莱泽,音转作雷泽。泗水之雷泽,亦名服泽,服即伏山之伏,伏族所居。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一; 雷泽之东南有扶犁山,亦曰抛犁山,又有浮来山,亦曰包来山。《路史·太昊记》:“爰作荒乐,歌扶徕。”伏羲之歌,既以扶犁族地之名为名,同时泗水有扶犁山,妇有浮来山,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二; 泗水治东南六十五里,有萯首山,即陪首山。山麓起伏而北,至雷泽西滨;一支东北与伏山相接;一支转折西南行为陪尾山。《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自夏以还,即有其称。皇古既有陪尾,音字又与伏山、陪首、伏泽诸名相通,地域相合,时次又符,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三; 泗水治东北四十五里有华胥山,俗讹为黄粟山,又曰黄山,曰黄山寨。山下东南有黄沟,即古华渚,西有华村,即汉泰山郡之华县旧区。华胥履迹之说,实出《含神雾》、《钩命诀》诸纬书,而此讳书多出于齐人,为东方羲农故族相传之旧说。华古读为敷,胥出于莱,华胥即风莱。华县地正在华、胥境内,以风居之,故可单名为华。汉就其地置县,即以旧名名之为华,知此华胥之名,汉前已然,正与伏山俱来,非出后世附会。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四; 泗水治城西,逾泗有风后岭,岭上有风后庙。风后即伏羲之族裔后为后者。伏羲奉祀四国,颛臾在费县西北,与泗水东南相接,即伏山、雷泽一带,地为伏羲旧壤,故以本地之族裔奉其明祀,立国为颛臾。其他三国之在济宁等到处者,亦以地为羲族散布之区,以本族之人祀之,与颛臾正同。以此推证,则春秋之世,泗水附近尚为伏族盘踞。后世风后庙之建筑崇祀,正有自来,否则伏山、雷泽、风后岭及颛臾之国,安能巧合而并在一处?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四; 舜耕于历山,渔雷泽。《墨子》又言: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所言历山、雷泽均在泗水,负夏以雷夏证之,即负湖,亦即时伏湖,当为伏山附近水泊。华胥下有华渚 ,雷泽亦名服泽,皆与伏湖义合。《孟子》:“舜生于诸冯,长于负夏。”诸冯即邾风,为二族合名。邾族固尝散布泗水,以羼居而名族,犹风莱也。历山之下,既有诸冯,境内又有负夏,与《孟子》所述亦悉相合。以舜为泗人,而泗有历山、雷泽诸处,知史籍所载,重华耕渔之地,皆确然不诬。更知所载伏羲居处之雷泽诸地,亦确然不诬。当羲皇之前,已有各地之名,伏羲生长于此,居住于彼,族人相传,史籍各就生长之地分别纪之。其后舜亦生长于此,而耕渔于彼,史籍亦各就生长耕渔之地分别纪之。二帝同为泗水之人,故史籍纪载游钓之乡,亦多相同,正以确有地,其事始不谋而合也。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六; 《春秋》:“公会齐侯于防”,杜注:“在琅邪华县东南”,今为防城,防字亦读重唇,与风音转。泗水有蒙阴,为牟族故壤。又北有博山,博亦风也。凡上所述,在与前六证相合,而知(泗)为风族原始之旧区,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七; 《通鉴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今泗水治东十五里有居龙山,又有苍龙溪。《外纪》又云:“太昊复立九相,葛天氏居东。”葛天即大庭居龙,曲阜有大庭氏之库,壤地相接尤为可证。《伏羲庙残碑》:“东迁少典君于颛顼,以奉伏羲之祀”。少典奉祀伏羲,知为伏羲族裔。《吕氏春秋》:“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穷桑在曲阜,曲阜、费县接壤,古之颛臾,即在此一带。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八; 综上以地名证之,氏族证之,乐歌证之,母族证之,庙祀证之,族裔证之,官司证之,凡数十余事,皆如符契之相印合,定知伏羲出于泗水,以泗水之故,知古代羲族实居泰山一带高耸之地,为中国东方古族发源之乡。 ( 13 ) 王献唐先生广证博引,八证泗水为伏羲发迹之故乡。但对“伏羲生于成纪”之“成纪”,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王先生认为成纪是“成”与“纪”二族之合名。他对“成”字做了详尽的考证。 他说:“伏羲生于雷泽,雷泽所在为成阳,成阳犹城场,汉以置县。《通鉴外纪》注:郑玄曰:‘尧游成阳而死,葬焉。’”说明“三代以来,久有此名。汉沿旧名立县,此一成也”;然后他又举《左传》:“邾人灭须句”杜注:“须句,成风家”。须句之成在今东平县西北;又言女娲居承匡山,承人居此,因以名山。承即成也。山在任城,此又一成也;又举太昊旧墟,为河南之陈,陈成双声音转,陈亦犹成,这是河南之成。王氏所举各“成”,基本在泰山周围,与上论伏羲发迹之故乡也大体吻合。 王献唐 先生这些考证虽然资料详实,别有新意,但他对“成阳”说的考证不够完美,只讲“成”,未讲“纪”,而讲到各“成”的先后时,又肯定了伏羲所生于之雷泽在成阳。如他所言,伏羲族自东彼西,“途径既明,雷泽之义益显。以其由生而长,发迹东方,率族治河西行,脉理皆昭昭可见也。” ( 14 ) 这样他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他曾否定的伏羲族不可能发祥于低洼的濮阳地区的结论。 综上王先生各述,我觉得王先生的立论和考据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沿着他的思路继续往下探讨的必要。 五、成纪海州说 在本文中,王先生提出了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二帝(伏羲与舜)同为泗水之人”。泗水是泰山南麓的一条大水,泗水流域,也就是泰山南麓,是个很大的区域,包括泗水、汶水、沭水、沂水等泰山东南麓的诸条河流。典藉中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这些地名都能从泰山南麓找到对应的答案。如同王先生言说的,“若历山,若雷泽,若服泽,若寿丘,若河,无一不在泗水一方。知舜亦当时泗水之人,生于斯,故耕于斯,渔于斯,陶于斯,作什器于斯,其后即举于斯。”( 482 页)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长于负夏。”王先生曰:“今历山之坳,有帝舜庙,山中有历山村,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 ( 15 ) 文献中舜的一些史迹似乎与伏羲有些重叠,如: 《遁甲开山图》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 《帝王世纪》:“伏羲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海内经》又言:“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 《史记·五帝本纪》也言: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帝王世纪》: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瓦棺,葬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 伏羲治所在仇夷(九疑),崩葬南郡,南郡在湖北江陵,今荆州。舜崩苍梧葬九疑,在今湖南永州零陵。伏羲、帝舜崩葬于湖北、湖南,自古史家就提出质疑。 按《帝王世纪》之说,舜九十五岁时已由禹摄政。摄政五年,有苗氏叛。这时南征有苗者应是禹,而不应由已退据二线并年逾百岁的舜去征讨?《统笺》也曰:“据《帝五世纪》,则舜以征有苗道死。何三十五年命夏后征有苗?至此,十五年后,舜年百有十岁,转又自征有苗,何舜之不惮烦耶?”一百一十岁,到湖南、广西交界处征有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按照当时的政治体制,征有苗者也不应该是舜。但这些记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苍梧、九疑、鸣条、纪市实为一地,但经过无数代人的耳听口传,以及族人的外迁广播,本初的那些地名已经弄的含糊不清了。这种现象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这些地名传说中的“纪”地或者说成纪之“纪”,是我们理清本问题的一个重要线索。关于“纪市”,文献还载: 《墨子》:“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 《吕氏春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 撇开苍梧、九疑,舜所葬的纪市、南己在何处?以上资料表明,有零陵的纪市。战国楚简揭示,楚都郢,就在江陵南纪,即今荆州。除此之外的“己”就是曹州南的己氏邑(县)之“纪”。