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通江湖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鄱阳湖和洞庭湖建闸——为生态还是危生态?
热度 12 Wildbull 2017-12-4 09:30
谢平. 2018. 从历史起源和现代生态透视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北京:科学出版社 (电子版免费下载地址 :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201812/P020181207539415222224.pdf ) “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 ...... 三峡大坝、鄱阳湖、洞庭湖——这是近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焦点。争论的两大问题是:三峡大坝对两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到底有何生态影响? 两湖该不该建闸? 雄伟壮丽的三峡大坝( 图1 ),位于宜昌三斗坪, 坝 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坝 长2335米 , 总库容 393 x 10 8 m 3 , 水库总面积约 1084 km 2 。三峡大坝 是当今世界最大的 水利发电 工程,总 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47亿度。三峡大坝一方面为我们提供着巨量的清洁能源,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对长江水系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譬如,虽然三峡大坝的修建并不会显著改变总的径流量(当然会增加一些库面的蒸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流量的季节格局,由于显著减少泥沙向下游的输送而影响下游河床或岸带的冲刷,并进一步改变自然的江湖关系,影响一些生物(如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生活节律,并最终会影响一些物种的生存,亦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等等。 图1 三峡大坝 鄱阳湖和 洞庭湖( 图2 )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淡水湖,目前依然保持着与长江的自然连通状态,对长江中下游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完整性(如江湖洄游鱼类的生态空间、长江干流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承载力等)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该地区的几乎所有其它湖泊都切断了与长江的自然联系。以三峡大坝对两湖的影响为由,江西和湖南两省正极力推进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利枢纽工程,并冠名“生态”工程( 图3 ),其中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已被纳入“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 。两湖水利枢纽到底是为生态还是危生态? 图2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示意图(引自:戴雪等 2017 ) 图3 拟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水利枢纽工程 两湖曾经都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豚类——白鳍豚的故乡,白鳍豚的模式标本还采自洞庭湖 ( 陈宜瑜和陈炜 1975 ) ,虽然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现在两湖中依然还有另一种珍稀濒危豚类——江豚的身影。可见,两湖对长江中下游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运行对中下游干流以及两湖的水沙平衡以及生态等的可能影响亦备受关注,虽然精确评估十分困难,因为水系异常复杂,空间尺度巨大,各种不同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此外,人为扰动还会叠加上异常的气候波动,一些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动态平衡,等等。 一、气温、降水的长期变化,湖泊的演化 温度与降雨是可能影响湖泊演变的两个重要的气象因子,如果它们没有趋势性变化,那湖泊的显著变化就会另有其因。洞庭湖区近百年来气温的变化以 1998-2010 年略微偏暖,比平均高 1 ℃( 图 4 )。近百年来,洞庭湖降雨的周期性变化并不明显,与气温的变化略有不同, 1998-2010 年期间的降雨并未偏多( 图 5 )。 图 4 1910 — 2010 年洞庭湖区年平均气温距平(引自: 彭嘉栋等 2014 ) 图 5 1910 — 2010 年洞庭湖区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序列(引自: 彭嘉栋等 2015 ) 近 200 年来,洞庭湖处于不断萎缩的过程之中( 图 6 )。即自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四口分流形成之后,洞庭湖在泥淤滩涨和筑堤建垸的双重作用下,由盛转衰,面积急剧萎缩,由 1825 年的近 6000km 2 下降到 1995 年的 2625km 2 。 1955 ~ 1978 年期间,洞庭湖水面面积减少了 970 km 2 ,主要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引起的 ( 赵淑清等 2002 )。 图 6 近 200 年( 1825-1995 年)来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根据《湖南手册》的资料绘制而成) 二、 江湖水文关系 1. 长江占全国径流量的 1/3 ,两湖占长江径流量的 1/2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多年( 1951-1983 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 8956 X 10 8 m 3 ( 汤奇成等 1998 ),约占全国总径流量的 37.7%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其库容十分巨大——洞庭湖 167.0 X 10 8 m 3 ,鄱阳湖 149.6 X 10 8 m 3 ,它们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 3126 X 10 8 m 3 和 1460X 10 8 m 3 ( 姜加虎和窦鸿身 2003 ),占长江年经流量的 52% 。