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专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江湖求生术(3):江湖规矩
leilayoung 2009-9-30 08:31
科研江湖求生术(3):江湖规矩 (1)科研江湖圈 科研江湖是个奇怪的生态圈,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同时承担多重角色,可以是审稿人,投稿人,申请者,评阅人,是老师,也是学生,这是一个参与者之间互相评估的奇怪游戏,也因此形成了科研江湖中独特的同行评审机制。闯荡江湖就必须要加入这个publication game,修炼自己的拿手武器-CV。总结来看,任何能够增强CV的机会都要抓住,publish or perish,甚至一些不能加入CV的非正式presentation,seminar也要重视,因为在这个奇特的江湖中,你面对的任何人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成为你的雇主,审稿人,项目评阅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以要抓住任何机会表明你的强大。 【博主:看来主流且正确的观点的确是任何结果都值得发表!】 初出道的学者如同演员,论文如同你的电影作品,首先你必须要选择好的剧本(好的研究课题),演好(做好研究),然后做好宣传(发表在合适的期刊上)。常态就是发表在平均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上更容易受到关注,也往往被认为是重要的,即使这个体制有不合理之处(一篇高被引论文可能仅是对一个常数的修正,真正的原始创新可能被另一篇以更易理解的方式对创新稍稍改进的论文所掩盖。) 【博主:常态如此,所以我认为最好不要总以自己的重大原创不被重视而愤慨,争取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自然会引起更多的关注】 (2)江湖规矩论文基金的同行评审 这的确是个不完美的机制,因为人性决定了越近的同行越难以给出非常客观的评价(尤其是在有直接利益冲突的时候),而较远的同行又难以判定你工作的价值。【博主:需要注意的是,你也随时可能站在你的对立位置上,评价他人的工作,你能做到公平公正吗?】 在这个背景下,很多期刊和基金都会要求你提供一个潜在的评阅人或回避人名单(为避嫌,最好不要推荐同门师兄弟,而回避名单要更慎重,且不要太多),显然要推荐领域内的朋友(如果无法确实是友是敌,最好不要推荐。你要知道,你推荐的人的正面评价可能被打折,但负面意见却可能变得更糟)。【博主:我在需要推荐审稿人时,通常首先征询导师意见,其次是推荐在论文中正面引用的文献的作者,这至少不会是个减分的选择。】 总结来说,同行评审就像纳什均衡--稳定但不完全令人满意,也像民主制度,很不完美,但其他的制度更糟。 (3)江湖规矩专利的申请和维护 因为一个专利走向市场通常要很多年,而只有1/1000的专利能抵消所花的保护费,1/10000的专利能带来收益,因此拥有一个专利会是CV上的亮点。专利制度在各个国家区别很大,北美允许在论文发表后的1年内申请专利,而欧洲则必须首先申请专利,若论文已发表,专利则失去了新颖性【博主:好像在国内情况大不一样,申请个专利往往要比发论文容易,是因为专利维持费比较便宜?】 所以看起来,如果你在大学或政府实验室的话,最好的选择是发表牛文而不是陷入繁琐的专利申请维护中(虽然有时没得选择)。在工业界的话,则倾向于申请专利而非论文(也往往没得选择)。 【博主:作者在此提到了离开科研江湖的另一个出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专利代理人,当然需要重新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相关专利实务】 【博主:作者关于同行评审程序,科研道德的恪守(不能伪造数据,剽窃)等的介绍属于常识,在此忽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6870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利申请号标准
qijiangtao 2009-9-26 18:18
专利申请号标准 (转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38888.htm#7 ) 专利申请号是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识号码。 (2003年6月1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2003年7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令第32号发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专利申请号的编号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为各种目的,特别是为法定程序和文献出版的目的,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使用中国专利申请号的任何单位和个人。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除国家法律另有明确规定外,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于本标准中采用的术语和定义拥有最终解释权。 2.1 专利申请 本标准所称专利申请包括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 2.2 专利申请号 专利申请号是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识号码。 2.3 校验位 校验位是指以专利申请号中使用的数字组合作为源数据经过计算得出的1位阿拉伯数字(0至9)或大写英文字母X。 3 制定原则 3.1 惟一性原则 为了使一件专利申请在受理、审查及其他与专利有关的法定程序中能够明确地区别于任何其他专利申请,本标准制定的专利申请号编号规则体现了惟一性原则。 惟一性原则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一件专利申请的审查程序及其他相关法定程序中,以及在由该专利申请所取得的专利权存续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仅给予该专利申请一个专利申请号。这个专利申请号不会由于专利申请文件内容的修改、专利申请法律状态的变化以及发明人/设计人、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的变更而发生变化。专利申请号也不会因分案而发生改变,在依据一件专利申请(母案)提出分案申请的情况下,分案申请将具有新的专利申请号,而母案申请仍然保留原专利申请号不变。第二层含义是,一个专利申请号只可能用于一件专利申请,即使在一件专利申请或由此取得的专利权灭失之后,任何其他专利申请也不再可能使用该专利申请号。 3.2 科学性原则 由于专利制度的法律保护和技术信息作用均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长久的时间性,要求专利申请号既具有惟一性和有利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特性,又具有容易理解和记忆,方便使用的特点,因此,在制定本标准时采用了科学的编号规则,在专利申请号中包含了表示受理专利申请的公元年号、表示专利申请种类的种类号和表示专利申请相对顺序的流水号。 4 专利申请号的编号规则 4.1 专利申请号的组成结构 专利申请号用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包括申请年号、申请种类号和申请流水号三个部分。 按照由左向右的次序,专利申请号中的第14位数字表示受理专利申请的年号,第5位数字表示专利申请的种类,第612位数字(共7位)为申请流水号,表示受理专利申请的相对顺序。 专利申请号中使用的每一位阿拉伯数字均为十进制。 4.2 申请年号 专利申请号中的年号采用公元纪年,例如2004表示专利申请的受理年份为公元2004年。 4.3 申请种类号 专利申请号中的申请种类号用1位数字表示,所使用数字的含义规定如下:1表示发明专利申请;2表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3表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8表示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发明专利申请;9表示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上述申请种类号中未包含的其他阿拉伯数字在作为种类号使用时的含义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另行规定。 4.4 申请流水号 专利申请号中的申请流水号用7位连续数字表示,一般按照升序使用,例如从0000001开始,顺序递增,直至9999999。 每一自然年度的专利申请号中的申请流水号重新编排,即从每年1月1日起,新发放的专利申请号中的申请流水号不延续上一年度所使用的申请流水号,而是从0000001重新开始编排。 4.5 专利申请号编号规则图示 5 专利申请号的使用规则 5.1 专利申请号与校验位的联合使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受理专利申请时给予专利申请号和校验位。校验位位于专利申请号之后,在专利申请号与校验位之间使用一个下标单字节实心圆点符号作为间隔符。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另有规定以外,在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及其他相关法规规定的各种法定程序中均应将专利申请号与校验位(包括两者之间的间隔符)联合使用。 5.2 专利申请号与中国国家代码CN的联合使用 可以将中国国家代码CN与专利申请号联合使用,以表明该专利申请是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代码CN应位于专利申请号之前,如果需要,可以在CN与专利申请号之间使用1位单字节空格。 5.3 专利申请号的书写及印刷格式 除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定专利申请号(包括与校验位联合使用的情况)的所有数字必须连续书写或印刷以外,在专利申请号的年号与种类号、种类号与流水号之间可以分别使用1位单字节空格。 在表示年号及流水号的数字段内、流水号与间隔符之间、间隔符与校验位之间不得使用空格。 在专利申请号(包括与校验位联合使用的情况)的前后或其中不得使用5.1、5.2和5.3第1款规定以外的任何其他文字、数字、符号或空格作为专利申请号的组成部分。 6 专利申请号标准的管理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本标准管理者依据本标准的条款内容,对专利申请号标准进行管理,并负责建立一个专利申请号标准有效运行环境。 本标准管理者的具体职责是: --依据本标准的内容,保证专利申请号使用的惟一性; --负责专利申请号的管理和维护; --解释本标准的规范性术语和定义; --提出改进建议。 7 标准的发布 本标准于2003年7月14日发布。 8 标准的施行 8.1 标准施行 本标准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8.2 标准监督 国家知识产权局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监督标准的实施。 8.3 标准改进 国家知识产权局标准化委员会对本标准管理者提出的改进建议进行评审,如有必要,可以制定新标准代替本标准。 注: 本文仅供参考; 本文为转帖,并已标明文章出处,如出现与本文相关的纠纷请与原作者联系,博主不承担责任; 如需转贴标明本文及原文出处。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拿专利向6.5亿中国手机用户索偿千万亿元(3)?!
sz1961sy 2009-8-9 15:27
下面是二条有关新闻 第一条最早发布在中国江西新闻网(2009-8-5)写了来源中国网: 新闻联播 国内国际社会 上海中院正式受理移动商务知识产权第一案 中国江西新闻网 2009-8-5 14:14:01 2009年8月4日,记者获悉,国内领先的移动商务服务商锋众公司近日以上海某公司使用通信共用码12114提供相关手机服务涉嫌侵犯其专利为由,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专利侵权诉讼。截止记者发稿时,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据悉,锋众公司一直致力于无线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创新和研发,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早在2003年锋众就成功研发出相关应用技术,并于同年10月开始进行专利申请,随后不断有新专利的申请,相关专利技术实现的移动终端自然语言寻址功能曾获得2006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所颁发的十大技术创新奖之一的无线技术创新奖。2009年6月,锋众正式获得该国际专利的发明专利证书,专利权利由此生效。   据律师介绍,此次主诉的纠纷是被告利用通信共用码12114提供相关手机服务的行为与该专利所要求的保护范围完全相同,其所使用的系统也正是专利保护的系统,而其处理方法,则正是专利保护的方法。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市场上没有取得专利授权的任何等同方法和系统都涉嫌侵权。 来源:中国网 编辑:刘建明 ( http://www.jxcn.cn/525/2009-8-5/30079@553805.htm ) 第二条最早发布在中国网(2009-08-06)写了来源中国江苏网: 首页财 经IT浪潮 字号:大 中 小 寻址专利遭遇侵权 被告面临高额索赔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8-06  近日,记者获悉,国内领先的移动商务服务商锋众公司以上海某公司使用通信共用码12114提供相关手机服务涉嫌侵犯其专利为由,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专利侵权诉讼。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被诉企业涉嫌专利系统和方法侵权   就原告提出的诉讼内容,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进行了相关专利检索显示,该项技术专利名称为 电信数据传输内容中字词符联接电信号码的方法及其系统(发明专利号:ZL 200480009850.2) ,优先权日为2003年10月28日代表该寻址技术专利的原始申请日,2009年6月,该发明专利被授权公告同时获得专利权生效。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原告提出被告侵权的事实是,当普通手机用户发送此类侵权企业注册的短信内容名至号码12114(通信共用码)后,会收到由号码12114********6(此为电信传输号码,通信共用码12114+子号码********6)回复的有关被告公司业务的短信内容。接下来,手机用户可以按照短信的提示进一步发送项目编号,如文字一至所述电信传输号码12114********6以获得该号码所提供的更多信息。   据律师介绍,此次主诉的纠纷是被告利用通信共用码12114提供相关手机服务的行为与该专利所要求的保护范围完全相同,其所使用的系统也正是专利保护的系统,而其处理方法,则正是专利保护的方法。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市场上没有取得专利授权的任何等同方法和系统都涉嫌侵权。   被诉企业面临高额索赔   据悉本次诉讼原告提出四点诉讼请求:   一、责令被告停止利用12114号码发布相关信息构成侵犯中国专利第ZL200480009850.2的侵权行为。   二、责令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调查费和其他用于行使上述中国专利权的合理开支。   三、责令被告赔偿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人民币。   四、如果被告在接到本起诉状15日内未能明确保证停止侵权并实际停止侵权行为,则请求法院责令被告在全国性媒体上就其专利侵权行为公开道歉,以消除其侵权行为导致的不良影响。   据律师介绍,被诉企业面临的五十万元人民币经济赔偿损失要求是基于现行法律在此类情况下的规定数额,等今年十月一日起中国新的相关法律生效后,该额度会增加到一百万元人民币。如果被告的侵权获利或给原告造成的损失是有依据的情况下,例如被告相关的销售收入或原告的相关损失等等,则赔偿损失将根据一定的比例来确定,可以远远超过这一额度。   保护创新 规范发展是必由之路   今年5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跨区域知识产权高级论坛上强调,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政府将继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环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这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身需要。   这对锋众这类创新型企业来说无疑是福音,一个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需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尊重、鼓励、保护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文章来源: 中国江苏网 责任编辑: 王焘 (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9-08/06/content_18290396.htm ) 上述二条涉及使用电信数据传输内容中字词符联接电信号码的方法及其系统技术专利、由锋众公司诉上海某公司使用通信共用码12114提供相关手机服务涉嫌侵犯其专利为由,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专利侵权诉讼新闻在若干网络新闻媒体中以互相引用匿名记者报道稿出现后第二天,若干网络新闻媒体中出现了一篇题为《锋众高举专利大棒 意欲何为?》( http://www.cww.net.cn/news/html/2009/8/6/2009861628295664.htm )及一篇题为《移动商务的外资潜伏战》( http://tech.china.com/zh_cn/data/11022462/20090806/15590343.html )。 此二文披露了上述官司新闻的漏洞: * 记者登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网上案件查询系统,以锋众为关键词查询之后发现,涉及到锋众公司的诉讼一共有四个,其中三个诉讼是锋众与黄某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另外一起案件是锋众作为被告的执行案件,尚未结案,而记者并未发现任何专利案件的信息。 *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锋众公司以往自称的专利,是晟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持有的电信数据传输内容中字词符连接电信号码的方法及其系统。 * 专利的持有人是晟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而报道中确是锋众公司提起诉讼。且不说这种诉讼主体的资格是否合法,还是报道有意误导公众,单从晟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这种神神秘秘的做派上,也不禁让人生疑。晟展公司究竟是什么背景?晟展公司与锋众公司之间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个疑问有待解开。 * 尽管锋众一直声称,其获得专利授权的名联技术是自主创新的、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然而,在工商部门查证之时,记者却发现,该专利的全称为电信数据传输中字词符连接电信号码的方法及其系统,该专利的所有者并不是锋众公司,而是晟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晟展)。 * 经过进一步的查询,记者发现,晟展其实是一家完全由外资控股的独资公司。公司法人为桑钧晟。桑本为华人,然而却在2001年自动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目前的身份是美籍华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锋众之前所宣称的名联技术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说法便完全成为无稽之谈!一项由外籍人士和外资公司申请并拥有的专利岂能成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至此,我们大概己经看出了整个案件的概貌: 一位叫桑钧晟美籍华人,在2009年6月在中国获得一项涉及中国所有手机用户(目前是6.5亿)日常使用文字传输(短信)、图片传输(彩信)增值服务的专利技术,名称为电信数据传输内容中字词符联接电信号码的方法及其系统(发明专利号:ZL 200480009850.2),有一家叫锋众公司提起诉讼、在上海拿其中一家使用12114服务的公司开刀,这次诉讼索赔标的金额是50万元、而且锋众公司声称:如果过了10月1日,下一个诉讼索赔标的金额将升到100万元一个用户。 中国有6.5亿个手机用户,每个用户如果日常使用文字传输(短信)、图片传输(彩信)增值服务将都面临100万元的诉讼索赔,俺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框算一下,6.5亿乘以每个用户100万元是6500000亿元。 大家知道咱们全中国的一年GDP数是: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670亿元,而这位叫桑钧晟美籍华人就以一个电信数据传输内容中字词符联接电信号码的方法及其系统(发明专利号:ZL 200480009850.2)想在中国拿走6500000亿元以上专利索赔,这等于把近22倍中国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赔偿给这位桑钧晟美籍华人和他代理索赔公司,这是什么概念? 它意味着中国人民在未来要拿22年以上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给这位美籍华人和他代理索赔公司,否则中国手机用户请勿用文字传输(短信)、图片传输(彩信)增值服务! 这就是此案的未来实质所在。你看后有什么感觉?下一文开始笔者将给公众披露本案背后的相关利益方背景,让大家看一看此案的曲折由头。 沈阳(网名:sz1961sy) 21:08 2009-8-8 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家庭博客网.中国( www.Bmedia.cn , www.iitv.cn )
个人分类: 无线|1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拿专利向6.5亿中国手机用户索偿千万亿元(2)?!
