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蚕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献给母亲的蚕豆
热度 5 fdc1947 2020-5-10 07:58
8 年前,我写过一篇《立夏时节说蚕豆》,文章以与母亲通电话,母亲说蚕豆开始,又以母亲曾经说过的1937年吃咸菜豆瓣汤结束。当时,母亲虽已96岁高龄,身体还健康,能够自己一个人从4层走下楼到200米外的理发店去理发。她常常在电话里讲到过去的民间文化,有时还告诉我一些生活的常识。 母亲很喜欢吃鲜蚕豆,六、七年前,她在吃饭时还能够吃半碗蚕豆,她没有什么牙齿了,可是蚕豆可以烧得很酥。把蚕豆放冰箱里冻起来,就是那时候教我的。我们都希望能够给她过百岁寿辰,不过,很遗憾,她在99岁时西去了,走的时候也是蚕豆季节。 很凑巧,今天太太从农贸市场买回来好些鲜蚕豆。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济南买到的质量最好的蚕豆,豆粒大又新鲜,而且价钱也最便宜,太太而且说市场上卖蚕豆的摊子很多。我猜想这是山东本省的蚕豆。山东虽然是蔬菜大省,但是过去好像不怎么种植蚕豆,所以市场上的鲜蚕豆都很少有新鲜的。像今天买到的这样新鲜的蚕豆,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所以我猜测是本省产的。 母亲节到了,我把这篇《立夏时节说蚕豆》重新发出,以纪念我的母亲。文中当时没有弄清楚的lei麦一词,现在基本上清楚了,从而改写了这个注释。 立夏时节说蚕豆 与家母的电话聊天总是从天气开始。前几天,老太太在抱怨老是阴天下雨后,把口气一转,说道,其实做天也不容易,过去就有话叫做:“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来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接着,她老人家一句一句地向我作了解释。由于说到了桑和蚕,自然而然的说起了蚕豆。老太太说,蚕豆已经上市了,她教我一个保存鲜蚕豆的方法,把从荚中剥出的蚕豆在开水中一焯,晾凉后放入食品袋中,放可在冰室里即可。数月后取出,味道与新鲜蚕豆基本相近(按,其实不经焯水直接放冰箱冷冻亦可,2020-5-9)。 说起作为蔬菜的蚕豆,北方的朋友往往不很熟悉。有些人只是从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知道了茴香豆,在《故乡》中知道了一大帮小孩去偷六一公公的“罗汉豆”。罗汉豆就是新鲜的蚕豆,而茴香豆是烹制的干蚕豆。现在正是鲜蚕豆上市的季节。 在江南,蚕豆是立夏节的应时之物。过去,樱桃、青梅、蚕豆、酒酿、咸鸭蛋等都是立夏尝鲜的对象。清·蔡云《吴歈》曰:“ 消梅松脆樱桃熟,lei * 麦甘香蚕豆鲜。鸭子调盐剖红玉,海蛳入馔数青钱 。”吴歈即吴歌,蔡云的《吴歈》反映的都是当时吴地的民俗。清代的大多数风俗,至今犹存。 济南的鲜蚕豆似乎都是从南方运来的。由于蚕豆在运输过程中很不容易保鲜,在济南极少能买到质量好和很新鲜的蚕豆。从我家往北400米就是济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可是在那里极少能看到豆荚上没有黑点的蚕豆。吃鲜蚕豆当然要新鲜的、嫩的,像《故乡》中那样刚从豆秧上采下的无疑最好,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口福。在济南能吃到鲜蚕豆已经不容易,我也很知足了。 吃蚕豆要去掉豆荚,剥蚕豆是从小在家里能帮助母亲所做的家务之一。对于很新鲜的蚕豆,剥豆荚时只需一只手,只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头。把豆荚用三个指头夹好,大拇指和中指向外用力,食指往手心一扣,豆荚就断了一半,然后用力一挤,两棵蚕豆就到了手心里。对于不很新鲜的或者豆荚较长的蚕豆那就要用两只手了。 家里吃鲜蚕豆的简单方法似乎不多。最简单的就是把蚕豆与葱花用少量油一爆,加入少许水和食盐(宜略咸一点),略煮一会儿就可以了。这最简单的也是最好的。翠绿的颜色、蚕豆特有的清香、极鲜的味道三者俱佳。 如果蚕豆略有些老,可以事先用小刀在蚕豆上划一个口子,煮的时候,那翠绿的豆瓣会通过口子从那颜色略浅的豆皮里伸出来。我们就可以光吃豆瓣,对于太老的豆皮弃之可也。 当然,也可以把豆瓣剥出来,直接用豆瓣做菜。例如,豆瓣鸡蛋汤就很好吃,做汤时放入榨菜丝也可。 小孩子一边干活一边想着玩,一粒较老的青蚕豆,剥去靠头部的多一半豆皮,倒过来看,便是一个“美国兵”的头。剩下的那少一半豆皮略变动一下位置,就是美国兵的钢盔,那豆的胚芽,便是美国兵的大鼻子。 小时候,在糖果店有卖糖豆瓣的,那也是用新鲜蚕豆做的。熟的新鲜豆瓣用糖腌制,洒上红绿丝末,既甜又脆又香,甚是好吃。但是个人家里没有做的,都在糖果店里买。糖豆瓣往往只在春末夏初有售,并非一年四季都有。我已经几十年没有见到那东西了。 糖果店里也有油氽豆瓣,就是把蚕豆瓣用油炸酥,撒上食盐,作为下粥之小菜。虽然自己家里也能做,但是质量总不如人家店里做的好。 干的蚕豆可能是过去做成零食和蔬菜花样最多的食料。小时候许许多多蔬菜和零食都是由干的蚕豆加工而成的。 先说蔬菜。主要是豆瓣做菜。在北方,干的蚕豆可以放置多年,而放置多年的蚕豆质量下降。所以,购买时要购买新鲜一点的。一般来说,放置时间长了,蚕豆的颜色呈褐色,较新鲜的蚕豆近绿色。用温水浸泡开,剥去豆皮,即成豆瓣。 我最喜欢的豆瓣菜之一是雪里蕻豆瓣汤。先把豆瓣加水煮烂(所谓煮开花即可),把市场上买来的腌雪里蕻洗净切细,起油锅把肉丝与雪里蕻一起翻炒,将煮开花的豆瓣连汤一起倒入,再煮一会儿即可。由于雪里蕻是咸的,做汤时不用放太多的雪里蕻,也不用放盐了。此汤极为鲜美,一年四季不分冬夏均可食用。 