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预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6年的预期出生人口到底是多少?
热度 2 wya 2017-1-10 09:20
http://news.163.com/17/0109/23/CACIQCQJ0001899N.html 全面两孩一周年:多出生人口 一百万 左右远低于预期 2017-01-09 23:44:31 来源: 第一财经 全面两孩政策开放前,不少机构预测将会出现明显的生育堆积。至于第一年新增加的出生人口,各方预计从400万到七八百万不等,个别学者的估计更是超过千万。 即使是最保守的预测,2016年增加的出生人口也会超过200万。 目前,2016年全年的新生儿数量尚未公布,但已有部分部门和机构做了预测。在直属卫计委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官网首页上,有一个每秒钟都在变动的人口时钟,实时显示中国人口总数和出生人口数量。2016年12月31日,该人口时钟显示2016年出生人口的总量为1618万人,低于2015年1655万的出生人数。 按照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2016年11月一个人口论坛上的说法,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预计超过1750万 。 王培安表示,这个出生人口数据与全面两孩政策出台时的预判基本吻合。 与2015年1655万出生人口相比, 1750万意味着全面两孩第一年出生人口增加的数量在100万左右, 大大低于此前的预测。 这就使得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现这样一种错位,部分拥有较强生育意愿的70后由于年龄问题怀不上或者出于顾虑放弃生二孩,年龄较轻的80后生育二孩的意愿又不那么强,简单说就是,想生的生不出,生得出的又不愿意生或者不着急生。这种错位最终将在全年新生儿数量上显示出来。 http://www.p5w.net/news/gncj/201701/t20170110_1688440.htm ——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一周年观察(3)   根据我们对人口出生情况的监测预测, 2016年出生人口1850万左右,与我们在“全面两孩”政策出台前的预判完全吻合。 预计未来几年都是二孩累积生育势能的释放期,生育水平会有明显提升。 事实上,无论是劳动力总量还是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都比较丰裕, 供大于求 仍然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矛盾。 同时应该注意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的就业压力较大。此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化解部分行业过剩产能及“僵尸企业”出清会带来职工安置问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消失。    目前, 提高我国劳动力供给 仍有很大空间。 可以通过劳动和就业制度改革,积极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第一,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超过65岁,日本政府通过引导更多老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尽管按传统定义的工作年龄人口在过去十年减少了8%,但劳动力供给只下降了1%。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延迟退休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选择。目前中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如果退休年龄统一为65岁, 相应的劳动力将增加大约1亿人。   第二,保持女性劳动参与率。我国劳动参与率目前处于高位,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和“全面两孩”政策有可能降低部分年龄人群尤其是 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为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保持未来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例如,改善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在产假、产后就业等方面为女性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挥中老年女性的作用,提高她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参与率。   第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目前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0%左右,如果通过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身份并轨,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 那么将有效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 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利用好国际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还是人口净迁出国家。