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幸福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春节花费调查结果出来啦
xupeiyang 2011-2-8 16:58
共有21895名网友参与了投票。 花费在1000元以内的有3458人,占15.79%; 1000元-3000元的网友有6256人,占28.57%; 3000元-5000元的有5264人,占24.04%; 5000元-10000元的有4018人,占18.35%; 10000元以上的2899人,占13.24%。 走访亲戚31.44% 请客吃饭16.25% 给小孩压岁钱14.24% 送礼8.2% 28.69%的网友称把钱花在了“其他方面” 47.48%的网友称“过年开销太大” 21.67%的网友称“走亲访友太累”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的表达是一个泛函
热度 8 phd9992000 2011-1-17 16:56
其实任何其他语言也一样,人们总是喜欢用最简短的语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在直率的情况下,人们表达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不同说法。人们所采用的,一定是那个最省劲的。这类似于固体受力后的变形:实际的变形一定是变形后能量状态最低的那一种。大多英国人说话采用如此方式,坦率、直截了当。消耗资源少,效率较高。 中国人的说话就更复杂一些。实际意思往往经过层层包装,表达方式不一定是泛函之中能量最低的。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高,很多资源都在交易过程中消耗掉了。所以GDP增长很多,但人们的幸福感不强。 来英国之前,我想像了一些生活情形,臆想英国人会怎么表达。来到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英国人的表达,简洁、省力多了。仔细体味的话,发现英语也是一种极其精炼、优美而简洁的语言。下面是几个例子: Calling at:这是乘火车时,招呼乘客上车的语言。后面是所到车站名称。例如,Rugby,Euston.简洁,明快。节省能量。 Sorry,not in service:这是公交车运行中,停止上车的话。礼貌的拒绝。还真找不到更省力的话。 To let:这是出让房屋的广告。开始,我还以为是厕所(Toilet)这个字的中间掉了一个字母(i),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简单到家了。 还有2个口语经常用的:wanna= want to .类似地,gonna = going to . 例子今天暂时想到这么多,就写到这里。 真是耗能最低的泛函。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08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齐建国:幸福的测度与核算
fqng1008 2011-1-11 18:48
自古以来,幸福不仅是人生的追求,而且也是社会政策的追求。把人民幸福作为社会政策的目标,是想通过政策干预,改善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以便使人们增强幸福感。这就暗含了一个假设,即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是可知的,对不同的个体具有普适性,至少有一部分因素是如此。因此,改变这些因素,会从外部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幸福是人类个体对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主观满足感,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内在的心理欲望,而且这种欲望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并且在个体之间会进行比较,从而引起攀比效应。这就对政府的幸福政策提出了极大挑战。制定政策前,必须充分了解影响社会成员幸福的共同因素。社会经济政策要起到普遍提高人们幸福感的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聚焦于人类幸福感的共同影响因素;二是不能在增强一部分人的幸福时给其他人造成痛苦。 由于幸福感带有强烈的个体人格特性,影响人的幸福的因素也将具有强烈的主观特征。这使得在政策层面寻找影响幸福的因素面临很大困难。但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分析,人们还是找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影响因素。比如,人的欲望(在经济学上它与未来收入预期具有很大相关性)、社会治安情况、收入水平、邻里关系、与周边其他人的差距等。由于幸福涉及太多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因素,因此每一个研究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从不同角度对影响幸福的因素进行分析。 加拿大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幸福进行研究。他认为,人们的幸福与财富有关,但幸福不能与传统经济核算中的财富成正比,很多财富与幸福无关,甚至会降低幸福感。他寻找的是能够使人幸福的“财富”只有能够增加人的幸福感的事物,才会构成人们的真实财富,才应该是政策激励人们去创造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本身是创造财富的核心目的。他对财富一词进行了追本溯源,得出了“财富是通往健康的工具或道路” 的结论,这似乎很有道理。健康不正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健康,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成为身外之物,人还会幸福吗?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指出,“财富不再只是狭隘地被定义为物质财产的货币价值,而且必须包括许多经常是无形的东西,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包括我们精神的康乐、希望、幸福、游玩的乐趣以及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这些属性正在从我们当前流行的经济发展测度手段(即GDP)中消失。基于此,他对传统经济的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财富核算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按照他的思想,创造幸福,就是创造财富。