如果不想喝汤,把雪里蕻中的盐分多洗掉一些,与肉丝一起炒,再放入煮好的豆瓣,放一点糖,略煮,就是一盘上好的菜。如果没有腌雪里蕻,自己用青菜(北方称油菜)或白菜切细,用盐腌一会儿,就成了盐齑,代替雪里蕻,这样做成的“盐齑烧豆瓣** ”也很好。 顺便说一句,雪里蕻豆瓣是一道“备战备荒”的菜。听家母说过,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 ,东洋人刚打进苏州,谁也不敢出门,更没有卖菜的。一家人就吃了好长时间的咸菜豆瓣汤,当然,这种情况下肉丝是不会有的。 注: * lei 左边禾旁,右边畾。《康熙字典》:“秲lei,稻名也”。用此解释不通。有人说,苏州附近地区称元麦为Lei麦,系裸麦的音变。我看很有道理。现在那里是否仍然种植元麦我不清楚,但是,产地距离苏州不远的“泰兴元麦”现在是国家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 吴方言中烹饪词汇“烧”一般就是指煮。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1364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自费4000多买的实验仪器,将成为儿子的玩具
热度 5 lixiong45 2019-2-1 14:40
做实验过程中,没有专项资金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公费购买的物件,如果必要,几十到百多块钱的通常就自己掏腰包了。印象中自费买过花盆、水培盘、种子、花棚支架等。这都不是啥事,很多年轻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 可以说年轻的我们为了实验也是蛮拼的!而我最拼的一次是为了做实验花了 4200 买了一台袖珍型热成像仪。 那是 2015-2016 年期间,我在以蚕豆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蚕豆果荚内壁一层海绵状物质的生物学功能。因为我发现相同发育时期不同品种蚕豆那层海绵物厚度不一样,典型的是从青海收集的两个品种海绵层明显比云南等地的厚,因此推测该层物质可能具有保温效果,有利于果荚内种子的发育。后面买了一个双探针的温度测定仪,测量了一天之内果荚内外温度的差异,发现结果和预期的不太一样,那层海绵更可能具有调节(缓冲)果荚内温度变化的功能(可能和其含水量很高有关),这也可以解释青海(昼夜温差更大)蚕豆海绵层厚的原因。 为了验证这个结果,那时极渴望有一个能更精确检测温度差异和变化的仪器,自然而然想到了热成像仪。然而,自己掌握的资源让我并不能借到或租到这么一个高科技设备,也没有项目经费可以让我购买这样一台设备。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买一台,因为我太渴望它了。这个东西可不便宜,一般的的至少上万,后面淘到了一个价格便宜但性价比还行的产品。犹豫了几天,说服堂客,狠下心买了。那时刚毕业,本身没几文钱,之所以敢豁出去,部分原因也是想着要是改天得到好结果,发篇好论文,挣点奖励费就可以补上这笔钱,那我也不亏。 仪器拿到手,我按计划检测并记录了不同品种蚕豆果荚海绵层在在环境温度变化时的温度变化差异 ……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论文档次,我考虑有必要知道那层海绵物的成分,然而由于没钱一直停摆 …… 再后来,我便不得不放弃研究蚕豆,我不喜欢拖泥带水,把曾经获得的实验结果直接放弃,有没有保存我也不确定了。那台仪器也被我锁在柜子,快三年了,基本再也没有使用过,我也只是偶尔会想起有那么一回事。当然,那笔钱也没机会用论文奖励来弥补了。 昨日,准备收拾东西回家过年,翻柜子时才又发现这台仪器,想来目前做的工作似乎也用不上它。但我突然想到,等儿子长大些,把它送给儿子当玩具,培养他观察和探索世界的兴趣。毕竟这小小的东西能检测很多看不见的东西,如地热、燃气泄露、黑暗中隐藏的野兽等,还有哺乳动物放的屁。 这样想来当初买的非常值,况且并不排除哪天我心血来潮,把曾经关注的研究内容进行到底! 想想那时的我真是拼劲十足,勇气可嘉。但现在只能用一首改编的歌(《把根留住》旋律)向曾经拼搏的我们致敬:为了实验,我自掏腰包,花光我所有积蓄;一无所有,我也义无反顾,只为那心中的梦 …… 朋友,你自掏腰包干过实验吗?欢迎分享! 最后晒一张儿子将来的玩具的近照。
个人分类: 生活缩影|2642 次阅读|10 个评论
猴年的蚕豆花
热度 3 huailu49 2016-2-26 14:15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278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蚕豆荚
热度 3 huailu49 2015-5-14 15:00
不禁回忆起 它们开花时的情景 ......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3850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热度 1 lixiong45 2015-4-13 11:19
