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加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旗帜鲜明的批判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creator 2010-5-9 12:41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作为全球重要的中文媒体,却常常不能让用户满意。 域名问题, www.zaobao.com 可以访问, zaobao.com不可以。 不同浏览器加载可能引起崩溃,页面代码加载常有错误。 上面问题影响不大,最严重的问题是不能有效的将信息传递到客户端,死链问题严重。 作为一家知名的中文媒体网站,不管属于哪个国家,很多华人都在看,必须要能保证内容准确有效的传递到客户端。 不管是你们服务器的问题,还是你们的信息半路被抢劫,你们都应该负起责任。因在你们的内容中加上美女,高科技产品,美国总统等附加品而勾引强盗半路将信息抢劫,这是你们《联合早报网》的问题,应当加以批判。 技术的发展使得SSL及点对点认证阅读已经能成为现实,作为知名的中文媒体,不能违背历史,违背趋势,违背客户的意愿,置华人的文化感情于不顾,置用户的感情于不顾,造成众多死链,破坏我们与新加坡华人的交流,伤害我们的感情。 地球是大家,华人圈是小家,中文已成世界公认优秀语言,岂能因技术原因而不能传词达意?岂不成天下笑柄? 望《联合早报网》慎重考虑在下的意见。
个人分类: 杂谈|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加坡
edward808 2010-5-3 22:22
正月的新加坡俨然一个夏天的模样。大年夜跟素未谋面的可可在乌节路露天的小酒吧里有着没着地闲扯着,一副casual的行头,欣赏着马来人live music show,没有想家的念头。可可跟我说,在新加坡最令人愉悦的时候是每天下午五六点钟,那时太阳正在落下,余晖洒在身上,再来一丝丝海风,一天工作下来疲惫的身子似乎受到了伊斯兰教般洗礼一样令人舒服。我一直试图想象他所描绘的场景,也试图让这的阳光和海风沁入我的心田,但我仍像一个小孩一样嚷着这儿真热。 在这资本高度发达的国度,物质文明也可以说是亚洲的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所以对于鳞次栉比的高楼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新鲜的是在这些高楼大厦背后所隐藏的风水学说。很典型的便是鱼尾狮了。在新加坡河口上,安德逊桥下,矗立一座乳白石的狮头鱼尾雕像,它就是新加坡的象征和标志。鱼尾狮自1972年诞生于新加坡艺术家林浪新之手,三十年来静静地屹立于新加坡河口,守护着海上来往的船只。鱼尾狮上岸落脚后,象征性地喷了一注水。这个喷水仪式、包括上岸时间,都是在风水师建议下安排的。 达到新加坡正好是大年三十,对于这里的华人来说,没有什么日子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在新加坡的china town不叫唐人街,叫牛车水,这是因为原本的居民都以牛车拉水来清扫。牛车水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农历新年期间。整个地区张灯结彩,各种小店、杂铺都装修一新,还有不少节日商品和风味小吃。牛车水旁边的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小区也值得一游。这里有众多的餐馆、酒吧、艺术画廊和纪念品商店。 这天整个牛车水被挤得水泄不通,年味远比国内要热烈的多。在一个网吧的外面,看见有一群人通过网络在观看春晚。而更多的人反而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情来看这里所办的庆祝活动。 新加坡拜年的习惯也很有意思。去拜年的人手上会带两个金灿灿的橘子,到达亲朋好友家里就把这两个橘子送给主人,然后走之前主人也会送上两个金灿灿的橘子。这便一家接着一家,以橘传情,情意浓浓。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6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秩序是新加坡的主题
Fangjinqin 2010-3-9 08:55
秩序是新加坡的主题 ( 2010-03-08 ) 杨善勇 按语:这里粘贴谭一中的来函,并通报在《联合早报网》看到一篇题名为《秩序是新家坡的主题》的短文,希望有利于促进大家讨论。(方锦清) 方 老师, 看到 一 篇文章有些感想,希望能与大家互动一下,可否?谢谢! 管理是什么? 昨天 在《联合早报网》看到一篇题名为《秩序是新家坡的主题》的短文 。文章短小,却主题鲜明,道出了一个何为管理?的事实。 这是一个使国家兴旺的事实,亦是国家发达的基础。作者并不是一个管理学者或学家,其所看到的是最平实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最有力地说明了,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建立于秩序之上的事实。 我曾有感于:人在无意识之间拥有的感觉,往往会和规律性的内涵相吻合,就如同一个孩童对事物真切的认知,是基于没有后天刻意去成就一般!因此,我觉得这篇文章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让我从抽象的理论中,换个角度,在平实的现实中找到了对管理的真切认识。正因为此,我感到这是一篇极好的管理的启蒙性读物,特热情地向大家推荐。谢谢! 附《秩序是新加坡的主题》,转引自《联合早报网》 秩序是新加坡的主题 ( 2010 -03-08 ) ● 杨善勇 外地媒体评论   开始感受新加坡的秩序,是离开研究所不久,还在东盟(亚细安)森林局做事时。邻国同行的代表透露,他们在城市植树的那些标准,是按照每 n 公尺一棵的规划一一种下;浇水、施粉、修剪,各有既定的一张时间表。    1998 年决定辞别新加坡的那间公司以后,我不在布城(编按:马来西亚新行政中心, Putrajaya )上班了,来往这个岛国的次数也逐渐寥寥可数。上一回是因为多年以前的地理信息系统商展;下机的深刻印象是机场德士安排的秩序,是那样的井井有条。   