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构造地质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科介绍—构造地质学
GeoSHAO 2021-3-28 10:30
构造地质学,地质学主要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他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一般限于形变和变形机制方面的研究。构造学或大地构造学是对区域性宏观构造演化史的研究,也是构造地质学的组成部分。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与构造学相辅相成,前者的研究是区域构造演化的具体内涵,而后者则是前者变形机制的成因环境和条件的综合概括。 构造地质学最先是对构造要素,即褶皱和断裂的形态、变形组合的认识和分析,以及构造均匀域区划分带的研究,而后又结合岩石组合特征,研究演化历史和变形期次与阶段。其核心是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因而总与学说、假说相联系。 1859年霍尔在研究北美地质时,发现阿巴拉契亚山脉古生代沉积区具槽形特征。他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因沉积重力负荷而致下沉,1873年丹纳把这种槽形构造命名为地槽,并认为是地球因冷缩而在大陆边绕出现的塌陷带。地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构造地质学的起点。 1887年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的概念。1883~1909年修斯在收缩说的基础上完成巨著《地球的面貌》,书中突出了地质学的全球观点,同时还发展了沉积建造的时空分带理论,使地槽地台学说得以建立,并奠定了20世纪前半叶的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泰勒1910年讨论了欧亚大陆第三纪山脉弧形向南突出,1912年魏格纳有关大陆起源的论述,使大陆漂移思想形成了大陆漂移说。因此,在20年代前后,在地质学中开始了以地槽学说为代表的垂直论,与以大陆漂移说为代表的水平论有关主要构造运动方式之争,并把垂直论与大陆位置相对固定相联系,称为固定论,而水平论固有大陆长距离漂移的认识,称为活动论。 1928年霍姆斯提出地壳以下物质热对流的假说,用以解释大陆漂移。1930~1933年哈尔曼和范·贝美伦提出的重力与波动说,解释造山物质的运动规律。 施蒂勒1924年提出了造山期及其同时性,支持了地槽学说的造山理论。1936年他把地槽进一步划分为正地槽和准地槽,其后又把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构造地质学在造山作用理论与岩石建造学说等方面的重大发展,进而使地槽地台学说成为20世纪50年代地质科学的主导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由赫斯首先提出的海底扩张说,以及由转换断层证实岩石圈运动符合描述刚体球面转动规律的欧勒定律,确立了岩石圈板块构造学,并被誉为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的一次革命,从而引起对地质学中原有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重新思考和再认识,也促进了构造地质学的现代化进程。 构造地质学对地质体变形机制开展了实验和定量描述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构造物理学,60年代,以兰姆赛为代表,从构造形态几何学中发展了有限应变测量,提高了构造变形机制的定量研究的实践性。70年代,地球动力学的模拟实验和描述计算,扩大了构造成因机制的研究基础。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质体的次生构造及其成因和演化,同时也进行构造作用环境的重建和反演的研究,可概称为改造和建造。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和形成,并具复杂多样的特征。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次生构造都与内生地质作用相联系,这与地球深部作用紧密相关。岩石圈板块运动是地质构造演化的主因,所以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尽管有尺度不同和目的不一的差别,但都必须着眼于全球整体的地质演化规律与特定的形成环境相结合。 各种构造作用主要都集中在上地幔圈层以上的岩石圈内,因而岩石圈又称为构造圈。在这里,既有现今的活动构造现象,如地震可测量的板块运动向量等,也有各种已经固结了的构造,这种历史中的构造一直可追溯至38亿年以前的古老地质体中。 持续不断的构造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各种地质体发生形变,如岩层弯曲和断裂;地表升降造成山脉、高原和盆地;地表遭剥蚀和盆地内沉积;岩浆的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它们都直接间接地由更为广泛而具体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从矿物晶格位错至造山带的形成,不同成因环境和层次的变质作用现象,岩浆岩分带,大陆碰撞区地壳压缩隆升和邻区的盆地沉积充填,以及地质体演化发展中的构造叠加和改造等,都是次生构造。 构造地质学也研究由构造作用决定的原生构造现象,如造山带的位置和形态、盆地的形态和分布,各种层次的变质作用与分带,不同成因的岩浆岩侵位和喷出活动条件等的本身特征,都由构造环境所决定,是由先期构造造成而又成为后继构造作用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学一样始于对大陆地质的研究。地壳构造具双层模式特征,不同深度层次的构造变形机制、作用过程和产物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地下一般为10~15公里深处的脆韧性物性过渡带上下的差别。其浅部常见脆性构造变形,构造发育不均匀;而在过渡带之下,以韧塑性均匀剪切变形为特征,各类韧性剪切构造面一般都很平缓,多强烈置换构造和透入性特征。浅部的脆性断层向下进入韧塑性带时常产状变缓。具细粒化重结晶的糜棱岩则多形成于脆韧性过渡带附近或更深些。 构造变形的各种不同速率和长时间的作用进程,可造成地质体的穿时现象,而不同阶段的构造作用可使构造发生递进变形或叠加;它们在时空上的关系,主构造期间及递进变形期内的演化序列,又常与沉积作用或岩浆侵位相关,这种具明显对应关系的主期又称为构造热事件,它不仅是构造变形产物,也是地质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志,有重要的纪年意义。 