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助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从这一周开始,我做助教了
guanjiwen 2015-8-11 09:33
从这一周开始,我做助教了。 从这一周开始,我做助教了。 这周是异常忙碌的一周,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的作业都布置了好多,而且很难,电动的老师是搞等离子的,净弄点子等离子题来为难人,谁都不会。问stephen,他说他no idea,我说你丫不是搞等离子的吗,他说他认为这题跟等离子没关系,因为结果等于零。简直是胡说八道。问evan,他只会说sorry,并十分肯定的说这世界上没人知道,当然,他的意思是这个老师不是人,因为那厮知道答案。Kai还是比较聪明,在课上问了这个问题,老师说什么我是听不懂了,看kai到是不住的点头,下来一问,他说他试图去问,结果老师说的什么他并不懂,但不懂为什么要点头?香港人更是不行了,题都看不懂呢,就为了让他看懂题,我把电动力学的第一章给丫讲了一遍。他说你水平很高呀,我说咱两的区别只是我能看懂题。 量子力学的老师被我搞的很惨,我下课去其办公室问问题,不好意思太麻烦,就让他干自己的事,我说我自己在黑板弄,不会再问你。结果他在旁边安不下心来,一会说你弄个凳子,一会说要不要咖啡?我说你丫干脆给我从头到尾讲一遍吧,结果因为语言的问题,他讲了至少3遍,我看自己也明白个大概,就不为难他了,要不和kaori一说,还以为我水平很菜呢。 这周助教的工作是判29本作业,5道题。很为难人呀,因为这是大三的课,本身就难,我上大学时才60分而已。只有现学现卖,不过效果还好。感觉这边的学生也是抄作业的,只不过改改而已,因为抄袭是挺大的事,他们怕发现。可是我不抄作业刚几天呀,这点小伎俩还能瞒的了我?一看就知道是谁抄谁的。不过有个叫Moats的牛人,有一道题只有他对,真牛人,不参考别人的。给他写个了very good。而且他们的数学很差,感觉连中学都毕不了业,居然也像模像样的做偏微分方程,结果只是让你感到他们很会搞笑而已。从昨天下午5点判到晚上1点,然后又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才判完。尽管能看到一些搞笑的结果,但还是很累。只有激励自己,这是800块人民币,在中国像咱这样的,得到火车站搬多少包呀。就是玩麻将,也得连胡10几把大的,一张作业就是几百公斤呀,四两拨千斤,值! Kaori上午写了个信,说一年要给加3000块的工资,而且虽然要交税,但是只要填点表格,就能反回来。而且飞机票的钱她也给报了,下礼拜给支票,但我这土人还不会用支票。好事好事。我好象看到一群猪朝我走来,能买不少肉呀。 说点好玩的。 “土著人和泥人的聚会” 周四下午到学校,看到草坪上聚集了很多印地安人,头上都是有羽毛的那种的,在那里搭了许多棚子,搞了个部落,好象要过生活的样子,还有很多在吹吹打打,十分鸹噪。旁边瞧热闹的也是n多的,看了一会,才知道是原著民的聚会,都穿着印地安的服装,但脚下不那么协调,居然有人穿的是nike的球鞋。然后还有许多的炉子,做烤肉,免费发放。我中午吃的太饱,要不也弄个尝尝。怎么想这也不是在学校呀,周围都是教学楼,这帮奇人在这里也有点不何时宜。 不过还有更奇的,周五上午草坪上又出现了一些奇人,我刚出物理楼,眼睛还不太适应阳光,只见操场上黑鸦鸦的一片,刚开始以为是一些麻袋,没注意就走了过去。结果没想到这群麻袋突然发出了一些声音,居然唱起歌来。才发现这是一群人,男的只有短裤,女的也只有内衣,然后全身都用机油弄的漆黑。感到十分的搞笑,因为眼睛那里还是白的。不过为了追求效果,有的人把嘴都弄黑,我真服了他们了。听了一会,是在唱“we are, we are becoming engineers…”我估计他们是刚入学的工程学院的学生,既然以后要当工程师嘛,肯定是要身上很脏的,所以这也就是个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入团宣誓,做好思想准备的意思。不过这个还有点意思,中国的宣誓是宣给鸟听,全是胡扯。当中有个胖子,开始我还以为是女人,感觉女人脱光了上衣总不太好,走近才知道是男的,不过实在是胖的出奇,叹为观止,这种人能成为工程师我才不信。
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年的目标
热度 4 YueJiang 2014-12-31 23:48
给我的2015定几个目标: 1. 在2015学年破釜沉舟,无论是数学还是计科,希望自己能够重视起来,为我的计科视觉方向积累资本。 2. 进实验室 3. 当上助教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0岁,在志学之年和而立之年中间,不希望自己只会志于学习,亦不希望自己好高骛远。 此时的我依然抱着半生不熟的坚定,在走一条未知的路, 作为一个一直是个无名小卒的少年,我并不奢望将来有一天能够逆转, 只希望在未来能够真正坚定地走一条无悔的路。
368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与主流20年的抗争
热度 13 zhouli1895 2014-7-9 22:00