随着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劳动力的吸引力将日益增强 。未来, 中国积极利用国际劳动力资源 ,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空间很大。此外,中国还可以通过到国外投资建厂的方式,直接利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http://money.163.com/17/0123/18/CBG3T3EB002580S6.html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1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基层指导司司长 杨文庄 表示, 自2000年以来,2016年是人口出生最多的一年。 据卫生计生统计数据,去年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846万人,同比增长11.5%。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国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两部门60万的统计差异是因为统计的口径、渠道、方法和时点不同。 其中, 二孩及以上占出生人口比重超45%,较2013年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政策效果非常明显,” 杨文庄表示 ,“2017年全面二孩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出生人口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 博主注:中国真的缺乏劳动力吗?劳动力越多越好吗? http://money.163.com/17/0110/07/CADCR4BG00258GRE.html 不是造不出,而是没必要?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每年要生产380亿支笔,需要用每吨12万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头的 钢材 ,付出外汇1500万美元。这样算下来,每枚笔头的用钢大概是0.0004美元,折合人民币2厘钱,也就是0.002元,而中国生产的圆珠笔大多属低档类,出口平均价仅为0.03美元/支,笔头用钢成本仅占总成本的1.3%。 一位钢铁材料学科研究人员向网易财经表示,圆珠笔笔头用钢的用量太小,附加值低,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完全没必要自己生产,而且市场造假山寨层出不穷,研发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进口几吨就可以用很久,而且现在都是直接买笔头,因为把钢加工成笔头也是需要精密技术的,大多数圆珠笔生产厂家都没必要引进加工笔头的生产线。“就像一些廉价药一样,因为没利润,所以就索性没想过研发的事。”他坦言。 根据2015年11月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圆珠笔挑战高端制造》里的数据,从日本进口一吨造高端笔尖用的钢材需要12万人民币,龙头企业一年需要860 吨,算下来也仅仅是1 个多亿,谈不上是巨大的需求。如此一看,倘若只是为了制作完全中国造的高端圆珠笔,好像并没有必要做相应的材料研发与制造。 小小笔头,研发成本有多高? 上述研究人员向网易财经表示,中国现有的技术完全可以在很早之前就研发出笔头钢,技术上是不存在问题的,因为样本材料不缺,不像军工材料那样严格保密,而且目前高温合金才是技术门槛较高的特种钢,研究难度要大于笔头钢。不过,研发笔头钢的“性价比”还是太低,很少有企业愿意这么做。对于钢企而言,一条普通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1万吨普通钢,排期是个大问题,因为中国一年的需求也仅仅是1000余吨,如果真要生产起来,一天生产的钢可能很久都用不完。此外,钢铁生产需要经历铸造、冷轧等流程,根据钢铁不同的特性,还需要调整工艺,这会极大抬高研发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2011年拨款6000 万,重点打造“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其中三个子项目分别是:圆珠笔墨水的研发与产业化;笔头线材及其装备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笔头与墨水匹配等瓶颈问题。据悉,项目实施期为3 年(2011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按照科技部的要求,每个子项目的实施单位均需按1:2 的比例对该项目进行资金配套。这意味着, 将投入1.8 亿元对圆珠笔的核心技术进行科技攻关 。最终,贝发集团、晨光集团、上海纳诺微科技公司三家企业牵头,承担各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2015 年3 月,该项目通过验收。2016年9月,太钢集团笔头钢试验取得成功。现在,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国产笔头钢,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337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行为效应的心理预期
yanghualei 2011-8-10 08:00