纪的本字是己,史载少皋是己姓之祖,而己姓即巳姓,巳,虫也。太皞风(風)姓,“風”亦虫;太皞以龙纪官,龙亦虫。因此纪(己)姓乃太皞、少皞之后。古己国族又是己族、伯益其族和羿族的联合体。因此,纪(己)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在山东。而山东南部的泗水、沂水、沭水更为己国族的古老居地。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长于负夏。” 王献唐 先生曰:“今历山之坳,有帝舜庙,山中有历山村,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 《孟子》还曰:“舜葬于鸣条。” 《竹书纪年》曰:“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载:“舜葬苍梧山野。薛氏曰孟子以为卒于鸣条。吕氏春秋舜葬于纪。苍梧山在海州界,近莒之纪城。鸣条亭在陈留之平丘。今考九域志海州东海县有苍梧山。” 王应麟所言“莒之纪城”,也就是周时莒地的纪鄣。《春秋》昭公十九年:“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但在《春秋》庄公三十年:“齐人降鄣”后,杜注:“鄣,纪附庸国,东平无盐县东北有纪城。”杜预所言无盐县纪城,不是春秋齐桓公所灭掉的纪鄣。“齐人降鄣”的纪鄣就在东海赣榆。《公羊》、《谷梁》均说;“鄣,纪之遗邑也。”《春秋》桓公五年;“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水经注疏》云:“沭水又南迳东海郡即丘县,故《春秋》之祝丘也。”因此齐侯、郑伯所入之“纪”在东海祝丘。祝丘在今临沂东三十五公里。 《通志·都邑》:“纪都纪,迁于剧。纪本在东海,故赣榆。”《春秋大事表》:“纪鄣城在海州赣榆县北七十里。” 《寰宇记》:“海州怀仁县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今安东城正其地。”这个纪鄣或曰纪城,就在今日照市的安东卫。 这个地区,古属成阳国、成阳郡。《战国策》:“勃貂谓法曰:王走而之城阳之中山。”叶圭绶按:“法章后为莒太史敫家佣。城阳,正莒地。疑莒别邑名,战国已有之。”汉兖州城阳国治莒县,初为城阳郡,文帝二年,析齐置城阳国。 古莒国,今日照地,古属东海治,也称海州。这里的纪、纪鄣地,春秋以前就存在。而《战国策》中的城阳,恐怕也很古。这里有纪、有成、有章,《史记》:“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吴回。”重黎、吴回即祝融。这里的成(称)、章与高阳颛顼族有关,颛顼与祝融是一个族氏。而己姓是祝融八姓的首姓。《论语摘辅象》曰:“伏羲六佐,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纪通、仲起(起、己一字)都是己族人,是伏羲六佐之二。总之,这个地区与太皞、少皞、颛顼、祝融有紧密关系,因此十分古老,说这里是伏羲帝的发迹之故乡,是顺理成章之事;说古海州,今日照的成与纪是伏羲的出生地成纪,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六、天水成纪之缘起 (一)、天水乃秦祖先的封地 夏商两朝的祖先与东夷关系密切,后定都中原。传说中的周族的原始祖先为后稷。《诗经·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实颖实粟,即有邰家室。”是说姜嫄为周族的母系祖先,周的始祖后稷为姜嫄所生,后稷在有邰建立家室。相传邰即汉代右扶风斄县,斄、邰古今字,在今陕西武功与扶风之间。 西周时,伯益族后人非子在犬丘养马,《史记·秦本纪》曰: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故封非子为附庸,邑于秦谷。《水经注疏》云:渭水“又迳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秦水又“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非子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之谓“秦”,自非子邑秦谷始。秦水、秦谷、秦川,在汧、渭之间。汧、渭之间的秦水、秦谷、秦川是秦的发祥地。这一地区后又名秦州。《通典》:“秦州,今理上邽县。古西戎之地,秦国始封之邑。”秦州,汉为天水郡辖地。 《史记》载:西周末期,诸侯叛之,犬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后,“襄公以兵送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历史由此开启。 《汉书·郊祀志》云:“秦襄公攻戎救周,列为诸侯,而居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后十四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这些记载说明,在秦的早期,都把伯益的祖先神东夷少昊(白帝)请到了西方,作为上帝继续祭祀。文公所设鄜畤,是在汧、渭之间。汧、渭之间是秦的发祥地和始封地,即“孝王召(非子)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封邑于秦谷。尽管古今学者对“鄜”地望多指为陕西洛川,但实应在秦水、秦谷、秦川地,即天水秦州地。秦文公之所以在汧、渭之间设鄜畤,是因为梦中见到顶天立地的黄蛇出现于此,“此上帝之征”,所以设畤祭之。黄蛇现汧、渭之间的鄜地,意味着汧、渭间的鄜地,是上帝之所在,是块圣地。 《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 。” 《汉书·郊祀志》:“秦德公立,卜居雍。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祠。 这两条记载很重要,一是说明秦在德公元年,迁居到雍。也就是《封禅书》说的:“秦德公立,卜居雍。”《诗谱》说的:“秦德公徙居雍” 。《汉书》说的是遂都雍;二是说明鄜畤就在雍城附近,很可能德公迁居到雍后,又在新地设鄜畤祭少昊白帝,这样鄜畤就不止一处;“牺三百牢祠鄜畤”就是宰杀三百头专门用于牺牲的牛,来祭祀白帝,表明祭祀的规模宏大和隆重。 雍,《集解》徐广曰:“今县在扶风。”大郑宫,《正义》括地志云:“岐州雍县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 关于扶风之“雍”,实为“潍、淄其道”之“潍”。 王献唐 先生曰:“部落迁移之后,地名随之,愈迁愈远,地名亦随之愈远。前代史籍,时有同名之地,散见各处,胥由于此。”(《炎黄氏族文化考》第 51 页) 秦的地名,与东夷族有很大关系。对“德公又徙雍”之“雍”,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先生曾做过详尽而科学的论证,其要之为: 在甲骨文里,“雍”字和“淮”字绝近,“雍”和“淮”实为一字。唐的岐山县即今陕西岐山县,也即汉的雍县。那里有湋水,“湋”字也写作“围”,而刘熙《释名》云:“‘淮’围也”。“雍水”即“淮水”,今名“湋水”,“雍”、“淮”实读音“潍”。《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秦都成以名“雍”,就因为它在雍水的旁边,正确地说,就因为它在淮水的旁边。而这条水之所以名“淮” 即是表示秦族本居潍水流域,在周公东征之后原来居于潍水流域的鸟夷族西迁后的新名词。本在东方的“淮(潍)水”一名西迁了,东方民族所崇奉的上帝和祖先神少皞也西迁了,甚至后起的“凤翔”这个地名也很可能由秦人的“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及“凤鸟氏,历正也”这些古老的传说而来。这同是不忘其本的民族意识的一种深刻的表现。 ( 16 ) 顾颉刚 先生的论断有理有据。周殷八师名将师 ? 父帅师东征,在山东黄县和陕西扶风同时出土了师 ? 父的铜器多件。金文“ ? ”即“ ,冀在中原,而大量“冀”铜器出土于清河流域;“北流注于籍”,《水经注》“籍水即洋水也。”洋水,今临朐、寿光的瀰河;“又迳清水县故城东”,清水,山东有大、小清河。 秦最先在西方设畤祭祀的是白帝少昊,即秦襄公作西畤祀白帝。其后秦文公梦黄龙现天下,作鄜畤祭白帝。到了宣公时,又作密畤,祭青帝;灵公时又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说明在周时,秦的早期诸君,已经把他们原在东方祭祀的上帝及祖先神,白帝、青帝少皞及黄帝、炎帝分别请到秦地建庙祭祀。密畤之“密”,亦即密戏之“密”。钱穆先生曰:“大抵五方色帝之说,起于战国晚世。及秦帝而燕、齐之方士奏其说。始皇采用之,遂祀五帝。” ( 18 ) 在西土立畤祭帝,始于伯益后裔为祭先祖少昊而设,到秦始皇时,又听信燕、齐方士的劝说,设畤祭五帝。《汉书·地理志》曰:右扶风“有五畤,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可见到了汉时,祭祀东方诸帝之祠,已遍布雍地的周围。但《史记·封禅书》“唯雍四畤,上帝为尊。”