sz1961sy 2009-8-9 15:27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3月发布了1月份全国通信业运营情况统计报告,统计数字显示,1月份全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2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继续保持增长,净增长848.5万户,达到6.49亿户。移动分组数据用户即手机上网用户增加2208.8万户,达到2.76亿,42.5%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即四成使用手机上网。 由此可见,中国用户使用手机语音通讯(打电话)、文字传输(短信)、图片传输(彩信)、上网访问互联网(WAP、GPRS、3G)已经成了接近中国一半人口每时每刻的生活、工作、面向未来的必须行为。 下面是2009-7-30《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方远 在《最后的SP遗老》一文中对中国移动服务提供商(SP)的描述: SP行业的由盛而衰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当这个行业的最后一位遗老终于对投资者挥手离别的时候,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仍然禁不住唏嘘。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一根救命稻草,8年来,SP行业经历了迅速兴起、盛极而衰、进而痛苦转型的全过程。 当年新浪、搜狐、网易还在互联网泡沫中苦苦挣扎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是神奇的短信拯救了三大门户。也没有谁事先预料到,就靠发短信,成就了空中网、华友世纪、掌上灵通等一批企业登陆纳斯达克。 不得不承认,当年做SP太好赚钱了,几乎到了谁都能来捞一笔的地步。2004年到2005年是SP行业最好的时代。直到现在还流传着这样的段子随便开个SP公司,雇个几号人,一年就能净赚几百万,多的能赚上千万元。 当然,也有人认为那是最坏的年代。在王秦岱看来,中国企业都喜欢追逐热点。正是因为SP行业来钱太快,导致了大量公司和人员疯狂涌入。据说2005年总共有超过6万家公司在做SP业务。竞争激烈、监管不够,蜂拥而入的竞争者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违规现象,开始泛滥,这也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终于,手机用户积蓄已久的愤怒让监管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开始痛下决心整顿SP。从2006年开始,规范管理平台、定制业务二次确认、禁止代收费、禁止手机内置,等等一系列的严厉措施结束了SP行业乱世快钱的时代。(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30/HTML_5IOREQ3AR3XH.html ) 《销售与市场》2009年第8期的《逐渐融合的移动营销产业链》一文描绘了移动互联网逐渐融合的产业链条形象图。作者认为: 2009年无疑是中国的3G元年,在当前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系统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产业链里面的每个角色其实都有很大的机会。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产业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中心,各个链节互相交融附着而成的,也就是说,产业链当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但也都有能力往链条的上游或者下游去做业务延伸和渗透,所以各个角色的定位也越来越模糊,运营商能创造自己的门户和IM等业务(如中国移动的飞信),终端厂商正在变成互联网企业,门户等网站也是重要的内容或软件提供商,搜索引擎也能有自己的终端设备品牌(如谷歌的G1、G2手机)等等。 事实上,李嘉诚先生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经商原则非常适合形容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中,缺少哪一个角色都不完美,但在利益分配上,最大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运营商的手中,因为几乎没有人可以向运营商延伸业务,其次是把握核心技术的终端设备厂商(手机、上网本等)和内容等服务提供商,而作为产业链相对下游但却非常重要的各类搜索、门户、娱乐和电子商务网站,以及各种IM(即时通讯)、SNS(社会交互性网络服务)、博客等显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http://b2b.toocle.com/detail--4728820.html ) 作者为此认为:有效移动,不仅意味着更加快速和精准地找到消费者,更昭示了一种能力的重要性:在移动产业链尚未成熟之际,虽然产业链中每个角色都有其核心业务,但学会向其上游、下游不断延伸和渗透,将可能获得更多机会。(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mrsb/html/2009-08/02/content_720250.htm ) 上述官方公布的这些数据、媒体对中国SP产业演变史回顾、专业媒体对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条的描绘,客观地告诉大家:与中国6.5亿手机用户手指头行为相关的软、硬件技术、解决方案、内容提供商(CP)都是一个天文数量级 的经济利益关系,任何人想在这中国6.5亿手机用户上切上那怕1%的市场份额蛋糕,都将是成千上百万元级的收益问题。而如果有一个人可以拿起一根绳索套住整个产业链,那将可能是比全球最牛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还牛的企业。 写到此,读者一定会问笔者:有吗?会有吗?如果有将会怎么一件事呢?! 沈阳(网名:sz1961sy) 11:11 2009-8-8 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家庭博客网.中国( www.Bmedia.cn , www.iitv.cn )
个人分类: 无线|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拿专利向6.5亿中国手机用户索偿千万亿元(1)?!
sz1961sy 2009-8-9 15:27
这是一个可能又要令笔者类似写CNNIC PK 3721、IPv6 PK IPv9那样的一个旧新闻新系列博客文章。 说它是旧新闻,因为笔者在《无线域名 短信网址调查》这个专栏下, 2005年曾写有下列文章( http://w.org.cn/user1/4/subject/85.html ): IPv9刚吹来无线域名又浮现(6)  sz1961sy 2005-1-31 18:00:00 IPv9刚吹来无线域名又浮现(5)  sz1961sy 2005-1-20 16:05:00 IPv9刚吹来无线域名又浮现(4)  sz1961sy 2005-1-14 IPv9刚吹来无线域名又浮现(3)  sz1961sy 2005-1-13 13:39:00 IPv9刚吹来无线域名又浮现(2)  sz1961sy 2005-1-12 23:28:00 IPv9刚吹来无线域名又浮现(1)  sz1961sy 2005-1-11 18:23:00 2006年5月22日《通信产业报》记者罗鼎 顾莹写的《短信网址面临三强纷争 消费习惯仍需培育》一文( http://tech.sina.com.cn/t/2006-05-22/1054948776.shtml )采访笔者,并引用了本人不少观点。 而这三年来关于短信网址问题的最大突破是来源: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关于部分用户咨询信息名址服务有关问题的说明》(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5日)的政策(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5276/n11297623/11813966.html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接到部分用户有关信息名址服务的咨询电话,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移动短信息名址服务类似于互联网域名注册和解析服务,对繁荣信息服务市场、推动信息化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推动下,我国移动信息名址服务发展很快。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服务规范;各单位分别使用不同的接入号码,自建数据库,不仅使用户难以适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严重,而且竞争中各种恶意抢注、故意炒作的现象屡禁不绝,侵犯他人合法利益,引发社会强烈反响。针对这种情况,原信息产业部根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的申请,于2007年批准同意其使用12114号码作为全国移动短信息名址服务标准验证试验平台接入号码,开展移动短信息名址服务标准验证试验,拟通过试验统一注册数据库、统一解析平台、统一服务规范,在统一规范的管理下实现各企事业单位的平等接入,推动信息名址服务规范有序发展。   近一段时期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一直在协同相关单位推进信息名址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原服务提供单位间注册标准差异、技术情况复杂、诚信服务机制尚未建立等诸多因素,相关标准化工作推进仍难满足信息名址服务需求。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督促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进一步加快相关技术、服务标准化进程,规范服务管理流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用户权益。欢迎社会各界就移动短信息名址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联系电话:010-62305003),并对相关验证试验工作予以监督(我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电话:12300)。 据了解,经过这几年来的市场角逐,现在电信研究院的121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无线网址已经明显地占据市场最大份额,而一直声称国内领先的移动商务服务商锋众公司与12114及CNNIC相比,几乎被业内所忽略。即鼎立三足的手机上寻址服务市场到2009年已经呈现两大巨头的竞争格局。 沈阳(网名:sz1961sy) 22:53 2009-8-7 写于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家庭博客网.中国( www.Bmedia.cn , www.iitv.cn )
个人分类: 无线|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八十六 在美国申请专利
siccashq 2009-8-7 06:09
我曾经写过一篇《 加州阳光之二十七 III-V族的革命 》,里面介绍了日本一位科学家中村修二发明氮化镓蓝色激光器的故事。过了一年回头看,这篇文章还算是我自己博客中写的最好的一篇。新知客曾经发表了删节版,最新出版的2008博客文集中也收集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对于博客写作来说,虽然不是很严肃的事情,但是一年至少写一篇对大家有启示的文章还是很重要的。 中村修二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这个家伙疯狂地制造专利,这一点博友lavender在上面的博文留言中写到: 中村修二在科研方面可以说是最厉害的人物之一。很多大牛都是无意中做出了重大发现,而他是瞄准了一个自己不太熟悉,又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短短几年内,几乎是单枪匹马的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他所申请的专利具有基础重要性,使得后面的人很难绕过。他当时的决定有巨大的风险,因为很可能做几十年都一无所获,不过他最终成功了。他曾经跟我谈过两点,一是要瞄准大的东西,最好是没人在做的领域;二是要不断地申请专利,再垃圾的也要申请,因为一旦你成功了,以前的专利就无比重要 。当然,喜欢申请专利是由于在公司的特殊环境造成的,就和在学校喜欢发文章灌水一样,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利益至上。 以前读博士的时候周围的同学也有很喜欢申请专利的,有的博士毕业下来申请了有近10个中国专利。专利申请的多说明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强,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中国专利增长速度过快是不是说明了创新能力增强呢?而且这些专利的准入制度几乎为零:只要你声明某个地方用了不同的方法,专利律师就会陈述你的创新点和保护点。而对于内行人来看,有些声明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很古怪。比如说两相复合材料AB,专利中有可能会声明A在B相中所占的比例在0-49%之间,超出这个值当然就变成BA复合材料了!我想公司对于专利申请的严谨性和创新保护会更实际一些,毕竟他们是以最后产品的利润保护为标准,而且专利费开支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不太清楚高校和研究所每年的专利权有多少被技术转让、转化掉,而只仅仅是年度报告中的一个图标而已。 当然我也承认专利保护从长期来看是重要的,有时候你完全意识不到你的成果有任何应用之处,但是其他人会很敏锐地读出突破出来。这一点我是当了一回伯乐的。同实验室一位博士后曾经做过玻璃金属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用脉冲电流来控制玻璃金属中晶粒的生长。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但是就具体应用来说没有谁会考虑。但是这哥们却把这种方法申请了美国专利。我后来无意看了他的论文,他当然现在也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兴趣了。但是其中有一副图却吸引了我的眼球,通过一种传统的腐蚀工艺,居然最终获得了纳米尺度的介孔玻璃金属。他之所以做这样的腐蚀工艺却是因为要做透射电镜样品观察玻璃金属的成分结构!当然,这位美国博士一心钻研结构材料,对功能材料不感兴趣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准备合作把这个工作报道出来,至少问询了一些朋友以后对这个结果还是表示了非常大的兴趣。 至于是不是继续申请美国专利,对于加州大学系统严酷的经济环境来说是一个很艰难的抉择!我最近研究出来的一个新材料体系由于要申请美国专利就直接体验了学校和职员对于专利申请态度的转变。我所了解到的是美国的专利申请费用是很大一笔数目,仅仅临时性专利保护(provisional patent)耗费的律师申请费用就几乎上万美元。由于加州大学系统财政紧缩,学校似乎对于专利保护的根本性意义也变化了。由于没有足够的钱来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学校所属的技术转移机构需要对专利诉求的具体应用性提出严格的考核,你必须列出具体的公司会对你的专利权感兴趣,而且在后续的专利费用中这个公司能够出资提供保护。这样一来,教授们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大大折扣,呆在学校里的教授如何了解自己的成果会被哪个公司看中?哪个公司会这么踊跃地帮你付专利申请费而且最后还要购买你的专利使用权?NO WAY!只有当你做出来的材料已经有人明确表示了应用兴趣,学校律师才会操作专利申请。 另外还有一点,美国大学对于专利的利益分配非常明晰,专利权人当然是学校,但是一旦有公司购买了专利申请人却会最终得到所谓的Royalty,也就是一定的分红,在加州大学这个比例在35%左右。并不是大家觉得专利一旦申请了就和自己无关,但我不太清楚中国专利是否也有这样的分配机制。 可以预见以后几年美国专利数量会有一定数量的减少,中国专利数量会继续向上升,这和经济几乎是成正比吧。
个人分类: 加州笔记|6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发明之路(2)辊式拖把(1)请您猜猜看——好不好用?
famingkuang 2009-7-26 22:11
前篇博文《 发明之路(1)一次失败的发明过程 》中我谈到受儿童扫把的启发,我准备发明一种辊式拖把。 其关键是要让滚筒做单向运动,也就是说必须给它安装一个单向转动装置,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 我想到了凸轮原理,当滚筒往一个方向转动的时候,凸轮转到最小处(边与轴心的距离),这时滚筒是松动的,可以自由转动。当滚筒反向转动时,凸轮边与轴心的距离越来越大,也就是滚筒将越来越被卡死,只到最后不能动,这样就能拖地了,同时在脱水方面也是这样,当用力按这个方向快速滚动滚筒时,凸轮与滚筒在卡紧的同时也会把水挤出来,从而达到拖把脱水的目的。 如下图所示: 朋友们,请您猜一猜,这次的发明能成功吗?也就是说好不好用?想象一下吧!哈哈,样品发发已经做出来了,答案下回见分晓。 这个视屏是CCTV10的拖把总动员,我的这个发明与里面郝学志的辊式拖地器比较,会比它好用还是更不好用?