市场为什么只研究行为或者有行为效应的心理预期。如果对市场环境有一预期,同时这种预期并没影响自己的行为,也没对其他市场主体行为造成影响,这样预期或心理作用,对市场是不起作用的。 为什么研究行为,因市场上的行为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观察到,而心理就无法窥见,只有通过行为才能看到心理,故一般社会研究只局限行为或者有行为效应的心理。 自己总把 社会学的研究往心理和生理学上靠拢,认为如果经济学不研究人的心理机制其就无法涉及到行为的本质,其就只能停留在唯象的层次上,现在看来较为客观一点, 一般研究的初级阶段大多是唯象的研究,就像对宏观的研究,一开始都是就宏观论宏观,很少去寻找宏观的微观基础 ;化学的初期也可能就化学论化学,很少搞什么化学的物理基础,或者生物的化学基础。当一个学科研究成熟后,自然会向其他学科靠拢。 有一个自己感觉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 你对环境采取悲观的社会预期,这样使得你采取悲观的行为,错过很多机遇,最终造成环境真的悲观,而悲观的环境会加重这种悲观的预期,使得环境继续变差,这样一直循环下去 。但想知道,在什么条件下悲观的预期会结束,忽然发生了转弯,这对社会中周期的研究很重要。但有一个问题,在悲观的环境下,你错过机遇;在乐观的环境下,你会做烂尾工程,孰轻孰重。 在市场上制度的作用很大,一个同学说:“其什么都不信,就信制度”。 好的制度可以使一个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使得好人变成坏人。实际上制度在市场上的作用类似个磁铁,市场主体在某种程度类似铁物质 ,在没有制度或者其他人为的规定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可以任意的,一旦受力就会均匀的沿直线运动,而制度会改变人的行为取向。上述 同学过分强调制度作用,忽视个人品质,一小磁铁是无法使一个钢厂发生位移的。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社科院赵延东研究员谈中小学生就业预期的调查结果
mingmingde 2010-12-18 20:32
我们的题目是社会形势分析预测,预测的是2011年的情况,这个题目已经预测到10年、20年之后了,看看对于未来中国父母对子女成长的预期是什么样的。 孩子长大以后该干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每一个父母都考虑过,特别在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以前一大堆孩子,可能出现一个乡长、县长。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可能父母对孩子的考虑更加精细。从社会学研究来说,我们在孩子长大了该干什么的问题上,就是一个职业期望和职业预期的问题。所谓职业期望,指的是一个社会的社会成员,对于从事某种职业有一个什么样倾向性的态度。我们今天谈的职业期望,不是自己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期望,而是家长对于子女成长以后从事某种职业有一个什么样的倾向性的态度。这个问题有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觉得有几个方面:一是家长们的职业期望反映了社会成员的职业偏好,人们觉得哪个职业比较好,因为大家都希望孩子从事比较好的职业,这种期望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二是家长对孩子的职业预期和期望,可能也要受到家长自身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而且这种社会经济特征会与下一代成长起来特征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切入社会代际分层的研究。 另外,父母亲对你说将来应该干什么或者干什么,可能对于他自己未来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下一代青少年的职业倾向怎么样。 目前在这方面,我们大多数是针对成年人自己,特别是大学生、高中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对自己未来择业有什么样的考虑进行研究。去研究青少年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职业期望,这样的专门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所以,我们提出这个研究问题。 这个报告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以中小学生为例,看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将来从事职业有哪些期望,这些期望有什么特征。二是家长的期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如何理解这样一种影响的机制和过程。 我的研究所依赖的数据是全国城市青少年的科技素养的调查,这个调查是由中央教科所和我所在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院共同实施,调查主要目标是调查青少年科技素养的情况。在这个调查同时,也调查了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其他情况。所以,我们总体是在全国的286个城市当中选取了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主要考虑科技素养调查和国际上形成一个对照,国际上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主要集中在10-14岁的青少年,我们考虑年轻的对称性选择了小学4年级到初中2年级。 具体分阶段概率的抽样方法,在全国一共抽了128个市辖区,在每个区抽了一个小学和一个初中,在每个学校里面抽一个班,小学抽4年级的一个班,初中抽2年级的一个班。