反过来说,创造财富应该使我们幸福,不能使我们幸福的财富创造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在这样的逻辑下,幸福与真实财富是等价的。这就使得经济学回归到了其原始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研究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其利益如何分配,更重要的是研究人们的经济活动如何使人类自身更幸福、快乐。如何核算和测度幸福呢,面对涉及人们主观判断的不可定量核算但对人们的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他发展了真实进步指数,类似幸福指数。 德国彼得·巴特姆斯教授的《数量生态经济学》则重点研究了人类创造财富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和环境损失的核算问题。因为人们在创造财富、增加福利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和自然资源与环境等这些既有财富,而这些既有财富却是人类幸福的基本要素。在这样的逻辑下,创造物质财富供人类享受,增加了人类的幸福感,但损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人类的基本幸福要素,减少了幸福感。彼得·巴特姆斯教授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在创造物质财富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要把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财富消耗或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从经济财富中扣除,剩下的经济财富才是真实的财富。这就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内涵。 核算幸福时,既要考虑增加幸福的因素,也要考虑为增加幸福感而付出的代价。但是,对传统经济核算,尤其是对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的任何修改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绿色核算和幸福指数加入了反映非市场交易的大量因素,非市场交易和主观感受的个体差异,使得对幸福进行定量核算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即使是仅仅对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损失和主观感受进行定量测算也是十分困难的,更不用说对情感这类的东西进行计量。即使是用大样本抽样调查获得的统计数据合成指数,也只是基于每个被调查者的个体的主观感受而进行指数化,并不能得到一个总量数据,这使得对宏观经济管理缺乏依据,对不同地区的状况无法进行比较。 尽管如此,学者们的研究还是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国家的政策必须在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性、居民的心理感受等方面保持平衡协调。经济学不能只关注生产效率和物质财富创造数量的增长,还必须关注生产的后果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真实福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质量指标兼开年心语
bitdjh 2011-1-2 11:42
忙了一年,蓦然回首,静思、顿悟、敲键,与网友分享、共勉。 人生如梦,短于弹指一挥间;把握质量,重在品味幸福感。亦即人生质量指标并非身高、体重,也非身价、资产,主要体现在满意度与幸福感。所谓幸福感,似非单数钱数到手抽筋,或非只睡觉睡到自然醒,也非仅占有多寡或奉献,而更为内心满足与康安。 2011年岁首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hjf306 2010-12-27 19:29
新华网长沙 12 月 26 日专电(记者谢樱) 26 日晚,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等主办的 2010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 在长沙举行, 20 座城市获得了 幸福 殊荣。 2010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及以上)为: 杭州、成都、长沙、昆明、南京、长春、重庆、广州、通化、无锡 ;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为: 江阴、宜兴、长沙县、余姚、滕州、铜梁、海城、太仓、莱州、胶州 。 此外,杭州、成都市获得最高荣誉奖 民生贡献特别大奖;昆明、长沙、长春市获得金奖;宜兴、余姚市获得民生贡献大奖;长沙市获得民生满意大奖。 民生 成为颁奖典礼上的关键词, 20 座城市的市领导从普通市民手中接过了奖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说: 普通市民给市领导颁奖意义重大。幸福感的奖牌蕴含了老百姓对城市当家人执政能力的肯定、对城市宜居水平的褒奖和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期待。 据了解,今年的调查推选活动,以 创造幸福、享受尊严 为主题,继续使用《瞭望东方周刊》城市幸福感测评中心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评价体系。组织者通过对评选指标的优化,不仅强调市民的主观感受,还特意增加了民生建设与保障内容,从 20 类指标全方位观察和分析中国城市的幸福感建设现状,涉及人情味、交通状况、医疗条件、教育质量、自然环境、房屋价格、物价水平等。 活动组委会介绍,自今年 9 月开始,组委会在全国综合竞争力前百名的地级以上城市和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中,遴选出了 60 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和 60 个县级城市,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零点集团进行调查。截至 11 月 30 日,共完成 30 多万次的独立入户调查,采集有效问卷样本 24000 份。全国共有 178 . 9 万人参与了报纸问卷调查, 4500 多万人次参与了网络调查。 转自 http://www.hn.xinhuanet.com/subject/2010-12/27/content_21728944.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牛刀:通货膨胀的年代民众谈何幸福感?