四五月份是故乡蚕豆成熟的季节,二十八年前那个蚕豆收获的日子,在娘胎里待了三百天的我呱呱坠地,像一颗蚕豆一样生根发芽 …… 儿时,每当蚕豆熟了,在烈日退后的傍晚,沐浴着淡淡的微风,我便偷偷地躺到一条田沟里,随心所欲地摘着嫩蚕豆来吃,常口手并用,像老鼠一般开工。说自己像老鼠,还因为每次我都舍近求远的躺到别人家的田里,仿佛别人家的蚕豆总比自己家的好吃。有时皎洁的月光也像约会一样准时出现,也许她也想尝尝蚕豆的味道,也可能是羡慕我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吧。等吃够了,再摘满满两裤兜回来,去了外壳,用祭祀烧过的香棍子像穿佛珠般把它们穿成一串放到火上烧着吃,那大概是我吃过的最早的烧烤了。有时也会一锅煮了,像嗑瓜子那样一嘴一个地消灭,这种速度绝不是小小田鼠可以比拟的。 等蚕豆收割完,约上一群小伙伴,向已经光秃秃的田野出发,去捡落下的豆子,看到一个个白生生的豆子时的喜悦感和豆子装满筐的成就感,大人们也许不再能够体会,但对于孩童们,就像施给蚕豆的肥料促进我们的成长。捡回的蚕豆,大都用来增加自家的粮食产量,有时也会拿到小摊换些零食来吃。 蚕豆有各式各样的吃法,记忆最深刻莫过于蚕豆火腿焖饭了。把蚕豆的内外壳去了,先和散发出诱人香味的陈年火腿炒到色香味俱全,然后加上米饭焖到熟透,揭开锅盖,腾腾的热气充斥着蚕豆火腿的芳香,只让人垂涎三尺。 如今, 蚕豆已成熟近三十回了,无法清晰地记得每年那个时节的我是什么样子,在做着什么。但我知道每年的那个时候都会有种独一无二的感觉,清明节,五一节都装载着我各个年龄段的记忆在延续,在回荡,有种《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的激动和喜悦,或许更是因为那是我出生的日子吧。出门求学的岁月里,离家近的时候,我总会在这个时候回去看看,尽管年少时广阔的田野已经被各式的楼房霸占了去。长大的我,以及这个年代的小孩,随着时代的变迁,再也不会去田野里捡蚕豆,我也更不可能再去偷吃别人家的豆子,但那胖嘟嘟的蚕豆总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情感。 没事的时候 ,我常常地去自家的田里走走或坐坐,只是步入科研圈子的我,习惯了 思考和寻找。 去年的清明,我同样地坐到蚕豆中间,想看看这田里有没有什么“奇特的东西”,比如没见过的植物或是突变的蚕豆。偶然间终于将目光集中在不同蚕豆果荚类型,并提出这可能影响到蚕豆种子产量的假设,于是我开始拉样方,做统计(参考博文: 两篇课外研究论文诞生记 )。 思路和结果最终汇成论文发表在某国际期刊,这篇论文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除了给我带来一定的奖励,它也某种程度树立了我在研究组的地位,特别对于一个曾经被边缘化的人。更重要的是,这项偶然的工作决定了我今后的研究方向。 在和导师多次交谈和讨论之后,他基本同意毕业以后从事蚕豆的相关研究,我也多次在工作总结和计划中提出几点与实际生产相关的研究内容。但导师还是有所顾虑的,一方面怕我的“离开”削弱了高山植物的研究队伍和力量,另一方面担心我能否做出成果。导师的顾虑的是合理的,但或许也是多余的。我之所以会跑到农田里面去发现,去思考,大概正是因为我从高山植物中难于发现和思考,因而对于我,高山植物的研究将会很长时间很大程度定格在用一些较为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去研究一种较为“新颖”的植物,结果只是发表几篇论文,在此过程里,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基本是被湮没的。 我想,我和蚕豆是有感情的,一种可能贯穿生死的情感。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出一些成绩!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生活缩影|3089 次阅读|3 个评论
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实验材料
lixiong45 2015-3-19 00:02
几乎每一天的早晨或者傍晚,我都会去温室看看种下的蚕豆,这并不是用来攻克某个重要科学问题的实验材料,更不是为了收几粒蚕豆当作粮食或蔬菜,它们只是我当初随意 “ 种了看看 ” 的几棵植物,但我已经养成经常过去看看的习惯。 “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实验材料”,不止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教导我们。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心里很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有点好笑。后来由于疏忽吃了几次亏,也感到实验材料确实比我想象的重要和娇贵,慢慢开始学会了“义务性”地去关照实验材料。其实我并不知道老师们说那句话有怎么样的深意,只是,当我在科研的园子里玩过了四个年头,对这样的话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本文以植物材料为例,谈谈“像孩子一样对待实验材料”的必要性。 一、像孩子一样爱护实验材料。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爱护,植物,同样面临着生病和死亡的威胁。用来研究的植物通常不会像路边的杂草一样可以信手拈来,它们往往是来之不易的,比如我研究的材料来自青藏高原,不仅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而且每年只有一两个月的采集时间,一旦材料出了问题,人力、财力和时间可能全部搭进去。还有些材料可能更为珍贵,如一些特有珍稀植物或者太空种子等,常常不是钱物可以换来的。 所以,懂得珍惜实验材料,应是科研人员最起码的要求和能力。植物一般要生长到特定时期才能进行实验,一些转基因或遗传育种工作甚至要获得好几代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总是脆弱的,阳光、水分和温度,每一个条件都是生命所必需,却也都可能成为植物的杀手,更别说病虫害了。 