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书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的非现实读书
热度 2 yonglie 2011-11-17 08:29
书店(当然是特价的)里看到几本余华的书,但没看过。我不看当代文学,现代的也极少看,就那么几家。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现实主义”,特别是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品。连带着西方的什么“批判现实主义”,我也不感兴趣。不看,不想,少烦忧。 碰巧 New York Times 上有篇书评,也说老余的书。书名叫 China in Ten Words ,没见过书,也不知中文叫什么。这书大陆没有,不说也懂的。文章引他的话说, “ ‘ Brothers ’ does a May 35th” , “and ‘ China in Ten Words ’ is more like June 4th” 。我知道《兄弟》很畅销,封面看着有点儿震撼,但我还是不看。 老余说“草根”是 disadvantaged classes that operate at some remove from the mainstream and the orthodox 。在 Zuccotti 公园示威的人,大概会认同这个定义。 虽然我看一些书,不看另一些书,也一直在想我到底要看什么,但想来想去,还是不能在看与不看之间划一道红线。也许,最恰当的界线还是时代:古代的多看,近代的少看,现代的偶看,当代的不看。 对外国的作品,这个划分标准就不能用了,毕竟老英语太费气力,学不好就成了邯郸学步,只能爬着回家。为了写好英文,还得多看当代的,包括小说和散文。这会儿,要大力宣扬现实主义精神。
个人分类: 随想|27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记一位值得纪念的先生-------王竹溪
jinkai719 2011-11-12 17:40
最近读统计物理学,很喜欢林宗涵的,所以就在书店里找啊找的,书店没有找到,竟然偶 然发现一本书 王竹溪先生写的《热力学》也是北大出的,我很是不屑的看看。后来才发现错 了,林宗涵是通过王先生 学习热力学的,然后又查了百度,才发现王竹溪先生的伟大, 杨振 宁先生竟然不过是师承王竹溪先生 。 我一直有这样的概念: 一个真正的大师是启发后人 ,例如梁启超之余胡适,吕思勉至于钱 穆,莱布尼兹至于欧洲大陆的数学,而牛顿让英国的数学和物理停顿,所以,他的大师知名 可能在莱布尼茨之后了!王先生最好的时间段竟然是在放牛,中国人才太多了,已经可以让 一个大师在放牛。“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 就不行”的中国故事重演。但是 就是这样时候还在为中国的教育奉献而没有怨言,让多少人的惊讶和感叹! 今人,今天的 人,没有水平的,还在那大放厥词,我们不脸红么?? 中国不是没有大师!只是我们习惯行的忘记,习惯性的忽视! 后面附上:王竹溪先生的百度检索。 为了我那浅薄的亵渎,我决定回到书店去,把那本书《热力学》王竹溪的书买回来,好好研 读一下,只是为了尊敬一位中国的大师,真正的大师! 开始研究   王竹溪1933年进清华研究院,跟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论,次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旋转体后之湍流尾流》。1935年,王竹溪公费留英。刚好P.A.M.狄拉克(Dirac)1935年春来中国访问,把王竹溪推荐给他自己的老师R.H.福勒(Fowler)。王竹溪1935年8月到剑桥大学师从福勒研究统计物理,在此期间与狄拉克来往密切,成为好友。   1938年夏,王竹溪以论文《吸附理论及超晶格理论的一个推广》获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27岁。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是工作艰难、生活困苦的时期,也恰恰是王竹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的时期。他的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时期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而他最得意的学生,当首推在这一时期跟他做硕士论文的 杨振宁 。 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夏天,王竹溪随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北平。1949年1月,王竹溪被任命为 物理系 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王竹溪到 北京大学 任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   王竹溪对我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绝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学的31年中做出的。   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王竹溪当选为数理化学部(后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94年起改称院士)。   王竹溪从1960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二部六室主任,直到1966年。1956年,王竹溪参加我国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1957年, 中国科学院 院长 郭沫若 率领第一个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苏联,王竹溪是代表团的科学顾问。1960年北京大学设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现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王竹溪兼任室主任。1962年 国务院 任命王竹溪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同年他还出任教育部(后为高等教育部)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兼理论物理教材编审组组长。 遭受挫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60岁的王竹溪被迫到江西鄱阳湖滨的鲤鱼洲做放牛翁。1971年夏天,中美关系改善,杨振宁第一次回大陆探亲访友,要求拜见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研究生时的导师王竹溪,王竹溪才从鲤鱼洲回到北京。但是在鲤鱼洲的那段艰难生活,种下了后来使他过早去世的病根。 重铸辉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竹溪精神焕发,除了原来担任的各项工作外,又担负了更多更重的社会职务。1978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1979年出任《中国科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物理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兼物理学综论编写组主编。同时,他还为科学出版社主编“现代物理学丛书”和“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为原子能出版社主审《物理学词典》。此外,王竹溪于1978年秋率中国大学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1981年夏率中国代表团赴美出席国际精密测量与基本常数会议第二届大会。1981年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王竹溪出任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去世   1981年王竹溪被发现患肝炎病已到肝硬化的后期。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与世长辞,享年71岁。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赶来北京吊唁,国内外100多个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或唁函。杨振宁致王竹溪眷属的唁电说:“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李政道的唁电说:“我极其悲痛地获悉王竹溪教授逝世。……世界上失去了一位大科学家,中国失去了一位良师。” 党内职务   王竹溪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是九三学社成员,1979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编辑本段 成就及荣誉 在超点阵相变的研究方面居领先地位   王竹溪一生的科学研究,涉及理论物理众多领域,尤以统计物理和热力学见长。在湍流尾流、气体扩散、吸附作用、超点阵(超晶格)和有序-无序相变、高级相变、气体性质、多元溶液、热力学平衡与稳定性、绝对热力学温标、热力学第三定律、植物细胞的吸水、物质内部有辐射的热传导以及基本物理常数的确定等方面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最重要的,当推超点阵统计理论。   在30年代前后,气体统计理论已经发展到顶峰,统计物理研究前沿开始转向相变问题。1925年E.伊辛(Ising)提出并求解了一维自旋点阵模型,1934年W.L.布喇格(Bragg)和E.J.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长程序概念和平均场近似,H.A.贝特(Bethe)在此基础上于1935年发表了只考虑短程序的超点阵统计理论。   贝特的超点阵统计理论,假设原子间只有近邻相互作用,讨论两组元浓度相等的二元合金,不算配分函数而用间接办法近似求得了超点阵序及其他平衡值,从而讨论了超点阵的有序-无序相变。这是超点阵问题的基础性工作,立即引起广泛注意。R.E.派尔斯(Peierls)于次年把它推广到组元浓度不相等的情形,再次年,当时与王竹溪同在福勒指导下做研究生的 张宗燧 又把它推广,包括了次近邻原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   王竹溪先对较简单的吸附作用问题发展了一个普遍的统计理论,然后把其主要思想用到超点阵问题,推广成普遍理论,既适用于组元浓度相等,也适用于组元浓度不等的情形,而且处理的是相当普遍的一类长程相互作用,找到了计算超点阵位形配分函数的近似方法,从而在形式上给出了超点阵问题的普遍解。王竹溪的工作对贝特理论有明显改进,得到了与实验更接近的结果。在随后的多年中,超点阵和相变仍是王竹溪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1942年王竹溪指导杨振宁做硕士论文,题目就是超点阵。 平衡与稳定性的热力学理论   物体系在定容时加温则其内能增加,在等温时加压则其体积缩小,这是单元系的平衡稳定条件。对于多元系,还有别的条件,王竹溪发展了一极普遍的数学理论,它在整个热力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时至今日,他的长篇论文和在专著《热力学》中对平衡稳定性的讨论,仍然是这方面重要的参考文献。 与汤佩松合作首先提出细胞水势的概念   在王竹溪的论文中,有一篇他与汤佩松合作的《孤立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形式》发表于美国《物理化学杂志》1941年第45卷。汤佩松当时任职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生理学实验室。这是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联手对生物物理学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成功范例。这篇论文首次运用热力学中的化学势来分析细胞内外水分的运动,指出如果细胞外水分化学势高于细胞内,水分将进入细胞,如果细胞内水分化学势高于细胞外,水分将流出细胞,当细胞内外水分化学势相等时,达到渗透平衡,细胞内外水分化学势之差可以看作水分流入和流出细胞的趋势之量度。他们还指出,可以用蒸气压平衡法来测定水分化学势。   水分化学势在当今植物生理学界称为水势,是分析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的基本概念。在水势概念之前,普遍采用的是压力概念。从压力概念到水势概念的转变,在植物生理学发展上是一历史性的进步。国际上普遍地完成这种转变,是以美国植物生理学家P.J.克拉默(Kramer)等人1966年的论文为标志的。克拉默后来著文指出,汤、王的论文“已包含了关于这个论题的现代热力学处理的全部原理”,他们的论文“已远远超越其时代,……并显示出对这问题的理解高于同时代的任何其他论文”。从1941年到1966年,是整整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   在这25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彻底的变革,而随着职位的改变和社会责任的增加,王竹溪逐渐把主要活动和精力转注于发展我国的物理学教育以及推动我国物理学的研究、传播和交流。 引导杨振宁进入统计力学的研究领域   王竹溪曾吟诗自咏:耿耿忠心效桑梓。他前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执教40余年,学生数千人,中国几代物理学家都曾听过他的讲课。他教过的课程从低年级的普通物理、高年级的理论物理一直到研究生的专门课程,几乎包括了培养一个物理学人才所必须的全部课程。为了培养物理学人才,他用适当方式把被培养者领入物理学研究领域,包括学习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当前的研究前沿和问题等。   30年代统计物理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是相变,所以福勒让王竹溪做相变的研究。王竹溪回国后,把相变问题以及在这一前沿的物理学家们的工作和想法带到了西南联合大学。他 王竹溪著 作了一系列演讲,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杨振宁当时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听了王竹溪的演讲留下很深印象,进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后,就师从王竹溪研究超晶格相变问题。超晶格和相变问题是随后半个多世纪中统计力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杨振宁选择和进入了这一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主流,并取得很大成就。