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研究精度则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极高的效益;采用反射地震技术研究地壳结构,并开创大陆地学断面的研究和成囤,所有这些创新技术和理论,已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研究具体的构造单元、区域构造特征、水平运动和制图。 实验室内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研究、构造变形条件的温度和压力的测算、古应力场重建及古应力差值估算等已经实现。因此,构造地质研究的观测分析手段已是宏观更宏、微观更微,使不同尺度的构造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结合得更好,研究得更深入。计算机数字模拟则又开拓了为这方面实验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 在于认识和运用地质体的成因和运动的规律性。地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成矿背景,控矿容扩因素都与构造演化、构造环境和成因机制紧密联系。构造地质作用更是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工程建设及减灾等环境科学问题,也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直接相关联。 未来,地质学能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将日益扩大。在空间上,不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对月球、太阳系部分行星及其卫星的某些地质特征,将有更多的了解。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向地质学的进一步渗透,先进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细、深入的野外地质工作相结合,会使人们有可能对更多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进行更深入和本质性的研究。  实验条件将进一步改进,如将实验室中所能达到的温度压力提得更高,模拟更为复杂的多种可变因素的地质作用,并把时间因素也纳入模拟实验之中。 地质学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尤其是各大陆所提供的有关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新资料将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发展板块构造说,进而会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学说。  在地质学的服务领域,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地球资源,其中有关矿产资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区域成矿研究的需要,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地质的综合研究,并促进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以及区域岩浆活动研究、变质地质研究等向新的水平发展。  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沼泽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扩大。环境地质学,包括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有关的微量测试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地质措施等的研究日趋重要。 总之,地质学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具有奠基意义的学科的研究,以提高对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认识。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质地认识地球历史和构造,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维护生存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构造地质学》课件 实习六 极射赤平投影
nijlqd 2013-11-27 09:08
要点:掌握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吴尔夫网的性质、要素,掌握面、线、面的法线的投影方法,在实践中学会赤平投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β、π图解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实习六 赤平投影.ppsx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4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构造地质学》课件 第十四章 走滑断层
热度 1 nijlqd 2013-11-22 09:33
第一节 走滑断层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 第三节 走滑断层的相关构造 第四节 走滑断层的发育背景和岩浆活动的关系 本节要点:掌握走滑断层形成时的应力状态,及其形成过程中伴生的各种次级构造现象,并能根据次级构造判别剪切指向。从走滑断层的形成机制入手,理解走滑断层的基本特征。 走滑断层.ppsx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4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构造地质学》课件 暮云岭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的制作
nijlqd 2013-10-30 09:25