说明在汉以前,雍地有四畤而不是五畤。《史记·封禅书》还载: 二年,(汉高祖)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说明汉高祖刘邦定都西土后,这里祭祀的上帝是白、青、黄、赤四帝,不是五帝。第五帝黑帝是汉高祖加上的。对这一历史旧案,顾颉刚行先生说:“本来西汉的上帝是沿秦制祠青、白、黄、赤诸帝的,到这时(谬忌劝武帝立了太一坛)换了太一了,五帝降为第二级的上帝了。” ( 19 ) 《汉书》:“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帝。”太帝即泰帝,颜师古《汉书》注:“泰帝者,即泰昊伏羲氏也。”汉高祖刘邦本泰山南麓的泗水亭长,虽定都西土,但对泰山、泰帝情有独钟。从汉高祖开始,泰山、泰帝、伏羲这些东方之地名、帝名不仅在西方之“雍”和天水牢固地安家立户,而且还成为了五帝之首,处于至高至尊之位。泰山之名也到了天水,有了秦安泰山伏羲庙的称谓。 (二)、成纪之由来 少皞是己姓之祖。伯益族后裔在天水安家立户,也就是己姓之人在这里安家落户,己姓之“己”也必然西迁到此;秦文公之所以在这里设鄜畤祭己姓之祖少皞,是因为秦文公在这里梦见黄龙“自天下属地”,秦的始封地汧、渭之间,是黄龙出现的地方。 秦始皇帝并天下,曰始皇,一切要建章立制,从头做起。《史记·封禅书》云:“邹子(王行说创始人邹衍)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又云:“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这位东方齐人把这些有凭有据的符瑞告给始皇,始皇果然很想信,于是定秦为水德,符瑞为黑龙,“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秦始皇坐天下十五年后被汉高祖灭掉,汉高祖又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曰“北畤待我而起”,所以汉初,或因秦朝时间太短,或因汉承周制,所以汉也为承认自己为水德。但到了文帝时,贾生提出异议。他认为秦为水德,汉灭秦,土克水,汉应为土德。水德尚黑,土德应尚黄。贾生这套改制建议受到臣僚的反对而腹中妖折。到了文帝十四年,鲁人公孙臣上书曰: 始秦得水德,及汉受之,惟终始传,则汉当为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 东方鲁国人公孙臣的政治主张只是预言,并没有黄龙见之事,很快被丞相张苍打压下去。但转年,奇迹出现了。“公孙臣终于靠了他的幸运也许靠了他的诡计。战胜了张苍。文帝十五年,黄龙真的在成纪天水郡属县出现了。 ( 20 ) 《史记·孝文本纪》云: 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 《史记·张丞相列传》云: 其后黄龙见成纪,于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张丞相由此自绌。 从此,有了天水郡成纪的地名,并被载入史册。天水郡成纪这个地名,是在黄龙现之前就有之,还是与黄龙现同时产生的,史不可考。但黄龙现成纪,如同顾颉刚先生所言,“公孙臣终于靠了他的幸运,也许靠了他的诡计”,黄龙现成纪很可能是东方鲁人公孙臣的一个诡计。 汉为土德事后来并没有真正实行,原因是后来又出了故事。赵人新垣平看到公孙臣预言黄龙现成纪而得到天子宠信,于是他也步公孙后尘,杜撰了宝玉气来、献玉杯、日再中等一套骗术来欺骗皇帝,结果被人揭穿,如《封禅书》言: 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平吏治,诛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 从此,汉改土德之事也就搁浅了。这件事也间接证明公孙臣的黄龙现成纪有诈。但不管如何,成纪这个地名已经载入史册了。 综上所述,天水成纪来源于东方鲁国人公孙臣的一个政治阴谋,是东方鲁国人公孙臣把东方的一个地名移植到了西方天水。旧天水郡成纪县是汉县,是汉文帝以后才出现的。天水的成纪与伏羲出生的年代相隔过于遥远,把两者联系起来很是牵强附会。 本文写于 2011 年 5 月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1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 451 页,齐鲁书社 1985 年版。 ( 2 )、钱穆:《国史大纲》第 8 页,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 3 )、吕振羽:《史前中国社会研究》第 5 、 63 页,三联书店 1961 年版。 ( 4 )、钱穆:《国史大纲》第 8 、 9 页,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 5 )、冯绳武:《甘肃地名的初步研究》 ( 6 )、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论》第 89 、 90 页,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 年版。 ( 7 )、《太皞伏羲:〈浸润天水的文明印迹〉》,《兰州晨报》 2010 年 6 月 10 日。 ( 8 )、见:《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2010 、 6 、 10 。 ( 9 )、《中国现代学术精典廖平、蒙文通卷》第 368 、 388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 10 )、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第 55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 11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 14 页,人民出版社 1949 年版。 ( 12 )、李修松:《淮夷探论》,《东南文化》 1991 年第二期;陈怀荃:《东方地区风、赢、偃部落群发展概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80 年第 3 期;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 《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 1986 年版) ( 13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 471 至 492 页,齐鲁书社 1985 年版。 ( 14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 495 页,齐鲁书社 1985 年版。 ( 15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 482 页,齐鲁书社 1985 年版。 ( 16 ) (顾颉刚:《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载:《古史考》六卷,第 105~108 页,海南出版社 2003 年版。 ( 17 )、李沣:《探寻寿光古国》第 267 、 269 页,齐鲁书社 2011 年版。 ( 18 )、见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第 507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 19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第 193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 20 )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第 365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潍”字。山东黄县和陕西扶凤同时出土“潍”器,表明两者在周时关系密切,这也是顾先生论点的一旁证。 ( 17 ) 另外,由秦的始封地秦州沿渭水向东到雍州,一路很多地名都是由东夷迁来的,例:《水经注疏》云:渭水“又东过冀县北”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216 次阅读|6 个评论
方舟子虚乌有,行者只能自度
热度 5 sheep021 2011-4-7 14:02