但两湖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巨大,如鄱阳湖最大径流量达 2646 X 10 8 m 3 ( 1998 年),最 小仅有 566 X 10 8 m 3 ( 1963 年),两者相差 4.7 倍! 2. 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径流量的 30% 洞庭湖现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流域面积约为 257,000 km 2 。当岳阳水位为 33.5m 时,洞庭湖面积约为 2625 km 2 ,平均水深 6.39m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南岸,南汇四水(湘、资、沅、澧),北纳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分泄的长江洪水,东接汩罗江和新墙河水,最后由城陵矶北注长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吞吐型湖泊。荆江南岸从松滋口、虎渡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等四个历史决口分流冲刷成 4 条河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和调弦河。公元 325 年前后和南宋时期分别形成调 弦口和太平口, 1860 年与 1870 年 藕池河、松滋河相继形成。调弦口于 1958 年封堵,也将(荆南)四口称(荆南)三口。截至 2001 年,湖南四水流域兴建大中小型水库多达 13318 座( 李景保等 2005 )。 根据 1953-2012 年的统计资料,洞庭湖多年平均径流 2832 亿 m 3 ,其中四水 1663 亿 m 3 ,占洞庭湖全湖径流量的 58.7 %,四口 873 亿 m 3 ,占 30.8 %,来自区间的 296 亿,占 10.5% 。四口的径流集中在汛期,其 6-10 月的径流占全年径流量的 89.3% ( 图 7 )。 图 7 在 1953-2012 年期间,四口和四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根据 梁亚琳等 2015 年的数据绘制而成) 3. 江水倒灌鄱阳湖 鄱阳湖现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流域面积约为 162,000 km 2 。当湖口水位为 21.69m 时,鄱阳湖面积约为 2933 km 2 ,平均水深 5.1m 。而在干旱的 2012 年,湖面面积曾降至近 200km 2 。鄱阳湖上有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下通过湖口与长江相连,每年 7 月鄱阳湖上游五河入湖洪水开始消退,而长江水位快速上涨,对鄱阳湖出流产生强烈的顶托作用而出现江水向湖中倒灌现象( 图 8 ),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倒灌现象。 图 8 ( a ) 1960-2007 年间鄱阳湖流域月平均入湖流量与长江汉口站月平均流量; ( b ) 1960-2007 年间长江倒灌累积频率分布图(引自: 叶许春等 2012 ) 三、 三峡工程对两湖水沙动态及江湖水文关系的影响 1.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沙平衡的影响 方春明等( 2014 ) 指出,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产生了较大冲刷,枯水位下降,但同时三口河道也产生了一定冲刷,部分抵消了荆江水位下降对三口分流的影响,因此,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荆江三口分流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由于三峡水库运用后 2003 — 2011 年的数据点基本位于 1991-2002 年的相关线上(只略为偏下一点),因此他们认为,三峡水库运用对三口年径流量的影响有限。 下荆江裁弯( 1967-1972 )后,四口分流分沙比呈减少趋势,由于葛洲坝水库为径流式水库,库容相对较小,对下游流量过程几乎没有影响,拦沙作用亦十分有限( 徐慧娟等 2014 )。 方春明等( 2014 ) 指出,三口年径流量与枝城年径流量之比(三口年径流量比)自 1990 年后也趋于稳定,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对其影响亦微乎其微。 三峡工程截流前( 1951-1998 )荆南三口年均输沙量达 14126 × 10 4 t ,占洞庭湖区来沙量的 81.5% ,同期四水多年平均来沙量仅为 3198 × 10 4 t ,且变幅不大,表明荆南三口来沙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洞庭湖盆泥沙冲淤量,而荆南三口的输沙量与其来水量密切相关。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的三个时段,荆南三口年输沙量及洞庭湖盆淤积量波动下滑趋势较为明显,而洞庭湖盆从淤积为主转变为冲刷为主( 图 9 )。 图 9 不同时段荆南三(四)径流量、输沙量与洞庭湖盆冲淤量演变趋势 (引自 周永强等 2014 ) 在每年的汛期,也是许多江湖洄游鱼类的繁殖旺季,在长江中大量孵化的仔鱼以及初出茅庐幼鱼经过枝城后通过荆南三(四)口进入洞庭湖肥育,而在洞庭湖中肥育成熟的亲鱼又可经城陵矶通道进入长江,补充长江的繁殖群体,它们在翌年随雨季的降临而开始繁殖,之后与大量的新生幼鱼一道重返洞庭湖。 2. 三峡工程对长江倒灌鄱阳湖的影响 三峡大坝运行前( 1990-2002 年):鄱阳湖平均倒灌 5.15 天,倒灌量 12.83 X 10 8 m 3 ;三峡蓄水初期( 2003-2008 )以来,两者均明显上升:平均倒灌 15.83 天,倒灌量 35.91 X 10 8 m 3 ,三峡水库 175 m试验性蓄水( 2009 年)以来,两者均显著下降:平均倒灌 2.14 天,倒灌量 1.46 X 10 8 m 3 ( 图 10 )。 图 10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鄱阳湖倒灌天数及倒灌量的变化(根据 王雪等 2017 的数据 绘制而成) 长江倒灌鄱阳湖主要发生在 7 ~ 11 月,绝大多数出现在 7 ~ 9 月份,占总倒灌天数的 90.4% ( 王雪等 2017 )。湖口水位 22.59m ( 1998 年 7 月 31 日)为历年实测最高水位,此时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 3708 km 2 ,湖体容积 303.63 X 10 8 m 3 ( 王圣瑞等 2014 )。因此, 19 91 年倒灌量( 113.87 X 10 8 m 3 )超过了鄱阳湖最大湖容的 1/3 。 长江倒灌鄱阳湖对江湖洄游鱼类来说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 7-9 月正好遇上江湖洄游鱼类繁殖盛期与幼鱼生长旺季,自然的灌江纳苗不仅对鄱阳湖,而且对整个长江的渔业资源量维系具有重要意义。 2009 年之后鄱阳湖倒灌的大幅衰减问题值得重视。 四、 三峡工程对两湖的生态影响 鱼产量由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所构成。有时,虽然鱼类资源丰富,但有可能不被捕捞,而过度捕捞会导致鱼类资源衰竭。一般来说,天然捕捞量取决于鱼类资源量,即鱼类资源量越大,捕捞量就可能越大。但某一时期捕捞量的增加也可能由于更多的营养物输入(富营养化),亦可能由于捕捞技术的改进或捕捞强度的增加(这会引发过度捕捞)。 