这一回到访新加坡,整体的印象,秩序还是主题。快要退休的总裁途中谈起,东盟国家中,新加坡建立的这套秩序,早见于他初次过境的 1980 年代。回想 1995 至 1997 游走东盟那些年月所观,我不得不同意,实情确实如此。   一切都有条不紊,整齐得不可思议。飞机着地之前一望,是个造建中的高尔夫球场,还有一排排的组屋和大厦,一字摆开逐一并立,如此的景观如此的壮观,到底是谁鬼斧神工的设计呢?   商谈的公司合约,细节总是清清楚楚的,交货的清单一样明明白白:楼房每一条电线和网络的衔接,都有注明 起承转合 。接触了一匹布长乱七八糟的工程,我想,这个国家的秩序,确是关键的卖点。   靠近酒店的河景两岸船只三三两两,停泊和亮灯的方式一样很新加坡。行人道林荫遮阳,游客群聚餐馆,桌面清洁场景干净,地面没有杯盘没有狼藉:垃圾丢在垃圾桶,罚单送到邮筒。   吃过晚饭,顺道绕了街景走了一圈,不但入目昏黄的那个画面也很新加坡,就连老外露出的身体也非常新加坡,所有的部分一概刚刚好:你看到你可以看到的她遮住她应该遮住的,合乎法律的分寸也成全了自由的界限。   是习惯还是规矩,这毕竟是个主张秩序讲究秩序的国家。所有既定的程序皆不会出轨。就是偶然偏离了大道,所有的异常将在第一时间一一被修正。是好是坏我不知道,但是,一少了秩序,这一片土地恐怕就不再是大家印象之中的新加坡了。 原载马来西亚《东方日报》 2010 年 3 月 4 日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新加坡看日出
wujingzhi 2010-3-8 09:15
以前听说过有人把华人分四类,第一类新加坡人,第二类香港人,另外两类就是大陆人和台湾人。 这次回国正好路过新加坡,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去亲身体验一下新加坡人有什么不同。不过看日出的时间是有的,而且,天气特好,心情也不错。 记得上小学时候为了写作文,早上常早早起床去看日出。特别是冬天,冒着严寒,看着小乡村的炊烟袅袅,听着鸟鸣鸡叫,看着太阳映着朝霞一点点地从山边升起,然后捂着冻僵的耳朵,回家吃妈妈做的早饭,印象特别地深刻。可能是夏天太阳出来早的缘故,所以没什么夏天看日出的印象了。 以后到外面上学,看日出就少了,不过我还是喜欢冬天假期回家,早上早早起床去看日出。不同的是觉得原来心目中特别美好的家乡,很多地方是比较落后的。更加让人惋惜的是,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都搬到城里了。原本还算热闹的乡村,凄凉景象年胜一年~ 新加坡的日出也没什么特别的。何况还是在机场里看。 要说特别,那就是在新加坡看日出 。 中国在亚洲是很特别的,在世界上也是很特别的。这些特别有点道可道非常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 就是这样的心境,让我这次在新加坡看日出时,心情是百感交集。 在二十一世纪,没人可以简单说:中国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强,还是不强;落后,还是不落后~ 也许这就是中国,这是在中国之外看中国。 不过在新加坡,总会让人想,新加坡如此之小,可以在世界上做到今天这样,到底为什么? 中国呢?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众多,可以在世界上做到今天这样,到底又为什么? 太阳已经升起,天空是那么晴朗,我又该搭乘航班,继续我的回家之路了~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加坡图书馆印象
libseeker 2010-1-19 10:25
新加坡图书馆可谓好评如潮。我国图书馆界同仁频频前往取经。我并没有亲自领略新加坡图书馆,但心驰神往久矣。特此整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资料,粗略形成较为完整的新加坡图书馆印象。 新加坡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便捷高效的图书馆服务系统。他们把图书馆建在地铁站附近、商业中心、闹市区等,用高科技手段把读者借还图书的手续省到最简,通过营造阅读环境使上图书馆成为一种享受,这些做法,完全颠覆传统图书馆办馆理念,为人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办馆模式。新加坡的图书馆飘着书香,他们的做法,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经典案例。 1992年新加坡政府组织有数十人参加的专家委员会,以专题研究公共图书馆的作用议题。历时一年多,专家委员会形成了《2000年的图书馆:为建设学习型国家而投资》的报告。这项报告尔后成为新加坡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方针。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目前新加坡已建成一个国家图书馆、3个区域图书馆、23个社区图书馆、10个社区儿童图书馆、10个学校和学术馆(不包括两个老牌大学图书馆,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14个政府和特别服务馆。这些图书馆统一由国家图书馆负责日常管理,从而使全国的图书馆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整体。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位于史丹福路,旧馆于1960年正式启用,2004年关闭;新馆于2005年7月22日启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首创于1960年,目前所用的新馆位于市中心的培英街和密骆路之间,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藏书逾60万册,于2005年落成,总耗资2亿多新币,是目前东南亚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图书馆主体大楼高16层, 环保、美观、低成本三者的完美结合,获得了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最高奖白金奖。