个人分类: 发明之路|1014 次阅读|8 个评论
发明之路(1)一次失败的发明过程
famingkuang 2009-7-25 20:44
上次答应菲妹搞的扫把畚箕一体化的发明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当初答应搞这个发明是基于这样的点子: 如果把扫把用滚筒代替,那不就很容易实现了吗?如下图所示。 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滚筒转动起来了。那给它加一个主动轮吧。如下图: 可是一检索发现类似的发明已经有人搞过了,只有另作它想了。 突然又有一个灵感闪现出来,为什么畚箕一定要用硬材料做呢?如果改成软的,比如用布袋会怎么样?这别人一定没搞过,通过检索果然如此。 于是开始试做样品,花了三天时间做出了样品,一试发现根本行不通,主要的是因为当做扫把用的滚筒转速太慢(必须经过变速才行)。 我老婆说,那再加上主动轮呀,可是我觉得这过于复杂,肯定卖不出去的,放弃吧。 不过在做的过程中我发明了个叫做儿童扫把的如下图所示: 由于边上有一块档板,所以能使滚筒做单向运动,只要用很小的力就能单手扫地了,如果儿童用的话我想一定很不错,但我老婆说不行,既然她都看不上,那就算了,关于扫把的发明就到此为止吧。 后记: 这次发明创作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我从儿童扫把中得到启发,在拖把中将有一个好的表现。 下期预告: 简单实用的辊式拖把(正在进行中,不知是否又是失败?)
个人分类: 发明之路|1007 次阅读|8 个评论
忙中如何理头绪?
liudongyang 2009-7-12 16:54
暑假不能闲,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忙的脚后跟疼,还是心中有火,时时焦虑。 这学期选修了彭克美老师的《神经生物学》,作业还没有交上去。查了一堆文献,思路也理好,一直翻译文献,为综述作业准备材料。昨日见了彭老师只好道歉,请他缓我几日。 试验还算顺利,天气热,培养箱时时报警,空调不能关。细胞小污染,已经有了扩展的苗头,急需遏制。下一步要对细胞鉴定,做免疫组化。实验方案细化拟定与订购试剂都要操心。 借了几本书,也顾不上看了,只好立在电脑一则作为装点门面的工具。原来定下的每天听写30分钟VOA节目的计划也中断了一周,只好泛听,没有精听。 专利材料放这里快一个月,也与科技处的老师见了一面,一直要开工整理材料,却迟迟下不了手。导师问过一次,真怕下次再问,我该如何回答。 分出轻重缓急,我看来每件事都要急着做。分身无术,心火太旺,这不,牙龈溃烂,就差长出水泡了。 怎样安排好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些困难。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10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向发发讨发明
元宵 2009-6-22 22:37
今天是 2009 年 6 月 22 日 离最后截至日期 2009 年 6 月 26 日 24:00 还有四天 , 怎么看怎么有想法 , 推荐给发发 , 最近他好像挺闲的 . 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研发 .doc 文件下载 发明 1. 食品油掺假 现场快速检测仪 ( 1 )花生油掺假现场快速定量检测仪器系统:检测过程不用化学试剂,检测时间小于 30 分钟,检出下限 10% (掺假率); ( 2 )芝麻油掺假现场快速定量检测仪器系统:检测时间小于 30 分钟,检出下限 5% (掺假率)。 发明 2. 饮用水中溴酸盐快速定量检测仪 ( 1 )样品检测时间:小于 30 分钟 ( 包括样品前处理时间 ) ; ( 2 )检出下限: 0.005mg/L ; 发明 3. 锅炉阀门动态图像检测系统 ( 1 )采样头到目标物的距离: 3 ~ 5m ; ( 2 )识别阀门动作转动角度 :0 ~ 360 , 分辨率 5 ; ( 3 )基于模型的工艺流程识别准确率: 99% ; ( 4 )基于模型的工艺流程控制参数数目:≮ 3 ; ( 5 )过程参数测量精度: 0.5% ; ( 6 )非阀门动作移动识别率: 99% 。 发明 4. 电梯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支持系统 ( 1 )终端控件数据采集频率: 1Hz ; ( 2 )终端控件工作电压范围: 9-36v ; ( 3 )终端控件工作温度范围: 0 -50 ℃ ; ( 4 )终端控件备用电源持续时间: 1.2h ( 6v ); ( 5 )终端控件检测数据缓存: 256K 字节; ( 6 )无线数据传输速度: 115200bit/s ; ( 7 )接口兼容 RS232 、 RS485 、 RS422 、 CAN 总线等接口; ( 8 )短信报警群发理论设计为任意条数,通常设置 16 条; ( 9 )语音报警信息:双向通讯; ( 10 )预警应急信息报告发布周期: 1 周; ( 11 )系统容量: 20 万台。 太多了 , 够发发忙一阵子 . 科委网址: http://program.most.gov.cn/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在蓝色格子里,选名称,在下一个蓝色无字格子里敲入需要找的名称.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7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专利的查询方法集锦
吴信 2009-4-28 20:22
专利的查询方法集锦 专利能为专利权人对发明创造的技术、产品、方法提供独占性的保护。专利一般是实用的方法的汇总,高质量的专利说明书,提供了具有经济价值的文献。但是当前我们的原始创新专利,特别是集成创新的原始创新专利,在数量上几近屈指可数;由于技术竞争的需要,有些国家的专利质量相当的差,许多说明书是假的,可靠性很差,所以不能迷信专利。不过不少专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提示作用。下面提供一些 专利的查询方法: 1.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 : http://www.sipo.gov.cn/zljs/ 查询中国专利 中国专利整篇专利下载, pdf 格式 http://www.drugfuture.com/cnpat/cn_patent.asp 格式:中国专利申请号。 功能: 1 、专利全文自动打包并打开下载, 一次性完成整个专利全文下载而不需要一页页保存。     2 、专利原文基于中国专利局公开说明书。     4 、选择查询后服务器将进行后台处理,完毕后自动打开下载页, 如果全文页数较多,则需较长时间,请耐心等待,若出现超时, 可点菜单栏 “ 刷新 ” 而继续下载。     5 、可以免费下载中国专利局收藏的 1985 年至今的所有专利说明 书。     6 、全面支持申请公开说明书、审定授权说明书的打包下载。 2. 专利 pdf 免费下载 : http://www.patentlens.net/patentlens/simple.cgi 下载世界专利 \ 欧洲专利 \ 美国专利 \ 澳大利亚专利 . 3. 美国专利 : http://www.uspto.gov/patft/ http://www.pat2pdf.org/ 4. 日本专利英文版 : http://www4.ipdl.inpit.go.jp/Tokujitu/tjsogodben.ipdl?N0000=115 查询前请仔细阅读 : http://202.38.232.129/cirp/JPO.pdf 5. 欧洲专利全文 : http://ep.espacenet.com/advancedSearch?locale=en_EP 查询及下载欧洲专利 \ 欧洲各国专利 \ 美国专利 \ 世界专利 . 检索到专利 , 点击进入 点击 origemet document 后; 点上面的 save document 这时一般会弹出一个验证码对话框: Please enter the text that can be read in the image below 按图片输入后,保存即可得到全文。 但是,如果页码过多,则在 save document 的位置处出现的是 文件过大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下面的方法 : http://www.drugfuture.com/eppat/patent.asp 格式:专利国别代码 + 数字编号 + 类别代码,例如 WO03075629A1 、 US6831839B2 。 数字编号不足 7 位加 0 补充,类别代码可省略,但推荐输入以加强准确性。 功能: 1 、专利原文基于欧洲专利局,由本站后台程序进行格式处理;     2 、全面支持书签功能;     3 、可限定专利类别,如 A1,B1,B , C 等;     4 、选择下载后服务器将进行后台处理,完毕后自动打开下载页;    5 、可以免费查到欧洲专利局收藏的 300 万份世界各国的专利,包括 WO\EP\US\GB\DE\JP 等。 6. 新加坡知识产权局 : http://www.epatents.gov.sg/default_redirect.asp 免费在线检索世界各国专利、产品信息 , 含美国和欧洲专利网站 , 可看全文 , 下载 7. 韩国专利下载 :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 ... 0080403_369441.html 8. 加拿大专利数据库 : http://patents.ic.gc.ca/cipo/cpd/en/search/number.html 查询及下载加拿大专利 9.增加一个,中英文和日本的 http://www.ipexl.com/index.html 参考小木虫 http://emuch.net/html/200606/269753.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还是社会主义好!
luzhanguo 2009-4-25 18:51
前几天下午三点钟左右到哈尔滨专利代办处交专利费用,被告知:收各种款项到下午2:30为止,所以白跑了一趟,我一看办事人员们都在干什么呢?有在电脑上炒股票的,玩游戏的,喝茶,看报纸的,一片繁忙景象。还被热情地告知:交款最好上午来。言外之意,即使下午来也不受欢迎。 该办事处早上工作时间大概从9:00开始,11:30开始休息吃午饭,睡午觉,下午1:30开始办公,2:30就开始拒收交款,每天仅工作三个半小时,真舒服,你能说社会主义不好吗? 你有钱来交,我愿意收就收,不愿意收我就不收,有钱进帐我也不稀罕,因为我照样开工资,吃饭。如果在以前的中国,这是普遍现象,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现在这个年代,这样的世外桃源越来越少了。什么时候我也能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工作呢?(做梦吧) 如果要是我的话,有钱进帐,我不睡觉也要等着收钱(我太爱财了)。 想想,还是社会主义好哇,铁饭碗,不收钱照样开工资,吃饭,纳税人也无可奈何。这些事情局长大人知道?还是不知道,还是规定?不得而知。 给黑龙江省专利局长的信箱发信询问,发现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根本就不存在。 这使我想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更加热爱社会主义了。 让我们再一次振臂高呼: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20 次阅读|5 个评论
華為新印象
LEOLAND 2009-4-22 18:53
曲津華 每天上班,從地鐵出來都路過一家酒店,每天也都能在酒店前看見幾十名各種膚色和年齡的老外在等大巴,而且這種情況已經有幾個月了。按說,深圳的老外也隨處可見,特別是在聞名全球的華強北電子一條街這一帶,但這些老外不太一樣,不像是商務人士的樣子。幾次觀察下來,發現他們都戴了一個有華為LOGO的吊牌。開始以為是華為的外籍雇員,後來從他們所攜帶的資料袋上猜到,這些“鬼佬”都是華為客戶派來深圳參加業務培訓的學員。可以肯定,這家酒店是華為長期租下的外籍學員駐地。由此可見華為國際化程度的一斑。 想起不久前看到一個震撼的消息——華為公司被WIPO宣佈為全球PCT專利申請量冠軍,2008年的申請量達到了1731項。谷歌了一下,華為在國內已是蟬聯6年的冠軍,其累積專利已有3.5萬項之多。好傢伙,夠威夠力!華為讓深圳自豪,讓中國自豪!用廣東話說,任總是真的“有料”,佩服ing。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4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各国专利
xuyuebing 2009-4-11 22:23
1. PCT国际专利 : http://www.wipo.int/pctdb/en/ 查询世界专利 2.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 :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zljs/ 查询中国专利 中国专利整篇专利下载,pdf 格式 http://www.drugfuture.com/cnpat/cn_patent.asp 格式:中国专利申请号。 功能:1、专利全文自动打包并打开下载, 一次性完成整个专利全文下载而不需要一页页保存。     2、专利原文基于中国专利局公开说明书。     4、选择查询后服务器将进行后台处理,完毕后自动打开下载页, 如果全文页数较多,则需较长时间,请耐心等待,若出现超时, 可点菜单栏刷新而继续下载。     5、可以免费下载中国专利局收藏的1985年至今的所有专利说明 书。     6、全面支持申请公开说明书、审定授权说明书的打包下载。 也可以通过欧洲专利局下载部分中国专利! 3. 加拿大专利数据库 : http://patents.ic.gc.ca/cipo/cpd/en/search/number.html 查询及下载加拿大专利 4. 美国专利 : http://www.uspto.gov/patft/ http://www.pat2pdf.org/ Quote: http://www.freepatentsonline.com/ http://www.patentstorm.us/ 零点起步 提供两个美国专利下载地址 5. 欧洲专利全文 : http://ep.espacenet.com/advancedSearch?locale=en_EP 查询及下载欧洲专利\欧洲各国专利\美国专利\世界专利. 检索到专利,点击进入 点击 origemet document 后; 点上面的 save document 这时一般会弹出一个验证码对话框:Please enter the text that can be read in the image below 按图片输入后,保存即可得到全文。 但是,如果页码过多,则在 save document 的位置处出现的是 文件过大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下面的方法: http://www.drugfuture.com/eppat/patent.asp 格式:专利国别代码+数字编号+类别代码, 例如WO03075629A1、US6831839B2。 数字编号不足7位加0补充,类别代码可省略,但推荐输入以加强准确性。 功能: 1、专利原文基于欧洲专利局,由本站后台程序进行格式处理。     2、全面支持书签功能。     3、可限定专利类别,如A1,B1,B,C等。     4、选择下载后服务器将进行后台处理,完毕后自动打开下载页。    5、可以免费查到欧洲专利局收藏的300万份世界各国的专利, 包括WO\EP\US\GB\DE\JP等。 6. 新加坡知识产权局 : http://www.epatents.gov.sg/default_redirect.asp 免费在线检索世界各国专利、产品信息, 含美国和欧洲专利网站,可看全文,下载 7. 专利pdf免费下载 : http://www.patentlens.net/patentlens/simple.cgi 下载世界专利\欧洲专利\美国专利\澳大利亚专利. 8. 日本专利英文版 : http://www4.ipdl.inpit.go.jp/Tokujitu/tjsogodben.ipdl?N0000=115 查询前请仔细阅读: http://202.38.232.129/cirp/JPO.pdf 9. 韩国专利下载 :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 ... 0080403_369441.html 本文参考明月飞光兄的帖子: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20296 和 http://www.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83790 原帖子附件已经上传至纳米盘: 【原创】全文专利 PDF 免费下载 0408.rar 专利检索知识 之 日本专利 070113.rar 专利检索知识 之 韩国专利 070112.rar 并对terry-adam超版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 DewentII 专利数据库检索: DewentII 专利数据库检索.rar 其他有效知识: Patentest GetFile工具介绍: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938917 专利文献与信息: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907287 原帖附件已经上传至纳米盘: 20080712px12.rar 一个免费的查询专利的网站freepatentsonline: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763847 【检索】【转载】美国专利检索方法与技巧: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635624 化学领域的检索: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774128 原帖附件已经上传到纳米盘: 化学领域的检索.rar 相关问题------求助苏联的专利怎么找?: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895786 日本专利网站---需要懂点日文------ 特点: 1、可以检索日本(1964年后)、美国、欧洲、中国专利。 建议google下载美国专利、欧洲专利局下载欧洲专利,更快,也不浪费这个资源。 2、快速获得pdf。日本1993年以后的是文本。详情请点击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760750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006223 持续补充: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zdq0110 at 2008-9-30 15:33: 再补充个昨天mllaoma兄给我的工具: http://pay.patentfetcher.com/Patent-Fetcher-Form.php 输入专利号即可下载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fenglianxiang at 2008-10-3 11:19: 欧洲专利局提供部分台湾专利下载, http://ep.espacenet.com/advancedSearch?locale=en_EP 在Publication number中输入TW,就出来很多了,如果想特定找一个已经知道专利号的,可以输入专利号,就可以看看有没有提供了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zdq0110 at 2008-10-4 09:03: 又得到一个专利下载工具: http://www.patentlens.net/patentlens/quick.cgi 如果想要查过期的专利,请点击: http://www.patentlens.net/patentlens/expert.cgi Filter Results栏下三个栏目表示: Publication or Filing Date:公开或编档日期 Predicted Expiry Date (US granted patents only):预计满期时间[只针对美国专利] Lapsed Date (US granted patents only) :过期时间[只针对美国专利] 再次感谢lxh623兄的奉献!相关链接: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986263 [青春:关于专利到期检索讨论]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jtsky0001 at 2008-10-18 06:31: 我也有个国产的 http://db.dxy.cn/page2.html 很不错的 下载中国,美国,欧洲专利 Quote: 因特网专利检索系统介绍各国专利局检索: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wxfw/ytwzljsxt/ytwzljsxtjs/ 感谢lxh623兄的奉献! Quote: 虫友提供不错的日本专利下载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760750fpage=1 Quote: 怎么样看美国的专利授权与否?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178611fpage=1
个人分类: 化学|74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茅台酒酿造·非遗·专利
黄安年 2009-2-1 20:13
茅台酒酿造非遗专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 日发布 昨天杜春耕先生做东在厂桥千岛湖酒店宴请红学界一些朋友 , 一来为红学界朋友己丑牛年迎春首度相聚 , 二来与年轻的杜平、李优夫妇见面贺喜。这一天初六星期六又是五九第六天 , 三 6 十八人在该店 888 厅聚会,含有牛年吉利的意思。 与会十八人中有李希凡(中国艺术研究院前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蔡义江(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 原全国政协常委)李月玲夫妇,张书才(中国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夫妇,田永清将军 ( 红学爱好者 ) ,张庆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玉明 (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李明新(曹学芹纪念馆馆长),周丽霞(曹学芹纪念馆原副馆长),田迎春 ( 红学爱好者 ) ,王晶华(中国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杨门女将》中佘太君 扮演者),杜春耕(红楼梦版本专家)何涛夫妇,杜春耕夫妇的儿子儿媳杜平、李优夫妇,吕启祥 (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 ) 和我。 令人十分欣喜的是已经 70 高龄的王晶华破例在会上清唱京剧中一段 : 春有百花秋有月 , 夏有凉风冻有雪 , 若无闲事挂心头 , 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段清唱引来了一片热烈掌声,王晶华已经多年没有公开演唱 , 她破例在会上献艺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我也顺势录下了演唱的全过程。 席间话题广泛 , 有陈年茅台、 50 年钓鱼台酒、伏特加洋酒共饮,其中茅台酒酿制技艺在非遗名录中榜上有名。这就引来了有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议论。在 2006 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518 项)中包括传统手工技艺(共计 89 项),其中包括茅台酒酿制技艺(贵州省)、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四川省泸州市)、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省汾阳市)、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浙江省绍兴市)、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山西省清徐县)、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江苏省镇江市)等酿制技艺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6/08/content_4661395.htm 。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其中传统技艺( 174 项,合并后为 107 项),又扩大了一些名牌的酿造酒酿制技艺。 严格说来 ,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有着各自解读的空间。例如茅台酿造酒是物质的文化遗产,而茅台酒的酿制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有人戏说道 : 茅台酿造酒是个东西,是物质文化,茅台酒的酿制技艺不是个东西 , 是非物质文化 , 不是东西可以转化为东西,这个不是东西就成了非遗。现在不是东西极其吃香,有国家级,省市级,申请成功了不是东西的非遗,就会有很多东西到手了。 在笔者看来,艺术和技术并非同一概念 , 这种酿制技艺的非遗成分和技术专利认定是难以区分的。技艺性非遗的认定具有联合国教科文、一个国家的技术专利的性质,技术专利是近代西方世界维护经济利益的产物,后起的非遗相当多的属于维护发展中国家文化权益的产物。这些技艺性非遗如果同时申请专利岂不等于既是非遗产又是专利。所以凡是申请了技艺性非遗应当立即申请专利 , 同时将专利技术公开出版于文字或者音响制品等物质文化产品 , 那就又是著作权了。这非遗名录、和专利、著作权需要配套合成才好。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6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邹晓辉的部分发明专利(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 略)