一、西方:亚当夏娃,洪水、方舟 诺亚方舟(Noah's Ark)是出自圣经《创世记》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 伊甸园 。 亚当 活了930岁,他和 夏娃 的子女无数,他们的后 代子孙传宗接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整个大地。此后, 该隐 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类打着原罪的烙印,上帝诅咒了土地,人们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并且因着堕落的本性人的怨恨与恶念与日俱增。人们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掠夺,人世间的暴力和罪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帝看到了这一切,他非常后悔造了人,对人类犯下的罪孽心里十分忧伤。上帝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只有诺亚在上帝眼前 蒙恩 。上帝认为他是一个义人,很守本分;他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诺亚也常告诫周围的人们,应该赶快停止作恶,从充满罪恶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但人们对他的话都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一味地作恶享乐。   上帝选中了诺亚一家:诺亚夫妇、三个儿子及其媳妇,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上帝告诉他们要用洪水实施大毁灭,要他们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这只方舟要长300肘、宽50肘、高30肘。方舟上边要留有透光的窗户,旁边要开一道门。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他们立即照办。   上帝看到方舟造好了,就说:"看哪,我要使洪水在地上泛滥,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子、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这些都可以留种,将来在地上生殖。"   2月17日那天,诺亚600岁生辰,海洋的泉源都裂开了,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天上的窗户都敞开了,大雨日夜不停,降了整整40天。水无处可流,迅速地上涨,比最高的山巅都要高出15肘。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动物的种子安然无恙。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 汪洋 上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上。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诺亚又把一只 鸽子 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再过7天,诺亚又放出鸽子,这次鸽子不再回来了。诺亚601岁那年的1月1日,地上的水都退干了。诺亚开门观望,地上的水退净了。到2月27日,大地全干了。于是,上帝对诺亚说:“你和妻儿媳妇可以出舟了。你要把和你同在舟里的所有飞鸟,动物和一切爬行生物都带出来,让它们在地上繁衍滋长吧。”于是,诺亚全家和方舟里的其他所有生物,都按着种类出来了。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 橄榄枝 来象征和平。 由《圣经》的记载来推算,方舟是一只排水量四万三千吨的巨大木箱。按《创世记》第八章所载, 1675年所绘的诺亚方舟 方舟最后停靠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上。过去虽有不少方舟被发现的传言出现,但都仅止于传言。 二、中国:伏羲女娲 洪水、葫芦  说雷公发下洪水,淹灭了天下人类,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坐在葫芦里逃避洪水得救。他们是洪水退去后仅存的孓遗,只得兄妹结婚,传下后代,使人类重新繁衍滋生在大地上。至今我国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仍有这种传说。 关于女娲的传说说法不一,有说先于盘古,有说后于盘古...民间流传的传说,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叫法,傩(nuo)公傩娘,粳兄粳妹, 诺亚诺娃【注意这个名字的发音,本博注】 ,亚傩兄妹,东山老耆南山小妹,江郎江妹等。   南方三苗民族传说中的女娲。   这段传说比较系统,伏羲兄妹的母亲生了他们12兄妹,王龙,王蛇,王雷,后羿(后蚁),王素(可能是王燧-燧人),傩兄,傩妹(还有传说是傩兄傩妹是老祖婆的孙子孙女)等。12兄妹争执不休,其中最小的王素最聪明,那天比赛爬山,结果王素钻木取火,把山烧了。母亲就着急呀,在山下提醒,王龙下水,王蛇钻洞,王雷没地方躲,结果被烧了,王雷脾气暴躁,一心想要找王素报仇,每次都被王素聪明地躲过。母亲病了,说是只有王雷的肉才能治她的病。王雷当然不愿,不过还是要找王素报仇,最后陷入王素的陷阱被关了起来。那天傩兄去种地了,其他人都不在,只有善良的傩妹看管王雷。王雷骗说快渴死了,向傩妹讨水喝,软磨硬泡,傩妹心肠软还是给了他一碗粥。王雷就说,要是有碗清水就更好了,于是傩妹就给他碗清水。王雷刚喝完,便雷光大作,破开牢笼出来了,拔下一颗牙齿送给了傩妹,算是报答,说见天门开时种下。雷声隆隆,天门开了,而那雷神牙种下怎么都没反应。后来傩兄将它按次序种于八方(八卦相应的属性可能跟农耕有关),最后长出了一只巨大的葫芦(古语音,仆,伏羲氏有葫芦崇拜)。天河倒悬,这时飞来一只啄木鸟,把葫芦掏空然后傩兄傩妹就钻了进去。葫芦随着水不断升高,期间收了很多动物。一直升到天上,找到了王雷。要王雷收了洪水,王雷不听。然后就是打架,王雷怕了,之后答应收了洪水。傩兄就说了,你立即收了洪水是要摔死我们呢?没办法,王雷只好招来10个太阳把洪水晒干,但是水干之后就陷入了大旱,人都死完了。傩公请来后羿(后蚁),后羿飞上扶桑树(传说是人神两界连接的神树)用尾针把太阳射了下来,傩公就觉得没了太阳就没有光明了,就在下边要后羿留两个,一个在白天出来,一个在晚上出来,扶桑树也被后羿踩断了,从此人神两界便不能方便地来往...其实原因是他们的母亲借王雷之手毁灭他们,他们的争斗会毁了这个世界,当然她称病也是假的。 天水民间传说 在天水民间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在神人指点下乘葫芦避洪水的“葫芦夫妻”的故事。洪水过后,二人明知是兄妹,但要承担重建家园的重任,便从北葫芦河边的一座山顶上(今天水市秦安县显亲峡山巅)约定滚磨成婚,让上天来做媒证,如两扇石磨在沟底合而为一,便成婚,如不合,便不成。滚磨成婚的故事与《独异记》的记载有异曲同工之处。经过大地湾古人遗址,贯穿秦安县南北,在麦积区三阳川汇入渭河的渭河一级支流被先民们叫葫芦河,并跟葫芦救人造人的故事一同流传至今。“此河流经秦安县山川时形成中间小两头大,呈葫芦状,河床上古时曾出土一块巨大的青石,石上天然形成“白蛇、青蛇交尾图”,(遗迹尚存)影印着伏羲女娲二位原始部落的首领形象,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上古人类留给世界的一块宝藏。印证着传说之据。葫芦河沿秦安庙咀村出境,至北道区川阳川与卦台山下向东流来的渭河交汇,形成清浊分明的“八卦太极图形(阴阳鱼),又印证着伏羲、女娲无极生有极之妙。”引自天水文史专家王耀先生的《陇上巾帼春秋·伏羲女娲姻缘传奇》。在大地湾一期文物中的大量陶壶,其形状极象葫芦,说明在当时存在葫芦图腾或葫芦崇拜,跟伏羲女娲创造人类的神话传说有着内在联系,葫芦图腾有存在的客观人文条件,葫芦崇拜和蛇图腾一样同伏羲氏族和陇上其他部落有割不断的文化渊源。 女娲是新世纪的建设者 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毒虫猛兽也出来残害、吞食人民。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千年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三、相关思考:人类靠方舟和葫芦来拯救吗? 东西方传说很像,异乎寻常地相似,都是因为人类互相残杀,引发大洪水,大多是人灭亡,个别人借助漂浮工具——船只、箱子或者葫芦得以幸存。并继续繁衍生息。 这难道是劫数吗? 人类只能靠方舟和葫芦来拯救吗 四、拯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我们常说,佛能普度众生,但是,佛自己怎么说呢?佛说: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化的,“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这个度化,实际上就是教育了。化也就是感化人,变化人。 佛真是妙不可言,他的一生许多事情,在《金刚经》里通通否认了。说法四十五年,他在《金刚经》里却说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佛讲的啊!这个《金刚经》摆在我们面前,他本来发愿要度众生,现在又否认了。什么理由呢?“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化的。没有一个人需要佛来度的,这是佛自己说的。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还有,佛说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五、结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方舟子虚乌有,行者只能自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 次阅读|4 个评论