年轻时没有科研自主的可能性。一是因为没有资历(由于文革我当了 13 年助教),二是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最近这 20 年,四处奔波,竭力指出大家的做法不对,指责 N ( Nature ) S ( Science )在往错误的方向引导科学研究。从 1998 (第一次次参加国际吸附会议)到 2009 (退休),我的主战场在吸附领域。当时的吸附研究热点是超临界吸附,严格地说是临界温度以上气体的吸附。该课题是被储氢、储天然气的潜在应用烧热的。大家都试图依据已知的吸附理论 ( 虽然都是压力的单调增函数 ) 解释具有极值点的超临界温度实验等温线(显然不是压力的单调增函数),或以吸附剂的微孔体积作为吸附相体积,虽然牵强附会,可大家都这么做,因为有一道跨不过的门槛,即没有一个从实验测得的过剩吸附量数据确定绝对吸附量的方法。我通过两次纯数学变换把实验测得的过剩吸附等温线转变为无法测定的绝对吸附等温线,破解了这个难题。在此期间,全世界研究吸附的圈子,只有我的实验室能够自制范围跨越 200 多摄氏度的超级低温恒温槽,因此只有我的实验室能够发表氢、氮、氧、甲烷、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跨越临界温度的大范围系列吸附等温线。基于我提出的由实验数据确定绝对吸附量的方法,通过经典的吉布斯吸附定义描述实验数据,达到了完美的一致。据此理论模型计算出跨越临界温度时吸附机理从多分子层向单分子层的转变 。一年后美国学者对吸附相的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In Situ FTIR Spectroscopy )研究 与我的计算结果互为验证。在 2009 年于新加坡召开的第 5 届亚太吸附会议上作为大会报告,系统地讲述了我对超临界吸附理论的建树 。这一理论的意义不限于吸附领域,对清洁能源、新材料和环境科学研究也有直接的冲击。基于这一理论,我断言根本不存在储氢 / 甲烷材料,从碳纳米管到 MOF’s ,概莫能外。因为储气温度远远高于气体的临界温度,无论什么材料,只要是由分子或原子 / 离子构成的,至多只能吸附单一分子层气体,因此储气能力取决于材料的比表面积。但任何材料的比表面积都是有限度的,即使在其上限,吸附量也远低于商业化需求。在我最后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Nano-7, 2014 )上,我强调指出,任何新材料基于吸附的储气能力也逃不出超临界吸附理论所编织的笼子, NS 说某某新材料的超常储气能力纯属蒙人。与此同时,我提出在预吸附水的活性炭储存天然气的新方法,其机理是在微 / 介孔中生成水合物,但其充放气行为完全不同于在水介质中的生成。对于氢能,我当面嘲笑美国人基于天然气制氢为中国制订氢能发展路线图,也指出光分解水决定产氢量的关键因素不在催化剂,而在于光能的输入密度。分解水需要的能量大于氢氧反应生成水释放的能量。催化剂只能降低反应发生的位垒,但不能提供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光能的输入密度是有局限的,这就决定了 光分解水必然是低产能过程 。 NS 的文章似乎催化剂决定一切,不是蒙人是什么?我提出能量过程的“理论能量增益( TEG )”门槛 ,任何释放能量的过程必须满足 TEG1 的条件。我的实验室发表的 Fe 3 O 4 /FeO/CO 制氢循环 TEG3 ,而且氧化与还原温度相同,真正具有工业化前景。今年 6 月初当我参加第 39 届清水湾世界清洁煤技术会议时,电视上美国总统正宣布要大幅消减煤电,而我的报告恰恰是燃煤发电零污染的化学证明。是的,这是完全可以通过简单且技术成熟的化工过程做到的,虽然从事所谓清洁煤技术研究的人没有想到 。 2009 年退休以后,便开始与 CCS 搏斗。仅仅因为它发表在 Science ,便被世人奉为信条。我在网上搜寻数据,得知最低的二氧化碳捕集成本也相当于把动力煤价格翻倍,发电厂是不可能接受的。此外,人们只能捕集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但它远低于排放总量的一半。我进一步收集了过去 160 年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口纪录,发现二者之间竟是一条直线,而且相关系数 0.99 。由此可见,决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键因素是世界人口。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离不开食物和燃料,二者均主要由由碳和氢元素构成,因此其消费产物也必然由这两种元素构成。氢元素及其氧化产物不讨人嫌,但碳元素的积累就是污染了。但其实污染物不限于二氧化碳,还有对水环境的污染和垃圾围城。基于对污染的化学分析,我提议用 FCC (forced carbon circulation) 取代 CCS ,因为具有可操作性,且可同时解决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问题 。然而,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不是科学或技术能够彻底解决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强制节育,使世界人口增长率急降为负。有人说等各国的经济都发达了,人口自然减少了。但这需要多久呢? 65 年够吗?经济学称 72 为魔数,因为增长率与年份之积若等于 72 ,经济总量便翻番。