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玉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几个测序的作物
tangel 2010-8-28 12:48
水稻: 水稻基因组序列信息 小麦: 小麦基因序列数据 玉米: 玉米基因组序列数据 大豆: 大豆基因组序列信息 油菜: 油菜基因组序列信息 高粱: 高粱基因组序列信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米喜欢喝糖水?
gaojianguo 2010-7-25 22:56
近日,美日两国科学家发现给低光下的玉米注射糖水可以减少穗粒损失( Sucrose feeding reverses shade-induced kernel losses in maize )。 小时候,我们全村基本上挨家挨户都种玉米和红薯(现在种的人已经不多了),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来源,还可以填饱肚子,改善饮食结构(当时没想这么多)。在收获玉米的前一段时间,每家大院里都飘着煮玉米的香味,而我比较喜欢吃的是奶奶家掰的玉米棒子,总觉得比我们自己家的口感好些,其他邻居的口感也不怎么样。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品种差异,最后才知道全村的都是从同一个农村合作社买的同一品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地也一样)? 有肥料的原因吗?或许真是!!我奶奶家养牛,直接施用牛粪,而其他邻居和我们家则使用化肥等高科技产品。爷爷奶奶都是很勤劳、很传统的农民,什么都认为原生态的好(虽然他们不知道原生态是什么东东),又由于比较节俭,所以基本上没用过化肥或农药。 如果玉米可以选择,它更喜欢吃牛粪吗? Sucrose feeding reverses shade-induced kernel loss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10年来首次大量进口玉米 六成为转基因产品
maokebiao 2010-7-23 07:49
来源: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7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7时33分报道,作为一个粮食大国,玉米在我国一直都是自给自足,但今年这一状况似乎在悄悄地逆转。中国十年来首次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从美国采购的玉米数量比过去15年还要多,这使得很多人惊呼进口玉米将迎来中国时刻。玉米进口量所发生的巨变让很多人想到了大豆的命运,那么在这种趋势的背后有怎样的推手?这种情况会不会对我国的玉米生产加工产生冲击?玉米会不会重蹈大豆的覆辙?中央台记者季苏平带来报道。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生产一直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我国在玉米进口量上的悄然巨变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5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2.35万吨,相比之下2009年同期累计玉米进口仅2150吨。长期以来中国玉米都处于自产自销的平衡状态,进口政策为何今年会突然调转?这一变化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大家都在想这背后有怎样故事。在汇易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部总经理黄力群看来,玉米进口量的上涨就有两点原因:   黄力群:第一点,去年我们东北的玉米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产,幅度要超过20%,第二个原因是去年年底以来我国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因为其效益改善使得对玉米的需求也明显地增长,造成国内供求比较紧张,带动了玉米的进口。   对我国生产玉米的农民来说,今年可以说是一个丰收年,玉米价格创出新高让大家欣喜不已。但是现在美国玉米大规模进军国内市场的状况,让一些身处玉米主产区的农民深感担忧。吉林省九台市卡伦镇农民徐军九说,今年玉米收购价之高前所未见,如果在这个时候面对国外市场冲击,无疑将打击种粮农民积极性:   徐军九:外国的玉米要是到市场来的话,可能全国的价格要降低,降低的话就不好了,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情绪。现在老百姓手里玉米已经卖完了,今年价格比较好,干苞米都8毛多钱一斤卖的,假如今年秋收以后受进口玉米影响的话,影响稍稍差一点还行,影响多了可能老百姓种地心情要差一些,思想肯定有波动。现在种子、化肥、人工什么费用都贵,冲击大了,种粮积极性指定要差。    农民的这种担忧其实不无道理,早在我国大豆进口暴涨的时候,农民就吃过这样的亏。玉米现在的情况和当年的大豆有一些类似,因此,一些业界专家也有同样的考虑:玉米市场会不会重蹈国产大豆的覆辙?但是在吉林省一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主管原材料的负责人看来,玉米进口量的上涨并不会产生农民预想的后果:   负责人:国内的玉米价格受国家保护价,价格一直很高,而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的玉米价格很低,基本上合人民币就是一千出头,这样的话就是形成了玉米价格倒挂,进口的要比国内生产的便宜很多。但是之前发改委出了一个文,具体的内容其中就有一条,给一部分中国的饲料加工企业一定的玉米进口配额,大概是100万吨左右,这里面就包括中粮和四川新希望这些比较大的饲料企业,但并不是全面放开玉米的进口市场。   从美国进口的玉米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60%的进口玉米都是转基因的,而我国的玉米都是非转基因的。因此,这位负责人也认为,进口玉米大举打入中国对于我国玉米原料生产结构产生的影响还要再观察:   负责人:有一点就是老百姓关心的,一个是转基因的问题,因为中国的玉米都是非转基因的,而美国进口的玉米60%都是转基因的。在美国60%的转基因玉米大部分是用来加工做乙醇的,美国的乙醇汽油添加量是在50%,而中国现在目前乙醇汽油的添加量是不超过20%,所以说转基因玉米进来以后,对中国以后玉米原料生产结构有没有影响,现在看还是未知数。    随着玉米进口量的大幅提高,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放开玉米进口能够平抑国内现在玉米收购的高价。但是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坚决地否认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中国就决不能放开对玉米的进口:   教授:因为保护农民的利益的根本就是保护农副产品价格合理的上涨,只有它的价格上涨了农民才能从销售农副产品上收获足够的收益,大豆进口的教训给我们很深刻,我们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这些国家为什么农民的利益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它主要也是限制部分农产品的进口,所以国内玉米进口的口子决不能放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国际粮食稳定国内市场成为越来越多经济体的必然选择。但是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也是在博弈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在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看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还有很多事要做:   梅新育:一个就是耕地面积的稳定。第二个,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保证投入和巩固加强,再一个就是在运输和销售等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行改进。 media_span_url('http://china.cnr.cn/gdgg/201007/t20100722_506777177.html') (责任编辑:张勇)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登海:凭什么不能当院士?
热度 1 STS 2010-6-8 22:23
粮食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而在我国育种界,有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和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前两位不但是院士,而且曾先后荣获全国最高科技奖,而李登海却默默无闻,很少有人知道。 李登海,初中毕业,一位从田野里走出来的玉米育种专家,民营山东省莱州市农科院院长,;他已选育出了 20 多个抗病倒、耐密高产的玉米良种,培育出了 20 多个高配合力的玉米自交系,创出了亩产 1096 . 29 公斤 的夏玉米世界高产纪录,创造了高产栽培的新模式,形成了紧凑型玉米的新理论。 在实践方面,他所选的 掖单系列 玉米杂交种已在全国 28 个省市区推广,根据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字,当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 43 . 5 %,累计推广面积 6 . 9 亿亩,增产粮食 300 多亿公斤。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而李登海被称为 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他们合称为 南袁北李 。似乎很多的事情都把两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中国只有三支股票是以个人名字命名的。 1994 年上市的兰生股份, 2000 年,以袁隆平命名的隆平高科。再就是 2005 年以李登海命名的登海种业。在亚太地区育种行业当中,农民出身的李登海和院士出身的袁隆平是齐名的。 据悉,此前李登海也曾正式向中国工程院递交了申报工程院院士的有关材料,但因为不懂外语而与院士无缘。而按照中国工程院吸纳院士的规定,必要的外语基础是当选的必要条件。但李登海对于给不给院士称号并不是十分在意,他仍在自己的领域埋头前行,继续攀登。 李登海,应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分类: 评论|11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玉米花
sugorge 2010-5-9 16:25
昨天我跟老家是丹麦的欧盟组长见面。对他吹牛,说虽然我对丹麦知道得不太多,但起码,我知道安徒生,那个我最喜欢的喜欢给小姑娘写童话的大作家。安徒生童话我可是熟悉得如滚瓜一样。 但今天发现非也,翻开 Mermaid 的第一页,读到该篇的第一段的第一行的第一句,我就被一个单词咦住了。 Far out in the ocean , where the water is as blue as the prettiest cornflower ,。。。 海水蓝得像世间最美的玉米花? 又遇玉米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551 ) 我曾于 1990s 年代早期就到院内的栾城站做田间试验,经历过多少个夏玉米生长期,压根儿也没记得见到过或听说过蓝色的玉米花。其实我一直关注的是土壤 - 植被 - 大气之间的水分和能量传输,说真的,玉米花长得咋样,压根没有印象。 矢车菊,这个跟玉米没有一点亲戚关系的世上最漂亮的蓝,为什么把本属于玉米花的名字占为己有,叫 cornflower ? 人家 sunflower 再怎么也是每天都向着太阳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27 ,所以至少有一丝理由借用世界最大的光辉而命名。 我真想知道矢车菊和玉米的关系。 读书笔记 : (1) 矢车菊湛蓝娇小的可爱身影常常摇曳在玉米田里。 (2) 矢车菊的蓝非常特别。德国和马其顿人民奉它为国花。 (3) 玉米花很特别,雌雄同株。雄花花序穗状顶生,贡献花粉。雌花花穗腋生,为 肉穗花序 。成熟后成谷穗。 (4) 玉米为什么长胡子 http://www.cctv.com/program/kjy/20070916/101429_1.shtml (5) 读书不但要读译著,还要读原著。我敢想象,丹麦语下的海的女儿该是多么多么更美。可惜我不懂丹语。但英译本已经展示了更多的美景。所以万一万一,读多种语言著也是上策。 漂亮的矢车菊(图片来自 http://baike.baidu.com/image/b25d99010c7ad5c5267fb522 ) 玉米雄花(图片来自 http://baike.baidu.com/image/948bcfc8c85dff047e3e6f4b ) 肉穗花序(图片来自 http://baike.baidu.com/image/e8112b2ae1c2342b5343c196 )