杨振宁后来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提到这段经历。在杨振宁的论文集《选集与后记》中,关于1945年发表在美国《化学物理杂志》第13卷上的《超晶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方法的推广》一文写了一篇后记,这个后记的第一段话是:“1942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理学士学位后,做了该校的研究生。为了准备硕士论文,研究的是统计力学,导师是王竹溪教授。他在30年代曾到英国师事福勒。王先生把我引进了物理的这一领域,此后,它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门学科。‘超晶格’一文是我的硕士论文的一部分。”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庆20周年纪念讲座上发表题为《读书教学四十年》的长篇演讲,谈到选择领域对于初入门的青年之重要,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年轻的人,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假如走进的领域是将来大有发展的,那末他能够做出比较有意义的工作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王竹溪带他进入的超晶格相变的统计力学,正是这样一个领域。 为传播量子力学竭尽全力   王竹溪在清华大学求学时,W.K.海森伯(Heisenberg)、E.薛定谔(Schrodinger)和狄拉克创立的量子力学刚刚完成。作为量子力学完整理论体系建立之标志的两本名著,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第一版出版于1930年,J.冯诺依曼(vonNeumann)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出版于1932年。当时王竹溪学习量子力学,完全靠阅读和跟踪原始论文,所以他熟悉所有发表在德文、英文和法文刊物上的有关论文,包括L.V.德布罗意(deBr0glie)200多页的博士论文。1935年王竹溪到剑桥大学时,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第二版刚刚出版,狄拉克的符号体系还没有提出。那时,王竹溪与狄拉克经常驱车到郊外度周末,讨论各种物理问题。回国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王竹溪就与周培源合作为研究生开出量子力学课。   由于他熟悉量子力学的文献和问题,特别是熟悉狄拉克的思想和理论,他讲授的量子力学,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系统性,都是高水准的。今天大学的量子力学课,一般只讲直角坐标中的量子化,再通过坐标变换过渡到曲线坐标,不讲曲线坐标中的量子化和泡利-珀道尔斯基(Pauli-Podolsky)公式,更不讲广义坐标中的量子化。这就好像在普通物理的力学中只讲一般位形空间坐标而不讲广义坐标一样。而那时王竹溪讲量子力学,就讨论了这些问题。这是在绝大多数量子力学课本和专著中都查找不到的。杨振宁1978年夏天在庐山中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发表关于规范场论的演讲,涉及任意坐标中的量子化问题,还特别提到当年听王竹溪的量子力学课。他在《超晶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方法的推广》一文的后记中说:“冬天,我们的教室又冷又透风,上实验课时,我们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设备,但是总的说来,课程都非常有系统,而且都有充分的准备,内容都极深入。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当年听王先生讲量子力学的笔记,它对我仍是有用的参考资料。笔记本用的是没有漂白过的粗纸,很容易撕破,今天它经常使我想起那些岁月里的艰苦物质条件。”   狄拉克1947年在《量子力学原理》第三版用他发明的符号体系给出了关于量子力学原理的系统表述,他简洁优美的逻辑和数学技巧,精辟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以及他对量子力学物理原理的系统阐述,都包含在他的《量子力学原理》之中。王竹溪要求研究生系统深入地念这本经典名著。针对许多人只注意狄拉克的符号体系和数学形式而没有把握物理精髓,他反复强调狄拉克的书是着重讲量子力学的物理原理而不是数学形式的书,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准备写一部关于量子力学的专著,把他所熟悉的狄拉克关于量子力学的思想和理论用我国物理学家习惯和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绍给我国物理学界。可惜病魔过早地夺去他的生命,只给我们留下他的计划、提纲、笔记和这未实现的心愿。 勇于改革教学,编写优秀教材   高水准的理论物理教材,除了概念准确、逻辑严谨、系统缜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文字流畅、便于自学、使用方便等等一般要求而外,应该着眼于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前沿,把握住学科发展的方向和主流,教给学生目前在前沿工作的物理学家正在实际使用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完整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方便合理的知识结构。王竹溪著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就是这样两本高水准的理论物理教材。   在《热力学》中,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王竹溪并不是沿袭和局限于历史上的讲法,例如并不是分别引进热量和功的概念,再讲内能的概念,而是采用了C.喀喇氏(Caratheodory)的讲法,先定义绝热过程,从J.P.焦耳(Joule)实验归结到能定理,定义内能,然后再推广到非绝热过程,定义热量。又如,对于熵定理的讲法,并不局限于历史上R.克劳修斯(Clausius)采用S.卡诺(Carnot)定理的讲法,而是接着又介绍了不用卡诺定理的M.普朗克(Planck)讲法和喀喇氏讲法。特别是,王竹溪在书中从喀喇氏温度定理开始,系统地介绍了喀喇氏的热力学理论体系。这是把握了热力学基础理论发展方向以后,在教学上勇敢的革新。他在教学上的这种改革,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和赞许,《热力学》于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1988年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特等奖。而在热力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方面,1960年提出了H.B.卡仑(Callen)的公理体系,又在喀喇氏体系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热力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正在酝酿着新的改革,而王竹溪在热力学的教学方面,同样也比同代人超前很多年。   在《热力学》中,王竹溪还总结了自己关于热力学基本理论的许多研究成果,所以它既是一本优秀的教材,又是一本富有特色的专著。《统计物理学导论》则是一本完全针对我国大学物理系的课程设计而写的教本。由于它的逻辑清晰、体系严密、选材审慎和讨论深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成为在我国物理学界沿用长达三四十年之久的经典教科书。可以说,王竹溪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学风都集中融汇于《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等教本以及其他一些为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写的著作之中。在他留给后人的书中,与 郭敦仁 合著的《特殊函数概论》最为出色。该书已译成英文,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公司出版。它集E.T.惠塔克(Whittaker)、G.N.瓦特森(Wotson)的《现代分析》和R.柯朗特(Courant)、D.希尔伯特(Hilbert)的《 数学物理方法 》两部名著的长处于一身,既是一部优秀教本,又是科学家案头难得的参考书。该书英文版问世以来,陆续有欧美学者寄来他们的研究论文,希望再版时能有所反映。作为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这本数学专著使王竹溪以他深厚的数学造诣而饮誉世界数学界。 主编《物理学报》,审订物理名词   王竹溪回国不久即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干事和《中国物理学报》编辑。1951年《中国物理学报》改名为《物理学报》,从此直到1983年王竹溪一直担任《物理学报》的主编。他对来稿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细致入微,不停留于一般的组织和安排,而是亲自审稿。他不仅审查论文的主旨、物理思想、物理方法、技巧和重大的物理原则,而且要求在细节上不出明显的错误。所以,他审阅稿件,常常是跟着作者的推理一步一步核算,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比他把该题目再做一遍还多。由于这样严格审查,宁缺毋滥,使《物理学报》成为我国物理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为提高我国物理学的研究水准,推动我国物理学的研究、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王竹溪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数年后改任主任,一直到他去世。物理学的名词和术语,是物理学家们交流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必不可少的媒介。由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绝大多数物理学名词都译自英、德或法文,审定汉语的物理学名词,既要求对物理学有深入透彻和完整全面的了解,又要求精通英、德、法语,更要求有深厚的汉语功底。王竹溪正好具备这三方面的专长,是担此重任最恰当的人选。在名词审定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例子,就是粲夸克的定名。粲夸克的英文是charm quark,先译为魅夸克,虽然意思差不多,但终究不够贴切。英文charm既有魔力和娇媚之意,又可作美好解。魅字只含前两种意思,不能释作美好,而且由于是常用字,容易引起误解。后来王竹溪建议改用稀见字粲,取《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句中“粲”字为美物之意,既表达了charm的原意,又与charm谐音,立即为大家所接受。又如classical physics定名为经典物理而不是古典物理,因为它是与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而言的,时至今日仍在发展之中,丝毫没有古老之意。英文classical在classical music中取古典之意,而在此却不能取古典之意,只能取经典之意。   在30多年中,王竹溪博采众议,主持审定物理学名词2.2万余条,为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十分混乱,而王竹溪仍然坚持指导了从欧洲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研究生,为中外物理学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他除了主持审定中国物理学名词外,还与数学家苏步青等人合编了《数学名词汇编(英汉对照》),于1964年在香港出版。 发明新检字法,独力编纂大字典   王竹溪一生兴趣广泛,不仅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且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根底。从30年代起他就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于1943年发明了汉字新部首检字法,并于1979年进一步提出汉字检索新方案,成为研究汉字检索机器化之先锋。   拼音文字都是按照字母的先后顺序检索,由于文字是由字母拼成的,没有重码,实现检索和排版的机器化都十分方便。汉字的检索原则各种各样,例如《康熙字典》的部首原则,王云五的四角原则,以及按照拼音字母先后顺序的原则,等等。无论是部首法,还是四角号码法,或者汉语拼音法,都存在重码问题,使得汉字检索既麻烦还容易出错。标准电报码虽然没有重码,可是完全要靠记忆,没有简单的原则可循,不容易掌握和普及。80年代以来,在电子计算机的汉字化研究中,汉字检索的重码问题,就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王竹溪40多年前提出的新部首检字法,正是为了找到一种既适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习惯,又尽量减少重码的汉字检索方法。在这个意义上,王竹溪作为近代汉字检索机器化研究领域的开创者,是当之无愧的。   王竹溪新部首检字法的部首本身就是汉字构成的基本单元,与《康熙字典》部首的意义不同,所以王竹溪把它称之为新部首。新部首只有56个,比《康熙字典》的214个少得多,并且编成了8句口诀,每句7个字,很容易记住。如果进一步减少到像英文字母的26个,或者少到四笔检字法的4种,则重码就太多。而在他的方案中,51100多个汉字,常用字中重码的只有34对,如人与入,士与土,日与曰等。运用王竹溪的新部首来分解方块汉字,采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原则,完全按照汉字的形体来确定顺序,简单易学,容易掌握。所以,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各种汉字检索方案中,王竹溪的新部首检字法仍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方案而被采纳,表现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王竹溪不仅才思敏锐,而且勇于实行。他在提出新部首检字法的基础上,又花费40多年心血,以其博学多才、治学严谨的长处,孜孜不倦、无间寒暑,在前人编纂的《康熙字典》等辞书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在定音、释义上逐字推敲,编纂了《新部首大字典》,收字逾5.1万,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其篇幅达250万字之巨。