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想主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蒋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热度 7 Bobby 2011-5-10 19:59
先上马屁——“老蒋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文化史上的伟人不少是理想主义者,如孔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老蒋就是这样的,大力推销其“保护动物”、“素食”之类主义。 近日在科学网掀起肉食素食之辩的老蒋,因为我不了解動物倫理學而写下如下博文而勃然大怒,斥我为“胡说八道”。 《 “ 动物是 “ 人 ”” 的外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439042 西方人不吃狗肉,英国人外加不吃马肉,现在西方文化占优势,因此中国人或东方人数千年之悠久历史的吃狗肉忽然有违伦理了。如果印度人的文化占优势,牛肉也是不能吃了。在×××宗教占优势时,恐怕猪肉也吃不得了。不过,假如广东人能统治世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禁忌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当野生动物不能加以人工繁殖或野外数量较少时,我不赞成吃野生动物。 能够人工繁殖的,或野外数量较多甚至成灾的(如蝗虫或蟑螂之类),是可以吃滴,只不过宰杀时不要那么残忍就是了。 如果有人全部禁止吃肉,那我要送他一句话——“凡事不近人事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苏洵《辩歼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70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在我浮躁的时候读到这样一篇文章,你也看看吧!
热度 1 sampson2009 2011-4-4 20:02
这篇文章的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张梅写,这篇文章里句句都可谓是金语玉言。我们无法逃避世俗,也不应该逃避。那么就让我们在世俗的滚滚洪流中,做一滴清澈洁净的小小水珠吧,来展现人性的纯朴之美,自然之美,高贵之美。 孩子,我首先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当你童年,我们讲英雄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要你一定成为英雄,而是希望具有纯正的品格;当你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 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理想纯洁你的气质,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通向理想的道路往往不尽人意,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决不可怜。 在那貌似坎坷的人生中,你会结识到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选择平庸虽稳妥,但绝无色彩。 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放弃自己的信念。物质世界的外表太过复杂,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惑。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它往往无法带给你尘世的享受。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你,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一个踏实的人。人生太过短促,而虚的东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缭乱,最终一事无成。 如果你是一个美貌的女孩子,年轻的时候会有许多男性宠你,你得到的东西过于容易,这会使你流于浅薄和虚浮;如果你是一个极聪明的男孩,又会以为自己能够成就许多大事而流于轻佻。 记住,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活在世上做好一件事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难,但绝不要放弃。 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墙内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容易。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但你想一想,偌大世界,能有缘结伴而行的又有几人?你要明白朋友终会离去,生活中能有人伴你在身边,听你倾谈,倾谈给你听,你就应该感激。 要爱自己和爱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象春天般妩媚。你要会流泪,会孤身一人坐在黑暗中听伤感的音乐。你要懂得欣赏悲剧,悲剧能丰富你的心灵。 希望你不要媚俗。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要学会欣赏真,要在重重面具之下看到真。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而往往出类拔萃又隐藏在卑琐狂荡之下。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我将羞愧的掩脸而去。世俗许多东西虽耀眼却无价值,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你会因此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在具体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娇气十足。你每天至少拿出两小时来读书,不要想着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要想着怎么去帮助他人。 借他人的东西要还,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 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你会一年年的长大,你渐渐会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一点的加以改正。战胜自己比征服他人还要艰巨和有意义。 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27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希腊和罗马
热度 3 yanghualei 2011-3-3 14:33
古希腊是一个注重精神上的享受理想主义的国度,追求自由又尊重自由,包容差异性,其杰出的数学和哲学成就是最好的论证 ,可以从下面数学巨匠和哲学圣贤欧几里得、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中发现,如柏拉图的“不懂几何免入内的”的学院门槛,“不应该从几何中获得好处”的学院准则,给问几何用什么用的学员几个硬币打发他走的行为决策,世界是上帝照数学设计的毕达哥拉斯信仰,欧几里得几何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故上帝选择的模板一定是美的且纯洁的,数学是自然的,现实是矫揉造作的,数学是理想的,现实是不纯洁的,故对数学研究是一种神圣的职责,从上面看数学和哲学就是一个理想国,其离现实比较远,故很少有外部激励,前进的动力就是对美真以及圣洁信仰的内在偏好,这可以解释女孩为什么不喜欢数哲,因为女孩是关注实用的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如果不关注实用孩子就无法养活,故 古希腊是一个注重理性和精神享受,追求自由和崇尚人性的民族,喜欢 数学和哲学 以及由其衍生的逻辑和规范,而其这种规范是对理性追求的必然结果。 罗马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提倡勇敢的国度,同时主张规则和法律,在 建筑、医学 ,军事、法律以及水利道路和娱乐方面取得非凡的成绩 ,医学家盖伦等,出现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学家和医学家,如大型的洗澡堂等催生各种水利的建设,斗兽厂的游戏促使了规则的制定,军事的管理加速了法律的构建,战争使得道路的修建,对生理的享受促进医学的发展, 故罗马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和享乐主义的国度,在科学上其崇尚需求决定科学研究的风格,不提倡与现实不相关的研究,而其在法律上的规范是追求实用和享受的必然结果。 有一点强调一下希腊的规范和罗马的规范是不一样的,系统的规范来自对理性和精神的追求,表现在数学和哲学上,而罗马规范来自于对实用和享受的追求,其表现在法律、建筑以及医学上。