大厦在运行期间比普通建筑节省约80%的能源。所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如下:采用了最佳的建筑朝向和位置,充分利用自然风,并利用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防止热的传递,尽量减少热负荷;设置了阳光遮蔽系统,采用日光照明策略,白天不用开灯,完全可以实现自然光的照射;建筑内部只有部分采用空调制冷,其余均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如风扇)降温;室内的地毯、墙壁织物用一些具有足够强度的当地木材等材料,使得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而且能够循环重复使用。 据统计,2005年全新加坡永久居民364万包括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共484万。注册读者200万(全国人口50%以上,3到70岁人数75%以上,正常有阅读行为能力80%以上),读者到访人次3000万。读者人均到图书馆15次以上。借阅册数2600万册(人均借书13册),咨询人次230万次(人均向图书馆咨询1次以上)。2006年新加坡图书馆的到访人次达3738万、图书借阅量达2884万册即平均每个新加坡人一年到图书馆借书达到7本。 新加坡图书馆以前瞻而睿智的规划,引领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以形式多样的人性化服务,使图书馆与读者充分交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以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构建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提供高标准的专业服务。其理念是:成为激励人民终身学习之灯,将知识沸腾,燃想像火花,创造无尽潜能,打造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意的新加坡。其基本策略是:灵活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无疆域的图书馆;关注市场走向的高质量服务;连接商界与社区的桥梁;汇聚全球知识。 淮海工学院图书馆王正兴先生认为:商业理念和机制成就了新加坡经验,新加坡图书馆界的同行们认为,经商的成功表面在利,其本在客户,数千年的人类商业运作史,积累了丰富的拥有客户之经验,商业的理念应该是图书馆在危机中发展的借鉴;千方百计把公民转变为读者是新加坡经验最成功的经验; 占领技术制高点,区别服务,把读者转变为学者是图书馆事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加坡经验 。 王正兴先生的进一步思考是:图书馆是公共场所,公共性是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学习性,知识性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关天图书馆吸引读者的一些具体做法,尤其是读书场合的动静处理,新加坡经验值得研究;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图书馆的社会作用还是要通过图书馆人的开拓创新去提高。 国家图书馆史睿先生认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规程,建立起方便、高效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体现在:高度的社会化协作;细致的科层划分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备;周密的工序安排和积极的中期调试;长效的全员培训;自动化办公的实现。无论是基础业务、读者服务,还是设备、技术,都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如果缺少这一环节,那么其他方面也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考察一家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不仅仅视其馆藏文献总量、文献开发能力、人力资源和设备配置的水平而定,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运作规程才是现代图书馆的灵魂,只有现代化的管理才能使文献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协同配合,发挥出最高的效能。 新加坡市民孤独川陵先生认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世界第一流的图书馆。这个一流不仅仅体现在图书馆的设备和藏书方面,更体现在这个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宣传手段和管理方式上。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把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加以利用,供应给市民。在新加坡几十家图书馆里,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域图书馆,独立建筑,至少三层楼。其他社区图书馆规模就小多了,别看图书馆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实用的书是非常多的。这些小图书馆一般都在紧靠地铁的购物中心里,这样能保证家长常常带孩子来。特别是那些很穷的家庭,周末在家连空调都没有,在图书馆还有冷气吹,自然爱带孩子来看看。这样国家图书馆的目的就达到了,有钱人并不缺钱买书,真正缺书缺知识的是那些穷苦人的孩子。