由于收入的许多字没有现成的铅字,如果刻铸字模,需耗资上百万元,投资过于高昂,以至于王竹溪在生前一直未能找到愿担此任的出版社。直到他去世5年之后,才由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和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采恭楷缮写胶板印制方式出版。王竹溪以一人之力独立完成此巨著,表现出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这种精神堪为后辈楷模。 编辑本段 个人简历   1911年6月7日 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   1929—1933年 先后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和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3—1935年 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5—1938年 在英国 剑桥大学 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8—1946年 在 西南联合大学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6—1952年 在清华大学先后任教授和物理系主任。   1952年 起任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   1960—1966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二部六室主任。   1962年 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后为高等教育部)理科物理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兼理论物理教材编审组组长。 中间段在放牛,只是因为他的学生杨振宁回国要求见他,他才得以回来!   1978年 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   1981年 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3年1月30日 在北京逝世。
3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民营书店
dongzg101 2011-11-6 12:25
计划经济时期,“新华书店包发行” 民营书店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而在此之前的图书发行历史中,于1937年创立,拥有毛泽东题字这一金字招牌的国营书店新华书店占据了巨大的篇幅。1949年以前,大部分的县城基本没有书店,少数私营书店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从1950年到1956年,以新华书店为主的图书发行体系逐步形成,到1956年,原有的2400多处私营书店公私合营后再并入新华书店系统,由此形成了由新华书店独家垄断的图书发行体制。“出版社管出版,新华书店包发行”的情况,直到80年代初期才有所改变。 截至2006年,新华书店共有14000多个发售网点。 改革开放后,“二渠道”搞批发还得带上“红帽子” 直到1980年12月,民营资本才从政策上获得了进入图书零售领域的许可。尽管政策上开放民营资本进入,但民营书店从一开始就遇到了诸多阻力。按照当时的政策,图书批发垄断在国营书店手上,民营书店要么得从国营书店进货,要么就必须找到一个国有单位挂靠,带一顶集体企业的“红帽子”,每年需向主管单位上缴“管理费”。“红帽子”只是给了运营的准入资格,民营书店的产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从法律意义上讲,书店属于不属于个人财产,而是集体财产。 1988年的“三放一联”(放权承包;放开批发渠道;放开购销形式和批发折扣;推进横向经济联合),1996年的“三建一转”(即建立图书批销中心、建立代理制、建立发行企业集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改革政策的出台,二级批发权限的获得,才让民营书店的经营范围得以扩大。尽管如此,相对于新华书店等国营书店的“主渠道”而言,民营书店却被冠以带有歧视性意味的“二渠道”之名,“戴红帽子”从事二级批发也必须进入指定的经营场所。直到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修改《出版物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取消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市对参展单位所有制的限制,民营书店才在政策上获得了与国营新华书店平等的市场地位。 占图书市场销售额40%的教辅市场被新华书店垄断 虽然从政策上民营书店与国营新华书店获得了平等地位,但在现实环境中,看不见的歧视依然难以消除。在民营书店纷纷倒闭之时,新华书店之所以能傲然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所把持的教材销售领域保证了每年的利润。本来应该是“哪里发行的利润多,哪里的竞争越厉害”,但在教材领域,出版管理部门制定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总发行这种垄断模式长期存在。由垄断所造成的高昂价格更是让教材领域连续多年成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以2003年为例,全年生产图书190,391种,教育类图书77,185种,不到总品种数的一半,但教育类图书印数却占到总印数的80.72%,占总定价金额的57.01%。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介绍,“全国图书市场的40%销售额来自于教材,这是国家规划给新华书店的特殊利益。民营书店在这方面可以说几乎毫无机会。”而根据广东省出版集团的一份调查显示,新华书店利润的70%来自中小学教材,多数乡镇书店更是达到了90%。国家新闻出版署也曾有意让新华书店与民营书店竞争,2002年,在安徽,重庆,福建3个省开展竞标发行尝试,但新华书店长期积累的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让这一尝试最终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除了国有的新华书店,外文书店系统等“主渠道”,各地的图书批发市场和民营书店被称为图书发行的“二渠道”。 民营书店无法享受公益性租房优惠,面积3倍的国营书店每年比民营少交租金200万元 一个书店要盈利,除了发行内容,营销策略,地段的选择同样重要。随着城市商圈的发展和地租的一路高涨,高昂的运营成本让民营书店越来越吃不消。以新近遭遇困难的光合作用书店为例,销售额连续4年下滑,书店的房租,水电等成本则连年上涨,资金问题越来越突出,拖欠了不少供应商的款项。今年7月份关门的风入松书店,同样是由于销售额下降,无法承担起每月5万的租金。2005年倒闭的上海思考乐书店正大店,一年房租高达450万元,营业额1200多万,毛利润约在384万,扣除税收,人工等,年亏损280多万。 与思考乐书店仅一江之隔的上海书城,占地18000平方米,面积是思考乐正大店的3倍以上,一年租金却只要250万元,只因为国有的上海书城是公益性租房,而思考乐是商业租房,更不用说拥有土地产权的新华书店了。国字号书店,无论是在土地产权还是在租金压力上,都先天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 如果从终端销售的情况来比较,中小学教材出版的总量占据了中国出版业80%的市场份额,教材和教辅类书籍的销售利润,为全行业平均利润的520%。 融资困难成为瓶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政策的出台让民营书店得以摘除“二渠道”的帽子,但在商业运作中仍无法回避区别对待的有色眼镜。尽管书业的利润率在各行业中多年排行第四,但在自我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上,民营书店却十分艰难。书店要做大做强,离不开规模化的运营,融资困难则让民营书业的规模化发展遭遇无法突破的瓶颈。银行往往因民营资本在出版和流通领域的市场准入风险和市场秩序的风险,而更青睐于有政策资本的国营书店。风入松书店创始人王炜说,“国有银行对民营书业企业一向采取歧视与轻视的态度,很少愿意给予扶持。” 十六大前后,新华书店也在政府扶持下开始试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各省的新华发行集团,形成以资产为纽带,跨省经营的区域性发行集团联合体,发展全国性和跨国性出版物发行集团。缺乏资金的吸纳与流动,又面对新华书店转制的挤压,即使有再强的选题策划能力,民营书店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近年来,思考乐书局,席殊书屋,明君书店等名噪一时的民营连锁书店,都相继因为欠薪而关门或是被收购。 增值税13%,所得税25%,国营书店全免 在2003年的一次民营书店座谈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司长刘波曾表示,“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将在毫不动摇地支持新华书店的同时,毫不动摇地引导和扶持民营书店。”这种扶持至少在税收政策上依然没有实现。 目前,民营书店每年需要缴纳的税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每年除了13%的增值税,如果盈利,还要缴纳25%的所得税。而新华书店在税收上可享受县级及县级以下书店免收增值税的优惠,同时作为国家文化改制试点单位,免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六大税种。从这个数据上看,扶持民营书店的前提,显然还是“毫不动摇地支持新华书店”。 从第三极、风入松到光合作用,这些民营书店不单是电子阅读的祭品,更是政策性歧视的祭品
1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逛神保町书店街
BMK 2011-10-23 08:11
再逛神保町书店街
玉英堂书店橱窗里供奉的孔子行教像·朱拓·吴道子原作 玉英堂书店 路口的广文馆书店 从靖国通与白山通交叉口向东看书店街 在位于白山通上的日本书房购铃木虎雄《支那诗论史》后留影 书店一瞥 题目是《再访神保町书店街》,但实际上已是三访了。第一次在16日,与李凤辉博士同行。第二次19日,那天李博士有课,我没课,一个人去的。连去两次,空手而归总不好,于是在白山通上一家名为“日本书房”的小书店里买了一本铃木虎雄著、昭和三年一月五日再版的《支那诗论史》(大概可以译为《中国诗歌史论》,该书系昭和二年初版)。这本书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影响很大,虽是日文,但书中汉字多,还是可以看出一点意思来的。书很便宜,才300日元,约合全人民币25元钱。原来应该有套封,现在已缺。边缘有比较严重的磨损,但全书内文完好。 今天,李博士陪夫人到北海道了,我一个人又去了神保町。我去原不在买书,只是想转转。书店街对读书人有一种吸引力。这一点,不读书的人不明白。 我小时候,家里经济紧张,除了吃用,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们买书。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隔三差五地到离家很远的新华书店蹭书看。当时住在乡下,晚上九点书店关门我才回家。秋天,经过村头的高粱地,远远望着地里的坟墓高碑,怕得要命,勉强走到村口,狂奔回家。有一天,和我一起睡在旧磨坊中的立民表弟睡得太沉,无论如何也叫不起来。我试图自己把门摘下来,可没等放下,力气用尽,门轴落下,把右手食指的指甲砸了下来。十指连心,我的哭声惊动了全村。 回来说东京的神保町书店街吧。上次博文,说街上的书店怕有几十家,这次数了一下,觉得不下百家。怕数得不准,买书时,问了书店老板。说是“问”,其实是写在纸上让他看。老板写了160这个数字,我想不是夸大。神保町的地皮虽比不上银座,可也是市中心区,多数书店的门脸都不大,里外丰满,书并不少。书店还往往各有专营,可见其惨淡经营之用心。街头一个高挂的匾牌上写有十几家书店的名字,当然都是小书店,比不上岩波、三省堂之类。 书店的名字除了上次提到的“三省堂”,还有“广文馆书店”、“明论馆书店”等取意于儒家论理的店名。至于悠久堂、东西堂、东阳书店、有文堂、玉英堂等名称,只怕除日本外,难得再见了。玉川堂书店的橱窗里,挂有一幅朱拓的吴道子画孔子行教像。我在夫子像前伫立久之。前段时间,在中国,因为国家博物馆前立的孔子像,闹得全国沸沸扬扬,结果大家都知道。最使我感到愤怒的是,号称学者之乡的科学网上,竟也有不少文化白丁和学术半瓶醋破口大骂孔子,以致于形成了自批林批孔以来的一个反孔小高潮。 在靖国通西头路南一家名为“松云堂书店”门脸外的小摊上,我看到一本名为《日本乐府》的小书。这本书的开本只有大三十二开的一半。我一眼就看上了它。薄薄一小册,要价3000日元,我摩娑久之,走进店门不还价买了下来。为了买这本书,我决定晚上买方便面就面包,加上午饭,今天共省下1400日元饭费。我当然不差这点钱,但用这种方式省下来的钱买,更增添我对这本小书的感情。《日本乐府》的出版时间是明治四十三年,已是百年旧物了。这是一位日本诗人用汉语写作的诗歌集,共有摹拟汉乐府的诗作六十六首,从艺术水平来看,是域外汉籍中的精品。它使我对百年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方面多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逛神保町书店街
热度 1 BMK 2011-10-17 12:24
逛神保町书店街
位于东京神保町的三省堂书店·名称当来自《论证》 摄于三省堂书店前 路边到处可见的导引图 到日本前,有朋友说,抽空可以到神保町的书店街逛逛,没准可以淘到好书。前天网友“子不语”留言,说“东京有名的旧书街,叫做“神保町”,先生如果有时间,建议去看一看。”我动了心思,拉着同行的李博士去转转。宾馆人员说,神保町不远,只有两站地铁。我觉得到一个地方,步行溜跶最好,其次是骑车,万不得已,可以乘公交,打车最弱智。如果到一个地方只是在车子里面待着,等于没去。于是向李博士建议,既然路不远,不妨步行去。东京到处是标有“案内”(前加假名,在这里大约是指引之意)的导引图(见附图),或可称为区街示意图。我们手持地图,一边对照着导引图看地图,一边向路人询问(用手比划,有时说英语)很顺利地就找到了。书店的开门时间一般是上午十一点,我们早了点,在地铁口坐了会儿才开逛。 从买书的角度来说,此行收获不大。看到有白川静的《诗经全译》,名家之作,与专业有关,三册4500日元,能够承受。可我不懂日文,又不治域外汉学,购此专为摆设,似无必要。在著名的岩波书店,看到有关二战史的书不少,我们想拍下来,写博客介绍给网友,可工作人员来制止,不知为什么。在国内,百货商店为了怕竞争而保守商业机密,书店为何如此?想来是出于小心过分的民族心理? 书店街真是名不虚传,怕有数十家吧。我们看到规模最大的书店是“三省堂”书店。三省堂书店的营业面积五层,每层都很大,有自动电梯供读者上下,隔层分别设有男女厕所。规模大小还在其次。书籍种类之多,研究内容之细,令人感慨。日本史的各个细部,都有多种专著论述。今早散步时,和李博士谈及此事,李博士说,太震撼了,太细了!什么小破玩意儿,人家都当成宝贝。言外之意,我们中国人太不把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当一回事儿了。李博士年青,只知道这几十年的情况。抗战时,国民政府不是曾花大力气抢运过故宫的国宝吗? 在三省堂,我看到一本名为《发现道路》的书,副标题含有假名,从其中的汉字看,大概是道路的考古学研究之类。十年前,我在捍卫导师杨公骥教授有关汉代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研究成果时,写过一篇文章,名为《洛道五丈渡汲水——巾舞歌辞抄袭事件与汉代中原地区的道路交通》。其内容涉及到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包括沿革、规划并及道路宽度等技术问题。文章在河南省社科院召开的中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发言后,回到座位未稳,即见到两位学者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前来索要文稿。两位先生分别是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的所长和考古所的所长,两位前辈的大名记不清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谬奖拙文的学术价值,哎,没想到在这种地方沾了导师的光。