因此,按照现在的人口增殖率, 65 年以后世界人口将达 140 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将翻倍,气候的恶化会更快、更剧烈。若将环境的恶化与自然资源枯竭日程关联起来,不难看到我们面临的生存危机。 65 年以后天然气用完了,石油也快光了,许多冰川、例如中国的喜玛拉雅冰川可能消融.若大江大河干涸了,我们如何生存? 这个世界必然像即将沉没的渡船,对赖以生存的最后资源的争夺必然日趋激烈并且是不可调和、也调和不了的。以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民主政体只能加速人类文明的毁灭,只有专制政体对社会的强力控制才能拯救世界。这就是结论, 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 。与潮流抗争犹如面对大海的呐喊,无人听见但涛声依旧。这使我记起一位清华学长的诗句: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个人分类: 退休教授|9590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软件教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6上机指南】
lcj2212916 2014-6-4 21:55
【名稱】: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6上机指南 【作者】: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大小】:187KB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本《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6.1ed:上机指南》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石伟老师组织编写,由助教博士生孔劲执笔, 于2002 年9 月完成,基本操作指南中的所有算例都在相应的软件系统中进行了实际调试和通过。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5887790
1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物理A助教
Irasater 2013-7-3 16:12
微积分基础.ppt 1.摆正心态 2.总结错误多的习题 3.知道就是知道,不要忽悠 4.4各组,讨论尽量不介入(偏离了讨论题目除外) 5.作业每周交一次 大物_visio.zip 大物题库.rar visio_下学期.zip
个人分类: Professional knowledge|0 个评论
助教——光学试题
Irasater 2013-7-2 20:29
期中考试排版.pdf 期中考试排版.doc 期中考试试题答案.pdf 期中考试试题.doc 期中考试试题.pdf 期中考试试题答案.doc 期末出题.doc 1.ppt 2.ppt
个人分类: Notes|0 个评论
建议国内大学引入助教
热度 18 iouiwc 2013-2-12 03:33
我想说的研究生兼职做某门课助教的这种情况,不是国内以前年轻老师当助教的情况,多谢15楼的老师指明! ---------------------------------------- 最近看到研究生收学费了,各路老师都在分析利弊。有一个说法是要设置奖学金,但是我读了这多年书,反正奖学金是没分到过。公不公平我也不知道,不过从数量来看除非是国家级别的奖金,一般不够抵消国内本科学费吧(我知道的只是本科那会儿的5000奖学金,但是我学费是5850)。 国外收费多年了,大家读书还是读的很好,一个原因是研究生可以申请助教(TA)助研(RA)的位子获得工资。 先说助研,据我所知,国内大学的研究生大家都是助研的角色吧,天天除了上课基本在实验室干活,每月有几百补助性质的钱。国外的助研是由导师付钱的,所以给的很高。但我从一些博文看来的信息是,导师的基金什么是不能随便用于提高研究人员待遇的。不过国外很多大学助教的钱是系里出的,所以国内大学也不妨设置这么个岗位。 个人感觉,助教的作用非常大。 对当助教的学生: 1) 通过工作获得工资,自给自足交学费; 2) 锻炼交际能力,不善口才的可以锻炼,将来工作,作报告的能力很重要吧; 3) 扩大交际圈,一心扎实验室,导致很多硕博基本不认识什么人,聊天也就paper paper的 4) 全程跟着教授讲本专业课程,俗话说,教师学的比学生多,温故而知新也是好的吧 5) 和教授接触时间加长,很多名导师不怎么见得到,但是上课他们还是得出现吧 对选了课的本科生: 1) 反正国外学生对助教的依赖挺大的,很多东西学生间交流比教授学生间更容易 2) 教授天南地北不知道哪个大学毕业的,助教是本校的,校园文化传承 3) 一门课教授两人都很少,所以多一个助教相当于多一个老师 4) 工科教授很少自己动手了,但是助教作为硕博学生正是动手的阶段,最适合理论课外的演示 对开课的教授: 1) 万一哪天出差了,找其他老师临时顶班,不如让全程跟课的助教顶上,尤其是讲解的章节正是自己实验室内研究的,自己学生比别人更了解 2) 节约时间 3) 对当助教的学生更了解 4) 通过助教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上课教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有人理您么? 5) 说不定帮您找个好学生 我觉得助教岗位的存在是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所以正值研究生收费,不如专门设置此岗位解决学费问题。 ----------------------------- 以上,我猜,有点道理吧。呃,起码不全是废话吧。 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049 次阅读|46 个评论