暮云岭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的制作 (褶皱地区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的画法) 暮云岭AB剖面图制作.ppsx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9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构造地质学》课件 第五章 岩石的力学 性质
nijlqd 2013-10-14 21:17
l 第一节 基本概念 l 第二节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 l 第三节 岩石的能干性 l 第四节 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 l 第五节 岩石断裂准则 第五章 岩石的变形习性(第一节).ppsx 第二三节.ppsx 第四节.ppsx 第五节.ppsx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构造地质学》课件 第四章 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
热度 1 nijlqd 2013-10-12 21:06
《构造地质学》课件 第四章 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 第一节 位移和变形 第二节 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 第三节 应变的度量 第四节 应变椭球体 第五节 应变椭球体的类型及其几何表示法 第六节 有旋变形和无旋变形 第七节 递进变形 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ppsx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837 次阅读|2 个评论
《构造地质学》课件 第三章 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
热度 1 nijlqd 2013-10-9 17:10
第三章 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 第三章 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ppsx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310 次阅读|2 个评论
《构造地质学》 实习一 认识与阅读地质图
热度 1 nijlqd 2013-9-28 21:46
本节为《构造地质学》第二章 实习一 认识与阅读地质图的课堂理论内容 ,仅供学生学习交流之用。 实习一:阅读地质图.pps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979 次阅读|1 个评论
是啊,看来俺得重新学学《构造地质学》了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3-1-26 01:04
是啊,看来俺得重新学学《构造地质学》了
记得上大学时, 1984 年下学期,俺学过 5 个地质院校合编的《构造地质学》,那个时候老师教的很认真,期末考试时俺得了 87 分(满分 100 分),还算凑合吧。 近 5 年 ,俺没怎么看过新版的《构造地质学》,只看有关专业杂志,看来是跟不上形势了,落伍了。我所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生入学《构造地质学》考题都是俺出题,赶鸭子上架没办法啊,再不学习或许会误人子弟啊。 加拿大嵇少丞正教授,指名道姓让俺学习《构造地质学》,介个提醒很好啊,先谢谢啦。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嘛。 俺们这儿的《构造地质学》教材还没和国际接轨,知识老旧,就麻烦正教授给俺寄一本你自编的教材吧,你搞构造地质多年,科普也做了不少,里面的图片老漂亮了,好羡慕啊。你肯定有自编的教材吧,寄过来,让俺学学,充充电,这是好事儿啊。别担心,邮费俺付。 但这本教材,得有预测大地震的内容,你现在都能预测特大地震了,教会俺预测个小一点的也行啊,为民造福多好啊。如果有这部分内容,就早点寄过来吧,再次谢谢;如果没有,你就留着自用吧,去WC时也得有备无患。 再多说几句吧。强震预测肯定会有误差,不预测不会有误差。迄今为止,已有3个地震证实我们提出来的预测理论方法是正确的,它们分别是2011年云南盈江 Ms5.9级和缅甸Ms7.6级 地震、2012年昭通彝良 5.7/5.6级 双震。还有对各地震区 preshock 事件的提前判断都较为准确。目前看来,主要也就是预测时间精度问题。请问正教授,你预测过哪个强震?除了会瞎蒙乱猜,你还会干啥?最多也就是个“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的砖家。 相关阅读: 秦四清 , 薛雷 . 云南盈江 Ms5.8 级地震和缅甸 Ms7.2 级地震预测总结及震后趋势分析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1,26(2): 462-468. 秦四清 , 薛雷 , 李国梁 . 泮晓华 . 云南昭通 “9•7 地震 ” 的前瞻性预测验证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2,(5): 1837-1840. 云南昭通 5.7 级地震被成功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10095.html 强震孕育过程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预测能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35379.html 看,莫非此人疯了,卧下来像狗一样准备咬人?得提防啊!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 事情因何而起,参见: 秦四清,做地震知识科普,专家需慎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6066.html 李云,嵇少丞正教授,你怎么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96-656489.html 一个是善意的提醒,一个为求实的评论,有人身攻击的问题吗?进行正常的学术讨论不好吗?换个别人,感谢我还来不及呢。 就为此,在乎学术【脸面】的正教授竟然恼羞成怒了! 在乎学术【脸面】,说明还可以救药。如啥都不在乎了,就是一街头的纯流氓了。其实,正面回答学术问题就ok了,何必遮遮掩掩,转移目标呢?