goway 2010-12-16 10:06
对于家庭主妇来讲,通货膨胀就是牛奶、面包、鸡蛋、水果、蔬菜一夜之间全部涨价了。不过,她们口袋里每天的零花钱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原来每天可以买 5 个鸡蛋,现在只能买 4 个,原来丈夫和儿子每天早晨一人两个鸡蛋,她自己只吃一个鸡蛋,现在,她这一个鸡蛋也就省啦。对丈夫和儿子的借口就是:减肥。而实际是,钱不够了,只得省着。 人们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深圳人一夜之间都去香港买日用品。在深圳卖 2 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 1.1 港元,折合人民币才 9 毛多;红富士苹果深圳已卖到 6 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 4 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 10 港元能买四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 9 毛钱一个,香港 9 毛港元可以买2 个鸡蛋。 一对比,中国城市居民只能感叹:中国经济出事了,以前辛辛苦苦赚的钱都不是钱。尽管网上和电视上一天到晚在胡吹:中国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原来这个虚晃的头衔,都是民众的钱财缩水的结果。 今 天的新华网报道说:民众的幸福感降低了。新华网那个列举了各个阶层人民对幸福的感觉,以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城市白领,或者中 产阶层以及富人都不幸福。那么,是谁剥夺了中国人的幸福,新华网却没有讲,而是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民生议题,第一次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中。 有什么意义?其实就是这些无关痛痒的话说的太多,而对经济发展理解过于肤浅,因为经济增长不是货币增长,而是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财富没有增加而货币增长,导致了通货膨胀,危害了各个阶层的利益,只是保护了政府的利益。 对于中产阶层来讲,通货膨胀是把双刃剑。我们只给中产阶层做一个简单的定义,一般认为在一线城市年薪在 20 万至 50 万之间二三线城市在 10 万至 30 万之间的高级白领阶层,他们的收入和消费相比略有盈余,可是盈余的钱怎么办? 很多人想进股市。可是打开股市大盘的 K 线图, 2010 年股市从开盘 3289 点以来,基本是单边下跌的状态,别看 GDP 在上涨、房价在上涨、货币在增长、大总资产价格在上涨,什么都在上涨,唯独股市再也没有上探过 3289 点,一直跌到现在的 2820 点。也就是说,股市是在下跌的,总市值至少比年初缩水了 3 万亿。在一个正在缩水的股市,还有投资机会和价值吗? 那 么,其他资本市场呢?郑糖有机会,但是,只是昙花一现,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国家喊打喊杀,不让涨价。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下跌,你政府不给补贴, 价格上涨你就喊打喊杀?所以,无论做多还是做空,都存在政策风险,谁知道政府什么时候会喊打喊杀?沪锌呢,同样遭此厄运,涨了一波,马上不断跌停。 现在只有与政府利益息息相关的房产还在虚假升值,很快比沪锌、郑糖还要糟糕。通货膨胀年代,一切与民生相关的资产价值都将重估,这都是货币价值重估导致的。美元要重估人民币的价值,中国的万千种商品要重估人民币的价值,人们同时发问:人民币究竟值什么价? 老百姓天天看见的是物价飞涨,钞票缩水,还谈什么幸福感?币值不稳,人心不稳,天下大乱,这已经是被历史和许多国家证实的问题。而到现在,央行迟迟不敢加息,一再拖延加息时间,完全不知道加息对遏制通胀有半年多的滞后效应。好不容易加了一次息,却只加 0.25 ,有个什么用?加息幅度,应该赶上 CPI 的幅度,才有可能遏制通胀。如此举步不前,后果不堪设想。 于 是人民在唱:我在遥望,市场之上,有多少东西在自由的上涨,昨天已忘,掏干了钱囊,我要和你重逢在借钱的路上,手头越来越紧,只能回想,钱的日子,像在天 堂。谁在呼唤,工资快涨,昂贵的猪肉像白云在飘荡,东边借钱,西边还帐,一摞摞的钞票,就送到了银行,在工资没涨的沧桑中,致富的路在何方,紧紧裤带,来 碗面汤。 http://user.qzone.qq.com/348973589/main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己的“享受”与他人享受的一致性
liwei999 2010-12-1 17:24
引用: 今天我跟老板说: (719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April 02, 2008 11:52AM This is the best thing of the job I love. I start everyday knowing that today is better than yesterday and tomorrow will be even better. 这种感觉很好。一步一个脚印,也许进步是缓慢的,点滴的,但明确知道明天更美好,这种明确性让人宽心满足。 并不是每个工作都有这样的确定性,学文的,学理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差,如果是搞表演的,搞体育的,达到一个高峰以后,因为人要老要丑,体力要下降,几乎肯定是江河日下,只能做一场没有希望的挣扎。 相比之下,做工程的就比较好。除非是傻瓜设计的系统(譬如微软的操作系统),质量可能与时间成反比,一个正常的系统总是越来越好。万一路走错了,至少可以倒回来。 因此,我主张孩子学工,或者学一门手艺(医匠,牙匠,木匠,管道工,美容师都成)。因为,我的观察,学工的,有手艺的,生活得单纯幸福。 自己的享受与他人享受的一致性。 (914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pril 02, 2008 07:09PM 有朋友研究历史,而且是近代史。看文献就是种享受了。看的结果分析出来讲给学生们听、出书,就是他人的享受了。利益来自他人的享受。 在今天会开车不算是什么技术了。早年喜欢开车的人当司机,拉客载货,也是一种乐趣。生活得单纯幸福的要点是会麻痹自己--能够容忍周围的人活得比自己更好。但是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并不多,没有办法才借出家的方法来加强这种超脱世俗的能力。 温饱问题是个物理上的事儿,好办。而幸福是个感觉的问题,不好处置。各类宗教的存在理由也就在此。更复杂的是幸福的感觉还是个时间的函数,会发生变化!新婚时代,幸福与快感是重合的,学术上叫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幸福与快感就发生分离了。所谓非线性就是:虽然幸福与快感是独立的,但还有个coupling--幸福感转变快感以及快感转变成幸福。转换的阈值、转换的频率、转换的持续时间等等也因人不同。 开拓型与重复型是两种模式。对一个系统(集团)而言,两者的平衡、调和很重要,但对个人,大约只能是一个型。到了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地步,就是堕落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答: 我可以证明现代人的幸福感是强于古人的