个人分类: 文海拾贝|515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玉米”的谣言可休矣
zbt92 2010-4-12 18:18
方舟子   美国种的玉米大部分(80%以上)都是转基因的,这个事实连反转基因人士都无法否认。于是他们改散布谣言称:美国种的转基因玉米都是当饲料和工业用的,人是不吃的。比如参加深圳卫视转基因辩论节目的三个反方代表郑风田、罗媛楠和熊蕾都那么说。虽然经过我多次驳斥,这种谣言仍然阴魂不散。直到现在,被科学网博客编辑置顶隆重推荐的熊蕾《恐惧的不是转基因》一文,仍然如此说:   有网友从美国农业部的网站下载材料表明,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和酒精,而供人食用的玉米,全是天然玉米。我本人2月初去夏威夷旅游时,碰到一位来自堪萨斯州的农场主,我跟他谈起转基因作物的问题,他也说,他种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都是饲料和工业用,没有让人直接食用的。   我不知道熊蕾引以为证的那个网友是何许人(别又是那位职业骗子直言了吧?),美国农业部的材料又在哪里。美国农业部网站上根本就没有供人食用的玉米,全是天然玉米这种说法。至于用一位美国农场主的话为据,就跟美国记者拿一位中国农民的话来证明全中国的农业状况一样的荒唐。   我以前说过,美国转基因玉米品种大部分都是以可供人食用的标准被批准上市的,只有一种被限定为只当饲料用。后来这种玉米(商品名Starlink玉米)被发现流入了快餐市场中,被撤下了,所以现在美国的转基因玉米都是可供人食用的。当然,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一样,大部分是用来当饲料和工业用的,少部分供人食用。美国并不要求食品标记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供人食用的玉米中究竟有多少是转基因的,难以有准确的数据。只要美国的玉米还没有100%都种转基因玉米,反转基因人士就觉得可以狡辩说供人吃的都是非转基因玉米。   但是我们可以用两个理由证明美国人吃了转基因玉米。   第一个理由是间接的。美国种的玉米很难控制是当饲料还是当食品,批准只供做饲料的Starlink玉米尚且流入了食品市场中,何况那些批准可供人食用的转基因玉米。   第二个理由是直接的。玉米有一个品种叫甜玉米,这个品种的玉米几乎100%是供人不做加工就直接吃的(煮着吃的玉米棒、玉米粒基本上都是这个品种)。那么甜玉米有没有转基因的呢?另一个职业骗子亦明曾经造谣说,美国人吃的甜玉米都是天然的。其实,转基因甜玉米在美国市场上多得是。第一种Bt转基因甜玉米由诺华种子公司研发,于1998年2月27日获得商业化种植批准,商品名Attribute,由Rogers公司销售 http://www.seedquest.com/News/releases/usa/Novartis/N1828.htm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Attribute甜玉米品种销售(例如BC 0805,WH0809,GH0851,GSS0966,BSS0977,BSS0982,WSS0987),品种目录里还强调它们吃起来有多好吃( http://www.rogersadvantage.com/products/corn.asp )。先正达种子公司研发的Bt转基因甜玉米Bt-11,也在1998年在美国获得商业化种植批准,在美国、加拿大、南非、阿根廷和日本都有种植,并出口到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韩国(http://www2.syngenta.com/en/downloads/Bt_sweet_corn_update_3-04_final.pdf)。   由于FDA不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做特殊标志,这些转基因甜玉米都被美国人不知不觉吃下去了。美国人即使在知情的情况下,也不怕吃转基因甜玉米。有试验表明,把转基因甜玉米做了说明和非转基因甜玉米放在一起销售,转基因甜玉米的销售份额仍然能占44%( http://ucanr.org/repository/CAO/landingpage.cfm?article=ca.v058n02p103fulltext=yes )。   你要反对转基因作物是你的权利,但是至少不要靠谣言来反。 (XYS20100412)
个人分类: 三峡|3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玉米惹争议 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控制
animalethic 2010-3-17 12:55
转基因玉米惹争议 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控制 转基因玉米惹争议 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控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2日22:01 经济观察报   降蕴彰   2009年10月,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证书批准后,围绕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争议,迅即在业内发酵。   而随着两个月后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 加速实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这一争论一夜间成为全体国民关注的焦点。   此次全国两会前后,更有百人上书反对,政协委员亦联名上交提案,担忧转基因主粮商业推广的安全性。农业部则多次通过媒体澄清转基因主粮的相关问题。   就在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十多位两院院士高调支持转基因水稻,令该领域的争论渐趋平息之际,转基因玉米似乎尚未引起关注。不过,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转基因玉米领域存在的争议和风险更大,甚至对于最关键事实的认定,亦存在截然相反的描述。   交锋一   全国两会前夕,一位与转基因玉米研究推广关系密切的官员表示,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批准有些过早。国内企业3-5年内很难推出可商用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届时,一旦鉴于相关政策国门打开,外资种子企业的转基因品种进入中国占领市场,中国的玉米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对于国内转基因玉米研发现状,这位官员推荐记者采访玉米行业一位权威科学家。    这位科学家向本报透露,农业部批准了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这个品种,可能存在一些重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研发过程中,关键实验环节未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内进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实验最终获得的品种存在很大的安全不确定性。   这位科学家介绍说,为了保证转基因品种万无一失,在玉米品种开花散粉前,几乎所有的实验关键环节都必须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内进行。负 压温室、负压实验室里面的大气压力比外面低,这样从实验过程一开始,空气都是往里流的,所有的空气都要经过过滤,过滤后的所有东西都会沉淀在管道里的 一个箱子里。实验室里那些花粉、孢子等转基因微生物绝对不会跑到实验室外的大气当中去。   由于工作关系,这位科学家曾赴美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多次实地考察。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非常严格,一般人不允许进。进第一道 门后,衣服要挂在门外的玻璃墙上。再经过几道门才最终进去。参观人员则都是隔着玻璃墙观察。在美国,先锋、孟山都这些世界种业巨头如果转基因研发违反这 些规则,一旦被发现,对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此次获批的转基因玉米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所带领的团队完成。上述科学家表示, 自己对范云六研究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 过程比较了解。农科院根本没有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这样的设备,中科院遗传所有这个设施,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研究没有使用这个设备。   随后,本报向多位农业科学家求证,除一位科学家肯定农科院肯定没有配备这种设施外,其他人士均表示,不了解范云六是否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做过实验。   针对上述疑问,本报随即联系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一直参与该玉米品种研发的副研究员陈茹梅回应说,只有研究像非典病毒一类危害性特别强的病菌时,相关重要实验才会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中进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研究还没有到那么高的级别。   我本人在美国先锋种业公司工作过,他们的实验室就不是负压的。陈茹梅说。   交锋二   采访中, 一位种业公司的育种博士,提出了针对转基因玉米的第二个质疑,即该品种不抗虫,不抗病,也不能提高玉米产量。其功能主要是植酸酶玉米能令生猪消化更多的磷,从而减少来自动物粪便的污染。 这一看法得到了多位业内人士的认可。   不过,这位育种博士进一步质疑说: 在玉米加工成饲料的过程中,遭遇高温处理,消化磷的作用将会降低。   对此,陈茹梅坦陈,植酸酶玉米,既不抗虫,也不抗病,也不能提高产量,与其他玉米品种相比较,突出的功用是能帮助猪鸡鸭等单胃动物消化饲料中丰富的磷。但她强调: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中所含的酶是一种耐热的酶。   奥瑞金的声音   前述对转基因玉米提出质疑的科学家还向本报透露:大约两年前,农科院把玉米转基因植株卖给了奥瑞金公司,价格是一年几十万。   转基因植株还不能称为 品种。在转基因植株基础上,还要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技术及常规技术等技术手段,才能转化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品种,而转化所需要的时间最快也得23年。因此,前述科学家认为,未来三五年内推出商业成品有很大难度。    奥瑞金公司是中国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种子企业,也是植酸酶玉米的独家供应商。 中国转基因主粮获批的消息传至美国后,该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其间的1月27日,更是涨了一倍,并在之后的几天内继续上涨,6个交易日涨幅达到300%!   记者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该公司董事长韩庚辰。针对业内的质疑他回应说,农科院有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前期的研究实验,也是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内进行。   