个人分类: 科学史|2813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随笔]大学需要理想主义者
blueyye 2011-2-11 11:12
一个大学中必须要有理想主义者,才会有人维护理想和精神。理想主义者不仅能自觉守护大学精神和理想,而且能为大学带来超越现实的幻想,而有了幻想才会有仰望星空的动机和意愿。 应该让理想主义者在大学里拥有生存空间,别让现实主义过度占据心灵和现实主义者充满大学 …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2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施一公:经得起推敲的理想主义者
WCJiang 2011-2-6 22:02
科研本身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敬佩大科学家谦虚谨慎的科研态度! “科研本身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 尽管回国后施一公把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科学界的公共事务上,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科研。 即使在最忙的时候,施一公也保证用60%的时间来“泡实验室”。按照他的说法,“每天早晨六点就起了,晚上先回趟家,赶在孩子们睡觉前给他们讲故事,然后再回实验室。每天的睡眠不到6小时。” 超负荷的运转,给施一公带来了学术上的丰收。2009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科学》上发表了首个对转运蛋白晶体结构的研究。但此后不久,美国布兰戴斯大学Christopher Miller的实验室用更高的分辨率解析出了同一个类似蛋白的晶体结构,其结果与施一公小组的有所不同。于是,网上有人就此对施一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质疑。事情甚至惊动了国内科技界的一些著名专家。 今年1月底,施一公小组再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进一步阐述了该转运蛋白的底物识别和转运机理,并纠正了之前他们自身以及美国研究小组的偏差。 说及此事,施一公有些哭笑不得,“之前由于我们的分辨率偏低,数据质量有限,所以在允许出错的范围内,出现了一些偏差。而美国那个研究小组尽管用了比我们更高的分辨率,也还是照样出错。再者,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纠正过去错误的过程,这与学术造假有本质不同。越是前沿的创新研究,越容易出现偏差。这种学术争论恰恰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原动力。但一些外行不懂,就拿来炒作,这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一个怪现象。” 由于施一公领导的研究组在膜蛋白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大分子研究中连续取得重大进展,今年11月1日,在第12届科协年会上,他与另外两名科学家一道被授予“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让自己内心最深处得到安宁与满足” 今年“两会”开幕前,在总理与教育界的座谈会上,施一公作了17分钟的发言。“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不可能全方位成为世界强国。而目前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的一个显着差别是:国外的行政是服务于学术的,教授发言权很大;但在国内,行政对学术的控制太多。” 在施一公的建言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高校自主权下放”这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终这两句话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人才培养是施一公的一大夙愿。他早在回国时就说过,回来最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他的这个院长也当得与别人不大一样——只负责人才引进与人事制度改革,别的统统不管。 “过去三年,我参与面试了80多位申请者,最后有40多位海归全职回来建立他们的独立实验室。这些人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学科布局,增强了清华在这一领域的实力。同时,与国际接轨,实行终身教职制度。”对此,施一公解释说,具体的操作办法是等这些人员回国满6年之后,将他们的工作成绩交由国外的同行专家评议,以避免国内的潜规则,如果通过,即获得终身教职。 而最令施一公感到欣慰的,是他所带的实验室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生。他们将成为今后国际结构生物学界的中流砥柱。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不是教学生们怎样在《科学》杂志上发文章,而是教他们怎样做研究课题,这是一个方法论的培养。” 回国三年来,尽管有所成就,但其中艰辛,言谈间施一公也有流露。于是记者不禁问:“您在回国前,难道不知道国内的情况么?” “当然知道!”他回答得很干脆,“但人活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让自己内心最深处得到安宁与满足。中国还有很多东西亟待改进,从科技体制到大学建设,各方面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今年43岁,正可以全力以赴地做些事,这种成就感对我来说很重要。
2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红楼梦》偶得(重组)
王铮 2010-9-15 20:49
窦文涛节目,他说,他的理想是回到闺阁就是宝玉,出去混就是曹操。这也许是绝大多数男人的理想。身边,女人簇拥着景仰着。社会,自己纵横着,指点着。 可是社会有社会的选择。社会对女人的优选:在家像宝钗,闯世界像探春。可是社会个体不让总体达到最优。因为男人的实际选择倾向:对自己像黛玉,对世人像尤三姐。于是宝钗和探春成为了彻底的悲剧人物,还不如林黛玉、尤三姐能够换的后世的同情。 社会同样有对男人的优选:在家像宝玉,闯世界像贾代善。可是社会个体同样不让总体最优实现,甚至我们的女人的实际选择追求对自己像贾蓉对王熙凤,对世人像贾雨村闯世界的男人。 在窦文涛的节目里,男嘉宾许说,贾宝玉应该有个生活的另一端,就如哈姆雷特对堂吉诃德。这个另一端是家庭出身低的。女嘉宾宛然一笑,猜是曹操。两个男人大声叫好。他们三个连曹操出身大贵族都不知道,曹操家族是应该比贾宝玉家更大的贵族。主持人的文史知识应该提高了。看来真正的是色即是空,有知识的美女、帅哥真难找。不管怎么说,有了窦文涛的理想。 硬要在四大名著找一个对应者,只能是宋江。 宋江出身草根,长相人称黑三郎,对女人是否爱他无所谓,除非女人威胁到他的生存。他有远见,以传统伦理为标准并且有所变通,能够忍辱负重也能有效爆发,造反而时刻准备着妥协,原则是与生存协调的,这真是现代中国社会成功男人的典型。男人们喜欢贾宝玉,因为他有那么多美女陪伴,男人们喜欢曹操,因为他们有权势,可是社会选择让男人最终变成宋江,于是贾宝玉要中举,成为贾政;曹操要世袭成为曹丕。贾政与曹丕,不过是另一种宋江。从贾宝玉到贾政没有了爱心,谁知道赵姨娘不是当年的晴雯?从曹操到曹丕,失去了爱情。甄妃在曹植面前扮起了洛神,曹丕开始仍然让她做皇后,让她儿子接班。曹丕用爱心宽容了她。做男人难,做有爱心的男人更难。当然做理想主义的男人是难上加难(软件一查剽窃刘晓庆)。 于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刘备、诸葛亮、赵子龙只能活在孤独中,让后人不理解,质疑、猜忌。而另一种理想主义者孙悟空、唐僧只能生活的童话中。他们同样让人不理解,质疑、猜忌,女人们选爱人,也自愿选花心的猪八戒而不愿选这两个理想主义者。 其实《红楼梦》里也有一个女性孤独者,一个社会的孤独者,我说的不是妙玉,她只不过是病态的孤独,假惺惺地不懂人情世故,而实际上俗到骨子里。 在中国也许理想主义已经死亡。 窦文涛的标准回到闺阁就是宝玉,出去混就是曹操,就是理想主义的死亡判决书。作为现实主义的追求,对大多数人也仅仅是梦。 窦文涛的曹操与贾宝玉,都是出身贵族,对一般平民来说,你得不到曹操的起点,也得不到贾宝玉的优势。所以你还不如理想主义一点,更多地要学赵子龙忠于理想并且出生入死的奋斗,也许因此,传统的中国人赞扬英雄是总是首选赵子龙,也许赵子龙精神,中国还活着 。 可惜许多人认可曹操、贾宝玉,忘记了英雄赵子龙,甚至女人也在做自己的老公回到闺阁就是宝玉出去混就是曹操的梦。这就是中国的悲剧。 我说的《红楼梦》里的女性孤独者是秦可卿。一个高傲的孤儿,一个挣扎着爱的人。作为孤儿,从小缺少父爱,作为妻子,丈夫却爱着自己的好朋友,作为媳妇比别人看得远却没有自主权。刘心武的《红楼梦》新索引,我基本上认为是胡说八道,不过我偏爱他关于秦可卿是胤礽女儿的说法。曹雪芹让她尽快地死了,让他回到太虚幻境去了,也是自己理想主义的破灭。破灭了,曹雪芹也就成了批判现实主义者。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6331 次阅读|7 个评论
回答“女人漂亮的标准是什么?”