liwei999 2010-11-21 19:15
回答: 我可以证明现代人的幸福感是强于古人的 由 eespring 于 March 10, 2005 08:28:40: 您也忒有些不自量力了吧? 送交者: mirror 于 March 10, 2005 09:41:07: 所有跟贴加跟贴虹桥科教论坛 死亡是最大的痛苦?这是个变量。被告之癌症晚期时的初期反应是怕死。但这个痛苦类似于失恋的痛苦,并不是物理上的。过了这个阶段、到了真正疼痛的时候,人们就想快些死了。 所谓由于发展,现代人一般比古代人长寿的理解根本不到位。数字上的长寿并不能直接理解为个体的长寿。有个零岁死亡的孩子,就可以把个70岁的寿命折半。 沿海的人可以不为衣食苦恼了,但是考学、就职等新的问题会出现。这类问题很难跨时间、跨空间地绝对比较。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理学家David Myers教你如何提升幸福感
frankzhao 2010-11-10 21:42
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目标,从整体上来看,这些目标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导向追求幸福。但是对于健康和幸福来说,并不存在任何简单的公式,心理学家 David Myers 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当前心理学领域对于幸福的最新研究的主要成果,为追求幸福的大众提出了一下十点建议: 1 认识到持久的幸福并不来自制造它。 人们适应变化的环境甚至适应财富或残障。因此财富就像健康,没有它会使人痛苦,但是拥有它(或者任何我们渴望得到的环境)也并不一定能保证幸福。 2 控制你的时间 。幸福的人感觉他们能控制自己的生命,这通常得益于他们对时间的掌控设立目标,将它们分解为每天的小目标。尽管我们经常高估在任何特定的一天我们能完成多少任务(其结果使感到挫败),但是我们通常低估一年内我们能完成的工作量,考虑到我们每天只能有那么一点点的进展。 3 表现出幸福 。我们至少可以使自己假装一个暂时的心情。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人们感觉会好一点;当他们皱着眉头板着脸,整个世界似乎也在怒视自己。因此给自己一个的快乐的笑容吧。说话时也好像你感觉到积极的自尊、乐观和友好。体验这些情绪,便可以引发这样的情绪。 4 寻找合适的工作和休闲方式,使得你的技能得以发挥 。幸福的人通常处于一种被称之为心流( flow )的圈里专心于一个挑战自我而不会压倒他们的任务。最奢侈的休闲形式(如坐游艇)比起从事园艺、交际或手工制作,通常提供的心流体验要少得到。 5 参加运动。 大量的研究揭示,有氧运动不仅促进了健康和精力,也是消除轻度抑郁和焦虑的一剂良药。健全的心灵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中。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笨拙的、终日懒散、无所事事的人。 6 保证足够的睡眠。 幸福的人们过着一种积极的、精力旺盛的生活,同时也预留了时间来补充睡眠和回复独处的宁静。许多人都收到睡眠债,以及随之而生的批发、敏感性下降以及抑郁的心境等的影响。 7 优先考虑亲密的人际关系。 与那些非常关心你的人建立亲密的友谊,能够帮助你度过困难的时期。倾诉对于心理和身体都是很好的。要决心去精心培育你最为亲密的关系:不要认为他们对你好是理所当然,要像对待其他人那些对他们显示出你的友善,肯定你的伴侣,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如果要找回你的爱情,就要用这种深情表现的方法来达到。 8 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 。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幸福能促进人们的助人行为(那些感觉良好的人会更倾向于做好事)。但是,做好事反过来同样能使人感觉很好。 9 记录感恩日记 。那些每天停下来思考他们生活中一些积极方面(他们的健康、朋友、家庭、自由、教育、感受、自然环境等)的人体验了更多的幸福。 10 照顾你的精神自我。 对于很多人,信念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群体,一个超出自我关注的理由,一种生活目的和希望的意识。许多研究都发现,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报告自己更加快乐,而且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危机。 注: David Myers 是我最喜爱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撰写或主编许多负有盛名的心理学教科书,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他主编的《社会心理学》这本书,目前国内的中国邮电出版社已经出版了这本书第八版的中译本。这十点建议便是来自本书第 441-442 页的内容。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幸福感的中国城市一族
reqdriven 2010-8-1 18:50
周围很多人缺乏幸福感。即便是成功人士也是如此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中国人似乎拼的有点过了。物质欲有些过于旺盛了这是我今天听到的观点。 中国现在又无人居住的房子6000多万套,这些房子有电表,但没有用电量,说明在闲置。而其容量大概够2亿人居住,但城市还在到处盖房子,是块地方就拿来盖房子。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城市,迟早要出问题。 我们的经济在增长,但是我们却没有幸福感。这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没有幸福感的经济增长? 每个人心灵家园所依托的力量究竟在哪里?