别人怎么知道生物技术研究所没有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呢?我们公司也有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设备!韩庚辰说。    这一说法不仅不同于上述科学家的介绍,与生物技术研究所陈茹梅的说法也明显不同 。   对于外界一致认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不能提高产量的说法,韩庚辰解释说:我们已经将植酸酶转到我们新的玉米品种中去了,下一步推出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不仅含有植酸酶,还能提高产量。   而此前,韩庚辰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该品种的产量较普通玉米提高了10%-15%,并希望转基因玉米能在2011年或2012年投入商用。   韩庚辰还透露说,奥瑞金与农科院的合作始于两年前。两年间,从植株到品种的转化工作已基本完成。按照计划,今年在山东省内将开始大约1万亩的种子批量生产。奥瑞金目前已经在同农业部讨论商业化种植的推进时间。   谁是推手   事实上,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批准,中央一号文件的高调支持,在相当多业内人士看来,都显得太过突然。   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转基因植物就列入我国863计划,但与棉花在我国早就开始商业化种植不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商业化种植一直非常谨慎。   接受本报采访的种业科学家和企业家一致的看法是, 我国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研究真正发力是在2008年,当年7月9日,国家投入资金200多亿元, 启动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但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又有哪些人或事助推了我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的超常提速,都显得模糊不清,知情者甚少。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转基因主粮安全证书获批。   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前最难跨过的一个关口。而一旦跨过了,也就意味着我国转基因水稻、玉米投入商业化种植并不遥远。   对此, 国内著名育种专家李登海表示了他的担忧。在前不久科技部一次种业座谈会上,李登海通过 登海种业 (35.71,-0.27,-0.75%) 公司总经理李晓霞转述了自己的观点我国率先放开转基因种子商品化,将引起很多不可预计的后果。我国大型作物转基因研究基础很薄弱,拥有的合法基因很少,99%以上专利被国外控制。   由于李登海是中国育种界公认的顶级专家,又与美国先锋公司建立了合资公司,他的表态引发了不小震动。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使我国拥有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企业大规模商业推广还为时尚早,很多条件还不具备。   如此情形下,用前述科学家的话来说,安全证书的获批,范云六等一些转基因科学家和奥瑞金公司,是本次中国转基因政策提速的推手。    本报获悉,在2009年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前,决策部门曾几次召集包括范云六在内的多名科学家、企业家座谈,听取推进转基因水稻、玉米产业化的建议。这几次座谈对推进转基因决策至关重要。   有接近农业部的人士介绍说,作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独家供应商,韩庚辰参加了座谈会。会上,韩庚辰介绍了植酸酶玉米的好处,并表示最晚能在2012年内将该品种投入商用。   座谈会后不久,中国首次为转基因主粮颁发了安全证书。   对这一情况,韩庚辰告诉本报记者,2008年底他曾向统战部递交了一份内容为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建立国家转基因工程规划的建议。但他没有参加过安全证书批准前的座谈会。   尽管转基因玉米领域基本情形仍模糊一片,但毕竟安全证书已经获得批准。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基本情况没有明晰之前,在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方面,政策层面一定要慎之又慎,绝不能轻言放开。   对此,农业部一位官员告诉本报,我国政府一直对本国种子行业实施保护政策。他举例说,目前政策上不允许外商设立经营销售型种子企业和独资企业。 经营粮棉油种子的合资企业,外商股份不得大于50%。政府的目的就是从国外引进先进育种经验的同时,保护本国种子资源。这位官员说。   转基因玉米领域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农业部一些官员的重视。农业部两会期间也出面澄清说,发放安全证书,不等同于商业化生产。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将稳健推进。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3677
个人分类: 动物福利|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玉米影响小白鼠生育能力
贾克功 2010-2-20 18:34
转基因玉米、水稻在中国商业化推广问题涉及13亿人的健康、生态和国家战略安全问题,不可不察。这里是一年前新华网上发布的一则消息: 最新研究证实转基因玉米影响生育能力 2008 年 11 月 13 日 10:38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窗体顶端 E-mail 推荐 : 窗体底端 转基因玉米 ( 资料图片 )   奥地利研究人员日前发现,长期 食 用 MON810 型转基因玉米可能影响老鼠的生育能力。研究显示,长期食用这种玉米的实验鼠生育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后代重量轻、体质弱。   奥地利卫生及 食品安全 局 11 月 11 日 公布了有关研究结果。这项研究是受奥地利卫生部委托,并由维也纳兽医大学负责实施的。研究旨在探索长期食用转基因玉米饲料是否会对老鼠身体造成影响。   研究人员将实验鼠分为两组,一组用添加了 MON810 型转基因玉米的饲料喂养,另一组则用添加了奥地利本地普通玉米的饲料喂养。 20 周后研究人员发现,两组实验鼠产下的后代出现了差异,用转基因玉米喂养的实验鼠产仔数量减少,幼鼠的体重也偏轻、体质较弱。又经过几代的繁殖养育,一直用转基因玉米喂养的雌鼠的生殖器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研究结果目前仅适用于实验鼠,不能简单断言它同样适用于其他 动物 和人类。转基因玉米是否会对其他动物和人类的生育能力造成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据奥地利媒体报道, MON810 型转基因玉米由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今年年初,法国曾宣布暂停种植 MON810 型转基因玉米。促使法国政府做出这项决定的最直接原因是,法国转基因产品临时最高委员会主席、参议员勒格朗提交的一份意见书。这份意见书严重怀疑 MON810 型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并声称存在一些新的科学事实,证明转基因玉米对动 植物 存在不利影响。不过,许多科学家对这种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问题仍有争论。 (责任编辑:李保金(实习))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268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远航而来的玉米
antiscience 2010-2-11 22:02
《大众科技报》,2010.02.02/09/16, C04 远航而来的玉米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100871) 2010年新年第一天,我在寒风中花一元五角买了一穗煮黏玉米,大口啃起来,感觉很香。从小,我就习惯这口儿。每次吃玉米都带着一丝崇敬,感谢这凝聚着泥土、雨露和阳光的田间礼物。说来也怪,这种感觉是吃大米、高粱、小米等作物不曾拥有的,大概与我小时候更多地接触玉米有关吧。 玉米这种从黑龙江到云南,从高山到平原,到处都能生长的粮食作物,不知养活了多少人。没有玉米,就像没有马铃薯一样,不知这世界上要饿死多少。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这两样作物,世界上的人口也不会有如今这么多。人们过多地关注政治、战争对世界的影响,通常看不到植物所起的根本性作用。相对于小麦、大麦,玉米易加工,更易保存。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8个国家直接以玉米为主食。 早先,农民种玉米看重单个棒子的大小,流行长株距,即苗与苗之间距离较大,而后来强调合理密植。以前一株只结一个棒子,而现在可以结两个,甚至三个。从种到收获、加工,关于玉米的一切我似乎都参与过。回想起来挺轻松,还透着诗意,但农村人知道那是体力活儿。不是农民,不可能真正明白粒粒皆辛苦。在早春,用背拉耕犁,在三伏,光着脊梁钻进玉米地除草,那滋味是什么?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想,幼小的我知道应当忍耐,服从命运,但从来不缺少希望。从播种那一时刻,我就完全看到了收获的景象。当掰下第一茬青棒子,在篝火旁大口啃着烤苞米时,当用镲板对着锅,将半熟的玉米棒直接镲成玉米碴子,煮成第一顿碴子粥时,感觉年复一年的一切劳苦都是值得的。农村生活就是这样简朴地轮回着,人们不求发迹,但求太平。 种玉米最怕黑粉病。这种病害又称为黑穗病、瘤黑粉病,东北人称长乌霉。一块地长了乌霉,如不及时清除,孢子在土壤里能越冬,第二年还会长,更且更多。乌霉多了,好端端的玉米林,就是不结种子! 生产队种玉米,不只为了人食,也用来喂牲口。作饲料用的玉米,种得十分密实,也不指望它长多大的棒儿。实际上通常不结棒儿或只结手指粗小棒儿。等茎长高了,齐根割下用铡刀切成饲料备用。孩子最喜欢到这种饲料玉米田中撅甜杆儿,这种美味类似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甘蔗,食客相中的都是其中的甜味。结棒子的玉米杆通常并不甜,不过,也偶尔有甜的。孩子虽淘气,但一般都约束自己,不祸害当口粮的玉米田,从不到那里乱撅甜杆儿。 《中国植物志》称玉米为玉蜀黍,其学名为 Zea mays ,此学名是博物学大师林奈起的。此外,这种植物的地方名还有包谷、珍珠米、苞芦、苞米、棒子、番麦。在中国,北有青纱 帐,如吉林,南有甘蔗林,如广西。 青纱 帐长的自然是玉米了。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郭小川诗) 玉米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小苗刚长出来时呈卷筒状,而不是像豆子那样有两片子叶。长大后玉米叶子为长条状,布满了平行叶脉。叶面贪婪地吸收着阳光,为了是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种子。玉米雌雄同株,雄花在植株的最上面,雌花则在棒子上,居于植株中下部,这种结构十分有利于人工杂交育种。 玉米是高产作物,在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中,它的平均产量是最高的。我上小学时(1973-1977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寒冬时节,农村要搞大会战:修梯田。田里红旗飘扬,广播喇叭不时铿锵喊着亩产上纲要(亩产400斤)、跨黄河(600斤)、过长江(800斤)。有没有可能呢?长白山地区属山区,土质肥力不等,平均亩产不会太高。只有科学统计才能上纲要。所谓科学统计,就是把一些低产地列为计划外,少报总亩数,多报总产量。不过,现在玉米产量提高很快。2006年,吉林省某试验田30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122公斤。 农民对玉米是那样熟悉,早就把它当成了最本土化的植物,当成了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几乎从来不会去想它竟然是远航而来的物种。