新加坡是个小国,这样搞图书馆,不是为了成为世界第几大,而是为了推动教育、普及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正兴.重新解读全球图书馆界的新加坡经验ppt 2 推广绿色建筑 建设人类未来的家园.http://www.qianjia.com/html/2009-10/68971.html 3 新加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考察报告.http://lib.qzu.edu.cn/Xscg/ljy1.pdf 4 参访新加坡国家图书馆.http://163.22.94.1/reader/m1/97reader/images/pian/library.doc 5 国家图书馆 (新加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8A%A0%E5%9D%A1%E5%9C%8B%E5%AE%B6%E5%9C%96%E6%9B%B8%E9%A4%A8 6 【新加坡】世界级第一流的图书馆(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0bb430100fi72.html 7 史 睿.新加坡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学习报告.http://www.nlc.gov.cn/old/old/wjls/html/8_25.htm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7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见闻】新加坡的智能机器人及应用国际会议
yahuang 2009-12-30 15:00
2009年12月15日动身去新加坡,华中科技大学组团前去,10余人,经广州转机到新加坡。这次收获不小,打破多个个人单项第一,日第一次在夏天将羽绒服穿在身上,到新加坡后还来不及脱,正所谓夏天穿棉袄,风在里面搅。 16日会议正式开始,估计到场与会代表接近150,不过感觉不像是国外的国际会议,除了人数上少一点,和我们上次在武汉举办的第一届会议差不多,老外的比例不显得很高。各方面都让人觉得新加坡似乎是中国的一个城市。 会议的第一天有两个大会主题报告,并召开了Session讨论,本人也第一次作为Chair而chair了2个sessions。虽然以前也觉得Chair一个session好像不需要太多的步骤,不过临到自己,还是总想把讨论组织的活跃一些,气氛热烈一些,不过最后结果不好也不坏。这次Chair经历之后,觉得说英语比听英语容易些吧,呵呵,个人感觉,也可能是带了个外国研究生的缘故。 第二天有本人的一个报告,也实现了本人第一次英语报告,估计讲得不是很清晰,讲完之后问问题的人不多,等我下台后,很多人都前来积极交流,可能是担心我英语无法表达,呵呵,也可能是他们无法英语提问。 会议期间我们还是抽空到处转了转,大有步行横穿新加坡的感觉,两天纯步行时间达到8小时,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第一天目标浪淘沙,半支队伍半途而废。第三天卷土重来,总算走遍了中国城、新加坡河,看到了鱼尾狮、市政厅等,总体感觉没有美好的风光,但又美好的环境,到处绿草茵茵,到处绿树葱葱。 第三届国际会议将重回中国,在上海举办,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ics and Application, http://www.icira2010.org/ 。 1,新加坡比较繁华的街道:orchard road。 2,有新加坡科学院之称的SIMTech研究所 3,背后就是新加坡河了,消息一条,完全没有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感觉 4,这是新加坡市政厅的西侧,在相片的右边看不到的地方就是市政厅了。 更多风景请浏览我们朱教授的摄影博客: http://my.poco.cn/album/album_show_photo_list.htxuser_id=44712697set_hash=779754381
4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资政:达士岭重建组屋 让国人分享经济成果 --联合早报
qlms 2009-12-15 11:54
(2009-12-14) 内阁资政李光耀说, 以达士岭组屋所在的优越地点,政府要售出这块地段必定轻而易举,而私人开发商也将能很快地在这里建起一栋私人共管公寓。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将是把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    不过,他指出如果政府这么做,效果将会不同于把组屋居民引回这一区,进而让一般居民也可享受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果实 。   李资政昨天傍晚参观了刚落成的达士岭组屋的一些设施后受访时,感叹附近为金融区的新一代政府组屋反映了新加坡半个世纪以来所经历的巨大转变。   他说,由于我国土地的限制,加上填海计划几乎已达到顶限,政府下来建造类似达士岭组屋的高楼组屋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不是每座组屋都能像达士岭组屋那样。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地点,你从这里可以看到多数有历史的建筑物。新的组屋或许将有更好的设计,但是达士岭组屋的地点是特别的,它就在市中心。 达士岭组屋位于丹戎巴葛达士敦坪,楼高50层,共7座1848个单位,是目前全国最高的公共住屋。建屋发展局在这个历史悠久的组屋区建造摩天组屋,是为了吸引旧组屋居民的子女和年轻居民前去居住,给这一区增添年轻的气息。按照最新的市场价格,达士岭组屋的S1型单位(相当于四房式)平均售价是48万6000元,S2型(相当于五房式)则是59万元。   这里是建屋局于1963年建造首批租赁组屋的地点。当年老旧的组屋如今已蜕变成象征着我国公共住屋无论是质量,还是设计都已进入新时代的最新一代政府组屋。   达士敦坪过去原来还有一段小历史。据年轻时曾住在丹戎巴葛区的人民行动党前议员庄日昆透露,达士敦坪在1963年是由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直接管制的警察营房,当时住在那里的马来人占多数,他们同本地社群的相处并非十分融洽,使当时的新加坡自治政府颇为头痛。后来,政府便在那里建造达士敦坪民众联络所,并举行各种社区活动予以抗衡。这个问题到了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才慢慢得以解决。   达士岭组屋在2004年首次发售时,获得公众热烈反应,争相选购。然而,享有优先选购权的广东民路原址租赁组屋的191个住户,却只有两个决定购买旧址新居。   其中一个住户是曾在达士敦坪租赁组屋度过童年的信息科技项目工程师文克特罗亚鲁(38岁)。他昨晚是从李资政手上接过新组屋钥匙的住户之一,李资政过后还到他位于24楼的组屋参观。