个人分类: 调查|4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幸福感在哪里?
hanzs 2010-7-17 11:53
文/乐水老汉 今天早上打开《新京报》,看到一则标题最幸福的国家丹麦排第一。这是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呀。接着看小标题,得知这是国际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的一项研究结果。北欧5国排前五名,该报还不忘消遣一下山姆大叔,说美国人均GDP高但 缺乏幸福感 ,美国 令人意外 地排名第14位, 只有 57%的美国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美国人的每日体验幸福指数 仅为 7.3,与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相同云云。文中还提到俄罗斯与乌克兰、南非、斯洛文尼亚、黎巴嫩一起并列73位,而印度只有10%的受访者感到满意,排名115位。 真是一篇吊足了读者胃口的报道,看到这里,我相信所有读者都会问我们中国呢?我们的幸福感在什么位置?该报只字未提盖洛普的该项研究是否涵盖了中国。按照以往的思维定势,我们是不是没有被人家囊括进来呀。可又一想,如果人口占世界1/5的中国不参加调查,这个调查结果还有多大意义呀。 于是上网搜索一下,结果发现:香港《文汇报》16日报道(中国网也有报道),一项调查显示,以丹麦为首的4个北欧国家,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中占头5位,原因是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富足。 中国大陆位列125,香港则排81 。唉呀,差点犯经验主义错误。明明盖洛普调查的15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嘛。可我们的报纸为什么只字未提呢?其实,这只不过是一家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罢了,也不代表是对制度的评判,我们咋不能显得更坦然一些呢?说真的,我不得不开始怀疑报纸编辑或记者的别有用心了,你不主动说,就当我们不知道了?等我们知道了,会是啥感觉?显然,我的幸福感会因此再下降若干百分点。有些事情,有时候坏就坏在故意不明智报道的媒体上面。 该研究的部分结果应该可以在7月1日美国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通报》月刊中看到。
个人分类: 杂谈|3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aloofgk 2010-7-1 08:26
YHY 按:    CSF 阁下贴给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 幸福课 》 PPS 。其画面养眼,音乐 悦耳,内容至真至善。开设这课的 哲学与心理学博士塔尔宾 . 夏哈尔坚定地认为: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夏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 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详见: 《幸福课》PPS
个人分类: 超然观控|3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谁让我们一切向钱看?
floweralice 2010-6-29 16:23
是谁让我们一切向钱看?有了钱真的就会更幸福么?我们真的自己对金钱有这么大的渴望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去玩一定要花钱够数才玩的痛快,找工作首先看薪水高低,买东西不到一个价位好像就对不起自己。。。于是我们为了自己越来越物质的要求每天拼命赚钱,总想积累更多的财富。我们在积累财富的工作中渐渐失去了热情,亲情,健康。。。还有很多曾经轻易获取的乐趣。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以丧失幸福感为代价换来金钱,在用更多的金钱买所谓的幸福感,难怪我们越来越能挣钱也越来越穷。 是谁让我们消耗幸福感去换取金钱,然后去满足自己虚假的幸福消费欲望?发达的城市,多少能挣钱的人们在消费者虚假的幸福,是谁让他们相信这样去生活才是幸福的。我们的幸福指数在下降,获取快乐的成本在上升,真的是我们的幸福阈值上升的吗? 纵观人类历史,科学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人性相对前两者是改变最少的,浮躁的社会,歪曲的标准迷茫的人群,怎么样才能让大家醒来,去呼吸一下大自然新鲜的空气,给好久不见的朋友打个电话,耐性的听一次妈妈的唠叨,走出去吹一次雷雨前的风,或者安静的写一段也许谁都不会看的文字。。。 幸福感真的要买了什么广告产品才能获取吗?我的幸福很简单,也许幸福就很简单。
个人分类: Bright ideas|38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弱水三千,一瓢饮尽 。【组图】
pup 2010-5-9 19:40