每个班所有抽中的学生都要填答学生问卷,我们会把家长问卷给学生带回去,由家长完成。最后实际完成了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总样本大概有6000多个学生。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现在家长们对于孩子们的未来职业有什么样的预期和特征。第一,虽然在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你们现在做这些是不是太小了,孩子才上小学,怎么可能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但最终的结果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家长已经开始在很早的阶段考虑孩子未来的职业了。总体来说,大概92%的中小学家长已经开始考虑子的未来职业问题,小学的大概有91%、初中是93%。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家长,考虑孩子未来职业的比例低一些,是不是说明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的教育理念更为自由和宽松,他们不愿意过早的为孩子做一些限定。如果父母的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没有考虑未来职业的有12%左右。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有5%是没有考虑过的。 家长们都倾向于选什么样的职业,这也不是太出意外,大家都是望子成龙,都希望孩子往好的职业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家长们优先倾向于选择像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家、教师等等专业性比较强、职业声望比较高,或者工作比较稳定的职业,这是最受青睐的。专业技术人员选的是最多的,像工程师、科学家选择的比例也非常高。 另外,权力资源的政府公职,像官员、警察选择的比较多。像经理、老板的选择比例,跟军人、警察差不多,大概排在第4位。还有 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工人和农民,基本上成了一个被抛弃的职业,几乎没有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工人或者农民,比例非常之低 。这种父母的职业预期的趋势,和我们当前社会实际职业声望的分布具有一致性的,具有统一性。 从总体来看,家长职业期望中表现出一种很明显的性别差异,对于男孩和女孩,家长的预期差别很大。对于女孩的职业选择范围比较更为集中或者狭窄,男孩的分布是相对比较平均。女孩方面比较集中于专业技术人员,集中于教师,这两块超过一半。家长对女孩的职业设计比较集中于稳定、知识性的职业,他们认为这更适合于女性。希望女孩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家长比例明显的偏少,虽然科学家、工程师也是稳定性、知识性的,但是这也和我们国家的一种传统印象,就是女孩不适合搞科研的影响。 在家长职业选择中,表现出一种代际传承的特点,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列式代表父母从事职业,这块代表对孩子未来从事职业的预期。科学家相对而言希望孩子从事科学家的比例高一些,官员也是一样。哪怕是农民和工人,虽然总体比例很低,但是父母是农民、工人,希望儿子是这个阶层的人的比例要高很多。总体来说,这表现了父母对自身职业的偏好性以及传承性。 与此同时,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父母相比,社会地位比较低的父母,对孩子未来的职业预期相对来说就不会太高。比如父母是工人、农民希望孩子做科学家、官员的比例,就明显比父母是科学家、官员的比例低一些。我们把家庭收入情况做了五等分,收入低的家庭希望孩子从事的职业,明显的倾向于比较偏向于向教师、军人、警察、经理、老板或者做歌星、影星,这种比父母收入较高的阶层的人比例要高得多,而父母收入比较高的阶层,他们更希望会比较偏向于自己的孩子从事像专业技术人员,比如工程师,社会声望和地位较高的职业。 在这中间,我们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教师、军人、警察的职业,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子女职业期望的一个分界点。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农民和工人认为比较好的职业就是教师和军人、警察,他们选的比较多的就是这些职业。而再往高或者再往上,比如专业技术人员、官员,他们想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也不是我们可以预期的,所以他们选择的就比较低。反过来,父母职业地位比较高,像当官员、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家,他们可以想像孩子做不了好职业的话,差一点也就当个老师,当个老师我还是可以接受的,再往下,大概也是突破了他的底线,我们看到教师、军人、警察这块基本上是把父母划分了一个阶层,就是他们对子女预期的临界点。 最后做一个小结,父母对中小学子女职业预期表现出的特征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未雨绸缪。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开始谋划孩子的未来职业。