1. 洞庭湖渔产量的历史变化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洞庭湖的鱼产量并未呈现系统性的衰退现象,虽然湖泊面积由所下降( 1958 年 3141 km 2 → 1995 年 2625 km 2 )。除 1996 、 1998 年溃垸因素,捕捞量较高外( 廖伏初等 2002 ),洞庭湖鱼 类捕捞量绝大多数情况下在 2-4 万吨之间徘徊,多年平均约为 3.3 万吨( 图 11 )。这与长江干流的资源量从 1954 年的 43 万吨下降到 2011 年的 8 万吨有着天壤之别! 图 11 洞庭湖渔业捕捞量的历史变化(根据湖南水产部门的统计数据绘制而成,见: 廖伏初等 2002 、 李红炳 和 徐德平 2008 以及 李杰钦 2013 )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鳙)是产漂流性卵的鱼类, 20 世纪 60 年代在洞庭湖鱼产量中的比例曾经达到 21% ,之后逐渐下降(发生大面积洪灾的 1998 年除外),三峡蓄水前的几年在 8-9% 之间徘徊。三峡截留并未显著降低它们的比例, 2014 年又回升到 17% ( 图 12 )。 图 12 洞庭湖鱼类捕捞总量中四大家鱼占比的变化(根据湖南水产部门的统计数据绘制而成,见: 李红炳和徐德平 2008 、 李杰钦 2013 、以及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 2015 ) 江湖洄游鱼类的比例曾在 1963 年达到 32% , 1999 年之后就在 10% 以下徘徊,湖泊定居鱼类的比例进一步上升, 1999 年之后就超过了 80% ( 图 13 )。洞庭湖中江湖洄游鱼类的衰退与三峡截留并无直接关系。 图 13 洞庭湖鱼获物中主要类型鱼类的比例(根据湖南水产部门的统计数据绘制而成,见: 李成 2006 ) 2. 鄱阳湖渔产量的历史变化 根据鄱阳湖周边全部 11 个县市的渔业统计资料,得到鄱阳湖水产品捕捞量的历史变化如 图 14 所示。 1949 年以来,鄱阳湖的天然捕捞量以 30 年为周期进行波动,第二个周期比第一个周期的平均值显著增高;此外,三峡蓄水并未明显降低鄱阳湖的渔产量。鄱阳湖渔产量年际间的波动与水面面积呈正相关关系( 张本和王建华 1982 )。发生特大洪水的 1954 、 1996 和 1998 年,渔产量分别达到周期波动的峰值。洪水年份也会使渔产量增加: ① 湖库、池塘等中人工投放的鱼苗通过洪水进入鄱阳湖中, ②从 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鱼类增加,特别是江湖洄游鱼类(如四大家鱼), ③ 鄱阳湖水位增高,湖面扩大,饵料丰富,鱼类索饵范围广,有利于生长( 省渔政局增殖科 1996 )。 1998 年特大洪水也引起四大家鱼在总鱼获物中的比例由 5-10% 上升到 10-15% ,可能是由于特大洪水引起人工养殖池中的四大家鱼逃入湖中所致( 钱新娥等 2002 )。 图 14 鄱阳湖渔业捕捞量的历史变化(根据江西省渔政管理局的数据绘制而成,见: 钱新娥等 2002 、黄晓平和龚燕 2007 、吴斌等 2014 ) 在鄱阳湖的鱼类捕捞产量中,江湖洄游的四大家鱼的比例多数都在 10% 以下( 图 15 ),且整体水平也比洞庭湖略低,这亦在情理之中,因为洞庭湖与长江的交换量更大,在长江中飘荡的鱼苗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洞庭湖肥育。此外,也难以看出三峡蓄水对四大家鱼在洞庭湖鱼类捕捞总量中占比的显著影响。 图 15 鄱阳湖鱼类捕捞总量中四大家鱼占比的变化(根据江西省渔政管理局的数据绘制而成,见: 张本和王建华 1982 、 省渔政局增殖科 1996 、 黄晓平和龚燕 2007 、 姜红 2014 以及 吴斌等 2014 ) 3.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历史变动 两湖是白鳍豚和江豚的重要栖息与觅食之地。但白鳍豚在三峡截流之前就基本绝迹了,因此,其绝灭与三峡的影响应该没什么关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部门对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江豚进行了多轮的现场考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85-200 头),三峡截流并未引起江豚数量的明显降低( 表 1 )。 表 1 洞庭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历史变动(单位:头) 时间 长江干流 洞庭湖 鄱阳湖 合计 文献 1984-1991 2546 104 52 2702 张先锋等 1993 1998 年 4 月 — — 388 — 肖文和张先锋 2000 2006 1225* 230* — — 2007 — 180* — — — — — — 2009 — 145* — — 2010 114 2012 500* 90* 450* 1040* 2014 — — 403 — 刘磊等 2016 * 《 2012 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 —无数据 五、 大型通江湖泊中四大家鱼繁殖群体的变化 繁殖群体对种群的盛衰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某种原因(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导致某一物种的自然繁殖群体的规模逐渐变小,那该物种的自然种群规模就会逐渐衰退。 1. 洞庭湖的重要作用 与长江保持连通的湖泊所剩无几,洞庭湖以其与长江的特殊联系以及巨大的分流调蓄功能,对长江中下游自然江—湖关系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着长江多种经济鱼类种群数量补充基地的作用。根据 1988 年的调查,在长江中繁殖的四大家鱼苗经三口进入洞庭湖有约 13-15 亿尾,入湖的家鱼苗有 90-95 发育到了鳔一室期或卵黄吸尽期,距产出已有 6-7 天,按漂流速度推算,这些育苗主要是产自重庆以下的上游江段产卵场。至于湘江中繁殖的家鱼苗总数仅有 0.48 亿尾,对补充洞庭湖四大家鱼资源的意义不大(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1991 )。 通江湖泊中四大家鱼的幼鱼的来源并不仅仅限于长江干流,譬如,四大家鱼在湘江和赣江中也能繁殖,这些支流产卵场的状况也会影响到两湖中的鱼类群落结构与资源量。 长江支流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如湘江在历史上捕捞家鱼苗曾达 40 亿尾( 1959 年),在 20 世纪 70 年代平均只有 2.4 亿尾, 20 世纪 90 年代初家鱼苗已很少,停止了捞苗生产(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1991 )。 2. 四大家鱼的繁殖群体严重萎缩 在长江水系,四大家鱼其成熟年龄一般都在 4-5 龄,少数可在 3 龄,而鳙鱼最早也是 4 龄( 表 2 )。 1963 年,在鄱阳湖湖口的鱼获物中, 4 龄及以上的个体还占有不低的比例,但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 4 龄及以上的个体就十分罕见。湖北洪湖 50 年代中后期兴建隔堤和新滩口排水闸,在 1959 年的鱼获物种, 4 龄及以上的鳙还占有很大比例。 20 世纪 90 年代,通江湖泊洞庭湖中的四大家鱼其 4 龄及以上个体的比例也很低。