liwei999 2010-9-2 03:01
回答女人漂亮的标准是什么? (974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1, 2010 08:48AM 这个话题应该是吸引人的( )。但是选题不是很好,因为对女人、女子、女孩儿,漂亮的标准显然不一样。 这类命题的精髓在于制定标准的方法论,适用在漂亮上不过是个应用题。显然应贴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讨论标准是什么,都跑到了什么是漂亮这个不毛的讨论之中了。可见科学网民们也难免落俗。 不落俗的做法就是讨论标准。比如,面部部件占50%,体型30%,脑筋10%,肢体动态10%。所谓科学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个作业过程,所谓学问就是给出这样制定百分比的道理。这个技能应该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学习,到大学毕业就应该能够运用自如了。至少对北清的大学生这样要求不过分。国人的许多事情之所以办不好,是因为优秀的学生们也没有机会这样去思考问题。 把这个问题重音放在漂亮上的是所谓的 理想主义 ,而把重音放在标准上的则是 实用主义 。同样是科学,在西洋是 实用主义 ,而到了东洋就变成了 理想主义 了。这样的视点,也需要蒋老师们深入去研究才好。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5746,65746#msg-6574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8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成熟的感觉: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热度 1 SmileyCat 2010-8-6 09:49
不久前,同多年没有音讯的大学同学又联系上了。知道他们在忙着搞聚会,我因为这段时间实在忙得无法抽身,只好望洋兴叹了。好在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把天涯变成咫尺,让希望交流的人不论身在何处,总能利用无所不在的internet联系上。一位了解我的老同学看了我的博客对我说“你一点都没变,还是那种特理想主义的劲儿”。 哦,理想主义!想当年熄灯后八个女孩在拥挤的寝室里梦想未来,意犹未尽地继续天南地北地开“卧谈会”,理想主义者可是随手一抓一大把。如今出了校门,在生活的油盐酱醋和酸甜苦辣中滚了这些年,理想主义者大概已经成了稀有品种。同时这个词儿也似乎多了些仍然是“生活的幸运儿”,“还不那么成熟”的意思。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还没有成熟。追想当年的青涩,再回头看看走过来的这些年,低头仔细想一想,觉得还得承认,我仍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不过,已不再飞在幻想的天空,而是个脚踏实地的“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什么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对未来仍然存着梦想。相信“明天会更好”,同时也决不再抱怨生活不公平,没有给我应该有的机会。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儿,也没有什么是谁“应该有的”。抱怨自己没有有权有钱的父母,抱怨自己的辛苦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抱怨失业率太高,而有工作的人工作负担太高报酬太低,抱怨节节上升的房价物价,日益污染的环境,枯竭的能源,抱怨自己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少拥有资源,却有更大的生活压力,抱怨世风日下,抱怨人生的游戏规则不合理。。。。这些都不能带来更多的机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更好。对所有的芸芸众生,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到小小的蚂蚁,活着不容易。我们没有机会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和家庭,可是都已经取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几十年的入场券。虽然在生活的竞争中没有完全公平而言,可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把“抱怨”和“愤愤不平”这样的词汇从自己的字典里删掉,宁可用抱怨和愤愤不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多多少少地改变一点儿不公平的地方,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活得更舒服快乐一点儿,让世界向自己理想的方向改变一点儿。 不再有“旁观者”心态。人在十几,二十几岁时大概或多或少都有那么点儿叛逆心态: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自己还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阶段,在家里和工作单位都还不能是说话算数的人。那时候的自己,往往喜欢说:我要是xxx, 我会怎样做。。。同时翻翻眼,撇撇嘴,对正在掌管大权的主事的人有一肚子的不屑。人到了三四十岁,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情里成了主角儿。这时候已不是由着你去当看热闹儿的旁观者了。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命运已经把大大小小的事情冲着你扔过来。你到底是接招还是不接?由不得你犹豫和选择。这时候才明白了“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知道了当那做事的人总是比当看热闹的人来的辛苦。 在对时间的概念上,更加珍视今天。生活的路已经走了不短的一段,早已不敢像二十岁时那样把一切都许给似乎还是很遥远的未来。明白了通向未来的路始于现时现刻,对未来的期许,不论高还是低,只能靠许多个今天,一小步一小步地变成现实。 学会了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处变不惊,也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这也许是孔夫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的过程吧?从一个懵懂少年开始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立身之地,逐渐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和人,直到最后完全明白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明白了应该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记得当年毕业时,一位智慧极高的同学给我写过这样一句毕业留言:“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只有三种处置方式:改变它,或改变你自己,要么就干脆走开。”校园里的理想主义者刚刚从象牙塔里出来时,大概都会有在生活中撞得鼻青脸肿的阶段。有些人就选择了放弃理想,完全改变自己来适应生活。还有些人选择了离开。得承认,我应该曾经是属于这一群人之一,选择了海外。不过这些年下来,逐渐明白的是:除非选择结束生命来永远逃避现实,选择离开,只是改变了需要回答生活出的难题的时间和方式。一个人在生活中要面临的问题,早晚是要面临和解决的,离开只是暂时缓解,同样的问题或早或晚,换一种方式,换一个时间和地点,它还是会来的。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既不会放弃理想,也不会选择逃避。他们冷静而乐观,在生活的磨砺下除去棱角和青涩,同时也用他们的些微之力改变和影响着世界,一点一点实现他们的理想。我想,这世界的进步,源自于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5507 次阅读|3 个评论
寒春、吴飞鹏和我:三个理想主义者
热度 2 Synthon 2010-6-16 09:31
最近实在很忙,从上学到上班的transition做的不够好,碰巧这几周下班之后还有诸多事情,以至于我在博客大赛最后几天就停止更新博客了,就连科学网给我发的获奖确认通知都一直没有回复这里算是公开回复一下好了,科网的组织者们辛苦了,也感谢你们给我发奖(尽管还不知道是什么奖),但是我应该不会去颁奖晚会现场了,请你们见谅。 因为太忙,本来打算今年夏天暂停博客的,至少暂停一个月左右,但是看到寒春过世的消息,让我不由得又生了动笔的念头。正在琢磨文章怎么写,又看见吴飞鹏老师删除博客文章,这下,这篇文章非写不可了。 寒春,美国人,英文名Joan Hinton,物理学家费米的学生,随费米参加过曼哈顿工程,之后逐渐信仰共产主义,来到延安,与丈夫阳早一起,成为解放区的农业专家。美国一直有传闻,说寒春帮助中国做了第一颗原子弹,杨振宁文革期间回国访问,还专门找人核实过这个事情,但传闻终究只是传闻,寒春和阳早,一直在养他们的牛。。。 解放后,寒春夫妇一直是农业部门的外籍专家,不被人注目,他们被人关注,大概还是起源于杨振宁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个故事,慢慢的,有一些媒体的采访。偶然有一次,我看见她指责改革开放政策是修正主义,不禁一怔:真是个理想主义者啊,当年去延安时的理想主义,现在居然还在。多年以来,寒春和阳早,以及他们的儿子阳和平,都是这么的理想主义。你可以不赞同她的理想主义,但你不得不同意,她是一个值得敬重的理想主义者。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来中国这么多年,寒春一直还保留着美国国籍,在中国只是持有绿卡,这,是否是另外一种的理想主义呢? 吴飞鹏老师的理想主义大概不要我多说,这么长时间来在科学网,大家看得都很清楚,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离开引发了诸多挽留的文章吧。在盲目追求paper的学界,有这么一位清醒的人,能够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民族产业,有空为我国工业界的技术提升多做做贡献,实在是难能可贵。尽管这种人大概不招主流的喜欢,但却让我敬重! 把我自己,跟上述两位并列,其实很有些脸红,我无德无才,实在配不上两位,但有一点共通之处的,是我也有点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在所谓的后工业化、信息时代、注意力经济的今天,我总有点莫名其妙的工业文明的情结。目前博士快要毕业,越到接近择业的时候,这种情结就越发的浓重。每次走进工业区,看见厂房,看见安全帽,看见熟悉的塔、釜、管线,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尽管理性的我知道,在目前的这种大环境下,选择进入工业界,特别是做生产技术相关的工作,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但是从感情上,我始终觉得,在那些塔、釜、管线中,有我的追求,有我的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不合时宜,但理想主义者在理想面前,又能如何抉择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23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姚建宗----抱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态度与职业情怀