geneculture 2009-1-18 08:36
5 邹晓辉的部分发明专利说明书摘要(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另外个别提供) 5.1高精尖远大洋系列发明示例 5.1.1一种通用的协同智能计算机 5.1.2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 5.1.3数字信息柔性加工系统 5.1.4文化基因及其提取方法和系统 5.1.5多国语言文字自动翻译系统 5.1.6语言文字同音换形信息处理系统 5.1.7直观文面数据处理技术 5.1.8多国语言文字语法定位定性统一标识方法 5.1.9智能通信速分多次传输技术(VDMT) 5.1.10一种智能通信子母机 5.2重生态讲环保系列发明示例 5.2.1一种多元化可变驻行载器 5.2.2便携式一次性微型环保厕所 5.3小产品大市场系列发明示例 5.3.1多仁奶 5.3.2一种轻型示警分类书包 5.3.3一种分类识别组合书包 5.3.4便携式折叠展板 5.3.5变温容器 5.3.6夹层包装袋 5.3.7门窗隔垫 站外连接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发发是个好同志
iwesun 2008-12-30 14:42
发发是个好同志   发发,估计很多人都熟悉他了。俺今天才知道,发明狂确实名副其实,发发每年都有七八个专利,俺真是佩服得紧。   学科学的人,喜欢把自己搞得高深莫测,自以为是科学家。真正搞科学的人少之又少,大家其实不过是个科学爱好者,实际也是个技术工作者。别随便号称是科学家,其实就算诺贝尔奖中,十之八九也是技术员。   喜欢称别人是科学家的人,无非是喜欢别人也称自己为科学家,最后大家一起去忽悠民众。   很多人不在技术一线,空谈科学,钱老计算出亩产一万斤,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这有啥子实际意义么?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包含江青的言行,能有啥实际效果么?   发发能一年有七八个专利,很不简单,尽管很多人可能有对这些小发明不屑一顾, 但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其实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小发明,别看它小,但能使人happy,试问,你能做到么?相对论能让你happy么?相对论只会让你疑惑更多。   发发是数学专业的,却在商场上经常把两位数的加法算错,谁能比他更有资格谈论这个社会的唯一标准市场?   有人喜欢说,市场不是万能的,你不搞笑么? 你原来一直在找一个万能的法宝呀?和你这种人在一起实在是危险,你万能了,俺肯定低能,俺肯定happy不了。    说市场是唯一的,没人说市场是万能的,你寻求万能的法宝干什么?   大家喜欢说的口头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没见人说,实践是万能的,实践既然不是万能的,也应该宏观调控一下,监管起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发发除了把两位数的加法算错之外,还喜欢把数学的基本问题,引入到生活中去,他的几道天狼星的问题,引发了科学网的一次趣味数学大讨论,甚至归结到宇宙的起源(有兴趣去看老鲍的《神秘的3在现江湖》)。    happy才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所以发发是个好同志, 科学需要发发这样的同志,才能不迷失在名利和空想之中。    我不想干涉任何人的宗旨,只是略微建议一下,我觉得发发是应该在科学网有一个自己的自留地,也许过不了多久,发发会给大家一个奇迹,《四色问题》证明之发发版。   新年到了,大家发发!(你看,大家伙离得开发发么?)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272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从瓦特发明蒸汽机来说明创新的各种因素(zz)
newniu 2008-11-2 18:54
 现在全国都在讲创新。国家、各省市和企业都在讨论有关创新的政策、战略和计划。什么是创新?成功创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蒸汽机创新成功的故事可能对我们能有所启发。   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我们就从课本上知道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知道蒸汽机是英国产业革命的象征。但是我想讲的是瓦特的蒸汽机创新,或者说是有引号的发明,以与一般的发明相区别。经济学的创新,按熊彼特的说法,不是指发明,而是指发明的新技术、新东西获得商业成功、被市场接受。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将技术创新分为三个阶段:发明,即发现了一个新的技术,甚至可能做出了它的模型或样机;开发,即将发明变成实际能用的东西,即制造出新产品;商品化,即将开发出的产品变成市场需要的商品。瓦特确实做了重大的发明,蒸汽机是过去没有的新的动力设备。但瓦特更大的贡献还不是发明,是他将发明的蒸汽机变成了市场需要的商品,是产品化、商业化的贡献,是完成了蒸汽机创新的完整过程。因此,瓦特不仅是发明家,更是创新者,他制造了蒸汽机给需要蒸汽机的工厂,英国过去必须建在河边的工厂可以建在经济上最合适的地方,可以更稳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大的力量带动各种新的设备。蒸汽机的商业成功,引发了产业革命。   瓦特为什么能发明蒸汽机并成功完成其商品化的创新?中国过去的教科书通常不讲,似乎瓦特只是一个技术发明家,成功是因为他聪明、努力。真实情况并非那么简单。   利用蒸汽作为动力的发明在古希腊时代就有。有商业价值的设备,在瓦特之前最有名的就是1711年英国人纽柯门发明的蒸汽泵(蒸汽抽水机)。但蒸汽泵热效率低,只有往复运动,主要用于煤矿抽水,使用场所有限。   瓦特1736年出生在苏格兰,13岁开始在父亲的作坊制作机器,少年后期他到格拉斯哥大学从事实验仪器的制造修理工作,开始在大学旁听学习包括潜热学在内的许多学科,1758年22岁的他已被大学教授称为不是单纯的工人,是哲学家。1763年,他开始修理纽柯门蒸汽泵的模型,他发现靠蒸汽受冷后收缩带来上下运动的方式热量损失很大,此外单向运动的机械结构设计问题也很多。他提出了新的原理,让蒸汽通过特别的阀门双向推动活塞,借鉴足踏研磨机原理让往复运动变为转动。但是瓦特没有条件将其发明变为商品化产品,因为他没有钱,解决不了遇到的设计、材料、工艺等难题。   经格拉斯哥大学老师介绍瓦特在1765年认识了从事炼铁事业的罗乌巴克。他听了瓦特的介绍,立即签约借钱1000英镑给瓦特,同时提供开发资金等条件,约定开发成功获得利益后,按2比1两人分成。1769年瓦特提出了第一个专利,但直到1773年罗乌巴克破产,受当时铁的质量和加工技术的制约,真正能用的蒸汽机尚未成功,瓦特只能靠兼职测量谋生。幸运的是瓦特得到了博尔顿的支持。博尔顿是个成功商人,其工厂投资就超过2万英镑,他高度评价瓦特的设想,同意受让合同抵掉罗乌巴克所欠的1200英镑债务。瓦特在博尔顿的支持下继续开发,经近10年努力,1782年蒸汽机开发成功。能够成功,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英国议会同意了瓦特1795年提出的专利延长申请,1783年到期的专利可延长25年,在1781年又批准了瓦特一个重要的新专利申请;二是冶铁和加工技术的进步,蒸汽机最初的订单来自企业家维鲁基索,他还利用他的工厂的高质量的铁和能提高汽缸加工精度的车床技术,支持了瓦特蒸汽机制造。   瓦特的蒸汽机成功了,至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机器大工厂体制在主要工业部门已经占主导地位。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瓦特的蒸汽机发明或者说创新的故事,首先告诉我们要充分理解技术的社会属性,技术创新是社会过程,而不仅是技术或知识的过程。瓦特的蒸汽机能成功和诸多社会条件有关:和罗乌巴克的早期投入及博尔顿始终强力支持分不开,他们支持是因为如瓦特所说对科学发现特别关心、重视迅速应用、对实业和制造业深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行动的气质,是对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及问题的看法,他们发现了蒸汽机的工业和商业价值;当时英国铁业、机床和工具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商业需求和制造提供了条件;财产制度和专利制度、开放的大学教育和交流制度,为瓦特及其支持者博尔顿等的努力提供了动力和基础条件等。技术的社会性,使得实现创新往往制度重于技术。   其次要理解成功创新需要的基本条件:信息和知识、资金、企业家。   边干边学的知识和信息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需要科学、工程、商业和法律的知识。知识及信息帮助明确创新方向、解决方案。创新的知识需要边干边学、不断积累,因为遇到的问题前所未有。在格拉斯哥大学的学习及和老师的交流,在蒸汽机开发过程中与用户、机床工具和治铁业者长达十几年的交流,及得到的支持,使瓦特获得了创新所需的信息及知识。   创新是不断的试错实验过程,资金是创新过程发生和持续的条件。这不仅是因为没有资金不能支持边干边学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创新过程就是不断试验或实验,或者说试错过程,往往多次失败才能成功。和一般的技术和商业过程不同,创新失败的风险更大,获得资金更难。创新需要风险资金,而且必须 真金白银,否则无法调动所需资源,无法进行实验;必须准备失败。罗乌巴克和博尔顿为瓦特创新提供了风险资金,而财产制度和专利制度,则为发明者和投资家的努力回报提供了制度保证。   创新的结果是变革,是创造性的破坏,必须有能够承担风险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没有既是投资家亦是企业家的罗乌巴克、博尔顿,没有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的瓦特,瓦特可能发明蒸汽机,但不可能将蒸汽机产品化、商业化。没有企业家就没有瓦特蒸汽机,就没有真正的创新和产业革命。 这是因为,创造我们时代财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归功于一种合理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
个人分类: 塞外野花|772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项中药发明专利的遭遇
刘玉平 2008-8-30 23:20
一项中药发明专利的遭遇 刘玉平( 2008 年 8 月 30 日 ) 前日,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黔二期项目对接协调会。非常感谢我所的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得以一项非职务中药发明专利参加会议,虽然没有最终没有与任何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会议期间,与一家制药企业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他们听说我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并且已经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开始还十分感兴趣。但随着交谈的深入,听到没有经过有关的药理学研究,也没有申报新药所需要的、权威机构认可的临床报告,甚至在我介绍已经过上百例患者使用的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疗效、并提出可以先试用再进一步商谈合作方式的情况下,他们委婉地回绝了在此之前,我曾经于2007年年底参加了首届中国专利技术贵州省展示交易周,也经历了同样的遭遇与我有同样境遇的大有人在,对此只有哀叹:同样是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做贡献,我们这类人却面临着为民无路、报国无门的尴尬局面,即使是官科做些其他专业的东西也常常被视如民科 虽然说术业有专攻,但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专家、也需要杂家,科研人员为民为国而思,就是他的本职!难道科学发展的终极就是分科而学?难道要让所谓的专业成为束缚人类认识世界、探索真理这一梦想之翼的枷锁吗 ? 由于是在业余时间开发的非职务发明,在获得授权之前没有得到任何单位和部门的经费支持。我和父亲已经自掏腰包为此发明专利的准备、申请和维持付出了数万元的费用。该专利于2007年5月获得授权,贵阳市专利局南明分局在收到有关申报材料一周内,便给予了 1800 元的专利奖励,令我非常感动。 《十一五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的部署。近日,又获悉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对《专利法》进行必要的修订,以落实《十一五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有关精神。希望这些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法规和文件能够得以落实,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让一大批倾注了有关人士大量心血的专利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注: 1989 年本人参加高考, 4 月份预考后第一次填报了志愿,根据预考成绩和自己的兴趣,第一志愿填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高校实际招生数从计划的 64 万锐减到约 40 万(准确数字已记不清楚了,网络上也找不到比较可靠的数据)。全国统考成绩公布后,进行了第二次填报志愿(自 1977 年恢复高考后,只有 1989 年、 1999 年和 2000 年为考后填报志愿,且只有 1989 年是减少招生数)。鉴于招生大幅度减少和自己的成绩并不理想,将第一次填报志愿的第二志愿武汉水电学院(现武汉水电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改成第一志愿。当年高校录取的竞争场面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最终录取到第二次填报志愿的第二志愿长春地质学院(已合并到现吉林大学)地质学专业。 * * * * * * 各位感兴趣的朋友,可按本专利号检索有关情况,欢迎试用。如果确实有效,请以正式文件及时告知本人。请以救死扶伤为目的!在未征求本人正式意见的情况下,勿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否则,本人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同时,郑重声明,在本人未知情,擅自改动该配方而造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 歌曲自己的沙场(演唱:齐秦) URL: http://bt8.lonelylive.cn/BzJVNAc1XDwHN1Q6VG1XNlN6W1hWbFBuUzRVdgAoVXIEMQZ4VDAKM1I7Vm4Fe1dWAhQFegNhAGICLVVjU2AHeQcyVWcHM1wxB2JUY1Q6V2VTPls+VjtQOVNkVWAANFViBDQGZlRuCmdSMFYzBTZXZQJkBWcDMwA2AmRVMVNjB2Q=.mp3
个人分类: 科技与知识|1489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专利意识
windlight 2008-7-1 11:11
赵凤光 http://www.dxy.cn/bbs/post/print?bid=204id=909617 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4-04-20 00:02 虽然和ngm、inferno等几位辩论过专利意识问题!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77id=489388tpg=1ppg=1sty=1age=0#489388 但我一直没有想明白专利意识到底为何物,无知者无畏,跟ngm兄辩论有些强词夺理,有些词实际有公认的含义,但自己想当然的篡改和借用,最近又参加了几个学习班,看了一些文章,现就专利意识这个概念与各位在此重新探讨一下,现汇报我的学习结果。 利用google,以专利意识为关键词搜索到前几页,主要强调为专利保护意识专利申请意识,专利战略。 搜索dxy,也大致如此,下面这个帖子最强调专利意识,也还是专利保护意识。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93id=775014sty=3keywords=%D7%A8%C0%FB+%D2%E2%CA%B6 专利的概念已经比较公认的有三个含义: 专利权,专利文献,专利产品,而专利意识里还是专利权的概念。 再用google查意识 http://www.med8th.com/readingroom/lhjs/d2z.htm http://asp.7i24.com/mydchina/%E8%AF%BE%E4%BB%B6%E7%BD%91%E7%BB%9C%E7%89%88/%E6%84%8F%E8%AF%86%E7%9A%84%E5%AE%9A%E4%B9%89.htm 1、从意识的起源上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除了以前的意识形态,比较常用的还有安全意识,大众意识等等。 所以目前来看,意识还是强调一定的认识和重视。 那么专利意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鉴于专利权的日益重要,专利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专利权的重要,对专利权的取得,保护,侵权,都有全面地认识。 而且就如要培养小孩不能玩火的安全意识,专利意识应该有几个不能违背和触犯的天条和正确的基本认识。 1、产权的产生:知识产权是未来的货币,需要珍惜和兑现,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不是自发取得,需要主动申请,国家授予,才能形成。 2、新颖性是绝对的天条,一旦公开(包括自己)形成共有技术,就绝没有可能再获得相关保护。 待续 2.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稀糊醋鱼 Posted on: 2004-04-20 01:15 师兄一番具有代表性的发言另人受益非浅. 确实随着专利纠纷的不断出现,不论是企业还是科研结构的专利保护意识不断得到增强,通过申请专利保护自身的发明创造,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师兄从理论上概述了专利意识的重要性,如何将已有的意识转化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是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 个人觉得,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1. 如何分析现有专利, 2.如何避开专利,或者通过法律手段来否定已有的专利,从而消除专利对自身的威胁. 3.如何通过合理的策略来申请自己的专利. 每一个话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讨论下去的话题,为了不影响windlight师兄的发贴思路,我就到此打住,希望能听到专业人事的看法. 3.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wzuny Posted on: 2004-04-20 09:46 windlight wrote: 那么专利意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鉴于专利权的日益重要,专利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专利权的重要,对专利权的取得,保护,侵权,都有全面地认识。 而且就如要培养小孩不能玩火的安全意识,专利意识应该有几个不能触犯的天条和正确的基本认识。 还有,专利意识还应该包括对现有专利的检索全面的检索,才能确定其保护的对象、范围,从而在自己进行相同或相近品种的研发、经销时不至于锓权,或者在别人告自己侵权时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希望看到 windlight 及醋鱼等高手们后面的精彩发言。。。。。。 y 4.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你好吗 Posted on: 2004-04-20 09:58 近期医药专利纠纷日益增多,我感觉专利知识很是贫乏,很想了解专利方面的知识,请各位同道能在理论上及实践上多多谈谈体会感受 5.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天舒 Posted on: 2004-04-20 14:59 我是近段时间才接触专利的。以前经常看醋鱼兄谈专利,当前着实感兴趣,也受益匪浅,借此帖向醋鱼兄说一声感谢!不知醋鱼兄哪天给我们办个讲座? 现在专利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自从加入WTO以来,我们的专利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专利申请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现在我们医药领域的专利工作及我们医药人员的专利意识还不是很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大段距离需要跨越。 我们的专利意识不强一是体现在立项中忽略了对专利的查询。在新药研发中,由于立项前调研时,忽略了对专利的查询,结果导致整个项目喊停的情况也屡屡出现。如果你有心,你可以在国家药审中心查查雷洛昔芬这个品种,拿到临床批件的研发单位可谓不少,但到现在却迟迟不见有人报生产,原因何在?因这些申报单位都收到了礼莱公司发给的适应症侵权函。这个品种涉及的仅仅是一个适应症专利而已,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能减少一定的损失,若是涉及化合物专利的品种呢?这样的品种等你拿到了临床批件的时候却收到了侵权函,那你临床前的投入却又如何弥补? 我们的专利意识不强另体现在专利的申请上。一是盲目申请。申请数量虽然大幅度增长,但申请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出现了盲目申请的情况。比如,有一次我在对一个改剂型的品种进行立项调研时,结果我发现该品种竟然有专利,刚申请公开。经过深入查询可知,该专利是省县镇村一村民申请(不知道是否是搞新药开发的专业人员),分析其权利要求书后我发现这个所谓的公开专利根本不具备专利的申请条件(新颖性根本站不住脚,采用的方法是一般的制剂技术和常规的制剂条件,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所用辅料也是常规辅料),且仅是个注册分类5的品种,不值得去申报专利。二是轻视申请。实行药品专利保护后,外国制药企业来我国申请专利的数量呈大幅增加势态。