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中繁殖群体的严重衰退可能由于过度捕捞,发生在湖泊或长江干流,也可能是两者的联合作用。但两湖中渔产量的相对稳定可能主要由于一种补偿机制,即大型江湖洄游鱼类的降低被小型定居鱼类的增加所补偿。此外,水体营养的增加也使饵料生物有所增加,因此,也能支撑更多的鱼类种群数量。 表 2 长江水系四大家鱼的成熟年龄与繁殖季节 种类 成熟年龄 地点 繁殖季节 青 一般 4-5 龄,最早 3 龄 宜昌( 1958 年)、湖口( 1961-1963 ) 5-7 月 草 一般 4-5 龄,最早 3 龄,最晚 6 龄 湖口( 1961-1963 ) 4 月底 -7 月初 鲢 一般 4 龄,最早 3 龄 宜昌( 1958-1959 )、湖口( 1962-1964 ) 4 月中 -7 月, 5-6 月较集中 鳙 一般 5 龄,最早 4 龄 湖口( 1962-1964 ) 5 月上 -7 月 资料来源: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 倪达书和汪建国 1999 3. 酷渔滥捕严重 利用非法渔具如电 · 炸 · 毒鱼、迷魂阵、地笼网、矮围等的酷渔滥捕可能是导致两湖中大型江湖洄游鱼类资源衰竭以及鱼类群落结构小型化的重要原因。譬如,密眼网簖(迷魂阵)是一种大规模捕捞经济鱼类幼鱼的渔法,其网目一般为 5 ~ 10 mm ,可以捕到体长仅 2 ~ 3 cm 的幼鱼,在东洞庭湖,网簖的日产量达 10.5 万 kg ,其中经济鱼类幼鱼 6.45 万 kg ,从 7 月底至 8 月初,每天的渔获物中含有草鱼幼鱼 147 万尾,青鱼幼鱼 225 万尾,鲤幼鱼 306 万尾( 曹文宣 2008 )。 据湖南省渔政部门的估算, 2002 年,在洞庭湖中的“迷魂阵”超过 8000 个,网片长度超过 100 万 m 以上,“布围子” 8000 船左右,长度 80 万 m 以上,其捕获的鱼类 70% 以上为当年或 1 冬龄幼鱼;电击渔船 2000 艘以上,每年用来炸鱼的炸药 80 t 左右,一些渔民还总结出一套炸鱼经:“春炸湾、夏炸滩、秋冬两季炸深潭”( 柳富荣 2002 )。 2015 年,在东洞庭湖八角包水域发现的“绝户网”,一次可围上百亩水面,连小拇指长的鱼儿都会被尽收网中。 鄱阳湖的迷魂阵在 1978 年只有 27 部, 1983 年增加到 2400 , 1986 年猛增到 9889 部,在 1983 年鄱阳湖下山岛渔区的 1 部迷魂阵的渔获物中,体重在 50g 以下的个体占到总数的 60.8% , 50-250g 的个体占 37.2% , 250g 以上仅占 2.0% ;而在汉池湖抽查的 64.9 kg 迷魂阵渔获物中,有 27181 尾鱼,平均每尾体重不到 2.4g ( 张本和张立 1997 )。 六、 为何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下降了 80% ? 长江干流与其附属水体是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又具有十分不同的特性:中下游干流的江水泥沙含量高,十分浑浊,饵料生物十分稀少;与干流连通的湖泊,一般都是水质清澈,长满各种类型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等饵料生物亦非常丰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和鸟类,充满着生机( 图 16 )。 图 16 浑浊的长江与其生机勃勃的连通湖泊,通江湖泊呈现两类植被景观——湿生植被和水生植被 但是,干流也是许多动物的活动之地,譬如,许多鱼类,如我们熟知的四大家鱼,就在奔腾的江水中产卵(所谓的漂流性卵)与孵化,幼鱼待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后,再进入湖泊中肥育,而且这些鱼类不能在静水环境中产卵,它们就养成了这种江湖洄游的习性。 对长江中下游的阻隔型湖泊来说,一般是冬、春(长江枯水季节)开启闸门,尽量江湖水排出,而到洪水季节则关闭闸门,利用腾出的湖容接纳流域的来水。但问题是,洪水季节也是江湖洄游鱼类的产卵季节,关闸意味着这些新生鱼苗无法随江水进入湖泊。而冬、春季湖泊开闸放水即使有一些残留的亲鱼进入长江,最终这些鱼类也难逃在阻隔湖泊中逐渐衰亡的命运,除非通过人工繁殖进行放养。 一般来说,流速大、泥沙多的河流环境不利于浮游动物的生存,这类河流中的浮游动物往往十分贫乏。譬如,在洪水季节,亚马逊河水的流速和悬浮无机物比枯水季节高 3-4 倍,河水变黄,高度混浊,缺少浮游动物。泥沙在流水中碰撞磨擦是浮游动物减少的原因之一( 陈受忠 1985 )。长江流速大,含沙量高,干流中浮游动物的贫乏也在情理之中。 在江河中,枝角类相当贫乏,平均约为 0.001-0.1 个 /L ,而池塘、湖泊与水库一般有 10 个 /L ,有时可达 100 个 /L ,这是由于江河冲洗涤荡,水中有大量无机悬浮物存在,不利于枝角类滤食的缘故,尤其在小溪以及流速大的江河中,几乎见不到枝角类( 蒋燮治和堵南山 1979 )。总的来说,在河流,特别是激流环境中,各种浮游动物的丰度都会大大降低。 据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大幅衰竭,从 1954 年的 43 万吨,下降到 2011 年的 8 万吨,降幅超过 80% ,平均每年下降了约 1.5% ( 图 17 )。虽然沿江湖泊的渔业产量并不低,但却无法支撑长江中需要以鱼类为生的更高级消费者,如白暨豚和江豚。 图 17 长江干流渔业捕捞量的变化 长江干流的成鱼资源量虽然已大幅下降,但早期的仔、幼鱼资源量还是比较丰富的,这可能得益于长江主要鱼类巨大的繁殖力( 常剑波等 1995 )。但超过了一定阈值之后,仔幼鱼的资源量也难免不会陡然下降。 总之,在长江水系中,干支流的水文条件满足了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场需求,但由于饵料稀少,难以单独维持较大的鱼类种群,其鱼苗孵出后需要到通江湖泊中去肥育。在长江中下游,春夏季进行繁殖的鱼类,其幼鱼借助长江的季节性泛滥,适时进人通江湖泊去觅食,那里各种类型的水生植物、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等可以支撑比干支流大得多的鱼类种群密度,许多鱼类还将卵粘附于水草表面,亦能在一定程度上逃避敌害。 令人惊讶的是, 20 世纪 40 年代末长江中下游湖泊总面积尚有约 35123 km 2 ,它们都会因洪水泛滥而保持连通,而现在仅有两湖(总面积约为 5500 km 2 )保持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因此,支撑长江鱼类的有效湖泊面积减少了 76% ,如果叠加上酷渔滥捕的生态效应以及长江沿岸港口码头林立、堤岸硬化等对沿岸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生植物)的不断破坏,长江干流从 1954 年渔产量降幅超过 80% 亦不难解释。 主要结论 1 )产漂流性卵鱼类(如四大家鱼)是长江中下游的优势鱼类,是季风气候下形成的东亚特有类群。雨季在长江中新生的幼鱼需借洪水泛滥进入湖泊肥育,成熟后再回到干流中繁殖,不能进入湖泊索饵的幼鱼很可能会因长江中饵料生物匮乏而死。因此,这些鱼类的生存与繁衍依赖于江湖之间的连通性与交换性。 2 )三峡水库运用对洞庭湖荆南三口年径流量的影响有限,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径流量的比例高达 30% 。 175 m试验性蓄水后,鄱阳湖的平均倒灌降至 2.14 d ,倒灌量仅 1.46 X 10 8 m 3 ,占鄱阳湖年径流量的比例仅 0.1% !因此,根据江湖之间相互交换的水量来看,洞庭湖对长江产漂流性卵鱼类资源量的维持可能更为重要。 