zhangxf0303 2010-5-15 21:12
当我注意到我们的同学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而是敷衍塞责应付式地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当我知道我们的一些同学不认真读书而热衷于用父母的金钱到处请吃请喝,并煞有介事地辩解说自己在培育社会资源的时候;当我看到一些同学不诚实考试,而是依靠各种作弊等欺骗手段得到高分数的时候,我在想你们为什么这样?   理想主义代表着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我的学生中究竟还有多少人是理想主义者?思虑及此,我对同学们中所存在的上述现象的为什么也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同学们如今比较普遍地缺乏理想主义的精神素质。我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建议,那就是抱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   抱持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我们的同学就必须热爱生活而始终求真,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检讨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求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诚实、要诚信,对自己、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要真诚,对生活、对人生、对职业要真诚,须知一切依靠欺骗与投机的小伎俩所获得的一切都是迟早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只有真诚,你才能得到真朋友;只有真诚,你才能获得真友谊;也只有真诚,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也只有真诚,你才能具有真正的人格和尊严。所以你们的求真,其至高至大者,旨在形成和维护真正高尚尊贵而有尊严的人格!而这,是你们应该时刻不能忘记的   当然,现在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各种社会不公明显,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屡受挫折和打击。所以,有的同学肯定会认为,理想主义确实是美好的,但在我们的现实面前也是将要碰壁直到头破血流的;与其如此,难道不是现实些的更好?   坦白地说,这种看法也不是全无道理。但这种看法的局限在于,它所看到的只是暂时的短期私利,而没有考虑到人的生活的久远与人生和职业的长时段的整体状况。其实,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扪心自问:你是真心愿意跟一个心胸狭隘、长于斤斤计较、只关心自己的点滴私利的特别注重现实的人打交道呢,还是愿意跟一个心胸宽广、宽容大度、公益心和责任心始终在个人私心之上的理想主义者打交道?所以人还是现实些的好的根据就显得非常的脆弱,其理由也就非常不充分了。一般说来,做如此之思且做如此之行的,基本上应该是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打滚多年而事事投机的人。   但是,抱持这样一种心态的绝对不应该是你们!因为你们是青年!青年就应该有青年人的精神风貌和朝气!我始终认为,老成持重而暮气沉沉绝对不应该是你们的精神面貌!极端自私而漠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绝对不应该是你们的品性!世故圆滑而八面玲珑绝对不应该成为你们的行为方式!投机取巧而一心一意算计私利绝对不应该成为你们的处事格调!因为你们作为新中国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承担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使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成熟的理想主义等同于邪教
iwesun 2010-5-4 12:44
不成熟的理想主义等同邪教 高海波 :《 关于网友回复 靠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约束官员们, 天大的笑话!! 》 Me : 确实荒谬,除非信仰上帝。 高海波 : 试问您是否共产党员?您是否了解共产党?当代共产党或许已经在现实利益中迷失,但曾有一代胸怀信仰的共产党人。 另若您有机会一展抱负(假设您成为某地区负责人),假设社会具备根据官员客观所作所为来考评业绩的政治环境,您会不会为了地区发展和群众利益而兢兢业业,还是选择腐败堕落而风光一时被唾弃一世?很显然吧?实际上很多现实中令您绝望的官员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抱负,为什么现实如此?是我们的社会制度出现了问题 ( 关于制度论述参邓小平语)。 另上帝只是人类的主观价值取向之一,若代表人民大众,那它和共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只是现实中很多官员思想已经为欲望(更高的权力地位,更多的物质金钱 ...... )控制,他们的信仰是魔鬼。 Me :这个问题,俺可能更有资格反问你。 你在几种环境中接触党,接触过人民,接触过首长,你肯定不如我。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皆不可偏废,这点我当然同意 . 但一个理想主义的信仰,是要靠血和火的考验,是要靠头颅(无论是神还是魔,都是必需)堆积起来,才能成熟的。 你想走捷径,只是把没有够数的头颅留给了子孙后代来砍罢了。 不成熟的理想主义等同于邪教。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41 次阅读|3 个评论
蚁族,偏执理想主义的一种存在
张厚刚 2010-1-30 09:19
物质主义快乐至上足以摧毁这个时代的浪漫主义气质。 理想主义淹没在以消费为主潮的滚滚红尘之中。在房贷绑架下,每月定期还款的催逼,纵然是神闲气定的得道高人也会焦躁不安。与此种生存状态形成对峙的,是蚁族的生活,他们可算得上是这个时代偏执理想主义的一种存在。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指称,这是一个脱节的、错位的、断裂的时代,一个出了毛病、走投无路、精神错乱、疯狂和没有秩序的时代。德里达敏锐地感觉到时代急剧变化带来的诸种困境,这一表述与中国当下精神实际高度吻合。 蚁族正是这一断裂错位混乱不堪时代的产物。蚁族一般是高校毕业,蚁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他们大多属于八〇后,蚁族收入低下,物质相对贫困。除此之外,这一群体还遭受着空间和时间的挤压,他们居住条件简陋,往往处于几人一室的蚁居状态,缺乏私人独立隐秘的物理空间。这一群体工作时间较长,除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往往还要花费比其他市民更多时间,在居住之处和工作地点之间穿梭。 蚁族的文化身份是断裂的。绝大多数的蚁族远离故乡,从乡村或是小城镇到大城市蚁居,他们一般很难再认同自己的故乡,从文化身份上看他们属于大城市,更多认同大城市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但是,歧视性的户籍制度是大城市排斥蚁族的一个重要手段。此种制度下,蚁族生活缺乏保障,极不稳定。 蚁族热爱城市生活,对大城市狂热迷恋,带有偏执的理想主义成分,尝试着过自己命运之外的另一种生活。蚁族看重的不仅仅是大城市高校、医院、体育馆、大剧院、图书馆等功能齐备的公共设施,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好大城市有着其他地域不可替代的人脉资源,以及实现自己理想的更多机会。蚁族偏执的理想主义并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内容,甚至连蚁族自己也不能清楚地描述,但他们倔强地认为应该活出生活的诸种可能,为此,在大城市里左冲右突,努力践行。蚁族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价值观念的社会分层,他们之中价值观念多元,甚至相反相悖,恰恰是此种多元的价值观念,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目前追求效率忽视正义和公平的时代,蚁族还将长期存在。国家、社会有责任按照公平正义原则,实现物质资源、社会资源、精神资源的合理分配,使每一个公民包括蚁族,都能享有平等的待遇、均等的机会,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这个时代理想主义精神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围剿,可还是有一个被称作蚁族的群体,倔强地与之抗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蚁族,作为偏执理想主义的一种存在,他们必将在民族精神史上留下自己的鲜明印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哲人石丛书10年与“理想主义”
antiscience 2010-1-9 13:54