今后必须考前公布‘助研’‘助教’‘助管岗位’
热度 4 lin602 2013-2-9 15:01
如果全面实施研究生交学费,那就必须在各个学校、专业及导师的招生简单中特别是在网上公开挂出‘助研’‘助教’‘助管’的岗位与人数及资助金额。 这样让贫穷的学生们有目标地去争取,如果能够争取到这些岗位就读,如果争取不到再说,有的会放弃,有的会贷款,有的会推迟。 如果没有考前公布,许多贫穷学生们可能不知所措,考还是不考,志愿如何报。 同时必须将这些岗位暴露在阳光中,严谨‘熟人’‘关系’‘官位’起作用。 公平,对中国是最难实现的事。 如果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名额可以争取,这将是研究生的福份。
2602 次阅读|5 个评论
在丹麦第一次做助教(4)完
热度 1 suguang 2013-1-21 06:50
尽管现在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软件比较发达了,但是在公司里做研发还是难免要自己编些小程序的,比方用Fortran和MATLAB做些二次开发,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定制和固化分析流程,就是用程序把成熟的分析过程固化下来,只需要改动少数参数就可以完成分析,在公司里是极其有帮助的。 看着这些学生,我真的感觉他们很幸运,能有这么好的课程内容,而且学习形式也很好。每周一次课,一天都在教室里编程。这种大强度的学习环境,持久的专注,比工作强度还大。每个组里两个人,可以相互讨论合作,体会讨论的愉悦,也能分享成功的快乐。当然程序崩溃时也要一起发愁。某次我给一个组答疑,他们好像理解了。但是在如何改程序上有了分歧,小小的争执了起来。连我在旁边都忘了,通常都要说谢谢的。想想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都是单兵作战。到公司工作以后,合作逐渐多起来。等后来就开始培训(多体动力学)了,培训的内容都是深入浅出,注重实践。也曾想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培训的强度,增加团队合作的意识。 前面讲过大报告的第一天是自由选择题目,后面三天就开工了,推公式,编程序,算案例,写报告。有好几个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重点讲一个组吧。这个组选择的是几何非线性问题,也就是大变形问题。大报告第二天上午,他们开始推导公式。看着几本书上不同的表达式,他们很迷惑。我抛开课本给他们解释了下物理意义,他们下午推敲推敲就搞定了。第三天算出来一个案例,和ANSYS做了个对比。之后就开始学习用弧长方法画出整个变形过程。第四天的时候,他们找了好几个案例,还采用了两种延续算法,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问题可能有很多原因了,我也帮着他们分析原因。后来他们还去找了专门做非线性有限元的教授。教授说,有的成功了,那就说明没问题。他们问,为什么有的失败了?教授很干脆的说,我不知道啊。他们后来自己解决了问题,成功递交了一份满意的报告。看下他们的经历,几乎一边实践一边自学了非线性有限元。这种经历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至少以后看到那些大部头的书不会感觉那么恐惧的。而且再遇到问题会主动学习,积极解决。 再简单回忆几个组吧。平板弯曲问题的一个组,采用了两种单元,编程计算了变形和特征值,还做了结构优化;另一个组还考虑了纤维复合材料铺层的方向和优化。做动力学分析的一个组,计算出响应后进行了丰富的频谱分析。我看到了也很感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模态识别和用振动进行故障诊断等。 写了这么多年轻人,怎么能忘记了还有一组老人?课堂上第一次看到这两个温和慈祥的老人时,我有些吃惊。我和同事说了,同事说这很正常的。后来在其他课上再遇到来学习的老人,我也就不奇怪了。课程前期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学习有些吃力。但他们很认真地请教问题,就像其他学生一样普通。等到第九次课,也就是逆迭代法计算固有频率时,我注意到他们组是第二个率先完成的,只用了小半天。记得他们满脸洋溢着喜悦,估计也为自己感到骄傲吧。不知道那些年轻的学生看到两个老人会不会有感触呢?会不会想,老人尚且好学不辍,我们年轻人岂能自甘落后? 做个大总结吧。能做助教感觉很开心,陪着这些学生一起成长也感觉很棒。现在走在校园里,偶尔会有学生打招呼,感觉更加融入这里了。第一次做助教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期待第二次能做的更好。