而我国制药企业存在着重成果轻专利的状况。本来我国创制新药的能力就不强,而仅有的为数不多的一些创新成果,由于专利意识淡薄,结果自已的专利成了别人的专利。这种极端的做法都对我们的医药开发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6.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天舒 Posted on: 2004-04-20 15:13 稀糊醋鱼 wrote: 个人觉得,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1. 如何分析现有专利, 2.如何避开专利,或者通过法律手段来否定已有的专利,从而消除专利对自身的威胁. 3.如何通过合理的策略来申请自己的专利. 诚如醋鱼兄如上所言,这三个问题的确需要深入的学习,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你对专利才能有个实质性的认识。 这三个问题我可以用两个问题来代替,那就是:一是如何撰写专利(包括权利要求书及专利说明),以使自己的专利达到最大保护范围;二是如何分析专利,从而写出无效专利分析。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写的问题。这儿有一个前题:对专利有个全面的分析。只有分析透了这个专利,你才可以对其或毙或避,游刃有余。 我的观点是要做到不仅会看专利,而且能写专利。看专利要能看出其中的破绽,写专利要能想到所有的可能,尽可能使自己写的专利被别人利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对专利有全面的把握! 以上个人拙见,请大家指正。 7.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Aldrich Posted on: 2004-04-20 19:33 感兴趣的话不妨接受一些正规的培训和考试,今年就是一个好机会。两年一次的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将于2004年10月16日、17日举行,目前正在接受报名,虽然考试的通过率不高,但是毕竟是权威的,可以学到许多相关的知识,而且考试资格要求也不高,专科以上两年工作经验即可。详情参见 http://www.sipo.gov.cn/sipo/tz/t20040220_25576.htm 俺下周就准备去报名。 8.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稀糊醋鱼 Posted on: 2004-04-21 00:36 天舒 wrote: 比如,有一次我在对一个改剂型的品种进行立项调研时,结果我发现该品种竟然有专利,刚申请公开。经过深入查询可知,该专利是省县镇村一村民申请(不知道是否是搞新药开发的专业人员),分析其权利要求书后我发现这个所谓的公开专利根本不具备专利的申请条件(新颖性根本站不住脚,采用的方法是一般的制剂技术和常规的制剂条件,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所用辅料也是常规辅料),且仅是个注册分类5的品种,不值得去申报专利。 呵呵,一个农民都会想到申请药物制剂的专利,足见我们的专利意识在提升,对于上述的情况,师兄说新颖性站不住脚,我有些个人看法,既然这个专利拿来申请了,他应该就有他的闪光点,以为现有的知识,我觉得一般改 剂型的专利,其关键点在于其使用的辅料 ,是否使用了常规辅料在这个特殊的药物品种中就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如果没有,那么其创造性就值得怀疑了。 如果有意开发这个药物制剂,又怕受制于人,那么现阶段是个很好的机会,专利法中规定:在专利公开到授权之前(确切的说应该是专利授权公告日之前),任何人有权对专利提出意见,提供的意见可作为审查员审查专利参考的资料。这时候提交资料是免费的。 当然,如果到了专利授权之后,同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启动专利无效申请来对该专利提出质疑(对于此点,我想相关的法规也说的很清楚了,不想在此罗嗦)。 天舒 wrote: 这三个问题我可以用两个问题来代替,那就是:一是如何撰写专利(包括权利要求书及专利说明),以使自己的专利达到最大保护范围;二是如何分析专利,从而写出无效专利分析。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写的问题。这儿有一个前题:对专利有个全面的分析。只有分析透了这个专利,你才可以对其或毙或避,游刃有余。 以上个人拙见,请大家指正。 谦虚了,这么多的问题,真值得我们一起好好学习了。 关于专利的申请,我就申请的策略,说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吧: 无论专利方面的专家还是审查员,都会有同样的一个理念,专利申请, 核心在于权利要求,其根基在于说明书。 1. 权利要求书: 首先表明请求保护的内容; 采用倒宝塔的形式逐项限制; 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其中之一作为策略。 2. 专利说明书: 几个宗旨: 清楚: 相辅相成的,主题明确,用词准确,附图清楚。 完整: 记载现有的技术背景,对比背景知识,表达所申请专利的创新性。 充分公开: 内容充分,必须由本领域的普通通过普通技术再现所宣称的技术效果为标准。 实施例: 作为权利要求的支持内容,以能否推断出权利要求中所涵盖的内容为目标。 写专利同时还必须具备2种立场, 从 申请者 的角度出发,在充分公开现有技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住专利技术的核心技术秘密。 在 侵权者 的角度来看,可以重哪些方面规避所写出来的专利,从而再进行补充。我觉得从这点看来,天舒师兄说谈到的专利撰写和专利分析其实是紧密联系的。 以上只是自己对本人现有知识结合相关内容的思路整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补充。 Aldrich wrote: 虽然考试的通过率不高,但是毕竟是权威的。 呵呵,据说是200个取一个,估计今年比例肯定会更小。Aldrich兄可得做好战斗准备。 关于专利代理人相关内容,windlight师兄提到的网站似乎更权威,内容更详尽,希望有所帮助。 http://www.acpaa.cn/c_default.htm 9.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天舒 Posted on: 2004-04-21 08:08 稀糊醋鱼 wrote: 关于专利代理人相关内容,windlight师兄提到的网站似乎更权威,内容更详尽,希望有所帮助。 http://www.acpaa.cn/c_default.htm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关于专利的问题,我基本是个门外汉,而工作中又用到,不得己而学之。还请醋鱼兄不要保留呀! 10.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稀糊醋鱼 Posted on: 2004-04-22 21:12 专利方面,DXY 中有2位高手是我最佩服的: windlight,inferno 从学习的角度再说说 专利意识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审查一部 张清奎 部长 对专利意识的回答:专利意识是企业通过发明专利的保护,而使企业获得利益的一种认识。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曹津燕 主任 用专利的定义回答了专利意识的概念。 专利: 从字面上理解为专有权利,是通过公开发明技术为贡献,而换取的一定时间的垄断权。其保护的内容是专利权人公开贡献出来的那部分内容。 她认为专利意识的主题还在于维护和尊重知识产权,意识的高低与需求的高低是结合在一起的。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专利意识是否指在 合法的条件下找到自己最大的利益 。 有人认为此观点只代表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我倒觉得这个理解有2种含义。 1. 从我们自己申请的专利中找到最大利益,即通过合法的途径,通过合理的程序,合理的专利撰写,来获得最大专利权的有效保护。 2. 从人家的专利中找到对我们自身最大的利益,即分析解读公开的专利,在合法的基础上寻求专利的漏洞,规避专利,从而使自己的产品不侵犯现有专利的保护权。 11.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junlin Posted on: 2004-04-22 22:17 各位高手,今问一问题:有没有见到过与植物提取有关的专利纠纷? 12.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稀糊醋鱼 Posted on: 2004-04-22 22:27 junlin师兄可以新开一个植物提取专利纠纷的帖子,windlight 师兄是重要专利方面的高手,我们可以举个实例进行分析学习。 13.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junlin Posted on: 2004-04-22 22:36 植提方面好像不太见到,你们可先在此举个实例,谢了先! 14.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jinwsapa Posted on: 2004-04-23 00:12 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对生物医药公司的重要性可从下列事实可见一斑: 美国比较有名的仿制药厂 (generic company)每年要花费上千万美元打专利官司, 尤其是与大药厂打, 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国外生物技术公司更是不惜代价全力保护自己的专利, 打官司开打起价就是一, 二百万美金, 费时数年, 小公司根本打不起, 耗不起 技术类公司的无形资产在公司市值所占比例可高达80-90%, 重大专利官司一输百输, 公司得关门. 法官的惩罚性条款也非常严厉. Genentech 与 Genetic Institue 的专利官司 (EPO), 后者赔上好几千万美元, 很惨啊, 最后只能卖身给AHP 国外公司上市, 收购兼并, 技术转让, 启动新项目, 都会花很多精力和费用做全面调查, 专利律师非常吃香 待遇极高 (国外中国留学生转行做专利律师的好多是学生命科学的) 在中国也是未来的一门好行当, 不仿试试? 大家已提及的查找专利, 写好专利说明书等 很重要, 但做好做精不易, 需要有很多训练, 很强专业背景和经验, 中国目前非常缺有经验的专利律师. 尤其是双学位 (PH.D. M.D + JD) 我们国家自专利法实施以来, 在具体实施和执行方面虽有改进, 但还有很多问题. 过去实施的强仿战略, 就是鼓励药厂不尊重他人专利成果, 此风不能继续盛行. 中国药厂目前遇到的许多专利纠纷和麻烦, 有许多是低级错误, 除了自我创新太弱外, 不重视专利, 不做仔细调研, 没有专利高人指点是主要原因, 估计还会发生. 但愿未来能有很大改进. 但不要指望专利纠纷从此不再, 只会愈演愈烈, 因为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资产所在. 15.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jinwsapa Posted on: 2004-04-23 07:51 Biotech Patent Fight By Jennifer Van Brunt From Recombinant Capital (old article) Chief Justice of the Supreme Court Warren Earl Burger set the stage 20 years ago when he ruled that everything under the sun made by man was patentable. This pronouncement kick-started the biotech industry, and ever since companies and their lawyers have been trying to pin down just exactly what that encompasses. They've found one sure way to get some answers -- by carrying a patent-infringement lawsuit to the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the nation's highest court for such matters. The judicial rulings in these cases have helped to define and refine the circumstances and language necessary to obtain an unassailable patent on a biotech invention. But they've also narrowed the scope of the claims -- and set the direction for what's to come. Patent-infringement lawsuits in biotechnology are so common that the industry has gained itself quite a reputation -- not only among the lawyers, but also in the press. Take the latest high-profile case: Amgen Inc. and Transkaryotic Therapies Inc. (TKT) have locked horns over erythropoietin (EPO) patents in the U.S. District Court in Boston for the last four months. Reports that the two companies have been hurling accusations of greed and dishonesty at each other have, naturally, led the news coverage of this trial. Greed or not, there's no question that the stakes are high. Amgen's version of EPO, Epogen, reaped nearly $1.8 billion in sales in 1999, and had generated $933 million by the end of the second quarter this year. Worldwide sales, including those by Amgen's licensee Johnson Johnson, hit $4 billion in 1999. In counterpoint, patent litigation proceedings are horrifically expensive, win or lose, so many infringement lawsuits that get filed never go the distance. In fact, as often as not, the suing party has no intention of going to court: The lawsuit is, instead, a starting point for negotiation. According to Joshua Lerner, who's made a study out of biotech patent litigation, 103 separate bio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tion cases were filed between 1980 and 1993. Of those, however, a significant number went to trial, or resulted in protracted disputes. Lerner, who is a profes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ointed out that trials bring an extra boon to the winner, above and beyond any financial considerations. The party that prevails not only gets the benefit of winning the lawsuit, but also it builds a reputation for toughness that will facilitate bargaining going forward. But there's more to patent lawsuits than that. Patent protection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n biotechnology. It can establish a product's virtual monopoly in the marketplace, one that lasts long enough for the company to recoup the enormous amounts of cash that it poured into developing the product in the first place. Secondly, patent protection attracts investors, for it at least implies that the company will be able to generate a profit from product sales. And third, patents (issued or pending) are critical bargaining chips in deal-making with pharmaceutical houses (or even other biotech firms). And, in the Amgen/TKT case, an even more fundamental issue is at stake -- the validity and enforceability of early biotech patents, which were broadly written. Do these early patents enable newer technologies? Do they invalidate more recent claims made by others? How succinct must a written description be? Amgen filed its lawsuit against TKT and its pharma partner Hoechst Marion Roussel AG (now Aventis Pharma) in April 1997, claiming that the parties had infringed three of its U.S. patents that claim an EPO product and processes for making it. By September 1999, Amgen had added two more of its U.S. patents to this list. Amgen is seeking to prevent TKT/Aventis from making, importing, using or selling EPO in the U.S. Amgen makes its EPO in cultured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TKT's technology activates the EPO genes naturally residing in cultured human cells to produce EPO. (In early August, Aventis submitted applications in the U.S. and Europe for marketing approval of this gene-activated drug, known as Dynepo.) TKT argues that its gene-activation technology circumvents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thus does not infringe Amgen's patents. In April, U.S. District Court Judge William Young disagreed, granting Amgen a summary judgment that TKT/Aventis had infringed a single claim on a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patent for EPO. The trial then moved to issues surrounding the validity and enforceability of that claim, as well as the infringement, validity and enforceability of the other four patents at issue. TKT has argued that Amgen's patents don't enable the TKT method of producing EPO. But, since Judge Young also indicated in his summary judgement that Amgen's patents may be too broa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ose claims will still hold remains open. Some analysts predict that if Young rules in Amgen's favor, it will reaffirm the strength of early biotech patents, which are much broader than those issuing today. If so, companies developing so-called generic biotech drugs may be barred from the market for years to come. Other analysts, however, feel that the outcome of this case does not have sweeping implications and is, instead, only of significance to the parties involved. We'll see. But one thing's for sure: The issue is unlikely to be resolved, even when Judge Young emerges from his chambers in a few weeks with his ruling. The loser will most certainly appeal, kicking the case up to the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Interestingly, it's the issues surrounding written description and enablement that lie at the core of the landmark biotech patent cases. For 20 years now, we've seen the courts continue to narrow the scope of biotech patents. For, in the end, it's been the Federal Circuit judges -- and even the Supreme Court -- who've decided just how to interpret and apply patent law. According to John Kilyk, Jr., an attorney in Leydig Voit Mayer's Chicago office, The cases that have come before the Federal Circuit Court of Appeals ove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have raised the bar for the