  今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北京的湖北大厦召开哲人石10周年研讨会,会上见到可爱的胡亚东先生、李元先生、林自新先生等等,见到为科学传播默默工作的大小编辑,我突然想起了理想主义。   哲人石丛书从1997年在北大南门的长征饭庄策划,1999正式出版,到现在10年了,共引进出版90部优秀科学文化图书。在众所周知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理想主义的支撑,恐怕丛书早就死掉了。   哲石人丛书的出版依靠的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团队,队长就是翁经义先生。我常说翁老板不像上海人,倒有几分东北人的气质。没有一把手的坚持、支持,现在想做事情相当难。但人们并非都能遇上合拍的一把手。所以我今天的发言第一条讲的就是:哲人石丛书的诞生与长寿,是个偶然现象,是个小概率事件。能够遇上翁老板是幸运事,中国没有几个出版社的老总真正关心科学文化出版,即使有也未必会做事情,即使会做也未必有如此大的魄力。   我说的第二条是,现在出版社在更新班子,将来怎么样不好说,我希望哲人石能够坚持下来,在选题上可以再精一些,更多地考虑普通百姓,多出一些博物类的品种。 下图:翁经义先生(左),卞毓麟先生(右) 下图:胡亚东先生(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原所长,音乐爱好者,植物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汤寿根先生,胡亚东先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46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学需要理想主义
brbaba 2009-12-15 19:53
  直面钱学森之问,很有必要反思: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究竟何为安身立命之本?尊重大学的本源、反对功利主义取向,中国的大学要有自省意识,对现状作系统反思和深刻批判,培养非功利性的理想主义,把它作为核心价值理念 上周五,是钱学森先生诞辰99周年纪念日,许多人再次议起钱学森之问。此前,教育部曾就钱学森之问作出回应,称这个问题特别宏大,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表示下一步会把杰出人才的培养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直面钱学森之问,很有必要反思: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究竟何为安身立命之本? 理想主义是大学的精神基础 纵观大学发展史,从近代偏重教学的英国式大学,到偏重研究的德国式大学,再到集教学、研究与服务为一体的美国式大学,无论哪种大学的理念和教育模式,在生成、演变、发展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借用康德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非功利性。康德指出:非功利性是一切终极价值的条件,大学和学者不能以功利性的态度来从事学术研究。在他看来,大学的非功利性,指求真是大学的核心,大学要为真理而真理,反对为功用而学术的功利主义,更要反对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康德的这种非功利性论断,给我们提供了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学根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一把钥匙。 以此来看当今中国的大学,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日趋凸显甚至大有蔓延之势:我们的大学没有摆脱以实用理性为核心的思维定势,过度重视科学的使用价值而非科学的价值,过分地把科学工具化、功利化。也因此,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原本不同性质的东西笼统地合称为科技,过于偏重应用性研究,对基础性的自由研究重视不够;重工程技术的发展,轻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 其后果,就是我国大学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以及缺乏领导世界科学潮流、开拓全新研究领域的一流成果。在人才培养上,许多大学抱有功利主义人才观,片面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而非人才养成,片面注重依据产业行业短期需要而非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培养人,因此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在学术风气上,一些学者急功近利,搞研究奉行速决战甚至闪电战,无心持久战;热衷出场率,远离冷板凳;作风漂浮,揠苗助长,甚至出现寻章摘句、造假抄袭现象。一些大学文化积淀、学术空气淡化,官本位倾向和行政化趋势在严重影响学术的发展。 中国大学如何重建理想主义 尊重大学的本源、反对功利主义取向,中国的大学要有自省意识,对现状作系统反思和深刻批判,培养非功利性的理想主义,把它作为核心价值理念。 第一,尊重学术自身价值,心无旁骛地求真。 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由求知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驱动的,是只问真理、不计功利的学问。梁启超先生强调学问即目的,故更无有用无用之可言。蔡元培先生主张学者当于研究学问之外,别无何等目的。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综观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知识传承与创新为宗旨,并以此教育学生。大学首先必须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这里所谓的知识,是以自身逻辑为标准的知识。知识的价值首先在于知识本身,在于知识给人们展示了客观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诸多现象之间的规则与联系,而不在于或不完全在于知识可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使用价值;要防止急功近利倾向扼杀大学在知识创新、提高知识理性化能力方面的潜能。 第二,秉承学术伦理,将学术作为志业。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作内在需要时,才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真正在学术界卓有成就的人,往往把求真当成一种生命的实现方式而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功利化追求。因此,大学的学者要认清自己学者的使命,将献身学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不媚俗、不失格、不偏移,不为劳形累心的名利位势所惑,以学术为志业。吴宓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我之人生观》中说:职业者,在社会中为他人或机关而作事,藉得薪俸或佣资,以为谋生糊口之计。志业者,为自己而作事,毫无报酬,其事必为吾之所极乐为,能尽用吾之所长,他人为之未必及我。而所以为此者,则由一己坚决之志愿,百折不挠之热诚毅力,纵牺牲极巨,阻难至多,仍必为之无懈。如今的大学学者恰恰需要这种志业精神。 第三,非功利性理想主义,归根到底表现在大学要培养出具有理想主义人格的新人。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大学的首要问题。大学奉行理想主义,最终要以培养出理想主义人格的新人来体现。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提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大学培养的真人,就是与求名趋利的伪君子和以假为真、以假乱真的伪知识阶级相对立的人,是勇于追求行动的真理,真理的行动的人,说真话、办真事、求真知、献真情、为真理而奋斗的人。大学要努力以真知去引领学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以真善去熏陶学生,以真爱去感召学生,全心全意培育真人。 (朱庆葆/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咨询顾问组首批顾问) 来自:文汇报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2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复旦领导杨玉良 谈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pikeliu 2009-9-20 09:53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大学不需要才子+流氓 :2009 年 03 月29 日   今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本文是2月24日,他上任一个多月后在全校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大学精神比有多少院士、多少博导、多少SCI文章、文章引用率多少、得奖数多少更重要   今天是本学期第一次党政干部大会,也是我到任后的第一次干部会议。原本今天是要我向大家布置2009年度的行政工作要点,但《工作要点》已经下发给各单位,我没有必要在这里拿腔拿调地念一遍,我相信大家回去后会认真阅读,具体落实。   因此,我突然决定要换一种方式,一来不想使大家觉得又是老一套,二来想在这里说一点我自己想说的话。   我到任才刚进入第六周,要说一些所谓的施政纲领那是无稽之谈。最近一段时间,我找了学校的一些教授(主要是人文社科的教授),听听他们到底有些什么想法。   我深怕职能部处给我留下一些先入为主的意见,因此在座的职能部处的干部我大多还没找。在与教授们的交谈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有一些感受,谈出来求教各位。   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他的知识结构极其重要。有些专著上说,大学校长必须是一个通才。然而,专才容易,通才难得。所以,我的压力大家可以理解。   从我的背景来看,我是一个高分子化学家,这点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其次,像我这样的科学家有一个习惯,比较喜欢用逻辑的办法来看问题,但是现实告诉我这个世界又不全是逻辑。   所以我在稿子的页边上写了一句话:避免完全用一个科学家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或者说来看这所学校。