3 )长江干流的渔业捕捞量从 1954 年的 43 万 t 下降到 1980s 的 20 万 t ,最后到 2011 年的 8 万 t ,降幅高达 81% 。而 1950s 以来,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渔产量并未如此,分别在 2-4 万 t 之间徘徊。 4 )过去半个多世纪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主要是由江湖阻隔引起的,而过度捕捞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干流及两湖中的酷渔滥捕加速了产漂流性卵大型鱼类资源量的枯竭,这可能对干流渔业资源的衰竭影响更大。而两湖中渔业资源的稳定甚至上升一是得益于定居型鱼类对空缺生态位的填补,二是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的增加可能也有一定贡献。 5 )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长江渔业资源的大幅衰退不能归因于过度捕捞,因两湖的过度捕捞并未产生同样的后果。因此,即使在干流休渔十年,也未必能使长江的渔业资源大幅回升。 6 )现在,两湖的渔业资源量与长江干流几乎持平,对长江干流渔业资源量的维持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两湖也是江豚的重要栖息之地,湖泊中可供江豚享用的鱼类比长江中要多得多 ( 图18 、 图19 ) 。如果在两湖建闸,将会切断它们与长江的生态联系,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将会进一步加剧,江豚可能更快地灭绝,可能还会出现其它物种的链式灭绝。 图18 在鄱阳湖中捕食鱼类的江豚(图片由 余会功拍摄于 2014年,地点:鄱阳湖) 图19 在长江铜陵江段中捕食鱼类的江豚(引自: 万 家热线,2017-4-28 ) 参考文献: 陈宜瑜,陈炜 . 关于白鳍豚的一些形态解剖资料 .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 , 5 : 360-368. 彭嘉栋,廖玉芳,刘珺婷,伍湘秦 . 洞庭湖区近百年气温序列构建及其变化特征.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 30 : 62-68. 彭嘉栋,廖玉芳,刘珺婷,伍湘秦 . 洞庭湖区近百年降水序列构建及其变化特征.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 31 : 63-68. 赵淑清,方精云,陈安平,等 . 洞庭湖区近 50 年土地利用 / 覆盖的变化研究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 11 : 536-542. 汤奇成,熊怡等 . 中国河流水文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姜加虎,窦鸿身 . 中国五大淡水湖 .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李景保 , 王克林 , 秦建新,肖洪,巢礼义 . 洞庭湖年径流泥沙的演变特征及其动因 . 地理学报, 2005 , 60 : 503-510. 梁亚琳,黎昔春,郑颖 . 洞庭湖径流变化特性研究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5 , 5 : 67-71. 叶许春,李相虎,张奇 . 长江倒灌鄱阳湖的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 34 : 69-75. 方春明,胡春宏,陈绪坚 . 三峡水库运用对荆江三口分流及洞庭湖的影响 . 水利学报, 2014 , 45 : 36-41. 徐慧娟,许多,宁磊,肖华 . 重大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四口水系洪水特性的影响分析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4 , 9 : 127-130. 周永强,李景保,张运林,章新平,黎昔春 . 三峡水库运行下洞庭湖盆冲淤过程 响应与水沙调控阈值 . 地理学报, 2014 , 69 : 409-421. 王雪,赵学峰,赵学军 .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鄱阳湖倒灌特性对比分析 .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 34 : 9-12. 王圣瑞等 . 鄱阳湖生态安全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廖伏初,何望,黄向荣,等 . 洞庭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变化 .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 26 : 623-627. 李红炳,徐德平 . 洞庭湖“四大家鱼”资源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 内陆水产, 2008 , 6 : 34-36. 李杰钦 . 洞庭湖鱼类群落生态研究及保育对策 .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3.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 . 洞庭湖鱼类衰竭势头减缓 . 渔业致富指南, 2015 , 9 : 12. 李成 . 洞庭湖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调查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张本,王建华 . 鄱阳湖渔业自然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的初步意见 . 淡水渔业, 1982 , 3 : 1-5. 省渔政局增殖科 . 一九九五年度鄱阳湖区渔业资源状况调查工作总结 . 江西水产科技, 1996 , 3 : 8-9. 钱新娥,黄春根,王亚民,熊飞 . 鄱阳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环境监测 .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 26 : 612-617. 黄晓平,龚雁 . 鄱阳湖渔业资源现状与养护对策研究 . 江西水产科技, 2007 , 4 : 2-6. 吴斌,方春林,甘江英 . 鄱阳湖“四大家鱼”的现状分析与生态经济前景 . 中国水产, 2014 , 10 : 27-28. 姜红,刘礼堂,郑喜森 . 鄱阳湖水域渔业资源现状调查及主要保护对策 . 渔业现代化, 2013 , 40 : 68-72. 张先锋,刘仁俊,赵庆中,等 .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现状评价 . 兽类学报, 1993 , 13 : 260-270. 肖文,张先锋 . 截线抽样法用于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研究初报 . 生物多样性, 2000 , 8 : 106-111. 刘磊,胥左阳,杨雪,欧阳珊,李伟明,吴小平 . 枯水期鄱阳湖重点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及行为特征 .