亚洲本来不产玉米。玉米大约在16世纪传入中国。《本草纲目》称:种出西土,种者甚罕。 学者已经确认,玉米这种功勋植物起源于墨西哥,就如我们所知道的香荚兰、烟草、花生、辣椒、马铃薯、红薯也原产于那个地区一样。我们同样知道,那里的土著从来没有像今日的高科技公司一样想为这些物种申请专利。 确定栽培植物的起源,要从四个方面寻找支持证据:(1)植物学,(2)考古学和古生物学,(3)历史学,(4)语言文献学(philogy)。这四条判定原则是瑞士植物学家德堪多在巨著《栽培植物的起源》(1886年)中提出来的。与伯努利(Bernoulli)家族、赫胥黎(Huxley)家族类似,植物学界有三个了不起的德堪多,涉及到一家三代人,到底是哪一位?由于一般材料或科学史书,有时未细分这三人,这里特意列出三位的全名:Augustin Pyramus de Candolle(1778 - 1841),Alphonse Louis Pierre Pyrame de Candolle (1806 1893),Anne Casimir Pyrame de Candolle (1836 1918)。讲栽培植物起源的,指的是中间那位。 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玉米的起源,证据都指向了美洲的墨西哥。其中历史语言学的证据很有趣。在美洲,当地人用一个独特的名字称呼玉米,甚至对其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独特名称。而世界上别的地方称玉米的词语并不专用,比如在英语中,玉米这个词corn,也用来称呼所有谷类,还经常用来称呼小麦。在欧洲的一些地方,玉米被称作埃及高粱、印度小麦、土耳其稻谷、西班牙小麦等等。带有限定词的描述,透露出玉米是异域的东西。 用玉米造酒,早就不是新闻了,墨西哥人一直用它造玉米威士忌。随着石油危机的到来,政治家和科学家早就在打玉米的主意,用它生产可燃液体乙醇,供汽车等动力装置使用。最近 美国计划把所生产的 30% 的玉米用于转化为乙醇燃料,这样做似乎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但也将导致全球范围玉米和饲料价格的上涨。生物质能源最近被吹得很响,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问题确实不能忽视。首先,用玉米生产燃料目前看很不划算,约 3 吨多 玉米能生产一吨乙醇,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做这种转化是赔本生意。更大的问题是,更多的玉米需求势必加重土地的负担和化肥的用量,从而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更多的问题。如果人类不改变工业化以来的生活方式,欲望的口子越开越大,玉米再有本事,最终也是帮不了忙的。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玉米与人类已经无法分开,在野生状态下它已经无法存续。就目前的情况可以预言,当人类灭亡后,玉米也将灭亡。 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公司在重新打玉米的主意: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方面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另一方面通过专利保护攫取大自然的资源、攫取人类共享的种子资源。第一阶段,大公司们像微软公司一样展示了自己的大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人们的盗版(未付专利费而种植植物的种子),但是过了若干年,人们发现,大家不得不依赖于这些大公司,因为其他可能性已经被消灭了,农民突然发现除了种他们的种子,别无其他种子。《失窃的收成》讲的就是这类故事。关于玉米在全世界的传播,墨西哥人类学家瓦尔曼(Arturo Warman,1937-2003)也有一本不错的书《玉米与资本主义》。 图 001 :成熟的玉米棒子,籽粒为颖果,金黄色。摄于北京密云水库。 图 002 :玉米雌蕊细长的花柱像少女的头发,根部包裹在鞘状的苞片中。 图 003 :云南玉米种子种到北京后的效果,徒长茎叶。摄于北京昌平虎峪。 图 004 :玉米茎的支持根。摄于北京昌平虎峪。 图 005 :雄性圆锥花序,雄性小穗孪生。摄于北京十渡。 图 006 :北京上地种植的玉米青苗。 图 007 :云南丽江泸沽湖纳西族多吉家里的玉米。 图 008 :北京冬日里玉米桔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3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评“最新科研证实转基因玉米影响生育能力”
zbt92 2010-2-10 13:07
方舟子   绿色和平这个臭名昭著的反科学组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散布一下妖魔 化转基因的谣言吓唬公众,虽经多次揭露,其信用居然在中国媒体上还没有破产, 别人不烦我也烦了。既然此事在网上已被炒了起来,我就再评几句:   一、发布科学研究成果的正常渠道是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越是重大的成 果应该在越是权威的期刊上发表。那些不先发论文而靠媒体来发布的所谓科研成 果,往往是在学术上站不住脚的,没有专业识别能力的普通公众对此应该警惕。   二、因为没有看到这个研究的论文,只能从新闻报道了解其内容。对比英文 报道,可知绿色和平歪曲、夸大了这个研究结果。据英文报道,该研究发现 的是喂了20周的转基因杂交玉米的小鼠产下的第三窝和第四窝的后代数量较少、 体重较轻,绿色和平竟给歪曲成从第三代开始,后代的体重、体长和数量 都明显减少,让人误以为转基因作物具有隐藏的遗传毒性,传到第三代才暴露 出来。这可能不是由于英文阅读能力的问题,而是有意造谣制造恐慌。   三、对比英文报道,可知绿色和平故意隐瞒了反面的证据:在另一组研 究中,小鼠之间的差异被发现较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也就是说,这 个研究结果并没能重复出来。   四、退一步说,即使这个研究成果可以重复,也无法确知是否是转基因成分 的毒性所致。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小鼠的生育能力降低,例如营养不良。   五、再退一步说,即使这个研究成果可以证明小鼠生育能力的降低是转基因 成分引起的,也不过说明这种转基因杂交品种的安全性有问题,并不能用以说明 其他转基因作物就有问题,更不能就此否定了转基因技术。某种转基因作物可能 会有安全性问题,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所以在每一种转基因作物推广、上市之 前,都必须做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应该具体品种具体研 究,而不是泛泛地下反对结论。 附:   最新科研证实转基因玉米影响生育能力   网易探索11月12日报道 奥地利政府于当地时间11月11日发布最新科学研究, 首次证实转基因玉米会导致小白鼠繁殖能力下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警示: 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同时呼吁立即停止 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审批和种植。   此项研究由奥地利健康部和农业与环境部共同发起并资助,维也纳大学兽医 学教授Juergen Zentek主持完成。研究结果显示,在长达20周以上的持续喂养评 估实验中,被喂养饲料中含33%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从第三代开始,后代的体重、 体长和数量都明显减少。这一研究结果明确证实了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威胁。 我国对于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安全性研究和商业化审核需要更为谨慎,避免伤害到 我国十三亿人的健康与未来。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说。   该研究所用材料为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 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在阿根廷、日本、菲律宾和南非等国家已通过生物 安全审批。   早在2004年和2005年,中国已经批准进口这两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 今年7月9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转基因 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包括在2020年前共200亿元的转基因研究专 项资金。同时,据悉目前在中国已经有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在等待农业部商 业化种植资格审批。   方立锋说: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关系着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 此次奥地利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证实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我 国在对待转基因作物尤其是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时,必须慎之又 慎。   值得注意的是,孟山都公司在2003年对该杂交品种曾进行了42天的雏鸡喂养 实验,虽然实验发现了在鸡的翅膀重量等方面有显著不同,但当时却被孟山都公 司判定为生物学上不显著。   方立锋说: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时,这些生物公司有着自己的意见。 我们鼓励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转基因技术的长期安全性以及该技术涉及的知识产 权隐患,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长期安全性的更彻底研究中,而不是仓促推动转基 因技术的商业化。   (本文由绿色和平网易博客提供)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lowers fertility in mice, study finds   Vienna - Feeding mice with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ize developed by the US-based Monsanto corporation led to lower fertility and body weight, according to a study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 in Vienna presented Tuesday. In the study, mice fed with the NK603 x MON810 sweetcorn variety over a period of 20 weeks showed a smaller litter size and lighter offspring than mice fed with non-engineered maize.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litters, according to an abstract of the study led by Professor Juergen Zentek and commissioned by Austria's Environment Ministry.   Although in an alternative set-up of the stud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of mice were found to be less pronounced and statistically not significant, the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 Global 2000 said this meant that further long-term tests were needed.   