但是要改变这个思维方式确实很难,说实话我也只能力图改变。   在座各位都知道,复旦大学从陈望道校长离任以来,已经有32年都是理科的人来当校长。我们不去分析为什么老是由理科的人任校长。北大的陈平原教授有过一句话:道理很简单,因为现在都要用院士,但是人文及社会科学没有评院士。   我在回复旦任校长前,北大有一位退下来的副校长跟我讲,复旦大学是一所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的大学,你这个校长当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文社科的教授对你的接受、认可程度。说句实话,我听了以后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人文社科不是我的长处。   我一想也有道理,人文社科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学科,因为它关乎人的精神。而且,教育学就属于哲学的范畴。我经常自嘲,别人有时也这么评价,我只是有点知识,但是没有文化,也不懂管理,主要只有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所以,让我扛着复旦大学校长的名头,这个压力是可以想象的。   所以,对我来讲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大家学习,向教授们学习,向书本学习。我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力图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这所学校,而不是完全用科学家非常逻辑的眼光。   换言之,我们能否不只是简单看一个学校有多少院士、多少博导、多少SCI文章、文章引用率多少、得奖数多少我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能不能把这些所谓的指标先撇开,然后再看看这个学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学校。   什么是大学的文化?她就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   看一所学校,尤其对于一所名牌大学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历史感。要看出复旦是一所活生生的、有文化底蕴的复旦,这是我所期望的。   在国务院学位办工作的这些年,我走了很多学校,但是我感觉在大学文化的坚守上,或者说是精神和使命的坚守上普遍有所缺失。   我最近在读余英时的《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文化的价值虽然起源于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生活方式中,但必须经过系统的整理、提炼、阐明,然后才能形成一套基本的规范,反过来在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当中发生了引导作用。这一整理、提炼、阐明的重大任务,就中国传统而言,一直是由士承担着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尚且如此,那么现在知识分子集中在大学里,大学的文化当然是由我们在座的、不在座的和已经毕业的所有成员来共同塑造、整理、提升的。   春节团拜会时,我曾引用过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先生在离任时的演讲。他说:什么是大学的文化,她就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所以我想,一所好大学必须有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名师文化。   那天我也发了感慨,觉得我们复旦大学的教师写有关各学科名师的一些追忆类文章比较少。但我相信,当学生们在传诵这些名师们的传奇故事时,就会透射出那种让人感动、激越、开怀并且已经升华了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是靠学校的每个成员,包括校友们共同传诵的。它对每个学生起着潜在的精神引导作用,其效果往往超过刻板的、一本正经的大事记或者校史。   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最容易被传诵的名师大多是人文社科的教授,有人总结认为是因为文科的教师和学生比较善于舞文弄墨。正因为这样,我觉得人文社科的教授们的学问、才气、情怀和他们的一言一行,以及他们流传下来经过歪曲和添油加醋的故事,对这所学校的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极其重要的。在传播这些老师的故事时,叙事者的歪曲和添油加醋恰恰是反映了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精神。   这些传诵实际上是反映了这所学校的学术和文化环境,叙事者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比如说我们在读望道等老校长的传记的时候,判断这份传记写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作者是否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名师们的故事传诵过程,套用余英时先生的话就是一个提炼、整理的过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规范,并在大学师生的精神生活中发生引导作用。正因如此,我才会说,人文社科的学者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在复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颓废的,还是积极向上的,无论是相互合作的,还是互相攻讦的,呆板的还是幽默的等等,都将改变或者延续学校的文化。我这里不是说其他门类,如医科和理科,就不会传诵精神与文化,但人文社科确实有其特别重要的功用。   既然如此,令我有点伤感的是现今复旦大学有些院系及其名师的故事还能否有人继续传诵?一些学生和年轻教师对本系的发展史、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历史上的名师的故事知道多少大家要千万注意这一点,这实际上是我们学校发展的文化命脉。我们可以让一个本科生去参观校史馆从而能记住一些事件的时间节点,但是那些都不是活生生的内容。几十年前和当前的名师故事没有人传诵,无人整理,都没有留下来。这是非常可怕的。   这个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小看,因为这关乎复旦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我曾经说过,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如果把这方面工作做得很好的话,那么这所大学的每一面墙壁、每一草一木都将散发着育人的气息,年轻学子人人都会梦想成为复旦大学的一员。   一旦进入其中,一种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并且由此激发出对人类、对社会、对国家、对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所大学也就成为了曾经在其中生活、学习过的每一个校友的终身的精神家园。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校庆时很多老校友走路都很困难了,还坐着轮椅或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回母校看看。   校庆时如果对返校校友的年龄作一个统计,哪个年龄段的校友最多,那他们大学时必定是文化精神的佳期。反之,复旦大学则成为他们的伤心之地,而不愿回首,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只有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学校,借其巨大的文化力量,才能使校外的英才宁到此来做凤尾,期盼着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从来不相信物质的东西能主导一切,因为优秀的学者是有自己的追求的。所以这方面的建设虽然说是软的,但是实际上比我们多一篇所谓的SCI文章、甚至是所谓Nature、Science的文章重要得多。这里,我没有任何贬低Nature、 Science的意思,而只是说还有比它更重要的一种东西。   大学天生是一面永远高扬的道德旗帜,其中的优秀成员必须是道德的楷模   那么我们的教授和学者们究竟应该向后辈传递一种什么东西?   首先,我觉得大学天生是一面永远高扬的道德旗帜,其中的优秀成员必须是道德的楷模。大学不仅需要学问,更需要道德和精神。这些年大学的道德和精神是有点缺失,有些学者身上出了不少怪事。道德败坏的学者是大学的污点,这一点毫无疑问。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曾经讽刺过那些学术做得不错但道德水准不高的学者为才子+流氓。这样的人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想复旦大学不需要这样的人。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也有一句话,有些教授做了官以后,就是帝王气+流氓,帝王气就是唯我独尊,一切都是我说了算。我们大家都需要警惕这一点。当然,如果我身上有这种坏毛病,希望在座各位能及时向我指出来。   而且,每一个教授的道德操守将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那么,如果教授本身成为危害的话,那我们就创造了危害中的危害!   第二,我觉得大学的学者应该崇尚学术。每一个学者,包括我自己,我们都要拷问一下自己,我们在做科研的时候是否真的是出于自身内在的需求。我完全赞成真正的学者应当坚守学术本位,尤其在现今,学术和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不恰当的政策将使学术研究沦为一种完全的商业行为,其一方面有利于学术的普及和成果转化(向社会和经济领域),并反过来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新的推动力,但是我们必须警惕学术研究出现完全商业化的倾向。因为这种倾向会使我们在考评一个学者时候容易采用计件取酬的方法。   有一位院士跟我说,现在我们似乎都是采用大寨式的评工分,发一篇文章多少分最后加起来就得到一种定量评价。事实上,这是一种学术研究和评价手段的本末倒置。我并不是完全否认这些定量的数据,关键在于对定量数据怎么看,赋予了多少它不应该有的内容,比如说跟学者的地位、收入等过分紧密地联系起来等,那就有问题了。   