个人分类: 工作点滴|3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丹麦第一次做助教(2)
热度 2 suguang 2013-1-12 04:28
今年做了硕士生有限元课程 的助教,也学习了一门硕士生课程非线性有限元,算是着实体验了一把。简单介绍下,这里的硕士是两年,前一年半学习,最后半年做论文。前一年半都是没有导师的,都在上课。我的丹麦同事回忆说,硕士生课程对其成长帮助很大。 我做助教的这门有限元课程 总共是 13 次的课。事实上就是 13 个整天都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上午 1 个小时讲解,其他时间都是练习和辅导。教授和助教都站在旁边,看到学生举手就过去答疑。前九天是规定好的学习内容,后四天是自由选题做大报告。前四次是 MATLAB 编程,练习杆单元,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和结构优化。后五次是 FORTRAN 编程, ANSYS 分析做对比,练习平面单元,带状矩阵算法,虚功原理,等参单元,逆迭代法求特征值。其中虚功原理是练习推导新问题的有限元,比方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最后的自由选题,现在已经有七个题目了:平板弯曲问题,几何非线性问题,热固偶合问题,瞬态动力学问题,不可压缩流问题,塑性问题和声固耦合问题。如果我现在是学生,我会想做旋转运动梁的动力学问题。 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同事 说,如果我还在公司,我肯定乐意招聘这些学生。如果我在公司时的团队成员都参加过这门课,就可以省去很多前期培训了。如果我参加过这门课,就可以省去很多自我培训,在公司两年就可以完成更多有价值的工作。 写于DTU,2012年12月中旬。
个人分类: 工作点滴|3605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丹麦第一次做助教(1)
热度 1 suguang 2012-11-11 01:48
记一次答疑 2012-09-04 下午三点刚过出去了一下,回来时见到两个男生。进大门时,主动帮他们开门,请他们先进。他们在我导师的门前停了下来,我以为他们是维修或IT的。他们和我说,他们要找我导师,他已经走了,我能不能帮他们。他们做练习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心里一下子很暖,为他们这么认真学习感动,那些练习确实挺难的。但是,面对学生,我们不能给他们立下标尺,要让他们自己参悟自己的境界。其实说起启发式教育,我认为中国的禅宗做的是最好的。你可能不同意,但是我却从中获益很多。 再回来这件事,这就是要帮他们答疑啊。我当然是欣然答应。带他们去办公室,怕影响了同事。我问他的笔记本需要电源吗,他说不需要。我们就去了小厨房,在那张矮小的桌子上讨论。他拿出苹果笔记本,展示他的程序和结果。增量迭代时,误差振荡发散了。首先想到的是他们忘记初始化了,他们说注意了,检查过后也发现没有问题。我心想要花点时间了,刚好Yuriy进来了,就想把问题扔给Yuriy,但是坚持住了。我就坦诚地讲,我看到过这个错误,还不清楚原因。那两个学生也自己分析,这个程序是在先前的练习程序上改的,改动了哪些地方。我们就看了下不平衡力,恍然间发现了问题,非线性应力的计算。我给他们解释了一下,他们很快就完成了改动,问我,我们可以运行了吗?我说,可以了,试一下。结果出来了,和真值吻合很好。他们很开心,我也如释重负。我说,我是新做这门课的助教,也不清楚你们会犯什么样的错误。他们安慰我说,你做的很好。You manage it well. 我会记住这句话的,谢谢你们。你们也提醒我,不要给自己定下标尺,要不断地尝试,勇于接受挑战。 后记:(粘贴这篇日志时想到的)进门时主动让别人先进,虽然是个小动作,但是这传递了友好的信息。有次隔着大门的小窗户看到对面有个老教授过来,我就站着等他开门先过去,但是他过来开门后,并没有直接出去,而是带着微笑做了手势让我先进。这个动作很小,但是因此我对这个教授就很有好感。相反,我有时却是急匆匆莽莽撞撞的,不够友好了。我要向这位老教授学习,让生活多传递一些友好的信息。
个人分类: 工作点滴|3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说芬兰助教
iouiwc 2012-9-30 04:10
刚看了篇P大留美博士生当助教的文章,写的好啊。原文: http://blog.renren.com/blog/231204752/790102653 我个人比较搓,现在读的到底是本是硕还混着不清楚,当不了助教的。套用实验室老大的一句话“I am the supervisor on the top, so I don't know this. ” ,我可以回答:"I am the student on the bottom, so I also don't know this." 芬兰的教授从上课观察,有一小撮(每次用这个词就想起教务处的老师)教授要么懒,要么无知,要么又懒又无知,这一撮人约占20%。当然也有比例相当的牛逼教授。 芬兰教授普遍英语教学水平不高,于是很多课主讲给了博士生,或者干脆把重心从讲课移到了练习课和project,这时候助教的重要性就大大凸显了。就我感觉,就对这门课理解来说,助教大多比教授高两档。当然教授牛逼到一定境界了,助教就一边凉快去了,经典例子:"Inverse Problem" 为啥没有助教?