3466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课件:论文写作别裁——以编者和审者的视角
热度 6 zhaodl 2011-9-28 15:46
课件:论文写作别裁——以编者和审者的视角
上个学期,西安电子科大的高老师就约我给他们学校的学生做个报告,一直没有时间安排。最近定下来,10月11日下午去做。高老师十分认真,除了要我的简介等资料,写成海报以后,还专门让我核对,并且专门出钱卖了一部分我刚出的书,计划“当堂”赠送给学生,同时希望我给一个讲座的大纲。可见,高老师做事的认真态度!这样我的压力就更大了。尽管是《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已经出版了,西安各大书店应该已经上架,其他书店网店也应该在国庆节后上架。但是,时间长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和细节,自己都有些记不清了。我计划利用国庆假期专门备一下课。说是要上报学校,作为学校安排的校庆活动。没办法,我只好在上学期给本校人居学院学生作报告的课件调整了一下,临时报上。让我起个讲座的题目,说是用原来的“论文发表不求人”,我想,还是不要太庸俗了,思考下来,还使用当时一个被认为让人不好理解的书名“论文写作别裁——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今天提交了,顺便发出来与大家分享。 论文写作别裁——以编者和审者的视角 赵大良 1 “难”以避免 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锐,写作使人精确。 期刊的功能:记录、传播、交流和评价。 发表论文皆叹难,出版亦爱索名篇。 编辑作者都非易,淘汰攀高理自然。 2 自找烦恼 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 想象中的困难比实际困难要大百倍。 事欲来时像座山,低头翻过不觉难。 天天若是山前转,累不死人心也烦。 关键是如何翻过去——发表论文不求人! 3 科研与期刊 记录、交流、传播和评价。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创新,探索就有价值。 作者:这项工作世界上还没有人做! 编辑:不仅没人做,更要有人看! 期刊不仅关心作者更关心的是读者,没有读者最后也就不会有作者上门。 4 期刊如何选稿件 选题策划共一家,学术经营并蒂花。 三审关关责任大,人人皆可把门扎。 编辑出版:编辑是学术活动,出版是经营活动。 主编——副主编——学科编辑——同行审稿人 投稿——编辑初审——同行外审——编辑复审——主编终审。 5 审稿人如何审稿 要知审稿是诘查,苛刻挑剔难纳沙。 无意识得千里马,但求论著碧无暇。 质疑是审稿的本质特征,同行不一定是专家。 是把门而不是推荐,说好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发现问题。 6 编辑是如何工作 事务繁杂不己身,为人作嫁似无新。 挑肥拣瘦二传手,顾后瞻前主意真。 编辑是指学科编辑,录用取决于审稿意见,是否值得审稿看学科编辑的判断 7 研究就要从头开始 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与修行一样,无非就是两点:一是积累——学习;二是感悟——天分。 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记录和思考。 积累感悟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题目大了不深入,题目小了没话说。 交流是进步的捷径,包括口头交流、会议交流和阅读文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单纯地“学习”,而要敢于质疑和反驳,哪怕从一点点开始质疑都是进步。 教学相长——平等探讨——高手过招。 8 选题的一般原则 观照现实勤探求,选择热点上层楼。 未来引领常思量,菜鸟亦能创精优。 关照现实——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文献阅读和现实观察。 热点之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超前和引领,即创新。 9 论文的形式要求 人靠衣衫马靠鞍,论文岂可不修边。 内容形式相一致,莫使学问太寒酸。 我常说:“一个严谨的作者和编辑,即使论文中有错误也是错得始终一贯。” 错是能力问题,而不一致就是态度问题。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报道,代表科研的态度。 看上对,读来顺,想来信! 10 论文的逻辑表达 篇章结构布局严,思路清晰主旨专。 论据充足无异议,旁征博引理无偏。 逻辑结构图:白杨树树型 11 论文语言表达 谁是你的读者?新手和外行——也就是你的师弟师妹在确定自己的选题、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才会进行文献阅读;另外就是交叉学科间的借鉴。 同行审稿中的同行并非专家,你导师是否比你对于你写的文章更内行? 论文写作为交流,新手外行才阅读。 晦涩无疑自断路,诲人不倦贵通俗。 专业词汇慎用,缩写词必须交代,表达通俗易懂特别是不要有歧义。 12 论文的一般结构 文章格式理当先,有尾有头结构全。 各自功能有定位,不求本质亦徒然。 标题明了要夺目,摘要简洁自成篇。 立论引言务充分,收官结论可前瞻。 标题、责任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表。 13 标题的拟定原则 别看标题半句话,简洁明确引力大。 无须相遇费思量,即使无缘难舍下。 明了、简洁、确定。避免:基于、新的、缩写词航空自组网可行性研究(只是简洁) 航空自组网的甚高频组网可行性研究 基于甚高频的航空自组织网络组网问题研究 甚高频航空自组织网络的组网概率及连通性 基于模糊信息粒化和权重学习的混合属性约简方法 粒度计算中混合属性约简的权重模糊粗糙集模型 14 摘要不是有或无 言简意赅立宏观,要素齐全自成篇。 导读索引为展现,不看全文心不甘。 一是为读者快速了解论文的内容服务。 二是为增加国际著名数据库的检索。 三是为提高论文的显示度。 看到标题,想看内容;看到摘要就决心下载全文; 所谓自成篇,就是包含引言到结论的全部内容; 主要是交代标题提到的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结果是什么?一句话,值得不值得看全文! 15 引言同样显水平 开篇立论不一般,统筹资料概括全。 直面问题展思路,结果如何待后言。 资料不全,立论不充分。 文不着题,泛泛而谈。 引文罗列,缺少概括和分析。 立题局限于具体而狭窄的研究方向。 16 文献引用有玄机 该引而不引,学风有问题。——串通和规避的后果都是不端 引用不规范,水平则有限。——不是能力就是态度 文献多与少,充分为最好。——学科性质不同,材料占有能力 文献时效短,表明是热点。——热点与层次的矛盾 文献有层次,增强说服力。——代表性但避免攀龙附凤 文献范围广,自信能力强。——在充分基础之上 引文看位置,创新展自己。——贵在创新,自然科学尤其重要 自引与他引,关键在合理。——没有连续性怀疑是新手 网络环境下的互联互通:同数据库与不同语种的区别。 17 莫给退稿留借口 论文自古靠修改,学问从来忌敷衍。 论证不烦千遍问,一词一句总关篇。 审稿是挑毛病,编辑照样找理由,没有理由则择优——竞争。 18 退稿并非皆因文 认知原本有深浮,特色期刊标准殊。 萝卜青椒各所爱,言词粗糙理不俗。 期刊不同、审者不同、认识不同 19 抓住退改的机会 同行未必是专家,误解岂能只怨他。 若是自身无漏洞,挑剔不碍正常发。 诘难遭遇勿心烦,思考回答莫淡然。 分解问题换位看,岂能避重就轻谈 如何面对无理和误解——台阶? 20 选择期刊的策略 口味不同分淡咸,刊无特色不名刊。 拉开层次保关键,对路适销则不难。 投稿如同到市场上“推销萝卜” ——投其所好。 21 一稿多发与不端 端与不端两可间,不能无意惹人嫌。 剽抄捏造有红线,一稿多发看条件。 并行发表为哪般,读者需求言语翻。 过后免得是非起,明文主动事先言。 22 借用《自然》的建议结束 要考虑文章内容必须原创新颖而不是复述前人的观点等; 要进行自我审查,检查文章的内容是否适合期刊的研究领域,检查论文的完整性,结构是否清晰、是否能吸引广大读者、是否表达出重要信息,是否存在笔误等。 学术论文的核心:利用较新数据来验证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科学论证;突出研究的特殊贡献等。 另外还须避免以下这些情况:强调个人名声或是论文发表数量;专家名人推荐;对审阅人或编辑进行攻击;过分吹嘘研究成果;对文章进行美化伪装等 谢谢大家 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特别说明:以上内容只是我的学习的体会,难免偏颇! 欢迎交流指正!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296 次阅读|13 个评论
怀念渐渐远去的家园
热度 1 yyfu 2011-8-2 17:17
去年元月第三极离开 今年六月风入松也离开了 或许还会回来 或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怀念她们
个人分类: 我们的故事|5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兵家必争之地:页面布局
yangzx1999 2011-2-6 13:22
兵家必争之地:页面布局 【网上书店的秘密】(一) 作者:肖璇 | 时间:09.05.11 |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肖 璇 China-pub网上书店产品经理   互联网上林林总总的书店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竞争的激烈程度绝对不亚于地面书店,它们与地面店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产品的陈列方式,因为网上书店的产品不能像地面店一样直观。网店页面或华丽、或朴素、或高贵、或质朴的布局总是让人目不暇接,细观其详却总能发现各有不同。功力深厚的店家总能在不经意间留住访客的目光,究其原因却总让外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页面上的东西对网上书店的销售还有什么大作用?事实上,光看是看不出什么的,只有常常使用并研究的人才能发现,不同的页面安排体现了各家书店不一样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方向,甚至同一家书店的页面改版也有可能承载了很多深刻的内在信息。   我们能够看到的独立网店的页面基本上都有这几个板块:产品类别、新书展示、销售排行、专题陈列。从功能上讲各板块的内容和功用在名称里已经明示,但各个板块能够承担的衍生功能不是人人都能够掌握的。   对于每一个互联网上的独立网站来说,页面上首页首屏的位置是最珍贵的,这里是客户争相占有的重要领地之一,一般放置的会是专题或者新书的预告。书店的首屏虽然不能像新闻类门户网站那样财源滚滚,却也足够让出版社争抢的,这个位置能起到地面图书大厦码堆的宣传作用,而且面对更加广泛的读者人群,效果只会更大不会变小。如果出版社能拿到图片宣传的位置,那产品信息辅以广告宣传语的扩散力度在互联的无限空间里绝对强过地面书店的码堆。所以不论如何改版,网店的首屏都会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合作方使用。除了向读者宣传图书,还能够与出版社谈判得到广告宣传的费用支持。通常情况下,出版社都不会拒绝这样的宣传机会。   产品分类和销售排行是功能性相对较强的两个板块。通常来说产品分类作为工具性质的板块是能够在首屏出现的。按照网友的浏览习惯,分类系统一般都在网页的左上方出现以方便使用,这是从客户需要和使用习惯的角度设计的。销售排行出现的位置则比较灵活,大多数书店选择把它安排在页面二屏左右的位置。   假如仅仅是考虑各板块间的功能价值,那各家书店的差别就不会太大。事实上在差异化经营越来越重要的今天,网上书店的功能板块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例如,China-pub的产品分类就打破了传统的专业的图书馆分类法,我们的页面上关于产品分类的展示完全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第一目标,并随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2007~2008年股票大热时相关图书也火得一塌糊涂,我们就第一时间把股票类相关的图书整理集合在一起,然后马上在图书分类区展示出来。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把股票作为主要类别和其他热点书摆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但是这样的展示方式迎合了社会热点,同时也方便了客户的寻找,对客户和自身销售有利的事情我们会无条件地尊重并慎重对待。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操作我们都会以销售为第一要素来考虑。据我所知,不止一家网上书店在销售排行上做起了文章。如果出版社愿意出面提供些“支持”,那么他们的书就可以神奇般地占据TOP榜单的一席之地。   China-pub也遇到过出版社提出类似的要求,我们都坚决地拒绝了。因为我们一直认为TOP榜是书店客观销售的真实体现,是指引读者了解销售概况的主要通道。我们把销售结果做了假也许可以得到些利益,但这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各家书店的页面上还会有与自身情况紧密相关的特色板块出现,它们是书店相对独有的板块内容,它们与功能板块一起构成了网上书店亮丽的风景。例如:China-pub是以专业为导向的网上书店,开专业的店就要做专业的事,China-pub多年来一直坚持把快速传递信息作为回报读者的重要工作来重视,所以开通了“期书预订”并一直作为特色板块来经营。时至今日,我们的网页上总有一块位置是留给期书的,期书的预告不仅满足了读者对新书信息的了解欲望,同时也能够帮助出版社在图书出版前进行有效的推广、宣传;当当网的特价板块和其他网上书店相比似乎更有“人缘”一些,这和当当网一直以来标榜的“大”有直接的关系。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体,特价板块成为了当当网的独有,其他网店眼下大多是跟风状态。   除了板块内容和摆放位置,各板块之间的排列组合以及自己的客户群体习惯的浏览方式,这些都是网上书店应该研究的事情,这些相当于地面书店的动线或者是客户行为研究。所以就页面布局而言,书店的另一个法宝就是:一位好的UI设计师绝对可以帮助书店令其销售明显增长。