个人分类: 联合早报网|6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加坡加紧研发青光眼与中风两项目
夫子 2009-11-23 14:15
转载自《联合早报》网 http://health.zaobao.com/pages8/newtech091121.shtml   青光眼(Glaucoma)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种眼疾的初期症状不明显,医疗人员普遍使用的眼内压力测试法准确度也不高。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研究员因此和新加坡眼科研究所合作,尝试研发出可分析视网膜图像的软件。   眼科研究所所长黄天荫教授受访时说,要确定病人是否患上青光眼,须经过眼科医生诊断。单靠眼内压力测试无法得出具体结论。   眼科医生对青光眼的看诊费一般介于60元到200元,如果能够设计出辨识青光眼症状的软件,公众须付的费用可能少过20元。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昨天宣布拨款2000万元资助科学工程研究理事推出的生物医学工程计划。首批获得资助的8个科研小组包括了研发青光眼辨识软件的团队。   科研局资讯通信研究院高级科研工程师黄永基告诉记者,他们在两个月前和眼科研究所的伙伴展开合作,软件已经基本完成,更具挑战的是进行完善和临床试验。等待试验结果和推出市场可能还需三年时间。 只要戴上特殊头盔,中风病患就能把大脑思考的信息传达给机器人,让机器人协助他进行复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照片)   黄天荫教授说,这套软件不仅能为病患节省医疗费和预约看诊等候时间,也能为新加坡整体医疗体系节省人力,因为软件可由护士或验光师操作,无需医生亲自参与。   他说:全球有6000万人患上青光眼,还不知道自己患上青光眼的民众比这个数目多出数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如果新加坡能取得突破并把软件引入市场,肯定受举世瞩目。   另一组获得资助的科研人员,研发的项目是利用人脑与电脑的沟通界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技术,引导机器人协助中风病患做上半身的复健。   同样来自通信研究院的洪介卿博士说,物理治疗师目前为病患提供非常个人化服务,一对一地重复示范一些基本动作。如果病患能通过电脑波操纵机器人,机器人就能协助他们运动身体部位。   除了科研究研究人员,参与这个项目的其他机构包括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央医院和陈笃生医院。   陈笃生医院复健医学科高级顾问医生蔡瑞玉医生受访时说,机器人无法取代物理治疗师的角色,但能为病人提供更多复健的及时反馈,提高传统治疗的有效性。   这套系统已展开初步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下来将继续完善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联合早报》 吴资政:房价若超出负担 社会将不会有和谐
qlms 2009-11-7 14:50
网址: http://www.zaobao.com/sp/sp091106_003.shtml ● 游润恬   国务资政吴作栋为新加坡今后 25 年的发展提出了建设 独一无二的城市,和谐融洽的家园 这个愿景, 但是他指出如果住房的价格超出了国人的负担能力,各方面的成本又超出了商界所负担得起的水平,社会将不会有和谐可言。   因此,他强调无论我们为自己定下多高的标准,都必须确保自己负担得起。    我们必须确保新加坡继续是个具竞争力的经商地点,而国人也能拥有他们自己的房子。   吴资政昨晚在新加坡产业发展商公会( REDAS )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 50 周年纪念晚宴上讲话时,表示理解国人担心房地产市场复苏后负担不起房价, 并且重申政府会继续确保绝大多数国人都负担得起公共住屋,因为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一大要素 。   对于永久居民进入房地产市场把房价推高,引起一些国人不满,他说: 永久居民对转售组屋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会继续把这点考虑在内。   他强调公共住屋将继续是我国居者有其屋政策的基石, 而把购买组屋的家庭月入顶限设在 8000 元,也意味着每十户新加坡人家庭当中,有八户可享有建屋发展局的组屋津贴 。 此外,在中央区及中央区以外,都将有足够的房屋供应,政府也将发放更多地段,以确保房价不会因脱离经济基本面而形成泡沫 。    每一代年轻人都担心自己买不起第一间房子, 但是我们的公共住屋政策是以购买力来定价,这将确保年轻人都能买得起房子。政府过去坚守这样的保证,将来也会坚持下去。   在商业建筑租金方面,吴资政指出本地的租金和香港、上海、伦敦、纽约等主要金融中心的商业建筑租金比较,应具有竞争力。另外,新加坡也应在中央商业区边缘提供租金较低廉的办公楼,让企业有更多选择。   他认为新加坡要发展成为一个宜居、和谐,而且是人民和商界都负担得起的家园,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和投资,就必须精心打造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城市。而为了吸引国际人才前来,新加坡就必须在众多国际城市当中脱颖而出。