原因是这教授快10年了没收博士生了。没有助教的课都会非常麻烦,还是这个例子,"Inverse Problem"每年及格都没几个。可见助教的重要性。问题是大家都不及格,哪有人能读这个老师的博士呢?没博士生就没助教,没助教就没几个及格的,没几个及格的就没博士生源。。。其他国家赶紧来个牛人破了这个死循环吧。。。 主讲课程的助教(叫助教有点不合适,但是身份就是这样)分两类,一类是讲课有教材的,一类自然是没有教材的。 不讲课只带练习的助教,一类是不见面有问题发邮件的,一类是上练习课还帮我们串一下课程内容的。 一类一类来。 A 上课有教材的 课程:《Optimisation 1》 7 ECTs 教材: Linear and Nonlinear Programming, 3rd ed. by Luenberger and Ye 讲师:德国博士生 Juliane Muller 这个必须得夸夸,最让我震惊的是这个博士讲课明显完爆教授,每周隔着大洋开着远程视频会议软件在cornell 给我们讲课做练习。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芬兰老师选教材不知道为什么很多都是默默无名的教材,但是上amazon一看,倒也都是4星,不过写评的人都不超过5个人。这课选的明显主流教材,我比较认同。不过,如果没有看她的讲解,这本被引用6000多次的经典教材在我看来一半是天书,另一半是垃圾(胡乱跳跳跳 跳你妹的中间步骤啊)。还有就是,从这课之后,我彻底开始支持视频教学了,原来我一直以为讲课就是站在台上讲才对,不过按照她的讲法我明显感觉视频更胜一筹。 B 上课没教材的 课程: 《Introduction to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5 ECTs 教材:PPT 主讲:土耳其博士生 Uygar Tuna 这个课的考试成绩还没出来,考试我写了7页的答题纸,满满的累死了,最后我还不确定我能不能过。课名起的也对也不对,主要内容是CT图像重建各类算法以及一堆PET噪声误差的处理。倒是提了个教材,不过完全没用上,我也看了3页就没在意了。这个博士生上课并不是很有意思,我甚至有过连续3节课不知所云的时候。不过后来看PPT准备考试的时候,就看出来这个博士生备课的功力了。应该说他的PPT是我见过最有结构,层次最清晰,配图最全面的,完完全全符合我对结构极度清晰的偏好,准备考试的时候我毫不费劲就把他的PPT改写成讲义版了,绝对的清晰。相比之下,某些美国人的书的行文,简直就是给极度informal下了个定义。另外这人出考试卷子功力也很深。 C 不见面有事发邮件的 课程:很多 首先是编程类的课,倒不是这些课的助教不带练习,而是我基本就没去过(软件系的课总是和我其他课时间冲突,唉,到底怪我不是IT的学生),有次C++2 最后一次练习我突然跑去了,阿三助教看见我说:“这个机房有课。”我说“我来上课的”阿三很惊异的说“我没见过你”我说:“me too哇 我就是看看你长什么样才来的啊”。阿三说“有问题问我啊?”我说“没事,我已经搞好了。”阿三说“哥昨晚改了要求。”我暴汗“那我有问题了,不过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没法问你。”于是阿三助教很仗义的让我运行了一遍,把我所有要改的地方都说了。另外这个阿三挺帅的,名字不记得了。 然后是必修课《medical image analysis》 5ECTs。先说句跑题的话,这个课有个讲了4次课的胖子是TAYS医院的物理师,挺牛逼的。助教印巴尼泊尔范儿,我跟他发了十封邮件讨论一个野猪头的CT重建的project(我也不知道芬兰哪里来的野猪头),他展现了耐心也展现了和我对问题理解巨大的分歧,到现在我其实也没搞清楚谁是对的。这就是邮件交流的不足,有些话说不清楚。 D 见面还帮我们串一遍课程的 典型的典型有两门课 课程: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computing》 3 ECTs 教材:webpages 助教:芬兰博士生 Joonas Laulumaa 我第一次接触MATLAB远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大概是因为有个什么信号处理实验还是什么的吧。再后来断断续续各种课上也多少用了用,不过那时候用起来四处求援,这一丢人状况直到毕业也没有什么改观。不过,这课之后,MATLAB我算是彻底OK了,顺便的把我编程的信心提了提,要不说什么我也不会上数据结构的。这课是自己看webpages的,没有讲课,更显得助教功不可没啊。至于那个老师,除了在我完成project 90%后告诉我:“亲,你理解错题了”打击了我外,没啥了。 课程: 《Algebra 1》 教材: Fundamental Structures of Algebra Discrete Mathematics by Foldes, S. (这书老师自己写的,出版社定价贵死了,影响销量老师很不满) 助教: 芬兰 Manu Harju 貌似他早就毕业了,现在是个兼职教师,带几门离散数学,代数,图论什么的练习课。他讲这些课已经4年了,什么问题都毫无压力,虽然教授本人课讲得也不错,不过由于我用的书是另一本芝加哥大学的,进度不一样,各种进度时差导致的问题全扔给助教了,深感其牛逼啊。另外就是,有些东西,自己看半天深感晕啊晕的,助教讲了几句突然就明白了,质变这一下少了个点破的人还真不行。这助教有这个水平。 最后,助教们都很牛逼,一开始说的帖子的那个作者也是好助教。非常感谢助教们的指点!