个人分类: 金瓯一片|1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产品信息不容忽视(二)
yangzx1999 2011-2-6 13:19
产品信息不容忽视(二) 【网上书店的秘密】(四) 作者:肖璇 | 时间:09.06.29 |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网上书店可以无限量的囤放产品信息,不用担心储存的空间问题。这是任何一家实体书店都无法匹敌的优势,因此实体店在产品选择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以自身定位为前提的品种数量控制。事实上,拥有海量的产品信息只是网上书店最基础的数据积累工作之一。当网店遭遇到逐渐成熟、挑剔的读者时才发现,数量不是绝对的优势,任何一位登录网店的读者都不会简单地因为品种丰富而爱上这里,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在意自己在店内的浏览体验以及信息的完整与否。从这个角度来说,完美的体验才是在消费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部分。   所以说,网上书店的产品信息除了要重视数量,还要重视质量。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实体店里各产品的信息“曝光等级”是基本相同的,每一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可视内容都清晰可见,读者可以通过翻看来决定是否购买一本图书。然而网店很难做到这一点,网页上的产品信息是读者唯一能够看到的内容,除了明确购买目标的那些读者之外,是否在网店购买图书就完全在于该书的信息展示是否可以打动读者,这时候网店对信息的处理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网上书店的产品信息展示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基本信息展示模板。网上书店的信息展示一般来说至少需要满足4项基础信息:书名、书号、定价和封面,有了这些条目就可以支撑读者对于产品的基本查询需求。从满足客户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考量,则需要更多的项目,比如:作/译者、版次、出版日期、页数、目录、内容简介,等等,最好是把所有的版权信息都呈现在读者眼前。一个完整的信息介绍窗口对于客户的购买行为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毕竟读者在网店是看不到实体书的,足够精确、统一的信息介绍可以多少弥补些缺憾。在确定好基本信息的条目和数量之后要把这些内容规范成模板,保证所有店内页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产品都以同样的姿态出现。   其次,特殊需求展示标准。不同类别的产品所对应的读者群各不相同,不同的读者对于产品的了解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网店对产品在页面的展示形式和客户的心理需求度有足够详尽的分析结果。比如:购买通俗读物产品的读者会注重卖点的推荐,购买小说类产品的读者会注重试读样章的体验,购买技术类产品的读者会注重信息的权威性,购买少儿绘本类产品的读者则会注重插图页的直观印象等。动辄以万为单位计量的产品数量根本不容网店把所有的产品都配齐。以上列举的所有这些信息,有些信息的展示对某些细分类别的产品销售又并无太大的直接帮助。这就要求网店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对产品在页面上展示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以求得利益最大化。   再次,非图书信息展示。图书自身信息的全面展示可以尽量缩小与实体书店间的展示差距,而图书之外的补充信息展示则可以很好地弥补网上书店看不到实书的短板,从而拥有实体书店不可能超越的优势。这些是指包括图书评论、作/译者介绍、作/译者其他产品的同时陈列、读者阅读评论、图书的相关背景介绍等在内的相关信息,甚至同出版社图书或者是同系列的图书都可以轻松地在页面上展示出来。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本图书的立体式感观体验,不仅从多角度、多维度尽量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图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逐渐培养读者的购物习惯。   当然,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容易明白如何整理、规划产品的信息组件,但是与品种数量的最终决策相比,内容质量的把握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在网店整体的规划足够明晰的前提下,产品负责人对于自己所负责的产品以及利于产品销售的因素都有准确的判断力,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抓住读者的心。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研究和分析,是不可能很快掌握其中奥妙的。   如果说网上书店的产品信息数量多少考量的是网店品管员的管理能力和对店面整体的把控能力,那么产品信息的展示方式和质量评定则显示了其对读者心理的研究深度以及个人对于产品本身的理解程度。怎样组织、展示自己所拥有的产品信息,以达到吸引读者、树立品牌并最终赢利的目的,这是每一个网店决策者都需要明确和持续深度挖掘的技术问题。
个人分类: 金瓯一片|1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产品信息不容忽视(一)
yangzx1999 2011-2-6 13:18
产品信息不容忽视(一) 【网上书店的秘密】(三) 作者:肖璇 | 时间:09.06.15 |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肖 璇 China-pub网上书店产品经理   网上开通的书店和地面的实体店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产品的上架方式。网上书店拥有无限的货架空间,供店长“摆放”各式各样的图书给读者选择,这是地面实体书店永远不可比拟的优势之一。如果说页面结构的安排、搜索引擎的优化等这些工作都是隶属于技术层面的话,那么图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则是产品层面的事情了。不用说,不同层面的工作内容和实际效用也各不一样。   无限制的货架给了网上书店足够的操作空间,但这并不等于网上书店就要把所有的品种都收录到自己的店里来,毕竟庞大的产品信息数据和繁杂的数据维护对于每一家网上书店而言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于是,怎样定位自己店内的产品数量级就成为网上书店在产品上架时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情。事实上,怎样考量和选择自己的上架品种数量,笔者给出了以下两种参考:   一是专业全品种上架。假设店长希望自己的书店最终成为图书行业某一细分领域的佼佼者,那么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该细分类别的图书品种数量大概有多少,然后再把这些数据全部整合到自己的网店上来。网络上现有的网上书店当中,北京龙之媒广告书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   二是全品种上架。如果店长想把自己的店开成图书超市,卖市面上所有的图书品种,那就免不了要收集足够数量的产品信息。以国内年出版20余万种图书的数量来估算,想做成真正的全品种书店至少需要集结三倍以上的图书品种量,也就是大概60万种左右的图书。这对于一般的网上书店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当网是全品种书店的典型范例。   其实商业模式之间界限常常不够明朗,或者说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转型或者变化的情况,网上书店的经营也不例外。就专业和全品种两种类型的书店而言,假如专业书店的店长希望把书店发展扩大,经营状况和实力又都允许,那么转型成全品种的大型书店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做专业图书起家的网上书店,如China-pub、卓越亚马逊、99网上书城等,就正在或者已经转型为全品种书店,它们是这方面的代表。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家网上书店所拥有的产品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店长对书店的战略发展方向的把握才是店内品种数量的领航灯。 对于地面实体书店而言,所谓的全品种就是能够从出版社调到货的图书,但是对于网上书店而言,全品种的概念则要宽泛得多,所有曾经或正在销售的图书都是他们要收录的品种范畴。假设有一本图书是在10年之前出版的,那么通常来说,当下这本书在货架上销售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它认定为绝版图书。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和实体书店相比,网上书店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它们可以把这样一本早已淡出人们记忆的图书重新摆上货架,并以同样的曝光度在书店内任意页面出现并向读者展示相关的产品信息。瞧,这就是网上书店的品种优势:可以让所有的图书在店内永生!   网上书店为什么要把绝版图书也摆放上架呢?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网上书店的图书并不会像实体书店一样因为货架和空间的限制而把图书下架,因此网上书店也就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品种,久而久之便不能保证每一本图书都是出版社的正常供货品种。当出版社无法向网上书店提供图书库存也不再重印时,这本书就变成了绝版。当然,这些信息并不需要下架,因为它们不会占用太多的空间,同时它们也并不会影响网上书店的正常销售和更多的新出版品种上架。那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家网上书店能够向读者提供包括绝版在内的全部品种信息时,对读者而言将是怎样的兴奋体验。所以说不论是从网上书店自身的销售优势还是从读者客户的满意度来考量,绝版图书的收录都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   网上书店的技术条件和发展战略,以及品种管理员的管理能力成为了店内产品信息数量的重要考量条件。网上书店的店长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数据所占的空间小就无谓地堆积产品,也没有必要因为张扬自己的“气魄”就拼命地搜集信息。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条件再结合书店的经营方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品种区间,才是正确的思路。   另外,一般来说,一名好的网上书店产品管理员需要具备的业务能力,完全可以和实体书店的店长或者楼层经理相媲美。所以选择合适的品种管理员,也是网上书店在选择品种和信息集中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只有把产品和人都匹配到位,店内的信息发布到最终的消费才有可能一路攀升。
个人分类: 金瓯一片|1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出版社对资源的“分配法则”
yangzx1999 2011-2-6 13:14
出版社对资源的“分配法则” 作者:肖璇 | 时间:09.09.25 |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看起来网上书店的资源似乎只是几个页面或者几个代码,除了炫目的专题展示之外,根本感受不到实体书店的码堆或者展台陈列的宏伟气势。但是凭借足够宽阔的影响力和迅急的传播速度,网上书店的资源争夺战还是一再地上演着。和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更注重传播和影响力相比,网上书店的销售功能还是能够让出版社心存期待的。然而,社店之间如何利用相互的心理需求,以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这是各家网上书店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    先声夺人 用优质的产品信息换取关注度   重点产品的营销计划是出版社工作中的重头戏,和地面实体书店不同的是,网上书店可以在书出版之前就开始进行宣传,这对于出版社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哈7”的预售火热足以说明网上书店的影响力。   国内较早开通网上预订服务的China-pub网上书店,从简单的提供产品期书信息到开通读者预订通道,再到产品信息追踪直至图书到货的短信告知服务,一直在用超前的意识为读者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于出版社而言,在网店空间里的每一次曝光和宣传都是销售的潜在机会,这样的机会其实很难得。    以退为进 不能死盯着首页的位置不放松   大多数人都认为网站首页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和门户网站首页能造成的效应相比,网上书店要逊色很多。对于网上书店的销售功能和海量的产品信息而言,首页有限的广告位是根本不能满足众多品种热切曝光的需求的,再加上网上书店的销售大部分来自于搜索的贡献,所以不论是拿钱去买还是依仗人脉关系去获得首页的广告位,都不是特别明智的选择。此外,精明的网上书店们也有足够的信心用自己首页的黄金位置来换取相应的营销“支持”。 抓大放小 不是每本都是重点书   如果从资源的“占用”和最终的回报来衡量,笔者建议出版社尽量避开首页的争抢,转而开发离读者最近的曝光通道。比如,在图书的详细页面增加相关的广告位,或者是在某个相对醒目的位置放一条文字链等等。虽然一本书的作用并不见得有多大,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图书重复宣传同一个内容的阵势着实不容小视!再有,网上书店的销售靠订单,网站的订单就代表了已经形成的购买行为,在订单上挂靠自己合适的图书宣传无疑又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产品和内容是出版社的宝贝,每一本书都承载了编辑无限的辛苦和出版社利润的寄托。于是就常常哭笑不得地发现出版社编辑拿着长长的书目指着每一本书告诉书店这是一本“重点书”。为了能在任何位置谋取一个曝光机会,网上书店的采购们更是一再地被“重点书”轰炸。且不说这样的做法对错与否,这样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所以笔者建议出版社就图书推荐方面和网上书店打交道时,最好指向明确地表明自己真正的重点书,然后选择合适的广告位进行着力营销。 卖场选择 花最少的力气办最多的事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要进驻“百货商店”,除了当当、卓越亚马逊这样的综合大卖场之外,在广阔的互联平台上还有各类精致的网上书店,比如,计算机图书卖场China-pub、广告类图书卖场龙之媒、法律类图书卖场西湖法律书店等等,这些都是细分领域内有口皆碑的书店。出版社们与其辛苦地为了一点点资源和大卖场谈判、博弈,倒不如找准自己的产品定位,只跟专业的网上书店做信息对接,直接向特定的人群进行定向营销。   网上书店是不可能满足每一家出版社的营销需求的,更不可能平均分配营销资源。有些网上书店的资源使用是有价有偿的,有些则完全属于公益性的产品宣传。对出版社而言,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和产品的营销卖场?用什么样的宣传手段抓取最多的客户浏览和消费?哪些位置是网店自己还没有注意到的?这些才是出版社应该认真思考的。