个人分类: 趣谈|462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秦四清,你该学点构造地质学了
热度 15 Majorite 2013-1-25 22:02
秦四清,你该学点构造地质学了 秦四清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搞工程地质的研究人员,几年前突然“得道成仙”做起地震预报预测来,当然他的预报是无法验证的, 没人把他和他的预报当回事,归类于“地震谣言”之列。 据中国法律,只有政府有权预报地震,个人是无权预报地震的,所以,他在谈地震的博文后面总要加上这样的免责声明:“ 学术研究,科学探索,敬请不要复制、转载与外传本博文”。 他的博文明明公开发布在网络上,全世界人都能看到的,偏在博文的尾巴下面加上“不外传”那句话,倒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自欺了。 最可笑的是,每有哪个地方发生了一次小地震,秦四清马上跳出来喊: “今天发生在XXXX地方的X.X 级地震,又被俺言中了”。 面对秦四清无数这样丑态,地质学同行笑了, “这牌坊立的!"。 凡是懂点构造地质的人都不会不把渤海和郯庐断裂联系起来,“土鳖”秦四清却好就是这样的人,看下面这张图,他把渤海划入 “京津唐”(他的红箭头所指), 似乎与郯庐断裂毫无联系,这样的划分割裂大地构造的内界联系, 暴露专业知识严重缺乏的本色。秦四清甚至连单个断层、断裂带、断裂体系的概念都没有分清。秦四清在中国的学术地位,即使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我就是这所出来的人)内,也是无足轻重的。 图 1 山东东营 3.7 级地震在活动构造分布图上的位置 (秦四清的图) `秦四清研究员写道:“它(郯庐断裂)不仅是一条 “ 长寿 ” 的 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请问世界上那条断层发生的不是剪切运动? 秦四清研究员还写道:“由于它(断层)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请问,这话科学严谨吗?如果有个断裂面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该面上正压力最大,可是剪应力为零。 秦四清造谣说我说过“地震不可预测”。我同意“地震目前尚不可准确预报”的观点,但是秦四清分不清“地震预报”与“地震预测”的差别, 我建议他改名得了——秦似清, 其实不清。 美国学者夏新宇对秦四清有个很好的总结, 转载如下: 秦四清研究员2012年地震预测意见检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77785.html 已有 1277 次阅读 2012-6-2 00:49 | 个人分类: 地震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地震 概率   前几个帖子已经以秦四清研究员的两个地震预报为例子,介绍了地震概率预测的最基本原理。秦研究员去年年底向中国地震局提供了“正式预测意见”,其中包括了五个地震,现在我们可以全面检查一下。   秦四清研究员提交的五个地震是(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525723.html ):   一、“中吉边境地震区” ,他对这个地区的预测(以他5月31日博文为准)前文已经讨论过(《秦四清研究员命中巨震的概率有多大?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576907 ),结论是,他虚报的概率在99.8%以上。    二、“云南昭通地震区” ,“震级:5.5-6.1”,“最可能的发震时间:2012年1月1日-2012年2月29日”,已经虚报。    三、“甘肃古浪地震区 ” , 他对这个地区的预测(以他5月11日博文为准)前文已经讨论过(《秦四清研究员“古浪地震”报准的概率有多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577389 ,结论是,他虚报的概率在99.7%以上。    四、“ 西藏昌都地震区” ,“北纬30-31度,东经98度左右”;“震级:6.7~6.8”;“当该地震区的宏观异常现象显著时,可做出临震预报 ” 。   我们不受他最后一句滑头的干扰(原因:“宏观异常”与地震无关),先考虑这个时间窗(临震预报的时间窗是10天)、空间窗(放宽到 北纬30-31度、东经97-99度 )、强度窗(放宽到6级以上),查阅地震目录得到1983-2012年该区30年的地震。按照前文的计算方法,得到该区的地震频率公式是   每年地震次数 = 2.1934 - 0.6457 × log10(震级)   【6月15日注:公式写错了,应该是 log( 每年地震次数) = 2.1934 - 0.6457 × 震级。但是计算是用的EXCEL,结果没问题。 】   所以任意10天内,该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概率是0.06%。所以该区只要按照秦四清研究员的要求做出预报,就有超过99.9%的概率是虚报。    五、“ 晋东北地震区” ,“北纬39.5-40.3度,东经112.5-114.2度左右”;“震级:6.4-6.8”;“当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可做出强震的短临预报:(1)在该地震区发生一个4.2级左右地震时;(2)该地震区宏观异常现象显著时。 ”   将其震级放宽到6级以上;时间窗为三个月(短期预报)。按照前文同样的方法,得到其时间窗、空间窗、强度窗内地震的概率是1.27%。如果发生一次4.2级地震,则方圆10公里、72小时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达到0.39%。整个时空强窗口内地震概率是1.67%。如果这时按他的要求发布预报,则虚报的概率是98.3%。   总结:秦四清研究员提供的5个预测意见,只要预报,则有98%以上的概率是虚报。他的五个预报意见中,至少中一个的概率不超过2.3%。所以在“地震预报”已经沦为笑柄的年代里, 秦四清研究员将有97.7%的概率以中国科学院地质所专家的身份成为2012年的虚报大王【打赌吗?他中了一个我赔你10块,一个没中我只要你1块】。和轰动一时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比起来,秦研究员唯一可取的地方是先把时空强三要素的预测意见公开了。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5445 次阅读|16 个评论