幸福在哪里?小时候我们常常在歌里唱着问起。 头等舱的豪华休息室里的人们也一样困倦。 豪华的汽车也不过是瞬间的新鲜而已。 恋爱的回忆,也不足以支撑起几十年的漫旅。 平静的生活里,幻想着把酒言欢,言无不尽的日子。 多少人曾想过在变老之前远去,寻找所谓的真正人生意义。 到潮湿的海上小岛开一家生活杂货铺,守着云开见日出。 到安静的山林里隐居,一只退役的黑贝叫欧力。 凭借一门手艺,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2000公里外的她们因为来到了梦想的北京而心花怒放。 村里的小贩因为众人夸其制作的糖团好吃而阳光灿烂。 北大的退休教授,心满意足看着这天使一般美好的小生命。 以不变应万变。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得恩典。
个人分类: 生活家|3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立委随笔:Life is too short to be unhappy》
liwei999 2010-4-11 17:22
头等舱不会不明白, (20152)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August 31, 2006 07:28AM 在美国,一流人才去名校当教授, 二流人才去一般学校当教授 三流人才做经理或者海龟 不入流的(如立委)才赖在工业界打工 大体如此。 人都老了,还在乎那么多温(win)不温吗?穷开心吧。 前一阵子,跟一个一辈子不得志又失业了多半年的西人中年单身汉有交往,他的一句话进入了立委名言。 -------- 立委名言:Life is too short to be unhappy.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349 次阅读|1 个评论
遗传与幸福感
fqng1008 2010-4-9 09:08
以前曾有过这样的研究:把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程度的人分成几群,调查他们是否感到幸福,结果各组的幸福率基本一样。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容易理解同一阶层的人为何感到幸福或不幸福,但往往难以理解另一阶层的幸福感。所以,很多人不易接受以上研究结果。然而,通过人类遗传学中最受信赖的双胞胎分析法,我们却可以对似乎是非常之主观的幸福感得到相当客观的研究结果。 双胞胎有两种:一是同卵双生,在此情形下两个婴儿的遗传基因几乎完全相同;一是异卵双生,在此情形下婴儿基因就只有部分相同,在遗传上他们实际与普通的兄弟姐妹关系一样。从这类研究我们也知道,由不同家庭领养(即后天环境不相同)的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幸福相关率仍然高达52%,但异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率则只有2%。显然,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率高26倍之多不是由于家庭或社会环境(即后天因素)造成。因为调查的双生子是分开被不同家庭收养的。 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莱肯(David Lykken)和特立根(Auke Tellegen)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的研究则显示,在同一家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幸福相关率是44%,但异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率则只有8%。把研究的基本误差加以考虑之后,这与以前的结果是相符的,即综合地说,幸福感有40%-50%是由遗传决定。莱、特二氏还进一步对同一群双胞胎作跨时间分析,研究他们在5年、10年内幸福率的变化,结果跨时间幸福率的相关性有80%是由遗传决定。这些结果清楚地显示了遗传的作用,但却也并没有否定非遗传因素的作用。因为我们大可以反过来说,人的幸福感有50%-60%是由非遗传因素决定,其跨时间差异也有20%是由于非遗传因素在起作用。 由于上述结果是通过调查人群的统计分析所得,所以这一方法并不能确定个别人的幸福感有多少是由遗传决定的。理论上,每个人受遗传影响的程度可以不同。此外,我们还可以追问,如果遗传对幸福感有影响,是否可以从父母预测后代情况?这要取决于有多少基因与这影响有关,以及它们怎样产生影响。 既然遗传对幸福感有明显影响,那么我们追求幸福的努力还有意义吗?对此 现有研究并不能提供清楚答案。然而,知道上述研究结果之后,由于现在感觉幸福,从而认为:既然遗传决定了10年后的我有80%的可能还是像现在一样幸福,所以决定从此放弃现在的努力,以坐享基因所注定的幸福,那么不难想象,这人10年后的幸福感可能将主要由非遗传因素决定了。 这个情况和寿命的问题十分相似。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动物包括人的寿命,是受遗传基因影响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家族有长寿倾向而敢于到枪林弹雨中去的话,那么对他来说,环境因素而不是遗传因素就很可能成为决定寿命的主要甚至唯一因素。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40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写博客,你幸福吗?