patent office, which now has a very high burden to deny patents. If you're one of the many who think that the history of patent litigation is as dry as unbuttered toast, or that infringement trials are just another showcase for word-twisting lawyers, then consider this: What's gone before has a very direct bearing on what's to com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he extremely controversial and as yet unresolved arena of EST patents. According to John Wetherell, a principal at the San Diego-based law firm Fish Richardson PC, Biotech is a constantly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 way we write patent applications today is different than it was even two years ago. Signals interviewed a number of attorneys to get their own picks of the patent litigations that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in shaping bio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day -- and going forward. What follows is a list of their choices, which naturally vary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Some of these will no doubt be obvious to you; others might not. And, some aren't even judgmental rulings per se, but rather stances taken by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PTO) that have essentially the same effect as a court's pronouncement. For practical reasons, we have not attempted to present all the facts in any of these cases, but merely the summary judgements as they affect biotech patent law. If you want to read the whole case history, or the ruling, just click on the link. It's widely agreed that without the decision handed down in 1980 by Chief Justice of the Supreme Court Warren Earl Burger,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might have taken a very different turn. The ruling opened the doors to biotech patents, encouraging companies in the emerging field that they may be able to protect their inventions and turn them into saleable -- even profitable -- drugs. The decision sent a clear message that allow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iotech industry, according to Fish Richardson's Wetherell. It was the first case that allowed the patenting of living things. Before that, it was possible to patent the use of an organism (such as using Streptomyces to make antibiotics) and a method of making the antibiotic (fermentation), but you couldn't patent the organism itself. In fact, he added, this was the first instance in the entire world. And even today, in some foreign countries, you still can't patent living things. John Wetherell In Diamond v. Chakrabarty, the Supreme Court declared that genetically modified microorganisms were patentable matter. Ananda Chakrabarty's patent application, filed in 1972 and assigned to the General Electric Co., consisted of 36 claims to a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seudomonas bacterium that can break down multiple components of crude oil. This is the bug that was engineered to treat oil spills. The patent examiner allowed two of the claims (the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bacterium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an inoculum), but balked at the third -- claims to the bacterium itself, because as living things, microbes are not patentable subject matter. The Supreme Court disagreed (although the vote was close). Citing records accompanying the Patent Act of 1952 (when Congress recodified the original Patent Act of 1793, which was authored by Thomas Jefferson) the Court said that Congress intended statutory subject matter to include 'anything under the sun that is made by man'. According to the Court, Judged in this light, microorganism plainly qualifies as patentable subject matter. His discovery is not nature's handiwork, but his own. Many thought that this decision did not apply to plants, for they were already protected under the Plant Protection Act and the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Act. However, the PTO was already granting patents on new and unobvious varieties of seed-grown plants. In 1985, the PTO's Board of Patent Appeals and Interferences confirmed this position, stating in its decision In re Hibberd (which concerned a patent on maize that produced elevated levels of tryptophan) that it rejected the argument that the plant-specific acts are the exclusive forms of protection for plant life. And, in 1987, the PTO announced that it considered non-naturally occurring, non-human, multicellular living organisms, including animals, to be patentable subject matter. Thus, anything under the sun meant all forms of life -- except humans. Early U.S. patents on biotech inventions often included seemingly broad, prophetic, claims. Prophetic patents are granted for inventions that have yet to be tested, providing the patent contains a sufficient written description to enable someone skilled in the art to practice the invention (enablement) and use it for its intended purpose (utility). In Amgen Inc. v. Chug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nd Genetics Institute (1991), the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took its first step toward clarifying just what a written description entails. In short, Amgen had sued Chugai and Genetics Institute for infringing a claim to a DNA sequence consisting essentially of a DNA sequence encoding human erythropoietin. But the Court judged that it's not enough to know how a compound of unknown structure (in this case, the EPO gene) might be isolated in order to claim conception; instead, the inventor must actually isolate that gene. (In patent parlance, an invention is conceived when there is a complete idea for making and using it.) According to the court,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define solely by its principal biological property, e.g., encoding human erythropoietin When an inventor is unable to envision the detailed construction of a gene so as to distinguish it from other materials, as well as a method for obtaining it, conception has not been achieved until reduction to practice has occurred, i.e., until after the gene has been isolated. Robert Baechtold Robert Baechtold, a founding partner of New York-based law firm Fitzpatrick, Cella, Harper Scinto, summarized the court's findings thus: Just because you know about the protein, this doesn't constitute conception of the isolated gene. He added that the ruling also prevented getting very broad-based claims on all DNA sequences that code for a protein or analogs of that protein. The Federal Circuit Court addressed this point again in 1993, in Fiers v. Revel and Tiollais v. Sugano, Muramatsu and Taniguchi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Fiers v. Revel). At issue was the resolution of a three-way interference proceeding regarding the priority of invention to the DNA that codes for human fibroblast beta-interferon. All three parties had already filed patent applica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each tried to establish U.S. filing priority based on the foreign filings. The PTO's Board of Patent Appeals and Interferences had awarded priority of invention to Sugano et al., basing its conclusions on the disclosure or failure to disclose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a DNA coding for beta-interferon. The Court of Appeals agreed, stating that an adequate written description of a DNA requires more than a mere statement that it is part of the invention and reference to a potential method for isolating it; what is required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DNA itself. Moreover, the Court said that Sugano's application satisfies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since it sets forth the complete and correct nucleotide sequence of a DNA coding for beta-interferon. According to John Barton, the George E. Osborne Professor of Law at Stanford Law School, this ruling in Fiers v. Revel demonstrated more clearly than in any other case that you can get a patent for a protein once you get a patent for its sequence. You can't claim a protein by demonstrating how to find the sequence. You have to have the sequence. This ruling provided for the definition of a substance other than by its utility, he continued. And, of course, this leads directly to issues surrounding the patenting of the human genome. Is the sequence alone enough to get a patent on, even if you don't know what it does? Barton asked. Several other cases centered on this issue of a written description, including In re Bell (1993) and In re Dueul (Federal Circuit, 1995), but they culminated i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Eli Lilly and Co.(1997), which concerned insuli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C) claimed that Lilly had infringed its patents in its manufacturing of human insulin. UC's patents, which are considered pioneering and were filed in the early 1970s, relate to recombinant plasmids and microorganisms that produce human insulin. One of these patents, discussed here, is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cDNA sequences from rats, but the claims were extended to cover mammalian and human insulin cDNA. The Federal Circuit Court determined, however, that these claims were not sufficient or enabled for human insulin cDNA. Describing a method of preparing cDNA or even describing the protein that the cDNA encodes does not necessarily describe the cDNA itself. No sequence information indicating which nucleotides constitute human cDNA appears in the patent, as appears for rat cDNA Accordingly, the specification does not provide a written description of the invention. The Court went on to state that, In claims to genetic material a generic statement such as 'vertebrate insulin cDNA' or 'mammalian insulin cDNA,' without more, is not an adequate written description of the invention because it does not distinguish the claimed genus from others, except by function is only an indication of what the gene does, rather than what it is. In other words, The sequence of the protein is not a written description of the cDNA that produces the protein, explained Fitzpatrick, Cella, Harper Scinto's Baechtold. It becomes too easy to preempt large fields of research if you can write broad claims based on limited disclosure. And, in fact, he added, this is an ongoing concern. Companies are still trying to write broad claims. Rochelle Seide, a partner in the New York law firm of Baker Botts LLP, believes that UC v. Lilly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biotech patent ruling, in that the Federal Circuit had a departure on what constitutes a written description of an invention. Seide explained that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of the patent statute that deal with description. You have to show you're in possession of the invention; you have to enable the invention; and you have to disclose the best mode of practice. In UC v. Lilly, the court decided that UC had not described human cDNA, even though it was enabled, she said. Rochelle Seide This decision came at the end of a line of cases that dealt with description issues, Seide continued. One of the reasons it's had so much impact is that 'written descrip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t the PTO. In fact, she added, the Court and the PTO are still grappling with this issue. Patents are moving targets. One of the basic tenets of patent law is that a patent must enable someone skilled in the art to practice the invention, without undue experimentation. Enzo Biochem Inc. and Calgene Inc. learned this as a result of their extended patent battle over antisense technology. Enzo's patents, which it licensed exclusively