天水
sstone2009 2011-2-17 12:37
到达天水已经过了 3 点,火车晚点了 40 多分钟。 先在招待所休息了一会,然后别干事带我们去了伏羲庙。听导游介绍,伏羲为三皇之首,天水是羲皇故里,天水伏羲庙是我国第一个供奉先人的庙宇。伏羲创立八卦,结网造字,又豢养牺牲、造屋、制衣、制嫁妆……被誉为人文始祖。 晚上,在我坐在 61 师招待所的床铺上,边看着中央一套的《苍天》,突然颇有感慨,忽忽之间,就到了甘肃,昨晚还在另外的城市,而且是另外的省份,有一种另外的恍若隔世的感觉。 (2009-08-13) (2009.08.20 15:49: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27802644.shtml )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一篇数学史论文说开去
张胜贵 2010-10-16 17:29
从一篇数学史论文说开去 美国数学协会(MAA)的机关刊物《数学杂志》(Mathmatics Magazine)2003 年10月号上登载了一篇耐人寻味的数学史长篇论文莱布尼茨、《易经》和中国人的宗教转化, 该文通过比较翔实的史料回顾了清朝康熙年间,世界有名的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和在中国的传教士科学家布韦等人,试图利用《易经》中八卦图和二进制数系中自然数的类似表达方法作为根据,去说服康熙皇帝及其左右,以达到他们把中国人转化为基督徒的目的,同时也重现了莱布尼茨当初试图把他的二进制运算解释为宇宙语言的勃勃雄心, 该文作者弗兰克施维茨是一位数学史家,对中国的数学史特别有兴趣,但可能是由于对中国的社会和宗教等背景知识的了解不足,这篇长达16页的论文的结论部份却令人惊讶地贫乏,简直就没有结论可言, 尽管如此我们却发现该文提供的史实不但能给我们有趣而有益的结论,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足以演示比较东西方科学内涵大小的方法,因而明白历代科学家们在处理东方传统科学时往往不成功的原因, 为此目的我们将原文作了最大限度的压缩,删去了不影响主题的繁琐细节,尽可能不涉及过多的专有名词和人名,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而对于一些原文没有细讲、但又特别重要、多数读者也可能不知道的术语和概念(如二进制数系和八卦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方法),我们又以译注的形式添加了适当的说明,这样一来只要认真阅读,中学文化以上的读者都能理解本文的基本内涵了, 下面我们就请读者欣赏原文的摘要翻译,然后共同来得出简单明了而又令人惊讶的结论,这一段有趣的历史文字不包含任何超出中学课本的数学内容,因此读者一定会读得轻松愉快, 莱布尼茨、《易经》和中国人的宗教转化 作者弗兰克施维茨 G.W. 莱布尼茨(1646-1716)是一个各种理念的综合家,一个宗教思想家,也是一个喜欢并如饥似渴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他曾经搜寻一种宇宙的语言,来帮助他对全部人类知识进行有序化的探索,在他的搜寻中,他被中国的《易经》所吸引。   这一古代经典的概念和符号看来代表了二进制算法,并由此暗示了一个把上帝和天地万物联系起来的神秘模型,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莱布尼茨也卷入了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们试图把中国人转化为基督徒的活动,我们在这里考查数学史上这一奇特的篇章,并讨论莱布尼茨是怎样把数学和哲学、宇宙学、神学,以及玄学联系起来的, 1. 莱布尼茨的追求 莱布尼茨确实是一个博学之人 一个全面的天才和欧洲启蒙运动中知识分子的领袖,虽然一般人都知道他和牛顿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这一犀利的数学工具,但他在数学以外的很多领域内还享有盛誉,作为一个著名的自然哲学家和打破了经院哲学束缚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个积极的试验家和发明家。    莱布尼茨在自己周围的世界中搜寻着秩序、结构与和谐,他想发展一种分析化的论证语言,该语言能通过一组基本的人类思想原素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任何一个概念,如果自然是数学化的,那么天地万物也该是数学化的,于是上帝的形象也能借助于数学而被人们所理解,莱布尼茨便这样把理性和信仰联系起来, 2. 中国的传教士和《易经》 十三世纪时,马可波罗向西方人介绍了自己亲眼所见的中国, 他的奇妙、甚至虚构般的描述点燃了西方人心中的好奇和想象,1497-98年葡萄牙人开辟了直达远东的通商航线,商人和传教士开始访问和观察这个天朝大国。   并把见闻向西方人介绍,1601年传教士们到了北京,这些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神父,是天主教中的高级知识阶层,他们不但专于神学和哲学,而且熟习许多世俗的学问,因而具有在高等学府中担任教师和教授的资格,他们的中国主人对于他们的宗教信条和神秘的教义没有甚么兴趣,但对他们的科学专门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可能为皇上所用这一点却确实很欣赏,反过来传教士们则发现中国人是一个严守纪律和道德的民族,已经具有许多传教士们希望提倡的精神品质。   结果传教士们转变中国人信仰的策略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把自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希望能发现中国文明和基督教之间的确切的联系,其次把所得信息传播回欧洲,以保持皇室和民众对中国传教团的支持, 1685年中国传教团请求多派一些科学专门人才去传教,法国路易十四国王在年内便派了六个耶稣会的科学家去中国,其中一人在泰国被国王留下了,其余五人到了中国,这五人中有一个姓布韦(Bouvet应该是中文名字叫汤若望的人吧?)的,是一位天才而博学的学者,他后来成为当时执政的康熙皇帝及其子女们的私人数学教师。    布韦很快就对中国经典文献中的玄学理论和宇宙学信仰产生了兴趣,尤其是那本据说是最古的中文书《易经》,对他具有特别的魅力,他相信这本预言书是神向人作启示的工具,或许是一种正在失去的联系,一种可以从精神上把基督徒和中国人团结起来的古老神学, 布韦相信《易经》源于伏羲(公元前三千年),伏羲据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并在黄河边上有过一次奇遇他遇到一匹龙马,给他带来了八卦图,伏羲便由八卦获得了语言和一切事物的知识,据信八卦来自太。   而太极则通过互补的阴和阳这个二元系统控制着一切事物,(译注阴和阳在八卦图中分别以中间断开和不断开的横线来表示,这些横线都叫作爻(读音同瑶),利用三根横线(三爻)的不同组合,可以排出8种不同的图形(8种卦象),把这8种卦象按一定次序排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环形图,就成为八卦图,简称八卦利用六爻的不同组合则能排出64个不同的卦象,其组成的圆环图则是六十四卦图,但人们习惯上仍然叫它八卦。   这里的爻数和卦数的关系是通过中学数学书上讲的排列组合公式而来的2的3次方等于8(2对应阴和阳,3对应爻数8对应卦数)2的6次方等于64,但由于八卦中每一卦象自身内涵的完整性,人们一般只把两个三爻的八卦图迭加、组合成六爻的六十四卦图,而不用四爻来作十六卦图或用五爻来作三十二卦图,) 由于充满智慧而又古老的天朝里的一切知识都溯源到伏羲和《易经》,布韦认为这位圣王便是中国的精神和智慧之父,他会不会就是犹太 基督信仰中的亚当呢?如果是,则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易经》就能产生出宗教思想家们正在寻找的古代神学,特别是他觉得《易经》可以为转化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提供必要的联系, 3.