book 2010-2-5 13:07
大多人最初写博客的出发点应该是:想共享。但大多人也期望得到认同,当博文得到大家的共鸣时,应该会有幸福感或满足感。 幸福感这种心理感受对人很重要,所以也才有了所谓的幸福指数(happiness index),用来评价大家对生活的满意度。这个幸福指数还挺复杂,包含不同类的指标。你工作做的好,做出的成绩得到同行的认可,有幸福感。你的家庭幸福,生活如意,有幸福感。当然,写博客,你也有幸福感,否则就不会写。 我这儿想说的是,这些不同类事物带给你的幸福感,会相互影响吗?比如,写博客给你的幸福感,会不会影响其他两方面(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兼顾的好,当然没问题,写博客还可以给生活添彩。但是,有的人倒把写博客当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事儿(或者闲暇时间最重要的事儿)。那么花在工作,尤其是家庭生活上的时间想必会减少。一般都是工作影响家庭生活,那么写博客影响了家庭生活怎么办? 有位作家在小说里说:最可怕的事便是感情自然死亡。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想想如何经营好家庭生活吧。
个人分类: 说就说|3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幸福感与参比效应
fqng1008 2010-1-29 12:22
最近,哈佛经济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出了一本新书,叫做《经济增长之伦理后果》,专门研究人的致富成功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弗里德曼看来,一个人的致富心理有两种比较的标准:一是与自己的过去比,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纵比;另一种是与周围的人比,也就是横比。这是一个动态坐标系统,即人们在同一个时间会把自己与过去比,也会把自己与周围的人比,不同的比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后果。但是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下,人们会以其中一种比较方式作为主要的参照系。比如在经济停滞时期,个人的财富不再增长甚至下降,人们会倾向于纵比。在经济增长之时,如果财富的分配不均匀,人们又自然地会倾向于横比。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在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快到崩溃的边缘,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人在官方的引导下,还成天忆苦思甜,嚷嚷着要解放世界上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下的2/3的劳苦大众,主要是和解放前和过去进行纵比,要牢记阶级仇、民族恨,要珍惜翻身作主人的机会来之不易。由此而产生的相对满足情绪,是当时中国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政策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人的心态也从纵比调整为横比,即大家都与周围的富人比,很少与改革开放前比,而且忆苦思甜这个术语几乎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蒸发了。在这种心态下,在乡下种田的农民与外出打工的比,农民工与城里人比,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比,白领阶层与老板们比,老板们与比尔盖茨比。由于横比所产生的不满足感实际上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所以,无论纵比还是横比都有其积极因素,使中国社会处于一种积极的动态平衡状态。 然而,从弗里德曼教授的分析出发,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潜在的问题,极有可能影响中国人的自我平衡能力。这就是在较长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幸福感的比较体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甚至不再满足于横比,开始重新纵比,但此时不是与过去的苦日子比,而是与预期中未来的幸福生活比,对于自身条件的改善、财富增长的速度产生超常期盼,少数人甚至沉迷于某种亢奋的幻觉之中。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空比:在还没有买到经济实用房的时候,就计算着什么时候搬进豪宅,在还没有努力买小车的时候,就计算着何时开名车。在这种情形下,一旦个人的预期目标不能实现,因此导致的落差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动态平衡,甚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当然,空比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所谓的阿Q精神。 阿Q精神曾经被鲁迅先生狠狠地批判过,因为它麻醉了人们的反抗意识,封闭了人们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其实,阿Q精神有3种方式:一种是哲人式的,因为有了死亡,人们向往的一切东西,名声,金钱,都成了渺小的事情。设想自己站在一座山峰上,俯瞰山脚下名利场中那些可怜可悲可笑可鄙的人蠢蠢蠕动,象蛆一般地蠕动;或者把自己看成一个巨人,世俗的角逐和争夺都是蚂蚁王国的事情。一种是宗教式的,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幸福的客观基础,又无法达到学者、文人的思想境界,而宗教是弱者的安慰,是走投无路中的道路,劳苦大众只能借助宗教信仰来获得某种虚无的幸福感。所以,上帝的问题其实是人间的问题,永恒的问题其实是现实的问题。宗教是智者为统治者和劳苦大众精心创造出来的精神鸦片。最后一种是市侩式的,就是鲁迅先生揭示的那种,把被欺压看成是儿子打老子,把吃不到葡萄,看成葡萄是酸的。总之,幸福感具体体现为一种心理活动,现实实现不了的,通过想象同样可以实现,无论是虚幻的还是客观的,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阿Q精神也都是性质相同的,无论哲人式的,还是宗教式的,或者市侩式的。 早些时看了一本叫《沧浪之水》的官场小说,写的是一名医学硕士如何牺牲人格去钻营宦途,他如何在清高之时感受悲凉而在得势之时品味风光,以及伴随着他周围的世态炎凉,真切而尖刻,通俗而发人深省。他抛开了一切的阿Q精神,横下心剪断了对世界的任何念心,舍弃了道义、人格和良知,顺从了可亲可近可悲可鄙的现世主义。他认为,正因为有了死亡,俗尘的一切才如此重要甚至神圣,否则人们可以无限等待。他在现实中选择的方式是钻营,大人物那里有位子有房子有自尊有钱有与生存相关的一切。跳出去说吧,那一切也只是一把干草,可你这头牛眼前只有这把干草,你吃不吃?吃就得把头低下来。最后他获得了成功,有了那一把干草名誉、地位和尊严,成为厅长和博导,他也理解和体验了作为中国人对于屈伸(有屈才能伸)这一名词的深刻内涵。于是,他不再需要大量的空比,而是通过实比(无论是纵比还是横比)就可以获得自己的幸福感,但也许紧接着获得了新的不幸 或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它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2)幸福感来源于比较,是与自己的过去比,与周围的人比,从而获得的一种优越的心理感受;(3)如果我们在现实中获得不了优越的心理感受,就会到虚幻的世界里去寻找,人们能够通过空比来获得异化的优越感;(4)任何优越感都不可能永恒,因为心境是变化莫测的天空,甚至比天空更加宽阔,因此没有永恒的幸福。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3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师的收入与幸福感