个人分类: 联合早报网|3083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加坡裕华园之四:假山-盆景
qlms 2009-9-12 17:31
假山和盆景,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裕华园必可避免的就有一个专门摆放中国盆景的小院。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101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新加坡裕华园之三:裕华缘-百年好合
qlms 2009-9-10 22:52
因为9月9号结婚的人很多,本来这篇是想在9号贴出的。 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所以推迟到今天贴出,祝愿结婚的人们白头偕老。 本文照片摄于新加坡裕华园里面的裕华缘。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6481 次阅读|7 个评论
新加坡裕华园之二:历史记住了这些人
qlms 2009-9-9 19:20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死了不仅还活着,而且还被全世界的华人所铭记。 今天发一组新加坡裕华园里面的人物雕塑,谨以此文纪念杨汝清老师。 首先是至圣先师孔子,看下面的说明,此雕塑是中华民国孔子学会敬赠,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制作成了绿色 。 还是孔子的雕塑,在同一个园里面有两个雕塑的,孔子是唯一之人 。 虽然现在有人在争议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我想大多数的华人,对于岳飞的评价,还是正面的 。 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登场 。。。。 屈原,不用多介绍了。。。。 一看这大刀,估计大家就知道这是谁了 。 郑和下西洋,我估计肯定会路过新加坡,不过那时候马六甲海峡上的要地是马六甲城,新加坡顶多算个小镇吧 。 这是雕像里面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个英雄 ! 留点悬念,大家猜猜这是谁?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1009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新加坡裕华园之一:远观的景色
qlms 2009-9-7 12:45
裕华园是新加坡西部的一处市民休闲场所,是闹市里面难得的静谧之处。园中有大量的中国元素构成的建筑,石刻,塑像等等。 去的时候,天一直有点阴沉,偶尔还来点毛毛细雨,所以色调有点暗。 今天先发几张宏观的景色上来,供大家欣赏。 御花园的日冕 类似于船舫的建筑。 具有中国特色的六角塔 。 从塔上俯视御花园 。 俯视中国特色的小院内景 。 中国特色的小园的外景,我估计是江南水乡的情调 。 那个白色的桥,是御花园和星花园的分界线,御花园也称为中国花园,星花园也称为日本园 。 日本风格的房子。 一袭幽静的湖水。。。。。 对面是个小高尔夫球场 。 那天正好碰到一群摄影家在拍摄一个衣着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女模特,我也就上去拍了几张,发上来一张,供大家欣赏 。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92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新加坡东海岸风景一瞥
qlms 2009-9-1 21:04
看到图片百科的位置空了一个,不忍心让首页那么好的位置就这么空着,发些图片上来吧,供大家欣赏。 这是东海岸的海景房外景,可以坐在这里吃饭看海。当然吃饭挺贵,三个人吃饭要至少400人民币左右,不过海鲜的口味很好。 那天天空有点阴沉,所以看起来不是很蓝,其实这边的空气质量很好,晴天的时候,天是瓦蓝瓦蓝的。。。 东海岸挨着马六甲海峡,所以可以看到排着队等待进港的大轮船,有些轮船不用进港,就用驳船靠近去加水和食品,然后继续上路 。 近海有一些人玩帆船,也有一些人赤脚趟水,寻找乐趣。。。。 这是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有知道的可以告诉一下,先谢谢了。 每张照片都要压缩,太麻烦了,就发这么多吧。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4938 次阅读|4 个评论
魅力新加坡
suqing1961 2009-8-18 16:55
鱼尾狮是新加坡的象征,1964年首次亮相,1972年9月15日其所在的鱼尾狮公园开始对外开放。雕像伫立在新加坡河畔的平台上,口吐如练的水流,像一位热情、平和的新加坡人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旅人微笑致意。 河对岸类似榴莲的建筑,是新加坡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滨海艺术中心。该中心由新加坡DP Architects和英国建筑设计公司Michael Wilford Partners共同设计,座落在新加坡河入海口,与滨海湾毗邻,2002年10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 新加坡河是该国唯一的一条河流,是一条在海水冲涌的基础上由人工开凿而成的运河,全长约4.1公里。 市中心的一个公园,名字忘了。记得中间好像有一座记录新加坡历史的纪念碑。 市区里车很多,但并不显得拥挤、堵塞,这得益于新加坡行之有效的管理。 圣淘沙,为田园式的度假岛屿,其马来文名字是和平与宁静的意思。岛上青葱翠绿,有引人入胜的探险乐园、天然幽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等等。 