Austria has long resisted calls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o allow the u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but it finally had to lift its ban on MON810 maize as animal feed last year.   However, Austrian feed companies have so far agreed to a self- imposed ban on MON810.   The tested corn breed is a cross of MON810 and another variety and is designed to be resistant against herbicides and insects.   An expert panel of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found in 2005 that the hybrid was safe for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Following the release of the study at a conference in Vienna, Global 2000 and Greenpeace criticized EFSA's approval of the variety and called for a ba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ize.   It is now vital to keep animal feed in Austria fre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ize, and an immediate ban on the us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ize MON810 in Austria is the order of the day, Global 2000 spokesman Jens Karp said. (XYS20081112)
个人分类: 三峡|1866 次阅读|5 个评论
旱与涝:影响江苏玉米稳产的重要障碍
tjm9518 2010-1-11 09:50
兼析今年江苏夏玉米出现较大面积空秆、一秆多穗现象的原因 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盐城、南通、徐州等地有多位农民或农资销售商来电话反映,当地较大面积夏玉米出现较为严重的空秆和一秆多穗现象。其中,大丰市反映这种情况的最多,主要集中在农单 5 号等玉米品种上;如东、如皋、射阳、东台、亭湖、滨海、建湖、新沂、铜山、丰县也有较多农民反映类似情况,品种涉及白玉 109 、郑单 958 、苏玉 17 号、鲁单 981 等多个品种。 据初步分析,上述地区今年较大面积夏玉米出现空秆、一秆多穗现象,主要与玉米生长期特别是雌穗发育期遇连续阴雨等特殊的天气条件有关。部分田块种植密度过高,也是引发玉米空秆的重要原因。 玉米的旱涝灾害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和对旱涝灾害的耐受力不同。 玉米苗期(播种至拔节)怕涝不怕旱。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受涝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苗。从出苗至 7 叶期易受涝害。土壤湿度过大甚至积水,会使根部受害甚至死亡,当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 90% 时就会形成苗期涝害。玉米 3 叶期田间持水量 90% 以上持续 3 天,植株会变红、变细,生长瘦弱甚至停止生长。连续降雨大于 5 天,会造成苗弱、苗黄或死亡。玉米在 8 叶期以前生长点还未露出地面,田间积水会使玉米受到严重伤害,造成大幅度减少,甚至可造成绝收。 玉米穗期(拔节至抽雄)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雌穗、雄穗等生殖器官强烈分化与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玉米对水分敏感,特别是抽雄前 10 天至抽雄后 20 天(穗分化及开花期),是水分临界期,干旱持续半个月会造成玉米的卡脖旱,使幼穗发育不好,果穗小,籽粒少。此期若连续 2 旬旬雨量不能满足玉米的需求,会造成雄穗与雌穗抽出时间间隔太长,授粉不良,果穗籽粒少,雄穗和雌穗抽不出来,雌穗部分不育甚至空秆。江苏夏玉米一般在 6 月中下旬播种, 7 月中下旬至 8 月上中旬玉米处于玉米抽雄前后。此时,正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易发期,夏玉米很容易受旱。拔节至抽雄期玉米耐涝性较强,即使地面淹水深度达 10 厘米持续 3 天,只要叶片露出水面都不会死亡,但产量会受到很大影响。在玉米抽雄期前后,如果出现长于 10 天的连阴雨天气,玉米光合作用减弱,植株瘦弱,常出现空秆。在玉米花期遇连续阴雨, 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雨量之和大于 200 毫米,或 8 月上旬的雨量大于 100 毫米,会影响玉米的正常开花授粉,造成大量秃顶和空粒。 此外,玉米还会受到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玉米开花期平均气温高于 32 ℃,不利于授粉;最高气温达到 38-39 ℃时,会造成高温热害,高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恢复越困难。 江苏玉米易受旱涝危害 江苏的淮北玉米种植区地处黄淮夏玉米种植区的东南部,南通、东台等沿江、沿海地区,属长江流域夏玉米种植区。江苏夏玉米和部分地区的春玉米生长期遇旱、遇涝的几率大,旱涝灾害是影响玉米稳产的重要障碍。 近年来江苏玉米受旱涝灾害特别是涝灾影响较大,空秆、一秆多穗、结实不良等情况历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加上近年来各地灰飞虱大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生重,玉米难以高产、稳产。 2005 年,江苏沿淮等一些地区,夏玉米就曾受到严重涝渍害,出现空秆率高等现象。 如泗洪等地,今年从 7月10日开始连续下了近一个月的雨,光照少,气温比常年低,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对玉米生长极为不利,玉米根系生长不良,生长量比常年小,并出现大面积死苗现象。当年泗洪县有十几万亩玉米因受涝而发生死苗现象,另有大面积不同品种的玉米出现严重的空秆率高和结实率低等问题。玉米空秆、结实率下降,主要是因为玉米生长量小或者水发徒长,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少,不能满足穗子生长发育需要。特别是大穗型品种,空秆率高、结实率低。穗型比较小的品种,像郑单958等品种,空秆率比较低。这主要是大穗型品种穗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营养,在不利的天气条件下很难满足,而小穗型品种穗生长发育对营养的要求相对低些,在连续阴雨的天气条件下长穗结籽受到的影响较小。 今年, 5月上中旬全省大范围出现异常高温和干旱天气,对春玉米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地区玉米一秆多穗现象发生较普遍。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江苏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连续阴雨天气,对玉米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较大面积的玉米出现空秆现象。 据气象部门信息,今年 7 月前中期,淮河以南地区处于梅汛期,期间的强降水过程导致局部田间短时积水较多,农田受淹。由于排涝及时,对农作物影响较小。 7 月 15 ~ 20 日淮河以南地区出梅后江苏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有利于田间排水降渍,有利于春玉米的籽粒充实、夏玉米拔节。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而当时江苏夏玉米处于拔节至抽雄期前后,土壤水分过多对夏玉米的穗分化影响很大,导致空秆率增加。低温阴雨对当时处于乳熟期的春玉米的灌浆也有较大影响。 种植密度过大易空秆 据有关专家分析,近年来江苏一些地区和田块的玉米,特别是一些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过大,也是玉米空秆率高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郑单 958 等一些耐密植型玉米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种植密度显著提高。每亩 4000-5000 株甚至 6000 株的高密度种植,逐渐成为一些农民种植玉米的习惯。在这样高的种植密度下,一些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会很不适应,在其生长前期会由于密度过大而营养不良、生长瘦弱,或者相互遮阴而徒长,均容易出现空秆现象。(水清) 案例和提示 案例 大丰市万言镇一农资经销商 8 月 28 日来电话:今年麦收后种植农单 5 号玉米的田块近期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一秆多穗现象,通常是每株长了 3 ~ 4 个小棒子,有的棒子上没有结籽,严重的比例占到 70% 。出现一秆多穗的植株长势都没有异常,株高大多在 2.2 米左右。有人认为是品种的问题,但当地农户在种植春玉米时选用农单 5 号,后期抽穗结实都很好。 大丰市小海镇一农资经销商 9 月 8 日来电话:本地有 100 多亩农单 5 号夏玉米发生一秆多穗,每株有 3 ~ 4 个小穗子。田块间受害程度差异较大,密度高的田块较重些。该品种用作春播的时候抽穗结实很正常,亩产一般 500 公斤,而夏播的这些田块目前看来亩产量只能拿到 100 多公斤。据了解,当地春玉米种植密度一般每亩 3500-4000 株,而夏玉米为 6000 株,今年小暑至立秋期间曾连续下了 20 多天的雨。 大丰市新丰镇一农资经销商 9 月 2 日来电:近期很多农户反映夏玉米出现一秆多穗现象,涉及到多个玉米品种,其中以白玉 109 严重些,有人认为是种子问题,但该品种春播时田间表现很好。咨询盐城市农科所等单位,据说是雨水多、光照少等环境因素造成的。阜宁县板湖镇孔伟家也反映了白玉 109 一秆多穗的类似问题。 提示 春播玉米幼苗生长阶段温度较低、土壤偏干,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有利于蹲苗,一般不会徒长,生长较稳健,茎秆较粗壮,不容易发生空秆、一秆多穗现象。而夏播玉米,苗期高温多湿,茎叶生长较快,若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生长快,节间相对加长,不仅容易因植株太高造成倒伏,还易引起空秆增多。 据气象部门信息,今年大丰市、滨海等地 7-8月夏玉米穗分化发育期遇连续的阴雨寡照天气。其中滨海县7月份的日照时数仅122小时,为全省各县(市、区)最低。 案例 大丰市大桥镇一农资经销商 8 月 31 日来电话:去年本地种植农单 5 号玉米表现很好,因此今年这个品种种植面积较大,但近期发现有 70% 选用该品种的玉米田都出现一秆多穗现象,每株有 3 ~ 7 个小穗,而且结实率很低,田块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差异。据了解,玉米大多在 6 月中下旬播种,种植密度为每亩 5000 ~ 6000 株,前期植株长势及株高均正常,目前附近其他品种如金海 5 号等也有类似情况。 如皋市东陈镇一农资销售商 9 月 7 日来电话:前几个月一农户从我这购买 2.4 公斤农单 5 号玉米种子,于 6 月 23 日播种了 1.1 亩地,近期该农户来反映田间很多植株长了多个小穗,不知道是不是种子问题。经查问,该田块施肥量较高,田间种植密度也很大,长势偏旺,田间植株雄穗抽出后遇连阴雨天气。 射阳县一农资经销商 9 月 2 日来电话:近期有 10 多个农户反映夏玉米很多都长了好几个小穗,一般每株有 3 ~ 4 个,多的有 6 ~ 7 个,小穗的结实率很低。病田涉及到多个玉米品种,其中以农单 5 号较严重些。检查后发现田块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区别,如密度较高的田块一秆多穗的比例占到 60% 以上,而种得较稀的田块比例大多在 30% 左右,田中间一秆多穗的情况较严重,田四周一般都还可以。