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来我真的不是个好助教
stark1987 2012-5-4 21:18
我依然记得多年前的那个上午,大一的我匆匆从线性代数的考场上独自离去的时候,我的监考老师在窗口探出头来大声跟我 说:“你还有最后一题没有做呢!”我回头看了他一眼,笑了笑,大步离去。 我依然记得那道被我空出的题目是一道简单的求特征值的题,但是我考前根本没有准备特征值这一节的内容,后来在家收到了寄来的成绩,我的分数刚好是满分减去这道题的分值。 当时的我很年轻,心气也很高,在听过老师的两次课后就干脆一个人开始自学了,那上课老师估计知道自己教的很烂,临到考前赶紧提前把大部分考题先透给大家,我一道题也没看,就是想测测自己的水平。 那时的我便常常想,若是我有一天能够站上讲台,我一定会做的比我的任课老师强。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学生如此痛苦。 后来的某一天,我成了四个大一班级的线性代数助教,和任课老师见面的第一天,她把一大堆练习和名单扔给我之后,我们便仿佛两条平行线一般再无交集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师是出了名的喜欢布置大量的练习给学生。学生几乎每周都需要完成一到两份练习试卷,最要命的是她不给学生答案也就罢了,连我也像是防贼一般不给答案,所以多年之后,我又得开始操刀计算行列式了...... 开始的时候,我的心气是颇高的,从图书馆找来MIT的Strang的那本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一边自己学,一边不时的在讲习题的间隙穿插着讲一些该书中有意思的一些观点。平心而论,这本书厚达373页,仅仅讲一个高斯消元法就用了近50页左右的篇幅,要将主干内容和相应的习题都完成,即便是现在的我,一个学期的时间也是非常紧张的,更何况是刚刚接触线性代数的那群小孩,他们不仅要学线性代数,同时还要学高等数学,有个班级甚至还在一边学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再加上还要分出精力学一些大家都知道纯属扯淡的课,怎么可能深入体会到线性代数的精妙。但我现在任然坚持认为,抛开扯淡的期末考试而言,从学生的长远来说,现在下大力气搞通这本书,比蜻蜓点水地上完薄薄那本湖南大学自编的什么XX重点教材然后在考试后完全把线性代数抛在脑后的做法更省时间。因为,在这个世上,有些劳作,有些痛苦是逃避不了的。 作者在序言里说道:“应该从何处开始,这是一个问题......幸运的是即便简单如高斯消元法,其中也隐藏着一些精妙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消元和矩阵对角化的等效,系数矩阵被转化为对应的对角矩阵。而这为引入矩阵及其乘法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另一个困难是速度,如果对矩阵的基本操作已然熟悉之后,接下来的艰巨任务便是给出一个比高斯消元法更本质的对于线性方程的理解。我认为引入系数矩阵的四个基本空间:行空间,列空间,以及与它们正交的两个空间,是使学生理解线性相关,线性无关,基,维数,秩的有效方法.....”
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高级职称的尴尬!