因此,为了植物的健康生长,我们要学会像对待孩子一样,经常地看护着它们。 二、像孩子一样聆听实验材料。 和孩子相处,要学会与之交流,既要教导他们,也要学会聆听他们,要想从实验材料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也应该学会“聆听”它们。 植物研究不像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不是等着最后收获瓜或豆,科研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获得什么,所以学会“聆听”是十分必要的。但植物终归是不会说话的,如何“聆听”呢?我想应该是用的眼睛, 植物生长过程或实验处理中的变化或差异可以看作是它们的“语言”,当对这些“语言”加一个“为什么”,也许就是灵感的来源。同时,“聆听 ” 植物的“声音”也能让我们及时地了解它们需要什么,从而让它们更好地生长。 植物的“语言”无法主动传递,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去看看它们。我每天去看种的蚕豆,其实也是为了聆听它们,一段日子以来,也不能说没有收获。它们在什么时候开花,每个花序开几朵花,哪些位置的花可能结果荚,最多能结几个果荚,这些和数字相关的性状,我心中都有个大概,虽然看起来极其简单,谁又能说日后不会从中蹦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呢? 三、像孩子一样,给实验材料足够的耐心。 教育和抚养小孩总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植物研究通常也要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毅力。一方面,植物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想获得健康满意的样品,需要我们日复一日的浇水、观察和记录。另一方面,实验大多数时候不会一次性成功,有时失败了可以马上重新开始,有的又免不了一阵苦等,这就要求我们拥有“屡败屡战”的心态和勇气。 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是必须的,这从实验材料的培养开始就需要,所以,学会多给实验材料一些耐心,不要急 于求成。 孩子的可爱、天真和单纯,免不了会带给我们欢乐,同样,用心去对待实验材料,我们也必将有所收获。当我傍晚去看我的材料,宁静的绿色可以带走我内心的烦躁或眼睛的疲劳;当我早晨去看它们,刚破土而出的嫩芽或含苞待放的花朵,都会带给我惊喜和美的享受。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恩母亲帮我做实验
热度 37 lixiong45 2015-3-7 08:35
今天已是母亲 51 岁生日,尽管离家不算很远,我并不能任性地回家,不能为母亲做点什么,心中深感愧疚。只好在灯火之下,用一个读书人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祝福。恰巧临近毕业,许多感恩的话将载入毕业论文。和所有人一样,我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在研究生期间对我的理解、支持和关爱。但我对父母的感谢不止于情感,我需要直接感谢他们对我实验上的帮助。 母亲只有初中文化,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是她的本性,爱我则是她的特长。母亲对我的学业和工作绝对支持,从来没有说不,尽管她可能永远也不明白 DNA 、 PCR 和 SCI 是怎么回事。她对我的事情总是很放在心上,有时显得像是瞎操心。前不久我在电话里跟他说起过几天要中期考核,通过了才能参加毕业答辩,她只能理解成我要像过去一样考试,怕我焦虑,便“隔一差二”地发短信来问我考过了没有。 我在实验室做的东西,母亲没有机会帮我,很多工作也帮不了我,而且我目前的研究阵地在青藏高原,母亲连我的研究材料都没机会看到。但是,对于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母亲是可以帮助和指导我的。 去年清明和“五一”期间,我突发灵感地想研究一下不同蚕豆果荚类型对种子产量的影响。于是我需要对农田里单位面积和不同蚕豆植株的不同果荚数量进行大量统计和种子收集。这项工作没有助手或合作者,而且我只能利用假期独自回家开展。 母亲看我时间紧迫,主动提出帮我统计和收集,我便给母亲“安排”了任务:一边单株收种,一边记录各种果荚的数量。母亲的效率虽然没有我高,但确实帮我完成了很多工作。在我离开的期间,母亲时常叮嘱家里人不要摘取那块田里的蚕豆,以免影响我的结果。 后来,由于这部分数据表明不同蚕豆果荚在单位面积的比重对种子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论文很幸运地发表在了国际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文章链接: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1031/srep06859/full/srep06859.html )。我在文章的致谢部分感谢了父母的帮助,不少人觉得我应该把父母列为共同作者(参考博文: 两篇课外研究论文诞生记 ),可是对他们而言,这样做或许并没有直接地一声道谢有意义。而且,我并不清楚像母亲这样没有挂靠单位的普通农民发表论文该如何署名。 “偶然”的灵感并没有止步于发表一篇 SCI 论文,这项工作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和鼓励。