heaiqun 2009-12-24 08:23
在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教授们的工资与美国教授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一般要低20%左右。教授们之所以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不到其他大学去寻找更高报酬的职位,完全是出于留恋西雅图的湖光山色:西雅图位于太平洋沿岸,华盛顿湖等大大小小的水域星罗棋布,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美洲最高的雪山之一雷尼尔山峰。教授们为美好的景色而牺牲更高的收入机会,此被称为雷尼尔效应。这表明,华盛顿大学教授的薪酬,80%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20%是由良好的自然环境补偿的。 从雷尼尔效应中可见,20%的良好自然环境补偿,给予了教授更高的幸福感,从而更愿意乐于留下,乐于全力以赴。虽然西雅图秀丽的风光,是每个华盛顿大学教授可以享受的,但是这样的享受的可比性较差。因为它是主观上的,精神上的,而非单纯物质上的。相反,即使华盛顿大学教授到了其他学校就职,因为在其他学校,周围的人的薪酬都是同样的水平,也会使刚开始就职时肤浅的拜金幸福感逐渐消失。 可见,伴随收入的增加,幸福感并不能成正比增加。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纯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具有思想情感和人文关怀的个体,从而使收入与幸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直接决定关系。这在《撬动幸福》一书中也谈及了此理论。如研究幸福数据的经济学家伊斯特林认为金钱并不能买来幸福,另一位经济学家西托夫斯基也指出最珍视的价值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到的。 这对我们学校教师管理工作也有启发意义。教师在工作中得不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时,或者从学校享受不到相应的正向的精神体验时,便会偏离主观的需求,反而只用工资等物质指标来衡量个人的工作成就,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幸福感。这种测量法会使教师陷入一种盲目追求个人货币收入的非理性冲动,最终忽视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追求时,教师之间的相对收入相差不大,却忽视了一些非物质因素,如健康,休闲等,从而减弱了精神的正向体验。雷尼尔效应得不到体现,教师在学校里的幸福感微弱时,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学生的教育精力投入也就可想而知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362 次阅读|8 个评论
你真的没有办法吗?【转载】
haoxiaowei07 2008-11-14 20:22
摘自: http://www.5xue.com/modules/wordpress/?p=1631 作者: 陆晓娅 出版第三套青春热线丛书时,我们把关于校园的一本起名为《校园忙与茫》,因为曾经听到很多大学生说,在学校里整天忙得像没头苍蝇,到了期末却感到心里空空的,好像忙了半天没有多少收获。 最近有个大学一年级的朋友说,他忙得快崩溃了。问他忙些什么,他说功课是一定要学好的,还要参加很多的校园活动。比如,学校要举办合唱比赛,他被选中了,要花很多时间的排练;学生会有很多的工作要有他来承担,包括自己职责内的,也包括很多本来应该由别人完成别人却没有完成的;还有社团活动,他已经放弃很多了,不能再放弃;还有老师交待下来的事情,也没有办法推掉总之,他很像一只八爪鱼,很费力地想把手边的一切都抓住。 问他:忙得快乐吗? 他摇摇头说,不快乐。 但是没办法啊,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我也不想这么忙! 听上去他已然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可以任由他人主宰自己的行动,甚至让不同的他人把自己撕扯得支离破碎。 但真的没有办法吗? 心理咨询家米杉先生曾说:一般而言,人们谈论他们的外部境况,那些对他们来说是问题的事情或人无论是怎样的烦恼或痛苦,那里一定存在着受害者的意识。 当人们说我没有办法时,那潜台词是:我不能对我目前的状况负责,我的痛苦和麻烦不是我造成的,所以我也不能改变。 这就是受害者意识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不需承担责任的位置上,内心感到无力和无助。 然而,没有办法不是人生的真相。无论何时,人总是在不断地面对选择,或者说,面对同样的情境,人总是会有一些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可能性。人们也许不能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社区和家庭,但是可以选择对自己国家、社区和家庭的态度;人们也许不能选择一生没有痛苦和麻烦,但是可以选择用什么姿态和方法与它们相处;人们也许不能选择不死,但死亡来临时人的态度还是有所不同! 所以萨特说存在即选择。 既然我们是可以选择的,就别再说没有办法。我们要做的是把注意力从外部转回到内心,问问自己:你到底要什么?为什么我会让这么多事情找上我?为什么我总是要承担不该我承担的事情?为什么对我来说学会说NO那么难?对我而言什么最重要,是不能放弃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放弃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把什么都抓在手里是我生活的模式吗?它怎么形成的?给我带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模式我在满足自己哪些需要? 当你不再说没有办法时,你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觉察生命的状态,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时生命的自主性和生活的主动权就回到了你的手里,你知道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时你也会自己的选择承担可能的后果。你为自己的生命开启了新的可能性,你在不再受害者,而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