农单 5 号今年在本地曾作春玉米种植,当时田间表现很好。 东台市头灶镇、如东县袁庄镇、大丰市小海镇、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大丰市白驹镇、滨海县五汛镇、大丰市万盈镇等地有多位农民农资销售商来电话反映了当地一些农户种植的农单 5 号等玉米品种出现一秆多穗现象。 提示 农单 5号为大穗型玉米品种,本身在生长期遇连续阴雨等条件下就容易发生徒长和空秆、一秆多穗现象。在种植密度过高的情况下,植株更容易出现徒长现象,出现更严重的空秆或一秆多穗现象。生产上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控制肥水,有利于防止徒长,减轻空秆和一秆多穗现象发生。夏玉米选用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一般在3000-3500株比较适宜。地力低的可以适当密植,地力高的宜适当稀植。 案例 新沂市石集镇一农资销售商 8 月 22 日来电:有 1.9 亩郑单 958 玉米,从 6 月 17 日播种至今长势都还可以,最近发现田间有 80% 的植株空秆,另有少部分每株结了 3 ~ 4 个棒子。查看周边玉米田都没有发现类似情况。据了解,当地玉米种植密度通常以每亩 5500 株左右,该田块的密度略高些,接近每亩 6000 株。 新沂市新安镇一农资销售商 9 月 1 日来电:今年麦收后种的郑单 958 出现一秆多穗现象,每株有三四个小穗子,田间比例大概 20% ,田块间区别不大。到田间排查后可以排除粗缩病。本地周边两个乡镇都有类似情况发生,除郑单 958 外,别的品种也有。 提示 : 郑单 958为耐密植型玉米品种,但种植密度过大时植株生长瘦弱或徒长,也会发生空秆现象。特别是在生长前中期(拔节至抽雄期)遇阴雨天气的情况下,植株容易徒长,出现空秆现象。 该品种用于夏玉米种植,密度以每亩 3500-4000株为宜。高产栽培时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增加产量,但遇气候不良的年份稳产性会大大下降。高产田块以每亩4000株较为适宜,最高不要超过4500株。 丰县师寨镇一农民 8 月 5 日来电:今年 6 月 5 日种了 2 亩地玉米,之前长势一直很好,最近发现田里有 60% 的玉米植株上长了 2 ~ 3 个小棒子,周边别人家的玉米田里也有这种情况,共涉及到多个玉米品种,如蠡玉 35 、蠡玉 16 、安玉 12 等,田块间有一定区别,大致是以晚播的田这种情况较少。 铜山县刘泉镇一农资销售商 9 月 15 日来电:当地有 100 多亩地玉米出现空秆现象,严重的地块比例占 40% 左右。病田涉及到苏玉 20 、 6850 等多个玉米品种,大多在 6 月 18 日前后播种,田间种植密度在每亩 4500 ~ 5000 株,植株株高等都正常,长势略偏旺。 建湖县曹埝镇一农资经销商 9 月 16 日来电:今年卖了 200 多公斤苏玉 17 玉米种子,近期农户普遍反映田间出现空秆、结实率低、一秆多穗等情况,严重的田块比例占到 50% 。附近种植其他品种的田块也有类似情况,但都没有苏玉 17 严重。据了解,这些田块都是在麦收后播种,目前株高正常。我将这种情况反映给盐城市粮油站,得知可能是由气候造成的,但为什么唯独这个品种会这么严重。 提示:苏玉 17号属半紧凑型中早熟玉米品种,适宜江苏省春播玉米地区种植及夏播玉米地区作搭配品种种植,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夏播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该品种较耐密植,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4500-5000株。种植密度过高可能出现徒长和空秆、一秆多穗等现象。另外,不同玉米品种其生育期可能不一致,在相同的不利天气条件下,如果某品种的敏感生育期正好与不利天气条件相遇,而其他品种的敏感生育期正好避过不利天气条件,这样,这个就会显得受害重些。 资料链接 玉米的一秆多穗和空秆现象 玉米出现一秆多穗现象,有的是正常的,有的是不正常的。 甜玉米品种一秆多穗现象很普遍,这是生产上所需要的,结穗多,幼穗产量才高。 普通的饲料玉米品种,以收子粒为目标,一般要求一株只结一个雌穗,这样有利于提高玉米子粒的产量。目前几乎所有的饲料玉米品种,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株只结一个雌穗。在光照和肥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田间部分植株会一秆结 2 个甚至更多个雌穗,而且每个雌穗生长发育和结实都比较好,这也是正常现象。在逆境条件下,田间某些植株会在一秆上结多个雌穗,但每个雌穗生长发育和结实都不良,会影响产量。这种不正常的一秆多穗现象,在生产上每年都有发生,只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上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和造成的产量损失有所不同。 从玉米的发育规律看,在条件具备时,除茎秆上部 5 节外,其下部每个节的叶腋处的潜伏腋芽都有形成果穗的可能。春玉米一般只有上部第六、第七、第八节的腋芽能发育成果穗。玉米在正常情况下一株只结一个穗子,主要是先发育的幼穗有穗位优势,能抑制其他腋芽的幼穗分化和发育。像春玉米,第六至第八节的腋芽穗发育过程中,其中条件最好的一个穗子会优先发育,并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激素,促进植株体内的养分向其体内传输、抑制其他幼穗分化和发育。这就像树苗一样,有顶端生长优势,顶芽生长过程中形成大量的生长素,抑制其下部芽的萌发和生长,使其成为潜伏芽。 如果先发育的玉米幼穗在逆境条件下发育受阻,不能形成足量激素抑制其他腋芽穗分化和发育,其穗位优势就会丧失,玉米秆上就可能结出多个幼穗。一株结多个穗子,养分分散供应,穗子就会变小,结实率也会下降。就像小树苗的顶端被掐掉后,下部的潜伏芽会大量萌发形成小枝条一样。 可能导致玉米穗位优势丧失的因素有很多。花期遇到连续阴雨,雌穗吐丝不畅,或者雄穗不能正常开花散粉,影响授粉、受精;在玉米抽穗前后半个月的需水关键期,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雌穗、雄穗抽生的时间间隔延长,导致花期不遇,影响第一雌穗受精结实;病虫危害,也会导致第一雌穗发育不良甚至停止。先发育的玉米穗不能正常成穗,植株体内多余的营养会供给其相邻的上下两个果穗发育,如果这两个果穗仍然不能正常受精结实,营养又会供给其他穗子发育,出现更多的穗子。 在玉米拔节后的雌穗发育阶段,如果肥水充足,植株体内过多的营养物质无法消耗,也有形成一秆多穗的可能,此时把多余的果穗掰掉,只保留 1 ~ 2 个果穗,可使玉米雌穗的穗形和结实率基本正常。 玉米受粗缩病等病害危害,也会出现一秆多穗现象。玉米粗缩病病毒在玉米体内能产生激动素等激素,会打破玉米体内的激素平衡。玉米穗分化发育期受粗缩病危害,第一雌穗的穗位优势丧失,会形成很多小穗子。病株一般节间缩短、矮化,但部分轻病株仅比正常株略矮,其叶背通常可以检查到病害特征性症状蜡白条。 造成玉米空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雄穗对雌穗的抑制。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的,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 7 ~ 10 天;雌穗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较晚,生长势弱。如果外界条件不适,玉米体内营养不足,雄穗会利用顶端生长优势吸收养分,雌穗则因营养不足而发育不良,表现为玉米空秆。二是营养失调。雌穗分化阶段玉米生长不良,光合能力弱,或者肥水过足,特别是氮肥过多,植株营养生长过旺(大量消耗光合产物),都会造成植株体内光合产物(糖分)积累少,雌穗分化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出现空秆现象。 7 ~ 8 月玉米拔节至抽雄期气候异常,玉米受涝,根系发育不良;或者水发旺长,空秆率通常较高。
个人分类: 植保问题|7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温干旱会引起玉米“多穗”
tjm9518 2010-1-11 09:46
最近一段时间,沿淮、淮北等地有多位农民、农资销售商反映部分田块的玉米多穗现象发生比较重,每株玉米上长了 3 ~ 5 个小穗子,通常不能很好地结实,对产量影响大。很多农民认为玉米品种不好,要求种子销售商承担责任。 案例:泗阳县爱园镇一农资销售商 7 月 22 日来电话说,当地一农户种的 3 亩地郑单 958 ,目前田间绝大部分玉米植株上结了 2 ~ 3 个穗子,多的结了 5 个穗子。所结的穗子短而细,长度不足正常穗的一半,部分穗子上能结实,而且籽粒大小与正常籽粒差不多,绝大部分穗子不结实,或者结实很少。抽查其中一株结了 3 个穗的玉米,其中中间一个穗,长 12 厘米,虽然较短,但整个穗子上都结有正常的玉米粒;上面一个穗,长 5 厘米,没有结实;下面一个穗,长 7 厘米,上面只有少量的玉米粒。这些玉米在 4 月 5 日前播种,株高与正常植株差不多。 此前,在 7 月 8 日,东台市头灶镇一农资销售商反映,当地一农户种植的 1 亩多地春玉米,出现严重的多穗现象,一株上结 5 ~ 6 个穗子,基本不结实。玉米品种为糯玉米品种苏玉糯 1 号,在 6 月下旬就已发现多穗现象。 6 月 29 日,新沂市马陵山镇一农资销售商反映,当地有一农户的 2 亩地郑单 958 普遍出现多穗现象,每株上结了 4-5 个甚至 7-8 个穗子。当地其他田块、其他品种上也有类似情况。 6 月 17 日,连云港市海州区一农资销售商来电话反映,当地有较大面积的春玉米出现严重的多穗现象,单株结穗 3 ~ 4 个,穗形小,郑单 958 、农大 108 、苏玉 20 、登海 11 号、浚单 20 等品种上均有这种现象发生。这些玉米 4 月上中旬播种, 5 月上中旬当地曾出现 33 ℃异常高温。 分析:生产上玉米多穗现象每年都有发生,只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上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和造成的产量损失有所不同。 2005 年江苏沿淮及淮北地区就曾出现过较大面积的玉米多穗现象。 可能造成玉米多穗现象的因素很多。从今年各地春玉米发生多穗现象的情况看,很可能主要与春玉米穗分化发育期间遇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关。今年 5 月中旬前后,江苏各地曾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当时在田的小麦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高温遇熟和死穗现象。这种天气也会对当时在田的春玉米的穗分化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主穗生长受阻后,其上面和下面节位上会长出幼穗,出现多穗现象。 今年某些田块郑单 958 、农大 108 、苏玉 20 、登海 11 号、浚单 20 等常用玉米品种出现多穗现象,主要与天气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有关,一般不会是玉米种子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对于同一地区某些品种、某些田块玉米多穗现象严重,而其他品种、其他田块的玉米结穗正常的情况,应该可以解释为某些玉米品种容易出现多穗现象,或者是某些田块的玉米播种期与其他田块不一致,穗发育进程不一致,田间玉米穗发育关键期正好遇到了不利天气,因而出现多穗现象。某些田块肥水管理不当,穗分化发育期土壤过旱,也会引起玉米多穗现象发生较重。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江苏各地夏秋玉米即将进入穗分化发育关键期,生产上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异常高温、干旱和雨涝等不利条件引起玉米穗分化发育受阻,出现空秆、多穗、结实不良等现象。特别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玉米抽穗后半个月左右,要保持土壤墒情适宜,避免土壤过干或受涝渍危害。(水清) 本文写于 2009 年 7 月 29 日 资料链接: 玉米一株多穗现象首先是由遗传特性决定。笋用玉米品种一株多穗现象很普遍,这也是生产上所要求的,结穗多,幼穗产量才高。甜糯玉米品种也比较容易出现多穗现象。普通的饲料玉米品种,以收子粒为目标,一般要求一株只结一个雌穗,这样有利于提高玉米子粒的产量。目前几乎所有的饲料玉米品种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一株只结一个雌穗,部分品种双穗率较高(一株结 2 个正常雌穗,穗形不明显变小,结实率正常)。