于是,我准备下一步对产生不同类型果荚的原因展开分析,而环境和遗传效应都得考虑。那时,已经到了蚕豆的播种季节,我决心借机在大田中研究种植密度和营养条件是否影响不同蚕豆果荚在单位面积的比重。但是我正忙于实验室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回家, 我只能“遥控”母亲帮我把蚕豆种成三个密度梯度,其中一个密度并列三组,为设置营养梯度做准备 。到了施肥期,我依然没有精力回家,我让父亲测量了农田的尺寸, 然后让母亲按我算好的施肥量均匀地洒上尿素 。就这样,家里的农田成了我的实验田, 母亲成了我的得力“助手” ,我想母亲可能并不清楚我要做什么,但是只要是他的儿子需要做的事她就觉得是大事。春节假期,我才第一次看到了母亲种的蚕豆,我想母亲是一个合格的“实验员”,不久之后,我将会如愿地取得这部分数据。 经过与导师探讨,在毕业之后,我将全心全力地去研究蚕豆。除了利用较为先进的现代技术展开的室内研究,大田工作也将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用地,我想家里的田地将继续成为我的实验样地,尽管那时许多工作我会自己回去做,但平时的管理和观察,我是不能经常完成的。 毫无疑问,母亲还将成为我的“助手” ,直到某一天,当我拥有了专门的实验田。 春节假期,我还向母亲请教了蚕豆栽培中的经验和问题,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素材。母亲虽然不能用专业的术语描述,仍然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传授她储藏的知识。 例如:蚕豆播种时容易遇上降雨,刚萌发的幼苗被水浸泡四五天就会腐烂,需要重新补种……在我科研工作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免费的实验地,免费的劳动力,将给我减少难以比拟的负担和麻烦。 母亲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一切都还没有安顿下来,不能带给母亲什么。相反,我的工作还需要搭上母亲的帮助,令我感到十分不孝。我想能最好报答母亲这份恩情的,就是尽早做出重要成果,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一定在所有成果中注上母亲的名字。而我也相信,这融入了母爱的工作,必然能取得重要的成绩。 祝愿母亲生日快乐,健康平安!
个人分类: 情感交流|19569 次阅读|74 个评论
豌豆荚、蚕豆荚
热度 1 huailu49 2014-4-26 17:04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25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医学科普:蚕豆病
xupeiyang 2013-5-17 06:53
最近,安徽十几个孩子突然发热、呕吐、尿血……严重的甚至出现心衰和肾衰。而这一切的原因,居然是小小的蚕豆!新鲜蚕豆上市,尝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由于一些孩子体内先天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食用蚕豆后会出现急性血管性溶血,俗称“蚕豆病”。By央视 http://t.cn/zTkpEvV 蚕豆病,是遗传性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全世界约2亿人罹患此病。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患病率为0.2-44.8%。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以 海南 、 广东 、 广西 、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为高。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G6PD缺乏症 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溶血性贫血大致相同。分新生儿黄疸、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感染性溶血、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等临床类型。本病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多数患者,特别是女性杂合子,平时不发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症状。常因食用蚕豆、服用或接触某些药物、感染等诱发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60年代在 广东 兴宁 地区在蚕豆收获季节曾爆发G6PD缺乏症的流行,导致许多患者的死亡。G6PD缺乏症又是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的主要原因。据 中山 医大的一项统计表明,患G6PD缺乏症的新生儿中,约50%的患儿会出现新生儿黄疸,其中约12%可发展为 核黄疸 ,导致脑部损害,引起智力低下。 蚕豆病起病急剧,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时,最长者可相隔9天。如因吸入花粉而发病者,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出现。 