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幼儿园,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到幼儿园做一个调查,看看是不是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另外,我们没有拿到其他国家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如果能够做一个不同文化、不同区域的调查结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家长对子女的预期更有帮助、会有一个更好的定位。比如这么早就开始对孩子谋划,到底是由于现在中国的社会竞争太激烈了,还是中国本来就有这样的一种文化传统还是其他,如果我们以后做一些比较研究,对我们的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望子成龙。都希望人往高处走,普遍更青睐于专业性强、稳定性高、社会声望更高的职业。但是在这样一个总体的倾向性都是往高走的情况下,又有一些具体的特征。比如子承父业,希望孩子和自己从事相同职业的想法。另外就是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对于子女的职业期望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分化,那些低阶层的父母对孩子预期低,高阶层父母对孩子的预期比较高。刚才李培林老师说到了,不同社会出身和不同地位的人,能够有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机会,现在还不要说从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从下一代人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可能这中间所隐含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三,男女有别。家长对男孩子、女孩子的期望已经出现明显的差异。这反映了性别观念、性别角色在人们的文化或者社会结构,对他的影响,可以直接在家长的预期中产生影响。比如大家都望子成龙,大家都希望往高走,但是这种高的职业,本身分布就很低,现在公务员考试都已经是几千人、几万人中取一个,这也会反映到家长的观念问题。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家长的观念,可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就是社会区隔问题,在家长对子女预期中出现社会阶层分化,如何打破这个阶层的界限和壁垒。 第四,说一下性别问题,我们还做了科学社会的研究,现在女性科学家为什么老成长不起来,从爸爸妈妈那里已经开始对女儿说,你们是不能成为科学家的,所以更不要指望她们长大了从事科学研究。所以,像这样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研究当中,能够进一步的挖掘。 【根据2010年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赵延东研究员的主题发言整理】
个人分类: 碎嘴教育|2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期并非目标”和“达到预期目标”
黄安年 2010-10-25 20:37
预期并非目标和达到预期目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25 日发布 昨天上午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已经达到 7000 万的预期目标 , 引起一片沸腾和媒体突出宣传,称兑现了对世界的承诺,是最大新兴经济体成功形象的标志(凤凰电视评论语)。笔者早先在几篇博文中提到,估计 7000 万目标可以达到 , 但是就舒适度恐怕是另外一个问题 , 迄今媒体对此依然很少涉及,只说不断改进 , 但是没有提到一个基本现象是人流高峰是基本上是见人不见物。笔者还想起二个多月前 , 主办官员似乎对这一目标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远没有今天那样的自豪。 当时笔者博文《预期并非目标说太可笑 促销说不应双重标准》(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534 )是这样写的 : 对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 7 月 31 日在世博会运行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强调,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者人次达到 7000 万,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预测值。 预期参观者人次达到 7000 万和预期目标参观者人次达到 7000 万有何区别 ? 在上海期间,我见到宣传最多的内容之一 , 民间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今天参观的人次有多少 ? 排队多长?吃得消吗?也就是说多少人和适意吗,局长只讲人次,回避了是否适意的重要话题。 8 月 11 日 , 笔者在《 参观上海世博园 建议读俞正声答记者问》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11 日发布)中写道 : 参观上海世博园需要了解俞正声在世博开园 100 天之际接受上海媒体联合专访的内容。现在看来世博要做到 成功、精彩、难忘完全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 但是舒适度和满意度方面还需要加倍努力。对于参观者来说 , 最关注的是安全、精彩、舒适、经济。 俞正声说,我们在国际展览局大会上有一个注册报告,是经过会议通过的。这个注册报告中我们预计是 7000 万人次,是一个预测的数据。平均 40 万人,高峰 60 万人,极端高峰 80 万人,这是报告里面写的。现在看这个预测应该说是准确的。平均 40 万,这是比较准确的。