新加坡河畔有许多颇具风韵的酒吧。这个伸向河面的酒吧,像不像一只巨手在托着? 大街上随手拍摄到的小景。新加坡人似乎很喜欢蛇,我在圣淘沙游览时,就看到许多人围着看印度人耍蛇。 很有特色的街道铺面。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去看。 圣淘沙上的鱼尾狮塔,高37米,游人登临后可远眺市区的高楼大厦、环绕四周小岛的景色。便捷的小火车把闹市和圣淘沙连接在一起。 新加坡共有三座鱼尾狮雕塑,另一座也是最小的一座,在圣淘沙的山顶上。 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也叫印度庙,为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建于1827年,原是木造建筑,现以砖石为主,乃1843年重建。 新加坡河上的大桥。桥的名字没记住。 从大桥底下取景拍摄,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晚上,在闹市一个打烊的商场里隔着玻璃拍摄到的一幅油画。不知道画家想表达什么思想?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752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带花草欣赏--摄于新加坡植物园
qlms 2009-3-17 17:11
发几张今年春节在新加坡植物园拍的照片,共12幅,前面的都是些不知名的花草,后面的大部分是胡姬花,也就是新加坡的国花。 1 不知名的花草,~谨供欣赏 2,还是不知名的花草~谨供欣赏 3,依然不知名的花草~谨供欣赏 4,依旧不知名的花草~谨供欣赏 5,多彩的胡姬花,谨供欣赏 6,胡姬花的特写,谨供欣赏 7,胡姬花的特写,谨供欣赏 8,白色的胡姬花,谨供欣赏 9,白色的胡姬花,谨供欣赏 10,白中透紫的胡姬花,谨供欣赏 11,紫色胡姬花,谨供欣赏 12,娇嫩欲滴的胡姬花,谨供欣赏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10207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小国的定力与大国的浮躁 -关于新加坡之一
qlms 2009-2-18 11:03
本文前记: 1)本文是我去年12月15号发表在新浪博客上面的一篇文章,现在把它转移到科学网的博客,欢迎对经济管理有兴趣的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2)施焕中教授的博客读起来让人感觉很亲切,有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我很喜欢读他的博客,春节过后陆续把他科学网上的所有博客文章都粗略读了一遍。施教授曾经到过新加坡,做过短暂的旅游,并且因为一些事情,新加坡给他留下了显然不好的印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施教授对新加坡了解不多造成的。 3)我在新加坡读书已经接近四年,对新加坡的了解可能会更多一些,所以接下来,我会写一些关于新加坡的文章,从生活到科研,让大家对这么个花园城市多一些了解。 本文正文: 取消二套房贷限制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是新浪财经上面用黑体标出的一个新闻题目。 对于炒房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对于炒房地产股票的大资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拉升的理由。 为什么我后面加上了一句小国的定力与大国的浮躁呢? 先说一下这个第二套房限制的由来。在2007年,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爆,涨价不断,政府调控无能为力的时候,温家宝总理下南洋,来到新加坡这个世界上居民拥房率99。5%的国家学习居民住房经验。精髓虽然没有学到,但是多少学了一点皮毛,回去搞了一个限制第二套房的相关政策,比如提高首付,提高贷款利率。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房屋的过度炒作。 前面我为什么说温家宝只学到一点皮毛呢?因为新加坡限制第二套房的政策,无疑比国内严格的多。具体来说,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男女结婚之后,可以买房,单身男女,35岁之前,不允许买房,只能与父母同住。2)第二套房的价格是一手房的3倍。3)外国人,如果不持有绿卡,买房的价格是本国人的三倍。4)收入高于一定程度,就不能申请普通人所购买的租屋,只能买整体环境更好的公寓。5)别墅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随便购买,当然价格不菲。 对比新加坡,我们的宝宝上次来考察,说只学了一点皮毛,一点都不过分。 新加坡严格限制炒房,来自于开国总理李光耀那时候的政策。李认为,如果允许国内国际的资金在新加坡炒房的话,最后没有房子住的,还是新加坡人,所以从65年建国,新加坡第一个住房计划开始,就严格限制炒房,到现在为止,将近40年了,期间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这一政策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没有人想去改变它。新加坡以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400多万人口,人口密度不可谓不高。在住房政策的坚持上,的确表现了过人的定力。现在新加坡公民99。5%拥有自己的住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反观我们,就去年学到的那些皮毛,在今年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就想改弦易辙。而不是从最根本上找原因。国家政策随意改变,官员三心二意。这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浮躁的国家! 在结尾部分,我想借用胡紫薇的一句话,在我们能对世界输出价值观之前,我们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大国!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185 次阅读|4 个评论