from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laim various fundamental aspects of genetic antisense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ourt, they teach the application of antisense technology in regulating three genes in the prokaryote E. coli. Calgene's patent, on the other hand, is directed to the use of antisense technology in regulating gene expression in plants (which are eukaryotes). Enzo sued Calgene, claiming that the latter's patented Flavr Savr tomato infringed Enzo's antisense patents. Not so, according to the Court of Appeals. In Enzo Biochem Inc. v. Calgene Inc. (1999), the Court pointed out the fact that despite limited disclosure, inventor Masayori Inouye asserted that the practices of this invention are broadly applicable with respect to any organism containing genetic material which is capable of being expressed. He cited bacteria, yeast, other cellular organisms and even viruses. However, the judges determined that Enzo's patents had not provided enough direction or examples of how to actually practice antisense in those cells. Inouye has provided only the mere germ of the idea for exploiting antisense in eukaryotes The breadth of enablement in the patent specifications is not commensurate in scope with the claims, as the quantity of experimentation required to practice antisense in cells other than E. coli at the filing date would have been undue. If you're going to claim it, you'd better teach it, too. Issues of conception and joint ownership were the focal point of Burroughs Wellcome Co. v. Barr Laboratories Inc. and Novopharma Inc. and Novopharm Ltd. (Federal Circuit, 1994). The patents in question concerned AZT, the first drug approved for treating AIDS. Burroughs Wellcome (later acquired by Glaxo plc ) owned six U.S. patents on various preparations of 3'-azidothymidine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drug for treating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Each of the patents named the same five inventors, all of whom were Wellcome employees at the time the inventions were supposedly conceived. But was it these individuals who actually conceived the invention, or did researchers at the NIH share in the conception? For, NIH researcher Samuel Broder and his colleagues, who were developing a cell line to screen compounds for anti-HIV activity, had aske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o provide them with samples to test. Burroughs Wellcome did, and one of the compounds was AZT. But that all happened before the company had filed its patent application. 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FDA had approved AZT, Barr Laboratories filed an 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 (ANDA) to manufacture and market a generic version of AZT. Barr claimed it was not infringing Wellcome's patents because Barr had licensed AZT from the government, whose employees (Broder and Hiroaka Mitsuya, who tested the Wellcome compound) should be considered co-inventors. (Later, Novopharma also filed an ANDA on AZT, and was thus included in this lawsuit.) The Federal Circuit judges ruled that the NIH scientists were not co-inventors; in fact, the testing done by the NIH confirmed the operability of the inventions and showed that the Burroughs Wellcome inventors had a definite and permanent idea of the inventions. was part of the reduction of practice The court went on to say that We do not know precisely when the inventors conceived their inventions, but the record shows that they had done so by the time they prepared the draft patent application that thoroughly and particularly set out the inventions as they would later be used The NIH scientists were not joint inventors of these inventions. When the NIH filed the first patent applications on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in 1991, it sparked a furious debate on whether such partial gene sequences should be patentable. (Three years later, the NIH abandoned those original applications.) ESTs are short sequences of DNA only; they can be (and are) generated automatically by machines; and, though they're extremely useful in locating a full -length gene, and thus predicting the protein that gene makes, by their very nature ESTs cannot disclose the entire protein for which that gene codes, nor can they be used to conclude anything about its function. Are they patentable, then? Do ESTs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utility and enablement? Well, the PTO has been granting patents on gene sequences: In fact, according to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 (BIO), by the end of 1999 the PTO had issued 2,330 patents covering gene sequences. And, the U.S. government held the most -- 388 to be exact -- topping all companies, even second-place Incyte Genomics Inc. (which held 356 patents at the time). More than 2,000 patents on gene sequences may seem like a lot, but it's only a drop in the bucket. The PTO has been flooded with gene patent applications,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them. To help relieve its burden, the PTO proposed new (revised) utility and written-description guidelines in December 1999. (This is the second time the PTO has published interim guidelines; the first time, in 1998, they were met with such harsh criticism by the research community that the PTO revised them.) Many comments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heavily criticize the patentability of ESTs, grounding their arguments in fairness and policy issues. Many comments also expressed the opinion that ESTs lacked the utility, enablement and written description necessary to satisfy the U.S. code. ESTs are at the root of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and utility guideline issues, commented Baker Botts' Seide. These issues may ultimately need some resolution by the court. The revised interim guidelines will be used by PTO examiners in their review of applications for compliance with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of patent law. Importantly, however, the PTO has stated that are not the appropriate vehicle to fully address the patentability of ESTs. That will come, apparently, with the PTO's revision of the utility guidelines (including enablement requirements.) The PTO expects to publish the final guidelines this fall. The set of decisions implicit in the utility guidelines represent a very important milestone in biotech patenting, commented Stanford Law's Barton. There's a sticky point in the DNA/gene patent arena, though, and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doctrine of equivalence. According to Leydig Voit Mayer's Kilyk, the problem comes up when a client wishes to file a patent application, but first needs to determine whether its claims would potentially infringe on any other patents, issued or pending. Sometimes we find a patent that describes exactly what our client wishes to do, but usually we find patents or applications that are arguably similar. But are they equivalent? For example, he continued, say that one company has a patent on a DNA sequence or protein. Another company wants to work with or market a DNA or protein that differs by one base pair or one amino acid. Are they the same or different? This situation comes up all the time, Kilyk said. And, so far, There haven't been a sufficient number of interpretations by the Federal Circuit in this area to allow an unequivocal answer. According to Stanford Law's Barton, the patent case that could have the biggest impact on biotech in the near future doesn't concern biological molecules at all: It's about algorithms. John Barton In ATT Corp. v. Excel Communications Inc. (1999), the Federal Circuit Court of Appeals reaffirmed the patentability of software. (The case concerned software governing long-distance telephone calls. The patented process aids long-distance carriers in providing differential billing for subscriber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 call someone with the same or a different long-distance carrier. ATT's process uses subscribers' primary interexchange carriers as data.) The Supreme Court had already affirmed that even though a mathematical algorithm is not patentable in isolation, a process that applies an equation to a new and useful end is at the very least not barred at the threshold. And the Federal Circuit supported that decision in State Street Bank Trust Co. v.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 (1998): A mathematical algorithm may be an integral part of patentable subject matter such as a machine or process if the claimed invention as a whole is applied in a useful manner. Importantly, the Court also addressed whether there need be a physical requirement for software to be patentable. The mere fact that a claimed invention involves inputting numbers, calculating numbers, outputting numbers, and storing numbers, in and of itself, would not render it nonstatutory subject matter unless, of course, its operation does not produce a useful, concrete and tangible result. According to Barton, this ruling means that it will be possible to get a patent on an abstract procedure or an algorithm. And it will impact biotechnology. For instance, he continued, We will quickly see patents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protein folding. According to Barton, This case is saying that it's a lot harder to draw the line between the discovery of a 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patentable invention. Since current biological research (including 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and systems biology) relies so heavily on computing, and, indeed, already occurs more frequently in silico than in vitro or in vivo, researchers may now have a way to patent these types of inventions -- and an entirely new way to profit from them as well. 16.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inferno Posted on: 2004-04-24 12:29 和ngm兄的辩论,其实不用谁说服谁,只是大家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一样.仔细揣摩一下,windlight 和ngm兄讨论的内容,大家一定如有所悟.windlight兄更强调专利的意识,同时技术人员应该参与到专利工作中去.而ngm兄则说明专利申请的细节,技术上的问题应该请专业人员来完成.技术人员应该关注自己的技术同时要有专利意识就可以了.专利的细节问题和(查新,申请等)技术就留给专利专业人员去完成. 非常高兴能和windlight and ngm兄交流探讨,我也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17.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4-04-28 19:04 http://www.blogchina.com/idea/property/ 刚看到这篇文章,正在学习中。 温故而知新,必要的重复绝对是学习所必需的,我将相对系统的给出我对专利意识的认识供大家讨论。 我谈事情喜欢先明确自己的角度和出发点,然后看对方的接受层次和关注范围,也就是一般所说此文适合哪些人阅读。但这篇文章实在是不好写,是给我们这些非专利专业人士的科研工作者,还是老百姓,还是学生,还是专利工作者。后者决定了文章是否有真正的价值。但我思考了这么多天,还是写不出这么多的版本。还是自说自话吧! 林肯关于专利的名言一定要知道: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The patent system has added the fuel of interest to the fire of genius)。 我们生活在这个四维空间里,长、宽、高、时间。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我在此文中,分为空间和时间作为出发点来谈。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财富角度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的视角和出发点。现在经济学认为财富的来源有四个,土地,资本,劳力,知识技术。 现在我就从专利的三个特点说起:独占性、地域性、时间性 独占性(财产的排他性):同义的还有垄断性,排他性,禁止他人使用权(处置权),私权而非公权。 这个特点的意义实际就是财产的不可共享,通俗地说,就如我以前的签名,苹果如果给人,自己就要放弃,不可能同时两个人拥有同样的专利(排他性),也不能自己同时拥有两个同样的专利(单一性)。根据法理来说,专利就是通过国家垄断,来把公众的权利(对知识的共享和使用权)牺牲一段时间,集中赋予专利权人来获益,已补偿他的投入和激励更多地发现。实际知识本身是不具有这个排他性的特性,而是通过人为的手段和国家强制力(国家主权)来体现,需要创造者主动申请,主权国家代公众批准授予一定时期。 地域性(空间概念): 上面实际已经提到了专利权是主权国家授予,这意味着一个主权国家授予的专利,只是在这个国家中有效,别的主权国家没有义务去维护别人的主权。专利申请人如需要在多个国家中获得专利权,必须在多个国家申请。 这是对地域的一般理解。 我在此想强调的是:专利的财产性,还来源于他对财富的贡献,而这个贡献部分是通过对知识空间的圈地行为来获得。也就是在知识空间里的地域性。 你通过圈地来让别人付给你地价或买路钱。 专利中有个上位和下位的概念: 知识和财产都有个累积性(这也是我签名中所提到过的),就是后来者可以依靠前人的积累获得更多。按牛顿的名言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知识王国的上位概念一般来说就是抽象的(内涵少,而外延广),而下位就是具体的(内涵多,而外延小)。抽象的一般性更强,如你在知识王国里发现和创造了中国,那么整个中国都是你的圈地范围,任何人使用这个范围里的知识,都需要获得你的许可和付出代价给你。