个人分类: 金瓯一片|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店沟通——如何变得真实有效(2)
yangzx1999 2011-2-6 13:10
社店沟通——如何变得真实有效 作者:肖璇 | 时间:09.11.09 |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书店作为产业的下游以及与读者接触最紧密的环节,和出版社要有紧密沟通。这不仅是产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需要,也是产品内容传播的需要:书店要第一时间把图书的信息向读者传递,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网上书店作为信息时代的最佳载体之一更是责无旁贷,丰富的资料源和广泛的渠道为读者们提供了足够完善和全面的信息通路。然而良好的信息沟通并不是简单的资讯交换,而应是以图书信息为基础的、以客户阅读需求为导向的、以最终获取最大商业回报为目标的双方战略层面的契合。具体来说,网上书店应该怎么和出版社进行沟通与互动,让出版社知道自己的需求呢?   网上书店和传统的实体书店之间除了商业模型和赢利模式的不一样之外,在营销和宣传等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也有很多不同。只有让出版社了解了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的区别并针对其需求作出相应的反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书信息的需求。   新书信息的索取需求是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第一个大的区别。大多数情况下,新书信息的传递于实体书店而言更多的是为订货服务的,承载着为采购员做订货量参考的功能。而在网上书店当中新书信息需要“身兼数职”:首先是信息传播的功能,就网络本身的特性而言谁先掌握了产品的发布权谁就有机会得到读者更多的品牌认可度;其次是为产品经理提供营销的参考思路,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上书店的产品经理需要在看不到实书的情况下,凭借出版社的新书快递来判断一本书的营销价值;最后才是采购的功能,第一时间赢得了读者关注而后凭借自身对产品销售预期作出的调货判断才是相对科学且准确的。另外,就新书信息传递的内容来看,网上书店的要求也更详细、全面。       对营销模式和宣传手段的相对了解。   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对图书产品的宣传方式和模式不尽相同。和实体书店的码堆或者其他相对局限的营销手段相比,网上书店的灵活度要高出许多。除了首页的专题和文字链接等宣传空间之外,网上书店的页面上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详细页面的相关推荐可以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宽度、搜索页面的广告可以吸引随机购买的消费者、购物车页面的产品组合可以用来产生搭车购买、类似CSS订阅系统的功能主要针对网络消费旺族的产品信息了解需求,而订单等邮件地盘上的营销更多倾向于大型活动或者强力度促销的展示。总之,网上书店客户的营销点主要在于店方对客户心理需求的不断揣摩和博弈,从而达到营销和销售的最终目的。       摸清网上书店的“游戏规则”。   对网上书店的信息需求和营销手段有了简单的了解之后,出版社还需要知道的就是网上书店对于信息发布等等的要求。不同的网上书店在产品、信息、营销、管理等方面都不一样,如果不能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出版社在营销过程中就有可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小麻烦。   信息发布的需求和哪些信息不能发布是出版社首先要知道的基本信息:通常来说以满足网上书店的信息发布需求为主旨制作的信息沟通模板是能够获得网上书店足够的信任的,比如产品背景介绍或者是出版星级参考等等;而对于一些针对产品进行的,具有广告性质的宣传或者是与网上书店主营业务有冲突的信息,则是网上书店不太欢迎的。信息质量和禁忌标准是出版社与网上书店相互间信任程度和磨合的需要,也是长期不断的沟通当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   另外还需要注意,在沟通的过程中常会遇到的情况之一就是:出版社的营销人员看中了网上书店的某个位置,比如首页的专题图片或者是其他的广告区,但网店的产品频道负责人并不希望把资源给出时双方之间产生的利益分歧。遇到这样的情况,笔者的经验是网上书店的营销人员往往比出版社更清楚自己的广告位应该展示什么品质的图书,也更了解自己的读者群阅读的品位和需求。他们对于图书的选择和广告的分配并不单纯地以图书内容为考量依据,而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后的结论。所以,以目前的情况看,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出版社首先需要考虑的其实不是死缠烂打地非要拿下位置,而是怎样用其他资源或者手段对自己的图书进行最有利的营销和推广。
个人分类: 金瓯一片|1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美国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展望
renxiang 2011-1-21 17:22
作者:吉姆 • 米利奥特主笔,《出版商周刊》采编人员集体撰稿翻译:林成林时间: 2011 年 01 月 16 日 转自季守利的博客。 美国图书出版业 轻率地 冲进了数字时代,关于图书的一切,组稿、印制、销售、以及阅读,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出版业的所有企业,在开发出多个而不是单一的新商业模式中认识到,他们是走向未来的先驱, 他们的作为将来很可能会永久固定下来 。每一项交易协议都要仔细慎重,很多时候,还要打的头破血流。电子书销售的增长,在树立品牌、形成重量级企业中,注定导致一些企业得意,一切企业失意。以下是《出版商周刊》的编辑们对 2011 年出版业重要问题的展望。 曾经的另类成为主流 过去几年里新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图书出版业,出版社对新技术的试验也是成功和失败各半。 2010 年, HarperStudio 取消了低预付版税以及利润五五分成的做法,这个做法刚刚才推行 2 年 。与此同时,乔纳森 · 卡普在 Twelve 的成功,使其获得执掌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帅印的机会。 2011 年,随着图书出版业几乎各个方面都在流变,人们期待出版社能够改变经营方式,不要再像以前那样推出试验性的经营项目, 而是把以前曾被视为另类的经营方式作为自己主要的经营方式 。随着数字技术世界动摇和改变了图书出版经营的根基,传统图书出版经营业将发生变化,出版社改变自身势在必行。 尽管一切都在地震中位移改变,从消费者行为到图书制造, 但多数大型出版社几乎没变。 没错,他们在裁员,在调整机构设置,在重组出版品牌,甚至创办了一些新型的 “ 数字化 ” 经营项目。但这些变化大多受制于传统出版经营的低效率。随着电子书成为出版社经营收入的重要部分,随着电子书在 2011 年注定还会高速增长, 出版社必须开始从根本上改变图书经营方式 。理查德 · 纳什创办的电子书出版社 Cursor 今年春季将首次推出新书产品,他说, “ 注定是出版社机构变革成为当务之急的一年。但这种变革是否能够普遍推开,我表示怀疑。 2011 年依然是以新企业登场为主题的一年 ” 。 做出适应性改变的压力是空前的。今年,出版社将面对数量越来越多的新兴数字出版企业的竞争,比如 OpenRoad 、 ORBooks 、以及纳什的 Cursor ,所有这些企业都以不同以往的思路开展图书出版经营。不仅如此, 来自作者方面的竞争也会加剧。 塞思 · 戈丁已经与亚马逊签约,直接出版作品,作品属 mid-list 的神秘小说作者 J·A· 康拉思通过博客大肆宣传直接向消费者出版电子书可以赚得多少多少的金钱。他们的这些尝试收效如何,目前还不好判断。但是通过新兴的数字产品销售渠道、数字内容的阅读设备、全数字化的出版经营企业 —— 这些企业往往由曾经在传统图书出版社干的人经营, 2011 年的出版社将意识到必须变革自身,才能应对下一代出版企业的挑战了 —— 下一代出版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数量众多、服务便捷、多媒体、向消费者直销产品、以及具有高创造性。 ORBooks 的创始人之一约翰 · 奥克斯说, “ 大出版社靠旧版书维持经营已经好多年了,其间偶尔能弄出一两个大家伙来:什么哈里 · 波特、哭巴精日记之类的。但所有人都知道,传统出版体制已经崩坏了。退货、高折扣、高库存、与消费者疏离,以十分诡异的方式同时呈现出来,一切都是那么 …… 那么前电子时代 ” 。 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首席执行官卡罗琳莱迪在她的年终备忘录里称 2010 年为 “ 图书出版发生不可逆转的变革的一年 ” 。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已经开始做出适应性改变了。比如,他们雇佣了乔纳森 · 卡普,其意图不仅仅是重新设定了出版社的编辑方向 —— 卡普实际上是一名改革家。他已经将西蒙与舒斯特的出版品牌重组为小 “ 团队 ” ,每个团队负责自己出版产品的经营,一如他在 2009 年 4 月《出版商周刊》上发表的文章 “ 开展更有效的图书出版经营的 12 个步骤 ” 中所说的。我们期待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能够做出更多的变化 —— 希望其他出版社也能做到。 —— 安德鲁 · 阿尔巴尼斯 出版社 加速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图书营销 现在,要是没了 “ 社交媒体 ” 这个字眼,就几乎聊不了图书出版了。社交媒体是一组与网络有关的技术平台,现在几乎与图书营销和推广是同义词。 2011 年图书出版业将继续改变以往 B2B 的营销方式,更多地转向 B2C 的营销。 图书营销越来越依赖像博客、 Twitter 、 Facebook 、 Flickr 、以及 Tumblr 这样的网络出版平台(以及具有社交媒体特点的写作社区如 Figment 、 Copia 、 Wattpad 、以及 Cursor ),这些平台迅速成为图书宣传员、营销员、零售商、以及作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图书营销,越来越流行,效果越来越显著。即使是有大众图书出版战舰之称的纽约出版社,也大多开始利用社交媒体,原因很简单。 社交媒体平台吸引着大量读者和潜在读者 ,数量以百万计,他们在这些品太上讨论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 从图书到宠物到政治。出版社于是在网上追踪而去。 独立图书宣传员劳伦 · 塞兰德说, “ 现在的媒体越来越多元化。 Twitter 上能爆出大新闻。在越来越多的网上文化讨论中,出版社可以找到新机会 ” 。除了能够帮助出版社与消费者进行直接的互动对话,话题无所不包,社交媒体还为图书营销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基准 —— 从 Facebook 上 “ 朋友 ” 和 “ 爱好 ” 数量,到 Twitter 上搜集跟随者的数量 —— 让营销和宣传攻势的效果史无前例地得到精确测量。 Wattpad 是一个作者和读者的在线社区,每月吸引多达 200 万的访问者(其中读者占八成,作者两成), 整合并发行阅读内容,渠道和平台是手机 。 Wattpad 的营销部主任尼娜 · 拉萨姆指出,社交媒体还让出版社能够实施一系列的在线营销宣传策略,把图书产品提供到最有可能对其感兴趣的读者面前,特别是对于年轻读者来说,他们的阅读总是在屏幕上。斯科拉斯蒂克出版社分管营销的副总裁斯塔西 · 莱洛斯说, “ 斯科拉斯蒂克出版社每次的营销宣传攻势,都包含有社交媒体这一块,从 Twitter 到博客,从弹窗到 Facebook 网页,做巡回宣传 ” 。他说,斯科拉斯蒂克出版社今年春季将在 Facebook 上针对青少年推出大规模宣传活动, “ 能够提供跟踪数据,能够反馈效果。它简直是太棒了 ” 。 —— 加尔文 · 里德 鲍德斯面临重大考验 鲍德斯集团的未来,不仅仅是在 2011 年的,还是长期的未来,很可能在新年初就定下来。 这个步履维艰的零售商正在寻求新的一轮融资支持 ,如果没有资金上的保障,那么这个零售企业将在 2011 年第一季度就会因流动性不足而陷入无法执行供销协议的境地。有报道说,鲍德斯即将达成新的协议,能够缓解资金匮乏问题,这是该公司自 2005 年开始不报告净收入以来最为重要的事件,能够一举战胜 2006 年初开始出现的高达 7.86 亿美元的亏损。 出版社方面急于保证鲍德斯这家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不至于倒掉,一直坚持向其发货,但这个做法不会持久,有出版社已经表示,如果鲍德斯 2011 年第一季度再不表现出好转的迹象,或者找不到融资来源以维持运转,那么将停止发货。尽管出版社大多都得到了及时的回款,但应付款项是否能够支付给出版社大多数是没有保证的,这意味着,如果鲍德斯备案破产,那么出版社就几乎可以肯定拿不到回款了。 2010 年第三季度末的时候,鲍德斯账上有 4.55 亿美元的应付账款。 如果鲍德斯能够再撑上一年,那么它的实体书销量肯定会是更少的 。 2009 年他们的图书销售已经下降了 13% ,为 180 亿美元。 该公司称, 2010 年前 9 个月,核心的图书零售业务压力依然很大。 他们向前走的策略是更多地开展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的销售,增加更多教育类玩具和游戏的品种,有时还要与其他公司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但是,关于鲍德斯在电子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人们普遍持怀疑态度,他们已经在销售阅读器和电子书上晚于竞争对手了。 