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6 , 40 : 276-280.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1991.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 长江鱼类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倪达书,汪建国(主编) . 草鱼生物学与疾病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曹文宣 . 有关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的几个问题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 17 : 163-164. 柳富荣 . 洞庭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增殖保护对策 . 现代渔业信息, 2002 , 17 : 26-28. 陈受忠 . 葛洲坝截流前后长江浮游动物的研究 . 生态学杂志, 1985 , 3 : 1-4. 蒋燮治,堵南山 . 中国动物志节肢动物们甲壳纲淡水枝角类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常剑波,邓中粦,张国华等 . 洪湖灌江纳苗的可行性及效益评价 . 见:陈宜瑜,徐蕴龋ㄖ鞅啵汉楹水生生物及其资源开�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 220-231. 致谢 : 中国科学院野外站联盟项目( KFJ-SW-YW026 )和中国科学院 B 类先导科技专项培育项目( XDPB02 )联合资助 本文主要来源: 谢平. 2017. 三峡工程对两湖的生态影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6:1607-1618. 三峡工程对两湖的生态影响(谢平 2018,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pdf
24788 次阅读|19 个评论
我对鄱阳湖控制工程的意见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6-12-5 16:48
我对鄱阳湖控制工程的意见:(一)湖控工程意义不大,(二)鄱阳湖江湖分离是大势所趋。 建国以后,随着长江大堤体系的完善,长江沿岸的湖泊逐渐建闸控制,实现江湖分离。目前长江中下游没有闸坝控制的通江湖泊只有洞庭湖、鄱阳湖、石臼湖等三座。当然长江下游通江湖泊江湖分离的历史其实很早,晚清名臣张之洞都鄂时候,就曾修筑武金堤、武清堤,使武昌东湖、南湖等湖泊与长江分离。江湖分离主要是为湖区围垦蓄洪服务,防止汛期长江洪水倒灌,增加圩堤的防洪压力。洞庭湖、鄱阳湖由于上游汛期来水量太多,难以抽排,所以一直未建闸坝控制,保留为通江湖泊。 但规划中的鄱阳湖湖控工程与一般的江湖分离工程不同,目的是调枯不调洪,维持鄱阳湖枯水期的水位与水面。鄱阳湖本身就是一个吞吐型的湖泊,可以分为上、下(南、北)两部分,北鄱阳湖基本上类似为河道,每年水面积剧变主要在南鄱阳湖。每年动库容超过200亿立方米,对于吸纳长江汛期洪水,长江下游的防洪供水都有重要意义。鄱阳湖水位与湖区供水和候鸟越冬的关系不大。而湖控工程非汛期下闸拦水,会进一步加剧长江下游非汛期的低水位、低流量,加重长江口咸潮入侵。 鄱阳湖的历史水位比现在低得多,而且水面比现在靠北,鄱阳湖中心西汉时期还曾经有个枭阳县。以目前湖口最高洪水位,如果没有圩堤挡水,鄱阳湖汛期水面将淹没南昌,达到上万平方千米。鄱阳湖水面扩大,一方面与地质沉降有关;另外一方面也是长江和赣江泥沙在九江附近形成三角洲淤积,造成古彭泽解体,并抬高了水位。长江清水下泄,干流河床下切,连带湖口和鄱阳湖水位下降,从地质过程上讲,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 鄱阳湖越冬候鸟主要栖息地是消落带而不是水面,鄱阳湖冬季水位过高,反而不利于候鸟觅食,如97-98、07-08年的冬汛期间。因此,湖控工程对鄱阳湖湖区而江西全省的积极意义有限,反而可能影响长江下游沿江地带的供水。 赣江流经鄱阳湖区西部,并分为三支,形成鸟嘴状三角洲,其中北支是赣江主流,与修水汇合后,经北鄱阳湖注入长江。赣江三角洲沙嘴持续向东北发展,所形成的沙坝迟早会和对岸的都昌县相连,从而将鄱阳湖分为上、下(南、北)两部分,下(北)鄱阳湖成为赣江入江水道的一部分,鄱阳湖由过水湖泊,转变为与长江、赣江分离,就如同长江对岸的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等江北湖群都曾经是古彭泽的一部分,现在已经与长江分离。实际上,上、下鄱阳湖之间已经存在松门山、吉山等沙山(沙岛),即使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上下鄱阳湖分离可能也会在几百年以后发生。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8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太湖治污20年投入百亿元未
xjtuhyg 2012-2-19 09:42
关注中国水安全: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 2012年02月17日14:01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2-02-17/140123949712.shtml    中新社南昌 2月17日电 (记者 王剑)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召开会议,对“长江之肾”、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17日向记者证实,该建议书已通过行业审查,表示着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迈出关键第一步。   据介绍,《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审查会已于前几日在北京召开,审查会对项目建议书报告分规划、水工、环保等 11个小组进行了为期2天的专题讨论,原则同意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   《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行业审查,标志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决策阶段,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记者了解到,该建议书通过行业审查后仍需水利部出具正式批复;获得水利部批复后,由国务院发改委征求相关部委意见;如获国务院发改委批复,还需国务院审查批复。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1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务院审查后,后续还要过两道“门槛”,即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初步设计报告审查。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设“路漫漫其修远兮”。   