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运算 如果上帝是最伟大的数学家,就如当时许多神学家和哲学家所相信的那样,那么他用了哪些数来设计这个宇宙呢?关于数基的概念,即把任何数表示为某一特定数字(数基)的幂的和的想法,人们在十六世纪就知道了,并且已能使用不同于十的基,我们通常使用的基为十的数系叫做十进制数系,基为二就叫做二进制数系,英国数学家Thomas Harriot (1560-1621) 就曾经考虑过二进制数系,但当时觉得没有实用价值,一位西班牙主教在1670年考虑过从二到十二为基的数系,可是上帝用的是哪个数基呢?曾经是莱布尼茨的数学老师的数学家Weigel认为,答案应该是四,他的答案可能来自当时流行的宇宙学观念世间万物都是由四大原素地、水、火、空(气)组合而成的, 莱布尼茨却偏爱二进制,在他看来那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数系,他在一篇发表于1679 的文章中讨论了二进制数学并构造了一个二进制数字计算器,在一年之内,莱布尼茨又为一位公爵规划了一部这样的机器,但同时也注意到了在构造上的技术困难,1682 年他讨论了二进制过程及其在数论中可能的运用,然而莱布尼茨对二进制运算的兴趣超越了数学而包含了玄学和神学,莱布尼茨在1690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万物来自虚空原始的虚空便用0来表示,而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就用1来表示,宇宙万物的形成则来自1和0的组合,到1697年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在中国的传教士进行交流,以便他们能使用他的理论去给予中国皇帝一个深刻的印象, 4.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运算和伏羲 因为受到奇特和新颖事物的强烈吸引,莱布尼茨成了一个机敏和如饥似渴的中国文化的爱好者,热情地收集着来自这一片令人好奇的土地上的信息,他在1668年写过对中医的评论文章,后来又参与过对中国语言的讨论,在1689年访问罗马时,他结识了一位在中国呆了十七年的传教士,从他哪里获得不少关于中国的资料,1697年4月他编写了来自中国的最新消息,当时在巴黎的布韦读到了他的文章,他们从此建立起通信联系,布韦还将自己写的康熙皇帝的传记寄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在给布韦的回信中谈到了自己正在寻找的宇宙语言,并提到其可能被用来向中国人传达基督教的概念, 1698年2月28日,当时布韦还在法国,他向莱布尼茨讲了自己的想法,特别强调了伏羲和《易经》的卓绝不凡,认为《易经》中的六爻图形是神的启示的知识源泉,他又向莱布尼茨介绍了一本书中的六爻图形,莱布尼茨对这一理论很感兴趣,并于1701年2月15日给布韦的信中详细介绍了他的二进制运算理论,强调了其中上帝从虚空中创造万物的内涵,还附了一张用二进制数系表示从0到32的表格,布韦立刻就注意到表中的0和1与伏羲八卦图中的阴和阳的对应关系,布韦很高兴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证实,并在回信中又附了一张刻版印刷的先天八卦图,伏羲的先天八卦图与后来周文王画的后天八卦图在六爻的排列次序上是不同的,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数系中0和1的排列顺序则和先天八卦图中的阴阳排列顺序相吻合,布韦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一联系的人。    看到自己的二进制数系与远古的伏羲八卦图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莱布尼茨在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他甚至想象,当初伏羲画八卦图时,说不定心中已经想到了《圣经》中创世纪里的经文,不过当莱布尼茨把后天八卦图拿来与他的数系比较时,却发现漫无头绪,使人深感迷惑, 1702年莱布尼茨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来使他的二进制运算在科学界内广为传播,在1703年的法国皇家科学院备忘录上,莱布尼茨发表了二进制运算的解释,除解释二进制概念外,还指出其在科学考查中的用处,阐述了它与中国的联系,作为例子他用表列出了伏羲八卦图和0到7这八个数字的二进制表示之间的对应,(请参看附表) 5. 共同合作的结果 莱布尼茨在1716年逝世,没有亲眼看到这一重大事件的结局,他也从来没有和布韦见过面,布韦也一直没能成功地运用他的理论赢得中国人宗教信仰的转化,并于1730年逝世,但在一段时间内,两位富于创造性的思想家却相信他们发现了联结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以及中国的儒家和欧洲的基督教文明的纽带,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他发现了人类知识的一个根本来源以及他努力追寻的宇宙语言的关键,布韦则相信伏羲是第一位预言家。   是神的启示的接受者,在他们的合作中,他们互相补充和加强了各自的信仰, 6. 结论 把伏羲的八卦图解释为古代数学知识的重新发现,曾在18世纪初期的知识界引起过一阵轰动,一位杂志主编在1705年撰文宣称,中国人失去了六爻图的真正意义,一位欧洲天才为他们重新发现了这一知识,但几年后莱布尼茨对于《易经》及其六爻理论的新发明便几乎被忘掉了。    在二十世纪初,随着儒学经典的英文翻译和《易经》的德文解释的出现,西方世界对于六爻及其意义的兴趣又重新显露出来,精神分析法奠基者之一的荣格(C.G. Jung),在自己的文章中赞许了六爻的超自然力量,把他的追随者们吸引到这一思想中来,尽管他们的解释有些奇异和怪诞,《易经》及其六爻在数学上仍然具有吸引力,并且提出了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为六爻的排列顺序找出一个数学逻辑的问题。   迄今为止已有几种有趣的理论试图为此问题提供答案, 莱布尼茨-布韦通信集的重要性,及其与《易经》、六爻和二进制数的关系又重新得到检验和研究,从1929年直到1973年,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最近两位研究者正在准备出版一本英文版带注解的莱布尼茨-布韦通信集。   此书的面世将为广大读者提供对于那一段涉及到莱布尼茨、布韦、二进制运算、宗教信仰的转化、以及《易经》的奇异历史片段的深入理解,(原文摘译完) 下面我们就仅仅以上述文章摘译和对二进制运算、八卦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得出一些简单明确而又发人深省的结论, 1. 八卦和二进制数系的内涵有天壤之别 当莱布尼茨在他的时代首先想到用0和1来表示世间一切事物时,他的思想无疑是伟大而卓绝的,这一点已经被后来的计算机科学的飞跃发展所证实了计算机和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运算机器主要的只是速度快慢的差别,但当莱布尼茨试图用他的二进制运算来解释八卦的各种卦象时,他便犯了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以小概大。    用二进制数系表示自然数时,其中0和1的排列顺序是不可更改的,也就是一个线性序列,因为它所表示的自然数是按线性序排列的,但八卦卦象的排列是环形的,没有首尾的区别,每一个卦象与自己左右两边的卦象的推演关系是确定的,无论把哪个卦象算作第一个。   都不影响任何一卦的内涵和它与其它卦象的关系,以三爻组成的八卦图为例,我们可以从任一卦象处断开,得到一个卦象的线性序列,一共可得八个不同的这种序列。   而其中一个(即先天八卦图)和二进制数系表示的从0到7这八个数的二进制表示法可以完全对应起来(0和阴爻对,1和阳爻对)换句话说二进制数系表示的内涵顶多只是八卦图表示的内涵的八分之一,对于六爻作成的64卦图,相应的二进制数系表示法就至多只能表示其64 分之一的内涵,随着爻数的增加,它们之间所表示的内涵的差别就越来越大, 因此当莱布尼茨试图用他的二进制运算来解释八卦的各种卦象时,他不但是以升量石,而且简直就是以斗量海举例来说吧,把两个64卦图重迭、重组一次,就得到由12爻组成的4096卦图,可以断开成4096个线性序列,而相应的二进制数系表示法仍然只能对应其中一个,因而只表达其4096分之一的内涵,再重迭一次,就超过一千六百万倍了, 这两种表示法之间内涵的重大差别是任何一个稍有逻辑的人都能想到的,但莱布尼茨由于先入为主地把自己心爱的二进制数系当成了宇宙语言,因此无论甚么东西都想用它来解释,再也顾不上冷静的逻辑思考了,甚至在他已经遇到了后天八卦图与自己的二进制数系相矛盾时,也没有抓住使自己明白更大真理的机会,不管多聪明的人。   一旦被强烈的执著心蒙蔽了智慧,就可能犯一些平时根本不可能犯的错误, 2. 