2011 年不会发生的一件事是,鲍德斯收购巴诺,尽管鲍德斯最大的股东已经报价每股 16 美元收购巴诺股份。 —— 吉姆 · 米利奥特 儿童书数字化加速但问题依然存在 现如今数字化在整个出版业中已经是一个流行语了,儿童书也不例外。 2011 年会是儿童书的电子书年吗? 有 出版社这么认为,但也有出版社不这么认为。基于图书(以及不基于图书)的应用,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今年市场空间注定更加拥挤,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参与推出 应用产品的公司数量。电子书对于成人图书出版社来说,其重要性直达经营底线,在儿童书和青少年图书方面,情况也会是如此。 所以说,机会是很多的,但对于电子图书产品来说,无论是应用还是增效电子书,依然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有出版商告诉《出版商周刊》, “ 没人愿意承认电子书产品经营缺乏思路,但所有人都在拼命寻找经营之道 ” 。 到目前为止,电子书应用方面获得最大成功的,依然是那些有品牌的大出版社 ,但在电子书产品普遍低价的情况下,到底能从中获得多少的收入,或者到底能有多少顾客喜欢没有强大品牌支撑的电子书应用,依然不清楚。不仅如此,在不远的将来,电子书应用是否能够方便地通达孩子们也不清楚,目前孩子们还只是玩父母的 iPhone 或者 iPad 。在 RoaringBrookPress 拥有自己的出版品牌的尼尔 · 波特说, “ 儿童书的电子书市场,相比于传统的成人大众图书出版来说,很不清楚 ” 。 对 于零售领域里发生的变化,儿童书的作用还不突出。今年两大连锁书店都宣布在店堂里增加玩具和游戏的展销面积,因此书店里儿童的客流量应该出现增加。但是出 版社抱怨说他们的儿童书产品很难进入这些大型连锁书店,他们只认有品牌或者营销预算大的产品。如果独立书店加速倒闭,那么对儿童书销售来说也会是负面的营 销。机构市场曾经是儿童书市场的中坚,也存在种种困难,正赶上地方和州政府纷纷削减税收,图书馆弃实体书采购而增加技术投入,压力很大。 没错,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前景。但儿童书和青少年图书过去几年里一直表现不错,几经经济环境困难而不倒。拥有儿童书分社的 HMH 集团,其出版人贝西 · 格罗班指出, “ 实体书销售将消亡,是一个具有极大夸张成分的说法 ” 。尽管暮光之城等畅销书已经接近市场极限,但像杰夫 · 基尼和里克 · 莱奥丹的新作,仍然前途光明,畅销书榜单上依然有发生奇迹的空间。波特说, “ 只要实体书能够提供电子书所没有的东西,或者能够实现手持设备实现不了的独特体验,实体书就有存在的理由 ” 。 —— 黛安 · 罗巴克 25% 的电子书版税率能撑得住吗? 如果说 2010 年里版权代理、作者、出版社在旧版书版税上达成了协议,那么很多人就会想,新书的电子书版税是否能够提高呢。六大出版社大多拒绝就此问题做出评论,这个问题依然是作者 / 版权代理与出版社之间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目前的电子书版税率是作者获得出版社净收入的 25% ,行业中的很多人认为这种版税率是不能持久的, 部分的原因是,作者要是想提高收入的话,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作者协会已经声言反对 25% 版税率了,他们认为,出版社在电子书上的收入分成远高于作者。在《出版商周刊》去年 9 月组织的一次以电子书版税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作者协会的执行主席保罗 · 艾肯说,只要出版社坚持电子书 25% 的版税率, “ 出版社就永远能在电子书销售上大赚特赚 ” 。阿歇特的尼尔 · 德 · 杨在研讨会上表示反对。 只要版权代理和出版社各守一端、针锋相对,版税率问题上能实现多大松动,就是很难预料的。尽管《出版商周刊》采访的一家知名版权代理商表示, 25% 版税率 2011 年不会松动,但其他行业内人士坚持认为情况会出现变化。如另外一名版权代理所指出的,随着一些图书品种在新书上市数周内出现电子书和精装本销量各半的情况,作者的收入将受到进一步的打击,因为作品上市初期是获得版税收入最多的时候。 尽管畅销书作者毫无疑问有能力谈下高于 25% 的电子书版税率,但是对于其他作者来说,更多的只是等待和观望。但随着电子书在图书销售中份额越来越大,出版社应该能知道,作者和版权代理会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如热锅上的蚂蚁。 —— 蕾切尔 · 戴尔 寻找电子书 “ 开放市场 ” 的解决方案 在电子书给传统印刷图书经营带来的众多挑战中,有一个是在外国版权销售中如何处理开放市场的问题。翻译版权按照地理区域销售,但在英文版图书的全球销售中,问题变得特别复杂。 “ 开放市场 ” 指 的是,在一个国家还没有推出当地的英文版图书产品时,出版社是否可以直接向这个国家的市场销售英文版图书产品。历史上讲,英国出版社一直主导着开放市场, 传统上主要是欧洲大陆国家,这些地方英国出版社可以更方便地进入。但情况不再是这样了。开放市场现在变得非常大,如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英文版图书的需求 比以前更大,进入这些市场也更容易。但是,电子书出来后,对图书产品进入这些市场的限制,变得十分复杂。 尽管《出版商周刊》采访的一些版权代理告诉我们,对于谁应在电子书上控制开放市场这个问题,英国出版社比美国出版社更着急,但随着电子书阅读器开始在欧洲普及,矛盾逐渐变得白热化。(直到 2010 年, 电子书阅读器在欧洲还属于闻所未闻的东西。)问题是,出版社和版权代理可以指定开放市场的版权归属,方式跟传统印刷图书版权授予是一样的。如果阅读器不能 有效阻止美国以外的读者下载北美版图书,那么开放市场本身就在概念上消解了;在目前的汇率下,北美版图书的价格总是能够胜出。那么答案是什么呢?如一名业 内人士所说的,除了大型出版社买下了所有区域的英文版权这一种情况, “ 问题就是无解 ” 。 —— 蕾切尔 · 戴尔 书店新面貌 如果 2010 年最后几个月里的情况能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就是全年最成功的书店客流减少、顾客成分更加分化。图书超市的模式已经不再是图书零售的理想模式了。鲍德斯关闭了 17 家分店。对于剩下的分店,鲍德斯效仿巴诺的做法,增加了教育类游戏和玩具产品。巴诺目前正在测试一种所谓 “ 终极游戏室 ” 的经营项目, 5 家在纽约的分店里开辟了 3000 平方英尺的店面空间,专卖游戏和玩具。 面对空空如也的音乐和 DVD 销售区、以及逐渐向网上书店转移的书架空间,百万书店找到了另外一种办法:买酸奶。去年 3 月,百万书店收购了 YogurtMountain 公司 40% 的股权,秋末时在两家分店里开设了酸奶销售区。随着非图书商品的不断增加,图书和杂志销售在总体销售收入中的份额,从 2009 年 11 月 31 日结束的第三季度的 81.9% ,下降到 2010 年的 80.4% 。咖啡销售变化不大,非图书商品的增加主要是日用商品,份额从 7.4% 增加到 8.6% 。 独立书店不像连锁书店那样,需要大幅度调整销售商品的构成。美国书商协会主席迈克尔 · 塔克是 BooksInc. 公司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在加州拥有 11 家店面,面积大多在 3500 平方英尺到 4000 平方英尺之间,他说, “ 对于小型书店来说,我们并没有看到书架因电子书的出现而变得空空如也。平装本小说有所减少。很奇怪的是,精装本销售反倒上涨了 10%” 。尽管如此,独立书店也在探索新的经营思路。塔克说, “ 所有独立书店都在尝试经营图书之外的商品。增加副产品销售,对我们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并不是书商愿意这样做,而是消费者推动了这种做法的流行。 如果书店里只有书,那么消费者会感到厌烦。 2011 年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 。 增加的副产品也不像以前那样了。艾琳 · 麦克格尔维认为,书店不可能单靠卖书维持生存。所以当 OneMorePageBooks 书店本周在弗吉尼亚阿灵顿开张的时候, 1500 平方英尺的店面,将摆满 6000 种精挑细选的图书,以及酒、巧克力、贺年卡、以及当地的手工艺品。 —— 朱迪思 · 罗森 谷歌和解协议在 2011 年是否会出问题 2011 年到了,谷歌图书和解协议依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法律专家称,该协议的最终通过,还远远谈不上板上钉钉。无论是在地区法院层面上获得通过还是遭到拒绝,几乎所有人都认同:这项协议的最终法律后果,取决于上级法院的裁决。这意味着,即使该协议能够得到法官丹 · 尼秦的批准,谷歌在世界各地图书馆里扫描的数百万绝版和孤儿作品,也不会于 2011 年与读者见面。秦法官,或者上诉法院,几乎可能肯定会在上诉期间延缓批准。纽约法学院教授詹姆斯 · 格里梅尔曼指出, “ 我认为,在上诉法院对此案进行裁决之前,协议不会生效。和解程序一旦启动就没有回头路,各方不承受巨大的痛苦是不可能的。你就想吧,从所有得到某本书的人手上收 60 美元的支票,拆解并扣掉版权登记费用,要不然就从每一个获得此书的谷歌用户手上拿走该书,无论怎么做,都是麻烦无比的 ” 。 的确,关键问题不再是谷歌和解协议 “ 是否 ” 能够获得批准,而是和解程序 “ 何时 ” 启动。考虑这样的情况:塔西尼案自开始诉讼到现在已经 17 年了,出版社依然没有得到完全满意的和解。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上诉过程花上数年并不是很新鲜的 —— 而且谷歌和解协议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将通常属于程序化的批准过程延迟了两年多,已经说明事情不妙了。 目 前的和解内容十分复杂,加上电子书市场迅猛发展,让孤儿作品和绝版图书尽快上市有明显的好处,因此,人们不由得想:谷歌和解协议中的各方,也许还包括立法 者,会不会最终被迫采取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快速实现和解协议所体现的崇高理想。毕竟,正义的车轮可以慢慢转动,但电子书的发展不会等待任何人。 —— 安德鲁 · 阿尔巴尼斯 盛年书展 2010 年地球上最震撼的出版业盛会实际上发生在大地震撼的时候。当冰岛火山在 2010 年 伦敦书展前数日意外喷发时,洒落下来的并不只是火山灰,还有参展者凌乱的行程。伦敦书展的低参会率引发了一场关于参加国际书展是否有价值的大讨论。但多年 来参展率已经不断下降,加上经济衰退和数字时代给行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火山带来的震撼,实际上正是国际书展需要的。 奥莱利出版社的安德鲁 · 萨维卡斯在 2010 年法兰克福书展前夕告诉《出版商周刊》, “ 我认为遭到火山灰袭扰的伦敦书展,让很多人思考,参加国际书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感觉到,人们越来越多地明白了, 聚首国际书展,基本上就是谈判印刷图书的区域版权,在目前数字化趋势快速发展、行业前景莫测的背景下,还不如重新反思一下区域版权本身到底有什么意义 ” 。 的确,反思正是其后所发生。美国书展组织方在听到很多海外展商抱怨两天时间不够用、不值得大老远跑一趟之后,马上宣布 2011 年的美国书展将开三年。 法兰克福书展重点推出了一批有创新意义的数字出版活动 ,组织方告诉《出版商周刊》,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想把法兰克福书展做一些扩展, 使其更具有 “ 内容和媒介 ” 展会的特点, 不 局限于图书。组织方指出,这些活动获得空前成功,反映在会议的媒体反响大和参加者数量多,还有就活动举行前数周出现了报名高峰,很多报名者都是第一次参加 法兰克福书展的,这些都给展厅带来了真正的活力。在书展期间组织数字出版活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思路。在过去几年里,以数字出版为主题的活动大增,从奥莱利 的 ToolsofChange (他们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也搞了一场活动,今年春季还将首次出现在博洛尼亚书展上),到 DigitalBookWorld 。相应地,法兰克福书展的卡特亚 · 博尼指出,书展组织方将在下一届书展期间扩大与数字出版有关的活动 —— 版权交易中心也将扩大,此类活动已经连续三年为增加版权交易中心人气做出了贡献。阿布扎比等地的书展迅速发展。亚洲的书展也是如此,包括北京和香港的书展。 2011 年应该是书展的盛年 —— 而且机会不仅仅是那些老牌书展的。 —— 安德鲁 · 阿尔巴尼斯 按需印刷需求强劲 2011 年,按需印刷和小批量数字印刷将继续稳步发展,主要是出版社利用这项技术保持旧版书在版以及使短缺的新书迅速补充库存。按需印刷方面领先的闪电资源公司最近出版了他们的第 1 亿册按需印刷图书,他们的书目已经从 1998 年的 1100 种已经增长到现在 600 万种。亚马逊的 CreateSpace 项目中的按需印刷图书品种和按需压制的 DVD 品种也高奏凯歌,越来越多的写作严肃作品的自助出版者也使用该项目。亚马逊的一个发言人说, “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 都把作品拿到亚马逊和其他销售渠道发行 ” 。 按需印刷,就像一篇科幻小说,人们总是认为它能最终消除图书仓储和运输成本。尽管这仍然是属于未来的事情,但按需印刷的确能够给出版社和自助出版者带来不大不小的灵活性和成本节约。闪电资源公司的发言人说, “ 按需印刷覆盖图书的整个生命周期 —— 从最初的印刷到长尾 ” 。 OnDemandPublishing 公司的 Expresso 印刷机让实体书店有机会加入到按需印刷游戏中,只要与施乐公司签订销售协议,就能让书店安装 Expresso 印刷机 —— 目前全球约有 50 台 Expresso 印刷机安装在图书馆和书店里 。但是 Expresso 的高成本和有严格限制的租赁协议,依然阻碍它的普及。这事别告诉佛蒙特州 Northshire 书店的老板克里斯 · 莫罗。他是在书店内使用按需印刷机的大王, 2008 年就安装了 Expresso 印刷机,从一开始一项生意都没有做到了今年印制 5000 册书的程度。 Northshire 书店拥有自己的自助出版项目,名为 ShireBooks ,通过与英格拉姆公司签订的协议,他们可以印制闪电资源公司书目上的品种。莫罗说, “ 闪电资源公司那里的书,比任何书店能够备货的书的品种都多。我们的目标是让任何已有品种都能随时向读者提供,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销售机会,实现增量销售。但是,出版业的老思维应该变变了 ” 。 —— 加尔文 · 里德
个人分类: 学术出版|2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独立小书店推荐
pup 2010-10-31 13:09