极端高峰 80 万,我看不行,我们受不了,极端高峰到 60 万我看就到头了,到 60 万我们就想办法劝大家千万不要进场了。里面人太多了,容易出安全事故,总要想办法劝劝大家。 达到 7000 万人次预测的数固然好, 6000 万就不好吗?不一定, 6000 万、 5000 万观众看着很舒服,未必是不好的事。我心里希望每天 30 万人,大家看起来比较舒适。每天 30 万人,总数就 5000 多万,不到 6000 万吧,我觉得也可以了。现在看来 7000 万是要突破了。 把一天的时间耗在四五个小时的长队上,对孩子来说太可惜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880 附:一篇报道 : 揭秘世博 7000 万客流诞生 文明追求难能可贵 2010 年 10 月 24 日 14:02 新华网黄安琪、叶锋 新华网上海 10 月 24 日电(记者黄安琪、叶锋) 24 日,上海世博会累计参观人次突破了此前预测的 7000 万人次,创下世博会历史新高。不过在 8 年前, 7000 万是如何预测出来的?原上海市申办 2010 年世博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志兴在他所著并于近日出版的《申博记忆》一书里,对此作了揭秘。 委托专业咨询公司预测世博客源 1999 年 5 月 31 日,上海市政府第 34 次常务会议决定申办 2010 年世博会。 11 月 4 日,国务院同意中国申办 2010 年中国世博会,并由上海市具体申办、承办,并全面启动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各项筹备工作。这是上海第一次正式公开申办世博会。 陈志兴说:像其他申办国一样,各申办国先要向国际展览局提交政府的申请函,然后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办报告》。在《申办报告》中,世博会参观人次的多少是任何一个申办国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世博会场地面积、场馆布局、设备设施、道路交通、住宿餐饮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申博记忆》披露,根据上海市申博领导小组的要求,上海市申博办经过公开招标,最后委托国际著名的美国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作上海世博会客源调查,并预测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次。 经过两年半时间的社会调查、抽样调查、电话采访,引用渗透率预测模型,引力预测模型和回归预测模型,收集二手资料分析等各种方法,对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次进行了全面、科学、合理的预测。 首次预测数: 5300 万 在预测报告中,参观者人口基数包括:当地,即上海市,随着城市的发展,至 2010 年参观者的人口基数为 1167 万人;本地区,即华东地区参观者人口基数为 1.28 亿人;全国(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参观者人口基数为 4.1 亿人;国际参观者人口基数为 2010 年来华旅游的外国人,总数为 2018 万人。 盖洛普的预测报告认为,上海世博会的客流量将介于 3910 万至 5400 万人次之间。其中,上海的参观者为 990 万 1080 万人次,占客流量的 22 %;本地区,即以上海为中心约 1000 公里以内的范围,主要指华东地区,参观者为 2210 万 2790 万人次,占总客流量的 54 %;全国(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参观者为 3850 万 5310 万人次,占总流量的 98 %;国际参观者为 67 万 103 万人次,占客流量的 2 %。 2002 年 3 月 10 日至 16 日,盖洛普的专家向来上海考察的国际展览局考察团作陈述报告,并第一次公开向媒体透露:预计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次约有 5300 万人次。 人数不是唯一指标 文明追求难能可贵 不过,国际展览局考察团普遍认为, 5300 万这一数字过于保守。因为,未来的 7 年,中国、上海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他们看到、听到,中国民众对申办世博会的支持率为 90 %,上海市民对世博会的支持率达 93 %,更有 86 %的上海市民有意作为志愿者为世博服务。国际展览局高层认为,上海作为中国最有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2001 年,上海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过 8000 万人次。如果世博会场地还有扩展的可能,那么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次完全有可能超过 6000 万。 随后,上海市申博办又组织了数家咨询公司对比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历年上海旅游、商务人数分布,上海周围 500 公里- 1000 公里的人口数作了分析,也考虑到世博会场地的远近、最大容量、人均面积、生活的承受力等,决定将世博会会场面积从原来的 3.4 平方公里扩展到 5.28 平方公里。 2002 年 7 月 2 日,在国际展览局的第 131 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申博代表团介绍,过去十年,上海吸引游客数年均上升 8 %。按这个趋势, 2010 年将有 1.4 亿游客来到上海。最终专家预测结果是: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次将达 7000 万。 参观人次是世博会是否成功的评判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指标。陈志兴说,我们在解读 7000 万这个数据时,首先可见本次世博会的筹备和预案充足,在如此大客流的情况下能确保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展现了我国民众对文明的追求,为不出国门,看遍世界而汇集到世博园。每位游客都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所悟,这种对文明的追求的确难能可贵。 http://2010.qq.com/a/20101024/000061.htm