热度 7 caojian123 2011-10-24 11:40
最近受邀作为特邀专家去某地做报告。前天,联系人问我:您的头衔是什么,如何填写您的职称?我考虑了半天,说就写博士后吧。 说实话,到现在,我的职称一直是上班时间就定位的助教。10年过去了,还是助教。又一次,跟同事开玩笑说:我要当一名史上最牛的助教。当助教本来没什么不好,我也对此从没感到过屈辱,虽然和我一同进单位的都混到了中级、高级,而且有些起点只是一个小专科。今天,我才意识到,没有高级职称竟如此尴尬! 从资历上说,只有资深专家才能作为特邀人员。资深专家不是院士,就是教授、研究员。我算什么? 从单位上说,估计各个都来自有头有脸的科研院校。我又算什么?到目前连博士后都还没有正式审批下来。为了说明我的来历,我到申请做博后的单位亲自询问了一下我能否以本单位的名义参加会议。负责人热情地告诉我说,我的手续很快可以批复下来,挂靠本单位没什么问题。虽然她很热情,但我还是觉得很不好意思,特邀专家竟然连个正式的单位都没有。哎! 不知道我这样处境的人面对他人时,该如何介绍自己?说是助教,恐担心贬低了会议规格,引起参会人员的不满和怀疑;说是博士后,没正式进站之前,这样称呼还是有点心虚。 当初邀请时,我没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爽快地答应了,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可后来,因这些富有中国学术特色的棘手问题,我打算放弃。但无赖的是,我已经答应人家了,能不守信吗?再说,如果真的放弃了,是不是人家怀疑我因学术水平低下而退却呢? 我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小题大做。从联系人和我通话的热情持续递减的口气中,我能嗅觉到高级职称和有名气单位的重要性。 但愿其他参会人员不要因为这些而浅看我,我也不要为此做不好报告而妄虚此行!!!
475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助教生活
热度 3 LiLili 2011-7-22 17:14
来到学校工作正好两年整,想想自己都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今天学院讨论给定了个助教二级,感觉真是太逊了,助教都分级了!!分级分的好啊,早点提醒一下,不能只教书,还得做科研,写文章,做好学院工作。要是像我这两年,没发表啥论文,也没干出啥业绩,所以才落得今天这个助教都没当好。有时候工作和感情一样:如果,不幸福、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工作对我来说,不痛苦,但除了在讲台上感觉幸福以外,其他都让我觉得不怎么幸福,不怎么快乐。不过这两年,我体会到了做一名专业课老师的乐趣,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读个博士学位,一方面教书上有深度,有的讲,另一方面科研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喜欢学生们求知的眼神,讲台真是我的天堂。以后要更加努力啦,有想法就要去实施,落实才是最重要的,不怕小不怕少不怕简单,一切都要踏踏实实做起来。未来三年,我希望我在聘岗的时候,不要太逊了。努力!
2328 次阅读|5 个评论
批改学生作业
tenacity 2011-3-14 21:57
上午到学校将学生第四章作业批改完毕到中午近1点钟,因为明天有课。自从上学期不再申请助教了,一是现在的助教一般很难尽到应尽的责任,都是为了应付差事;二是自己也还算不老,资历也不大,自己改作业可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也能具体了解班里学生学习动态;三是现在最终考试要有平时成绩一项。自己平时多费点时间,最后对学生评价考核也有把握和依据。凡事后退一步想,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我觉得让助教批改作业不是什么好事。撇开学生自身学习态度和因素,如果助教能保证尽到责任,那对学生倒没什么坏处。但不能保证的话,对学生就有影响了。对自己可能短时有利,你可节省时间忙自己关心的事情,应付考核,应付各种申请等等。但长期对自己不一定有利了。也不是自己清高,不管学生怎么样,先尽到自己最起码的责任,对得起良心。 想起在香港那段时间,那么大牌的教授每周亲自批改学生作业,还专门约定好时间在办公室接待学生。我觉得自己应该付出的就付出。虽然班里总有一部分学生作业属于抄袭,但又不能跟他们太较真了,毕竟林子里什么鸟都有,否则就不是一个群体。以前看到抄袭的作业,心里很气。现在也要想开,自己心里有数就可以了。说实在,总觉得现在高校的教学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来说都有点鸡肋。学生只想拿够学分按时毕业就可以,没几个想认真学专业、学知识;老师只想完成每年学校任务考核,分上每年那仅有的那钵粥;学校只想每年收上应收的费用,让学生尽量全部合格毕业。
个人分类: 教学随记|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教授当助教
热度 1 smilesun 2010-9-30 20:46
自08年首开这门课以来,一直在想如何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虽然这门课程介绍文献检索知识、文献管理、信息分析等知识,确实对大家很有用,而且得到同学和网友的积极评价。但这种表观的满足并不是我的初衷。 有些想法想去实施,但需要太多的精力,对于我这个业余搞教学的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找助教很难,原因是选课的同学大都没什么研究经验,对文献也不熟悉。 刚刚突然想到,何不利用这些学生的导师当助教呢?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具体怎么实施还在考虑中。有相关经验的朋友不妨介绍介绍经验。 而且,让几十位教授当助教听起来很牛X的样子。
个人分类: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477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