如果莱布尼茨说《易经》就是他要找的宇宙语言呢? 那他在二进制运算方面的整个辛勤劳动就具有了大得多的价值,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二进制数系就是先天八卦图的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莱布尼茨已经注意到了后天八卦图给他的二进制数系带来的麻烦,他实际上马上就可得出结论说,八卦图的内涵远非二进制数系可以完全模拟。   然后他只消放下自己的二进制数系,捡起圆溜溜的八卦图就得了,但话又说回来,对于八卦图的内在逻辑的数学表示既然至今也没有完美的结果,那么莱布尼茨在当时不能超越时代、认定八卦图是他要找的宇宙语言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了, 3. 二生万物与现代计算机科学 现代计算机科学是从莱布尼茨当初的二进制计算器发展而来的,但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现在计算机科学所作的一切。   就是从一个方面演示了二生万物这一道家思想的部份内涵,我们不妨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一点, 当今人类的全部知识都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输入计算机中贮存起来,因此它们的任何部份都可以用有限个0和1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如果把所有这些表示式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一个仍然是由有限个0和1组成的特殊排列,这一表示式可以解读为二进制数系中的一个数。   也可按原来的次序还原为人类的全部知识,假定这一表示式由100亿个0和1组成,那它就与100亿根爻线排成的2的100亿次方个卦象的某一个序列相对应,可以想象2的100亿次方个序列中的一个就记述了迄今人类的全部知识,那它们加起来所能表达的内涵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知识的汪洋 再反过来说二生万物吧,只要存在两种可以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则由上述讨论可知,通过层层迭加和排列的办法。   就能生成任意多的具有不同性质的新物质来,道家认为万物来自虚空,即有生于无,这个有便称为一,然后一生二,这个二就是阴和阳,而八卦的推演和构成就可看作对二生万物,即万物都来自阴阳的一种诠释。    总而言之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知识的总和,也还是由有限根爻线所画成的一切可能的卦象组合中的一个而已,我们人类已经走了五千年以上的文明之路,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至今也还没有走出伏羲所画的八卦图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作为一个宇宙本原、起源观念的伏羲
sheep021 2010-3-10 14:47
摘自: 太昊伏羲考辨 兼及古史帝王世系 研 究中的问 题 作为一个宇宙本原、起源观念的伏羲   伏羲创世神的身份确定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思考和追溯的问题是,伏羲是如何由创世神演变为历史人物的?   民族学资料表明,创世神话产生与流传的主要途径是原始 宗教 祭祀活动。人类进入早期文明以后,宗教开始思索宇宙起源,思索的结果是产生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所思考的宇宙起源和生成的问题,也是人类早期哲学要探索的问题。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生成于 元气 ,气是自然万物的本原或本体。这个 元气 ,或称为 太一 、 太极 、 太虚 ,或称为 道 。近年出土并解读的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展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生成的原点是 太一 。《 老子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 通 太 ,即为 太一 ,《吕氏春秋》: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名,不可为形,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与《太一生水》和《老子》一样,《周易》认为宇宙生成于 太极 。《易 系辞上》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周易》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 太极 即是 太一 。孔颖达疏: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 道生一 。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 太极生两仪 ,即《老子》云 一生二也 。 高亨则更明确地将 太极 与 一 、 太一 联系起来: 太极者,宇宙之本体也。宇宙之本,《老子》名之曰 一 ,《吕氏春秋 大乐篇》名之曰 太一 ,《系辞》名之曰 太极 。两仪,天地也。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 太极 与 道 、 太一 具有同样的原初世界宇宙源头的意味。   《论衡 谈天》: 说易者曰: 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说文》中释 一 时说: 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列子 天瑞》: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这个混沌之物即元气,元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 太一 ,《老子》之所谓的 道 ,《周易》所谓的 太极 ,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 天文》: 宇宙生元气。 《淮南子 诠言》: 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 汉高诱注: 太一,元神总万物者。 这个总万物的 元神 ,应该就是伏羲。   考索于文字训诂可知, 伏羲即为 元气 ,其字本义是 司气 。《 说文解字》释 伏 为: 伏,司也,从人从犬。臣铉等曰:司今作伺。 段注: 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为俯伏。 羲 ,《说文解字》释为: 羲,气也。从兮,義声 。 羲 的义项可从 兮 字求索,《说文解字》释: 兮,语所稽也。从八,象气越亏也。 又释 亏 为: 亏,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 兮 字的本义是气息缓慢延长、越来越弱(故常作为语气词,用于语末表达语气)。因而 羲 的字义本源就是 气 , 羲 字读音也像吹气之声,所以段玉裁从音训上注 羲 为 谓气之吹嘘也。 至于伏羲又写为 伏戏 、 伏犠 等,皆为 羲 字的演化。    太一 、 太极 形为 混沌 ,宇宙起源于混沌。同样, 伏羲也源于 混沌 , 其原型也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气。 在上文所述《楚帛书甲篇》所记载的创世神话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而且《淮南子 精神》所描述的宇宙创生过程与《楚帛书甲篇》颇为相似: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鸿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世界开始于一团混沌之气,后阴阳剖分,化生万物。对照《楚帛书甲篇》,这里的 二神 当指伏羲、女娲。伏羲、女娲为阴阳二神。从哲学角度上说,是阴阳两仪;从神话角度上说,是伏羲、女娲二神。在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代表阳;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阴。伏羲、女娲结婚生育四子,才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   在原始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创世之前的这个混沌体被形象地表述为葫芦。