如果这种倒置成为一种制度,即一套非常严密的等级式的量化标准和繁琐而不切实际的操作程序,虽然现阶段还很难避免,但从长远来看,将是十分糟糕的,它是一种学术科举制度,其促使少数人在这种体制下成为没有学问的学霸。   因此,努力追求将自己的研究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一种息息相关的联系,但同时坚守学术为本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换言之,通常情况下,扎实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任何学科都是如此。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各级干部和院长系主任包括教师,一定不要为了蝇头小利,为了多发点儿奖金,而忘却了对学术为本的坚守。现今谈坚守学术为本相当于保持热闹中的寂寞,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可贵的。   第三,大学学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在用学术或知识换金钱,换官位,骗色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更需要额外提醒。我们教授在课堂上和社会上发表某种言论时,需要肩负一种社会责任感,不能引起社会的思想混乱。我们通常讲有两条底线,一条是法律底线,一条是政治底线。当然,在校内任何学术问题都可以讨论,但是你在课堂上讲课或者发表文章时候,要守住这两条底线。这个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任何国家都是高度重视的。   大学要多点理想主义,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听我前面说的这些话,大家马上就可以感觉到,杨玉良是个理想主义者。我想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我们大家再想想,复旦的学者包括学生,跟其他的学校比起来,是不是就多那么点理想主义呢?这是我们的长处。令人有些沮丧的是,现在理想主义这个词好像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代名词。理想主义不能遭到如此贬义的理解。从哲学上来讲,理想主义带有彼岸性,你可以尽可能地逼近这个彼岸,但是你永远到达不了彼岸。她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如果没有她,就无法照亮此岸。关于大学的理想主义告诉了我们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只有她的存在,我们才能做到坚守学术为本,坚守服务社会,坚守服务国家,坚守我们的道德,这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我心目中未来的复旦。   所以,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继承和弘扬复旦历史上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就像在我的就职演说中讲过,我希望我们有一种崇尚道德、崇尚文化、崇尚学术的精神与文化,坚守使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那么复旦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丽! 原载《天天新报》2009.3.28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3-28/1622445.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领导文集|3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想主义的灯火和现实主义的道路
moxj 2009-8-23 17:35
人类如此耐不住寂寞, 不甘默默地往前走, 总在迷路; 大家在路口停下来, 点起了篝火, 狂欢, 也庆祝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天亮了, 谁都得继续默默往前走。
个人分类: 即荇写诗|3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ZT)
suliantuo 2009-8-1 11:06
前不久,看到一份200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人一向都很重视排名这个问题,我国没有一所大学能进入排行榜前100名,这对动不动就嚷嚷着要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知名大学无疑是适时泼了一次冷水。排名它不能代表全部事实,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是遥远的。 排在第一的哈佛大学,起步也是不堪回首的。在刚开始创建时,哈佛仅占有一英亩的土地和约两、三千英镑的资产,小到只有一位教师、四名学生和一间教室,然而哈佛在370多年(16362007)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作为哈佛大学所信奉的做学问和做人的准则,在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出了七位总统,参议员、众议院之类的政治家更是不胜计数;除了政治人物,在经济、社会、法律、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哈佛培养的引领风骚的人物。单就诺贝尔奖一项,哈佛是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获奖最多的,绝大多数的国家的学术力量都无法与哈佛相比。这种精神使哈佛的精英群体历来是美国社会最具主宰性的力量,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 环顾我们国内的大学,追求大而全的同时,往往不追求精神,舍本求末,往往忘了一个一流的大学,应该像是一个旺盛的炉子,好铁进了这样的炉子就会被炼成好钢,否则好铁也被浪费了。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都是世界顶尖的大学。但是并不都是综合大学,含医学院的综合大学只有哈佛大学。他们的学生人数均在2万以下,其中三所更不到1万,普林斯顿6500,麻省理工9500,加州理工2100!其中研究生人数有比大学生多的,也有少的。我们国内现在流行的一流大学必须大,必须有医学院,研究生人数必须超过大学生,必须有一流人文学院,这些论点多少有些自说自话。这五所大学的占地面积也不大,占地均少于2500亩。校园内没有那么多的高楼,更没有超高层建筑。但不论哪个学院,都人才济济!大师和大爱才是这些学校金子一般宝贵的财富。 在这些大学中,有一些品质却恰恰是我们缺乏的,令人深思。 首先是大学的独立之魂。牛津大学是英国的国宝,在其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毕业于这所大学。其之所以人才辈出,因素颇多,但以下这个近年发生在牛津大学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一睹其独立之魂。 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由于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正是拥有大学之魂的独立精神,使大学在人类苦苦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既是人类在意识中进行伟大探险的先锋,也是世世代代人类赖以支撑的理想的精神价值的守护者,以持久的信念对抗工业文明时代的纯粹物质主义,以真理庇护所的姿态傲视炎凉世态和短见的实利主义。 大学的批判精神同样重要。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哈佛想告诉她的师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 哈佛的精神追求的就是教授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和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间的历史传承不无关系。十三世纪牛津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对牛津不满意,于是离开牛津,跑到剑桥去办了个大学跟牛津大学竞争。17世纪一帮剑桥的毕业生,对英国、对欧洲、对旧大陆不满,于是跑到新世界,在美洲登陆的地方开办一个哈佛大学。虽然出于对母校的敬重,他们把哈佛大学的坐落地点起名叫Cambridge(即剑桥),但其更新的决心没有丝毫变化。后来一帮不满于哈佛大学的人,开办了一个耶鲁,来跟哈佛竞争。 2004年物理诺贝尔奖由美国三位科学家获得:加州大学圣达巴勃拉分校(UCSB)的葛洛斯(David J. Gross)、加州理工学院(CIT)的普利泽(David Politzer)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威塞克(Frank Wilczek)。获奖的依据是1973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由当时在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任助理教授(相当于我国的讲师)32岁的葛洛斯和他的博士生、22岁的威塞克所写,另一篇为当时在哈佛(Harvard)大学做研究生的24岁的普利泽所作。爱因斯坦在25岁写出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杨振宁、李政道也在30岁上下获得了诺贝尔奖,历史证明了诺贝尔奖的历史是年轻人的创业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想最敏锐的青年时期。这对我们这个国度按资排辈的大学学术气氛多少是个挑战。 剑桥大学,很少有人准确知道其生辰属肖,但很多人却熟知她产生了思想学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璀璨群星,熟知这个孕育了许多科学、文化巨人的著名学府学术上常开风气之先。至于哈佛大学,它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致力于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致力于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并因此而奠定了它的名望和深厚根基。 所有这一切,无不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在这光辉映照下,人类在数世纪中追求的自由、宽容等基本价值就有了一个真正的承载主体,激流漩涡不能吞没,狂风暴雨不能熄灭这种理想主义的光辉。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张开双臂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和青年学生。在这里,人们可以独立地提出问题,思辨和探索,在思想交锋中获得广阔的视野。 这些大学的共性和品格,我们并不陌生,曾经我们的大学是有这些传统的,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梅贻琦先生的教授治校思想都是这种传统的体现。他们以后的校长也许都知道这种传统对大学的重要性,然而,曾几何时,这些美好的传统忽然就被背弃了.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d0640100eium.html?tj=1 )