《地球与类地行星构造地质学》(第2版)刘德良等
热度 1 ustcpress 2012-5-14 11:54
《地球与类地行星构造地质学》(第2版)刘德良等
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317-0 页码:528页 定价:58.00元 当当网购买地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50245 【 内容简介 】 本书系统介绍了地球与类地行星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及不同尺度构造的空间格局和时间标志及其形成条件。全书融汇了超微构造、显微构造、中小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比较行星构造等多门教材的核心内容。以及几何构造学、年代构造学和成因构造学及应用构造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了构造地质学新的教学体系。该书既保留了狭义构造学以岩石变形为主的基本内容,又新增添了构造组合、大地构造、类地行星构造、构造年代、构造机制、构造环境、微观构造、构造物理、构造化学、构造运动、构造动力和构造预测等内容,以有限的篇幅使读者对于地球与类地行星的构造从微观到宏观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矿产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和工程地质、地震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等方面大学生、研究生、广大科技人员和地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科大、北大、南大合编的经典教材,本书获评“教育部精品教材”。 【 第一作者简介 】 刘德良, 1938 年 11 月生,安徽省凤阳县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毕业于 1961 年南京大学地质学系大地构造专业分配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调安徽地质研究所构造室、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岩矿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教研室。从事构造地质学、构造地球化学、天然气地质学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4865 次阅读|3 个评论
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记第五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
热度 6 chunyinzhou 2012-4-12 17:02
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记第五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
构造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五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纪实 周春银 大会会场 第五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 http://dxy.cug.edu.cn/sgg2012/index.asp )于 2012 年 3 月 29 日 -4 月 1 日在湖北武汉召开,与会人员超过 600 人,尤其是学生代表人数具有相当的比例,为青年科学家展示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成果展示方式分别有大会报告、分组专题报告、展板和自由讨论等,大会共有 13 个专题分别在 6 个分会场进行讨论, 13 个专题分别如下: 1 板块构造和全球动力学 2 大陆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及超大陆演化 3 中亚造山带构造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4 青藏高原构造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5 中央造山带构造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6 华南陆内造山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7 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与第 2 专题合并) 8 中国中新生代构造与动力学 9 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 10 构造地貌与地表过程 11 地球深部构造、岩石流变学与构造模拟 12 盆地构造 与能源 13 成矿作用和矿田构造 3 月 29 日的三场会前讲座,分别介绍了构造地质学的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三种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分别是: 周建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构造过程的物理模拟 何建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构造过程的数值模拟 章军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研究方法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金振民院士主持大会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孙枢院士在开幕式上讲话 3 月 30 日上午大会开幕式之后的大会报告由张国伟院士主持,对大会报告的选择主要采取了以下原则:兼顾海内外科学家(包括两岸地区),兼顾老中青多层次科学家,学科交叉,为国家找矿和经济建设服务,以及回避主办方单位报告。 