从混沌到世界的创生过程,被形象化地叙述为葫芦从中央剖开。亦即所谓天地剖判,阴阳分离。《诗经 緜》便有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 的记载,这是古文献所见把人之由来,追溯到葫芦瓜的最早一例。而后在民间神话中,葫芦剖判的母题衍生出大量洪水方舟型的故事,葫芦作为容器成为人类再生的象征,并进而将葫芦人格化为是盘古、伏羲。   盘古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位创世大神。而对于盘古与伏羲的关系,前辈学者多有定论:盘古就是伏羲,二者皆由葫芦(混沌)而出。 1941 年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一文中说: 伏羲一名,古无定书,或作伏戏、庖牺、宓羲、虑牺,同声俱可相假。伏羲与盘瓠为双声。伏羲、庖牺、盘古、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 他并结合《述异记》有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之说而论断:盘古氏夫妻当即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类之伏羲氏夫妻。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与盘古龙首蛇身雷同,进一步证明盘古即伏羲氏。 闻一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 伏羲与葫芦 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论证指出,盘瓠、伏羲乃一声之转, 明系出于同源 ,伏羲与盘古都是葫芦所生,或者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由此而成为人类的始祖。   从音训上说, 混沌 与 葫芦 是对音关系, 混沌 犹言 胡涂 , 胡涂 在俗言俚语中转为 葫芦 。《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意即为 糊涂僧 判断 糊涂案 。而闻一多考论 葫芦 即是 盘古(瓠) , 盘瓠 、 伏羲 同声之转,故 盘古 又是 伏羲 。这样, 混沌 葫芦 盘瓠 盘古 伏羲 转化演变的路径则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先是追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想象一个创世之神,再把这个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产生即是这样一个将神话传说哲学化、观念化,又将这一传说和观念历史化的过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闻一多:伏羲、女娲即葫芦
sheep021 2010-3-10 13:49
识两个汉字,喝一壶好酒 。一文指出: 道生一,故一即是道的别名,同时一也代表宇宙初始的混沌状态。混沌和葫芦音义相通,所以葫芦可以像征道。葫芦和壶字音义相通,所以道家喜欢说壶里乾坤。由壶字又衍生出一的大写字体壹字。壹又代表了道。最简单的字也演变最复杂的意义,而最复杂的意思也能够用最简单的字所代替。大道就是这样。 原来,伏羲、女娲即葫芦,看来这个葫芦真能藏啊。 伏羲时代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很多伏羲的民间风俗习惯、传说、口头文学等民俗学资料,它们与文献记载、考古材料一起在证实伏羲氏族活动的客观存在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有关伏羲的传说和民间风俗在渭水上游古成纪的地理范围内广为流传,地域包括甘肃静宁、庄浪、秦安、甘谷、武山、北道、秦城、通渭等地,其中葫芦河流经的静宁、庄浪、秦安、北道三阳川保存下来的民俗学资料更为集中和突出。葫芦河古时称瓦亭水,《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胡三省注云:瓦亭水出陇山,东北斜趣,西南流,经成纪、略阳、显亲界,又东南出新阳峡,入于渭。之所以后来又叫葫芦河,这和这条河两岸自古种植葫芦崇拜伏羲的风俗习惯有关。据著名学者 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伏羲女娲皆为刳瓠的词源关系,证明伏羲、女娲即葫芦 (闻一多《伏羲考》,载《闻一多全集》第一卷。)。考古发现,该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大量葫芦形典型器物,可证远古风俗,这种种植葫芦的风俗一直保存至今。这里民间还留传着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大洪水来临之际,躲进大葫芦,洪水过后,结亲繁衍人类的传说。上书所引显亲界地在秦安郭嘉玉钟峡谷,即因伏羲女娲结亲而得名。另外该流域很多地名也与伏羲有关,如秦安的魏店、安伏两乡,聚居有伏姓居民,相传是伏羲的后裔,魏店乡有伏家湾、伏家河、伏家峡、伏家梁,安伏乡有伏家洼、伏家湾等。这些民俗学材料,反映了葫芦河流域自远古流传下来的与伏羲有关的风土人情、地域特点和客观状况,也是伏羲氏族活动于该地的历史见证。 田兆元:中国神话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评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 在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研究视野里,不仅民族交流和发展的统一性的观念得到贯彻,就是一些奇特的神话要素也在系统性的目光下得到全新的诠释。比如,在伏羲女娲神话传说中的葫芦要素,本来只是一个避水工具,过去的学者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即便是像芮逸夫先生那样的人类学家,也把葫芦这样的重要要素给忽略了。 闻一多先生在对49个伏羲女娲故事进行了详细分析后指出:葫芦是造人故事的核心。 那么,为什么要把葫芦拿来作为故事核心呢?闻一多先生从语音关系出发,得出伏羲女娲就是葫芦化身的重要结论。西方神话学研究中有语言学一派,认为神话之发生乃语言疾病,即人民在语言传达过程中的讹误,导致理解歧义,遂有神话的发生。而在中国,本来即有音韵之学,专门研究古今语音差异,对于识别古书的通假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上个世纪,音韵学的方法成为研究古代神话的一种重要方法。这里需要大量的语料以供比较,又需要对上古音和今音的差别有深入的了解 。《易传》将伏羲写作包戏,即匏瓠,也就是葫芦。古书女娲也可以音韵推出发音为匏瓜者。所以,伏羲女娲实乃葫芦的音变。 在这种论述中,闻一多先生引用的语料十分丰富,对音韵通假之学的应用也十分娴熟,因此,其结论的科学性是有保障的。音韵学的运用使得整个《伏羲考》的论述更加浑然一体,整个神话要素在以伏羲为核心的语境中高度统一联系起来。 后记: 查《说文解字》: 伏, ,司也。从人从犬。 羲, ,气也。从兮義聲。 媧, ,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从女咼聲。 伏羲=司气 气,化萬物者也 在古代文化中,气可是世界的本源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一气流行,化成天下。 司气者只能是道了。 由此看来,伏羲和女娲依然是一个意思:万物之始 《西游记》中的葫芦装天也就理所当然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始祖
lxwang 2008-11-8 18:21
曾经到过黄帝陵也就是轩辕庙,后来又去了伏羲庙。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相传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黄帝陵祭祀大典目前为国家级祭祀大典。关于黄帝有两个传说,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伏羲(约前1万年)生于古成纪,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与平凉市静宁县的交界带),因伏羲孕十二岁而生(古以十二年为一纪),所以把伏羲出生地叫成纪。因此,甘肃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目前伏羲祭祀仅为省级公祭。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智慧人生|3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