潜伏期 的长短与症状的轻重无关。 本病的贫血程度和症状大多很严重。症状有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畏寒、发热、头晕、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巩膜轻度 黄染 ,尿色如浓红茶或甚至如酱油。一般病例症状持续2~6天。最重者出现面色极度苍白,全身衰竭,脉搏微弱而速,血压下降,神志迟钝或烦躁不安,少尿或闭尿等急性循环衰竭和 急性肾功能衰竭 的表现。如果不及时纠正贫血、缺氧和 电解质 平衡失调,可以致死;但如能及时给以适当的治疗,仍有好转希望。 G6PD缺乏症为X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也就是父母可能有一方是显性基因携带者而无临床表现的,称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0274.htm?fromId=123256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4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蚕豆花开——母亲节的祝福
热度 2 jlrlmylt 2013-5-10 22:27
五月是蚕豆上市的旺季。也许是禽流感的缘故,今年的初夏很奇怪,西红柿、青椒等时令蔬菜奇高。在物价高企的年代,多买些物廉价美的蚕豆回家,剥点蚕豆米放在冰箱冷冻起来,成为平民百姓勤俭持家的一种无奈。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又是西方的母亲节。剥着蚕豆,听着电脑里发出自己喜欢听的古筝曲,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时跟着母亲在乡下的田野里摘蚕豆的情景。 记得很小的时候,家中四个兄弟姐妹,只有父亲一人挣工资。为了生计,自己坐在架子车上随身为家庭妇女的母亲在城市大街小巷收废品,农忙时节到乡下捡农民收获后遗留农田里的麦子、红薯、玉米棒子。生活是那样艰辛,没有玩具、没有新衣,连幼儿园都读不起,只有 4 、 5 岁童年的自己当然不识成人的愁滋味。最快乐的便是在辽阔的田野里蹦跳着跟在母亲身后摘蚕豆了。蚕豆花大概是乡下最不起眼的花了,它没有梨花那么夺目,也没有遍体金黄的油菜花那么张扬,更没有桃花那么妖艳。它默默绽开在嫩绿豆叶的怀里,远看那花就如停在翠绿丛中的淡紫黑色粉蝶,细观那花瓣竟然还长着一对童稚的小眼睛,这大概就是蚕豆花唯一可爱之处了。 其实母亲就如田野里那些再寻常不过的蚕豆花,出生时默默无闻,在默默无闻中成长、衰老,如同自己众多毕业后就融入人海中从此悄无声息的众多同学、学生。然而,母亲的善良、刚强、大度,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品质使自己战胜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苦难。 记得自己刚懂事的时候,每次遇到沿街乞讨的要饭花子来到家门口,母亲总是热情地把他们让到家中,慷慨地把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给穷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父亲因为是水电工地的大型机械修理工,常年奋战在离家数百里的黄河两岸,夫妻聚少离多。一个干临时工的文盲妇女,拉扯 4 个未成年的孩子,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没见过母亲掉过一滴眼泪。小弟夭折、大姐病残、父亲去世,那么多人生磨难,母亲都一人默默承受了。作为父母膝下唯一的儿子,自己高中毕业,选择了离家 3000 多里的三湘四水;研究生毕业,来到了六朝古都,母亲没有一句怨言:孩子的前程、个人幸福比在父母膝下尽孝更为重要! 6 年前,正值自己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短短几年,从前是那么精明、强干的人,就被脑梗塞引起的痴呆折磨得不可理喻、喜怒无常,外貌宛若 90 多岁的风烛残年的样子。老年痴呆症又叫 “ 阿尔茨海默氏症 ” ,属于危害极大的老年精神疾病,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治愈这种病的办法。病人一旦患上此病,病程不可逆转,药物治疗只能延缓发病的进程,从发病到死亡时间长达 5—8 年,甚至 10 多年。老年痴呆症患者除了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最致命之处就是病人记忆力丧失,严重痴呆,甚至不认识家人,失去方向感,生活完全要靠别人照顾。病程的长期性和发病进程的不可逆转,给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母亲自从患上这种疾病之后,虽然自己和二姐尽物力、财力一直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但亲情的关心和悉心的照顾无法阻止母亲每况愈下的病情。 其实,人类在很多事情面前都是无能为力的,这其中包括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癌症、艾滋病等恶性疾病和精神抑郁、出走自杀等社会心理问题。 在个人的努力无法奏效的时候,只能祈求万能的上苍助母亲一臂之力, 使母亲能够战胜病魔并健康长寿!
个人分类: 百态人生|3431 次阅读|4 个评论
立夏时节说蚕豆(下)
热度 3 fdc1947 2012-5-8 08:06