个人分类: 所欣赏的|4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掬水沁心 ——寻觅理想主义
dewyeyed 2008-11-13 07:48
在现实世界的沙漠中行走,我寻觅着清水令人沁心的理想主义甘泉。可所见的,只有自由主义的仙人掌在耀眼阳光下孑立的影子,个人主义的蜃景在天际持续瞬间的近似;更多的是追名逐利的风沙,肆无忌惮地飘散在空气中,吹得人眼睛生疼。 很少有人还相信理想主义,尤其是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多在志得意满之时循着实利主义去时间赚大钱、做高官的计划,或在极度失望之际转向虚无主义以求得自我慰籍;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对立面:坚持不懈地探求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视精神生活的满足为人生真正幸福之所在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的起源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莫大关联,因为许多人认为柏拉图是西方世界乃至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理想主义者。而我觉得,将精神助产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苏格拉底更应当此称号。他像是思想界的 Bach (巴赫的名字在德语中也是小溪的意思),涓涓流淌,润物细无声。苏格拉底在成为脑力劳动者之后,用毕生的时间来寻找生活中平凡小事存在及延续的原由,平等地与各种愿与之交谈的人交流思想,挖掘真相,共同探求真理;连他的死亡也极富理想主义色彩:为了表达对他所热爱制度的支持,甘于接受一个不明智的判决而坦然赴死。他并不是谭嗣同,想以自己的血唤醒世人,而差不多是一种个人选择为了保持思想的终极自由,且在不触及制度稳固性的底线上所能做的最好选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格拉底式的先知先觉,用真话沟通以求知趋善,对于一个不清醒的社会无疑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必将与社会现实及人们共同认定的事实概念产生冲突;对于制度的守卫者则更如鱼鲠在喉,芒刺在背,清之而后快。 于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总是孤独的。虽然任何真话都应该说,但是最好能在它能够被听懂的条件下;对那些由于无知或偏见而不能理解的人说真话与传达假话并没有多大区别。儒家思想就常常被人误读,可惜它生于战乱,又没能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充分理解施用,反而历经千年磨洗,成了一口古井,在深出的水面下顽强地用一种模糊的面容生存着。比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被广大知识分子引为座右铭,也极符孔子积极人世又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精神,他的独善其身只是在怀才不遇时仍保持自己品行的高洁,不与低俗同流合污,而非对世事不闻不问、明哲保身,他的心肠是很热的;只可惜时至今日,已趋近于洁身自好以至孤芳自赏了。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失落,是理想主义匮乏的悲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真正追求知识的人总是追求知识的本质,这是他的爱知识的本性所决定的。他不会只停留在一种个体的表面上,而是会在知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他不会后退,也不会让他的锋芒变钝,直至他的思想与事物的真正属性相接洽,并把自己的心灵融入事物中,并由此产生了智慧和真知。到那时,他将拥有知识;也因为知识才帮他成长,使他不会像初始那样艰辛。爱知识的人不应该不爱智慧,唯有爱智慧才能使人热爱知识的本质及过程。追求知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人类共有的好奇心,也是为了获得一些超越时间的东西,比如创造一件美的艺术品,比如想出及论证一套更接近于事实的理论。 这让我想起了居里夫人科学史上少有的不为盛名所累的人。爱因斯坦说她不仅仅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如果说苏格拉底是出于自觉的神赋职责,孔子是出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抱负,那么居里夫人的坚持则是出于对科学的倾心热爱。她恰似盈盈的湖水,有一种跨越百年仍感动人心的美丽。除了实验研究、授课、知道学生及家庭外,她的头脑中好像再也没有了别的东西;名誉并非所求,热闹亦非所愿见,关心资助必感谢万分但必须是针对研究所而非个人的。居里夫人任由烟气酸碱侵蚀她的容颜,却绝不允许操作推论中有任何差错;她根本不在乎家里的器件摆设,却注意到每一点理论与实验数据分析的出入。这正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为真理而付出的全心执着,也是真正的科学家所应有的特质。 曾经在陈省身的公众讲演上听到他说选择数学的原因是因为数学好玩,我非常的惊喜,因为在现代的也是中国的科学家身上仍然有理想主义不灭的光芒。他的年纪很大了,但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自豪,显得神采奕奕。人的确是需要点精神的。但中国的环境似乎很容易磨平人的性格的棱角。理想主义者的硬骨头就更难支撑于这处处弹性的世界;毕竟横眉冷对千夫指并不像躲进小楼成一统那样还有些自在。而仅存的理想主义者最好的出路,除了科学家,就是艺术家,尤其是文学家了。 汪曾祺以散文体小说而为人熟悉,他平静的叙述性文笔、祥和亲切的环境设置,让人心灵安宁,得到休息(汪曾祺自语)。他曾诧异于老师沈从文一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不快的审美限度,而是以一种很宽容的态度,以为什么人从桥上过都是一种自由;他的理想主义是想从任何环境中得到美的感受,这对眼睛和心灵的要求,都实在是很高。然而他年轻时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复仇的故事:一个年轻人,手腕上刻着杀父仇人的名字,跋山涉水去寻找,却在问路时看到同样年轻的樵夫手腕上刻着他父亲的名字,于是返回,从此再不提复仇。很是惊心动魄的故事,又有相信存在和认同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只是这样的激情却在汪曾祺后来的作品中消逝了;也许是因为被人打掉门牙仍能自我解嘲之类的经理让他更平静,更像水面宽广而内心汹涌的河流,安然接受沿岸冲刷的泥沙,只是让它们沉在河底,而不泛滥溃堤。而近于《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极理想平等的父子关系,又是一种平淡生活中深刻的智慧,是无法轻言企及的。 科学家和艺术家,从表面上看,好象对社会进步都无直接贡献;正像理想主义并非指导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思想,水也不是人生活的重心之所在。理想主义 只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足,及对笃信的理想世界的不断界定与趋近,所以支持者的数量并不重要。可一旦理想主义在世界上濒危甚至消失,这个世界就会像失去水源的沙漠一样可怕,因为旅行的人永远无法保证自己带足了水,更何况清水是一种不费心就无法再生的资源。科学家与艺术家,也正是使我们的精神财富常存常新的开掘者与改造者,他们的不懈追求真、善、美,是所有相信并努力寻觅理想主义的人旅途中的指路灯,是我们干渴时所能望见或是摘取的青梅。 理想主义的稀缺,其实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西方有理性主义传统,凡事先分析利害,但容易陷入实用主义,导致一切利益至上,人情冷淡,有损于人的社会性;中国有道德主义传统,凡事先区别好坏,所以思维及关系空前复杂,也易流于形式主义,死要面子,有损于独立的人格。而在全世界,孩童都有理想主义倾向,只可惜随着成长而日渐磨损,成为默认的代价,所舍无几。最应守护理想主义清泉的知识分子,却仍然少有能够为真话给予一生坚持的人;往往在生存的张力变化面前,理想是第一个舍弃品,而理想主义则成了遥远的、曾经的、甚至是从未有过的梦。人有的时候,把自己的生活看得太重了,以致忽略了那终极的价值与意义。 但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这样的勇敢,去相信理想主义的价值,去发挥它的精神动力。若是社会中对自己的能力、道德、洞察、分析最有自信的人群,不能相信求知可趋于求善,不能坚守对某种绝对精神价值的信仰;那就近似于一个人不明白水的必需,不能体会沙漠因为水源的存在而美丽。 1909 年,一位德国教师查理希尔曼德提出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应该走出校园,参加远足,留宿青年旅馆。这引发了青年旅馆在全球的迅速风行。如果说,选择旅游方式就是选择生活方式,而青年旅馆自助游无疑是理想主义式的。 而我,缺少地理方向感,又对地形缺少经验,暂时还不会选择这样旅行;从这个角度讲,我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但我热爱理想主义精神,因为它就像清澈的水,掬一捧在手已能沁心;若有缘啜饮,更是令我神清气爽。我热爱这寻觅中真、善、美的指路灯,也愿意尽力去拥有它的坚韧、不功利、责任感和认真的思考习惯。即使是在沙漠中行走,我依然不会放弃对清水的寻觅,因为水是一种对心灵也有营养的东西。
个人分类: 书为平生添花锦|3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