不同品种在逆境条件下均可能出现一株多穗现象,有的品种相对来说更容易发生一株多穗现象。 从玉米的发育规律看,在条件具备时,除茎秆上部 5 节外,下部每个节叶腋处的潜伏腋芽都有形成果穗的可能。春玉米一般只有上部第六、第七、第八节的腋芽能发育成果穗。玉米在正常情况下一株只结一个穗子,主要是先发育的幼穗有穗位优势,能抑制其他腋芽的幼穗分化和发育。像春玉米,第六至第八节的腋芽穗发育过程中,其中条件最好的一个穗子会优先发育,并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激素,促进植株体内的养分向其体内传输,抑制其他幼穗分化和发育。 如果先发育的玉米幼穗在逆境条件下发育受阻,不能形成足量激素抑制其他腋芽穗分化和发育,其穗位优势就会丧失,玉米秆上就可能结出多个幼穗。一株结多个穗子,养分分散供应,穗子就会变小,结实率也会下降。 可能导致玉米穗位优势丧失的因素有很多。花期遇到连续阴雨,雌穗吐丝不畅,或者雄穗不能正常开花散粉,影响授粉、受精;在玉米抽穗前后半个月的需水关键期,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雌穗、雄穗抽生的时间间隔延长,导致花期不遇,影响第一雌穗受精结实;病虫危害,也会导致第一雌穗发育不良甚至停止。先发育的玉米穗不能正常成穗,植株体内多余的营养会供给其相邻的上下两个果穗发育,如果这两个果穗仍然不能正常受精结实,营养又会供给其他穗子发育,出现更多的穗子。 在玉米拔节后的雌穗发育阶段,如果肥水充足,植株体内过多的营养物质无法消耗,也有形成多穗的可能,此时把多余的果穗掰掉,只保留 1 ~ 2 个果穗,可使玉米雌穗的穗形和结实率基本正常。 玉米受粗缩病等病害危害,也会出现多穗现象。玉米粗缩病病毒在玉米体内能产生激动素等激素,会打破玉米体内的激素平衡。玉米穗分化发育期受粗缩病危害,第一雌穗的穗位优势丧失,会形成很多小穗子。因玉米粗缩病危害而出现多穗现象的玉米,一般叶色较深,植株比正常株矮。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8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小麦-玉米可持续生产中的几个问题说开去
FSD 2009-11-21 23:13
  小麦-玉米一年二熟是河北平原最主要的粮食生产方式。随着国家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耕地面积的持续下降、水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农民增收需求越来越强、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的更多关注,这一种植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在提高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有益于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高产、省工、高效。   从提高产量的角度看,只要把保证种子质量、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小麦适期晚播、玉米及早播种并灌溉出苗水、掌握合理的播种量河群体大小、掌握合理的灌溉时期保证各个生育时期的需要、(从养分比例、施用时间、上下茬分配方面)平衡施肥、适时防除病虫草等措施落实到位,冬小麦亩产500,夏玉米亩产600公斤可以普遍实现,冬小麦亩产600公斤、夏玉米亩产700公斤也是不难达到的。   从节水的农艺设计角度看,在畦灌方式下,在其它措施合理设计和落实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土壤表面蒸发是提高水分利用(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由于夏玉米生育期与雨、热同步,且行间一般都有小麦秸秆覆盖,因此仅需要少量灌溉,节水的主要潜力在冬小麦生育期。减少土壤表面蒸发的可能措施包括地面覆盖、小麦足墒播种、足量减次灌溉,充分发挥土壤剖面的储水能力。从这一理论设想(也可以说是原则)来看,足墒播种、适当晚播、免浇冻水、拨节期和扬花期两个水分临界期各浇一水的灌溉模式是最理想的。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民田间的小麦亩产量绝大部分为400公斤左右,在生产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能仿效理想的灌溉模式。为什么农民不能落实高产、节水的技术措施呢?在与农民、有关部门和专家的交谈中发现的部分问题以及农民对原因的解释列举如下:   1.不浇小麦底墒水(抢墒播种,浇或不浇蒙头水。不包括个别年份降水充足的情况)怕浇地后下雨;排队或抓阄排号浇地,轮灌周期长,不赶趟;土壤粘重,浇底墒水后影响征地质量。   2.普遍浇冻水怕死苗;底墒不足(蒙头水造成地表板结甚至龟裂),不浇不行。   3.不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质量、出苗不好、苗弱,产量不行。   4.小麦播种量偏大秸秆还田旋耕,出苗率下降,需要增加播量;跟别人学。   5.整地、播种质量不好秸秆还田引起整地、出苗不好;(专家看法:机械性能限制、作业时行进速度过快、宜耕期掌握不好)。   6.玉米播种后不及时浇水抓阄排号浇地,轮不到。   7.施肥不平衡用复合肥,省心,以为养分含量合理;玉米长大后(多次)施肥太麻烦。   8.植保不及时看到病虫草害比较严重时或者看别人开始采取防治措施时自己才做;(一些研究、推广人员观点:农民科技素质低,不懂相应的科技知识);(笔者观点:不能要求种几亩地的农民懂得和技术员甚至和专家一样多;研发人员的主要培训对象应该是当地技术人员而不是农民)。   上述问题的存在以及农民的看法,说明了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几个方面的转变: 变专家的技术为农民的技术,变只有个别农民可以接受和实现的技术为能够为大多数农民所接受和实现的技术。 变一刀切的技术为分类指导的技术; 变要求100%到位的技术为可以部分到位的技术:技术要有针对性,还要扩大可能性空间,因为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做得很到位需要程序化、制度化,而避免过于技巧化、标准化,要程序或规程而不要标准。亩节水50方的技术,农民只能实现30%或30%的农民能实现的话,平均效果是节水15方;而节水20方的技术,如果农民能实现80%或80%的农民能实现的话,平均效果就是16方! 变追求超高产为追求满意产量的技术:把人力、财力、物力用在10%的耕地上获得600公斤的亩产量而其它90%的耕地亩产只有400公斤,平均亩产仅为420公斤。而如果努力使90%的耕地亩产达到500公斤,即使还有10%的耕地上亩产只有400公斤,平均亩产可达490公斤。后者比前者对农民而言要容易得多,更容易接受。   这就需要运用系统的农作制度研发方法,针对农民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提供适用的技术方法,让农民乐意用、用得来、用得起,大家用、一直用。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3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奇怪的玉米--雄性不育?
唐清 2009-10-17 23:24
前几天下地采玉米花粉,发现了一株很奇怪的玉米。一般的玉米是雄花生于植株的顶端,为圆锥花序;雌花生于植株中部的叶腋内,为肉穗花序。而这株玉米的特殊之处在于雌花花穗是顶生的,没有雄花。呵呵,就像所谓的雄性不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玉的米
sugorge 2009-6-2 00:44
当玉米懒洋洋地顶着长长的头时,额头稀稀拉拉地搭拉一缕刘海,软软的卷发俏皮地翘着,可知道这些年全国产量统计中,弱弱的她已经超过了小麦了呢? 忆往昔,北上求学的孩子千求求万求求,为的是食堂师傅能给做一点米饭。忆往昔,我北方的同学因为南方食堂一日三餐的米饭烧心而常常叫苦不迭。现在南方人的餐桌上渐渐有了小馒,北方人的餐桌上大米早已不足为奇。可是变,变,变,变来变去,每天吃饭时,不论南方、北方,谁人看见我们的玉米 ? 如玉的米哪里去了 ? 他们说,少量做了人们的点心,大部分喂了动物去。 如花似玉令叹息。 而且有研究说,考虑二氧化碳对植物的肥效作用,玉米将经不住全球变暖,长不了这么多了;而小麦反而会偷偷往增产上蹭呢? 那么不如隐去吧。 但是,但是小麦之后,那丰厚的雨水,那肥沃的土地,在声声把玉米呼唤 啊 。 如玉的米。
个人分类: 科苑撷英|4245 次阅读|4 个评论
药剂拌种防治玉米粗缩病难奏效
tjm9518 2009-3-19 19:17
邳州市炮车镇一农民说,他听说某公司生产的一种拌种剂,用于拌玉米种,能防治玉米粗缩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主要症状是植株矮缩,苗期重病株似君子兰,不能抽穗结实;后期显症株株高降低,常出现多穗现象,产量低。麦收前后是麦田灰飞虱向外迁移传毒的高峰期。 玉米播种前用吡虫啉、丁硫克百威等内吸传导性药剂拌种,在防治地下害虫的同时兼有防治灰飞虱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玉米田二代灰飞虱的发生量。但是玉米种植密度低,在灰飞虱大量发生时,即使用药拌种,甚至在苗期用吡蚜酮、吡虫啉等防治灰飞虱的药剂喷雾治虫,仍然会有较高比例的玉米植株会染病。玉米粗缩病病株一般不能形成产量,而田间玉米群体不能通过田间健康玉米植株产生分蘖而增加,因而对玉米产量影响大。这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危害有很大差别。水稻苗期田间发生条纹叶枯病,只要病株率不是过高,病株死亡后田间群体会因健康株分蘖增加而得到恢复,对产量影响较小,因而药剂拌种和苗期用药防治灰飞虱是有效的措施。 近年来江苏省灰飞虱连年重发生。徐州地区前些年灰飞虱发生相对较轻,但去年灰飞虱发生量很大,当地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玉米粗缩病以及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加重。在灰飞虱大发生的年份,生产上应主要通过调整玉米播种期的方法来防止玉米粗缩病发生。 玉米出苗至 6 叶期(可见叶 9 叶)为感病叶龄期,在此阶段获毒会发病,而且获毒叶龄越小,发病越严重,损失越大, 4 叶期以前获毒的发病株基本无产量;而 6 叶以上(可见叶 10 叶以上)获毒的玉米不发病,为安全叶龄期。在江苏省玉米生产上一般应将春玉米提前到 4 月中旬播种,夏玉米推迟到麦收后 10 ~ 15 天( 6 月 15 日左右)播种,使玉米的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的传毒高峰期( 5 月底至 6 月中旬)错开,从而有效避免玉米植株发生粗缩病。 特别是徐州、盐城等地的一些蒜茬、大麦茬玉米,播种较早,麦收前后正处于感病叶龄期,历年发病程度较重。生产上对这些早茬口田块,后茬播种玉米的时间不能过早,应在当地小麦基本收净后播种。在灰飞虱发生特别重的年份,最好在当地小麦全部收获后 1 周左右播种玉米。 同时,应注意在前作腾茬后、玉米播种前用百草枯、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灭茬、除草,恶化灰飞虱生存环境,并在喷药除草时加用吡虫啉等药剂杀灭田间灰飞虱。 玉米种用多效唑浸种后直播,可以推迟出苗期 2 ~ 3 天,而生育进程不变,并且有利于夏玉米矮健、高产。生产上可以使用这项技术,以便适当提早播种,争取较高产量。(水清)
个人分类: 植保问题|4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淮北地区不要轻易改玉米为旱稻
tjm9518 2009-3-19 19:09