把干蚕豆多泡一段时间,蚕豆自然就会发芽。人们称发了芽的蚕豆为发芽豆,用来做菜很是鲜美。不过,似乎没有人把蚕豆芽像黄豆芽、绿豆芽发那么长,只发短短的几个毫米,芽再长的发芽豆我没有见过。因为吃发芽豆与黄豆芽、绿豆芽不同,主要并非吃芽,而是吃豆。发芽豆一般也都是菜市场买来的,而不是自己发的。发芽豆的烹制非常简单,少许油放葱花略煸炒,放水煮烂即可。 把干蚕豆泡开后,在下半部剪一刀,沥干水后放入油锅,蚕豆皮即翻开成兰花状,炸酥,捞出沥去油,撒上盐,即成所谓兰花豆。兰花豆为佐酒小菜,过去的文人亦深爱之。例如明末清初的大才子尤侗有《兰花豆》诗:“ 本来种豆向南山,一旦熬成九畹兰。莫笑吴侬新样巧,满盘都作楚辞看。 ”他从吃像兰花似的豆,想到了陶渊明,想到了中国文人颂扬兰花的祖师爷屈原。当然,他似乎也是在疏吐他自己胸中的块垒。与所有需要油炸的食物一样,自己炸的兰花豆一般总不如人家店里炸的好,毕竟人家是专业的,炸得酥松,但是,自己所用的油放心。 说起以蚕豆为原料做的零食,许多人最熟悉的是五香豆。近半个世纪年前,我的同学每次从家里回学校,差不多每人都会带回一些家乡的特产。好几位北方的同学带回很好吃的地瓜干,而南方的好几位则带来了五香豆。五香豆可以自己做,也很容易做。质量好而且最有名的当然是上海老城隍庙的所谓奶油五香豆,一个人吃,旁边的人都香(更香的是同样上海城隍庙的奶油西瓜子,因为西瓜子的壳要吐出来)。最早,我曾经傻乎乎地认为那里边真的是放了奶油。 70 年代,我在内蒙古草原的时候,冬天无事,自己做五香豆,真的放进去上好的奶油,可就是出不来那个“奶油”味。另外,我还以为奶油五香豆上面那白花花的是奶粉,又一次做,就撒上了奶粉,弄得粘粘乎乎,也出不来白色,也没有“奶油”味。失败了两次,开动脑筋,终于悟出来了:所谓“奶油”一定是香精。也埋怨自己为何如此愚蠢,因为真的奶油也没有它的那个“奶油”香味啊。这书真是白读了。另外也认识到,所有的炒货,凡是甜的,放的都不是糖,放糖一炒就粘手。五香豆也是如此。年轻时往往自以为是,还不动脑筋,失败了才去总结教训。 如果在蚕豆浸泡后把种皮划开,加入各色调料煮烂,就得到了“焐酥豆”,北方人称之为“面乎豆”。 50 年代初期,大概南北各地的大街小巷都有卖的。焐酥豆上撒一些甘草粉,一百块(即一分钱)一小包。每包系用半张 32 开的旧书纸包起七八粒豆。那时也不嫌脏,小孩都买着吃。在苏州也有摸彩“促销”的:一个布口袋来装着许多小竹筹(牌),上写一包、两包等等,最大的数是二十四包。小贩们用江南小调唱着,其词为:吃味道,尝味道,要吃味道碰运道。运道高,廿四包,运道不高吃一包云云。小贩那布包里倒也确实有大数目的竹筹,本人就曾经摸到过 21 包的,惹得周围邻居大人小孩都来看,好不羡慕,当然,最后还是大家分着吃了。 还有更简单的吃法就是放在锅里一炒了之。苏州人称之为赤沙豆,食之者必须有一口好牙。过去夸某老年人牙口好,就说他都可以吃赤沙豆。与赤沙豆相类似但松脆得多的办法是把干蚕豆像爆米花一样爆,那比赤沙豆好吃多了。不过,爆米花铁罐的密封口是铅合金做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其危害了。 炒蚕豆中较好一点的为盐炒豆,最有名的为“三北盐炒豆”。这是一味浙东的食品,以最早在慈溪三北地方出产而得名。小时候,夏天都在大街乘凉。每天晚上,总有一位小贩,从我家门口经过。他左右两肩各斜挎一个布包,如十字披花然,包里装着盐炒豆,大声吆喝:“呱喇喇喇 … 三北盐炒豆”。呱喇喇 … 者,像声,吴语有“呱喇松脆”一词,相当于北方话“嘎巴脆”。 炒蚕豆由于特别硬,其富含的淀粉和蛋白质难以在消化道上部被完全水解,而这些没有被水解的淀粉和蛋白质就会在消化道下部发酵,于是产生大量气体。被称为赤沙豆的炒蚕豆于是有了另一个雅号:撒屁豆。 小孩子们还用炒蚕豆做游戏,两个人即可。家里总是有方桌(所谓八仙桌)的,两个人每次各出若干粒蚕豆,在各自手里握着,双方同时松开,比较豆的多少。把双方所出之豆合起来,洒在桌子上,由出豆多的一方,在任选的两棵豆子中间,用小指划一下,然后用食指把一颗豆子弹击另一颗,若击中且不碰到第三者,此二豆即归击豆者所有,收起后,另选两颗再击,直至失误。一方失误后,由另一方进行如上作业,直到桌子上的豆被收光,然后双方重新出豆。这里有很多技巧。桌子上有许多豆,因而选击豆对的次序,击豆的力量等等,都有讲究。另外,每次出豆的多少,也要根据双方的水平、对方可能出豆的数目等情况作合适的决断。有时,引诱对方出一大把豆,自己只出一粒,一旦对方不能一次扫光,自己就能赚好些颗。总之,这也是斗智斗勇的事情。 从 1950 年代中期开始,街上的小贩的小贩渐渐少了,到 60 年代就基本绝迹。所有这些食品要么与小贩们同时绝迹,要么改在商店里出售。一买就是一斤,而且味道似乎也不怎么诱人了。但是, 60 年代出现的一种所谓“怪味豆”倒是我小时候没有见过的。它应当算作牛皮花生或花生粘的类似物,又甜又辣,我估计是湖北人或四川人发明的。 以蚕豆为食料的零食都是过去的平民百姓以及他们的孩子的食品,基本上是“下等”食品。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皇帝的待遇,吃的都是洋人的或拟洋人的食品,即使是垃圾也是洋人曾经时髦过的垃圾。所以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攀升,蚕豆在小食品领域似乎已经被淘汰,或许只留给人们一点美好的回忆罢了。 附: 方唯硕 2012-5-8 12:35 蚕豆在小食品领域似乎已经被淘汰,或许只留给人们一点美好的回忆罢了。 ------------------------- 没有吧,“张二嘎”牌的蚕豆有几个品种,做得很好,卖得也不错(我周围不少人都自己买过吃过),只是有点油,不敢多吃。 博主回复(2012-5-8 15:01) : 多谢你的指正。我想起了,去年有人送我一包兰花豆,质量还是不错的。有天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我用去了皮的兰花豆凉拌芹菜,凑出一盘,深得好评。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224 次阅读|6 个评论