6 个大会报告题目如下: 李廷栋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岩石圈结构特征 牛耀龄 兰州大学、英国杜伦大学 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的岩石学研究—以全球洋中脊为例 李文昌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三江地区大地构造与深部找矿突破 方小敏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生隆升与环境变化:进展与思考 张健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华北中部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以恒山-五台-阜平为例 李廷栋院士做大会报告: 中国岩石圈结构特征 牛耀龄教授做大会报告: 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的岩石学研究—以全球洋中脊为例 李文昌研究员做大会报告: 三江地区大地构造与深部找矿突破 方小敏研究员做大会报告: 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生隆升与环境变化:进展与思考 香港大学张健博士做大会报告: 华北中部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以恒山-五台-阜平为例 由于各分会场专题报告同时进行,所以不可能对每个专题会场进行一一详述,本人根据自身的学科,到第 1 和第 11 专题分会场(即“板块构造和全球动力学”和“地球深部构造、岩石流变学与构造模拟”两个专题)现场关注了相关报告。 3 月 30 日下午“板块构造和全球动力学”分会场,许志琴院士因病未能到会场,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Timothy Kusky 教授代替做了有关蛇绿岩的报告(英文),介绍了蛇绿岩概念的演变发展以及蛇绿岩的识别,并例举了部分争议话题。 Timothy Kusky 介绍蛇绿岩概念的演化发展以及识别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刘本培教授报告的题目是: 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多学科结合、验证问题 。刘老师列举了硅化木的年轮来指示地块的扭转移动,以及三趾马来约束西藏高原的隆升等例子,强调了大地构造研究中综合多学科系统科学的方法。 刘本培教授做专题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德威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地球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了地球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推广运用,强调了地球内部圈层,表层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发展。 李德威教授做专题报告 葛肖虹教授(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 葛肖虹 )的报告题目是: 我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展望 。对我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指导建议,比如通过多学科综合恢复我国各陆块在全球超大陆中的位置。 葛肖虹教授做专题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天丰教授做了题为“ 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的主要特征 ”的专题报告,并在会场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赠送了万天丰教授新著的《中国大地构造学》(英文版《 The Tecnonics of China 》)中英文版图书两册。万天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大陆是一个由众多小地块所组成的复杂陆块,岩石圈构造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由 37 个以上的小地块所组成,地块拼合时期漫长,形成多个碰撞增生带;受周边板块多期汇聚、走滑或离散的影响;板内变形作用强、分布广,全球仅有;岩石圈内部多层滑脱;形成增厚的或正常的大陆岩石圈与陆壳洋幔型岩石圈。万天丰教授还对当前浮躁的学术风气进行了批判,指出“事实是不可修改的,观点是可以不断修正的”。 万天丰教授做专题报告: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的主要特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昌前教授报告的题目是: 滞留地幔深处的洋壳残片是伸展型岩浆活动的导火索 。介绍了地球深部的滞留洋壳和地表浅部火山作用的联系。 马昌前教授做专题报告 3 月 31 日上午“地球深部构造、岩石流变学与构造模拟”分会场,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员(科学网: 2011 中国十大杰出科技创新人物之一)做了题为“ 我国地球深部探测新进展 ”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地球深部探测领域( SINOPROBE : http://www.sinoprobe.org/ )所取得的系列成果,高锐研究员也报告了相关的实验进展情况。 董树文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该分会场还有来自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老师随后对我国地球物理探测方面的其他成果进行了介绍。 