提醒:玉米粗缩病重、产量不稳等问题可以解决;旱稻产量偏低,对栽培条件有较高要求 邳州市一农资销售商反映,近年来当地种植的麦茬、蒜茬玉米粗缩病重,而且受不良天气影响抽穗结实差,产量低而不稳。当地一些农民听说改玉米为旱稻,稻谷亩产量可达 450 ~ 500 公斤,因而纷纷想改种旱稻。他问,绿旱 1 号、郑旱 6 号这两个品种是否适合在当地种植。在谈到通过推迟玉米播种期避粗缩病的时候,这位农资销售商说,上述准备改种旱稻的田块,沟渠等排灌设施差,推迟玉米播种期至 6 月底 7 月初以后,出苗期正逢当地雨水较多的季节,而当地农民一般不愿意在田间开墒沟,很容易出现芽涝,玉米出苗和生长不良。最近一段时间,沿淮及淮北地区另有多位农民和农资销售商反映类似情况、咨询类似问题。 改种旱稻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邳州是绿旱 1 号、郑旱 6 号等旱稻品种的适种区域,当地可以接麦茬、蒜茬直播种植这些旱稻品种。需要提醒的是,将一直种植玉米的田块大面积改种旱稻,并不一定很合适。 一是旱稻产量水平不高。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旱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适合江苏黄淮海麦茬稻区种植的品种有 绿旱 1 号、郑旱 6 号以及 旱稻 277、 旱稻 502 、皖旱优 1 号 、 郑旱 2 号、辽优 14 、辽优 16 、丹旱糯 3 号等多个品种。这些品种 与以前一些品种相比产量潜力有了较大提高。但 从审定公告看,各旱稻品种的亩产量大致在 300 公斤左右,而且这些品种大致代表了国内旱稻单产的最高水平。在栽培条件较好的田块,旱稻亩产达到 400 ~ 500 公斤是有可能的,但在大面积生产上,旱稻亩产期望值大致只能定在 300 ~ 350 公斤,其产量潜力远不及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水稻品种。 二是旱稻对水源条件要求比玉米高。 旱稻对水源条件的要求虽然比水稻低,但相对于玉米等旱作物来说,其抗旱性较差,对水源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旱稻出苗期间,必须有足够的水分才能正常出苗;在对水分敏感的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需要保证田间土壤有较高的湿度。 三是 旱稻栽培对化除技术要求高。旱稻一般采用直播方式种植,田间杂草容易发生和危害。在习惯种植玉米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整套玉米田化除技术,市场上也有与之相配套的除草剂销售。突然大面积改种旱稻后,必须采用适应于旱稻直播种植的化除技术,所使用的除草剂与玉米田除草剂也有很大差别。与玉米田杂草化除相比,旱稻直播田杂草化除总体来说对技术要求更高,所需要的化除成本通常也高些。 据了解,在徐州一些地方,多年前就有农户种植旱稻,之后由于产量不稳定、米质较差等方面原因,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近几年在一些低洼地上,又有农户开始种植旱稻,但总体来说种植面积不大,丰县、沛县等地旱稻种植面积相对大一些。 由于直播稻田杂草化除技术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除草剂产品,旱稻直播田杂草化除效果能得到保证,加上旱稻品种产量潜力提高,总体来说目前生产上旱稻的单产水平和稳产性都有所提高。在一些地势较低洼的田块,如果种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容易受到涝害,而且很难解决,可以在掌握相应技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改种旱稻。 促进玉米稳产的措施 相对来说,旱田种植玉米是比较稳妥的办法。近年来淮北地区玉米粗缩病重、产量不高、不稳,是有其内在原因的,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 前些年我省沿淮及淮北地区玉米出现空秆率高、抽穗结实不良等问题,主要是在玉米生长期遭遇了特殊的连续阴雨或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条件,特别是地势低洼、湿渍害较重的田块,或者容易受旱的田块,玉米产量普遍不高、不稳。通过选用穗型较小、适宜密植、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如选用本省选育的苏玉系列品种等,加强栽培管理,还是能使玉米高产、稳产的。 近年来玉米粗缩病传毒媒介灰飞虱我省连年大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特别是徐州等地一些地方,由于以前灰飞虱发生量小、玉米粗缩病很少发生,农民普遍缺乏玉米粗缩病防治经验,近几年当地玉米特别是蒜茬玉米粗缩病发生较为严重。通过适当调整播种期,将春玉米播种期安排在 4 月 20 日之前,夏播玉米播种期安排在麦收后 1 周左右,使玉米敏感生育期( 1 ~ 9 叶期)避开麦收前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能有效减轻粗缩病发生和危害。通过合理安排播种期避病的方法,多年来在盐城等沿海玉米产区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于玉米出苗期容易发生芽涝,主要原因还在于灌排设施不配套。在灌排设施不配套的情况下,种植旱稻同样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在旱稻播后苗前施用丁恶草乳油等土壤封闭处理剂后,如果遇到雨涝,很容易引起除草剂药害,导致水稻不能出苗,或在出苗后生长不良;在旱稻对水分十分敏感的孕穗期至扬花灌浆初期,遇旱必须灌水,否则产量会大减。一般来说,种植旱稻对灌排设施和田间沟系配套的要求比种植玉米更高。容易受涝的田块,无论种植玉米,还是种植旱稻,都需要配套灌排设施,才能保证高产稳产。(水清) 资料链接: 绿旱 1 号 绿旱 1 号由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选育,属籼型常规旱稻, 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 2005053 ),适宜在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福建的部分稻瘟病轻、旱情轻的丘陵地区作一季旱稻种植。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 107.2 天,比对照中旱 3 号早熟 2.5 天。株型紧凑,株高 91.1 厘米,每亩有效穗 20.1 万,穗长 20.3 厘米,每穗总粒 105.0 粒,结实率 75.3% ,千粒重 25.0 克。抗性:稻瘟病平均 3.9 级,最高 5 级;穗期抗旱指数 0.86 ,抗旱性评价 7 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52.4% ,长宽比 2.9 ,垩白粒率 37% ,垩白度 6.2% ,胶稠度 5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25.5% 。产量表现: 2003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91.19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15.67% (极显著); 2004 年续试,平均亩产 340.47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30.26%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315.83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22.96% 。 2004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02.25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45.29% 。 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弱,米质一般。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一般应在 5 月下旬至 6 月初及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 4.5 ~ 5.0 公斤,条播,行距 26.7 厘米。播种后 1 ~ 2 天如无阴雨天气,应及时浇灌水一次,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肥水管理上,每亩施 45% 三元复合肥 40 公斤作基肥, 3 叶 1 心期每亩追施尿素 7 ~ 8 公斤。抽穗扬花期根据田间墒情及时灌水,以确保正常抽穗扬花。 郑旱 6 号 品种名称:郑旱 6 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 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 2005055 )。该品种在黄淮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 115 天,比对照旱稻 277 晚熟 1 天。株高 87.1 厘米,穗长 17.2 厘米,每穗粒数 82.2 粒,结实率 83.1% ,千粒重 24.8 克。抗性:抗旱性 5 级,叶瘟 5 级,穗颈瘟 5 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65.9 %,垩白粒率 19 %,垩白度 1.7 %,胶稠度 8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5.4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2 级。产量表现: 2003 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61.0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5.2 %(不显著); 2004 年续试,平均亩产 321.9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12.7% (极显著)。 2004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16.3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8.7% 。 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安徽、江苏、陕西汉中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适期早播,一般要求在 6 月上旬麦收后抢时足墒播种或播后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每亩播种量 7 ~ 8 公斤,行距 20 ~ 30 厘米,播深 2 厘米。出苗前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肥水管理上,施足基肥(氮、磷、钾肥及硅、锌微肥); 5 叶期结合灌水第一次施追肥,每亩施尿素 10 公斤;两周后每亩追施尿素 10 公斤;抽穗前酌情每亩追施 3 ~ 5 公斤尿素。黄淮地区一般年份需灌 4 ~ 6 次水,在播种后、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各灌一次水。分蘖期和抽穗期注意防治螟虫和稻飞虱,在破口、齐穗期喷施三环唑,防治稻瘟病。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7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日食疗】--玉米萝卜排骨汤
fayuyu 2008-11-13 22:36
天一降温,血液变得粘稠,大脑运转速度也慢了。四肢不想动弹,但是吃东西的欲望却变得强烈了,特别是汤,那冒着热气香气让人口水四溢的浓汤啊。想了几天后,我终于忍不住,拉着小Y跑到学校旁市场买菜。宿舍有小电饭煲一个,我还有妈妈给的小电炖锅一个,想煮点汤炖点补品解馋完全足够了。 不同地域的人对汤的解读可能大大不一样。我去过的很多地方,汤只是桌上解渴的有味道的水,常常是煮沸的水中放几块番茄打几个蛋花,还有些地方,汤其实就是米汤,可以当茶喝的。而在广州,汤被当成了一种食疗,有时是药,有时是补品,很隆重其事,往往会加很多中药熬制大半天。而在我的家乡,似乎是两种功效兼有之,即是饭桌上一道菜(比有味道的水更浓一点),又是一种药膳(但又比广州式的汤少一点药味)。 今天要做的玉米萝卜排骨汤似乎是一道入门菜,做法简单材料也简单,但是煮出来不但香甜可口又很漂亮。立冬宜进补,虽然立冬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花点小时间煮一道好吃又进补的汤品,生活也会美好一点~ 材料(2人份):排骨一条,玉米两个,胡萝卜一根,马蹄若干 做法: 1。将排骨焯水,玉米和萝卜切成段,马蹄洗干净待用。 2。煮沸半锅水,将食材一块放入,煮至香气四溢(1,2个小时足矣),加盐加葱花即可。 TIPS:(我这种做法,是宿舍简易版,真正要把汤煮好喝了,还是有些小细节要注意的) 1。电饭煲实在不适合煲汤,还是用高压锅比较好,先大火再小火。 2。食材还是要看季节,现在的马蹄好象并不是太好吃,只是我为了让色彩好看点也想加点甜味。大家可以根据喜好放点瓜类或山药或葛或蜜枣。 3。我想不起来了,想起来再说。 煮到1个多小时,玉米的香甜和排骨的肉香已经开始飘散了,揭开锅(坏习惯)一看,黄的是黄的红的是红的白的是白的刹是好看。煮到最后,排骨已然酥烂,玉米也很清甜,一大锅吃得荡然无存。玉米萝卜的功效自不用说,在这样的天气喝一碗这样清甜又有营养的汤,实在很享受~ 图片:无。。(尸骨无存)
1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