立夏时节说蚕豆(上)
热度 13 fdc1947 2012-5-6 09:02
与家母的电话聊天总是从天气开始。前几天,老太太在抱怨老是阴天下雨后,把口气一转,说道,其实做天也不容易,过去就有话叫做:“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来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接着,她老人家一句一句地向我作了解释。由于说到了桑和蚕,自然而然的说起了蚕豆。老太太说,蚕豆已经上市了,她教我一个保存鲜蚕豆的方法,把从荚中剥出的蚕豆在开水中一焯,晾凉后放入食品袋中,放可在冰室里即可。数月后取出,味道与新鲜蚕豆基本相近。 说起作为蔬菜的蚕豆,北方的朋友往往不很熟悉。有些人只是从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知道了茴香豆,在《故乡》中知道了一大帮小孩去偷六一公公的“罗汉豆”。罗汉豆就是新鲜的蚕豆,而茴香豆是烹制的干蚕豆。现在正是鲜蚕豆上市的季节。 在江南,蚕豆是立夏节的应时之物。过去,樱桃、青梅、蚕豆、酒酿、咸鸭蛋等都是立夏尝鲜的对象。清·蔡云《吴歈》曰:“ 消梅松脆樱桃熟, lei * 麦甘香蚕豆鲜。鸭子调盐剖红玉,海蛳入馔数青钱 。”吴歈即吴歌,蔡云的《吴歈》反映的都是当时吴地的民俗。清代的大多数风俗,至今犹存。 济南的鲜蚕豆都是从南方运来的。由于蚕豆在运输过程中很不容易保鲜,在济南极少能买到质量好和很新鲜的蚕豆。从我家往北 400 米就是济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可是在那里极少能看到豆荚上没有黑点的蚕豆。吃鲜蚕豆当然要新鲜的、嫩的,像《故乡》中那样刚从豆秧上采下的无疑最好,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吃福。在济南能吃到鲜蚕豆已经不容易,我也很知足了。 吃蚕豆要去掉豆荚,剥蚕豆是从小在家里能帮助母亲所做的家务之一。对于很新鲜的蚕豆,剥豆荚时只需一只手,只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头。把豆荚用三个指头夹好,大拇指和中指向外用力,食指往手心一扣,豆荚就断了一半,然后用力一挤,两棵蚕豆就到了手心里。对于不很新鲜的或者豆荚较长的蚕豆那就要用两只手了。 家里吃鲜蚕豆的简单方法似乎不多。最简单的就是把蚕豆与葱花用少量油一爆,加入少许水和食盐(宜略咸一点),略煮一会儿就可以了。这最简单的也是最好的。翠绿的颜色、蚕豆特有的清香、极鲜的味道三者俱佳。 如果蚕豆略有些老,可以事先用小刀在蚕豆上划一个口子,煮的时候,那翠绿的豆瓣会通过口子从那颜色略浅的豆皮里伸出来。我们就可以光吃豆瓣,对于太老的豆皮弃之可也。 当然,也可以把豆瓣剥出来,直接用豆瓣做菜。例如,豆瓣鸡蛋汤就很好吃,做汤时放入榨菜丝也可。 小孩子一边干活一边想着玩,一粒较老的青蚕豆,剥去靠头部的多一半豆皮,倒过来看,便是一个“美国兵”的头。剩下的那少一半豆皮略变动一下位置,就是美国兵的钢盔,那豆的胚芽,便是美国兵的大鼻子。 小时候,在糖果店有卖糖豆瓣的,那也是用新鲜蚕豆做的。新鲜豆瓣用糖腌制,洒上红绿丝末,既甜又脆又香,甚是好吃。但是个人家里没有做的,都在糖果店里买。糖豆瓣往往只在春末夏初有售,并非一年四季都有。我已经几十年没有见到那东西了。 糖果店里也有油氽豆瓣,就是把蚕豆瓣用油炸酥,撒上食盐,作为下粥之小菜。虽然自己家里也能做,但是质量总不如人家店里做的好。 干的蚕豆可能是过去做成零食和蔬菜花样最多的食料。小时候许许多多蔬菜和零食都是由干的蚕豆加工而成的。 先说蔬菜。主要是豆瓣做菜。在北方,干的蚕豆可以放置多年,而放置多年的蚕豆质量下降。所以,购买时要购买新鲜一点的。一般来说,放置时间长了,蚕豆的颜色呈褐色,较新鲜的蚕豆近绿色。用温水浸泡开,剥去豆皮,即成豆瓣。 我最喜欢的豆瓣菜之一是雪里蕻豆瓣汤。先把豆瓣加水煮烂(所谓煮开花即可),把市场上买来的腌雪里蕻洗净切细,起油锅把肉丝与雪里蕻一起翻炒,将煮开花的豆瓣连汤一起倒入,再煮一会儿即可。由于雪里蕻是咸的,做汤时不用放太多的雪里蕻,也不用放盐了。此汤极为鲜美,一年四季不分冬夏均可食用。 如果不想喝汤,把雪里蕻中的盐分多洗掉一些,与肉丝一起炒,再放入煮好的豆瓣,放一点糖,略煮,就是一盘上好的菜。如果没有腌雪里蕻,自己用青菜(北方称油菜)或白菜切细,用盐腌一会儿,就成了盐齑,代替雪里蕻,这样做成的“盐齑烧豆瓣 ** ”也很好。 顺便说一句,雪里蕻豆瓣是一道“备战备荒”的菜,听家母说过,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东洋人刚打进苏州,谁也不敢出门,更没有卖菜的,一家人就吃了好长时间的咸菜豆瓣汤,当然,肉丝是不会有的。 注: * lei 左边禾旁,右边畾。《康熙字典》:“秲 lei ,稻名也”。用此似不通。 Lei 麦,不识为何物。 此语出自清· 顾禄《清嘉录》 ,今人 未见有解者。 疑此(左边禾旁,右边畾)之 lei 似即攂,今写为擂。苏东坡《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中“捋青捣麨”为捋取未完全成熟的麦子擣炒而食,时间为煮茧时节,地点为气候接近山东的徐州。苏州节气早于山东,立夏时节即可“捋青捣麨”,味亦“甘香”。 攂与擣同意。存疑。 ** 吴方言中烹饪词汇“烧”一般就是指煮。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7810 次阅读|3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