3 月 31 日下午“地球深部构造、岩石流变学与构造模拟”分会场,主要介绍了实验岩石学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章军锋教授做了题为“ 华北克拉通下地壳麻粒岩流变学及变形显微构造研究 ”的主题报告,介绍了麻粒岩流变学对下地壳力学结构约束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何昌荣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 热水条件下强烈速度弱化滑行行为的物理化学机制——水 - 岩相互作用的实例 ”。 何昌荣研究员做专题报告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周永胜研究员(科学网博客: http://youth2008.sciencenet.cn/u/gabbrozys/ )做了题为“ 熔体对基性岩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 ”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岩石部分熔融实验的研究情况。 周永胜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杨晓松研究员做了题为“ 汶川地震断裂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启示 ”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该研究小组通过对汶川地震大量断裂岩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来认识观测大地震。 杨晓松研究员做专题报告 该分会场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其他师生也报道了各自的实验岩石学研究进展。 3 月 31 日展板成果展示本人未能一一去了解,在此无法一一介绍。 4 月 1 日大会自由讨论中,与会人员围绕 断裂机理研究 、 气候—地表过程—构造 - 地球深部过程相互关系研究 以及 岩石流变学研究 三个主题自由发言讨论(不过没有学生代表发言),总结了中国构造地质学十大前沿问题: 1. 青藏高原生长的方式与过程 2. 中亚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3.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4. 华南陆内变形或陆内造山过程及机制 5. 大陆岩石圈流变行为及其对大陆变形的制约 6. 构造过程对能源、资源的制约 7. 大陆构造与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的关系 8. 板块构造的起源及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 9. 叠合盆地多期盆 - 山耦合和盆 - 山转换过程 10. 构造与气候 - 地表过程的相互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天丰教授在讨论中批判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当前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够尊重,没有将前人的著作和思想进行透彻的理解认识;存在地球化学年代学测试结果的滥用;强调在大地构造学研究中要以事实为基础,做合理、有限的推论,再加以证明;强调了在地质学研究中的时空转换变化。 中国地质大学刘本培教授在讨论中指出一个中国,一个 CUG (没有 cugb 和 cugw )原则;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中国地质大学宋鸿林教授(曾师从著名地质学家大师 Ramsay ,编著《构造地质学》经典教材)在讨论中则指出工程地质学研究应用的重要性,继续发展地质力学和断层研究。 宋鸿林教授在讨论中讲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Timothy Kusky 在发言中介绍了该小组今年将邀请国外著名地质学家来中国讲授相关专业和主题的短期课程( short courses ),具体时间待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 其他部分老师的发言在此不一一详述。 最后,中国地质大学金振民院士针对当前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方向问题在讨论中强调了六点: 1 ,构造地质学研究要尊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规律,注重观测(不是观察,观测强调了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统一。 2 ,构造地质学依然要继续坚持为国家服务。 3 ,转达了汪品先院士对我国海洋权益的担忧,强调加强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勘测计划(“入海”)的重要性,扭转我国在海洋权益保护方面的被动困难局面(请大家关注中国海权)。 4 ,强调在构造地质学研究中从浅部到深部的认识过程,认识浅部和深部的响应。 5 ,培养地质学人才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国际化视野,扎实基础以及动手能力。 6 ,高度重视野外观测(基础),加强实验和模拟研究(拓展理论),逐渐摆脱长期套用外国理论模式的弊端,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创新的基础是求实。
个人分类: 地学基础|23611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2年西北大学地质学复试-构造地质学
libby0310 2012-2-6 14:14
2012年西北大学地质学复试-构造地质学 http://geology.nwu.edu.cn/?p=360 ,国家级精品课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