国务院 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被列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关键工程、核心工程”。    根据江西水利厅公布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工程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枢纽轴线总长 2986m。江西省水利部门称,该工程对维护健康长江、发挥三峡工程更大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   鄱阳湖号称 “长江之肾”、系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承纳江西境内五大江河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2%。近年来,受鄱阳湖水系入湖径流量减少以及长江水资源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鄱阳湖枯水出现了时间提前、水位偏低、持续时间延长等现象,江西江河水位不断突破历史最低值 。 (完) @@@@@@@@@@@@@@@@@@@@@@@@@@@@@@@@@@ 鄱阳湖能建大坝拦水解渴吗? 发表时间: 2012-02-03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作者:沈峥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202/t20120202_712185.html   号称“长江之肾”、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目前面临着用水困难、全力抗旱的空前水危机,最低水位已跌破 8米,创下60年来最低水位,湖域面积只剩下丰水期的1/20。   不可否认,在鄱阳湖极其枯水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常态化生态性缺水, 2008年,曾出现了一年4次枯水季节的历史罕见现象。客观上讲,鄱阳湖近年来枯水时常发生虽然有整体降雨量偏少等自然因素缘故,但人为、主观性生态环境破坏因素是导致鄱阳湖水域大面积常态化枯水的根源。其中鄱阳湖水域的大规模采砂作业和长江上游大批大坝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是造成枯水季节变长、枯水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   作为鱼米之乡的鄱阳湖水域,常态性的枯水已为中国刻不容缓的水资源保护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及早采取有力的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措施,中国面临较严重的水危机。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总用水量将达7000亿~8000亿立方米。而届时全国江湖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仅为8000亿立方米左右,即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大自然的极限。    以拦水方式化解枯水的最大弊端是:第一,人为主观地切断了大自然江湖的天然循环体系,容易造成死水湖,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引起自然界生物链的断裂;第二,大坝拦水的根本目的是蓄水,而长江江湖水系常态性蓄水的关键是保持自然界水资源的自动循环平衡及上游江河水流的自然下泄;第三,建水闸拦水必然导致鄱阳湖以下的长江流域水系人为性缺水,这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化枯水治理方式,是典型地方保护主义的策略。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及适应,而不是对抗改造。我们不能改造大自然的天然生态循环体系,一切主观性地改造、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子孙后代长期利益角度而言,鄱阳湖水域化解常态化枯水的最佳方式还是应该提高其自然调蓄水资源功能和生态服务能力,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日益恶化的原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 鄱阳湖建坝:须跨省听证与全国人大表决 2012/2/1 0:34:56 红网 http://hlj.rednet.cn/c/2012/02/01/2503444.htm   号称 “长江之肾”、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从今春开始却面临用水困难、全力抗旱的空前水危机。当地官员表示,建水闸是解决鄱阳湖水危机的当务之急。不过,这一工程能否上马,目前还是未知数。(1月31日《广州日报》)      虽然媒体说鄱阳湖上建大坝目前还是未知数,但一个无庸讳言的事实是,目前该工程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并通过国家环评,江西也在力推该项目尽快上马。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大坝就开始破土动工了。但是,如今公众对于这一项目知之甚少,笔者呼吁,这一项目的详情利弊要尽快公开信息让公众知情,先在省内公开听证,进而跨省听证,再由全国人大来表决通过。      鄱阳湖上建大坝是否对当地有利,本身就存疑。当然,主建派为公众设计了一个美好蓝图,“鄱阳湖大坝能够把湖水拦在自己的地盘里,让鄱阳湖的水位高一些,以灌溉鄱湖流域的农田以及作饮水之用,而不是像现在这般几近沦为草原”。但是, 这种建坝的行为同样可能在各方面带来危害,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就认为,建坝会对湖区湿地产生威胁,“若是大坝建成以后,鄱阳湖在冬季依旧能保持较高水位,这将导致湖区大量湿地消失,不仅众多的鸟类无法在此越冬,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如果鄱阳湖大坝建成,洄游鱼类的产卵繁殖将被破坏。因此,对于建大坝,应当在本省进行大规模听证,让公众充分知情和参与决策。      更重要的是,鄱阳湖上建大坝,是一个具有“外部性”的行为,也就是建大坝行为不仅会改变当地的生态,同样也可能会对邻省(市)的防洪抗旱与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更应当进行跨省听证。 姜加虎也指出,鄱阳湖大坝修建后,也将彻底破坏这里江湖一体的自然水系。“长江中下游仅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就是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两个湖泊在长江中下游洪水时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分洪作用,如果以后鄱阳湖建了大坝,鄱阳湖的自然分洪作用就会彻底丧失,其下游地区面对的洪水威胁将会更大。” 