巩俐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就是不爱国吗?(图)
sxzx 2008-11-10 14:50
巩俐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就是不爱国吗?(图) 作者:三峡在线 这 几天,关于赵本山移民加拿大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后来被证实是一则假新闻。但是,早前被传巩俐获新加坡公民权,巨星巩俐被传入籍新加坡的新闻在今天被证实。新闻中说:我们是新加坡公民,中国的国际巨星巩俐昨天终于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前天的宏茂桥10巷的德义民众俱乐部在大太阳下格外耀眼,原来国际巨星巩俐驾到,宣誓成为公民。 巩俐早前成功申请公民权,原定参加8月23日出席在高等法院举行的公民宣誓仪式,但最后却玩失踪,所以一直没领身份证。前日,巩俐终于在德义民众俱乐部,补领身份证、补拿居民证书、补念誓约,终于宣誓成为新加坡人。据知,共有350人昨天分两场,在德义民众俱乐部的礼堂参加新公民宣誓仪式。而在下午1时30分举行的首场仪式出席者名单中,编号第32就出现Mdm Gong Li的英文字母。 巩俐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 谁都知道,巩俐曾参加政协会议。而且在三峡在线印象之中,巩俐是两会中当之无愧的明星政协委员。而且还首次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提案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虽然当时有网友就此专门撰文认为俨然一篇小学作文或一个活动倡议书,哪算得上什么提案呐!于是,巩俐的提案引发了的大讨论,很多网友都在此时提出了一些议案、提案过于牵强、水分多的问题,网民期望代表委员们要下真功夫,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下面便是巩俐参加政协会议时的照片: 去年三月三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张艺谋委员与巩俐委员在会议开始前交谈。8日,她宣誓获得新加坡国籍。中新社发杜洋 摄 巩俐,这位中国的电影巨星。可以说她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具关注度的明星之一。包括她的爱情,她的婚姻,她的生活,她的电影。毫无疑问,今天,她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这一事件必将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争议。 在网络中,三峡在线已经注意到很多网友都在说:反对,这是不爱国的表现。而且这样的质疑的声音占了绝大多数。几乎占了七成。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支持,说这样巩俐有更好的发展,约占一成。另外大约两成的人表示并不关心。 那么,巩俐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就真的就是不爱国吗?三峡在线不以为然。 事实上,因加入外国国籍而被指为不爱国的案例,巩俐不是第一人。在三峡在线印象之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多数只要是改变了户籍的明星自然就会被很多网友口诛笔伐,甚至被冠上不爱国的帽子。最为典型的一个事情就是曾经陈冲被指不爱国。曾经陈冲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支持中国的言论之后反而被国内网友骂,要她脱离了美国国籍再来说爱国。这究竟是因为什么?说白了就是因为她加入了外国国籍。 其实,三峡在线觉得,关于明星的移民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做过多的是非判断。移民与否,这都是他们个人的权利,都应该尊重。很多人的移民并不是因为不爱国就移民,大多数情况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更方便一些,对事业发展更加有利一些,这应该是他们移民的主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大陆移民群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政治理念的不合而选择移民西方各国的,从最早的投奔海外亲友的移民到留学生移民到现在的技术移民,这样的动机都存在,只是年代越往前,这样的动机越普遍。近五六年来选择移民海外的中国大陆人,考虑得更多的不是政治因素,而是自然环境、工作机会、子女教育、未来发展等等。相信今天的巩俐就是这样的考虑,而并非不爱国。 移民后的巩俐肯定不会再是政协委员了,但只要她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同样会有多种渠道表达她的爱国之情。人终归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在一个地方生活时间长了,就会对哪里的一切产生千丝万缕的牵挂。相信巩俐也一样,是中国让她成为了国际巨星。同样,相信她不会忘记培养她的这块土地,还会继续为中国未来的电影事业做更多的贡献。 因此,三峡在线觉得,对于今天巩俐的移民,大可不必上纲上线,更没有必要给她扣上一顶不爱国的帽子。我以为。 要是觉得不错,请点后面的投票投我一票吧 : 投票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317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