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期的多样性
yanghualei 2010-10-19 22:36
政府和科学团体要努力打破预期的一致性进而维持预期的多样性,在思想和行为决策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破除权威勇于质疑,推崇理性和独立,譬如在连通开放的以及分工有序的市场中购买携带病毒的金融资产,是人云亦云同时又缺乏理性思考的一种集体行为取向,金融危机正是理性、独立性,批判性以及预期多样性的丧失促发的羊群效应引致,进而使得行为活动发生共振, 故预期的一致性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环节之一 , 在一个预期多样性的行为空间内,各种行子取向是各向同性即每个方向都不是占优的, 故多样的行为取向可以降低危机的程度。 当行子从一种行为取向转变到另一种,则其间须存在连通的路才使得这种转化得以发生,通过市场交换行子从占有优质资本到携带不良资本,说明资本转化的路是连通的 ,当一种资本无法兑换另一种资本时,病毒就无法扩散,但现代社会是开放的 相对于过去的农耕文明,而 一般封闭的系统是很少存在高频高振的经济周期的。 当行子从一种行为取向转变到另一种,说明行子并不占据所有行为取向位点即在行为空间上行子是分工明确的,各位其所的,行子要想越界进去其他区域,根据泡利不相容和分工原理则其必须通过交换行为来实现,譬如行子占有另种形式的资源则其必须相应失去已拥有的资源,假若行子占有所有资源,则就不会发生不良资本的转移,而是其自身内化。 总之,在一个连通的,存在分工的当代开放市场系统内,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频发是由于人们的理性、独立性以及预期多样性的丧失促发的羊群效应引致。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房价上涨展开
newniu 2010-10-14 23:10
我国房价是节节上升,许多产品价格也是节节上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价格上升。按照经典的供需理论,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与需求实现平衡,那么价格就处于波动状态。然而在我国,房价已经连续升了很多年,许多物品的价格也上升了很多年。为什么价格会持续上升? 房价为什么不停上涨,许多人可能很奇怪。房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在我国,房价上涨受到政策支持。更重要一点在于:政策支持房价上涨,而不是高房价。政策并不是说要托高房价,而是支持房价上涨。如果不去改变政策,那么房价必然要持续上涨。这就很要命。 我们会发现各种东西在涨价,那么涨价是不是持续的过程?即明天涨2元,后天涨2元,即是不断涨,涨的幅度表面上不大,经不住长期上涨。这就要看到促使涨价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原料价格上涨了,不得不涨。还是企业搞垄断,它有涨价的动力。比如铁矿石价格上涨,年年涨的原因是铁矿石垄断,而不是生产铁矿石的成本多高。 其实不仅价格上涨,价格下跌同样是此类过程。日本房价下跌、美国房价下跌都有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去观察房价下跌的力量,即什么在促使房价下跌,同时观察房价上升的力量,如果两个力量较力的结果是房价下跌,那么房价就会下跌。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中的预期问题
newniu 2008-11-13 23:13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状况的预期往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当我们预测时,需要时时考虑一下预期的影响。最近,国内的两则新闻充分表明了这一现象。 国内化肥行业进退两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贸易协调处处长周豫告诉媒体,国际市场硫磺价格从2007年初的80美元/吨,迅速上升到800美元/吨,现在又回落到了80美元/吨,而大幅回落也就是发生在最近2个月。国内最大的化肥生产商云天化集团目前囤积了约68万吨的高价原材料。而贵州瓮福集团和北宜化集团也积压高价原材料各15万吨。再加上其他中小型化肥厂的积压,全行业积压的高价原材料约达150万吨。中国磷肥协会理事长武希彦表示,因为高价原材料一项,全国化肥行业亏损已达156亿元。这相当于去年整个磷肥行业76.5亿元盈利额的两倍。 这些企业为什么在高价的情况下囤积了这么多的原料,产生的影响是什么?这即经济预期产生的结果。当原料上涨时,这些企业觉得囤积有利可图。然而越囤积,市场供应越紧张,价格上涨也越快。囤积的企业也觉得赚了大钱。这个过程显然并不能持续下去,最终会发生价格下跌。价格下跌时,人们预期原料会变得便宜,就不会囤积,尽可能使用库存,更进一步促使原料价格下跌。 不仅化肥,还有房子等等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我们不是经济学家,但是对问题还是要从预测的角度来考虑。
个人分类: 经济流转|2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