如果姜加虎的说法具有科学道理,那么,很显然,鄱阳湖上建大坝就不仅仅是江西单方面的事情,它影响到的利益关系方,显然有权利对大坝建设知情、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即使是国家环评也不能代替他们的意见表达。      而且,只有在相关利益方进行跨省听证,让他们参与决策,才能 避免以邻为壑、各自为战,最终玉石俱焚的局面。这方面,江西应当汲取三峡工程的教训。江西方面建坝的一个理由是“三峡建坝之后,泥沙输送量减少,伴随泥沙而下的营养物质生态链条也被截断。三峡在枯水期的发电、灌溉,和下游比如鄱阳湖之间形成博弈。因此,鄱阳湖拟建大坝抵消三峡影响”。如果江西效仿三峡工程建设的姿态,不认真听取其他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利益,贸然建坝,“破窗效应”也必然暴发,其他沿长江的省市也建坝,整个长江将出现水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局面。      在本省听证和跨省听证的基础上,如果确定认为鄱阳湖上建大坝利大于弊,需要上马,也应当学习当年建设三峡工程一样,提交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综合论证,最后提交全国人大来表决通过。因为,建大坝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甚至是涉及全体国民的利益,提交全国人大表决,才能更加科学和谨慎稳妥,才能体现对各方利益和国民意志的尊重,才能避免各自为战、以邻为壑的局面。 @@@@@@@@@@@@@@@@@@@@@@@@@@@@@@@@@@@@@@@@@@@@ 太湖治污 20年投入百亿元未遏制水质恶化(摘录) 2012年02月01日04: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http://news.sina.com.cn/green/news/roll/2012-02-01/040223863316.shtml   蓝藻爆发时间推迟 5年打捞蓝藻280万吨 “引江济太”能否拯救太湖   据太湖流域管理局 2011年年底最新监测资料,通过“引江济太”工程,太湖的水质已经发生转变。 2011年,太湖主要水质指标浓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分别达到了III类、II类、IV类和劣V类,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17%、42%、12%和12%。   但是,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员坦承,彻底治好太湖,绝非一夕之功, “污染它只要不到10年,让它恢复清澈,至少需要几倍时间。”   危机:曾致 200万人无水可用   面积达 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每天,它都会通过太浦闸向下游的黄浦江供水,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同时,太湖也是苏州河的发源地。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黄宣伟从上世纪 80年代起就参加太湖治理,他回忆,从1987年开始,太湖流域每年排入江湖的污水达360亿吨,其中上海占1/2,80%未经处理。   太湖随后遭遇重创:水面有机物污染从 1987 年的1 %上升至最严重的1994 年的29.18 %,1993年后的太湖则全部富营养化。   最严重的危机出现在 2007年。当年6月,太湖蓝藻大爆发,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除无锡水厂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水龙头里放出的水又黄又臭,200万无锡市民生活饮用水受污染。   困局:早在 1991年起,国家便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其后十数年间投资逾百亿。    1998年,国家批准《太湖环境治理计划》。也是这一年,国务院有关部委又会同苏浙沪两省一市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水污染治理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年底的“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    2007年蓝藻大爆发,江苏省级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治理。从2007年至2011年底,5年间,从太湖打捞蓝藻达280万吨。    2008年5月,为达成该方案提出的“2020年之前太湖水质从V 类提高到IV 类,部分水域III 类”的目标,中国计划总投资为1114.98 亿元。   然而问题仍然严重。 2011年11月1日,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坦承,太湖流域60%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劣于三类。    “换肾”:注入202亿立方米长江水    2001年开始,国家要求大力引长江水入太湖,在治污同时,通过“引江济太”改善水质。2002年年初,“引江入太”调水试验工程正式实施。    “引江济太”工程的战略构想是,充分利用流域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将长江清水调入太湖流域,首先让太湖水流动起来,进而带动周边下游河网水体流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太湖流域管理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从 2002年以来,引江济太工程使得太湖水体置换周期从原来的300天缩短到250天左右,受益地区河网水体流速由原来的0.1米每秒提高到0.2~0.3米每秒。截至2011年12月20日,引江济太共引长江水202亿立方米。   但是,引长江水 “以清释污”的尝试,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仍然受到不少专家的质疑。    拯救太湖: “30年内能治好就不错了。”吴立红说,国外经验表明,解决湖泊含磷过高、使湖水变清,需要耗时20 ~ 30年。   对于这个专司太湖管理的部门而言,他们的难题是, “流域内污染企业的整治,只能由各地方政府出面管理;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职责权限仅在于水质方面,对于污染源,只能向当地政府提供建议。”    “多头管水”的制约,在太湖治理问题上再次显现出来。《湖泊科学》杂志曾撰文分析,城市供水、排污、水质的管理,分属城建、公用事业、环保等多个部门,而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只要由江、浙、沪三省(市)按块负责,“流域与区域存在隔阂,流域管不了区域,区域规划与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不接轨,‘规划’打架现象时有发生。” 关键词: 鄱阳湖, 太湖,通江湖泊,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环境,水危机
226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