而如果你发现的只是中国广州,那么只有广州范围内的知识,你具有排他性,可以让经过你广州的人留下买路钱,你不能因为别人经过上海,而付给你广州的买路钱。 时间性: 专利的时间性一般的认识就是专利是有期限的,其意义前面也提到了,这就不再重复。一过了期限,专利技术就成为人类的公共财富,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我想强调的时间是指知识王国的圈地也是极其强调时间的(新颖性)。你说你发现了中国(上位概念),而同一时间或之前别人已经发现上海了,那么你是没有新颖性的,你不可能圈住整个中国而获利。你要圈的地(创造性)是前所未有(开发或主人)的,你才能有效的圈住。这也是专利制度意义所在,鼓励创新。 结合以上认识:我们应该对专利的三个特点基本有所认识。 专利的三性:新颖性、创造性也就有所了解。而实用性一般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可以说就是你圈的地不是空中楼阁,是别人能够利用和更上一层楼的。 18.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ycxfzf Posted on: 2004-04-28 21:59 专利这个东西,我也是刚接触,导师刚申请了一个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国际专利,把一系列化学结构全部保护起来了,别的人就再也不能做与这个结构相关的药物研究,刚开始我也不是很懂,现在才慢慢了解了,专利这东西其实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利的。保护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以后还要多多学习。 19.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wzuny Posted on: 2004-04-29 19:33 精彩! 看了上面几位高手的讨论,又体会到了不少东东!!! 关于专利的意识与企业的专利策略,今天刚刚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个新药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学习班,也谈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根据市场目标,确定理想的专利涵盖范围 对于某一战略需要确定一清楚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在一非常高的概念水平,或者也可以是针对单一专利申请的。关键是通过获得一项知识产权可以获得哪些市场优势。研究相关的目的应该包括通过研发新的知识产权,将希望达到哪些目标领域。专利是特定的文件,如果一个目标概念上太宽泛,其结果专利战略将是不清楚的和无意义的。 明确竞争优势 确定专利战略的一个关键是了解究竟是什么提供真正的竞争优势,然后努力维持这一优势的产权性质。可以是一个制造一设备的特殊的方法,或可能是用于制造方法中的技术,或是制造方法本身。如果全部竞争优势维系于这一发明,要考虑专利是否将真正保护这一竞争优势,如果不能,也可以将这一发明作为技术秘密保护。通过筛选一个目标,确定将要完成的任务;通过考虑竞争优势,决定这一目标是否将以持续价值方式完成。 关于专利申请的决策 有关是否申请专利的决策是困难的。申请或不申请往往都有很多的理由。所以,最好专人负责处理有关知识产权的困难决定,以及有一特定的程序。做决定的人其自己必须与某一具体的专利申请无关,并且理解这一专利申请如何适合于整个企业的专利战略。许多情况下,发明人与其发明创造关系密切,以致于不能做出独立的判断。一般而言,研究管理者是最合适的决策者,因为他能够理解发明的商业与技术方面的冲击。 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统筹决定 专利战略中主要原则是就目前所有来分配完成任务的资源。应该从实际角度来考虑:完成该目标是否需要大量人力、钱或设备。 对竞争专利的反映 制定企业战略时,应当考虑竞争对手申请了该技术领域的专利时企业怎样对待。首先,需要检测这些专利,然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需要采取什么措施。至少,应该知道哪些技术领域的竞争专利应该关注。有时,即使仅发现有限的先有技术,也应推翻该领域所有的专利,至少努力限制其权利要求。 跟踪最新专利信息 在战略的发展方法,要考虑技术领域的新信息怎样得到,以及怎样有机地综合。如果专利用一种有效方式综合,最要紧的是:研究者能够得到最新的专利。通过综合技术领域的先有技术,研究者能够节省时间,不做重复性工作,这一综述工作也提供研究者思路、方法及知识。 申请的协调 因为专利是由国家授予的,在申请专利过程中,需要决定向哪些国家申请,怎样申请。而决定向哪些国家申请是最困难的。因为其要考虑企业的全球需要,即在世界上哪些国家拥有专利将有助于市场效益或阻止竞争对手。当企业考虑今后十年或二十年的发展时,预先占领这一时期的市场。 全球公司应该知道企业增长的努力将会集中于世界上哪些地方。而且,因为专利阻止竞争者,要考虑竞争在世界上哪些地方有制造业,可能在哪里建工厂,可能想在哪里发展。第二大问题是要考虑怎样及何时提交申请。如果有几个发明,应该有计划的协调专利申请。大部分国家都是先申请制,在先提交的申请不应影响在后申请的新颖性。 保护商业秘密 这一原则涉及一有机组织或系统保护。为了维护专利权围绕研发需要维系合适程度的保密。但是秘密具有动态的性质,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公开。通过检索来确定:是申请专利还是公开出版,或保守秘密。是否提交申请取决于一个平衡,即专利申请中公开与专利阻止其他人实施所提出的权利要求的能力。 20.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关耳 Posted on: 2004-05-03 14:11 很好,学习中。 个人认为专利意识还有一点:专利意识除了工作中重视发明创造,写好专利申请资料保护好自己,还要充分利用别人公开的专利信息! 我们可以利用已经过期的专利;可以在别人专利的基础上创新,申请新的专利,争取交叉许可的机会;可以利用人家的专利漏洞。 另外,专利仅仅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我们在提高专利意识的同时,也应一并提高知识产权的意识。 21.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红领巾 Posted on: 2004-05-03 16:12 对于专利意识,大家各有所见,但我认为,所谓意识仅指其对事件的敏感度,比如,我的学习意识比较强,那是说我很爱学习,重视学习,而不是指我的学习成绩好不好,对于专利来说,我认为专利意识应指其对专利事件的敏感度,即是否重视专利,至于专利知识懂多少,是否会检索专利,是否会分析、规避专利,是否会运用专利战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等等,那应是实际操作人员的事情,是专业知识,而不是意识。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我认为首先要加强的就是企业领导的专利意识,如果企业领导对专利不重视,不对企业的专利战略做一统计规划,不要求其研究人员在立项、开发过程中监视、规避专利等等,下面的研究人员、执行人员再努力都没用,企业的整体发展都会受到影响的! 22.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xiaopingl100 Posted on: 2004-05-05 18:23 最近我查到原有一个硫普罗宁冻干粉专利取消,在此我想请教各位高手有一些不具备专利的申请条件(新颖性根本站不住脚,采用的方法是一般的制剂技术和常规的制剂条件,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所用辅料也是常规辅料),怎么使其无效? 23.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稀糊醋鱼 Posted on: 2004-05-05 20:28 xiaopingl100 wrote: 最近我查到原有一个硫普罗宁冻干粉专利取消,在此我想请教各位高手有一些不具备专利的申请条件(新颖性根本站不住脚,采用的方法是一般的制剂技术和常规的制剂条件,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所用辅料也是常规辅料),怎么使其无效? 常规技术加常规辅料并不一定就申请不了专利。 关于专利的申请条件我是这样理解的: 国外判断创造性一般采用的是非显而易见性的原则,而国内则略有区别。 审查员一般会有2个方面: 1. 首先会去考核其非显而易见性(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的方法) 2. 如果采用的是本领域普通人员都容易想到的方法,则会重点考虑是否有显著的效果。如果有的话,还是可以认为具有创造性。 所以关于楼上战友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打个比方吧,有一种已知的合成方法A,结合了一种已知的化合物B,但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将这2种已知技术结合在一起。现在采用了A方法合成了化合物B,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收率,或者是大大降低了成本,那还是可能会被授予专利的。 说如何无效类似的专利,我想还是应该仔细分析专利所描述的特征,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写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24.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4-05-05 23:05 xiaopingl100 wrote: 最近我查到原有一个硫普罗宁冻干粉专利取消,在此我想请教各位高手有一些不具备专利的申请条件(新颖性根本站不住脚,采用的方法是一般的制剂技术和常规的制剂条件,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所用辅料也是常规辅料),怎么使其无效? 新颖性是无效专利所用的主要手段,而创造性在无效时基本不作考虑,因为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用创造性无效专利,对专利权人一般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以你说新颖性没有,可以无效别人的专利,这是对的,但你后面所说的没有科技含量我理解一般是指创造性,这是你自己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新颖性的概念我想也不用在这里重复,还是很好判断的。但创造性的标准实际灵活度还是比较大的,这时就在于审查员掌握的火候怎么样,一般说审查员就是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但这个本领域实际还是很宽泛的,要是细说起来技术领域可以分到几千几万个吧,而现在国知局整体的审查员大概才在一两千吧,很难覆盖到全部技术领域。 我在sipo的校友说,他们领导说过没有不能授予的专利。只要是专利申请,都是作过了一定的工作,而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专利申请,只要新颖性满足,创造性和实用性一般都没有问题。创造性不高,只是保护的范围很小而已。我这位朋友就是学药学的,他还曾经审过物理化学方面的一个专利申请,他说看申请书就如看天书一般,n多张公式推导,不要说本领域一般人员,就是专家,估计也得十天半个月的才能看懂,何况他一个隔行的人。 想无效别人的专利,就是打官司,而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前面提到专利无效就是打别人的新颖性,你就是要找到这样的证据证明他没有新颖性,而不能空手站在法庭上,说他那个创造性不可以,想通过辩论来无效这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如上面醋鱼主任所说,创造性地判断也不是以科技含量来看。 实际这位朋友还是有一些老的发明创造奖励的概念在里面,也就是本贴所说的意识问题。 以前我国实行发明创造奖励,而没有专利制度,这里的发明创造就是要有高度,要成功实现,才可能谈到奖励。你成功实现了,创造了多少效益,才能奖励你。而专利制度里,你已经创造了效益,就说明你已经公用了,就不可能再去申请专利了,并获得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就是专利是先申请制,而不是成果报奖制,基本完善的技术方案就可以申请,而不要等十全十美的一个商品生产出来才去申请。你拿一个十全十美的产品去申请专利,往往还存在保护范围太小,失去专利制度的保护意义,别人很容易绕过你或变劣使用而不侵权。 一些大企业如何能一年申请成百上千个专利(如dvd相关专利据说就有几百个),日本的家庭主妇如何能成为日本专利的主要申请者,这些都说明专利申请不是一个产品的申请,dvd的光头移动方式,就是一个专利,在接受sipo老师培训的时候,老师就曾说过,一个技术问题被系统的解决,就可以申请一个专利,而一个产品的成功,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会是只有一两个那么少。可以说,如果不考虑申请专利的成本问题(时间,精力,金钱)一个产品可以申请n多专利。对一个产品只有一个专利保护,保护力度也往往是不够的。必须要形成专利保护群保护网,才能有效保护。 有些话是我联想的,可能不是这位朋友的本意,但不是批评或责骂的想法,我直言不讳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深入探讨学习。 如何找新颖性证据就不用在这里重复吧! ps: 醋鱼兄,我谈不上什么专利高手,高手是专业和法律并重的,园子里的高人很多,我能在专利帖子上得点分,只不过是勤快些,早点转了一些别人的文章,另外我是学经济的可能关注专利的经济和法律信息更多一些,角度与大家不是太相同。而且我是偏重抽象,或者说一般思维,和各位搞一些文字游戏,争论争论还可以。 向你所说的剂型专利的常用辅料和新辅料的关系,我就不懂,我知道辅料是剂型专利的主要技术特征,但辅料的新,辅料和药物结合的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到底在那里? 25.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longbow Posted on: 2004-05-12 23:34 关于制剂专利,要看到底是以药物制剂产品作为专利还是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对于前者,撇开全新化合物,对于已知活性组分的不同组合或配比作为发明核心的药物制剂,则必须具有出乎意料的协同作用才能认为有创造性;那样的话,其专利申请使用普通制剂条件是不影响的 对于后者,其主要应当令人信服的说明该方法与现有技术的方法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和效果 26.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zhangjie0815 Posted on: 2004-05-14 00:04 谁能谈一下申请药品专利与申请其他专利的异同?谢谢啦。 27.Re:【原创】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xuanron0701 Posted on: 2004-05-19 16:53 2004-05-14 00:04 -------------------------------------------------------------------------------- 谁能谈一下申请药品专利与申请其他专利的异同?谢谢啦。 在整个专利申请的程序方法,药品专利申请为发明专利与其它专利申请没有什么区别,都要经过初审、实审过程,只是说药品作用一种商品的特殊性,其专利申请所需的资料来证明其三性,有它独特的地方,所以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建议申请药品专利找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代理人代理最佳。 28.Re:【原创】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caribbeanpirate Posted on: 2004-05-21 11:42 专利???? 29.Re:【原创】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jinwsapa Posted on: 2004-05-21 14:39 制剂方面的专利有很多文章和奥秘, 它是药厂在其药品结构专利到期后的另一道防线. 国外在制剂专利方面有很多保护手段: 如用的原料药晶型, 含结晶水份数, 颗粒密度大小, 剂量范围, 复方与缓释, Cmax, 释放曲线及到达时间, 用药方式. 甚至用药说明书的版权等都可用于保护. 这方面中国的专利律师经验还不足, 国内外专利法也有不同. 但与结构专利比, 制剂专利还是有办法可以绕过.(不然仿制药厂就无法生存了)只是要看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结果和成本是否有优势. 国外一个新药有多项甚至10多项专利保护 (patent portfolio),目的是尽可能延长保护期, 增加对手的仿制难度和费用, 以及告倒对方的机会. 但有专利并非就可排他, 专利的重迭性和无效是很普遍存在的, 问题是专利局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经验去排除, 必须要靠相关企业出重金打官司才能见分晓. Patent Lawyer will be a big winner no matter what outcome will be, 通过专利挑战和法庭最终判决, 让原创药厂的制剂和工艺专利无效是仿制药厂争取首先上市其仿制药, 赢得180天专买期的主要手段 30.Re:【原创】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4-08-11 11:08 我们现在很多的决策出问题,看起来是缺乏科学的意识,但根本上是缺乏管理的知识。没有知识,哪里来意识?决策只是凭感觉罢了。丁士昭教授说。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811/0825940234.shtml 没有知识,那来意识 精辟!!! 31.Re: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zhengzs Posted on: 2004-11-12 23:37 ycxfzf wrote: 专利这个东西,我也是刚接触,导师刚申请了一个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国际专利,把一系列化学结构全部保护起来了,别的人就再也不能做与这个结构相关的药物研究,刚开始我也不是很懂,现在才慢慢了解了,专利这东西其实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利的。保护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以后还要多多学习。 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 1 申请国际专利和得到授权是两回事.国际专利要到所指定的国家申请并取得授权才能得到这个国家的保护. 2 国际专利进入国家阶段需要通过代理机构完成.在发达国家代理费很贵.你导师是否准备了足够的钱. 3 从申请到得到授权没有确定的时间.有的专利从公告到授权花了8年时间.在这个期间没有保护,唯一的保护就是阻止别人申请同一内容的专利. 4 得到授权后,别人不经允许不能从事商业用途,作研究完全可以,你不能阻止别人从事研究工作.大部分药物都有专利保护,如果不允许作研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文献? 32.Re:【原创】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hxlleiip Posted on: 2004-11-15 20:50 前面的朋友说到:大家已提及的查找专利, 写好专利说明书等 很重要, 但做好做精不易, 需要有很多训练, 很强专业背景和经验, 中国目前非常缺有经验的专利律师. 尤其是双学位 (PH.D. M.D + JD) 的确如此,专利的专业性很强,学法律的只能泛泛而谈,很空洞,缺少技术支持。所以必须要两者的背景都需要!专利是门实务性的工作,现阶段很多人喊知识产权战略的口号,很宽泛很概括,但具体到某一个技术领域,就非得既动专业又懂法律的实务性人才。所以希望我们都能多学学这方面的知识。另外,有人问道:药物专利与其它领域的专利有什么不同?本人有一个看法,好像以前还没人这样提到过,那就是药物专利一般很少会出现专利群。当然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就一个上市的药品来说,其核心专利一般就是一个具体的化合物,当然也有联合药物的情况。本人这里说的专利群是指相对比如DVD这样的专利来说的,一台DVD需要很多的部件一起构成,每个部件可能就是一项专利。而一个药品,其所包含的专利不可能象DVD那样,含有很多部件。一点浅见,不知当否? 33.Re:【原创】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hxlleiip Posted on: 2004-11-15 21:01 应该说,目前药学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确实是越来越强了。政府这几年也在慢慢强化这种观念。比如说,科研立项时,要给出专利申请号才拨付资金。当然这种做法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就不多说了可以鼓励大家积极申请专利,单纯在专利申请数量上一片喜人。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目前的现状,缺乏懂专利撰写方面的人才,导致这些为了拿个专利申请号匆匆赶上去的申请的撰写很成问题,最后既拿不到专利授权,还被免费公开给社会公众。专利实际上就是利益的竞争,只要当人们真正意识到其价值时(一种就是被人家起诉要侵权费,一种就是卖掉或者实施自己的专利得到利益)才可能真正重视这个东西,才会去学习它。 34.Re:【原创】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4-11-16 10:17 hxlleiip wrote: 前面的朋友说到:大家已提及的查找专利, 写好专利说明书等 很重要, 但做好做精不易, 需要有很多训练, 很强专业背景和经验, 中国目前非常缺有经验的专利律师. 尤其是双学位 (PH.D. M.D + JD) 的确如此,专利的专业性很强,学法律的只能泛泛而谈,很空洞,缺少技术支持。所以必须要两者的背景都需要!专利是门实务性的工作,现阶段很多人喊知识产权战略的口号,很宽泛很概括,但具体到某一个技术领域,就非得既动专业又懂法律的实务性人才。所以希望我们都能多学学这方面的知识。另外,有人问道:药物专利与其它领域的专利有什么不同?本人有一个看法,好像以前还没人这样提到过,那就是药物专利一般很少会出现专利群。当然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就一个上市的药品来说,其核心专利一般就是一个具体的化合物,当然也有联合药物的情况。本人这里说的专利群是指相对比如DVD这样的专利来说的,一台DVD需要很多的部件一起构成,每个部件可能就是一项专利。而一个药品,其所包含的专利不可能象DVD那样,含有很多部件。一点浅见,不知当否? 同一时间或时间段比较集中的专利群确实很少在药品中出现,就我个人经验,药品专利还有合案申请的倾向,制备,用途,提取物和化合物同时申报,形成一个专利同时拥有三个独立权利要求也是有的。但同族专利和选择发明比较多也是药品专利的特点。 35.Re:【原创】再谈专利意识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hxlleiip Posted on: 2004-11-18 20:40 windlight wrote: 同一时间或时间段比较集中的专利群确实很少在药品中出现,就我个人经验,药品专利还有合案申请的倾向,制备,用途,提取物和化合物同时申报,形成一个专利同时拥有三个独立权利要求也是有的。但同族专利和选择发明比较多也是药品专利的特点。 仁兄说得在理。其实很多药物申请尤其是新化合物申请都基本上涉及化合物本身、含有该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化合物的制药用途几个方面。把我所说的专利群说成专利池应该更恰当。意思就是说一旦药物侵权了,我想出现一群专利权人围着你要侵权费的情况应该比较小,因为一个上市药物不同于一部DVD,前者排出联合用药的情况的话,其专利权实质应该就在该化合物,而该化合物专利权应该是谁的就是谁的。而不像DVD,这个部件有专利权,那个部件也有专利权,这样就形成了专利池。我觉得药物专利应该跟这些不大相同,希望大家继续讨论。
个人分类: 思辨|9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