某天,信箱里收到一封咨询邮件,我很开心的回复了。贴出来分享,愿更多的人喜欢。 Hi Chen. I am a book lover from Taipei , Taiwan . 下週將到北京洽公 , 是否可推薦值得一訪的獨立書店 ? 謝謝. Jerry/Taipei. Hi Jerry. 谢谢你的信任,欢迎你来北京。如果你告诉我是哪个朋友介绍你致信给我的,则最好啦。 我认为北大清华这一片区很值得你专程来一趟,因为这附近的书店相对集中。如果需要我带领,可以告知,我就在这附近上班,也喜欢逛书店。 列出几个给你参考: 1. 万圣书园。 人称北京的文化地标。是我最喜欢去的书店。位于清华大学南门往西500米。有醒客咖啡,适合约朋友见面长聊。还有很多猫。 2. 豆瓣书店。专营折扣学术书,很多市面上断货的书能在这里淘到。位于万圣书园的马路对面。 3. 雨枫书馆。中国大陆第一家女性会员制书店。很温柔的感觉。在万圣书园的边200米。有雨滴咖啡,可以小逗留。 4. 墨盒子图画书房。儿童绘本。在豆瓣书店的西边100米。 5. 光合作用五道口店。清华东门华清嘉园小区的底商。这家书店的一层是24小时营业的。有悦读咖啡,我常常在那里加班。 6. 风入松书店。位于北大南门。很有故事的一个书店。可惜在地下一层,书保存工作受点影响。从万圣书园去风入松书店,可以从北大东门进校走到南门。也不远。 其他地方的: 1。朝阳公园附近的蓝色港湾商区,有单向街书店。每个周末那里都有文化沙龙。 2. 国贸附近的大望桥东北角一个高级公寓底商,有读易洞社区书房,严格的说这里已经不像是书店,更像是一个俱乐部,但作为一个社区书店的先驱,它还是蛮成功的了。 798艺术区里有不少艺术书店。如果你喜欢,也值得泡一天。 应该还有其他的,但我没专门探过班,所以路线也不熟悉~就不介绍啦 祝你享受愉快北京之旅。
个人分类: 书天堂|53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里屯的书店
zhudingju 2010-8-13 00:13
三里屯VILLAGE 里很热闹:ADIDAS的代言人李连杰来了,记者们、 FANS们拥着,我就下班提了菜远远地看,估计是怕近了发现他有白发梦就醒了吧;APPLE 里的新款IPHONE 、个性的音箱可以随便地把玩,刚好可以满足喜新厌旧的心情;ESPRIT 、MONGO、星巴克是饭后减肥和乘凉的最佳场所,来一杯卡布其诺正好透过玻璃看外面的美女如云,保不齐对面广场是李玟正在上夜班蹦跳着用力宣传新出的CD,明星比我还累,平衡了。 虽然热闹,但有一处很安静。累了就到地下的光合作用书店(清华南门也有一家),小小的店面,安静的音乐,一本本的书躺在那里等我翻,一点不用怕吵。书架上还有:羊肉片状的笔记本封在一次性餐盒里、口红状的橡皮、封面是战斗机驾驶证的电话本、几米画做的金属状书签,笼罩在若有若无的音乐里,翻看别人智慧的结果一本本的书,耳边飘来身旁一对恋人的私语(没办法被我听到了,真不是故意的),感受到来自世界的关怀。实体书店给予我的,当当还是代替不了,如同读惯了手机报新闻,但吃午饭还要用精品购物垫着餐盒,厚厚的一打一桌人吃盒饭足矣。 店内书架 书店店门
个人分类: 观察|3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的古与新
xinyumri 2010-5-26 21:30
南京是我喜欢的一座古都,念大学时就去过三次,第一次是大一的暑假。印象深刻的是它浓荫覆盖的梧桐街道,夫子庙小摊上便宜可口的凉粉,新街口种类齐全的新华书店,再有就是烟雨苍茫的紫金山和中山陵了。 中山陵的确是块风水宝地,坐北朝南,“ 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去那里的人,鲜有不被其壮丽的气势慑服的。只是介绍中说那是孙中山亲自为自己选中的一块墓地,令这位民主先驱的形象在我心中大打折扣。那年头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人也单纯盲信,孙中山可算是第一个让我做出有悖于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判断的人。 走笔至此,不由想到美国的国父—— 托马斯· 杰弗逊,这位“独立宣言”的撰稿人,在其总统任期内,通过“路易斯安娜购买”,把美国的版图扩大了一倍。不仅如此,他还让他的秘书刘易斯领导了美国历史上首次史诗般的科学探险——刘易斯· 克拉克远征。远征船队沿密苏里河逆流而上,一直到达了哥伦比亚河的入海口——太平洋。如今美国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里,有一句“ from sea to shining sea ”,这样一幅蓝图,早在美国创建伊始,就在杰弗逊心中有了雏形,而那时美国的版图,基本还只局限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杰弗逊死后,和祖先一起安息在家族的陵园内,他为自己撰写的寥寥数行墓碑铭文,只提到了三件事情 :撰写“独立宣言”与“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创办“弗吉尼亚大学”。可见崇尚自由与学术,是杰弗逊心中关于美国的另一幅蓝图——精神蓝图 ,而且它的位置要高过那张地理版图。 我们全家曾两次拜谒托马斯· 杰弗逊的故居,两次面对杰弗逊墓前那块简陋的墓碑,我唯有感叹美国人民的好福气了。 今春去南京因有公务在身,没能再访紫金山,但南京给我的印象仍是一如既往地好。梧桐街道还在,但新街口的新华书店已经搬走了,好在临走前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要打发,就踅进了旅馆对面的“先锋书店”。 和“风入松”一样,“先锋书店”也在地下。但店面要比“风入松”大不少,也没有“风入松”那样的学究气。装修看似简单,实则精心,少了些大众书店浮躁的商家气,换之以一种较前卫的另类姿态,倒是和其法文的店名蛮相符的。当然,若“前卫”与“先锋”仅仅停留在姿态上,则会流于矫情与肤浅。但我猜“先锋书店”不属于这一类,因为它还不失为一处能静心寻书淘宝的场所。记得在波士顿读书时,有位学长每去波士顿开会,总要拉上我们到哈佛三角地去逛那些“怪怪”的小书店。“先锋书店”大概就属于这一类,有点怪异,但更多的是可爱。 我想我喜欢南京的原因大抵和北京类似,在古与新的交织中,常有嫩绿的幼芽在悄悄绽放,也许哪天不经意间抬头望去,却发现又是一株枝丫舒展的树了。 相关链接:   书缘散记 (1):“风入松”与“先锋书店”  
个人分类: 走马观花|4733 次阅读|1 个评论
逛书摊见闻
libseeker 2010-2-5 10:26
我喜欢逛书摊,最近又逛了一次久违的书摊。 书摊位于流经市中心的河岸一侧。上一次路过时,发现仅有一家临河岸的商铺,商铺经营图书,面积不算大,将书摊延伸至门外一片地,规模不小,属于硕果仅存。大概是城管部门将书摊进行了治理。书摊所在的位置,人气兴旺,河对岸曾是一个大综合市场,地摊毗邻的有商厦和小批发市场。 这次逛书摊,主要的目的可以说是逛那一家书摊了。没想到走近时,发现地摊林立,以书摊为主,间杂着卖炒货、卖古董、卖小百货的摊子。能摆的地方基本都利用上了,中间留出一条小道,人来人往,车来车往(车指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间或有三轮车)。看到书摊呈现光复景象,颇为高兴。 从头至尾转了转。以前最大的那家似乎规模倍增了,成了两家商铺及其门前空地。一半是高等学校教材教辅类为主(纯旧书);一半为各类图书,包括文艺、休闲、娱乐、健康、饮食等,百家讲坛系列图书比较突出。这后一半主要是没使用过的图书,有的是崭新的,有的是经风吹日晒变旧的,个人猜测主体应该是盗版书(假如不是100%)。因为书多而全,价格比较便宜,大概合10元钱一斤,生意貌似挺红火。我挑了两本,一本是巴金文集(包括《家》、《春》、《秋》、《雾》、《雷》、《电》),另一本是柏杨文集。老板要价15元一本,因为污损比较厉害,我打算20元就买下,老板坚持要25元,说要不然进货都进不来,还说污损无碍,因为这样的书看一次就扔。我没买,我买的书,从不舍得扔掉,虽然有些确实没有收藏价值。其他书摊的情况如何呢?最小的书摊,摊主只有一小三轮车书,估计200本左右。有以旧书为主的,10元3本;有以新书为主的,通常10元至20元不等,多为畅销书。旧书摊的书有些有一定收藏价值。地方文献挺丰富的,我去过我所在城市的市图书馆(为地级市一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室,我觉得地摊上的地方文献如果汇总起来比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要丰富得多。 我为什么喜欢书摊?书摊、书店、图书馆各有所长。书摊能淘书、能领略当前的畅销书大致有哪些、能省钱。地摊上有些书我挺喜欢的,经济上不宽裕,家里的存储空间亦非常有限,所以逛的多买的少。许多书摊会摆进高校图书馆,颇受师生欢迎。书店的书太贵,还不如在网上买书实惠(折扣大些,选书方便)。我所就职的图书馆,藏书号称超过百万册,真正感兴趣的书并不多,利用还受若干因素约束。自己从事的专业类图书比图书馆全,更新也更为及时。图书馆的书近四五年之久的书都算新书,而新书的借阅权限只能借一本,借期30天(可以续借15天),这还属教师特权。所以我借书的频次相当低,还多半是代人借书。做研究生时,所在学校新书可以借4册,借期15天(可以续借15天),新书是真新,而且几乎随时可还书,如果还书处没人值班,只要将书放还书箱就可以,24小时内会还掉。 书摊摊主多为生计所迫,赚钱很辛苦;书摊的服务对象多为经济不甚宽裕的群体,比如新市民(外来务工者)、在校学生等。书摊有其存在的价值,不会消亡。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4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助: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附近大的书店
秋天的布鲁斯 2009-4-15 19:28
需要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附近找一个大一点的书店,熟悉南京的朋友帮忙指点下好吗? 多谢各位。迄今为止,网络+长途锁定新街口新华书店和南京书城。有比这两个书店更近的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吉隆坡双子塔和纪伊国屋书店
swguo 2009-4-3 14:48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双子塔( Petronas Towers )是吉隆坡的一个标志性的城市景观之一,也是国人去马来西亚游玩几乎是必去的一个景点 . 双子塔的高度居台北 101 大楼 和新建成的上海 环球金融 中心之后, 为目前世界上高度居第三位的高楼。双子塔的独立塔楼外形像两个巨大的玉米,故名双子塔。而双子塔从下到上 , 分五级由粗到细 , 象征着 伊斯兰教教义中的五个基本信条 ( 信阿拉 , 信天使 , 信《古兰经》 , 信先知 , 信后世 )或 伊斯兰教的五功 ( 念功 , 礼功 , 斋功 , 课功 , 朝功 ) 。 使国人趋之若鹜的还有双子塔下现代化色彩极浓的 Suria KLCC商场. 商场内有许多高档的商店,如 Armani, Hermes, Gucci等,据说可以买到比国内便宜约1/3的进口高档商品. 四楼有一个国人很少去的 纪伊国屋书店 (Kinokuniya Bookstore) 。书店很大 , 有许许多多的各个科目的原版英文及中文书籍 , 包括伊斯兰教研究的书籍,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这颇为令人感慨。 作为一个大城市,上海要比吉隆坡大得多,高楼、人口也多得多(上海人口: 1800 万,吉隆坡人口: 720 万)。 只是诺大一个上海,迄今还没有一个书店有 纪伊国屋书店 那么多的外文原版图书,而外文书店中许多影印的英文书,二、三流的小说多,最新的自然科学书籍少,非小说( non-fiction )书籍更少,社会科学的书籍尤其少。这显然和一个日益开放进步的中国形象不符。个中原因,令人玩味。 前苏联有着无产阶级作家桂冠的 高尔基曾说过 ,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托尔斯泰也说过 ,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 、 相互渗透,很难说一本书对社会有益无益。如果相信一本书就能颠覆一个政权,则只能说明这个政权太没有自信了。况且,书的好坏,自有众人公论,不必由社会的公仆替社会的主人作定论。 在文革中,除了钦定的马恩列斯的著作,几乎所有的西方书籍都被荒谬地认为是毒草。回头看来,这实在是一场文化浩劫和悲剧。而在当今卫星电视和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思想文化的传播是很难阻断的。 上海的金茂大厦已开张了10年, 环球金融 中心现也已开张。据说另一幢更高的高楼也已在蓝图之中。但是否有人在策划一个规模堪比 纪伊国屋书店的外文原版书店以丰富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启迪智慧,或者提供阅读的快乐?人们大多 赞叹上海在城市建设上的突飞猛进。但赞叹之余,是否有人想过,什么时候会有更多的来自西方的精神食粮?一个国际都市,却没有一个与之地位相称的书店,是否和其海纳百川的精神相左? 一个 伊斯兰教国家能做到的,为什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做不到?
个人分类: 未分类|7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动:好的书店 好的读者
shareworld 2008-11-8 21:13
今天是星期六,我也给自己放了个假,到市里转了转。因为堵车,我就下了公交车,钻进了附近的一个新华书店。然后,在偶然之间,我收获了巨大的感动。 书店并不大,可是读者很多,几乎每一个书架旁边都有十来个人或坐或立,捧书而读。 有一个年轻的妈妈,俯下身子,右手牵着孩子,左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笑两下。过了一会儿,她的孩子挣脱了妈妈的手,到里面去了。我后来才发现了她她正坐在地板上,看着一本厚厚的图画书,我猜想那是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有一个女生,捧着硬皮本的《希腊古典神话》,就站在书架旁边,挡住了我的去路。当我决定要离开的时候,她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面带愧疚,赶忙将身子闪开,随即又低头看自己的书了。 还有一个男青年。他用左手托着一本书看,低着头一动不动。好久之后的翻书页,让我注意到他的艰难,我定睛一看,他原来是没有左臂了。他看的书我不知道什么,但是我看见他旁边的都是哲学名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或康德。我由衷地敬佩他。 一个店面并不大的书店,能有这么多的读者,而且大家安静而又求知若渴的情景,着实让人感动不已。不远处KTV的喧嚣,没有能跨过书店的门槛,相反,每一个形态各异的读书人,都为这个书店增添了一股暖流。 我不忍心打扰大家看书,所以每一次移动都小心翼翼,仿佛身边是奇珍异宝,以至于放书的时候,都要屏气凝神了。 我看到了一本封面已经破了一半的《围城》,我还看到基本茅盾文学奖的图书已经略显老旧,还有更多的书,都仿佛已经经历过几十次几百次的反复翻阅。我不知道这些书默默滋养了多少渴望知识的心灵,更不知道多少人曾经像我一样,对着这些半旧的图书感动不已:一个以卖书为主要目的的新华书店,能这样宽容读者,难怪会有这么高的人气!真是好书店! 书店里的书门类很多。从小学生的童话故事书,到大学生的考研辅导材料,从最深奥的哲学社会科学,到新近流行的茅盾文学奖获奖数目,你所喜爱的图书,在不经意之间,就生生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大吃一惊。我走了一圈,就知道,这是一个雅和俗和谐共存的书店,这是一个相当有品位的书店,然而却不给人任何疏远感。 我到过很多大书店,也到过很多装饰得很考究的书店,偏偏被这样一个不大的书店感动。我将它写进我的博客,表扬它。它位于郑州大学老校区的对面,如果你有时间,建议看看。 最后再说一点深深的感动:好的读者爱书,而好的书店爱读者。 如果满意请投票: 给他投票 上一篇: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分析台湾重要性 下一篇: 什么样的拉票是恶意拉票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59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